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信息化总结十篇企业信息化总结十篇

企业信息化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17:56

企业信息化总结篇1

国有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最近几年已经从企业单兵做战,各自实施演变为集团企业统一部署,全面建设,大力的投入和重视,伴随的是对信息化的过高期望,尤其大型集团动辄就买几千万、上亿的erp,大型项目基本都被erp、oracle垄断了,其实对sap、oracle的选择,也是对信息化美好愿望的反映,因为前期选型正是看中了这些软件在一些外企的成功实施,集团化管理。但是,选择软件时,是否考虑到国情、企业管理现状呢?毕竟软件只是一个工具,关键在于用他的人和企业,还有实施方法,其实说实话,完全照搬老外的东西,尤其是管理方法,直接成功的有几家呢?

二、内部信息力量薄弱,被忽悠

国企的一大特点,就是工作稳定,安逸,这是世人公认的,当然如果有的人说很累,那么只有两种情况,这个人是企业的超级骨干,领导才能或者技术才能很突出,干的确实多,另一种,就是没有在私企或者外企干过,干点活就说累的。而且,好的国企人员流动性低,很多是大学毕业就进来工作,本身没有软件实施的工作经验,再加上安逸的生活,所以,基本上没有对信息化把控理解深入的人,这样,就导致企业自身的信息化人员水平较低,除个别企业。

进一步,会导致两个问题,一,在信息化项目决策时,技术人员不能给领导提出实质性建设,容易在信息化项目选型、做决策时出现偏差,如现在有很多企业,信息化水平本来不高,就要做决策系统、数据挖掘,建空中楼阁,结果只能做出四不象;二、在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中,因为企业自身信息化人员素质问题,会导致整个项目由咨询公司主导,而大家知道,咨询公司的任务是从企业挣钱,如果哪个顾问和你说,我们是全身心为了提高贵企业的管理水平,挣钱次要,趁早将其扫地出门,一个说假话的顾问,还能做出什么来呢,顾问的第一要务是赚钱,第二要务是帮企业提高管理水平,而纵观国内咨询公司现状,及少数精英属于后者,大部分还停留在第一阶段。

在这种前提下,会出现什么问题呢?顾问会忽悠你了,如果企业自身的信息化人员对信息化的实施认识较浅,就很容易被忽悠住了,人家说啥你就得听,因为不懂啊,又不能和上级领导说自己不懂,结果呢,项目会做完一期,做二期,做完二期,做三期,顾问一直在那儿赚钱,信息系统的建设却进度缓慢,有时顾问会说,进度已经够快了,其实,仔细想想,是真的吗?整理数据就要半年你觉的正常吗?有时候,很多不正常的事,做的多了,说的多了,大家也认为正常了。就好像信息化建议必须要有二期一样,真的是这样吗?

于是,国企大部分信息化出现了经典的一幕:上线会议没有不成功的,系统没有不完善的,做完一期不做二期是不可能的(前提是企业还有钱)。

一句话很流行“如果有问题,先从自身找问题”,所以,要想有好的信息化建设,企业先要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有很懂行的人,如果没有,先找人吧,没有人,上了项目,只能是任人摆布,企业的信息化人员,只不过就是顾问赚钱过程中的一枚棋子,千万别把自己当上帝,那是自以为是。

三、项目定位不明确

在项目前期调研,一般都美好前景,所以会以为信息化是全能的,不再把系统看成工具,最后,自己也不知道信息系统到底是什么,只是觉的很强大,这种对信息化定位不明确,没有目标的情况,只会导致上线后的失望,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试想,一个没有标准的项目,到底做到什么程度算成功呢?考试还有个100分,60分呢。

四、形象工程

经常项目就被做成形象工程了,验收之日就是系统束在高阁之时,原因如下:

项目起初就是被作为形象工程立的项,当然并不是项目组的所有人都知道,这种项目束在高阁是正常地,毕竟完成了它的使命;

另一类,项目本来大家都赋予了期望,可是做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责任制和权力下放,即权力在领导,责任在干活的人,或者项目经理只有责任,没有决定权,财务支配权,那么这种项目就很难成功,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做成形象工程,有时连形象工程也做不成,直接失败了。也有可能,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担当责任的,即就算失败了,责任是大家的,不是某些人的,这种项目也很难成功,难免走上形象工程的结局。:

五、本位主义

这种问题出现的可能性最大,项目实施中各部门相当的本位主义,没有合作意识、大局意识,如果给某个部门派活,经常会听到的话是“这个任务不该我们管”、“我们不担这个责任”、“我们没有权力做这个”、“这个与我们无关,去找别的部门”,就算与某个部门有关了,也可能会听到“这个责任不该我们负啊,部门、部门也要一起干啊,我们自己干不了啊”等,当然如果有了利益,就是另一个说法了。

六、部门冲突

企业信息化总结篇2

论文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测度体系 评价体系

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内涵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主要是指由评价指标体系制订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评价原则和评价组织等所组成的整体。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一般可分为: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一个具体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行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汽车行业,纺织行业等;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个地区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一个市、一个省或一个国家等。

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和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是建立在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说,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由局部到全局、由内部到外部、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建设过程应该包括计划、实施、评估和改进四个环节。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评价,是从企业引进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1)检查企业信息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及时发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总结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三、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内容

1.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

企业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是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最基本的内容。如计算机、多媒体、传真机和电话等信息设备的装备,局域网、互联网的建设情况。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从功能上,考察管理系统的功能在多大程度和多大范围上得到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从性能上,涉及技术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易维护性和用户界面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价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的过程中,要遵循动态性原则层次性原则。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进展,企业不断应用新的信息技术,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要随之进行调整。而且,评估指标要有重点,分层次,以确保评价的质量。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要靠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支持,否则再先进的信息系统也毫无意义。可见,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中必须要十分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的评价。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可以评价信息系统的利用程度和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在评价中可以从挖潜能力、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共享方面、数据库的开发等方面进行评估。

4.信息化人才开发

人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参与者。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员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是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这方面,可以从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数、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员工参与信息化的程度等方面来评定。

5.信息化组织和控制

对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是基于信息化的深入,员工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规划、组织和控制机制,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有关信息化方面的政策、制度和标准的制定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总是依托于某一类型的组织结构,信息技术能使信息方便、高效的存储、使用、修改、积累和传播,从而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由量到质的改善提供可能。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评价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可使用比率算法,差额算法进行评价。

(1)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比率算法:

式中:qe为企业信息化收益;qc为企业信息化成本。

(2)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差额算法: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ex1=qe-qc

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1.企业信息化信息设备装备指标

(1)信息设备单项装备率。邮政装备率,企业用于邮政间接投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话装备率,企业用于电话装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传真机装备率,企业用于传真机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计算机装备率,企业用于购置计算机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多媒体装备率,企业用于多媒体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子信箱装备率,企业用于电子信箱投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网络装备率,企业投建网络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国际互联网装备率,企业投建国际互联网站(点)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

(2)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率。通过这一重要指标全面反映各种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的程度,它等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与企业全部设备投资总额之比。

(3)信息设备装备提高率。这是动态反映信息设备装备率提高的速度指标。它有信息设备单项装备提高率和信息设备综合装备提高率两个指标。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指标

(1)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的范围。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物料管理、客户管理等。

(2)信息系统的性能指标:①信息系统的总体水平:系统的总体结构、地域与网络的规模、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等。②信息系统功能的范围与层次:功能的多少与难易程度、对应管理层次的高低等。③信息系统的质量指标:系统的可使用性,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适应性,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的可维护性等。

(3)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信息系统文档的完备性。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指标

