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区别十篇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区别十篇

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17:53

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区别篇1

长青自然保护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有效保护密不可分。近年来,长青自然保护区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林业科普教育基地、陕西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自然学堂,以及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理工学院等实习基地等。同时,针对自身优势,依托访客信息中心、音乐记录专题片《熊猫家园生命长青》、《秦岭自然观察手册》、生态文化期刊和网站等富有个性的公众信息教育载体,将科普活动与生态文化紧密结合,凸显“熊猫家园”特色,打造“生命长青”自然教育品牌。

第30届林学夏令营暨青少年森林科学营走进长青

由中国林学会主办的第30届林学夏令营暨青少年森林科学营走进长青自然保护区,在为期1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营员们按照兽类调查、植物识别、林业技能实践、鸟类观察4个方面,在区内及驻地附近进行了科学考察及森林体验。在各位专家、教师的指导下,选取地点布置安装了红外相机,对不同兽类足迹、粪便进行了辨别;对秦岭典型及常见植物进行了辨识,学习植物标本采集、制作方法亲身测量了树高、胸径,对森林蓄积和碳储量进行了估算;利用原木开展了锯木头比赛,通过年轮来分析各年份的降水量;对朱q离、归巢进行观察,了解朱q的生活习性;参观访客信息中心及杉树坪北京大学大熊猫研究基地……

通过活动,营员们走进森林,走进大自然,切实体验到自然的神奇和森林的奥妙,感受了森林的多种功能,增长了林业生态科普知识;学习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切身感受到了基层自然保护工作者的艰苦和奉献精神,从而提高了营员们爱林、护林的意识;促使他们竖立保护森林、呵护大自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活动结束后,营员们纷纷表示,以后不管在何地从事何种职业,但首先会是一名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主义者。

北大附中“自然之翼”博物夏令营走进长青

近几年来,北大附中“自然之翼”博物夏令营已成为“生命长青”自然教育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夏令营活动按照鸟类、昆虫、植物、兽类4大类别进行分组,以便于专业考察与研究。又由于人数多、参与面广,为安全高效开展活动,保护区安排了10名引导员协助各组工作。在考察过程中每个专业组通过记录、影像、解剖、显微镜观察等方法和手段,掌握生态学知识及相关技能,回到营地后查阅书籍、咨询专家、整理资料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每天晚上召开主题讲座或专业汇报会交流讨论。特别是2014年的活动还有来自世界动物保护协会、乐享自然工作室、世界银行社会事务部、星巴克咖啡、云南高黎贡自然保护区、广西三娘湾、北京京师鸿儒教育机构、北京自然向导科普传播中心等社会企业、非政府组织的自然爱好者、环保志愿者10余人全程观摩并参与活动。

“乐享自然”秦岭自然体验夏令营走进长青

乐享自然秦岭夏令营以自然体验为主题,遵循“生态、生活、生命”的“三生”教育理念和“乐享、体验、环保”的价值观,让孩子们在自然中游戏,在游戏中体验,引导孩子们打开身体五感,接收大自然的讯息,拉近孩子与大自然的距离。

“种子游戏”让孩子们明白一粒种子从发芽到长成参天大树是多么不容易;“野炊”令孩子们懂得团队合作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夜行”让孩子更有责任感,让父母和孩子间更加互相信任,更加亲密;“静默午餐”让孩子们记住粮食的来之不易,父母、厨师、服务人员的辛苦;“生命蛋的守护”让孩子们懂得生命的脆弱,也让孩子们走上了生命守护者道路……

“自然学堂”教育走进社区中小学

保护区每年都会走进社区中小学,开展以环境保护及生态教育为主题的“自然学堂”教育活动。活动由保护区野外专业巡护员为同学们作科普教育讲座,针对同学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的习性特点,用精美的动植物和自然风光图片展示长青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启发同学们关注身边的自然之美,探索发现大自然的生态奥秘,共同保护我们人类的美好家园。与此同时举行了“我承诺”签名活动,旨在教育同学们环境保护从小事做起。如“随手关闭水龙头,人走灯关”、“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少用纸巾,重拾手帕,保护森林,低碳生活”等行为规范。同学们热情高涨,踊跃参加,并大声念出自己的姓名,响亮的声音昭示着环保的决心。

分批组织社区中小学生参观长青访客信息中心。由保护区具有丰富讲解经验的专职讲解员耐心、细致地对学生讲解野生动植物知识。通过对大量野生动植物图片的观赏和习性的了解,增强当地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使之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志趣。

2013年11月,长青自然保护区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2―2016),特别是因2014年科普成绩突出,荣获“2014年度优秀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殊荣。保护区现已成为许多中小学、社会组织及科研院所理想的科普活动基地。通过一系列科普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们的思想意识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也必将为推进我区科研交流合作搭建广阔的平台。

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区别篇2

一、必修模块中生物图片的统计

对必修1、必修2、必修3教材的插图进行分类统计,分类的方法是:有些图片不属于生物图片,如坐标图、原始海洋景观图、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图片、温室中红色日光灯、汽水、渗透现象示意图片等非生物部分的图片,又与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有关,这些插图全部归类到其他图片中;表中的流程图包含很多的小图片,如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图有九幅小图、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包含六幅小图片,只计算为一幅流程图片,所有遗传图解都归类于流程图;表中的人物图片包含科学家肖像和实验图片,还有普通的人群(如白化病等)等。图片统计中包含必修模块三册教材,除练习题中的概念图以外的一切插图均属于统计范围(见表1)。

表1.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模块中各类图片的统计表(单位:幅)

二、生物学图片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教材中,栩栩如生的动物、植物插图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美的熏陶,认识生命之美(形态美)。面对科学家的肖像,会让同学们热爱科学家,记住他们为生命科学做出的巨大贡献,体验科学家是没有国界的,凡是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科学家都值得尊敬和学习。模式图、细胞或细胞器图、分子结构图、流程图都是教学的重点所在,有的甚至是突破难点的,如“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流程图片,说明细胞是一个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模式图,说明这两类细胞的区别是以有、无核膜为界线来界定的,用来突破教学的难点;细胞器图片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是教学重点;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有利于对比和区分作用。因此,插图是高中生物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在教材中占有较多篇幅,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和重要的窗口,是文字不能取代的。

插图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让学生获得新知识,可使学生快速获取信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使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原理更加形象化,还有启发学生思维、以图代文之功效。有图片的地方,一定都有文字并存,强化对生命现象的理解,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都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给学生以美的陶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对插图的教学是值得思考的。

三、科学识图,注意方法

1.识图方法探索。

在指导学生识图中,要教给学生识图方法,对每一幅图片都应该有明确的交待。不同种类的插图,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插图,教师应注意用不同方法引导学生,使学生掌握不同的方法和技巧,来对待今后相似的图片。

如“动物、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实际上是一幅归纳总结图,该图片前每一种细胞器由一幅模式图和一幅亚显微结构图组成,必须先处理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这八幅小图片。对线粒体等图的识图流程:双层膜分工:动力车间(细胞本身就小,车间面积是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要想面积大,怎么办?)引导学生观察:内膜发生折叠(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进行)观察叶绿体(双层膜)分工(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为什么?)观察(内膜发生折叠了吗?它依靠囊状结构薄膜重叠使叶绿体内表面积变大)内质网图片观察(单层膜发生折叠,使细胞的内表面积变得更大)高尔基体(单层膜,大小囊泡和扁平囊,内表面积大)结论:细胞小,但面积大,更有利用于细胞内复杂的化学反应在细胞质中完成,是细胞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认识以上的细胞器“组装”成的细胞,的确是一个特别精细的结构,再观察“动物、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品尝两个不同材料的“中秋月饼”,“品尝方法”依次围绕(外内)“膜质(细胞器)核”,师生、生生互动,在各细胞器学习中贯穿探究、合作和讨论。要教会学生注意比较动物、植物细胞的区别,与“细菌、蓝藻细胞结构模式图”比较,加深对核膜的认识,澄清原核细胞及真核细胞分类标准的界定,以达复习之功效。

2.注重识图的科学性。

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区别篇3

一、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区别命题的真假性

生物学概念是反映生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教师首先要准确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内涵(反映事物“质的问题”)与外延(反映事物“量”的问题)。一般来说,概念的内涵越丰富,外延越小,反之外延越大。比如“血细胞”与“红细胞”,其内涵(不具体说明)差别较大,“红细胞”的内涵比“血细胞”丰富,但外延比血细胞要小。“血细胞”外延可以指各种动物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有的概念内涵非常丰富,往往具有特指性。比如制备纯净细胞膜材料,“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区别于“成熟哺乳动物的红细胞”。虽然概念前有两个修饰词,都是指哺乳动物和成熟,但排列顺序不同。

