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历史笔记重点归纳十篇初中历史笔记重点归纳十篇

初中历史笔记重点归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1:33

初中历史笔记重点归纳篇1

【中图分类号】G633.51

要求:一般来说课堂笔记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学生自己看书初步了解所学历史知识阶段,可以对教材中出现的时间、地点、人名、著作等相关内容进行勾画;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阶段,可以对勾画的内容进行修改,并加一些批注,如:原因、性质、影响等词语。如果教材中没有涉及到教师补充的内容,就需要学生动笔书写。课堂小结阶段,学生对本课所做的笔记进行整理,并根据笔记简单地归纳一下本课所学知识内容。当然,在进行勾画时,可以采用横线、曲线等不同的标记,对一些重要的时间、地点等进行圈点,也可以采用不同色彩的笔来进行勾画、标记。

一、首先这些要求是从学生进校开始培训。

1.一般开学第一课不要急于上新课,而是明确提出对历史课学习要求。接着上新课时就要耐心的辅导:学一段内容在书上如何做笔记,提出要求。而且课后将书收起来作检查,对做得好的给予表扬,对做得不够好或根本没做的要作进一步的辅导,而且把做得好的作为示范进行传阅。如此坚持,直至学生基本学会。学生容易松懈,应该在一段时间(以期为单位)后应重复上述步骤,这样做了后应该初一结束后学生基本都学会了。、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

作用:学生能构建初中历史的知识网络能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便于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历史内容。

要求:首先,构建某个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知识网络。其次以课或以单元形成知识网络。第三以一阶段或一册形成知识网络。

2.训练: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老师要不厌其烦的告知学生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有背景要素(包括原因、条件、目的等)、经过要素(时间、地点、人物等)、结果要素(影响、作用、性质等),学完一个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时用一定的符号就把相关要素展现出来,整个现象、事件就比较全面的得以把握了。其实教材往往在一课中会用几个小标题来呈现历史内容,学生弄清每课小标题之间的关系,小标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同样一个单元,教材分为几课来讲述,学生要知道课与课之间的关系,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每课与单元主题之间关系怎样?然后根据理解用框架的形式把相关内容联接起来。还有同一册或同一时期的内容要明白每个部分讲述历史问题的属性。一般来讲有以下几类:政治策略、国家统一或政权巩固活动、经济举措、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科技、文学(戏剧、小说、诗词等)、艺术(书法、绘画、音乐、雕塑等)、社会习俗根据这些方面来整理历史内容从而形成一个线索清晰,彼此联系的历史知识网络。学生通过一件历史事件,一课内容,一个时期的知识这样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来理清知识网络。通过反复强化练习逐渐掌握这些方法。

3、记忆方法

作用:初中历史学科是记忆性较强的科目,课程标准提到的识记层次内容占知识与技能目标的70%。学生最感恼火的也是记忆。因此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记忆方法对提高历史学习效果是很重要的。

要求:我们通过探索归纳了七种记忆方法即:顺序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归类记忆法、归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要求学生根据内容的需要灵活采用上述方法。下面就顺序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进行具体介绍。

顺序记忆法:就是按事情本身的发展顺序依次记忆。①、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记忆。如《红军长征》: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开始长征;1935年10月,陕北会师;1936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结束。这里的"4""5""6"就是其特征。

二、教师自身素质的展示

1.教学中自然的情感流露

历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事件有血有肉,如果仍旧使用老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一只粉笔一本书,念完了事,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各种情感的流露。当然,课堂上教师的语调、节奏、表情都应随教材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在教学《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一节的结尾部分,我提议:我们可以从郑和、戚继光的身上学到什么?(小组讨论,归纳,发言,然后评出三个较好的小组答案,由组长把答案抄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分享。)然后,我声情并茂地说: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什么"心?"--爱国心!学习他们的什么"情?"--爱国情!学习他们的什么"行动?"--爱国行动!这样一呼一应,加之我激情高亢的语调,仿佛把学生带到了郑和的航船上,和探索者一起在"西洋"上航行,共享"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独特风土民情"的喜悦,这样学生的全部感情和思维就完全集中于教师教学之中了。

2.教学图片的精心设计

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有时具体的形象比生动的语言更能帮助他们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运用和设计有关图片、图表等,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我讲俾斯麦发动的三次对外战争时,就利用电脑绘制了一张类似红十字会标志的示意图,讲解时,边介绍内容边指示,图表一步一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在新奇之中不仅掌握了历史的基本知识,还通过这一直观教学,使教学内容趣味横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式的新颖创设

