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关于初中语文教学十篇关于初中语文教学十篇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13:01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

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师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前瞻性,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在贯彻教学计划的同时,需要构建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语言使用能力。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辨证的说,我们也不能强化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而应该看到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定期待。

二、初中语文汉语言的语法教学

胡明扬认为,语法教学只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不是为传授语法知识而进行语法教学,而是为了解决学习者的语言能力问题。可以说,语法教学,主要是用“法”教“学”。学习语法是为了更好地掌握一种语言。当然,学习语言也许还有别的方法,并不限于这么一种方法,不过中外的语言教学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我们现在普遍采用的方法。但需要强调的是不应大讲语法,更不能为了讲语法而讲语法,而应让学生多接触语言事实。换言之,与其讲语法,不如让学生接触有关的语言材料,这也许是掌握语法的最好途径。

李晓琪认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必须与词汇教学密切结合。她提出:①建立以虚词为核心的词汇――语法教学模式;②筛选,突出实词难点,加强词语搭配的学习;③着眼语篇,在语法与语篇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她认为这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一个方向。

进行语法教学时,不宜过多地使用语法术语;对所教内容要作浅化和简化处理,使之感性化、条理化、公式化、图文化;进行语法练习时,语言运用练习应该多于知识练习与变换组成练习。讲连动句时,告诉学生句子中是一个主语进行两个动作,如:“我来中国学习汉语。”“他坐飞机去上海。”

另外,讲练习时要把语法应用到交际中,如讲到“了”,就要让学生反复用带“了”的句子谈话。而且应该让他们在交谈中纠正错误之处,以达到深刻记忆的目的。

三、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

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才能进入人类社会,拥有人的活动,从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讲,语文学习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活动。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因此,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在中学语文教学应强化三点:第一,积累。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从这四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积累:一是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指掌握丰富的词汇、俗语、谚语等;二是积累语言形式,背育一些典型结构的短语和段落,如识记一些好的排比句、顶针句,总分、转折、递进等结构的段落;三是积累语言范例,主要指背育一些优美诗文、小说、戏曲名著的片段等;四是积累语言形象,对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意象等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我们的学生,思维就有了凭借,表达就有了材料。第二,互动。掌握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交际,而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在互中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第三,熏陶。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2.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

尊重是语文教育的前提,但协助和促进才是目的。面对学生自主的语文学习,教师的协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

3.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

现代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息的,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需处理好几组关系:第一,信息的无限性与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在组织语文教学时,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有现实的,也有虚拟的,但对具体的某次教学来说,其选择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学中,既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进行最优化的选择。第二,问题的复杂性与教学的典型性的关系。语文教学打破时空界限之后,一些必然的,偶然的问题如潮水般涌来,形成复杂的意义形态。语文教学要正视这种复杂性,不拘泥于“一课一题”,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做多方面的探索。但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等于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兜圈子”,使教学成为一团“乱麻”,相反,要透过复杂的问题,抓典型,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克我们学习的主要问题。这就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目标又不拘泥于目标,既有主题,又关注到“去中心”的话题,从而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

4.重在牵引、护航与调控

第一,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探寻与创造语文学习不管形态如何多样,但其价值应定位在对人的关怀和促进人的发展与创造上。如果把每一次语文学习看作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小场景”的话,那么每一次语文学习都贯串着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创造。第二,促进学生对话的生成并调控语文教学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其话题要在对话中不断生成与调控。而过去,我们太注重自己对教学的把握与控制了,把教学当作表演“教案剧”的舞台,从而步入了僵化、机械化的“死胡同”,难以自拔。其实,某次语文教学只能是一个可能世界,而不是一个必然世界,正如我们的未来世界一样,站在现在的时空里所做出的判断,只能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因此,语文学习与教学是在师生、文本的对话中不断寻找话题而展开的。生成与调控是新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我们要顺应这一特点,把语文教学弄得有声有色。

总之,中学生是我们的未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并贯彻实施。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中学汉语言学教学办好了,就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教学打好了基础。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方能得到弘扬。

参考文献:

[1]邓齐平.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J].怀化学院学报,2007(7).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 对话性 教学

对话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独白式”教学而言的,是以“沟通性”的“对话”为其本质的教学。究其实质,是指师生在真正民主、平等、宽容的氛围中,以言语、理解、体验、反思等对话方式在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提升人生品味、境界及价值的教学。那么,初中语文对话性教学该如何实施呢?

