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未来经济发展大趋势十篇未来经济发展大趋势十篇

未来经济发展大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35:10

未来经济发展大趋势篇1

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及格局变化的因素分析

经济全球化使得全球经济增长越来越复杂,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及格局变化的因素也越来越多。这里主要从经济周期、人口结构、全球化趋势、能源环境约束以及科技进步等方面出发,对影响未来10—20年全球经济增长状况的主要因素进行趋势性分析。

1?郾从经济增长的长周期来看,全球经济正处在经济增长长周期中的衰退和调整阶段。从长期来看,全球经济始终处于不断波动的周期性增长过程中。如果将这次金融危机看作是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一个节点,那么过去200年左右的经济发展历程已经经历了五个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分别是以蒸汽机、铁路、电力、汽车以及信息技术革命为阶段性标志。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计算机应用和信息技术革命使得世界经济维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全球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郾5%。尤其是2004—2007年期间全球经济年均增长速度高达3?郾9%,是近30年来增长最快且最为平稳的一段时期。但是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终结了全球经济增长的上升趋势,2009年全球经济甚至出现了近几十年来的首次负增长。从经济增长的长周期来看,全球经济可能正处在经济增长两个长周期之中的衰退和调整阶段。

从全球经济增长史来看,每一次周期性的经济上升都得益于新技术的推广和大规模应用,但是当新技术对生产力推动的潜力逐渐耗尽之后,世界经济将进入衰退和调整阶段。因而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并重新进入长期增长的上升通道将依赖于新一轮革命性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最近广泛热议的以3D打印技术和分布式新能源技术等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似乎让人们看到了曙光。“第三次工业革命”目前仍然存在很多争议,究竟“第三次工业革命”能否带领世界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也尚需时日来验证,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全球经济重回繁荣之路必将依赖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推动,而且谁首先掌握新一轮技术革命,谁就将主导全球经济发展方向。

2?郾全球人口总量继续增加,增速不断放缓;老龄人口比例明显上升,人口总抚养比将出现拐点。根据联合国(UnpD,2010)预测,全球人口将由2010年的近70亿增长至2020年的76?郾6亿和2030年的83?郾2亿。虽然全球人口总量仍将继续增长,但是人口增长的速度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不断下降。未来20年期间全球人口增长速度将由过去30年近1?郾5%的增长速度逐渐下滑到年均1%以下。在增速不断下降的同时,全球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全球老龄人口比重将由2010年的9%左右上升到2030年的13?郾8%。同时人口总抚养比也将由2010年的52?郾4%下降到2015年的近40年来的最低点51?郾6%,然后一改过去40年来的下降趋势开始逐步上升,到2030年将上升到53%。从总体来看,未来20年全球人口总量继续增加,但人口增长的速度将不断趋缓,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人口总抚养比将出现转折性变化,转为逐步上升。

从区域角度来看,不同地区人口未来变化趋势差异较大。首先从人口总量的变化来看,未来20年,全球人口增量将绝大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极度不发达的国家,而发达国家人口将趋于稳定。具体来看,未来20年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速将超过1%,而发达国家人口增长速度则仅为0?郾2%左右。从不同地理区域来说,未来人口增长最快的区域是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非洲,而经济发达的欧洲人口将逐步出现萎缩。从人口的年龄结构来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未来20年将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趋势。一方面,发达国家的总抚养比将改变过去50多年的变化趋势,从最低点开始快速上升。根据预测,发达国家整体的抚养比将从2010年的最低点48%,快速地上升到2020年的56%和2030年的63%。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将延续过去总抚养比不断下降的趋势。发展中国家整体的抚养比将由2010年53?郾4%下降到2030年的51?郾2%。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20年发达国家相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将在人口老龄化和抚养比方面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3?郾金融危机加剧了贸易摩擦和竞争,经济全球化进程陷入调整期,长期来看经济全球化仍然是长期趋势。从全球经济发展史来看,全球化一直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全球化的过程扩大了全球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资源要素的全球配置效率,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增长。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各国热衷于通过加强贸易保护来进行经济自救,贸易摩擦出现频率不断升高,越来越多的非关税贸易保护手段被使用,贸易竞争不断加剧;金融危机也使得发达国家加强了金融监管,发达国家金融业的发展速度放慢降低了国际资本流动的动力,发展中国家开放金融市场的态度也变得更加谨慎。不仅如此,金融危机还使得围绕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呼声不断。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会因国际金融危机而陷入调整期。但是从长期来看,新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深化全球产业分工,信息技术的普及将改变全球贸易方式,跨国公司的扩张将继续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将重塑全球经贸联系,经济全球化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也将是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

4?郾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将改变全球能源和经济格局,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将加速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改变。能源、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一直以来传统能源的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不一致导致能源供求的不平衡,致使能源问题一直是影响全球经济、政治不稳定的重要因素。然而能源技术的最新进展向人们展示了新能源技术将可能改变未来全球的能源和经济格局。最近掀起的一场“页岩气革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页岩气技术飞速进步使得美国天然气产量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根据美国能源署(eia)最新预测,未来10—20年美国将一改过去天然气进口国的身份成为天然气的净出口国。可以预计,页岩气技术的发展和扩散,不仅仅将变革全球天然气市场格局,甚至将影响全球制造业的生产布局。另外,根据里夫金在其《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的预测,未来分布式能源和互联网的结合,将打破人类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建立的以化石能源为核心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将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虽然目前来看这一预测并没有什么现实的证据,但是至少它向人们展示了未来能源技术发展的一个可能的方向及其可能的影响。这些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将彻底地改变过去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的格局,也将对全球产业的布局和全球的地缘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

根据ipCC的报告,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全球气候变化不仅会造成全球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而且会直接影响海拔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的居民生产和生活。随着时间推移,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将变得日趋紧迫,将日益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特别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崛起的重要因素。虽然可以预期随着气候变化形势的日趋严峻,全球围绕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达成统一协议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但是这必将给全球技术革命、全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出重要挑战。

5?郾全球科技发展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各国围绕科技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回顾经济发展史,美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引领全球经济的发展,与其始终处于全球技术发展的前沿是密不可分的。创新与技术进步是全球财富创造最重要的动力源泉。知识和技术的差距决定着全球发展的差距。尽管过去20多年中,科技研发活动主要集中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但世界科技发展正不断朝多极化方向发展。资料显示,最近10年新兴经济体的科技研发费用正在迅速上升,1995到2005年间,中国、南非、俄罗斯等九个非oeCD国家的年均研发费用增长率达到15?郾5%,比oeCD国家整体的增长率高了近10个百分点。技术的追赶将继续成为新兴经济体实现经济赶超的重要动力。金融危机从一个侧面来看是发达国家技术进步红利耗尽的一个结果。因此金融危机发生后,欧美等国家更加重视新能源、生物技术、信息等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大力度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寻找新空间,为增加就业创造机会。可见,围绕科技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也将对全球经济增长格局造成深远的影响。

除了以上分析的这些因素,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也将直接影响着未来全球经济的增长及其格局的变化,比如全球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发展、全球城市化的推进等等。在这里就不再一一具体分析了。

未来10到20年全球经济增长及其格局变化的分析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以往的经济预测都不曾准确。即便如此,对未来的分析仍然非常有意义,因为这些预测可以给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梳理影响未来经济增长因素的框架和潜在增长速度变化的趋势判断。这里采用世界银行开发的全球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结合前面对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从中长期的角度给出未来20年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个趋势性结果。

1?郾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长期波动和低速增长期将是大概率事件。短期来看,金融危机的阴霾仍然挥之不去。一方面,发达经济的债务危机直接影响着全球金融体系,也限制了可以用于刺激经济复苏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空间。另一方面,宽松货币政策导致了全球流动性泛滥,通胀不断加剧,新兴经济体被迫采取紧缩政策,经济面临减速趋势。总之,从短期来看,全球经济仍然深陷金融危机的泥潭之中。但是从中长期来看,虽然此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冲击,会对全球经济增长带来深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全球经济的再平衡过程,但是并不会改变未来10—20年全球经济增长的趋势。这里主要从供给面来分析未来10到20年全球经济增长的前景。