包括:①每人使用互联网的字节数;②每人图书、报纸、杂志的总印张数;③人均电话通话次数;④人均传真次数;⑤购买数据库的数目;⑥开发数据库的数目;⑦数据库信息总量。

4.信息化人才开发指标

包括:①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②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结构比例;③企业用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的经费;④企业用于吸引信息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⑤企业用于奖励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

5.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指标

包括:①信息化方面的方针和政策;②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和标准;③企业cio体制实施情况;④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效果;⑤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情况;⑥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和运行管理的质量;⑦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质量;⑨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的水平等等。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指标

(1)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信息化的投资额:包括信息系统硬件、软件的购置、安装,应用系统的开发或购置所投入的资金。②信息系统运行费用:包括消耗性材料费用、系统投资折旧费及硬件日常维护费等。③信息系统运行新增的效益:主要反映在成本降低、库存积压减少、流动资金周转加快与占用额减少、销售利润增加及人力减少等方面。④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为通过新增效益,逐步收回投入的资金所需的时间,它也是反映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指标。

(2)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对组织为适应环境所作的结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的变革会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一般无法用其他方法实现。②能显著地改善企业形象,对外可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对内可提高全体员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③可使管理人员获得许多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拓宽思路,进入学习与掌握新知识的良性循环。④系统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使部门之间、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这可加强他们的协作精神,提高企业的凝聚力。⑤对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定额与标准、计量与代码等的基础管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基他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条件。⑥应用系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提高了管理者决策的自信心和准确度。

五、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方法

1.企业信息化指数的测算方法

综合评价分析法的基本评价模型,通常多采用简单线性加权法:

式中,pi为第i个评价指标无纲化处理后的值;w i为pi的权重;eii(enterpriseinformatization index)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值。

2.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

它是动态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速度的指标。一般有两种方法:

(1)环比法。即本年度企业信息化指数与上年企业信息化指数之差,及与上年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的比率。

式中:叫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

(2)基比法。①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总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②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均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平均提高率;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n为l,2,3,…,n一l,n。

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

组织也是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结果,因此,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组织的工作。

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内容主要涉及评价专家组的组成,评价过程的安排,评价步骤的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选定等。

企业信息化总结篇3

杨副部长在讲话中说,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对于促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缩短工业化进程,实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先导和拉动作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关键需求,使信息技术成为改造传统产业、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增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竞争力、改善公共服务的有效途径,是当前形势和未来发展对信息化提出的迫切要求。

推动两化融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重点任务。两化融合工作主要从企业、行业和区域三个层面进行推进。一是企业层面。包括推动研发、设计等信息技术应用;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人力资源开发;推进企业管

理信息化;促进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发展。二是行业层面。包括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行业内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开展工业信息化运行监测工作等。三是区域层面。在8个两化融合试验区,把促进两化融合纳入本地

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点围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代物流发展、工业园区建设,做强主导和优势产业,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等内容进行经验总结和探索实践。

中小企业是两化融合的基本载体,对信息化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推动两化融合是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手段,也是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要求。年,原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信息办和信息产业部遵循“政府倡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共同启动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目前这项工作已划转到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实施以来,在各方面的积极支持和共同努力下,使得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政策的出台,对加强政府公共服务,鼓励和支持社会化服务,建立信息化服务体系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信息化对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同。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以解决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突出困难为重点,围绕增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市场开拓能力和竞争力,将开展信息化服务平台试点、促进两化融合试验区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组织开展信息化推进活动、加大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项目的资金扶持、加强典型案例宣传作为工作重点,在重点行业和区域开展了研究开发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质量控制和创新方法、电子商务应用等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企业信息化总结篇4

论文摘要:管理信息化是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的基石,本文提出结合行业特点选择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通过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的构建,提供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信息集成模式选择方案。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再是孤立的,大多数中小企业必须实现信息化才能融入和紧密联系在这个经济生态链中。中小企业信息化资金短缺、技术人员匮乏是事实,但面对中国融入世界经济浪潮之中,信息化管理对于一个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成本控制、新产品开发、市场研究、营销策略和客户服务,乃至生存至关重要。中小企业信息化刻不容缓。2005年8月,中小企业信息化联盟在京成立,以“携手同行,引领中小企业信息化未来”为主题,宣布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和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组织实施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正式启动。

由于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许多中小企业来讲,信息化已然是陌生的事物和全新的课题,无论在信息化规划还是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都存在很多困惑和狐疑。中小企业信息化变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中国地方区域经济的兴衰。

1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研究

中小企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运营基本上包括了生产、供应、销售、财务、人事,甚至研发等。但限于规模,中小企业内部专业分工不细,一般一人“身兼数职”;内部管理水平由于中小企业最重“机动”弹性,要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对内部工作制度化、系统化程度不足,系统的精确度与完整性较差,管理方法受资深干部主观经验影响大;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很难找到相同的运行规律,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难度。

综合考虑中小企业的行业特征,小企业资金匮乏,信息化技术和人才的不足等特点,按照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实施的侧重点的不同,将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集成模式分为: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集成erp模式、中小企业面向客户关系管理的管理信息crm模式和中小企业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管理信息集成scm模式三种:

1、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集成erp模式,是指根据小企业的行业特征,在节约有限人力、物力、财力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电子商务为依托,以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的管理信息化为中心,逐步分阶段实施中小企业全面管理的信息化。

中小企业信息化必须结合中小企业行业特点,深度挖掘企业的目前的信息化需求。纵观erp近4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主要是基于制造型企业,对于中小型内部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库存不准,材料积压与停工待料并存,财务管理混乱等现象,正是erp管理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制造型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集成erp模式的优势:(1)erp时的制造型中小企业更加面向市场、面向经营、面向销售,能够对市场快速响应;它将供应链管理功能包含了进来,强调了供应商、制造商与分销之间的新的伙伴关系。(2)erp更加强调企业业务流程,通过工作流程化实现企业的人员、财务、制造与分销间的集成,支持企业过程重组。(3)erp更多地强调财务,具有较完善的业财务管理体系;这使得价值管理概念得以实施,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更加有机地结合。(4)erp较多地考虑人作为资源的因素在生产经营规划中的作用,也考虑了人的培训成本。(5)在生产制造计划中,erp支持mrpii与jit(just-in-time)的混合生产管理模式,支持制造型中小企业多种生产方式(离散制造连续流程制造等)的管理模式等。

2、中小企业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集成模式,是指根据小企业的行业特征,首先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然后逐步分阶段实施中小企业全面管理的信息化。如加入国际或国内产业链,与大企业结为业务伙伴企业等方式。

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定位很重要,中小企业作为供应链中供应商还是配套厂商,渠道商还是零售商,直接影响到中小企业目前的信息化需求。中小企业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管理信息集成scm模式主要适应于纺织、食品等消费品行业,如服装、鞋帽、食品、百货等;机器设备的零部件加工行业,如空调、汽车零部件生产小企业。

3、中小企业面向客户关系管理的管理信息crm模式,是指根据小企业的行业特征,在节约有限人力、物力、财力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电子商务为依托,首先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信息化,然后逐步分阶段实施中小企业全面管理的信息化。在服务型行业、消费品行业、商品零售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可以首选面向客户关系管理的管理信息crm模式,例如旅游公司、美容、超市商场等组织;对于其他中小企业,如果企业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最大化客户价值、推行精细营销,可以先实施crm客户关系管理,或是实施具有crm功能的管理信息子系统。

2层次分析法简介

2.1层次分析法(ahp)概述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a.l.saaty教授于二十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实用的多方案或多目标的决策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它合理地将定性与定量的决策结合起来,按照思维、心理的规律把决策过程层次化、数量化,实现定量化决策问题。该方法自1982年被介绍到我国以来,以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处理各种决策因素的特点,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应用层次分析法解决问题的思路是:首先将所要分析的问题层次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组成因素,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隶属关系,将各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分析结构模型,然后对模型中每一层次每一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依据客观现实的判断给予定量表示(也可以先进行定性判断,再赋值量化),再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最后通过综合计算各层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值,得到方案层相对于目标层和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组合权值,并以此进行方案优劣次序的排序,作为评价和选择方案的依据。