高中生物学中存在较多的“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如“植物细胞”(包括植物体内根细胞、叶肉细胞、花瓣细胞等各种植物细胞)和“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准确区别概念之间的关系有:“种属关系”、“交叉关系”和“同一关系”。比如:核酸分别与Dna或Rna之间的“种属关系”;蛋白质与激素之间的“交叉关系”;蓝藻与蓝细菌的“同一关系”。这些也可以指导学生用“韦恩图”来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可以形成“概念图”。绘制概念图时,可以依据概念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一个或几个“关键词”或用“真命题”来联系它们。比如:细胞与真核细胞、原核细胞,依据概念之间的关系绘制概念图。染色体与Dna之间的概念关系,用“染色体的主要成分之一是Dna”真命题来联系,绘制概念图,两个概念之间的关键词:“主要成分”和“之一”。

生物学命题是人们对事物情况(生物学知识)有所判断的一种思维形式。命题不同于概念,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各种命题的真假性判断。命题形式较多,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能力,来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比如:①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真);②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真);③所有生物遗传物质是Dna(假)。所以,教师在平时的生物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二、生物学科的逻辑推理过程

生物学科涉及的推理类型常见的有: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逻辑能力培养,有利于科学思维的形成,进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下面,以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为例说明推理的方法。

1.关于归纳推理过程

生物学科知识点繁多,专业术语复杂,学生无法准确理解,很难做到像物理学科那样的逻辑推理。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其中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比如:①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②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③大多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④少数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上述几个真命题的归纳推理结论为: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真命题)。推理过程表述为:由①②推出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由①②③推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由①②③④推出Dna是生物(生物界)的主要遗传物质。这种属于“完全归纳推理”。另外,还有“不完全归纳推理”。比如:①纯合子aa自交后代全是纯合子aa;②纯合子aa自交后代全是纯合子aa;③纯合子aabb自交后代全是纯合子aabb;④纯合子aabbCC自交后代全是纯合子aabbCC。由上述这些真命题可以归纳出:纯合子自交后代全是纯合子(真命题)。

2.关于演绎推理过程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把“假说演绎法”作为生物学科的基本逻辑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也要具备逻辑性。比如教师在进行“遗传信息的传递——Dna复制”内容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演绎推理过程。先从日常生活的复制(计算机的文件复制与资料的复印),引出“全保留复制”。如果Dna是这种复制机制的话,亲代Dna双链标记32p在以31p作为原料的条件下Dna复制一代,形成两个子代Dna,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得到结果为:一个为“重带”,另一个为“轻带”。而科学家实验结果是只出现“中带”。这说明了全保留复制是错误的。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设计复制机制,得到结果是“半保留复制”。这个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演绎推理过程。

还有,在命题判断上,学生经常犯逻辑上的错误。比如认为“Dna是人的主要遗传物质”(假命题)是正确的。他们往往这样演绎:①人是生物;②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③所以人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这个命题中的生物是指生物界。虽然,“人是属于生物,但生物不全是人”。他们没有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教师可以运用“三段论”来演绎推理:①人体具有细胞结构;②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③所以人的遗传物质是Dna(真命题)。相关推理示例:①人体细胞属于动物细胞;②动物细胞具有中心体结构;③所以人体细胞具有中心体结构。

三、教学中注意分析与综合问题

高考生物试题的综合性很强,部分选择题的选项,知识点跨度很大,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分析能力。那么,什么是分析?所谓的分析是指把整体分解成部分,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的要素,或把历史的过程分解成片段来研究的思维方法。对生物学来讲,定性与定量分析显得非常重要。

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区别篇4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选择了生命园孵化器呢?

背靠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大平台

孙博士对记者坦承:他们比较了一些城市,首先选择了北京。因为从事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的工作并不是仅仅关在实验室就可以做到的。医疗器械的研发涉及到合作伙伴、科研机构以及研究设备等诸多环节,也涉及到和审批及监督单位打交道,这些都是北京的优势。在北京,他们之所以没选择亦庄、大兴等地的园区而选择了位于昌平区的中关村生命园孵化器,则是因为这里背靠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大平台,而且拥有一支比较专业的为生物医药企业服务的团队。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是中国最大的生物医药专业化科技园区,它的成立可谓是应运而生。现代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被喻为新世纪持续成长的“钻石产业”,世界各主要经济强国都把生物技术确定为21世纪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成为各国激烈竞争、势在必夺的战略制高点。而发展生物技术对于发展我国农业、加强医疗保障、减轻环境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正是北京市政府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建设《批复》的精神,发展首都知识经济,所组织开发建设的专业化高科技园区。它以国家生物领域重大项目为主要依托,已成为部级的生命科学和新医药高科技产业的创新基地。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具有高起点、开放性等特征,以建设“中国第一、国际一流”的科技园区为目标,面向世界开放,正成为集生命科学研发、企业孵化、中试与生产、成果评价鉴定、生物技术项目展示,风险投资、国际交流、人员培训于一体的国际化高科技园区。

在生命科学园里的生命园孵化器公司于2003年7月成立,注册资金为1100万元,孵化物理空间面积11000平米,提供孵化服务的企业面积超过5万平米。其宗旨在于加速生物医药科研成果转化,帮助中小型生物医药科技企业成长。孵化器公司还承担着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具体运作,并于2004年4月正式面对留学回国创业人士展开服务。

充分发挥专业园区特色

生命园孵化器公司坐落在生命园创新大厦,这座大厦为入驻企业提供了多功能的会议室、报告厅、公共企业展示区域、公共休息区域等共享空间,同时还建有专业的公共服务及技术平台。

生命园孵化器副总经理范兰丰先生介绍说,生命园孵化器是生命园公司投资成立的全资子公司,目的是为了丰富生命园区的产业服务功能,健全园区服务体系,定位就是为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我们专注于生物医药,100多家公司全是生物医药企业,而且生物医药基本上涵盖了生命科学的方方面面:有做医疗器械的、有做新药的、有做耗材的,还有做诊断试剂的公司,以及为这些企业提供服务的外包公司。”正因为大家都是在生物医药产业,100多家公司也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互动,形成了产业集群的效应。

范兰丰不掩饰这个孵化器的高起点,“既然我们处在北京中关村,这样的话,我们要吸引团队,肯定就是全国最优秀的团队到我们这里来。所以我们现在基本上是以留学生回国创业为主,差不多70%的企业都由留学生团队创办,筛选也很严,经我们筛选后入驻的企业比例能达到10%就不错了。”范兰丰说。

按照范兰丰的说法,显然这个孵化器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那么其到底有哪些优势?范兰丰告诉记者,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在全国生物医药行业,甚至在世界生物医药行业来说,是很有名的一个地方,生命科学园为孵化器搭建了一个大平台。其次,孵化器的工作团队是一个专业的团队,针对医药企业开发了非常有针对性的服务,包括专业平台、人才引进、还有基础设施如实验室建设等。“在北京你想找到上边有纯水,下边有污水处理,然后又通风,还有废弃物回收,并形成了非常好的一个服务体系的孵化器并不容易,说实话,选来选去可能不会超过3个。”

那么孵化器的团队是怎样一支“专业”团队呢?范兰丰告诉记者,目前孵化器的工作人员有12个人,其中学生物、化学,或从这些行业出来的有7个人。另外还有几个人,虽然不是相关专业出来的,但是这么多年和生物医药行业打交道,也学了很多东西。

“专业”的另一个表现是,生命园孵化器公司不仅从房租和服务中获得收入,近年也开始涉足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资,2008年他们投了一个项目,2009年底退出,获得的资金是原来的三倍。这也从侧面反应了这支团队对产业有了更深的把握。

几大服务体系同时发挥作用

作为孵化器管理机构,最重要的职能还是“服务”二字。范兰丰告诉记者,生命园孵化器公司建立了几大服务体系。第一,公司建立了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就包括前面提到的标准实验室,纯水、污水、废弃物回收等设施,包括细胞室等。第二,公司建立了功能性平台(或说技术平台),投资了2000多万元建成了分子生物学、化学分析、药物筛选等平台。第三,孵化器工作团队还提供“定制化服务”:企业来了以后,根据企业不同的需求,一个企业一个“菜单”,企业需要什么,他们就做什么。范兰丰特别强调了孵化器公司提供的产业“协同创新服务”,“所谓的协同创新,就是在企业之间做整合资源的,使他们互通有无,具体工作包括我们联合企业去申报政府项目、组织中关村产业联盟,实行资源、仪器共享等等,这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而且要更深入做下去。”范兰丰说。第四,提供高端人才服务,包括把高端人才引进来,也帮助高端人才把项目推出去。

