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全麻病人术后护理措施十篇全麻病人术后护理措施十篇

全麻病人术后护理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00:11

全麻病人术后护理措施篇1

【关键词】老年;全身麻醉;精神功能障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324-01

老年病患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正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的关注,其中一类术后并发症即为全麻后的精神功能障碍,该种并发症是指行全身麻醉术后的中老年病患在1d~15d内出现了社会行为、人格、精神活动、智力以及认知能力的改变。

资料与方法:

基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于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0例中老年病人,全部病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为51~78岁,平均年龄为63.2岁。全部病例的aSa评分均达到Ⅰ~Ⅱ级,此外纳入病患未长久使用过精神类药物,且选取上述80例病患时剔除神经系统病变及精神疾病者。80例病例中有43例为普通外科,24例为骨科24例,13例为胸外科。

方法:对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80例行全身麻醉术的老年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给予其施行专业的护理措施。探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术后精神功能障碍的护理工作经验以及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结果:以上80例接受全身麻醉术的老年病患均于术后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紊乱。18例患者表现出一定的认知功能下降,65例患者在术后一周左右的时间内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狂躁型精神功能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为多动、语无伦次、谵妄、烦躁、医从性很差、破坏欲望较强。经过护理工作人员的对其施行专业的护理措施,包括全面详细监护、心理护理、合理的治疗措施、无微不至的护理关怀,所有患者的症状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在术后1周至6周内,逐渐缓解恢复。18例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在术后10天内都恢复正常。

讨论:

有多方面的因素会造成型全麻术术后的中老年病患出现精神功能异常。其中可能包含有年龄、术中血压的持续波动状况、血氧含量、麻醉程度的不同。随着病患年龄的不断增加,中老年人机体的各项功能渐渐减退,因而中老年患者的精神功能因麻醉而受到的损害也渐渐增大。

我科医护工作人员对患者采取了下列护理途径。

严格监测病患状况:要按期对病患的病情状况实行严格的监护。在病患等待医治的期间,护理工作人员要随时刻关注病患的基本情况。详细熟知患者的病情,按照病患的病情状况,若有必要可以采取提前医治。

心理护理:落实好全麻术后发生精神障碍的老年病患的心理服务工作。对心理进行护理可消除患者对该疾病产生的心理障碍,对病患的身体及心理的康复有利,护理服务工作人员与患者间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护理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这就对护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提出了必须仔细、严谨、认真的要求。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应当随时注意病患,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对患者表现出关爱及帮助。许多全身麻醉术后精神障碍老年患者病程长,住院时间长,患者的病情通常容易变化,通常有病人因此出现失落、悲观、偏激、焦虑的心态,护理人员在进行日常工作时应当多安慰和鼓励病患,耐心认真地对患者讲明疾病与治疗进展,消除病患对疾病的担忧,帮助患者建立打败疾病的信心,此外,还应当关注全麻术后出现精神功能障碍的老年病患心理情绪的改变,防止其精神上受到刺激,避免病患心理情绪出现较大波动,不利于患者的康复。部分患者因担心治疗费用问题,难免会出现焦虑心理,护理服务人员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疏导患者的焦虑心理,使得病患积极面对现实问题,解除其消极心理,积极配合与接受治疗。环境护理:护理工作人员应保证精神障碍老年患者周围环境的卫生,干燥,舒心。全身麻醉术后精神障碍老年患者住院的病房应保证充足的阳光照射,同时要适时通风,保持室内的空气新鲜。同时避免有噪声刺激。护理工作人员应及时更换患者床单,保证患者的床位干净、干燥、整洁,避免滋生细菌。

用药护理:临床护理人员要注意指导患者常用药物的使用量以及使用方法,防止患者药物使用不当造成的不良事件的发生。患者进行治疗时,要配合医生对患者建立静脉通路,从而有效保证药物能够及时进入患者体内。在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时,要注意密切监视患者用药后情况,一旦出现情况,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配合医生进行处理。

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注意对患者健康教育,要向病人讲解与自身疾病相关的知识,对患者清楚说明合理面对疾病的适当方法,协助病患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利于治愈疾病。对患者说明有关治疗与护理的作用,增加病患的顺从性。

由上述可知,临床护理有利于行全麻术老年病患的术后转归以及预后,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且使得病患尽早康复。因而,采取对应且专业的护理措施对老年病患进行护理在临床上有重大意义,值得医务工作人员予以普及。

参考文献

[1]马晶,林萍,李雨姝.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术后苏醒期的护理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36:178-179.

全麻病人术后护理措施篇2

【关键词】高龄患者;全麻术后;护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增加,高龄患者手术逐渐增多。我院自2007年10月至2009年4月,有264例高龄全麻手术患者术后入室。我们对该组患者麻醉苏醒前进行了严密观察,及时采取抢救措施,护理效果满意,提高了手术护理安全质量。现将观察过程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64例患者手术完毕均带有气管插管及口咽通气道进入复苏室。患者年龄70~90岁,平均79岁,其中70~80岁者有180例,80~90岁者有84例;男164例,女100例。其中胸科手术35例,肝胆手术20例,胃肠手术62例,骨科手术26例,脑部手术15例,泌尿外科手术45例,妇科手术32例,其他29例。

本组病例中有合并症(高血压、冠心病、肺部疾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者占总麻醉例数的73.86%。其中有一种合并症者110例,有两种以上合并症者50例,有三种及以上合并症者35例。

1.2麻醉方法264例患者皆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前常规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1g,东莨菪碱0.3mg。快速诱导选用芬太尼3μg/kg,异丙酚1~1.5mg/kg,加司可林1~2mg/kg或维库溴铵0.1mg/kg。插管后,术中用异丙酚、维库溴铵、芬太尼维持,同时间断吸入异氟醚,使用麻醉机控制呼吸。

术中严密监测血压、心率或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等。全麻插管后监测呼吸、二氧化碳、潮气量、气道压力、吸入氧气浓度,血糖值较高的患者术中定时监测血糖。

2护理措施

2.1一般护理患者手术完毕进入复苏室后,妥善安置好体位并注意保暖,妥善固定各种引流管,保持输液管道的通畅,给予氧气吸入进行生命体征及Spo2(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室内床旁备齐抢救药品和器械。评估病人的基本情况,包括病人的一般资料、疾病名称、手术及麻醉的方式,相关病史以及生命体征变化和预期问题的发生等。对清醒患者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必要时允许家属探视,有利于患者情绪稳定。

2.2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全麻术后取去枕平卧位,头偏一侧,观察呼吸频率、深度、节律以及Spo2的变化。对气管插管的患者,给予气管插管内吸氧。及时清除患者口腔及呼吸道内的分泌物,选择与患者适应型号的吸痰管吸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吸痰时间不能超过15s/次,吸痰时须严密观察患者心率、血压、Spo2以及病人的反应。定时检查气管插管及口咽通气道情况,保持其通畅和位置固定。如病情允许在吸痰后拔除气管插管,给予面罩吸氧,氧流量为4~6L/min,同时观察生命体征、Spo2及神志意识的变化。本组病例中有2例发生呼吸衰竭而转入iCU进一步治疗。

2.3循环系统护理

2.3.1纠正低血压麻醉后低血压最常见的原因是术中失血过多,血管内有效血容量减少。病人入室后接心电监护仪,严密监测血压变化。遵医嘱给予补液,因老年心肺功能差,避免补液速度过快引起肺水肿。严密观察有无术后继续出血,术后出血常见于开胸手术、前列腺汽化术、甲状腺手术等。胸腔手术后如果从胸腔引流管内每小时引流出血液量持续超过100ml就提示有内出血[1],发现出血情况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处理。本组病例有105例出现低血压,均得到很好纠正。在观察过程中有1例胸科手术患者术后出现急性出血及时给予剖胸探查处理。

2.3.2控制高血压如果患者发生高血压,药物治疗首选用硝酸甘油,并及时去除诱发因素,如高碳酸血症、膀胱过度充盈以及气管内导管或吸痰刺激,一般使维持血压为90/50~160/100mmHg[2]。本组病例有86例患者发生高血压,均得到较好的控制,病情稳定。

