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金融风险管控措施十篇金融风险管控措施十篇

金融风险管控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37:03

金融风险管控措施篇1

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措施是指在金融活动中,金融机构为了避免可能存在或者发生的风险,在经营活动前所采取的风险预防措施,以及在经营活动中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的总称。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措施的主要作用是预防及控制风险的发生、恶化和扩大,以确保金融机构的风险处于可控制的范围之内或者是金融机构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实现金融机构资产的增值和金融机构的适度扩张和发展。因此,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措施在金融机构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金融机构加强经营资金的管理、资金的安全运营、取得资金所带来的收益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实际上是在经营风险,风险控制措施得力,风险控制得好,金融机构才能实现较大的收益。所以,金融机构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经营状况,建立健全科学、规范、合法的风险控制机制,落实切实可行的风险控制措施,遴选和培训懂金融、通法律、了解相关经济知识的复合型风险控制人员充实到风险控制部门,依法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合规、合法经营,在切实有效地落实各项风险控制措施的基础上,实现金融机构风险控制体系的最优化和经营的利益最大化,确保金融机构的资金运营安全,确保金融机构的资产增值和发展壮大。

二、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措施

(一)遴选和培训精通风险计量技术、具有风险控制理论功底的复合型人才,建立金融机构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人才队伍

遴选和培训精通风险计量技术、具有风险控制理论功底的复合型人才,建立金融机构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人才队伍是金融机构风险控制在人才储备方面必须采取的措施。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存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冲动,经营管理层往往被利润冲昏了头脑,不顾市场形势的变化,盲目增资扩股,扩大法经营规模。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内部风险控制措施的弱化和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都有可能给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风险。而金融机构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更加大了经营风险发生的概率。主要是懂金融、通法律、了解相关经济知识的复合型风险控制人员严重匮乏,精通风险计量技术、具有风险控制理论功底的复合型风险控制和管理人才基础薄弱,风险控制人才储备的不足使金融机构不能有效建立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人才队伍。同时,对金融机构风险控制人才的培养和培训缺乏长远的、科学的规划,致使一些金融机构风险控制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因此,遴选和培训精通风险计量技术、具有风险控制理论功底的复合型人才,建立金融机构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人才队伍是实现国有金融机构风险控制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必然要求。金融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风险控制人才的竞争,大力培训懂金融、通法律、了解相关经济知识的复合型风险控制人员,建立专业化的风险控制管理人员队伍是每一个金融机构提高经营效益的必由之路。要加强复合型风险控制人才的培训,要创新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理念,金融机构管理层要将风险控制理念的更新和学习放到重要的地位,专门组织风险控制人员认真学习发展成熟的、先进的、经过实践检验的风险控制理论,不断提高风险控制理论水平,从风险控制理论上深刻领会资金运作中的精髓,用成熟的风险控制理论知道金融机构的资金运行实践。同时,加强对相关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学习,能够运用多种合法的风险控制措施对金融机构的资金进行管理和运营。金融机构还要结合本机构的发展现状,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围绕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及时研究和调整符合金融机构发展及优化风险控制人才结构的风险控制人才培训体系,为金融机构资金运作的安全和资产的增值提供合格的风险控制人才。

(二)建立健全相对独立、职责明确、结构合理的风险控制机构

建立健全相对独立、职责明确、结构合理的风险控制机构是金融机构风险控制在组织建设方面必须采取的措施。首先,金融机构要建立健全独立的风险控制部门,风险控制部门同其他业务部门要分工负责,职责明确,要充实精干人员到风险控制部门,以确保金融机构相对独立的风险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其次,风险控制部门要有明确的风险控制分工和合作,在金融机构的资金运行过程中,要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风险控制部门如果不能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就无法对来自各个层面的风险做出细致的分析并提出切实的风险控制方案。因此,为了提高风险控制部门的工作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有必要对金融机构资金运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细致的分类,在风险控制部门内部设置相应的部门进行专业化、精细化的风险控制,这些部门之间要保持统一的管理和领导,在集中的基础上进行分工负责,分工不能排斥集中管理,集中管理要有利于分工协作,合作进行风险控制。第三,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是对金融机构整个运营全过程的控制,风险控制要伴随着金融机构资金运营的始终,金融机构的一切业务活动及资金运营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对金融机构的所有业务都要相应设置风险控制措施,落实风险控制责任,进行全面的、诸环节的风险控制,确保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降至最低。第四,金融机构风险控制措施的采用要符合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需要,金融机构资金运作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业务活动达到利润最大化目标,风险控制措施要服务和服从于这个目标,风险控制措施的采用要在此基础上尽最大能力降低金融机构经营的不确定性,减少主业务活动的失败率,确保金融机构的利润最大化。第五,要实现风险控制措施在整个金融机构的资源共享。金融机构要疏通风险控制部门同业务部门、风险控制部门同经营管理层、风险控制部门同法定代表人、风险控制部门同监事会、风险控制部门同股东会的沟通渠道,让这些部门和人员充分了解每一项风险控制措施落实的意义和必要性,加深这些部门和人员对风险控制措施的理解,便于加强沟通和联系,实现金融机构各部门的资源共享。第六,要确保风险控制措施的切实执行,这就需要金融机构树立风险控制措施的绝对权威,由于其他业务部门可能存在的业务任务的压力,业务部门希望自己经手的每一项业务都能获得顺利通过,而风险控制部门的职责就是做好风险控制,对风险较大的项目进行否决,风险控制部门对业务的全面介入势必会引起其他部门及人员的不满,如不树立风险控制部门的权威,风险控制措施很难得到实施。

(三)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

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是金融机构风险控制在组织制度方面必须采取的措施。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制度是关键。因此,金融机构要在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制上狠下功夫,无论是金融机构的议事规则、信用评级,还是每一项业务活动、抵押措施的采取、法律手段的采用等都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流程。首先是要建立风险控制架构,采用科学、规范的风险控制模式。其次,是针对金融机构的工作流程,结合每一个业务部门的工作,对每一个环节都要制定风险控制规章制度,如:风险控制部门工作规则、董事会听取风险控制部门工作汇报制度、评审委员会工作制度等,有效避免金融机构内设部门及工作人员的道德风险。第三,改变传统的金融机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将风险控制延伸到金融机构各个部门,同时,实现风险控制的纵向管理,以便排除风险控制部门的工作阻力,使每一项风险控制措施得到彻底落实。第四,金融机构要实现风险控制基础上的流程管理,每一项风险控制规章制度都要健全相应的工作流程,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探索出适合金融机构特点的风险控制措施,不断提高风险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庄颖.论加强银行风险控制的必要性[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08).

[2]冯永慧.金融风险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2011(06).

[3]朱佳钦.浅谈我国目前金融风险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1(08).

[4]陈颖,王建红.区域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与策略研究.[J].海南金融,2011(07).

[5]张杰.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中国金融,2011(19).

[6]杜伟.浅议我国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金融与经济,2010(01).