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区别篇5

宜昌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

一、考试性质

宜昌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是初中毕业和高一级学校招生合二为一考试。它具有以水平(毕业)考试为主、兼备选拔(升学)考试的性质。

二、考试方式

1.语文、数学、英语:实行纸笔闭卷和分卷考试。物理和化学、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地理和生物实行纸笔闭卷和合卷考试,分别计分。

2.英语听力口语:与笔试分开考试,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实行电脑评分。考试分为“回答问题”、“听后选择”、“听后记录并转述”以及“模仿朗读”四个项目。

3.体育与健康:采取过程管理评价与目标效果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即七、八、九年级平时考核和中考统一考试两部分综合评定。平时考核由学习态度和体育课学业水平成绩两部分组成;统一考试分为中长跑测试、力量测试和技能项目测试。

4.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与笔试分开进行,采取现场操作方式单独组织考试。其中物理和化学采用合卷,分别评分。考生现场抽签确定考题,成绩当场评定,合格即得满分。

5.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标准化考试,采用五科合卷机考的方式,实行电脑分别评分,成绩当场呈现。主要考核学生初中阶段“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

三、考试计分

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以原始分数呈现,各科总分值分别为:语文120分;数学120分;英语120分,实行笔试(80分)与听力口语(40分)分开测试;物理80分,实行笔试(70分)与实验操作(10分)分开测试;化学50分,实行笔试(45分)与实验操作(5分)分开测试;体育与健康50分(其中七、八、九年级平时考核成绩各计5分,中考统一考试成绩计35分)。

生物、地理、道德与法治、历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等级呈现,各科卷面总分值均为100分(其中生物笔试90分与实验操作10分),按80分及以上、70—79分、60—69分、59分及以下分为a、B、C、D四个等级呈现。其中生物、地理、道德与法治、历史分别对应30分、25分、20分、10分,计入总分。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三门科目考查,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四、考试时限

语文150分钟。数学和英语各120分钟,其中英语笔试90分钟,听力口语30分钟。物理和化学(合卷)笔试共150分钟,理化实验操作(合卷)30分钟。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合卷)共90分钟。地理和生物(合卷)共90分钟,生物实验操作20分钟。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合计100分钟。

五、考试时间

注:1、体育与健康科目平时考核时间安排在七、八年级下学期和九年级上学期。

2、2019年八年级地理和生物科目考试时间安排在6月22日下午。

六、考试组织

1.考试命题

宜昌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由宜昌市教育局组织统一命题。命审题工作实行集中封闭式管理。

2.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严格按照各学科《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确定的课程内容,同时参考现行学科使用版本教材。学业水平考试注重考查学生九年义务教育的积累,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重视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在各科目考试内容中融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内容的考查。

3.考务工作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和生物等笔试学科考试和听力口语考试,由宜昌市教育招生和考试办公室统一组织,各县(市、区)教育局实施。

体育与健康测试,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机考学科考试,由宜昌市教育招生和考试办公室制定统一的考试办法,各县(市、区)教育局组织实施,各学校家长委员会选派代表全程参与监督实施。

七、考试成绩运用

1.在用于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时,参加全部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并取得成绩,与完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一并作为取得初中毕业证书的依据。

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区别篇6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动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总是不断地运动发展,推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发展,由此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初动力,社会发展的“中轴”。解决民族地区落后现状的根本途径就是把社会生产力作为主要矛盾来抓,千方百计地搞好地区生产力发展,“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辩证地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用先进的生产力代替落后的生产力。坚持生产力的革命性,推动民族地区全面进步发展从根本意义上讲,推动民族地区全面进步,必须依靠社会生产力发展,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体制机制滞后、思想意识守旧都需依靠生产力发展来解决,生产力发展为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2],社会由此向前发展。民族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抓住物质资料生产这一中心任务,充分发挥生产力的革命性、进步性,依靠物质文明的发展,推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发展,以此推进整个社会进步,最终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民族地区。坚持生产力的人文性,推动民族地区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使民族地区群众的各种需求、综合素质、各种能力和社会关系都得到发展,使民族地区的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全部力量和才能都有机会得以培育和发挥,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得以充实和显示。民族地区要充分发挥社会生产力的人文精神,通过发展生产力激发群众改造世界的创造力,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步伐;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民族地区人们生产生活困难,实现人文关怀;通过发展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提高民族地区人的综合素质,为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物质文明发展会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生产力发展会促进人文精神的提高。西方现代化是以人的“异化”为代价而成为现实的,生产发展缺失人文精神。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过程要吸取西方现代化的经验教训,一定要把生产力发展赋予人文精神,把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创造能力提高结合起来,把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满足结合起来,体现以人为本。坚持生产力的生态性,推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的发展民族地区粗放式地开发资源,破坏自然,污染环境,造成生态环境脆弱,这是落后生产力所致。生产力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能动作用的过程。落后生产力是一种只顾眼前利益、以损害自然为结果的唯意志论、唯物质主义,是一种反主体效应,会造成生产力的“异化”,马克思指出了这种生产力的局限性,“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被忽视了”[3]。先进生产力则强调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界,马克思指出:“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4]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它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5]。但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违背自然界规律,一味盲目地掠夺征服自然,导致生态“异化”,自然就会报复惩罚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6]民族地区要摒弃落后的生产力,改变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实现集约式的生产方式,既反对机械唯物主义的消极无为的态度,也要反对唯心主义主观意志论,坚持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体性的统一,把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唯物主义精神结合起来,开发与建设并举,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坚持生产力的科技性,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民族地区落后的重要原因是科技落后,民族地区改变落后的生产力,比任何地方、任何时候更需要科技的杠杆作用,民族地区必须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科学技术发展是应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却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求,这种需求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7]。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具有巨大推动作用,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借助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因此,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8],马克思借用中国古代的发明论述了科技的历史杠杆作用,“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大的杠杆”[9]。民族地区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就要移植发达国家、先进地区的科技成果,用新科技革命促使“自在自然”变成“自为自然”,为民族地区群众提供更多的物质供需品;用新技术革命的成果促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由粗放型向效益型转变;用新科技促使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变,改变单一的资源型产业结构;用新科技促使民族地区贸易结构发生变化,减少初级产品出口,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用科技的自主创新,促使“微笑”制造的底端向两端延伸。

以人为本是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核心

民族地区科学教育水平低,科技意识不强,科技普及率不高,沿袭传统的原始游牧、耕作方式,农、林、牧技术得不到推广普及。由于地理位置偏远闭塞,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民族地区群众思想观念陈旧,缺乏现代思想理念,农耕文化沉淀深厚,商品意识淡薄;消极无为、听天由命的多,不甘消沉、主体意识的少;自足其乐、安贫乐土的多,积极努力、拼搏向上的少;重情感、重眼前的多,重法制、重长远的少;开拓进取、对外开放的少,墨守成规、封闭自守的多;等、靠、要的思想重,自主、能动、创新的意识轻。(一)民族地区要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民族地区的发展要以人的主体意识的发掘、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前提条件,这是社会全面进步的源泉。人的主体性是指具有主体意识和对象性活动的能力,从事具体对象性活动并成为活动及其产品的支配者和控制者。主体性具体表现为实践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这是人的本质特征。在实践关系中,人作为实践的主体,总是根据自己日益发展着的需要和能力,在认识客体的本质和价值属性的基础上,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不断地超越已有的客体,使主体的能力和地位不断提升。在民族地区,由于社会生产力落后,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软弱无力,听天由命的宿命论思想盛行,迷信“天”的神力,渺视人自己的力量,人的主体地位不能有效确立,人的主体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使人屈服于外界环境,而不是把人提高为环境的主宰;它们把自动发展的社会状态变成了一成不变的自然命运,因而造成了对自然的野蛮的崇拜,从身为自然主宰的人竟然向猴子哈努曼和母牛撒巴拉虔诚地叩拜这个事实,就可以看出这种崇拜是多么糟蹋人了”[10]。由此,民族地区发展必须以发挥人的能动性为前提条件,从崇拜“彼岸”的“天国”神力转向依靠“此岸”的“尘世”发展来解放自己、拯救自己,正如《国际歌》所唱:从来没有“救世主”,人类解放全靠自己。不能把民族地区的命运交给“万能”的“天”手里,也不把发展完全寄托在丰富自然资源上,而是以调动人的能动作用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摆脱任何祈望“救世主”的思想,发扬革命的首创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地区跨越式发展。(二)民族地区要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人的主体作用根本表现就是人具有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1]人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在“解构”事物中掌握事物运动规律,在“重构”事物中创造世界,使“自然”世界变为“人化”世界,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世界由此变得丰富多彩。人的知识思维积淀了一切人化实践活动的成果,是人的能动性的集中和体现,知识形成固定化程序化的文化,它就不仅可以成为塑造人的力量,同时也可以成为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强大力量。人类以知识武装起来的劳动实践为动力源泉,推动社会进步,“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12]民族地区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充分发掘人的创造潜力,用市场经济开放机制,开阔当地居民的眼界,接受先进文化,发现自己的不足与落后,激发他们的上进意识;用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改变居民的安贫乐土、小富即安的思想意识,通过激发致富的欲望,来激发居民的竞争意识,最大地发挥居民的创造潜力;通过知识汲取文化提升,来提高群众的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增加民族地区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如果缺失发展动力,仅仅依赖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会廉价地流向经济发达的地区,民族地区就会重蹈“资源诅咒”,资源不再成为生产力的物质资料,而是成为懒惰颓废、不思进取的“陷阱”。(三)民族地区要高度重视人的文化素质的提升社会发展的标志和衡量的尺度是一个综合的评价标准,既有物的因素,也有制度因素和人的因素。社会现代化的标准分三个层面:器物层面现代化,制度层面现代化,人的素质现代化,三个层面现代化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人的素质现代化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器物现代化能否发挥其用,制度现代化能否发挥其效,则取决于人的素质现代化,即使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假如没有社会主体的认同、接受和掌握,它都是对社会发展无能为力的。正如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中所说:“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无论哪个国家,只有其人民真正具备了人的现代素质,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13],“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14]根据现代化理论,民族地区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科学技术、先进机器设备的引进,先进制度的建设,固然重要;但是,把现代化仅仅局限于此,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推动民族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作为主要矛盾来抓,树立文化振兴民族地区发展的战略。可以说,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根本差距不是物上的差别,而是人的文化素质上的差距。从生产力构成上看,现实生产力是由物质资料和劳动者构成的,民族地区物质资料比发达地区相对丰富,而生产力却相对落后,这就说明一个事实,民族地区人的现代化素质不高,是生产力乃至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落后的根本原因。

