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十篇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十篇

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7:07

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篇1

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它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要素,也是学生需要培养的基本能力。它的培养,对于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宽、历史体系的构建、综合能力的提高、全局意识的形成、中考复习的应对等都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下面我将结合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的相关课例就时空观念的培养方法谈谈我的认识。

一、多媒体技术与历史地图的交互使用

历史地图是培养时空观念的主要方法。它的特点是信息丰富、直观、准确、具体,辅以多媒体技术的交互使用,能发挥出教材文字内容难以实现的作用:(1)将抽象的教材内容具体化,加深学生的理解。如第10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深挖教材,全方位研究地图。首先动态演示《秦灭六国示意图》,直观感受秦灭六国的时间顺序和空间方位。然后将此图与《秦朝统一后形势图》对比,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使用,帮助学生理解以下问题:第一,秦在公元前221年后征服了哪些原本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地区,理解秦统一后的民族融合问题。第二,秦在公元前221年后对边疆新占领区的开发管理问题,继而对比公元前221年前后秦朝疆域变化,感受秦在疆域上的统一。第三,加深理解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和秦始皇的最大功绩。(2)将有限的教材内容丰富化,拓展学生的思维。历史地图作为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拓展了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如学习与探究之二《寻访“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之路路线图》,可帮助学生准确找出“丝绸之路”的路线,通过途经地区的古今地名对比建立明晰的空间观念,通过途经地区的地形地貌感受商旅的艰辛,通过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物种与技术文化交流认识丝绸之路的作用。(3)将庞杂的教材内容体系化,提高学生的能力。如第6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出示《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引出三家分晋的史实,辅以顺口溜识读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借助地图动态演示和教师讲授了解战国时期政治外交策略与史实,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在使用历史地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正确使用。引导学生识别地图方位,关注图题、图例与古今地名的对比,明确地图内容的重点,以点带面,最终掌握历史发展的线索与规律。第二,科学使用。选取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难易适中的、画面清晰的历史地图并在恰当的时机使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第三,充分使用。详细挖掘历史地图的细节来辅助理解教材史实。第四,跨学科使用。要想使用历史地图将教材内容完整地呈现给学生,达到以图述史、图史融合的效果,就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历史学、地理学、文学、政治学、信息技术等知识储备。

二、绘制公元纪年时间轴、年代标尺

此法适用于重大历史事件的时序判断问题,直观有效。如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迭》先在时间轴中标记本课重大历史事件,然后对其时间推算公元纪年、判断时代归属、发生先后、计算时间差等。在使用公元纪年法时应注意:公元前与公元后的初年和末年是相反的,如公元前1600年是公元前17世纪末,公元1600年就是公元17世纪初。

三、制作历史纪年表、历史大事年表、历代王朝表

此法适用于朝代更迭顺序。如17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学生在自主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纪年表》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个提前制作好的朝代更迭简表,其中一些朝代留空,要求学生填空。这种处理方式一则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二则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还可采用歌谣的方法,如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有了孙中山,民国开纪元。

四、绘制思维导图

此法适用于小结或复习。如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归纳总结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突出表现。此法利于深化知识的回顾。

五、图片法

教材中的图片含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如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可使用插图“船形彩陶壶”“刻画符号”和“七孔骨笛”,得知河姆渡聚落已经有船作为交通工具,而半坡聚落已经出现了文字的萌芽和原始音乐,学生因此得出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六、横纵对比法

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篇2

但是笔者认为目前初中历史老师们所做的还远远不够,而且事实上初中学生的时序观念意识还相当的薄弱,运用时序与地域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的能力急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现笔者就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以及观摩到其他同仁如伺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素养做一个交流,期以抛砖引玉。

通过不同的纵向联系方式加强时序观培养

历史的时序观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维度。微观的时间是具体的,特定的年代,比如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宏观的时间是阶段性的,大范围的,比如文艺复兴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初中学生这两个维度的时间都需要有所掌握。任何历史现象的出现都不是孤立的,一定有前因后果,有发生、发展,因此,注重历史现象的纵向联系对学生时序观培养是操作性强而又行之有效的策略。当然,不同的教学内容联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下面举几个具体案例加以说明。

1.运用时间轴帮助学生梳理历史事件发展的进程。这也是老师们常用的时序表达方法。比如三次工业革命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这些时间轴比文字排列直观简便,学生也容易理解的掌握。而且学生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所以非常实用有效。

2.深刻挖掘教材,找到隐藏在教材中的时间暗线。比如,川版新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14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本课有三个子目: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以及葡萄牙占据澳门和荷兰侵占台湾,一些历史老师看到最后一个子目是小字内容就直接忽略掉了,课堂不做任伺提及。但事实上,如何仔细揣摩,就会发现这个子目很有必要。因为三个子目,分别涉及到明朝早期、中期和晚期的对外关系,理清这个思路,才会水到渠成的得出明代随着国力的变化外关系也在变化,同时联系横向联系世界历史,就知道在对外关系中,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明朝中晚期开始下降了。

3.整合教学资源,适当补充材料,呈现历史现象的阶段发展状况,帮助学生理解把握相关历史概念。比如:八年级下册《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一课,对于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可以从学生初一学习的古代史内容中找到相关知识说明――历史上各个民族“共同创造一个家”的历史;再适当补充在抗日战争时期各民族同仇敌忾“共同维护一个家”的材料,然后才重点呈现本课教材内容所体现的今天“共同繁荣一个家”。从过去到现在,从历史到现实,把不同时间段的历史联系起来,时序性的体现本课主题“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既帮助学生理解今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和重要性,又把“政策性”和“政治味”强的教学内容上出浓浓的“历史味道”来!