金融风险管控措施篇2

互联网商业银行风险管控

一、互联网金融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它依托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实现资金的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互联网金融凭借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发展快、收益高等特点迅速受到广大网民的追捧。然而,互联网金融在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由于目前监管制度的不完善、网络征信系统的不健全,互联网金融的高风险性逐渐暴露。众多p2p网贷平台的“跑路”,个人存贷款信息的泄露,给人们敲醒警钟。金融与互联网的结合,逐步放大了金融行业的风险性,作为传统金融主导的商业银行如何在参与网络金融竞争的同时,建立有效进行风险防范、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是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二、商业银行的新风险

(一)商业银行的固有风险

商业银行作为传统的金融机构,是企业、个人进行存、贷款业务的主要机构。大量业务需要人为操作,所以面临经营操作风险;将货币作为商品,进行“买卖”,从而面临投资失败、放贷不能收回的信用风险。利率、汇率的不断变动,给商业银行兑换业务带来很大不确定。但是,这些风险通过逐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完善信贷审批、提取准备金等措施,可以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我国商业银行历经百年的发展,对固有风险应对措施已相对完备。

(二)互联网金融将商业银行推到风口浪尖

互联网渗透到金融领域,将互联网的自身不足带入了金融机构,给传统银行带来了新的风险:

1.法律、法规的不完备

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同时,予以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却没有及时出台。互联网金融很多领域的监督目前处于真空状态。但是,中国网民的发展成几何倍数增长,互联网金融领域问题不断爆发。为了适应互联网迅猛网站,各家商业银行推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有别于传统银行服务的柜面操作,电子银行业务操作人不用通过身份识别而进行大宗支付、快速融资等业务,因为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缺乏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监控等措施,给非法洗钱、融资提供了机会。

2.客户信息泄露

互联网金融主要依托的是互联网,大量客户的存款、贷款、消费信息被保存在互联网上,但互联网并不是一个密不透风的“网”。一旦遭遇黑客攻击,大量信息被泄露,就可能影响互联网金融的正常运转、危机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泄露用户的个人信息。为了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各家商业银行推出了“网银、金融产品超市、电商”的一拖三的金融电商,只有加强对客户信息的保护,才能防范银行、客户信息的泄露。防止支付宝用户信息泄露事件重演。

3.高额利益诱惑下的信用安全

互联网金融的便捷服务,交易双方根本不需见面,就可以完成交易。谁未交易双方的信誉作担保呢?互联网金融还没有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也不存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不具备类似线下银行的风控、合规和清收机制,容易发生各类风险问题。目前很多商业银行销售网上理财产品,其高回报吸引了很多投资者,但托管的银行无法为理财产品提供信用担保,投资者的资金安全无人保证。

三、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目前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措施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机构主要分为风险、资本管理部门、独立的审计部门、内控评审部门,各部门相互独立、相互制约。风险管理的内部流程包括环境评估、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应对、风险控制、信息披露。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经过几十年发展,针对线下交易,已相对完备。

(二)互联网+时代,不断提升技术水平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提升互联网金融时代风险控制的基础。只有拥有了更为先进的技术,才能在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切实保证客户资金安全、防范信息泄露、降低支付风险。因此各家商业银行应投入资金用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管理部门,不仅用于研发、创新、维护自身的电商平台,还要将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理念融入到技术创新中来,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交易风险的识别、控制,做好客户信息、交易记录的保密存储,防范黑客攻击网站、阻止病毒侵染数据,提高信用卡盗刷风险。

(三)互联网+时代,提升风险管控的效率

传统的风险管理虽然比较完备,单过程冗长,不适应当下互联网金融的便捷的要求。风险管理体系包括目标设定、识别、评估、控制、评价。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依据自身风险承受水平、资产状况、客户需求、企业发展目标、电商平台发展情况等确定自身的风险管理目标。在风险识别环节,商业银行应结合当前已发生的各类金融风险事件、以及各类潜在风险为基础,采用财务报表分析法、风险树图分解符、专家意见法、筛选-监测-诊断法等对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积极防范。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关键。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应强调以事前防范及事中控制为主,对存在高风险的关键节点实时监控,评估风险大小、是否在可控范围内。风险控制、评价是指在互联网金融风险发生时,商业银行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发生的风险,并及时作出经验总结。

四、小结

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背景下,给互联网金融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引发诸多安全问题。各家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创新风险管理模式、加强风险措施交流,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网民,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聪聪.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及内部控制策略.区域金融研究,2015(1).

[2]梁璋.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调整.新金融2013(7).

金融风险管控措施篇3

第一条为坚持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维护辖内正常的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防范和处置金融机构支付风险暂行方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本预案所称金融机构是指市农行属辖的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

第三条金融机构必需依法守规、稳健经营。承担保证支付到期债券的责任;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尽可能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

第四季要本预案所指的金融风险和突发事件是指:

1金融机构出现支付风险预兆或发生挤兑事件。

2金融机构发生重大诈骗、贪污、挪用公款、盗窃、抢劫、涉枪、爆炸、绑架、谋杀等各种经济及刑事犯罪案件。

3金融机构遭受火灾、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

4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非正常离岗造成负责人岗位空缺的事件。

5其他可能引发金融机构支付风险的突发事件。

第二章处置原则

第五条依法实施。处置金融机构风险。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严格遵循法定顺序处置。

第六条党委领导。处置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和突发事件。建立与银监、人行以及上级行等多方联动防化风险渠道,同时建立与当地财政、税务、审计、工商、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的协调机制。

第七条分类处置。对尚未出现风险的金融机构。要根据风险水平,实行区别对待,分别采取自救、救助、接管、机构重视、撤销等分类处置措施。

第八条维护稳定。协助地方政府加强对各类媒体的管理。广泛宣传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公开许诺保证个人储蓄存款合法本息的兑付。同时,相关责任部门全面进入处置金融风险及突发事件顺序,实行24小时待命,以维护辖内金融秩序和社会的稳定。

第九条加强失密。参与处置的人员要对处置决策、方法、方式、方法等信息严守秘密。

第十条审慎操作。参与处置的部门及人员要严格操作顺序。确保数据真实、情况清楚、判断准确、决策科学。

第十一条及时演讲。风险和突发事件处置期间。每日要向当地政府和上级以及相关部门演讲风险处置进展情况,确保信息反馈渠道疏通。

第十二条责任追究。对在处置过程中违规违法操作、违反失密宣传纪律、违反工作纪律。

第三章对有潜在风险的金融机构日常监控措施和程序

第十三条监控要求:分级负责。重点防范,确保稳定。

第十四条重点监控对象:营业网点。

当第十五条重点监控时段:每年的岁末年初。特别是元旦、春节前后存款到期高峰时期的现金流量和经营变化状况。

第十六条建立《突发性支付风险防范、处置和同业救助预案》突发性支付风险演讲制度》突发性支付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并报市分行和当地银监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坚持风险演讲制度。辖内金融机构在出现第四条所列举的金融风险和突发事件的市分行必须在4小时内向市委、市政府、银监分局、人行中支及上级部门呈报《市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风险和突发事件的情况专报》当日营业终了后。

第十八条金融机构必需迅速提供各自处置风险的第一责任人及相关人员的姓名及联系电话。

第十九条监控措施

(一)强化监控

实施定人定责重点监控。对有支付缺口的金融机构实行头寸资金5日报监控分析。

(二)业务限制

对出现第四条所列举的金融风险和突发事件或存在严重风险隐患的可根据金融机构的实际状况,督促金融机构审慎经营。对局部可能加剧风险的业务品种实行临时性限制。

第四章出现支付风险预兆或挤兑事件的处置措施和程序

第二十条风险特征

已出现较大的支付缺口,资产流动性差。头寸资金不能满足客户取款要求,众多客户同时提款,客户聚众示威、堵塞交通、围攻政府机关和被挤兑的营业网点。

第二十一条处置措施

经自救、救助有望化解风险、恢复信誉和正常经营的金融机构,对出现支付风险预兆或发生挤兑事件。要立即组织自救,并督促各有关方面按本《预案》要求采取救助措施。

第二十二条组织机构及职责

1成立风险处置领导小组。

2职责:统一组织和领导金融机构的自救或救助工作。统一协调和督促各有关部门配合和支持,落实各项救助措施,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统一新闻宣传口径,研究处置自救或救助的有关事宜。

