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方案十篇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方案十篇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7:35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方案篇1

【关键词】学案教学法初中英语教学模式探究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学备案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关系着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传统的学案教育已经无法实现教学目标,而且也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为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必要探究学案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并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促进教学模式的规范性与创新性。其中,学案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中的探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案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中应用的原则

1.1角色互换性的原则

在以往的学案设计中,教师只注重自身的教,这就忽视了学生主动的学,从而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应考虑到师生角色的互换,从而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1.2主观能动性的原则

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仅关系着自身的学习质量,同时也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为了确保英语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英语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应充分考虑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便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1.3自主探究性的原则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英语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同时也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也是在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就开发了学生的扩散性思维。

1.4开发创新思维的原则

学生学习英语的思维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需要英语教师的引导与开发。因此,为了挖掘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潜质,英语教师在设计学案时有必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学生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同时也加强了对所学语言的灵活运用。

1.5创设情景性的原则

与其它学科相比,英语是一门学习语言的课程,所以,要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是简单词汇与语法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因此,英语教师在设计学案时注重情景性的创设,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6个性化发展的原则

由于不同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不同,所以,为了促进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英语教师应站在全体同学的高度上,并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英语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应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要注重问题设计的多样性。

二、完善学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中案教学法的具体措施

2.1注重学案教学与教材内容的一致性

英语教师在设计学案时,为了保证学案设计的有效性,要在坚持与教材内容一致性的基础上进行突破与创新。学案设计不仅简单的包括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中,同时也融入着教学的具体方法,为此,英语教师在设计时应从全面的角度出发,以便提高学生对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把握。对于学案中问题的设计,英语教师也应注重与教材内容的有机结合,同时也要具有针对性与整体性。例如,在设计“Unit4Food”的学案时,英语教师应注重教学思路与教材内容的结合,可以和学生在谈论关于饮食习惯的基础上引出课文中的主题“Foodandlifestyle”,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英语教师也将“hamburgers,lifestyle,sweetsnacks,healthy”等生词融入到介绍生活习惯当中,这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差距,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运用。由此可见,英语教师在设计学案教学模式时应注重与教材内容的一致性。

2.2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

英语教师在实施学案教学的过程中,要想确保学案教学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不仅需要精心的学案设计,同时也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英语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要以饱满的激情进行讲解。由此可见,这就需要英语教师扭转传统的教育观念,并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思想,以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例如,在设计“Unit2attheairport”的学案时,英语教师可以给学生模拟一个分机场的场景,这就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为了实现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英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suitcases,anairticket”为关键词,编写一个关于“attheairport”的对话,最后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对于学生编排的结果,英语教师应给予耐心的指导,并要对存在缺陷与不足的地方要适时的指出,同时,英语教师还要注重自身的语气与态度,以免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自尊心。由此可见,英语教师在实施学案教学模式时,应注重自身的的人格魅力,以便实现学案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与创新性。

三、探究学案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中的重要性

3.1有利于实现英语教学的目标

英语教师在设计学案时,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是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设计的,这就避免了教师在教学中的盲目性。同时,英语教师在学案设计中也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就转变了学生在以往教学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从而也实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学案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实现英语教学的目标。

3.2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

英语教师在进行学案教学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必要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并鼓励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同时,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模仿教材上的对话,这就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表现自我的空间,同时提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学案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实现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与沟通。

3.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英语教师在设计学案时,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经过精心的设计。经过实践证明,学案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应用后,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都得到了提高。英语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更容易把握好课堂上的节奏。经过精心设计的英语课堂,不但充满活跃的课堂氛围,而且也构建了融洽的师生关系,这些都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由此可见,学案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方案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学案导学教案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案导学”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得到了广大初中物理教师的认可,并加以运用。“学案导学”是指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并编写学案,引导学生依据“学案”自学,主动探究物理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生本主义的教学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了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就初中物理教学如何运用“学案导学”进行了探讨。

一、精心设计“学案”,提高“导学”质量

“导学”的前提是“学案”,因而“学案”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导学”的实际效果。所以,初中物理教师要优化“学案导学”的效果,必须结合物理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编写具有实用价值的“学案”。“学案”设计的教学目标不仅要体现物理学科的科学性,更要体现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案”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并进行质疑,要重视物理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要培养学生自主分析物理现象、自主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以便让“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载体。

