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物流工程专业知识十篇物流工程专业知识十篇

物流工程专业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36:36

物流工程专业知识篇1

黑龙江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涵盖工、管、文、理、法、经、艺等学科门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01年,黑龙江工程学院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依托学校首批重点建设的主干专业—交通运输专业增设物流方面的课程,2005年开始开设物流工程方向模块,2008年被黑龙江省教育厅批准为《交通与物流》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指导委员会牵头单位,同年被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物流委员会授予《中国物流人才培养基地》,并于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物流工程本科专业,正式成为培养应用型物流工程本科人才的高校之一,同年被批准成为中国物流学会会员单位,目前分为物流设施设备使用与维护和物流信息技术与管理两个专业方向,2014年,首届24位毕业生已经全部走上了工作岗位。物流工程专业依托交通运输与物流工程系,经过4年的发展,现有物流工程教研室1个,物流系统模拟仿真实验室1个,RFiD技术与应用实验室1个,交通运输实务模拟实验室1个,物流仓储与分拣实验室1个,物流管理商场实验室1个,实验室总面积约为300m2,具有自动化立体仓库、堆垛机、输送分拣系统、aGV小车、搬运机器人、电动及手动叉车、电子标签拣货系统、流利式货架、补货货架、高频RFiD系统、条码打印机、计算机等硬件设备,商场收银模拟系统、运输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em-plant、Flexsim等专业物流仿真软件,设备总值400余万元,设备功能先进,基本能够满足本学科教学任务需要及未来10年的设备发展趋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就业方向与岗位:物流企业或设备研发企业,从事物流设施设备的设计制造、使用维护、选型与管理,物流自动化系统与控制系统的开发、使用维护等工作;各类企业物流部门和第三方物流部门,从事企业物流信息系统、控制系统的开发设计及使用维护,物流设施设备检测维修,物流系统设计与优化,采购与供应链设计,库存管理等工作;政府和行业管理、咨询部门,从事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城市或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公共物流节点、货运通道规划)、城市或地区物流信息平台设计、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制定、物流方案设计咨询等工作。

二、应用型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工程专业是一门新设置的专业,黑龙江工程学院秉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办学思想,根据物流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专业发展前景、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定位以及黑龙江工程学院的办学条件,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建设的需求和方向,培养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从我院实际出发,以服务于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背景,实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为此,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格为:物流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及专业实践能力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一定创新精神,毕业后适合在第三方物流企业、企业物流部门、物流行业管理部门以及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工作,从事物流工程领域内的管理、规划、指挥、决策和相应的技术管理与物流设备维护,以及科研和教学等方面工作的物流工程领域中工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应用型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物流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面向物流行业基层和生产一线,主要从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划、运营管理以及物流设备的检测、维修及售后服务和管理,满足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应用型工程师。本标准培养的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当达到了后备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后,可以获得后备工程师技术资格。专业培养标准为:(1)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2)具有能够用于解决物流工程领域复杂问题所需的自然科学、外语、计算机、经济及管理等知识;(3)了解国内外先进的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企业运作的基本模式,掌握物流工程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能在生产实践中应用;(4)掌握基本的物流系统组织、决策、管理及运营的基本方法与技术,能够综合解决工程实际中的复杂问题,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精神;(5)具有综合运用专业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与物流管理、物流装备运用管理与维护的基本能力;(6)具有系统的物流工程实践学习经历,具有应用物流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理论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7)具有一定的合作精神、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9)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10)具有一定的专业发展前瞻性,在解决物流工程领域实际问题时,能够综合考虑所涉及的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的标准、政策、法津及法规。

四、应用型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按照顶层设计的方法,在分析物流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具体情况,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将各种能力要求转化成通识教育内容、专业教育内容和综合教育内容三大部分,进而构建知识体系。通识教育内容包括:1)人文社会科学;2)自然科学;3)经济管理;4)工具;5)体育;6)通识教育实践训练等知识体系。专业教育内容包括:1)物流工程专业基础;2)物流工程专业方向;3)专业教育实践训练等知识体系。综合教育内容包括:1)素质拓展;2)科技创新教育等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包括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及知识点三个层次。在每个知识体系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知识领域,每个知识领域有核心(必修)知识单元和一般(选修)知识单元,知识单元又包含若干个知识点。核心知识单元是物流工程专业在本科教学中最基本的知识单元,一般知识单元是指未包含在核心知识单元内的那些知识单元。根据黑龙江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结合区域社会经济人才需求,构建了“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物流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专业知识结构及相关能力课程关系如图1所示。本专业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面向物流等行业,立足黑龙江及东北区域、辐射全国。物流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按照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计划的原则规定,依据学校所处地理及办学传统优势,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特色建设,本专业总学分190学分(综合教育学分至少10学分),其中理论课学分为129.5,实践课学分为50.5,综合教育学分为10。理论课设置为2136学时,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设置为6门,共872学时,通识教育选修课8门,共192学时,专业基础课(必修10门,两个方向模块,每个模块选修各3门),共672学时,专业必须课(两个方向模块,每个模块各6门),共208学时,专业选修课6门,共192学时。实践课设置为52教学周+80学时,其中通识教育实践为10周,专业教育实践为42周,大学物理实验、大学数学实验及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共计80学时。本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有:运筹学、物流工程、物流系统工程、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液压传动、自动化立体仓库设计、物流机械结构与维修、物流机械设备的运用与管理、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化、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物流自动化系统设计及应用、物流运输与配送管理、集装箱与多式联运、国际物流与货运、物流企业管理等。

五、结束语

物流工程专业知识篇2

关键词:校企合作;知识转移情境;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0-0058-02

一、概述

近年来,知识转移越来越受到重视。自1977年teece提出知识转移的思想以来,知识转移逐渐成为知识管理的焦点。组织内知识有效转移极大地影响高职院校的竞争力表现。nonaka将知识类型间的转化和层次间的转移同时纳入知识转移过程,引入了知识场(Ba)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分享、创造及运用知识的动态的共有情境,它为知识转移提供了一个具有抽象意义的具体平台即知识转移情境,它分为源发场、系统场、对话场和演练场四种类型。知识转移过程离不开知识转移情境的支撑。因此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知识转移研究应当将知识转移情境结合专业建设进行分析。本文基于校企合作,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对四种知识转移情境进行讨论。

二、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转移情境

(一)物流管理专业源发场

源发场是个人分享感觉、情感和经验和心智模式的场所。在这种知识场中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互动共享隐性知识,因此它主要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知识转移的社会化模式相适应。源发场不是过多地设计出来的,而是在物流企业环境中由实践参与的内容和过程所界定的。因此,学习机会更多的是经由工作实践而不是非对称的师生关系被赋予结构的。相应地,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主要是通过与物流工作实践中的其他参与者的相互关系来学习。高职院校与企业签署校外实习协议,提供更多的预工作机会和企业能工巧匠指导机会。长时间的校外实习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在企业工作实践中学习的机会,也为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和职业能力提升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通过这一源发场,教师不但了解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及所需的职业能力,而且通过岗位锻炼提高了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职业岗位实践的经验积累,一方面促进了实践教学指导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为老师实施“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等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物流管理专业系统场

系统场与源发场相比更像一个虚拟世界。这种知识场主要提供将已有的显性知识进行组合的情境,从而使新的系统化知识得以广泛的传播,因此它主要与知识转移的组合化模式相适应。系统场是物流管理专业设计出来的,它往往存在于学校环境中,因此不具备具体真实的工作环境。有关物流管理专业学习的内容、地点、时间、节奏以及相关的社会交往和制度背景,都可以通过“教”的设计得到系统的规划和控制。

