首页范文电气工程的分类十篇电气工程的分类十篇

电气工程的分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25:55

电气工程的分类篇1

【关键词】轨道交通建设单位;设备分类;设备档案;类目设置

在传统的档案分类“十大类法”中,是把项目和设备安装分开的,即设两个一级类目:基本建设和设备仪器。在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中,这两类比较难以区分。尤其是设备部分概念的模糊,哪些设备安装可以随基本建设归类,哪些设备应单独归类。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涉及档案资料的分类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轨道建设工程中设备分类的现状

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的组成可分为工程基本设施和运营设备系统两大部分:工程基本设施主要包括轨道、路基、隧道、桥梁、车站、主变电站、控制中心和车辆段综合基地项。运营设备系统主要包括车辆、供电、通风、空调、通信、信号、自动扶梯、防灾报警、屏蔽门、自动售检票、监控设施和给排水及消防等,所以在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中,设备安装工程是除土建工程以外的第二大工程,相应地,轨道建设工程施工资料也分为两大类:土建施工资料和设备安装资料。在国家行业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档案整理标准》(CJJ/t180-2012)里,施工资料就分为两大类:土建和机电设备施工资料,只是两类资料包含的内容与我们前面的划分有所不同。它将电力安装工程分为建筑电气和供电系统两个部分,把建筑电气纳入土建施工范围,供电系统则纳入机电设备安装范围。在广东省地方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分类规则》(DB44/t1308-2014)里,施工资料类别的划分则复杂得多。土建施工范围只包括车站、区间土建、公共区装饰装修三个方面,将通风空调、给排水和消防、建筑电气(简称“风水电”)、车站设备区装修、智能建筑统称为建筑设备安装工程,将供电、通信、信号、电梯与自动扶梯、屏蔽门、地铁车辆等统称为系统设备安装工程,将控制中心、变电所、车辆段综合基地等的土建与设备安装合并在一起,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工程,称之为复合工程,另外还将人防、轨道、声屏障、钢结构等称为专项工程,与前面四类并列。在这两个标准里,关于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里的设备分类并不统一:国家行业标准里除建筑电气外,其他设备统一称为机电设备。由于建筑电气与土建工程关系密切,而将建筑电气纳入土建工程的范围,使得建筑电气有无类可归的嫌疑。而广东地方标准则将风、水、电等设备称为建筑设备,将供电、通信、信号等称为系统设备。通常,“风水电”也称为通风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建筑供配电系统、电气照明系统、弱电系统,从这些设备的名称来看,也就是说风、水、电也是系统设备,所以,既然系统设备包含了建筑设备,那么就不能将系统设备和建筑设备并列。这里出现了几个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机电设备、建筑设备、系统设备,建筑电气与供电系统,究竟如何区分这几个概念呢?

二、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中设备的概念

(一)建筑设备。建筑设备是现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建筑物使用者提供生活和工作服务的各种设施和设备系统的总称。建筑设备种类繁多,按其作用可分为改善环境的设备(如调节空气温度和湿度的空调设备等)、提供工作和生活方便的设备(如电话、电视、电梯和卫生器具等)、增强居住安全的设备(如消防报警、防盗、抗震设备等)和提高工作效率的设备(如计算机管理、办公自动化设备等)等。按专业划分,建筑设备主要包括通风空调、建筑给排水和建筑电气三大类。建筑安装单位的习惯做法是,把通风空调、建筑给排水和建筑电气即“风、水、电”统称建筑机电设备(简称建筑设备),与工业机电设备相对应。“风”指建筑物的通风空调系统,包括送风、回风、新风、排风及消声、减振和空气净化装置等;“水”指建筑物的给排水系统:包括生产给水系统、生活给水系统和消防给水系统,排水系统,热水供应系统;这里的“电”就专指建筑电气,也就是建筑供配电系统、电气照明系统、弱电设备、电梯和电气安全与建筑防雷等。建筑电气是建筑设备的一个专业组成部分。所以,在建筑行业里的机电设备和建筑设备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达方式,即建筑机电设备,都是指组成建筑物的设备部分,依附于建筑物而存在,是建筑物现代化程度一种标志。(二)机电设备。机电设备指机械和电力设备的总称。在现代社会,绝大多数设备都采用电力作为动力的情况下,机电设备的涵盖范围最广,当然也包含了建筑电气在内,在轨道建设工程项目中,几乎所有设备都是机电设备,那么把机电设备中的建筑电气归入土建范围,而将其他所有设备称为机电设备,有以偏概全之嫌。(三)系统设备。系统设备是指某些设备按一定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共同完成某些特定功能,它是一组机电设备的统称。所以,系统设备是相对于单台套的设备而言的,单台套的机电设备不能称为系统设备。在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中,只有车辆段里的一些检修设备是单台套的设备。所以系统设备与建筑设备不构成并列关系,而是包含关系,不能作为同一级分类类目来设置。(四)建筑电气与供电系统。供电系统就是电源经过主变电站、开闭所、牵引、降压变电所等层层降压,通过接触网等送达轨道交通车辆运行所需的“工业用电”设备安装、运行系统;而进入建筑物供电线路之后的设备供配电、动力照明等低压、智能建筑等弱电安装部分,称建筑电气,与建筑物相对应,也可以理解为“民用电气”。在一般小型建筑工程项目中,只有建筑电气的施工内容。在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中,我们可以这样划分整个工程中的电力系统:高、中压变配电系统及提供地铁车辆设备运行所需的电力设备系统(供电系统)、低压系统(建筑电气)、弱电系统三部分。其中弱电系统,根据设备不同的服务范围,单体建筑物的弱电系统即为建筑物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或办公条件,称之为智能建筑;为地铁车辆运行提供服务的弱电系统,根据涉及的专业不同,分别称之通信、信号、综合监控等系统。因为在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中,通信、信号、综合监控、自动监控、火灾报警等弱电系统是由线路控制中心统一控制的子系统,而不是单独作为一个车站建筑附属物而存在的,因此与单体建筑中的弱电系统(即智能建筑)应有所区别。所以本文所指建筑电气概念里不包含弱电系统,将其原有范围进行缩小。弱电系统与机电设备、建筑设备、系统设备一样,他们相互之间是包含或交叉关系,不能同时设置为同一级档案类目。

三、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中设备的分类

通常,机电设备分为建筑机电设备和工业机电设备两大类。相应地,我们也可以将轨道建设工程中的设备进行相应的划分:建筑机电设备和运营机电设备,简称建筑设备和运营设备。即根据设备投入使用产生的功能来划分:为企业经营提供舒适、安全的办公条件和生产环境的设备称为建筑设备,并且与土建工程密切相关的,如:建筑电气、通风空调、给排水、智能建筑、电梯、消防、人防等设备,这些设备间接地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而另外一些设备直接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则称为运营设备,如:通信、信号、供电、综合监控、自动售检票、地铁车辆及检修工艺设备等。个人认为,对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的设备进行这样划分很有意义。