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精心设计“学案”,并在“学案”中编写了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发展历程的知识,包括牛顿生平的介绍、牛顿对物理学科的巨大贡献等。又如,我在教学“法拉第的电磁感应”时,在“学案”中编写了关于法拉第生平事迹介绍及对科学的巨大贡献等内容。同时,我在学案中编写了关于法拉第发明电的历史知识,介绍法拉第通过千辛万苦的漫长实验最终发明电的过程。通过精心设计和编写“学案”,提高了“导学”质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因而,问题是学生物理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带着疑问自学时,思维就会不由自主地开始启动。有了活跃的学习思维,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将会迎刃而解。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利用学案导学时,要精心设计各种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电功率”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称作什么?与功率相比,电功率有哪些不同?在教学“摩擦力”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减小有害摩擦力和增大有益摩擦力?在教学“滑轮”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定滑轮的实例吗?动滑轮有什么特点?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使用了动滑轮?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既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更能强化“学案导学”实际效果。

三、开展合作探究,让各层次学生参与“学案导学”活动

“学案导学”的目的是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课堂教学互动,师生共同发现问题,共同讨论问题的答案。但是,在初中物理“学案导学”过程中,通常只有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大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很少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前后两排的4名学生分成1个学习小组,让班级内全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学案”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和分组讨论,由各小组代表对本组讨论的结果进行陈述,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例如,在教学“滑轮”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定滑轮或动滑轮”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分组展示自己制作的定滑轮或动滑轮的小模型,评选出优秀作品,并进行展示。又如,在教学“力的概念”时,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分组讨论“什么是力”。经过分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学生归纳出力的概念。小组合作学习和合作探究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物理教学活动,有利于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四、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物理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案”的指引下,自主动手开展物理实验,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中学习和获取物理知识,让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想实验方案,并自主验证实验方案,得出实验结论,最后把结论应用到生活中,解决与物理有关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学实验“电磁起重机的铁芯是软铁还是钢棒”时,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继电器电路图,并根据电路图设计组装电路。又如,在教学“光的色散和物体的颜色”时,让学生亲自试验太阳光穿过棱镜片后的七彩光带,观察太阳光变成眩目光带的现象。再如,在教学“浮力”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做实验验证猜想。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五、结语

“学案导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以师生互动为手段,以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综合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初中物理教师要不断提高素质,通过精心设计学案,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物理学习。

参考文献:

[1]汤建国.初中物理“学案导学”中的问题与思考[J].物理教师,2012(6).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方案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导学案有机结合

在新课改背景下,导学案设计是符合其核心要求的必然之举,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论原则,是具有重要启发性的教育教学模式。导学案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最直接的作用是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很好地践行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初中物理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验课程的设置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机会。然而,现实情况是学生即使在实验过程中也难以获得充分的实践机会,因此,将导学案的概念引入初中物理教学有利于保证实验课程的顺利实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实践体验。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导学案设计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如何设计高水平的导学案

初中物理教学导学案的设计不仅要依据课程本身的特点,而且要考虑到中考的终极目标,因此,设计导学案要符合科学的流程和步骤,还要循序渐进,逐一攻克。设计过程中,一般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理清知识脉络、知识点深度解析、加强课后练习。

1.理清知识脉络:设计导学案必须全面理清初中物理教学的相关知识点,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机串联起来,才能更加清晰地开展教学工作。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去除知识盲区,加深记忆。

2.知识点深度解析:深度解析知识点的过程包括发现规律、实例分析和强化练习。发现规律要把知识内容形象化地展示给学生,比如流程图、表格等,通过一切科学的、有效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实例分析是列举具有典型性的物理习题,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并熟练解决相关问题。强化练习便是要使学生加强习题训练,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应用能力。

3.加强课后练习:这个环节是对第二阶段的具体分析,主要明确课后练习的广度与深度。广度主要是指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的延伸,深度主要是指练习内容的质量,这是由所要考查的知识点的难易程度确定的。

二、设计导学案遇到的问题

设计导学案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而是要综合考查物理学科特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等要素。面对如此高规格的要求,物理教师在探索中遇到了不少典型问题。

1.导学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未发挥作用。教师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讲述知识点,并且讲述过程不够细致化。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

2.导学案成了学生手中的一叠材料,并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强化复习效果的作用。导学案中大多是教师罗列出的各种习题和讲解,加之新的教学手段的引入,教师本身对导学案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3.导学案内容过于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脱离实际生活。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中学考试越来越注重联系社会实际,注重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教师设计物理导学案时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不够,只是机械照搬书本知识并加以梳理,导致学生在考试时遇到实际问题就变得一筹莫展。

4.练习强度过大,学生的创造性受到打击。虽然加强习题练习有利于强化知识点的记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的能力,但是过犹不及,超负荷的练习只会造成学生积极性受挫,影响创新思维的培养。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导学案设计遵循其自有的规律,我们必须善于发现这个规律并加以利用,使其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效果的推动力。