在教学中,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各种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也能主动自主地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颖的教学方式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1.活动体验式

例如,在讲《佛教的产生》时,由县城凤山顶的寺庙导入。在介绍佛教出现的背景、教义、影响后,设计活动:佛教教人向善,请举出俗语成语证明--(1)放下屠刀,立地成佛;(2)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教学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方法亦然。)

2.情景交融式

初中历史笔记重点归纳篇2

何谓以教材(教辅)为依托的开放式历史学习笔记?以教材(教辅)为依托的开放式历史学习笔记与记在专门准备的笔记本上的历史学习笔记有显著差别。一是它不是记在专门准备的笔记本上,而是记在历史教材(教辅)上,它是一种充分利用现成资源的补充式笔记。二是它是一种开放式的、不断接纳式的历史学习笔记,即笔记可以根据学习需要不断充实、完善。

那么,这种以教材(教辅)为依托的开放式历史学习笔记同传统的历史学习笔记相比到底有哪些优势呢?

一、以教材(教辅)为依托,可以使记笔记省时省力而有效

传统的历史学习笔记由于脱离了教材(教辅),为保证笔记的完整性和美观性,需要记笔记者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有时甚至会出现为笔记而笔记的倾向,笔记精美有余而“心”记或“脑”记不足,影响到学生对具体学习内容的探究和理解。以教材(教辅)为依托,学生记笔记时可在归纳和整理教材(教辅)的基础上完善、补充知识等,从而节省记笔记的时间和精力,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历史学习的关键处,不错失捕捉课堂有用信息的时机,及时与老师、同学进行沟通、交流。以教材(教辅)为依托记笔记,学生可以在学习的重点、难点、易混和易错处圈圈、划划、点点、标标,历史学习的质量会有明显提高。它能把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起来,这样的历史学习相对有效。这种开放式笔记还将教材(教辅)要点、心得笔记等融汇在一起,学生在翻阅教材(教辅)的同时,省掉了复习时既要参阅教材(教辅)、又要兼顾专门笔记的麻烦。它还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教辅)资源并节省纸张,是实现历史学习绿色化、培养学生绿色环保意识和习惯的一项实实在在的举措。

二、开放式历史学习笔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初中历史笔记重点归纳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历史是什么?按照历史学的观点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概括:历史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过程;广义指一切事物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狭义指人类史,即人类以往全部活动及其历程。在这个简单的概括中我们可以发现,历史是一门涵盖范围极其广的一门课程,但是否就真的很难去学习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掌握正确的方法去学习历史,你将会沉浸于历史的美妙中。初中阶段学习历史是比较基础的,学习主要是以记忆理解为主,拓展应用为辅。以下是本人归纳的一些学习初中历史的方法:

一、熟读教材掌握教材重难点

在初中阶段对历史学科的学习集中点就是考察在教材上的熟练度。对于初中历史的考察属于比较简单的阶段,但是想要学好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就现阶段来说,初中历史教材课本的知识容量并不算大,并且主要是按照通史的角度加以讲述。因此,在教材上同学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最简单的了解就是查看目录,教材的目录是整本书内容的一个缩写,从目录中可以了解到该本教材的主要内容以及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按照一般教材的编写来说,在每一课通常也会分为几部分的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因此同学们应该对大字部分进行精读,掌握该课的主要知识点。小字部分一般来说是对一些历史时间的描写或者对相关人物的介绍,主要是为了便于学生对大字部分的以及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因此对于小字部分的内容可以采取略读的模式。对于教材的熟练是初中阶段获得历史高分的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向上面说的那样,毕竟初中对历史的考察点主要还是集中在对课本的考察。

二、加强记忆掌握背诵巧方法

很多同学都认为学习历史最吃力的就是背诵了,也有很多同学在最初学习历史的时候兴趣满满,但由于各种需要背诵的条条框框使得同学们心力交瘁,也渐渐失去了对历史的兴趣。其实对于历史条条框框的记忆并不难,掌握一些背诵巧方法总能使记忆教材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个人关于记忆历史知识点的一些方法:

1.晨读记忆法:早上是背诵的黄金时间,是背诵历史这类文科性知识最适合不过了。如果所在学校是已经安排了早自习,那么可以在课前就给自己定下一些背诵目标,根据老师总结归纳好的一些知识点进行。一般来说,学生可以拿好老师归纳的笔记进行背诵,背诵完毕后,可以盖上笔记或者课本,闭眼重新回忆所背知识点,若有不熟悉的可以重新加深记忆。

2.关键词记忆法:面对纷繁复杂的知识点,很多同学表示记忆起来格外吃力。每一个点有长长的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需要背诵很多知识点,这无疑给同学们背诵加大了难度。因此,背诵时往往可以选择抓住关键词,先记住关键词,然后不断拓展。比如在记忆为什么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时就可以先抓住文学、,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目标、,私人讲学这些关键词,再不断加以扩充,记忆起来也就更加简单了。

3.提纲记忆法:初中历史对于事件时间的考察可以说占有较大的比例。在同一时间,中国和世界其他各国可能同时发生着一些大变革大事件,在笔者看来,建立时间轴是个不错的选择,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综合起来记忆比较,也是一个强化记忆,加深理解的好法子。毕竟在考试中,出题者往往利用学生事件时间发生情况记忆模糊而设下陷阱,但如果同学们对于这些知识点记忆深刻,也就可以减少丢分了。

三、巩固知识掌握答题小技巧

很多同学都会出现记过的知识点再次忘记的现象,这便是巩固不到位的结果。那么,应该要如何巩固知识呢?课后的练习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练习容易造成对所学所背知识理解不深入的情况,理解不深入则答题无法达到要点,得分也必然会不尽如人意。历史这门课程,答题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客观题给出的史料材料等,在问题的设定上也必然存在联系。比如,很多设问往往会说材料体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得到什么启示和教训等等之类。像这样的问题,若材料中提到了买什么,花了钱等等就是涉及济方面;若是材料中提到了制度的革新等方面则是政治方面;传教士之类的方面则是涉及文化方面;关于军队等则是军事方面诸如此类。但有些材料表达得较为隐晦,可能无法找此类关键词之类的,那么,笔者的建议是按照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写几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分点作答,并且尽量使得所写答案与所学教材有所关联,尽量使用术语,避免使用日常用语,还要注意的是,答题尽量使得卷面整洁。掌握一定的考试作答技巧会产生意想不到效果,往往可以使自己在同类答题中得到更多分,成为佼佼者。

以上是工作中总结而来的一些小经验,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同学重新树立对历史的兴趣以及在历史学科中得到自己满意的成果。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笔记重点归纳篇4

关键词:激发兴趣;开展教学;提高质量

初中生是好奇心极强的群体。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因素,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引发学生感兴趣的导语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导语的设置很重要。笔者在讲《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画出印象中的美国国旗,同学们的兴趣来了,争先恐后地画出“他们的”美国国旗。至于国旗中有多少星,有多少条,大家都拿不准,笔者趁机提出“大家知道美国国旗的来历与含义吗?”学生各抒己见,本人给大家详细介绍了美国的国旗。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美国及其国旗诞生的背景、国旗的含义,还联系到美国的现实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无形中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形式:或者用影视剧片段导入,或者利用乡土历史导入……总之,上课一开始,教师就要让学生感到新奇,愿意学,喜欢听。学生的质疑、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课堂的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二、将史实故事化,变枯燥为生动

初中历史课本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个梗概,教师切忌照本宣科。值得尝试的是,将历史知识揉进故事情节之中,把史实故事化,以曲折的情节去吸引学生,学生有兴趣易接受,对教材的理解也能加深。如讲《美国南北战争》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知道林肯的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影响,整个课堂以林肯一生的故事贯穿着,这样学生不但对课堂有兴趣,还对林肯的一生有了更鲜活的认识。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包含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作为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查找有关的资料,课堂上适当补充必要的情节,以生动的故事、风趣的语言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

三、用幽默艺术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1.谐音记忆法

利用谐音编写出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词语,起到简化、提炼内容的作用。这是历史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因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便于记忆。如可以用谐音来记忆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的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我们可以说“孙(深)中(珠)山(汕)吓(夏)一跳”。这样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起到“乐中记,记中乐”的效果。

2.有意曲解记忆法

将原来的词句曲解成别的意思。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意大利的两面性,分析意大利参战的原因时,教师可因势利导:“意大利,意在‘大利’,观望哪方对它有利就参加哪方作战。”这样学生在回味的同时加深了对意大利的印象,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它加入协约国作战的原因。这一巧妙的运用既讲清了内容,又启发了思维。