2.3.3纠正心律失常加强观察,发现心律失常及时协助医生给予对症处理。本组病例中有23例患者合并有心律失常均得到纠正,有1例患者因突发心肌梗死而死亡。

2.4术后低体温由于麻醉剂对体温调节有抑制作用,大量输液、输血、低温环境、体腔的开放和老年人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下降,易导致病人体温持续过低。患者身体应加盖温暖的毛毯,保持温暖的环境,将复苏室的温度控制在24℃~27℃,同时加强体温的监测。本组病例中无一例发生低体温。

2.5烦躁的护理引起全麻术后烦躁的原因有切口疼痛、尿管刺激、麻醉清醒期带气管插管、体位不适等,特别易发生在麻醉初醒病人或给病人吸痰时,所以吸痰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患者受刺激加重烦躁。应专人看护,以免烦躁时使输液针头和引流管脱出。重点要防止患者坠床,对特别烦躁病人给予必要的约束,必要时给予镇静药物。

病人苏醒后,生命体征平稳,可送回病房,和病房护士进行详细交接,以保证病人的护理安全。本组病例中除2例脑部手术后因深昏迷、呼吸衰竭转入iCU,1例因大面积心肌梗死而猝死,余261例患者病情平稳,安全返回病房。

3讨论

老年患者因机体重要器官功能退行性变、生理储备和代偿功能减退,应激能力、免疫功能以及对全麻手术耐受性下降,相应手术风险增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高,术后需要加强护理。

呼吸道护理尤显重要。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目的(尤其对老年患者)一方面可适当增加氧供,以适应耗氧量增加的应激状态;另一方面可增加氧的储备,增加机体耐受缺氧能力,预防一些难以预测的病情变化下可能出现的机体严重缺氧。

机体对手术创伤和疼痛等刺激的应激反应可引起术后高血压,但高血压对老年患者来说更易导致严重并发症,如左心衰竭、心肌梗死、高血压脑病或脑出血,并且还可能引起血管吻合口及创面出血,要及时配合医生进行处理。术后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早搏、室上性心律失常。常见原因为电解质紊乱、低氧血压、高碳酸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术前原有心律失常者很容易在术后诱发心律失常,因此应加强观察,发现心律异常及时协助医生给予对症处理。

4小结

高龄全麻手术患者术后,病情容易发生突然变化,麻醉复苏室护士应具备高度责任心,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及时捕捉患者的危险征兆,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全面提高高龄患者全麻术后的护理安全质量。

参考文献

全麻病人术后护理措施篇3

[关键词]急诊手术;艾滋病;疑似艾滋病;麻醉处理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3)27-0095-02

艾滋病(aiDS)是由病毒HiV引起的一种致死性的恶性传染病,目前该疾病发生率在临床上有升高的趋势,感染者日益增多。而随着我国HiV患病人数和携带者的增多,将有越来越多的患者因为急诊手术而传染给医护人员。当患者处于HiV感染末期时传染给别人的几率较大,何况急诊手术是为了抢救患者的生命,在HiV结果未出来之前就要立即手术。所以对于麻醉人员要加强防护意识和预防措施,在手术过程中要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进行自我保护,避免aiDS通过医源性途径传播。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3年2月73例急诊手术合并艾滋病及疑似艾滋病患者。其中予以麻醉处理的有38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21~78岁,平均(31.2±5.3)岁;急诊疾病类型:骨折手术9例,上消化道出血7例,肠穿孔3例,肠梗阻3例,血运性肠梗阻肠坏死2例,阑尾炎7例,化脓性胆囊炎3例,嵌顿疝4例;合并症:肺结核5例,口腔念珠菌感染3例,冠心病2例。其中急诊手术未进行麻醉处理的作为对照组,共35例,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20~79岁,平均(31.8±5.6)岁;急诊疾病类型:骨折手术7例,上消化道出血6例,肠穿孔3例,肠梗阻3例,血运性肠梗阻肠坏死3例,阑尾炎6例,化脓性胆囊炎2例,嵌顿疝5例;合并症:肺结核4例,口腔念珠菌感染2例,冠心病3例。两组的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艾滋病及疑似艾滋病均经过术前三项等确诊。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手术治疗,结合患者的手术部位选择臂丛麻醉、硬膜外麻醉或者全身麻醉等,选择的药物有利多卡因、丙泊酚等常规物。

观察组急诊手术的患者均确诊为HiV阳性,麻醉医生在进行操作中要戴好手套、口罩、防护眼镜,穿好隔离衣和鞋套,若手部有破口则先用创口贴包扎好后再戴双层手套,然后进行操作。麻醉采用气管内插管后静吸复合麻醉,麻醉诱导剂使用芬太尼(3~4)μg/kg,依托咪酯0.3mg/kg,维库溴铵(0.07~0.1)mg/kg,静脉诱导插管,麻醉维持量采用间断静注芬太尼2μg/kg和维库溴铵0.05mg/kg,在持续调控下吸入安氟醚[1]。在麻醉期间要保持谨慎态度,避免被锐器损伤,操作中应严防伤员血水溅出,可使用面部保护物,若不慎被锐器损伤,针头扎破,应该运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并向外挤出血液,再用双氧水冲洗,然后用2.5%的碘伏进行消毒,并登记采样,每个月复查1次。手术结束后,对治疗期间的气管、手术衣、中单、治疗巾、大单等进行消毒,手术器械采用0.1%的泡腾片浸泡半小时后取出,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再煮沸20min,最后打包用高压灭菌法灭菌(因为HiV对热敏感,在56℃时就失活)。麻醉机器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和手术同一时间进行消毒处理。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治疗后对医护人员的影响情况

两组患者在麻醉情况、职业暴露、HiV感染、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CD4-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和切口愈合情况分析

在观察组中,CD4-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和

3讨论

入院时我们要坚持检查HiV项目,防止HiV的流行蔓延。在患者入院后进行HiV的检测,对确诊为HiV感染者则要在严格隔离措施后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若烧伤创面暴露易感染艾滋病时,应采取防护措施,控制流行,制止蔓延[2,3]。

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防止药物过量造成不良后果,目前国家尚无HiV感染者的手术常规可循,但是通过对本次的研究我们的经验是:①术中要严格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保证该类患者术前不输血、不输液、不进行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一般宜采用口服或涂擦创面,手术麻醉中对患者的血液、排泄物、污染物品应该彻底焚烧,患者用过的器械要烧灼、严格消毒后再用,在操作过程中切勿伤及手、臀部等[4];②加强自我防护意识[5],如戴双层隔离衣,戴双层手套、口罩和防护眼镜;③麻醉方式要尽可能地根据手术的情况选择,原则是能简不繁,考虑到HiV患者的机体抵抗力低,物用量要小;④术中要予以常规的糖皮质激素和止血药物,增加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和防止异常出血[6];⑤术后要加强对麻醉机器等(艾滋病或疑似艾滋病患者操作后)的消毒,防止出现医源性感染;⑥术后要加强随访[7],考虑到目前我国对艾滋病患者的尊重程度不足,患者可能在治疗过程中隐瞒病情,故在术后要加强随访,对于已经明确HiV感染者要加强对其接触物品的消毒和自身保护。

从本次研究结果看,对于急诊手术合并艾滋病及疑似艾滋病患者进行麻醉处理,不仅缩短了手术时间,且减少了职业暴露,降低了HiV感染的几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艾滋病及疑似艾滋病者,CD4-淋巴细胞计数的不同对患者的预后有不同作用,

虽然采取了各种麻醉处理方式和防护措施,但由于麻醉操作中的紧急性和复杂性,职业暴露问题依然存在,一旦被HiV感染者刺伤,要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轻轻挤压创口,尽可能挤出血液,用肥皂水冲洗后用碘伏和酒精包扎,口服齐多夫定,每日3次,还可以用拉米夫定或者蛋白酶抑制剂等,以上药物要连续应用28d,并定期复查[10]。但是,加强对麻醉医生对艾滋病的防范意识至关重要,也是预防传染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董明远,朱风鸣,朱伟波,等.乙醚用于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麻醉体会[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0,30(2):135.

[2]刘玉英,杨春梅,陈颖川,等.医院手术麻醉科医务人员艾滋病防护的调查及培训[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30(5):137-138.

[3]王家松,方秀春,吴志福,等.艾滋病患者的急诊麻醉和预防感染的应对措施[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22(4):306-308.

[4]赵淑芳,闫俊莲,张磊,等.aiDS患者手术职业暴露风险及防范——264例aiDS患者手术麻醉的回顾性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3):84-85.