从人口及其年龄结构来看,未来10到20年全球人口将继续增长,但人口抚养率将一改过去50年来的变化趋势,由不断下降的趋势转变为不断上升的趋势。人口抚养率的变化从长期来看将对全球经济增长带来重要影响。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将放慢全球劳动力增长的速度;另一方面,受人口年龄结构与储蓄水平呈“倒U型”规律的影响,全球人口抚养率比上升将放慢全球储蓄增长的速度。未来10到20年,人口数量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会下降。从资本积累的角度来看,人口红利的逐渐消耗殆尽,将使得全球储蓄率呈现下降趋势,全球物质资本的积累将随着人口抚养率的上升而逐渐放慢速度。与物质资本的积累不同的是人力资本的变化。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贫困人口将不断减少;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将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可以享受更好的教育机会;同时经济水平的提高也会使得各国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些都将促进全球整体人力资本的提升。

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正如前面在经济周期的分析中所提到,重大技术革命是影响全球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尽管全球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绿色技术、生物技术等新技术的创新不断涌现,尤其是最近备受关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都有可能成为促进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的驱动力。虽然从长期来看,新的重大技术革新终将带领全球经济进入恢复增长的轨道,但目前这一时期何时到来尚不明朗,而且新重大技术革命的应用和发挥作用需要较长时间。

综合前面的分析及模型的模拟结果预计,未来10—20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速度将低于过去20年的增长水平,预计年均达到2?郾9%,而且长期来看将呈现趋势性下降。

2?郾全球经济格局将继续过去10年的变化趋势,新兴经济体将不断崛起,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将继续下降。(1)未来10—20年发达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美、日、欧等经济体恢复以前高增长的可能性很小。从发达国家整体来看,人口结构将出现较大转折性变化,总抚养率将一改过去50年来不断下降的趋势,由2010年的48%快速上升到2030年的63%,上升15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整体的抚养率水平高12个百分点左右。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看,未来随着发展中国家研发投入的快速增长以及跨国公司的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科技竞争将更加激烈,而且未来的科技可能集中在一些新兴领域。在这些领域,发达国家由于转换成本限制可能使得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并不明显。另外随着发展中国家发展机会的不断涌现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的不断改善,原来大量优秀人才迁移可能出现有别于以往的趋势。综合前面的分析及模型的模拟结果预计未来10到20年发达国家整体的增长速度将低于2%,大约在1?郾7%左右,要低于过去50多年的平均增长速度。(2)未来10—20年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将成为全球经济重要推动力量,发展中国家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新兴经济体维持经济长期增长的基本面要更加有利。首先,未来10—20年除了中国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存在人口红利,发展中国家(不包括中国)整体的总抚养率将从2010年的59%下降到2030年的53%。其次,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随着全球化进一步深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发展,国际间技术扩散将更快、更广,这也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追赶提供了条件。再次,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储蓄水平要更高,过去20年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储蓄率要比发达国家高6—7个百分点,未来人口总抚养率的进一步下降,将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积累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不仅如此,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前景的暗淡和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制度环境的改善,国际资本将会更多地流入发展中国家,这些都会给发展中国家的追赶提供资金支持。最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将会有更多的资金可以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和进行人力资本投入,将进一步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

综合前面分析的影响因素及模型的模拟结果,预计未来10到20年发展中国家将继续保持高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长速度将达到5%左右,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推动力量。

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全球经济极有可能进入了一个长期波动和低速增长期;全球经济格局将继续过去10年的变化趋势,全球经济的多极化趋势将更加明显,新兴经济体将不断崛起,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将有所下降。这些趋势性变化将会给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挑战。为更好地应对这些变化,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郾加快对新技术革命的研究。技术进步的速度和新技术的主导权将成为左右未来全球经济格局的最主要因素,也将成为各国能否尽快摆脱不利的全球环境的关键。尤其是在当前新技术革命前景尚未完全明朗之时,加快对新技术革命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及时了解全球技术革命的动态,才能搭上技术革命的快车,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2?郾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促进人口质量的提高。未来10—20年中国的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与发达国家表现出类似的趋势,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下降和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将不利于经济的增长。而促进人口质量的提高却空间巨大,因此需要促进教育和培训事业的发展,尤其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的发展,促进人力资本的快速积累,以此来抵消未来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的不利影响。

未来经济发展大趋势篇2

关键词:市场营销国民经济新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导向

在上面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形势,并知道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会变得越来越激烈,而市场营销是企业提升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什么是市场营销呢?它为什么有这么重要的作用呢?具了解,市场营销这一个词有一个它特定的含义,市场营销标准的来说是叫市场学,在行业中又被叫做市场行销售、销售学等,在国内一般都统称为营销,它指的就是某个人或某个集体通过交易其所创造出的产品或者是物质价值,来获得自身所需要的物质,最终使交易方实现双赢或者多赢目的的过程,在详细点来说,市场营销这一次词包含两种含义,一种是指的某种行为,即企业的具体活动或企业的行为,另一种则为名词,即研究企业市场营销的专门学科。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是市场营销的第一种含义,及企业的具体活动和企业的某种行为。总之在新世纪新经济的发展背景下,市场竞争逐渐国际化,市场营销逐渐向网路化、个性化、精简化、速度化方向转变。

一、市场营销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1.在前言中中,我们已经提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下,经济已经日趋国际化,这就要求我国企业要想在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将市场营销推向国际化、个性化、市场营销网络虚拟化、客户主导化、多元化、精简化、快速化,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说的当今国内市场营销战略发展的新趋势。所以,我国企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我们能否抓住这次机遇,来迎接挑战,就看我们企业能否把握住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21世纪新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企业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市场经济下市场营销的国际化发展趋势。随着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带来了一系列新兴科技产品的诞生,其中以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最为著名,随着计算机的使用和推广及互联网的问世,逐渐打破了企业市场的地域局限性并且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将全球融合为一个巨大的时空界限更广阔的统一市场。社会的发展客观地把现代企业营销置于一个国际化的大消费环境之中。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的国际化发展,我国大多的企业也逐渐融入到国际的市场营销中去,并且要和国外的一些企业展开激烈的竞争,所以,我们企业传统的市场营销理念越来越显得很局限性,因为原来的市场营销理念只限于国内的市场,而国外大量的企业入驻我们国家,所以这种老旧的市场营销理念已经不适合当代的企业竞争,所以,我们当代企业必须要充分了解国际市场的最新发展动态,培养与建立全球化的营销思维方式以及战略实施组织能力。这样才能保证我国企业在经济国际化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2.市场营销的个性化与虚拟化的发展趋势

(1)从当今企业市场营销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中又折射出了当今我国企业未来发展的另一个趋势,既市场营销的个性化与虚拟化发展趋势,具有关研究企业市场营销的专家分析研究,企业市场营销在不久的将来将把营销的重心由大的群体转移到寻找特殊的合适的某个目标身上,这主要是具有个性的客户在不断增多,所以,这也是当今经济发展的结果。但是,出现这种个性的发展趋势后有人就会开始质疑,消费群体只集中在某些个性群体上,那么市场营销还有的做吗?那我会告诉你,你这种质疑的想法错了,未来即使市场的规模会缩小,但是消费者的购买力相对并不会减弱,而且还会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2)其次,就是未来企业市场营销的虚拟化,从当今市场发展的行情来看,互联网技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而且在企业市场营销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多,网络营销在很多产品上都取消了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易方式,所以,这也就改变了传统市场营销的营销模式,而且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把市场营销的销售现实空间逐渐向网络虚拟销售空间转变,并且逐渐让消费者接受,未来市场营销因素的组合是信息与互联网技术的组合。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与市场营销资源融合在一起,在信息营销虚拟社会发展的催化与影响下,产生新的市场营销模式—营销虚拟化:客户身份虚拟化,消费行为网络化、广告、传媒、分销和购物结算都通过互联网而转变为数字化行为。客户通过互联网这个虚拟的购物空间确定自己的消费行为,标志着虚拟营销时代的到来。最后,市场营销的未来战略发展趋势还有客户主导要求,既企业充分了解客户所需要的产品后,制造出客户所需的满意产品,既市场销售将以客户为中心,这样将会减少企业的盲目销售的状态,间接的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结语

