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十篇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十篇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36:29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篇1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发展永川

现代农业是以科技支撑、标准生产、规模推进、链条运行、生态循环等为特征,以特色、高效、生态、安全等为标志的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根据对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结合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实际,就永川农业产业化对永川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永川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永川耕地面积101.2万亩,其中,基本农田87.9万亩。现有农业人口75万人,农村劳动力42万人。是传统农业大区,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产粮大县、生猪外调大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区”,重庆市最大的“早熟梨”、“晚熟龙眼”、“食用菌”生产基地,重庆市城市发展新区,重庆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区县之一。有市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圣水湖、黄瓜山、八角寺)。“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认证100个,“永川秀芽”、“黄瓜山梨”、“永川莲藕”、“永川豆豉”等获得国家地理标识认证认证的农产品品牌7个。茶叶产业,全区现有茶园面积达6.2万亩,茶树无性系良种化率达43.5%,茶叶年产量4400吨,年产值2.2亿元。水果产业:全区现有水果总面积21万亩,年总产量14万吨,年总产值4.2亿元,其中名优水果面积8万亩,年总产量7万吨,产值2.6亿元。粮油产业:全区粮食播栽总面积104.07万亩、粮食总产50.26万吨,基本建成绿色无公害优质稻生产基地20万亩,全区50亩以上规模种粮大户达到139户、规模种粮面积2.37万亩。水产产业:全区现有各类宜渔水面(含稻田养鱼)308305亩,已养鱼水面187245亩,30亩以上规模化养殖大户(不含稻田养鱼)626户,养殖面积42465亩。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服务功能不完善。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为了保障园区今后能够平稳快速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不可缺少的;此外,服务功能的完善也将是园区发展的助力之一,但部分园区只看到眼前利益,放弃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园区服务功能的完善,使得园区发展根基不稳,为今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与此同时,各类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甚至包括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发挥不足。在基层虽有各种协会,近年来又成立了100余个专业合作社,也有数量不少的龙头企业,但其作用发挥不足。

(三)由于受资金政策等因素制约,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还需加快步伐。与渝西地区其他区相比较来看,我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力度还需加大。如用电、用地、用水等优惠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地方税收优惠、财政资金扶持、金融服务等措施难以到位,企业负担过重。

(四)发展不平衡,休闲农业档次低。近年来,我区突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各镇街因地制宜地发展“一镇一品”特色农业,取得了显著成就,镇街特色农业纷纷崛起。但我区发展极不平衡,地理条件较好的东南部发展较快,龙头企业也多(如朱沱、松),而地理条件较差的西北部,发展缓慢。没有形成整体发展效应。

三、几点思考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园区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从园区的建设初期抓起,它是园区发展的物质根基,各园区应充分重视其基础作用,务必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督与管理,为园区今后的发展夯实根基;同时,园区应该具备齐全的服务设施,可为园区内工作人员提供完善的服务,为其解决工作中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园区的建设当中来。

(二)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力度。通过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并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集中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改善基地水利、交通等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扶持龙头企业,扶持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良种工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示范等环节;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集中投入协调机制。

(三)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力度。一是发放农业产业化财政贴息贷款。制定统一的产业化贷款贴息标准,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商业银行参与产业化贷款的发放,给与同等的政策待遇。二是加大农户小额信贷的发放力度。制定小额信贷相关法律和法规,确立民间专业小额信贷机构的金融机构地位,逐步建立由商业银行以外的专业小额信贷机构为主的小额信贷发放体系。

(四)积极做好相关工作。一是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重点推广工厂化育苗、设施化栽培、标准化生产、信息化管理技术;推广“稻-鳅-菜”、“畜-沼-菜”、“鱼-菜”等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模式。二是加快推进良种化进程。建立良种推广繁育基地,实施重点产业良种化工程。三是强化农技社会化服务。强化农业科技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四是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改革创新农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式,通过科技三下乡、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等形式培训农村科技示范户。五是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构建市、区、镇、村4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充分利用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免费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政策、市场等综合信息服务。

(五)拓宽农业园区扶持面。目前,我区将农业扶持力度倾斜于黄瓜山、圣水湖、十里荷香三大已具规模的农业园区,建议在加大规模园区扶持力度的基础上,拓宽扶持面,向其他乡镇具有一定规模、有发展前景、特色效益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农业产业铺开,形成三大农业园区引领,各乡镇品牌农业产业全面开花的农业产业格局。