4.把握时代脉搏,再现历史现象在大时代背景中的发展变化。比如八年级上册第20课《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课标要求: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大多数老师讲此课都是把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分几各阶段,各自去分析发展状况和原因,再整理成曲线图,最后简单提及张謇等企业家的状况,这种呈现方式既枯燥又使课堂时间太过紧促。但有个老师在教学设计时,把民族工业发展过程和张謇个人发展经历都作为明线同时呈现,也就是把张謇个人发展置于国家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中,本教学设计中的时序呈现,把张謇等实业家个人命运发展与国家命运发展紧密结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又非常有震撼力。

基于大历史观的纵横交错、时空联系

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篇3

一、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是对已经发生、已有定论的历史知识展开研究学习,理论性和抽象性都更强一些。以往的历史教学局限于程式化的概念内容讲解中,枯燥、乏味,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应用情境教学可以使初中历史教学模式旧貌换新颜,对既定史实的探究和解析思路更加多样,对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突破有很大的帮助。经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调研,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具有以下意义。第一,应用情境教学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构建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学生形成优良的时空观念,不仅能够游刃有余地开展各项历史探究活动,也能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认识、解读史实。然而多数初中生历史时空观念都不强,常常混淆历史纪年和时序,无法自主参透历史事件的时空关联。应用情境教学能够突破上述历史教学难点,在多种历史教学情境的支撑下,学生可以将历史事物、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起来观察和探析,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从而强化学生历史探索的内在驱动力。第二,应用情境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史料辨析能力。史料实证探究活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非常考验学生的史料辨析能力。但是现阶段初中生史料辨析能力普遍偏弱,主要原因是,有的学生接触史料较少,而有的学生缺乏基于可信史料还原史实的态度和方法。实施情境教学法以丰富、可信的史料为主要材料,教师在此前提下还可以开展史料分类、史料运用以及观点论证等探究活动,能够培育学生尊重史实、留心史料的情感态度,提升学生的史料辨析能力和唯物史观。第三,应用情境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叙述历史事件和形成历史认识的素质。历史解释是历史核心素养的关键维度,但是目前初中生缺乏叙述历史事件和形成历史认识的素质,这也反映出教师教学手段存在不科学之处。应用情境教学可以把艰涩的史料转化为生动的情境,教师加以合理的教学组织和引导启发,能够促使学生自主对史实展开理性分析和客观评议,包括对课程相关史料的搜集整理、追溯历史现象的起源、说明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评述其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地位等,对增强学生叙述历史事件、形成历史认识素质的完善大有裨益。

二、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一)创设多媒体情境,带领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探究氛围

初中生对于已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缺乏天然的探究热情和动力,所以全身心投入历史课堂学习存在很大困难,内化理解历史知识不够充分。多媒体情境是情境教学最重要的实践方式之一,同时也适应历史学科知识讲授的抽象性,能够唤醒学生的感官思维和历史共鸣。为此,教师应加强创设多媒体情境,带领学生融入历史探究氛围中,改善学生的被动地位和不良的历史学习认知,促进学生产生历史探索主动性。基于情境教学的多媒体情境创设措施如下。第一,创设多媒体微课预习情境。微课既是多媒体情境的常见表现形式,也能促进初中历史预习环节有效开展。教师在创设历史多媒体微课预习情境时,可以把和历史新授知识相关的图片和文本资料加工编辑成预习微课件,如在微课件中添加历史课程主要人物的画像、绘制历史年代尺交代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等,利用投屏设备展示微课件,同时设置预习任务:“同学们,请大家将微课内容和历史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开展自主预习,尝试在教材中勾画出课件人物画像的名字,以及这些人物所生活的年代、创造的成就。”这种图文结合的多媒体微课迅速激发学生历史预习热情,学生遵循微课情境的指引,通过合作在教材中找出预习任务的答案。教师为学生提供答案分享和反馈时间,让各小组学生自主修正预习结果的错漏之处,这样学生的历史预习能力得到强化,也掌握了新授历史课程知识的概要,一次高质量的微课预习情境创设完成[1]。第二,创设历史影视情境。影视资料是备受初中生喜爱的历史学习素材,应用情境教学时,教师应当结合历史课程要点,为学生搜罗一些内容相关联的影视资源,如历史纪实片、考古纪录片等,一边在白板投屏上播放影视资源片段,一边提出情境教学问题:“同学们,在这些历史影视片段中,你能发现哪些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如历史年代、历史遗迹等,请大家合作交流。”学生通过集思广益,提炼并概括出历史影视情境中的有效线索。然后,教师跟进新课导语:“同学们发现的历史信息十分丰富,这节课的知识内容对大家提炼的历史线索,展开更深入的起源追溯,大家想不想详细了解一下呢?”大部分学生都迫不及待地翻开历史课本查找答案。这样,在影视情境的感染下,学生顺利进入历史探究状态中。第三,创设历史歌曲情境。歌曲可以快速激发学生情感共鸣,适宜在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时应用。如在近代革命史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具体的革命史实,搜索并播放红色歌曲,同时提出情境导学问题:“同学们,这首红歌表现的历史时期和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你还知道该历史时期的其他英雄事迹吗?”学生仔细倾听红歌、辨析歌词后,准确作答,并联系已有知识储备讲述自己所知道的同时期的英雄事迹,这样学生投入历史探究的专注力会更强,历史课堂创生资源进一步扩展。