[5]王莉,曾俊,岳蕤,等.HiV病毒对手术麻醉科人员的威胁及防范[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3,12(4):300-301.

[6]何冲平.艾滋病患者的麻醉选择和预防感染的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84-86.

[7]覃绍坚,吴锋耀,庞俊,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椎管内麻醉剖宫产术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4):1729-1730.

[8]潘青芳,段虎军.手术麻醉医师的配合技巧与防护[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3):124-125.

[9]李学宁.手术室相关人员艾滋病职业防护经验谈[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12):557-558.

全麻病人术后护理措施篇4

【关键词】舒适护理妇科恶性肿瘤手术中应用

随着现代护理学科的发展,要求手术室护理工作不能仅限于配合手术等单纯的技术操作,而应更注意“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手术全过程护理。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的基层专科医院,为了体现对妇科恶性肿瘤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自2010年对该特殊群体手术病人实施“术前访视、术中护理、术后随访”的整体护理融入了舒适护理研究[1]。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两组病例共240例,以2009年120例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为对照组,年龄为30—67岁,平均年龄46.5岁;宫颈癌80例、子宫内膜癌35例、卵巢乳头状浆液性囊腺癌3例、卵巢颗粒细胞瘤2例,采用传统手术室护理模式护理。以2010年120例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为观察组,年龄为32—70岁,平均年龄48.3岁;宫颈癌90例,子宫内膜癌24例,卵巢乳头状浆液性囊腺癌4例,卵巢颗粒细胞瘤2例,在传统手术护理模式上实施舒适护理。两组手术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开腹手术。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年龄、病种分布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2方法

2.1对照组以传统的手术室护理模式对病人进行护理。观察组根据恶性肿瘤的特殊性行“术前访视、术中护理、术后随访”的模式实施舒适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2.1.1术前访视

根据肿瘤患者的心理反应类型与自身个性心理特征、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对肿瘤的认识程度进行个性化心理舒适护理。手术前1天下午由巡回护士前往病房进行访视,收集病人资料,了解病情。与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对病情的接受程度。病人由于得知此病后,往往不愿接受事实,表现出情绪低落,心境悲观,加上病人住院后由于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会产生种种顾虑,如害怕麻醉不满意而致术中疼痛,担心生活质量下降以及对性生活带来的影响;担心未老先衰及影响夫妻感情以及肿瘤根治性手术的效果等。针对这些问题护士应对病人积极鼓励、耐心解释,告诉病人手术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效果满意安全,术中无疼痛,手术切除病灶,利于缓解症状,可提高生活质量。保留阴道残端长度对日后性生活会有影响,但较小,仍能进行正常性生活。若手术切除双侧卵巢,术后可根据情况给予替代治疗。对性格改变无较大影响,对提早进入更年期症状可给予对症治疗。介绍手术成功病例相互认识交流,增强病人对手术的信心,消除顾虑,同时医务人员以和蔼的态度无微不至的关怀,取得病人的信任,减少病人对手术的恐惧。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2]。

2.1.2术中护理

2.1.2.1术中心理舒适护理

术日晨由前1天访视的巡回护士热情迎接患者入手术室。表现出亲切、友善、消除病人入来时的茫然及恐惧心理,同时询问病人的睡眠情况,并鼓励家属在手术室门口的等候区等待,车送病人入手术间途中避免碰撞,注意保暖,主动与病人交谈,这样既体现了人性化的护理,也为我们下一步工作开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1.2.2环境舒适护理

手术间室温应控制在22—25℃,湿度50—60%左右,光线适宜。灯不直接照身到病人的眼睛。无特殊气味,各种器械仪器摆放整齐有序,室内保持安静,噪音控制在60—65dB,工作人员注意仪表言行,不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3]。并播放旋律轻松的音乐,使病人有良好舒适的感官刺激。

2.1.2.3体位舒适护理

麻醉结束后安置病人取舒适标准仰卧手术体位。以自然舒适为度,头部抬高3—5cm,肩部适当抬高,使颈椎处于水平位置。腋下垫软枕,避免手臂受压,双上肢放于插手架上不过度外展,与躯体呈70—80°角为宜,并用布单包裹双上肢,在骶尾部垫入蝶形体位垫,使骶部悬空,膝关节下垫半圆形软垫,从而避免因手术时间长,平卧时易造成压疮的发生。

2.1.2.4提供舒适系统性保温措施

由于手术患者所处的低温环境,静脉大量输入环境温度下的液体或血液,手术时间长、切口大,肠管、腹膜等腹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这些均可引起机体热的散失导致术中低体温发生。有报道研究,约50%患者术中中心体温低于36℃[4]。加上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手术,有研究表明全麻手术中50%以上的患者术中处于低体温状态,其中33%的患者低于35℃[4-5]。术中低体温可致患者寒战,耗氧量增强、代谢异常、凝血障碍;术中出血量增多、心功能异常、心室颤动甚至死亡[6]。因此维持手术中患者的正常体温是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重要措施。针对以上的原因,我院提供保持温暖的环境、术中增强患者身体的覆盖,避免不必要的皮肤暴露,并在手术床上置恒温保温毯,让患者平躺于恒温的保温毯上通过保温毯将热量直接传递到病人背部体表。对静脉输入液体或血液进行加温至36—37℃方可输入病人体内,对腹腔冲洗液或留置腹腔的液体进行加温至36—37℃方可使用。对手术患者常规监测术前、术中、术后体温。确保体温维持在36℃以上,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可以有效预防术中低体温发生,确保病人安全[7]。

2.1.2.5术中注意细节护理,使病人舒适、安全

巡回护士在麻醉及手术过程中注意遮盖病人,尽量减少躯体的暴露,以维护病人的尊严,必须暴露时就在麻醉后进行。麻醉前手握病人的手,同时与其交谈一些简单的话题,适当转移注意力,陪伴患者度过麻醉前期最恐惧的时刻。行全麻后,为防止角膜干燥而术后不适,给予眼膏涂上,并用湿纱块遮盖眼睛。手术过程中要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因妇科恶性肿瘤病人手术的范围广、出血多,须注意观察术中的出血情况。正确估计失血量,及时与手术医生、麻醉师联系。保证静脉通道畅通。查看病人尿管是否通畅,是否尿色清,如尿液引流不畅,膀胱充盈,会影响到手术操作,且易引起误伤,术中随时注意台上的操作情况,调节好灯光。对手术过程中清扫的不同部位的淋巴标本用10%甲醛液固定,并妥善保管好,以便送病检。在工作中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术中切除标本送检前给家属看,并在手术其间巡回护士应定时告知家属患者手术中情况,以缓解家属等候中焦燥心理。

洗手护士应做到高效、安全配合医生开展手术,术中注意手术台上的物品保管,尤其细小物件如自动拉钩上的螺丝、缝针、纱球、纱块等要不定时清点,做到心中有数,并留意医生每一个操作细节,若医生把纱块塞在某一部位止血用时要向巡回护士说明,2人共同把关,引流管需修剪时要注意医生是否将修剪残余部分误带入腹腔。清扫淋巴结时要问清楚组织来自何部位。在环切阴道,经阴道断端堵塞碘伏纱块、钳夹阴道壁等所使用过的剪刀、组织钳、弯钳等器械按污染处理,不可与其他器械混放。为避免肿瘤组织种植转移,冲洗腹腔后所用器械应为未接触肿瘤的器械或已冲洗干净的器械。手术后应提醒医生将阴道堵塞的纱块取出。

2.1.2.6手术结束时的舒适护理

手术结束时应将冷气关闭或将冷气风叶打向上。为病人轻轻包扎切口,用温盐水擦净皮肤上消毒液及血迹,为其穿好衣裤、盖好被子,在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后拔气管导管,待患者清醒后用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以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在唤醒患者时,同样考虑其年龄、职务及文化背景,时刻使患者感到被尊重、受重视。由于手术时间长,病人肢端麻木,给予轻轻按摩肢端。在搬运病人时应用布单移动法或四人搬运法,将病人平稳地移到平车和病床上,动作轻柔,避免因震动而引起病人疼痛不适。护送患者回病房时告诉家属术中手术情况和术后注意事项。

2.1.3术后随访

术后2—3d由巡回护士到病房进行访视病人,了解术后疼痛,切口愈合及心理状态,指导患者饮食、休息、康复锻炼和保持一颗“阳光心态”坦然接受疾病,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并诚恳地向家属及病人征求意见,进行满意度调查。