参考文献: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篇2

摘要:本文就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997(2012)24-0009-02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出路,是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甘肃省农业正处在“爬坡”时期,农民增收空间变小,难度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成为农村新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成为应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者和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和依托。近年来,甘肃省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战略措施,依托资源,面向市场,积极发展节水高效特色产业,完善政策措施,扶植龙头企业,培育市场体系,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1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发展,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已经进入了加快发展、提升层次和重点突破的新阶段。纵向相比,发展很快,成绩很大。但横向比,特别是与发达地区相比,甘肃省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农业龙头企业的规模小,缺乏知名度高、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和带动能力强的“重量级”龙头企业。由于龙头企业规模小,缺乏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的能力,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不能带动产业基地的稳定发展。二是产业发展、加工产品的层次较低,科技含量不高。目前,在发达地区龙头企业拥有数量较多的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综合收益较高,而甘肃省农产品生产加工占了绝大部分比重,且精深加工落后,名牌产品很少,这不仅难以获取加工增值的经济效益,直接影响整个产业化工程的效益,而且在市场竞争中难以摆脱不利地位。三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农民获利少。要实现龙头企业和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就必须有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由于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经济组织、运销大户、农户等各利益群体之间联结不紧密,利益不均衡,矛盾纠纷时有发生。个别地方的农户在签订“订单”后,由于缺乏合同意识和法律意识,当市场价高于“订单”价后,不履行订单义务,违约销售;企业在签定订单之初承诺保证农民的收入水平达到某一标准,而一遇到市场价格走低时,一些企业就以产品质量差,达不到收购标准等原因为由,拒绝收购或压价收购,以致损害农民利益。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育不充分,运行不规范。目前,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处在起步发育阶段,虽数量大、会员多,但组织不紧密,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完全建立,组织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工作条件简陋,缺乏资金和设施,无法满足会员对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方面的需求;合作组织与会员之间缺乏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组织比较松散,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管理队伍不稳定。五是产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上表现尤为突出,如制种产业因多数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只属于委托代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蔬菜产业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差距大,产品的检验检测手段跟不上。在企业项目建设上,一些企业新上项目普遍缺少熟练技术工人,影响按期投产和达产达标。在技术服务上,基层农技服务体系不能适应产业化基地发展的技术服务要求,导致农民不能按企业要求种植农产品。加之农村信息服务不够、相对闭塞,农产品生产、销售信息收集、综合、反馈相对滞后,时效性不强。

2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2.1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是关键。一要精心培育发展。进一步落实中央有关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为龙头企业的培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根据产业的发展特点,重点加强对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就业率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进行引导和扶持,促其做强做大;同时,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确定招商引资项目,通过组织和参加招商会、交易会、展销会、外出考察学习和主动上门联系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交流,吸引一些实力较强的知名企业前来投资兴办农产品流通、加工项目。二是引导联合做大。按照产业发展政策,适度提高农产品加工准入门槛,促使科技、资本、管理等实力较强的企业优先发展。积极支持相关企业整合联合上市,形成大型企业集团,借助资本市场,增强竞争实力。积极促进企业内部或与相关企业配合,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加工转化率。三是倾力打造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努力培育优质产品,改善加工工艺,提高包装品位,开拓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销售终端市场,打造畅销精品,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四是完善创新体系。引导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科技研发和科技创新组织,积极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鼓励企业与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协作,共同研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科技产品。鼓励企业与技术推广单位合作,建立企业出资、技术单位承包、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配合,三方共同受益的农业产业化技术服务新机制。五是培育市场体系。市场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条件,也是农业产业化终极牵动力所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建设一批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培育一批运销中介组织,必要时由政府出面组织企业外出考察推荐产品,找到产品销售终端市场,促进产业化健康发展。

2.2密切利益联接机制,解决龙头与基地不配套的问题

按照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要求,继续完善和发展“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中介组织+农户”、“专业协会+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行之有效的产业化经营形式。规范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鼓励和倡导龙头企业采取建立风险基金、提供全程化服务、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按农户出售农产品的数量返还利润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连接关系;鼓励和倡导农户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进行多种形式的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农业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优势龙头企业集中;鼓励和倡导农民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与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按照规定的技术和质量标准,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和收购,带动基地和农户的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完善委托生产和订单农业,实行产销合同制,用合同形式明确龙头企业与农户各自的权利、义务与违约责任,规范对方的经营行为,把产业化经营纳入市场化、法制化的轨道。同时,要大力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起能够真正联系龙头企业、服务农户生产、双方信任的农业协会,起到为会员组织生产销售、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维护合法经济利益、增加经济收入的作用,引导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要注意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人和流通大户,发挥其在农产品流通和销售中的重要作用。

2.3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在今后产业

化发展中,必须把标准化生产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是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二是下决心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坚决查处、严厉打击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农药和有害饲料添加剂。教育农民安全用药,农产品不得在农药的残效期内采收上市。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有毒有害物残留超标的农产品流入市场,追究生产者的责任。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建立自备的产品质量检测与控制系统,严把产品质量关。建立健全省、地、县、乡及重点生产企业和合作社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开展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与监督。四是企业根据终端市场的需求,由企业牵头从源头上实行标准化,从建立健全产品质量标准、制定生产技术流程入手,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系列标准和技术规范,并通过协会组织进行标准化生产。对于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要加大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甘肃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优质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

2.4提高农民素质,培育适应产业化发展的新型农民

目前,家庭经营仍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对广大农户进行培训。一是整合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创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与龙头企业挂钩机制,通过政府补贴,加快培训龙头企业急需的职业技工。二是坚持不懈地对农民开展科技培训,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不断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生产。三是引导农民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实现专业化、商品化和集约化生产。同时,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市场意识和契约意识,造就农业产业化的良好主体。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篇3

[关键词]临沂市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较低层次的产销合作上,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企业返利于农户的很少。“订单农业”由于受市场行情变化和企业、农户信用程度的限制,很不规范,产、加、销脱节现象仍然比较突出。