一、倾听是对话的前提

语文对话教学的特殊性在于对话的舞台是言语形式,对言语形式的意义或意味的领会是通过倾听作为主要的接受方式。通过倾听,学习者对言语的感觉才能敏锐细腻,从语言形态中触摸到言语者的心声,从节奏中倾听出言说者的脉动,理解言说者的表达意向,使对话较为深入地进行。“我说——你听”或者是“我听—你说”实际上都归属于同——对话过程。

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说:现在老师用一个对联来总结一下课文的内容。老师在黑板上一边读一边写: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形同陌路人。学生在讲台下小声地跟着读,不少学生产生了兴趣,在小声议论。师:这是老师用一副对联对前面学过的内容的总结。——什么意思?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盼望于勒叔叔回来的心情与日俱增,虽然于勒在很远的地方却好像就在眼前一样,这是咫尺的意思。还有的同学说,“同胞好似摇钱树”是说把同胞当作摇钱树,全家人甚至想出了很多方式来怎样花于勒的钱。但是,有一天相逢了,却好像在天边一样。本是同根生,相逢却不相认,骨肉就好像陌生人一样。

这样,教师以对联的方式总结课文内容,令学生比较有新鲜感。教师运用这一教学契机,真诚地倾听来自学生内心的声音,这样就较好地达到了对话的目的。

二、引导探究是关键

语文课堂上,部分教师讲得太多,而学生活动甚少,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批评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活动却很多。”因此,减少教师的“运动量”,把课堂还给学生,成为新课改的关键,而教师有效、合理地引导学生则成为减少教师“运动量”的关键。引导探究实质就是师生对话,在这中间,教师的主导作用除了体现在对问题的设计上,还有对师生交流的引导及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鼓励,并能根据学生的理解状况,适当地提出能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的话题,让学生搭建适当的“对话”平台,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深化,情感得到升华。

在教学鲁迅《故乡》一文作小结时,老师提出:“我认为小说《故乡》的主题是作者渴望纯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打破封建等级观念,你们认为呢?”学生纷纷从课文或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结合自己的认识发表意见。持同意观点的同学说:“《故乡》一文中‘我’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物质关系的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持反对意见的同学说:“《故乡》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少年闰土的纯真、有生气到中年闰土的麻木、愚钝,这表现了当时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为封建社会所扼杀。”老师对这两种意见,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大多数同学都同意持反对意见的同学的观点。

这则引导探究的教学案例,其实质就是师生对话,正是教师巧设话题(我认为《故乡》的主题是作者渴望纯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打破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你们认为呢?)给学生搭建“对话”平台,并巧妙地加以引导,让学生来表态,谈自己的看法,从而促使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了感悟理解的火花。

三、构建对话平台是根本

首先,在教学中要营建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它是素质教育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外在表现形式。在“对话”中师生都是平等的主体,这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师生互相信赖,在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民主平等。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先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就是说教师要有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体验他们的独特感受。

其次,要构建与文本对话的平台。与文本对话平台的构建可以采用多样的形式,如探究话题式平台、笔记积累式平台、改编式平台、吟悟式平台、主问题式平台、质疑释疑式平台等等。

最后,要构建与作者对话的平台。解读文本要求知人论世,有时教师可以构建一种平台,让学生通过时空隧道直接和作者面对面地对话。

如在教《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一文时,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后,教师给学生构建了一个平台,让学生以“上昌黎先生书”为题,以董邵南的口吻给韩愈写一封信。

参考文献

1.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教育研究》,2001,11。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062-01

近二十年来,为了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呕心沥血,进行作文教学改革有益的探索,不同程度地起了作用,展示了作文教改的实绩。但是,目前我国的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整体效益不佳,收获甚浅,“为考试而作文”,“为作文而作文”,重技巧轻思维,重共性轻个性,追求应试效果,忽视实际能力等局限性依然存在。故而,本文将从主体性的教学价值的理论解读中,试图来重新审视和设计新形势下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

一、拓展体验:从单纯的“文以交际”、“技术化”的形式操练转向主体内在精神的自由显现

刘锡庆教授曾言:“作文是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然而长期以来的初中作文教学,“文以交际”、“技术化”训练思潮总是千方百计地躲避着人的思想、情感、精神。教师往往仅侧重于写作技能的知识传授和技法指导,过于重视材料的取舍、详略的教授和训练,布局的新巧合宜,结构的匀称、完整,文字的得体、贴切,技巧的恰当、动人等,以纯粹的字词句,抽象的字码似的演练代替主体教学,热切地追逐作文的“体系”、“套路”、“模式”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自我内在精神的培育和对学生主体自我的热烈关注,忽视了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分析、理解的认识、对意义和价值的揭示,只注意培养学生作为工业社会所需的职业技能和对学生的占有与改造,形成本末倒置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被纳入一个个早已准备就绪的精神套子之中,这种作文教学带来的严重的后果是压抑和束缚学生的天然的感觉、想象,荒芜了学生纯真的情感,戕害了学生烂漫的精神生命。最终,不但致使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滞后,而且导致了他们的精神和情感也成为一片荒漠,个性被泯灭。久而久之,“学生就成了丧失自我的非真实存在。他的存在被埋葬于同物的日常交道中,被非议、废话、谎言、好奇和含混所俘虏。”