四、正确划分设备类别的意义

(一)正确划分工程项目中设备的类别,是为了更合理地设置设备档案的类目。在《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试行规则》里,把企业所有档案类目设置成十大类,即文书档案的党群管理、行政管理、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管理,科技档案的产品管理、科研管理、基本建设、设备仪器以及财务档案、人事档案,也就是所谓的十大类法。这种分类方法延用到今,作为工业企业档案分类的一个原则,大多数不同性质的企业都可以作为档案分类的参考,虽然具体到不同类型的企业来说,可能需要对类目设置进行适当调整,但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建设或生产型企业来说,这十大类资料都有一定数量的存在,只不过侧重点不同。但由于基本建设和设备仪器这两个类目之间关于设备的概念没有明确,所以在具体地进行归档资料的分类时,就有点模棱两可。比如:“风水电”、电梯等是归入基建类还是归入设备类?为解决这个问题,很多建设单位干脆将两者合二为一,直接以建设项目为类别,不再区分基建和设备。以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为例,在很多城市的轨道公司把一条轨道交通线路作为一个建设项目,与此项目相关的所有资料纳入一个大类:建设项目类,也就是说把与这条线路相关的项目前期、基建、设备、科研、声像等所有资料组合在一起,与公司文书、财务、人事等其他类档案并列。这样做有这样做的合理性,符合项目档案成套性原则,但也会造成不属于轨道项目的设备、科研、声像等资料等无类可归的现象,还需在轨道建设项目的类目之外,设置相应的类目与之相对应。也有的轨道公司只把基建和设备两类合并成建设项目类,在此类目之下设二级类目施工类,然后再分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施工,也就是设备类目仍然设置在项目类之下。这样分类的话,上面所说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不属于轨道项目的设备无类可归。所以,明确了设备的分类,即将所有的设备划分为建筑设备和运营设备,那么我们可以这样来进行设备档案类目设置:我们可以将轨道建设企业全部设备分成三部分:建筑设备、运营设备及其他公用(或通用)设备。由于风、水、电(通风空调、给排水、建筑电气)建筑设备是建筑物的组成部分,与土建工程密不可分,所以建筑设备安装资料与其相应建筑物的土建施工资料集中在一起,作为基本建设类。此类先按项目集中,再按土建的单位工程进行划分,结合专业进行分类组卷,也就是说某一单体建筑物、车站或区间等单位工程里,土建施工资料,风、水、电、智能建筑等专业设备安装资料全部包含在内。设备仪器类:把供电、通信、信号、综合监控等运营设备作为设备仪器类。与基本建设类并列作为一级类目。此类目之下,按项目设置二级类目,项目之下按设备专业设置三级类目,即供电、信号、通信等;车辆及工艺检修设备,可以分别作为两个专业,与通信、信号等专业设备并列,另外再设一个通用设备(或其他设备)类与项目并列,归集那些不属于某一项目专用的设备。即还是按照《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试行规则》进行基本类目设置,基本类目之下,再进行具体分析。这样既符合了《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试行规则》的基本原则,杜绝了部分设备资料无类可归的现象,也避免了设备、科研、声像等类目的重复设置问题。(二)正确进行设备分类,统一了设备类档案的分类标准。将轨道建设项目的设备划分为建筑设备和运营设备,建筑设备与建筑物作为一个整体,按土建的单位工程组卷,而运营设备作为一级类目设备仪器类,在按项目归类之后,则按专业进行分类组卷,不用与建筑设备混在一起,造成同一级类目下分类标准不统一、建筑设备先按土建的单位工程进行分类组卷、运营设备按设备专业进行分类组卷的局面。(三)正确进行设备分类,将设备仪器单独作为一级类目,不用根据项目施工标段来划分资料类别,使档案分类标准能够落到实处。由于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庞大,施工单位众多,每个单位承包的内容并不是单纯的某一单体建筑或某一专业全部工程,经常是一个施工单位承包几个专业中的一部分工程,如一条线路的风水电安装工程就分成几个标段,分别由几家施工单位承包几个车站的风水电安装工程,另外从方便施工的角度,风水电安装工程中还包括车站设备区装修等内容。在有些轨道建设单位,因为施工单位承包的内容复杂,很多资料,主要包括施工管理资料、原材料等无法拆开,无法拆分到具体的单位工程进行分类组卷,所以就按施工标段进行组卷编号,建设单位也只得按竣工文件移交先后进行排架。所以,如果按标段来进行归档资料的组卷,那么档案分类就失去了意义。如果将设备仪器设为一级类目,先按每个项目进行集中,再把每个设备专业作为一个类别,那么,安装单位将自己施工中形成的资料按专业编制流水号。建筑设备先按土建的单位工程分开,再按专业编制流水号,这样就与其他标段的编号互不干扰,方便了竣工资料的整理移交,也方便了工程竣工验收。当然,档案排架必须等某专业所有标段都完成档案验收之后才能进行,需要占用很大空间来进行中转,也增加了档案人员的排架工作量。所以标段划分的任意性导致工程资料分类收集、整理组卷和排架的难度及工作量大增,而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建设单位其他职能部门的配合,在项目招标前期就应当进行此方面的考虑,尽量按单位工程或专业进行标段的划分。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项目档案分类落到实处,使项目档案分类有了实际意义,使档案分类标准能够贯彻执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t180-201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档案整理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广东省地方标准.DB44/t1308-201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分类规则[S].广州: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2014.

[3]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试行规则.国档发〔1991〕20号.

[4]邵正荣,张郁,军.建筑设备[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5]张会宾.建筑设备安装[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电气工程的分类篇2

关键词:电气信息类;大类招生;现状;利弊

作者简介:朱军(1984-),男,内蒙古乌兰察布人,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讲师;上官璇峰(1965-),男,河南渑池人,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河南?焦作?45400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17-02

电气信息类专业是指以电气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为主干学科。依据厚基础、宽口径、强素质、注重文理交叉的原则,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三方面兼顾的电气、自动化、电子与信息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为学生入学后第一学年完成本大类开设的全校性通识教育课程以及大类基础课程学习,第二年或第三年根据人才需求、学习成绩和个人志愿情况分流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不同专业进行培养的方式。

一、大类招生现状

大类招生培养是高等学校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不断深化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招生制度改革的新举措。目前,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正在不断地进行教育制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现阶段部分高校已逐渐按照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培养,让学生通过一到两年的公共基础课程学习后,根据学生的志愿、兴趣爱好、就业方向和学习成绩等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实施中期专业分流培养,从而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1]

按大类招生培养学生的模式,在加强基础教学的前提下,拓宽专业口径,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这种培养模式既能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充分发展,又能加强其对学校学科专业以及社会专业人才需求的明确了解。同时,高校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和教学资源配置,以满足社会生产和学生志愿需求。[2]

二、具体情况

河南理工大学前身是1909年由英国福公司兴办的焦作路矿学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始建于1938年,原名电机工程学系,历经机电工程系(1958年)、电气工程系(1986年),2005年更名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并于2010年秋季以电气信息类进行本科生一本大类招生,有效提升学生生源的整体质量。

目前,我院分设6个系室、10个研究所,电气信息大类共开设5个本科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部级特色专业)、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专业。

现拥有1个部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2门部级精品课程、1个“三电基础课程”部级教学团队、1个部级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1个控制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学院现有教学办公用房16000多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700多万元,建有部级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和电气信息实验中心,实验用房9000多平方米。以上合理的系室专业设置和优越的实验条件为电气信息类本科生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院从2010年开始以电气信息大类招生,入学前三学期进行全校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培养,从第四个学期分流于以下五个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部级特色专业)、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专业。我院电气信息类大类招生培养方案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确定了“通识教育、按类教学、倡导探索”的教育教学理念。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进一步整体优化;紧密结合电气信息类行业和煤炭工业的发展及科技进步,更新课程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优秀课程、精品课程,达到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目的的优质课程体系,结合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新时期电气信息大类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不断创新。在教学方法上,从单向性、封闭性向互动性、开放性转变,采取讨论式、研讨式和报告式等多种形式,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采取以下一系列教学方式:[3]

(1)先进的教学理念。树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观念,突出创新教育、个性化教育、通才与专才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始终坚持“加强基础教育、注重实践教学、强化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理论教育+实践教学+学术报告”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实践和学术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

