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地理课的好处十篇地理课的好处十篇

地理课的好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36:20

地理课的好处篇1

渐进性提问指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的提问,表现在针对某一具体地理问题时,根据其难易程度,将一个复杂的具体问题有目的地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步骤,即设计一定的思维台阶,让学生按台阶一个一个地爬。跳跃性提问指从提高学生思维敏捷性的目的出发,有计划地、有步骤地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多个台阶地跳。这两种提问手段既对立又统一,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提升。但不论是“爬”还是“跳”,两者都要按量力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进行,即从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地理教学内容的难易等多方面考虑,对难度大的、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要爬,以便降低思维坡度;对难度小的、学生容易接受的要跳,以求提高思维跨度。例如:当学习我国疆域时,因为难度较大,笔者按预设的生成步骤进行设计:(1)请大家用尺子量算一下我国最东端到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的距离和最北端的漠河到最南端曾母暗沙的距离分别是多少?再算一下最东端到最西端跨多少经度?最南端到最北端跨多少纬度?(2)我国东西距离长还是南北距离长?(启示:为什么东西经度跨60多度,距离是5500千米,而南北纬度跨50多度,距离却有5500多千米?)最后在笔者启发下,学生得出结论,再进一步剖析原因:这是由经纬线的特点决定的。所有的经线都是相等的,所有的纬线都随着纬度的增加而缩小。而我国是处于中纬度地带的国家,所以就会出现以上的差距。由此可见,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渐进性提问,有利于促使学生逐步抓住事物的本质,探索问题的规律、途径。

二、引导性提问与放手性提问

引导性提问指教师按照解答或分析某一地理问题的途径,有目的地进行引导,让学生的思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以期顺利地解决问题。放手性提问指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充分地、多方位地进行包括正确的、错误的、清晰的、含糊的、复杂的、简捷的解题思路的猜想和讨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出于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总是按预先准备的思路诱导学生“就范”,似乎对主导性有所垂青,对“放手性提问”较少采用。例如:在东南亚“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一节教案中,一般的老师会提问:“东南亚的纬度位置、东南亚在亚洲的哪个方位,连接的洲、洋有哪些?东南亚的交通枢纽、咽喉要道是哪里?”这些基本是位置、地名等一些确定性的问题。教材中也已有确定的答案给出,学生不需要进行思考就可以回答。这些提问虽然易于实现教师预定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步骤,但实际上提问只是流于形式,学生做的只是简单复述教科书的某段内容。

引导性提问与放手性提问是对立的统一,是地理思维提问中不可割裂的两个方面。前者称为收,后者称为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做到有收有放,在充分放的基础上抓住契机,有目的地放,就将使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调动,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更为饱满、出色的体现。若只收不放,势必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个性,跳不出教师划定的圈子,使学生的思维达不到一定的广度,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和提高;若只放不收,教师不进行适当的诱导,将一些盲目的、错误的解题思路拨乱反正,不进行很好的比较,将几种思维活动进行质的提炼,势必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停留在浅表层,达不到一定的深度,甚至是失控。当然,要使收放结合得体,达到预期效果,需要教师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充分的课前准备和一定的引导功夫,包括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求知、由特殊到一般的启发性教学的各种手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驾驭课堂,以不变应万变,循循善诱,稳操胜券。

三、正面性提问与反面性提问相结合

正面性提问是指教师按正确的思路进行正面引导,启发学生思维,这是一种相当常见的提问方式。反面性提问是教师为纠正某种易发性错误而设置的思维圈套,故意将学生引入“歧途”,然后通过分析,让学生发现“上当”。这两种提问方式是相辅相成的,在进行正面提问时,根据问题需要不时穿插反面性引导,使之由“大误”到“大悟”,长此以往,学生必然在思想上筑起一道防线,谨防再次上当,对每一个思维环节都会认真琢磨,不全“人云亦云”,这样有利于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鉴别能力。

在每一次反面性提问后,若再以一定方式回归到正轨上,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则有利于增强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完善学生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不断进行正、反、正的交替提问。例如笔者注重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另辟蹊径对事物进行逆向思维,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在讲授“水循环”内容时,让学生讨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进而总结:海陆之水循环的过程及产生的影响,得出“奔流到海可复回”的新结论。此外,还提出“井水可犯河水”等与常规思维相逆的地理现象,通过提问从另一层面揭示地理事物包含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

地理课的好处篇2

一、处理好多媒体课件与教材的统一关系

正确处理好教材与课件的关系,根据教学内容来决定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用在什么地方,达到什么目的,只有这样,多媒体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与教学内容保持一致.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上,一方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另一方面在形式上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次,我听了一节二年级数学课,内容是《铅笔有多长》,整节课由情景创设、新授、巩固练习到最后的作业,教师都是利用课件完成的,总共28张幻灯片,张张都是图案精美,色彩艳丽,整节课教师在不停地播放,为孩子们提供了一道视觉盛宴,直到下课学生都没有动过教材,多媒体课件就完全代替了教材,而学生就像是看了电影,没有真正理解新授内容,以至于练习时一厘米等于几毫米居然有三分之二的孩子不知道,教室里鸦雀无声,没了刚才的热闹,老师急得满头大汗,孩子们个个表情漠然.这节课多媒体课件并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优势和作用.因此,教师不能把教材内容完全搬上课件,再原封不动地搬给学生,让多媒体课件变成教材的搬用工.教师必须对所授教材内容烂熟于心,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恰当、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适时地将课件和教材结合起来,让它为数学课堂发挥最佳作用.