第二十三条救助措施

1自救性措施

成立自救领导机构,金融机构应立即启动本单位风险处置和同业救助预案。并积极配合地方政府、人民银行及有关部门妥善处置风险,加强对自救工作的统一领导,同时责令出险金融机构采取稳存停贷、责任清收或依法清收债权、股东单位筹资和偿还贷款、同业拆借、资产置换、出售资产、增资扩股、加强内控管理等措施,组织自救方案的实施。

2救措施

发放紧急再贷款援助。按法定顺序向人行申请动用存款准备金。

第二十四条处置顺序及步骤

1出现支付风险预兆或发生挤兑事件后。弄清风险状况和走势,迅速向当地政府、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汇报。

2督促该金融机构立即向当地政府和人行报送申请求助的文件。

3风险处置领导小组及其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迅速到位。制定具体的处置方案和兑付计划,实施自救、救助工作。

4调查被救助金融机构支付风险发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并督促整改落实。

5加大宣传力度。向储户许诺保证个人储蓄存款合法本息的兑付。

6迅速筹措资金。对大额的个人储蓄存款要与储户签订兑付协议,分期进行兑付。

7加强平安捍卫工作。疏导群众,疏通交通。

第五章各类经济犯罪案件处置措施和程序

第二十五条处置措施

强化内控管理,督促发案金融机构最大限度挽回损失。追究有关管理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六条处置顺序和步骤

1金融机构出现各类经济犯罪案件后。调查了解案件发生的原因和损失等情况,及时向省分行报告。

2成立现场检查组。找出内部控制存在漏洞和薄弱环节,界定案件的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人及相关人员的连带责任。

3对违规违法行为提出初步处置意见报市分行。发出《整改通知书》责令其限期整改。

4依法对负领导责任的高级管理人呐衣据权限取消其一定期限或终身的任职资格。

第六章重大自然灾害对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和伤害事件的处置措施和程序

第二十七条处置措施

督促和协助受灾金融机构尽快恢复营业。机构歇业、机构迁址、恢复数据和凭证、帐册。

第二十八条处置顺序和步骤

1金融机构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针对损失情况提出处置意见和措施,并及时上报省分行。

2金融机构营业场所严重受损后。将所有业务就近并入其他机构代为,待修缮后恢复营业;对不能修缮重新对外营业的要采取机构先歇业后迁址或撤并方法进行处置。

3金融机构由于凭证、帐册毁灭和数据丢失影响对外营业的要督促金融机构采取弥补措施。恢复期间要做好客户的宣传解释工作。

第七章高级管理人员非正常离岗事件的处置措施和程序

第二十九条条处置措施

督促金融机构按岗位职责aB制分工落实人员自动替补空缺岗位;或依照组织顺序确定临时负责人。

第三十条处置措施和步骤

1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出现以下情况之一的要立即向市分行、人行、银监部门报告。并由市分行查实情后,根据管理权限,及时将有关情况向上级行和银监部门报告。

2高级管理人员任职期间发生潜逃、出走、非正常死亡等情况。造成岗位空缺。

3高级有管理人员在未料理离岗请假手续的情况下。

4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实行岗位职责aB制分工。出现高管人员因故不能履行工作职责的情况时。由其他岗的高级管理人员按照岗位aB帛的分工,自动履行空缺岗位的工作职责。对正职或主持工作的副职已确定不能履行工作职责的则按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相关要求,向银监部门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委员会申报。

第八章其他突发事件处置措施和程序

第三十一条处置措施

增强其工作信心,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及时同新闻媒体联系、沟通,消除负面影响;始终在当地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同其他部门一道,消除各种对金融机构有利的风险隐患。

第三十二条处置顺序和步骤

1市分行派员到金融机构了解事件情况及缘由。

金融风险管控措施篇4

【关键词】防范;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措施

金融会计作为当前金融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愈发的重要。目前金融会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其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活动的核算监督以及其所反映的财会信息必须及时、完整、准确、有效,符合客观实际。但是,金融会计也面临着人为因素以及周围复杂环境所带来的各种风险;金融会计风险具体指的是: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会计核算错误或者是会计信息失真而导致决策失误,以及主客观条件的恶化或者是其他情况,致使金融机构的资产、资金以及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预警。从会计防范这一角度来看,成熟的会计核算监管机制是我国金融体系所欠缺的部分,因此自我调解的灵活性、反映问题的客观公正性、提供信息正确且及时、果断有效的处理对策,这些金融风险的控制目标并不能完全达到。因此,当前我国金融会计风险的研究和预防措施的制定仍需进一步加强。

一、金融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票据结算的风险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力开展,我国的经济活动也逐渐增加,金融票据的支付数量更是日益增长,但大量的结算票据业务也给金融业带来了很多风险。从金融会计核算这一角度来看,所产生风险的具体原因主要表现在票据填写的不规范;柜台的人员违规操作或错误操作;票据犯罪的花样翻新;银行企业之间对相关的制度理解的不一样等。

(二)会计核算的风险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的许多环节因可能引起的失控所导致的各种风险即会计核算风险。主要体现在未执行流程中的规定而造成的短款风险以及虚列导致金融机构的利润不实等风险上。例如通过会计记账的方式将本应计入表外利息的收入计入表内收入所致的支出少计,收入多记。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现象是年末时将超过指标的费用开支虚增利润,通过列进“其他应付款”等相关的科目,使用上级下达的费用指标,下年年初时再冲回。

(三)会计监督的风险

因金融会计监督的不到位,监督作用不能及时、有效的实行而导致的金融风险即会计监督的风险。个别的金融机构为短期的利益考虑,只重视信贷管理,讲究存款规模,却对会计监督不加重视。例如在财务管理方面,基本上是只应用先花钱,之后记账的模式,会计监督作用和管理职能不能落实,对违反金融财经纪律方面的行为,因为缺少有效的措施不能起到应有的会计监督作用。

(四)联行风险

银行会计联行在金融服务领域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加,但由于银行业界对银行会计联行的风险缺少重视,发生过多起银行会计的人员窃取会计联行资金的案子,对国家和金融机构的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使得极少数的金融机构的内部人员以此来骗取金融机构的资金,造成了联行的风险。

(五)会计人员方面的风险

会计工作人员作为会计事务的实施主体,其综合素质水平以及工作责任心或者是在具体会计事务处理中存在人为偏差、违规操作等现象,也会导致金融机构资金、资产蒙受损失。

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政策原因

1、会计谨慎原则贯彻的不够彻底

我国自1993年的财会制度改革之后,确立了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原则,但是在权责发生中并未将会计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业务发展的始末。金融体系不采用会计谨慎性原则来职责自身经营行为,小则关系到自身经营的利害得失,大则关系到整个金融业的安危以及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从根本上来说,经济发展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而产生转移的,因此可以说亚洲金融危机就是金融行业的发展脱离了会计谨慎性原则而最终导致了泡沫经济破灭而造成的。所以说,我们在会计事务中只重视权责发生制而忽略了谨慎性原则,不仅对我们方法日常经营管理中的风险非常不利,甚至还可能直接导致风险的发生。

2、不完善的金融监管模式

由于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模式还并不完善,所以还不能将金融机构的风险降低到降低的范围。地方的政府对当地的金融业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在金融机构按照市场规则采取公平竞争的秩序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甚至使一些金融机构得到更多的“政策”优势。有些金融机构的自身内控措施还需加强,权力制约失去平衡、制度建设的落后、会计信息的失真等情况仍然存在。