2.运作机制不完善。多数合作经济组织只是初级联合,极不稳定。由于受追逐各自利益最大化影响,各方只顾眼前利益,发挥不了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不健全,农户和合作社的责权利关系不够清晰,组织化程度不高,发展规模小,辐射带动面小,经济实力弱,结合层次低,合作领域窄,服务功能不强,内部运行机制不够规范。

3.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从龙头企业加工产品来看,多是附加值低的粗加工产品,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制品少,知名品牌更少。从龙头企业的规模看,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存在资金不足、规模不够大、机制不完善、科技含量低等问题。

4.基地建设滞后。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规模的形成和基地的发展。产业化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发展还不平衡,部分乡镇尚未形成自己特色的产业基地。

5.优惠政策落实难。一些政策操作性不强,对政策的实施对象和主体不够明确。一些政策由于涉及部门利益,落实起来比较困难。

二、对策和建议

1.大力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

一是改造提升现有的龙头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技术改造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等方式,努力扩大龙头企业的生产加工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实行抓大放小战略。重点抓好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成为带动面大、技术含量高、外向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放活搞好中、小农业企业,实现多种经济成分参与。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辐射强、科技含量高、与农民利益和产业基地结合紧密的龙头企业,财政要充分整合支农资金,建立专项资金,强化资金扶持,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要由目前的产中贷款贴息投入转向产前基地建设、产后产品开发、品牌创建投入并重;银行部门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实行倾斜,既要增加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又要增加对农户的小额贷款等。

2.积极探索和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

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基地、农户与企业的联系,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鼓励农民与农业龙头企业以资产、劳务或土地为纽带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重视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建设。要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推广“公司+合作组织+基地”的联结模式。发展“订单农业”,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之间都应签订农产品供应、收购合同。积极引导基地农户以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入股企业经营,改变农民作为单纯原料供给者的状况,企业通过预付收购资金、赊销生产资料、提供科技服务等形式,给农户以扶持,把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部分返还给农户。

3.加速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

一是扶持、扩大、规范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对鲁南蔬菜批发市场等传统农产品市场进行全面改造和提升,促进单纯的产地市场向多功能、全方位的综合性市场转变。二是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完备、辐射力强的专业批发市场。尤其要积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做到有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就有市场与之相配套。三是积极开拓外埠市场。引导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在国内大中城市乃至境外建立临沂农产品一条街、专销店、等,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和流通举办展销会,扩大我市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外向度。四是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信息传播快、流量大的优势,加快农产品的信息网络建设,努力开拓农产品的无形市场。

4.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一是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要按照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逐步完善我市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积极引进和采用国际标准,重点推广国家、行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二是引导龙头企业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龙头企业要采用国际标准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管理,尽快推进标明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识。三是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由生产领域向加工和流通领域延伸。加快建立和完善县、乡两级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监督检测制度以及产品质量跟踪、追溯制度。大力推行Gap(标准化种植体系)、Gmp(标准化生产体系)、GSp(标准化销售体系)标准,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5.大力发展开放型农业

要转变思想观念,把吸引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企业到我市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招商引资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工作措施,加强宣传推介。各县可从实际出发,建立现代农业经济开发区,制定配套政策,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做到既能把基地建设项目引进来,又能把加工项目引进来。对重点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进行重点扶持。鼓励龙头企业到海外发展种植、养殖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业。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篇4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问题

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基本生活都离不开农业经济的支持,立足于长远角度,为促进我国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必要性。然而,在农业经济发展进程中,由于受到农民素质、基础条件等问题的影响,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制约着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处理好此项问题,必须正确对待农业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处理好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是当务之急。

一、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基础条件相对薄弱

通过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了解到农村的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科技含量与经济含量相对较低,基础设施相对缺乏,外部基础环境存在限制性,大大制约着农村经济的科学性发展。若基础条件相对薄弱,会对生产效率、技术水平等产生遏制,最终会威胁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在农村地区,市场认知不足,无法及时了解市场中农产品的发展趋势,对农业技术把控力度不足,这样会逐渐与市场相脱离,进而竞争力会大大降低。

(二)农民素质相对较低

我国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且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但是农村当地的劳动力素质都偏低,村中的优质人才纷纷涌向城市,留在农村的大都是老人、妇孺,导致农村生产缺乏足够的人才支撑,会降低生产效率,制约着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展农业生产时,由于农村素质偏低,生产加工与管理水平受到制约,缺乏先进的技术要素,进而会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构成威胁。

(三)缺乏完善的农业经济制度

对于农业经济发展而言,若想实现对农业经济的约束,必须建立相配套的农业经济制度,借助经济制度来约束农业管理行为,继而可为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由于部分政府对在农业技术投资、资金投入等方面不够重视,农业经济投入制度相对缺失,导致农业经济发展缺乏一定的技术支持与资金支持,会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形成限制。