(三)物流管理专业对话场

对话场主要是提供知识外在化的情境。在这种知识场中,隐性知识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分享并使之显性化,而后通过虚拟媒体贮存起来。这意味着对话场不再局限于一个组织内部,它可以跨越学校与企业的组织边界,把具有不同的知识活动系统结构的企业和学校聚到一起,提供一个合作学习的机会。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亮点就在于其构建的对话场极大地促进了知识转移的外在化过程,进而推动了整个知识转移的进程。

1.物流协会或商会。借助物流协会或商会平台,物流管理专业可以将学院、物流企业、协会和政府主管部门四方资源融为一体,本着互利共赢原则合作制定了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等多个系列的物流标准。标准的制定一方面在行业、企业推广应用,可以产生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依据标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人才。在物流协会这一开放性的校企合作平台上,物流管理专业可以做到产、学、研三位一体、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此外,物流协会和物流技术委员会的成立使物流专业建设中兼职教师选择、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专业教师选择研修企业、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专家的聘请、教师到企业收集教学资源、师生到企业开展项目操作等均获得一定的便利和更大的空间。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通过行使物流协会职能为物流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开发和校企合作提供了充足的校内外资源;通过行使物流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职能,扩大专业建设资源整合的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的质量。政府与学校、协会或商会合作,推动举办物流展览会、研讨会,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2.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主体的对话场是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知识转移的发动机。校方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职能包括:根据本地区物流职业岗位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规格要求,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及其岗位(群)所需的能力和知识;审定专业建设方案、核心课程标准和实训实习标准;审定本专业知识和技能考试、考核的标准及方法;指导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协助组建校外实训基地,逐步实现专业建设与“产、学、研”相结合;协助组织安排所需的部分实训指导教师;研究本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指导、推荐毕业生就业。

为指导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工作,物流管理专业整合来自各领域的各优势专家资源成立物流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并参与专业建设的全面工作。其中既有来自学校的专家,又有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此外为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工作,还应成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核心团队。核心团队由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共同组成,是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和实施、实践的主干力量。

(四)物流管理专业的演练场

演练场主要是提供内在化的情境。这种知识场通过实干训练或积极的摸索参与来进行不断的学习和自我完善,它可以分为校内演练场和校外演练场。在学校演练场中,学习者介入的实践是从真实工作中抽象出来的学校任务。而在企业演练场中,学习者变成企业中的一个成员。因此演练场不再局限于学校内部,它跨越了学校和企业的组织边界。物流管理专业利用物流协会或商会提供的产学结合和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训基地,加强实训教学条件的内涵建设,保证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多类型地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1.校内演练场。物流管理专业校内演练场的搭建可以通过校企共建的方式来完成:由院校提供场地(土地、建筑、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及管理人员、管理机构),企业提供设备、实训师资、生产任务、技术标准、原材料等,这样院校减少了设备、师资的投入和原材料的消耗及真实生产实训环境的其他建设投入,企业减少了征地、基本建设、配套设施的投入,获得低成本的劳动力和技术研发的合作伙伴,缩短了项目从投资到投产的周期,是一种生产要素和职业教育要素优势互补、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原则的具体实现和直接应用。

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物流管理专业配套引进100万元社会资金,共同投资200万元,建成物流管理软件中心,实现物流业务流程训练、物流应用技术培训及物流职业岗位技能培训功能。引进青岛好利佳储运有限公司的业务和设备,合作建立了生产型的物流技术实训基地,与青岛华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合作建立货运实训基地。在基地内可以完成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物流设备操作、制单、揽货等物流各工作节点的生产实境训练。按照市场需求运营,完成真实工作任务。

2.校外演练场。校外演练场是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合作,学校起主导作用,企业起关键作用。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生产,企业与校方的合作往往以有利于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为原则,因此校外实习基地运行中,学生和企业是通过市场化运作,双向选择,找准对方。其整个运作过程包括学生培训、寻找企业、安排工作岗位、指导监督、成绩评定等环节。

利用教学基地的条件,企业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受技能训练。除了学校组织的正常实习外,学生还可以利用假期到物流企业去“打工”,作为走向社会前的中试。通过打“暑期工”,不但增强了物流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企业“打工”期间,学生所做的一切是按照物流企业员工的要求来对待,经过这样的训练后,无论是找工作还是在工作中,给他们积累了许多经验,工作起来往往容易打开局面。这些都说明校外演练场起到了在物流人才培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物流科研项目方面,校外演练场不但在科研上提供非常方便的条件,而且给科研结果进行实际的检验和评价,使校外演练场成为学校名副其实的物流项目开发和科学研究的基地。

(五)校企合作战略伙伴关系:既是对话场又是演练场

建立校企合作“战略伙伴关系”是校企合作关系的深层次发展,校企“战略伙伴关系”是在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共事中的同兴衰、共成败的命运共同体,共同负责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最终达到质量和效益的双赢。它是一种校企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无缝隙的结合体。

这种合作伙伴关系的特点再一次反映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知识转移,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中的知识转移的一大特点:前者合作最主要的目标是提高办学质量,职业学校科研项目的实现在其中处于相对连带的地位。而后者的校企知识转移则是基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这种以科研为主体的合作对教育教学发生连带影响,但不是最重要的影响。这一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因此组织层次知识转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个体层次的知识转移。

三、结语

知识的产生和应用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定情境下的产物。比较源发场、系统场、演练场和对话场四种知识转移情境,源发场提供校外面对面情境,系统场则提供校内虚拟情境,而对话场和演练场的区别在于功能与作用,对话场作用是使隐性知识外在化,演练场作用是将显性知识通过训练不断让学生得到知识的提高。本文从物流管理专业角度讨论知识转移情境的分类及其内容,但是知识情境在组织结构、文化、制度、管理等方面也会表现不同的形式和内容,这些都会影响知识情境动力机制的形式和内容,这些都会影响知识情境动力机制的具体表现,呈现出不同的样态,这是今后研究向深度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谭大鹏,霍国庆.知识转移一般过程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6,(3).

[2] 王开明,万君康.论知识的转移与扩散[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10).

物流工程专业知识篇3

1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1国内相关研究不足

在近年的物流管理专业及专业群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对各种专业课程投入的关注度极高,按检索的情况看,2013-2016年以来,论文题目中有“物流”和“课程”两个关键词的收录文章每年在200篇以上;同时各省、市、区、各行指委及各院校等也组织开发了大量的专业课程建设项目,如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络开放课程等,对专业技能、技能实训的研究也已得到广泛实践。但是,对认知性课程的研究目前依然较少,论文题目中有“认知”和“物流”两个关键词的收录文章从2005-2016年以来,仅2014年有7篇,其他各年仅1-4篇。

1.2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目前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非常多,按全国物流职业教育学指导委员会的数据,截止2014年,全国开办物流专业的高职院校达954所,有在校生24万。据湖北省的统计数据,截止2015年1月,湖北省开办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近30余所。虽然各学校开办的专业名称一致,但是从职业院校因地制宜,服务地方,突出特色的高职办学理念,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各所院校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存在着千差万别。主因在于各所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区域性特征的差异、主要针对岗位的差异、聚焦细分领域的差异等,造成所建课程体系难以统一,例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国家示范院建设中,其课程体系中设置的《青岛物流服务外包需求(或供给趋势调查)》项目课程就属于带有鲜明地域性特征的课程;再且不同院校设置的大部分课程虽名称相同,但课程的内容因前述的这些差异导致也存在相当大的不同,再加上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难以避免的主客观差异,则实际教学结果必然带有自己院校的独特特点。因这种培养过程中对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教学上的偏重或节略,再加上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高职教育为快速转变过去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的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广泛推行了“理论够用”的学生基础理论培养的指导思想,弱化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甚至在专业课中也对理论部分进行了压缩和精简,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以最贴近企业生产实践的状态快速融入企业岗位。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整体物流管理专业领域掌握不全面,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偏向于某一细分领域,对整个物流产业和各类物流岗位缺乏全面的认识。这种过于强调专业技能,弱化理论培养及通识教育的现象在客观上形成了不良后果。在对各高职院校的调研中发现,有学生在学完专业课程,甚至在毕业时,存在认为物流管理就是“管仓库的”、“送快递的”等不正确的物流专业认知,对物流产业、物流企业和物流岗位缺乏全局性的认识。