3、金融机构对金融会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随着我国金融业迅速发展和进一步开放,各金融机构都开始将发展的重心转移向市场的开拓和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方面,虽然内部管理水平较之前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从整体上来说,重视程度依然不高。尤其是对金融会计在金融机构的重要作用方面认识不足,不仅是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体制落后制约了会计职能的发挥,甚至是将会计直接定义在了记账、算账、报账方面,忽略了其在事前预测、事中分析以及事后评方面的重要管理功能。

(二)内部管理原因

1、管理体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体系受传统经济体制和会计观念的影响,不仅在会计各相关理论方面上的认识不够深彻,同时内部各项管理体制建设也不够完善。当前的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对日常经营活动进行反映与核算的,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比较笼统并且加工性较差不利于决策;从表面上来看这事会计报表体系不科学造成的,实质上的原因在于金融机构会计服务目的制定不合理造成的。此外,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监督机制、审计机制以及评价机制、完善机制等缺失或不健全,也是会计风险防范能力较低的客观性原因,还需要我们不断探讨并逐步完善。

2、需要提高的会计人员的素质

从总体来看,我国金融机构的会计人员在知识水平、专业知识和职业的道德素质方面上参差不齐。从金融机构风险产生的原因来看,人员的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许多风险的产生与会计人员的工作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会计人员的整体道德素质仍需要提高。

3、需改进的会计手段

会计运作的手段包括两方面,一是怎样优化会计核算的监督制度,二是怎样改进会计电算化的运用。随着现代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会计也需不断的配套升级。要做好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不能仅具备简单的记录财务信息的能力和核算上,还需具有总结并分析的能力。

三、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起适应商业化经营的管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适应商业化经营的管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可以说是我们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充分发挥会计管理职能、切实应用现代化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对金融机构业务经营,尤其是高风险经营的信贷业务,实施全过程跟踪与监管,并积极参与金融机构经营决策的根本所在。其建设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尽快建立集中统一管理与分级授权核算结合一体的会计核算体系,规范、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全面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坚决杜绝假凭证、假报表及假帐薄“三假”现象的发生,切实提高核算质量,尽最大努力的为改善银行经营管理并防范风险提供真实、可靠、及时、全面的财会信息。

2、尽快实施统一的会计管理体制,以此杜绝违规经营、帐外经营的现象发生。当前我国金融业存在诸多风险与损失在很大程度上与帐外经营、违规经营有关系。这要从一个方面暴露了金融会计管理不统一的问题,不仅影响了会计职能的发挥,同时也使得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严重。所以说,我们必须尽快在金融体系内部建立起统一的会计管理体制,来有效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

(二)建设良好的会计诚信环境

在我国建立社会诚信机制尚且比较困难的当前,我们只有从多方面去为会计体系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具体的策略有:

1、提高金融机构负责人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

首先,政府应牵头通过道德约束、制度约束及法律约束的有机结合,信用引导与打击失信行为相结合,改善金融服务与信用环境结合相结合,从多方面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使金融机构负责人树立起“守信光荣、失信可耻”以及“信用是企业立足之本”等观念,使信守承诺成为一种行为习惯。

其次,政府还应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使单位负责人100%承担强制会计造假的法律责任,以加强法律约束力,增强法律的威慑性,以此增加会计造假的成本,这样有助于会计诚信逐步回归自然。

2、使会计工作人员坚持诚信原则

坚持诚信原则是会计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既是一个人的专业技能再强,但缺少诚信也是不应当担任会计相关工作的。具体的措施有:首先,提高会计工作准入门槛,严格筛选会计工作人员,将德道与法律考核作为会计工作准入的一项考核标准。其次,充分发挥会计诚信示范工作,既要注重会计工作正面榜样的树立,同样也应发挥反面教材在诚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建立金融机构会计主管委派制

金融会计机构主管在工作上接受本机构负责人的领导,但是在业务上要直接对上级金融机构负责人和上级机构会计主管负责,这样就可以有效杜绝部门领导意志下的会计造假行为发生。

(三)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

1、改进金融信息的会计的披露程序

金融机构应该需要经过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报表,并且调查验证其资质认证。打击企业用虚假的报表以及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金融机构在与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洽谈时,应当要求其提供真实的当期现金流量表,同时应当加大对现金流量相关指标和财务比率的考察。

2、健全风险预警系统

风险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事前、事中、事后。事前指制定与考核金融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事中指金融机构能够稳固经营的监控制度。以此来确保金融机构正常运营,降低金融风险的概率。事后监督指通过检查并分析原始凭证和会计账单等基础的财务资料,全面的复审金融机构是否稳步经营,能及时提出控制各个部门潜在金融风险的意见,将风险控制在最低。

3、完善金融核算的制度

秉着谨慎的原则,将呆坏账准备金的相关计提原则做出动态的规定,根据情况确定是否需要提高计提的比例,或是扩大其范围,并将这个核算程序制度化。从而使实际已经发生的呆坏账能够及时并有效的核销。

4、建立有效的内控机制

建立独立的财务体制,会计人员在业务上只需接受会计主管的领导,保持其独立性。有效的会计凭证应作为账务处理的唯一的凭据。降低会计人员调整财务数据的可能性和任意性。建立强有力的内控机制。

(四)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控机制

具体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当建立起独立的会计核算体制,金融机构会计工作人员在业务上只接受会计主管的领导。在内部积极推行统一的核算软件,并实行账务集中核算,同时还应当实行会计业务处理与账务处理相分离的会计资产报表、财务报表,应由系统自动生成并汇总上报。对于其他的会计信息相关报表必须由会计工作人员独立编制,其他人员不得任意调整。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有效防止金融机构“三假”现象的产生,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从而有效控制由会计信息失真造成的一系列风险的发生。其次,突出内部控制中风险管控环节的重要性,切实做好风险关键点的防控工作。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控系统,通过建立风险识别机制、风险评估机制、风险分析与报告机制,对金融机构会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的防范与管理。最后,应当建立起合理的授权分类以及担保业务的会计管控制度,在健全与完善各种审批程序的同时,加强对转授权、内部授权的管控,严格规范担保行为,必须保证各项制度的实施得来的财会信息能够全面反映机构经济活动情况和财务状况,以便于能为经营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此外,我们还应当增强风险监控机制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以防范潜在的金融财会风险发生。

四、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风险日益增加,这就要求充分发挥金融会计在金融业会计风险防范中的重要作用,及时提供风险防范的有效信息,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这将对我国金融风险的治理产生深远的影响。总的来说,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是一项系统化、复杂化的管理工程,需要我们对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财会管理的薄弱环节以及内外部环境展开综合性的分析与探讨,才能确保这项工作科学、合理的完成,在此也希望更多的专业研究与学习人员以及业内工作人士积极投身到相关课题的研讨中来,为我国现代化会计事业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陈芳.浅谈金融会计风险的常见类型与应对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2(10)

[2]蒋惠.试论金融会计风险与规避策略[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09)

[3]关于新时期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探讨[J].企业导报,2011(13)

[4]赵继平.我国现阶段金融会计风险与内控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4)

[5]杨红缨.对防范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建议[J].经济师,2011(07)

[6]张春英.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1(17)