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区别篇7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社会关系

我们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都特别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关心人,而且十分重视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不是一般的人的观念,而是现实的、具体的人。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认识同以往思想家对人的认识的重要区别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从现实的人出发,而不是像以前的思想家那样,总是从抽象的人、从他们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人出发。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思想家之所以不能建立起科学的人的本质理论,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不科学的,特别是社会历史观,无一例外地都是唯心主义的。要创立科学的人的本质理论,必须首先实现世界观的革命,创立革命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和在清算自己信仰的过程中做到了这一点。他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改造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把辩证法同唯物主义两者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又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同社会历史观结合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由于有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才使得对人的本质的理论有可能达到科学的水平。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不是神、上帝创造的,而是由动物进化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人是怎样将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呢?不是像以往思想家们所说的那样,是什么理性或意识,而是生产自己生活资料的劳动。“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这是因为必须先有生活资料的生产,然后才有人的存在,才有所谓人的理性和意识。由此不难看出:确定人之为人的真正的本质不是别的,正是劳动。马克思指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人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里讲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就是指劳动。因为劳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所以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关于抽象的人的观点时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这个论断与其说是对人的本质的规定,不如说是提供一种揭示或确定人的本质的方法。这就是说,我们不应当根据善恶之类的抽象原则去规定人的本质。而应当根据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去确定人的真正的本质。这种方法是科学的方法,这是因为:

第一,它表明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因此,人是什么样的,他们具有什么样的本质,既和他们生产什么相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相一致。人的本质不应到人的天性中寻找,而应当从他们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一切社会关系中去寻找。“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第二,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的人的本质。恰恰相反,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剥削无产阶级,这样的关系形成了资产阶级的剥削的本质。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之后,无产阶级成为了生产资料的主人,从此无产阶级由无产者变成有产者,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根基失去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这种剥削关系就不复存在了。

第三,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这种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一个人是奴隶还是奴隶主,是地主还是农民,是资本家还是工人等,并不决定于他们的自然本性,而是由社会关系的性质和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不同地位所决定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实际上,他们是把某一阶级所追求和所信奉的东西,当作普遍的共同的人性。例如:一些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把资产阶级所追求的自由、平等说成是共同的人的本质。可是在资产阶级所建立的国家中,自由实际上仅仅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自由,平等则是在资产阶级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而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既无自由,也无平等权力。

有人还提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并由此进一步推论出自私是人的本性,说人是“自私的动物”。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首先,趋利避害几乎是一切生命物质都具有的特性,它是生命物质的一种本能。而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把生命物质都具有的趋利避害的本能说成是人的共同本性,就把人降低到动物的水平。

其次,“自私”这种观念并非从来就有,在没有私有财产、即在私有制建立之前,人们并没有“自私”的观念。只是到了私有制建立之后,“自私”观念才逐渐形成。随着私有制的彻底消灭,私有观念也将最终消失。可见把“私有”说成是人的天生本性、人的本质,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破除了以往思想家关于先天的、永恒不变的、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从劳动、从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我们正确地认识人和对待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区别篇8

【和平区考研时间】

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时间为2018年12月22日至12月23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在12月24日进行(起始时间8:30,截止时间由招生单位确定,不超过14:30)。

考试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不在规定日期举行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国家一律不予承认。

【和平区考研初试科目】

第三十六条初试方式均为笔试。

12月22日上午思想政治理论、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12月22日下午外国语

12月23日上午业务课一

12月23日下午业务课二

12月24日考试时间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

每科考试时间一般为3小时;建筑设计等特殊科目考试时间最长不超过6小时。详细考试时间、考试科目及有关要求等由考点和招生单位予以公布。

第三十七条初试的组织工作和考务工作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及各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按照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第三十八条单独考试须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考点组织进行。

第三十九条因试卷错寄、漏寄、邮递故障等非考生本人原因而无法正常考试的考生可参加补考。

补考程序为:招生单位将初步审查同意补考的考生姓名、报考单位、补考科目及补考原因一一写明,报所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审核批准后,自行安排或协商有关考点在规定时间内组织补考。

各补考科目均由招生单位命题。补考试题的形式和难易程度应与原试题相一致。

补考一般安排在考试结束后1个月内进行,具体时间由相关招生单位确定。

【各科满分】

第三十二条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一般设置四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150分、150分。

第三十三条教育学、历史学、医学门类初试设置三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专业基础综合,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300分。

体育、应用心理、文物与博物馆、药学、中药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公共卫生、护理等专业学位硕士初试设置三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专业基础综合,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300分。

会计、图书情报、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管理和审计等专业学位硕士初试设置两个单元考试科目,即外国语、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满分分别为100分、200分。

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等专业学位硕士初试第三单元业务课一设置经济类综合能力考试科目,供试点学校选考,满分为150分。

第三十四条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全国统考科目为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英语二、俄语、日语、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史学基础、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全国联考科目为数学(农)、化学(农)、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法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法硕联考综合(非法学)、法硕联考专业基础(法学)、法硕联考综合(法学)。其中,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史学基础、数学(农)、化学(农)、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试题由招生单位自主选择使用;口腔医学专业学位既可选用统一命题的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也可由招生单位自主命题。

医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初试业务课科目由招生单位按一级学科自主命题。

第三十五条招生单位必须按教育部的有关规定确定考试科目并使用相关试题。

附: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

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区别篇9

【关键词】自主论/还原论/生命现象/解释/遗传信息

【正文】

1.目的性解释或功能解释的方式是概念自主性的逻辑延伸

如果承认生物学理论具有自主性,那么理论自主性的根本在于概念的自主性,即存在所谓不能用物理——化学术语进行描述和定义的概念。生物学理论自主性的另一表现——理论体系的目的性解释或功能解释方式,是概念自主性的逻辑延伸。另一方面,生物学理论中仅存在自主性概念并不必然导致目的性解释或功能解释,例如,孟德尔遗传学、公里化处理后的群体遗传学和进化论的演绎体系(1),其中所有的概念都没有与物理——化学发生关联,都是自主的,只有在一个体系中,例如,以分子生物学为主体的现代生物学,存在自主性概念的同时,又存在物理——化学的术语和概念,并且,二者都处于解释起点的位置,才必然导致目的性解释或功能解释的理论结构,这种结构成为融合自主性概念与物理——化学概念为一体的方案。就现代分子生物学来说,其中的物理——化学概念所描述的是生命现象中的分子及其行为,而自主性概念所描述和推演的是我们宏观经验的生命现象本身,这二者之间,从概念的构造和体系的建立的过程来说,分属两套逻辑体系,因而它们之间没有逻辑演绎的导出关系(2),同时,由于生命现象的复杂性(即使假定把它描述成所谓的因果反馈网络是可行的方案),难于形成一个由前者到后者的历史演化的因果决定性的理论描述,剩下来将二者结合在一个理论中的唯一方案就是目的性解释或功能性解释的方式。由此形成的体系中,自主性概念(如遗传信息)处于核心地位,物理——化学的术语和概念(如Dna,蛋白质)是附属的。现代还原论(或称分支论,企图将生物学作为物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对生物学理论的目的性解释或功能解释方式的一切责难,以及将其变换为演绎解释方式的企图,如果不首先化解概念的自主性问题,将是徒劳的。