2.2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评价:

①根据患者术前2小时心理状况、麻醉前期舒适度进行评估;

②病人对麻醉效果及术中护理的满意度调查。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见表1)。

2.3根据术中采用舒适系统性保温措施后两组病人术前2h、全麻后1h及术后2h体温变化(℃)(见表2)。

3结果(见表1、表2)

表12组病人护理效果比较(例)

表22组病人术前2h、全麻后1h及术后2h体温变化(℃)

4讨论

舒适护理包括心理舒适、生理舒适、社会舒适和灵魂舒适[7]。给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中提供高品质的护理服务。针对手术过程不适因素提供舒适护理并融入“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手术室整体护理。从表1可以看出,良好的服务态度,个性化的心理舒适护理,使病人能以较好心态正确对待手术,环境舒适给病人带来良好的感官感受,并提高病人对手术护理的满意度。从表2可以看出,术中采取舒适系统性保温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手术中低体温的发生,从而减少病人并发症,确保病人的安全。因此工作中每个环节应从细节出发,以患者舒适为原则,在护理工作的基础上加入舒适护理和人文关怀的理念。在护理措施中,一些技术做起来简单,但操作时使病人感觉舒适就需要护理人员对操作及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灵魂特点的了解。舒适护理的运用,使护理工作从护理理念到每项操作、每句话语都体现护士对病人本身的充分尊重,使其患者对手术充满信心,感觉到亲人的温暖,从而为术后治疗的顺利创造了良好条件,加快了术后疾病康复。

参考文献

[1]周夕平,胡碧茹,任均碧.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患者术后舒适改变的原因分析和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2):50—60.

[2]廖红辉,拓展舒适护理研究,提供优质护理服务,黑龙江护理杂志,1999(5)7:40—41.

[3]艾尔民,芳芬.麻醉和监护环境的噪声污染[J],国外医学麻醉学复苏手册,1997,18(3):178.

[4]赵书娥.围术期低温及其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121.

[5]蔡常洁,肝移植术中输血问题[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2):155—157.

[6]龚凤球,马育璇,林世清,等.综合保温措施在腹部器宫联合移植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8):757.

全麻病人术后护理措施篇5

摘   要:目的:研究肺癌手术麻醉苏醒期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肺癌手术后进入麻醉复苏室的患者60例,均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常规护理、呼吸系统护理、循环系统护理、体温护理、引流管护理及心理护理等。护理后观察患者预后,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估,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并发症。结果:经过有效全面的护理干预后,全部患者均安全返回病房,均未出现任何严重并发症。结论:对肺癌手术麻醉苏醒期患者,采取全方位、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助于为患者的安全提供保障,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关键词:肺癌 手术麻醉苏醒期护理干预效果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该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对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1]。因为该疾病发展迅速,通过保守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临床对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将原发病灶切除并将转移性淋巴结清除,具有一定的效果[2]。完成手术患者拔管到清醒的这段时间便是麻醉苏醒期。因为肺癌手术具有一定的有创性,出血量较大,切口存在疼痛,对患者实施麻醉后麻醉药及辅助药物的作用尚未全部消失等,上述因素可能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3]。因此临床需要加强对麻醉苏醒期的护理,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基于此,本研究对肺癌手术麻醉苏醒期的护理方法展开分析。

资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肺癌手术后进入麻醉复苏室的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41~75岁,平均(60.13±3.68)岁;手术类型分类:肺叶切除术34例,肺楔形切除术15例,全肺切除术7例,肺袖状切除术4例。全部患者均接受麻醉,完成拔管后进入麻醉复苏室。将全部患者送至麻醉复苏室后对其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进行吸氧处理,确保其呼吸道处于通畅状态,确保循环系统的稳定性,对患者的面色变化情况、呼吸情况、神志、末梢循环及四肢运动情况等进行全面观察。如果患者处于清醒状态,其肌张力及定向力恢复,呼吸功能和循环功能趋于稳定。如果患者Steward评分高于4分则可以离开复苏室,如果评分不足4分则需要及时送往重症监护室,离开复苏室之前准备好氧气袋、呼吸设备及血氧饱和度监测设备。护理人员将患者送往病房及重症监护室,做好交接工作,告知交接人员患者实际情况和管路。方法:全部患者均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内容包括:(1)常规护理:患者进入复苏室后,及时对其进行湿化氧气吸入,合理控制氧流量,通常为3~6L/min,吸氧浓度需要<40%[4]。同时需要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例如血压、心率、呼吸机血氧饱和度等。进入复苏室后,护理人员了解患者麻醉、手术及输液等情况,观察期受压位置皮肤状况,做好交接工作。每过3~10min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一次记录,加强对患者意识状态、皮肤黏膜颜色、温度及血液循环情况的观察,查看患者是否存在寒战、躁动等并发症。如果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加强对患者病情变化情况的观察,确保静脉输液的通畅,保证生命体征的稳定。(2)呼吸系统护理:帮助患者保持平卧位,头偏向某一侧,以防口咽分泌物和呕吐物误吸。术后肺泡交换面积缩减,易出现低氧血症,主要症状表现为呼吸加快、躁动、血压升高等,根据血气分析进行诊断。(3)循环系统护理:加强血压及心电图监测,因为术中失血,所以需要进补液和输血处理,对输液速度进行调整。如果患者存在心功能不全,应及时进行心脏支持,使用药物为一定剂量的多巴胺。如果患者低血压情况严重,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4)体温护理:手术过程中输入较多血液,创口暴露时间较长以及胸腔冲洗导致体温下降。体温较低对患者苏醒有一定的影响,应做好保暖护理,可以进行加温输液,将输入液体和血液放置在恒温箱,最适宜温度为37℃,库存血液的最适宜温度为34℃,通过输液加温器进行合理控制。(5)躁动护理:手术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的概率非常大,主要原因包括拮抗麻醉性药物因素、低氧血症、气胸、创口疼痛等,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静脉推注10~20mg丙泊酚,患者完全苏醒后躁动消失。(6)引流管护理:应该合理固定胸腔引流管及尿管,以防其脱落、扭曲或堵塞,对引流液体的颜色进行全面观察,查看引流管周围是否存在渗血或渗液,对引流量进行全面记录,通常情况下需要每隔30~60min挤压1次胸腔闭式引流管,以防引流管出现堵塞等不良情况[5]。出复苏室前需要及时夹闭引流管,以防其倒流引发感染。(7)心理护理: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不安等消极情绪,依从性较差,不利于提高临床疗效。因此护理人员还需要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帮助其缓解和消除不良情绪,提高其面对疾病的信心。

结果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后,本次研究中60例患者均顺利度过苏醒期,安全返回病房,并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恢复效果理想。