(二)创设史料分析情境,引导学生深度还原历史事件

教师应当加强创设史料分析情境,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度还原真实的历史事件,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观点论证和史料分类能力,充分发挥情境教学优势,优化学生的历史学习态度和方法。基于情境教学的史料分析情境创设措施如下。第一,精心甄选可信史料。教师在历史情境教学中引用史料时,对史料的第一选择标准必须是真实可信的,历史著作和历史汇编节选、回忆录和文艺作品,以及历史事件的遗迹视图等,都符合史料情境创设要求。如在古代文化发展史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对应历史时期著名的诗词作品作为史料呈现给学生,同时设置史料情境分析问题:“同学们,诗词作品中出现的历史人物是谁?地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把二者联系起来讲呢?诗词史料可以反映出哪个历史事件?”学生对诗词史料展开踊跃分析,交流解读后作出相应回答。教师追问:“那么这位作者对古代文学发展做出怎样的贡献?这位作者的创作风格和哪一位文学家相似?”学生通过解答这些问题,既内化吸收历史人文知识,也感知到文学和史学的紧密联系,提升了学生史料辨析能力和民族自豪感[2]。第二,组织学生对史料进行分类,论证内在观点。实施基于史料分析的情境教学,还可以考查学生的史料分类和观点论证素质。在具体实施时,教师可以针对教材历史事件,尽可能全面地搜集不同类型的史料,如历史记录、史部以外的群籍、团体文件、调查记录以及生产工具实拍图等,然后向学生史料分类和观点论证任务:“同学们,仔细阅读和观看这些史料,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书报、文件、实物和口碑等类目,对文献进行分类,同时尝试论述该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学生开展史料分类活动时,教师应当流动巡视,及时指正各组学生的分类错误,并补充说明每种史料的特点;学生在论证观点时,每阐述一个观点,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列举对应史料作为依据支持,从而培育学生对史料的理性实证意识。

(三)创设角色体验情境,培育学生客观评判历史的素养

初中生的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相对较弱,对历史课程存在明显的距离感,这制约了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完善和突破。角色体验情境可以使学生立足于特定历史情境中,与历史人物同呼吸、重走其命运旅程,这样学生获得的心灵震撼和情感体验都是巨大的,能够有效培育学生客观评判历史的素养。基于情境教学的角色体验情境创设措施如下。第一,出示角色体验情境主题,鼓励学生自主构建表演剧本。在这一步,教师可以根据历史教材要点策划角色体验情境主题,如针对某历史政权的建立,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角色体验探究任务:“同学们,通过对本节历史课的基础知识学习,大家对该历史政权的建立已经产生初步认识,下面请大家合作收集和整理有关历史材料,选定历史场景构建角色表演剧本。”学生自主、合作构建角色表演剧本期间,教师可以向学生开放多媒体搜索引擎,方便学生查找有关材料,同时指导学生合理解读获取的材料,从政权的建立者、官员、普通百姓等角度出发,编制符合史实的角色体验剧本,并根据剧本开展角色体验和扮演活动[3]。第二,展演角色体验节目,引导学生理性、客观地分析评判历史。在这一步,教师要鼓励各组轮流展演排练好的历史角色体验节目,展演完毕后,教师向学生提出历史解释问题:“同学们,在你的角色视角下,你认为该政权建立的起因和结果是什么?对当时民众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何种作用?其历史地位又是怎样的呢?”在学生合作分析和评判过程中,教师应当提供开放、民主的交流空间,仔细倾听每个角色下学生阐述的体验和感受,在学生产生非理性观点时可以这样启发和引导学生:“老师明白你的意思,但是站在其他角色的立场上想一想,这样评判是否有失偏颇呢?可否尝试用辩证的眼光分析历史起源和趋向?”这样学生就可以突破非理性的历史解释误区,立足其他角色、多角度解释和判定历史政权的地位。最后,教师不要忘记指导学生在历史教材中找出相关的概念文本,让学生把自己的角色体验和评判结果标注在旁边,促进学生内化历史知识,增强学生客观理解、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技能。

(四)创设历史地图情境,巩固提升学生的历史观念思维

初中生的地理空间意识较为薄弱,而创设历史地图情境是一种新型情境教学手段,不但有益于强化学生的地理空间意识和历史时空观念,而且能够培育学生的识图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从而巩固提升学生的历史观念和思维。基于情境教学的历史地图情境创设措施如下。第一,创设历史地图对比情境。对比式的历史地图情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区分相似历史概念。在具体创设和应用时,教师可以选择同一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内容进行比较,也可以选择不同时期相同的地域进行比较,然后结合历史课型和教学需求甄别择取。如教师可以在白板投屏上出示两个相邻政权的历史疆域图,同时提出情境教学问题:“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块疆域图,你能比较出哪个政权的管辖范围更大吗?多出的管辖地块在哪里?”在学生观察和比较历史地图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局部放大功能,把疆域图的细微部分放大,让学生看得更清晰一些,这样学生就能够顺利地对比出哪个政权的管辖范围更大,并根据多出的管辖地域分析出该政权的统治特点,从而加深学生对有关历史区域概念的理解[4]。第二,创设历史地图识读和分析情境。应用历史地图情境最关键的是,引导学生识读和分析地图,为此,教师在呈现和历史课程有关的地图后,可以先指导学生找出地图中的政治中心,然后观察、分析政治中心周边的政权,确定规模较大的历史活动地点和经济、文化走廊,这样学生自主识读、分析历史地图的能力大幅提高,情境教学在历史课堂的应用形式得到丰富和拓展。总而言之,将情境教学引入初中历史教改工作,不仅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也能提升学生的史料辨析能力,进而增强学生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素质。为此,教师应当通过创设多媒体情境、创设史料分析情境、创设角色体验情境以及创设历史地图情境等路径,全面完善情境教学的实践方案,带领学生融入历史探究氛围中,引导学生深度还原真实的历史事件,从而培育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客观评判历史的素养。

参考文献:

[1]许凤姣.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家长,2021(1):127.