1.3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技术与技能的培养固然重要,但职业本身包含的“众多的智能”,“多元智力”的培养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群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走向社会后主要从事某一专门领域的基层岗位工作,在前期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成效下,学生的技能水平有较大的提高,毕业生入职后因所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符,经过短暂适应期后,其工作业绩可以快速突显,再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综合锻炼,一般在3年左右有较大的机率上升到中层管理岗位。但在走上中层管理岗位后,更需要的是综合素质能力,如压力承受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计划组织能力、适应和应变能力等,侧重于专业技能的高职毕业生普遍表现出职业生涯发展后劲不足,难以向更高层次岗位晋升的现象。

2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设计的思路

2.1明确课程认知性质的定位

高职物流认知课程是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践能力整体培养出发,引入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尽快从过去的中学或中职阶段的学习惯性中摆脱出来,转换到高职阶段必须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既掌握现代物流的理论基础,对物流产业、企业、业务、岗位有全面了解,又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综合应用的能力,特别是明晰今后该如何去学习自己的专业,以形成全面的专业素养,特别是形成学生未来对专业的学习动力,为其职业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2.2明确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高职物流认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从各高职院校公开的资料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包括铁路物流管理、港口物流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物流金融管理、工程物流管理、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集装箱运输管理、航空物流、快递运营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等,一般均开设有专业概论性的课程。以湖北省的情况为例,这类课程所采用的具体课程名称不尽相同,常见的包括:物流基础、物流管理基础、物流管理、现代物流管理、物流概论、现代物流概论、物流管理概论、物流职业规划、物流认知、物流学基础、物流管理实务等。尽管课程名称不同,但开设的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类似,实质起到专业认知的作用,是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产业和物流岗位的形成初步认识和职业综合素养培育的启蒙课程。在进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物流认知课程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物流认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可以明确的是,物流认知课程是各门物流专业课程的先序课程,但是该课程中涉及物流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后续的各项专业课程在内容上存在领域上的重叠。例如物流认知课程中必讲的运输内容,就与物流管理专业一般必开的专业核心课程物流运输课程的领域重叠。一旦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处理不当,极易造成两门课程内容重复,再加上物流认知课程由于具有内容的全面性、广泛性,具体到某一方面时,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讲授细节,导致甚至有的学校在课程开发与课程体系建设中提出删减物流认知课程,将该课程内容直接放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一定要明确物流认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物流认知课程与后续的专业课程在内容上是即有衔接又有不同的,在开发物流认知课程时必须与课程体系内的其他专业协调,不能孤立的进行开发和研究。物流认知课程在运输领域的教学就应着重于运输的概况和全貌,体现出运输与采购、运输、储存、流通加工、装卸、搬运等其他物流环节之间的衔接关系,特别应让学生明确在未来学习物流运输专业课程时应如何去学,学的重点是什么,例如运单就只需要介绍什么是运单,起的作用是什么,让学生形成概念性的认识,而运单的填写,应用流程等细节则是专业课程所需解决的问题。物流认知课程需要在提供学生对物流的整体概况的同时,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协调,服务于专业课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别是要对因专业培养定位导致的部分有关物流产业、企业、业务、岗位等方面没有在其他专业课程中包含的内容给学生了解的机会,确保学生形成整体物流专业认识。

2.3课程设计开发的流程

物流认知课程设计开发包括课程标准的开发、教材的开发、相关教学资源的开发,也包括了该课程教法的研究,其中首要的是课程标准的开发。物流认知课程标准的开发,需要在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物流企业等方面的调研基础上,结合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和目标,综合物流岗位所必需的现代物流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依据物流管理专业标准,将学习领域进一步重构,以学生应该掌握的物流常识和技能为载体进行课程学习任务的设计。在课程标准成形的基础上再进行教材的开发及相关教学资源的开发。

3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设计的构想

课程设计开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研发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基本教学依据和指南,包括但不限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指导思想、课程目标、建议课时、课程内容结构、推荐的教学实施方法、课程教学所需的硬件条件、课程考核方案等方面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在课程标准做为一个标准,要有普适性,能广泛的适应不同的需求,为此应考虑具备柔性化,保证在实施中便于执行。经过研究,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物流教育专业委员会将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的课程名称确定为《物流基础》。该课程要解决物流理念导入、学习兴趣和习惯养成、专业认知,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具体学习任务的设计构想如下。(1)认识物流。主要体现现代物流如何实现并促使价值的增值及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介绍现代物流的形成与发展趋势,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信心和职业观念。(2)物流产业环境。主要认知物流产业政策环境,管理体制、产业规划、物流标准及政策趋势;物流的国内外宏观环境、产业技术状态、物流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以及国际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经验和趋势,培养学生对我国物流产业形成全面清楚的认识,把握个人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3)物流企业环境。主要认知运输、仓储、配送、包装、流通加工等业务知识和业务流程;供应、生产、销售、逆向(回收与废弃物物流)物流管理的内容;采用全方位视角寻找解决流通企业、生产制造业、建筑业物流实际问题的思路。(4)物流岗位环境。主要认知物流职业岗位层次,不同层次各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明确职业规划发展方向。(5)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原理。主要认知物流成本、质量、服务、标准化、效益、供应链等物流管理基本原理及在现实中的应用,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提供理论支撑。(6)物流业态。主要认知当前的各种新型业态,如快递、电商、冷链、物流金融等业态的基础常识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不同物流业态的兴趣,明确不同业态从业人员的资质要求。(7)物流职业规划。主要帮助学生做好个人的物流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明确未来的努力方向。通过这7个学习任务,让学生为今后的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做好准备。

4结语

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接触到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了解自己专业情况的起点,是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开端。设计合理的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将有助于后续专业教学的组织与开展,构筑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蓝图。

作者:许迅安单位: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冲锦.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

2魏杰羽.高职物流专业人才通识素养与教育现状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8)

3许丰恺.重塑高职物流概论类课程的开设与课程标准[J].教育现代化,2015(12)

4李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标准的建设与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11)

物流工程专业知识篇4

[关键词]物流管理;商品学;思考[中图分类号]U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4-0159-01

1引言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物流管理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各项物流功能操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等业务部门中的基层操作、基层管理,工商企业内部物流的基层作业和管理等岗位。物流服务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客户的物流需求,各种物流基本功能的实现都是围绕具体商品展开的,因此,认识和掌握典型大类商品的自然属性,熟练运用商品检验、包装和养护中的技术方法,在工作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针对具体商品保质保量地完成物流任务。商品学作为一门传统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应用学科,商品学对物流管理专业能够发挥较强的理论基础作用,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对物流管理专业学习能够发挥较强的理论基础作用,其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助于物流管理专业技能的掌握。

由于学科的自身特点和高职教育的要求,在很多学校许多专业都开设有商品学,如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等。商品学作为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基础课,通常开设在第一学期,此时,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尚处于感性阶段,商品学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性认识,增强职业意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和将来从事物流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的特殊性

目前,各类商品学教材非常多,这些教材有的是针对本科专业、有的是针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等,但内容和其他无二样。这些教材内容多、覆盖面广,商品学的教学目标较为模糊,大多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充分了解商品的特性,较为系统地获得商品使用价值的基本知识,熟悉并了解生活中主要的商品,没有结合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突出重点,学生工作后“学的用不上,用的没学过”。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既掌握必要的商品知识,又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和再学习能力?这一问题使得物流管理商品学的理论教学更要求能结合专业所需,为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应根据教学对象不同选取教学内容。物流管理专业对商品学的学习目标有其自身的需求特点,更强调的是其基础知识对物流技能课程学习的服务性,为今后学习后续课程、解决实际物流作业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