从生物学理论的客观构建过程来说,这些“自主性概念”是直接从生命现象中认定的,因而也是无机世界所没有的。在自主论看来,无论站在什么角度或立场上,“自主性概念”是理论中不可再分解的最基本,最原始的元素,是解说其它现象的起点;而在还原论看来,从物理——化学的立场或从无机界与生命界的关系的角度来看,“自主性概念”是复合的,应由物理——化学的术语和概念复合而成,因而它们就不应是理论中最基本的元素。我们顺着还原论的思路思考下去,还原,就是最终由物理学中的概念逻辑地演绎“自主性概念”的内涵。物理学中所有概念都终究归结为可感知、可操作的三个量纲:质量、空间、时间。物理科学内部的还原都是这种归结:对热质的否定并把热现象归结为能、温度归结为分子的平均动能,从化学到量子力学等等,著名的“熵”,则以热量与温度的关系来表示,在申农创立了信息论之后,人们便千方百计地寻找“信息”与物理学的关系,勉强将其与“熵”联系起来。从有限的意义上说,分子生物学还原了经典遗传学,将基因还原为Dna和“遗传信息”,而“遗传信息”如何进一步归结为物理学的量纲呢?“遗传信息”是一系列生命过程的整体赋予Dna等生物大分子行为以生物学意义的概念,也就是说在解释的逻辑次序上整体在先,元素在后,这是“遗传信息”这一概念的自主性的来源。因此,分子生物学的还原仅是有限意义上的还原,甚至不能说是还原,因为它仅仅是以一个自主性概念(遗传信息)解说了另一个自主性概念(基因),而“遗传信息”已成为现代生物学的研究范式或纲领的核心。因此,现代分子生物学并没有给还原论以支持,而且具有反作用,因为,如果说经典遗传学是一个演绎体系因而在这一点符合还原论的要求,那么分子生物学由于“自主性概念”与物理——化学概念的混合而具有了目的性解释和功能解释框架的特征,这成为生物学理论自主性的表现特征之一。

现代自主论正是从分子生物学的这些自主性特征出发,声明了自己的原则和立场。

2.现代自主论的原则及其本体论基础

从活生生的生命现象中直接认定一些概念,从而它们独立于无机界,有别于物理——化学语言,使建立在这样的概念之上的理论具有自主性,最极端的例子是本世纪初的生理学家杜里舒(H·Driesch)将“活力”概念科学化和理论化,使它成为逻辑解释的起点;孟德尔到摩尔根所构造的经典遗传学中的“基因”,也是直接以生命现象以及从中所获得的数据为根据认定的有别于物理——化学的概念。本世纪六十年代,分子遗传学将“基因”用Dna分子片段代替,使人们一度认为生物学的自主性是一种虚幻的认识,迟早会消失的。但是,并非Dna分子片段唯一地代替了基因,而是Dna分子与“遗传信息”二者一起来解释基因。“遗传信息”又是直接来源于生命现象的概念,仅就这一点来说,分子生物学仍然具有自主性。这是现代生物学自主论的根据。

现代自主论的主要论点是生物学完全有根据形成自主的概念,“自主”意味着不能由物理——化学术语来分解或描述或定义。为了区别于分子生物学诞生之前的生机论或活力论,现代自主论提出以下原则:将生物学能否还原为物理科学与能否用物质原因阐释生命现象严格区分为两个问题。(3)这个原则所要强调的是,物理——化学并不是对物质世界的唯一表述方式,关于生命有机体自身的物质原因的表述(生物学理论)则是另一种关于物质世界的理论表述方式,二者之间不存在逻辑蕴涵或逻辑导出关系。生物学还原为物理科学,其严格意义是以物理——化学的概念和定律来解释生命现象,从而推演生物学理论。仅从概念的层次来说,完全用物理——化学的术语描述或定义生物学概念,已经非常苛刻而至今远未做到。现代自主论“用物质的原因阐释生命现象”则宽松得多,实际上,分子生物学就是这样,以生命大分子组成,再加上遗传信息、复制、转录、翻译以及选择、稳定等诸多生物学独有的自主性概念,成功地阐释了从功能到进化的许多生命现象和活动。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原则,既可以摆脱科学史上令人厌恶的“活力”纠缠,又没有象还原论那样自套枷锁。

虽然如此,如果深究这一原则,则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现代自主论所称的具有自主性的生物学概念的认知来源无疑仍是对生命现象的直接认定,因此,在还原论或分支论那里应该是纯粹的解释对象的生命现象,在此成为认知和解释的起点。至少在这一点上与“活力”概念是相同的;

第二,现代自主论的本意是,生命现象中的物质运动方式为无机界所没有,因而对这些运动方式、关系等可形成独立于或自主于描述无机界物质运动方式的物理——化学的术语、概念乃至规律、理论,作为解说生命现象的前提。这种主张或可与当下的生命现象或“功能生物学”(4)相谐调,但与科学界的一个基本承诺(也是一个从未被证实过的预设)相抵触:生命来自于无机界。这意味着生命现象中的运动方式与无机界的运动方式有—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关系,描述它们的理论也应有一个统一的逻辑关系,因而自主性不应该是必然的。

第三,在解释上,“物质的原因”中的“物质”是指生命体组成,主要是生物大分子,因此在现代自主论看来,分子生物学在具有了自主性的同时,又具有了物质性。而具体体现这种主张的分子生物学必然是自主性概念与物理——化学的术语和概念相“混合”的理论,其中,直接以生命现象作为实在性基础的自主性概念占有主导地位,是理论的核心。“遗传信息”规定了未来的蓝图,成为生物大分子所有行为的目的性基础与源泉,(5)它以生物大分子自身的逻辑内涵所没有包容的、因而是外在的东西,来赋予生物大分子行为以生物学意义。这就使得Dna等生物大分子成为遗传信息等概念的附庸,导致了目的性解释或功能解释方式(2)。这实际上仅仅一半是物质的,而另一半却仍旧是“生机”的。这样,与其说是解释生命现象,不如说是在阐释生命形式下的分子及行为。这样的理论之所以被人们接受,其原因之一是人们接受了“生命来自于无机界”这个科学界中最基本的承诺之一,它已成为一种指导思想,给人们带来了希望:迟早有一天我们可以使理论上的从无机到生命的逻辑与历史上的从无机到生命的演化过程统一起来。因此,现代自主论的原则尽管与现代生物学相一致,但是,它却与这样一个重大的承诺不谐调。

第四,由此,我们可以做这样的一个回顾:生机论以从生命现象中认定的概念作为解释的起点,可简略称为“以‘生命’解释生命”;还原论则基于近现代科学精神的要求,以描述无机界的概念为起点来解释生命现象(即“以‘物质’解释生命”);而现代自主论的原则和主张,在分子生物学的具体体现中,却付出了这样的代价:以自主性概念为核心规范了物理——化学的术语和概念,以此为解释起点,但所解释的并非是生命现象本身,而是分子的行为(尽管是生命形式之下的)——自主性的那部分所解释的是生物大分子的(物质的)行为(即“以‘生命’解释物质”),“物质原因”那部分所解释的也仍是物质,而非生命。

以上几点,既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体系中存在的哲学疑难,又是现代自主论的主张所存在的问题。现代自主论的原则是以现代生物学为其合理性依据的,它之所以坚持这一原则,一方面是由于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内容的确如此,另一方面又企图把这一原则固定为今后理论生物学构建的指导性原则。这不由得使人想起了二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技巧,他不满意柏拉图在灵魂(生命)与肉体(物质)之间设置的鸿沟,企图找出生命过程与物理过程的密切联系,同时又要界说生命过程以表明与物理过程的区别,他构造了“形式因”和“目的因”的概念来解决这一问题:一件东西赖以构成的原料或物质并没有告诉我们它是什么,但赋予它以形式或目的,我们就可以根据它能做什么来说明它。