[2]刘杰.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0(35):67.

[3]董亚芬.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知识文库,2020(21):55.

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高;有效措施

现阶段,我国已经逐渐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因此更加注重培养高素质人才,衡量人才的标准需要专业化知识。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敏感时期,同时也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养成的重要阶段,由此可见,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成效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观念,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学习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一、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成效的重要性

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成效不仅能够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还能够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工作效果,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成效能够让学生投入到历史知识的海洋中,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成效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初中历史学习氛围,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初中历史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历史学习的魅力和热情,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由此可见,在整个初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成效是十分重要的。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在整个初中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虽然我国初中历史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单一、传统,就整个初中历史而言,有很多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不仅会降低整个初中历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同时还会导致学生无法学习历史。其次,初中历史老师自身素质和水平较低,有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只是获取了教师资格证,并没有高素质的专业化数学知识,同时也没有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也没有认清楚学生的主体地位,盲目的认为自己才是主体,从而降低了整个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最后,初中历史教师也没有让学生理解自主学习的内涵和意义,只是让学生盲目的记定义,这样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掌握历史知识,从而降低了整个初中历史学习的质量和水平,长此以往,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和弃学的心理。

三、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成效的有效策略

1.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要想提高学生的历史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历史感兴趣自然而言就会热爱学习,更加认真的投入到学习历史中去,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生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其次,教师应该主动的去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从而让学生更加热爱学习历史。最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设备去教学,尤其是使用多媒体技术或者是投影仪等设备,帮助学生全面的学习历史知识。

2.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教师要想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从而逐步提高学生思维的跳跃性和发散性,增强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整个初中历史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同时还能够优化整个初中历史教学的工作效果。除此之外,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减少对学生课业的布置,帮助学生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和思路,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独立学习的空间。

3.创新教学方式和模式

在整个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创新历史教学的方式和模式,充分让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讨论,然后组成一个小组,选出一个小组代表,从而实现历史资源的共享性,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真正爱上学习历史。例如:在学习初中历史朝代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学习,预习,将不懂的问题标记,在课上的时候提出问题,从而真正创新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高初中生的历史成绩。

4.提高初中历史教师水平

一方面,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提高自身观念,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和观念,从而逐步提高初中历史教师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应该逐步培养教师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对其进行再培训,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水平,让学生真正热爱上学习历史。又如: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进行讲解”的方法进行学习,深化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学习。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成效,只有不断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和方法,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质量和水平。总之,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成效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这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篇5

 

通史就是贯通的历史。“贯通”既包括时间上的前后连续,也涵盖事件、人物脉络上的互相联系,即纵横相通。通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通史观念。通史观念是一种历史思维模式,是二十世纪以后传入我国并发展起来的,与中国传统的断代史观不同,通史观念更强调选择经证实的具有稳定的研究成果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过程,并按照一定的史学体例来编排次序,最终达到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和倾向的目的。其中,“经证实”是指在具体史料佐证下的既成事实,涉及史料的搜集、整理、论证与应用;“稳定的历史研究成果”指的是在一定时间段内,在一定方法论下,经得住推敲的,大众早已认可和接受的事实;“一定的史学体例”则是史学编排的方法,如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等。总之,简单来说,通史观念就是将既成事实的相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从不同的角度依照某一史学体例进行编排已达到“说事论人,警醒后人”的目的。

 

那么,在初中阶段强化通史教育有何现实意义呢?

 

一、强化通史教育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在目标

 

初中历史课程是用来指导和规范初中历史课该怎样上的教学指南。它由教育主管部门设定,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意见三大方面。课程目标根据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概括为两层,一是普及历史常识和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历史技能,是技术层面的目标。如介绍重要的历史人物,了解某一历史故事的经过等。二是在基础知识与能力上的高层次升华,是价值追求与学生思维培养层面的目标。如掌握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趋势;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与进程中用联系的方法考察和认识历史事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培养重构历史情景的想象能力;在实证的基础上应用史料分析、解决和反思历史问题;正确审视和处理人与社会、自然三者的关系;培养正当健康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等。

 

技术层面的目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不高,只要授课者识文断字,遵照课标与教材,都能达到;价值追求与思维培养层面的目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较高,他既需要历史老师具有较高的史学素养,又需要别具一格,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与通史观念的要求不谋而合。

 

二、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需求

 

课堂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课程内容展开。2011版新修订的课程内容包含六大板块,141个大项,外加64条教学活动建议,共计205项,其中涵盖历史现象和事件有247件,重要人物有71位,涉及古今中外。可谓触点冗杂,卷帙浩繁;同时各点、线之间又独成体系,互有差别,总量极大。然而,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每周安排历史课堂教学的时间只有两课时,每课时四十分钟,课时总量极少。因而,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完成海量的课程内容教学任务,内容多,时间短,任务重,负担大。

 

为此,在现实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老师一心只想着如何完成课标内容所录条目,如何跟上教学进度安排,如何应付上级教育督导部门的教学考察等;至于在课堂上,老师想要根据学生对所授历史知识的接受、理解情况适时增加、删减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根本无从谈起。老师就着课标、围着课本不停地完任务,赶进度,学生握着课本不住地听、写、背,久而久之历史被定义成了“只要背一背就可以考试过关的鸡肋”,而以如此方法得高分的学生们尽还自诩历史学的非常棒。偶尔有个高效精品,也不过是教学形式的简单变化,无外乎从原来老师讲,变成现在老师辅导学生学,但本质的东西一点都没变,依旧是本着条目上列好的内容打着转转,学生学历史、看历史、用历史的方法与思维根本就没培养起来,依旧看不到新鲜的内容,感受不到独到的见解,历史成为了真正的“死人历史”。

 