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思路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基于建构主义和混合式学习理论,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应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物流管理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选取课程内容。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

3.1确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目标

物流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具有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和理学等多重属性,研究内容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现代商品学则被公认为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复杂融合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以商品体为基础、以商品质量为中心来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质量变化规律的。

根据教学目标的性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物流管理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各项物流功能操作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等业务部门中的基层操作、基层管理,工商企业内部物流的基层作业和管理等岗位。商品学的教学目标应围绕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定位,集中考虑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突出职业化、技能化特点,在基本理论“必需、够用”的基础上,重点“增强实操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切实起到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使学生掌握的商品学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并适当兼顾学生的后续发展需要。

3.2教材内容上突出物流管理专业性

商品学是一门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的应用学科,知识体系上有自身相应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教学内容包括了商品学概论和各类商品知识,即包含了商品质量、商品标准、商品检验、商品分类、商品包装、商品贮存、商品养护等基础知识,以及日用百货、针纺织品、服装、鞋帽、家用电器、文化用品、首饰、工艺品、家具、食品等商品知识。因此,商品学基础性理论知识较多,所涉及的学习范围较广,并且内容中穿插着与物理学,化学,医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以及市场学,物流学,价格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

企业岗位设置和专业素质需求是高职教育的风向标。同是专业基础课的商品学,必然因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而带来教学内容上的差异。如市场营销或连锁等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完成商品销售或围绕连锁企业的商品进行具体管理,商品学教学内容的重点在于基础理论知识与商品品牌、质量鉴定、包装装潢及消费者审美需求等专业操作技能的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成功实现物流的基本功能,它所研究的对象是流通中的商品,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对其商品学的认识和了解也有其相应的重点和难点,商品学教学内容应侧重运用编码、包装、储运、检验、养护等技能充实和丰富物流职能,使两者有机融合起来,而商品分类、商品标准等理论知识则简要讲述,“够用”即可。

物流工程专业知识篇5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的福音,也是对上海建设全球物流中心的关键支撑。

随着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贸易自由化将扩大货物自由流动的空间,促使越来越多的各国货物到自贸区进行集散周转,自贸区内企业的数量和种类将大幅增加,自贸区的货物自由贸易、金融自由流通,以及进出口服务贸易会更加活跃。而自由贸易活跃度提高,必将利好国际航运、国际货代、港口、保税物流等多个直接相关产业,开启一场物流“盛宴”。与此同时,上海自贸区对物流的影响也不会仅仅停留在自贸区内的物流企业,它将带动整个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物流业的成长和发展。物流行业信息在不断地给我校(东华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利好消息的同时,对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等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我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在全国排名第7位,属于5星级专业,并且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直接依托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还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点和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具备上述学科融合、专业领先的优势,更应大胆创新,提出具有创新性、可操作和可复制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思路,为培养高端物流人才进行有益的探索。

物流管理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及经营管理。它具有学科范围广、实践应用性强、系统性强的特点,要求在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物流管理能力的培养,还应注重学生的物流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目前在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当前加强物流工程实践技能培养的手段之一是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大量的教学案

例、现场图片及视频录像等,但学生或是看了热闹,无法真正深人领会,或是由于教学材料设计得不合理,使得学生对物流工作有“低端、脏、乱、差”等印象,因而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正确择业。

(2)我校作为一所教学与研究并重的重点院校,在教学中还要强调专业的科学研究活动。如果仅是呈现实例、案例和操作性技能知识,片面地强调应用性、实践性,而没有仔细设计呈现的方式和过程,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从实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就与研究型大学的要求不相符,也无法很好地实现研究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

因此,本文针对当前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形势,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设计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使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既保证有扎实的实践性,又能超越定位于一线物流作业的做法,将专业的实践性与专业的科学研究相联系,创新性地设计一些教学资源,引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与实现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

高端物流管理人才是当前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内外已经有一批教育研究者对这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些理念与方案。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义,体现在理论与实践兼具,具有全局观、整体观、创新能力这几个方面⑴。从实际来看,美国一项物流从业人员的教育程度和专业结构的调查结果显示,高端的物流管理人员具有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们对物流管理概念,包括从简单的仓储、运输到综合物流、全球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有全面、深人的认识m。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州立大学等知名大学均提供以工程、管理科学和供应链管理策略为主的本科课程,其课程内容不但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而且兼具理论和研究特性。

在培养方式上,针对各种教学对象,国内外也有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本科教育中,李庆明提出了“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目标。在研究生教育中,孙卫等对美国的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课程讲座等实践教学手段予以肯定[4]。刘峰涛等以东华大学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为例,采用项目管理理论中K作分解结构(wBS)方法,提出物流工程硕士培养管理思路[5]。刘丹提出了“产学研”教学理念与校企互动机制,从课程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两方面完善教学计划&。王晓锋构建了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以物流实验室为平台,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分为社会实践、物流案例教学、课程实践、物流模拟实验、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物流设计大赛、毕业论文等,并进行系统化研究与实施,使之成为一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全程实践教学模式[7]。针对案例教学,张剑芳提出适应多元化的物流教育需要,注重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方法w。刘彬斌将过程管理理念引入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物流学教学与评价质量控制方法:95。

总体来说,无论是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位,还是人才培养的方式设计,都已经有了--些成功的探索。但是针对我校的实际,仍需要设计一整套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方案。本文在以下两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1)提出基于创新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新方案,为探索创新性、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提供新的理论参考。

(2)提出基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思路,包括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体系建设、物流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物流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物流课程群的平台建设四个方面。这些建设方案不仅应具有创新性,而且应具有可操作性,为高校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和改革提供新的可借鉴的方法。

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

1.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群建设框架

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该体系中,课程群体系的建立是实施课程群建设的基础,如何建立适应创新性物流t: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和基于能力体系的课程群

2.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三阶段培养体系

通过广泛调研,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对以下两类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

(1)适应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国际物流服务人才,包括海运或航运管理、港口管理、报关报检、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2)适应国际化都市经济与生活发展要求的城市物流设计规划和服务人才,包括物流园区、第三方物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急物流、逆向物流、港口物流、国际采购、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城市配送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针对以上两类物流专业人才均需具备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技能与素质要求。笔者认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不仅是传授知识,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因此,提出了物流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三阶段培养体系,将教学定位由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

第一阶段:基础能力的培养。包括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管理素养的培养。这类能力在大一、大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的培养中落实。

第二阶段: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物流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与企业业务模拟、第三方物流模拟、国际物流模拟等一体化的专业系统综合性实验教学,强化学生理解物流业务,熟悉物流运作,逐步掌握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业务分析与运作优化方法,提高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供应链建模能力。这类能力的培养在大三的教学中落实。

第三阶段:从业能力的培养。通过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应链实践等专业综合性课程,以及社会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物流设计大赛等实践形式,让学生从实验认知到企业实践直至综合应用中提升物流系统规划能力、供应链设计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供”与“需”的无缝对接。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三阶段培养体系下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

以三阶段能力体系为框架,归纳分析各能力框架下的知识点,并进行知识点梳理与整合,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知识体系。研究物流管理理论的传授与物流实践能力培养的融合体系,最终确立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基础能力培养为基础,展开物流管理基础、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电子商务物流四个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进一步理顺课程教学内容,保证群内课程知识点的连贯性与群间课程的协同性。课程群划分方案见图2。

三、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方案

1.基于课程群的物流案例群贯通式建设

(1)建设群内的贯通式案例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作支撑,但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基础能力培养课程:大学外语类、高等数学类、计算机类、管理学、会计学、应用统计学、运筹学、微观经济学等是传统的案例教学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简单应用层面,学生只能了解某个理论知识的应用,而不明白为什么应用,以及在什么业务环境下应用,造成了案例教学与物流实践的脱节。因此,以课程群的形式将多门相关课程绑定,建设群内各门课程的贯通式案例,让案例能够贯穿在课程理论教学中,并在多门课程中进行综合应用,真正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地将案例融人到物流专业教学中。