讨论肺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手术治疗能够有效缓解肺癌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了降低麻醉后并发症发生率,确保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麻醉苏醒期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而护理措施的不合理亦有可能对患者的安全产生影响,不利于促进患者的恢复[6]。目前临床上多选择全麻的麻醉方法,有助于缓解患者痛苦,确保手术顺利进行。但是该方法可能会对患者的生理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一些老年患者来说,其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下滑严重,身体功能较差,麻醉风险较高。本次研究选取60例肺癌手术后进入麻醉复苏室患者,在麻醉复苏期对全部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通过常规护理、呼吸系统护理、循环系统护理、体温护理、引流管护理及心理护理等方式有效保障该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减少不良并发症风险。通过常规基础护理措施有助于稳定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及时发现不良反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在术前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和家属的交流和沟通,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其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满足其需求,通过访视有助于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等相关情况。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有助于提高其信心和依从性,帮助其消除和缓解不良情绪。在对患者呼吸系统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其呼吸频率、胸腹部呼吸情况进行观察,采取肺部听诊的方式,加强对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及时为患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以防气道发生堵塞。如果患者存在舌后坠不良情况,可能会致使上呼吸道堵塞,呼吸异常,应及时帮助其头后仰,托住下颌,通常可以缓解。如果患者情况严重,应及时进行面罩吸氧[7]。通过针对性护理,没有患者出现低氧血症。对循环系统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如果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应及时进行干预,以防发生不良心脑血管情况,适量给予患者降压药物,对用药后反应进行严密观察。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室内温度的调控,最适宜温度为24~26℃,如果患者体温较低应使用棉被、热水袋等进行加温处理,同时要注意避免烫伤。低体温可能会导致患者基础代谢水平下降,提高寒战及躁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严重阻碍患者术后的恢复。同时还会导致患者苏醒质量下降,对麻醉药代谢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做好保暖护理工作对于确保患者的健康安全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躁动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能够热心、耐心及细心地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实施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做好防范工作。同时需要在手术车上增加床挡,以防出现坠床。如果需要使用约束带,要合理调整其松紧度,以防约束较紧对患者血液循环造成不良影响[8]。最后需要加强对引流管及镇痛泵的保护,以防其滑落。通过合理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身心不适感,促进患者康复。综上所述,对肺癌手术麻醉苏醒期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助于为患者的安全提供保障,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参考文献[1]Gracee.Dean,Carlearaweiss,CarlaR.Jungquist,etal.nurse-DeliveredBriefBehavioraltreatmentforinsomniainLungCancerSurvivors:apilotRCt[J].BehavioralSleepmedicine,2020,18(6):774-786.[2]Fu-Zongwu,Yi-LuanHuang,Yun-Juwu,etal.prognosticeffectofimplementationofthemasslow-dosecomputedtomographylungcancerscreeningprogram:ahospital-basedcohortstudy[J].europeanJournalofCancerprevention,2020,29(5):445-451.[3]沈雪,王霞.优质护理服务在肺癌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9,12(6):796-798.[4]李雪梅.pDCa循环管理在麻醉恢复期患者躁动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2019,8(2):22-26.[5]李雪艳,周晶.颅内肿瘤术后麻醉恢复期并发颅内血肿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2019,8(2):72-76.[6]Lindamileshkin,CatherineDunn,HannahCross,etal.theVictorianComprehensiveCancerCentrelungcancerclinicalaudit:collectingtheUKnationalLungCancerauditdatafromhospitalsinaustralia[J].internalmedicineJournal,2019,49(8):1001-1006.[7]郗晓琦,张雪梅,侯春梅,等.人性化护理支持对全身麻醉苏醒期苏醒质量的影响[J].海军医学杂志,2019,40(6):597-599.[8]马杰,陈海萍,陈星.麻醉苏醒护理联合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患者苏醒及相关指标的影响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15):1405-1408.

全麻病人术后护理措施篇6

[关键词]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麻醉;腰椎退行性疾病;微创;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3)04(b)-0083-03

腰椎为人体躯干活动的枢纽,过度活动、超负荷承载、年龄增长等因素会促使腰椎老化,继而在外力等作用下引起退行性病变,即为腰椎退行性疾病,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为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等[1-2]。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方式是近年来脊柱外科临床研究的焦点之一[1-4]。深圳市龙岗区横岗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自2009年9月以来一直在研究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微创改良tLiF术治疗方法,但该术式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术中患者俯卧位和耐受性不佳等仍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手术过程的麻醉处理具有其特殊性[4]。本次研究分为初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将研究初期51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行腰硬联合麻醉和全麻,优选出合适的麻醉方式后,再将研究后期的158例患者分为两组(均行全麻),其中一组行血液保护措施,另一组不行血液保护措施,对比分析两组优劣,旨在探讨更佳麻醉方案。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初期51例病患和研究后期158例病患,分别为2009年9月~2010年3月和2010年4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行微创改良tLiF术治疗,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依研究阶段和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初期1组、初期2组、后期1组和后期2组。其中,25例初期1组患者中,男17例,女8例;年龄35~65岁,平均(40.3±2.6)岁;26例初期2组患者中,男18例,女8例;年龄36~67岁,平均(41.6±2.5)岁;78例后期1组患者中,男53例,女25例;年龄34~68岁,平均(40.6±2.3)岁;80例后期2组患者中,男54例,女26例;年龄35~66岁,平均(41.8±2.7)岁。各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初期1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术前30min使用阿托品(肌注)0.5mg、苯巴比妥钠100mg,入室常规监测心电图(eCG)、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尿量等,开放外周静脉通道。手术台取倾斜(15±2)°的头高脚低位,行两点穿刺:首先选t12~L1或L1~2间隙为硬膜外穿刺点,并向头侧留置硬膜外导管,品选用2%利多卡因;然后选L3~4或L2~3为蛛网膜下腔穿刺点,用腰麻针刺入蛛网膜下腔,见脑脊液流出顺畅注入品(0.5%布比卡因+10%葡萄糖溶液)2mL,注入时间约30s,穿刺成功后调整麻醉平面,直至麻醉上界平面达t8水平。给药15min后,未达t8水平者从硬膜外注药予以完善,仍不佳者改行全麻,但麻醉平面不可高于t8水平。

1.2.2初期2组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术前给药和监测护理同“1.2.1”。麻醉诱导期用药为咪达唑仑0.05mg/kg、舒芬太尼0.2~0.4μg/kg、维库溴铵0.1~0.2mg/kg、丙泊酚1~1.5mg/kg;明视下经口用螺纹钢丝支撑导管行气管插管,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机械通气的参数,术中吸入1%~2%七氟醚,并持续泵注舒芬太尼0.1~0.2μg/(kg·h),间断予以维库溴铵0.05~0.1mg/kg维持,从而保证合适的麻醉。

1.2.3后期1组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具体方法为在“1.2.2”的基础上,术毕前25~35min经静脉注射曲马多1mg/kg。

1.2.4后期2组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具体方法为在“1.2.3”的基础上,采取血液保护措施:术中回输自体血和控制性降压。控制性降压措施为:0.01%乌拉地尔静脉滴注,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滴速,将平均动脉压(map)控制在55~70mmHg(1mmHg=0.133kpa)。

全麻病人术后护理措施篇7

二、由经治医师通过望、闻、问、切及查体、辅助检查获得有关资料,入院记录是指患者入院后。并对这些资料归纳分析书写而成的记录。可分为入院记录、再次或多次入院记录、24小时内入出院记录、24小时内入院死亡记录。

24小时内入院死亡记录应当于患者死亡后24小时内完成。入院记录、再次或多次入院记录应当于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24小时内入出院记录应当于患者出院后24小时内完成。

三、入院记录的要求及内容。

一)患者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出生地、职业、入院时间、记录时间、发病节气、病史陈述者。

二)主诉是指促使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

三)现病史是指患者本次疾病的发生、演变、诊疗等方面的详细情况。并结合中医问诊,记录目前情况内容包括发病情况、主要症状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情况、伴随症状、发病后诊疗经过及结果、睡眠和饮食等一般情况的变化,以及与鉴别诊断有关的阳性或阴性资料等。

四)既往史是指患者过去的健康和疾病情况。内容包括既往一般健康状况、疾病史、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手术外伤史、输血史、食物或药物过敏史等。

五)个人史。婚育史、月经史,家族史。

1.个人史:记录出生地及长期居留地。生活习惯及有无烟、酒、药物等嗜好,职业与工作条件及有无工业毒物、粉尘、放射性物质接触史,有无冶游史。

2.婚育史、月经史:初潮年龄、行经期天数间隔天数、末次月经时间(或闭经年龄)月经量、痛经及生育等情况。婚姻状况、结婚年龄、配偶健康状况、有无子女等。女性患者记录经带胎产史。

3.家族史:有无与患者类似疾病,父母、兄弟、姐妹健康状况。有无家族遗传倾向的疾病。

六)中医望、闻、切诊应当记录神色、形态、语声、气息、舌象、脉象等。

七)体格检查应当按照系统循序进行书写。内容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全身浅表淋巴结,头部及其器官,颈部,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腹部(肝、脾等)直肠,外生殖器,脊柱,四肢,神经系统等。

八)专科情况应当根据专科需要记录专科特殊情况。

九)辅助检查指入院前所作的与本次疾病相关的主要检查及其结果。应分类按检查时间顺序记录检查结果。应当写明该机构名称及检查号。

十)初步诊断是指经治医师根据患者入院时情况。应当主次分明。对待查病例应列出可能性较大的诊断。

十一)书写入院记录的医师签名。

指患者因同一种疾病再次或多次住入同一医疗机构时书写的记录。要求及内容基本同入院记录。主诉是记录患者本次入院的主要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现病史中要求首先对本次住院前历次有关住院诊疗经过进行小结,第二十条再次或多次入院记录。然后再书写本次入院的现病史。

四、患者入院不足24小时出院的可以书写24小时内入出院记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入院时间、出院时间、主诉、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出院情况、出院诊断、出院医嘱。

五、患者入院不足24小时死亡的可以书写24小时内入院死亡记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入院时间、死亡时间、主诉、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抢救经过)死亡原因、死亡诊断。

六、对患者病情和诊疗过程所进行的连续性记录。内容包括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及证候演变情况重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临床意义、上级医师查房意见、会诊意见、医师分析讨论意见、所采取的诊疗措施及效果、医嘱更改及理由、向患者及其近亲属告知的重要事项等。病程记录是指继入院记录之后。

一)首次病程记录是指患者入院后由经治医师或值班医师书写的第一次病程记录。应当在患者入院8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的内容包括病例特点、拟诊讨论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诊疗计划等。

1.病例特点:包括阳性发现和具有鉴别诊断意义的阴性症状和体征等。应当在对病史、四诊情况、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进行全面分析、归纳和整理后写出本病例特征.