综上所述,市场营销战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但是也不容我们乐观,因为一个事物的发展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要想我国的市场营销行业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不懈拼搏,不断创新,还要根据市场营销战略发展的趋势,不断的对市场营销工作进行调节,使他不断的适应市场营销的国际化、个性化、网络虚拟化、客户主导化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未来经济发展大趋势篇3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发展;新趋势

现阶段,各国经济活动呈现出全新的特点,即逐渐超越国界范围,即商品、技术和信息等均不再局限于本国范围内流动,而逐渐扩展至其他国家。该种新趋势的出现直接影响着各国多方面的变化,国际关系是变化的其中之一。因此,本次将深入探究两者之间新趋势的变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述

20世纪末期,t丶莱维首次提出“经济全球化”一词,从字面意思理解来看,是指世界各国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大,即从本国逐渐扩展至全球范围;从宏观层面理解而言,具体是指各国生产要素跨越国界的范围并构建成为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经济整体。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起源,国内外学术界并未形成一致性地观点,但多数研究者一致认同起源的时间为20世纪,而具体年代时间并未达成一致,本文认同国外研究者塞拉斯丶比纳的观点,即将世界货币体系作为缘起的标志。关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学术界观点也不够明确化,但大致划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该发展趋势能够为各国发展带来持续性地动力;另一种观点认为该趋势影响各个国界均衡性地发展,致使贫富差距的拉大。笔者认为各国应客观性地看待以上两方面,通过调整本国政策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二、经济与国际关系发展的关系分析

从客观层面分析而言,国家关系往往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文化、交通等,而发挥主要影响力的是经济。两者之间表现为同步性的关系,一方面,财富欲求促使了国家调整经济政策以及行为,通过向外扩展的形式达到目的,于是使得国际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另一方面,各国国际关系的变化成为了不同国家对外做出经济活动的催化剂,使得国与国的关系更为密切。从总体而言,虽然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各个国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不可否认的是各国资源的流动使得竞争力不断增强,只有不断提升本国的竞争实力,才能够把握发展机遇,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发展的新趋势

1.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促使国际关系民主化

过去,强权政治时代各国不断发展过程中,一些国家妄图借以经济发展的渠道垄断国际事务,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政治霸权的趋势。但伴随着国与国生产要素的不断流动,使得各国之间联系逐渐密切化,而且一国只有做出对外做出民主、自由的外交方针,才能够吸引更过国家生产要素流入本国,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如果仍保留过去强权政治的对外政策和意图,那么该国可能被排挤于全球化的趋势之外。从以上分析可见,经济全球化能够为各国发展提供更多地平台和机会,同时也拉近了彼此之间的关系,促进国家关系的民主化。

2.经济全球化促进国际合作与竞争并存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在于各国生产要素流向国外其他国家内部,不同国家由于生产要素的流入和流出促使其搭建起长期合作的关系,而且为了能够不断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多数国家制定出长期合作和沟通的对外方针和政策,而且国际范围内形成了合作的主旋律。但从另一方面分析而言,由于对外市场的扩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各个国家均希望通过扩大国外市场推进本国发展,但流入国需求的生产要素是有限的,致使流出国之间形成了无形的竞争;另外,还有一些国际大国基于其较高的政治经济地位,希望通过该形式以实现政治上的垄断和控制,于是出现了合作和竞争并存的现状。

3.国际关系呈现经济政治双化倾向

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地发展促进了各国范围内多方面的共同发展,表现在经济中政治方面而言,呈现出两方面的特点,一是经济关系政治化加强,二是政治功能的经济化发展。一方面,各国在生产要素不断流入和流出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矛盾或者冲突,缓解这些冲突的根本在于各国政府的介入,即通过国家出台政策以及制定政治解决方案以解决该问题。于是在该趋势之下,为各国政治对话提供了机会和平台,于是出现了经济关系的政治化;另一方面,国家内部出台和制定的政治制度和方案等往往需要依托于经济途径和手段得以实现,例如为了与其他各国进行政治上的合作,采取经济上合作的形式,即政治功能经济化发展。

4.各国外交关系呈现新特点

经济全球化促使各国外交政策不断调整,为了适应当前新形势的发展,外交关系呈现出全新的特点,其一,外交新目标逐渐形成。通过国际经济合作以促进共同发展是各个国家现阶段对外发展的根本,因此,目前各国制定的外交新目标大多为保持国家和平发展以及政治经济等安全;其二,外交实施范围逐渐扩大。为了能够吸引更多地生产资源流入国,国家在制定外交政策时往往从多边协调和合作方面制定政策;其三,逐步实现外交过程的民主化。各国公开透明化地外交使得一国内外交人员需要与其他国家的相关人员更好地沟通,而且外交过程平等性地接受国民的监督。

5.国家间多极化发展趋势复杂化

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和联系的经济联合体,同时也是共同发展的联合体,新时期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关系等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特点,且在不断地变动和重组之中,合作和竞争仍未国家间发展的主题。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各国逐渐构建出“世界网络”,使得政治与经济朝着多重化、多极化、分散化地方向发展,一些国家出台和颁布了新的规定、制度等,国家之间以及本国内安全问题也呈现出新特点,使得国际新秩序逐渐构成,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变得复杂化。

总之,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形成的新趋势,新型趋势为国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也为各国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难题。一国要想在该趋势下更好地发展,需要客观看待当前的发展形势,顺应趋势发展的方向,不断地审时度势,同时尽量避免负面化因素的影响,以经济发展带动多方面的共同发展。(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作者简介:卿中思(1986~)女,本科,学士,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学,成都创源梦工场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董岩.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发展新趋势[J].北方论丛,2012(3):115-116. 

未来经济发展大趋势篇4

论文关键词:房地产,发展,趋势

一、房地产经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对于房地产事业的高速发展,其经济的发展状态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速度。但是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并没有达到发的状态,仅仅指局限与一个发展的水平上,这就导致了我国房地产经纪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而且随着个人住房的显露,国家也开始通过银行金融机构对个人住房实施贷款政策,这也使得一些不堪重负的人们有了一丝放松。针对这一举措,以下提出了三点房地产经纪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合理有效的解决对策。

(一)市场交易中出现的问题

对于房地产事业的高速发展,其所进行的视窗交易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这种问题的根本在于房地产经济要拥有两个市场,一个是进行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一个是进行间接融资的信贷市场,而对于这两个市场来说还需要具备提供融资的一级市场和承担风险的二级市场,指无异于为房地产经纪的进行制造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对于这种多种市场的解决方法在于完善房地产事业的市场交易体系,使得市场交易的环境有一定的改善。

(二)促进房地产事业的全方位服务

房地产事业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业项目,其创新的发展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点。对于现在社会的发展速度来说,如果房地产事业还拘泥于老旧的发展状况,势必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就要对房地产事业进行相应的创新,对市场进行细化的分割,使得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更加全面,进一步对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提升。

(三)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由于房产价格的不断提升,对于中国的大多数低收入家庭已经不堪重负,这一现象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因此改善这种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状况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必须要解决的一项问题。低于改善这种状况的根本对策,笔者认为降低房产价格并不是一种合理的方法,这是因为如果进行了房产价格的降低将会导致我国的现有经济状态遭到破坏。因此改善这种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最为有效的办法在于实行住房公积金之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低收入家庭面临住房有压力的问题。

二、未来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趋势

在过去,我国的房地产事业把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发展,对于房产经济的交易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政府的分配。而政府分配大多数是国家对有能力人的奖励或者对有困难的人进行的一项补助政策。但是这种分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对工作绩效并不重视,毕业论文也导致了房产并没有进行充分的价值转换,进而对我国的房地产事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经济的不断变化过程中,房产已经从过去的被分配状态转化到现在的被买卖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房产的市场交易已经不是在政府的干扰下进行的了,而是有房地产商根据市场的价值进行的相关分配。这一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房产市场交易不再处于过去那种死板的状态。换句话说就是在很大程度上活跃了市场交易的进行,对生产投资和相关的循环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有效的提高国家经济的同时,也使得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在现在金融机构还处于一个发展的过程中,房地产经济的市场交易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而且在房地产经济的继续发展过程中,其中的一些缺点和弊端也渐渐显露出来。

