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审计的基本方法十篇审计的基本方法十篇

审计的基本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6:32

审计的基本方法篇1

绩效审计的基本要素

(一)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是审计活动的既定方向和要达到的预定结果。政府绩效审计的基本目标定位是:

1.对被审计单位是否经济、有效地执行有关政策进行独立审计检查。

2.对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对象实现既定目标的程度和所造成的各种影响进行报告,为决策机构提供相关的评价意见。

3.发现并分析审计对象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方面存在问题的迹象或绩效不佳的领域,提出审计建议,以帮助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

(二)审计范围

1.财政性资金(或称公共资金)支出。其内容主要有:

(1)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行政单位涉及各级政府部门、人大、政协、以及由国家财政提供工作经费的党派机关和部分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包括文化教育、科研卫生、社会福利及其它社会公共事业部门。

(2)国家投资建设项目。主要是指由财政性资金(财政拨款或财政融资)投资的各种建设项目。有些项目并不全部是由国有资金投入的,但只要是属于政府审计管辖范围内的投资项目都可以进行绩效审计。

(3)其他各种专项公共资金的使用。专项资金是指财政预算安排的或有关部门、单位依法自行组织的,具有特定用途的财政性资金。比如行政事业专项资金、社会保障基金、农业专项资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等。

(4)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贷款项目。

2.国有及国有资产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企业和金融机构。

(三)审计职能

审计目标决定了审计职能。绩效审计除了一般审计所具有的监督职能、服务职能外,还特别强调评价职能即在监督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的资金使用和项目执行情况,也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比如,被审计单位所选用的执行方式是否体现了经济性?所获得的结果是否与所使用的资源相匹配?结果是否与政策目标保持一致?对社会的影响如何?等等。

(四)审计程序

政府审计程序通常包括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四个阶段,绩效审计也不例外。绩效审计准备阶段的关键工作是建立具体、明确的审计目标和绩效标准,为此,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基本情况,比如相关法规、协议、工作目标或项目目标、内控制度,单位或项目的产出情况包括产品或服务、社会影响等。

(五)审计报告

绩效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集中体现审计结果、反映审计目标实现程度的一种书面文件。报告的写作应当行文简练,突出重点,体现实质。与财务审计报告不同的是,绩效审计报告是对外报告,报告接收人是有关政府部门,报告人是审计机关而不是审计组。绩效审计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1.相关的背景资料。说明该审计事项为什么值得审计注意,介绍审计实施的基本情况和被审计项目或单位的基本情况,并说明在评价绩效时有哪些特别的考虑,比如被审计单位受到了什么影响和限制等。

2.绩效标准和结论。评价绩效的标准和结论以及支持结论的依据,必须一一列出,不管是好的方面还是差的方面。对于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还要指出根本原因。

3.审计建议。审计建议针对的是重要领域,要客观、合理、具有可行性。

美国和加拿大的绩效审计报告中有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在其报告的最后通常增加一项内容,即被审计单位对报告的反馈意见,其中包括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审计结果、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的意见,计划采取的改进措施,以及审计机关对于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的看法和对报告的修改说明。这样的报告更具说服力,所提供的信息也更加全面、完整,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绩效审计的技术方法

(一)信息收集技术信息收集就是审计取证。绩效审计沿用了一部分传统财务审计的方法,比如审阅法、核对法、函询法、观察法、盘点法、抽样法等,但也有自身独特的方法。

1.实地观察。对整个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布局情况加以观察,了解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看其工作功能的发挥,并获得对组织的整体印象;对存货、设备状况进行实地观察,注意发现是否有多余积压、废弃等浪费现象;对于项目、工作现场进行实地观察,可以了解项目的运作过程。

2.面谈。向有关人员分别提问并获得回答,采用口头询问同时做文字记录的方式。被询问者可以是被审计单位的高级主管、一般管理人员、当事人,也可以是有关外部人员包括某方面的专家等。

3.座谈会。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多元式的面谈。在召开座谈会之前,可以事先将有关调查表提交给被审计单位,以便他们有时间适当做些准备,并选择相关的人员参与座谈。

4.调查问卷。当涉及的人员或单位很多、以致无法进行必要询问时,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关键的环节是设计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表格,要求所有内容采用问答方式,这些问题应该非常明确,切忌模棱两可或带有某种诱导性。对于受益面比较广的资金支出,特别是具体到某一类公众个体的资金,比较适合这种方法,比如扶贫资金、三峡移民资金等。

5.审阅法。审查阅读与被审计单位或项目有关的文件资料包括以前年度的审计报告,从中找出有用的信息。

(二)信息分析评价技术

1.比较分析法。比较就是将实际情况与一定的参照物或基准进行对比,基准可以是计划、预算、标准、设计、历史、同行业等。

2.因素分析法。对事实进行分析找出成困。比如某单位的办公费用明显超支,那么,是因为人员增加还是工作量增加?是因为浪费还是预算不合理?

3.统计抽样。统计抽样方法适用于总体比较庞大的审计事项,同样也需要计算机应用软件的辅助。统计抽样的方法有如系统抽样、分层抽样、货币单位抽样、随机抽样等。随机抽样有时会被误以为随意抽样,其实后者并不是统计抽样方法。在传统财务审计实务中比较经常使用的就是随意抽样,要么是主观选取数额较大的,要么是任意选取。而随机抽样是有严格规律的,可以使用随机数表,但最好是借助于计算机产生随机数。

审计的基本方法篇2

一、关于制定依据

我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制定的,《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的制定依据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

二、关于适用范围

我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是我国政府部门规章性的审计规范。是审计署领导全国审计机关开展审计业务活动的审计规章,适用于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从事的审计活动,对注册会计师依法进行的独立审计活动没有法律约束力。我国《独立审计基本准则》是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性的审计规范,是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适用于注册会计师执行独立审计业务的全过程,对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从事的审计活动则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三、关于一般准则

我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中的一般准则是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资格条件和职业要求。其中,对审计机关应当具备的资格条件和职业要求的专门规定有第七条、第十三条与第十四条共三条,包括审计机关办理审计事项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审计机关录用审计人员的规定;审计机关建立和实施继续教育培训制度的规定,以及审计署和省级审计机关建立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审制度的规定等具体内容。对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的资格条件和职业要求的专门规定有第八条、第十一条与第十二条共三条包括;承办审计业务的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的条件,审计人员回避制度的规定、保密责任的规定等具体内容。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共同应当遵循的职业要求和规定有第九条、第十条共两条;一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和职业谨慎。二是不得参与被审计单位的行政或者经营管理泛动,在审计过程中必须遵守有关廉政纪律的规定。

我国《独立审计基本准则》中的一般准则是注册会计师资格条件和执业行为的准则,主要包括独立审计的目的;担任独立审计工作的注册会计师应当具备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与工作能力;注册会计师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条件(独立、客观、公正、职业谨慎、保密等);审计责任与会计责任;审计意见的性质等具体内容。

通过对上述一般准则的比较不难看出,无论是《国家审计基本准则》还是《独立审计基本准则》,都有对其执业人员资格条件和职业道德条件的规定,其中对其执业人员职业道德条件均作了独立、客观、职业谨慎与保密的规定,这是由审计监督的性质所决定的。二者比较,存在的主要区别一是《国家审计基本准则》既有对其执业机构——国家审计机关的相关规定,又有对其执业人员——国家审计人员的相关要求;而《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只对其执业人员——注册会计师作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二是《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对其执业人员资格条件与职业道德条件的规定较为具体详细;而《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对注册会计师资格条件与职业道德条件的规定则更为简约明了。

四、关于作业准则

《国家审计基本准则》中的作业准则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审计计划、准备和实施阶段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按照实施审计的基本程序,这些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一)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审计机关要根据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按照上级审计机关和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确定审计工作重点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二)组成审计组,编制审计方案。审计机关根据审计项目计划确定的审计事项,选派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审计组在实施审计前应当熟悉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编制审计方案,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方法和步骤(三)下达审计通知书。审计机关应当在实施审计三日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同时书面要求被审计单位法定代表人和财务主管人员就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和其他相关情况作出承诺,并将被审计单位交回的承诺书作为审计证据编入审计工作底稿;(四)实施审计。审计组实施审计时,应当深入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对其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可以运用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取得证据;如有特殊需要,可以聘请专门机构或者有专门知识且符合审计人员条件的人员参与某些特殊项目的审计;对实施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应当及时向审计机关请示汇报。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时应当对审计工作中的重要事项以及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进行记录,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并对其真实性负责。

《独立审计基本准则》中的作业准则(又称外勤准则)是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应遵守的准则。按照审计的基本程序这些准则的主要内容包括(1)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注册会计师应当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由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签定审计业务约定书。(2)编制审计计划。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应当编制审计计划对审计工作作出合理安排。(3)实施审计。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时,应当研究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据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可以运用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获取审计证据;可以根据需要配备相应的业务助理人员和聘请专家协助工作,并对其工作结果负责;应对被审计单位的期后事项、或有损失及持续经营能力等重要事项予以关注。注册会计师应当将审计计划及其实施过程、结果和其他需要加以判断的重要事项,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

