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危重病人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十篇危重病人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十篇

危重病人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53:58

危重病人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篇1

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贵阳550004

[摘要]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是保证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公正性、有效性的基础,是实施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前提,涉及现场采样、分析检测等硬件要求,也受到资料收集、评价方法选择等的制约。本文从人员、仪器设备、评价方法、资料、现场检测等5个方面对评价报告中的质量控制进行探讨。

[

关键词]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6(a)-0055-02

具有职业卫生评价资质的机构,在接受存在和(或)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用人单位或监督部门的委托后,须按照国家法律、规范、标准等要求,开展评价工作,如实出具有法律效应的评价报告[1]。因此,评价机构必须建立职业病危害评价质量管理体系,以保证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的质量控制真实、有效[2],但目前尚未形成公认的职业病危害评价质量管理体系供参考[3]。

本文结合现行评价导则和工作实践,从人员、仪器设备、评价方法、资料、现场检测等5个方面,就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的质量控制进行探讨。

1人员的质量控制

①评价人员是评价过程的主体,也是评价项目质量控制的关键。评价人员的能力、工作经验、职业素养贯穿评价全过程[4]。因此,针对不同评价项目的特征,评价人员的专业构成、对评价依据的理解程度、工程分析及职业卫生防护技术等的掌握情况,均应能满足评价项目的实际需要。这就要求评价机构根据业务范围,聘用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经专业机构培训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包括通风、卫生工程、预防医学、化工、矿山等多个专业。

此外,多数评价机构侧重实验室检测能力的发展,常忽视现场采样人员能力的重要性,导致误差前移;由于不同的采样现场及检测方法和检测点的选择可以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继而影响后续评价结论的可信度,因此,现场采样人员应经培训并考试合格,才能进行现场工作,并注重现场采样的经验总结。

②评价报告内容的核心是对作业人员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的分析与评价,其评价前提是:在正常生产、检修、应急等状况下,明确辨识项目可能存在和(或)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影响岗位/工种,对此,评价人员宜通过划分评价单元,制作岗位分布示意图或表格,说明作业人员作业方式、作业内容、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等情况,综合防护用品配置、职业健康监护结果、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要素,分析与评价作业人员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

③职业健康监护指标是评价作业人员健康及职业接触损伤的重要参数[5]。由于大多数职业健康体检机构忽视体检对象所处现场调查和其实际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易出现职业健康体检的应检作业岗位不全面、应检项目和内容与作业人员实际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不相符、体检人数不足等情况,从而导致用人单位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不可靠,难以用于对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进行评价。因此,评价机构应对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指出职业健康体检项目和内容中存在的问题,帮助用人单位和职业健康体检机构及时改正。

2仪器设备和防护设施的质量控制

①评价结论受到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影响,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受制于仪器设备(硬件)的影响。因此,要求使用计量检定合格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测。用于检测评价的仪器设备,检定后必须标注其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并进行本实验室验证试验。在仪器使用过程中,应执行《作业场所空气采样仪器的技术规范》(GB/t17061)和期间核查程序,同时严格遵守质量管理的内审制度。为表明检测中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状态,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中应具体写明所使用仪器设备的名称、型号、量程、检定(校准)结果、检定机构、检定(校准)时限等。相应的计量检定(校准)证书、检定机构资质等信息应纳入评价技术资料。

②生产设备自动化、密闭化程度及设置布局、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运行现状及其分布等影响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尤其是粉尘及化学毒物受气流、工艺、环境等变化影响和噪声强度经叠加变化更为明显[6]。按照岗位分布,绘制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序和设备示意图,标明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影响范围等,结合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设备效率的检测结果,判断防护设施的运行效果。

3评价方法的质量控制

在国家安监局颁布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导则中[7-9],职业卫生调查法、检查表分析法、类比法、风险评估法、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等方法目前尚无具体的指导标准或技术规范。

①职业卫生调查法、检查表分析法是由评价人员对照评价标准和规范自行编制的检查表格。检查项目的选定、调查结果的判定依赖于评价人员个人的主观判断,具有不确定性。

②有人认为[10],并非每个预评价项目都必须用类比法,因投资、工艺、设备、管理、技术等不同,寻找具有可比性的同类企业难度大,同时,类比企业是否具有“可比性”依赖于评价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评审专家的主观认识,而且类比法属推导分析法,难以准确分析量化趋势[11]。所以,该法只能作为评价的佐证[12]。在应用评价导则规定的评价原则[13]并引用类比资料时,应详细阐述类比企业的异同点,注重分析不同点是否会对评价项目的职业病危害产生影响及其程度。

③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既要考虑作业环境中危害因素浓(强)度及化学毒物毒性,又要考虑作业强度和作业时间,需测定多项指标才能确定级别[14]。由于作业人员在作业场所中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多为动态变化形式,故应根据生产方式和生产量的变化进行职业病危害程度分级。同时,检测点设置、检测方法选择等因素也可能影响职业病危害程度分级的结果[15]。工作中发现,日益增多的化学毒物往往缺少临床、毒理、流行病学等基础资料,缺乏相应的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检验标准,给化学性毒物的职业病危害程度分级带来困难。

职业卫生调查法、检查表法、类比法是评价工作中应用相对较多的方法,但其只能反映评价项目在职业病危害管理方面存在有哪些问题,职业病危害程度分级也只能反映作业环境存在的危害程度,不能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潜在的风险和可能的事故影响。

④风险评估法的引入,既可以得出评价项目的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概率,又可进行系统之间职业病危害事故可能性大小的比较。同时,还适用于无类比的预评价项目[16],这可能是今后职业病危害因素预评价的主要方法。

目前,国内尚无完善的风险评估方法或标准[17]。在不同的风险评价方法中,倾向于对职业病危害因素固有风险进行评价,忽视了职业病危害因素发生的诱因,轻视了应急情况下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损害过程和结果。不同的风险评估方法,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应用条件和适应范围,错误的方法必将产生错误的结果。如何正确选择风险评价方法,深入研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发生概率和造成的损失是今后该法使用的重点[18]。

综上,单一评价方法不能阐明评价结论。因此,联合使用多种评价方法对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19],且机构间分享评价方法使用经验,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4资料的质量控制

①用人单位提供的资料,是开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20]。评价人员在开展评价工作前,应对用人单位提供的评价资料进行仔细研读。为防止因委托单位隐瞒资料,导致产生错误的评价结论,评价机构应当要求用人单位书面承诺提供的资料是真实、全面、可靠、及时的。评价机构对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的内容赋有法律责任,为防止评价工作中档案资料的丢失、遗漏、泄密以及信息被盗、技术失窃等情况的发生,应建立项目资料的立档保存和保密程序。

用人单位除提供评价项目地理(区域)位置图、总平面布置图外,应提供各车间平面和立面图,各车间生产工艺和设备布置图,通风、防尘、防毒、防噪、隔振、防射频辐射等设施布置图和设备型号、数量、参数等,以保证评价的准确性。

②评价机构在收集项目资料时,不仅要求用人单位提供评价项目尽可能完整的资料,也应全面收集适用于本项目评价的现行评价依据;不仅要全面地、仔细地辨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还需注意劳动过程和工作场所中有害因素[21]的识别;不仅要考虑密闭式建筑的防尘、防毒通风系统的分析和评价[22],更应该注意部分行业使用的化学品可能超出国家标准或检验方法[23]的情况。

5现场检测的质量控制

检测结果是重要的职业卫生评价依据之一,对评价项目涉及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原则上只要有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检验方法的,都应列入检测项目中,如果因为技术原因不能检测的,应在评价报告中如实说明[24],但仍要做危害性辨识。

通过现场调查,结合工程分析,评价机构与用人单位应执行评价规范和导则,拟定检测点,并将设置情况制成表格或示意图,双方签字确认。检测人员详细地如实记录生产状态、职业病防护设施运行情况、作业方式等内容,经用人单位人员签字确认后,与检测点设置表格或示意图一并作为评价的技术资料。

现场检测应严格按照确定的检测点进行,不得随意增减,并严格执行《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的规定。评价报告中需写明检测项目、检测标准、检测方法、检测点分布、检测频次、检测时间等,其中,现场采样须在正常工作状况下进行,采样时间必须保证采集的待测物样品量能满足测定方法的需要。尽可能采用个体采样方法进行现场采样,以准确测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个人接触水平。个体采样应由用人单位负责人或受检者签字确认。

以上是关于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中人员、仪器设备、评价方法、资料、现场检测等方面应该注意的地方,仅供参考。

我们认为,在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活动中,人员、仪器设备、评价方法、资料信息、现场检测、职业性健康监护检查等因素必须成为评价机构特定质量管理体系内容,规范和指导评价人员行为,以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是确保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行为符合质量要求的基本条件。

[

参考文献]

[1]赵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质量管理措施[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5,4(4):248-250.