就当前的情况而言,任何的房价预测都是不准确的,没有人能说准以后的房价具体是多少,但是房地产业得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无论全球经济是如何的变化,我国房地产的未来发展始终有三大趋势。第一个发展趋势是帮助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难的问题,提高低收入家庭居住的环境和条件;第二个发展趋势是必须要坚持走节约资源和能源的道路,对此必须要解决好资源和能源的发展问题,所以首先要做好的就是节约资源和能源,对土地资源有着很大依赖性的房地产业更应该如此。第三个发展趋势就是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由于房地产业所涉及的范围非常的广泛,所以必须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是未来房地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对于房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点。但是在现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房地产经济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这些影响房地产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要通过未来房地产发展趋势对这些问题进行一定的改善也是不可忽视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房地产经济的高效发展,进而使得我国的经济效益也有一定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辛超丽.房地产业与地方经济的关系研究[J].理论与当代,2016(01)

[2]张燕生.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市场,2010(31)

未来经济发展大趋势篇5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国民经济得以持续、快速发展,市场经济改革步伐不断加快,使得经济管理现代化需求逐步增大。研究表明,经济管理现代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市场经济改革趋势。经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经济管理现代化趋势日益明显,作为立足现状、展望未来的重要工具,经济管理现代化内涵及意义十分丰富,通过研究经济管理现代化及其发展趋势,将有利于经济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其研究意义深远而重大。

1经济管理现代化含义及形式

1.1经济管理现代化含义

经济管理学科的出现,有力推动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出多元化、综合性特征,而这些特征通常需要通过经济管理来实现。因此,经济管理所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可以说,经济管理的缺失,将会阻碍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顾名思义,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即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建设,所需要进行相关核心问题的及时处理和解决。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主要涉及到模式、思维和方法[1]。经济管理系统的逐步完善,为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研究提供重要保障和参考依据。

1.2经济管理现代化表现形式

(1)管理的艺术性。从某种层面来讲,经济管理不仅仅是一种管理和控制,而是更多的表现其艺术性特征。经济管理的核心工作为思考和谋划,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2)管理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任何一种管理活动,均能够从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创造性和能动性。经济管理在资源配置、结构调整等活动中,同样表现出创造性和能动性特征,旨在实现价值和效益最大化。(3)管理的专业性和民主化。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管理人员具备专业化知识和民主化管理意识。唯有此,方可体现出客观、公平和民主性,进而实现管理成效最佳的目的。(4)管理的科学化和经济性。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和借鉴新经验、新技术,并汲取新成果,从而达到提升管理科学化水平的目的。同时,要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切实提高管理的经济性和效率化[2]。

2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逐步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笔者通过对经济管理发展现状展开研究,认为经济管理发展趋势大致有以下几种:

2.1经济管理制度的人性化

人作为经济管理的核心主体,随着经济管理需求的日渐多元化和多样性,需要管理人员发挥积极主观能动作用。可以说,经济管理发展离不开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人在经济管理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和工作潜力,让其全身心投入到经济管理工作当中,开展人性化、个性化服务,进而实现管理制度的人性化,并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2.2经济管理方式的民主化

对于经济管理过程来讲,需要实现绝对的民主化,民主化管理方式有利于工作人员积极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有利于决策效率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因此,经济管理中要突出民主化,尊重所有人员的意见,采纳建设性建议,集思广益,发扬民主精神,凝聚集体智慧,从而达到提高经济管理服务水平的目的。

2.3经济管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管理组织结构为金字塔模式,这种模式形成自上而下的管理阶层,阶级性的管理结构,势必会影响到基层人员的创造性和创新性,不利于广大基层人员积极主动性的提升[3]。基于此背景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应运而生,该种组织结构有利于团队凝聚力、创造力的提升,并且有利于集体智慧的凝聚,对于经济管理而言,其成效更为显著。

2.4经济管理组织理念以客户为导向

传统经济管理体制和系统模式下,经济管理组织理念以人才、技术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逐步转型为以客户为导向的组织理念,要求企业以市场客户需求为导向,严格按照客户需求进行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供应。如此一来,客户成为企业需求来源主体,企业也只能以客户需求为生产依据,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经济管理组织理念。

2.5经济管理沟通模式的网络化

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和创新,均离不开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企业不仅要做好与市场其他经济主体的交流、沟通工作,而且需要强化内部交流、沟通。唯有此,方可及时发现并准确解决问题。通过建立网络化的沟通模式,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内部各部门、员工之间的信息沟通;另一方面有利于经济管理水平的大幅提高[4]。

2.6经济管理团队凝聚力的培养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而人才能力及水平的发挥离不开团队。因此,团队凝聚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是不可或缺的。经济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组建团队,并突出团队协作精神,进而实现价值和效益最大化。团队凝聚力的培养,旨在增强人才创造、创新积极主动性,并确保按期完成任务。另外,团队协作精神、团队凝聚力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工作不容忽视,是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结语:

总而言之,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经济管理现代化。同时,经济管理现代化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先决条件和根本保障。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经济管理现代化是其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将是一个长久、持续的发展过程,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理念,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调整组织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最终为经济管理现代化及未来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袁杰.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J].湖南社会科学,2014,06:186-188.

[2]吕茜文,李永戈,周润青.基于经济管理现代化及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06:101.

[3]梁晨,吴倩雯.经济管理现代化及经济管理的发展新趋势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2:141.

未来经济发展大趋势篇6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未来二十年是中国区域经济变化最剧烈的时期,未来的城市群落也将在这一时期完成描绘与重组。

总体来讲,城市群落发展有五大趋势。

趋势一:三大城市群继续主导中国经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经济规模占全国的比重越来越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引擎。在未来,这一引擎仍将继续发力。

趋势二:一大批中等城市成长为大城市,新的城市群不断涌现。

随着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和城市建设方针的改变,抑制大城市发展的诸多因素将不复存在,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将大大加快。中等城市最有发展潜力,且多是区域经济的中心,随着户籍制度的变革和市场化的推进,许多中等城市将迅速成长为大城市。

到2030年,我国100万人以上的城市数量将超过100座,50万人以上的城市数量将超过200座,绝大多数的地区级城市都将跻身于大城市的行列。

省域范围内将形成多个经济中心,规模不等的城市大都是相应不同范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它们不仅集聚着区域内先进的制造业,也是区域内的信息中心和服务中心,对区域的经济活动起着调节、辐射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省的经济中心有可能与行政中心出现偏离,比如已经形成或初见端倪的新的省内经济中心有青岛、大连、厦门、深圳、包头等等。此外,随着各省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各省区经济的发展,会逐步改变省内单一经济中心的格局,逐步发展起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

除了三大城市群之外,新的城市群将不断涌现。现在已露端倪的有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江淮地区、湖南中部、吉林中部、北部湾、天山北坡等都有希望成为新的城市群。大大小小的城市群、产业带和经济圈将推动区域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并对“诸侯经济”形成冲击。

趋势三:京广线中段和长江中游地区可望崛起。

这一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和安徽的沿江沿湖地区,以前被称为中原五省,是中国交通条件最好,资源比较丰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却比较缓慢。近年来,经济发展才开始加速,优势重新显现出来,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的经济区,如武汉、襄樊、宜昌三角区,长沙、株州、湘潭经济区,南昌、九江和景德镇经济区,安徽沿江经济带。京广铁路沿线的大中城市发展很快,武汉、长沙、郑州三大城市呈遥相呼应之势。钢铁、汽车、食品、机械制造等产业已具有相当的竞争力。这一地区有望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地区以满足内需为主的消费品、中间产品和投资品并重的制造业中心。

趋势四:中国经济重心有北移的趋势。

中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心在东南沿海地区,这是由不同区域所具备的各方面的条件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两处形成了中国经济增长核心区。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经济的迅速发展,形成了带动二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

从目前来看,中国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心向西的转移存在着一些客观限制。无论从历史的发展,还是从区位条件来分析,北部沿海地区有足够的理由成为潜在经济增长核心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水资源条件的改善,制约北部沿海地区发展的因素将逐步化解,经济重心向北转移的趋势有可能成为现实,广义的环渤海地区的重化工业将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