二、处理好多媒体课件与教材以及生活实际的紧密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我从孩子喜欢的足球入手通过几分钟激烈的足球赛视频,调动了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接着我又出示了孩子们熟悉的豆子发芽试验,引出了新授内容,孩子们动手计算老师适时点拨很自然地总结出了百分数的定义.这时我又让孩子们打开书,阅读百分数的相关内容,很快孩子们轻松地接受了新授内容.这节课的难点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练习时我设计了一个从成语中找百分数的练习,孩子们很感兴趣,举着小手,争先恐后,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显然这个练习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最后通过检测,效果很好.

三、处理好多媒体课件与数学教材的互补关系

地理课的好处篇3

【关键词】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26-01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课程教学改革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强调教学的多元化,以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的掌握。所以,强化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出、实际能力的培养,已成为该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强化评价方式的创新,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呈现考核机制,更有助于教学的改革发展。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以下改革的看法。

1.以培养学生实际能力为导向,强化教学改革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技术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教学,强调以培养学生实际能力为导向,将所学的学科知识转变为实践的能力,这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而教学改革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强化,是践行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有力支撑。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整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基于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是培养与提高学生实际能力的重要体现。

1.1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体现“学生为主、教师为导”的教学思想,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下的主动学习。对于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这就强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生活实际、生产,将理论性强的知识放置于具体内容之中,并提出相关的问题,以“设问”的方式呈现教学过程。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强化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符合大学生的求知、探索与独立的个性发展需求,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1.2启发式教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的知识系统较强,知识衔接紧密,强调新旧知识的有效授课。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旧知识的温故知新,顺畅学生所习知识的内部联系,以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所以,教师以启发式的教学开展教学活动,循循善诱,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有效的巩固旧知识。例如,教师在“钢的热处理加热和冷却的转变”教学中,可以先及时地对相关的旧知识进行复习,如复习Fe-Fe3C相图,讲解al、acm是钢在极缓慢加热与冷却条件下的临界点。而从实际情况拉看,钢在加热与冷却的条件下,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启发点,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

1.3精讲多练精讲多练是依托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课程内容特点,强调以学生实际出发,注重教材内容价值的。教师精讲可以做到有的放矢,突出教学重点,并将课程难点进行巧妙的分散,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与理解。同时,课堂教学是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下进行,要让学生在有限的维度中获取最多的知识,需要教师将重点讲透、将课程内容主次分明的呈现,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多练,是知识巩固与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强化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等内容的实际应用,并在多练的强化模式下,促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习得良好的动手能力。

2.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依托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改革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评价方式,突出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已成为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不断强化,这就需要在评价方式上进行转变,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在传统的评价方式中,侧重理论知识的考核,这就造成学生为应付考试,考前突击的死记硬背,对知识的应用方面十分欠缺,以至于无法形成技能,与《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教学目标相脱节。

对此,在课程教学改革中,评价方式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合课程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实现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在评价方式上,要体现“教考分离”的形式,这样可以促使师生在无压力的前提下,教师积极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同时,对于实践教学的考核,应该强调评价的多元化。例如,将考核成绩分为两个部分,平时成绩和期末实践考核,且各站5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学习态度、课外作业等;期末实践考核主要针对实际生产,对典型材料的设置、实用型零件的热处理等实践内容进行考核。通过科学系统的考核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并重开展,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3.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教学改革不断前行的过程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无疑是推动教学改革发展的有力支撑。教师队伍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知识过硬、技能精湛,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符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的教学需求。

3.1强化教师实践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就强调教师自身需要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的全面开展。通过相关的教师实践培训,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并形成教师良好的实践素养,这样更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实践训练,提高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

3.2强化教师教学技能,培养教师良好的职业素养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教学改革,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其中,教师教学技能的强化,无疑是强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点。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并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这样更有助于教学改革的推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的教学改革,立足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实际能力的培养,并通过评价方式的创新、教师队伍的建设为依托,强化教学改革的有效。这样,才能促使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改革的有序开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展菊.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J].成才之路,2012(23)

[2]沈敏.《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3(04)

地理课的好处篇4

【关键词】课改;教材

一、处理好课标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标准是教材的依据,是教学的指针,教材是依据课标编写的供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教学材料.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不同之一,就是它只提出了教学内容的框架,而不是知识点,更没有像教学大纲那样,对教学内容概述线索、陈述结论.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课程目标”,其“内容标准”不是硬性地罗列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而是以这些知识反映和支持课程目标.教材则只是具体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内容的主要文本课程资源之一.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讲,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对教材,取“为我所用”的态度,树立“尊重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的理念,灵活、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利用课程标准提供的弹性空间,围绕模块特定的内容,将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相关的生产、生活等进行联系,即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意识的开发、改造、丰富和完善,使之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真正成为学生赖以拓展思维并实现超越的坚实平台.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课标为纲,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目前,对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应认真理解课标,把教材中不符合课标的题目适当的删减.教师应深刻理解课标对双基的要求,注重双基的发展变化和新的内涵.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使数学教学更有效地扎实双基、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处理好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关系

1.从教学目标上来分析

新旧教材都对基础知识、认知能力和情感价值观提出了要求,但旧教材侧重于基础知识,对认知能力的要求并不是太高;而新教材则不同,课本例题能紧密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编写体例上来分析

旧教材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各知识点一般集中学习;而新教材编写体例符合学生的认知,打破章节界限,呈螺旋上升的趋势.