进一步的问题是本体论问题。现代自主论的优势在于现代生物学理论的形态和内容确以一些自主的概念作为理论根基的,但它的本体论基础却不令人信服:“生物学自主性的本体论根据在于生命有机体这种体系中的因果关系是复杂的,其中,生命整体行为对部分的制约是无机界所没有的。”(3)在此,存在着这样的悖论:因果关系是对现代生物学自主性的否定,而这里却以因果关系(尽管是复杂的,但仍是因果关系)作为自主性的本体论基础——前文分析了“一个理论体系中自主性概念与物理——化学概念同存并列作为解释的最基本元素,必然导致目的性解释或功能解释的方式”,它的逆否命题便是“非目的性解释(演绎的或因果关系的)体系不允许两种概念混合并列为解释的起点”,只能由一方还原另一方。那么,理论出现了“自主性”,到底是由于生命现象太复杂、纯粹以无机界为起点因果地或演绎地解释生命现象太困难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还是由于存在着无机界所没有的“制约”,因而生命现象在本体上具有“自主性”(自主于无机界、确切地说自主于物理——化学的运动机制),使生物学也具有了“自主性”?接下来就发生这样的重大问题:本体上的自主性是什么?它与“活力”“生命力”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现代自主论可以争辩:生物学理论的自主性并不等同于生命现象具有自主性。但是,“整体对部分的制约”等诸如此类的现象如果在本体上不是自主的,而是与无机界有演化机制的因果关联,又为何不能为物理——化学(包括未来的物理科学)所描述?除非承认“科学的认识方法是有限的和不完备的”以及进一步承认“人的认知能力是极为有限的”这样令人气馁的命题,这又回到了“太困难而采取的权宜之计”上来。

因此,现代还原论固执地坚持以下两点与现代自主论的原则以及生物学理论现实作对:第一,生命必须纯粹地作为解释对象,而不能在解释之先从生命现象中预设某些概念作为解释的起点,如果生物学理论中有这样的概念,则它应被分解为物理——化学的语言;由此,第二,用演绎的解释方式转换由于存在自主性概念而采用的目的性解释或功能解释方式。坚持以上两点,也即将生命现象作为纯粹的解释对象而从无机界来演绎,就意味着用“物质的原因解释生命”与“生物学还原”是同一个问题。由于这种理想主义的固执,还原论所遭遇的困境甚于现代自主论。

3.现代还原论的困境

还原论的致命之处,主要不在于它反对现代自主论的原则,而在于反对现实的生物学理论的形式和内容去追求一种不太切合实际的理想。对生物学理论中的目的性解释和功能解释的诸多责难及演绎还原的要求所依赖的合理性依据——解释预言的检验是经验上可操作的,已随着现代生物学的成功而烟消云散,因为目的性解释或功能解释方式同样在试验上可检验。面对现代生物学的成功,以及还原所难以克服的诸多困难,再加上现代自主论强有力的批判和否定,现代还原论发现,剩下来可依赖的唯一合理性是哲学意义上的依据,即“生命来自于无机界”这一预设性和承诺性命题,我们不应“以‘生命’解释生命”,也不应“以‘生命’解释物质”,合理的“解释矢量”的方向应是“以‘物质’解释生命现象”。在这里,“生命现象”是一个很不具体的抽象概念,实际上可具体为被“约束”或“规范”的物质行为表现和“约束”或“规范”机制本身,这是真正的解释对象,也是理论自主性的实在性基础。因而,对于还原论来说,追究“基因”或“遗传信息”的起源和分子进化机制已成为其最后的坚守阵地,并且,当代自组织理论和超循环理论的盛行,似乎为还原论带来了令人振奋的希望。

迈尔曾将生物学理论划分为功能生物学与进化生物学,(4)在功能生物学中,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是生物学一切功能和目的的基础和源泉,只要突破这一点,即能够用物理——化学的语言演绎地描述形成遗传信息的分子进化机制,那么,还原论至少在原则上取得了胜利。但是,通过以下分析,这种希望似乎又是水中之月。

前面说过,“自主性概念”之所以“自主”,是由于它直接对应于生命现象或认定“生命的实在”,它反映了生命特有的本质,因此,它作为理论的起点,不必给予也不可能进行物理——化学的描述。还原论否认存在生命的特质,把所谓“自主性概念”或直接来自生命现象的概念看成是“复合性”的,可分解为诸多物理——化学的术语和概念,与此相应的试验上可操作性依据是生物化学对生命有机体的组成还原。但是,组成上的还原虽然可作为生命与无机界密切联系的依据,但也没有否定现代自主论的“用物质的原因解释生命不等于还原”的命题及所坚持的原则。否定“自主性概念”的充分条件不仅仅是把它看成“复合性”的,而且要以物理——化学的术语和概念逻辑地导出它的内涵。如果只满足于组成上的还原,结果只能是以“自主性概念”为核心来赋予生物大分子及其行为以生命意义(2)。与逻辑导出相对应的试验依据不是组成上的分解还原,而是与逻辑导出同向的试验可操作性,说白了,就是由无机要素合成生命,哪怕是最简单的生命现象。例如,对于超循环论来说,就是生物大分子超循环耦合能否在试验条件下发生,这涉及到“生命来自无机界”这一命题由哲学化向具体的科学化的过渡,关系到还原论在科学上能否真正站稳。但是:

第一,由无机到生命,经历了漫长时间,并且,生命的产生和演化是在十分优越的条件下选择了唯一快捷的途径而发生的。以人类的有限生命和历史是否有能力进行这种操作呢?这就象大海里的沙子,原则上是有限的,如果想数清楚有多少粒,则在实践上是一个无限的问题。退一步说,仅理论上的操作,即以物理——化学诸要素,通过在无机背景下取得的参数,进行自组织理论的非线性过程计算,来描述无机与生命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非线性理论的计算操作也同样是事实上的无限复杂。这种原则上的有限而实践上的无限,直接冲击还原论的哲学基础:决定论。只有决定论成立,由无机到生命的逻辑演绎方式才是理论上可操作的,才具有进行预测和试验上可操作的价值和意义;决定论的前提又是自然有限论,而无限性就意味着不确定性,也就意味着逻辑演绎的理论之路是不通畅的、实践之路是不可操作的。

第二,自组织理论本身的结论——非线性过程的不可逆性,使这种操作不可能。从无机到生命的历史过程,其中有许多偶然性或随机因素起了决定作用并已作为“信息”储存于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中。由于偶然性或随机因素的不可重复,使时间不可反演,因而整个过程无法进行重复操作。

第三,自组织理论和超循环论的非线性动力学过程的不确定性,使从无机到生命的演绎过程不可能。在此,应对“因果决定论”与“演绎解释方式”作出区分,一般来说,这二者被合二为一地用来与目的性解释或功能解释方式相对立,但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因果决定论是用来表述定律或原理的方式,而演绎解释的方式是解释体系乃至理论体系的构成框架,即因果决定论形式的定律或原理是作为演绎框架的解释前提而出现的。这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否定了因果决定论的自组织理论的非线性过程的定律、原理是否可以作为从无机到生命演绎解释框架的解释前提呢?按照还原论解释的要求,如果中间环节有不确定因素,将阻碍这种演绎解释的逻辑通道的畅通。只有解释前提的因果决定论形式才与整体的演绎解释框架相谐调。尽管自组织理论及超循环论这一新物理科学曾经被讨论的热火朝天,由于它在分子自组织领域内就已经在逻辑上不确定了,因而,至今为止它对生物学的影响只限于描述性地说说而已,至多提供一个框架式的思想启示。

4.结语

还原论所遭遇的困境,是由于坚守着理想主义的科学信仰而不顾生物学现实。但是,无论是同情还原论而提出的带有折衷性的整体还原,还是反对还原论的自主论,在其构建生物学理论的建议中,只要还主张保存直接来自于生命现象的术语和概念,并且不可被物理——化学的术语和概念、也即描述无机世界的术语和概念所代替,都是在认识论上允许预先设定生命现象作为解释的起点,从而在本体论上承诺了存在着一种生命特质,也就有违于“从无机到生命的历史走向和逻辑走向相一致”这一基本的科学承诺。

在现代生物学面前,还原论成为固执地坚守理想和信仰的牺牲者而在所不惜,自主论由于切合生物学理论的现实而取得了优势,并以能够指导未来生物学理论的构建为最大的价值所在。但是,笔者认为,一门学科,特别是具有哲学色彩的学科,其意义和价值不应仅仅依赖于其他学科,更不能以其可否“指导”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其价值标准。逻辑实证主义起始的现代科学哲学的历史已证明这种“指导”是虚妄和徒劳的,科学往往自我发展而不听命于哲学家的“指导”。在这方面,还原论也并不是无可厚非。无论是还原论还是自主论,它们的目的都是企图指导生物学理论按照它们指定的框架来运行,结果使我们处于这样一个悖论之中:如果信守“生命来自无机界”这一命题,则应否定“不能用描述无机界物质运动的概念、规律即物理科学进行还原”;而坚持还原论,则遇到操作上包括不确定性对演绎过程的否定的阻碍。这是否值得我们反思一下过于功利主义倾向的行为,以修正我们对科学的哲学探讨的目的?科学哲学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在于自身,在于对科学及其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在于它自身体系的建立,这个体系体现了人类的心智对完美的追求和向往。这一点,特别是在一个人欲横流的社会里,是极为可贵和重要的。