选择通史教学的方式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通史教学主张依据教学目标要求,在冗繁的课程内容条目中有取舍的选择一些历史素材,通过“排列组合”等逻辑手段实现探索不同历史规律的目的。这样既不担心时间缺少又能有效摆脱死板的唯课标论、教材论,同时老师也可获得更多的自主空间,历史课堂从此轻松起来。

 

三、历史教学现状的迫切需求

 

历史课一直被视为副课,处于次次地位,家长,学生,甚至有些学校都不太重视。现实中的历史课堂教学完成最基本的普及历史常识与技能的任务已属不易,如要求完成例如开展自主探究活动等更高层次的目标,即无环境也无条件更无可能。学校在课时安排上,历史课一般都会安排在课时表的边边角角上,且往往是学生困乏,心理状态、情感状态最差的时候,历史课堂教学如没有新意,照本宣科很容易招致学生的厌烦和排斥,给历史课戴上枯燥乏味的帽子。如何让历史课吸引学生,充满乐趣成为现实需求?

 

此外,初中历史课对很多学生来讲,如果学生不继续升造,初中三年将是他们人生中接受历史熏陶与教育的唯一,也是最后的阵地。如何利用这三年,让学生获得享用一生的历史回味,这又是一大难题。掌握一种学习历史的方法,审视历史的眼光可能对学生的终身成长更有作用。

 

四、发挥历史德育功能的需要

 

初中学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是这一时期初中教育的重要内容。历史学科在促进学生德育成长方面有优于其他学科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历史人物的成长经历,历史故事的演变发展,历史现象的抽象概括等素材均可以成为德育教育的题材。尤其是以通史的形式将历史人物、事件、现象演绎出来更能提升学生的认知,熏陶锤炼学生的品质。但是,目前的教学现状是,无论家长、学生甚至于学校对如何利用和开发历史德育功能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加强历史教学,尤其是发挥其在德育教育方面的功能,已经成为现行教育环境下亟须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五、提升国民素质及社会生活品质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家庭和个人开始追求精神领域生活品质的提高,由此,历史题材的影视节目受到大众广泛青睐。但有些影视作品,不顾历史事实,胡编乱造,观众更是不辨真伪,信以为真,甚至于把影视作品当做恶补历史知识的教科书,毫无校正、审视、品鉴历史的能力,更谈不上反思和以史为鉴。历史课堂教学应当重视这种社会现象,并以拯救大众历史为使命。给青年一代培养正确的历史思维,这有助于提升全民历史素养,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生活品质。

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育社会责任感培养

作为公民素质考量因素之一,责任是公民人格素质的核心,是人才必不可少的要件之一。责任不是与生俱来,需要不断培养。责任教育成为教育的重点。初中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其责任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因此加强初中生的责任教育是社会赋予初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当前初中生的责任意识并不十分强烈,甚至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这与当前我国初中责任意识教育的缺失存在一定关系。历史学科通过对祖国五千年文明历史以及世界历史的介绍,承担着培养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任务,但是遗憾的是当前我国初中历史教育存在种种缺陷,无法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因此在当前背景下,从从历史课程实施的角度谈对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意义十分重大。

一、初中生责任感弱化原因分析

有些人在形容现代青少年时,称之为“垮掉的一代”,原因之一就在于现代的青少年责任感弱化。曾有一个调查显示,初中生在价值观取向中倾向于重个体和家庭、轻国家和社会,社会责任感相对淡化,并且在自觉性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跟风”倾向,容易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在社会公德建设和社会责任感形成方面缺乏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面对不负责任行为和习惯选择的是独善其身、默不作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中生生理与心理处于剧烈变化阶段,三观尚未养成。

初中阶段正是一个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情感上还不够成熟和稳定,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缺乏足够的辨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容易出现偏颇,甚至误入歧途。此外,理想或者目标相对单一,导致对社会责任感认识不足。

(二)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影响了初中生责任感的养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家庭的生活水平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家里有家庭教师,去学校有专门的车接车送,孩子在家从来不干家务,同时现在的家长都在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转变,或许是阅历多了,或许是觉得没有意义。但是这些小小的言语,都在孩子的心理有了定义,同时少了一份关爱他人的心。

(三)学校教育存在偏差,忽视了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在强大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了,重智育不重德育仍在大部分初中学校占据重要地位。智育被摆在了最主要和突出的位置被无限制地放大,其余的则只是蜻蜓点水般的涉及。此外,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与学生心理和实际生活严重脱节。目前学校对学生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的培养,包括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主要采取的还是“填鸭式”的理论说教和灌输式教育,显得“假、大、空”,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初中历史教育与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关系

(一)培养学生责任感是初中历史教育的目标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目标是“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初中历史教育是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重要载体

历史是一去不复返的,想要时光倒流,回到过去是不可能的。但是,人们借助有效的情境再观,也能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就是教师在历史的教学课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感官和思维进入历史情境当中去,经历历史,获得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体验认识历史知识的过程。新课程明确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在课程标准中设置了许多有操作性的活动建议,在教材中设置了若干活动探究课,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其出发点就是在于抛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倡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也要看重学习的结果,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并树立远大的理想,学生也有了正确的人生抉择。

三、在历史初中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责任感

(一)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

有人说:“中小学生就像笼中的鸟,对外界的时事政治一概不通”。初中生不像大学生那样自由分配时间,要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学校的时间管理,每天大部分的时间在学校,有些学校是封闭式的,这样阻碍了学生对外界事物的了解,造成初中生对国家政治的不了解以及爱国思想的弱化。作为历史课程,就应该加入国情教育,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国家的了解,同时增进了与社会的联系。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就是让学生知道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本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化。所以我们的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长远规划考虑,树立远大的教育观,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当今国情教育的渗透。这就要求教师要扩大自己的知识储量,不仅要向学生讲述课本知识,还应该联系当今世界,议古论今,加强学生的国情教育。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当代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太少,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深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和社会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新课程不断地在倡导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更是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靠践行,德育靠体验。“社会实践的最大作用在于帮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将接受的信息同一定的社会实践相比较,并作出选择。正确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选择”。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主体德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历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途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如参观历史纪念馆、组织学生献爱心等,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篇7