三、导学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导学案在进行课程教学前对教学内容从形式、内容和最终效果方面作出了一系列设计与规定,可以很好地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进而实时调节教学节奏和方法。例如在讲解“声音的传播”实验时,教师在导学案中设计了声音通过固体、液体和空气三种介质传播而产生的速度变化的实验,学生在具体操作此项实验时由于无法准确获知声音到达的时间,因此导致实验难以进行下去。此时,教师通过延长声音传播路径的长度,对传播介质进行调整,从而使学生通过合作顺利计算出声音传播的时间。学生在参与课堂互动过程中时刻保持思考的习惯,形成了对课堂学习的持续性关注。这从侧面证明了初中物理导学案呈现的是使学生高度集中、更好地激发兴趣和思考力进行课程学习的教学模式。由于导学案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的独特作用,教学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2.极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学案的设计初衷是提倡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更好地凸显师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不是“抛出答案”,而是“抛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调动思维、主动学习。例如在讲解“凸透镜成像”原理时,由于此原理较为抽象,教师需要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凸透镜的结构特征,“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表明凸透镜成像呈现的是正立、倒立的像,也可以呈现虚像、实像,还能呈现放大、等大、缩小等状态,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正确区分凸透镜成像与凹透镜成像的异同。

3.极大程度地开展针对性教学。导学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要关注针对性,开展具有特色的教学工作。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虽然不能顾及到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但应在综合考查学生学习实际的前提下提出具有科学性的方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要清楚每个学生的优势和劣势,针对普遍存在的劣势安排一定课时进行特别指导,针对个别实际,教师课后对学生进行帮助指导,这是导学案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即“少数服从多数,同时兼顾少数”。

四、掌握科学应用初中物理导学案的一般方法

1.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学生对科学使用导学案存在一定误区,教师应加以正确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领会教学案的精髓,对教材中出现的重难点等内容加以标记和理解,进而引导学生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展广泛而深刻的讨论、合作式学习,并从中再发现新问题,如此循环往复,加深对导学案的认识与应用。例如在讲解“物体的惯性”实验时,教师可安排学生按照导学案的规定划分小组进行独立实验,将4个棋子叠成一摞,用尺子迅速打出下面的棋子,观察其他棋子是否也被打出?上面的棋子正好落在正下方,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最后得出结论: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性质。

2.利用导学案生成高效的课堂教学形式。导学案设计遵循一定的流程,主要从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加以考察。首先是课前预习阶段,学生应按照导学案的要求完成预习阶段的自学任务,将重难点问题记录下来。其次是讨论阶段,教师应有效组织学生对这些重难点问题加以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分享经验、解决疑问。最后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一般结论。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有效控制节奏,以免讨论内容偏离主要方向,这就是一种值得引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讲解“匀变速运动”为例,在预习阶段,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亲身体验其规律。在讨论阶段,主要是通过实验方式探究这种运动的变化,并结合书中知识点的相关描述。在最后阶段,学生可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计算匀变速运动的一般公式。

五、结语

初中物理教学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导学案设计不再是一项简单快速的工程,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综合考虑书本知识、课堂时限和教学设施等多种因素,不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形成正确的思想,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使导学案真正成为有助于密切师生互动关系、增强教学效果的辅助教学法。当然,我们要正视导学案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善于从问题中吸收经验教训,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方案篇4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165-01

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目标的强化学生对于物理基本规律和概念的理解,提高其物理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了解自然科学界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内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中物理教学应不断引入新方法、新思维,从而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步发展,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也逐渐成为了教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是以社会实践对人才的需要为基础,转变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将教学的焦点转变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1新课程教育设计基本原则

1.1学生为核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物理教学方式应实现各类教学资源和师生、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良好互动,教师应在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主动进行物理实践,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将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索[1]。

1.2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设置教学情境

依据初中生的实际心理状态,初中物理教学的核心应该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在初中物理课堂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提高其主动探索的兴趣。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情境设置主页包括故事情境和实物情境两个方面。故事情境指的是初中物理教师应从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出发,选择相关的教学资料,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2]。

2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2.1学习目标

第一,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做到因地制宜,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具体分析,结合本地区实际,对课堂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针对性设定,做到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更加突出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第二,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在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能够经自身的概括和分析来解决较为简单的物理问题。第三,初中物理教师应对新课程的主要任务和物理知识体系进行深入了解,而不能仅仅依靠可能,而应实现一定的突破。

2.2学习条件

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教学环节,其主要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培养出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为了进一步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对教学条件进行合理设计。

2.3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设计具有多样性特征,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主体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还应充分发挥出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从而深化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拓宽其掌握知识的宽度,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以平等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4学习评价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不能以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为其唯一目标,而是要充分开发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开发其物理学习潜能,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从课堂教学的标准和目标出发,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基础,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评估,帮助其建立学习信心,对其学习成果进行客观评价。

3案例分析

案例一:“海宝”是2010年世博会的吉祥物,为迎接世博会,某公园大门口的水平地面上安放一个大型“海宝”雕塑,其重力为3.6×104n,与水平地面间的接触面积为1.2m2/g取10n/kg。计算:(1)该雕塑的质量是多少?(2)雕塑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3)在搬运过程中,起重机在20s内将该雕塑匀速抬高了2m,则起重机对雕塑所做功的功率是多少?