3.归纳法记忆法

将我们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也能便于记忆。如我国古代历史上战国七雄,笔者把他归纳为:东齐西秦南楚北燕,赵魏韩,北朝南。这样既记得名称也知道位置。

四、课本剧的妙用

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演绎历史。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编成课本剧,让学生亲身体会历史人物的情感。如讲“西安事变”时,为了使学生对这个历史事件有全面的了解,笔者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在班中选出中共代表、亲日派代表、亲英美派代表,来体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场景,学生马上活跃起来,表演同学准确到位的语言和动作,形象的再现了历史情境,让学生在紧张的气氛中感受历史。这样学生积极地思考,主动地参于教学,教学效果显著。

五、历史知识要注意联系时世和社会现实

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这是历史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教师在上课时把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件相联系,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上到《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一课,将古埃及的金字塔与我国的长城联系、将古巴比伦与今天的伊拉克局势相联系,让学生感到新鲜易懂,这样的课堂学生都比较喜欢上。

初中历史笔记重点归纳篇5

但是,中学历史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一味注重培养能力,忽视了对重点知识掌握的要求;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等。“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不记忆核心知识,何谈能力的提升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记忆能力的前提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历史教学中笔者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1.在新课导入上做文章。一堂课成功与否,导入新课一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讲“普法战争”内容时,笔者先简短讲述了“埃姆斯急电”的故事情节,然后着重指出:“普法战争爆发是路易・波拿巴的扩张野心同俾斯麦利用王朝战争统一德国的政策发生了冲突,而‘埃姆斯急电’仅起到了导火线作用。”由此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新课导入时,采用与课文有关的传闻、秘史、时事、图片等,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讲述必须简洁,否则会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误导学生。

2.在课本插图的讲解上下工夫。课本插图很精彩,可以起到烘托气氛、调动学生兴趣的作用。例如,在讲“1848年欧洲革命”内容时,导入新课后,笔者先让学生看插图《梅特涅夹着尾巴逃跑》,之后介绍:“梅特涅是奥地利首相,擅长外交权术,他一贯仇视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他在19世纪上半期的欧洲政治舞台上显赫一时,而在1848年革命中却男扮女装仓皇出逃,可见这场革命声势浩大。那么这场革命是怎样爆发的呢?”由此加深了学生的记忆,让学生深入理解了所学知识。

3.在重点知识的掌握上下力气。针对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重点知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重点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例如,在讲“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内容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俄国历史上有哪两次改革?它们对俄国的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②这两次改革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有哪些内容?这种方法开门见山,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了解到学习这节课应该重点掌握哪些知识,同哪些章节相联系。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二、教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是提高学生记忆能力的关键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记忆的一般原则:先粗后细,先大后小,层层深入,步步展开;理清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注意同类知识的联想扩散等。对于动态性质的历史知识,一般采用时间轴记忆法、情节记忆法等;对于静态性质的历史知识,一般采用归纳法、串线法、规律法、理解法、谐音法、联想法、歌诀法、浓缩法、图表法、图示法、比较法等。有时同一个知识点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记忆,看哪种方法记忆效果更佳就采用哪种。下面,笔者简要介绍几种记忆方法。

1.归类记忆法。整理、归类历史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例如,在讲“中国古代文化”内容时,可按数学、农学、地理学、书法、绘画、雕刻、科技著作等线索进行归类。通过归类,能对学生巩固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串线记忆法。通过串线,让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按历史发展的线索呈现于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如在学习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的相关知识时,可把他一生的革命活动整理如下: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建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后来又领导了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3.歌诀记忆法。一般来说,历史年代、历史朝代、政权名称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王等,很难记牢,这时则可编歌诀以加深记忆。如:记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时可编歌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来帮助记忆。

4.规律记忆法。历史发展有其规律性,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能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无论是学习中国史还是学习世界史,教师都应引导学生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如学习重大历史事件时,可以从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

5.浓缩记忆法。用非常精练的语言、文字或数字概括出历史事件和概念,可以提高记忆效果。如关于隋朝大运河的内容,可将其归纳为“一、二、三、四、五、六”,即一条大动脉,二百万人开凿,三点(涿郡、余杭、洛阳),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六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三、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是提高学生记忆能力的重要环节