关键词:历史地图;初三历史教学;重要性

历史教学强调论从史出,笔者认为这里的“史”主要包括文字材料、图片、地图和视频等史料,然而地图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被忽视。南宋郑樵曾在《通志・图谱略》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梁启超在《〈中国地理沿革图〉序》中指出:“读史不明地理而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由此可见,历史的学习离不开地图的辅助,尤其是世界历史,若没有地图,只有简单的文字描述恐怕很难较好地实现教学目的。下面笔者以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教材为依据,谈谈历史地图在初三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历史教材的编写和考试命题思路发生了显著变化,将诸多史学观念渗透到教材编写和学科考查中来。何谓史观?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观察和解释历史的角度,主要包括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革命史观(阶级史观)、唯物史观等,无论哪种史观,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历史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史观的培养。那么,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教材主要内容是世界历史,世界历史的学习更应该贯穿全球史观的培养。所谓全球史观,即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一种历史观,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世界史的学习必须让学生学会将历史事件放在整个世界中思考,要有整体意识,不能将欧洲、美洲或者西方与东方割裂开来。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世界的范围太大,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也很模糊,不要谈全球史观的培养,就连基本的史实掌握起来都不容易。如果教师只根据教材文字进行讲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学习世界史,历史地图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和史料。

以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二课《探险者的梦想》为例,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新航路的开辟。学生除了要记住几个重要的航海家如哥伦布、麦哲伦等,更重要的是理解新航路开辟的意义,新航路开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虽是由欧洲人主导的,对于欧洲的意义重大,但是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以外的世界被发现,亚洲、非洲还有美洲新大陆开始联系在一起,世界开始形成一个整体,对于今天世界来说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都是十分重大的,没有新航路的开辟,就没有今天的全球化。学生要理解这一点,仅靠书本对航海家探险文字的描述是不够的,毕竟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还比较欠缺。此时,书本第9页的地图却能很直观地展现该事件。学生通过看图、读图,加上教师的指引,就会较容易地理解这一事件对世界的意义。

又如,九年级上册第八课《改变人类社会的蒸汽革命》,主要讲述工业革命,学生通过文字可以获知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但是对于工业革命造成的影响,书本只是着重介绍了对英国的影响,对于世界的影响并未说明。工业革命是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它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和加剧了殖民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要理解这一点可借助《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图中以英国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后积极对外殖民扩张,将亚非拉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这幅地图进行讲解,就更加直观易懂,学生也就学会从世界的角度去评价这一事件。

总之,有了历史地图的辅助,学生在世界史的学习过程中会养成把一个历史事件放到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中考察的习惯,探究不同历史事件之间、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久而久之,学生对世界史的认识趋向于整体化、全球化,为高中更为系统化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有利于教材资源的充分利用

美国历史学家诺维茨说:“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笔者认为,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历史头脑”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的头脑,而是分析理解历史的头脑,只有真正理解了才不会健忘。那么要做到真正理解,就离不开教材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实施,历史教材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相较于以往教材“繁、难、偏、旧”的弊端,北师大初中历史教材力求做到“简、易、活、新”,减少了文字的冗长,增加了地图和图片的点缀,既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又丰富了内容。文字少了,并不意味着学生学到的知识少了,如何做到活用教材、深挖教材资源,是值得每位教师和学生思考的。笔者认为教材中的地图就是很好的资源,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思考,那么获得的知识将更加丰富。以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4课《为民族独立而战》为例,在分析归纳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时,文字仅总结出了华盛顿的正确领导、战争是正义的、得到人民的支持等原因。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查看书本第22页《美国独立战争形势图》,还可以归纳出另外一点原因:法国军队的援助这一外部因素,这样归纳总结的原因才更加全面。又如,九年级上册第10课《“解放者”的风采》这一课,在讲到“解放者”玻利瓦尔领导拉丁美洲争取独立时,提问“第一个获得独立的是哪个国家?书本文字上并没有答案,而在书本56页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形势图》上,学生若能认真看图、读图,就很容易找到答案――海地。由此可以看出,历史的学习,离不开地图的运用。学生在看图、读图的过程中,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并能从各个侧面很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轨迹。