[2]刘静,杨君予,王倩,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质量控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6,24(7):442-444.

[3]吴世达,高金平,张霞,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过程的质量控制[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8,25(1):60-62.

[4]赵磊,吴芳谷,唐萌.职业卫生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分析[J].安全,2013(1):47-49.

[5]孟凡荣,李为,张一凡.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中的职业性健康监护评价问题[J].职业与健康,2009,25(24):2836-2838.

[6]刘雅梅,张海,谭佳红,等.毒物的联合作用在职业卫生评价工作中的应用[J].职业与健康,2007,23(12):1034-1036.

[7]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aQ/t8008-2013,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S].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3.

[8]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aQ/t8009-2013,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导则[S].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3.

[9]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aQ/t80010-2013,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导则[S].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3.

[10]林文敏,叶柄杰,吴剑锐.试谈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关键点控制[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8,14(2):70-72.

[11]彭建明.风险评估法结合类比法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探讨[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1,29(4):186-189.

[12]杨乐华.类比法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中的应用与问题[J].中国工业医学杂,2009,22(3):230-231.

[13]戴英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类比调查[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6,5(4):246-247.

[14]吕琳.有毒物质风险分级方法及在职业病危害预评价项目中的应用[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0,23(3):226-229.

[15]钱均琪,吕敏,陈阳,等.有关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中难点的商榷[J].职业与健康,2007,23(1):57-58.

[16]宋伟,张荣.职业卫生风险评价在某化工企业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中的应用[J].职业与健康,2012,28(2):173-175.

[17]杜欢永.职业卫生定性风险评价方法的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4):70-75.

[18]陈思兰.探索风险评价在建设项目职业卫生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2,9(32):180.

[19]蔡青,杨红.我国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现况[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0,22(8):439-442.

[20]田国彬.目前职业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探讨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3):2481.

[21]王庚,陈永青.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问题探讨[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0,23(1):42-44.

[22]陈蔷.标准规范在工业尘毒防护中的作用[J].安全,2013,(1):53-56.

[23]宫吴健,阴旅宁,胡晓雷,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重点难点的探讨与对策[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1,10(3):F0003-F0004.

危重病人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篇2

关键词:核医学;放射防护;职业病;屏蔽设计;辐射危害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管理规定》[1]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放射诊疗单位在新开展核医学项目时,需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国家对放射诊疗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也制定了GBZ/t181-2006《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2]等技术标准。笔者在进行核医学建设项目预评价过程中,发现一些易忽视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1核医学建设项目放射防护预评价主要内容

核医学建设项目放射防护预评价主要内容有概述、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辐射源项分析、防护措施评价、辐射监测计划、辐射危害评价、应急准备与响应、放射防护管理、结论和建议部分,其中防护措施评价含工作场布局、分区与分级、屏蔽设计、防护安全装置、其他防护措施等。

2核医学建设项目放射防护预评价中常见问题

2.1布局与分区

与其它普通影像诊断、放射治疗等放射诊疗建设项目一样,核医学建设项目预评价也需要涵盖GBZ/t181中规定的各方面内容。但在核医学建设项目中,因多采用非密封型放射性核素,用药后的患者也将成为一个流动的放射源,同时,患者的唾液、尿液等分泌物或排泄物也将成为污染源项的一个来源,防止放射性污染及防止人员之间的交叉照射,是核医学项目与加速器治疗、普通影像诊断等完全不同的地方。因此,在放射防护措施评价中,除各房间屏蔽厚度的核实外,整个工作场所的布局、分区也是评价的重点。其中工作场所中的人流、气流、物流的走向是评价的核心,在兼顾方便诊疗的同时,应尽量调整布局或采取措施,以减少放射工作人员与给药后的患者、给药前与给药后的患者间的交叉照射。关键是尽量减少和避免医护人员、患者和公众接受不必要的照射。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建设单位由于条件的限制,又想上尽量多的核素与诊疗项目,往往导致布局不合理。因此,在与建设单位前期沟通和评价时,应根据建设项目的规模、选址、建设面积等条件,建议取消一些不合理或此规划条件以及人员条件下无法开展的诊疗项目,避免因要求大而全而导致无法满足放射防护的要求。

2.2防放射性污染措施的评价

核医学科中防放射性污染是一个重点。在预评价时,应对照GBZ120-2006《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3]、GBZ134-2002《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4]等标准要求,对场所的墙面、地面、管道、卫生通过间、表面污染监测设备、工作人员操作时的防污染措施、受检者的防污染措施等细节,切实评价建设项目拟采取的各项防污染措施,如墙面、地面拟采用的材质、防护层高度、表面污染仪的配置、131i治疗病人的用餐问题、治疗病人被服的管理和拖把等清洁用具等的管理等。

2.3三废的处理

放射性废物、废水、废气是核医学科防止放射性污染必须考虑的问题。核医学科通风的评价不能仅限于通风橱的排风,废水的评价也不能仅限于设置衰变池。要求设计单位给出废水、废气排放管道布局图、衰变池设计图等,对建设项目的废水、废气处理做出全面评价。例如通风口的设置、通风换气量、气流的走向,衰变池容量、格局及屏蔽的设计等。同时,应关注设置在一楼以上的核医学科的废水管道的屏蔽防护等问题。固体废物处置的评价,应注意放射性废物桶的数量、放置场所等是否满足工作需求。

2.4评价目标值的设定

因核医学建设项目多涉及非密封型放射性核素的使用,除了常规的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等评价目标外,需加入放射工作人员手部、眼晶体等器官的年当量剂量的要求。同时,在设定建设单位的管理目标值时,虽然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5]中,眼晶体年当量剂量的限值为150mSv,但鉴于2011年iCRp关于组织反应的声明及2012年iCRp118号出版物[6]中眼晶体白内障的吸收剂量阈值考虑为0.5Gy,iCRp建议,放射工作人员年平均年当量剂量为20mSv,任何一年中的当量剂量限值为50mSv,建议将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管理目标值定为20mSv或更小的一个分数。同时,在辐射危害评价时也用此值对放射工作人员的眼晶体剂量进行评价。2.5屏蔽设计目标的选取屏蔽设计的核算是预评价的重点。

2.5μSv/h是放疗、影像诊断等项目中较为通用的目标

值[7-8],在核医学科屏蔽设计核算时,绝大部分场所都可将此作为屏蔽设计的目标值。但在注射室、注射后休息室、检查后留观室、受检者卫生间等墙体,及防护门外控制区内患者停留的场所如走廊等应不做苛求,同时患者可能短暂经过的走廊防护门外等非限制区的瞬时剂量率也可不做苛求。但屏蔽体外如楼上、楼下等场所若是其他医护人员或患者等公众成员长期居留的场所,则剂量率目标值就需远小于2.5μSv/h,应根据其实际居留时间计算目标剂量率。因此,在屏蔽设计核算时,建议同时考虑剂量率和剂量负荷。如18F工作场所的剂量负荷可参照aapmtaskGroup108:petandpet/CtShiel-dingRequirements等资料,以达到屏蔽设计目标。在采用剂量负荷法时,建设项目每天的核素用量、患者数量等,将是影响屏蔽厚度的关键因素,在工程分析时要切实了解建设项目的规模、核素用量等因素。在屏蔽核算时,要关注通道、走廊等患者停留或通过的地方所对应的邻近区域,如顶棚、楼板的屏蔽,特别要关注工作场所邻近区域或楼上、楼下有长时间居留人群时的情况。同时在核算时,应考虑到注射后休息室、检查后留观室等房间可能同时存在多人在同一房间等情况。因此,屏蔽设计核算应充分考虑放射防护最优化原则,也要为今后的发展留有一定的余量,同时也要考虑到当前医患矛盾、公众对辐射的认知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影响。