【参考文献】

(1)Rosenberg.a.(1985).theStructureofBiologicalScience.(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2)郭垒:“生物学自主性与物理科学的理论构建”,《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年第3期。

(3)董国安、吕国辉:“生物学自主性与广义还原”,《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年第3期。

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区别篇10

 

1起点与终点

 

医学伦理学是从哪里生长出来的?是从外面引进到医学中来的吗?不是,医学伦理学是从医学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它与医学是同时降生的。它不是从外面,不是从某一学说中引进医学之中的,也不是哲学家、伦理学家心灵的创造物。也就是说,医学伦理学的起点是医学,终点也是医学。一个医生运用某种技术医治病人,救人性命,本身就是一种善行,就是一种伦理行为。卡斯蒂廖尼说得好t医学随着人类痛苦的最初表达和减轻这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诞生,由于最初需要解释人体发生的各种现象和以心灵为主题进行最初的辛勤探索而成为科学。的确,医学首先是为解除和减轻人类的痛苦而产生的。神农为何尝百草?李时珍为何走遍大江南北寻求草方?无不是为了解除和减轻人类因患疾病而带来的痛苦。为此,就需要了解人类机体的构成,就需要揭示疾病的病因,就需要探求医治疾病的方法,并在此种实践中尽可能地避害趋利,更多地造福于人类的生命与健康。这就是医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史主脉,而医学的每一次发展,也正是受动于关爱人类生命的心灵,而这也正是医学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全部历程。可见,医学与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亦步亦趋,相伴而行。医学与伦理学的起点与终点,都是落实在生命与健康这个基点上。医学是治病救人这一伦理目标的体现,伦理目标始终孕育于医学技术之中。医学是躯壳,伦理是躯壳之魂。Ronaldmunson说t医学实践有它固有的道德方面“隐含在医学中的原则在科学中没有,这把医学与科学截然分开”111。所以,中国古代医家称医术为“仁术”,谓医学“非仁爱不可托”。医学伦理学的根基在医学。

 

回顾当代生命伦理学的出现,难道不正是医学将它推上历史舞台吗?纽伦堡审判,tuskegee梅毒案曝光,代孕母m案、麦卡非案、艾德林案、昆仑案、克鲁赞案的法院审判,多莉羊的诞生,试管婴儿的出现,人们可否克隆自己,人体干细胞研究何去何从,如此种种,不都是催生生命伦理学诞生的事实吗?而对这些两难案件或事件的处理与求索,都是为了使这些事件有一个合理的、社会公众能够接受的了结。这里所谓合理的、社会公众能够接受的了结,无非是从当时当地的习俗、文化、道德传统、法律等诸多因素中做出的最佳选择。美国女植物人夏沃昏睡15年夏沃的丈夫和夏沃的父母亲,围绕着夏沃是否有权活下去,先后经历了进食管三次放置又被拔除、7年的法律纷争,几经周折,最后联邦法院驳回了要求给这位41岁妇女重新插进食管的再一轮起诉。的确,夏沃昏睡15年没有任何意识,其丈夫无法承受,但其父母要求无限期地为其植入食管以维持其生命。在全美几次大辩论中,包括总统布什就此发表讲话,人们最终还是做出放弃这无意义的生命的选择。生命伦理学问题就是这样一个个产生的,也是这样一个个解决的。生命伦理学起源于当今医疗实践中的种种难题,其结局也就是对这些难题的解决。医学实践是生命伦理学的起点,同时也是它的终点。

 

这就是说,医学伦理学是为解决当今医学实践中的难题服务的,是为实现使医学更好地服务人类这一崇高的目的服务的。生命伦理学的水平与能力,首先体现在它对当前医学实践中种种伦理问题的感悟能力及解决的能力,体现在它对这些伦理问题的谈判、引导公众思考、协商与决策的能力。从这一角度看,我国生命伦理学的强盛,主要有赖于医学伦理学家与医学专家的合作与联盟;有赖于全体医学伦理学工作者更深入地了解医疗保健实践,敏锐地发现医学实践中的伦理问题;有赖于动员和运用各种文化资源求索这些问题的解决途径。

 

当前生命伦理学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医学伦理学越来越深入到医疗、保健和保健政策、医学研究、生命科学,甚至是动物保护、环境保护等广阔领域医学伦理学越来越体制化,医学伦理学己经不是停留在课堂、教科书、论文上,医学伦理学己经进入技术准入、新技术研发、公共健康政策和许多有关卫生问题的决策程序中,一些专门的伦理审查委员会,如药物试验伦理委员会、辅助生殖技术伦理委员会、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出现,给医学伦理学开阔了广阔的舞台,有的如药物伦理委员会还实行了伦理一票否决制。也有一些伦理委员会,由于没有懂医学的伦理学家参加,伦理委员会中伦理学者缺位。药品食品管理局提供的数字表明,至2008年底,经该局批准药物伦理审查委员会有335个,但真正起到伦理审查作用的只占18%2。某市31家三甲医院,成立伦理委员会的有14家,分别由7人~16人组成,伦理委员会主任多由党委书记或院长担任,其中某家医院的伦理委员会委员有医学背景的12人,具有伦理学背景的仅1人|3]。

 

这一切都说明,医学伦理学界仍需大力加强对医疗、保健、生命科学研究实践的了解还必须将根深深植入医疗保健与生命科学的实践中。在这方面,我们不是过头了,而是很不够。近30年实践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我们未能对医学伦理学的起点与终点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科建设、教材的编写也是必要的,但不能长期停留在这些方面。20世纪后半叶,人文学者因远离当代生产、科学实践而导致人文学日益势微的教训,值得引以为戒。

 

2伦理问题的解决与学科理论的构建

 

医学伦理学的根基在于医学与生命科学的实践,并不是说理论不重要。但理论与实践相比,终究还是第二位的。只有首先将根子扎稳、扎深,才能开出好的理论花朵,而目前我们的这个根子很难说稳,更难说深。

 

医学伦理学的理论研究有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如何挖掘传统哲学、伦理学理论资源,从中寻找借鉴和启示,二是理论的创新,挖掘是为了创新。由于当今生命伦理学遇到的问题,完全是当今医学与生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诸如呼吸机、进食管可不可以撤除,合子是不是生命,可不可以合成生命,可不可以克隆人,胚胎干细胞的研发如何对待,在医学与资本日益结合的情况下,如何坚持医学的公益性,如何维系医学的公平,都是以往从来未遇到的问题,以往那些哲学、伦理学大师铸造的理论,无论是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或者是15、16世纪以来的斯宾诺沙、休谟、边沁、密尔、康德,或者是20世纪的实证主义、新弗洛伊德主义、罗尔斯的正义论,亦或是后现代学派的萨特、海德格尔、福柯,他们的理论只能给我们提供某种启示,几乎不可能对这些伦理问题有现成的答案,人们在解决这些难题过程中,几乎很少引用这些大师们的学说和观点,而是根据各种具体情势做出的某种选择。追索生命伦理学的理论历史渊源,要作具体的分析,否则将无助于现实伦理问题的解决。我们很难将某种理论定位为生命伦理学的理论,是义务论?后果后论?公正论?价值论?当代生命伦理学问题的解决之道,都与这些理论有关,但几乎任何一种理论都无法对此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这就需要创新,需要新思维。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伦理学的理论探索,更多的是创新,是结合与融合,是寻求既能将当今的医学视为善举,又能适应其功利的需要;既能体现个人的特殊要求,又能坚持正义与公平;既要体现人类共同愿望与道德生活准则,又要反映民族、地区的特点;既要与时俱进,又要保持其核心价值的永恒;这就是说,生命伦理学理论的构建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而不是以往的理论的翻版或改装。但是,谁都了解,创新需要积累,需要时间。所谓积累,是指生命伦理学更多的实践积累,是指这种实践的不断丰富与更新。虽然我们己经有了一些实践,但这些实践是在变化的、发展的,并未划上句号。当前新一轮生命科学研究还只是开始,重头戏还在后面。诸如生命合成、胚胎早期干预、干细胞研究,还只是初露端倪,离其终点还很遥远。因此,对于理论的研究,我们不可急于求成。