2.2层次分析法(ahp)应用程序

运用ahp法进行决策模型构建时,需要经历以下5个步骤:①、建立系统的层次结构模型;②、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正互反矩阵)③、针对某一个标准,用和积法或方根法计算各备选元素的特征向量w(权重);向量w的分量wi为层次单排序。④、计算最大特征根λmax;计算当前一层元素关于总目标的排序权重;⑤、计算一致性指标ci、ri、cr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3基于ahp的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构建

1、确定总目标: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的选择与建立,关系到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成败,关系到中小企业的成长。首先中小企业要有信息需求作牵引,即信息系统的实施原动力在于企业的本身。通过对信息系统的深刻认识,确定中小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总目标,弄清信息规划决策所涉及的范围、所要采取的措施方案和政策、实现目标的准则、策略和各种约束条件等,广泛地收集信息。

2、建立多层次的递阶结构: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按目标的不同、实现功能的差异,将信息化模式选择考虑因素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经济效益、管理效益、技术要求、预算(考虑计算繁琐,实际运用时可以增加)。可以选择的管理信息化模式有企业资源计划集成模式(简称erp模式)、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集成模式(简称crm模式)、面向客户关系管理的集成模式(简称scm模式)。可以构建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层次结构模型

3、确定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层次结构模型中相邻层次元素间相关程度。通过构造两比较判断矩阵及矩阵运算的数学方法,确定准则层对于目标层的判断矩阵见表(1),确定方案层对准则层各元素的判断矩阵见表(2)。

模式选择

经济效益

管理效益

技术要求

预算

经济效益

1

4

2

3

管理效益

1/4

1

1

1/2

技术要求

1/2

1

1

2

预算

1/3

2

1/2

1

表(1)准则层对于目标层的判断矩阵

经济效益

erp

scm

crm

管理效益

erp

scm

crm

erp

1

2

3

erp

1

2

4

scm

1/2

1

3

scm

1/2

1

2

crm

1/3

1/3

1

crm

1/4

1/2

1

技术要求

erp

scm

crm

预算

erp

scm

crm

erp

1

1/2

2/3

erp

1

4

5

scm

2

1

1/2

scm

1/4

1

1/2

crm

3/2

2

1

crm

1/5

2

1

表(2)方案层对于准则层个因素的判断矩阵

4、构造好判断矩阵后,需要根据判断矩阵计算针对某一准则层各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是足够多个根据随机发生的判断矩阵计算的一致性指标的平均值。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四阶矩阵的ri=0.8931,三阶矩阵的ri=0.5149。

5、计算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即计算准则层对于目标层的判断矩阵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见图(2),和方案层对于各信息化需求因素的判断矩阵单排序,见图(3),包括方案层对于经济效益的判断矩阵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方案层对于管理效益的判断矩阵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方案层对于技术要求的判断矩阵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和方案层对于预算的判断矩阵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图(2)准则层对于目标层的判断矩阵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图(3)方案层对于因素层(准则层)的判断矩阵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6、根据所有的层次单排序计算的结果,计算各层元素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进行总排序,以确定递阶结构图中最底层(信息化模式方案)和各个各信息化需求因素对总目标的重要程度。先算出bicin,再计算σbicin,总排序结果矩阵计算如下表(3),得出总排序结果见图(4)。

表(3)总排序结果矩阵计算表

图(4)总排序结果

7、构造好判断矩阵后,需要根据判断矩阵计算针对某一准则层各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虽然在构造判断矩阵b时并不要求判断具有一致性,但判断偏离一致性过大也是不允许的。因此需要对判断矩阵b进行一致性检验。ci是总排序一致性指标ci=σbicii,ri是层次总排序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σbirii,最后算出cr层次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例cr=ci/ri,一般而言cr愈小,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愈好,通常认为cr£0.1时,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根据分析计算结果,考虑相应的决策。

4结论

基于ahp的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的构建,通过对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整体全面综合考虑分析,保证了在信息化基础模式及相关技术平台等的选择上具有适当的量化依据,同时明确了信息化相关影响因素,具有帮助企业高层对企业实施信息化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的能力;利用基于ahp的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的构建,进行企业信息化规划,能较好地实现企业信息化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动态一致,有助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选型,避免了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的盲目性、从众性;合理进行信息化的投入,节约了有限资金,抓住宝贵的时机,为中小企业信息化进一步深化、升级奠定良好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总结篇5

当今是经济全球化与知识革新创新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到处充满着竞争与压力,无论是生活还是生产,无论是哪一个行业,哪一个产业。比如一个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很好的适应这个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一旦脱离了脱离了,就无法更好的立足这个巨型的社会。21世纪是一个信息社会,全球的信息已经呈现飞速增长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信息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到处可见,比如信息形式的多样化,有纸质信息,有网络信息,但是我们应该要清楚的认识到这样一个形式,全球的信息已经出现了由纸质为载体向以光以磁记录为主,传播的方式也不断地更新进步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不断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不断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企业做为市场的主体,在市场中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做贡献,依靠信息化手段已经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因此信息化时代的企业都大力推动信息化的建设。另外,俗话说的好,有市场就会有需求,同样,有评价了就会有管理,一个项目的推出只有对其进行管理进行评价了才会有更好的结果去指导管理,如果没有评价就不会有好的管理,好的评价也就不会促进一个企业好的管理好的发展。所以,评价的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指导管理,评价是管理的晴雨表,是发展的方向盘。

2相关理论概述

2.1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所谓企业信息话就是指以企业流程重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的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和市场竞争力。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不断地为自身创造发展的空间,不断地向企业信息化方向前进。企业的信息化主要就是通过企业的生产,资金的流动,客户的交流转化为数字信息的形式,通过不断地加工利用再生产,而分享公司内部人员,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清楚的了解到公司发展的情况,并且依据这些数据为以后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发展动力来源,让高层也通过这些数据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合理的利用,以获得更多地经济利益。所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信息化具有领头羊的作用,我们只有经过不断地分析不断地总结,在一定程度上将会保证企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它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的保证,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2.2信息化管理

刚刚我们已经了解了信息化,那么什么是信息化管理呢。首先,所谓的企业管理在经济学中是指,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一系列智能的总称。因此,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得出企业信息管理,就是指,对那些企业的信息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让它们朝着既定和自身发展的轨道运行,服务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对信息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是一个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如果没有企业信息化管理,企业就不能很好的发展,就不清楚企业发展的情况,也不利于有效决策的形成实施。

2.3管理绩效评价

管理绩效评价简单的说就是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一个评价,我们都知道一个企业有了自己一整套的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那么怎样判断他的这个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好坏了,只有对其进行评价进行分析总结,从分析评价的过程中得出其精华的一部分,去掉不适合企业发展的另外一部分,简单的说就是当对其进行分析之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不适应发展的从企业中拿掉,让那些为企业带来经济效应,提高竞争力的成分继续留下来,带领企业起立于前列。所以说,一个企业不能只是一味的做,而不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就像人一样,只有不断地对自身进行反省总结才能够提高,才能够不断的做到完美,一个企业也是一样的,他只有不断适应时展的需要,适应时代的潮流,才能走的更远发展的更好,从而又能够不断的吸引人才,不断地提高收益,不断的提高市场净竞争力。这样不断地循环,才能长期出于不败之地。