初中历史笔记重点归纳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框架式自学模式;学生主体性;归纳能力

Shallowtheoryofjuniormiddleschoolhistoryframetypeself-studymodeused

GuoYan

【abstract】Underthebackgroundofqualityeducationofthebig,topromotethereformofnewcurriculumgoal,accordingtotheactualsituationinhistoryframetypeclassroomstudentsself-studymode,toimproveteachers'newcurriculumpracticeability,acceleratetheupdateofteachingideas,teachersandconducivetothestudents'self-studyeffectively,reducetheburdenofstudentlearning,enhancetheabilityofstudentstolearn;andtothepromotionofeducationqualityofteachinghasanimportantmeaningtodevelopthestudents'literacycomprehensivelyimprove.

【Keywords】Juniormiddleschoolhistory;Frametypeself-studymode;Students'subjectivity;Conclusionability

2006年历史以开卷的形式纳入中考科目,很多人认为开卷无外乎就是抄,没有什么难度,可是根据这几年中考历史的考卷情况和学生的考试情况了解到开卷不是抄,考的已经不只是历史知识,更多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历史的综合能力,我个人推敲出了一种适合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即历史课堂框架式自学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解决初中历史学科知识密度大,专业倾向强,知识内容繁琐,记忆负担沉重,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等一系列问题。

2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自学框架

因为学生的差异性,致使少部分学生通过第一阶段的锻炼已经能根据教师的初略框架自己初步整理出历史框架,但大部分学生还是无法完善教师提供的初略框架。所以在本阶段教师应该先自己总结出每节课的知识框架,然后以表格或框架的形式在黑板上出示本节课的初略框架,让学生根据初略框架来分组健全本课历史框架以达到自学的目的。

基本操作流程:初一历史下册第1课

在课堂中把一个班按5到6个人分成几组,每组针对以上初略框架进行讨论,并且最终完善历史框架,然后对各族进行初略框架的分工,最后让每组派一人上黑板来完善和班上的历史初略框架,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对于出错率比较大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和举例。利用这种一帮一,或一帮几的方式让大部分学生掌握初略框架的填写方法,从而自己找出本科的重点,而达到自学的目的。

3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独立完成自学框架

学生通过两个阶段的训练,基本上每个学生已经掌握了初略框架的填写方法,已经能通过个人的努力找到历史中每一课的重点内容。所以在本阶段教师应该先自己总结出每节课的知识框架,然后以表格或框架的形式在黑板上出示本节课的初略框架,让学生根据初略框架来自己健全本课历史框架以达到自学的目的。

初中历史笔记重点归纳篇7

【摘要】历史新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单方面说教的课堂明显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趋势了。新课程下要求教师要创新教学,更新教学理念,当然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了,要求学生养成适应新课程的历史学习习惯。那么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高中阶段的历史成绩呢?本文就该问题谈谈个人几点看法。

关键词历史学习;习惯;提高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关键。历史学习中道理也一样。高中阶段很多学生抱怨历史难学,知识点多,材料复杂,不易突破。我想主要是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做到以下几点,相信这门学科的学习不再困难。

一、自主学习,勇于探索、质疑

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表现在上课前预习课文时,能圈出粗线条的信息并提出疑难问题。高中生已经具备这个学习能力了,再则,新课程阶段的课堂教师不再会照本宣科,经常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搜集材料,课堂上会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时常创设课堂情境要求学生参与。如果没有预习就不会有上课效率,也把握不到课堂上知识重难点,影响听课效率。

二、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训练自己

抓住课堂有效的45分钟可以为课后的理解、复习节省大量时间。有的课文知识点分散,条理性不强,一般程度学生自学有一定的难度,更别提重难点的掌握了。每堂课教师总是有备而来,课堂上知识点的讲解,课文结构的梳理,甚至打破课本知识体系,延伸课堂。因此,上课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避免课后自己盲目复习,摸不着方向。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本知识的分析拓展如果没有及时记下,用规范的语言表述的话,往往结果就是考试时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答题,虽然意思可能接近,但是没有采用学科术语表达就会得分较低甚至没有分数。课堂笔记最好用两种颜色的笔记录以便突出重点和区分不同内容。设计合理格式也十分重要,笔记零散杂乱时间久了会缺乏整体知识的理解,做笔记是最好能结合自己心得,对问题的看法,也可以将练习题中新颖的考题角度补充进去,方便系统理解问题。还要做到及时查缺补漏,课堂上难免有些知识点记录不全,可留出一定的空间课后补充,所以,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笔记要经常与同学交流查阅,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课堂上还应该大胆参与讨论,打开自己的思维,表达观点,避免被动地吸收知识,应该当个有思想有主见的学习者,才能真正有所学有所悟,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当然,也训练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所以,课堂上勇于抓住机会训练自己,不但对提高学习成绩有帮助,也提高了综合素质,一举多得。