金融风险管控措施篇5

关键词:财务风险形成因素应对措施

一、财务风险概况

财务风险是指因财务结构的不合理、财务预算的不到位、投资融资的不恰当等问题,使各项财务活动面临盈利和损失的不确定性而形成的风险。从且具体类型来看,包括业务经营风险、成本费用风险、预算管理风险、投资融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编制与披露财务报告等多方面,一般来说,财务风险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可变性、相关性、依存性、损失性、不确定性等特征。而对于财务风险的控制,就是指分析经营资料数据和财务报表,实时监控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发现财务运营体系中所潜藏的各种问题,进而深入挖掘财务危机的深层原因,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并及时向管理者反馈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以有效解决出现的问题。

二、财务风险的主要形成因素

(一)外部形成因素

主要有两类:一是市场环境因素,二是宏观经济因素。关于市场环境影响,通常企业融资筹资主要依靠财政资金注入、银行贷款融资、债券融资,融资模式比较单一,渠道狭窄,融资效率相对低下,无法全面满足实际资金需求。而且融资成本高,融资风险大,对财务造成了不小的压力。而宏观经济影响,在于全部企业的发展都与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故而会受市场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国际贸易收支状况、财政收支情况、收入情况,以及金融产业、财税政策、通货膨胀、金融市场秩序等多方面影响,当上述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很大程度上增加企业经营成本,加大财务风险。

(二)内部形成因素

主要有两类:一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执行力不够,财务人员队伍相对薄弱,财务管理理念不够科学,风险控制意识不强,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引发了相关财务风险,制约了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与持续发展。二是岗位认知不明确。通常,财务信息是由各部门先完成报表制作后,再汇总进行集中核算,而汇总的只是报表一类的数字,并不是实际账目,故而成本核算容易存在误差,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也将因此受到影响,从而干扰最终的决策判断;另一方面,由于财务人员岗位配置不合理,财务人员难以发挥财务监督与控制职能,各环节既缺乏有效衔接,也没有合理统筹调配,导致市场预测不准确、物资采购有疏漏、资金支付不到位问题频现,同时,职权不分、的现象也常有发生,这些都形成资产流失风险。

三、提升财务风险控制能力的应对措施

(一)对于财务体系的完善措施

财务风险预警贯穿企业经营运作的始终,它以财务报表及有关会计信息为基础,运用金融理论、财务管理理论等现代企业理论,并借助数学建模方法,分析企业潜在的问题。实践中,资本结构能够反映企业债务资产和自有资产的占比情况,其中债务资产具有节税和集中企业控制权的作用,但若占比过高,则会令企业陷入偿付危机,使企业信誉受损,筹资成本上升。所以,在制定财务风险管控措施时,应将现金流量指标纳入以往的财务指标体系中,保障现金流量充裕,以便从各个角度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全面分析和监控,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同时,应建立一套以实际需求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系统进行资金集中管理,以适应财务管理的变化,方便决策层进行及时的判断分析,力争将财务风险降至最低。此外,还应改变资金管理模式,改善原有的资金使用状况,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保障资金运转效率和使用效益,从根本上控制好资金的使用,避免资金的时间价值发生损失。要注意,对于往来款项需要准确记录和核对,应及时进行财务对接,如果对接资金项目的财务人员离职,必须妥善完成账款移交工作,尤其是应收账款的细节问题,以防止后期接手人员因对账款内容不熟悉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对于管理机制的完善措施

实践证明,完善财务部门和财务工作的监督管理,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发现财务运行风险,更好地发挥资金的作用。为此,在制定财务风险管控措施时,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加强内部监督;其次,建立独立的内审部门,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以加强对财务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尽量从源头化解财务危机。同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结合约束措施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开发员工的工作潜力,使员工都肩负起责任感,促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进而创造更大的效益。

四、结束语

面对当前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财务风险控制点逐渐扩大至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流动风险、利润分配风险、资产管理风险等多环节,对此,财务部门必须不断更新认知,掌握识别、分析、评估和应对风险的新方法,学会基于客观实际设定风险控制目标,把财务风控工作看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从而全面掌控成本管理,及时规避风险,以适应和推动新的经济形势,切实提高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金融风险管控措施篇6

[关键词]项目融资风险管理风险监控

项目融资是对一个项目的权利、资源或其他资产加以利用的融资,这种融资不是以项目业主的信用或者项目有形资产的价值为担保,其本质上是一种无追索权或有限追索权的融资贷款,归还贷款的资金主要来自于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的现金流量。项目融资跨度长、涉及面广,其潜在的风险也较大,识别和评估项目融资中存在的风险,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是项目融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一、项目融资的风险识别

要管理和控制项目融资过程中的风险,首先要对项目融资的风险加以识别。识别项目融资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流程分析法。逐个对生产流程中的每一阶段和环节进行调查分析,从中发现潜在风险的威胁,并找出风险存在的原因,分析风险发生后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对整个生产过程造成的影响。

2.专家列举法。由专业人士对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逐一列出,并根据直接、间接,财务、非财务,政治性的、经济性的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3.财务状况分析法。根据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财务资料和财产清单,并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其潜在风险。

4.投入产出分析法。分析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平衡关系,找出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不平衡的原因及其后果,并对潜在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

5.背景分析法。通过有关数据、曲线、图表等来描述某项目或某组织的未来状态,找出产生风险的关键因素及其后果,考察风险范围及事态的发展,并对各种情况作对比研究,以选择最佳的风险管理方案。

6.分解分析法。将复杂的事物分解成多个比较简单的事物,将大系统分解为具体的组成要素,从中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潜在损失,然后对每一种风险做进一步的分解和分析。

7.失误树分析法。以图解的方法调查损失发生前各种失误事件,对引起事故的各种原因进行分解分析,并找出可能导致损失风险发生的失误。

风险识别的方法还有许多,但实践证明,任何一种方法的功能都有其局限性,要实现对项目融资风险的真正有效识别,就必须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将各种方法相互融通、结合起来综合运用。

二、项目融资的风险评估

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大量资料的分析,利用概率统计理论,对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程度和其它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相应损失的大小,得到描述风险的综合指标,并通过与安全指标的比较,判断是否采取应对措施。

1.建立项目融资决策净现金流量模型。

式中:npV是项目的净现值;nct是项目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R%是项目设定的社会平均投资收益水平;n是项目的寿命期。npV大于零,则项目从财务角度是可行的。

2.计算项目的投资满意率

p=p(npV>npV0)

式中:p是项目投资满意率,也就是项目净现值大于项目目标净现值的概率;npV是项目的净现值;npV0是项目的目标净现值。项目投资满意率应达到项目既定目标才可行。

3.计算项目的资本结构风险度

式中:p`是项目资本结构风险度;p是上述第2点求出的项目投资满意率;D是项目资本金;e是项目贷款。项目的资本结构风险度用于项目在资本结构不同的方案中进行比选,相对较大者为优选项目。通过上述模型和指标的测算,可以对项目融资的风险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三、项目融资的风险应对

项目融资的风险应对措施主要有:在风险发生前的规避、缓解、分散、抑制和利用措施;在风险发生后的自留、转移措施等。

1.政治风险的管理。政治风险指由国家政治条件发生变化而导致项目信用结构改变、项目债务偿还能力变化而产生的风险。应对此类风险的措施有:

(1)分散风险。与世界银行等多边性金融机构或地区性开发银行共同对项目发放贷款;形成一个国际银团共同为项目提供贷款等。

(2)转移风险。向保险机构投保政治风险;和政府部门谈判商定在发生某些政治波动、法律变更事件时,由政府给予适当的补贴等。

(3)利用风险。从项目主管政府部门取得允许项目在固定期限内利用特定资产的许可。

(4)规避风险。把各种合同置于东道国管辖之外,在法律文件中选择以外国法为准据法,并选择外国法院为管辖法院,以规避东道国法律变动的影响和政府的干预。

2.金融风险的管理。对于项目融资中金融风险的管理,主要通过两个途径。

(1)不借助金融市场交易管理金融风险。选择有利的借款货币,增加在当地筹集债务的比例,降低利率和汇率风险。

(2)借助金融市场交易管理金融风险。也就是利用远期、期货、期权和掉期等衍生金融工具来转移和规避金融风险。

3.生产风险的管理。选择成熟的生产技术,控制项目可供开采的资源总储量与项目融资期间内计划消耗量之比要保持在风险警戒线之下,以保证项目长期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

4.市场风险的管理。市场风险包含价格和市场销售量两个要素,降低风险也要从这两方面入手:一是项目要有长期产品销售协议;二是采取浮动定价和固定定价方式,并保持长期销售协议期限与融资期限的一致。

四、项目融资的风险监控

项目融资的风险监控就是跟踪已识别的风险,监视残余风险和识别新的风险,保证风险应对措施的实施,并评估这些措施对降低风险的有效性。

1.累计债务覆盖率指标监控法

式中:at是第t年到期债务本金;ati是第t年应付利息,nCi是第i年项目未分配的净现金流量。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从每年度开始直到项目还款期结束,对项目每年的累计债务覆盖率ΣDCRt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ΣDCR最小值进行比较,如不能满足ΣDCRt≥ΣDCR最小值,就说明项目的偿债能力可能存在不足,需要采取必要措施来应对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

2.项目债务承受比率指标监控法。

项目债务承受比率是指项目现金流量的现值与预期贷款金额的比值,可用下式表示:

CR=pV/D

式中:pV为项目融资期间的现金流量现值;D为项目不考虑贴现的计划借款绝对额。项目CR最小值的取值范围在1.3到1.5之间,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每年结束后对CR指标重新进行计算,检验p{CR≥CR最小值}≥95%是否都满足。如果某年的CR指标不满足,就说明项目按期偿债具有一定的风险,为规避破产风险,投资者就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

3.净现值指标监控法。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每年结束后根据变量的实际发生值求出新的npVe,并与项目预定的npV标准值进行比较,如果项目npVe小于投资者既定的npV标准值,投资者就应当要求下游客户提高购买价格,或采取措施降低项目的运行成本,以确保项目npV与预定npV标准值之间的差额保持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金融风险管控措施篇7

论文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变革完善

金融监管体制是指一国对其境内的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各种机制的总和。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确立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金融监管体制剐建立不久,中国就按照加入wto时的承诺,于2006年底全面开放了金融业服务市场。此后外国金融机构纷纷涌入中国。面对实力雄厚的外国金融控股公司对中国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体制的冲击,中国意识到必须对金融监管思路进行调整。此后中国开始有步骤地放宽对本国企业混业经营的限制。禁令一开,中国的金融公司便加快了获取混业经营的资格。目前,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光大银行等大型银行在过去几年都纷纷涉及保险、证券等行业或建成金融控股公司。中国境内的金融控股公司大批崛起,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成了当前我国金融监管的新课题。

1、金融控股公司的特点及对中国监管体制的挑战

任何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都有其自身的风险,金融控股公司也不例外。但与传统的公司相比,金融控股公司又有其本身特有的风险。资本不充足所带来的风险。为了实现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金融集团可能会在母子公司间使用同一笔资本。这可能意味着集团”净”的或”合并”的偿付能力远低于集团成员”名义”偿付能力之和。交叉持股和公司间的相互投资是导致资本重复计算的重要原因。例如当控股公司参股子公司时,该资本就在母公司和子公司两个层面上被重复计算。这一做法使得集团资本的总额虚增,同一笔资金被用来抵御多家公司的风险。其最终的后果是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降低了。

金融机构问关联交易风险。随着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建立,金融机构之间以及与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逐步增多,并且关联交易的形式极为复杂。复杂的关联交易使得集团内各子公司的经营状况相互影响,这就增大了金融控股公司的内幕交易和利益冲突的风险。集团内的关联交易包括资金和商品的相互划拨、相互担保、抵押以及为了避税和逃避监管而相互转移利润。在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有些子公司之间利益在本质上是相互冲突的,如果银行把资金用于自己控股公司的证券交易,追求股票的高额利润,则违背了银行投资者的”安全性”意愿。

金融控股公司内部的风险传递。在当前国内金融控股公司这种组织体制下,若一个子公司出现经营或财务问题,极容易殃及控股公司内其他子公司,产生风险传递。风险传递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有形的风险传递。一方面是前已述及的通过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日常关联交易:另一方面是通过破产救助。金融控股公司管理者或者有资金往来关系的成员对面临破产危机的成员进行救助,从而影响到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其他成员资金的清偿力、流动性或盈利性。二是无形的风险传递。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某一部门出现问题,将损害整个金融控股公司的形象、声誉和信用等级。风险传递的最终后果是金融控股公司总体偿付能力和稳定性的下降。

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近年来新出现的市场主体,监管机构缺乏对其相应的对策。再加上它所特有的金融风险,金融控股公司对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了挑战。

(一)立法不完善,存在监管盲区。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主要是机构监管,金融立法也是按机构分别立法。虽然我国制订并出台了一些专门针对金融综合经营的法规制度,如《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等,但我国尚未出台金融控股公司的相关立法,对金融控股公司也没有明确的司法解释,使金融控股公司的产生、发展与监管都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风险。

(二)监管机构对金融控股各子公司监管效率低下。

在实践方面,现存的分业监管体制中各监管机构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各子公司分别进行监管。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对其下属的各子公司具有控制权,因而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在不同的子公司之间转移资金、利润等来应对各个监管机构的监管。最终导致监管机构对各子公司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管和做出准确的评价。

(三)监管机构各自独立监管,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整体风险缺乏认识和评价。.

2003年3月,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国银监会,标志着我国形成了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工明确的分业监管体制。这三个监管机构在地位上平等,都直属于国务院。地位上的平等关系决定了它们之间难以协调、沟通、实行信息共享。各监管机构通过监督、审查活动,获取的是金融控股公司各子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未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整体经营状况和风险做出评估。

(四)现存的分业监管体制对外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效率较低。

2006年年底我国金融业全面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享受国民待遇,其在我国开展业务将不再受地域、币种和业务对象的限制。实际上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外资金融控股公司就纷纷进入我国,外资金融控股公司已经成为我国金融领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外资金融机构大多资金实力雄厚,实行混业经营,如果我国不对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进行完善,则难以对外资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管。

2、完善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法律措施

总的来说,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己基本建立并巩固,在监管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面对新问题时,它应当积极地应对并完善自己。就当前阶段来说,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是我国监管体制所遇到的最新挑战。在借鉴国外先进金融经验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如下应对金融控股公司挑战的完善措施:

一制定监管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并出台相关的实施细则。从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的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通过制定法律才能划清金融监管机构间的职权界限,才能确立清晰的责任范围,才能使它们各司其职并密切配合。同时,也只有制定法律,才能为金融监管机关的行政行为提供法律依据,才符合依法行政的治国理念。

二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对金融控股公司层面的监管,包括市场准入、资本充足率、风险评估、信息披露等。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金融监管的最初执行者,在监管体制尚未完备时就曾对三个金融行业实行过监管,可以说具有监管包罗万象的金融控股公司的经验;而刚成立的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却不具备这种资历。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负责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总部进行监管,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依旧根据分业监管的原则对其下属子公司实旋专业化监管。这样既能够保证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发挥作用,保证对其各子公司实施有效的分业监管,又能够确保对金融控股公司总部的监管,对总部的合并报表以及各子公司之问的关联交易和资金流动状况实施重点监管。