2.拟诊讨论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提出初步诊断和诊断依据;对诊断不明的写出鉴别诊断并进行分析;并对下一步诊治措施进行分析。诊断依据包括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与西医诊断依据,根据病例特点。鉴别诊断包括中医鉴别诊断与西医鉴别诊断。

3.诊疗计划:提出具体的检查、中西医治疗措施及中医调护等。

二)日常病程记录是指对患者住院期间诊疗过程的经常性、连续性记录。由经治医师书写。但应有经治医师签名。书写日常病程记录时,首先标明记录时间,另起一行记录具体内容。对病危患者应当根据病情变化随时书写病程记录,每天至少1次,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对病重患者,至少2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对病情稳定的患者,至少3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

三)上级医师查房记录是指上级医师查房时对患者病情、诊断、鉴别诊断、当前治疗措施疗效的分析及下一步诊疗意见等的记录。

四)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是指由科主任或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医师主持、召集有关医务人员对确诊困难或疗效不确切病例讨论的记录。内容包括讨论日期、主持人、参加人员姓名及专业技术职务、具体讨论意见及主持人小结意见等。

五)交(接)班记录是指患者经治医师发生变更之际。交班医师和接班医师分别对患者病情及诊疗情况进行简要总结的记录。交班记录应当在交班前由交班医师书写完成;接班记录应当由接班医师于接班后24小时内完成。交(接)班记录的内容包括入院日期、交班或接班日期、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主诉、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目前情况、目前诊断、交班注意事项或接班诊疗计划、医师签名等。

六)转科记录是指患者住院期间需要转科时。由转出科室和转入科室医师分别书写的记录。包括转出记录和转入记录。转出记录由转出科室医师在患者转出科室前书写完成(紧急情况除外)转入记录由转入科室医师于患者转入后24小时内完成。转科记录内容包括入院日期、转出或转入日期,转出、转入科室,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主诉、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目前情况、目前诊断、转科目的及注意事项或转入诊疗计划、医师签名等。

七)阶段小结是指患者住院时间较长。由经治医师每月所作病情及诊疗情况总结。阶段小结的内容包括入院日期、小结日期,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主诉、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目前情况、目前诊断、诊疗计划、医师签名等。

八)抢救记录是指患者病情危重。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内容包括病情变化情况、抢救时间及措施、参加抢救的医务人员姓名及专业技术职称等。记录抢救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九)有创诊疗操作记录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各种诊断、治疗性操作如胸腔穿刺、腹腔穿刺等记录。应当在操作完成后即刻书写。内容包括操作名称、操作时间、操作步骤、结果及患者一般情况。术后注意事项及是否向患者说明,操作医师签名。

十)会诊记录(含会诊意见)指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其他科室或者其他医疗机构协助诊疗时。分别由申请医师和会诊医师书写的记录。会诊记录应另页书写。内容包括申请会诊记录和会诊意见记录。申请会诊记录应当简要载明患者病情及诊疗情况、申请会诊的理由和目的申请会诊医师签名等。常规会诊意见记录应当由会诊医师在会诊申请发出后48小时内完成,急会诊时会诊医师应当在会诊申请发出后10分钟内到场,并在会诊结束后即刻完成会诊记录。会诊记录内容包括会诊意见、会诊医师所在科别或者医疗机构名称、会诊时间及会诊医师签名等。申请会诊医师应在病程记录中记录会诊意见执行情况。

十一)术前小结是指在患者手术前。由经治医师对患者病情所作的总结。内容包括简要病情、术前诊断、手术指征、拟施手术名称和方式、拟施麻醉方式、注意事项,并记录手术者术前查看患者相关情况等。

十二)术前讨论记录是指因患者病情较重或手术难度较大。对拟实施手术方式和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所作的讨论。讨论内容包括术前准备情况、手术指征、手术方案、可能出现的意外及防范措施、参加讨论者的姓名及专业技术职务、具体讨论意见及主持人小结意见、讨论日期、记录者的签名等。

十三)麻醉术前访视记录是指在麻醉实施前。由麻醉医师对患者拟施麻醉进行风险评估的记录。麻醉术前访视可另立单页,也可在病程中记录。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科别、病案号,患者一般情况、简要病史、与麻醉相关的辅助检查结果、拟行手术方式、拟行麻醉方式、麻醉适应证及麻醉中需注意的问题、术前麻醉医嘱、麻醉医师签字并填写日期。

十四)麻醉记录是指麻醉医师在麻醉实施中书写的麻醉经过及处理措施的记录。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术前特殊情况、麻醉前用药、术前诊断、术中诊断、手术方式及日期、麻醉方式、麻醉诱导及各项操作开始及结束时间、麻醉期间用药名称、方式及剂量、麻醉期间特殊或突况及处理、手术起止时间、麻醉医师签名等。麻醉记录应当另页书写。

十五)手术记录是指手术者书写的反映手术一般情况、手术经过、术中发现及处理等情况的特殊记录。应有手术者签名。手术记录应当另页书写,内容包括一般项目(患者姓名、性别、科别、病房、床位号、住院病历号或病案号)手术日期、术前诊断、术中诊断、手术名称、手术者及助手姓名、麻醉方法、手术经过、术中出现的情况及处理等。

十六)手术安全核查记录是指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巡回护士三方。共同对病人身份、手术部位、手术方式、麻醉及手术风险、手术使用物品清点等内容进行核对的记录,输血的病人还应对血型、用血量进行核对。应有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巡回护士三方核对、确认并签字。

十七)手术清点记录是指巡回护士对手术患者术中所用血液、器械、敷料等的记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住院病历号(或病案号)手术日期、手术名称、术中所用各种器械和敷料数量的清点核对、巡回护士和手术器械护士签名等。

十八)术后首次病程记录是指参加手术的医师在患者术后即时完成的病程记录。内容包括手术时间、术中诊断、麻醉方式、手术方式、手术简要经过、术后处理措施、术后应当特别注意观察的事项等。

十九)麻醉术后访视记录是指麻醉实施后。由麻醉医师对术后患者麻醉恢复情况进行访视的记录。麻醉术后访视可另立单页,也可在病程中记录。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科别、病案号,患者一般情况、麻醉恢复情况、清醒时间、术后医嘱、否拔除气管插管等,如有特殊情况应详细记录,麻醉医师签字并填写日期。

二十)出院记录是指经治医师对患者此次住院期间诊疗情况的总结。应当在患者出院后24小时内完成。内容主要包括入院日期、出院日期、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出院诊断、出院情况、出院医嘱、中医调护、医师签名等。

二十一)死亡记录是指经治医师对死亡患者住院期间诊疗和抢救经过的记录。应当在患者死亡后24小时内完成。内容包括入院日期、死亡时间、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重点记录病情演变、抢救经过)死亡原因、死亡诊断等。记录死亡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二十二)死亡病例讨论记录是指在患者死亡一周内。由科主任或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主持,对死亡病例进行讨论、分析的记录。内容包括讨论日期、主持人及参加人员姓名、专业技术职务、具体讨论意见及主持人小结意见、记录者的签名等。

二十三)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是指护士根据医嘱和病情对病重(病危)患者住院期间护理过程的客观记录。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应当根据相应专科的护理特点书写。内容包括患者姓名、科别、住院病历号(或病案号)床位号、页码、记录日期和时间、出入液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病情观察、护理措施和效果、护士签名等。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七、经治医师向患者告知拟施手术的相关情况,手术同意书是指手术前。并由患者签署是否同意手术的医学文书。内容包括术前诊断、手术名称、术中或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手术风险、患者签署意见并签名、经治医师和术者签名等。