答案:3600kg;3000pa;7200w。

评析:该案例将简单的浮力问题转化为学生常见的社会热点事件,使学生能够在了解社会时事的同时,更加深入形象地了解物理知识及其应用方法,因而更加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以一种更加易于理解的方式学习浮力相关知识。

案例二:“海鸥300”是由航空工业605研究所自行设计研发的一种水路两栖轻型飞机,并在今年10月经过首飞实验成功,该机型能够打在4至6名乘客,且配置有现代化的航空仪表设备和高性能发动机,适用于海岸巡逻、货物运输和公务飞行等多个领域。该机型总重量为4000kg,g取10n/kg。计算:(1)飞机在水面停留时,排开水的总体积为多少m3?(2)如果飞机以360km/h的速度在空中匀速水平飞行,则其所受的水平方向阻力是飞机总重量的0.1倍,飞机发动机的功率是多少w?

答案:1,飞机在水面停留时。F=G,也就是pgv=G,

因此:V=■-■-■-■-4m■

2,飞机在空中匀速水平飞行时,阻力等于动力,也就是:

F=0.1G=0.1mg=0.1×4000kg×10n/kg=4000n

飞机的功率为:

p=■=■=Fp=4000n×■=4×105w

评析:该案例将功率问题以分析飞机飞行实际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更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以这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学习相关知识,更加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方案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问题分析

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可以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和阐述,而且还会对教学行为进行记叙,能够充分的反应和体现教学过程中的遇到的各种问题。接下来,笔者就对初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如下详细的分析。

一、教学案例

1.教学案例的涵义。所谓的教学案例就是指对实际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描述,包括具体的情境、问题、矛盾等。它是一个具体的教学实践的过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的一系列事件。

2.教学案例的特点。首先,教学案例与论文相比,在文体和表述上论文是以议论和说理为主的,而案例则是以记录和叙述为主,同时进行必要的、适当的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通过对故事的讲述,以此来阐述和说明一定的道理。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写作思路和方法上,两者的区别也是非常大的。

其次,与教案和教学设计相比,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在课前就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而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一种反映。前者是在教学活动之前,后者是在教学过程之后,两者在时间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除此之外,教学案例比较适合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而教学设计就无法做到这一点。

最后,与教学实录相比,虽然这两者比较相似,都是对教学情境进行具体的描述,但是教学实例是有针对的对教学情境进行记录,必须是作者经过反复的思考的结果。

综上所述,教学案例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本身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浓缩性和启发性,这也是教学案例被广泛的应用到教学活动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3.教学案例的构成要素。根据初中数学的特点,教学案例的设计一般需要包括如下几种基本要素:

首先,在背景上应该把事件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等,都向读者交代清楚。

其次,要把该案例的主题交代清楚,这也是案例设计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在对案例进行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这个案例想要反应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再根据这个问题做出一系列的阐述和分析。

再次,在确定主题之后,就要考虑具体的情节,如果说主题是主干,那么情节就是支架,是使主题变得更加丰富的重要因素。例如,把教师在课堂中如何指导学生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介绍,或者把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等。

最后,对设计方案进行具体的实施,即应用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在对教学思路进行说明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们的反应,从而了解到教学案例的结果,这对加深了解整个过程也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对这次教学案例的设计,以及具体的实施过程进行必要的反思和总结。在反思的基础上,对事件进行进一步的揭示和分析。

二、对初中数学教学案例进行设计的必要性和意义

1.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师在对教学案例进行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也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一种检验,通过在教学中应用教学案例,教师可以对一些教学问题有一个更加客观、合理的认识,能够对这些不足进行总结,从而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2.推动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发展。对教学案例进行设计时,一定会与教学理论结合起来。因为只有把教学理论作为最基本的理论支撑,才能计出优秀的教学案例。这对促进教师学习和掌握学习理论也是有很大的帮组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发展。

三、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的设计策略和方法

根据初中数学新课标的一些要求,在对教学案例进行设计时应该充分的结合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特点和教学目标。只有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案例才能符合新课程的具体标准。

1.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往的传统教学只是侧重对知识的灌输,很少去考虑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因此,在对初中数学案例进行设计时一定要充分的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新课标理念的要求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已经成为当今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像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的那样,现在很多数学课堂只是把现成的饭拿上桌,而缺少绝提做饭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一节时,教师就应该摒弃以往那种向学生灌输的教学方法,而是向学生们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们通过对直角三角形各边的观察和计算,从而得出具体的结论。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而且对开发和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也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3.培养学生数学的抽象思维。初中数学最终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即能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具体的数学问题,并用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的能力。一般建议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等形式的教学案例。