3企业信息化管理绩效评价的原因

前面已经了解了一些相关的概念,那么我们接下来就要来就来了解一下为什么要选择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原因。首先第一,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应,吸引人才,提高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另外,什么是企业,企业就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不以盈利目的机构不叫做企业,所以,企业的实质符合这一点,通过对企信息化管理进行绩效的评价,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带来经济效益,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部分,企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国家的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它将会带动整个经济行业的发展,所以要不断的充分的利用好现代化资源,充分利用其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如果二者互相利用好了的话,将会实现两全其美,双方得利。

4企业信息化管理绩效评价的挑战及解决的方法

虽然企业信息化管理绩效评价,在企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该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不是很成熟,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还有待提高的地方,遇到很多的挑战,但是只要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能过将信息化管理很好的与绩效评价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一定能过让企业更好地发展,不断的为企业带来经济效应。比如,在企业要适时的对信息化进行评估,进行总结,不断地提高,让信息化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同时充分重视评估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一个企业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5结论

企业信息化总结篇6

本次调研对象的选择,我们注重被调查企业代表性与标杆性,但总体来讲偏重于中大型企业。从业领域包括丝绸、鞋品、男装、女装、羊绒、童装以及面料等企业;从企业发展阶段来说,既包括**等行业领头羊,也包括品缘、小玩皮等行业新秀;从企业性质来讲,69.23%的被调查企业属于民营企业,30.77%的被调查企业属于外资或三资企业;从企业规模来讲,45.45%的被调查企业门店数量超过300个,53.85%的被调查企业员工人数为1000人以上,58.33%的被调查企业销售额超过10亿人民币。

中国服装企业----**信息化现状深度调查报告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无论是几十个亿销售额的行业巨头,还是只有几千万的行业新秀,都在全力打造适合自已的信息化平台,试图依靠优势信息平台来降低生产成本、缩短反应周期或者加强终端控制能力。

在信息平台成为核心资源的行业趋势下,做为个体的服装企业该如何开展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呢?基于此,《中国服饰》杂志社与**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对国内服装行业**年底的信息化现状与管理策略进行了深度调研,调研的内容主要分为信息化投入与制约因素、it组织现状、it应用现状及未来考虑、it策略及管理等4个方面。

一、信息化投入水平与建设制约因素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投资,需要的不仅仅是口头的重视与关注,而是需要企业实实在在的投入,才能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国外企业的信息化投入一般至少要达销售额的2%以上,领先企业甚至达到5%~10%。国内服装企业信息化投入水平如何?一个企业信息化建设要面临诸多资源瓶颈,如技术方案、人力资源、企业信心以及资金,我们应该首先关注那个因素呢?

1.信息化建设投入水平

被调查企业**年信息化投入与销售收入的百分比有所上升,55.56%的被调查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在0-1%之间,11.11%的被调查企业投入达到了1%-2%,3.33%的被调查企业信息化投入水平达到2%-3%。这种信息化投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目前的服装企业信息化处境。

it组织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第一资产,是企业信息规划、信息化建设以及信息化项目落地的有力保障。一支精干、敬业、技能综合的it队伍不仅可以解决企业运营的诸多难题,提高服装企业的运作效率;还可以成为高层决策的信息使者,通过数据挖掘、电脑看板等工具的应用,为高层提供数据依据。

基于it组织的重要性,服装企业的组织架构应该怎样设置,信息组织领导权该由谁掌控?服装企业it部门应该有多大?信息化部门的人员流动性如何呢?

1.信息化建设投入水平

被调查企业**年信息化投入与销售收入的百分比有所上升,55.56%的被调查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在0-1%之间,11.11%的被调查企业投入达到了1%-2%,3.33%的被调查企业信息化投入水平达到2%-3%。这种信息化投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目前的服装企业信息化处境。

图表1信息化投入占销售额比率

2.企业信息化的制约因素

企业信息化的制约因素方面,58%的企业认为“缺乏技术积累,技术风险大,技术创新成本高”,50%的企业认为是“缺乏高素质人才”,42%的企业认为是“缺乏资金”,调研结果说胆,服装企业的信息化任重而道远,技术积累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都将是长期又艰巨的任务。

图表2信息化的制约因素

从本次调研的结果来看,国内服装企业的投入水平普遍偏低,较低的投入水平决定了信息化建设的不如意。服装企业要改变信息化现状,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只有在适当的资金投入下,才有可能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也才有可能进行技术创新,打造出以高效信息化平台为核心的竞争力。

1.it组织层级分布

对it组织层次的调研表明,大部分服装企业充分意识到信息化组织因素对信息化工作影响,55%的被调查企业设置了信息化总监岗位,并直接对总经理或董事长负责,从组织层面上为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27%对“副总经理”负责,18%对“其他职能老总”负责。其中对副总经理负责与对其他职能老总负责的区别在于:对副总经理负责指信息化工作是副总多个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对其他职能老总负责,则是指主要职能是财务或行政,而兼顾信息化工作。

图表3it组织在企业组织中的层级分布

2.it组织员工数量

**年it组织的员工数量与**年相比增长幅度为68%,其中普通员工增长比例为93%,软件维护人员增幅为78%,软件开发人员增幅为40%。**年服装企业的信息化工作需求与**年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图表4it组织员工数变化示意图

3.it组织员工的流动性

**年,it组织员工流动性调查曲线呈现马鞍型,67%的被调查企业it员工流动率在5%以下,25%的被调查企业it员工流动率在10%-15%之间,两个数据占总量的92%,说明在大部分服装企业信息化建设走向成熟的同时,仍有不少服装企业的信息化存在着较大的管理问题。

企业信息化总结篇7

一、档案信息服务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1.为企业发展决策和制定企业发展计划提供参考依据企业档案中记载着企业自身以及企业各职能部门行使职能的法律依据、处理事务的结果、重要的事实和大量的工作经验等,同时也记录着企业各个阶段发展的各种重要资料。企业需要借助这些档案去制定政策,对企业进行宏观管理。通过对大量档案的利用和分析,有助于企业对现实工作和未来发展做出准确的判断,实现对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有效管理,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

2.业务促进作用所谓业务促进作用是指企业档案在科研、生产等业务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企业的生产、经营等各种活动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以部分地继承前人的成果、经验为条件的。企业档案中蕴藏着各项业务活动的宝贵经验,记录着各种技术攻关的方法,记载着企业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积累的各种技术和工艺上的突出成就,是企业的宝贵财富,能为今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科研突破提供参考。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简称中交二航局)在几十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众多的技术成果和生产工艺,每一次的技术革新和科技进步都离不开企业档案为之提供的相关有效的信息服务。

3.为解决法律纠纷提供重要凭证这是指企业档案在解决争端、处理各种案件活动中所发挥的证据作用。企业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各样由于协作或竞争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企业档案如经营合同档案、技术合同档案、专利档案等等为解决各类纠纷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企业档案的法律证据性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均予以认可的。中交二航局的合同部在处理诉讼纠纷的时候,也常常需要借用与案件相关的档案材料作为法律凭证,因此档案在解决企业各类法律纠纷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企业发展和宣传企业文化的重要素材企业档案是企业所创造的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它记录着企业昨天的艰辛、今天的辉煌以及明天的希望,企业档案本身就蕴涵着一种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企业档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和重要依据,为企业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总是希望从档案信息中提取一定的精华,或者举办各种形式的企业档案展览,比如展示企业的老照片等等,以此教育和感染员工,提升员工的荣誉感和团队意识。因此,企业档案在企业文化宣传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我国企业档案信息化和信息服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各大国企充分认识到了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经过努力,我国大型企业的档案信息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从总体上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档案信息化水平较低,档案信息服务停留在初级阶段网络和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极大地引导着信息需求。信息利用者利用网络和计算机获取信息资源,成为今后信息服务的一种重要方式,这对档案信息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来看,档案信息技术现状相对落后,很多企业还没有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大部分企业的档案信息化工作也仅仅停留在档案信息输入和查询阶段,利用者无法从网络平台获取需要的信息。此外,相当多的档案部门可用于进行信息处理与传输的技术装备条件还很差,用于支撑档案信息网上全文查询的平台技术也很少能实现,这一切构成了档案信息化的直接障碍。