通过上述作业准则的比较可以看出,两个基本准则都规定了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时应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调查了解、研究和评价以进一步确定审计的重点和方法,这体现了现代审计的基本特点;对审计过程可以运用的取证方法,必须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等;两个基本准则也都作了类似的规定。二者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审计实施前的准备工作有所不同。《国家审计基本准则》规定审计机关要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在实施审计前,要根据具体审计事项成立审计组,制定审计方案并要在实施审计的三日前,向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独立审计基本准则》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在接受委托后必须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在实施审计前,应编制审计计划。

五、关于报告准则

《国家审计基本准则》中的报告准则是审计组反映审计结果、提出审计报告以及审计机关审定审计报告时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审计组向审计机关提交审计报告前应当征求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意见;(二)审计组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订结束后,应当及时向审计机关提出审计报告提出时间一般不得超过60日;(三)审计机关应当设立专门机构或配备专门人员,对审计报告进行复核并提出复核意见,作出复核工作记录,审计报告经复核后,由审计机关审定。

《独立审计基本准则》中的报告准则是注册会计师编制审计报告时应当遵守的准则。主要内容包括(一)出具审计报告:的条件。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二)审计报告应当载明的基本内容。审计报告应当说明审计范围、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审计依据、已实施的主要审计程序和最终形成的审计意见等;(三)审计报告的类型。注册会计师可以出具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拒绝表示意见四种类型的审计报告。

通过上述报告准则的比较可见,《国家审计基本准则》侧重于对出具审计报告的程序作出明确的规定,而《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则更侧重于对出具审计报告的内容作出详细的规定。

审计的基本方法篇3

1999年国家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取得了较大成绩。高校基本建设规模也随之大幅上升,全国各地大学城和高校园新区建设遍地开花,许多高校扩招几年来完成的基本建设投资已经超过了自建校至扩招前数十年的投资总额。因此,加强对高校基建项目投入产出效益审计,对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保障高校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基本建设投入产出效益审计研究现状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基本建设项目的投入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较快,年均增幅在25%以上,投资总额超过万亿,其中新工程项目投资所占比例达到60%左右。一方面是投资逐年增加,另一方面是基本建设项目的投入产出方面投资效益低下,损失浪费严重的问题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加强对基本建设项目的投入产出的效益审计,已成为国家有关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基本建设项目投入产出的效益审计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服务,而开展基本建设项目的投入产出的效益审计能够直观地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单位目标,因此,开展基本建设项目的投入产出的效益审计势在必行。随着高校基本建设投资体制的改革,以前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上的投资行为已逐步转移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轨道上来。

二、我国高校基本建设投入产出效益审计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一)难以确定评价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

如何来确定高校基本建设投入产出的效能或效率、成本与效益缺乏标准。而目标是否达成,社会的影响性又如何等都不是仅凭观察或感觉就可下定论的。由于我国高校工作性质等原因,审计人员还没有一个公认可接受的适用于各种情况的审计标准可供参考利用,在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对经济效益的评价无据可依,无疑会影响经济效益评价的质量和审计结论的可信度。

(二)我国缺乏相应的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准则

从审计法看,对审计机关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授权,法律地位等方面缺乏明确的规定性;在规范上,审计署颁布的规范和命令基本上不涉及经济效益审计;在指南层面上,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开展的具体方式、技术方法、指南等的编制工作尚未形成。受此影响,目前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只能依附于财务收支审计和预算执行审计进行。

(三)缺乏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人才

我国所需的审计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及法律等有关专门学识,才可能恪尽职责。但当前审计专业人员的录用条件随意性较强,与美国Gao雇用或聘请具备会计、统计、法律、工程、审计规划及技术方法、资料处理、公共行政、经济社会科学或精算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作法相比,差距较大,制约着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

三、加强我国高校基本建设投入产出效益审计的建议

(一)加大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

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短期内,我国可以通过选择系统的翻译国外审计机关的绩效报告作为教学教材,借鉴他国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审计经验,并及时了解各国执行各项方案的实际成效与不足等,针对所执行的审计工作对象,建立应具备的知识及专业能力;在中期方面,聘请外部专家来共同参与或协助办理审计案件,有效提升审计质量,在长期方面仍应依据审计业务需要,积极研究审计人员聘用法规的修正完善,以提供多元的用人渠道,解决专业技能不足的问题。另外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实行严格的审计质量责任制、审计工作稽查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进一步明确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提高经济效益审计的绩效。

(二)加快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的建立

结合我国实际状况,可以在现有真实合法审计的基础上,发展完善投入产出效益审计。因为真实合法审计是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和组成部分,目前的真实合法审计的法规依据和审计的规范化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建立我国效益审计模式必须坚持以真实合法性审计为基础,在尚未构建科学、规范的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及评价体系的情况下,需要审计专业人员借鉴国外审计经验,同时在实践中摸索,善于总结,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积极探索。在探索投入产出效益审计过程中,应加强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起草修订和逐步完善我们的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和准则体系,初期可以称之为“指导意见”或“管理办法”,以后逐渐修改完善,逐步向效益审计准则过渡。

(三)建立完善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准则

我国在大力开展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同时,结合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加强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准则的建设,尤其是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审计目标,审计现场工作准则、审计报告准则方面。在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准则的建立过程中,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在总结我国已有经验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一些初步的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规范;第二阶段,在不断完善初步规范的基础上,形成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准则和具体的操作指南。

审计的基本方法篇4

一、挣值法的基本原理

(一)三个关键基本参数

1.项目计划作业的预算成本:即目标成本,表示按照预算价格和预算工作量计算的某项作业的成本,用BCwS表示。BCwS=预算价格×预算工作量

2.项目已完成作业的实际成本:表示按照实际发生的价格计算得到的实际已完成作业的成本,用aCwp表示。aCwp=实际价格×实际完成工作量=总计划成本×实际完工百分比

3.挣值:也被称作已完成作业的预算成本,它表示按照预算价格所计算的某项作业实际己完成作业的成本,用BCwp表示。BCwp=预算价格×实际完成工作量

(二)两个偏差评价指标

1.项目成本差异

项目成本差异(CostVariance,CV)的计算公式是:CV=BCwp—aCwp如果成本偏差为负值,则表示项目的成本超支,反之,表示项目成本有节余。

2.项目进度差异

项目进度差异(ScheduleVariance,SV)的计算公式是:SV=BCwp—BCwS同样地,如果进度偏差为负值,则表示项目进度落后的情况,反之,项目的进度超前。

(三)两个绩效评价指标

1.进度绩效指数

计划完工指数(Scheduleperofrmanceindex,Spi)的计算公式如下:Spi=BCwp/BCwS,Spi是发掘工期问题的有效指标,当Spi小于1时就表示目前的工期滞后,反之当Spi大于l时就表示目前的工期超前,当Spi等于1,说明项目是按进度计划进行的。我们可以这样认为Spi是关于效率的,只是指出项目使用预定资源的效率;接近于1.0的Spi值指示了预定项目的高效执行,偏离1.0说明该计划彻底偏离实际,或者项目出现了无法控制的异常状况。

2.成本绩效指数(Costpeorfrmanceindex,Cpi)的计算公式如下:

Cpi=BCwp/aCwp

Cpi是发掘成本问题的有效指标,如果Cpi等于1,说明项目成本没有超支也没有节约,是按计划进行的;如果Cpi大于1,说明项目成本节约;若Cpi小于l,说明项目成本超支。成本指数的意义是每开支一个货币单位所带来的价值,它是挣值管理法中最重要的跟踪指标。接近于1.o的Cpi值说明预算制定得准确,偏差太大的Cpi值说明制定预算的人经验不足,或者发生了使该项目预算失控的问题。在大多数工程项目的进行过程中,Cpi都非常稳定,这使Cpi成为了一个很好的预测工具。根据美国国防部累积多年的资料显示,它的数值在项目执行到10%~20%时,就会稳定下来:项目完成了20%时的Cpi与项目全部完成时的Cpi的差异很少超过1096,其中的差异是因为Cpi通常会随着项目的进展而趋于变小,因此在项目早期估算出的最终成本往往会比项目后期的估算要稍微低一些。

(四)两个预测指标

  另外还可以运用挣值分析进行工程项目成本预测,一般来说有两个预测指标:

  1.预测项目未来完工成本(FCC),目前来说一共有三种方法:(计算中tBC为项目的总预算成本)

  (1)假定项目未完工部分将按照目前的效率去进行的预测方法:预测完工成本=总预算成本/成本绩效指数=tBC/Cpi

(2)假定项目未完工部分将按计划效率进行的预测方法,使用这种方法的计算公式如下:预测完工成本=已完成作业的实际成本+(总预算成本~挣值)=aCwp+(tBC一一BCwp)

(3)重估所有剩余工作量的成本做出预测的方法

这是一种不做任何特定的假设,重新估算所有剩余工作量的成本,并依此做出项目成本和工期预测的方法。这一方法要将这个重估的成本与已完成作业的实际成本相加得到预测结果。这种方法的公式为:

预测完工成本=已完成作业的实际成本+重估剩余工作量的成本如果:[程项目计划已经严重背离实际,或者项目情况已有重大变化的话,这种方法是必要的。

2.完工尚需成本或称为项目剩余工作成本估计(etC)

指标含义是指项目从现在(检查时点)到完工时所需要的项目成本估算。其计算公式为:etC=完工预测成本一已发生的实际成本=eaC—aCwp。

二、基于挣值法的工程项目审计程序的总体设计

若要想发挥挣值法在环境工程项目审计中的作用,审计人员必须设置相应的应用流程。一般来说,应用挣值法的具体分析步骤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审计人员收集与工程项目有关的必要的资料,如被审计单位与建筑商签订的项目合同、项目的预算工作量和预算费用、项目实际费用和进度信息。在收集相关信息时,审计人员应该在对工程项目分解若干子项目的基础上具体列出项目的每个子项目的计划预算成本,并进一步分解到每天每人,同时确定整个项目的关键活动。然后审计人员要计算到实施审计时为止环境工程项目下属的各个子项目、关键活动及总项目的预算成本、挣值和实际成本等数据。其次,审计人员利用挣值分析方法对项目的费用和进度进行分析,计算出各种指标,找出偏差,判断项目是否达到预期,是否达到环境工程项目的总体要求。最后,对出现的偏差进行原因分析,找出偏差出现的原因所在。审计人员在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和审计过程中,要注意综合考虑工程项目成本和进度的关系,从而得出更加客观可靠的审计结论,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监控。

在本文中,基于审计特有程序的考虑,笔者仍然把对工程项目的审计分为三个阶段: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完成阶段,然后将挣值法的思想贯穿在整个审计过程中。

三、基于挣值法的工程项目各审计阶段审计程序设计

(一)审计准备阶段程序设计

1.项目开始,制定审计计划,配备审计人员

2.审计人员对工程项目进行工作分解(wBS)找出项目的各个子项目,同时找出工程项目的关键路径,分别决定工程项目的关键活动的挣值和非关键活动的挣值。

(二)审计实施阶段程序设计

1.审计人员通过收集相关工程项目的资料,制定工程项目基准即工程项目的目标成本。

2.审计人员通过常用审计方法确定工程的实际成本。

3.确定工程项目质量指数。

4.计算优化后挣值法的评价指标,具体指标详见文章第二部分,

(三)审计完成阶段程序设计

1.审计人员对计算后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偏差,分析原因。

2.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交流,提出审计意见并出具审计报告。

四、挣值法在工程项目审计中应用的总结

(一)挣值法的运用贯穿在整个审计过程中

从流程图可以看出,整个流程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完成阶段。审计阶段的划分是以挣值法的基本思想构建的,每个审计阶段的任务清楚可见,便于审计人员搜集审计所需要的相关资料。

(二)以挣值法的三个基本参数为中心,使整个审计过程有重点可循

整个审计过程是围绕三个基本参数涉及的,这三个基本参数分别是环境工程项目的目标成本、实际成本以及挣值。相关资料的搜集、审计任务的划分都是为了得出三个基本参数的数值,以便审计人员做出最终的审计结论。

审计的基本方法篇5

[关键词]国家审计 审计制度 制度改进

国家审计制度自建立以来,为国家审计机构和人员履行审计职责、开展审计工作,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与行动指南,但伴随着审计活动的日益繁重、审计环境的日益复杂,现行审计制度与审计实践之间出现了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审计部门和人员认真梳理,并探求改进的方法与途径。

一、国家审计制度的现状分析

1、在法律层面上存在硬伤

首先,现行国家审计制度中,对于审计处理处罚的相关内容还不是特别明确,这样就使得审计报告缺乏应有的法律强度,并使得审计机关和人员缺少应有的威信和地位,不利于审计工作全面高效地展开。其次,现行审计制度中即有的审计法规与其上位、下位法律之间存在一些冲突和不一致的地方。这就导致在审计执行方面,有时难以有效履行。再次,对于审计部门与人员的相关法律权力与责任,缺乏明晰的界定。这就造成了一些审计人员在审计执法过程中滥用权力或应有权力无法得到保障的情况出现,形成一些不必要的审计风险。

2、在管理体制上存在弊端

首先,在现行双重领导体制下,审计部门在经费、人事任免等诸多方面均受制于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这就使得在审计对象确定、审计方式方法选择等诸多方面,难以按照审计部门自身意愿进行。其次,在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方面,与日益繁重的审计任务相比,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再次,在审计管辖范围上,现行管理体制下,既有交叉重复审计管辖的现象,又有审计真空区的出现。

3、在绩效审计领域缺乏建树

绩效审计作为一种新兴的审计模式,在国外已经相当成熟,并逐步取代传统的审计模式。在我国,由于其起步较晚,在实务工作中还没有全面地展开,主要成果还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尤其是在广大审计工作者的思想意识上,还没有足够的重视起这一审计模式,关于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也严重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又进一步阻碍了绩效审计的发展。

二、原因分析

国家审计制度的现状是客观存在的,无需赘述,这里应该着力探讨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只有把原因分析透彻,才能正确解释现状如何产生,从而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路径。总体来看,造成国家审计制度现有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由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

现行国家审计制度之所以存在诸多弊端,主要是由双重领导体制所造成的,而我国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则是由行政型审计体制所决定的。虽然从世界上四种主要审计体制模式来看,立法型、司法型和独立型审计模式更能保证审计工作开展的独立性与权威性,但是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来分析,现阶段无论是在物质条件、经济基础还是公众接受程度上,都无法达到实行上述三种体制模式的基本要求,只有选择行政型审计模式既能满足国家各方对审计的基本需求,又比较符合国家现实客观条件,是综合多种因素权衡考量的最终选择,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必然性。在这种情况下,审计领导体制必然要按照双重领导并以政府权力机关领导为主的模式进行设定,在法律层面、管理体制等方面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各种弊端和缺陷。

2、长期历史积淀使社会各方对审计工作定位存在认识偏差

从审计职能的本质属性来看,它是审计活动本身所固有的,现阶段审计职能发挥之所以不够全面,主要是因为社会各方没有真正全面认识审计职能。我国审计史绵延数千年。从历代审计的职能定位来看,它主要是作为统治集团加强对各级财政收支监督和对各级官员履职情况进行评价的工具,这种思维定式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对社会各方在现行国家审计职能的认识上形成非常深刻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各界往往仍是只专注于审计的监督与评价等基本职能,而没有打破惯性思维,去针对不同的审计组织,并结合其具体实际情况来探求它们更为全面的职能范畴与发挥途径,在这种认识偏差之下国家审计职能的发挥自然受到影响与制约。

3、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发展快于审计职责权限的完善速度

现行国家审计制度于20世纪80年代逐步建立完善,当时国家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审计主要职责是查出企业各种违法违规问题,审计权限也是围绕如何保证审计职责的履行来设定的。时至今日,我国政治经济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民主政治氛围日益浓厚,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对国家审计的需求更多源自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以及如何更好地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服务,这就使得审计对象更多的聚焦于有权力分配和使用国家资源的政府行政部门,而现有审计职责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难以满足上述现实需求,现有审计权限也无法为各种审计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从而导致相关审计职权不对等以及缺乏法律依据的情况逐步显现出来。

三、解决对策

1、创新审计观念

一是在认清国家审计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审计职权拓展。随着审计事业的不断发展成熟,审计工作将不再只是简单的注重数量和规模,转而更为关注审计的整体效能与质量,更为关注经济运行的一些重要环节:一是在认真搞好真实合法审计的同时更加注重向绩效审计的方向发展;二是在深入开展财务管理审计的同时继续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通过对审计工作发展趋势的正确把握,可以使审计工作切实向着上述领域不断予以关注和重视,这就为审计职责向着上述方向拓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审计职责的拓展又在客观上促进了相关审计权限的扩充,从而为审计制度创新奠定了良好的现实基础。

二是在坚持审计高层次监督地位的基础上着力改变现行领导体制。审计部门是综合性的经济监督部门,审计监督是高层次的监督,审计部门应通过对经济运行各个环节的全面审查,发现具有倾向性、普遍性和宏观价值的问题,经过综合分析提出加强经济宏观调控的审计建议,为国家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从而使得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审计工作在整个经济运行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而对审计体制创新过程中提升隶属关系、改变现行领导体制等具体内容给予充分的理解与支持。

三是在强化审计服务意识的基础上深入推动审计职能的多元化。首先,要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而针对当前形势特点,为其找出问题根源并制定具体的整改措施,突出审计的服务职能。其次,应对被审计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予以认真地检查验证,确保相关数据资料的真实准确,突出审计的检验职能。再次,应强调对被审计单位总体经济运行情况的控制与把握,使其各项经济活动按照既定的目标稳步推进,突出审计的调控职能。只有在保证审计基本职能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审计职能的多元化,才能有效地消除部分单位和个人对审计工作的误解和偏见,从反感和回避审计变成欢迎和主动接受

