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产品市场分析十篇农业产品市场分析十篇

农业产品市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58:23

农业产品市场分析篇1

关键词:农产品市场化;农业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4-05-1

在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市场自发调节的资源配置模式逐渐代替行政指令的资源配置模式。在这个大背景下,农产品也逐步的走向市场,农业的生产过程也逐步地融入到市场经济体系之中,形成了农产品的市场化过程。农产品市场化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大大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1农产品市场化的内容

农产品市场化是一个农业经济部门融入市场经济体系并向各行各业全面开放的过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农产品市场化包括投入的市场化、生产过程的市场化和产品销售的市场化,各个环节在进行的过程中都包含着生产经营的开放化和融入市场化这两个主要步骤。农产品市场化的每个环节中都有生产经营开放化和对市场融入这两个基本过程,并且这两个过程是密切相关的,充分竞争市场结构的建立在生产经营的开放中可以体现出来。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是由产品供给的自由化、信息的充分化、价格水平的自由化、买者和卖者等构成的。另一个重要的步骤是融入整个市场体系的过程,融入市场就要求农产品将自身的管理经营和生产销售按照市场的统一指标进行改革,从而使更多的资本能够有效的流入市场中。

2当前农产品市场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农产品市场化是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全面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市场化取长补短,不仅可以全面的改进旧有的经济体制所带来的计划经济弊端,还可以充分的发挥市场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农产品市场化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农产品市场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民承担着沉重的经济负担。计划经济是通过行政指令来进行资源配置的,需要通过庞大的行政管理部门来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但是,行政管理部门在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不仅会耗损巨大的行政管理成本,而且还会发生信息失真的现象,会对行政部门的判断决策造成不好的影响,从而在管理的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管理成本。这些成本转而都附加到农民身上,严重加大了农民的负担。农产品市场化对农业生产管理部门及其相关的行政管理机构进行了重新整合,大大的降低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农民身上的负担也得到了大大的降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都积极的投身于农产品的生产之中,大大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2农产品市场化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使大量优质劳动要素转向农业部门

依据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当两个有着不同比较优势的经济地理区域进行专业化生产、相关产品自由贸易和实现市场的开放和扩大的时候,能够产生相同的劳动力取得比较接近的劳动收入现象。农民的收入不断地在增多,农业部门就会产生大量的就业岗位,农民也很乐意投身于农业生产之中,农业部门很有可能产生对工业部门的就业代替。就会有大量优质的劳动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直接带动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不仅仅是劳动要素会有这种趋势,农业部门中的资本、土地等要素在价格方面也有相类似的变动趋势。社会资源有序的回流到农村,大大的增加了农业经济部门的产出。农业生产市场化使农业生产能够直接的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3农产品市场化促进了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推广

由于长期受旧有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农业生产的生产规模比较狭窄和有着很强的封闭性特点,致使农业生产很难实现规模经济,从而束缚了大量劳动力,所以,农业生产过程中,比较难以推广和使用先进的技术。但在农产品的生产环节实现市场化后,农产品不只仅仅是生存所需的消耗品,而成为了商品,最大化的赚取利润成为农产品生产的最终目的。为了增加利润,农业技术就会更好地得到普及和推广,从而大大的促进了农用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直接增大了农业经济的产出,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结语

综上所知,农产品市场化是在市场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之下产生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农产品市场化不仅大大的减轻了农民身上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大大的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态,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还全面的推进了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范围,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和加快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易健华,易海涛.邓小平农业经济思想与农村改革30年[J].农业经济,2010,(04).

农业产品市场分析篇2

一、产业品牌定位的涵义

“品牌”一词最早源于古斯堪纳维亚语“brandr”,是指“牲畜所有者用于识别他们动物的工具”。阿尔?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在其经典著作《定位》中指出,“定位是指如何让你在潜在的客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认为,“战略就是创建一个有利的定位。”欲准确理解和阐述产业品牌定位的涵义需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是产业品牌定位的目的性。产业品牌定位的根本目的是获取产业产品市场竞争优势,创造产品消费者;二是产业品牌定位的差异性。产业品牌定位的差异性是相对于产业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而言;三是产业品牌定位的识别性。产业品牌定位的着力点是产业产品市场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为消费者选购产业产品起到信号指引作用;四是产业品牌定位的方向性。产业品牌定位要结合定位主体的发展比较优势,为产业定位者指明未来发展方向。综上分析,笔者认为产业品牌定位的涵义是,“为获取市场竞争优势,指引产业发展方向,在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心智中植入有别于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差异化的产业印象认知”。

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分析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是创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的关键环节和步骤,需要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系统分析,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真正能指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及提升高原特色农业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定位。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主要从产业产品消费者,农产品产品属性,产业竞争对手,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资源优势四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产业产品消费者分析

产业产品消费者分析是研究产业品牌的源点和基点,因为产业产品的消费者是产业发展基础和前提,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创造消费者。消费者分析需要分析消费者需求,消费者需求分析主要分析消费者现实和潜在需求及未来需求的变化发展趋势,消费者需求市场容量决定产业未来的发展规模,消费者需求变化发展趋势决定着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消费者需求和购买力发生了显著变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健康,尤其是伴随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健康需求已成为消费者主流消费趋势。相关研究表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健康消费支出具有正相关性,即收入越高的人群,越重视健康保健。中国首富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预测,“如果未来有超越其财富的人,这个人一定会是来自于健康产业。”从现实消费需求和趋势分析,健康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和成长空间。

(二)产业竞争对手分析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的目的是与其他区域农业产业形成差异化的品牌认知,提升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商场如战场,随着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和重构,农产品市场竞争还会愈演愈烈,品牌的信号显现作用会进一步增强。通过对产业竞争对手分析,避免与其他区域产业品牌定位雷同或相似,形成同质化的品牌竞争,如果自身品牌定位是追随者,品牌影响力要超越前者的概率是比较低的,因为领先品牌定位最先植入消费者心智,占据了一定的消费者心智资源,后来者如果采用类似的品牌定位策略,那么其以后的品牌建设投入更多是为先行者作“嫁衣”。通过对产业竞争者分析旨在与竞争者形成一个差异化的品牌定位,或是构建一个全新的品牌定位,获得先动优势,最先将品牌定位植入消费者心智。事实上,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已有的大部分农业产业和产品在其他区域同样拥有,如同属云贵高原的贵州省和云南的一些农业产业就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竞争。同样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品还会面临来自国内及国外其他区域或高原农产品的市场竞争。通过对竞争对手分析,创建有别于竞争对手,符合消费者需求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自身发展优势相符的品牌定位,使市场消费者在面对诸多同质化或同类型的农产品选购时,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能在竞购中脱颖而出,成为消费者首选农产品品牌。

(三)农产品的产品属性分析

农产品的产品属性是指农产品所固有的功能特性,其主要包括农产品安全性、外型、色泽、香气、口感、产品成份及其他满足消费者生理及心理需求的产品功能。农产品区别于其他消费产品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产品进入人体消化吸收。消费者心智中有一个常识性消费认知“病从口入”,因此,在农产品属性中,农产品的安全性是农产品的根本属性,消费者在消费农产品时,往往把食品安全性作为首要决策考虑因素,尤其是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的中国,农产品食品安全性事实上已经成为农产品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农产品的属性分析,旨在通过分析梳理出消费者最为关注和最具价值的产品属性,并结合对自身产业发展特点及消费者和竞争者分析,使品牌聚焦定位于农产品的某个价值属性,并使该产品属性成为品牌定位的内核。由于农产品食品安全性的外显性特点,这主要是针对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食品安全的隐蔽性而言,即消费者在判断食品安全性往往基于农产品的生产地理环境和生产加工过程,但生产及加工过程的食品安全性难于识别,而生产地理环境安全性的判断却相对比较直观。云南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工业发展也相对落后,对农业生产环境造成的污染较为有限,为保障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的食品安全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生态型农产品的消费认知。

(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资源优势分析

农业生产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农业生产与当地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及生物物种分布密切相关。云南被誉为“动植物王国”,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而且云南具有地型多样化、气候多样化、物种多样化的农业生产适宜性特点,为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原生态”农产品形象在广大消费者心智中具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要顺势而为,充分挖掘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在消费者心智中已形成固有认知,利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结合消费者需求及竞争对手分析,对这些已形成的良好消费认知及农业发展资源优势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形成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一致性的品牌定位。

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及诠释

(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的基本原则是品牌聚焦,这主要源于消费心智认知规律,消费者心智认知具有崇尚简单排斥复杂的特点。在消费者心智中植入过多的品牌定位理念,不仅起不到强化品牌认知和记忆的效果,而且还会扰乱和弱化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识别,品牌定位的简约性和效果性是正相关的。通过对消费者、竞争对手、农产品属性及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资源优势分析,笔者认为“健康”理念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的内核。即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应定位为健康产业。“健康”的产业品牌定位不仅符合消费者需求和未来的消费趋势,而且具有无限产业成长空间。“健康”品牌定位抓住了农产品的本质产品属性,而且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自身所具有品牌资源优势高度相关。“健康”的品牌定位符合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高原”概念生态联想逻辑。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健康”品牌定位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未来发展厘清了方向,形成了消费者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统一的品牌认知,当消费者提起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的认知印象时,首先联想到的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健康”品牌理念。即来自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是健康的农产品,是安全的、放心的、优质的农产品。诚然,品牌定位只是构建了品牌的理念内核,产业自身的品牌定位与在消费者心智中真正实现成功的品牌定位还有相当距离,需要对品牌定位理念进行整合传播,而且还需构建与品牌定位理念相适宜的资源配称体系。品牌定位在消费者心智中成功注册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定位者长期坚持和不懈努力。