2.档案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信息共享不充分例如,中交二航局是一个国有大型施工企业,旗下有二十多家分子公司,公司较早就开始实施档案信息化管理,并建立了统一的档案管理系统和网络平台。但在实际工作中,各单位档案管理相对独立,业务往来较少,加上很多分子公司档案信息化建设落后,使得档案信息不能充分共享、充分利用。我国许多大型企业集团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总部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较高,而分子公司相对落后,各单位之间缺乏协调与交流,使整个企业的档案信息服务水平差距较大。

3.信息资源基础薄弱,信息服务效率低有的企业缺乏专门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机构,管理队伍配备不齐全,信息采集单一,档案信息编研能力差。多数企业档案信息的开发还停留在简单介绍、汇编、保管、查阅等阶段,有的企业档案部门很少进行档案编研、检索和信息开发等工作,综合性和专题性的档案编研材料微乎其微。档案部门服务方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档案上网质量不高,信息的二次利用差,资源开发不够,这一切导致在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时,信息内容不全面,传输渠道不畅通,信息加工处理不当等问题。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担负起信息时代赋予的使命,与时俱进、广学博采,接纳多方面信息,提高网络利用和档案资源开发运用技能。

4.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无法跟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快了档案工作现代化的进程,从而对管理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的成熟和普及,数据标准化工作的完善以及办公自动化在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广泛应用,新载体形式的公文将大幅增加,机读型、缩微型、视听型档案将大量涌现。这些变化将深刻地影响着档案工作队伍结构及档案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信息技术知识将成为每一个档案人员知识构成的必备要素。而我国大型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大多年龄偏大,他们已经习惯于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不善于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同时很多企业只设有兼职档案人员,他们缺乏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很难胜任当今信息时代的档案管理工作。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信息服务水平的对策和途径

1.加快软硬件建设,开发现有信息资源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硬件资源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升级换代。没有这些工具的支持,或者说有了相应的技术支持和硬件支持,却没有有效地加以把握和运用,企业档案工作就难以走上信息高速公路。随着企业档案信息数量的剧增,人们越来越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全方位、多层次、多功能的现代化开发。所以,计算机技术及其配套技术、设施必须跟上,以满足信息化的基本要求。要继承和发扬原有的档案信息开发思想和方法,对现有的档案信息进行全面开发,如分类检索拷贝、按类储存、网络传递等,通过各种先进手段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档案信息服务。

2.准确定位,将档案信息化纳入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企业需要高质量、高集成的档案信息以及科学有效的档案信息管理。企业档案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序组织和开发利用,从而促使企业信息化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使企业具有更强劲的实力生存于市场经济之中。因此,各大型企业应把档案信息化纳入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中交二航局领导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总体战略和主营业务,制定公司信息化总体规划,确立信息化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制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把档案信息化管理纳入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档案管理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的系统工程,在制定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规划时,要从实际出发,既要全面系统又要有所侧重,在充分运用先进信息技术的同时,档案管理要做到分类科学、排列有序、利用方便、信息共享,最终实现档案管理与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同步开展、同步发挥作用。

3.建立统一标准,形成统一的档案管理系统和网络平台对于大型企业集团来说,公司上下级之间、各个分子公司之间使用统一的档案管理系统软件,建立相应的数据规格标准和统一的数据管理,是实现集团档案信息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供良好的档案信息服务的保障。如果各公司的档案管理系统不一致,数据规范标准不统一,那就无法实现整个集团公司档案信息的共享,各公司之间也不能充分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中交二航局在2011年上线了新的档案管理系统,该系统由公司总部统一部署,从公司总部到分子公司再到各个项目部全部使用这套系统,从而形成了全公司统一的档案管理平台。同时,该系统由BS端和CS端两部分组成,档案人员通过业务管理系统操作功能处理档案业务,员工可以通过网页端来查阅、借阅、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只要公司的档案进行了信息化处理,上传到档案管理系统中,公司的员工就能查询、利用;同时该档案管理系统与公司oa系统对接,可直接在线归档、处理公文。统一通用的档案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档案信息化水平和档案信息服务的能力。

4.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方式在企业开展信息化之前,企业档案部门的服务受档案管理场所的局限,利用者需到档案室才能获得服务,并且以手工操作方式为主。在信息化环境下,信息利用是开放的,利用者可以在任何一个地点,通过计算机终端联网的方式查找所需信息。传统档案室提供给读者的是印刷型信息,要求利用者进行顺序、线性阅览和检索,而网络则可以提供用户非顺序的、随机的、网状阅览和检索,即超文本阅览,如www检索等。中交二航局的“员工综合管理系统”中有一个模块就是档案管理,在这个平台上只要是单位员工以自己的账号和密码登录就能查询到所需的档案信息,既方便又安全。此外,还可以提供网络咨询、建立企业数字档案馆等服务方式,以满足企业对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

5.加强档案编研工作,增强开发利用企业档案信息的主动性一是编制好各类检索工具,这对提高调卷效率十分重要;二是开展咨询服务,及时做好记录工作,以便日后利用,使企业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三是深层次加工企业档案信息,主动有效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四是注重收集反馈信息,避免档案信息开发的盲目性,增强档案信息输出的准确性;五是积极主动提供档案信息服务,采取分发各类档案目录,进行电话调卷与咨询,传真查阅、开架阅览,编写和分发全宗指南等资料介绍库藏档案内容与成分等方式,为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提供便利。企业档案部门要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新要求和自身馆藏特点编纂出实用有效的编研材料,为企业发展提供高效服务。

企业信息化总结篇8

theempiricalResearchontheimpactFactorsoftheapplication

performanceofenterpriseinformationtechnology

SiLin??sheng,waGnwen??ju,weiming??xia

(managementCollege,He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Zhengzhou450052,China)

abstract:atpresent,theinvestmentoftheinformationtechnologyinenterprisewasbeingmoreandmore.theinvestorswanttogainconsiderablereturns,butitsapplicationperformancewasimpactedfrommanyfactors.inthispaper,applyingstructuralequationmodelontheempiricalresearchwefindthattheinnovationofenterprisemanagementandculturedirectlyimpactonthelevelofapplicationandcontrolofinformationtechnology.Demandanalysisandcontrolinapplicationofinformationtechnologydirectlyimpactontheapplicationperformanceofinformationtechnology.However,thehypothesisonthelevelofsystemselectinganddesigningofinformationtechnologyappliedinenterprisespositiveimpactonapplicationperformanceofenterpriseinformationtechnologywasnotsupported.