新课标下,教师如何处理新旧教材的关系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困惑之一,对老教师来说尤其明显,我们往往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对新教材上出现的同一知识点进行一些补充,而补充的内容就来源于旧教材的叙述.那么到底如何处理新旧教材的关系呢?笔者认为:由于新旧教材在教学要求、编写体例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还是应该“以新教材为主”.

三、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合作的交往活动.传统教学模式是老师教,学生被动学,这种方式已经根深蒂固,所以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需要一定的时间;只有不畏艰难,努力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领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相信学生的潜力和能力会逐步培养成的,最终会达到教与学活动和谐统一的发展.

四、处理好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关系

要把“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这样既能促使学生的主动参与,又能保证教学效率、达成教学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探究与教师的示范讲授不可偏废.

五、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

必修课为学生提供在高中阶段最基本的知识和基本技能,体现国家对高中学生学习学科课程所提出的共同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必修课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应占主导地位.高中开设选修课有利于学生个性培养和特长发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是必修课的重要补充.合理分配必修课与选修课在课程总量中的比例,是优化课程结构的关键.

六、处理好日常教学与高考的关系

地理课的好处篇5

课堂管理课堂评价有效管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课堂管理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活泼、好动,自我意识强,有强烈的表现欲,叛逆心理强。作为教师,在对学生的管理上应遵循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初中生的实际出发,切实做到“因材施教”,以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最优化为核心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实践

新课程倡导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形成积极的互动;教师还需要善于发现课堂中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敢于面对学生挑战性的问题。

课程由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是课程理念的一大飞跃。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从而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幸福。

课程要面向社会实践。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要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才学得更有兴趣,更有意义。实践得来的知识会更深刻,更有价值,可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陶冶情操,获得生命感悟。

二、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笔者认为,良好的课堂环境包括两方面: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客观环境即良好的课堂物理环境,主观环境即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这两方面做好了,有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一个愉悦的、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学习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当注意教室的客观环境,让教室散发出温馨的气息。笔者在观察中发现,有的教室窗台上摆着生机勃勃的花草,还有盆景,给整个教室带来生命力,走进这样的课堂,好似清风拂面,顿时心旷神怡。有些教室的墙上张贴着学生作品,如书法作品、国画、作文展台等,黑板的上方是班级的奋斗目标,这样的形式无形之中给学生以激励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单纯的说教有效得多,有意义的多。布置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给学生以熏陶和感染。

课堂心理环境方面,在每一节课上,教师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民主开放、平等友爱的课堂气氛。不论教师的心情有多糟,生活中有多少不如意的事,只要进了教室,都要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情绪,保持良好的精气神,给学生持久的感染力。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他们获得归属感,尤其要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他们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拥有自信。

三、重视情感教育,淡化管理手段

课堂是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课堂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要素,他们之间是一个共同体,相互作用。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开展情感教育,挖掘课堂中的情感因素,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做到热爱学生,把学生当成孩子,而不要把学生放到对立面。有人说,教师的工作就是一个良心活,教师对学生应当给予无私的爱和帮助。教师和学生之间要互相宽容,不能心存芥蒂,带有偏见。如果教师能做到这些,学生也会真正地喜欢上教师。

重视情感教育,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爱心的力量是巨大的,你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也会尊重你,听你的话。这就是情感教育的作用。

四、注重对学生的评价

课堂评价是课堂管理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评价能促进课堂管理,课堂评价需注重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的一句鼓励,可能让一个不爱学习的初中生开始好好学习,评价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真的很重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管理中要留心观察学生的点滴进步,适时表扬,使学生获得自信,获得对自己和他人的肯定,对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要注重多元主体参与学生的评价。传统的评价只是教师一个人的评价,搞得教师很累,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新课改提倡多元评价,除了学生本人参于到评价中来,还有同学、家长也都参与进来使得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广泛,更加全面。特别是学生自我评价,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提高了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

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采用即时的口头评价、谈心式的评语激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和进步,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

五、运用教育机智

课堂上的“意外”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应当运用教育机智,处理课堂问题行为,在课堂上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灵活处理。

(一)处理偶发事件

偶发事件是课堂上经常出项的,实现无法预料。处理偶发事件要求教师积极迅速地做出反应,偶发事件有可能成为教育的契机,产生积极的效应,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处理得合理,学生可能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感,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当然,处理偶发事件需要教师的创造性,需要教师的智慧,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积累得来。

(二)处理课堂教学失误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也不是万能的,在课堂上也会出现一些失误,或者学生的问题超过了教师的知识视野,或是教师觉得很简单的内容学生接受不了,这样的问题时有发生,无法预设。面对这样的状况,教师如何应对呢?教师应当沉着冷静,实事求是,不能慌,也不能不懂装懂,要学会机智巧妙地处理问题,尽可能把失误转化为督促学生学习的动力。