农业产品市场分析篇3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农业发展的滞后严重影响着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在有九亿农民的中国,只有使农民真正富裕起来,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目前国家大力扶持农业发展,想方设法促进农民增收,“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不言而喻。为顺应国家改革发展方向,促进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贵阳市农业经济分析预测预警系统》应运而生。将为各级政府、涉农企业、投资者个人提供贵阳市各地农业经济指标、市场价格走势、趋势分析预测和各类农产品产量预警等信息。为政府宏观调控、农户规避市场风险提供有力的信息技术保障。

贵阳市农业经济分析预测预警系统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数据库、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农业经济学原理人工智能化。通过智能分析预测、得出农产品市场价格走势、趋势以及农产品预警等信息,可为政府、农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进人市场等提供决策依据。

2 系统简介

信息化是当前各行各业走向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不可避免要和信息化道路相结合。而信息化道路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利用互联网络,高效、快捷地获取或提供各种信息,从而达到发展的目的。

《贵阳市农业经济分析预测预警系统》就是一个结合互联网络的资源共享平台。该系统通过广泛收集农作物信息、农产品种类、价格、市场等各种有关农业经济、市场的信息,依托现有的数据库、经济模型,加工、分析、预测、预警处理,并将各种分析结果以及处理后的信息及时地通过互联网络向各级政府部门、涉农企业和个人,从而达到以市场为依据,为政府、企业合个人提供充分的市场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完善农村市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3 系统结构与功能介绍

系统由,ne酷合sQL开发完成。数据库系统和软件功能系统是整个系统的两大核心组成部分,系统的功能主要划分为市场信息管理、市场信息分析、市场信息预测、气象因子管理、预测预警管理、GiS接口,系统管理几个部分。在整体上,资料采集存储、分析预测和监测预警是整体功能中的3个主要组成部分。

3.1 系统数据库

系统数据库主要包含:农业生态环境数据库、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宏观农业信息数据库、农产品质量标准数据库、农产品质量动态监测数据库、涉农企业信息数据库和农产品市场信息数据库。这7大数据库为系统的分析预测预警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撑。

3.2 分析系统

本系统是在市场研究专家知识的基础上,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中的神经元网络和机器学习算法,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集成方法,分别对农产品市场、供求进行均衡分析;对农产品价格、成本、收益,土地资源利用率、收益率。资金利用率、收益率,劳动力的利用率、收益率等进行边际分析;对土地资源的竞争利用状况、资金资源的竞争利用状况、劳动力资源的竞争利用状况、可替代农产品的市场替代状况、本土农产品和外来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情况进行博弈分析。通过系统分析得出本区域内农业经济运行的一些预测监测指标。

3.3 预测系统

在预测系统中。本系统的技术支持手段包括模型系统和专家系统,以及知识库和专用数据库等。同时,采用人工神经元网络预测体系为主、贝叶斯动态预测体系为辅的双重预测体系,分别结合运用季节模型、回归模型、噪声模型,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中的人工神经元网络自动预测农产品经济指标,发出见顶或见底的信号,并给出相应的涨跌幅度,持续时间的预测结果以及其可信度概率。

3.4 预警系统

预警系统通过对农业生产过程、农产品市场供求状况的相关指标的均衡分析,对比标准化的系统指标体系。对农业经济的整体运行状态和变化趋势作出判断和预警。使宏观管理部门和微观市场主体准确把握农业经济运行的脉搏。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产品市场变动的特点和各种先行特征信息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运行的未来趋势做出超前判断,以便适时适度地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调整。

预警指标标准化建设包括:总体状态描述指标;景气波动指标;政策效应指标;外部经济环境指标。

4 系统的主要数据模型

依托强大的数据库,丰富的资料,系统的数据模型,将所需数据结合参数系数。采用最小平方算法计算得出预警结果。

如:粮食的产量增长率计算模型:分别采用的数据有,估计参数,滞后一期人均收入增长率和滞后一期人均收入增长率3种数据,计算公式为:Y=C+a*X1+B*X2(Y:粮食产量增长率,C:估计参数,a:滞后一期人均收入增长率。B:滞后一期人均收入增长率,X1与X2为综合计算系数)蔬菜产量增长率计算模型:采用的数据有:估计参数、滞后两期的播种面积,滞后一期的化肥,滞后一期的化肥和滞后两起的农业机械总功率5种数据,计算公式为:Y=e-i-a*X1+B*X2+C?X3+D*X4(Y:蔬菜产量增长率,e:估计参数,a:滞后两期的播种面积,B:滞后一期的化肥。C:滞后一期的化肥,D:滞后两起的农业机械总功率。X1-X4位综合计算系数)

通过以上计算模型。可得到相应的产品的预警区间表。系统中将有对应的预警信号提示,如下表:

5 系统运行成果

《贵阳市农业经济预测预警系统》自2006年6月1日正式开始试运行,至目前为止,运行情况较为良好。预测正确率较高。能够基本反应市场价格变动情况。

两年以来,该系统共计分析预测了4周市场价格信息。每期信息含有各个郊区(含小河区),三县一市的主要农产品市场及两城区内的万东、新路口、红边门、民生路4个市区内的大集贸市场,共计12个市场,加上全市市场平均及两城区市场平均分析共14个预测数据点。品种包括粮食类、油类、肉类、禽类、蛋类、水产类、蔬菜类等34种农产品。共分析预测了43316个市场价格信息情况。其中完全正确(预测值与实际值完全一致)的有16460个,占全部预测个数的38.00%;正确(预测值与实际值误差在10%内)的有17586个,占全部预测个数的40.60%;基本正确(预测值与实际值误差在10%至20%之间)的有5798个,占全部预测个数的13.39%;误差率较大(预测值与实际值误差在20%以上)的有3472个,占全部预测个数的8.02%。

全市平均价格是能更方便、客观地分析全市农产品价格走势情况。对于全市平均价格的分析预测(共计3264个预测值)情况表明,完全正确及正确(预测值与实际值误差在10%内)的有2920个,占预测总数的89.46%;误差率较大的仅有48个,占预测总数的1.47%。

6 总结

农业产品市场分析篇4

关键词:农产品;第三方物流;效率评价;河南省

一、引言

河南是全国的产粮大省,诸多农产品的产量都位居全国第一,素有“中国粮仓”之称。河南省的农产品不仅要解决本省人口的吃饭问题,每年还为其他缺粮省份调出300亿斤商品粮和粮食制成品。因此,大规模的农产品储运、外销、外调及加工等推动了河南省农产品物流的快速发展。据调查显示,河南省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256个,已经覆盖了全省大部分城市和农产品主产区,批发市场模式是现阶段河南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的主要模式。然而,这种传统的物流方式在实际操作中不仅表现出资源配置不合理、信息反馈不畅、组织协调难度大等问题,而且也难以满足农产品物流的内在要求,即大批量、多品种、快反应、高标准等要求,致使河南省农产品物流效率低、成本高、损耗大,严重影响了河南农业产业化进程。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经验,以及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趋势,众多学者指出,发展基于第三方物流的农产品物流模式能更好地适应农产品市场发展以及消费者需求偏好的变化,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但这些研究多是定性描述,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为此,本文以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九个农产品经济体为例,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方法定量评价了传统的批发市场模式和第三方物流模式的运行效率。这九家经济体分别是:郑州刘庄蔬菜批发市场,郑州毛庄蔬菜批发市场,焦作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新乡农贸综合批发大市场,信阳长台关花生市场,周口黄淮农产品批发市场,河南天邦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河南众品生鲜物流有限公司,河南金地农产品物流公司。其中,前五家是传统的批发市场,后三家是新兴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周口黄淮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正在转型的大型集成农产品运销商。

二、评价模型的建立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能够对同类多指标投入、多指标产出经济系统的相对有效性进行评价。本文采用的是固定规模报酬假设下多投入多产出时的效率评价模型(C2R模型)。具体模型如下:

min[θ-ε(S-+S+)]

其中:θ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离有效前沿面的径向优化距离,在本文主要是指产出相对于投入的有效利用率,j=1,2,…,9,即河南省九个农产品运营经济体。Xij为第j个决策单元在第i种类型投入的投入量,Yrj为第j个决策单元的第r种类型产出的产出值;λj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的权重系数;S-i为投入指标的松弛变量,即投入冗余值;S+r为产出指标的松弛变量,即产出不足值;ε为一非archimedes无穷小量,在计算时可取(ε=10-6)。

采用Dea评价的具体原则是:当决策单元的θ=1,且S-=S+=0时,称该决策单元为Dea有效;当θ=1,且S-≠0或S+≠0时,称该决策单元为Dea弱有效;当θ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与数据来源