三、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顺应佛山市中考改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些都说明了学习能力和方法的重要性。历史地图作为很好的学习工具和史料,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一位前苏联教学专家曾经说过:“地图是给学生直观地阐明历史过程中的联系所必需的有力工具,认识地图,这意思不仅是知道它的点线符号,象征意义,城市、边界、河流等等,而且要从这符号中间看待活生生的历史事实以及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复杂关系……”学生利用地图进行学习,不仅能将抽象的事件具体化,而且自身的思维和能力也能得到提升。以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19课《缔约结盟的狂潮》为例,书本100页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示意图》不仅形象地展示了一战前的世界形势,而且为一战德国战败原因的分析提供了依据。学生通过读图探究,便可以发现德国战败跟它所处的位置有关,它夹在法国与俄国中间,战争中面临两线作战,因此,容易战败。又如,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教材第7课《疯狂的战车》这课,书本37页的《德国进攻波兰示意图》不仅清晰地反映出德国进攻路线,也从侧面反映出英法坐视波兰灭亡,推行绥靖政策的实质,就是希望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利用德国进攻波兰的邻居苏联。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这种读图明史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能够顺应当下佛山市中考改革的潮流。从2016年开始,佛山市中考不再单独命题,改由广东省统一命题考试,所以,初三历史教学要围绕《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历史学科学业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纲》)展开。《考纲》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运用,其中包括对历史地图的运用。以近三年的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试题为例,2013年共有2道题利用地图考查,其中选择题第8题,根据给出的地图,考生选择出与之对应的《南京条约》的内容;材料题27题的材料四中展示出《北约与华约所控制区域图》,让考生概括出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的变化。2014年选择题21题,给出四幅不同时期世界形势示意图,让考生选择出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形势图。2015年选择题第14题,展示了解放战争时期某次战役的形势示意图,考查学生对这次战役意义的掌握情况。这些都足以说明对地图的考查已经成为广东省中考试题中常见的一种形式了,对于平常的历史教学也是一种启示。考试在不断改革,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既然历史地图如此重要,那就更要培养学生读图思考的能力。利用好地图不仅仅是考试的需求,也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条件之一,因为历史包含时间和空间两个基本因素,文字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知识,而地图则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概念。

教学实践证明:历史地图以其直观化、形象化的特点在初三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和史料,也是历史知识在空间上的延续,比文字更容易被接受。利用好历史地图,不仅能丰富课堂,更主要的是能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时空观。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挖掘这一资源,图文并茂,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实地感知历史,并实现史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此外,这对于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综合能力、学科素养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篇8

一、识图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识图法简单地说就是对图片进行认识,掌握图片揭示的内涵,从而最终达到有效学习历史的目的。它作为一种学习历史的方法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可以达到见微知著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初中学生识图读图能力很弱,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从教师方面来说,在教学时需要对图片进行选择。而选择的时候要把握几个原则:首先是选择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提升其知识理解力的图片。这种图片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还可以推动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和深入地探究问题。其次是选取能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量化能力的图片。在这个方面历史地图和历史表格对有效呈现历史知识,训练思维和量化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大量选取。再次是选择能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图片。这种图片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具有扩展性,对学生发散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

从学生方面来说,用识图法学习历史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明确定位图片,认识他们的不同功能。任何历史资料和图片都能说明和体现历史现象,并且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譬如说照片的纪实功能、表格的量化功能等。对图片功能定位好,是运用好图片的前提。其次是设置若干问题,主动发散思维,提高自己的观察力。设置的问题必须有的放矢,要明确通过问题想达到的目的和完成的任务,同时以图引思,挖掘图片内涵,寻找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这种通过问题训练观察图片能力的方法,能让学生逐步形成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能掌握观察技巧,为以后开展自主探索和学习提供有效的方法。再次是以图育情,培养真情实感。有些图片反映的精神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学生可以通过图片增长自己的历史知识和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特别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运用多媒体形式展现图片既生动,容量又大,更能激感。譬如说在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学生可以认真观察《激战后的凡尔登》这幅图片,感受真实的历史,看到战争的残酷性,从而培育出珍惜和平的情感,这样就达到了以图育情的目的。

二、构建概念图法在总结复习中的运用

构建概念图法中的“图”是指知识框架,即把学过的历史知识用框架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方法是对传统的知识网络构建的改进,它融入更多现代因素,对知识的展现更全面,因此在课末的总结复习中对知识的全面掌握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总体上说初中学生总结复习历史的方法还是非常呆板的,基本都靠死记硬背,而很多零散的知识点又不便于记忆,因而总结复习的效果非常差;还有许多学生即使当时记住了知识要点,但在实际运用中不能融会贯通,也不能产生好的效果。用构建概念图法可以把零散的知识串起来,更好地促进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概念图是Gowin和novak于1984年提出的,作为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已成为西方国家课程教学中探讨的热点和前沿性课题。概念图要求学习者必须把新知识和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用一个大的图表表现,先呈现最笼统的概念,然后逐步展现细节和具体的知识,最终形成一个蜘蛛网式的清晰的知识脉络。它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形式来表述。所谓“点”是指某个历史事件或概念,“线”是指它们的联系,“面”是指历史事件的具体内容。这种由“点”扩展到“面”,再用“线”串起来的学习方式就非常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某一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发展脉络,最终达到掌握历史知识的目的。

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篇9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教学;教学模式;素质教育;

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学习活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学习活动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能力的锻炼。新课改提出需要对初中历史课堂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以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浪潮,培养学生基本能力。教师结合新课改理念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一方面,可以充分体现新时代教育发展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展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空间,推动历史课堂形成自我学习和自觉学习的氛围,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

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一)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结合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新课程改革标准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放在发展能力的主要位置,强调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活力,推动学生自主参与、完成学习活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并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发展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创新教学重视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1]。

(二)新课程改革现状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在教学方面的改革得到许多反馈,许多教师进行了教学反思和教学探讨[2]。针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沟通进行思考和探索。在教师的反思教学中,许多人将新课改的原则和标准作为教学概念,融入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充分展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达成了新课改的目的,在总体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整体提高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些许不足。在传统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常常通过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从这一方面来说,枯燥乏味的初中历史教学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无法引起学习兴趣,也无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而且对历史教师来说教学难度较大,导致学生普遍对历史这门课程缺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因此,历史教师需要在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的背景下创新发展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只有充分实施新课程改革,才能达成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历史学习上的不断进步,提高各项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教师在创新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对教学理念进行变革。许多历史教师的教学思想仍是以传统的教学理念为主,通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讲解,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认为只要对学生开展固定有效课堂的教学,仅仅使用传统、固定的教学体系就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初中历史知识。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想要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使其适应教学的发展要求才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确保学生长远发展。教师要结合初中历史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特性,融合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进行对教学理念系统化的创新,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掌握更多历史知识,推动学生学习效果持续提升。教师通过改革教学理念,可以实现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变革,推动学生能力的提升[3]。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合作学习法推动学生学会团队合作,增进学生学习联系,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所谓的合作学习教学法就是通过开展合作进行系统化的学习活动,教师首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进行课上问题的探讨。在课堂探讨活动中,学生可以结合多种思维形成个人的学习认知。这种方法可以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讨活动,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状态。学生在这种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展现个人的思想观点,提升逻辑思维和辩证思考能力。