(2)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以课本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提出并实行“教学与科研互补”、“教师与学生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互帮”的教学模式,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方法,充分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3)课内外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实验教学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搭建开放的实验硬件平台和网络信息平台,获得虚拟、仿真和模拟结果,课内外实验,科技制作与竞赛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设计、研究创新的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本学期伊始,为促进我院2010级大类招生学生专业分流的顺利开展,我院结合学生专业分流培养分配情况,对2010级男生宿舍进行统一调整。此次学生宿舍的调整是学院针对电气信息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一次成功尝试,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日常交流和专业学习,有助于统一学生作息时间。因此,此次我院2010级学生宿舍搬迁工作的圆满完成为学院在电气信息大类招生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做好大类招生学生的专业分流工作积累了经验。

三、大类招生的优缺点

电气信息大类招生培养的教学模式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相应的不利方面。多数学生认为其有利于学生自主理性地按照个人兴趣爱好选择专业,但是一部分学生也认为加强基础教育的大类学习削弱了对专业知识的深入掌握。因此,大类招生培养对专业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在加强基础教育而减少专业知识学习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保证专业教育质量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教育。

1.电气信息大类招生培养的有利方面

(1)电气信息大类招生培养有利于优化配置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水平。可以使优秀的教师资源和教学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大类基础课实行合班授课,可以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和先进教学设施的优越性,使更多学生可以得到优秀教师的教诲,享受优越教学设施的便利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积极性,从而达到资源优化共享、提高办学水平的目的。

(2)有利于高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人才。按大类招生能够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拓宽学生就业的专业口径,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扎实的“通才教育”和符合学生自身情况的“个性发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3)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电气信息类入学按大类招生、后期实施不同专业的分流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竞争性,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4]

2.电气信息大类招生培养的不利方面

(1)强化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大类培养加强基础教育的模式使专业知识的授课学时受到紧缩,不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如果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便会出现泛而不精的现象。

(2)学生所选专业的不确定性和学院专业设置相对稳定性的矛盾。虽然按照大类培养招生时,大类内的专业已经确定,但是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学生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和不定性,同时会受到当时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对大类内已有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性提出了一定的挑战性。

(3)大类内专业“冷、热”不均衡,导致专业间不平衡的矛盾较突出。学生对于专业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感性层面上,多数学生存在随大流的心理,造成对个别专业太“热”的现象。例如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量学生都想分流于该专业,使其与其他四个专业造成冷热不均的现象。因此,学院必须加大专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向学生介绍专业内容及专业发展方向,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到各专业的具体情况。[5]

四、总结

大类招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发展口径,但是不能够完全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按大类招生培养的模式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兴趣爱好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自愿选择专业,提高就业的有效性,使得招生培养和就业能够有机结合。但是大类培养模式并不能完全解决专业和社会需求的不平衡性。

电气信息类按大类招生的子专业方向不宜设置太多,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不能过度淡化专业教育。大类招生强化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并提高素质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结构,为后期专业深造奠定基础。但是,在强化基础的同时必然会挤占专业教育的学时,一定程度上会淡化专业教育。

做好专业分流引导工作,防止学生随大流而造成专业方向冷热不均的现象。大类招生前两年主要学习的是大类基础课,而专业知识学习不足,进行专业分流选择时仍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这就要求大类招生培养的学院必须加强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分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意向并把握市场和社会需求信息,对就业形势做出准确评估,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专业方向。

参考文献:

[1]宋万干,朱昌杰.我校电气信息类大类招生的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7):85-88.

[2]冯开甫.高校按大类招生的冷静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5-87.

[3]李端,王晓丹,艾永乐.建设电类专业立体化“三电”教学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7):94-96.

电气工程的分类篇3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应用

在电力行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电气工程也正在不断发展。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引入和应用,电气工程自动化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突破,一方面提高了电气自动化控制环节的工作效率,一方面大幅降低了电气工程的投资成本,另一方面还明显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可以预见,在智能化技术的帮助下,电气工程自动化将会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智能技术概述

1.1工作原理

当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发生故障时,智能系统便会随之动作,基于数据库中的有关内容(如专家知识等),对故障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并提供最适宜的处理办法或方案,从而实现对故障的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为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行、高效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1]。

一个较为完整的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往往至少涉及四种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分别是专家系统、模糊推理、遗传算法以及人工神经元网络。

1.2应用优势

在智能化技术的帮助下,可对电气设备设计进行持续的优化和调整,从而提高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高效性。其应用优势包括:1)某些智能技术,如遗传算法等,可被视作非线性函数近似器,工作时,仅要求被控制对象模型位于某一范围的区间即可,智能化技术便可以基于有关数据库知识对自身展开相应的调整,从而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2];2)相较传统函数控制下的电气设备而言,设计智能化气设备的过程中,可借助有关语言及信息进行,调整起来更加方便、快捷。

2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现状

2.1模糊逻辑的应用

模糊逻辑理论认为,任何实物在发展及变化过程中,均遵循一定的度,并不是“非好即坏”这种简单逻辑可以全面概括的。模糊逻辑,不仅涉及人类心理学知识,而且涉及数学函数知识,并借助模糊集这种方式来描述和表达一种和人类心理变化较为接近的变化。如在“好”、“坏”这二者的变化中[3],通过模糊逻辑的应用,可模仿人类心理对其进行相应的划分,包括很好、好、一般、坏、很坏五个等级。上述基于人类心理模拟而设计出来的自然分法为从数据库中找寻到相应的专家经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当检修工人不确定电气系统故障成因时,又或者处于保护状态中的电气对象的数学建模较为模糊时,模糊逻辑便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可对数据予以分析及统计处理,从而确定一个最为合理的电容分配设计,并对系统障碍类型给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2.2专家系统的应用

所谓专家系统指的是一种专业的计算机程序,其作用是,于某专业领域,借助人类专家所具有专业知识来处理该领域所涉及的那些无法通过具体数字模型予以表示的一系列难题。对于专家系统而言,其最关键之处在于两点,一是建立并完善专家知识数据库,二是在借鉴人类判断、推理行为的基础上,设计相应的程序。专家系统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当碰到故障且难以处理时,计算机便会对专家数据库进行搜索,从中选出接近或类似的问题,然后基于此类数据展开相应的推理和判断,最后向人们提供适宜的处理办法。专家系统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较为常见:1)排除电力系统故障,使其尽快恢复;2)对畸变电压及电流进行有效归类;3)对电磁兼容率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判断,从而实现对电网的科学调度[4]。

2.3遗传算法的应用

遗传算法是一种建立在生物遗传规律模拟基础之上的程序,先将那些可能的候选解全部遵循某种顺序编制成一个程序,仿佛生物的“染色体”一般,同时相应的编码位置则可被视作“基因”,然后在适应度函数的帮助下,对“染色体”展开相应的测试,最后基于适者生存的规则,把那些高度匹配(或者称之为相似度最高)的函数及其程序挑选出来,并将之作为最优解。在电气工程自动化领域,遗传算法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电气信号的最佳频率,并予以优化调整;2)对电力系统进行无功优化;3)对输电系统中的电容进行合理控制。

2.4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

人工神经网络系统是一种模拟人类神经网络传输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计算机程序。该系统具有多种类似人类思维逻辑,如联想、分析以及自学等,因而功能非常强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领域,该系统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电力系统予以实时监控;2)对故障进行检测和分析;3)对负荷进行即时检测和后续预测[5]。

3电气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现阶段,前文介绍的智能技术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在电气工程自动化领域,混合式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如利用专家系统为人工神经网络提供丰富的研究样本,从而强化其分析及判断能力。具体而言,电气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性能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速、高精度、高效化,二是柔性化;2)功能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用户界面图形化,二是科学计算可视化,三是内装高性能pLC,四是多媒体技术的结合;3)体系结构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集成化,二是模块化,三是网络化。

4结语

现阶段,智能技术正在迅速发展,且在电气故障检测及控制方面获得了广泛应用,为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电气自动化的未来发展仍旧离不开智能技术的支持,相信随着混合式智能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电气工程自动化将会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刘璐.基于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分析[J].科技资讯,2013,21:119.