基于系统性和全面性原则、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可比性原则、重要性和可获得性原则,本文选取的三个投入指标分别为:固定资产总值、企业员工总数、主营业务成本。两个输出指标分别为:主营业务净利润、主营业务毛利率。各指标的具体含义如下:①固定资产总值:反映资本投入量。对于农产品运营经济体来说,固定资产是一项重要的投入,包括土地、运输工具、仓库、检疫检验设备等。固定资产总值的规模不但是一个企业规模大小的标尺,而且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作效率。②企业员工数:反映劳动投入量。劳动是经济体的一个重要投入,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许多环节仍然需要大量人力去完成,比如需要工人来操作各种机器设备、经济体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管理人员,因此把企业员工数作为一个重要的输入变量。③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成本是为取得业务收入而耗费的资源的价值体现,反映企业在经营中的直接投入资源。④主营业务净利润:主营业务利润是经济体的产出在财务报表中的体现,既定的输入情况下,主营业务利润越高,表明企业的经营效率越高,因此,可以反映农产品运营经济体在既定投入的情况下的产出效率。⑤主营业务毛利率:由于管理费用科目众多,权重不好把握,因此,为了更好地反映管理费用对农产品运营经济体的影响及其支出比重,我们选取了经济体的主营业务毛利率来反应管理费用所占的比重。

结合这九个经济体的2009年报和项目组的调研结果,整理得出各指标数据如表1所示。

四、评价模型与计算结果

以郑州市刘庄蔬菜批发市场为例,根据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列出如下方程:

min[θ-10-6(S-1+S-2+S-3+S+1+S+2)]215λ1+207λ2+153λ3+176λ4+265λ5+300λ6+100λ7+135λ8+120λ9+S-1-215θ=04500λ1+3900λ2+2000λ3+2100λ4+2200λ5+8000λ6+1000λ7+800λ8+1000λ9+S-2-4500θ=0850λ1+1050λ2+1150λ3+980λ4+1200λ5+1300λ6+650λ7+500λ8+630λ9+S-3-850θ=025.36λ1+20.56λ2+18.75λ3+21.03λ4+15.58λ5+30.25λ6+31.29λ7+26.36λ8+32.05λ9-S+1=25.361000λ1+800λ2+500λ3+750λ4+600λ5+1500λ6+850λ7+500λ8+800λ9-S+2=1000λj≥0,j=1,2,…,9S-1,S-2,S-3,S+1,S+2≥0

其他评价单元省略。利用LinGo9.0软件,计算得到的结果如表2所示。

从模型计算结果得出,周口市黄淮农产品批发市场、河南众品生鲜物流有限公司和河南天邦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θ值等于1,并且S+=0,S-=0,因此,它们一起构成了整个评价模型的Dea效率前沿。也就是说,从以上三个投入和两个产出的角度来看,这三个经济体的运行状况是有效的,投入和产出均没有冗余,各种投入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产出也比较高效,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况。同理,根据表2我们可以得到郑州刘庄蔬菜批发市场、郑州毛庄蔬菜批发市场、焦作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新乡农贸综合批发大市场、信阳长台关花生市场和河南金地农产品物流公司等六个经济体的Dea评价结果依次为:0.8536、0.8047、0.7634、0.8165、0.7323、0.9277,与前三个经济体相比,这六个经济体的运营状况为相对低效。

此外,根据表2松弛变量值还可以看出各经济体在每个投入和产出指标的改进潜力,具体来说,郑州刘庄蔬菜批发市场的企业员工过多和主营业务投入成本过高,而主营业务净利润偏低;信阳长台关花生市场和河南金地农产品物流公司的企业员工数有所冗余,主营业务净利润和企业毛利率都明显偏低,其他六个经济体的投入产出比较相称。

五、分析与讨论

从上述评价结果不难得出,这九个经济体中只有周口黄淮农产品批发市场、河南众品生鲜物流有限公司和河南天邦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运营效率为有效,其他六个经济体的运营效率均为低效,那么,它们究竟低效到什么程度呢?距离Dea有效的差距有多大?如何通过管理活动加以改进?为此,本文进一步对其进行投影分析。以投入成本的投影分析为例,具体做法是:以三个有效决策单元为基准,将其他六个决策单元的Dea评价值均设定为1,而且假定这六个评价单元的固定资产总值、企业员工数、主营业务净利润和企业毛利率保持不变,这样就可以求解出理想状况下的各个评价单元的主营业务成本,进而将原来的主营业务实际投入成本投影到有效前沿面上,这样就可以找到决策单元的实际投入成本距离Dea效率前沿的差距,投影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为了更直观地表示经济体的实际主营业务投入成本相对于有效状态时的理想投入成本的差距,图1是该投影分析的对比图,这样可以更加清晰地反映出主营业务成本对投入产出的影响程度。

同理,我们还可以假定主营业务的投入成本保持不变,而将其他投入指标或产出指标一一进行投影分析,进而研究各指标的实际值相对于理想状态时的差距,从而为经营主体提供效率改进的决策参考,但本文不再累赘。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采用Dea效率评价的分析结果显示,黄淮农产品批发市场、河南众品生鲜物流有限公司和河南天邦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规模和技术相对有效,这其中有两家是专业从事农产品运销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另外一家黄淮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正在转型的大型集成农产品运销商。相比之下,其他六家经济体的运行效率状况存在不同程度的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问题,而这些经济体又都是传统的农产品物流经济体——批发市场。进一步的投影分析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对当前的经营现状和理想状况下的固定资产、人力资本、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净利润和经济体毛利率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几乎所有批发市场的投入和产出值与理想目标值均存在一定差距,其中从业人员众多、运行成本偏高,经济体毛利率偏低等属于共性问题。总之,通过以上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与传统的以分散化、小型化、初级交易方式为特征的批发市场组织模式相比,第三方物流公司的运作是相对有效的,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均相对有效,因此,建议河南省要积极发展农产品的第三方物流模式,提升农产品物流的总体运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芦阳.河南省农产品物流Swot分析.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3):56-57.

2.范秀荣.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组织的经验与启示.中国流通经济,2007,(1):14-16.

3.张晓林.农产品物流体系重构与优化研究——基于“两头诉苦、中间喊冤”现象的分析.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1):5-10.

4.陈静.我国农产品物流现状及第三方物流模式的建立.安徽农业科学,2011,(20):12513-12514.

5.王道平.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实证研究——基于各省市的聚类分析法.财经问题研究,2011,(20):108-113.

6.胡天石,潘建伟.第三方物流信息平台促进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研究.中国流通经济,2010,(7):24-27.

7.邵贵平.基于第三方认证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江苏商论,2010,(5):28-30.

8.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9.郭强,黄学良.第三方物流在我国的发展研究.物流科技,2004,(10).

10.李碧珍.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演进分析.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3).

11.李碧珍.虚拟农产品物流模式及其利益风险.发展研究,2009,(2).

12.周发明.中外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比较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5).

13.王敏.美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考察与启示.农业质量标准,2006,(1).

14.何加骏,孔有利.发达国家及地区生鲜农产品物流经验与启迪.上海农业学报,2007,(2).

15.王中军.国外农产品物流的经验简述.世界农业,2007,(4).

16.胡振虎,夏厚俊,万敏.国外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生态经济(学术版),2006,(2).

17.范秀荣,李晓锦.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组织的经验与启示.中国流通经济,2007,(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号:11YJC790078);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项目号:2012B267);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号:2012-GH-101);河南理工大学博士基金项目(项目号:B2006-13)。

农业产品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1-0055-03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尤其是对物流时间和技术要求较高的生鲜农产品来说,这种损失更为明显。因此,对生鲜农产品物流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学者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为了进一步剖析农产品物流过程及其运行效率,本文以农产品物流模式为切入点对农产品物流相关研究进行理论探讨和分析,从而为农产品物流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国外农产品物流模式的研究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比较典型的农产品物流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美国的超市主导型;另一种是日本的农协组织下的批发市场主导型。在美国和日本,几乎所有的农产品都通过各自的物流模式到达消费者手中,因此,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是对其运行效率以及改进方法进行探讨分 析。

p.J.p.Zuurbier认为美国约有3/4的水果和蔬菜是通过超市到达消费者手中的,并从供应链的角度对美国、法国和荷兰的零售商及中间商进行了研究,认为垂直协作是提高效率、减少成本的措施。Cook认为随着美国零售业的不断发展,拥有配送中心的大型超市在购买生鲜食品的过程中不再需要批发市场作为中介,而是从供应商手中直接获取,生鲜食品从产地经过配送中心直接到零售商。日本学者正认为,近年来日本的流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型贩卖店铺和配送中心的物流模式正在逐步发展起来,以批发市场为主的物流模式以及价格形成机制都需要进行改革。江端一成认为由于生产规模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等原因导致了农协组织下批发市场的功能正逐步减弱,提出大型超市与生产者直接交易的市场外流通模式,从而降低流通成本。

美国和日本的农业协会组织都很发达,在农产品物流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美国产地市场比较集中,单个农场主的生产规模大,以美国为代表的农产品物流模式流通渠道短、直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物流效率更高,物流成本更低;而日本的农产品需要经过二级或二级以上的批发市场才能到达零售商,物流成本相对较高。从日本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发展变化来看,减少物流环节、实现农产品直销逐步取代批发市场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的现状分析

农产品物流涉及物流主体、物流场所以及物流渠道三个方面,对于农产品物流主体和物流场所的认识,国内学者的观点基本一致,而对于物流渠道的认识,由于学者们对处于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或组织)的认识不同,所以产生了一些分歧,构建了不同的物流模式。