2.6辐射危害的评价

在评价正常运行条件下工作人员所受到的剂量时,除常规的全身剂量估算外,也需估算放射工作人员因注射、给药、摆位等操作放射性核素或近距离接触用药后患者所导致的手部、眼晶体的剂量。此时,需假设常规注射、给药、摆位等所需的操作时间、与辐射源的距离、所使用的屏蔽物等情况,如注射时是否使用铅注射屏蔽防护器,运送药物时是否使用药物贮存运输器,用的是何种屏蔽物质、多少屏蔽厚度,是否采用自动封装、封装橱的屏蔽厚度等等。估算时,也需考虑核素的衰减、18F扫描时已等候30min以上及检查前排尿等细节。

2.7视频监控、语音对讲、门禁等设施

视频监控、语音对讲系统、门禁等设施,对核医学科加强患者管理、减少人员受照剂量是很有效的措施。因此,建议设计单位给出这些管理设施的设计图,并在预评价时要对这些拟设置设施做一个较全面的评价。

2.8内照射危害的评价

在核医学建设项目的评价中,评价单位往往注重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的评价,而忽视核医学科存在的内照射危害。国内外多项研究中表明,在131i治疗病房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放射性气溶胶,放射工作人员体内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核素污染[9],张震等[10]采用空气采样器,宋易阳[11]等采用全身计数器等,估算放射工作人员可受到0.34~0.44mSv/a有效待积剂量的内照射。因此,在预评价过程中,内照射危害仍是预评价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应关注甲状腺癌等治疗病房,其通风系统等防护措施能否有效地减少放射性气溶胶等对患者及医护人员造成的内照射危害。建议评价机构应具有相应检测放射性气溶胶的能力,否则无法在类比项目获得必要的数据支持。

2.9放射防护管理制度、应急响应与管理的评价

建设单位放射防护管理制度、应急响应与管理的评价是预评价中的难点,也易被忽视。患者的管理是核医学科管理的重点之一,也是降低人员受照剂量的重要措施。但在目前的实践中,建设单位往往注重硬件的投入而忽视软件的管理,表面污染仪、门禁等设施、表面污染监测制度等措施经常形同虚设。因此,应针对建设单位拟定的各项制度的合理性、可行性、可操作性进行详细的评价,对不合理的地方提出补充建设。在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评价环节,建议关注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计的配备,对从事注射、封装等操作的人员除佩戴常规个人剂量计外,应加戴指环剂量计。同时,建设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也要有针对性,要根据核医学科的特点列出可能出现的药物滴洒、用错药物或剂量等异常情况的应对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地评价。

核医学建设项目预评价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系统工程,评价人员在掌握放射防护知识的同时又需要熟悉核医学诊疗流程,应严格依照国家放射卫生相关标准并适当引入国际上适宜的新技术标准,才能真正做到既能指出设计中放射防护方面的不足,又能充分便于诊疗单位的实际应用。

作者:黄丽华郑森兴陈新俤郭进瑞单位:福建省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管理规定:卫监督发[2012]25号[S].

[2]卫生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GBZ/t181-2006[S].

[3]卫生部.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120-2006[S].

[4]卫生部.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GBZ134-2002[S].

[5]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S].

[6]iCRp.关于组织反应的声明及正常组织器官的早期和晚期辐射效应———辐射防护中的组织反应阈剂量[m]//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第118号出版物.北京: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4:84-101.

[7]卫生部.电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放射防护要求:GBZ126-201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8]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1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

[9]王红波,孙全富.核医学科工作人员职业性内照射研究进展[R].广西北海: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放射医学与防护学术交流会,2015.

危重病人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篇3

[关键词]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危险因素;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62(2016)05(a)-0171-02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人数迅速增长,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糖尿病发病率已高达9.7%[1]。糖尿病患者血管、肾脏、心脏、神经及视网膜的病变对患者生命和生存质量有巨大威胁,脑梗塞又称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其最常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而糖尿病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高、发病早且病情进展较快,故糖尿病经常合并脑梗塞发生。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固然较单纯糖尿病患者多样[2]。该实验现分析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0月在该院接受住院治疗的35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作为观察组尝试探究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实验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0月在该院接受住院治疗的35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在该院住院的35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在40~73岁,平均年龄(54.60±4.30)岁,病程在4~15年,平均病程(8.70±3.20)年。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7例,平均年龄(53.90±4.50)岁,平均病程(8.80±3.40)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样本遴选标准[3]

①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②观察组患者经Ct检查确诊为腔隙性脑梗塞;③所有样本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④排除意识障碍的病例;⑤排除肝肾损伤等严重病例;⑥排除传染性疾病病例。

1.3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第1天均予以血压、血糖(包括FpG、2hppG、GHba1c)、血脂(tC、tG、LDL、HDL)的检查并记录;询问所有患者体重及吸烟、运动等生活方式并记录;对观察组患者予以eSS评分。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糖尿病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常规在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综合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①心理疏导及相关知识讲解,缓解病患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4],使其对自身疾病有正确的了解,从而增强治疗的依从性,确保治疗效果;②饮食控制:执行糖尿病饮食标准,低糖、低盐、低脂,减轻体重、改善糖脂代谢紊乱、改善血压;③严格监控血糖,每日进行空腹、餐后血糖测定,每周至少一日7次血糖检测,及时掌握血糖变化,采取措施;④预防感染: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病房卫生及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⑤康复指导: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指导,增强肢体血液循环,预防静脉血栓,恢复肢体功能。

1.4评价标准

护理效果主要通过eSS(欧洲卒中评分量表)评分,空腹血糖水平,[5]吸烟指数[=烟龄(年)×吸烟量(包/d)],Bmi值(身体质量指数)判定。

护理效果评价标准[6]:显效:空腹血糖下降超过5mmol/L(包括5mmol/L)或降至正常水平,eSS评分上升10分以上(包括10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十分满意;有效:空腹血糖下降在3~5mmol/L之间,eSS评分上升5~10分之间,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基本满意;无效:空腹血糖下降在3mmol/L以下甚至有所升高,eSS评分上升低于5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不太满意。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注:eSS评分标准是现代世界上常用的脑卒中评价指标,该量表从意识水平、理解力、语言、视野、凝视、面部运动、上下肢的肌力及运动情况、步态等项目对病患进行量化地评价,是较为全面的神经功能评价指标。

1.5统计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对该实验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入院后第1天血压、血糖、血脂指数及吸烟指数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指数及吸烟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2.2观察组患者护理前后eSS评分、空腹血糖、吸烟指数及Bmi值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经过6周的综合护理,eSS评分、空腹血糖、吸烟指数及Bmi值均较护理后有明显改善,p

2.3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

观察组患者经过6周综合护理,显效12例,显效率为34.28%。有效17例,无效6例,总有效29例,总有效率为82.86%。

3讨论

该实验通过对比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与单纯糖尿病患者的相关身体指标,表明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了高血压、高血脂、体重、年龄及吸烟等因素。脑内动脉的动脉壁较薄弱,高血压病人的脑动脉长期受高压血液的冲击易形成动脉壁纤维素样坏死或透明变性甚至血管瘤[7],引起血管腔狭窄,进而阻塞。甘油三酯和同型半胱氨酸过高,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吸烟会影响血液中的脂质及纤维蛋白含量[8],也是血栓的形成因素之一。肥胖亦是高血脂、高血压的诱发因素。中老年患者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状态时间越长,发生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就越大。脑梗塞为中老年人多发的脑血管病变,轻者出现肢体麻木、视野缺损、失语等症,重者偏身感觉障碍甚至瘫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甚至威胁生命。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的治疗固然重要,其综合有效的护理亦不可或缺,通过护理工作帮助病患改善生活方式,减少或规避危险因素,及时掌握身体指标,科学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水平,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莉.28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护理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6):153-154.

[2]张彩霞,耿洪燕,商文青,等.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4,12(1):106-107.

[3]陈鸿尔,葛庆青,沈玲利.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9):797-798.

[4]杨F星.2型糖尿病伴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3):1999-2000.

[5]白春杰.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60):175.

[6]孙凤花.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病变特点与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分析[J].北方药学,2012,9(11):73.

[7]陈荣浩,朱锦匙.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病变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探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1):16-17.