审计,为审计制度创新构建良好的群众基础与氛围。

2、丰富审计理论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要保证审计制度改进的顺利进行,需要对审计理论进行相应的创新,从而在理论上保证审计制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首先,在审计理论的研究内容上要更加侧重于对审计制度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的研究,必须围绕这些内容加强理论研究,以适时指导审计实践。其次,要对审计理论研究方法进行创新。为更好地研究审计制度改进问题,审计理论研究方法必须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和对比分析方法,并在研究过程中引入宏观经济学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和博弈理论,对审计制度创新的供给与需求、成本与收益以及新旧审计体制效率的定性定量对比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与帮助。

3、改革审计技术方法

审计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是新制度的运行效率是否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一方面取决于制度新框架的各构成要素是否充分发挥了各自的功用,另一方面也需要得到审计技术方法的有力支持。只有审计技术方法跟上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步伐,审计才能生存下去,审计制度改进的效率才能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一是要大力推进审计自动化,计算机审计替代传统手工审计的程度越高,各级审计部门面临的人少事多的矛盾就越能加以缓解,审计制度改进方案中关于人员编制与机构设置的调整,才能更好地从审计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设计,而不必过多考虑现行人员机构编制下的种种制约。二是要积极推进新的审计方法在审计实务中的推广与普及,在进行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基础审计,从而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只有这样,审计制度创新方案中所涉及到的机构设置变更、组织体系调整才能经得起实践工作效果的检验,得到广泛的支持与认可。

4、完善审计法规制度

首先,要依据审计制度改进的具体内容抓好相关法规制度的制定:第一,应对各级审计部门的机构设置、编制规模、领导体制、业务流程以及审计干部的任免与调配等内容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明确。第二,应借鉴国内外审计派出机构法规制度的有益经验,构建一个较为完备的审计派出机构法规制度体系,具体来说:应制定审计派出机构的基本管理规定,对其领导体制、管辖范围及人员配置等问题以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应对审计派出机构的各项具体工作程序进行系统设定,针对不同类型的审计对象及审计任务,详细规定其具体的审计方式方法与程序步骤;应制定审计派出机构的审计质量标准,对各项审计活动的结果与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价与控制。第三,应针对新增加的审计职责权限和审计职能搞好配套法规制度的补建工作。例如应针对审计部门行使司法权限的时机、条件、范围和程度,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审计部门行使权限有法可依,名正言顺;另~方面,也可以对审计人员的具体行为加以规范,防止出现滥用司法权力的情况。

审计的基本方法篇6

    一、政府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

    1.国外研究。mayston(1985)认为,与企业计划的管理职能、投资评价和价格政策等相关的是定量信息,一个系统绩效审计需要适当的定量评价和预测技术。Keen(1999)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分析认为绩效审计是在大量数据收集基础上进行判断的一种准理性行为,实践中审计人员通常采用直觉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相关性、合理性、与被审计单位的一致意见通常是审计人员采用的标准。

    美国、英国、加拿大、瑞典等国家的审计机关还十分重视绩效审计方法的开发和应用,并编制有专门的绩效审计方法指引或者手册。美国和加拿大审计署开发的共计六种绩效审计方法,即评价综合方法、内容分析方法、调查方法、结构化访谈方法、案例研究方法和前瞻性评价综合方法。英国国家审计署也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技术与方法,如质量控制法、调查法、问题分析法、碰头会、统计分析法等。

    在绩效审计方法的分类上,西方国家通常将其分为数据收集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数据收集方法包括采访、观察、调查和查阅档案等;数据分析方法包括对信息进行比较分析、成本收益分析、统计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回归分析等。

    2.国内研究。竹德操等(1997)认为,绩效审计的方法包括基础方法、一般方法和技术方法。其中:基础方法涵盖哲学基础、理论基础和数学基础;一般方法包括搜集审计证据,对照审计标准,作出审计评价,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技术方法包括审阅法等传统审计方法、因素分析法等经济活动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数学分析方法、量本利分析法等现代管理方法及网络图法等图表审计方法等。

    施青军等(2008)认为,绩效审计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绩效审计方法包括绩效审计工作组织实施方法、审计取证方法和审计工作质量与成果的考核方法等;狭义上的绩效审计方法是从纯技术角度上来说的,主要是指绩效审计证据的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

    赵耿毅(2011)将常用的绩效审计方法分为审计资料收集方法、审计资料分析方法和绩效评价方法。其中,审计资料收集方法有检查、观察、询问、外部调查、重新计算、重新执行、集中讨论、分析性复核;审计资料分析方法有成本效益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数理统计法、数据包络分析等;绩效审计评价方法有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目标评价法、历史动态比较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议法、专家意见法、生产函数法、职能比较法、本量利分析、标杆管理法、综合评价法、模糊数学法、沃尔评分法、综合指数评分法、功效系数法、360度反馈评价法、关键绩效指标、目标管理(mBo)法。

    二、政府绩效审计方法的运用情况——来自调查问卷的证据

    为了检验绩效审计方法的运用情况,本文根据江苏省审计机关组织编写的《绩效审计指南》所列示的常用绩效审计方法设计了调查问卷,发放给江苏省主要城市审计局相关科室负责人,共计40份,收回有效问卷30份。

    1.绩效审计实施类型统计分析。从表1中可以看出,目前审计部门所开展的绩效审计主要是专项资金、部门预算支出、政府投资项目等绩效审计,反映出目前绩效审计工作的重点是针对公共资金管理和使用的合规性和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开展绩效审计,目的是揭露严重损失浪费或效益低下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促进提高公共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效益。表中数据也反映出审计机关对资源和环境审计的重视,反映了国家审计对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等重大问题的关注。

    

    2.绩效审计方法运用情况分析。参照《绩效审计指南》的七大绩效审计类型,分别按照审计资料收集方法、审计资料分析方法和绩效评价方法进行汇总整理,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汇总结果反映出我国绩效审计方法以下特点:

    (1)多种方法结合使用。在绩效审计资料收集上,各类绩效审计使用的方法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多采用检查、观察、询问、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在资料分析上,成本效益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得到较广泛运用;在绩效评价上,目标评价法、公众评议法、综合评价法运用次数较多。多种绩效审计方法的结合使用,反映出我国现阶段的绩效审计是在真实合法性基础上展开的,审计过程中既采用检查、观察、询问等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又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目标评价法、公众评议法等专门的绩效审计方法。而多种方法结合使用可以使审计人员在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进行绩效评价时可以更理性、更客观地评价审计事项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2)多学科的融合性。由于绩效审计事项涉及公共资金、政府投资项目、公共资源、环境、外债项目、企业绩效等,当绩效审计涉及某个学科领域时,绩效审计的内容往往也就是该学科领域本身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这决定了绩效审计可以大量借鉴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包括管理学、统计学、经济学、环境学、组织行为学等。

    (3)调查显示,各类绩效审计在资料分析和绩效评价方法上存在一定差异,反映出审计人员根据审计项目特点、审计事项的性质来确定所采用的审计方法。比如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一般以资金流向为主线,以业务活动为载体,围绕资金管理、筹集和分配、使用、效益等关键环节进行审计,重点关注资金项目的效果和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从表2可以看出,审计人员主要采用检查、调查、分析性复核等方法收集资料,以关注资金有无截留挪用;运用因素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以考察资金的管理流程是否合理,运用目标评价法、公众评议法等考察资金项目的效果和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

    

    3.绩效审计方法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1)倾向于采用低成本的审计方法,回避或尽量少用高成本审计方法。比如,资料收集方法中的“重新执行”,因需要审计人员重新独立执行有关业务程序或者控制活动,审计成本较高且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实务中较少采用。再如,绩效评价方法中“360度反馈评价法”,要求被评价者的上级、同事、下属和客户等,分别匿名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这种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其评价结果比较客观。但是由于评价成本高、评价时间长,评价工作难度大,调查问卷中没有采用。

    (2)倾向于简便易行的方法。调查统计显示,检查、观察、成本效益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目标评价法、公众评议法、综合评价法等相对比较容易操作,审计人员都能熟练地掌握,得到了较广泛的运用。而绩效评价方法中的“模糊数学法”,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将模糊的、难以进行比较与判断的经济效益指标之间的模糊关系进行多层次综合评价计算,从而明确综合经济效益的优劣。该方法适用于经济效益准确计量的财政支出评价、项目支出和单位支出的绩效评价。但由于该方法要建立数学模型,正如调查问卷反映的审计人员基本上没有运用。又比如“生产函数法”,通过生产函数的确定,明确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借以说明投入产出水平即经济效益水平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准确地评价一个单位或一个项目的综合经济效益,而且从宏观层评价资源配置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技术进步经济效益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适用于项目的绩效评价。但函数关系的确定较为复杂,统计调查显示,该方法也没有得到运用。