实际上,学语言、写作文,绝不是纯粹的无精神内涵的语言字码本身,而是形成人的独立的精神本体。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人的自我的精神与人格,就是建立一个绝对不同于他人,而又与他人、与社会、与时代文化相互融洽的真正自我。只有用心灵思索,主体眼中的世界才能更加清晰地归于本真。也就是说,愈是濡染了主体的“感素”的东西,就愈是鲜活的、明敏的、富瞻的、个性的、独特的、深刻的。学生作文中的这些品质,实际上标示着沉甸甸的生命质感的存在,映现一个活泼的“我”的灵魂。可见,只有拓展学生的生命体验,让学生内在的精神自由显现,让其心灵随生活而歌,让其思想随客观事物而舞,就有了他们对人生的深切了悟。因此,“技术化”的训练,是不能让作文教学真正取得成效的。

二、抒写性灵:从“文以载道”转向“文以言志”

现行作文教学另外的一个偏颇就是过分地强调文以载道,导致以主题的意识形态标准作为判断作文的绝对标准,学生被预置在某种既定的活语体系中。如不少教师要求学生作文之前必须确立一个好的主题,一定要深刻,要积极,要拔高,不能发牢骚,否则就是消极。写应试作文,总是小心翼翼地告诫学生千万要选择符合大众心理、阅卷老师均能认同的立意来写。于是,学生自觉地压抑不同于“他者”要求的“个性经验”和“自己的声音”,有真话不敢说,违心表态,胡编乱造。

这种作文教学,远离当代学生的自我身心,学生对此有强烈的排斥倾向。因而,越是强化这种教学,学生也就越远离它。于是,有的学生准备两套话语系统,一套以应对老师与考试,教条八股,而另一套用在周记、信件,随笔的“私人作文”中,在这里才能看到他们心灵世界的率性剖白,文章表现了极高的水平,有的甚至同时具备问题现象层、社会历史层、哲学美学层三个层次。其原因就在于写出了心灵的自我感受,而它正是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审美活动,是情感主体的那种关心自己存在的存在。故而,作文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文以言志”,大胆写“我”,写我之所见所闻所思及喜怒哀乐,写我想说想做的事并且有别于他人的见闻感想,从而表现出最大的真实和可信,如此,创作才有灵感,也才能在作文中看到更多率真朴实的文字,感受到一颗颗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心灵的跳动。著名作家巴金曾说:“五十年来,我在小说里写人,我总是按照我的观察,我的理解,按照我所熟悉的人,按照我亲眼看见的人写出来的。”他强调写作是“我”的观察,“我”的理解,“我”所熟悉,“我”亲眼看见的等等,无一不充分说明写作是离不开“我”这个个体的。学生不是不需要神圣的东西,而是不需要强加的神圣。“新概念”作文大赛成功的原因之一,无非是将写作的功能从“载道”转向“言志”,变为自我表现,张扬个性的实践,从而诱发了莘莘学子的心灵激情,写出了许多融进个体气质、才情、志向的好文章。

三、拆除樊篱:文体与命题从封闭、单一转向开放、多元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因素按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这就决定了事物的多元性、多层性;而事物的多元性又必然导致思维的多元性、多层性。然而命题作文不但在思维取向与诱导上就先入为主,从“主题”出发把“立意”概念化,并且指定技巧、修辞的运用范围,这实际上一切都被指令化了。同时,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平时的写作训练,抑或应试作文,文体也成了限制学生自由的围墙,成了束缚学生手脚的镣铐,不能尽情展示学生的水平。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参与式;探析

参与式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不仅可以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潜能。因此,我国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把参与式教学有效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以此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发展下去。

一、参与式教学的定义与作用

1.参与式教学的定义

参与式教学其实就是指按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愿望,以主体性为内核,以自觉性、选择性为特征的学习。换句话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营造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环境,学会放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2.参与式教学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不需要只会考试的书呆子,而是需要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不断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而参与式教学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既可以让学生更快地加入到教育活动中来,又可以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进而使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另外,参与式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由此可看,参与式教学对推动学生的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3.参与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让学生学会互助学习。所谓的互助学习,就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营造出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进行互助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讨论的空间。例如,在讲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或者默读,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说出自身的想法,这首诗歌主要是想表达什么?通过相互讨论,既可以让学生交换观点,也可以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再如,在讲到人教版九年级第五单元中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时,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一部分学生查文中生僻字以及生僻词的读音,其他学生查作者的生平事迹,然后让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又可以让学生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来改善自身的不足,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以此来提升自身的语文水平。

二、开展参与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传统语文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当代教学的要求,一般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做笔记,从而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越来越低,甚至使我国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参与性较强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的《黄河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分组朗读,最后根据小组的朗读情况进行公平公正的评分并给予相应的奖励,通过这种教学活动,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印象。由此可看,教师开展参与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既可以把参与式教学理论更好地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可以促进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开展。

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打破以教师为主体的观念

参与式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精神,敢于发表自身意见。要想让参与式教学发挥出其本身的作用,教师首先应该向学生提问,进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探究。比如,在讲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将课文中的生僻词和生僻字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书查阅字词的读音以及解释。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综上所述,把参与式教学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既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又符合新课程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参与式教学有效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从而促使我国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得以保证。