危重病人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篇4

个案追踪是一种关于过程管理的方法学,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安全和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为概念,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和先进过程管理方法[1-2]。追踪方法学自2006年自美国开始广泛应用后,我国于2011年正式把追究踪方法学作为医院等级评定的一个引入方法,并出台了相关标准,可见追踪方法学在临床的重要性[3]。笔者对呼吸科住院危重患者运用追踪方法学,对照护理全过程14条,对护理制度、护理流程的护理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减少患者的危险因素,重点关注患者住院全过程的感受,从患者的感受去改善护理服务,强化护理内涵,有助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对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及护士临床护理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根据呼吸科专科特点,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呼吸系统危急重症病例,如呼吸衰竭、重症肺炎、肺栓塞、大咯血等在护理中有一定难度的60例患者,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67~91岁,平均(75±10.1)岁。患者中呼吸衰竭患者38例,重症肺炎患者12例,肺栓塞患者3例,支气管扩张并咯血7例。这些患者除了呼吸科疾病外,28例伴有糖尿病、29高血压,20例伴有心脏病,9例为股骨颈手术后并发呼吸衰竭,1例为断肠综合征并发肺炎、呼吸衰竭。所有患者均为Ⅰ级护理。病重患者46例,病危患者14例。

1.2排除标准(1)患者不愿意配合护理调查工作;(2)高龄患者,不能很好地表达意见和回答问题,患者及家属均沟通困难;(3)住院时间过短(

1.3方法本科组织主持开展危重疾病患者护理全过程追踪式护理查房60次,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有针对性的请内分泌、心血管、iCU、消化、神经内科、普外科等不同专科的护士长、专科护士、资深护士参与了本科个案追踪查房,这种多专科的合作,更专业更全面地发现患者护理过程中的问题,为患者提供跨专业的护理照护。

1.3.1追踪的目的通过对呼吸内科急危重症的检查追踪,了解医院各科室职能部门与呼吸内科相关的流程是否存在缺陷,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4]。医护人员对相关操作包括无创辅助通气,胸腔闭式引流术操作及护理,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等吸呼内科专属操作与检查是否存在不规范操作。护理记录的书写情况,是否存在与医生病历不符等情况进行改进。促进护理更加完善,减少医疗差错,增加病患满意度。

1.3.2成立追踪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护理部主任,大内科护士长,呼吸内科护长,以及高年资护士及组长,下属护理。由于部分护理涉及到医护配合,故也包括了部分医生[5]。综合多部门医护职称资历包括了:主任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5名,主管护师6名,护士12名;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医师2名。

1.3.3确定主查者主查者在追踪查房中起核心作用,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理论知识,掌握各项核心制度、流程、指引,对护理全过程14条的要求理解透切。主查者一般由护士长、责任组长或者高年资的护士担任[6]。

1.3.4追踪查房准备在护士长、责任组长指导下,由责任护士整理患者资料,内容包括:(1)患者病史如:咳嗽,咳痰,气喘几年,有无夜间呼吸困难,是否曾行肺功能检查;(2)主要治疗包括平常用药,目前治疗用药,检查评估患者是否能自己应用舒利迭等吸入性药物,用药后的反应等;(3)异常检验检查报告,肺功能检查的严重程度;(4)存在的护理问题:如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患者是否配合,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的主观感受如何,神志是否清醒,痰液是否增多,血气分析结果是否好转;(5)针对目前病情已采取的护理措施等;(6)同时,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告知,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为现场查房做好准备。

1.3.5现场追踪由主查者、护士长、责任护士参加,现场观察住院环境是否安静舒适、利于康复;床位安排是否与病情相符;特殊细菌感染的患者,是否有很好的隔离措施;是否备有隔离衣;痰多难排痰者,床边吸痰机的准备情况。床边查看患者信息,核对患者身份,查看手腕带信息,姓名、床号、住院号、性别、年龄等信息与实际是否相符,观察护士与患者、家属沟通的技巧,沟通的内容是否个性化,是否关注患者的需求,访谈患者及家属,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重点关注其在护理过程中的感受。

1.3.6追踪问题设定查看病历,根据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全过程中,包括做好入院患者护理、协助医生检查、严密观察病情动态监护患者、准确执行诊疗计划和医嘱,确保疗效和安全、提出护理诊断、增强治疗成效、立足病情和自理能力的生活护理、督导患者康复训练等方面所涉及的相关问题,由科护士长、主查护士共同商讨,以《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基础篇)、《临床护理技术规范》(第2版)、《广东省病历书写规范》、全程护理14项指标、特一级护理质量评分表、基础护理质量评分表、服务满意度为考核标准,通过查阅病历和护理记录,考查护士等形式,发现护理隐患或者不良事件。由护理部主任和护士长对科内整体查房效果进行评价,以患者、护士、护长为对象,以追踪方法学为依据,服务措施落实情况和患者对服务效果评价为标准依据,从患者的角度对笔者的服务进行评判[7]。

1.3.7系统追踪和不良事件整改通过对现场追踪,严格按设定问题进行系统性总结,通过对患者及家属交流获得的信息,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立刻整改,严堵医疗漏洞,对护理环节,文书工作,进一步疏理,最后全部执行并改正[8]。通过对危重病例进行追踪检查,将追踪结果与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及专业标准、指南等结合起来,共发现在护理文书、患者安全、病情掌握等问题共238例次,其中护理文书书写、健康教育、跌倒、压疮等高风险的评估及预防为前三位。发现的问题由护士长督促并进行整改,由追踪查房实施至今,修订制度57次,修改流程23次,见表1。

1.4统计学处理使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结果显示,病区管理,优质护理服务,患者满意度,特一级护理方面分值均得到提高,而护理文书书写提高最明显,实施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注重环节质控,减少或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应用追踪方法学,从护理全过程14条进行追踪查房,从患者住院期间各个环节实施质量评价,确认出现问题的环节,前瞻性的找出潜在的风险,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从而减少或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最终实现“患者安全、物品安全和环境安全”[9]。

3.2改变护理评价观念传统认为,卫生局对医院或是医院对科室的评价是一个服务的肯定。但是它忽略了很多细节和患者的感受,追踪方法学从患者的角度出发,由患者对笔者进行评价,指出笔者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从一些笔者想不到的角度出发想问题,使笔者切实地感受到患者的需要和心声[10]。

3.3多专科合作,为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呼吸科危重患者往往并发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追踪查房邀请其他专科的护士长或高责护士参加,他们对专科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有着更深层次的见解,通过这种跨专科的指导,能够为患者实施全面的护理。

3.4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追踪查房的内容涉及专科护理、药物的正确使用、不良事件类型及上报、病情的观察及处理、危急值报告、医院感染与控制、健康指导、康复指导等,通过查房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他们采用评判性思维方法思考问题及查阅文献的积极态度,大大提高了护理人员在危重患者应急处理、抢救协助、交流沟通、主动服务,专业知识运用等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1-12]。

危重病人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篇5

1实施抢救前的预见准备

1.1抢救物品预见性管理在进行抢救物品预见性管理时,要求每班护理人员,按时对护理用品和需要设备进行盘查,及时做好值班情况记录;每天检查抢救仪器,如果发生故障及时维护并做好应对措施;手术需要的物品必须做到:齐全、无菌、安全、固定。为了促进急诊手术的顺利进行,还可以根据手术需要,将输液、心肺复苏、监护组合罗列到手术救治中,积极做好防护措施。

1.2综合培训人员技能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是衡量护理人员的核心要素,熟练的专业技能也是保证成功抢救的重要环节[2]。因此必须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急诊手术实施内容,制定分类培训事项[3]。外科系统疾病要求护理人员在掌握以上技能后,还必须熟练掌握患者的伤口止血、包扎固定等方法,积极配合手术人员完成手术作业。

1.3设计并制定急救方案设计并制定急求方案的时候,可以根据危重患者护理需求,预见性制定救治方案,加强抢救程序和抢救流程操作,提高抢救效率。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抢救程序培训,让救治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制定适合护理人员的方案,满足患者对护理的需求。

2抢救中的预见性护理

2.1预见问题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观察患者的发病机制、病情、心理及生理反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预见问题,进一步估计病情判断病症,预测患者病情的发展趋势和容易引发的关键问题[3]。

2.2确定重点按照患者的初步判断和病情变化,在准确分析患者出现病症原因后,确定护理工作重点。可以确定为:①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②患者病情估计;③重要肝脏器官维护;④分泌物和引流物观察;⑤报告跟踪;仪器检测指标评定。如前例,预见性分析患者有可能出现宫外孕或者黄体破裂,应该及时进行静脉输液,同时对患者的血型进行检测,积极配合医生做好各项检查[2]。