(四)环境污染问题相对严重

当前,在农业经济发展进程中,环境污染问题、资源匮乏等问题变得异常突出,一旦出现环境污染问题,会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形成一定的污染。由于农民的思想意识相对缺失,缺乏水资源保护、耕地资源保护思想,进而导致污染面积逐步扩大,最终会减小农业生产面积。此外,环境污染问题与资源浪费问题的出现,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背道而驰,再加之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更为严峻,最终会威胁农业经济。

二、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强化农业基础建设

为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必须重视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准备基本的农业技术需求与基础条件,在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时,必须要投入更为先进的技术要素与资源要素,以此来提高基础设施的应用效果,以带动经济的迅速发展。开展农业生产c加工,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技术要素,只有具备足够的技术保障与技术要素,才能为农业生产提供基本的技术支撑。此外,相关政府部门应重视发展农业经济,及时培育新品种,重在发展低碳经济,加强对农业环境污染问题予以治理,引进先进的农产品栽培技术,以求更大程度上的提高农产品产量,这样能实现农业生产的创新,利于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为满足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农民必须具备足够的素质要求,掌握最为专业、精良的栽培技术,掌握更为熟练的栽培流程,是提高农业经济水平的重要前提。因此,当地政府部门应给予高度关注,在农村成立农技培训中心,针对多种种植技术进行培训,这样才能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利于提高劳动力生产水平,利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政府还应鼓励大学生深入到基层,及时为农村带来一些先进的技术与思想,以乡镇企业为发展的重点,进而接受更多的劳动力人才,利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三)科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为促进农业经济的均衡性发展,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而对农业生产结构予以调整,结合农业经济发展情况选择合适的农产品,以求实现农产品经济的产业化发展。为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应充分根据地区与政策来调整农业产业化结构,将农业与其他产业类型相互融合,以实现农业经济相互带动的效果[4]。为达到理想的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应适时适地的改变农业发展形式,提倡集约化发展,将发展的重点集中在技术革新与规模化经营方面,进而实现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

(四)重视发展生态化农业

为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发展生态化农业成为必然要求。若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遵循社会的发展趋势,面对农业经济中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与资源问题等相对严峻,为处理好此项问题,必须重视绿化农业的发展。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既能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还可提高农产品经济水平。在开展农业生产时,必须做到节水、节能,将“绿色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之中,这样可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可适度降低资源的损耗率,利于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我国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且提出要建设新农村,对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是一项重大的突破。为实现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难度,优化农业经济发展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关部门应及时了解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将农业经济视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提倡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当前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周毅.浅析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6,(13).

[2]罗一鸣.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16,(05).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篇5

关键词 农业工作;问题;对策;青海大通

中图分类号F323.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17-0326-01

大通县是青海省的农业大县,近年来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农业工作喜忧参半。近年来,通过对农村改革的不断探索和大胆实践,大通县的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初见成效。

1大通县农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从发展的角度看,大通县农业发展中还有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完善、科技创新和技术更新能力有待加强、科技服务体制不能完全适应农业及农民的需求、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技推广人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不明显、农业产业化生产难以成规模、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农民教育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基础,只有提高农民素质,才能促进农村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和乡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有了一定的保障。

2对策

2.1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

结构调整要立足自身优势,抢抓机遇,创新发展思路和理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强化规模,着重探索出一条发展一村一品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的路子。首先要坚持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科学化管理的路子。特色种植在大通县农业发展中尤显重要,能给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今后要逐步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和比重,走一村一品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加大调整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1-2]。

2.2抓好科技示范,使农民掌握农业科技新技术

目前,虽然农业科技有了新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民不了解新技术,不愿投资,大多都是抱着观望的态度,因此农技推广部门要抓好科技示范工作,重点建立科技示范项目和科技示范户,利用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用科技新技术致富。

2.3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认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主力军。应充分认识到农技推广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在现行农业技术推广制度下,农业技术推广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会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4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创新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农业发展的新阶段,科学技术显得更加重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牢固树立为农村、为农民服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科学发展意识、无私服务意识,弘扬不怕艰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始终奉献在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自己的贡献。不能将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简单地看作是向农民提供服务的过程,今后应尝试将农业技术的推广机制作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进一步加大科技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采取电视、广播、板报、网络、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5大力扶持和培育农业龙头加工企业

农业龙头企业是带基地、连农户的一个纽带,对于农民来说能起到一个定心丸的作用,要加以扶持和支持。大通县龙头企业少之又少,难以起到广泛的带头作用,因此应支持龙头企业搞好基地建设、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市场开拓等,完善利益联结,扩大规模。积极引导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机制、规范管理,搞好推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力度。积极发展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实现产品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逐步形成“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3-4]。

2.6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使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转移出来

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开放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应正确引导广大农民走出土地,通过乡内吸纳和区外输出,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提高农民整体收入水平。发展劳务经济,使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转移出来,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快速解决农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3参考文献

[1]王淑英.湟中县农业技术推广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浅析[J].青海农技推广,2004(3):30-31,50,51.