三、培养自己的历史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的培养渠道很多,以下简单介绍几种

1.阅读历史教材,材料。首先,多阅读历史材料可以开拓视野,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课本的知识非常有限,也不是唯一的资源,广泛涉猎包括历史期刊、历史小说、、影像资料、文学、旅游等材料。这些内容可丰富学生人文社会知识,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历史材料题中蕴含的信息有的很直观,而有的却需要细心观察分析才能得出历史结论,如看《清明上河图》要求学生描述宋代古代商业发展的状况,再考察进一步能力要求分析宋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因此平时学习中应重视思考,善于分析。阅读材料也可提高自己的归纳表达能力,如改革史中戊戌变法一课,课本中讲述改革背景的内容较为零散,教师就可以利用课堂几分钟要求学生阅读归纳并回顾必修所学的知识。所以,应多接触历史材料,培养历史学习的感觉,才能在应试中驾轻就熟。

2.经常交流讨论,加强口头表达能力。高考考题中经常有开放性的题目,如果平时缺少语言表达锻炼的话往往观点无从谈起,答题天马行空。平时的交流讨论形成自己的见解非常重要,特别对一些有争议的措施、政策和事件的评价能有自己的看法并用于表达,真正遇到问题时才不会“无话可说”。

3.勤动笔,随时记录阅读感想,加强书面表达能力。

四、练习巩固,重难点突破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课后的复习和练习巩固非常必要,即使名师也不可能上课面面俱到,有些考点的角度要从练习题中获得,从而进一步解除对课本的疑惑,突破重难点。当然了,到了高中阶段,名题分解更有利于各项综合能力的提高,如比较分析能力,这样除了达到锻炼自我迎接高考的要求,也能对课本的历史问题有个相对全面系统的了解。

五、养成思索感悟的习惯

课后的反思,及时反思自我才能有更大的进步,否则容易陷入学习误区而走进死胡同,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比如,初中时期历史学科对学生要求比较低,因此很多学生在刚刚进入高中阶段还陷入死记硬背就能学好历史的误区,导致有时候课堂上都会有个别学生消极对待,课后作业也应付了事,把希望寄托在考试前几天“临时抱佛脚”。显然,最后成绩肯定不理想。高中阶段不是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普及知识,更重要的是选拔人才,因此,除了有基础的背诵、识记要求以外,更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能理解、分析、归纳、表达等等。如果学生没有反思,深刻意识到这些,教师所做的任何单方面的教育都是枉然。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然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在坚持不懈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学生领悟、反思归纳,日积月累逐步形成和实现。相信良好的学习习惯必会使学生终生受益,从而完成学生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最终完成教学的最根本宗旨。

参考文献

[1]孙云晓.习惯培养六步走[J].少年儿童研究所,2008年3月

初中历史笔记重点归纳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夯基础;复习

要想在历史中考中考出理想的成绩,必须先要抓好关键的一环:考前必须搞好扎实有效的复习,那怎样才能高效的搞好复习呢?在此,笔者谈谈自己在初三历史复习中的一些设想、做法及尝试。

一、明确知识点,理清线索

1.合理安排每课时的复习内容和进度

虽然时间非常紧,复习的内容非常多,但一个总原则不能违背,那就是:一切以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和掌握为基本目标!做到“在好的基础上快,在快的同时要好”!必须依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水平来安排每节课的复习内容及进度。

建议:对于基础比较好,能力比较强的学校或班级每节课复习的内容可以多些,一节课复习完二、三课,甚至一个主题都是可以的,考前完成一轮、二轮和三轮复习都是没问题的。反之,就要谨慎了!一节课复习的内容可能相对要少一些,特别是对于掌握得不好的部分,更要控制好容量和速度,否则,原来就煮成了夹生饭,现在又盲目的追求速度,再煮成夹生饭,那复习可能就会低效甚至无效了!