从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现状来看,由于批发市场具有开放性、低成本的进入与退出等优势,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占据了主要地位,大部分的农产品都是通过批发市场到达消费者手中。张闯、夏春玉通过对这种渠道中权力结构的分析,认为由于农户规模小、数量众多等问题的存在,造成了这一渠道的低效率运行。而刘东英等则认为物流主体低组织化程度和低物流综合能力这一特征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以批发市场为依托的随机型物流链是目前降低交易费用从而提高效率的最佳选择。随着我国“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尖锐,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了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逐渐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组织形式,因此出现了以龙头企业主导的物流模式。这种物流模式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整个渠道的收益,而在此基础上引入合作社这个中介组织则进一步提高了运行绩效。

不论是现行的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物流模式还是龙头企业或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共同为主导的物流模式,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产品物流效率低下、损失巨大的问题。因此,发展现代化的物流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李晓锦、范秀荣提出建立专业化的物流体系,物流中心的兴建则是迈向专业化的第一步;宾幕容、周发明提出应该推进农产品连锁超市经营;而李季芳认为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则能完成生鲜农产品从生产到配送的一体化,使生鲜农产品真正“生鲜”。

以上几位学者将我国农产品的物流归结为几种简化形式,对农产品物流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使更多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展开深入分析和讨论。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农产品物流模式是我国现行的主要模式,也是最初级的形式,批发市场的集散作用仅限于本地,由于销地批发市场远离农产品产区,物流环节过多,信息反馈不及时,造成了农产品损耗严重;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出现了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物流模式,这种模式替代产地批发市场的部分职能,直接进入销地批发市场、加工企业等下一个环节,减少了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但是这种模式仍存在一些弊端,农户在与企业谈判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其利益容易受到侵害,同样,企业也不得不经常面对农户的违约行为,因此,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加入对这种模式进行了完善。结合现代物流理论以及国外的实践可知,现代化的物流模式如超市连锁经营、物流中心、第三方物流等将是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未来趋势,专业化的物流主体促进了流通与生产的分工合作,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有利于实现物流标准化,有利于生鲜农产品以高质量、低价格送达消费者手中,从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

三、基于各种理论对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分析

由于我国现行制度的安排,造成了农产品物流主体多元化、物流渠道分散的现状,进一步加剧了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因此,国内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中各种农产品物流模式的产生都是最优的选择结果。黄祖辉、刘东英提出在新制度经济学的框架下对农产品物流问题进行研究,指出纯粹的市场交易关系是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基本制度安排。罗必良等认为,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流通组织体制是一种适宜的组织制度安排。李晓锦、范秀荣认为,农产品物流中心同批发市场一样采用三方规制结构也是一种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家们用来分析一切制度和组织选择的根据,因此,基于交易费用理论对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的文献也不在少数。蔡荣等从交易费用的视角和供应链管理理论对当前我国果蔬市场存在的几种模式进行效率分析,提出了新型果蔬市场流通模式。

一些学者也从供应链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李季芳认为提高供应链效率的办法是培育核心企业以替代目前的批发市场,提出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整合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还有少数学者运用网络组织理论、有向图理论、渠道行为理论等对农产品物流模式进行了分析。如夏春玉等人从网络组织的角度来研究农产品流通的问题,他们认为在农产品流通的过程中,由于存在复杂多样的契约和关系而使各个流通主体形成了一种特殊组织模式――农产品流通网络组织,这种模式能克服市场组织的风险性以及企业(科层)组织的教条僵化。

与国外农产品物流模式的研究相比,我国学者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这些研究仅仅是对我国现存的物流模式进行简单描述或对某种经济理论进行分析,对于这些模式的比较也仅仅是定性分析,缺乏严格的定量分析,无法证明哪种模式是最有效率的、最适合当地农产品的发展。其次,对于具体农产品的研究,也只是细分到果蔬、生鲜这样的概念,由于我国农产品种类繁多,南北差异显著,不同的农产品也应该具有各自的物流模式。再次,国外物流企业的技术装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目前已经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格局,而对于我国农产品物流中核心企业的研究则很少涉及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及信息系统的运用。最后,国外的农产品物流研究已经将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独立的物流主体纳入物流体系中,而我国的研究中则鲜有涉及,关于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的理论还不够深入,缺少理论基础。几乎所有的文献都是通过建立第三方物流的必要性等宏观角度进行分析,而不是从交易效率和交易费用的理论角度提出需要构建农产品第三方物流模式。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农产品物流模式的探讨和分析,认为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与国外发达国家基本一致,都包括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但是,我国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耗严重,其运行效率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是环节过多的物流模式造成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超市主导型农产品物流模式通过配送中心实现农产品直销,提高了物流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而物流同样比较发达的日本也在朝这个趋势发展。发达国家直销的物流模式是在生产规模化、大型连锁超市及配送中心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普遍运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了电子商务平台。从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来看,不论是生产者、中间商还是零售商都不具备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能力,不能成为农产品物流模式中的主导者。因此,对于农产品物流来说,应该尽快发展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建立高效的第三方物流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减少物流环节和交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最终提升农产品品质,增加农民收入。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p.J.p.Zuurbier.SupplyChainmanagementintheFreshproduceindustry:amiletogo[J].JournalofDistributionResearch,1999,(3):20-30.

[2]正•こうのすただし.青果物取引の相化と格形成の[J].林金融,2004,(9):22-33.

[3]江端一成.青果物卸市の能分化のについて[J].食品流通研究,2002年冬号(no.2).

[4]张闯,夏春玉.农产品流通渠道:权力结构与组织体系的构建[J].农业经济问题,2005,(7):28-35.

[5]刘东英,梁佳.中国的生鲜蔬菜物流链:观察与解释――以河北省乐亭县蔬菜物流系统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7,(8):47-55.

[6]周立群,曹利群.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变与创新――山东省莱阳市农业产业化调查报告[J].经济研究,2001,(1):69-83.

[7]李晓锦,范秀荣.农产品物流体系的规制及其专业化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6,(8):43-46.

[8]宾幕容,周发明.农产品连锁超市经营的成本效益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7,(6):44-46.

[9]李季芳.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07,(1):17-19.

[10]黄祖辉,刘东英.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与制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5,(4):49-53.

[11]罗必良,王玉蓉,王京安.农产品流通组织制度的效率决定:一个分析框架[J].农业经济问题,2000,(8):26-31.

农业产品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坝子农业”;农批市场;产销衔接;影响因素;信息不对称

现有关于贵州省农产品产销脱节原因的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虽然贵州省资源禀赋优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促进了各种具有区域特征和良好品质的特色农产品生产(李敏,2015),但由于贵州省水土流失、地质灾害频发,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成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曾希柏等,2001)。第二,农产品品类的不同意味着冷链储存和运输方式与条件的不同,而同品类又必须满足“贮运集并”的最低产量标准,加之农产品物流时效性的约束,使得坝子农业(“坝子”是山区或者丘陵地带局部平原(直径在10公里以下)的地方名称,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地区的山间盆地、河谷沿岸和山麓地带。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流水的冲刷使地表土层浅薄,地表水渗漏严重,不利于耕作,只有“坝子”内小块的冲积平原,拥有适合耕种的水土条件,是发展农业优先选择,故称为“坝子农业”)条件下品种多、产量少的贵州省在农产品冷链体系上投入高、成效低(郑东,2011),品牌树立困难,影响黔货出山。第三,农产品生产周期长、信息获取成本高(朱述斌,2010)等问题导致产销双方信息不对称、不通畅,是当前农产品陷入供过于求和销售不畅的根源(冉文江等,2004)。

理论分析与假说

“滞销”是一种非主观意愿的不出售,表现为售价远低于成本时仍然卖不出去的现象。一般来说,生鲜经销商们在批发市场本季的亏本销售情况反馈到产地,就是该产品本季生产严重供过于求,以至于无人愿意上门收购。贵阳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一方面承担着应急保供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为当地农产品的信息采集、市场调控、食品追溯提供了平台。本文基于贵阳市批发市场农产品流通基本模式(见图1),以经销商为视角,设定“农产品是否滞销”为被解释变量Y。由于贵州省多数农批市场内设有“扶贫专区”以促进本地农产品的销售,本文将批发市场经销商“是否销售本地农产品”设置为核心解释变量X,各变量赋值见表1所示。本文提出以下假说:H0:X对Y具有正向影响。经调查,贵州省农产品流通模式是以批发市场经销商作为中介的传统模式为主渠道。经销商的特点在于同时涉及农产品“购入”和“销售”两个方面。在农产品“购入”过程中,经销商更多关注包括成本在内的经济利益,通常会对库存积压量(唐国斌等,2020)、收购价格、收购方式(田敏等,2013)、产品品牌(奚国泉等,2001)等进行综合考量。在销售过程中,经销商更多关注收益,而适当的价格策略恰好能够满足经销商的利润追求,加之随着加工企业、商超、电商及专业供应商等现代采购渠道的出现(乌云花等,2009),经销商对农产品的销售主体及其规模性也格外关注。为此,本文加入“采购因素”和“销售因素”,分别设置为控制变量X1ij和X2ij(注:i表示二级指标编码,i=1、2、3;j代表三级指标编码,j=1、2、3、4、5),各变量赋值见表1所示。本文提出以下假说:H1:X111-X115、X122、X123及X132-X134反向影响Y;X121、X124、X131正向影响Y。H2:X211-X215、X221及X223反向影响Y;X222正向影响Y。其次,由于农业的弱质性,针对农产品的各类优惠政策对农产品的流通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穆月英,2012)。因此本文设置“政策因素”为控制变量X3,变量赋值见表1所示。本文提出以下假说:H3:X3反向影响Y。最后,批发市场内部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销商日常销售的销售环境,本文加入“批发市场总体评价因素”作为控制变量X4,用以反映批发市场对经销商农产品滞销情况的影响。变量赋值见表1所示。本文提出以下假说:H4:X4反向影响Y。 数据说明与模型构建贵阳农产品物流园、贵阳地利农产品物流园及贵州双龙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围绕贵阳市呈三角状分布,且交易额总和占贵州省农产品批发市场份额的70%以上。因此,笔者对贵阳市三大农批市场进行了实地调查,向市场经销商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87份。因变量“农产品是否滞销”属于二元离散选择变量,因此本文选用逐步回归的二元logit模型来探究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1)加入收购因素,模型(2)加入销售因素,模型(3)加入政策因素,模型(4)加入批发市场评价因素,核心解释变量X参与所有模型的回归。具体模型如下: p表示当经销商出现滞销,即因变量Y=1时的概率,记为p=(Y=1|X),取值范围为0-1,1-p表示当经销商未出现滞销情况,即因变量Y=0时的概率,记为p=(Y=0|X);β0表示常数项;βi表示待估参数,Xi表示解释变量。