[2]张岁乃.农机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探析[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7(12):36,40.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篇6

【关键词】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牧产品营销创新

一、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牧产品营销创新的意义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特色农牧业产品发展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甘肃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和特色的民族风俗,使其特色农牧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和缺乏有效的产品营销创新策略,使得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农牧产品销售情况并不理想。因此,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对特色农牧产品的营销创新策略研究势在必行。

二、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牧产品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标准化建设滞后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基地的建立,甘肃省的农牧业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牧产品的营销创新。但是,特色农牧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农牧民对于标准化规则缺乏一定的认识,使得农牧产品的规格往往难以符合市场的要求,从而无法有效地开展营销创新策略。在很多产业基地,农牧民对于标准化产品规则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认为这是科技人员的责任和义务,造成了特色农牧产品难以进入市场流通。并且,农牧产品的标准化规则中存在着“三低”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产品的发展与创新。首先,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的行业规范和国家准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没有做到良好的调整与适应;其次,农产品标准的推广率低,即使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了规范的行业标准,但是推行起来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难以真正落到实处;最后,特色农牧产品的科技投入不足影响了农业牧产品的进一步发展。

(二)龙头企业规模偏小

龙头产业在农牧民、企业和市场之间起到了很好的沟通和协调作用,其营销创新策略往往代表了一个地区农牧产品的发展水平。因此,应加大培育龙头企业的规模,促进其营销策略的创新,拉动少数民族地区农牧行业的发展。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的龙头企业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数量较少,并且销售业绩较好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大部分的龙头企业都存在着资金短缺、农牧产品难以有效流动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甘肃农牧产品行业的进一步的发展。此外,龙头企业之间存在着恶性竞争,使用不正当的手段进行市场份额的掠夺,使得整个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产品企业抵抗风险能力较差,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此外,由于恶性竞争使得企业声誉受损,农牧业产品生产规模难以有效扩大,导致农牧业产品质量存在着一定问题,难以进一步进行营销策略的创新,推动甘肃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行业协会统筹能力有限

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的农牧产品行业由于缺乏全局营销创新意识,往往难以去农牧产品营销策略进行统筹规划。这种问题的出现,往往是由于农牧产品行业协会人员营销知识不足,素质参差不齐以及资金短缺等原因,使他们在农牧产品行业营销策略管理方面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限制了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产品的营销创新。由于农牧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数量众多,分布较广,因此如果行业缺乏统筹能力,就会难以形成农牧产品营销创新的合力,使得甘肃农牧产品的特色难以进一步在市场推广,影响了农牧行业的发展。

三、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牧产品营销创新策略

(一)企业应制定定位精准的农牧产品营销创新规划

为了避免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产品存在的非标准化问题,企业应该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农牧产品营销发展规划,着重凸显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农牧产品,从而有效进行产品的营销。通过制定营销创新策略规划,企业可以明确自身农牧产品的市场定位,从而结合市场特征和目标群体的特点,进行准确而具体的营销策略,促进特色农牧产品的发展。

(二)政府应优化农牧业营销创新发展环境

政府应该为农牧产品的营销创新策略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通过政府公众平台,加大对当地民族文化和特色农牧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农牧产品的文化价值,从而有效促进农牧产品的营销和推广。政府通过大力扶持企业特色农牧产品的发展,策划创新性的营销活动,提高甘肃地区农牧企业的知名度和声誉,从而为特色农牧产品的营销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政府在优化农牧产品发展环境时,应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突出农牧产品的特色,结合企业的创新营销策略,向消费者传达这一优势,从而确保甘肃农牧产品的稳步发展。

(三)利益相关者应提高特色农牧产品的质量水平

农牧产品的质量是企业营销创新策略制定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有民族特色和标准化生产的农牧产品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定,进一步地占领市场。因此,农牧产品的利益相关者应该重视产品的|量,促进农牧产品标准化建设,从而进一步推动营销创新策略的发展。甘肃地区行业应该制定合理的农牧产品质量标准,对产品规格进行严格的规定,确保农牧产品的质量经得住市场的检验。此外,农牧产品的生产者应该严格遵守行业规范,从绿色种植、有机施肥等方面提高农牧产品的质量,提高农牧产品的竞争优势。

近年来,甘肃少数民族地区通过扶持特色农牧产品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其农牧产品的营销策略仍需要进一步地创新和发展,才能有效促进农牧产品的市场推广。要加大农牧产品的文化特色宣传,通过提升农牧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有效促进营销策略创新,促进特色农牧产业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篇7

[关键词]加快城镇化发展;“三农”问题;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干启明,江西理工大学讲师;梁思君,江西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小元,江西理工大学副教授,江西 赣州 34100

[中图分类号]F29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2-0065-03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水平的重要标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是现阶段解决“三农”难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是统筹城乡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枢纽,也是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拟从农业、农民、农村三个方面,分析探讨加快城镇化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希冀对相关问题的实践与研究有所启示。

一、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

“三农”的源头在农业,解决“三农”难题的前提在农业。农业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基,起着支撑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充足的粮食供应和高效的农业经济是整个社会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核心。农业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最复杂的部分,加快城镇化建设有利于解决农业存在的根本问题以及由此引起并激化的一系列其他问题。

(一)加快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邓小平在谈论农业问题时曾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在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渐暴露出生产规模小、经济成本高、产品价格低等问题,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快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整合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源、加速生产要素流转、推广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开发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内在竞争力。