    (3)对部分绩效审计方法的理解存在偏差。经济增加值(e-Va)是一种基于税后营业净利润和产生这些利润所需资本投入总成本的一种企业绩效财务评价方法。调查显示,企业绩效全面评价中采用该方法的不多,只是在一些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资源绩效审计、环境绩效审计中采用了该方法:公众评议法适合于对公共管理部门和财政投资兴建的公共设施进行评价,调查显示,各类审计中都在运用此方法。分析表明,不管实务中审计人员究竟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至少反映出部分审计人员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绩效审计方法的实质及运用的前提,往往是盲目跟风,不管何种审计项目,没有经过研究论证就给戴上绩效审计的帽子,运用的却仍然是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方法。

    (4)对部分绩效审计方法重视不够。《绩效审计指南》列示了19种绩效评价方法,调查显示,几乎有一半方法实务中很少采用或没有采用。比如本量效分析法是一种对公共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非常有效的方法,但调查显示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中该方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数据包络分析(Dea)法对处理多输入特别是多输出问题的能力具有绝对的优势。并且,Dea方法不仅可以用线性规划来判断决策单元的对应点是否位于有效生产前沿面上,同时又可获得许多有用的管理信息,用处也更广泛,但实际运用却不多。这一方面说明审计人员仍比较习惯采用传统的分析方法,对新兴的如数据统计方法还比较生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有些绩效审计项目还是从资金到资金,重点关注资金使用带来的经济效益,较少关注业务管理问题和政策执行情况及效果的评价,满足于节约几万元资金、减少了多少工程造价,而忽略了深层次的管理问题,忽略了从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上进行评价。

    简要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缺乏相关学科知识;二是我国绩效审计方法的规范性不强,比如名称不统一、解释不规范;三是缺乏对这些方法如何运用的实质性指导细则。

    三、建立政府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的目标和原则

    1.建立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的目标。黑格尔曾指出:方法并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和概念。审计方法的运用贯穿整个审计过程,直接关乎审计质量。因此有必要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为审计人员提供一种全新的思维,帮助审计人员拓展绩效审计思路,提供具体绩效审计方法指导,以规范绩效审计行为,加强绩效审计的力度与深度,切实提高绩效审计质量和效率。

    2.建立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提供绩效审计的思路与全局思维。绩效审计范围宽泛,审计项目复杂多样。所以绩效审计方法体系首先应给审计人员提供审计的思路与实现步骤。以结果导向和问题导向两种类型的绩效审计来看:结果导向绩效审计关注的是被审计单位的绩效是否达到既定要求,其审计思路是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绩效(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将所发现的情况与既定标准(目标、规章等)进行比较,绩效缺陷是对既定标准或规范的偏离;问题导向绩效审计关注被审计单位所述问题(即绩效缺陷)是否存在,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其基本思路是核实所述问题是否存在,并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前者是以对既定标准是否得到遵守的客观评价为特征,后者以核实问题分析原因为特征,各自所采用的审计方法也不相同。因此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的建立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首先体现绩效审计的战略和全局思维,并贯穿绩效审计过程的始终。

    (2)规范性原则——对常用的绩效审计方法使用规范的措辞或术语。目前我国绩效审计方法名称不规范,往往对同一种方法冠以不同的名称,比如对文件进行检查,有的称之为“检查方法”,有的称之为“查阅方法”,有的称之为“文件审阅”等,有些方法的名称有交叉重叠和涵盖其他方法之嫌,比如分析方法、统计分析、财务分析、管理分析等,分析方法是否可以涵盖其他几种呢?这种审计方法名称的无序性现象,是构建审计方法体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对常用的绩效审计方法应使用规范的措辞或术语,并对其进行规范化的解释,既是建立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的基础,也便于审计人员能够准确地理解与执行。

    (3)层次性原则——哲学方法层、基本方法层和具体操作方法层。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的构建绝非将常用的绩效审计方法机械地进行排列。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一种方法体系应该是各种方法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各个层次间有高低之分。从纵向划分,可以将绩效审计方法体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哲学方法层;二是具有规范意义的基本方法层;三是具有实践意义的具体操作层。这三个层次体现为前者约束、指导后者,而后者是对前者的运用与发展。

    (4)针对性原则——建立分类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目前我国的绩效审计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覆盖了财政、投资、环保、社保等诸多方面,要想短期内建立一套通用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是不现实的。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在对绩效审计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类别的审计对象和审计目标,建立分类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从我国绩效审计的对象看,一般有部门预算支出、专项资金、重点建设项目、国有企业、资源、环境等事项。因此,可以将我国的绩效审计归纳为部门预算支出绩效审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政府重点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等,在此基础上分析每类绩效审计的特点及评价要求,并构建与其相适应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

    (5)可操作性原则——提供具体操作指导。作为一套方法体系,在其较低层次上的方法应该是符合现实的一种操作规范,适用于审计的具体实践。对常用的绩效审计方法,应给出方法的定义、程序步骤、方法的重要性和适用条件、方法的优缺点及如何运用该方法的具体说明,从而为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指导和示范,以增强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的可操作性。

    四、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的基本架构

    根据上述五项原则,本文构建了下图所示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基本架构。

    

    三个层次的政府绩效审计方法体系中,最高层是哲学方法。哲学方法是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和方法指导,主要是研究和解决绩效审计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原则,决定着绩效审计基本方法的运用。第二层是基本方法层。哲学方法用于绩效审计实践,就形成具体化的绩效审计基本方法,为绩效审计提供审计资料的收集方法、分析方法和评价方法。第三层是操作指导方法,是绩效审计基本方法的具体运用,解决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它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三个层次构建的方法体系,既体现了系统论的整体思想,又体现了哲学层次递进的辩证思想;它们既有提供审计思路的方法,又有针对不同类型的审计项目如何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评价绩效的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如何运用的具体指南,因而整个方法体系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审计的基本方法篇7

关键词审计教学方法实践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6.05.017

abstractinthispaper,fromtheperspectiveofthecombinationofproduction,researchandtraining,thepaperstudiestheproblemofthetrainingofaudittalent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proposedbytheanalysisofthecurrentauditprofessionalsincultivatetheprosandconsofadoptvariousteachingmethods,pointedoutthattheestablishmentofstablepracticebaseisthemostimportantauditingpracticeteaching,proposedintheinternalauditdepartmentestablishedpracticebaseistoimprovethepracticeteachingqualityofauditprofessionalandeffectiveway,soastofindanewwaytosolvetheproblemofauditprofessionalpersonneltraining.

Keywordsaudit;teachingmethods;practice

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知识及信息时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审计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审计风险越来越不易控制,这无疑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又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成为当今高等院校审计专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作者结合实务工作,分析在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建立实习基地的意义及可行性,为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开辟新的思路。

1现行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审计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将审计理论与具体审计工作密切结合的能力。当今我国高校的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中都普遍存在偏重审计理论与方法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问题,导致毕业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远不能适应审计工作的要求。

目前我国高校审计学专业人才主要是按照计划中规定的审计课程进行人才培养,具体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课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实验教学法等。其中课堂教学法属于传统的审计教学方法,在审计人才培养中起到基础性作用,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实质性准则的,高校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审计学教学方法也逐渐在单一的课堂教学为基础的同时,增加了案例教学、模拟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多方位教学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没有达到改革的初衷。

1.1课堂教学法

目前高校培养审计人才的主要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论性较强,通过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系统、扎实地掌握基本的审计原理。但是由于审计专业课程技术性、实践性较强,而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目前各高校审计专业的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以致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无从下手,许多毕业生参加工作以后不能满足所属企业、事务所日常工作的要求。

1.2案例教学法

采用案例教学,在短时间内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随着考试的结束,所学的东西大部分都忘记了,再者,由于案例中涉及的知识点较分散,很难从总体上领会审计工作的精髓所在。因此,案例教学经常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目前高校里不少教师没有在事务所从事过实际工作,缺乏相关的经验,直接影响了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3模拟实验教学法

模拟实验教学法是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新途径。通过审计模拟实验能在短期内使学生通过一系列操作,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实施审计模拟实验教学需要建立多功能的、适合于现代化教学需要的实验室,同时,审计模拟实验室的建立,要求开发人员和使用人员既要有丰富的会计、审计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又要掌握电算化会计与计算机审计的技能,现实情况是,由于经费和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审计专业没有条件建立符合条件的实验室,或者实验条件达不到模拟实验教学的要求,审计模拟实验教学难以实施。

1.4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部于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明确强调实践教学是高校本科教学的重要内容。

目前,虽然部分院校的审计专业培养方案中突出了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大部分高校审计实践教学方式仍然比较单一。在具体实施时,由于开展某些教学活动常常依赖相应的设施与场所,这给实践教学法造成了很多局限。另外,经常存在某些实习教学流于形式的情况,不仅教学效果不好,也会造成时间上的浪费。

总之,从目前审计学的教学、审计人才培养现状来看,更多的是侧重于审计理论、审计程序和方法的讲授,最多的是引入审计案例教学,学生很难有审计实践的机会,即使采取了实践教学培养方式,但由于实践基地不稳定,实践时间也得不到保障,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因此,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应当是审计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的重要条件。

2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审计实践教学的重中之重,是提高审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2.1审计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重点