结果与分析

(一)结果

本文借助Statamp-64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具体模型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整体上看,各模型中卡方检验统计量对应的p值均为0.00,故整个方程所有系数(除常数项外)的联合显著性较高;模型(1)-(4)的拟合度水平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表明三个模型的拟合度逐步增加,即逐步引入的变量对模型整体解释力的贡献逐步加大。同时引入控制量之后,大多数影响因素变量的显著性和作用方向未发生改变,即模型体系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二)分析

1.核心变量分析。数据结果显示,在四个模型中核心变量X的系数均为正,并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销售贵州本地农产品的经销商出现滞销情况的概率更大,H0得到验证。深层原因是,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广布,流水冲刷导致地表土层浅薄,农作物难以种植,只在高原面、河谷、槽谷等地分布的“坝子”上才可进行耕种。这些坝子虽地形平坦、便于农产品耕作,但由于成因多样,类型和特征的明显差异降低了本地农产品单一品种的种植专业扩大了价格调节的“滞后性”(冉文江等,2004)。综上,本文基于农批经销商视角,从农产品收购、销售、政策环境、交易场所等方面探究贵州省本地农产品滞销的根本原因,以期丰富现有理论研究的同时,为贵州省农产品产销衔接提供政策建议。业化与规模化程度,提高了销售运输成本。加之本地农产品品质不稳定、附加值低,导致市场竞争力差、消费者认可度低,间接导致农产品滞销概率加大。2.控制变量分析。第一,收购因素对农产品滞销影响分析。表2模型(1)结果显示,X121在1%的水平上显著,系数为正,H1部分得到验证。据实地调研,批发市场内多数经销商采用委托收购的形式,因为产地收购商和批发市场经销商对于产品供销信息的把握程度不同,相对来说,产地大型收购商或收购商对于产地农产品生产状况、质量等级、采购价格、销售渠道等情况更加了解。模型(1)结果还显示,X133在1%的水平上显著,但回归系数为负,H1部分得到验证。较其他信息渠道而言,各地方政府都有专门的统计部门和农村经济调查队,不仅会向农村基层组织和规模以上经营主体收集信息,还会对当地经济影响大的农产品进行供求预测,以指导当地农业生产、促进产销良性对接。第二,销售因素对农产品滞销影响分析。模型(2)结果所示,与X222均在1%水平上呈现显著,但X221系数为负,X222系数为正,H2部分得到验证。市场机制会通过市场供需变化引起价格变动,从而实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经销商在进行农产品销售时也应该时刻遵守市场规律,按市场行情波动制定产品价格,避免滞销。第三,政策因素对农产品滞销影响分析。模型(3)结果显示,X3在1%的水平上显著,系数为负,H3得到验证。贵州省农业厅、商务厅等相关部门对本省农产品销售采取了不少政策支持,这些政策倾斜往往与经销商实际收益直接挂钩,能够有效提高其积极性。具体而言,贷款贴息等政策提高了经销商销售本地农产品的信心,电商开通补贴、电商经营补贴等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为经销商拓宽了本地农产品销售渠道。第四,批发市场评价因素对农产品滞销影响分析。模型(4)加入批发市场评价因素后,X4在1%的水平上显著,系数为负,H4得到验证。经调查,近年来贵阳农产品物流园响应政府部门扶贫号召,不仅向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免铺位租金、免进场费等优惠,还在批发市场业务开展过程中开启了“1+6”产业扶贫模式(“1+6”产业扶贫模式指成立产业扶贫部,以及搭建扶贫专区、开展产销对接、组织农民培训、发展自有产业、提供就业岗位、提供金融支持等“六大扶贫措施”),并向省内贫困地区农产品种植提供了技术支持,从各个环节为经销商提供便利,扩大了经销商对本地农产品的销售热情。

对策建议

建设批发市场数字化信息平台,助力产销对接。首先,应充分发挥批发市场价格发现、信息引导功能,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完善批发市场农产品交易数据与信息的分析与共享机制,在实现“智慧农批”的同时,通过本地农产品交易数据信息引导本地农产品生产与品种调节。其次,引导连锁超市集团、知名电商平台与批发市场经销商合作搭建本地特色农产品销售专区,并予以仓贮运输费用减免等相关物流政策支持。规范提高合作社办社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种植组织化和规模化。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存在可以利用种植习惯的相似性建立起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将一定地域内分散的坝子进行统一经营,扩大单一优质品种的种植面积,并通过销售、加工、运输、贮藏服务的提供,提高农户种植本地农产品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稳定货源、提高品相、实现品质标准化等目的。加大本地农产品品牌建设,打造高品质农业。政府部门除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引入客户资源,达到提高对接效率、稳定货源的作用外,还应加大对当地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政策支持与补贴,深入挖掘贵州省人文历史和文化特色,建立具有当地风俗习惯和饮食特点的品牌或标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拓展本地市场销售、实现高效“地产地销”同时,积极开拓省外市场、实现“黔货出山”。

参考文献:

1.李敏.贵州省农产品o2o发展模式探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36)

2.曾希柏,胡清秀.发展贵州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几点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S1)

3.郑东.贵州农产品物流发展的Swot分析及应对策略[J].农业经济,2011(8)

4.朱述斌.农产品价值链中市场信息不对称性问题探讨[J].商业研究,2010(1)

5.冉文江,冯俊文.农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化进程的完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

6.唐国斌,赵婉婷.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0(2)

7.田敏,张闯,夏春玉.市场不确定性与农产品收购商投机行为:私人关系的作用[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12)

8.奚国泉,李岳云.中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1(9)

9.乌云花,黄季,ScottRozelle.水果销售渠道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29(4)

农业产品市场分析篇7

关键词:城市农产品物流中心千奥物流秦皇岛定位研究

一、引言

物流园区是集约化、大规模的物流设施的集中地和多种物流线路的交汇地,具有综合、集约、转运、储存、指挥和调节优化等基本功能。物流园区的规划与减少对城市经济乃至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有着突出的作用,如:降低城市运行成本,改变城市增长方式甚至构成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整合城市现有的物流资源。此外,还具有促进城市功能分区更加明确和保护城市环境的作用。

但是,据国家统计局调查资料显示,国内物流园区的减少存在着追求投资速度而忽视效益的现象,造成许多园区的空置率达到60%。在物流园区规划中,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确定该园区的定位。如果没有科学的定位,则其发展将会面临很多问题。如果定位过高,在建设过程中,就会造成规模过大,引起资源的浪费;反之,定位过低,就会造成其规模满足不了物流发展的要求,同样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物流园区规划的定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影响着该项目的发展规模,并关系到其规划成功与否。因此研究物流园区的定位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项目背景

河北省政府结合我省经济发展水平和物流状况,先后出台了《河北省现代物流业2010年发展规划》和《关于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其中《河北省现代物流业2010年发展规划》提出,河北省将加快石家庄国际物流园区、秦皇岛东港路物流园区、廊坊国际区域性物流产业园和邯郸综合物流园区等一批大型物流园区建设。秦皇岛市抚宁县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结合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规划,提出了建立抚宁千奥物流中心。

千奥物流中心项目是抚宁县委、县政府既考虑到为三农服务,又考虑到县域经济的长远发展,而谋划的富民强县项目。本项目选址在抚宁县城东南下庄管理区。位于抚宁县横二以南,横三以北,留守营连接线以东,紧邻留守营连接线,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总体建设规模为:占地面积253460平方米(约380亩)。

由于农产品种类繁多,不同的农产品在批发交易过程中所需要的服务不同,因此在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功能设计前要搞清楚市场经营品种的特点和在批发过程中所需要市场通过的服务。功能设计前除了明确经营种类外,还应明确市场定位,如果市场定位为一个以配送中心为主的批发市场,那么在功能设计时应重点考虑市场的配送功能建设;如果是以批发交易功能为主的批发市场,那么在功能设计上应考虑如何为整个批发交易过程提供更合理的服务,并设计合理的交易流程。因此,对千奥物流中心进行准确的定位,就成为该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