浙江台州市钱春旭等老师根据课堂偶发事件的种种表现及应变思路,总结了14条课堂应变策略。课堂应变策略分为言语应变和非言语应变两大类。言语应变策略有:旁敲侧击法,启发诱导法,设悬激奇法,情理渗透法,变换音量法,助产分娩法,两面比较法,切磋探讨法,明断暗收法,幽默反击法。非言语应变指教师运用眼神、手势、走动、表情等身势语来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应急措施。常见的策略有:有意忽视法,目光注视法,短暂沉默法,身体逼近法。这些策略,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课堂问题灵活运用。

课堂管理并不是为了研究秩序本身而获得秩序,秩序的获得是为了更有效的学习,学生在有效学习中提高自己自我管理的能力。

地理课的好处篇6

摘要:对一个有经验的校长来说,他的注意和关心的中心就是课。通过听课,我对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做到了心中有底,有利于知人善用;通过听课,可以与教师沟通了思想,结下了友谊,因为在课堂上,我与他们同时体验了教学的苦与乐;通过听课,掌握了学生学习的情况,知晓他们的需要和感受,体会到教学改革不仅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更是孩子们内心的呼吸。

关键词:校长;听课;基本要求;益处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校长只有把学校最本质的东西――教学摆在第一位,他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尽管学校领导人有各种各样的活动,而听课和分析课却是应当摆在首要地位的工作。”那么,校长听课应达到哪些基本要求呢?

一、校长听课基本要求

1.听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在听课前,首先校长要有明确的听课目的,是研讨,是指导,是检查,还是学习;二要端正听课的态度,不要先入为主,带着对教师的偏爱或成见听课;三要有明确而科学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在知识准备上,不仅要熟悉所听学科的教学大纲、教材,还要弄清授课内容,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同时要先研究后听课。在物质准备上,要准备好教材、听课笔记等。此外,听课还应先与授课教师联系,让教师有思想准备,尽量不要搞突然袭击。

2.听课时与教师密切配合

在听课时,最重要的是尊重理解教师,让教师消除与校长之间的心理距离,能够轻松愉快地上课。应该多以体态语言表达鼓励和暗示,不作不满表示。如果对教师投以赞许肯定的目光,一定能使上课教师更有信心上好课。如果听课时常常皱眉头、满脸怒意或心不在焉,就会给教师极大的心理压力,原本可以上得更好的课也会上不好的。

3.听课后应科学分析总结

这是校长听课的最重要环节,它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及时与授课教师交换听课意见,实事求是地分析上课的情况,正确、科学地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成功之处,予以肯定并帮助教师总结提高,不足之处中肯地指出,并一起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校长听课切忌课后不与教师分析上课情况、交换意见。那样老师不知道你的观点会无所适从。因此校长要抓各学科教学的课,抓不同对象的课,听了课还要及时与教师交换意见,

第二、校长听课后的分析应上升到教学管理的高度上来。

校长听课和分析课最终是为教学管理服务的,所以校长应站在一定高度,跳出具体的教学圈子,由被听课教师的“点”过渡到全校教学这个“面”上来,通过分析个案,发现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找出管理上的原因,为有针对性地加强全校教学管理奠定基础。深入课堂听课是校长了解和指导教学工作的主渠道。对校长工作和学校发展有很多益处。

二、校长听课的益处

1.校长听课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

在解读新课标更新观念和教育理念过程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许多教师执行得不够好。那么,校长只有坚持听课,才能发现在教育思想上存在的问题,也只有通过听课,才能获取大量可靠的材料,找到生动的实例,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帮助教师端正教育思想,确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观念。

2.校长听课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

校长听课是一个极好学习的途径:一堂再优秀的课,也会有不足之处,一堂较差的课,也可能有某一可取之处。听课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思考、评价、总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会获得“教学相长”的效果。同时由于教师群体蕴藏着许多优秀的人才和丰富的智慧,而课堂教学本身是人才、智慧知识、艺术、情感、道德等的有机统一体。因此,校长听课必然地成为增长知识,精通技艺、建立情感、树立道德、丰富管理经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3.校长听课有利于科学、全面的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

虽然,我们可以实行工作量化,但教师的劳动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生产,是一种较复杂的创造性劳动,量不能代替质。全面评价老师,最好的方法是深入课堂。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反映在教学的实践中;教师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熟悉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课前准备等,这些都是在试卷上反映不出来的,而又恰恰是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校长听课,就可以了解教师上课的情况和学校教学实际,这是校长指导教改的关键,也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

4.校长听课能发现先进典型,增进情感交流

地理课的好处篇7

关键词 语文理想课堂 学生 人本 文化

语文是什么?我们的语文理想课堂应是什么样的?也许,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曾无数次地这样问过自己。也许,一千位老师心中就有一千个答案。我想谈谈我心中的语文理想课堂。

一、我的语文理想课堂应是人本的课堂

目前,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向纵深发展的关键阶段,用成尚荣老师的话,就是课改这列火车已经拐过山弯,迈入了一个新的轨道。怎样让课改这列火车平安拐弯,顺利爬坡?怎样突破课改的“瓶颈”期?我们认为,作为驾车人,首先要明白方向是什么?火车的目的地在哪里?我们的理念到底怎么样?明确了吗?