[2]杨冬梅.浅析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J].城市建筑,2013,18:183.

[3]周子翔.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9:204.

电气工程的分类篇4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m76-4;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3-0286-01

一、引言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工程性和基础性都很强的专业。电气工程的基础性决定了其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和派生能力,如今的通信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乃至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都是从电气工程专业派生或再派生而形成,这些专业统称为电子与信息类专业而它们和电气工程专业一起又被统称为电类专业,电气工程专业是电子与信息类专业的母体,而这些专业的产生和发展又大大推动了电气工程专业的发展,这一特点就要求我们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不能仅局限于电气工程自身而应兼顾整个电类专业,基于上述思想我们认为该专业的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装备制造、系统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历史

希腊学者米利都是最早对电有认识的人,他观察用布摩擦琥珀后,会吸引如羽毛等轻小的东西。但是最早对静电有系统和科学的研究则是从17世纪开始的。17世纪的英国医生吉尔伯特所著的书中,对“电”进行了最早的论述,英语“e-lectric”一词即起源于希腊语“electrica”和拉丁语“electrum”。随后,英国人格雷发现了电的导体和绝缘体。法国人杜菲在众多实验中发现,几乎所有物质都可以摩擦生电,并且他更仔细地发现,所产生的电有两种,带有异种电者会相互吸引,带有同种电者会相互排斥。

18世纪美国人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证明了电的存在。19世纪上半叶,安培安培发现电流的磁效、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19世纪下半叶,电磁理论集大成者麦克斯韦尔的理论为电气工程奠定了基础。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大学陆续设置了电气工程专业。

1908年,南洋大学堂(交通大学前身)设置了电机专科,这是我国大学最早的电气工程专业,至今已有一个世纪。1920年,东南大学设置了电机工程系。1932年,清华大学设置了电机系。1949年后,我国出现了一大批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也出现了一批机电学院,这些学院基本上都有电机工程系。1958年,在北京电力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北京电力学院,当时的电力工程系设有“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专业”、“高压电技术专业”等,它们就是现在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前身。196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发电教研室部分教师和学生并入北京电力学院,充实了该专业的力量。1961至196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又有发电、高压和电自三个专业的10名研究生转入北京电力学院,开启了研究生培养的先河。1977年,恢复高考后,大部分学校的“电机工程系”陆续改为“电气工程系”。1986年,国务院批准“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88年,我国高校进行了大规模专业目录调整,将电工类专业和电子与信息类专业和电子与信息类专业合并为“电气信息类”,专业数大大减少,专业口径大大拓宽。

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习的优势

1、安全性

随着国家制度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人身安全的重视程度了逐渐凸显。由于我国的工业自动化水平较低,使得一些较为危险的机器相当一部分是依靠人工操作的,一旦操作失误或者机器出现故障,容易带来极大的人身安全隐患。而自动化控制技术利用终端系统的操作,建立了选择程序,通过自动识别操作规范问题,及时停止电气操作或者切断电源,能极大程度的避免事故的发生。

2、效率高

作为科技发展的核心产物,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处理数据信息的高速性和准确度上的优势是巨大的。其运行模式是由接收特殊指令的应用设备来完成最终的执行指令。对于不同的设备自动生成不同的指令,减少了错误率,加之传输速度很快,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反馈校验功能,机器运行的高效以及精准度就越发明显,确保了运作的及时有效。

四、电气自动化教学成果特点

1、便捷性

电气自动化产品主要是把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集于一个产品上,达到产品的功能自动化,这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地便利,为社会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广泛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消费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自动化产品的市场很大,这个从大家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此类产品可见一斑,比如人们每天所坐的公交车的车门、市民经常使用的电梯等,人们逐渐适应了这种自动化产品所带来的便利,这也使此类产品占据着很大的消费市场。

3、发展性

电气自动化产品的发展一般都与计算机的发展相配套,这是因为自动化的过程需要计算机来操作,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电气自动化产品的发展会更加智能化,也就是自动化程度会更高,所能完成的任务量及速度也会更大和更快捷。

五、结语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网络控制技术及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专业技术于一体,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学科,能够适应各行各业的发展需求。该专业属于信息产业,被人们誉为朝阳产业,发展相当迅速,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巨大,是当今高科技发展的新趋势。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推动我国工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今社会总的形势是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及需求不断提高,催生了自动化产品的大量普及,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高新技术产品逐渐进入老百姓的家庭,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开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刘海蛟.《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

[2]朱仲海.分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建设与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2).

电气工程的分类篇5

关键词:智能建筑电气接地系统保护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a

一、智能建筑电气安装接地不同分类

现代智能建筑中经常含有电脑、高精确性的测试设备等电子装置,其正常应用需要在极其良好的安全背景下。因此根据各种智能建筑的需求不同,安装接地的类型也就大不相同。从目前接地安装施工活动的使用措施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流工作类型接地

直流工作类型接地是一种根据智能建筑中的电子信号和电脑等变化装置的不同活动而进行的接地工作。由于电脑等电子通讯装置存在无线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信息输出与输入、信号放大、能量装换等过程,这些都需要经过电子管设置完成。如果要为这些设备提供具有准确供电功能的外置直流电源,就必须进行直流工作接地。

2交流工作类型接地

交流工作类型接地是通过将运用交流电的设备中的中性点经过连接大地或连接电阻的方式来完成接地工作的。在电视等家用电器和大规模电气中是经常使用这种接地方式的。通过将用电器中的变压器中性线或中性点进行接地是它的主要工作理念。通常情况下,一般用铜芯绝缘线作为中性线的主要材质。这个方法也可以适用在高压系统中,如为了避免单相电弧保持三相电压的工作稳定会把高压系统中继电器的中性点进行接地。

3防静电类型接地

防静电类型接地是指将静电影响正常工作或容易产生静电的设备经过导静电体与大地保持接触的方式完成接地工作的。当很多细小灰尘吸附在电气设备表面,长时间导致系统散热不强的情况下就容易出现静电,在高位电场的影响下,电气产生的静电火花会引起爆炸等严重后果。

4防雷类型接地

防雷类型接地主要是指将自然界中产生的雷电导入到大地中,从而避免电气设备被强大电流损坏的措施。现代智能建筑中,由于现代化管理和办公的需要,电梯、办公自动化用具、电子监控、计算机网络以及连接它们所必须的电源线路充满在楼层的各个位置,同时这些设备的耐压等级都非常低,然而在雷雨天气状况下高层智能建筑又非常容易吸引自然界中的雷电,高强度的电流会造成电气设备严重的损坏,如击穿显示管、电容器等。所以在电气设备安装过程中,要根据智能建筑行业的现行规定和规范,认真考查预测智能建筑不同防雷等级,准确为电气设计适合的防雷接地。

5安全保护类型接地

安全保护类型接地是指将电气不带电的导体通过与大地连接的保护方式。一般在大功率用电设备和弱电箱等会采用安全保护类型接地。假如没有对这类电气做好相应的安全保护接地,如果接触到用电器外壳,就很容易发生击伤事故。