参考文献: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篇5

学好语文,可以增强自身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此一定要学好语文。而初中语文是整个语文教学的的基础阶段。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肩负起责任,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进而调动他们主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最终达到语文教学的目地,为现代化社会培养一批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语文教育经验,将一些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简单做一概述。

一、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保持较高的兴趣

要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就需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保持较高的兴趣。众所周知,语文教学需要学生背诵很多东西,尤其是从初中语文开始,语文教材中设置编排的必背古诗文篇目逐渐增多,因而加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任务量。由于初中学生还要学习数学、英语等其他科目,时间安排紧张,因而大多数学生都感觉古诗文的背诵耗时较多,难度较大,从而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学生无法对语文学习提起兴趣。为此,要达到语文教学的目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例如,针对以上提到的古诗文背诵难的问题,语文教师需要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同时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交给他们不同的背诵方法,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古诗文背诵的要求,进而增强自信,使学生对语文学习逐渐产生兴趣。另外,语文教师要尽可能使课堂教学生动化、形象化,为此,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幽默诙谐,表述要生动风趣,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活跃、愉快的气氛之中,从而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就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如此一来,学生不但不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而且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总之,要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始终保持极大的兴趣。

二、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要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就需要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只有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成绩,才能最终达到语文教学的目地。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语文教育经验,认为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其一,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身体力行,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不要以视频朗诵取代教师范读,更不要忘却对学生素养的培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我们万不可忽视他的存在,所以学生更应成为“身临其境”的主人,融入其中,从而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活他们学习的热情。其二,教学过程中也要情境化。现如今的教学已不是简单的停留在课件的演示上,而是与教学内容恰当地融合,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紧密地融合,并以此为媒介创造师生合作学习的情境,成为师与生、生与学习内容、师与学习内容的粘合剂。如在学习杜甫诗词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表演杜甫出现在课堂上,在诗词内容上也细加斟酌、推敲,争取扮演一个形神兼备的杜甫形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使他们的语文水平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提高。总之,要达到语文教学的目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三、充分利用好背诵的方法,不断积累经典语句

要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就需要充分利用好背诵的方法,不断积累经典语句。背诵这一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永远无法取代。为了让学生们增强记忆,丰富词汇,加强思想道德的修养,我给学生们精心挑选了大量的经典句子,让他们背诵。如人生感悟方面的:人为有悟方说苦,鸟缘无知不啼。关于学习方面的:忍耐是坚忍和能耐的简称;学问是苦学和勤问的概括。让学生珍惜青春的:人生是一场大火,看你从中抢出了什么;青春是一泓清水,看你把它浇灌在哪里。引导学生志向远大的:目标是太阳的人能轻易登上山顶,读书为消遣的人必懒于掩卷深思。引导学生成功的:懂得吃亏的人怀揣着生活美好的秘笈,为人着想的人手握着事业强大的权柄。启发学生们甄别善恶的:获得掌声却内疚的人极其高尚,受到谴责仍得意的人无比下流。关于交往方面的:己所不欲,若人欲之,也可施人;己所欲者,若人不欲,亦不可施。关于说话方面的:越贫穷的人,出门的时候带的东西越多;越智慧的人,闲聊的时候说的闲话越少。告诉学生要学会忍耐的:忍耐能够吞下世间的苦果;豪情可以摘走天边的太阳等等,这些句子言言简意赅短小精悍,学生们都很喜欢,有些学生几乎全部能够背诵下来,一方面,丰富了辞汇,增强了写作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从这些句子里面受到了教育和启示,可以说是一箭双雕。总之,要达到语文教学的目地,语文教师就需要教会学生充分利用好背诵的方法,不断积累经典语句。

四、结束语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朗读训练;自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实现三维目标的前提。语文课堂教学的成败决定语文教学质量水平的高低,决定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否。因此,如何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广大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思考与面对的问题。怎样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根据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经验与思考,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如何帮助和引导学生弄清初中语文学习的目的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由曾经的语言文字学习和获取故事信息转向对语言材料的获取,并由此来了解社会、历史、自然、人生。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以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文本的学习来收集信息、概括信息、处理信息,从而认识世界,发展思维,提升其审美能力,最终达到语文综合能力的大提高。这是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首当其冲的任务之一。

二、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就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以带动其他语文能力的提高,而在这些训练中,最主要是以说为先,以说促想,以说练听,以说带读,以说助写。所以,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进入初中的学生,大多数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对于胆怯的、少言寡语的学生,教师应激发他们说话的冲动和勇气,让他们能大胆说话。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使他们的表现欲望得到最大满足;而对于本来就勇于说话、大胆说话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引导,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勇于交流并展示自己的个性。

三、怎样实现快乐的学习过程与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一种学习的负担。要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又在学习中尝到快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参与到文本的学习中,就会把自己发现、关注、感觉的问题提出来,这样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很轻松很快乐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要引导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寻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学习,而这些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题。学生的身体、心理特点不同,教师帮助不同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四、为什么课堂教学不能忽视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基础,特别是为写作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的。可是在不少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忽视朗读训练,很少给学生朗读的机会,而是由教师范读或者听录音。朗读成了一种装饰,被其他的环节(字词、内容分析、语言的品味、感情的体验、写作方法、主旨的概括等)所取代。朗读教学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地朗读、理解地朗读和富有表情地朗读。在设计阅读环节时,教师要有针对性,明确任务,为学生指明阅读的方向。