2.灵活选择复习方式

想提高复习效果,选择恰当的复习方式就非常的重要!当然,依据还是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学生能够适应和接受的原则为准。

建议:如果学生原来掌握得比较好且能力比较强,一般可以学生为主,老师结合考试范围涉及的相关知识及考点精心设问,通过学生回答情况予以肯定或校正、归纳及补充点拨即可;反之,最好以老师为主,主要通过精当讲解,引导学生回顾、明确和理解掌握相关考点,并在此过程中,结合相关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归纳概括等相关能力,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及效果对复习内容及进度进行及时的调整。

3.抓好具体内容的复习,注意知识的系统和整合及对比联系

复习时要紧扣考点,除了教材中的正文部分,还要结合相关图片图表等,引导学生从重要或重大史实的相关要素方面理解掌握:背景、原因、目的;开始、结束的时间及标志;主要内容、结果、性质及影响、评价等方面全面系统掌握,当然要结合考试要求有所侧重。

建议:在复习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归纳概括等能力外,最好同步进行知识的前后及古今中外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如中国近代化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近代化的对比分析;有关中国近代和当前的改革(正在进行的深化改革)和近代俄国、日本的改革的对比;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对比分析等,对于一些学校和学生的基础不是很好的现状而言,在五月初的“诊断性考试”前能够有效的复习完一遍已经是不错的了!当然,“诊断性考试”前复习完所有的考试范围那是必须的!对于基础没有打牢和过手的学校及学生而言,我个人建议将二轮或三轮复习放在“诊断性考试”考试后进行,这对于迎接六月中考也许是一种无奈但还不是最糟糕的选择!因为“诊断性考试”和中考相比,在考试范围、题型、分值及比例方面是一样的,难度上也是相当的,而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其重要性可能要远高于后面的中考!

4.帮助学生整理、补充和完善笔记

初一、二年级历史的相关教材及知识,因为相隔了一、二年,加上当时很多学生没有足够的重视,可能造成知识掌握不是不明确就是不准确,甚至是含混不清!笔记就更不用说了,要么是不记,要么乱记,有的学生可能又做得太夸张了,将整本书都勾划完了!最大的问题是,很多学生对需要勾划的重要问题的相关要素,没有明确的注明和编序等进行区分,因此,现在就必须及时的帮助、指导和规范他们,针对上述笔记的欠缺和不足进行重新熟悉、整理、补充和完善。

5.熟悉教材,提高学生“开卷”的效率

在整理、补充和完善笔记的基础上,熟悉教材是提高学生“开卷”效率的关键!而要熟悉教材,总的来说,就是要多带着问题和思维去翻书,经常翻,经过一段时间后,书就会越来越“薄”,装在心中了!具体来说就是要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

(1)翻书上的什么?这实际上是要明确什么样的问题需要翻书?解决翻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避免翻书的盲目性和低效及无效,遇见以下情况时翻书:一点都不知道的;知道一点点的;两个或几个问题含混不清的。

(2)怎么翻书?如果知道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书上大概多少页,在全书的几分之几的位置的,直接翻!反之,就结合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知识是属于哪个主题的?是这个主题哪课的?然后根据其在目录的大概页数去翻,多经历几次后,就会慢慢熟悉教材了。

二、注意时事及热点

结合时事及热点出题是历年特别是近年中考的重要内容和方向,建议重视以下问题:中美关系(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日关系(历史问题,如日本政府和右翼分子否定侵华史,否定南京大屠杀、篡改历史教科书等;现实问题,如非法购买我国固有领土及干涉我国南海问题等不当行为等);台湾、、新疆问题及相关的、、等分裂分子破坏民族大团结和分裂祖国的不法行为;三次工业革命(重视和发展科教问题)、抗战胜利;和涉及2016年关于深化改革的问题和尾数带“6”的重大事件及其周年问题等。

三、重视2016年新变化,关注人文性、改革和环境问题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建议重视以下问题:文艺复兴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宪法;中国古代繁盛景象及灿烂文化成就;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抗日战争等涌现出的众多民族英雄及事迹;五四精神及长征精神的含义和今天的现实意义;抗战胜利的原因及伟大历史意义等以及改革和环境问题。

四、重视答题方法、技巧和能力的培养

即便通过复习,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了,对学生的答题方法、技巧和能力的指导和培养也很有必要!我个人认为,历史题型大多是材料分析题的变通(特别是判断题和简答题),区别主要是设问及应答的要求和方式,而此类型问题,最能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和综合运用的能力,也是历年和历次考试学生最易丢分,并因此拉开差距的题型。因此掌握了材料分析题的解答方法、技巧及提高了相应的能力,基本上就可以轻松的对付其他题型了!所以,在这里我建议大家要高度重视和培养及提高学生对解答材料分析题解答能力。

特别提醒:要告诉学生解答好材料题的前提:必须依据和结合材料,切记不能抛开材料答题,更不能不按问题要求想当然的去照抄书上的原话,那肯定是不能得分的!