二、电气接地常见问题和故障

1接地线不符合规格

我们通常会根据电阻值、截面积、机械强度、热稳定性、经济合理等多方面因素考虑选择接地线。然而在现场安装过程中,工作人员经常会为节约成本而对其他的安全因素忽视,由此在工作过程中接地线很可能会出现绝缘受损、漏电断线、接头接触不良等问题。

2接地电阻有较大阻值

由连接电气设备与接地体的接地线和埋入地下的接地体共同组成了接地电阻阻值过大接地装置。由于接地线具有很小的电阻,因此可以忽略不计,此种情况下便可以认为接地电阻和流散电阻在数值上是一致的,如果这时人接触到设备,就很容易造成触电事故的发生。

3高危行业智能建筑不恰当接地

即使是电压

三、智能建筑电气安装接地施工技术要素

1合理选择接地体

电气接地体有很多种类,最经济有效的接地体是自然界的大地。智能建筑物的混凝土基础内钢筋常用作城市智能建筑物的接地体,还有比较常用的是智能建筑物内的金属构件等。比较新兴的接地体还有石墨接地体,石墨的化学稳定性和抗震性都极高,不容易被损坏和腐蚀,因此解决了智能建筑使用寿命和接地体相同的问题。

2接地系统分类及恰当选择

不同的接地系统需要根据不同情况的电气接地需要而产生。目前应用比较成熟和效果比较好的接地系统有:tn-S系统,tn-C系统,tn-C-S系统。tn-S系统是通过通过三相四线和pe线组成的接地系统,该系统最大的优点是安全可靠且基准点位准确,缺点是在有过多特殊功能电子计算机接入的情况下不宜使用此系统;tn-C系统是通过三相四线组成的接地系统,此种系统的最大优点是线路比较简单且接地灵敏度较高,缺点是只适用于三相平衡的系统,不适用于用电器太多的智能建筑中;tn-C-S系统是由tn-S系统与tn-C系统中的pe线和n线共同连接而构成的系统,此种系统下如果设备外壳由pe线连接则保证会不带电,有效的保护了人身安全。恰当的接地选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先选择重要关键设备然后再考虑其他设备。现代城市化的智能建筑物内经常会配备一些规模较大的国外进口设备,由于这些进口设备大部分电压和型号与国内民用电压等不一样,所以对于重要关键的设备要进行单独的安全保护接地。在完成对重点设备的接地保护后再对其他一般设备进行接地保护。同时要认真分析了解相关防雷事项。

(2)恰当的安全距离。在布置安排电气设备上的接地系统时,要具体考虑各个接地系统之间的安全距离,否则在安全距离过大的情况下对设备是没有保护作用的。因为如果对接地系统设置不好的话,部分智能建筑中的钢筋或钢筋混凝土会作为导电体引起电气设备的损坏。

(3)分别设置优于一起设置。这里提到的分别设置,并不是对所有的设备都进行分别设置,这样会很不利于布线而且成本较高,应该是在对电气设备接地之前,先按照供电插座规格或将电气设备进行归类从而进行分系统的设置接地保护装置。

四、结语

防雷接地工作是智能建筑电气设备安装中的重要环节。防雷接地装置能否正确安装,将直接关系着居民生产生活安全是否有保障。面对电气接地安装中接地线不符合规格、接地电阻阻值大、高危行业智能建筑不恰当接地的问题,施工人员要不断加强技术培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保证接地工作安全可靠施工安装的基础上尽可能实现接地工作的高质量,不断提高整体安装水平,保证工作质量和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马新宇,夏兴华,丁君德,彭宇,李欣.智能建筑接地系统[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05)

[2]陈君城.智能化建筑物的电气保护形式与接地措施[J].粮食流通技术.2009(04)

电气工程的分类篇6

关键词:变电站;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施工管理

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下,我国电力系统建设速度加快,很多地区加大了对变电站的建设力度,相继建设了各种类型的变电站。但是变电站电气工程对施工技术、施工自动化、施工设备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具体操作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加上变电站电气工程涵盖领域的广泛,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变电站电气工程的施工管理,从而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稳定发展。

1变电站电气施工工程的施工特点

1.1变电站电气工程施工技术复杂

变电站的主要功用是能够对电压的等级进行变换处理,对电力功能设备进行管理控制。变电站系统的主要组成包括电气工程和建筑工程两部分。变电站电气工程施工包括高低压系统的安装、电气系统保护设备安装、电缆安装、电器通讯设备安装调试等。变电站电气工程施工涉及的技术类型和操纵程度具有一定的难度,加上变电站电缆敷设量大、种类多,需要相应技术的支持,因而变电站电气工程施工技术较为复杂。

1.2变电站电气工程施工行业密集性

变电站电气工程施工需要大量资金,同时变电站电气工程施工涉及的专业类型众多,比如土建知识、电气自动化知识、继电保护知识、热控知识等。变电站电气工程施工是劳动密集型项目,在施工中需要应用大量的资源和设备,因而施工项目具有密集型的特点。

1.3变电站电气施工项目具有高压、高危险性的特点

变电站电气施工需要在土木建设工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具体施工要遵循先高压再低压、先立杆再布线、先吊装再安装、先调试在运行的操作规范。变电站电气施工高压作业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要求对每一个施工环节进行严格审批,如果出现操作失误会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伤害。

2现阶段我国变电站电气施工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变电站电气施工管理机制粗放

我国大部分的变电站电气施工采用的是粗放型管理方式,管理不够规范、具体。变电站的电气施工和土建施工都被一个部门管理,专业性不强,在具体施工操作中容易出现各种类型的施工安全隐患。另外,变电站电气施工管理人员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工作人员的工作交接如果不顺利,就会制约变电站施工进展,甚至导致变电站施工管理的失败。

2.2变电站电气项目施工管理力度不够

变电站电气施工管理是变电站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电力施工建设发展影响意义深远。但是现阶段我国变电站电气施工管理缺乏专业管理人员,对变电站施工建设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同时,变电站电气施工工期制定不够科学、合理,导致变电站电气施工总体工作难度较大,容易出现电气施工安全风险。

2.3变电站电气施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我国变电站电气施工管理人员素质高低不一,存在个人素质差的施工人员,表现为对变电站施工图纸不了解,对具体施工操作规范不熟悉,由此在施工操作中容易出现各种类型的问题,制约了变电站电气施工的顺利进展。

3变电站电气工程的施工管理对策

3.1加强项目施工准备阶段管理

第一,制定完善化的变电站电气施工管理制度。变电站电气施工管理的关键是实现精细化施工,在施工之前,相关人员要从总体上对变电站电气施工运行进行计划,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变电站电力工程施工开发成本费用,制定变电站项目管理施工管理制度,包括施工验收制度、施工监督制度、施工技术操作要求。第二,制定施工作业文件。施工作业文件包括变电站施工设计组织方案、变电站专向施工设计、施工操作调试书等。第三,加强对施工图纸的审核。土质对变电站电气工程施工起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为此,相关操作人员在施工操作之前需要加强对施工图纸的审核,结合实际情况更改施工图纸,保证变电站电气施工质量。