(2)通过企业实践、物流设计大赛等建设案例库。真正好的案例一定来源于企业实践,通过学生的企业实践收集企业案例素材、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方式,师生真正参与的企业案例才更具有典型性,更能深人进行研究和进行企业实践应用。因此,应通过各种方式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案例的编写,以完善案例库。

2.基于课程群的物流实践一体化建设方案

基于课程群,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实施物流实践一体化方案,包括“一个目标、三个阶段”。即围绕培养创新性、工程实践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分为三阶段实施的物流实践教学。包括第一阶段物流体验性实践环节,结合物流综合管理课程群理论教学开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第二阶段物流专业系统实践环节和第三阶段的物流综合应用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从业能力。二-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按照认知一实践一综合成用逐层递进,形成一种全程不间断的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系统架构如图3所示。

3.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平台网络化建设

为保证课程群建设的效果,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将相关信息上网,才能实现及时有效的沟通,并将最新成果及时展示和分享?因此,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建设,我们根据四个课程群组织开发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网站,实现课程群的教学资源共享,为师生交流搭建了良好的互动平台U

四、结语

本文提出了基于创新性t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新方案,以及基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思路,包括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体系建设、物流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物流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的平台建设。本文的研究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多方位要求下的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可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供”与“需”的无缝对接,这对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物流工程专业知识篇6

【关键词】本科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模块化

目前,在整个物流行业竞争激烈、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缺口较大的情况下,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以期培养更多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来满足物流企业的需要。然而近几年毕业的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却很难在物流企业找到合适的位置,出现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与物流企业用人要求不相匹配的状况,这就不得不反思本科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保障机制。

1职业资格与高校培养目标的启示

1.1社会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

依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根据《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和相关的职业资格管理条例对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评价和鉴定,目前社会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如表1所示:

从表1物流师、高级物流应当具备的相关知识得知,物流管理要求兼具管理学、工学两大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知识模块:

(1)现代物流理论:物流基础知识,物流系统及其构成,物流成本服务,质量与标准化;第三方物流,物流技术及其设备,供应链管理及国际物流。

(2)现代系统工程知识:物流市场分析与管理,物流市场经济技术分析,采购与供应物流管理及销售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及运输管理;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及配送管理;物流战略规划及物流网络规划;物料搬运系统设计及企业物流系统解决方案;配送中心规划,物流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及物流系统评价。

1.2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

目前,国内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多达数百所,比较其课程结构,基本上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类是以管理学科为主的物流管理专业。该专业要求学生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进行企业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能力;

(3)评价与选择物流技术方案和进行物流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能力;

(4)掌握物流公司经营管理方法和运作,从事物流管理的初步能力;

(5)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从事物流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6)熟悉我国关于物流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7)了解物流在国内外发展的理论前沿和科技动态;

(8)能用一种外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书刊、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另一类是以工科为主的物流工程专业。该专业要求学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2)现代物流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有较强的现代工程基础;

(4)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5)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

(6)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研究的科学和实际工作能力;

(8)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及管理的基本能力。

1.3启示

综合社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本科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我们对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考是:

现代物流管理需要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其涉及的领域中,物流管理和运营工作需要各种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劳动者。同时,企业为降低物流运作成本,就必须在提高科技应用水平的同时,降低单位作业的人力投入,在定编定岗时,就要压缩人员编制,采取多个岗位交叉合并的策略,反映在实际中,就是岗位的设置并非无缝连接,而是岗位与岗位之间有一定比例的重叠,这样,就需要岗位多面手来完成重叠环节的作业。与此需要相对应的物流管理人才,就应该兼具管理类和工程类的知识。

正是由于物流具有系统性和一体化以及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运作的特点,同时,企业面临降低成本的压力而增加对岗位多面手的需求,因此,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面和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日益受到企业青睐。

2本科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设计思路

高等院校培养的本科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应该是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变化频繁,和行业垄断界限打破的形势。这就要求物流管理人才兼具管理学和工学的知识;要求物流管理人才必须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我们对本科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以“能力本位”教育观为指导,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应用学科专业,加强通识教育,突出实践教学,鼓励个性发展,培养基础扎实、适用面较宽、综合能力较强的专业应用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这里所要求的“能力”不仅是岗位能力,更应是工作适应能力;不仅是专业能力,也是综合能力;不仅是就业能力,也是一定的创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性技能,也是创造性技能。这里所要求的“技术”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上,超越于一般技能,具有一定复合型和综合性特征的技术;是适应高技术的要求,掌握专业技能和实用的工程生产技术,需要大量的实践能力和技能训练予以保障。

因此,将本科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必备的专业知识、基本能力、素质设计为知识结构、基本能力、基本素质。

2.1知识结构

2.1.1必修课的知识结构

必修课的知识结构包括下列七个模块,物流工程培养方向可以选择②③⑥⑤模块;物流管理培养方向可以选择①③④⑤⑦模块。

①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国际贸易方面包括国际采购、国际结算知识以及国家对外汇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通关方面,国际贸易活动必然要涉及到通关作业、通关环节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对物流方案的设计和物流流程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影响。

②运输、仓储等专业知识:综合性物流企业所从事的业务通常要涉及多种运输方式和手段,多式联运的执行水平也是衡量企业综合能力的指标之一。在与客户洽谈和进行物流方案设计及任务执行时,就必须熟练掌握多种运输工具的使用知识。在仓储管理方面,随着物流服务需求的个性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仓储管理除传统的货物进出仓、堆玛摆放等工作外,还要包括库存控制、自动化控制、配送管理、包装、加工、检验、维修及其他增值服务职能。

③物流工程知识:管理学科应融合工科知识,本科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应包括物流市场与经济技术分析、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管理、物流网络及配送中心规划、企业物流系统解决方案、物流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及评价。

④财务成本管理知识:物流管理人员不仅要了解作业费用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等情况,而且要具有进行成本分析的能力,能向客户提出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客户易于接受的合理的解决方案,包括分析企业需要外包的业务类型、业务量、向分包方支付项目、支付数额、企业内部需要投入的资源、执行该项物流服务资源的消耗和占用状况、资产的折旧和运作成本等。

⑤外语知识:随着物流活动区域的国际化,英语被广泛应用在物流活动的各个领域,从商务谈判、合同签订到日常沟通、单据书写等各个环节,都能见到英语的作用。

⑥安全管理知识:物流企业处于供应链的中间环节,事故的影响将蔓延到企业的上下游各个环节,引起交货延迟、船期航班延误、人员加班、生产线停产等一连串问题,最终造成的损失将无法估量。

⑦法律知识及其他。

2.1.2选修课的知识结构

各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在选修课中办出自己的物流管理人才特色。例如,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的培养目标,结合区域物流发展,以交通运输业为龙头,设计公路、铁路、内河航运课程,以及港口规划、运输路线优化课程;或者以各院校的学科门类为依托,培养特色物流人才,如既有机电、食品加工等工科专业,又有工商企业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管理学科的专业的院校,则在培养物流管理人才时,可以整合上述专业的优势,增加机械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的基础知识,结合企业管理和营销学的内容,培养适应生产物流管理、销售物流管理、第三方物流企业岗位需要的物流人才。

2.2基本能力

①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

②外语:对外交流能力;

③物流及相关岗位职业资格证书:执业能力;

④计算机等级证书:计算机操作能力;

⑤公共关系资格证书:社会交往能力;

2.3基本素质

①思想道德素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实干创业的精神;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②体能素质: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身体健康;