4.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外,还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等进行培养。具备以上几种能力也是新时期对初中生最基本的要求,是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的。

结束语:

初中数学作为初中课程中最主要的学科之一,因此,如何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一个优异的成绩也是很多人非常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教学案例的涵义、特点和组成要素,以及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教学案例的意义和具体策略、方法等,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和说明,希望可以为初中数学教学给予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数学卷[C]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编.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教科书数学(必修)第3册(上)[m]

[3]吕传汉,汪秉彝.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实施策略[J]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方案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初中政治教学;延伸策略

在初中教育工作中,每门科目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初中政治也不例外。因为初中政治本身的理论性相对较强,如果教师想要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政治的相关知识,其在教学期间就必须要将理论知识同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向学生讲解不同政治知识的原理和应用范围等,以此来确保初中政治的教学水平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教学案例的选择和设计

作为初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做好理论知识准备工作,可以说是确保案例教学法能够被充分融入政治教学中的前提。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要以理论知识为前提,用理论知识为分析初中政治理论做支撑,提升教学分析的说服力。在正式应用案例教学法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例如,在教授“国家主人广泛的权利”时,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教材之后,通篇阅读该章节中的所有内容,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内容,并借助观看法制新闻和上网查阅资料的方式来搜集相关资料,确保学生能够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有充分了解。在完成理论准备工作后,教师就可以按照自己搜集到的同课程有关的案例,结合学生收集到的资料,设计案例教学方案,并确保自己设计的案例内容包含了学生所要学习的所有知识点。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借助这些案例来设计教学分析,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表现的分析,了解学生的自学程序和每个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难点,从而进一步完善政治教学方案。

二、展开政治案例教学组织

在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政治教学时,教师需要让学生对这些政治案例进行讨论,这也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以及凸显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在案例教学中,初中生可以借助问题讨论的方式,对案例教学问题展开独立性的分析与思考,形成发散性的思维模式。为了确保此种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在案例教学中顺利施行,教师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结合学生对初中政治知识的掌握情况来设置教学案例的讨论问题,以此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发表自己的观念,且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在课堂教学期间营造出轻松愉悦的问题讨论氛围,让学生可以不借助上台发言就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在案例教学中设置课堂讨论环节,可以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念,使自身的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都能够由此得到较大的提升。在组织学生进行自由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借助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课堂上为学生预留出大约二十分钟的自由讨论时间。当自由讨论工作结束后,每小组可以派代表综合性地阐述本小组成员的观念,而小组内其他同学也可以对该观念进行适当的补充。而教师在倾听学生发言时,也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观念有条理地表述出来。此外,教师在组织学生对教学案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需要简要记录每个学生的表现,采用适当的方式表扬在该教学环节表现较为突出的学生,激励每个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念。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则可以采用较为温和的方式来指出他的问题,以此来确保每个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积极性都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延伸策略

之所以要在初中政治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其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实际政治事实和案例的方式,让学生完成政治科目从具体到一般知识的学习任务。作为一门同学生自身发展、国家社会具有密切联系的初中教学学科,初中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借助教学案例来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社会发展观,还需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教学案例时的思维素质,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社会现象的方式来架构起完善的政治知识内部分析系统,以此来完成单个或者是多个案例的学习工作。

总而言之,初中政治作为初中教学工作中的必修课程,开展该科目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经济、思想、哲学价值,掌握基本的社会尝试,建立起正确、完善、全面的探索和分析能力。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可以有效弥补因为政治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比例过大所造成的教学缺陷,提升初中政治的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姚鸿燕.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亚太教育,2015(10):54.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方案篇7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生物探究性

新课程的改革标准对初中的生物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究性实验设计,不同于传统的生物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是根据生物教科书的要求,对生物教材中已知的结论进行实验验证,在实验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生物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探究性实验则是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自主地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和技能,积极地进行问题的发现、探索和解决,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的设计要点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相关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的生物知识学习提供相关的设备器材和实验工具等资源,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和帮助,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生物知识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探究性实验设计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掌握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生物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才能促进初中生物教学的发展。

探究性实验设计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究性实验,需要重视探究性实验设计的重点。例如,在进行探究性实验设计的时候,要坚持单一变量的原则,还有对照性、重复性和随机性的原则,确立明确的实验目标,制定科学的探究实验方案,保证探究实验设计思路的完整性和合理性,才能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探究性实验设计的作用。生物学科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的特点,在实验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需要坚持单一变量的原则。控制实验中的因素,改变某一个因素,保证其它因素不变,观察发生变化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可以有效地解释――如果唯一的变量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现象,造成实验结果的不同。