审计课程实习基地是大学生进行审计实践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进行恰当融合的重要桥梁。近几年我国高校普遍加强了实践教学,在审计实习基地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说,各高校审计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普遍存在实习基地数量严重不足、校外实习基地不稳定等问题。有的高校虽然在事务所建立了实习基地,但由于交通不方便或实习单位安排不妥,事实上学生很少有机会去真正进行实习锻炼。

在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中,不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稳定的实习基地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无实习基地的学生实践能力不能有效地增强,致使其毕业后没有强有力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学生由于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实习单位就不愿意提供实习基地。另外,高校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造成实习基地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习需要的情况。

2.2加强审计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要想大力提高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必须转变观念,协调理顺校内外各种关系,加大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按照学校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逐步完善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我校非常重视实习基地对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先后在泰安市泰山区地税局、泰安市审计局、泰安岱宗会计师事务所建立了“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在山东泰工集团、山东矿机集团和泰安协同科贸有限公司建有“校企共建产学研实习基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不仅提高了学生专业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以及就业竞争力,而且在弥补教学资源不足,降低培养成本等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建立校内实习基地是提高审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3.1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高校在进行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教学时,可以从内部审计机构获得某一审计项目的实际工作底稿;教师在讲授到有关内部控制理论与方法时,可以让学生实际调查本校某一内部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搜集有关内部控制方面的文件,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改进建议;教师在进行审计报告教学时,可以从内部审计部门取来具有代表性的审计报告,让学生对审计报告的编制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在进入实习阶段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参加内部审计部门的具体审计业务,如通过参加校办企业财务审计(针对校办企业的性质和业务特征),熟悉和掌握企业会计报表审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审计的有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参与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对本校资金结算中心的专项审计调查,了解内部银行审计流程和方法,货币资金审计涉及的相关知识(如现金、银行存款、其它货币资金审计的方法与流程、注意事项等),了解高校资金中心内部控制的程序与方法;通过参与基本建设审计项目,熟悉掌握建设项目审计的理论与实务,了解与基建工程相关的财政、税收、计划等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参与基建项目招投标工作,了解和熟悉招投标审计的范围、注意事项等。

通过参加具体审计项目可以有效增强学生收集、鉴定综合审计证据的能力,提高学生选用审计方法以及选用审计程序的能力,掌握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方法和原则,提高其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和撰写审计报告的能力,增强其对审计风险规避的意识与策略。

3.2在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建立实习基地的优势

在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相比校外实习基地而言,校内实习基地具有稳定性、经济性、易管理等特点。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对稳定且经济的实习环境和条件,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在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建立审计专业实习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大都设在高校校园内部,学生可以随时到实习基地进行实习调研,不仅节约了时间和交通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及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业务非常广泛,包括内部控制及财务收支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专项审计调查、财务决算审计以及基建工程审计等业务,基本能够满足学生各种审计业务的实习需要;再次,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都安装了审计软件,学生通过利用计算机审计软件进行实习,不仅可以了解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工作,也可以让学生切实掌握计算机审计的操作方法;最后,由于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在处理具体业务时,要和不同部门的人员进行沟通,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提高其人际交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也可以建立内部单位,尤其是在内部审计职能部门建立针对审计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比如可以通过亲自参与单位内部审计项目、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产业公司财务审计项目、内部银行资金审计等项目熟悉相应审计流程、方法,加深审计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4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4.1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维护

积极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建立审计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建立之后,为了保证经费的投入,负责人要经常与实习基地的领导进行沟通,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所联系的实习基地的相关人员到学校开办专业讲座,促进实习基地吸纳毕业生就业等。

4.2教研结合,注重创新

首先,充分利用审计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在进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择优吸纳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到校内实习基地开展学术研究,与实习基地业务人员联合申报科研项目,提高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此外,由于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业务上接受省市各级国家审计机关以及各级审计学会的指导,往往能接触到最有前瞻性的审计科研方向和学术动态,审计专业教师和学生在参与内部审计机构的科研和业务工作时,能更好地把握学术前沿,不断充实审计理论和方法,同时,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实践教学,可以不断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

4.3建立和完善审计校内实习基地的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使审计校内实习基地发挥出预期的作用,并实行良性循环,必须加强和规范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并要求各方严格执行。具体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方面:(1)明确审计专业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相关责任方的权利和义务;(2)明确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的方式和程序(如是否以科研或教学项目立项方式批准成立);(3)要建立一套审计实习基地的评价体系,如是否有计划地实习;是否有组织地实习;是否有称职的指导;实习效果是否得以考核等;(4)校内实习基地运转的经费来源与开支范围等。

参考文献

[1]何芹.审计实践教学及其管理模式――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8):101-103.

[2]王玉翠,王春颖.审计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3):62-63.

[3]何瑞雄.审计实践教学建设刍议[J].财会通讯(综合),2011.7(3):149.

[4]孟令杰.审计实践教学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3(4):52-54.

[5]黎霞.审计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107-108.

[6]侯新.完善审计实践教学之我见[J].时代教育,2008(8):8-9.

审计的基本方法篇8

【关键词】社会保障绩效审计困境对策研究

社会保障监管体系,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管理和监督庞大的社会保障资金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随着社保体制的发展,社保审计也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以绩效审计为中心的现代审计是当今世界审计中的主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绩效审计在政府审计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秩序的不断好转,人们开始重视和关注社会公共资源的经济性、管理的效率性和工作的效果性,审计工作也逐渐从真实合法性审计转移到绩效审计上来。国外审计经验表明:绩效审计是规范社保基金运行秩序、提高社保基金使用效率和管理效率的有效制度性保障。

一、开展社保基金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开展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审计,对于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提升社会保障审计的层次和水平、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具有深远的意义。当前,在我国积极开展社会保障绩效审计是形势发展的必然。

1、开展绩效审计是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保障和改善民生越来越重视。截至目前,一个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为核心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面临着社会保障体系项目种类繁多、法律体系不健全、机制不完善、发展不均衡、统筹层次低、资金保值增值能力差等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仍是社会问题之一。这些现实问题不仅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亦关系到国家社保体系的发展完善。作为行使重要经济监督职能的审计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执行效果,对资金管理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提出宏观性和可行性建议,以更好地服务于政府和人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传统的合规性、合法性审计发挥作用的空间有限,绩效审计势在必行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相关部门法治意识逐步增强,真实性、合法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证,有意识的违规违纪问题正逐步减少,全国审计机关的社保审计情况普遍反映了这个倾向。因此,社保审计要更多地关注如何提高社保基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把社会保障基金的绩效审计作为审计的重点,以绩效审计为主要方式,促进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完整与规范管理,促进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审计面临的困境

1、社保基金绩效审计缺少法律定位

我国迄今为止还没有出台一部专门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基本法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更多的还是依靠行政机关的政策命令。审计机关接受行政命令进行社保基金绩效审计,但是我国系统的审计法律法规中,涉及绩效审计的极少,新修订的审计法虽然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作为立法目的之一,并在第二条规定审计机关对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但是并未将绩效审计作为独立的审计类型加以明确表述。基金在收缴、管理、运营和支付等各个环节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洞,经常出现政策之间互相冲突的现象,基金绩效审计缺乏法律依据,效率性、效果性评价非常困难。

2、社保基金审计的绩效评价标准匮乏

当前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审计缺乏一套统一的评价标准体系,制约着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审计的发展。绩效评价标准体系对于开展社保基金绩效审计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建立一套具有高度适用性的绩效评价标准体系是当前审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我国目前难以像国外那样全面开展社保基金绩效审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开展社保基金绩效审计所必需的标准、指南尚未制定。

评价标准是关乎社保基金绩效审计能否深入有效进行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完整意义上的社保基金绩效审计必不可少的技术要件,主要为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的一致性和客观性提供保证。然而,相对于财务审计,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缺乏一直制约着社保基金绩效审计的有效开展。对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境性和公平性“5e”的审计均可归结为成本与效益的分析和比较。但是社保基金提供的社会服务一般是无形的、非赢利性的,这就给成本与效益的估算带来相当大的难度,也给绩效审计的评估造成直接的困难。这是因为对于社保基金的成本与效益,不仅要考虑直接的、有形的成本和效益,而且还要考虑间接的、无形的成本和效益,对后者来讲,往往无法直接量化,且其估算的标准和方法会随着绩效审计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甚至同样的项目会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不同的审计人员会有不同的理解与判断,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使得每开展一项绩效审计,审计人员都必须在现场审计开始前,就衡量绩效的标准问题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协商,或者寻求一种公认的、不存在异议的评价标准。此时,审计人员要特别注意所选择的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导向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公正性。因此,能否解决评价标准是关系到社保基金绩效审计能否规范化开展的关键。

3、绩效审计人才资源缺乏

绩效审计需要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具有审计和财会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经济学、社会科学、法律、工程、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而我国现有审计人员的配备以满足财务审计为主,绝大多数都是审计、会计及相关专业出身,缺乏其他专业的人才,人员结构很不合理。现行的审计体制、程序和方法也是为财务审计设定,加之审计资源的限制,在审计中必然会产生资源分配的矛盾,进而制约绩效审计的开展。