2.3具体实施积极做好以上工作后,可以根据患者状况和护理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做好应对措施,提高抢救效率。

对患者实施抢救时,预见患者在思维不清晰时,容易发生呕吐甚至窒息;按照患者实际情况,合理安置患者体位,采取措施应对;然后根据患者面部表情和生命体征状况,合理调整输液速度;适当给予患者一定的鼓励和支持,安抚患者的心理变化,提高抢救效率。

3实施评价

3.1评价抢救患者回顾性分析抢救患者的救治材料,对抢救患者的成功率、并发症、术后愈合情况进行追踪分析。将评价结果作为年度考核标准。

3.2评价手术管理手术管理主要对抢救室管理、急症方案制定、护士人员表现状况、组织能力、整体配合效果和专业技能等进行评价;可以让手术患者、护理人员自我评价、医生评价、领导评价等获得综合评价效果,讲考评结果作为护理水平参考依据。

4实施护理管理意义

4.1实施预见性护理的意义预见性护理表示,在进行护理前,对患者在护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进一步确定护理重点,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患者护理疼痛,提高护理质量。急救护理工作,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知识和灵活应变能力,具有严格要求,只有不断提高护理质量,确定重点,才能提高预见护理质量、体现预见护理的重要性。

4.2预见性护理是管理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在工作中的具体应用预见性护理工作的重点是瞬间判断、确定护理评估和护理处置,要做好这些工作,必须在急救护理中,保持准确、系统全面的信息观点,必须在建立护理资料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对护理时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评判[2];从系统化角度出发,综合全面的评定患者表现,掌握护理工作进行重难点;从控制论角度出发,实现控制效果明显优于事后控制,积极做好事先控制对患者具有重要作用。

4.3培养急诊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急救护理主要是对慢性急救发作患者、危重患者等进行护理的新专业。急诊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应用素质和护理专业水平对抢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4.3.1加强急症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和心理适应能力意识决定方法。急救手术的成功与失败仅仅在一念之间,现代急救医学要求急诊护理人员,必须及时准确对急症人员的病情进行评判,根据工作经验,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急救。与此同时,还必须在救治危机的状况下,保持临危不变的心理适应能力,快、准、稳的完成护理操作。可以通过专业培训,锻炼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提高急救手术成功率[1]。

4.3.2明确护理人员岗位分工急救患者中,绝大多数都是危重患者,抢救中容易发生各种突发状况,给抢救现场顺序造成了严重影响。如果两位护士同时进行一项任务,会让抢救工作手忙脚乱,耽误最佳就诊时间。利用预见性急救演练,可以让护理患者明确职责分工,相互合作完成任务,对急救工作的顺利进展具有显著效果。

4.3.3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急症手术护理人员,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并保持清醒的头脑。当接诊到病危患者后,必须对患者的病情及时观察,抓紧时间,分秒必争,在有效的时间内,制定出最恰当的应对措施。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必须具有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当医生没有抵达现场时,对患者病情做出准确预测,及时准备手术用品。启动危重患者护理流程,妥善处理急救中出现的问题。在抢救工作中不断完善护理能力。

危重病人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篇6

[关键词]改良预警评分系统;急诊手术;危重患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6)27-0157-03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外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评分模式,即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通过对患者的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体温和意识进行评分,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或潜在的危险性,为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早抢救提供一定的预警支持[1]。改良预警评分系统能提高临床护士对手术患者病情的观察判断能力,建立护士“呼叫医生标准”,制定规范的医护病情沟通流程,使医护人员早期发现潜在的手术患者意外事件发生前的“预警信号”,在最短时间内启动相应的程序化监护方案,保证对患者的干预及时到位,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减少潜在手术患者意外事件的发生,如潜在手术患者心跳骤停、休克、意识改变等,从而有效改善潜在手术患者的预后,进一步保证患者的安全[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12月的急诊手术患者121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6例,治疗组应用mewS预警评分,对照组未应用mewS预警评分。其中男576例(最大年龄98岁),女646例(最大年龄87岁);年龄16~98岁,平均(52.0±0.2)岁,两组均为多发骨折外伤患者,采用椎管内麻醉;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制定mewS评分系统根据患者生命体征参数及意识状态情况制定mewS评分系统[3]。见表1。此系统前3项参考指标为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每项参数的分值范围为0~3分,最高分为3分,最低分为0分。分值越高说明病情越危重(排除假阳性),护士应该积极应对,提前做好抢救准备。

1.2.2运用mewS预警评分标准量表对急诊手术患者进行评估接到急诊手术通知单后,巡回护士立即前往病区进行术前访视,综合判断,同时给予mewS预警评分与相应护理[4]。分值4.1~5.0分,表示病情有潜在变化的风险,应立即通知主管医生及麻醉师;分值5.1~7.9分,病情较重,潜在危险增大,应立即通知主管医生及麻醉师、通知配台的器械护士及护士长、联系重症医学科,做好抢救准备;分值≥8分,病情危重,应立即建立至少2条静脉留置针通路,通知手术医生做好手术准备,病房护士快速做好备皮、备血、抽血等,麻醉师及器械护士做好气管插管及手术器械等抢救准备。

1.2.3《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患者满意度问卷》,对患者手术前后的满意度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手术室护士的工作流程、术前护士对患者的指导、治疗护理时间周期、护理观察的内容、医务人员间的沟通、护理人员疏导患者及家属的情绪、护理人员对术后患者的健康指导等方面。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行χ2检验,以p

2结果

2.1治疗组患者mewS预警评分及患者满意度情况

表2为治疗组运用mewS预警评分患者得分及满意度情况。结果显示:对急诊手术患者实行mewS预警评分后,提高了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其主要原因是手术室护士能严格按照mewS预警评分标准进行观察病情,并将观察的结果及时反应给医生,mewS预警评分使护士对患者的手术预测和病情分析更为可靠。

2.2两组患者手术等待时间、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度比较

治疗组患者满意率、手术等待时间及住院时间较未运用mewS评分组好(p=0.000

3讨论

从表2及表3可以看出,mewS评分在我院急诊手术护理中,患者的满意度得到很大提高,医护符合率高,对急诊手术患者病情分类更准确,判断需急诊手术的准确率明显提高,它提供的量化指标,可以具体指导医护人员及早识别急诊手术患者,对急诊危重手术患者快速分流,正确处理,并可提高识别危重患者的质量及安全性,避免延误手术治疗。患者手术等待时间及住院时间大大缩短,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使患者及医务人员满意度由82.83%提高到96.20%。早期预警评分(ewS)系统是由英国“风险患者应急小组”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评价潜在危重患者病情的方法,后经改良形成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该方法早期对患者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体温和意识及常用的生理指标进行评定并给予相应的分值,根据不同的分值制定出不同级别的医疗处理干预原则,一旦分值达到一定标准即“触发”水平,必须尽快进行更积极的医疗处置。其主要特点在于有利于简便、快捷、高效地管理患者[4]。

mewS预警评分系统简单易用,具有快速、简洁、科学,对患者的危险性能预测等优点,便于操作[5]。不会额外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易于早期发现病情变化[6],早期干预处理,尤其是重危患者抢救成功率高,预后良好,患者满意度提升十几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疾病变化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单纯使用mewS预警评分系统,有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老年患者易出现假阴性),建议结合患者平时身体状况、临床表现及专科指标综合判断。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能使手术具有量化指标,可以使医护人员及早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程度,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患者的满意率[6]。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有利于对急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情分层化,根据不同病情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减少意外事件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并且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简单、实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7]。newS可更准确、有效反映老年急诊患者呼吸和心率的实际情况,适合评估老年急重症患者的转归和预后[8]。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有助于指导早期开展护理风险评估,减少意外事件及并发症的发生[9]。mewS评分可以帮助胸外科护士判断手术后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但必须同时关注病人的Spo2。建议以评分≥4分为提高监护级别的指标[10]。mewS对普外科病人的病情及恶化风险具有较高的评估及预测价值[11]。改良后创伤急救模式可提高救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12]。应用mewS评分装置获取临床信息快捷、方便,且判断病情科学、准确、快捷,操作简单,可明显提高护理风险预防与控制能力,促进医护协作[13]。

总之,mewS评分能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的安全[14]。因为mewS评分能快速、准确地对急诊腹部闭合性损伤病情做出评估处理,对患者的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15]。

[参考文献]

[1]唐丽安,罗丽英,卢凤冬.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结合简单临床评分的应用现状[J].中外医疗,2015,28(8):152-153.