三、定位分析

一般来说,定位就是结合园区的内外环境和自身的优劣势对园区的发展进行规划。通过分析可以帮助园区的高层经营决策者明晰内外部环境,提出发展物流园区的使命、远景目标和制胜策略,从而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

本项目在收集资料中,由于基础资料难易获取和调研不易,所以本项目主要根据河北省、秦皇岛市统计年鉴中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统计年鉴的信息,通过对农业优势项目、生产加工基地状况、农业产业化程度、竞争对手、农机农资市场、交通成本、汽车交易等几个方面的分析,以寻求千奥物流项目的优劣势,结合抚宁县的实际情况,进行定位研究。

1、农业优势项目分析

通过对统计年鉴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抚宁县主要农产品是以蔬菜为主,占到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的29.08%,而粮食面积/蔬菜面积为5.96,低于全市平均水平(8.35),并且低于青龙县(19.09)和卢龙县(17.28)。这说明抚宁县农业优势在于蔬菜种植。

进一步分析可知,抚宁县农林牧渔业占全市总值的比重大约为25%,而农业产值占全市农业产值的比重大约为30%。其中蔬菜园艺作物、林产品及干果(尤其是板栗)占全市的40%多。具有明显的农林业优势。

抚宁县有着一定的产值优势,水果品种丰富,产量较大。单位面积水果产量在全市处于中上水平,抚宁县的农业总产值和蔬菜水果总产值均位居秦皇岛四县之首。

综上,抚宁县农业以蔬菜和水果为主。蔬菜和水果在抚宁县农业中的产值占到78.5%,为各县之最,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4.2%。但是,水果的单位产量及产值还有待提高。

2、生产加工基地状况分析

为了寻找抚宁县蔬菜及水果单位产量及产值和其他地方的差距,选取秦皇岛市其他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特别是蔬菜基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抚宁蔬菜基地两项指标排名分别为2.27和2.22,均为第6(倒数第二)名,说明应该挖掘潜力,提升单位面积的产值和销售产值。山海关的蔬菜生产基地两项指标均排名第二,而山海关无公害蔬菜基地两项指标分列第一,分别为抚宁的3.39和3.32倍。而这种差异是除了由于无公害蔬菜由于其高附加值可以获得超额的利润率,更重要的是抚宁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单位,由于当地分散化的小农户种植导致的生产成本高,使得利润少,进而单位产量和产值不高。

因此,对于抚宁县千奥物流中心的定位而言,应该注意加强蔬菜市场的增值服务,提高其附加值,如可以进行蔬菜加工、清洗、包装、仓储、配送等增值服务。

3、农业产业化程度分析

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抚宁县的农业产业经营率。本文选取了河北省、秦皇岛市以及秦皇岛市下辖的三区(海港区、山海关区和北戴河区)、四县(抚宁县、昌黎县、青龙县和卢龙县)以及山海关开发区的2007-2008年两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这个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为:抚宁县2007年和2008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率均为40%,处于10个比较对象中的倒数第二位,低于全省和全市的平均水平。山海关区、山海关开发区和抚宁县三个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率2008年相对于2007年的增长率为负增长。所以,相对而言,抚宁县的农业产业化水平尽管高于青龙县,且增长最为缓慢。

分析发现,这主要是由于抚宁县的农业以散户为主,不能成规模经营,难以降低成本,最终难以形成有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因此,应该进行公司化运作,形成规模化经营,以期降低成本,形成生产—采购—加工—运输—销售—配送产业链。

农业产品市场分析篇8

关键词:农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本文为河南2014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国内外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践与借鉴的配套论文(编号:2014312)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30日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改革持续深入,农业工作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社会稳定的核心工作,针对农业方面的制度性变革持续深入,农业产业化,农业资源的重新整合已经持续推进,并收到了显著的成效,我国农业已经逐步地从自给自足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城乡发展二元化的状况已经得到一定改进。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农业企业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无序竞争等状况依然十分严重,本文试图用商业模式理论对农业企业的资源配置、核心竞争力、目标市场选择,产业链定位和市场定位,分销渠道,伙伴关系,客户关系等要素进行分析,以其探索出适合中国农业企业的发展模式。

二、相关定义解释

商业模式的理论概念最早出自于it经济中,后来这一模型被逐步地引入到对普通企业的分析过程中。从现阶段来说,关于商业模式的理论研究虽然数量众多,但这个理论体系还没有进入成熟阶段,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没有构成,现有商业模式模型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只能对某种类型的企业具有指导意义,还缺乏对全体行业企业的指导作用。但是,商业模式理论给了人们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有效的企业运营行为。

国内外专家对商业模式有不同的理解。oSteR-waLDeR提出了九要素模型,具体包括:核心能力、资源配置、价值主张、分销渠道、目标顾客、伙伴关系、客户关系、成本结构和盈利模式九要素。oSteR-waLDeR认为商业模式应该回答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企业应该如何确定目标顾客群,以及为这一特定群体提供何种产品和服务;2、如何获取为了创造或生产这一产品或服务所需要的能力与资源;3、如何将产品或服务传递给目标顾客,如何通过顾客搜集对产品或服务的意见与建议;4、如何确定提品或服务的成本及收益。九要素模型对于企业的核心战略有清晰的描述。本文以九要素模型为理论基础对中国农业企业进行分析。

三、农业现有商业模式分析

农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企业进行不同的资源配置组合,构成了不同的商业模式组合,本文对农业现有的商业模式核心资源的创新所带来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农产业的发展带来一定帮助。

(一)以双汇为代表的全产业链控制型农业企业。全产业链控制型是目前发展最为普遍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具体是指以农业品加工,营销企业为龙头,或者围绕几个重点环节进行控制,往往有自身的目标客户,品牌主张,通过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实行有机的联合,进行一体化经营。这种形式能够有效地利用闲散的农业资源,在养殖业和种植业中比较盛行。在实际运行中,公司企业联合基地,基地联合农户,公司企业直接面对分散农户,进行分工协作。

双汇从养殖业、饲料业、屠宰业、肉制品加工业、包装商业等各环节对产业链进行纵向整合,始终将重点放在屠宰业和肉制品加工业这两大主业上,先做大主业,再做相关上下游产业。养殖环节、饲料环节是采用产业链外包的模式,养殖环节采用公司加农户的模式为主,与各个村镇的养猪专业户签订合同,按照一定标准统一收猪。

这种模式让双汇有效的盘活了养殖业市场现有的资产,激活了低效的农民养殖环节,双汇通过自建屠宰环节和销售环节,通过屠宰环节实现了产业链的增值,通过销售环节掌控了市场,从而掌控了整个产业链,实现了农业基础资源,农民和土地价值到价格的有效转化。这种模式,分别在核心能力,资源配置,分销渠道,目标市场等方面相对于之前的肉制品企业进行了创新。能够实现生猪的规模化和低成本运营。

这种模式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以产业链中进行有效和公平的利益分配。从上游环节来看,养殖户的生产率偏低,而且多以散户的形式出现,没有统一的组织,所以缺乏对下游的议价能力,在产业链的利益分配环节中处于不利的位置,很难获得满意的收益,当猪肉市场需求旺盛的时候这种矛盾还不明显,当猪肉市场稳定下来甚至下滑的时候,利益分配的矛盾就会被激化,瘦肉精事件就是典型的代表。上游为了保障自身利益,不合规定地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降低了产品质量。最后整个产业链的利益受损。不少企业也针对这个进行的优化。比如白家食品公司,伊赛牛肉,通过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模式进行运营,原材料的供给由公司进行监管,农户以人力土地投入经营,和公司以合资的模式进行经营,但是核心问题仍没有解决,如果市场下行,占据产业链核心地位的公司势必会以牺牲农户的利益来保障自身利益,上游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则上游的生产质量就无法得到保障。

(二)专业细分市场+农户的专业市场带动型模式。专业农业市场以追求农业规模经济,促进农产品的专业化和集中化生产,满足流通的需求为目的。比如陕西洛川的苹果交易市场,浙江舟山额水产品交易市场,江西赣州的脐橙批发市场,黑龙江的牡丹江木耳批发市场,重庆的生猪交易市场,云南昆明的花卉批发市场等等。农业专业市场是有形的市场,即为某一类农产品提供交易的场所。随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农业市场改革的深化,农业市场细分势必成为一种趋势。专业市场带动模式指以专业市场或专业交易中心为依托,围绕当地产业优势,通过培育和发展各类农产品市场,特别是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拓宽商品流通渠道,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扩大经营规模,形成产业优势,节省交易成本,提高运销效率和经济效益。这种模式的问题是主要适用于粮食,小额农副产品销售等买方市场比较明显和水果、花卉、水产等季节性,时效性较强,受市场约束较大的行业。尤其是我国的基本土地政策属于包产到户,起码在现阶段,农业资源的组织还处于无序化状态,这种专业市场模式随着农业经济的自由发展很容易演变成同质化竞争,由于农业资源还处于分散化状态,而且往往是基于政府指导,农业市场的建立是基于政绩工程,这种同质化竞争有可能会一直重复下去。