③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及一定的美学修养。

3本科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教师素质

这是实现本科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现行教师队伍中的教师大多是通过毕业分配这一主渠道扩充的,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校期间接触生产实践较少,生产知识不多、实践能力不强,这种情况在部分青年教师中尤为突出,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极不相适应的。提高教师尤其是缺乏实际经验的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当务之急,而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安排这些教师到生产第一线去或者经过实验室岗位轮训,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练就过硬的真实本领,先当学生,后当老师。有了高质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3.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制定《物流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能力与素质培养图表》

在本科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设计思路下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具有的能力与素养如表2所示,并调整专业课程计划设置,建立教学实施机制。

3.3构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以《物流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能力与素质培养图表》为中心,制定适应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构建该体系的宗旨是:所确定的课程教学内容应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毕业后服务经济社会是最有用的或者说是价值最高的,应是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应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较好地掌握的。根据新的专业业务培养目标和业务培养要求的需要,选择课程教学的知识单元,并将这些知识单元进行整合组装,形成内容先进、逻辑严谨、层次清晰的课程体系;在选择和整合教学内容时,应贯彻始终的是必须加强科学方法论教育,注意传授动态的、发展的、整体的科学方法,以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应讲授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革新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将这些结论告诉学生。处理好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重复与脱节,做到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和“少而精”。

3.4以“能力中心模式”组织教学,加强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

要实现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采用“能力中心型”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在分析服务经济社会要求的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定所需要的专业和基础知识内容,它不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重要的是强调其综合性和实用性,即筛选出学科中与能力培养直接有关、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体系: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强调实用性或技艺性。实践是大学生增长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外部条件。通过生产劳动、实验课教学、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熟练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极为重要的一环。

改革教学方法和改进教学手段,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智力水平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而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课程教学过程应努力营造使学生思维活跃的氛围,以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难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的。

3.5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培养应用型人才

物流学科是一个综合型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复合型和聚合型产业,物流管理人才能够满足不同区域、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需要,坚持不同院校一定要办出各自的特色,产学研合作办学是十分有效的途径。产学合作教育运行机制的核心是寻求高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的共同点,高校与企业随时沟通,根据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实践环节等,制定出企业标准与教育标准相融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立校内专业实验室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的实验实训课程体系,建立产学合作教育运行机制。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具备方向导引、教学环境保障、教学实施、质量保证机制;同时,高校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调查、研究、解决现实问题,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体系建设,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培养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义生.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物流科技,2009(11).

[2]王亮,李世询.财经类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36).

物流工程专业知识篇7

现代物流http://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与效益的关键手段之一,已经受到各国政府及企业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国内市场逐渐对外开放,市场竞争已呈现白热化的态势,各大企业纷纷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而有“第三利润源”之称的物流业也因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我国发展迅猛。物流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物流业本身的发展需要大量优秀的物流人才来支撑。同时,随着企业对物流人才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的提高,既具有物流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物流实践技能;既具有创新能力,又具有系统设计与规划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物流人才正在成为物流领域的新宠。面对现代物流的挑战,认清人才缺口,找出应对措施,培养出适应我国具体国情的多层次、多技能、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是发展我国现代物流的关键。

1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为适应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各种层次的物流教育应运而生,许多高等院校近年来相继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或在相关专业设置了物流管理方向。但是现代物流的特征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复杂性,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专业定位笼统,培养方案模糊

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和素质。从社会需求看,物流人才的能力结构包括操作、设计与运作、经营管理、研究和教育能力。与这种需求相对应,应侧重建立以企业的岗位群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但目前许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在专业定位上过于笼统,培养方案过于模糊,进而导致了教学模式的混乱。例如在处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关系上,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就很难解答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实践教学的目的等问题,也造成了二者的脱节。

1.2专业教学缺乏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

从目前的调查发现,虽然物流管理教学日益重视实践教学,强调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在教学中的地位,但对于这些环节缺乏系统性设计,容易造成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或过分简化,既没有达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方面的效果,又浪费了资源。

1.3知识结构不清晰,课程体系不明确

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强调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并重,而物流本身又具有交叉性、综合性、应用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应该具有层次性。目前虽然已经有关于形成物流管理知识体系的相关研究,但缺乏系统性,知识体系内各模块彼此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另一方面,与上述学生知识结构不明确相对应,目前管理类本科物流教学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课程体系不明确。现代物流系统性和交叉性的特征,以及物流教学“厚基础、宽口径”的特点决定了物流管理的课程体系比较庞大。虽然很多研究和实践己经确定了物流管理的课程体系,但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往往会孤立地看待相关课程,很难对所学的课程在其整个理论知识体系、专业能力和素质中的作用有清楚的定位。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对物流管理的各类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缺乏深入认识。

2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

2.1依据物流人才的需求与行业特点对物流专业重新定位

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特点对物流职业岗位的复合化和专门化提出了新要求。物流职业的复合化是指物流人才知识结构的复合化,要求物流人才首先接受“宽带式”培养,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应变能力强,可以胜任多个物流岗位。职业岗位的专门化是指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由低至高有不同层次的专门化,即物流人才经过“订单式”、“定向式”等多渠道培养,构建起从一线物流操作到物流运营、高级物流管理及物流决策,以及同时精通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运作的各个层面的合理人才结构。人才需求的实际,决定着专业选择、建设和发展的方向,高等院校必须树立专业建设动态调整的理念,从地方经济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区域经济的特点及当地物流业的现状,有侧重地进行专业及方向的选

转贴于http://

择。

2.2科学制订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也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科学的方案,就不可能有好的专业建设成果。制订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从以下几项工作入手。http://

(1)以充分的社会调查和专家论证为前提。能为企业创造效益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因此在制订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处理好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的关系,通过充分的社会调查和专家论证,对社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全面和准确的分析,提炼出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点、能力要素和职业素质,也就是专业的核心知识和能力。社会调研的有效途径是开展问卷调查,如调查对所从事工作在校所学知识哪些实用,哪些需要调整,还欠缺什么,等等。为了了解社会对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技能的要求,美国学者murphy和poist曾将物流管理人才的技能分为商业、物流和管理三大类,又分别细分为33、18和32种具体技能。我们可以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来明确这些技能在业内实际的重要程度。一个学科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其所在行业的发展,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也不可能在与物流业隔离的状态下得到发展。为了制订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方案,可采取的另一种有效办法是成立一个由高等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组成员、著名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及物流行业协会的专家共同组成的专家顾问委员会,其职责在于就企业对物流教育的需求变化进行专家论证并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专业工作任务分析会,明确指出培养的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所应具有的实践能力,并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即应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具体讲哪些内容,详略如何分配等。

(2)以物流岗位群所需知识和应用技能为依据。现代物流业兼具知识、技术、资本和劳动密集特点,属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其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在物流实际运作的过程中,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贯穿于各个环节之中。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开拓和业务操作等工作需要各种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劳动者,包括仓储、采购、运营、货车(叉车)司机和各类中基层管理员等,就业岗位及其应用技能的要求是非常清晰的。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依据物流岗位群明确培养目标。调查发现,目前要求较多的是在一些基本的操作岗位群和作业层管理岗位群,例如库管员、配运员、现场管理员、信息员和班组长等,对于物流中心主管和物流项目规划的要求虽然较高,但数量少;另外一些企业的岗位设置并非采用岗位无缝连接,而是岗位之间有一定比例重叠的方式,这样就需要多面手来完成重叠环节的作业,这些都为我们设计课程体系提供了依据。

(3)以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合作化为特色。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行业。按照行业惯例,一个物流专业毕业生从职场新人成为熟手,需要3年时间。缩短这个时间的最佳办法就是校企合作,加大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培养的参与度。通过合作,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企业岗位要求、业务流程、单证体系及填制要求等知识,同时聘请企业专家深入教学第一线,介绍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企业业务操作程序等知识,为学生今后尽快进入角色打下基础。课程建设合作化体现在校企双方合作进行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工作。要求企业较早地介入学校,根据企业岗位需求,校企双方合作,实施系统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开发;对课程的结构、内容、比例和总体课时做系统的安排、调整、更新和改造;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合作开展专业教育、教学和培训。转贴于http://