二、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设计要点的应用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用探究性实验设计,提高学生生物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需要重视探究性实验设计中的要点。根据探究性实验设计的要点,可以在教师进行生物教学的时候,让学生根据探究性实验设计的要点选择合适的课题,进行自主的实验探究。在实验的过程中,实现生物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物教学的效果,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探究性实验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根据探究性实验的设计要点,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全面地理解生物知识,熟练地进行实验操作,清晰地了解实验的过程及实验中不同因素造成的不同现象和实验结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生物的教学水平,促进初中生物教学的发展。例如,在探究性实验设计对照性原则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对照和比较,保证探究性实验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才能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教师讲解光合作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设计。例如,让学生把同一种植物放置在完全光照或者完全黑暗的环境,制定不同的试验设计方案,通过对植物的观察和实验中植物变化数据的分析研究,找出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设计中的随机性原则也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在进行探究性实验的时候,保证设计的随机性原则,可以减少系统误差,平衡实验中的不同条件。随机性主要体现在是从需要实验和研究的总的样本中任意的抽取,提高了显著性测验的意义,避免了探究性实验设计中实验结果的偏差。例如,学生在进行光合作用实验的时候,把同一种植物放置在不同的环境中,得出的实验结果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因为虽然植物的种类相同,但是还会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用一株植物进行实验,把植物的两边,一边设置为全光照部分,一边设置为全黑暗部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学生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思考,开拓了思维,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

初中生物教学,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应用探究性实验设计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生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根据探究性实验设计的要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探究性实验设计方案,可以充分发挥探究性实验设计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促进初中生物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方案篇8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微课程教学;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49-01

一、前言

所谓的微课程教学,实质上是指将教学要求、教学课程标准作为教学依据,通过视频、演示动画等载体来深入开展课程内容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视频由教学素材ppt、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反馈以及课程练习、测试等内容构成,是开展微课程的关键内容,具有辅助教学的作用。

二、微课程教学的设计分析

1.明确教学目标

微课程整体上包括了知识点背景以及初中化学每一章节所要处理的问题。所以,有效的微课程应当在满足学生认知特征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在认真分析教材的整体结构及考虑学生自身具有的特点的同时,构建符合化学实验教学要求和满足学生学习要求的化学知识网络。不管微课程应当实现什么样的目的,其深度、广度以及容量均要满足学生认知要求与认知规律。比如,在微课程中可设计“证明黑色粉末中含有氧化铜的实验比较”“溶液的酸碱性”等标题,使教学目标直观地、准确地在设计的标题中体现出来。当进入溶液酸碱性环节的教学时,可认识到实际生活中诸多物质具有酸碱性的特性,该教学目的是促使学生能够认识并初步掌握通过酸碱指示剂来检验溶液酸碱性。

2.设计教学内容

微课程的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来源于教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等,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说明典型性问题,并且以适宜的表现形式合理呈现知识点的教学活动。具体表现如下:

(1)知识点总结型。初中化学教材具有一定知识点分散的特点,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将知识点连接起来,存在一定的概念混乱、知识点储存不全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在有限学习时间内系统、全面理解总结化学知识点的能力,微课程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增设知识点总结的学习模块。系统、科学的知识点总结模块能够确保学生高效地掌握分散杂乱的化学知识点,在解题时能够准确判断题型和快速、正确地解题。比如,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适当总结归纳“化学式定义”“水的化学性质”等知识点的内容。

(2)实验操作型。该类型的微课程内容设计来源于化学基本实验操作以及重要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促使实验操作要领、过程以及现象转化为视觉化影像资源,方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前学习、复习巩固与深入分析。以影像资料等形式表现的演示实验,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以及基本技能,还能够确保学生动手实验的准确性、安全性,通过演示实验来加深学生对化学相关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例如,将部分典型化学实验加入到该板块的内容中,具体表现为: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案来验证特定的黑色粉末是由炭粉以及氧化铜混合形成的,并对比两种实验方案的优劣程度。甲乙两位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

甲:黑色粉末足量盐酸,充分振荡观察现象

乙:黑色粉末在试管中加热,将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1)甲方案中证明有氧化铜的实验依据是;2)乙方案中证明有炭粉的实验依据是;3)对比上述两种实验方案的优劣程度,并给出判断依据。

解析:1)由于Cuo+2HCl=CuCl2+H2o,铜的盐溶液一般显蓝色,因此,该方案的实验依据是:溶液变蓝绿色。2)由于C+2Cuo=2Cu+Co2,反应生成的Co2能够使得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该方案的实验依据是:石灰水变浑浊。3)甲操作只要将样品加入试管中,加入盐酸即可验证;乙操作需要铁架台、酒精灯、澄清石灰水等操作比较复杂,故答案为:甲方案更好,操作简单易行,不需加热。通过演示实验的现象观察,学生能够很好地判断实验的优劣,既有利于在实际实验操作过程中实验方法的创新,又有助于学生培养发散性创新思维。