未来经济发展大趋势篇7

关键词:证券市场宏现经济联动性

中图分类号:17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lo)11-089-02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缩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年轻的证券市场经过了近20年的风雨跌宕,逐步走向成熟,逐步与向国际证券市场看齐。回顾和总结中国证券市场多年来的发展史,展望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分析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措施,将有力地推动中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回顾几十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跌宕起伏,横向分析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的联系,寻找促进证券市场发展的新思路。

一、我国证券市场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运行特征

从国外成熟证券市场来看,证券市场运行周期与经济运行周期是一致的。我国证券市场处于初级阶段,情况比较复杂,存在长期背离,但近来趋同倾向逐步显现。

1.我国证券市场周期运行趋势。回顾历史,中国证券市场起步晚、时间短。1990年年底至今的20年中,证券市场的第一周期是从1990年开始的,1990年12月至1993年2月为周期的上升点,下降阶段为1993年2月至1996年1月;第二个周期是从1996年1月至2005年9月,其中上升阶段是1996年1月至2001年6月,此后股市出现了较大的下跌行情,持续了4年多。2005年6月至2007年股市短期上升,但是2007年以后我国股市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跌宕起伏。

由于证券市场正处于国家主导的市场构建当中,所以周期更多表现为政策周期而非宏观经济周期。证券市场出现的几次动荡主要是有国家政策推动,而非经济推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股市逐步走向台周期化的趋势。

我国宏观经济周期运行趋势。经济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其中,复苏和繁荣阶段构成了经济周期中的扩张期,而经济的衰退和萧条阶段则构成了经济周期中的收缩期。在这里我们选取与证券市场相对应的经济发展周期进行对比分析,分别是1991年至1999年之间的一个周期,以及2000年至2007年的第二周期。

在第一轮宏观经济发展周期(1991-1999年)中,1991年一1992年为经济的上升期,1993年-1999年为下降期。宏观经济在经历了1978年一1991年的增长高峰后,并未进入周期性低谷,而是以小幅缓收为基调。从1993年下半年步人经济收缩期,GDp增长率平均每年下降仅1个百分点左右。2000年以来,中国各项经济指标均出现较大幅度的回升,经济增长率也由1999年的71%增加到2007年的11%。预示着新的一轮经济周期上升阶段出现。2003年下半年以来,物价开始出现上涨的趋势,直至2008年第三季度,政府通过宏观调控以控制物价上涨及信贷过快增长的趋势,中国经济摆脱了通货紧缩的状态。中国宏观经济步人由于重工业化所带来的高增长周期。

总体来看,我国经济连续在10多年保持高速增长。虽然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经历宏观调控的考验,国际经济形势不稳定,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在进行调整,风险依然存在。但是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未来经济可能还有20年的持续高增长。

2.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运行二者之间的相互关联。从根本上说,股市的运行与宏观的经济运行应当是一致的,经济的周期决定股市的周期,股市周期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周期的变动。

我国证券市场由于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是以政府的政策调整调控为主,出现了很多背离经济周期发展规律的现象。随着市场的成熟,国家对经济与证券调控手段的变化以及证券监控力度的加大,经济与证券市场的关联度逐步加大。纵观中国证券市场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在1996年以后出现了背离,股票价格指数并未体现出宏观经济先行指标的功能。由于这种背离的存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周期与宏观经济发展周期并不完全吻合,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成熟,根据国际一般看法,未来的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形势将逐步趋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良好态势将带来证券市场业绩的回升。

二、影响证券市场走势的宏观经济因素

宏观经济走势是影响证券市场水平变量和波动性的最基本因素,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主要看经济走势、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几个方面的指标,这几个方面的影响对于证券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宏观经济走势的变化对证券市场的作用。从理论上讲:宏观经济的周期决定证券市场发展的周期,证券市场的变化反映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在经济衰退时证券市场低迷。在经济危机时证券市场达到最低迷期,在经济复苏是证券市场逐步回升,在经济繁荣时证券市场大幅上涨。

但是在实际运行中,经济走势与证券市场的走势并不是完全同步的,甚至由于其他方面的原因还会出现宏观经济与股市价格周期背离的现象。例如在2001年10月份,我国2002年前三个季度GDp上涨7.9%,但是同期证券市场指数跌幅达到7.9%,二者走势正好背离相反的方向。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以及证券周期变化的相对独立性造成的。

2.货币的供应量变化对于证券市场的影响。一般来讲,货币供应量与证券市场理论上应该是成正比,即货币供应量增大则股市上涨,货币供应量减少则股市下跌。国家一般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的时候,采取货币紧缩政策,使得股市的价格下降,在通货紧缩时期,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股市上扬。

但是,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到目标的实现之间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种手段本身就是对经济进行调控的间接形式,在过程中货币当局本身并不能直接控制和实现诸如稳定、增长这些目标,它只能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设置中介指标并通过对中介指标的调节和影响最终实现政策目标。其中会有很多不可测、不可控的干扰因素影响。所以,国家的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变化有时候与证券市场的变化并不同步。例如1994、1995、1998这三年,上证指数的增幅都是负数,而同期我国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幅分别是34.53%、29.47%、14.87%。原本是强相关的两项指标,却出现了背离现象。

3.银行利率变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一般来说。股市价格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利率下降时,股票的价格就上涨;利率上升时,股票的价格就会下跌。因此,利率的高低以及利率同股票市场的关系,也成为股票投资者据以买进和卖出股票的重要依据。

但是我们也不能绝对化。在股市历史上也有特殊情形。当股票行情暴涨、暴跌时,利率的调整对股价的控制作用就不会很大。1998年12

月,央行决定第六次降低存贷利率,一年内三次降息在历史上也属罕见,但是这次降息没有对股市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1999年6月10日,央行宣布第七次降息,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分别下调1个、0.75个百分点,市场的直接反应却呈现逐步减弱之势。

4.汇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外汇行情与股票价格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是实行升值的基本的方针,股价就会上涨。一旦其货币贬值,股价随之下跌。所以外汇的行情会带给股市很大影响。在1987年10月全球股价暴跌风潮来临之前,美国突然公布预算赤字和外贸赤字,并声称要继续调整美元汇率,从而导致了股价暴跌风潮。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以及世界贸易的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股市受汇率的影响也会越来越显著。

三、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联动性现状

1.证券市场与商品市场联动性趋增。回顾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历程,透过与经济周期相背离的主线,依然可以发现证券市场也曾出现与经济周期的短暂回归。在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背离的情况下,股市点位越高,蕴藏的风险越大,上升的阻力也越大,产生回归的内在需求也越强烈。

1991年至1996年,我国的证券市场与经济发展同时高速发展,呈现出一致趋同的走势。1996年12月股市与经济周期背离过大,受到股市政策的调节,产生回归。1997年5月至1997年9月,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背离过大,受到股市政策的再次调节,产生第二次回归。1998年6月至1998年8月,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背离程度过大、时间过长,产生第三次回归。虽然这一时期宏观方针较好,呈现几年以来少有的一致向好的运行态势,但股市与经济周期背离过大,于是在经济周期的内在决定作用下,开始脱离政策周期,向经济周期做合理的回归。1998年11月至1999年5月。因股市政策从紧,导致第四次回归。2001年6月,由于经济在2000年回升之后又一次出现下滑,而股市却屡创新高,炒至2245点,为了消除泡沫风险,不得不推出查资金、查违规及国有股减持等利空的股市政策,使股市连续下跌,向经济周期回归。

近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成熟,以及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金融危机以后的中国经济出现积极向好的迹象。2010年上半年南华商品指数和恒生指数、上证综合指数的累积收益率走势基本一致,几乎出现同步上涨和同步下跌的现象,商品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联动性越来越大。

2.联动性趋增的原因分析。证券市场应该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但实际上并不完全同步。根据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动本来就不一定是完全同步的,因为证券市场的运行周期有其独立性。原因在于,股市投资具有一定的预期性。买入股票和卖出股票均包含着投资者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测。因此,往往在经济过热还未滑坡时,股市先下跌,而在经济触底,还未回升时,股市先反转。经济周期决定股市周期这一特性往往是从两个周期的同向运动与反向运动等不同方面表现出来的:经济过热,股市下跌;经济收缩,股市继续下跌;经济触底,股市上涨;经济回升市场殷市继续上涨。