Keywords:informationtechnology;applicationperformance;structuralequationmodel

1引言

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指导下,我国企业已深刻认识到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将企业信息化视为提升和保持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纷纷投资于信息化建设,在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领域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经过几年来的实践,确有一些企业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提高了管理水平,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然而,许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项目实施却遭受失败或未达到预期目标,甚至损害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陷入困境[1]。国际著名的信息咨询机构StandishGroup对8400余个信息技术项目进行调查研究表明:16%的项目实现其目标;50%的项目需要“补救”;34%的项目彻底失败[2]。20世纪80~90年代,我国投资mRpⅡ/eRp几百套,成功率不到20%。可见,企业应用信息技术面临着巨大的投资风险[3],而影响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及绩效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如何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准确把握这些影响因素,是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率,获得预期绩效的重要保证。

对于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最早是从信息技术投资评价开始考虑的,parker[4]提出了信息化投资的评分方法,对信息系统进行费用与收益、事业方面以及技术方面的评价,涉及到了影响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一些因素;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开始从企业信息化的风险分析角度进行研究,米阿伦[5]总结出了信息技术项目的厂商风险、产品风险、设计风险、文化风险、延迟风险、规模风险等七大风险,刘慧、陈虔[6]研究了信息技术项目的项目风险、技术风险、过程风险、商业风险、外部风险。近年来,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学者们开始重新认识企业信息技术的价值,Carr[7]认为,信息技术属于基础性技术,当信息技术成为企业的基础性设施后,这时企业以it为基础所获得的优势就将失去。随着信息技术大众化的趋势的继续,铺张浪费所带来的惩罚只会加重,因此,信息技术管理应该采取守势,把重点放在降低风险而不是增加机会上。对于这个问题,李东[8]认为,应该重新审视企业目前的信息化现状和企业经营环境,做好企业信息化的规划,从企业发展的战略角度思考如何进一步创造价值。因此,研究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绩效的影响因素,应该突破技术视角的局限,综合考虑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的影响,但是,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目前主要是进行描述性分析,没有进行实证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明确各种因素对信息技术应用绩效的影响程度。

2研究假设的提出

2.1管理与文化因素

企业信息技术的成功应用与本企业的管理与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实施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管理项目,而非仅仅是一个it项目[9]。不少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尚未认识到这一点:在选择系统时仅由技术主管负责,缺少业务部门用户的参与;在实施系统时仅由技术部门负责,缺少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积极参与;项目经理由技术部门的领导担任,高级管理人员、尤其是企业的一把手未能亲自关心负责系统实施[10]。这些问题的出现,使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管理思想和管理观念的转变、企业战略的调整、组织结构的变革、商务模式的创新、企业文化的建立等难以适应企业信息化带来的改变,将会给企业信息化带来不稳定因素,使信息化实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因此,可以假设:

H1企业管理与文化的创新程度会正面影响企业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的实施与控制水平。

2.2需求管理因素

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11],需要进行系统的需求分析和总体规划设计,企业必须根据总体的发展规划和内外部环境制定出有效的信息战略,明确企业信息化的实施范围和实施内容。尤其是在信息化项目立项分析时,要考虑企业是不是到了实施某种信息化手段的阶段、企业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信息化系统是否能解决、在财力上企业能不能支持信息化的实施、企业内部管理组织的适应性、行业应用状况、相应的财务分析、对管理咨询公司的选择等等。如果缺乏总体性的规划与客观的分析评估,将会在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大量的不确定性,最终可能导致项目的失败。因此,可以假设:

H2企业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的实施与控制水平与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绩效呈正相关。

2.3选型与设计因素

成功实施企业信息化并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必须根据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设计和重组业务流程[12],设计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方案,确定硬件和网络方案,选择信息化系统软件、系统集成商和咨询商。业务流程的设计和重组必须保证信息化系统在正式运行后,各项业务都能处于有效的控制之中,否则控制环节不足会有业务失控的风险[13]。企业信息化实施方案关系到信息化进程的效率和效果。硬件和网络方案直接影响系统的性能、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而信息化系统软件提供商和系统集成商的行业应用经验、研发能力、信誉、服务品质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项目的实施及后期应用[14],而且,设计与选型的不合理还可能使企业被系统软件提供商和集成商锁定,面临着巨大的转移成本和风险。因此,假设如下:

H3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管理水平与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绩效呈正相关。

司林胜,等:?a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Vo1.26,no.2预测2007年第2期2.4实施与控制因素在企业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通常采用项目管理技术对实施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15]。项目实施计划的科学与否、财务预算与资金来源能否保证、阶段成果明确与否、协调和沟通好坏,决定着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实施过程中系统安全技术的采用和安全管理制度的设计是企业信息化安全管理的关键。而项目评估是信息化实施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正确地评估实施成果,离不开清晰的实施目标、客观的评估标准和科学的评估方法,忽视项目评估将带来实施小组不关心实施成果这一隐患,这正是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巨大风险所在。因此,可以假设:

H4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系统选型与设计水平与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绩效呈正相关。

上述假设如图1所示。

3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3.1样本的来源与选择

根据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绩效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设计了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绩效的调查问卷。对河南省10个地市级城市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的典型企业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共调查了83家企业,每家企业都请企业的信息主管或熟悉相关情况的人回答问题,提高了问卷填写的有效性。共回收问卷68分,剔除无效问卷12份,有效问卷56分,问卷回收率为81.9%,有效率达到67.4%。

3.2变量定义

该模型主要涉及5个潜变量,其中管理与文化因素、需求管理因素和选型与设计因素为外源变量,实施与控制因素和信息化效益为内生变量。这五个潜变量都属于概念层次的变量,我们还要进行操作性变量设计。在调查问卷设计中,采用了国际通用的等级量表法,用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成功度反映其总体绩效,并将成功度划分为很成功、较成功、不够成功、有些失败、彻底失败五个等级,分别用1、2、3、4、5表示,并分别代表绩效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

具体变量定义如下:

(1)企业管理与文化的创新程度。本研究用管理观念转变、管理职能调整、管理文化重建和业务流程重组四个指标来测量。

(2)需求管理水平。对于需求管理水平的测量我们用需求预测、系统规划、需求控制三个指标来测量。

(3)选型与设计水平。本研究用方案设计水平、网络硬件水平、软件功能、转移成本和咨询商能力五个指标来测量。

(4)实施与控制能力。信息化实施与控制能力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如信息技术人员、信息技术运行状况、对实施的持续管理水平、对各方面的控制及对安全的考虑等因素。本研究选取人员素质、系统运行集成度、进度控制、绩效控制和安全制度健全度作为信息技术实施与控制水平的测量?副辍*?

(5)信息技术应用绩效。本文对信息技术应用绩效的测量采用供应链管理绩效、客户满意度、经济绩效三个指标来?┎饬俊*?

3.3研究设计

本文选用结构方程模型作为建模的主要手段,建立相应的结构方程模型,同时选用相应的统计软件??LiSReL对模型进行分析处理。对于原始数据,首先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各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或协方差矩阵[16]。

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以通径图的形式描述如图2。

4结果分析

4.1测量模型分析结果

本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模型的测量属性,此运用??LiSReL??8.53软件进行了分析。表1为测量模型中各指标的负荷系数及相应的t值。

表1的结果是用固定负荷法得出的,从以上测量模型输出结果可以看出,各指标显著性检验的t值都大于2,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结果输出报告中提供了许多全面测量模型拟合度方面的指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评价测量模型的拟合情况。几个常用的模型拟合统计指标如表2所示。

从输出报告结果可以看出,在全面测量模型的拟合统计指标值中,χ??2=79(df=51)及p=0.007,不显著的χ??2值意味着理论模型和经验模型拟合得很好,这是我们所希望得到的结果。其他的拟合指标值则要求具备统计显著性。在此测量模型中,RmSea=0.1001,虽然大于建议值0.08,但在一些探索性因子分析中可以适当放宽此指标值。nnFi,CFi都大于0.8,虽然不是非常理想,但仍可接受。另外,前面也得出了测量模型各指标的因子负荷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因此,此测量模型各指标的设置比较合理。

4.2结构模型分析结果

表3为结构模型的拟合度指标值。在结构模型中,χ??2=166(df=163)及p=0.43,不具备统计显著性,非常理想。RmSea=0.017(小于0.08,较理想),nnFi=0.87,CFi=0.90,SRmR=0.087都较理想。因此,模型的总体拟合符合要求。表4为结构模型的路径系数及其显著性检验的t值。

5假设验证

由以上的计算结果可见:

(1)对于假设??H1??,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的管理与文化的创新程度与企业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的实施与控制水平的路径系数为0.96(γ????11??=0.96),高度相关。t检验值为5.13,通过检验。分析结果支持假设??H1??。说明企业的管理与文化的创新程度越高,企业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的实施与控制水平越高。

(2)对于假设??H2??,从分析结果中看出,实施与控制水平与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总体绩效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65(β????21??=0.65,t=2.66),显著性检验通过。分析结果也支持假设??H2??。

(3)对于假设??H3??,从数据分析结果看出,企业信息化的需求管理水平与企业信息化总体绩效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38(γ????22??=0.38,t=2.15),t值显著性检验通过。

(4)对于假设??H4??,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系统选型及设计水平与企业信息化绩效之间的路径系数是-0.29(γ????23??=-0.29,t=-0.76),它们之间从实证数据来看是负相关,并且t检验也并不显著,说明信度不高。实证分析结果不支持假设??H4,假设H4??不成立。

6讨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应用绩效不单单取决于技术本身,更多的是技术以外的因素在发挥作用。比如,企业管理与文化的环境与水平能否为信息技术采用创造条件,企业管理与文化的创新能否适应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在采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是否进行了科学的需求分析,企业是否到了采用某项信息技术的时候,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对信息技术的需求水平如何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当然,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的科学实施与控制也是提高其应用绩效的重要因素。

相反地,本文的研究发现,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系统选型及设计水平与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绩效的正相关关系不成立。这可能与本研究的方法有关,本次调查仅为河南省10个地市级城市的企业,并且调查难度相当大,调查范围和数量有限,因此,实证研究结果可能会受到样本的外部效度的影响。但是,也应该注意到,许多企业在采用信息技术时往往受供应商、咨询商等因素的影响,甚至存在一定的攀比、一步到位等思想,使其在信息技术的选型和设计上不切实际,往往超过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和应用条件,反而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绩效,以至于出现信息技术的投资没能同步地创造出商业价值,而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资金和时间投入却不断增长的“信息悖论”现象。

企业信息化总结篇9

摘要:当今社会,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快速的发展进步,在时展的洪流中,原有的会计电算化的方式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供电企业在原有的会计核算方式的基础上,采用了新的手段。会计电算化解放了供电企业职工的双手,摆脱了繁琐的人工核算过程。如今,会计核算和管理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文章深刻指出了供电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发展的现状,进而探讨加强供电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办法。

关键词:供电企业;信息化;现状;管理办法

一、供电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供电企业是一种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进程中,是比较早的运用会计信息化管理的企业。但是由于将会计信息化管理成功地运用在会计方面,也只是近几年才推行的方法。供电企业相比其他企业来说,在部分会计软件或硬件方面的应用还是小有成效的,在对erp等会计相关软件的应用方面也相当重视,成功的实现了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管理的转变,提高了业务处理的速度和质量,会计信息化的实施将使企业的内部管理和控制方式都发生相应的改变,将会计核算和企业管理系统紧密的联系起来,在网络平台上,运用电子化的手段进行会计信息的接收传递共享和分析,实现了会计信息在各部门业务范围之间及时有效的传输。但从目前会计信息化在供电企业的实际应用方面的情况来看,会计信息化管理在使用中还是存在了一些问题,就从供电企业成功迈进会计信息化管理的道路来探究,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探究加强供电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办法。

二、加强供电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办法

1.强化对企业会计信息的认识

认识是实践的基础,供电企业想要更好的进行会计信息化管理,就要加强对会计信息的全面认识,修正对会计信息化管理的片面认识。重点是认识到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从而了解会计信息化管理在企业管理上的先进性。企业的员工要树立建立科学化会计信息管理的意识,不要停留在对会计信息化管理肤浅的认识层面上,推进会计电算化的层次。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情况,考虑到会计信息软件的适用性,并不是所有的成功的实践经验都可以照搬全收运用在自己的企业,选择适合企业的会计信息软件模式,不要盲目的套用其他企业的经营模式,忽视会计信息软件适用性的特点,单纯的模仿只会给信息系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加重企业的负担。在管理的战略上要先进创新,原先会计电算化的运用范围狭窄,只能单纯的运用在记录和核算上。企业应当重视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在企业管理实施中的重要作用,把会计信息化管理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会计信息化管理有助于推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2.改善企业会计信息的共享机制

企业要把企业管理信息化和会计信息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来开展企业的工作,从一系列的管理工作中,找到两者之间的连接点,然后将企业信息化管理和会计信息化之间的相关链接点总结来,分析企业出现的问题,改善问题,整合好营销管理等不同层面与会计信息系统的联系。通过会计信息系统核算效率的提高,确保会计信息在企业内部能够顺畅快速的传递,定期披露会计信息的内容,保障会计信息的流通性,使得各部门之间能够在信息的获取接收的各个方面都能及时有效。其次,供电企业要统一好会计信息管理的上下结构,对于有分公司的企业,应当以总公司为中心,会计信息软件要和总公司一致,总公司是核心的领导机构,如果分公司和总公司的信息软件不同,就很可能造成信息获取不完全,信息接收不及时等诸多问题。但如果企业中机构的业务规模很小,模式的改变对公司整体影响小,会计信息化系统模式的改变对企业在运营和实施方面更加有益的的话,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应的调整,但是主要的项目要设置可比,整体方向要和总公司一致,确保信息的接收方便,避免信息的错误接收等问题。

3.健全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

制度的完善是供电企业能正常有效运行的基础,供电企业中的管理层,应当针对企业当下会计信息的特点,明确好各个部门员工的责任和权利,严格规范会计管理工作,建立科学有序的管理机制,严格要求和规范会计信息的核算业务,使得会计硬件的操作能够互相牵制,保证会计信息从输出到使用和查询的任何环节都有序的进行,形成一整套严密的运行流程,会计信息从输入、输出、使用再到查询的过程中都可以可靠控制,并加强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强化提高会计信息化管理人员的素质,还可以定期的组织技能培训,使会计人员充分了解会计信息化管理的技术要求,改善提升操作技巧,并且对不合格不称职的人员进行筛选,及时调整岗位,调换有能力的人才。企业还可以聘请高水平、高技能的人员为自己服务,引进复合型高级管理人员,保障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在企业内部的规范化实施,使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在完善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同时还要注意建立健全严格的监督模块,把审计监督和财务处理相结合。明确信息化管理中的重点,采用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方式,静态的会计信息模块,动态的监督监控机制,做好企业的事前事中的各项控制工作。

4.加强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管理

对于一个应用会计信息化管理的企业,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抵挡网络风险带来的危害。要想提高企业掌控风险的能力,就要在日常的维护之中不断的完善会计信息系统,注重会计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设立专门的机构,聘请专业的高水平的人员定期的检查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漏洞,分析会计信息系统可能存在的危害,建立健全企业的责任管理机制,保障会计信息的安全。分析网络风险,可以明确需要防范的重点,确定重点需要防范的对象。强化专职人员的责任意识,加强对操作员的监督,禁止公司职员在日常的工作中浏览有可能对公司安全产生危害的网站,从事和工作无关的事项,经常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病毒查杀清理,程序的复查及时处理非法访问的网站,制定相应的风险预防和处理措施,时刻准备好应对病毒和黑客的攻击,在公司信息遭受到危害的时候能够快速及时的处理,恢复正常运行,保护公司信息安全。

三、结语

随着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化必然会成为企业管理的趋势,供电企业积极引进会计操作系统和会计信息软件技术,使得会计核算更加便捷,各个部门接收会计信息的速度更快,提高了整个企业的办事效率。文章以探究供电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全面的提出加强供电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办法。希望给相关人员带来帮助,使得供电企业在会计信息化管理上步入先进完善的时代。

参考文献:

[1]秦没萍.基于集约化信息化背景下加强供电公司会计管理工作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21).