(二)加快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农业发展和城镇化水平过低的矛盾,我国农产品出现了买方市场,几乎所有的农产品都出现阶段性、结构性、区域性供过于求,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成为制约农业的发展“瓶颈”问题。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减少农业人口,进而改善农产品的供求关系,扩大农产品消费市场,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促进农业的良性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增加农业投入,提高生产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完善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等社会化体系,有利于实现农业部门调整不合理产业结构,合理规划,使农业生产多样化,减少生产结构高度雷同,避免农产品相对过剩现象。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拓展农产品前后产业链发展空间,发展涉农经济部门,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使政府、民间合作组织、乡镇企业等互相协调、发展完善,为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的发展提供载体,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三)加快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相比处于劣势地位,农业经济的生产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农业产量极大地依赖自然环境因素。现阶段,乱砍乱伐等掠夺式开发,使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严重,空气污染、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严重失衡,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人口转移,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的矛盾,实现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提高土地等资源利用率。加快城镇化发展,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给予农业不断发展以推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改善农产品的供求关系,给予农业不断发展以拉力。农业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为整个社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必须处理好农业与生态环境、非农部门、涉农部门的良性互动,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城镇化发展有利于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解决“三农”难题的关键在农民,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增收问题。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在数量上,有利于拓展劳动力转移路径,减少农民数量;在质量上,有利于发挥农民人力资本优势;在效果上,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增收效益。

(一)加快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拓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业内部需要的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使农业内部积累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是,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缓慢的城镇化发展水平限制了农村人口的转移,使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曾一度容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离土不离乡”和“过度分散”的劳动力转移模式阻碍了现阶段城市化的进程。加速推进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带动乡镇企业向城市集中,发展第三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规模效应,提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加速推进城镇化发展,不仅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有效载体,还为拓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路径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政策环境。

(二)加快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发挥农民人力资源优势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最大资源是劳动力,提高人力资源开发力度、配置农村劳动力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在我国,农民在数量上占人口的大多数,在生活上却居于社会的最底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的因素。即使现有的劳动力既缺少技能又缺少知识,增加较为传统的资本仍可能导致某种增长。但是,增长率将受到严重的限制。不向人类大量投资就完全不可能获得现代农业成果和实现现代工业的富足。人口素质的高低,既有先天的遗传因素,又有后天的培养、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一方面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降低经济发展对人口增长的路径依赖;加强妇幼保健,重视遗传因素和后天致病因素,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人口的健康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教育文化程度,促使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三)加快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增收效益

提高农民增收效益,是解决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为实现较大限度地从农民手中获得低价的农产品,维持和限定城市人口低工资和低消费,以得到更多的积累资金来支撑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我国采取以牺牲农村发展为代价的城市发展战略,城乡发展的“剪刀差”,导致了我国的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土地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少数人集中,减少农民数量,改善供求效应以及农产品成本高、价格低等问题和增产不增收的局面。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合理配置农村各类资源,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改善非农岗位就业不足、剩余劳动力输出和就业、农民负担过重、基层组织机构臃肿、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抑制增收效益的深层次体制问题。

三、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农村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是制度问题、社会问题。加快城镇化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清除农村发展的制度,对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三农”难题的彻底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城镇化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与促进新农村建设虽然在资源分配等方面存在着一些矛盾,但从宏观层面上讲,两者是共同解决“三农”问题相辅相成的手段。农村基层组织是落实农村政策、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组织基础。加快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推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有利于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改善农村基层组织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负债严重等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加速推进城镇化发展,促进小城镇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相关城市建设,不仅直接带动小城镇经济发展和就业需求,还有利于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住房、交通、生态环境等生活环境,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完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体系的物质支持。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篇8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作为农业大省的第一产业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又是第三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是黑龙江省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从而又会促进第二产业良性发展的国民经济发展大计。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将会促进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并将会对黑龙江省的社会、文化、环境产生积极的效应。针对黑龙江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国内外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达到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大力发展黑龙江省的农业旅游经济,以此引领中国农业旅游的经济发展,带动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的更好更快的发展。因此要着重研究作为农业大省、工业老基地的黑龙江省其农业旅游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阻碍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达到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经济的真发展、好发展、大发展。

1.农业旅游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工业化问题

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的发展首先应该是工业化的发展过程。经分析旅游业发达的国家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过程,而黑龙江却没有完成工业化,所以黑龙江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必须是工业化的发展,根据黑龙江省工业化的基本现状其农业旅游经济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旅游需求不足。农业旅游的旅游者主要是城镇居民,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也主要是随着城镇居民的旅游需求而产生和发展的,而黑龙江省工业化落后,城镇居民存在很大的贫富差距,出现富者的远距离豪华旅游和贫穷者的无距离零旅游。导致黑龙江的旅游出现农业旅游这种短距离的旅游项目需求的真空区域。这种真空区域的局面是要靠提高穷者的工业化参与程度来改善的。

第二,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旅游主体弱势。旅游主体是农业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中国的就业形势紧张,黑龙江省的就业形势更为严重,存在着严重的失业率;而农业旅游经济的实现是以充分的旅游主体存在为前提的,工业化薄弱的一个旅游市场是无法实现充分的旅游主体的,只有增加工业化从业者的人员绝对数量才能增加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旅游主体数量。