[2]林海清.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临床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5):280-281.

[3]张晨,田丽.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现状[J].天津护理,2015,23(2):175-176.

[4]吴倩云,韩微,黄翠琴,等.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临床护理的应用进展[J].上海护理,2015,15(6):63-66.

[5]袁晓敏.改良预警评分系统(mewS)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预检分诊中的应用[J].青海医药杂志,2015,45(10):51-52.

[6]陈晨,蓝玉清,刘佩,等.mews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骨科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5,28(47):202-204.

[7]刘海燕,周波,郑艳.急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基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的护理干预[J].护理学报,2016,23(14):51-52.

[8]王莉荔,杜捷夫,陈威,等.改良早期预警评分与国家早期预警评分对老年急诊患者病情评估的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4:1680-1682.

[9]吴文娟,张银英.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指导iCU早期开展护理风险评估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6,33(2):458-460.

[10]房金芳,孙秀云,姚燕,等.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胸外科手术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29(3):877-878.

[11]张咏梅,卢美玲,周廷梅,等.探讨mewS在普外科病人病情程度识别中的临床意义[J].护理研究,2016,30(1):98-100.

[12]张漫漫,薛胜男,陶洁茹,等.改良创伤急救模式在严重创伤救治过程中的应用[J].浙江创伤外科,2015,20(6):1061-1063.

[13]马美丽,肖笑,程凤娟,等.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装置在临床优质服务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24):105-107.

[14]彭伶丽,李映兰,贺爱兰,等.建立病情早期预警工作流程保障患者安全[J].中国护理管理,2014,15(12):1250-1254.

危重病人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篇7

【关键词】护士;分层级管理;绩效考核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53-01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是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2010年来,我院实施院科两级考核评价系统,护理部结合临床护士的分层级管理,在全院各科室推行护理单元护士绩效考核的评价体系,使临床护士人人参与病房管理,降低护理成本,保证护理质量,体现护士价值,充分调动了广大护士的积极性,使“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在我院持续有效地开展,患者的满意度和护士满意度明显提高。

1资料来源

我院是一家集教学、科研、临床为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具有1400张床,680余名护士,共有36个病房,均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各病房均设有护士长1名,11-27名护士,所有的病房在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的基础上,结合各病房的实际情况,建立不同层级护士绩效考核的评价体系。

2主要的方法和思路

2.1制定护士层级管理的方法:

2.1.1汇总护理人员信息,为护士分层打基础:根据技术水平、职称、学历、工龄外加护士平时的综合能力表现等对科内护士进行分层级,并结合科室的实际情况,修改各层级护士的考核标准,再划分层级的同时结合各自的特长、爱好等对每位护士进行科室管理分工,做到合理应用人才,力求人尽其才。

2.1.2制定护士分层级的评分细则:①工龄:满分为15分;1年内记5分,2年内记6分,每增加1年计分增加1分,直至满分。②职称:满分为20分;护士4分,护师8分,主管护师记12分;副主任护师记16分,主任护师20分。③学历:中专为5分,大专为8分,本科为10分,硕士为12分,博士为15分。④技术水平:20分,由病区评定小组对每名护士进行理论、操作技能考核与评定,根据考核结果打分。⑤综合能力:30分,综合病人满意度、服务态度、教学、科研、开展护理新技术等方面。

2.1.3确定病房护士的层级及岗位要求:由病区评定小组对每位护士打分,确定护士的层级和相应的岗位要求,得分90分及以上者评定为专科护士,80及以上者评定为高级护士,70分及以上者评定为中级护士,低于70分者评定为初级护士。

2.2确定病房各层级护士的工作职责

2.2.1专科护士的工作职责:在行使高级责任护士的职责的同时,参加护理部领导的专科护理管理委员会,主管相应专科护理工作小组的工作;组织护理查房,参与危重症病例、疑难病例讨论,分析病人的护理问题,针对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确保本专科护理质量;掌握本护理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积极组织本专科的学术活动;有计划、有目的、高质量地推广和应用专科护理新成果、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培养专业护士。

2.2.2高级护士工作职责:在护士长指导下主持本专科的全面护理技术工作,负责本科室护理管理、质量控制、护理会诊、护理查房及疑难病例讨论,负责本科室护理不良事件的鉴定并提出指导性意见,指导下一级护士对本专科的护理工作,组织并参加护理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及危重病人的护理。

2.2.3中级护士职责:在高级或护士长的指导下工作,参与病房的护理管理工作,严格准确执行医嘱,按照护理工作流程、规范、技术标准、护理常规等熟练完成各项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及健康教育。指导下初级级护士工作,指导护生的临床实习。

2.2.4初级护士工作职责:在责任护士及上一级护士的指导下工作,负责各级病人的治疗,在责任护士的指导下进行护理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及危重病人的护理,负责病人的健康宣教。

2.3绩效考核的方法

2.3.1成立绩效考评小组。成员主要由护士长、副护士长、科主任、医生组成。

2.3.2采用一种主管和客观相结合的考评办法:主观方面,在每月一次的护士会议上,护士个人进行述职和提供相关的资料佐证,由护士长及其他护士进行核查资料的真实性,同时辅以护士长、副护士长、科主任或医生(问卷调查医生、护士对被考核护士的满意度)对护士个人平时工作的考评;客观方面,根据医院的第三方服务满意度调查、护理部护理质量月检查及晚夜班检查、护理部每月三基技能考核进行考评。

2.4绩效考核管理原则绩效考核在科学构建“按岗位取酬,按工作量取酬,按服务质量取酬”的分配机制的基础上「2,建立临床护士各层级岗位职责和量化考核标准。本着客观、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突出不同层级护士工作的考核重点,实行以护理质量、岗位工作量、护理安全和患者满意度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科学、综合地评价护士所承担的临床护理工作,并把考核结果及时反馈,达到及时整改、持续质量改进的目的,提高医院护理整体管理水平。

2.5绩效考核细则:

科室考评小组根据护理部、人事科制定的各级各类护士的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及考核方法,结合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各层级护士的考核标准及考核登记表,再依据各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如:护士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工作质量指标、专科技能、工作数量指标、病人满意度等另加入关键事件评分等项目,给予不同的权重分值对护理人员进行综合评价,总分为100分(不含关键事件加减分)。详见附表1.1

3结果

通过病房对护士的分层级管理,建立护士绩效考核的评价体系对护士进行绩效考核,应用考核结果测算并实施护士绩效资金的分配,为护士评优、晋升、奖惩等提供了依据,进一步调动了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实现患者、医院与护士共赢的目标。

4体会

4.1绩效考核促进了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对临床护士分层级管理,定期绩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及时反馈到科室,让科室护士了解目标完成情况,找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高了护士的业务水平和增强了护士的责任感,促进了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4.2绩效考核能充分发挥护士激励作用绩效考核指标为护士提供客观、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调动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护士执行力,护士的专业价值得以体现,推动护理队伍人才健康、持续的成长。

4.3绩效考核能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均要与护士长、高职称护士、临床经验丰富的专科护士进行沟通,了解指标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并逐步完善,使绩效管理逐步规范化和标准化。

参考文献:

危重病人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篇8

【中图分类号】R1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555[2007]01-0085-02

为了贯彻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从源头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对某油漆厂工作场所防护设施改造后,生产环境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进行评价。并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系统或单元提出职业卫生补充措施。

1评价内容与方法

1.1评价内容 该项目为工作场所防护设施改造工程。通过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了解建设项目的工程概况,确定评价范围;通过生产工艺的分析了解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物料、产品及产生的有害因素的类别,确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明确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的区域和地点,筛选评价因子,确定工作场所空气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分析职业病危害程度和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防尘、防毒、防噪声)及其效果。

1.2评价方法 采用现场检测与实验室分析的方法。对工艺分析及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的岗位进行监测,用所得检测结果对其进行定量分析,依据国家有关规范、标准逐项检查建设项目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浓度(强度),做出定量评价;对建设项目中固有危害性、作业工人接触时间进行分析,确定工人接触职业危害的程度,从而对卫生工程技术防护设施进行评价。对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进行不同时间段的定点短时间(15min)采样,每个监测点测取3个生产周期的数据;在推断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岗位、作业人员停留时间较长的重点岗位进行了全日8h连续监测。