四、证券市场与经济联动性增强的政策含义

在对证券市场以及宏观经济进行调整的同时,国家政策应该逐步规范证券市场的秩序,让股市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为国家经济调控提供决策的正确信息。

未来经济发展大趋势篇8

关键词:能源贸易;化石能源;能源依赖度

一、我国能源贸易的现状和趋势

(一)原油的贸易现状与趋势

我国从1993年开始成为原油净进口国。我国以原油形式进口的能源对能源总消费量的占比更是从1993年的0.3%持续快速上升到2004年的9.5l%。但是,这样的快速上涨趋势在之后没有得到延续,在2005年到2009年期间,这个占比在9%左右徘徊。同期,石油对我国能源消费的贡献率从1993年的18.2%趋势性上升到2002年的22.3%以后就出现了趋势性的下降,在2009年达到了17.9qo,甚至低于1993年的水平。2010年石油对能源消费的贡献率重新回弹到19%。但究其原因应该是由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对石油价格造成的短期压抑引起的。考虑到石油储量快速枯竭的趋势不变和石油的广泛工业用途,我们可以预见石油价格在欧债危机过后的再次上涨。因此石油对我国能源消费的贡献度应该会延续之前的趋势,继续下滑。今年,由于欧债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重新陷入困难局面,今年到目前为止的数据显示了我国石油进口量和石油产量的大幅下滑。

(二)煤炭的贸易现状与趋势

我国从1991年开始出现煤炭的净进口。但是和原油不同,我国有着比原油更加丰富的煤炭储备。因此在1991年到2009年期间,我国以煤炭形式进口的能源量占总能源消费量的占比从来没有超过1993年的5.15%。此外,在1991年到2009年期间,出现过两个时期的净进口转净出口,分别是在1996-1997和2001-2005期间。所以,我国煤炭的供应并不依靠进口,煤炭贸易只对我国的煤炭需求起到少量的调节作用。同期,煤炭的对我国能源消费的贡献率一直维持在70%左右。但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对煤炭的使用已经开始有所压抑。2010年,煤炭在对能源总消费的贡献率突然下降了超过两个百分点,达到68%。

(三)天然气贸易现状与趋势

在1995年之前,天然气的贸易量较小,净贸易方向也没有什么趋势性的变化。从1995年到2006年,我国天然气出现持续的净出口,以天然气形式净出口的能源占我国能源消费的占比从1995年的3.83%持续上升到1999年的17.320-/0。之后出现曲折性下降,并在2007年开始再次转成净进口。同期,天然气对我国能源总消费中的贡献率先是持续下降,之后在1999年出现转折点,并由1999年的2%持续上升到2009年的3.9%。造成如此贸易趋势和国内消费趋势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国天然气的储量非常丰富,但是天然气的勘探开发技术要求比石油和煤炭的高,加上我国煤炭资源的富足,导致了我国天然气开发和使用进程的严重滞后。1999年,我国宣布要形成三种化石能源并重的化石能源消费格局,从此天然气的发展明显速度增快。2010年天然气对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贡献率进一步增长到了4.4%。目前,天然气的国际贸易有两种形式: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目前液化天然气的运输成本较低,但是天然气管道的铺排正在快速进行,预计未来管道运输成本会低于液化天然气的运输成本。

(四)其它能源品种的贸易情况

非化石能源主要包括水能、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等。非化石能源与化石能源不同,它们要转化成人类生产生活可用的能源形式需要复杂的转变程序。通常我们先将非化石能源转换成电能,再将能量通过电网输送到各消费终端。如此的特点使得非化石能源的运输几乎完全依赖电网的铺设。也就是说非化石能源的对外贸易以电的形式进行。通过往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全社会的用电量几乎等同于我国的全社会电力产量。所以,至少目前来说,非化石能源的对外贸易是可以忽略的。

但是,虽然非化石能源不以最终产品的形式进行国际贸易,非化石能源在全世界范围内近十年来的高速发展却带动了我国一些相关产品的大量贸易。在这里,我们主要将焦点放在光伏行业和风能行业上。在光伏行业里,我国主要是从国外进口多晶硅到国内进行加工,然后将光伏组件出口到国外。近几年来我国光伏行业的超高速投资使得目前我国的多晶硅已经可以自己自足,而组片的出口则因为欧债危机变得暂时滞待。在风电行业,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风机出口国之一。

二、我国能源贸易的展望

根据我国能源的现状、已经展现的趋势和我国政府对能源未来的规划,预计未来我国能源贸易会出现如下特点:

(一)今年原油的进口出现了大幅下滑,主要是由于石油价格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持续反弹和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引起的。但是,随着2012年以后全球经济的恢复,我国原油的进口也会出现反弹。但是就长期来看,原油价格的上升大趋势的不变、其它资源产能的上升会进一步推动原油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比例的下滑,加上我国国内原油产量的稳步上升,我国对进口原油的依赖程度至少不会进一步趋势性地上升。

(二)我国煤炭资源的丰富程度、出于能源安全方面的考虑和一些煤转气技术的发展使得煤炭对我国能源消费的贡献度不会出现太大幅度的下滑。所以,虽然煤炭不符合清洁能源的要求,其贸易量会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而不会出现大量的煤炭出口。

(三)2008年经济危机使得三种化石能源的价格在09年都出现了大幅的下降。随着2010年经济的恢复,石油和煤炭的价格都出现了明显的回弹,只有天然气的价格几乎没有什么上升。所以,目前天然气的价格出于非常低的水平,加上未来几年全球天然气产能过剩,天然气的价格相对其它两种化石能源有较大的竞争优势。自2007年我国天然气贸易转为净进口以来,以天然气形式进口的能源对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占比逐步攀升。目前我国大量铺设天然气管道,以推进天然气的使用。综合上述因素,预计天然气是三种化石能源产品中唯一一个未来会展现趋势性净进口增长趋势的能源产品。但是,随着我国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非常规天然气技术的逐渐完善,我国天然气进口最终会下降。

未来经济发展大趋势篇9

关键词:电子工程;发展;趋势

在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基础上,很多工作要和电子信息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满足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电子工程技术是一种流行的应用技术,它已被大量应用在很多的行业,推动着各行各业的技术更新,有利于提高社会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在这样的推动下,中国的产业发展结构得到了有效调整,为社会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发展现代电子工程技术的研究是当前的主要发展方向。

1电子工程技术概述

电子工程技术也被称作电子技术,它主要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重要的基础。近些年来,其发展较为迅猛,电子工程技术主要包括电子技术、测量技术和控制技术,已经在很多的行业得到发展和使用。从其发展的情况来看,其发展的优势更加明显:1)使用的范围广。电子工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能够在其他行业得到较大范围的使用,以推动各行业的发展进步。2)明显的经济效益。该技术的应用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的效率,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3)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从电子工程技术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能够显示出非常大的发展潜力[1]。

2电子工程的特征

尽管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历史很短,但发展很快。作为新兴产业,其特征如下:1)应用的类型新。它主要是通过电子设备获取信息并进行处理的,当前的电子信息产业以电子产品为代表。2)发展空间广。伴随着电子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相关技术已逐渐融入电子工程行业,发展空间很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3)应用广泛。从电子工程的发展趋势来看,面对新的信息时代,人们将始终使用电子产品,电子工程的使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广[2]。

3电子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3.1电子工程在技术方面的发展趋势

3.1.1智能化发展趋势电子工程技术飞速发展和进步的主要原因是它可以给人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并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智能化的发展使电子工程技术的优势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可。另外,从目前中国电子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智能设备的新产品不断涌现,智能化发展已成为电子工程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电子工程技术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核心内容,还应根据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不断提高其技术水平,以先进的技术进行创新和改革,最终实现行业的智能化发展[3]。