企业信息化总结篇10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问题;对策

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的发展现状

1.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贸易额不断提高

随着对外贸易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贸易额不断提升。2010年,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额达10128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34.1%,其中出口591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37.5%;2011年,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292.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1.0%,出口6612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34.8%;2012年,进出口总额11868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0.7%,出口6980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34.1%;2013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出口总额达13302亿美元,出口7807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达到35.3%;2014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3237亿美元,出口7897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为33.5%,从2010年的出口贸易额5912亿美元,到2012年的6980亿美元再到2014年的7897亿美元,可以看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贸易额不断上升,同时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贸易总额增长迅速,占全部商品进出口比重较大。可以说,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也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撑行业,同时也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电子信息出口产品结构变动不大

我国电子信息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动不明显,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子元件是主要的进口产品,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是主要的出口产品。自1997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进口产品是电子元件。为了与出口地的需求相匹配,电子元件通常被用来构建计算机及其相关电器。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品更新较慢,导致电子元件出口产品的结构变动不大。如果企业生产的电子信息产品长期处于一种产品结构,就会使国际贸易进出口的范围受到影响。一成不变的产品产业结构,会大大降低产品在同行间的竞争力,尤其是对于电子信息这类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产品种类。

3.进料加工贸易占据主导

2013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各类贸易方式出口额可以看出,进料加工贸易仍然占主要地位,该贸易方式的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达到60%,这反映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出口贸易不断增长和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由进料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进口加工贸易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的主要贸易方式,进料加工贸易主要是依靠我国丰富而廉价的人力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进料加工贸易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利用我国的现有资源,参与国际分工,强化出口贸易,然而这种方式也有其弊端。一般技术含量和附和值较高的工序在国外完成,而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工序在国内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我国出口贸易额的虚高,以及贸易顺差引起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此外,进料加工贸易也不利于国内企业进行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不利于企业内涵式发展。从长期看,这种方式并不利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良性发展,国内企业中有不断通过技术模仿、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提高产品质量,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才能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足够的自主创新能力

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没有足够的自主创新能力,导致电子产品更新与应用基础的总体水平较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没有打破技术依赖的现状,导致缺乏出口产品的技术能力和知识产权的相关集成电路与元件。由于人们对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我国电子信息企业未形成将企业视为主体地位的技术创新系统。由此可见,我国相关企业产学研技术协同机制有待提升。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观念较不完善,没有改变对国外先进关键技术的依赖,导致生产的电子信息产品的专利成本不断上升。如果这种状况长期持续,可能不益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企业产品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企业在同行竞争中综合实力的高低。但就目前的情况来讲,我国电子信息企业普遍存在着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体系,这不利于出口产品在我国相关企业的长期发展。

2.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

如果电子信息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会导致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增长缓慢。产品结构不合理是阻碍产业结构发展的主要矛盾,其主要表现为集成电路产业整体水平较低,基础电子产品的发展较为缓慢,核心产品的创新程度不足。这可能直接导致我国电子产业的总体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劣势地位。2008年,由于我国部分电子信息产品的技术层次较低、产能相对过剩,导致产品销售业绩停滞不前,仓库库存积压较多,从而降低了部分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部分产品在结构提升方面较为缓慢,导致技术不能被正确应用,技术升级与资源整合的压力变大。进言之,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阻碍电子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国内企业发展速度缓慢

国内企业发展速度缓慢会导致其与国外企业在经济与技术上的差距逐步拉大。由国家统计局官方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电子产品出口贸易在发展进程中长期面临着严重的技术困难,各类生产电子产品企业的R&D强度仅为2.5%,还不足美国的十分之一,部分企业的研发投入已经达到了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企业水平,但是仍有大多数企业投入力度不够。技术资金投入不足,使得产品内部所包含的技术也相对较低,直接导致了国内企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我国内地企业发展速度较为滞后,技术升级较慢的产品不能在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环境中产生绝对的优势地位,尤其是对于电子信息对外贸易。由于国外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国内部分企业生产的电子信息产品滞销或销售缓慢。这不益于我国国内企业的产品的进出口与产品技术发展。因此,加大研发投资力度,创作高技术水平的科研成果以加快国内企业发展速度迫在眉睫。

三、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的对策

1.培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环保意识

电子信息企业的不断创新可以增强我国企业的综合实力,进而不断强化其国际竞争力。因此,培养企业创新意识对于强化企业竞争力非常重要。相关企业应调整并创新企业结构,从而提升高科技在出口产品中的所占比例。通过加大对外来先进技术的引用于吸收,促进我国先进核心技术产权过的开发与应用。另外,应积极吸收国际贸易组织的相关法律法规。这样使企业创新在国际规范的范围内进行,促使企业创新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优化和更新。提升环保意识,使企业生产标准化可以使企业设计与生产的产品绿色环保。这样可以增强企业出口产品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人们消费水平的普遍提升和人们环保观念的逐步深化,导致绿色贸易在国际市场中有很大的销售需求。由于部分发达国家利用其较高的技术水平,以可持续发展为旗帜,通过相关法律手段对进出口贸易的产品制定所谓的标准化,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渠道。这些不利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因此,我国相关产业应逐步强化对有害物质的控制,增强自身产品的环保意识,促使自身出口产品可以得到国际贸易组织的标准。

2.改善电子信息产业结构

电子信息产业要在对外贸易形势正确变化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由于我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较高,其应通过调整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对其进行改善。虽然沿海地区对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但只有扩大内需,才能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不断夯实。比如以沿海电子信息产业前提,在人口比较集中的中西部地区进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这样才能使现有的信息产业布局得到改变与完善。沿海地区应以发展加工出口企业为主,内地应以发展电子基础技术产业为主。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沿海地区与内地经济的共同发展。内地-沿海共同发展是目前最符合我国贸易格局的产业结构。在对外调整电子信息产业时,应拓展多样化国际市场,使其地缘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在遇到与港澳台等地区的外部区域拓展时,要注意与周边国家(地区)关系的强化。海外资源信息产业结构的改变是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关键环节。人们可以通过强化我国与中亚、东盟等地区在信息产业领域的合作,这样可以在国内外相关产业技术交流的同时,促进双方经济的发展。

3.发挥政府作用,加快企业发展速度

当地政府对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增加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关注与扶持力度,可以帮助推动企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可以弥补电子信息企业某方面的欠缺,并且帮助其发挥多个要素的优势。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较弱,并且缺乏完整的扶植措施,导致我国相关企业整体竞争只能通过国内外市场的自然调节。对于对外贸易结构是一种需要长期调整的战略决策,这急需政府帮助企业完成部分调节。比如,出口被进口代替的激励政策、促进跨国经营、反补贴以及相关保障措施等。进言之,政府要充分发挥其职能,积极促进新型出口点的萌发。政府还可以扩大企业的出口程度,从而使我国较为优势的企业向发达国家投资或出口。这样可以使其拓展境外加工贸易的领域。国际贸易组织是促进并协调各国产品贸易的国际组织。所以,政府应仔细审核并做好国际贸易组织给予的相关后续工作,使我国电子信息企业的对外贸易更加便捷。总之,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出口,呈逐步上升,进言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贸易的发展前景极具潜力,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中存在的问题也亟待解决,需要通过培养创新意识与环保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政府投入等途径,改善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大而不强的现状,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的加速,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出口贸易带来新的契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必然迎来更大的发展,这也是是完成中国梦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徐刚,赵莹,李红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时代教育,2015(01),25-26.

[2]徐媛,高有堂.实践教学体系在电子信息类专业中的有效教学改革途径分析[J].时代教育,2015(01),33-3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13.

[4]RobertC.Johnson,Guillermonoguera.accountingforinterme-diates:productionsharingandtradeinvalueadded[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