可能老师们会问:理念是很重要,可课改理念多如繁星,我们到底该怎样提升理念?千言万语,说到底,四个字,以人为本。什么叫以人为本?我们以为,有以下几个层次。

1 眼里有学生。如果你的教学是不断地灌输,不断地告诉,那你的眼里只有容器,没有学生;如果你的教学是不断地训练,那你眼里只有工具,没有学生,如果你的教学是不断的教训与呵斥,那你眼里只有动物,没有学生。眼里有学生,要把学生当作人,当作完整的人,当作发展过程中的人。他有各种各样的错误,都是正常的,他还不成熟,需要老师的引导。对待学生,要倾听,要宽容、要信任。老师要告诉学生,我会在下一个路口等你,尽管路上崎岖不平,但我会满怀希望地等你。作为老师,唯有拥有了这份宽容,这份期待,这种尊重,你的眼里才会真正有了学生。

2 心中有学生。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老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角度去思考问题,更需要老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造就现代化的一代新人努力。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这就要求教师不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其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教学目的。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养成学生创新思维的习惯,尤其是要为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也只有这样,才能走向真正的理想课堂。

二、我的语文理想课堂应是文化的课堂

小学语文课改只有开阔眼界,看得更远,才能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深刻起来,做一个胸有成竹的爬坡者。有几个重要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1 要正确处理好现代和传统的关系。

现代和传统,其实并不排斥。我们的学生,可以吃肯德基,看卡通画,他们同样也应该背古诗,过中秋节,我们的学生,应该学英语,弹钢琴,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一个热爱祖国、为中华灿烂文明自豪的中国人。现代和传统不应该割裂,更不应该对立。

语文学科以其特殊的性质,承载了太多现代和传统的内涵,满浸着中华民族浓郁的文化和精神。翻开我们的语文课本,像《沉香救母》,像《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像《卢沟桥烽火》……课文的意图在哪里?教育更深刻的意义又在哪里?

我们要把弘扬民族文化放在语文教学改革中一个突出的地位。不包含民族文化的语文教材,忽视学生在民族文化中对话的语文教学,语言文化只能在浅层次上飘浮,学生的语文能力很难得到提升,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牢记的。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要求每一位教师要常常静下心来看一看,想一想,我们的学生,是否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是否很好地积淀和汲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营养?我们的教学,是否很好地处理了现代和传统的关系?

2 要正确处理好工具和人文的关系。

语文教学就像一个漂泊的孩子,在“工具”与“人文”中徘徊,总是找不到自己回家的路。经受着课程改革的洗礼和实践,我们如何才能在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①加强生本对话。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认识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而加强生本对话正是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最基本体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入文本,经过与文本对话,不仅建构了知识意义,锻炼了阅读能力,获得了审美愉悦,而且必然受到范文所蕴涵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我们认为,加强生本对话凸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关键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潜心会本文。

②查找文本融合点。课文的重点、难点部分和内容精彩、语言经典处往往集中体现了作者深厚的遣词造句的功力,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审美价值,有机融合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查找课文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点让学生去读、去体验、去品赏,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③引导学生内化积累。语文教学的根在于听说读写,是在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通过听、说、读、写的活动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和内化积累,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只有这样,语文教学的理想课堂才有可能实现。

三、我的语文理想课堂应是对话的课堂

1 要正确处理好发散与集中的关系。

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老师应处理好发散与集中的关系。那么,什么时候才算是必要的集中呢?我想可以两个标尺来衡量:①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②文本的价值取向。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不断地提醒自己:我们的课堂是否偏离了这两点,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否偏离了这个方向。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和驾驭就成了重中之重。这就要求老师认真做好平时的教学常规工作:备课时充分钻研教材,钻研学生,扎扎实实备好各个环节;上课时尊重差异,倡导多元,将学生的认识偏差通过师生的平等对话,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课后及时撰写教学笔记,使原始的经验及时得到审视和修正,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课间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并进行培优补差,使自己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成竹在胸,让教学经验成为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唯有如此,师生才能在教学相长中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实现价值取向与独特体验的统一。

2 要正确处理好质疑与应对的关系。

质疑不在量的多少,而在质的水平上。因此,老师不能仅满足于学生敢质疑,还得教学生会质疑。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①关注质疑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②注意质疑的言传与身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

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

③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来引领。学生的质疑,往往不能马上切中时弊,老师此时就应该引领学生,找到有学习价值的问题,进行阅读和思考。

3 要正确处理好分组与合作的关系。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探究,不仅要有形,更应该有实。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并不是让学生孤立学习。同样,合作学习也并不等于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师生互动、同位交流、全班讨论,都是合作。检验合作是否必要、是否有效,应着重关注以下4条策略:

①精选合作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是内涵空间宽泛的、需要学生在思路交流中逐步感悟的,可以是容易产生歧义的、需要学生在争论思辨中逐步澄清的,可以是具有较大难度的、需要学生在讨论商议中逐步掌握的。恰当的内容,能引发学生参与合作的内部需要,是促成有效合作的前提。