五、怎么提防新课标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或者无序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语文课堂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可有些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缺少精密的安排,学生学习漫无目的,自主成了随意,合作成了闲聊;或者本来有安排有计划,但在合作探究讨论时课堂一团糟,学生如无头苍蝇,课堂热闹是热闹,却不能收到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一定要合理安排,精心组织,正确引导,深入学生当中,结合学生实际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一堂课时间有限,语文教师除了自己要明确教学的目标,更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一课一得,在不同的语文课堂中渐渐领会语文的精髓。只有这样,教师组织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反思、总结,逐渐完善教学方法,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从而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志国.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9).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篇7

关键词:问题;改革;兴趣;创新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方式方法过于落后,在学科定位、教学目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都存在一定问题。第一,教学的思路出现错误。教师把自己当做教学的主体,将自身的思想过多地融入到教学体系当中,认为自己的思路能够代表学生的思想,只要把自己的教学思想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就算是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事实上,当学生的思路与教师的思路不相符合时,就会出现学习上的断点,而教师又不加以变换思路,还是以自己为教学中心,使得学生盲目跟从,学习索然无趣,学习效果便十分不理想。第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某些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很单一,只是单纯地讲授传播,缺少对教学方法的探索,方式过于简单粗暴,使得学生面对语文的教学内容难以全面理解,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样也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因此,为了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传统的思想进行大胆的取舍,引进先进的教学思想,大胆进行改革,在教学理念、思维模式、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上不断进行探究和创新;其次要以学生为教学的根本,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个人喜好和接受能力进行充分的研究,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自学能力、鉴赏能力的培养,树立应用型教学的思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培养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更好地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

二、对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探索

(一)兴趣教学法

兴趣能给学生提供最好的学习源泉,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使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真正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产生依赖,自觉主动地将注意力放到语文学习中,从而快速有效地提高语文的学习成绩。

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内心里爱上语文,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转变原来高高在上的观念,放低身段,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在语文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对他们的个人性格和学习情况进行充分的掌握,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初中生感性较强的特点,采用有效的方法,渲染课堂氛围,利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教学环境下感受语文教学的乐趣,将学生带到语文的课文环境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为语文教学的有效展开铺平道路。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金色花》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清楚《金色花》这首散文诗的主旨,是根据一个孩子的假想写起,以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表现出家庭的温暖。有些学生对于散文诗的学习很难入境,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散文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认识一下什么是金色花,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神圣而又美丽。同时再对作者泰戈尔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被称为“诗圣”。他一生创作的作品非常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金色花》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同时也对文章要表达的内容和思路有一定的了解。之后,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赛读的形式,对整篇文章进行朗读,这种方法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通过对散文的内容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体会,达到对文章内涵的有效解读。

(二)加强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创新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创造性地探索教学的设计,精心创造出富有创意的教案,培养学生语文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本身具有的主观能动性,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有目的地引导、设计课堂教学的方案,改变教学观念,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环节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之一;其次,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将时间留给学生展开对课文的有效阅读、思考、讨论和练习,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没有重点的教授和分析,留出时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展开独立式有重点、有层次的探究性学习;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要让学生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练习,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拓展,以达到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

总之,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需要语文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对其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入手,相信学生,善于引导学生,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情境、自由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实现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铭金.《初中语文教学“激趣”手段》.《教学世界・上》.2009年8期.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篇8

一、关注学生兴趣培养

兴趣决定阅读效果。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可是初中生的身心特点是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并适当辅之形体语言;多鼓励、多肯定,经常性地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总之,教师要能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

二、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首先是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即在学生阅读文本时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如学生学习《乡愁》时让学生谈谈离愁别绪,积累古诗文中离别的佳句;其次是重反复朗读,特别是精彩语段要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再次是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即使是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教师只能引导,不能轻易否认。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

三、关注学生基础积累

古语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家都知道,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必要的积累谈深层次的阅读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一定要关注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也一定要关注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

四、关注学生语言探究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阅读教学在强调人文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强调语言的探究。如学生学习《紫藤萝瀑布》时,学生很轻易地知道前半部分描写的是紫藤萝的外形和神态,这时教师引导探讨:这些描写语言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通过探讨发现这段语言很生动,主要是采用了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调动了人的多种感官,这样写一是抓住了紫藤萝的形象特点,二是烘托了人内心的喜悦之情。长期这样坚持,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一定会不断的提高。

五、关注学生写作积累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篇9

关键词:现状分析;字词学习;普通话;基础知识;阅读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251-01