3.1.2标准化发展趋势集成技术的发展是电子工程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为了使电子工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从标准化的角度实现各种生产过程的集成。标准化的技术和标准化的设备实现了各个生产环节的完美连接,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标准化是电子工程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4]。

3.1.3网络化发展趋势网络技术的发展是电子工程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网络技术也被大量应用在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网络技术支持电子工程技术,网络技术的集成可以实现远程信息服务,为人们带来更大的便利,可以说网络是电子工程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3.2电子工程在应用方面的发展趋势

3.2.1显著改善人们的生活电子工程技术对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先进的电子工程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提高了生产和生活的效率,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便利。另一方面,该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减轻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同时还能够使人们感到生活的乐趣,而且逐渐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使人们的思维和意识越来越现代。

3.2.2应用于高精尖科技领域电子工程技术先进,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及其他相关高科技领域,并且将在这些领域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同时,在精尖科技领域,电子工程技术的应用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关技术人员和单位要抓住这一机遇,随着技术的发展,加大技术研发的力度,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

3.2.3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子工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的效率,降低了生产的花费。为了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制造商将继续追求更高的技术水平,这将进一步促进电子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

未来经济发展大趋势篇10

关键词:生产函数法;潜在产出;潜在经济增速

中图分类号:F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5-0031-05

一、文献综述

潜在产出主要是指在不引起加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利用现有技术、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投入所能够实现的最大产出水平。由潜在产出可以计算出潜在经济增速。潜在产出和潜在经济增速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尤其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正确估算潜在产出、潜在经济增速有利于制定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当实际产出大于潜在产出的时候,需要防止经济过热;而当实际产出小于潜在产出的时候,需要防止经济过冷。

国外对潜在产出和潜在经济增速展开研究较早。1962年奥肯最先开始测算美国的潜在产出,之后大量学者开始利用不同计量方法测算各国的潜在产出和潜在经济增速。值得注意的是,oeCD、imF等国际经济组织非常重视评估成员国的潜在经济增速,以便为成员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咨询建议。imF将成员国划分为发达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根据不同类别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采用不同方法测算其潜在产出。

我国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进行经济潜在增速的研究,并将经济潜在增速、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等相联系。沈利生(1999)使用生产函数法估算了1978~1998年我国的潜在产出,并进一步预测1999~2010年我国潜在GDp增速为10%。解三明(2000)利用生产函数法,在全要素生产力年均增速为3%的假设下,认为2000~2005年、2006~2015年我国潜在经济增速分别为9%、8.5%。郭庆旺和贾俊雪(2004)使用消除趋势法、增长率推算法、生产函数法三种方法估算了我国1978~2002年的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认为1978~2002年间我国产出缺口出现了波动水平正负交替的古典周期情形,此期间我国潜在GDp增速约为9.6%。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08)利用生产函数法估算了我国1979~2008年的潜在产出和潜在经济增速,并预测“十二五”时期我国潜在经济增速约为8.4%。

目前,在国内外需求不足的情况下,经济增速持续放缓,我国经济面临中长期调整。未来我国既面临城镇化、内需释放等增长机遇,同时也面临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增速放缓的挑战,我国潜在经济增速正面临下降的考验。本文将使用生产函数法,估算1978~2011年我国经济潜在缺口和潜在经济增速,并进一步预测2012~2030年我国潜在经济增速的发展趋势。

二、潜在产出计算方法分析

(一)潜在产出估算方法概述

潜在经济产出估算方法主要包括趋势分解法、经济结构关系估计法两大类。

趋势分解法主要是利用计量方法将实际产出时间序列分解为趋势因素和波动因素,进而得到潜在产出,计算出潜在经济增速。线性趋势法是估计潜在产出最简单的方法,是早期潜在产出估计使用的方法,但是由于未考虑到参数的非平稳性等特性以及外部影响,其科学性和真实性受到质疑。随着计量方法的不断创新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术界逐步使用增长率推算法、单变量滤波法等更加复杂的计量方法估算潜在产出。单变量滤波法是当前流行的潜在产出计算方法,主要包括Bn分解法、Hp滤波法、UC-卡尔曼滤波法等。其中Hp滤波法使用较为广泛,它是1997年Hodrick和presott提出的,是一种时间序列在状态空间的分解方法。

经济结构关系估计法建立在一定经济理论和实际经济关系基础之上,意在区分结构因素和周期因素对产出的影响,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建立生产要素与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而计量潜在产出。经济结构估计法包括奥肯定律法、产出-资本比率法以及生产函数法、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法等,其中生产函数法目前在各国学术研究中,以及oeCD、imF等国际组织中得到广泛应用。

趋势分解法简单,易于操作,但是忽视了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对于潜在产出的影响,进而缺乏经济理论基础,对于政策制定缺乏指导性。趋势分解法适用于要素投入和产出关系不稳定或者经济数据缺乏的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经济结构关系估计法以经济理论为基础,具有鲜明的经济意义和政策指导意义,但是由于该方法对于数据质量要求较高,有些数据取得较为困难。趋势分解法和经济结构关系估计法各有优势和不足,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近年研究表明有必要逐步将趋势分解法和经济结构关系估计法相融合,利用两种方法的优点,提高潜在产出估计的精确性。本文主要通过生产函数法计量经济潜在产出,以下将重点介绍生产函数法及相关参数选取。

(二)生产函数法模型

生产函数法主要是通过经济增长要素,通常为劳动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来估计潜在产出和潜在经济增速。生产函数法一般是利用现实产出、资本存量和劳动力估算出生产函数及全要素生产率,通过计量方法分解全要素生产率的趋势项,然后估计潜在就业,并将全要素生产率趋势项和潜在就业带入生产函数,估算潜在产出和潜在经济增速。

1.生产函数模型及参数

用生产函数法估算潜在产出和潜在经济增速通常选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该函数能够较好地估算出各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其函数形式为:

Y=aK?琢L?茁(1)

其中,Y为实际产出,K为资本存量,L为劳动力,α、β分别为资本和劳动力对于经济产出的贡献因子。对公式(1)两边同时取对数,得:

Ln(Y)=Ln(a)+?琢Ln(K)+?茁Ln(L)(2)

通常假设α+β=1,即生产函数服从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则公式(2)通过变形可以得到人均生产函数,为:

Ln(Y/L)=Ln(a)+αLn(K/L)+?着(3)

其中,ε为残差项,即为全要素生产率。

生产函数形式以及参数已经确定了,接下来就是对参数的估算了。由上述分析可知,Y、L都可由统计年鉴直接获得,但是资本存量以及潜在就业人数还需要进一步估算。

2.资本存量的估算

资本存量是生产函数法的重要参数,本文采用永续盘存法估算资本存量,其公式为:

Kt=Kt-1(1-?啄t)+it/pt(4)

其中,Kt为第t年资本存量,δt为折旧率,it为第t年名义投资额,pt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基期年份资本存量估计存在一定差异,研究学者估算方法也不尽相同。邹至庄(1993)根据全民所有制的固定资产投资净额,按照一定比例倒推出全社会资本存量,同时利用统计年鉴公布的累计指数计算出累计平减指数,对累计额进行平减从而得到各年资本存量。Young(2000)利用折旧-贴现法估计基年资本存量,认为我国1952年资本存量为815亿元。张军、章元(2003)以1952年为基期,利用上海市的资本净值、固定资产价格指数推算全国各年资本存量。

本文依据邹至庄(1993)的方法,以1978年为基期年,根据《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1950-1995)》中的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净额数据,估算出当年全国资本存量。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方面,本文沿用郭庆旺和贾俊雪(2004)构造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978~2002),并根据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构造出完整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时间序列数据。资本折旧方面,王小鲁和樊纲使用的固定资产折旧率为5%;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2011)所假设的折旧率为6%,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08)样本数据期内各年所使用的折旧率各不相同,而且整体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综合已有研究成果认为,固定资产折旧率有加速的趋势,同时一定时期内又保持相对平稳性,因而本文根据不同时期选取不同的折旧率,其中1978~1990年为5%,1991~2000年为6%,2001~2011年为7%。

(三)潜在就业的估算

潜在就业主要是指非加速通胀失业率(non-acceleratinginflationrateofunemployment,naiRU)条件下的潜在就业,其公式为:

L*=Ls*trp*(1-nawRU)(5)

其中L*为潜在就业,Ls为达到工作年龄的人数,trp为趋势劳动参与率,nawRU为非工资引致的失业率。由于该公式要求高质量的工资、失业率参数,这在国内尚无法获得相关数据,为此借鉴郭庆旺和贾俊雪(2004)的替代方法,就是用就业人数和经济活动人口数计算劳动参与率,通过Hp滤波得到趋势劳动参与率和趋势经济活动人口数,二者之乘积即为潜在就业人数。

三、实证研究

(一)数据分析和平稳性检验

本文主要研究1978~2011年我国潜在产出以及潜在经济增速,并基于拟合的生产函数预测2012~2030年我国潜在经济增速趋势。实证研究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1)》、《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1999)》以及《中国统计摘要2012》,数据以1978年为基期,数据分析及模型计量主要使用eView6.0进行处理。其中,从统计年鉴获得名义GDp后,通过平减得到实际GDp数据;各年资本存量则根据公式(4)及相关假设计算得到;劳动力投入则使用各年末就业人口数。

为方便计量,对模型中的各参数取对数,同时为避免伪回归,对模型参数进行稳定性检验。单位根检验(见表1)表明,取对数后各参数存在单位根,一阶差分后不存在单位根,处于平稳状态,由此可见经过对数处理后参数变为一阶单整序列。通过协整检验发现,Ln(Y)、Ln(K)、Ln(L)之间以及Ln(Y/L)、Ln(K/L)之间至少存在一个确定的协整关系,进而可以对上述参数进行生产函数回归计量分析。

(二)生产函数回归分析

经过数据分析和平稳性检验后,根据公式(2)和公式(3),对生产函数进行回归拟合。从回归结果(见表2)看,两个方程拟合的效果都非常好,R2均达到0.99以上,表明模型参数能够较好地解释实际经济产出和人均产出。总生产函数方面,劳动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因子分别为0.2892、0.7156,资本的贡献度要大于劳动力,同时两者贡献因子之和为1.0048,基本符合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通过生产函数系数约束的wald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表明无法拒绝原假设,估算的生产函数也符合规模报酬不变,这与郭庆旺和贾俊雪(2004)实证结果相一致,但是与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2011)的实证结果不一致,其认为我国生产函数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现象。最终可以通过人均生产函数的拟合获得全要素生产率时间序列。

(三)潜在产出和潜在经济增速分析

通过对总生产函数的回归分析,已估计出生产函数模型,接下来只需要将潜在就业人数、全要素生产率趋势项带入生产函数,进而估算潜在产出和潜在经济增速,结果如图1所示。

从产出缺口率看,我国产出缺口率围绕X轴上下波动,这反映出产出缺口表现出正负交替的古典经济波动周期。产出缺口率波动幅度逐渐降低,这与良好的宏观经济调控密不可分。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经济受到冲击,产出缺口率变为负值;2001年中国加入wto,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提高了实际产出,产出缺口率变为正值;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产出缺口率逐步变为负值。总体看,产出缺口率的波动与我国经济的整体运行趋势相一致。

经济实际增速和潜在增速相比较而言,实际GDp增速波动性更大,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刚刚建立市场经济秩序,宏观调控还处于形成和完善过程中,而此后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增强有利于熨平宏观经济波动,避免经济走势过冷或者过热。本文实证结果表明,1978~2011年我国潜在经济增速平均为10%。从潜在经济增速走势看,我国经济经历了三次较大的经济波动,而每次经济回落后都能够通过经济政治改革,实现潜在经济增速的回升。1984年,我国开始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开启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进一步释放了经济增长潜力,开启了新一轮经济繁荣时期;2001年我国加入wto,加强了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往来和融合,出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内在经济动能逐步释放,而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逐步显现,诸如劳动力供给增速放缓,外需不足,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下降趋势。受此影响2011年我国经济潜在增速已回落至9%附近,并有进一步下降趋势,我国经济发展方向面临新的选择。

(四)2012~2030年我国潜在经济增速预测

实践证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经济增长运行态势可能不复存在,未来经济可能进入中速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也将逐步进入增长动力切换周期。在这个关键时期,有必要进一步了解潜在经济增速的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宏观调控政策,避免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政府过高估计经济潜在增速而产生的经济政策失误。

未来,我国经济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挑战主要在于人口红利逐步降低、刘易斯拐点显现,劳动力成本日益上升,这使得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中小型外贸加工企业受到较大冲击;水、石油等资源稀缺性逐步上升,资源市场化改革将推动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粗放型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环境,内涵型经济增长模式需求迫切性上升;投资增速难以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状态,未来有下行趋势。而我国所面临的机遇在于,一方面,我国仍处于城镇化进程中期,未来基建、房地产投资需求依然较大,资本存量增速依然可维持较快水平。另一方面,虽然劳动力供给增速放缓,但是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上升,人口质量红利可期,这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具有积极意义。

与前几次经济增速拐点一样,我国需要新一轮改革,以进一步打破经济体制的束缚,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主要涉及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金融改革、打破行业垄断等方面,需要通过改革实现经济增速的稳定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对于2012~2030年的潜在经济增速预测思路为:依据本文拟合的生产函数,通过对于未来资本存量、潜在就业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估算2012~2030年我国的潜在产出,进而估算出同期潜在经济增速。依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分析,认为潜在就业、资本存量增速呈现逐步放缓态势,而全要素生产率有望受益于改革、技术进步而得到提升,成为经济增速保持较快水平的重要推动力。估计结果(见图2)显示,未来2012~2030年我国潜在经济增速有逐步下降趋势,潜在经济增速平均为7.1%,其中“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五五”时期的潜在经济增速分别为8.8%、7.8%、6.7%、5.5%。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生产函数法,利用1978~2011年样本数据拟合了我国的生产函数,拟合结果显示我国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劳动力的贡献。通过估算的产出缺口表明,我国产出缺口围绕X轴上下波动,这反映出产出缺口表现出正负交替的古典经济波动周期。潜在经济增速波动趋势显示,自21世纪初不断上升后,潜在经济增速开始呈现回落态势。实证研究表明,1978~2011年我国潜在经济增速平均为10%。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放缓趋势,从中长经济周期看,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动力切换的阶段。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分析,预计2012~2030年我国潜在经济增速平均为7.1%。

未来我国经济增长既面临挑战,也面临机遇,为了确保我国潜在经济增速稳定,避免大幅下降,我们还需要依靠深化推进改革,实现经济转型,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潜力。

第一,促进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抑制对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不断显现,实业部门与金融部门的利润差距不断增大,不利于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未来,需要拓展企业融资渠道,降低对于银行信贷的依赖性,进一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降低金融行业准入门槛,提高金融市场竞争程度,促进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总之,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深化,促进金融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第二,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提升民间资本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电信、石油等行业的参与度。现阶段,有必要加快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利用充裕的民间资本推动基础设施、交通等领域的建设,进而拉动内需,稳定经济增长。民营资本具有高效的特点,通过改革方式打破银行、电信、交通等行业的垄断,加大竞争力度,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市场资源配置,进一步释放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

第三,加强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在资本、劳动力投入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需要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潜在经济增速水平。虽然我国人口数量红利逐步降低,但是可以通过加强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实现人口质量红利,进一步提高技术进步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贡献度。

第四,加快经济转型。资源、人口、环境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约束力在不断提高,未来需要推动经济转型,逐步确立内涵型经济增长模式。这就需要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设备改造,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淘汰高耗能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对资本能源密集型产业进行改造和整合,实现产业结构向服务化、高附加值化方向靠拢。

参考文献:

[1]郭庆旺,贾俊雪.中国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估算[J].经济研究,2004(5).

[2]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基于生产函数法的潜在产出估计、产出缺口及与通货膨胀的关系:1978-2009[J].金融研究,2011(3).

[3]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我国“十二五”时期至2030年经济增长潜力和经济增长前景分析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8(3).

[4]颜双波,张连城.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界定与测算方法[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1).

[5]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7).

[6]王小鲁,樊纲等.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7]沈利生.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变动趋势估计[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12).

[8]解三明.未来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趋势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