八、患者基础疾病及可能对麻醉产生影响的特殊情况,麻醉中拟行的有创操作和监测,麻醉风险、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意外情况,患者签署意见并签名、麻醉医师签名并填写日期。麻醉同意书是指麻醉前,麻醉医师向患者告知拟施麻醉的相关情况,并由患者签署是否同意麻醉意见的医学文书。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科别、术前诊断、拟行手术方式、拟行麻醉方式。

九、经治医师向患者告知输血的相关情况,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是指输血前。并由患者签署是否同意输血的医学文书。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病案号、诊断、输血指征、拟输血成份、输血前有关检查结果、输血风险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患者签署意见并签名、医师签名并填写日期。

十、经治医师向患者告知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相关情况,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同意书是指在实施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前。并由患者签署是否同意检查、治疗的医学文书。内容包括特殊检查、特殊治疗项目名称、目的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风险、患者签名、医师签名等。

十一、由经治医师或值班医师向患者家属告知病情,病危(重)通知书是指因患者病情危、重时。并由患方签名的医疗文书。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目前诊断及病情危重情况,患方签名、医师签名并填写日期。一式两份,一份交患方保存,另一份归病历中保存。

十二、医嘱是指医师在医疗活动中下达的医学指令。医嘱单分为长期医嘱单和临时医嘱单。

长期医嘱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科别、住院病历号(或病案号)页码、起始日期和时间、长期医嘱内容、停止日期和时间、医师签名、执行时间、执行护士签名。临时医嘱单内容包括医嘱时间、临时医嘱内容、医师签名、执行时间、执行护士签名等。

每项医嘱应当只包含一个内容,医嘱内容及起始、停止时间应当由医师书写。医嘱内容应当准确、清楚。并注明下达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医嘱不得涂改。需要取消时,应当使用红色墨水标注“取消”字样并签名。

全麻病人术后护理措施篇8

关键词:术后恶心呕吐全身麻醉护理

中图分类号: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2-0099-02

术后恶心呕吐是神经外科患者全身麻醉术后恢复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呕吐是致吐因素作用于呕吐中枢与神经肌肉协同动作,将胃内容物排出的保护性生理反射。引起神经外科患者全身麻醉术后恶心呕吐的原因主要有:麻醉因素,疼痛,病人因素,药物因素,手术部位等。如果判断错误,处理不及时后果很严重,因此护士只有掌握术后恶心呕吐的原因,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

1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7年4月至2007年10月共收治全麻术后的患者136人,其中脑膜瘤切除术后10例,胶质瘤切除术后18例,脊膜瘤切除术后2例,动脉瘤夹闭术后15例,脑血管畸形栓塞术后45例,脊髓血管畸形栓塞20,硬脊膜动静脉瘘切除15例,动脉瘤包裹术1例,垂体瘤术后2例,椎管内占位术后8例,年龄4~80岁,男64例,女72例。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的患者为38例,约占27.9%。

2恶心呕吐的原因分析

2.1麻醉因素

吗啡等镇痛性药物均可引起术后恶心呕吐,尤其是开颅术常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常用的药物如氯胺酮,异丙酚,异氟醚等可直接作用于呕吐中枢引起患者呕吐,还与麻醉期间采用面罩给氧致使气体进入肠腔,使肠管扩张、胀气等有关[1]。此外,气管、支气管插管操作的刺激,局部粘膜组织损伤水肿,也可引起恶心呕吐。

2.2疼痛

术后疼痛为引起术后呕吐的原因之一,尤其是术后伤口水肿是常见的症状。开颅患者术后脑水肿可引起头痛,反射性的引起恶心呕吐,所以术后应遵医嘱给予脱水药物和激素治疗,如应用20%甘露醇,甲强龙,地塞米松等。如患者疼痛症状严重可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

2.3病人因素

全身麻醉术后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女性高于男性,有临床资料报道女性第四脑室底部化学感受触发带对阿片类药物特别敏感;还认为与成年女性体内性激素及黄体酮水平较高有关[2]。

2.4药物因素

药物因素引起的恶心呕吐主要是因为药物对胃粘膜的刺激,当使用该种药物时恶心呕吐现象即出现,停药后症状消失。其次就是术后镇痛泵的应用与术后恶心呕吐有关,因为镇痛泵有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的副作用。

2.5手术部位

头颈部的手术易引起恶心呕吐,尤其是小脑的手术。再有就是栓塞的病人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主要是与造影剂有关。

3护理措施

3.1心理护理

术前应向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告之患者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症状是常见的现象,不必过于紧张和担心,消除术后患者的焦虑和恐惧心理。

3.2症状护理

3.2.1:全麻未醒的病人采取头低位且头偏向一侧,防止患者呕吐时发生误吸。清醒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头部剧烈晃动,尤其是头颈部手术的患者,翻身时应采取轴线翻身。

3.2.2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时,首先要判断原因。观察呕吐物的颜色,性质,量及呕吐的次数。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呼吸情况。判断是否是因为病情变化而引起地呕吐,尤其是患者出现喷射性呕吐的时候,要考虑可能是颅内压增高的表现,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术后再次出血的表现。针对呕吐频繁的患者可遵医嘱给予胃复安,枢丹等药物治疗。

3.2.3患者呕吐后应及时更换床单位,保持床单位清洁。病室经常通风,保持病室空气清新。头颈部手术的患者发生呕吐时污染伤口敷料,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更换伤口敷料,防止伤口感染。

3.2.4口腔护理:清醒的患者呕吐后给予白开水或淡盐水漱口;昏迷的患者应及时清除口腔中的呕吐物,防止误吸,并给予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口腔感染。

总之,术后恶心呕吐是神经外科全身麻醉术后恢复期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同时也是护理人员应注意的问题。只有仔细观察,正确地判断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减少病人痛苦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全麻病人术后护理措施篇9

【关键词】全麻术后麻醉复苏室监测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225-02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科(paCU)自2011年5月-9月共收治全麻术后患者300例,年龄1岁―75岁,为普外科、泌尿外科、脑外科、妇产科病人,其中腹腔镜手术240例,约占80%,带气管插管260例,约占86%。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处理的有:高血压5例,约占1.6%,低血压2例,约占0.6%,喉痉挛3例,约占1%,瞻妄躁动1例,约占0.3%,恶心呕吐1例,约占0.3%,经及时有效的处理后病情稳定。所有入paCU的患者2例转iCU治疗,其余都平安转入病房继续治疗,留观时间1―4小时。

1.2入paCU指征由麻醉医生判断是否收入paCU。患者术后全麻未醒,自主呼吸未恢复或未完全恢复,带气管插管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咳嗽、吞咽等保护性反射未恢复,肌张力差,患者术前有慢性基础疾病,或术中生命体征不稳定、有特殊病情变化需短期观察的患者均可入paCU。

1.3出paCU指征患者神志完全恢复,定向力好,能完成指令性动作,如头偏向一侧等,肢体活动自如,握手有力,呼吸道能保持通畅,能自行咳嗽排痰,Spo2>95%,无急性麻醉或术后并发症如气胸、活动性出血、呼吸道水肿、恶心呕吐等。Steward苏醒评分>4分。

2监测项目及护理措施

2.1需要复苏的患者,麻醉医师和手术医师或巡回护士送入paCU,与paCU护士作详细交接:

2.1.1患者姓名、年龄、诊断、病情等一般情况,手术的时间、方式、麻醉方式、麻醉用药的情况等。

2.1.2患者手术中生命体征及病情的变化情况,是否出现异常情况或是否给予特殊治疗等.。

2.1.3各种导管仔细交接:如气管导管、经鼻胃肠管、胃肠减压、胸腹腔引流管、脑室引流管、尿管等,检查管道是否通畅、置入长度等,并做好标示、记录,给予妥善固定,按管道护理常规护理。

2.2一般护理置患者于平卧位,头偏向一侧,迅速连接各类管道,连接多功能心电监护仪,密切监测t、p、R、Bp、Spo2、神志、瞳孔、至少15分钟记录一次。并给予床档保护,必要时约束带约束四肢,防止坠床、自行拔管等意外伤害。行特级护理,专人守护。

2.3呼吸系统的监测与护理:

2.3.1自主呼吸未恢复或未完全恢复带气管插管的患者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根据患者病情、Spo2、血气分析等调节呼吸机模式和参数,适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自主呼吸恢复后常规给予氧气面罩或鼻导管给氧。并监测患者呼吸频率、潮气量、Spo2、呼吸动度。

2.3.2气管插管拔管指征:pao2在正常水平(>80mmhg),Spo2>95%,患者神志完全恢复,生命体征平稳,自主呼吸恢复,呼吸动度良好,节律正常,呼吸频率

2.3.3气管插管拔管拔管前向患者作好解释,准备好氧气面罩或鼻导管,给予气管和口腔充分吸痰后,置吸痰管于气管导管最深处,一边吸痰一边拔管,拔出气管导管后立即给予面罩或鼻导管吸氧.拔管后要严密观察患者呼吸频率和节律,观察病人有无呼吸急促、口唇发绀、鼻翼煽动、三凹征、心率增快、呼吸困难、Spo2下降等缺氧表现。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床旁备气管切开包,简易呼吸球囊等急救器材。本组病例拔管后发生喉痉挛3例,经及时打通气道,简易呼吸球囊辅助通气,应用地塞米松、氨茶碱等药物后呼吸困难缓解,Spo2恢复正常。

2.4循环系统的监测与护理入paCU的患者应常规心电监护仪监测t、p、R、Bp、Spo2,必要时行血液动力学监测,测动脉血压和中心静脉压。发现高血压、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本组被调查的患者中发生高血压5例,其中3例为术前有高血压病史,给予硝酸甘油静脉泵入后血压平稳,其余2例为患者伤口疼痛,或不能耐受气管插管、低氧躁动等原因,通过适当镇静镇痛,拔除气管导管后血压平稳。1例低血压患者给予补充血容量后恢复。

2.5中枢系统的监测与护理主要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咳嗽吞咽等保护性反射、肌张力等。

2.6体温的监测在麻醉中体温调节中枢可能受到抑制,或切口暴露等原因,部分患者会出现低体温,因此麻醉复苏的人要注意适当保暖,防止苏醒延迟。

全麻病人术后护理措施篇10

【关键词】 妇科腹部手术;寒战;原因分析;护理干预

机体在正常情况下,体温恒定在(37±0.2)0C。妇科腹部手术多采用硬膜外麻醉,因为硬膜外麻醉是当前国内临床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有着设备简单,应用范围广,安全、经济,对生理干扰小等特点,但是,硬膜外麻醉后也会发生并发症,寒战即是临床麻醉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可达20~50%[1],由于术中麻醉剂对体温调节的抑制,以及对患者缺乏应有的保温措施等原因,大部分患者术后发生不同程度的寒战。寒战是机体对外界环境温度的一种代偿性反应,是交感神经刺激所激发的肌肉不自主的收缩抽动,其后果是增加机体代谢和氧耗量,严重时使机体耗氧量大为增加,氧气供给不足,心肺负荷加大,不利于疾病的康复[2]。我科自2011年1月,对腹部手术后发生寒战的病人采取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2月在我科采用硬膜外麻醉进行手术治疗发生寒战的患者126例,64例作为对照组,62例作为干预组,年龄17~52岁,平均37.6岁,子宫全切术78例,卵巢囊肿切除29例,子宫次切术19例,并将126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64例和干预组62例,两组病例均已排除输液反应,疾病、麻醉方法、手术时间及例数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用我科室自行设计的妇科特护记录单,分别对两组病人术后5min、15min、30min、60min的体温、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进行连续12小时监测。

1.3 统计学处理

两组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术后5min、15min、30min、60min的体温、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的平均值: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开始出现寒战时间和寒战持续时间的比较见表2。

3 讨论

3.1 寒战相关的原因分析

3.1.1 麻醉对体温的影响

有23例患者,在麻醉后开始手术就出现寒战,硬膜外麻醉阻断了交感神经,使阻滞区皮肤血管紧张、体热散失,体温调节中枢为保持恒定的温度,主要通过骨骼肌收缩以增加热能的产生,但阻滞区的骨骼肌已丧失了收缩产热的能力,只有非阻滞区的骨骼肌肉产生收缩,即发生寒战。

3.1.2 低温环境的影响

室温在>240C时,医护人员常会出汗,不利于手术操作。室温调到

3.1.3 心理因素

由于患者对手术害怕产生紧张心理,从而引起强烈的情绪波动,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机体血液重新分配,周围血管痉挛收缩,影响微循环。

3.1.4 手术对体温的影响

手术前常规使用0.5%碘伏溶液进行腹部大面积消毒,由于蒸发,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术中大量的输血输液也是医源性散热的主要因素,手术过程不可避免的失血、失液,为了维持循环功能的稳定需快速大量的输注液体或库存血,文献[3]报道成人静脉输注环境温度下的1000ml液体或每输入1U(200ml)40C血液,中心体温约降低0.250C。在5~10min内输入500ml库存血液能使体温降低0.5~1.00C;另外,妇科手术时要用大量的低温液体冲洗腹腔,增加了机体能量的消耗,使体温下降,导致病人发生寒战。

3.2 护理干预

3.2.1 预先用药

麻醉诱导时提前给予药物来引起张力性血管扩张,促使核心热量向外周组织分布,但因为此时尚未麻醉,故体温调节机制仍然存在。结果体温调节反应会产生或储存足够的热量来维持核心体温。

3.2.2 对手术室的要求

要保持手术室内空气新鲜,术前预先调节室温在24~260C、相对湿度在60%左右为宜,不但使患者感到舒适,还可以防止寒战的发生,如:年老体弱患者,术中应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3.2.3 做好心理护理

责任护士要经常巡视患者,给予患者心理安慰,手术当日陪护患者入手术室,消除患者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和无助感。巡回护士手术前一天要访视患者,介绍自我,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为患者答疑解惑,介绍手术室环境,讲解麻醉、手术知识、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注意事项以及如何配合医生等。术后应关心询问患者是否感到冷,是否需要加盖被子,密切注意患者的末梢皮肤温度,了解患者的舒适程度及心理需求,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及时发现患者畏寒、寒战的先兆症状,给予安慰、耐心解释,使其消除顾虑。

3.2.4 巡回护士应密切注意多功能监护仪上各项参数的变化,经常查看病人的肢端末梢温度情况,随时调整室温;尽量少暴露病人,覆盖病人的颈胸部、上下肢等部位,做好保暖工作[4]。必要时提醒医生尽量缩短消毒时间,保持体温不低于360C,发现异常及时报告。术中输入液体或血液预先放置在400C水溶液中加温,但血液加温不宜超过430C,否则会引起血细胞变性。

3.2.5 对病室的要求

要为患者创造一个宁静、舒适、温暖的病室环境,保持病室内空气流通,由于麻醉剂的作用,术后早期患者体温偏低,四肢湿冷,本组资料显示经过干预患者体温平均提高1.41±0.250C,要及时保暖,责任护士将患者盖被用热水袋加热,必要时可加盖棉被。

3.2.6 生命体征监测

责任护士遵医嘱定时为患者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每15min监测一次,及早发现低体温的倾向。体温过低首先患者感觉冷、同时心率减慢、或出现剧烈寒战,呼吸急促,血压升高,甚至心电图改变。据资料显示,经过护理干预,患者生命体征正常,血氧饱和度平均97%以上,所以早期评估患者可能发生寒战的原因及早实施护理干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2.7 氧气加温

术后给予患者经加温的氧气2-4L/min,持续12小时,将一次性吸氧装置提前放置在400C左右的热水中加热,据报道〖4〗,吸人加温氧气可使患者体温上升30C左右,本组病例体温最高上升3.50C,但应注意不可过热。

3.2.8 为病人泡热水脚

当病人下肢感觉恢复后,由护士为病人调节好适宜的水温,给病人进行泡脚,可使病人体温上升2.12±0.250C,病人感觉很舒服。

4 小结

针对上述种种导致病人发生寒战的原因,我们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使病人在术中以及术后寒战的发生率明显减少,从而减少了患者的不适感觉和并发症,安全度过手术,提高医疗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苏艾中,韩继成.奈福泮治疗硬膜外麻醉后患者寒战反应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792.

[2]余光强.曲马多治疗硬膜外麻醉后寒战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80.

[3]王艳军.增温溶液提高体外循环术后体温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2):727.

[4]潘爱芬,经典式原位全肝移植术中温度的调控[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1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