说起语文教学的历史,人们不会忘记大圣人——孔子,自从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打破以后,私塾教育在中国经历了千年的漫长时期,四书五经几乎成了语文教学内容的全部,而死记硬背成了古代教学的基本方法。“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我们可以想象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死读书,读死书。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白话文逐渐代替了文言文,现代意义上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迈开历史的步伐,走进中国教育的舞台。于是,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据语文课堂评价转载,语文教师很多,但上好语文的教师却很少。初次见到这句话,我有点怀疑,可是,几年来的教学现状,使我不得不承认,语文教师的要求实在太高了。我努力寻找原因,也采取了不少改变方法,但效果不大。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失误,除了联系日常生活太少,没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教学行为的不当,信息化技术运用太少,还应该思考:“老师努力了吗?学生的学习效果怎样?”这就使我不得不想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个细小环节。

字词学习仍然是重点。通过小学的识字教学,学生已经学会了查字典,对汉字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主动识字的习惯。因而,初中课堂除了平常的情感教育以外,字词学习仍然是重点。但初中生书写潦草,错别字太多,成了语文学习的大问题。许多语文知识就是从书写开始,逐步演变为学习的障碍。在这一方面,田格本书写,教师要求,学生态度非常重要。

认真去写规范字,杜绝错别字。错别字,指写的不成字,在规范字典词典上找不到的字。归根到底,因为汉字本来很复杂,难认﹑难记﹑难写;另外,学生平时不重视,认字不细心,不会也不查字典。我觉得原因是,学生写的太少,没有认清字形结构。我上小学的时代,没有现成的草稿纸,操场成了天然的写字场,一人一块,用小石头在上面写字,记忆效果很好。我想,是不是要让学生多写多练,或许认字效果会好一点。

在语文课上,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声音太小,夹杂了不少方言俗语,成为农村语文课堂的语言习惯。而我们看到,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让学生学会说普通话。大多数学生没有在意这一点,想语文就是跟文字语言有关的学科。在课堂上,除了听课做笔记,很少有人说普通话。我们可否想一下,教师在普通话授课的同时,是不是提倡让学生运用普通话,或许对学生口语表达有一定的帮助,进而促进语文成绩的进步。

古代的传统教学,以死记硬背为主,不用说四书五经的繁杂,固定的写作格式就让人们头疼。而现在的语文课本节选了不少古代诗词,在讲解诵读以后,出现的情况往往是,个别学生的自觉性很差,古诗词没有背诵,或者字词注释句子的含义不理解,这样,有些默写填空就没办法做,造成了有些不该出现的失分现象。可否设想,教师加大抽查力度,让学生背诵一些名篇佳作,对学生学习语文也有帮助。

新课改实施以后,逐渐淡忘了对文化常识的讲述,加上学生平时课业负担重,很少有学生刻意去了解什么是文化。以至于不少学生不了解中外历史,更不用说平常的语文学习了。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的同时,讲述一些人文地理自然知识,让学生知道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改变以往以字词句篇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学习注重理解与运用,而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就是这个知识点。从平时的答卷来看,学生对现代文阅读做的不够好。原因在于,课外阅读太少,不用说让学生阅读中外名著,就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能仔细阅读的又有几个?教师在授课时,经常设计问题练习,可是,学生的效果呢?只注重了学习过程,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让学生自主阅读,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作品的思想倾向,养成自学的好习惯,现代文阅读就不可怕了。

写作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提到作文,学生想到的就是提笔去写,结果可想而知。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让学生见到题目,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受。学习修改作文中明显错误的字句,做到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教师适当加以点评,让学生形成喜爱写作的学习氛围,养成自己作文自己写的习惯,进而提高语文成绩。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读文

读文在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数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中,经常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放任自读,不给必要的提示检查,缺乏明确的训练目标;一种是与讲读文等同起来,不分轻重缓急,削弱自读能力,影响学习效果。自读文与讲读文是有着严格区别的。讲读文是语文训练的重要材料,需要教师启发点拔揭示规律,重点处要做必要的讲解,目的在于给学生新鲜准确的知识。而自读文则是讲读知识的迁移,是讲读知识的补充训练,使单元知识得到练习。由此可见,自读文能使讲读文的学习信息得以反馈,因此,探索改革自读文的教学方法,是摆在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自读文在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数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中,经常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放任自读,不给必要的提示检查,缺乏明确的训练目标;一种是与讲读文等同起来,不分轻重缓急,削弱自读能力,影响学习效果。自读文与讲读文是有着严格区别的。讲读文是语文训练的重要材料,需要教师启发点拨揭示规律,重点处要做必要的讲解,目的在于给学生新鲜准确的知识。而自读文则是讲读知识的迁移,是讲读知识的补充训练,使单元知识得到练习。由此观之,自读文能使讲读文的学习信息得以反馈,因此,探索改革自读文的教学方法,是摆在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调动自己的全部经验激起全部参与意识、独立意识、民主意识、创造意识的时候,这种学习才会有效。自读文为学生提供了有效学习的重要实践园地,如果学生在讲读教学中掌握的知识技能,能在自读文阅读实践中得到迁移应用,这种学习就会是有效的。因此,探索自读文教学的理想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讲读课文、自读课文的关系及教学自读课文的原则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略谈国文学习》中讲:“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又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我们知道,现行语文教材一般以单元为单位,每单元都有其共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由体裁、内容、特色等类似的课文及其相关内容组合而成。课文分两类,即讲读课文(亦称精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亦称略读课文)这两类课文目标一致,但教学目的各异:教学讲读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目标知识,掌握阅读分析同类文章的方法与规律,给学生以“知”,起“举一”的作用;而自读课文则是讲读课文的延展与深化,教学自读课文的目的是学生在教师教学讲读课文的前提下,自觉、准确的把“知”(讲读课文学习中所获得的基础知识、阅读方法、经验、规律等)迁移到自读课文的学习中,以实行“行”,从而使之成为“反三”的实践性工具。由此可见,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是“举一”与“反三”、“知”与“行”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本单元目标的实现而发挥各自的优势与作用,体现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科学性。从以上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关系的分析可见,两类课文有着明确的要求与分工,编排意图不同,功能也不同:讲读课文承接着本单元主要教与学的任务,是单元教学重点,该课文教学强调必须充分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好示范,给学生以“知”,为学生“反三”作准备:自读课文则承担着本单元目标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掌握、以致于自如运用,使“知”向“行”转化的的重任,该课文教学强调以学生活动(自读、自析)为主,教师把阅读分析权交给学生,使自读课文成为学生“知”向“行”转化的训练场。由此可见,自读课文的教学与讲读课文的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不尽一致,有其独特的教学原则:

1.自读性。这是从学生学文的角度讲的,它是教学自读课文的最根本点,讲读课文学习中所获得的“知”(知识、经验、方法、规律等)为自读、自析自读课文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所以教师在教学自读课文时必须把“自读权”还给学生,把“自读时”让给学生,把“自读法”授给学生。这样,才能实现“自读性”的原则,学生的“自读力”才能得到锻炼,才能真正实现“知”向“行”的转化。

2.引导性。这是从教师教文的角度讲的,是教学自读课文的基本点。这一原则与第一个原则相辅相成。要求老师在把“自读权”大胆放手时,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而应加以组织、引导,使学生正确进行知识迁移。不要求教师“纤屑不遗、发挥净尽”,而是“提纲挈领、期得其得”。(摘自叶老《略读指导举隅》前言)这样,学生的自读能力才能得以形成,习惯才能养成。

3.反三性。这是从自读课文的编排意图的角度讲的,它是教学自读课文的关键点。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是“举一”与“反三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发挥自读课文“反三”的特点,通过与讲读课文的比较,引导学生将讲读课文知识正确迁移,正确理会“一”在自读课文中的体现,只有这样,“反三”才能实现。同时“一”的知识更会牢固、竖实,促进了整个单元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从而有效地实现能力的形成。

二、授以会学“自读文”的方法

(一)速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自读文在一般情况下,安排的课时少,通常是一节课或不安排课时,要想在短时间内捕捉所学信息,必须加强速读能力的训练。速读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只摄取主要信息,对次要信息有所忽视。只要能抓住揭示主题的文字与段落,快速了解文章全貌,如主要事件、人物、观点等,学生就能快速而准确地完成学习任务.在速读的基础上再进行精读,精读时需要理清文章层次,弄清重点段落,紧扣重点段进行分析和揣摩。运用讲读课得到的学习方法去体会文章重点,概括知识点,揣摩阅读规律,注意理解关键句子和词语的深层次含义以及写作上的独到之点。这样速读与精读结合,不但能快速完成自读任务,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二)梳理归纳法。完成自读文教学任务,必须要有讲读的基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罗姆。

S.布鲁纳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他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应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律性。如在讲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语文课本的基本内容是通过不同的文学样式反映客观事物这一规律,之后又让学生基本了解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要方式有:记叙、说明、论说。就记叙文而言又包括:记人、记事、写景、状物。这样就能理清课本内容形式的体系。在此基础上,发挥单元教学的优势,使学生理清单元课文的一般规律,根据单元内容列出知识点,梳理单元内的相似系统与类别,通过学几篇文章梳理出同类文的共性。如记叙文中无论记人、写景、状物都要抓特征。通过找一类文的规律特点来体会本篇课文与同类文的方法规律特点。如:第二册里的第七单元的五篇课文(《荔枝蜜》《小麻雀》两课是讲读课文,《猫》与《挖荠菜》是自读课文,《榆钱饭》是练习课文),在表现手法上都是运用托物抒情方法,在线索上都是以对小事物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在写作目的上,都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叙述揭示一个哲理,教师讲读前两课时,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梳理归纳出这三条规律性的知识,学生自读其余课文时有了自学入门的钥匙,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很容易自学成功。