3.2加强项目施工阶段管理

3.2.1对变电站电气施工进行全过程的动态化管理在变电站电电气施工阶段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为此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对项目过程的全过程施工质量控制管理,对施工管理操作环节进行动态化监督管理。另外,还要做好施工项目的交接工作,对施工分项目的交接、安装等进行全过程中的把控。3.2.2加强对变电站施工人员的管理培训提升变电站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是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培训。对于施工操作进场人员要求其具有一定的施工操作经验和施工从业证书,在经过严格的考核之后才能被批准正式进场。3.2.3加强对变电站电气施工材料和设备质量的把控对于变电站施工中出现的包料、包公现象需要及时审查施工材料,严格把控施工材料的质量,特别是要严格规范施工材料的进厂管理工作,做好施工材料的招投标工作,并在施工用料中严格执行动态化监督管理。3.2.4加强对变电站电气施工环境的严格把控变电站电气施工设备容易受到施工环境、气候变化的影响,为此,在变电站电气工程施工中需要做好对施工环境的把控,严格控制施工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并要根据气候的变化及时调节施工操作安排。

3.3加强对变电站电气工程验收阶段的施工管理

施工验收阶段施工管理是变电站电气施工管理的重要保证,为此,需要相关人员做好施工检查,保证施工小组的工作验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施工验收,规范施工设备的施工材料的有序摆放。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变电站电气施工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化、系统化的工作,为了提升变电站施工效率和质量,需要相关施工管理人员紧跟时展变化调整变电站电气施工操作流程,树立全新的施工理念,掌握最新的施工方案,从而有效提升变电站电气工程施工质量,促进我国电力事业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晓云,刘志涛,魏杰.变电站土建施工与电气工程协调管理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6(4):139.

[2]岳庆,齐延辉.浅谈变电站电气施工安全管理问题研究与应用[J].科技尚品,2015(7):20-21.

电气工程的分类篇7

关键词:建筑类电气项目;强电设施;施工设计;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建筑类电气项目中强电设施的建造质量和当今时期的一座城市甚至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工程密不可分。由于国民对现实的生活内容及生活质量的需求档次在不断升高。对建筑类电气项目中各项设施构建的品质要求亦在逐步朝着严格化发展。业已峻工的建筑项目是否已具备投入运行的功能要求或者是已投入使用的土木建筑工程是否还蕴含着某些影响其达到正常运行的各类问题,其中尤其是建筑结构中的强电系统问题均是当今建筑承包队伍及工程投资企业特别瞩目的问题。建筑项目中强电设施构建的工艺和手段的确定是当今建筑领域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性课题,一项建筑工程中强电设施建造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建筑项目最终的功能效用,其亦和工程竣工以后可否完整投入运行、运行中是否有可能产生某些功能欠缺性问题、是否可达到稳定长久的发展存在着直接的关联性。

1.建筑类电气项目中强电设施的构建现状及问题

1.1筹划期强电设计没有规范基准可循

绝大部分建筑工程投资方在实施强电类设施的构建之前均未能完整地拟定出一份极为详细的施工图纸及技术资料,而在通常的建筑工程设计院所设计出的建筑施工图纸中仅就电气设施的建造区域及装配环节做出粗略的解说,并未在工程施工图纸中把各类用电机构的运作标准给予详细说明。工程承包企业面对此类充满缺陷的工程设计图纸比在具体施工环节中产生很多迷茫之处,所以建筑施工企业有必要对施工图纸实施进一步的修正和调整,然而因为建筑施工企业技术资质的欠缺及专业技术力量的匮乏必然导致其强电设施建造环节中有关技术图纸和相关资料完善工作方面的严重缺失。在不具备专业技术规范约束下的施工过程中极易产生各类的异常情况及疑难问题,由此必然制约施工建设的迅速推进,甚者可造成工程整体建设品质及后续的施工电气安全受到严重影响。

1.2目前建筑用电负载基准的确定

当今时期,我们国内绝大部分商业功能及居民建筑的电力负载基准均已满足1、2类民用建筑体大于4kw,3、4类居民建筑体大于6kw的供电基准。其供电基准决定于各座建筑体内的配电室的电力负荷和室内总体配置线路的设计意图及路径,应当在设计工作开始之前即给予充分说明,对没有标明电力负荷使用等级的即依照普通要求的供电负载基准予以设置。然而对于未标明供电负载要求的建筑体在运行过程中如果超出了所给配置,那必然导致是相当程度的配电机构受损及安全问题的产生。

1.3电气构建中防雷机构设计及电源衔接部件的设计

电源衔接部件在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中应当标注出清晰的负载及用量说明,倘若不发生意外变化其施工过程须完全遵照工程图纸开展施工,现阶段有关电源衔接部件的设置环节尚严重地表现着操作不正确、设置部位存在较大的误差所引发的电源连接不实等情况。而避雷机构设计即是指确保建筑体内用电稳妥无缺陷的关键性结构模式之一,需要有关强电工程专业设计人员给予全面且深度的关注,当今时期我们国家的绝大多数避雷设施构建工作不科学、结构设置不完整,致使建筑体结构内蕴含着极大程度的可能遭受雷击的安全性缺陷。

2.建筑类电气施工中的强电设施构建及设计手段分析

2.1满足耗电负载基准的变电机构设计策略分析

强电型功能设施是总体建筑项目可否完整投入运行的关键性施工内容,其亦是建筑电气系统中必不可缺的重要成分,其紧密关联着建筑电气的施工品质及整个建筑体的安全性。所以,在开展建筑类电气工程的构建环节中,特别是在其强电体系的施工方案拟定环节中,须特别关注其中所实施的构建策略及作业方法的正确性。

在前期阶段的强电机构设计方案及图纸资料上务必需标明各式配电室及重型用电装备,各阶楼层装备的最高耗电规模及最低耗电规模均须在强电机构工程图纸中做出详细标明。建筑施工企业在展开建筑结构的实际建造环节时须依照前期的工程方案设计,循序渐进地稳定实施,其中必须以确保实现强电工程建设品质及施工过程安全为基本前提。

2.2建筑物送电及照明体系的设计策略

送电机构的实施是总体建筑体建造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同时其亦为强电设施构建环节中的一类内容,其不但应符合总体建筑结构的供电要求,而且尚需确保送点体系中的安全稳定性能。建筑结构中照明体系功能设计手段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物送电系统是否可实现绿色环保的标准要求。所以,在实施送电和照明机构的方案编制时,不但须符合建筑体基础送电要求,尚需最大限度的关注绿色环保即节能方案的应用。譬如,在便捷的照明机构中应当不采用过去高能耗的白炽照明灯类型,而改为采用绿色型环保照明灯具,尽管节能类型的照明灯和白炽照明灯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价格弱项,然而从长远观点去考虑,其节省下来的电力耗费可完全超出之前在灯型选取上多花费的支出。类似于此种节能方法在供电系统与照明系统中存在许多,要针对不同建筑物需求进行合理的设计方法选择。

2.3加强电气工程强电施工项目中各模块的监管

我国建筑电气工程中强电施工模块缺乏独立有效的监督管理系统,因此在整体施工中会出现各施工部门不互相协调的单干现象,也是导致前期设计无法正常进行的主要原因。首先,在施工前各工作人员要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对即将开展施工的建筑物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排查电气系统的安全问题,保证设计方案的可执行性。其次,对于施工单位来讲,要严格遵守施工中的规章制度,从前期选择设计方法到施工中各模块的具体操作环节,都要做到符合相关标准与安全等。最后,在施工工程中各模块施工人员要加强交互管理,及时沟通不同强电施工模块间的矛盾与冲突,避免后期出现问题后不得不进行的返工处理。完成以上各部分的监管与整合协调是强电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结语

随着城市现代化与经济建设的一步步发展,建筑行业也在飞速推进,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建筑电气工程中强电施工是整体建筑功能实现的核心。因此,选择合适的强电施工设计方法是整体施工是否能高效完成的前提条件。此外,针对强电的施工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与设计要求进行,施工过程中也要严格遵守监督管理,将细节检查落实到施工的每一个环节,使得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强电施工模块成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杨昕哲,李寅.电气安装中的强电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J].才智,2015(10):96.