②明确合作分工。应该使每个学生在合作的始终有清晰的任务,而且个体任务的完成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的质量高低。这样一来,就能保证全体成员人人投入,避免出现类似“开小差”等现象。

③细化合作步骤。从提高合作实效的角度看,教师应预设“独立思考”――“观点碰撞”――“交流评价”――“成果汇报”等细化步骤,真正使合作学习朝着稳健有序的方向迈进。

④重视合作指导。“合作学习”需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更应重视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的巧妙点化、向导引领,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了解学生合作的状况,是推动主体合作向深层进发的可靠保证。

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情境中。当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自己之间进行的对话,所交流的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语言形式,更是各自视界、精神、理性、生命的沟通与碰撞,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一种对话交流的方式,更是一种平等、和谐、真诚、民主的氛围与意境时,它能够让学生走进文本生发的世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这才是真正语文的“对话”、“对话”的语文。

四、我的语文理想课堂应是生活的课堂

1 要正确处理好文本与拓展的关系。

老师和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任何忽略教材的内容,忽视对课文的研读,过早、过多地补充其他内容或过多安排与语文学习关系不大的活动,其后果势必导致师生对文本、对教学内容本身的忽视。

①立足文本,跳出文本;

②围绕主题,拓展积累;

③课后延伸,开阔视野。

2 要正确处理好诵读与训练的关系。

学习语文的目的,是提高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要正确处理诵读和训练的关系,必须注重以下几点:

①训练要有的。俗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面面俱到,不如一点讲透。训练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可以借叶圣陶先生的话来回答:“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后达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这才是名副其实的语文训练。

②训练要有度。首先要保障训练的时间。教师要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到学生手上。还要拓展训练的空间。应当开通多条渠道,使语文训练与学习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第三,要加大训练力度。造句、辩论、写片断、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仿写片断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运用性很强的训练方式。

③训练要有序。训练中“只重练,不重导,追求量,不求质,盲目无序,重复训练”的现象制约着教学效率的提高。语文训练离不开科学的程序安排,切不可贪功冒进、心存一蹴而就的侥幸心理。

地理课的好处篇8

摘要本文就体育教学中处理偶发事件的冷却处理法、爱心感化法、因势利导法、暗示处理法、借题发挥法、巧给台阶法、幽默讽喻法和将错就错法八种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体育教学偶发事件

一、冷却处理法

在上体育课时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了争执对立,或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个别学生发生了一些较严重的体育课堂违纪偶发事件时,采用冷却处理的方法,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体育课上学生发生偶发事件后,大多情绪激动、头脑发热,不容易心平气和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批评,有时会产生逆反的情绪。这时,体育教师如果进行贸然的“热处理”,难免会发生失误或取得比较差的教育效果。如,我在上篮球课时,有两位同学为了争抢篮球而打起架来,双方情绪非常激动互不相让,我没有大声训斥学生,而是徽笑着说:“怎么啦,你们俩都是同班同学,就一个球吗?难道还比同学友情重要,双方冷静一下。好了,继续练习”。这时两人都松开了手,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一场“战争”即刻平息了下来。

二、爱心感化法

体育课堂偶发事件常常发生在一些学困生的身上,这些学生一般自尊心和自卑心理较强,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信任,即便有了差错,也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谅解、体谅。作为体育教师,应始终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教育好的观念,在处理体育课堂偶发事件时,注意把善意、严肃的批评与鼓励、信任相结合起来,把尽可能多的要求和尊重相结合起来,不能用训斥、体罚、变相体罚等方法简单、粗暴地处理,以免激发师生之间的矛盾而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

三、因势利导法

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往往会把由体育课前发生的事件所引发的情绪带到体育课堂上来,教师如果不及时地正确处理和因势利导,就会影响整个体育课堂教学气氛。如我带的两班在学校组织的排球赛中,由于甲班请我指导,结果甲班战胜了实力强的乙班,乙班同学心中一点都不服,第二天我来给乙班上体育课时发现气氛异常,学生们明显带着敌对情绪,我判断出一定和排球赛有关,就马上改平时上课和蔼的态度,立刻板起脸严肃起来诚恳地对同学们说:“请允许我占用两分钟,就昨天的球赛讲两句话,第一句比赛场上同学们是对手,比赛场下是朋友,第二句比赛是暂时的,但同学们的友谊是长存的。”同学们听后立刻鼓起掌来,敌对情绪没有了。

四、暗示处理法

对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小动作、玩手机等违纪行为,体育教师可采手势、眼神、声音缓急高低的变化、摸摸违纪学生的头等暗示手段对违纪学生进行很好的暗示,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自觉改正错误。如在一次篮球课教学时,一男生拿篮球当足球踢,我悄悄地走到他的身边,轻轻地拍一下他的肩膀,示意让他停下来,并风趣地对他说:“你为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而苦练基本功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但你对本堂篮球课的练习却失去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这样做是顾此失彼和得不偿失的。你若想学习踢足球技术,课余时间再练习未尝不可,老师可以辅导你,圆你的足球梦怎么样?”