其次,教师需要对初中历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变革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因此,教师还可以运用情境探究学习方法,设立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活动。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增加对历史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有助于以全面的眼光看待世界历史发展过程。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可以有效地弥补对历史的了解认知不足,加深对历史教学内容的印象,提升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历史课程内容的了解,而不仅仅限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设立问题进行引导的教学方式辅助教学活动。通过课下布置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思考和充分的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回顾教学观察学生对问题的认知程度,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和学习自主性,确保学生可以有效学习历史知识。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教学设备和网络信息教学平台作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例如,教学《君主集权的强化》一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君主集权的纪录片,利用提问辨析等多种形式辅助教学。通过这种教学加深学生的课堂学习印象,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对历史的认知,增加学生把握程度和了解程度;还可以通过教学模拟、小组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注意力,以便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教学活动中,安排教学内容是一项教学重点。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课外教学平台的发展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

但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由于特殊性,更新速度较为缓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创新教学内容,将新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清朝的闭关锁国》时,教师可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播放关于清朝的纪录片和当时社会动态影像纪录片辅助讲解。利用这种方式,不仅丰富了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内容质量,还加深了学生对于所学课堂知识的认知和对清朝社会背景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认知和学习思考能力,客观直接地展现历史课堂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活跃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在查找教学素材时,还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初步探索,然后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帮助增加教学素材。这种教学内容的寻找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和教师交流,推动学生除了可以充当学习者的身份还可以偶尔充当教学内容的探索者和研究者,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帮助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丰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活力,调动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学习效果快速提升。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在新课程标准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初中生的学习情况对初中历史教学课程进行改革。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加强培养创新能力,不断学习提高文化素养,以便在教学改革中可以将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有效变革和完善;在面对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和问题时可以和同学探讨和思索,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其次,教师还需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完善学生的学习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发展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和活动性,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思考,利用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时,教师可以设立有关宋朝历史的问题,询问学生或引导学生思考想象:生活在宋朝时,看到的社会风貌会是什么样的。通过问题的设立、提问和探讨,帮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问题思考,增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兴趣,还可以利用情境设立进行学生的新角度探析,借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辨能力,通过问题谈论法进行课程的情境分析,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教师面对学生迫切的学习需求和发展要求,需要对初中历史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变革。在创新教学体系过程中,教师需要顺应新课改的发展趋势,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特点进行教学体系的变革和创新;教师还需要进行教学能力的提升,提高对自身道德素质的要求,以身作则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和道德素质的培养,注重教学创新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要求,建立教学机制完善教学体系构建。在这种创新要求下,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改革解决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和学习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辨析能力,促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加强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培养,以便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钟湘豪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讨[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05).

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篇10

关键词:新课标历史素质

在新课程标准中,注重学生汲取文化知识与培养综合素质相结合,这种方式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那么,在初中历史课中,教师应如何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兴趣及独立思考能力?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转变传统观念,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1.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开拓全新的教学思路。改变以往教师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求知欲。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将原本唱主角的地位转交给学生,通过让学生自学或课堂讨论的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2.要想实现初中历史课堂的创新,教师在讲课时,应注重用生动的语言为学生表达出活生生的历史画面,而不是照搬照抄枯燥的考试内容。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或者图片的方式,让学生多了解真实的历史,让学生在历史画面中激发起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及求知热情。

3.教师的教学目标应由原本单纯的知识灌输转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将原本被动的教学转为学生主动的思考,这是与社会发展相符合的。在近年来的中考历史试题中,已经越来越多的注重主观题的考核,也就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这也说明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教学发展模式,素质发展才是当前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的教科书在整体结构上尽量按照整个历史阶段贯穿的形式设计,避免知识结构的分离,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相关内容整合。从初中历史的知识构成来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重多个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汲取了考试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精神素养。在这种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改变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在课堂上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产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因此,基于初中历史的特点,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将历史场景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三、用提问的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由于历史教学不能随意对真实发生过的历史进行修改,更不能歪曲真实的历史背景,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尊重历史、不能歪曲事实。但是,尊重历史事实并不是对教材内容的死记硬背,而是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不同的想法,自觉培养创新意识。例如,在讲解明末农民战争与清军入关等有关历史背景时,教师若仅按照课本内容讲解由李自成率领农民开展起义的经过,或者清朝建立了统一的政权,成立帝皇地位等文字描述,那么学生必然会对历史的学习失去兴趣。但是,教师可在课堂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假设若李自成在起义中能够打败明朝的剩余部队,那么起义的结果又是什么样?或者比较明末农民起义与过去的农民起义有何区别?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大胆思考,并表达各自不同的看法。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教师要给予肯定与表扬,对于回答有错误的同学,教师不能一味批评,应该以鼓励为主,并指明正确的思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主动开拓思维思考历史,加深对历史文化的理解。

初中历史课程中要求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而笔者通过以上一些措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这样,就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的心理状态,提高课堂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魏守幸.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8).

[2]伍燕嫦.新课程下如何让初中历史课堂充满活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0).

[3]王振平,崔纪民.谈初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09(4).

[4]王柱根.论初中历史课堂上的有效提问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