[2]刘淑杰.关于电气安装工程强电施工技术的分析[J].通信世界,2015(4):112.

电气工程的分类篇8

[关键词]建筑电气设计电气施工经验

中图分类号:X8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7-0095-01

电气设计与电气施工质量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有所影响,一旦处理不好就极有可能引发建筑质量问题,损坏建筑性能,危害人类健康。所以在建筑施工中,除了要做好土建施工之外,还要做好电气施工控制,保证电气施工质量,切实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效益与施工水平。下面对建筑工程电气设计与施工方法作详细论述。

一、建筑电气设计的定义

建筑电气设计与施工是建筑施工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必须在施工期间加强重视,做好管理。分析建筑电气设计的定义,可知该专业的设计、施工内容主要为各种电气设备、电气管线的安装和布置。电气设计方法得当,建筑后期使用中的供电、供水功能才会得以实现,否则将影响建筑功能的完善性。

在传统的电气设计定义中,设计内容只包括照明和设备供电,而在今天,电气设计内容得到了进一步充实,除了照明、供电之外,还包括电话、防雷、消防与楼宇自控。现代电气设计将设计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强电,二是弱电。如建筑照明、供电、防雷等属强电,消防、电话、楼宇自控系统用电设计属于弱电。

在现代建筑施工中,工程师对建筑电气设计的重视度并不高,多数工程师认为电气在建筑施工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一般不会影响到建筑质量,所以工程师并不太重视建筑施工中的电气设计,尤其是在电气专业与土建专业的配合施工上。事实上,这样的意识观点是错误的,尽管电气施工在建筑施工中占据的比例很小,但其对建筑质量、建筑功能的影响却巨大,一旦设计或施工不当,建筑施工质量、施工安全必然会受到负面影响,严重者还会损坏建筑,危害人类生命。因此建议在建筑施工中,务必要把电气设计当做一项重要工作,并将其做好。

二、电气设计施工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由于现代工程师没有对建筑电气设计引起相关重视,没有正确认识到建筑电气设计在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性,所以导致电气设计常常出现问题,给建筑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带来影响。基于此,电气设计施工期间一定要做好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结合工程实际,弄清楚电气设计与施工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及产生原因是,再“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对其问题加以处理,切实保证建筑电气设计与施工的有效性。建筑电气设计中常常出现的问题大致包括以下几类:

1、设计没有遵循有关设计规范,设计不合理或设计深度不够

某些设计完全违背了规范规定的安全性要求,按图施工必将留下严重的安全隐患,例如:变配电所位置的选择,相关设计规范都明确提出应考虑0设备吊装及运输方便0,这是保证可用性及维修性的基本要求。另外还存在着设计中未作电气保护接地及等电位联结设计;错误地采用tn-C低压配电系统;建筑低压配电线路截面的选择等问题。

2、与相关专业设计文件衔接不清,不按规定协调配合

利用建筑物结构钢筋作为防雷接闪器、引下线及接地与等电位联结装置,按规定应在电气施工图中标出联接点、预埋件,说明敷设方式及技术措施(如焊接要求等),在土建施工图中有相关的预埋件详图及相关的标注与说明;土建施工图中则常无任何相关的说明与标注。

3、电气施工单位资质不高,电气设备和材料质量不合格,达不到规定的指标

部分建筑工程中建筑施工期间不按建设程序办事,私雇资质等级不符合要求的设计人员及施工单位(或个体户)设计或承包工程。由于设计和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有限,致使一些安装工程达不到规定指标的要求。

4、电气线路导线选择不当

电气线路设计中,住宅建筑的室内线路要采用铜芯塑料线,这是建筑室内配线的基本要求,但有些施工单位与投资企业为了能节省开资,压缩建筑施工成本,常常采用铝芯塑料线来代替铜芯塑料线,这种做法很容易给电气线路运行安全埋下隐患,严重者还会发生线路故障和线路火灾,危害建筑居住者的生命安全。另外,在导线截面积设计方面,一般来说,建筑室内电气线路导线的截面要尽量设计得大一点,以免线路无法荷载室内电气设备的运行负荷,产生线路谐波,进而发生线路故障。实际设计施工中,很多工程设计师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线路截面设计也没有考虑到电气设备的运行负荷,从而导致线路截面设计不合理,影响电路电压质量。

四、建筑电气设计优化措施探讨

针对上述内容对建筑电气设计和施工问题的论述,现结合以往建筑电气设计与施工经验,依照相关设计规范规定,给出以下几点可采取的电气设计优化措施。具体如下:

1、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择优选择施工单位

电气安装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种为保证施工质量,监理部门应协助建筑单位认真审查承包和分包单位的资质,提出审查意见,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选好施工单位。在材料上,可通过考查,直接到有一定生产规模、信誉好、产品过硬的厂家进货,减少中间环节;电气设备、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后,保管员协同监理工程师,首先检查货场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核对设备、材料的型号、规格、性能参数是否与设计一致,清点说明书、合格证、零配件,并进行外观检查,做好开箱记录,并妥善保管;对主要材料,应有出厂合格证或质量证明书等。

2、利用混凝土柱、墙主筋作为防雷引下线

不同结构形式的各类建筑中均设有一定数量的钢筋混凝土柱,如在砌体结构中设置的构造柱,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的框架柱、剪力墙等,砖混结构中构造柱纵向钢筋最小为4512,在框架结构中框架柱配筋通常采用514以上螺纹钢筋。另外,作为引下线的主钢筋在土建中如果是采用对头碰焊的(在工程中常用的焊接形式有闪光对焊和电渣压力焊,均属于对头碰焊),应在碰焊处按规范补焊搭接圆钢。

3、利用基础地梁作为接地装置

建筑物地基的形式可分为无筋扩展基础、扩展基础、柱下条形基础、筏形、箱形基础、桩基础以及复合地基。建筑物基础埋深通常由基础自身高度、地面下预埋管线高度及防冻防腐蚀深度等因素决定,一般均大于0.5m。另外,建筑电气设计还要注意做好室内导线的选择和截面设计,保证电气线路导线设计的可靠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合格的建筑设计应满足七个质量特性规定的要求,即功能性、安全性、经济性、可信性、可实施性、适应性及时间性。设计单位应将通过了设计评审的合格的设计文件交付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各工作人员要认真遵守施工程序和操作规程,紧密协作,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观念,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不断加强监理工作,提高施工项目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况东,刘小芳.浅析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节能的几大环节[J].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12(03).