2.3全面打造物流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

在当今教育发展过程中,环境因素是绝对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通常将环境因素分为软件与硬件两大方面。从专业建设上看,软件的主要内容包括办学理念与思想,培养与教育模式;硬件的主体应当是师资队伍与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设备、方法和手段。

(1)加强教http://师队伍的建设。“师资兴则学校兴”。建设一支能够适应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要求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可以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充足的教师数量保证是基础。当前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使得绝大多数教师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课时量过多,教师无暇学习提高和知识更新,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加大物流专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多渠道引进物流专业教师刻不容缓。另一方面,构建合理的年龄结构、职称分布及学历层次。科学的年龄梯队和正态的职称分布能够实现老中青相结合,可以增强活力,保证物流专业教学的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另外,“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物流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条件,物流活动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技术性,如果主讲教师都不曾做过、不能做好,很难保证让学生做到,更谈不上做好了。

(2)开展“订单式”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有其内在合理性。“订单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可零距离上岗,这种培养模式可弥补学校所教知识与企业需求不相符的不足,使所教内容与企业需求同步,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在物流专业实行订单式教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组织形式灵活,课程教学可采用灵活的“校企合作、师生互动、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学生在校以理论学习为主、辅之以实验、实训和在企业生产实践交替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用结合,让学生在职业训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职业训练,强化学生技能,增强动手能力,提升职业素质,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3)加快物流实验室建设。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可以搭建理论与实践间的桥梁,为学生提供物流实训的平台,深化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实用型物流实验室建设应围绕现代物流的核心理论和核心课程,并结合院校专业特色,全面系统考虑,避免“肤浅”、“游戏型”虚拟实验环境。应该包括物流教学系统、物流设备、物流影视及实战推演课件、实训手册、物流实验教学计划、物流操作单据、物流运作案例等整套方案。高等院校应根据自身物流学科建设和发展水平、当地物流人才需求特点以及教学经费多少等,有针对性地建设物流实验室,重点关注实验室的实用性和现实价值。

物流工程专业知识篇8

(一)专业性强,涉及范围广

物流管理专业涉及到的学科较多,如社会学、计算机学科、经济学、机械学、管理学等,同时也涉及到各行各业,如仓储业、工商、金融业、海关、零售业、税务、海陆空交通运输业、通讯业等,因而物流管理专业包含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较为复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涉及到各个学科专业术语,在实践过程中涉及到各种物流设备、技术,由此可见,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具有十分强的专业性,并且涉及到各方各面。

(二)物流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过于抽象

在物流管理课程中,由于涉及到很多学科及各行各业的知识,因此,存在部分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增加学生对其的理解难度,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吃力,并且有些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因而,很多学生对其学习的态度并不积极,而对于很多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当物流管理课程中出现微积分学、运筹学等理论知识时往往遇到颈瓶。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物流教学的现实重要意义

(一)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物流管理知识的兴趣

总所周知,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动力源泉,只有对某种事物产生一定的兴趣,才会主动、积极地探究其本质。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当中,可以通过图文并茂、角色扮演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活跃学生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神经的兴奋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信息传递多样化。

(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地位,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这种灌溉式教育不仅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严重限制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网络资源,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技术查询相关物流方面的资料,提高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认识与理解。网络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学习的开放性,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及师生与网络媒体技术之间的交流。通过网络技术学生可以进行相关物流管理知识制作,如ppt制作,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物流管理学习的乐趣,还可以促使学生养成积极参与的意识,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互动性。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创设情境教学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涉及到的范围过广,故其相关专业概念与专业术语较多并且较为抽象,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盘点、分拣、出入库、配送、流通加工及装卸搬运等作业流程,而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建设一个物流管理实训基地,在这个实训基地中可以让学生操作相关系统软硬件设备,如电子标签拣货、第三方物流软件等,使学生身临其境,真真正正得到相关物流管理技能锻炼。

(四)有效地解决物流管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高物流管理教学质量,可以地解决相关实践教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发现问题,并利用教育技术解决问题,在总结教训的同时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物流管理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一)健全完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备建设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顺利应用的前提与基础是拥有较为完善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施建设,因此,应健全完善物流管理课程中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备建设,主要有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资源库建设两大方面内容。加强对物流管理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可以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到物流管理实践活动当中,进而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应做好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建立规模齐全的资源库,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同时还应鼓励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多利用资源库进行课件制作,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提高物流管理教师综合业务素质

为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应加强对其业务及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性。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根据现代物流发展状况、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培养物流管理型人才。此外,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不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多关注市场动态,做好相关物流行业的探究与分析工作,确保掌握最新物流行业动态,使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的技术。

(三)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模式

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与主动性,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物流管理模式探究活动当中,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例如,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以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明确每个项目目标及相关任务,按照相关步骤开展(目标—计划—实施—评估),让学生一一进行探究与解决,进而提高学生对物流管理的有效性掌握。如开展“物料采购计划与组织”项目式教学模式教学时,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辅助作用,正确引导学生紧绕项目任务制定相关项目计划并予以实施,明确物料管理与采购管理目标,构建有效的物料管理与采购组织结构,制定合理的物料采购计划,做好相物料与采购成本分析,完善相关细节工作内容,通过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探究与解决,进而牢固并掌握好“物料计划与采购管理”相关内容。

(四)采用适当的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采用适当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了也反作用于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巩固理论知识。例如,可以采用“分散式与集中式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指每门专业课的课内实践与学期集中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如物流实验中心软件实训、单元实训、典型物流企业参观实习、综合实训等。)进行教学,该模式主要突出整个业务流程的综合实训目的,基于工作过程和以真实工作任务为根据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实现重组、整合、程序化。分散式实践教学是使学生认知与行动、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散式实践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流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可以有效地带动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及解决问题。让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将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而集中式实践教学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的一种模式,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积累一定的经验,为今后就业打下扎实基础。

四、小结

物流工程专业知识篇9

关键词:矿物加工工程;实践基地建设;校企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艾光华(1980-),男,云南楚雄人,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讲师,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徐州

221008);涂燕琼(1981-),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江西?赣州?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项目(批准号:[2011]1号)、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10YB147)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095-02

江西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矿物加工专业于1958年创办,是我校创办最早的学科专业,是目前江西省乃至华东地区唯一一个以有色金属工业加工为主的教学与科研专业,是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学科和江西省品牌专业。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是培养掌握扎实的矿物加工理论基础知识、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矿物加工工程问题、具有矿物加工工程项目开发与管理实践经验,从事矿物分选加工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生产、设计、科学研究与开发及技术改造与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精英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必须到现场实习和实训,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实现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部分,研究如何建立和巩固实践教学基地对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十分重要,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就必须争取得到企业对实践教学的支持,建立符合实践教学要求的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内部的实践环节主要就是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和跟老师的做课题,对矿山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设备选型和配置,必须到矿山企业的生产一线去体会,并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老师也可以在现场引导学生观察现场情况并发现问题,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到现场也能看到本专业比较先进的工艺和设备。

与其他专业相比,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并不为很多人熟悉和了解,所以在学习中往往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由于学生在学校没有到过矿物加工现场,也不知道自己毕业后具体做什么工作。如果发挥好实习基地的作用,学生到矿山企业的现场后,通过对整个企业的了解,车间工艺及药剂制度的掌握,自己切身感觉将来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可以加深对专业的理解,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到现场以后,学生对一些专业的术语,比如品位、选矿比、产率和回收率等,就更容易理解,不会觉得枯燥。一些专业课知识,比如选矿学、粉体工程、矿石可选性研究所关联到的一些分选方法、工艺流程和选矿设备,都是矿物加工工程的重点内容。学生到实践基地认知以后,老师对这些知识的讲解就比较容易些,学生也容易掌握,师生之间容易产生互动和交流,学习效果就会更好。只有学生基本知识掌握好了,老师才能更好地深入讲解不同选矿工艺流程的比较、不同设备运用的领域和优缺点、不同药剂应用的情况等。