审计的基本方法篇9

一、依法审计的范畴:依法审计是审计部门的根本法理指南,是审计工作最核心的法理理念。从审计部门的实际工作来看,要具体体现依法审计、实现审计监督目的

(一)基础在依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基本准则,审计工作也不例外。那么,目前依法审计有哪些法呢:

1.审计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包括:

(1)宪法。宪法第九十一条、第一百零九条对审计机关的设置、审计监督的范围和内容、审计监督的基本原则作了明确规定,这是审计监督的最高法律依据。

(2)审计法。审计法全面规定了审计监督的原则、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审计机关的职责、审计机关的权限、审计程序和法律责任等内容,是审计监督的基本法。

(3)其他有关审计监督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目前本人们实行最多的是审计署1-6号令,从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日记及底稿、审计报告、审计档案等进行质量控制,制定了相应的准则与操作规范。

2.其他法律、法规。具体包括:财经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如预算法、税收征管法、会计法、经济合同法等财经方面的法律等;审计监督活动中,对审计事项进行评价、作出处理、处罚决定,应当遵守财经法律、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规定;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方面的法律、法规,如《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条例》等。

(二)关键在于审计。依法审计,加强审计监督,关键在于依法审计,通过依法审计这个载体,实现监督、服务的目的。这就要求本人们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对编制审计方案、收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归集审计档案等全过程实行法治控制。依法审计就是确保审计工作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每项审计项目都能经得起检验。

(三)根本在于监督。要通过审计监督,保障财政资金、民生资金、国有资产的安全有效。

二、目前审计监督的几种观点

1.审计万能论。认为审计监督可以全面地辐射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由于审计部门自身认知的错位以及社会对于审计作用的过高期望,造成审计监督效应人为地被扩大或神化,这已经严重影响到审计机关如何坚持依法审计实施审计监督,也无形中增大了审计的执法风险。实际上,目前的财政财务收支记录与实际经济事务有很多不一致的前面,审计机关凭借现有的审计手段,有时难以查实真相,有些方面审计监督也无能为力。

2.审计走过场论。即认为审计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审计监督流于形式。在这种审计理念的影响下,大多数人把审计部门定位为各级政府的内部审计机构,审计监督成了“走过场”。诚然,监督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监督却是万万不能的,这是很平常的道理。在一个缺乏监督的环境下,权利运行者就会为所欲为,各种违纪违规必然遍地都是。本人认为,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这一点永远不能变,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不仅在于它所查处或揭露的违纪违规问题,更在于其无形的威慑力量和潜在的警戒效应。

3.审计无作为论。即认为审计机关在履行审计职责时,缺少与之相匹配的法定权限,执法手段和处罚执行力度较为薄弱,审计工作难有作为,审计监督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前,审计工作的重心在于促进提高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换言之,即寓监督于服务之中,简单的行政处理、处罚已经不符合形势的要求,而是要从体制和机制中发现问题,从微观入手,站在宏观角度,为党委政府服务。

4.审计等同服务论。认为审计监督是纯粹为被审计单位和有关部门服务的,监督完全寓于服务之中,在这种观点下,审计就成了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审计,审计监督的效应也就仅仅局限于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虽然在目前的形势下,审计监督的另一个目的是服务,但审计的基本职能其本身是监督,其常规性、基础性的工作就是监督,是先监督,而后达到服务这个目的的。

5.审计就是查案论。认为审计就是要查问题,抓大要案。这种观点多少受近几年来审计风暴和社会对审计的期望值影响。应该说,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常规性、例行性监督,查处大要案不是审计的基本职责,也不是审计的要求,所谓可遇不可求,大要案的查处往往有一定偶然性,需要一些非正常手段才能查处,而审计仅仅能在发现疑点、提供线索、协同查案等方面提供一些服务。

6.审计纯监督论。认为审计的基本职能就是监督,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审计的职能是监督与鉴证,而不是服务,这种观点容易使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思路走入死胡同,在与党委政府保持一致上发挥不了审计免疫。

三、目前审计监督的几个“不适应”

1.观念上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变革创新能力不强,对社会经济形势的迅速发展不够敏感,习惯于用过去熟悉的方法开展审计工作,对审计新技术、新方法接受较慢,满足于现状。对“优秀项目”、“精品项目”内涵的理解有偏差,没有把审计报告、审计成果当作审计机关的产品来看待,多数是在疲于应付项目,抓质量、出成果有心无力。

2.思路上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不善于从全局的角度系统把握具体审计工作。审计组织方式,依然是传统的“由点到面”的方式,审计组按方案内容每人各分一块,审到什么算什么,查出重大问题往往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审计结果上把上缴金额等指标看得过重,缺少宏观把握的能力。

3.成果运用上不适应。尤其是对审计成果的开发、转化、运用,还有很大的差距:微观成果多,宏观成果少;就事论事多,成果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分析问题缺乏一分为二的观点,注重揭露问题,正面成果的引导作用不够;许多审计信息“为写而写”,没有认识到审计信息是审计过程的延续、是体现审计成果的手段,内因不明导致审计信息质量低下。

四、目前审计监督的压力

(一)从外部环境看,审计监督有新压力。

从审计工作面临的外部环境看,无论是20__年修订的《审计法》、还是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对审计的要求都更高了。

1.《审计法》对审计的要求更高了。修订的《审计法》,主要在健全审计监督机制、完善审计监督职责、加强审计监督手段、规范审计监督行为四个方面作了修订。规定审计报告从原来的内部文书变成公开的法律文书,对审计质量要求更高。它一方面是进一步强化了依法审计;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透明度,把审计工作置于人大和社会公众监督之下,这意味着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同时,《审计法》修订后,审计执法手段的增设,在加大审计工作力度的同时,也加重了自身的责任;被审计单位救济途径的变化,对本人们工作的严谨细致、客观公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党委政府对审计的要求更高了。近年来,审计通过自身的努力,效果越来越明显,地位和作用不断显现,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同时,审计的难度也比过去大了,审计能不能有地位,能不能体现应有的价值,关键在于本人们的工作有没有成效。对于党委、人大和政府,审计工作有没有成效、是否有成果,就在于本人们能不能当好参谋、能不能把审计监督和审计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本人们必须认真研究党委政府的需求、研究人大的需求、研究社会各界的需求以及被审计单位的需求,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开展审计、选择项目,提高这些项目的质量,提供有价值的审计报告、审计信息和审计建议,更好地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

3.社会公众对审计的要求更高了。随着这几年的“审计风暴”,社会公众愈来愈关注审计结果公告,对审计结果的需求,已经转变为一种有效需求。但是,本人们要认识到,审计结果对外公开,对审计机关而言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利于本人们宣传审计成果,推动民主法制;另一方面,审计结果公告将审计工作的质量完全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审计风险显性化。面对审计结果公告后可能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本人们除了积极稳妥,逐步推行审计结果公告之外,唯一对策就是严抓审计质量,提升审计工作的管理水平,由此来应对、化解产生的压力和各种困难。

(二)从内部环境看,审计工作有新变革。

从审计机关内部看,审计工作面临新的变革,这种变革包括管理模式在变、审计方式在变、评优办法也在变。随着审计转型的不断深化、审计创新创业年的推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提出,审计监督面临更大压力:

1.管理模式在变。审计署6号令的全面实行、计算机审计的全面推广,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提出,对传统的审计理念、审计管理行为、审计技术方法有一定的冲击。6号令的核心是对审计项目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实行审计工作分级负责制,强化审计管理的基础工作,实行质量控制与责任追究相结合。计算机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则从审计技术创新角度对现在的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甚至是挑战。

2.审计要求在变:在审计对象上,要强化对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审计监督上创新并有新的突破;在审计发展方向上,要在绩效审计上创新并有新的突破;在审计手段上,要在计算机审计上创新并有新的突破。

3.审计方式在变。一是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变;二是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三是从单位审计向项目审计转变,专项调查已经成了目前审计发展的主流;四是从以过程为导向的审计向以结果为导向的审计转变。伴随这些转变,本人们的审计管理思路、模式也要跟着进行调整。

4.评优办法在变。去年,省厅和市局对评优办法和标准作了较大的修改。审计项目的评优,虽然其本身不是目的,但是本人认为目前的体制下,审计项目的评优仍具有“指挥棒”的作用,会给本人们的审计理念、审计方法、审计管理、审计质量控制等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审计的监督、服务职能往往通过项目审计实现,项目审计是审计机关的中心工作。针对项目的评优成效情况,新的评优方法在以下七方面有加强。一是加大了审计宏观服务与威慑力;二是加大了审计创新力度;三是加大了审计宣传力度;四是加大了审计整改落实力度;五是加大了审计公告力度;六是加大了审计问题的揭露或审计的深度;七是加大了领导批示的加分。

五、坚持依法审计,提升审计监督层次,监督实效要提高,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制订出有特色的审计项目,特别是要通过批判性发挥审计的建设性和预防性作用。本人觉得审计免疫系统的关键是通过批判性发现问题、揭露问题。