电气工程的分类篇9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就业,前景,展望

一、电气自动化专业介绍

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方面的研究、设计、运行、实验、管理及开发等领域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宽厚的技术理论基础和比较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电气工程基本技能和较好的电气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具备一定适用市场经济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毕业生可到各类发电厂、电力系统供电部门、电力勘测设计研究单位、电力管理等部门就业。

1、电机与电器。电机与电器的研究领域包括:电力系统中的大型发电机、电动机,有着广泛应用的中小型电机。前者侧重于运行分析、建模仿真及监测诊断,后者侧重于理论分析、设计方法及现代节能控制技术。就电力工业本身而言,电机就是发电厂和变电站的主要设备,它在机器制造业和轻、重型制造工业中应用广泛。可以说,只要涉及电机的场所都能看到该学科的研究成果。

2、高电压与绝缘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主要运用于:电力系统防雷保护设计、绝缘子在线监测、防污闪、水果保鲜、真空断路器设计、脉冲储能技术及军工产品等,其研究内容与多个学科交叉,如脉冲与等离子方向、超导技术方向、自动化方向等。

3、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涉及电力生产的全过程(包括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其研究内容衍生的各项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发电厂、变压器、输电线路和配电装置中,涉及控制、优化、经济、稳定等多项指标。除了涉及电气工程相关知识外,该专业对自动化、测量、计算机、通信等技术也有较高要求。

4、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在各级工业、交通运输、电力系统、新能源系统、计算机系统、通信系统以及家电产品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如航天飞行器中的特种电源、远程特高压电压传输系统,家用的空调、冰箱和计算机电源,都离不开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技术。

5、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专业主要是在电网络理论和电磁场理论的基础上,研究电网络分析方法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电磁场数值分析方法及其工程应用、电力系统的电磁兼容技术、基于微机的现代电磁测量技术、电力系统的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

二、电气自动化专业就业展望

据了解,该领域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很大。随着国外大企业的进入,在这一专业领域将出现很大缺口,那时很可能出现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

一:办公脑力为主型。

此类工作一般都是办公室人员,脑力为主,且轻松干净,工资挺高(一般有项目提成,也就是你完成一个项目老板会给你一部分提成)。

此类职位主要有:电气设计,自动化项目设计,工程管理等。

二:现场体力为主型。

此类工作一般要在设备现场,少不了受环境的影响,所以是比较苦比较累的,体力占主要而且工资也不高。在一个效益很不错的公司来说,有一个工作经验的本科生工资在1500左右。

主要岗位有:设备维护,电气维修,设备安装,设备调试等

三:室外业务销售型。此类主要是室外跑业务,待遇根据个人业绩而定,只要个人能力强完全可以从事业务型,因为业绩不错的话,工资是相当高的。主要岗位有:销售经理,销售工程师,业务员等,待偶按个人业绩定。

四:助理型(主要适合本专业女生)。此类职位非常适合女生来做,主要从事一些助理方面的工作,主要职位有:经理助理,工程师助理等。

三、电气自动化就业前景浅析

电气工程的分类篇10

关键词:卓越电气工程师;多维实践教学平台;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2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7-0038-02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这一重大改革项目。“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2]

2012年,教育部下发了教高厅函[2012]7号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正式批准南华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等5个专业加入卓越计划。2013年,教育部办公厅在教高厅函[2013]38号文件公布了南华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三个专业又加入了卓越计划。南华大学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扩大试点专业面,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学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也拟申报"卓越电气工程师培养计划"。作为一名专业教师,笔者在多个已获准电气工程机及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的试点学校进行了调研,现结合南华大学的自身实际,将目前培养卓越电气工程师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整理,并提出相应的探讨对策。

一、卓越电气工程师的培养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基本定位是为电力企业培养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3]

1.卓越电气工程师的培养现状

(1)生源选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卓越计划”的生源选拔途径不同,部分高校直接在高考招生录取环节完成,部分高校通过考试在低年级新生中择优选拔。虽然各高校的选拔方式有异,但各高校都以“卓越计划”为契机,深入推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努力探索培养高素质工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2)电气工程实践平台。各参与卓越电气工程师培养的高校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的优势或潜在资源,已建设电气工程专业的多维实践平台,有机整合校内实践环节(实验、设计)、校外实践环节(实习)及校企产学研三个实践环节,形成由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室和产学研基地共同组成的、面向学生、多方位、多层面的学生实践学习平台,以搭建“多维实践平台”来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多赢局面的思路对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切实的促进作用。

(3)师资队伍。具有卓越电气工程师培养的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重点关注如何建设一支具有丰富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他们在调研基础上积极开展设置工程类教授和副教授岗、引进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专职教师、建立校内工程类教师培训机制、聘请企业工程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任校外教师,以及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职称评审、待遇、考核等问题的试点与尝试。

2.卓越电气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电气工程实践平台有待革新。

1)校内实践环节。目前各试点高校校内电气工程专业实践环节存在以下问题:很多课程验证性实验比重大,这类实验缺乏思考性和启发性,内容陈旧而且简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偏少,而且很多实验也只是进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验证和技能训练,其探索研究、创新研究功能还缺乏配套的教学环节和内容;校内的科技创新实验中心一方面数量不够,无法容纳足够学生,质量也有待提高。

2)企业缺乏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校外实习基地、产学研基地需要企业的全力配合,企业现场是卓越电气工程师锻炼的舞台。缺乏企业实质性的主动参与,单靠高校单方面的努力无法培养出真正满足社会需求的卓越工程师。但目前的现状是高校努力呼吁企业的加盟,而很多企业方却专注于自己的事业领域,并未积极回馈高校的热度,更谈不上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平台。

(2)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困境。

1)各参与高校现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师资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及工程实践经历和资质与电气工程“卓越计划”对教师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当前的教师队伍以学术性博士和硕士为主,接受的是严格的学术研究熏陶,忽视了自身电气实际工程经验的积累,从而普遍存在实践创新能力不足、与高等工程教育要求不符的特点。

2)由于高校以往对教师的评价指标体系侧重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和课题论文数量,无形中使教师的职场规划远离工程现场而侧重学术研究。虽然“卓越电气工程师计划”一再强调工程实践的理念,希望藉此能引导电气工程专业教师注意丰富自身的工程实践经历,具备培养“卓越电气工程师”的资质,但既往的评价观念会在一段时期内保持很大的惯性及影响力,使得部分教师在调整与适应上出现延迟。因此,目前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是“卓越电气工程师计划”向纵深推进的现实阻力。

二、卓越电气工程师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1.优化电气工程专业新的多维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建设新的创新创业多维实践教学平台势在必行,围绕加快校内实践平台建设、优化企业实习环节、开拓创新实践教学活动形成由校内外实习基地组成的、面向学生、多方位、多层面的学生实践学习平台,提升电气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优化的电气工程专业多维实践教学平台见图1。

图1中的金字塔式学科竞赛模型在现有学者提出的金字塔型模型基础上[4]增加了竞赛类别,同时新加入部分实践环节。它是根据卓越电气工程师培养过程中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各个不同层次,宏观把握,整体设计一套适合于各个年级的呈“金字塔”型的完整的电气类学科竞赛体系,以此来营造“卓越电气工程师培养”环境,在加强基础课程、电类专业实践课程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电气工程专业金字塔式学科竞赛体系(见图2)既遵循了现阶段卓越电气工程师培养的要求,又让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不同的选择,充分体现了开放性和发展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该“金字塔”学科竞赛体系充分体现了卓越电气工程师成长与培养的规律性,在扩大学科竞赛覆盖面的同时,可以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科竞赛的开展离不开电气工程类教师的支持与参与,指导老师必须具有强的责任心、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动手能力强。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卓越电气工程师培养提供保障

要培养“卓越电气工程师”,必须拥有一批优秀的电气工程专业教师队伍,解决目前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困境。[5]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师资队伍已建设多年,立即改变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迅速全面提升他们的工程能力也不现实。但可以探讨卓越电气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问题,逐步提高教师队伍的工程能力和学识水平,以适应卓越电气工程师培养的需要。加强卓越电气工程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措施见图3。

三、结语

卓越电气工程师的培养是通过学生校内学习与校企合作,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本科毕业后的就业或者继续深造学习打下坚实的工程应用基础,为国家培养大批创新性强、能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优秀电气类复合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不断优化电气工程专业新的多维实践教学平台,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以推进卓越电气工程师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建强.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培养模式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6).

[2]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3]周岩,郭前岗,谢俊,等.电气类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