 

3关于伦理学者的话语权

 

时下,我们经常听到伦理学和伦理学者未能受到应有重视的话语,经常听到没有伦理学者话语权的怨声。的确,当前我们医学伦理学者的话语权是不多的。比如,前几年制定和讨论新医改方案的过程中,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和政府官员的形影比比皆是,而唯独没有伦理学的声音,而“任何医疗体系的基本问题都是道德问题”、“医疗体系反映国家基本的文化价值观”16,一个本质上是道德问题的医改,却没伦理学者的呼声,岂不怪哉!高等医学院校的伦理学教学,也大多限于课堂的理论讲授,引导学生触及当前医学实践的伦理问题的分析与讨论极少;再如,目前各地建立的药物试验伦理委员会及其他伦理委员会,伦理学者也很少参与。像卫生部这样最高级别的伦理委员会,其职责也远未到位。目前我国医学伦理学的状况,基本上仅限于课堂教学和自身的学术会议上,少有机会与医学家、生命科学家共同讨论和解决医学与生命科学研究中的种种伦理难题。伦理学者的工作,主要忙于编写各自的教材,忙于学术会议。这就是目前我国医学伦理学的现实。

 

是谁剥夺了我们的话语权?是谁压制了伦理学者的声音?的确,由于金钱与权力至上的思想影响,一些卫生权力决策机关和掌握卫生决策的实权人物,确实很少关注我们这些成天讲解伦理道德学者们的声音,这是不容怀疑的客观事实。但如果认为有人在剥夺和压制伦理学者的话语权,则似乎有些言过其实。反过来,可否向我们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具备了话语权的能力?我们能否发出与医学专家、生命科学家讨论各种专业问题的话语?在一次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的学术会议上,笔者曾向某院伦理委员会负责人提出,为何没有伦理学者参加?对方答之曰:没有懂临床药物试验和医学科学研究的伦理学者。事情确实如此,我们伦理学者深入病房、深入实验室、深入城乡基层卫生保健服务第一线的实践努力确实太少了。以当前卫生保健服务为例,我们虽然批评了一些方面缺乏公平与正义的事实,但我们至今也没有提出一份有说服力的调查报告和像样的个案分析。如医院的无序扩张、日益强化的特殊服务、二级分配制度,都是涉及医疗公平和医院公益性的难题,我们也感悟到其伦理问题的存在,但感悟不能说服人,更不能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只有建立在系统调查研究基础上的报告和政策建议,才能引起决策者的兴趣。

 

这里还涉及医学伦理学的最终成果是什么的问题。编写了一本教科书,是成果;开了一成功的学术会议,是成果;有的学者还在努力构建伦理学新理论体系,如果成功的话,当然也是成果。但笔者以为,伦理学的最终成果不是在这些方面,而是使我们的保健服务和生命科学研究,朝着更有利于人民健康的方向发展,使这方面的事业能够沿着可持续的、公平的、尊重人类尊严的、国家和个人能够承受得起的方向发展。谁都知道,当前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存在偏离人类利益方向的危险,而正是这种危险催生了生命伦理学的诞生。因此,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的最终成果,只能定在清除医学与生命科学发展可能存在的偏离人类利益危险这一基点上,虽然上述各项工作有利于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也是应当认真去做的,但它终究不是伦理学的最终目标。我们千万不能满足于为终极目标所做的搭桥铺路工作,而忘记了伦理学的终极目标。

 

4区别与归但

 

学界大致认可将生命伦理学当作医学伦理学发展的新阶段,生命伦理学是在医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命伦理包括医学伦理学。两者的研究对象都涉及人体生命,其目的都是捍卫生命尊严,维护人的健康与生命权。因此,人们常常将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相互替代使用。但是,这两者仍是有些不同的,而区别此种不同仍是有意义的。

 

生命伦理学与医学伦理学至少有以下几点不同:第一,两者的研究对象有不同。生命伦理学的研究对象除了包含医学的研究对象外,至少还包括动物福利、环境与生态、物种保护、人口伦理、灾难救治伦理、性伦理等,其研究对象比医学要广阔得多。比如,当今对全球人类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的恐怖主义、人体炸弹不也是尖锐的生命伦理学问题吗?还有人口、领养、难民、移民,都涉及人的生命,当然可以列入到生命伦理学课题中,但这些显然不属于医学的对象,因为医学主要是以人体的疾病与健康为主要课题。当然,生态、环境、物种也和人体的疾病、健康有关,但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医学难以承担的,需要从国家、政府、甚至联合国等高层次协调才能有所作为;第二,道德主体的地位不同。医学道德主体是病人与医生。医生的道德与施之于病人的道德密切相连。医学道德规范能否得到实施,取决于医生自身的道德水平。

 

一项新技术,比如起搏器、支架,严格掌握适应症,用得好,对治疗疾病和健康恢复就有好处。用得不好,比如为了从开发商那里多拿回扣,扩大适应症的范围,不应放支架的也放了,只需放一个、两个,却放了四、五个,给病人健康带来了危害。这就是说,技术的运用与医生的德行有直接关系。而生命伦理学则与此有着明显的区别。生命科学家对生命问题的研究,如生命合成、干细胞研究,其自身的道德,远不及医生德行修养的重要和直接。有些生命伦理学的课题,如动物实验、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从事研究的道德主体的道德要求,与对医学的道德主体一医生的要求大不相同;第三,学科领域中的人际间的关系不同。在医学实践中,医患关系是医疗实践中必然存在的一种特殊关系,并且在任何情况下不能脱离这种关系,因而如何对待患者,如何搞好医患间的沟通,如何争取患者的配合与支持,是医学伦理学的重要课题,而生命科学研究在这些方面则与此不同。

 

例如,动物伦理、生态伦理、人口伦理,就没有类似医患沟通这样的课题;第四,研究方法的不同。生命科学中的一些研究,可以直接采取实验研究,即研究者可以直接面对被研究的客体,如生命合成、人兽混合胚胎研究,环境生态的研究,与医学面临的研究对象所采用的方法,是大不相同的。医学研究不能直接将人体生命作为研究客体,不能没有充分的中间试验基础而直接在人体上做试验,这是医学的最高戒律,任何人不能逾越;第五,伦理规范有其共同的方面,如善与恶的界定,但也有所不同。比如,医学伦理学的历史传统,各国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道德规范,对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意义,也是有区别的。医生的忠诚、公平与正义、保护患者个人隐私,无论过去或现在,都具有重要意义,都不会过时。当我们回顾以往30年的伦理学实践时,我们似乎对医学伦理学的历史传统未有应有的注意,而这些对当代生命伦理学来说则未必如此。

 

因此,似乎应当将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加以适当的区分,保留医学伦理学的独立性,不宜以生命伦理学替代医学伦理学。所谓适当区分,一是指这两者不是截然不同的,而是彼此有着密切的联系,不是井水不犯河水;二是指在不同情境下使用不同的称谓。适合使用医学伦理学的场合使用医学伦理学的称谓,如在医疗保健领域还是使用医学伦理学为好;医学院校开设的课程,一般来说,使用医学伦理学的名称比较恰当。在适合使用生命伦理学场合下则使用生命伦理学的称谓,如生物技术开发、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使用生命伦理学比较合适。从欧美一些国家的情况看,他们也是同时使用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但是,这种区分仍是有实际意义的。它有利于不同领域中伦理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利于专业人员的伦理培训,有利于某些特定伦理规则的制定而避免混乱,有利于伦理学脚踏实地地发挥作用。

 

作为当代重要的新兴与交叉学科的医学伦理学或生命伦理学,可以是普通伦理学的分支学科,是它们的应用学科;但从当前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发展势头来看,己经是越来越深入到医学与生命学科之中,其根基越来越扎入医学与生命科学之中。请看,长期没有知觉的植物人的气管插管是否被拔除?严重缺陷新生儿是否让其存活?可否允许无望治愈又处于极度痛苦中的病人安乐地死去?可否赞成对早期胚胎进行干预?治疗性胚胎与生殖性胚胎干细胞研究如何取舍?如何面对己经成年的试管婴儿要求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可否允许合成生命?这些医学难题难道不是医学和生命科学应有的内容吗?医学伦理学或生命伦理学,在今日己经愈来愈成为一门显学,愈来愈与医学或生命科学融为一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医学伦理学或生命伦理学,更应成为医学学科的组成部分,纳入医学学科体系之中,如同生物学与化学结合而产生的生物化学、生物学与物理学结合而产生的生物物理学纳入医学学科体系一样。

 

5魂归医学与生命科学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