三,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加强三大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集团下属子公司监管的合作。在分业监管体制下,三个监管部门按其职权范围对金融控股集团下属子公司进行监管,这样对金融控股集团的信息就难免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应采取措施加强三大部门间关于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协作。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灵活的方式:一是监管部门之间签署谅解备忘录,对在法律中难以细化的协调、合作事宜,做出明确的规定;二是建立工作沟通制度,监管部门应通过一定的载体和形式加强相互问的联系、协作,沟通金融监管相关工作和监管信息,商定具体工作合作事宜,分析金融数据信息和金融控股公司经营风险状况,研究化解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的建议和对策,共同提高监管效率和风险防范预警水平;三是加强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信息的共享和合作。监管部门之间应当相互促进信息交流,建立统计资料定期交流制度,将有关金融统计资料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交流,建立信息查询、通报体制。

金融风险管控措施篇8

金融经济的发展,是金融市场重要的的组成部分,金融会计是负责管理金融工作的,在现在的企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金融会计的工作对整个企业的工作有着更高的要求。从金融会计的得角度来看,我国的金融管理的制度尚不完善,因此,必须要对金融风险做防范的准备。

一、金融会计的表现形式

(一)会计核算风险

会计核算风险是金融会计奉献中最为常见的风险之一,如果会计核算的方式不恰当,采用不规范的处理方式就会导致会计核算风险。一些企业在操作中会故意要求会计违反规定操作老获取利益。

(二)结算风险

由于个别会计的工作能力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个人的素质也不能达到工作的实际要求,此外,会计工作人员对于风险的防范性不强,在进行审核工作是往往不按照规范的操作进行,这样会到导致结算风险。

(三)会计监督职能的做用不充分

会计监督的主要做用就是确保单位呢不得经营活动必须是合理合法的,但是由于一些金融会计的监督职能不能冲分的发挥作用,检查不严格,经营理念的阻碍,导致金融风险增大。

(四)内部约束力的不健全

由于个别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较低,在处理信息时违反了操作程序的规定,会造成严重影响。会计工作人员的内部约束力不强,机构在审核时有明显的漏洞,操作的程序不规范,规章制度上不够严谨,这些都是会计风险的体现。[1]

(五)信息反应速度慢

由于会计部门不能及时汇报有效信息和提供策略,甚至一些错误的信息,这些都会影响决策的效果。大部分的会计部门没有进行严格的风险量化的检测指标体系,不能发挥决策的职能,这要也会影响决策的正确性。

(六)会计创新风险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行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企业逐渐向国际化的趋势发展,创新是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尤其是在金融财务方面,需要不断地创新管理才能提高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金融会计在创新上要做好足够的创新措施,避免创新风险的发生的机率。

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监管的模式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政府对于企业的过度保护不利于市场的发展。企业机构的监管上会存在局限作用,在自身的控制措施上面存在不足,会出现计算信息的不准确,金融高会计在内部的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的隐患问题,对于会计的控制认识不深刻,不规范操作的现象会出现。

(二)竞争的秩序混乱

现阶段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也逐渐暴露了自身的缺点,由于社会上还没有完全形成平均的利润率,市场的激烈竞争会导致金融风险率的增加,无序的市场竞争扩大了操作规范的成本,金融风险也比较大。[2]

三、金融会计风险预防措施

(一)完善监控体系,强化内部监控

完善监控体系,对会计部门的内部进行有效的控制,能够有效的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现阶段,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要做到完善金融行业的会计制度必须要做到对企业资产的真实核算,完善金融机构的控制体系,必须要从财务体制入手控制。

(二)完善会计审核制度,强化监管职能

完善会计审核的制度体系,企业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工作管理。全面构建会计会计监督的系统,强化监督的管理,实现对会计工作的全方位监管。

(三)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工作人员要强化个人的素质,参加和培训个人的业务能力,强化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会计工作人员要做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守财政的制度,实现自我约束和管理作用。在提高运功的素质和能力上,一方面要加强员工的思想道德上的培养,加强员工对于金融风险的安全意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要规范言行。此外,还要加钱归队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的培养,学习基础的法律知识,学会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

(四)创新会计报表的设计

根据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自身提点,设计不同的会计报表,因为对会计报表的设计和内容上要进行有效的更改,所以可以设置具有代表性的会计报表,可以更加准确地反应报表的信息。

(五)建立金融风险的预警机制

制定风险金融考核预警指标体系,是保障金融机构正常运行的条件,可以有效避免金融风险的发生,可以有效的控制金融风险并且对金融风险提出有效的建议。

金融风险管控措施篇9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p2p风险控制协调监管

互联网金融的含义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结合产生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改变的不仅仅是传统金融行业的中介平台,更重要的是传统金融行业因为互联网因素的加入变得透明度更好,参与度更高,中间成本更低等一系列特点。互联网金融由传统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组成,其中传统金融机构主要指传统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创新以及电商化创新,非金融机构主要指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金融运作的电商企业、p2p模式的网络借贷平台、众筹模式的网络投资平台、手机理财app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等。互联网金融依托的是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功能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1]。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互联网金融以其创新的金融服务模式、多样化的参与主体等对传统金融行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的同时弥补了传统金融行业的不足,使金融行业对实体经济的帮助进一步扩大,提高了居民对金融产品的消费水平,加速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以及金融脱媒的过程,使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得到改善,促进传统金融行业的改革创新。

自2013年互联网金融崭露头角以来发展速度势不可挡,到2014年互联网金融已突破10万亿规模,服务的企业超过200万家,随着金融创新产品、金融创新平台等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经济水平在不断提升,甚至影响了传统金融行业时期的经济结构形态,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同样难掩其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高速发展下的利益冲突会逐步显现。

互联金融面对的风险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乱象层出不穷,行业内鱼龙混杂,倒闭、跑路、停止兑付的事件频频发生,如“e租宝”涉及资金近700亿,2015年p2p问题平台约有790家,占比高达30%等,互联网金融的参与主体多元化,一旦暴露风险引发的是,对社会造成巨大影响。总体上,金融本身的风险外互联网金融面临三大风险[2]。

(1)机构法律定位不明,可能越界触碰法律底线。互联网金融的交易具有虚拟性,业务往来不是用实际货币而是以网络虚拟形式来实现,比如p2p借贷平台,该平台从事金融业务属于互联网金融,但目前我国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p2p平台的金融属性从而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管和风险控制措施,一旦出现风险暴露其责任划分不清晰,处置措施不完善。有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会趁机利用法律上的灰色地带谋取暴利,触及非法集资、非法经营的底线。

(2)资金的第三方存管制度缺失。自互联网金融发展以来,短时间内大量p2p平台、理财平台等纷纷出现在金融市场上,所以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假借理财等名称卷款跑路的事件。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出现伊始其收益率高过同期银行利率,因此吸引了大量资金持有者进行投资,当一些借贷平台有大量资金沉淀时便有可能发生捐款潜逃的事件,不仅对其投资者造成了影响尤其是p2p借贷平同时也波及了整个金融市场,甚至会造成金融市场上的信用缺失从而导致金融市场的动荡。所以互联网金融缺乏第三方存管制度的约束,给资金加一道“保险”。