四、建议

通过上文的理论和案例分析可见,虽然近几年农业经营的蓬勃发展,不断从纵深方向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在带动农民增收,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完善产业布局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可以说我国目前的农业经营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宏观农业资源配置和微观农业企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逐步放开农业核心资源的政策性监管,实现农业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业政策的放开及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产品市场交易逐步扩大,原来自然、半自然经济状况下的农业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但是,由于目前农业资源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所以发展农业资源的市场化配置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农业商业模式发展的核心之一是延长产业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谈判地位,节省交易费用,其实质就是农业的市场化农业商品化、农产品交易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出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以单个农户为基础的小农经济,组织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让小农经济演变成现代化农业经济必须释放农业基础资源,我国只有农业人力资源是相对自由流动到工业中,其他资源受政府而非市场控制,整体产业资源配置相对低效。

(二)推动农业金融发展,政府向民资、外资放开农业相关金融市场。在计划经济时期,资金资源高度集中于重工业发展,这种政策导向使得农村几乎没有资金积累,失去了自我发展能力,逐渐发展成了固化的工农差别。随着国内金融企业的持续市场化,资源自由流动,更会偏向于回报率高的工业和服务业领域,农业收益较低,会导致资金、土地、技术和高素质劳动力的持续流出。随着农业改革的持续进行,农业为追求更高的发展,势必会向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省级,对资金的需求会逐步增加。

在现今的农村金融体制下,农业所面对的金融市场极为狭窄,单个农户只能从农信社获得小额艾宽,农业产业对外资和私人资本的开放程度不够是约束农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放松国内农业企业的金融资本准入门槛,是进一步发展农业企业的条件之一。

(三)打破农业资源以行政区域划分的状态,推动龙头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作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其规模和实力直接影响到产业化经营的成效和农民的实际收益。我国农业企业长期以来受地方政府控制比较严重,体现出整体农业资源分散、农业企业规模偏小、重复竞争的状态。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直接造成我国农业生产成本偏高,从而不具有国际市场的竞争实力。而且农产品加工转化层次较低,从事农产品初级加工者较多,而从事精深加工者较少。产品综合利用水平普遍较低,由此导致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严重制约着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低,绝大多数不符合国际标准,产品的商品性和出口创汇能力很低。因而难以与国外产品多元化,智能化的大规模的现代农业企业竞争。

(四)鼓励农业企业进入全球农业产业链,进行农业资源配置。从市场发展情况来看,短期内,我国农业市场需求不会激增到支持我国农业企业进行大规模投入的市场状况,另外,除了农业运营资源的配置问题外,国内农业企业的技术研发,市场运营,内部管理距离国外先进的农业企业也有一定差距,另外,低成本与大规模生产已经成为中国工业企业的重要竞争力。能否把这种模式移植到农业生产,农业企业通过参与全球农业产业链分工,形成自己的定位和核心竞争力,也是农业发展可以采用的途径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

农业产品市场分析篇9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体系;Swot分析;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7-0049-02

农产品流通体系不仅是连接小生产和大市场的枢纽,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条件。经过近几年的改革与发展,新疆昌吉州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已取得成效,但伴随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矛盾和问题。因此,分析新疆昌吉州农产品流通体系现状等问题,将有助于拓展昌吉州农产品产业链,扩大农产品消费市场,为提高农产品生产流通组织化提供参考依据。

一、新疆昌吉州农产品流通体系的Swot分析

(一)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优势分析

1.流通主体多元化。农产品流通主体是指通过参与农产品流通活动来实现自身利益的个体和组织。昌吉州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流通主体主要包括农民经纪人和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有别于传统的农民经纪人,昌吉州农民经济人不仅为农产品提供技术支持、中介信息服务,还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成立农民合作社,与农民、市场和政府建立桥梁和纽带,形成农产品流通信息、技术、产品供销等方面的合作。农民经济人丁彦成掌握手工土豆粉加工技术,2003年他在吉木萨尔县建起了土豆粉粉条加工厂,踏上创业的道路,由于他注重产品质量,市场供不应求。2008年3月,在政府、农业、供销部门的帮助下,他发起成立了吉木萨尔县北庭土豆粉制品加工农民合作社,申请注册了“丁彦成绿色粉条”商标,并引进国内先进的生产设备,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他的行为扩大了吉木萨尔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让5000户农牧民增产增收,推动了地方特色农业经济发展。

2.流通网络现代化。近年来,昌吉州大力推进“新网工程”建设,积极运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建立农产品经营网络体系,目前共发展连锁配送企业14家,配送中心18个,乡镇超市110个,村级连锁便民店1700多个,覆盖了全州七县市80%以上乡镇和较大规模行政村,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方便快捷、综合服务的县乡村三级经营服务网络体系。同时,昌吉州以开展“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全面启动了奇台天山东部现代农产品物流园、木垒县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呼图壁县50万吨果蔬保鲜交易物流园等一批大型综合性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物流园)项目,在木垒县、吉木萨尔县、五彩湾工业园区和阜康市组建了4个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发展社区蔬菜副食品便民店58个。此外,昌吉州农村现代流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2012年农业机械总动力190.9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05%;农用大中型拖拉机1.91万台,比上年增长7.3%;小型拖拉机4.29万台,下降16.2%;农用运输车0.52万辆,与上年持平,流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农产品运输提供了保障。

(二)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劣势分析

1.缺乏高素质流通主体。昌吉州农民在生产经营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很多农民自身的素质较差,且市场参与的能力较弱,对于农产品流通的意识淡薄,对流通过程中农产品的储藏、运输、装卸、冷藏等流通环节了解不深,没有真正树立流通观念使得其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流通主体的低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及现代化流通人才的缺失导致农产品物流、现代化的结算方式及交易方式、农产品流通的各种信息等不能很好地为农产品流通服务,阻碍了昌吉州农产品的顺畅流通。

2.基础设施不足,信息化发展滞后。昌吉州物流发展起步较晚,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道路、供水、供电、仓储、冷藏等基础设施陈旧、服务功能单一,大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没有建立起信息服务、质量检测、交易结算、安全监控、垃圾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农产品在运输、储存、装卸等过程中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还很滞后。当前,昌吉州已经形成以国家公用网为主体、专用网为辅助的农业信息化网络结构,但是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仍然较为落后。当前制约昌吉州农产品流通的一个核心因素就是农产品市场信息问题。农户居住分散、农业信息技术人员缺失、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等导致农业信息的收集、整理、严重滞后,生产与消费之间、区域之间的信息衔接只能靠市场来完成,但市场本身组织性差又决定了信息的收集加工能力低下,造成农户生产、农产品流通的信息局限性及生产的盲目性。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专业信息网不足,信息终端不能有效延伸到农户,使得农产品流通只能接受市场的自发性调节,降低了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三)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机遇分析

1.农产品流通市场前景广阔。中国正式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取得了137个成员国的无歧视贸易待遇,享受绝大多数国家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并能利用相关机制解决贸易争端、减少多边贸易中的摩擦和压力、降低农产品贸易的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优化农产品出口的外部环境,这对具有农业发展比较优势的昌吉州来说意义重大。伴随经济全球化和物流供应链的发展,昌吉州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不断将农产品包括蔬菜、水果及啤酒、蘑菇罐头等加工食品出口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加之远东地区的农副产品自给不足,需求缺口大,这为农产品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2.政府对农产品流通的高度重视。2010年商务部启动了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工作,新疆作为试点省区,通过财政资金带动作用,调动农业企业积极性,吸引社会投资,促进农产品流通链条优化重组。自国家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和质量检测系统建设以来,昌吉州共有五个县(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列入国家和自治区重点扶持对象,并争取上级补助资金1050万元。目前,昌吉州已基本初步建立了以电子统一结算为基础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系统,实现了传统批发市场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完善了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质量检验检测设施,为消费者筑起了一道食品安全防线,加入了全国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完善了农产品现代化流通体系,从而大大提升了昌吉州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档次。

(四)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威胁分析

1.农产品流通规范不健全。农产品物流的产生及发展顺应了经济发展的需求,它的发展需要从国家的法律制度到省市及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等各方面力量的相互配合、统一协调,但是目前昌吉州有关物流及农产品流通方面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流通缺乏市场化的机制,农产品经营户分布广、散、偏,管理部门很难监管到位,容易产生假冒伪劣产品。此外昌吉州农产品流通市场缺乏改善流通环境与配套设施的资金,多数农村市场的经营方式是以场地、设施出租为主,其在管理上普遍存在以收费代管理,重收费、轻服务的现象,这制约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

2.贸易壁垒对农产品流通的限制。近年来,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农产品的出口产生很大影响。据商务部调查,中国有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每年造成的损失约90亿美元,技术性贸易壁垒给国际贸易造成的障碍占关税等各种壁垒总和的比重已由原来的20%上升到目前的80%左右。昌吉州农产品包装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低、信息化建设滞后,这些限制了农产品的流通,加大了昌吉州农产品流通的难度,影响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

二、对策与建议

新疆昌吉州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组织,根据各县市不同农产品的结构特点可以直接在农村建立企业,即以农产品的深加工为主企业,这就可以减少对于农产品运输的费用,降低农产品社会交易的成本,也提高了农产品流通的效率。另一方面要规范农产品流通渠道,健全规章制度,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农产品信息交易平台,使市场信息及时有效,使农户保障其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更好的进入市场,最终实现农产品流通交易方式的现代化和多元化。

参考文献:

[1]李立群,胡明文.农产品流通体系现状分析――以江西为例[J].农机化研究,2007,(5).