(3)课程练习型。在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时,根据实际实验教学中学生遇到的难题、易错题制成课程练习型的课程内容,其中包含推断题、图像题以及计算题等。课程练习型内容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对典型题加深印象和加深理解,确保学生在遇到同类型题时能够快速、正确解题。

三、结束语

众所周知,化学实验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从初中生的角度出发,其对化学课程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提高主体意识,发挥主导作用,学会在碎片化时间里利用微课程等学习手段来实现预先学习新的化学知识、课后巩固复习等目的,从而加深对较为抽象、分散的化学知识的总结、归纳以及理解,促进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方案篇9

一、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运用生活案例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基础环节。教师只有以引人入胜、吸引眼球的教学内容或方式手段,才能将学习对象的内在能动情感充分激发,主动探知的潜能充分挖掘。认知发展学指出,初中生作为特殊时期的学习群体,其认知特点既呈现积极性、能动性的一面,又呈现波动性、不稳定性的一面。贴近初中生生活实际的案例,初中生更为喜爱,更为亲近。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课堂教学要切实做好“基础性”工作,做实“铺垫性”工程,为有效课堂教学深入开展“开好头”、“布好局”。在导入环节教学内容设置中,教师应将现实生活案例融入其中,引导初中生在真切体会感悟中,形成“认同感”、“亲近感”,情感得到“共鸣”,欲望得到挖掘,为课堂教学深入推进做好“铺垫”。如“重力”一节课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在课堂导入内容设置中,利用初中生对生活案例的亲近特点,将“月球绕地球运行”渗透其中,设计出“我们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为什么月球绕着地球运转时不会飞出去呢?”教学氛围,让初中生在真实、亲切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心态上得到“放松”,学习情感得到“提振”,保持积极情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设置现实生活案例,是情景式教学方式的形式之一,教师在设置过程中,要紧扣认知实际,不能设置高于初中生理解力的现实案例,避免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二、在新知讲解过程中设置生活事例

在新知讲解过程中,教师经常借助于典型案例,通过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向初中生“讲清楚”物理知识点的内涵要义,帮助初中生更加深刻全面地掌握物理新知内容。笔者发现,在新知讲解过程中,很多初中物理教师经常借助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或案例,引导初中生将现实事例与新知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将新知内容要义“反射”在所呈现的生活真实事例上,让初中生能够对新知内容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因此,笔者以为,初中物理新知教学环节,设置典型生活事例,不失为推进新知讲解活动进程的有效“手笔”。初中物理教师应根据新知内容要义、注意点以及教学要求,选取与之相对应的典型事例,以事例讲解新知,以事例映衬新知,推进新知教学进程和成效。如“压强的大小关系”教学中,教师通过研究分析教材认识到,“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效果,初中物理教师设置“在冰天雪地里,有一个小姑娘穿着普通棉鞋站在雪地里,双脚陷入雪里;而一个大人穿着雪橇站在雪地里,却几乎没有陷入雪地”事例以及相对应的画面,引导初中生结合事例进行探知分析。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压强与哪些因素存在关系?”、“如何增加或减小压强的大小”等问题,初中生在认真研析案例的过程中,认识到“压强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以及物体的重量之间存在关系”。这样,初中生所探析得到的“压强的大小关系”内容,认知和理解时,更加真切和深刻,有利于初中生对该知识内容的灵活运用。