1.3仪器设备Fm2000型便携式气相色谱仪、Sp3400型气相色谱仪、7230型分光光度计、twa-300H型低流量空气采样器、XQC-15e大气采样器、HS6288B型噪声频谱分析仪、tY-9900型热球微风仪、tY-9700型数字温湿度计、DYm3型空盒压力表。

1.4职业卫生学调查

1.4.1工艺流程原料乙二醇丁酯、二甲苯、硅酸铝等,经人工投料,进入配料罐;再人分散机内,通过机械搅拌,借叶轮的高速旋转使漆浆得到充分的循环和翻动;漆浆进入研磨机后,依靠研磨介子在冲击和相互滚动的冲击力和剪切力进行研磨分散,完成细分散过程;加入漆浆、漆料、甲酸、乙酸等溶剂,再经搅拌机搅拌均匀,通过过滤器过滤;最后包装为成品油。

1.4.2主要职业危害 根据生产原料及工艺分析,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二甲苯、甲醛、甲醇、丁醇、甲酸、乙酸、乙酸丁酯、乙酸乙酯和噪声等。

1.4.3工业卫生技术措施 该生产车间分为四个单元,即预混单元、研磨单元、调漆单元、包装单元。在原有的生产单元内仅安装有轴流风机,进行排风,无送风系统,工作场所空气的换气次数仅为每小时4次,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不能有效地扩散。

本次防护设施改造是在各生产单元增加排风机组,并新安装了系统送风装置,形成系统送风和全面排风与局部排风并存的通风措施。使工作场所空气换气次数每小时达到8~10次。①预混单元:为敞开式作业,投料时危害因素浓度较高。原仅有机械排风设施,故在改造中安装了送风装置,增加4台轴流风机,并在操作岗位的局部安装了排风罩,加强局部排风。②研磨单元:原仅有机械排风设施。改造后新增加了一套送风装置,增加四台轴流风机。③调漆单元:为敞开式作业,原仅有机械排风设施,本次改造增加了送风装置和6台轴流风机,并在局部安装有移动式排风罩,加强局部排风。④包装单元:为半敞开式作业,原有机械排风设施,新安装了1套送风设施,增加轴流风机4台。

2结果与分析

该项目防护设施改造后,通过对的生产线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所进行的检测与分析,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因素的浓度(强度)均低于国家卫生标准。

2.1毒物的检测结果根据各工艺过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析,对生产过程中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岗位进行了甲酸、乙酸、二甲苯、甲醇、丁醇、乙酸丁酯、乙酸乙酯、甲醛等危害因素的监测,监测结果见表1。

由现场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得知:各岗位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均低于国家卫生标准。

2.2噪声测试结果 在对产生噪声的各工作岗位进行的噪声测试结果表明,各岗位噪声强度在62.5~75.0dB(a)之间,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要求。

2.3气象条件测试结果 通过对各主要作业场所的气象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速的检测结果看,各项指标能够达到国家卫生标准的要求。

2.4作业人员日接触有害物质浓度 该企业作业人员生产方式均为定位操作,每日实际工作时间为7h。采用定点短时间采样检测值,推算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结果见表2。

3讨论

此次技术改造项目所涉及到的生产单元,在本次评价中,各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表明其通风设施的防护是有效的。

该项目在确保各类防护设施有效运行、保证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转、全面落实各项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的前提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能够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要求。

危重病人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篇9

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隶属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是兵器行业唯一一家集职业卫生基础研究、职业病诊断与治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于一体的职业病防治综合性专业研究所。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下属的二级机构。2004年,取得卫生部首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甲级资质认证;2012年1月,通过国家安监总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甲级资质换证审查;2012年4月,通过国家安监总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甲级资质续展。

近年来,中心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其相关配套规章和标准要求,紧紧围绕资质业务范围,卓有成效地开展了职业病危害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放射工作场所防护检测与评价、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生物材料检测、室内环境空气质量检测、水质检测等工作,完成职业病危害评价600余项,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1000余项,涉及兵器、航天、航空、船舶、电子、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制药、金属冶炼、煤矿等多个行业。近5年,评价报告和检测业务数量年均增速40%,实现了快速、稳步增长。

回顾中心发展之路,从成立初年完成评价项目未超10项,到目前每年完成上百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和行业领导的肯定,机构的健康持续发展主要得益于正确的定位、精细的管理和不断的建设投入。

培育核心竞争力

提供优势技术服务

依托军工行业,提供技术服务支撑

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自成立30余年,一直承担着兵器工业及国防科技工业职业卫生的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先期技术研究工作。研究所围绕兵器行业特点和新型武器装备研制,在特有化学物质毒性研究与危害调查、检测方法与标准研制、防护治理研究、职业病诊断与治疗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曾对国防与兵器行业的200多个企事业单位进行了作业现场检测、职业病危害调查、安全性评价及职业卫生与军事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珍贵的数据和资料。承担各类职业卫生科研课题150项,获各级科技进步奖37项,其中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三等奖20余项。具有较高的科技实力和科研水平。职业卫生基础研究工作的开展为国防军工行业的建设项目评价与检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国防军工系统是我国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重要物质和技术基础,承担着国防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高机密、高敏感、高技术是军工系统的显著特点。对军工企业及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评价,内容包括总体目标、规划纲领、技术工艺指标、生产原材料及产品性能和设备设施性能等多个方面。因此,评价与检测过程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国家的军工核心能力规划、武器装备发展方向及其性能和技术工艺指标等国家秘密。2006年9月,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通过国防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审查,被授予“三级保密资格单位”,目前已上报“二级保密资格单位”申请,并通过现场预审核。具备“保密资质”使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对涉及国家秘密的建设项目和工作场所进行评价与检测,具备特殊优势。

中心充分发挥自身独特行业优势和技术支撑力量,在国防军工行业积极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每年近50%的评价与检测来自国防军工系统。

作为兵器系统职业卫生专业研究所下属单位,中心承担了本系统以及部分国防工业系统的职业卫生技术支持工作。通过对集团公司成员单位的职业卫生基本状况调查和资料收集,建立集团公司的职业卫生档案,通过对数据的掌握和分析,为集团公司监督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为编制产业规划提供参考,并为集团公司的安全管理标准化达标工作和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支持;每年组织职业卫生培训班,对兵器两个集团所属成员单位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对成员单位职业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咨询和指导;在原国防科工委每年组织的安全培训中提供职业卫生培训教材和承担授课任务等。

服务地区经济,拓展技术服务能力

在树立国防军工职业卫生服务品牌的同时,中心还不遗余力地拓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领域和提高技术服务能力,明确了“立足军工和陕西,服务西北五省”的发展方向。

西北五省地区,包括辐射的山西、内蒙两省,均是我国的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矿产资源。煤炭开采、火力发电、石油化工、金属冶炼企业众多,这些企业职业危害严重,接触职业危害人员众多。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职业病防治基础薄弱,为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中心与陕西延长石油、神华集团、大唐电力,鲁能电力、华能电力、国网能源、新疆兵团、山西同煤集团、中石油长庆石化公司、煤层气公司等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承担了多个投资过百亿建设项目的评价。

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我国首批设立的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是中西部经济总量最大,创新创业最为活跃的高新区,引进了大量的外商投资企业,包括上百家世界500强企业。这些外资企业技术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对为其提供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也有很高的标准要求。中心承担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三星电子闪存芯片项目,是韩国三星电子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投资项目,也是改革开放后外商在国内单笔投资最高纪录,三期建设投资超过300亿美金。作为陕西省的1号工程,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长亲自挂帅,主持召开领导小组专题会议,安排部署项目推进各项工作。作为承担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机构,中心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为了得到真实、有效的类比数据,中心组织了评价人员远赴韩国三星本部,采集类比检测数据,学习先进的职业卫生管理经验,编制出了高水平的评价报告,在规定期限内,顺利通过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审查,取得了批复文件,得到了陕西省、西安市及高新管委会领导的表扬和客户韩国三星电子的高度认可,为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该项目各项审批工作已完成,正式通过了国家发改委的核准,进入了全面建设阶段。