第三,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闲暇时间较少。工业化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合理的工业化过程,但根据黑龙江省工业化过程所处的阶段,黑龙江省的工业化过程还处在初级阶段,极不发达的工业化阶段。工业化进程中的从业者还处于一种甘愿受剥削的困苦时期,从业者们还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旅游的闲暇时间。

第四,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工资薄弱。劳动力过剩问题仍旧是黑龙江省面临中的问题,激烈的劳动力就业群体的竞争也因此降低了单位的用人成本,从而黑龙江省的工业化出现了劳动力工资薄弱的局面;工人的工资问题,是工人成为旅游者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之一。

2.农业旅游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农业产业化问题

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农民的,农民是农业的从事者,也是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地接人员的主要构成群体。而农民的解放投身于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行业发展中去,这要依靠于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这样才能解放更多的农村从业劳动力,更好更快的发展农业,发展经济。

第一,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旅游供给不够。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但农业的科技含量还是比较落后的,经调查研究黑龙江仍然存在着木犁耕地等落后生产方式,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忙于作物的耕作,农民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并参与到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农业旅游资源的供给中去。农业旅游资源的供给发展处于一种盲目的开发、发展阶段。

第二,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旅游时间错位。黑龙江省的农业耕作具有黑龙江的本地特色,黑龙江农作物种植是一年一熟制,存在春耕、夏休、秋收、冬闲的特点。往往“五一”、“十一”这些传统的大节日,也就是旅游主体最多的时间内,旅游客体却存在着无法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的时间错位现象。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则会大大改良这种时间错位现象。

第三,农业产业化中的旅游客体不完善。旅游客体的发展是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依托,其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这一切的解放、发展、和实现离不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黑龙江省的农业滞留劳动力过多、劳动力没有完善的流动方向、其解决农业产业化问题不是单一的农业产业化问题;需要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才能得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才能更加完善黑龙江农业旅游经济的旅游客体资源的开发、建设。

3.农业旅游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经济一体化问题

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的实现过程,其中间环节缺少任何一个都会影响其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经济发展也是黑龙江省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经济一体化关联度越高其农业旅游经济发展得越好。

第一,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旅游资源保障不到位。农业旅游经济也是包括吃、住、、行、游、娱、购的一种综合性的旅游经济。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是需要整体行业的共同发展的一种经济运行体。经济一体化过程就是旅游资源保障到位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保障不到位,都会导致农业旅游经济的下滑式发展。

第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旅游服务偏差。旅游按其本质来说是为了达到一种身心的放松和愉悦,其旅游服务可以说是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命脉,关乎到农业旅游经济是否能够健康持久良性的发展。经济发展的不同步性、会导致各地方旅游服务的偏差过大,在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应加强信息的公开化、减少旅游服务低差的劣质偏差。

4.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政府引导化问题

政府的引导化对黑龙江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兴衰的重要作用。政府在农业旅游经济活动中具有监督、宣传、掌控、保障其健康发展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一,政府引导化过程中政策支持力度小。农业旅游发展的县域经济体的政策支持导向会决定一个地方的招商引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旅游软件以及旅游硬件的开发、建设和完善。

第二,政府引导化过程中闲暇时间掌控执行力差。旅游的闲暇时间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靠严格的政府部门的法律法规以及政府工作人员的严格执行力才得以实现的。政府的执行力的强化是旅游闲暇时间的有力保障。政府的执行部门的执行力的有效实施才会有黑龙江农业旅游经济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第三,政府引导化过程中宣传造势意识淡化。现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时代,政府应领军建设合理有序的网络宣传造势平台,让潜在的旅游者通过官方可靠的信息化平台了解更多、更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地的宣传造势活动。加强在政府引导下的农业旅游资源的系统化、规范化、产业化发展。

结语

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农业旅游经济在工业化进程中、农业产业化、经济一体化、政府引导化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这种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会随着“四化”的发展而发展。其存在的问题也会在“四化”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解决和完善。我们要不断在“四化”的过程中,加快黑龙江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达到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平衡,发展旅游经济,带动黑龙江省的整体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恩富:《程恩富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篇9

三农问题是什么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具体来讲:

农业问题,是发展农业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农产品的供给数量和农产品质量(包括质量安全)。

农村问题,是农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也包括两个方面:农村的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与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农民问题,是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同样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农民的经济收入和各种社会权利。

那么,我们知道了三农问题是什么,在乡村振兴中三农问题又如何解决呢?