五、借题发挥法

将体育偶发事件相关的某些因素巧妙地加以挖掘、开发,使之较好地服务于体育课堂教学,是体育教师处理偶发事件的一种技巧。学生甲参加学校运动会获得了两个单项冠军,在体育课堂上兴奋得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小调洋洋得意起来,对此,我首先对他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和表扬,同时,中肯地指出:一、获奖是好事,但不能因此影响课堂学习,否则好事就成坏事;二、人生路很长,需要攀登的目标绝不止这一个,绝对不能停留在这次获奖上沾沾自喜,而应多方面去努力进取。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又让他学会如何正确对待成功,激发了学生的进取精神。

六、巧给台阶法

体育课堂上,对于那些好出风头或恶作剧的学生,在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时,要注意给他们台阶下和面子,避免矛盾扩大化、激化,对偶尔犯错误的学生更应当如此。如我上课点名登记考勤,当点到某同学时,第一次他小声答“有”,由于我没听清,便又点一遍,这次他不耐烦地喊“在”,这时引起全班同学的大笑,此刻我并没有发怒,反而心平气和的说:“同学们别笑了,你们认为xx同学的做法很可笑吗?不,上课教师点名同学应该很尊敬地回答‘到’。”“当然,今天这突如其来的小插曲没有影响课的教学,反而集中了同学们的注意力,望同学适可而止,希望今后不要出现这种现象,现在继续上课。”

七、幽默讽喻法

体育课堂有些偶发事件,如果采用幽默讽喻的方法,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刚上课时我发现几个学生打闹,正要制止,突然,手里的考勤本不听话的掉了下来,我乘势灵机一动的说:“看来这考勤本是坚持不住了,影响了我们的正常上课了,但我相信有思想、有理智、守纪律的同学们是能一定坚持一堂课的,不会像这考勤本一样,一下子坚持不住就溜下来了。”这样,既为自己没拿好考勤本解了围,又幽默地劝导打闹的同学认真上课,还活跃了体育课堂气氛,一举三得!

八、将错就错法

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示范错误的尴尬局面不可避免,遇到怎么办呢?这时老师别慌,可睿智的将错就错和巧妙变通,较好地掩盖窘态。如可以这样说:“老师再来示范一次,同学们把老师的两次示范进行对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并机智地对学生提问:“谁能说出老师的示范动作错在哪里?”这么一问,立刻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老师趁机把正确的动作要领讲一遍,再进行一次完整正确的示范。这样,既消除了因教师示范失误带来的负面影响,又加深了学生对该动作要领的理解、掌握。

参考文献:

[1]姜英红.一次偶发事件的处理及思考[J].黑龙江教育.2001(06).

地理课的好处篇9

教学计划

学 科: 地

班 级: 初一(六)班

姓 名: 史又成

朱河镇初级中学教导处制

二五年二月二十日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世纪精神为指针,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一(六)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2个课时。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湘教版地理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世纪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环境。我校坚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给了地理学科应有的地位,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怀有浓厚的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环境,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三、本册教材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三章,第一章《认识大洲》概括了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情况.第二章《了解地区》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各地的人文特征.第三章《走近国家》具体说明了几个国家各自特点.

四、本期总体教学目的要求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五、本期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1)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2)几个大国的人文特征.

六、完成本期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

1、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争创优秀课件。

2、申请购置教学必备的地理教具,软件。做好器材的登记,使用,保管工作。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6、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7、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8、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七、教学进度安排

内容

课时

时间月日

周次

第一章《认识大洲》

亚洲及欧洲

6

一、二、三

非洲

3

美洲

4

五、六第二章《了解地区》

东南亚

3

南亚

2

西亚

2

欧洲西部

地理课的好处篇10

论文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已是现代幼师生必备的能力之一。本文从加强建构主义理论学习与指导、调整课程方案、增强学生素材处理能力、教师的教学采用项目教学的方法等方面入手,阐述了如何解决目前幼师生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在幼儿园教学中已成为常规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够提供图、文、声、像、动画等多种素材并茂的教学内容,使枯燥、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可见,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已成为现代幼师生必备的技能之一,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是现代幼师生必修的课程。但是,当前有关幼师生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还有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轻理论重实践 

长期以来,对师范生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教学存在着轻理论重实践的现象。许多教育技术课程教师把多媒体课件制作看做一门单纯的实践课程,少讲理论或不讲理论内容,导致学生对课件制作的原理知之甚少,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制作水平。 

2.分析学生未来遇到的实践问题少 

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的形式,其作用必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很好的体现。在校的幼师生由于没有教学经验,因此结合幼儿园教学实际的能力较差。但很多教师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中还难以做到跟学生们讲解清楚如何根据幼儿园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制作多媒体课件,难以解决怎么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等关键问题。 

3.难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素材处理能力 

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学生的素材处理能力是关键。素材处理中又以图片素材和声音素材的处理为重点。由于课程的课时有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来讲解图片和声音素材的处理问题。所以一般的做法是,教师事先准备好要使用的素材给学生上课时使用。这样带来的后果是:学生似乎是顺利地完成了教师所布置的任务,但在以后的工作中真正需要独立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他们就不知道如何处理素材了。 

 

 二、解决的策略 

若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应以建构主义课程理论为基础,调整课程方案,开展项目化教学。 

1.以建构主义课程理论为基础,加强理论学习与指导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1]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各种媒介与方法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与此相比,建构主义课程更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建构主义强调利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其在实践中的体现就是:通过创设各种类型的问题情境来拓展学生创新与实践的空间。 