毕业设计是大学四年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试卷,学生运用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现场的工艺流程,做一个选厂的初步设计。设计的主要内容有选矿厂破碎车间、磨浮车间及脱水车间的设计及流程的改进。具体要求为:根据选矿厂日处理量进行破碎筛分,磨矿分级,选别流程和脱水流程的选择和计算,主要设备和辅助设备的选型和计算,选矿厂各车间的平断面图的绘制以及设计说明书的编写。所要绘制的图纸有破碎筛分数质量流程图、磨浮流程数质量和矿浆流程图、粗碎车间平断面图、中细碎车间平断面图、细筛车间平断面图、主厂房平断面图、脱水车间平断面图和全厂的平面图。整个毕业设计下来,学生既收集了毕业设计的资料,又能把所收集的资料与所学的知识相结合起来,在沟通交流、动手能力和独立创新方面都等到了锻炼,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二、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现状分析

开设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尽管都认识到工程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方面的重要作用,但由于企业没有义务承担高校工程实践教学的义务的现实,企业考虑到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安全生产的压力下,不愿意主动接收学生实习和实践,使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普遍缺乏校外固定的实践教学场所,主要靠带队老师与矿山企业业务来往的关系和校友资源,联系短期的实习单位,因此缺乏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往往以参观为主,学生无法体验真正到选矿生产过程及设备操作,多数情况下完成实习报告就算完成实习,工程实践的模式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实习单位接受学生实践的意愿下降

物流工程专业知识篇10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实训课程

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旨在增强学生对物流活动、物流的流程和物流的理论有感性认识;并通过实训,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把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有效的相结合,能根据实际工作情况找出自己学习的差距,锻炼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也为将来从事物流职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改革的目的与意义

据有关资料的统计和我们到物流企业调研的结果,目前物流企业短缺以下几个类型的人才:一是物流基层作业人员;二是物流基层管理人员;三是物流中层管理人员;四是物流规划设计人员。因此,培养实践能力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顺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这也是高职院校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那么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根据企业的需求来设置课程,必须进行创新式实训课程改革才可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通过对高职物流专业实训课程改革,促使教师在实训教学中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广阔的施展空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职业能力。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

当前在我们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教育虽然得到大力发展,学校数和学生数明显增加,教育的核心问题发生了转移,重“数量”轻“质量”,物流管理专业出现了“大”而不“强”的现象;二是教育观念上仍然固守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学术性,不重视知识的实践性;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课程结构;三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安排仍然重视理论教学环节,忽视了实践性教学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知识、训练职业技能、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养成积极的职业态度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成效

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物流管理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素质全面和综合职业能力较强,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点在于其实用性和操作性,这也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优势和特色之所在。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民办高职院校,为了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从2012年初开始,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大物流实训课程比例。现代物流包括企业物流(企业内部物流和企业外部物流)和社会物流(即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两大部分。对于企业内部物流,包括原材料、能源、配件、工具等生产资料的采购、储存保管、半成品或成品库管理、包装、分拣、配装;对于企业外部物流,有分销计划、发送、运输、与接受电子商务购销信息等岗位群;对于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有储存、运输、调配、保管、分装、加工、信息与接受、集装箱管理、报关、结算、货运、物流服务器管理等,这些都带有明显的操作性。据此我们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建立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调整了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将原来实训课程仅有10%的比例加大到47%,从原来的校内实训扩展到校外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

实践课程体系设置是实现具体操作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大体包含三个部分:一是认知性实践教学,即物流认知实习,我们主要采用现场调研、专家访问、企业参观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物流管理专业和物流行业的现状,感知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这部分安排了30个课时进行教学。二是专项性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内实训和物流项目设计等,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相应理论的理解,并初步了解物流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流程。这部分安排了320个课时进行教学。三是综合性实践教学,属于综合专业技能训练,包括角色虚拟、角色实训、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等环节,我们安排在大部分专业主干课程学完和专项性实践教学完成以后。这部分安排了1040个课时进行教学。

2.加大对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提高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可以促进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专业能力的提高,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近两年来,我们投资258多万元建立了4个校内实训基地(中心):如物流沙盘经营实训基地,它主要承担物流管理专业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任务;物流企业模拟实训基地,它主要承担物流企业管理、物流模式、物流系统管理等实训任务;物流综合实训基地,它主要承担模拟仓储作业、配送作业、运输管理、国际货代等实训任务;物流仓储与配送实训中心,它主要承担仓储作业、配送作业等实训任务,同时还要满足流通加工、包装、装卸搬运等岗位群实训教学需要。

3.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加大生产实习力度。校外生产实习这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跟班或顶班参加物流实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外生产实习是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综合性实习,其实习内容涉及广,包括物流包装、配送、仓储、运输等诸方面的业务。除此之外,通过校外实习,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两年来,我们组织了2010级和2011级的学生到南宁桂华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和南宁一心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各实训2周,让学生了解物流企业的仓储与配送的真实工作流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建立“课、岗、证”和“教、学、做、赛”为一体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所谓“课”就是以物流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与任务为导向,设置教学内容;所谓“岗”就是按照各个物流岗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来确定学生应知应会内容,即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所谓“证”就是引导本专业学生参加物流从业资格考证,在毕业前获得三级物流师资格等职业资格证书。为了实现“课、岗、证”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教、学、做、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讲思路、教方法,通过展示实物,现场示范操作或让学生实际动手体验以及参加物流技能竞赛等方式,老师在学生实训和比赛的过程中,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技能操作的要领交给学生,达到“教、学、做、赛合一”的教学目的。两年来我们组织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参加广西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现代物流储配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的赛项和全国职业院校模拟创业技能大赛物流企业经营技能比赛,在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模拟创业技能大赛物流企业经营技能比赛广西赛区一等奖和全国总决赛的二等奖;在2013年第四届广西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现代物流储配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的赛项中取得了第四名并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通过大赛,师生都对专业技能教学充满了信心,逐渐形成了努力教好、学好专业技能的良好教学氛围。

5.把技能竞赛和实践课程改革融为一体。首先,根据技能竞赛的内容对原有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在实践教学中重点突出技能教学和岗位实践,依据物流企业的“职业标准”和“关键岗位能力”设计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基础上,把职业标准和关键岗位能力的要求分解并融入课程目标中,将技能大赛的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将技能大赛评价标准融入专业项目课程标准,覆盖到每一门专业课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竞赛项目,形成“课课有竞赛、人人都参与”的良好局面。其次,按照技能大赛的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在调整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结构时,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把物流行业最新职业技能标准、物流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和技能大赛内容及时整合融为一体,转化为教学项目,反映到课程教学中。如在《仓储管理与实务》、《配送管理与实务》等课程教学中将物流企业储配方案设计、商品堆码、货物摆放、客户订单处理、物流设备使用、配送路线优化等岗位能力要求设计技能竞赛项目,训练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用于实际操作中去。最后,对接技能大赛项目,促进综合实训课程和毕业设计课程的改革。通过吸取技能大赛内容和标准对原有综合实训项目进行改造,把单项实训项目进行整合,形成业务流程复杂、反映物流行业不同企业不同运作模式的综合实训项目。

总之,通过这两年多的改革与实践,我们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学生技能和就业质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我们深深感到,进行实训课程体系的改革,对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各方面能力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最终实现让所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成为能适应物流业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物流领域各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自信、成功的迈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