(三)比较阅读法。在学生梳理归纳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相似课文作详细的解剖分析、比较。如《蜘蛛》、《春蚕到死丝方尽》、《巍巍中山陵》、《海光》都同属第三册第二单元,其相同点都是抓住事物特征来说明事物道理的,都用了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的方法,但说明顺序不同。《蜘蛛》是从多方面说明事物特征的,《春蚕到死丝方尽》是按蚕生长过程说明的,这两课都是对生物习性的说明,而《巍巍中山陵》是按空间顺序说明的,是对静态建筑物的说明。《海光》是对动态事物并以小标题形式按逻辑顺序来进行说明的。在梳理归纳基础上进行比较阅读,就能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会鉴别,在鉴别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四)目标阅读法。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B.F斯金纳提出的“小步子”的原则,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内容分解成前后联系的一连串的小问题,并要使相邻的每两个问题之间的坡度不陡,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困难就不大,如同迈了一个“小步”,容易掌握。教师把学期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单元,在每个单元里再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再划分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综合应用和灵活应用等不同程度的具体目标,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下达各自能达到的目标,让学生在“自读文”中进行达标阅读,这样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五)边读边思法。

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发展学生智力。他认为“智育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智力”,“学生的主要智慧努力不应该为用在记忆上,而应当用在思考上”。很多学生读书只“读”不“思”,不会边读边思,多读多思。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自己的思维、好学生的思维代替了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自读文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训练学生以自学提示和学习重点为指导,以课后练习为思读线索,在边思边读中,逐渐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只有根据自读文课型的特点来授以科学的自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自学规律,积累自学经验,打好自学基础,才能达到自读文教学的理想效果。但是,作为课内自读文就要体现课堂的教学形式,自读文课堂教学形式主要靠导读来体现,课堂上既不能放任自读,又不能面面俱到的讲授。要使学教结合,彼此作用,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就必须抓住导读设计的契机,因为科学的设计导读是自读文教学成功的保证。

三、“自读文”导读设计的几点思考。

(一)导读的设计要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自读文导读的前提,训练的关键在于把握课文的知识点。要依据大纲和教材特点设计问题,使问题的设计具有可思性、可辨性、可学性、可考性,是全文的精要处。例如《美猴王》一文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美猴吗?为什么喜欢?你认为美猴具备哪些做王的条件?这个问题牵动了全文的主线,学生从美猴入洞前后的表现中很容易找到答案。在寻找答案过程中,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周密性,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参与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从而实现了导读目的,达到导读要求。

(二)导读设计力求“因势利导”。有经验的教师,驾驭教材能力强的教师很善于因势利导的设计问题。例如《怎样写读书笔记》一文可让学生以读带练,以练带读,读练结合,既完成阅读任务,又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如《画蛋,练功》一文可设计从《画蛋,练功》谈成功的问题。这样根据教学自读文知识点,因势利导地设计问题,不仅突出自读重点,也强化了自读重点。

(三)导读的设计力求提出引起争议性的问题。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提出能引起争议性的问题,或在无疑之处提出疑问,或对传统观念进行批判,这无异于向一潭死水投一石子,必激起学生参与欲望,掀起课堂的波澜。如:《干将莫邪》一文,在学生充分阅读原文基础上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干将之妻莫邪在故事中起什么作用?为何莫邪的名字要与干将并列?一般学生对课文理解限于表面,认为莫邪在情节上起过渡作用,是引起以后人物和情节的联结点,她的名字与干将并列只能起到陪衬作用,没有分析必要。但通过争议,从故事里人物关系的分析中,学生会得出很有深度有质量的见解。莫邪虽在故事中没有惊人之语和惊人之举,但她嘱儿实现父亲遗愿,命儿报杀父之仇,显然儿从母命后凶多吉少。莫邪已经痛失丈夫十几年,又要舍出含辛茹苦养大相依为命的儿子,面临抉择,她忍痛割爱,宁忍今后孤寂无依之苦,也要报杀夫之仇,忍离子之痛也要铲除暴君。干将之妻莫邪铲除暴君的决心和牺牲精神,不也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吗!不能不说莫邪也不失作者笔下的一除暴巾帼。她的名字与干将并列是当之无愧的,决不是人物陪衬而是作者匠心所在,是表现中心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样,通过争议不仅能有效地强化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而且也能提高学生分析、议论、鉴赏文章的能力。(四)导读的设计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有经验的作家一向强调作品的含蓄性,在他们的作品中,往往给读者留下一些艺术空白,“意不浅露,语不穷尽”,以便给读者以想象和再创造的机会。如《干将莫邪》一文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试根据故事情节编写莫邪嘱儿实现父亲遗嘱前后的心理和行动语言描写。这对于提高学生想象力和联想力无疑是有益的,对自读文的理解也起到了深入强化作用。这样,教学人员根据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调动自己的教学机智,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宗旨,根据自读文的特点、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恰当、灵活、科学的导读设计,从导读设计中探索导读“自读文”的途径,这是教好“自读文”的关键。

因此,要想达到“自读文”教学的理想效果,必须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能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为教学出发点,之后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在充分了解自读文课型特点、“自读文”与“讲读文”关系的同时,去搞好“自读文”导读设计,传授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学法,这可说是一条提高“自读文”教学水平的可行途径。但问题远不能到此就宣告解决,它的深广复杂性也可说是留给语文教师的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

2.吴志豪《浅谈初中语文课的朗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