三、在物理案例探知中设置生活实例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方案篇10

各级学校课程教案中教学目标表述举隅

(一)高等学校课程与课时教学目标某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案中的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群体及群体心理的概念,理解学校群体的心理功能及效应;理解集体和班集体的概念和心理特点,掌握班集体形成的过程和班集体建设的措施,掌握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特点;理解人际关系的概念和重要作用,了解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某大学心理学课程教案中的教学目标[2],教师使用的是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心理的实质以及心理学研究的任务,了解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原则,初步认识心理科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心理的兴趣与愿望。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育心理学的教案[3]使用的是教学的目的: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学习的迁移理论等),了解本学科领域新近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能够运用人的心理与行为改变的规律,以及以本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中现实问题,并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可行的建议。可是有一个管理心理学的教案使用的是教与学的目标[4]:准确掌握管理心理学的概念和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深刻领会研究管理心理学的意义,在一般意义上掌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河北宣化师范学校申书景设计的教育技术学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是[5]:(1)知识与智能:认识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了解教育技术学发展过程中,影响较大的学习理论;掌握各个学习理论的起源时间,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能够概括出各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的关系;能够理解信息技术条件下有效学习的特征。(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能够找出问题,并体验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影响;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将查找的学习理论进行加工整理与其他同学共享或交流的愿望,体验写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矫正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能够在学习新知识中,感受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对学习的支持,制定出自己的学习方式。某大学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目标是:(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人体各大系统肉眼结构的总规律,正常、变异和畸形的概念,基本的描述方法,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结构与发生发展的关系、内部结构和体表标志的关系等;掌握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基本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机能意义,临床常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2)智能的培养:自学能力,人体解剖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学生通过解剖实践和阅读教材,掌握要求的内容,教师只作少量的重点讲解。神经解剖学的理论性较强,故讲课内容稍多,但仍强调重点和难点为主,学生要掌握要求的内容仍然离不开实践和自学;基本技能,人体的检查,切开、剥离、暴露和检查器官的方法,正规和系统地观察和描述各器官肉眼结构和显微结构(神经解剖学)的正常形态。(3)通过有选择的病例讨论,初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了解人体解剖学与临床的密切关系。(4)组织学生参加课外读书小组,查阅有关文献并写读书报告,进行学术交流。(5)组建课外科研小组,指定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6)外语能力,七年制班要求教材、课程讲授和考试的论述题都用英语。其他班则要求熟悉常用的解剖学英文词汇及阅读部分英文参考资料。(二)中等学校课程和课时教学目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要求[6]:反复朗读,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理清课文层次;领会文章的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再看中学教学目标设计。某高中化学教案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目标[7]:知识技能,初步了解分散系概念,初步认识胶体的概念,鉴别及净化方法,了解胶体制取方法。认识胶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和作用;能力培养,通过丁尔现象、胶体制取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思想,通过实验、联系实际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依靠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教育学生关心环境;科学品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依靠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比较、逻辑推理等方法。某高中心理教育课程教案《让世界充满爱》[8]:使用的是活动目标概念:活动课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该课让学生懂得助人为乐的美德。认知目标:认识到生活中友爱和互助的重要性;情感目标:使学生体验“助人自助”的快乐感受;行为目标: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学会主动对身边的人伸出友爱之手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活动方式是游戏活动,讨论分享经验。人教版初三《数学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教案[9]第一课时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了解圆柱的侧面、底面、高、轴、母线、过轴的截面等概念,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矩形;使学生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或全面积。(2)能力训练点:通过圆柱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通过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3)德育渗透点:通过圆柱的实物观察及有关概念的归纳向学生渗透“真知产生于实践”的观点;通过应用圆柱展开图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向学生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通过圆柱侧面展开图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化曲面为平面,化立体图形为平面图形的“转化”的观点;通过圆柱轴截面的教学,向学生渗透“抓主要矛盾、抓本质”的矛盾论的观点。(4)美育渗透点:通过学习新知,使学生领略主体图形美与平面图形美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层次。(三)初等学校课程与课时教学目标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0]是:(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形成数的概念;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在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和对应思想。(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形成估算意识。(3)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4)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5)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6)在日常生活中能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7)在与同伴交流认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养成观察并提出问题的习惯。(8)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少年闰土》教案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1]:(1)预习课文,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等词语。(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思路。(3)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部分,指导课后思考练习作业。(4)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目标理论与课程教学目标的表述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前苏联教育学理论支撑下的教学目标设计概念,教学论部分使用的概念仍然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进度计划、教学方案(教案)、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过程、考试、考查、考核等前苏联的概念。查阅当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中使用的教育学教材,基本沿袭着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的教育学体系,素质教育思想也只是作为一种理念,并没有成为学科理论进入教材。由于这样一种现状,无论是小学教师,还是中学、大学教师,在教学大纲或者课程标准制定中,许多教师继续使用传统的概念,比如把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掌握目标、能力发展目标、技能训练目标。教学大纲制定和教师备课中,采用了解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概念、理解什么原理、发展什么能力、运用什么技术、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识记什么、理解什么、应用什么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以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为逻辑结构设计的教学目标理论,这就是德育目标、智育目标、美育目标。我们的教育学要求教学活动中完成智力开发目标的同时,也要渗透德育和美育,因此每堂课程和课程整体都要设计德育和美育目标。但是,具体到教师的备课中往往很难实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有关美国教学目标设计理论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的理论为代表。他把人类学习分为3个主要的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中小学生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分类主要依据的是布鲁姆等学者的分类方法。九年义务教育阶段17个学科的18种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表述,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领域,也称“三维目标”,并作为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衡量学生学习水平时重要参考依据。在这3个领域中,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特别强调在过程中获得和应用知识,学习和运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这实际上可以看作20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本土素质教育理论支撑下的教学目标设计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