农业产品市场分析篇10

内蒙古地区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绿色优势,内蒙古的地理条件是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有充足的日照,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工业污染小,大气环境质量高;同时内蒙古的农产品还具有种植面积大、分布范围广、种类齐全、品种多样、高产优质、色香味美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市场占有量和竞争力。但是,内蒙古农业产业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农业产业升级较慢。近年来,为了推动内蒙古现代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内蒙古自治区把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农畜产品加工得以快速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厅长郭健说,目前农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内蒙古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2010年,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增加值721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7%;有212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全区农牧民人均从龙头企业获得工资性收入288元,从农牧业产业化渠道实现纯收入2677元,占全年人均纯收入的48%。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内蒙古农业产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距离现代农业仍然有很大的距离。内蒙古农业产业继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仍然是当前的首要问题。在内蒙古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生产业对其推动会成为主要因素,在生产业中延伸出来的一个内容就是营销,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仍然举足轻重。本文侧重营销视角展开对内蒙古农业产业发展策略的研究。

1内蒙古农业产业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

1.1营销观念创新流于形式

在农业产业营销过程中,经营者也会提出自己的营销观念是“消费者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这种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但是,在实际经营过程中,还是不自觉的以卖方需要为中心,即考虑如何把产品变成钞票,这种形式仍然是早就落伍的推销观念。所以即使农业产业的经营者提出市场营销观念,在对观念的使用过程中仍然流于形式。同时,营销观念创新是农业产业营销创新的先导,营销创新必须紧随消费者消费需求变化趋势。目前,我国农业营销观念总体还十分陈旧和落后,停留在传统营销观念阶段,营销观念以促销观念为主,这亟待农业产业经营者迅速转变观念,实际应用营销观念创新。

1.2营销活动缺乏市场导向

1.2.1对顾客的需求估计不足

内蒙古农业产业集群中很多涉农企业规模都不大,大多都属于中小型企业,而这些企业中大多数企业的决策者没有针对本企业的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进行系统的调查,从而使得本企业所生产出的产品,产生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的极端情形。

1.2.2对市场环境的分析不够透彻、不到位

市场环境在企业发展中十分重要,农业产业集群中的涉农企业营销的决策层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去适应环境。这就要求决策层必须对市场环境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然而,内蒙古一些比较落后的企业决策人常凭自己的主观想法来断定市场环境,更为严重的是,对自己企业的基本环境、基本条件还没有掌握清楚,就妄下定论,这样就对整个企业的营销活动甚至对将来企业的发展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1.2.3目标市场不明确,市场定位不准确

一旦一个企业,不论这个企业是哪个行业的,试图为一切人做一切事,那就注定这个企业要卷入麻烦。“做一切事”的这种想法导致了所谓的“产品延伸”。随着竞争的加剧,行业必将走向细分市场的局面,国内市场,近几年成功的品牌都说明了这一点,如王老吉在饮料市场开辟出“可以预防上火”的饮料的形象。如果一个企业一旦破坏了原有的固定消费群体,必定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

1.3营销策略缺乏创意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新动力,但是目前内蒙古农业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较弱。模仿只能跟在后面,而创新是可以走在前列的!一个企业、一个团队没有创新意识是绝对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我们经常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品牌、是人才,而品牌是靠创新成就的,人才也是要有创新意识,才会有开拓能力。三全的销售总监强调他们决胜市场的秘密是—创新,速冻粽子是从三全第一个下线的,世界上最小的粽子也是从这里下线的,还有玉米果肠,是他的专利,当年产生了7个亿的销售额,三全一直是靠创新去占领先机和市场份额的,可见创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许多人相信,市场营销的根本是要说服潜在顾客,他们的产品或服务更好。他们告诉自己:“我们可能不是第一个,但我们打算做得更好。”没错,可假如你进入市场迟了一步,不得不和阵容齐整的大对手作战,那么你的营销战略可能错了。跟风不是办法。

2营销战略视角下内蒙古农业产业发展分析

市场营销战略是指企业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下,为实现其经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市场营销发展的总体设想和规划。基于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向市场转化过程中的必须要关注的“客户需求的确定、市场机会的分析,自身优势的分析、自身劣势的反思、市场竞争因素的考虑、可能存在的问题预测、团队的培养和提升等综合因素,最终确定出增长型、防御型、扭转型、综合型的市场营销战略,作为指导企业将既定战略向市场转化的方向和准则。市场营销战略作为一种重要战略,其主旨是提高企业营销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1]。

2.1分析市场机会

在竞争激烈的买方市场,有利可图的营销机会并不多。企业必须对市场结构、消费者、竞争者行为进行调查研究,识别、评价和选择市场机会。尤其农业企业,农产品本身属于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较差,很多传统上的农产品直营企业都得过且过,不去分析市场机会,觉得现在的消费者也并不少,这就遏制了内蒙古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企业应该善于通过发现消费者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寻找各种“环境机会”,即市场机会。而且应当通过对各种“环境机会”的评估,确定本企业最适当的“企业机会”的能力。

2.2选择目标市场

对市场机会进行评估后,对企业要进入的哪个市场或者某个市场的哪个部分,要研究和选择企业目标市场。目标市场的选择是企业营销战略性的策略,是市场营销研究的重要内容。企业首先应该对进入的市场进行细分,分析每个细分市场的特点、需求趋势和竞争状况,并根据本公司优势,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当前内蒙古农业产业的特点是传统农业特征较为突出,规模化生产程度偏低,与市场多元化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农村经济结构仍然以农业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又以谷类为主,经济作物种植中又主要以油料为主。农业产业结构层次低,农业生产就没有效益,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就较短,就会影响大量商品性的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和销售[2]。同时,这个特点也显示了内蒙古农业产业在销售时根本不进行市场细分,也就更不必说选择目标市场。为了让内蒙古农业产业更快、更健康的发展,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及市场定位是十分必要的。

2.3确定市场营销策略

企业营销管理过程中,制定企业营销策略是关键环节。企业营销策略的制定体现在市场营销组合的设计上。为了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企业对自身可以控制的各种营销要素如质量、包装、价格、广告、销售渠道等进行优化组合。重点应该考虑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即“4ps”营销组合。

2.4将市场营销观念落实到实处

在涉农企业进行营销工作时,切实考虑到企业文化及企业提出的音效观念,认真研究,认真对待,把市场营销观念落到实处,而非口头上的简单承诺。

3营销战术视角下内蒙古农业产业发展策略

3.1运用正确的产品策略,促进内蒙古农业产业发展

国际市场环境中,竞争愈来愈激烈,企业只有不断开发新产品来满足消费者对新产品的需求才能够更好地生存。而新产品的开发需要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在这一点内蒙古农业产业显然具有明显的缺憾,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但是内蒙古农业产业可以在紧跟国际市场潮流的同时,充分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去研制仿制性产品。内蒙古农业产业中的加工企业可以用高质量的仿制型产品来适应市场需求,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

3.2使用适当的价格策略,促进内蒙古农业产业发展

对于自治区的农业加工企业和销售企业可以通过适当的包装,其中包括草原文化包装,之后采用中高价策略,争取使产品独辟蹊径,进入市场,进而占领市场。当然种植业仍然可以以物美价廉的产品来满足顾客需求,赢得市场优势。所以成功的定价策略是自治区农业产业获得营销成功的关键因素。

3.3利用合理的渠道策略,促进内蒙古农业产业发展

渠道尤如一座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实现产品价值的“经济桥”。渠道通畅能有效地促进营销活动的顺利开展。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绝大多数企业都未能将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他们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中间媒介,这些中间媒介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针对自治区一些中小企业营销渠道模式单一的现状,应建立多元化的营销渠道,并使渠道与渠道之间紧密相连,能够自由组合灵活变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生产者实现商品价值,消费者实现商品使用价值,从而促进自治区农业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3.4选择正确的促销策略,促进内蒙古农业产业发展

促销的基本方式有广告、人员促销、公共关系、营业推广这四种,这些促销方式的成本各不相同。考虑到自治区的农业产业资金受限的问题,在促销方式的选择上应考虑企业经营性质和促销成本的高低,一般应注重区域广告和公共关系的方式获得促销的成功。

4营销创新视角下探寻内蒙古农业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4.1推广国际营销策略

内蒙古农业产业的着眼点应该由区内转向国内,由国内转向国际。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农业产业国际化营销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运用灵活的品牌经营策略促进内蒙古农业产业在跨国经营中提升效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及国外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面对这些外来冲击,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我们都知道代表企业产品品质和声誉的品牌所具有的强大作用。但是内蒙古农业产业在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有缺陷,不能够单独创立强大的品牌,因此,可以通过与外合作或合资方式利用国际知名品牌来提升企业产品品质和企业声誉,进而提高其的经济效益。

4.2普及网络营销策略

4.2.1利用网络优势,构建多维立体信息网络

网络资源的最大特点就是资源共享性,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加速了信息的流通,给农业产业的网络营销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内蒙古从地域分布上来说位于西北偏内陆地区,对经济信息的获取相对滞后。所以,对于自治区涉农企业来说,及时成功地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能够使企业及时调整营销对策,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动。因此,构建多维立体信息网络,推进企业网络化经营是其在国际化营销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