制定审计项目计划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要坚持依法审计、依法监督原则。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加强审计监督,依照审计程序开展工作,做到程序规范,证据可靠,结果准确,既不失职不作为,又不越权乱作为。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原则。克服就事论事和“一刀切”的做。三是坚持一切为了发展的原则。要自觉把审计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中,找准审计监督与促进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紧密结合。

2.突出审计重点。压缩数量、提高质量、增加深度,加大力度。关注财政资金的绩效、关注民生资金、国有资产的安全,关注政策的贯彻落实;努力在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突出对国家调控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监督。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继续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围绕党委政府工作中心,进一步突出重点,更好地服务于大局、服务于中心。

二是突出对政府公共财政的审计监督。要围绕和服务于“努力推进公共财政体系的完善”、“预算一个盘子、收入一个笼子、支出一个口子”这一目标,进一步抓好预算执行审计;要围绕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公平性、公开性,促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建立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预算的透明度,揭示执行政策不到位、管理体制不完善、运行机制不健全等深层次问题。

三是突出政府投资项目绩效的审计监督。重点要放在揭示决策失误和工程建设、公务消费等活动中的损失浪费问题,促进建设资金使用效益的不断提高。

四是突出对民生资金的审计监督。要加强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教育及涉农等专项资金的审计和审计调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五是突出对权力运行的审计监督。进一步扩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继续探索、归纳和总结经济责任系统审计、行业审计的经验路子,不断探索和完善对领导干部责任和绩效审计的方式方法。

3.规范审计程序。一个规范的审计项目,应当做到审计程序合法,审计事实清楚,审计定性准确,审计处理恰当。在审前调查阶段倾注更多的精力,找准项目的切入点。在科学选项的基础上,对选定的项目有目标地实施审计,提高项目的可操作性。在项目实施阶段注重操作规范,提高审计产品质量。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人员要强调两种责任意识。一是要强调责任意识。建立严格的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审计行为,确保审计质量。二是要强调经济责任追究意识。要突出重点,注意发现大案要案线索,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威慑作用。

审计的基本方法篇10

研究方法是否适当、科学,直接影响着审计理论研究的质量和效果,是促进或制约审计理论研究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正如巴甫洛夫所说,“初期研究的障碍,乃在于缺乏研究法。无怪乎人们常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更提高一步,随之在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着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前景。因此,我们头等重要的大事乃是制定研究方法。”长期以来,在理论研究水平上,审计相对落后予会计及其他相关学科,很大程度上也是围于方法论的落后与不够丰富。

在按照惯例将研究方法分为规范法(normativeapproach)和实证法(positiveapproach)两大类别的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规范法、实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形式,并系统阐述其关系定位问题。

一、审计理论研究的规范法

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与论述会计理论的丰富资料相比,在审计文献中,很难找到论述审计理论的文章或专著①。莫茨(R.K.mauts)和夏拉夫(H.a.Sharaf)合著的《审计理论结构(thephilosophyofauditing)》(1961年)开拓了审计理论研究的先河,并为规范式审计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审计理论研究中所用的规范法,既有莫茨和夏拉夫的哲学方法,后来还出现了其他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研究方法,包括历史研究方法、档案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等。

(一)哲学研究方法

一般而言,一门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它将开始对自己的目的和本质等理论问题提出疑问,并开始寻求哲学的指导。不容否认,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地、科学地探索审计理论的,是里程碑式著作《审计理论结构》。

在审计理论的研究途径上,该论著的作者运用哲学中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对各种审计理象。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一是理解(comprehension),即以概括性的眼光对审计理论作全面的思考:二是展望(perspective),即从综合的、相互联系的角度考虑每一个审计问题;三是洞察(1nsight),即超越偶然认可时惯例或信念去深刻认识推论的前提;四是想象(Vision),即超越时空,预测审计理论的前景和目标⑧o具体说来,理解这一研究途径是要在审计这门学科中寻求那些较有普遍性的概念,诸如证据、应有的关注、披露和独立性等,对这些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概念进行研究;展望时需要据弃那些特殊的理由、超越个人成见和既得利益,对每一个问题都应根据其综合的重要性和各个方面来考虑,而不应仅从一个或几个有限的角度去考虑;要有所洞察需要在审计知识领域里避免偏见和提出不科学的推论,有必要揭示并接受审计基本假设作为审计理论的基础;发挥想象时则需要真正摆脱日常问题的困扰并长期致力于发展审计知识领域,对本学科持超然而严肃的态度,去发现问题所在并预见其对未来的影响。

在审计理论的研究方法上,作者认为,哲学研究的传统方法——分析方法和估价方法对发展审计理论较为有益。在审计中,存在着客观事实和主观估价这两个研究课题。对此,需要采用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③。由于审计判断取决于通过收集或确定证据获得的信赖程度,因而有必要像哲学研究那样,对知识和证明理论进行研究,使用分析法。但另一方面,审计职能是在重视道德行为的“荣誉制度”下实现的,审计人员的价值标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每次审计检查9若无行为规划和衡量标准可供借鉴,要保证令人满意的业绩,就必然依靠审计人员的职业责任感,这就需要使用估价法。总之,审计的基本性质使自己的某些方面适合于使用分析法,而在其他一些方面适合于使用估价法。

从哲学高度进行的审计理论研究,除了《审计理论结构》之外,值得一提的还有美国会计学会(aaa)出版的《基本审计概念说明(astatementofbasicauditingconcepts)》(1972)和尚德尔(C.w.Schandel)编著的《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theoryofauditing:evaluation,investigation,andjudgement)》(1978)。作为理论上对莫茨和夏拉夫的响应,《基本审计概念说明》倡导审计理论要适用于所有的审计类型,具有全面性和抽象性;而在接受莫茨和夏拉夫的挑战之后,《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则力求:“直到审计中所有有用的概念都得到阐述,并能够经受哲学性检查”。

(二)历史研究方法

会计史学家郭道扬教授指出,在审计理论研究中,只有以审计史学研究为基础,也只有对每一理论问题的研究首先从历史渊源上加以追索,方可揭示理论内涵中的本质问题,把握这一理论的历史成因及历史进展,以及正确评价某一理论问题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便是任何一个审计理论问题的研究都必须以历史研究作为起点的基本原因。审计表现为一个历史的延续发展过程,为发挥审计在现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既必须研究历史的继承性问题,又同时有必要研究历史的延续性问题,以最终达到科学测试未来审计世界大趋势的目的。《世界审计史》(文硕,1996)即是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审计理论研究的典范。作为第一部世界审计通史,该书分国家审计的发展、民间审计的发展、会计帝国大战、内部审计的发展以及专题审计史共五个部分,展示了审计演进的轨迹。作者从历史规律的视角,以追根溯源的科学态度,丰富了审计理论研究方法。

(三)档案研究方法

审计不但因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而且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受托责任作为一种最具纲领性和普遍性的总方式,当然只能见之于最基本、最普遍的审计现象。而不同人士、不同职业组织往往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认识这些最基本1最普遍的问题,难以直接窥见审计的本质,这就需要我们对纷繁复杂、观点角度各异的档案资料加以研究分析。这种通过对相关的重要审计论著和审计职业组织公告等文献档案进行综述,系统研究审计理论的方法,可称为档案研究方法。王光远编著的《管理审计理论》(1996)即是一例。为“了研究基本的管理审计问题,他通过档案查阅了有代表性的会计审计学者及相关职业组织为管理审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种种认识,不仅系统研究了美、英、日等国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准则和调查报告,美、英、日、澳等国政府审计署的准则和其他公告,美、英管理协会的公告和调查报告,管理咨询服务公告,纳税实务责任公告,会计与复核服务公告,鉴证准则公告,还系统研究了马丁德尔的《对管理的科学评价》、伦纳德的《管理审计》、利奥·赫伯特的《管理业绩审计》、格林的《公营部门货币价值审计》、理查德·布朗的《政府业绩审计》,以及《会计评伦》、《会计杂志》。、《会计、审计与受托责任学刊》、《财务受托责任与管理学刊》、《管理审计学刊》、《注册会计师杂志》等刊物上的相关论文。然后,在大量掌握档案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编著了《管理审计理论》。该论著使我们很清晰地看清了档案研究的基本步骤,进一步丰富了审计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四)比较研究方法

自从娄尔行教授开创了国内比较会计研究的先河以来,比较研究方法不仅在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中推广开来,而且,在审计理论研究中也开始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比较审计理论研究采取的做法是,概括不同主体在审计理论和实务方面的共性和个性,分析其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从中发现国际惯例,以期改进审计实务和提高审计理论水平。南开大学萧英达、张继勋·、刘志远合著的《国际比较审计》(2000)是比较审计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作者采用以空间比较为主,与时间比较相结合的方法,从两个不同的视角透视了审计理论和审计制度。他们主要比较了世界上各主要国家现行审计制度、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之间的异同,同时也对审计制度发展变化的历史做了必要的考察和说明,为建设和完善我国的审计制度和审计准则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基础。

二、审计理论研究的实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