强化质量管理

提升技术服务水平

加强精细化管理,提升评价质量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在其提供的技术服务中,保证提供的数据详实准确,结论客观公正,是政府监督管理、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控制、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重要前提,是履行第三方评价机构职责,保持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市场竞争力的基础。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一直将加强精细化管理,提升评价质量视为技术服务机构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为做好精细化管理,在预评价报告编制时,增加了可研报告研读检查表;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在现场调研阶段,使用了统一的检查表;在报告审核阶段,建立了评价方案审核、质控审核、技术审核的三级审核制度;在与建设单位交流时,明确了首次会制度,设置了对收集资料和评价报告初稿真实性和客观性的确认;在档案管理中,设置了归档前的检查表等。

明确编制关键点,提高报告质量

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书是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产品,也是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竣工验收的技术文件,报告书编制的质量既要体现评价机构的能力水平,更应发挥对建设项目设计和实施职业卫生管理的技术作用。

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在报告编制中,特别注重体现技术指导作用的关键点的编制。如工程分析的类比对象选择,一定是要有可比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一定要确定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岗位和人数;职业病危害评价,注重对防护设施的评价;评价结论描述,一定要做出结论性的判断,并点出关键的控制点;提出的补充措施和建议一定要有针对性。

加强能力建设提高专业实力

技术队伍建设

多年以来,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一直从事职业卫生基础研究、职业病危害评价与检测、职业病体检与诊治、职业卫生咨询培训、兵器行业职业卫生管理等工作,培养了一批科研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科研技术理论和实践经验,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团队。

目前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中心有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职业卫生专家库成员2名,陕西省职业卫生专家库成员9名,26人取得了国家职业卫生评价及检测资质,12人取得了国家放射卫生评价及检测资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7人,计量审核员4人,本科以上学历占86%,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占80%。专业涉及预防医学、卫生检验、化学分析、放射医学、卫生工程、卫生管理等。

实验室建设

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经过30多年的基础建设,不断提升职业卫生研究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硬件能力。尤其是“十一五”期间科研实验楼的建成使用,使仪器设备、实验条件和工作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中心拥有办公面积约500m2,实验室面积约1000m2,设有理化实验室、气相色谱实验室、原子光谱实验室、气质联用实验室、放射实验室等,另外会议室、培训教室及档案室与全所共用,大约1000m2。

拥有各类职业卫生及放射防护检测仪器设备378台,大大超过了甲级资质技术服务所要求的条件。其中采样设备220台,现场检测设备38台,实验室检测设备79台,放射防护检测与评价设备41台(套)。大型设备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气-质联用仪、血气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热释光测量读取装置、医用X射线质控检测系统、全自动核固体径迹测量系统等。所有检测设备均按照有关规定定期进行计量检定、校准、效验,并建立了设备档案,制订了使用、维修、检定管理制度。

危重病人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篇10

(一)全面开展《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培训工作,进一步营造全社会职业病防治的良好氛围

1、加强与卫生、人社、工会等部门联合开展以“《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安全生产月”等活动为载体,大力宣传《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卫生有关法规、标准,提高企业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意识,提高劳动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2、将职业卫生培训纳入安全生产培训体系,认真组织企业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各地要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强化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职业病危害防治意识和管理水平。2013年,力争存在职业病危害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职业病危害重点行业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培训实现“全覆盖”。

3、开展职业病危害严重行业(领域)用人单位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专题培训,督促用人单位落实职业卫生培训上岗制度。

4、督促用人单位加强对从业人员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培训,使其掌握职业病危害防护知识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增强防护意识和能力。

(二)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建立和健全职业卫生各项规章制度

5、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督促用人单位在职业卫生责任体系、规章制度、管理机构、前期预防、工作场所管理、防护设施、个体防护、教育培训、健康监护和应急管理等10个方面规范职业卫生基础工作,提升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水平,切实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2013年,力争存在职业病危害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职业病防治监督覆盖率、职业卫生档案建档率、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建档率、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检查率、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告知率和警示标识设置率、粉尘、毒物等主要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放射性物质主要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30%以上。

(三)进一步强化监督执法,深化重点行业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

6、开展“回头看”,巩固专项治理成果。在去年全区五大行业

专项整治的基础上,对木制家具制造、电子产品制造、皮革箱包(制鞋)生产、水泥生产和铅酸蓄电池生产行业专项整治情况“回头看”,巩固治理成果,防止死灰复燃。

7、有针对性拓展重点治理行业的范围。2013年将根据市局统一部署,在五大行业专项整治基础上,我区将以化工生产、建材加工、机械加工、冶金铸造、电镀、石材加工等为重点开展专项整治(见实施方案)。开发区、各街道要根据本地实际,结合全区整治重点,选取1-2个各自重点行业进行整治,特别是涉及到高毒物质、高危粉尘的行业,抓住职业病危害产生的重点环节、关键部位,通过改进工艺技术、改善防护设施、加强个体防护等针对性的措施,控制和减少职业病危害。

(四)强化建设项目职业卫生监管,规范“三同时”行政许可工作

8、建立与发改局、经信局、建设局等负责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部门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从源头上掌握可能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工程(项目)的来源,督促指导建设单位严格落实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各项制度要求。

9、切实加强和规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审核、审查和竣工验收许可工作。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审核、防护设施设计审查、防护设施竣工验收的管理以及审查程序严格按国家、省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分级管理(办法另行公布)。2013年,力争区级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

害预评价率、控制效果评价率达到80%以上。同时,所有资料须网上申报进入市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五)严把准入关,全面开展职业卫生安全许可工作

10、根据省安监局《关于在全省木制家具制造行业全面开展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市局《关于在全市木制家具制造行业开展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工作的实施方案》(常安规〔2012〕2号)的要求,在我区去年2家木制家具制造企业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发放试点工作取得成功经验基础上,2013年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开展木制家具制造企业职业卫生安全许可工作。要按照“先易后难,先大后小”的原则,循序推动许可证工作,要严把准入关,严格发证条件、规范发证程序,同时在市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系统进行网上申报,力争辖区内符合条件的木制家具制造企业完成许可证申领工作。

(六)大力推进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

11、加大对申报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在调查摸底本地区制造业企业总数的基数上,把申报工作纳入日常监督检查之中,与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执法检查、职业卫生安全许可、专项治理行动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街道安全监管网络的作用,进一步加快职业病危害项目网上申报工作,争取在2013年全面掌握辖区内用人单位数量和基本情况,促进申报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市局将申报工作纳入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开展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数据专项核查,定期通报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进展情况。

12、强化重点行业(领域)申报。选择危化品生产、木质家具制造、冶金、电镀加工等职业病危害严重的行业(领域)为突破口,实现重点行业(领域)申报工作的率先达标,力争2013年重点行业(领域)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100%。

13、建立完善职业病危害检测、评价、健康监护与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相结合的申报制度,全面推动用人单位的检测、评价和职业健康检查工作。

(七)全面开展职业病危害检测和现状评价工作

14、按照《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的规定,督促全市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化工、冶金、建材、电镀等行业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的要求严格管理,并结合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工作,对申领许可证的用人单位开展检验检测和现状评价工作。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委托有资质的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并报安监部门备案,对存在的问题实行限期整改,争取通过现状评价,全面提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水平。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全区职业病危害严重用人单位的现状评价工作。

(八)加强执法检查,严格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15、以指导、服务为先导,配合相应的行政手段,将职业卫生的监督执法工作纳入日常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内容之中。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切实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查处各类职业卫生非法违法违规行为。对粉尘、高毒物品重点行业专项执法检查做到年度有计划、季度有重点、每月有安排,提高职业卫生执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对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和不按规定进行整改的企业要加大处罚力度,该罚款的罚款,该责令停产整顿的责令停产整顿,该关闭的要提请政府依法予以关闭,坚决纠正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

(九)完善监管制度,探索“职业卫生管理示范企业”创建活动

16、开发区、各街道要在化工、建材、冶金、电子、电镀、机械等职业危害重点行业积极培育职业卫生基础建设规范化示范企业,并结合《2013年市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各选择2—3家基础条件较好、管理规范的企业开展“市职业卫生管理示范企业”创建活动,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操作规程,规范职业卫生管理档案,落实职业病防护措施,使企业真正达到职业病防治工作“十个到位”目标,即:(1)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到位;(2)职业病危害现场检测、评价到位;(3)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设施到位;(4)企业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及接触职业病危害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到位;(5)接触职业病危害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到位;(6)从业人员劳动防护用品按标准发放使用到位;(7)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危害因素公示到位;(8)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评价审核到位;(9)各项职业健康责任制、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工健康监护档案及台帐资料建立到位;(10)职业病中毒应急救援措施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