(3)内控制度不健全,会引发经营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成就了一批批互联网金融企业,但行百里者半九十,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由于片面追求利润,降低了对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的信用调查力度等,对一些信用不好的客户提供与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同样的服务,一些不法分子会趁机利用该平台进行洗钱等违法活动,造成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另外,互联网金融企业要注重加强内部管理制度,保护客户的个人隐私,避免客户的信息被泄露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监管模式,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问题依旧是风险控制的核心,根据互联网金融具体的服务模式来划分其是否属于金融属性从而对不同的业务模式实行不同的监管政策。在监管过程中为了避免重复监管和监管漏洞的问题,需要协调不同的监管机制,比如一行三会和工信部的监管协调。另外,互联网金融同样属于金融行业,所以对于金融行业本身具有的风险同样需要进行风险控制,比如操作风险、技术风险、法律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等的防范措施的施行。

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需加强,完善自身机构的规章制度,制定具体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风险防范措施,加强内部管理。互联网金融企业需将自己的财务信息、管理信息等进行披露,降低金融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有利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同时有利于监管的执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从法律上明确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确保互联网金融有法可依,制约、防范、处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现阶段中国的信用体系还不够完善,没有与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互联网金融业的违约成本较低,较容易发生违约风险,出现卷款潜逃等问题,因此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亟待从各方面加强。

参考文献:

[1]罗军林.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及风险监管研究[J].金融经济.2016(10)

[2]杨红双,赵珊,陈慧,徐圆.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存在的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以e租宝案件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6(14)

[3]马瑞云.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小微企业融资难对策分析[J].河北金融.2016(04)

[4]杜莉娟.新常态下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6(06)

[5]范应胜.我国互联网金融研究:模式风险及路径[J].时代金融.2016(14)

[6]黄丽苏.浅谈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信息化建设.2016(05)

[7]曹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其法制监管[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33)

[8]潘柱廷.互联网金融风险和安全[J].中国经济信息.2015(05)

[9]张行.互联网金融:模式、风险及其防范[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4(04)

[10]朱广勤,高晴.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及其应对措施[J].理论学习.2014(07)

[1]刘芬华,吴非,李华民,互联网金融:创新金融体征、泡沫风险衍生与规制逻辑,经济学家,2016(06)

[2]张承惠,关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思考与建议,经济纵横,2016(04)

金融风险管控措施篇10

关键词:金融业;内控管理;金融风险;联系;措施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金融业成为全球经济的核心。随着金融业的高度发达,金融危机成为经济发展的硬伤。预防金融风险成为金融机构工作的重点。实行金融机构内控管理的目的就是确保金融业务能够按照相应的政策以稳定的方式运行。加强和完善金融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是打击经济犯罪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市场经济顺利进行的保证。加强金融业内控管理可以深化金融经济体制改革,合理的落实金融法规。做好金融业内控管理是保证金融机构遵纪守法的前提条件。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金融业的发展还不完备不健全,加强内控管理是营造金融业整体经营氛围的必然需要。内控管理需要从根源抓起,需要金融机构各个部门之间的通力协作,需要从整体规划上辐射细节,让金融业内控管理形成常态机制。

二、金融风险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1)金融风险是阻碍金融业协调发展主要原因。金融危机是资本市场具有一定周期的必然结果。近十年来,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和程度越来越频繁和巨大。从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到美国的次贷危机,金融风险像一个炸弹一样席卷全球。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抵抗金融风暴的能力有限,在金融风险到来的时候,还处于幼稚的初级水平。金融风险打乱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秩序。金融业风险的具体表现为信贷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外汇风险、市场风险、犯罪风险、金融国际化风险。金融风险是阻碍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扰乱金融秩序的重要原因。

(2)金融业内部控制是避免金融风险和修正金融体系的重要举措。金融业内控主要是指金融机构通过加强内部的管理控制,避免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行为。金融内部控制是预防金融风险与应对金融风险的概念集合。其前提和基础主要体现在预防意义上。预防是避免一切危害的重要手段,预防工作做得全面到位,就可以从根源上消除风险存在的程度。在应对金融风险方面,内部控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内部控制在金融风险到来时要进行具体措施的抵御。例如在信贷风险规避中,金融机构就要从资本管理上、环节控制上加强干涉,把损失降到最低。

三、当前我国金融业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金融业内控制度不健全。我国金融业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这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决定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对金融体制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强,金融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植下迸发出崭新的活力。但是,多年来传统的管理方式,造成金融机构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很多弊端,如权责不分明、管理不到位、机构部门之间存在矛盾等。金融业内控制度不健全造成金融制度在具体落实时,出现障碍。很多金融机构的规章制度没有起到对金融活动约束作用,而是只是停留在概念的范畴,使得制度缺乏执行效果。

(2)金融业内控管理滞后。金融机构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目的就是确保金融活动经营目标按计划实现。我国金融机构目前的内控控制方式多为事后控制。也就是说在问题和矛盾出现之后,才会想办法进行补救。这样的管理方式把日常金融业务进行本末倒置,在遇到金融风险的时候,不具备抵御风险的足够能力和弥补措施准备。不重视事前防范,只重视事后检查的制度,把金融机构的内控管理推向了错误的发展方向。在事故风险出现时,在资产损失扩大时,无法进行有效阻挡。金融业内控管理滞后是当前金融业发展的阻碍。

(3)金融业缺乏监督机制。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金融监督机构尚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国家成立银监会、保监会,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这些机构只是处于指导的地位。监督机构并没有充分发挥监督的职能,或者监督过程中停留在表面,对出现金融风险的事件和机构不去进行必要的调查和研究,不对事件进行分析和整理。金融业缺乏监督机制就会造成金融机构在金融活动中,打球,利用故意行为达到经营利益的目的。

四、加强金融业内控管理的具体措施

(1)强化金融业内控管理的意识,增强金融机构部门抵御风险的能力。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从金融机构的各个层面、各个角度进行改革。加强金融业的内控管理,首要的任务就应该提高金融业内控管理的意识,从意识层面巩固内控管理的内涵。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过程相对缓慢,金融改革在进行中,总是遇到体制与机制之间的矛盾。一些金融机构对内控管理的理解不足,把金融业的内控管理理解为制度的罗列。强化内控管理意识要注重管理层面的主导作用,树立法制意识、风险意识、效益意识,把内控管理执行到具体的经营活动中。

(2)加强财务会计管理,重视内部管理控制。金融业是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知识的行业。财务会计管理是金融业主要行为。严格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和行为,要建立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金融机构的财务会计工作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和监督。经营活动要受财务会计制度的限制和整合。财务报表要保证准确性和及时性,对财务报表的分析要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实现财务管理的集约式发展。

(3)以防范金融风险为目标,提高对金融机构人员的控制力度。我国金融业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在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时期,对金融机构本身的资质提升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提高金融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对于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内控管理具有重要作用。金融机构要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在思想层面、专业技能方面、队伍建立方面实施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建立岗位之间的监督制度,强化信息交流和意见反馈,建立一个权责分明、奖罚分明的岗位制度,以考核评价机制实现人员的内控管理。

五、结论

金融业是经济活动的中心环节,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金融业实施内控管理是从根本上保证金融行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剔除金融风险对经济活动的损害。加强金融业内控管理,从金融机构的基本制度入手,以金融活动运行过程中的具体细节为支撑,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保障。金融业内控管理中,做好稽核与监督、做好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做好金融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是规范行业行为的重中之重。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在国家市场的竞争力表明,加强金融业的内控制度是增强金融业国际竞争力,实现金融业与全球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工作,对于调整金融机构的整体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刚.我国金融业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J].东方企业文化,2012(15).

[2]张红.防范金融风险强化金融机构内部控制[J].中国科技信息,2006(23).

[3]陆姝.金融业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J].现代商业,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