因此,在多媒体课件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强调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的意义和方法。在建构幼儿园教学环境时,之所以强调情境创设,是因为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主要依靠同化与顺应的心理过程,而这又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和表象的有效提取,情境创设就为幼儿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信息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幼儿所处的情境与其经验相似或有联系时,他们己有的知识、经验与表象就能够被激活,并与新知识发生作用,进而完成同化或顺应的心理过程,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传统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如口头讲述、教具辅助等,并不能完全提供由实际情境所产生的生动丰富的表象,因此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效果较差,使得他们难以提取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内容,不能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而只能被动地接受,进行机械式的学习。 

实际教学中有许多情境需要激发,如问题情境、生活情境、角色情境、体验情境、自主学习情境等。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上述情境的方法,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学习。 

2.调整课程方案,增强学生素材处理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声音和图片素材的处理是关键,不管最终使用何种多媒体创作工具,例如flash、authorware、方正奥斯等,声音和图片素材的处理都是决定多媒体课件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增加素材处理部分的教学课时。我们认为合理的做法是,修改五年制的幼师生培养计划,在三年级开设photoshop课程,在四年级开设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 

photoshop是一种功能非常强大的专业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其内容浩大,功能繁多,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对它进行全面、深入的讲解,而应该以幼儿园的实际工作需要为导向开展教学。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重点讲解有关内容,增强学生素材处理的能力。 

 (1)图片素材的获取能力 

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学中,经常要用到有大量精美图片的专业书籍,这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多媒体课件图片素材库。为此,幼师生应该首先掌握用扫描仪扫描图片的方法,其次掌握使用数码相机获得图片的方法,再次是掌握通过网络搜索图片的方法,最后是注意培养其日常的观察意识。 

 (2)图片素材的处理能力 

幼师生的图片处理能力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其图片素材处理能力需要通过对photoshop软件的学习来提高。虽然photoshop是一款非常优秀的、功能强大的专业图形图像处理软件,但幼师生在学习这个软件时要有所侧重,不能面面俱到,要以幼儿园的实际需要为指导,因此学习的重点应以学会使用如选取工具、套索工具、魔棒工具、仿制图章工具、模糊工具、旋转画布、调整亮度/对比度等常用的内容为主。 

 (3)声音素材的处理能力 

 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声音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课件的质量。因为幼师生日后在工作中会经常与音乐打交道,因此对其开展数字音频处理教学不仅是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的需要,同时也是其今后实际工作的需要,为此应该专门开设数字音频处理的课程,如介绍cooledit 录音软件的使用,使学生掌握该软件的一些重要功能。课程内容包括: 

①单轨处理。如录取人声、调整声音大小、降噪处理、加入适当的混响、录取计算机播放的声音等。②多轨处理。如给单轨处理好的人声配上音乐、听音乐录取人声、调整多个轨道的音量等。 

通过声音素材处理的学习,幼师生不仅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会游刃有余,而且在实习活动和日后的实际工作中也能方便地根据幼儿园的活动来处理声音,提高教学效果。 

3.采用项目教学法 

所谓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是课程模式,又是教学方法。[2]所谓的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有着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可见,项目教学就是以实践为导向和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 

目前,国内教学方法中大都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方式。长时间、多门课程的这种讲授方式,教师讲得口干舌噪,学生昏昏欲睡,使学生普遍对所学课程产生厌恶情绪。项目教学法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习者的角度说,项目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较适合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从教师的方面看,教师由传统的“主角”转变为“配角”,学生也不再把学习当做任务,而是根据项目需求来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 

当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项目教学,但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是要以项目教学为指导。那么,在开展项目教学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确立合适实用的项目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多动脑筋,寻找可以进行项目教学的内容。以音频素材处理的内容为例,其教学内容是用cooledit pro 2.0 音频处理软件录制人声并配音乐。根据这一内容,可以设计“卡拉ok比赛”项目,每位学生确定一首喜欢或擅长的歌曲,寻找制作伴奏,跟着伴奏录制自己唱的歌并进行处理。该项目的优点是:①学生有兴趣,情绪高涨。②这一过程涵盖了录音的计算机设置、录制的声音振幅、降噪、混响的处理、多轨间的音量调整、保存声音格式等多方面的内容。③该项目要求学生把零散的知识应用于整个实际的项目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④每位学生都有完成的作品展示,有利于学生自我评价的提高。 

教师要经过很好的思考与设计才能确立项目。好的项目要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项目被大多数学生喜爱,有利于评价;二是项目的难易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三是项目包含了全部教学内容,并尽可能自然地、有机地结合多个知识点。当然,不是每个项目都能面面俱到,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确立最合适的项目。 

 (2)项目实施前教师要有引导 

学生在独立完成项目前,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主要包括对新知识的讲解和对项目具体实施的解释。项目教学法的讲解应该只包括对重点教学内容的讲解,其过程要精练,为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3)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指导 

 若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应给予及时的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指导的程度也要有所不同。 

 (4)总结是项目教学法的关键 

 项目完成过程也是学生自己探索的过程。因此项目完成后进行学习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明确项目完成的最佳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