一、转变发展观念

在指导方针上,要改变城乡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传统观念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做到城乡发展一盘棋,从思想上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在发展上,要扭转局限在"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的思维惯性,确立用工业化富裕农民、用产业化发展农业、用城镇化繁荣农村等综合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的观念,以工业化的视角和系统工程的方法谋划农业的发展。

在发展战略上,要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二、加快改型进程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转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协调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这也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当前全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的重要时期。

三、壮大集体经济

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

为了发展和加强村一级的集体经济力量,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盘活存量资产。

要培育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点,开辟新的发展区域,首先要考虑的是集体经济原始资产的积累,并将其转化为扩大规模。盘活闲置存量资产,对集体原有闲置的办公楼、厂房、祠堂和废弃学校等设施,通过整修或翻建,存量资产的利用率,培育、可持续收入来源。

2、提高土地经营效益。

土地是农村集体资产中最重要的资源。在农村集体化进程中,要全面清查村级土地和住房资产,积极开展宅基地和农用地整理,增加有效土地利用面积,扩大集体资源经营空间。

3、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从全国各富村的角度来看,它们都有强大的集体经济,即村办集体企业和第三产业。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农村第一富裕的重要条件。

农村实行集体化以后,参加集体劳动的毕竟是少数,还有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就业需要解决,为此集体一方面要鼓励、引导一部分有一定资金和技术的农民外出打工或经商,另一方面就是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让农民就地务工,走“亦工亦农、工农并举”的道路。

4、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业集体发展农业产业化,山地开发,绿化,生态保护,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并结合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加大支持资金。

四、完善惠农政策

随着国家财政资源的不断增加,国家政策开始向农村倾斜。2004年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业优惠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一些优惠农业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需要进一步完善。

五、加强组织建设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坚持用人标准,反映时代要求,大大提高领导班子的素质,形成年龄层次的阶梯式安排,知识和专业结构明显提高。

2、切实推进基层民主。把决策、管理、监督等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进一步规范村务、财务公开。这方面的关键是要强调村干部“领头雁”的作用。村干部作用的关键是掌握发挥作用的基本技能,包括知识和领导技能。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篇10

关键词:农村;土地;土地流转;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55-01

当前,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将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三农问题有效地解决,不仅可以促进农业发展,还可以提升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现状,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在农村发展中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有效的将农业发展中的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土地的经济效益。

一、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三农问题依然困扰着农民,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将农民的生活现状改善,提升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实力,中国实施各项农业政策,为农业发展做出各种努力。在众多农业发展政策中,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具有积极的意义,其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农业发展。但是在新时期农村的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并不顺利,虽然是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但是在当前还存在一些相对突出的问题。

(一)被动性

从土地流转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进行分析,虽然这些都是积极的,但是近几年,土地的转包情况在逐渐的下降,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打工,而且其去向和时间也具有不确定性,土地转包在农户不情愿的情况下是无法变更土地承包关系的。[1]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土地流转存在一定的被动性和无序性,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还蕴含着土地纠纷等问题。

(二)不顺畅

在新时期实施土地流转政策,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使得土地流转不畅,这些影响土地流转不畅的因素主要有:当前关于农村土地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不健全;农村土地市场的发展处于不完善的现状;当前与土地流转相关的政策没有形成;土地供需受到限制等等。虽然实施土地流转具有很多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依然存在不顺畅的问题。

(三)不规范

农村地区和城市存在差异性,国家制定的发展政策,多在城市地区实施,而在农村地区的实施相对较少,除非是与农村发展相关的政策,会在农村实施。在农业、农村发展中,实施的政策,也会因为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文献制度,造成无法有效的实施。例如土地流转制度实施,就存在严重的不规范问题,很多土地流转都是自发进行的,没有形成土地流转合同,流转土地相对分散、零碎等等。

综合进行分析,虽然土地流转制度的实施,受到一定的限制,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并不影响土地流转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实现土地流转的经济效益,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农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规范土地流转,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

二、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产生的经济效益

随着中国对农业发展的大力扶持,制定农业发展政策,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实施的土地流转政策,将农业发展中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升农业发展经济实力,为了有效的实施土地流转政策,国家将农业发展中的相关制定、法律等进行完善,为土地流转的实施提供保障。当前人们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也将土地带来的经济效益提升,其在农业发展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实施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的规范发展和经营。在农业发展中,实施土地流转政策,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将土地分配中产生的问题有效解决。农村土地,多以户为主,土地分布相对的分散和零碎,单一进行土地的耕种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为此很多农民开始进行土地承包,实施大规模的农业耕种,将农业种植规模进行扩大,实现农业种植的经济效益,而土地流转为农业的规范发展和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有力的发展条件。

在农业发展中实施土地流转政策,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土地流转之后,农民可以放心地到其他行业、产业中发展,而农村进行农业种植的农民,其农业生产范围也得到了较大的扩展。土地流转将农业种植中的机械化水平提升,实现了农业的快速、高效发展。近年来国家在农业发展中的财政投入在不断增加,机械直接和间接投入,在也不断地提升,这些和农业生产机械、种植机械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的种植效率和生产效率,进而提升了中国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

土地流转实现了农业的特色化发展和规模化发展,将农民土地流转后,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施集中管理和集中经营,形成农业种植特色,促进农业的规范化管理。在新时期,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和时代和发展向相适应,努力的向国际上其他国际的经济实力靠拢。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影响其发展速度的就是农业、农村、农民,为了提高国家的经济发展实力,需要在大力的进行农业发展,将三农问题解决,提升农业发展的经济实力。实施土地流转,将农业发展中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土地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而将农业、农村等相关的问题解决,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升农业发展实力,提高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将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改善。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升农业经济效益,虽然在新时期实施土地流转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随着中国的发展,这些问题将逐步的被解决,实现农业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卫柏,李中.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及其现实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