初中历史笔记重点归纳篇9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习能力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做到教师指导下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一个民主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下面结合我个人的教学实际,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兴趣的激发

历史学科往往得不到家长的重视,进而影响学生也不够重视。面对这种状况,初中历史教师该怎么办呢?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并充分发挥主动性,最终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指导学生就课堂获取的信息,再通过各种手段和媒体获取其他的历史信息,组织学生进行对史实的辨别分析得出更深刻的结论。如探究"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通过课堂交流、小组讨论、展示图片、展示课件、教师总结几个步骤,让学生学会获取历史信息,深刻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最后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基本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闪光点,教师要及时发现,及时表扬。实践证明,表扬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点的牢固掌握,对于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也大有好处。

二、注重教师驾驭课堂的主导能力的发挥

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是去点燃、发动和激扬学生的潜能和动力,一旦把动力激发出来,把积极性调动起来,潜力就会无穷无尽,学习这就会乐在其中,乐而忘返。

首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课前要注意学会归纳和整合每个阶段历史。把每个历史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以后,让学生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对某一个历史阶段要形成系统知识结构,如封建社会的每一个历史阶段可以根据要求指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归纳,最后形成对封建社会的主题的横向、纵向认识和理解。归纳过程要注意指导学生从时间、背景(政治、经济等角度)、影响等方面记忆。

其次,授以学生如何阅读教材。注重指导学生阅读书本。良好的阅读书本的能力对学生解题能力会起到辅助作用。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带着问题阅读,提出本节课需解决的几个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教师题设的问题看书,找答案,然后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一起评判、小结,得出正确结论。

三、注重把握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

所谓"核心"应该就是每一节历史课的重点。重点的突破环节,也就是这节课的核心和关键环节,教师的精讲,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为了这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用精炼的语言,将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从课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我们常提"以学生为主体",但如果整节课都是围绕学生展开,接二连三的提问,纷繁复杂的活动......这些很容易导致课堂教学的形式化、片面化和绝对化,这也背离了新课程的初衷。初中课程的探究要适可而止,否则,一些问题,学生会越探究越糊涂,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历史新课程的教学中,仍要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讲解的机会很少,失去了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这样的探究学习只是做了无用功,是名副其实的"无效探究"。

四、注重抓好巩固练习

教师在选择习题的时候,必须精选精练,以《考试说明》要求为准,精选一些思维性较强的材料问答题,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达到离开教材模式完成重新组合知识,创设一种新的历史情景的能力。

学生吃透教材,这是解答题目的前提。但还要加强对学生面对问题时做出完整准确表述的能力的培养。

首先,指导学生读懂材料,读懂材料和教材知识相吻合的部分。尽管材料题的一切皆"新",但所提供的内容总是教材的"影子",必然与教材的某些知识发生联系。材料题目这种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弄清了命题的意图就等于明白了答题的方向和知识范围。

其次,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答好考题的关键。解题中的文字表达包括语言内容的组织、语言内容的表述特点和使用历史语言。历史问答题的文字表达理应运用历史语言陈述,语文的一些解题方法,如归纳段意法、总结中心法,也可用在历史解题中,此外,历史问答题答案并不是课文原话,但又源于对教材内容的归纳、概括和分析,指导学生在知识结构形成的过程中养成归纳、概括、分析能力,对每个知识点尽量用最简明的语言予以表述。

五、注重学生整合试题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历史中考命题淡化了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能力考查题特别是思维能力考查题的比例上升。无论是主观性试题,还是客观性试题,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无法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就连选择题也不再是过去那种对课文的机械照搬,而是提供了全新的史料,其命题原则就是立足于对教材基本知识内在本质的揭示。这样只靠熟记基础知识或者打题海战术,是远远达不到获得能力提升的目的。

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对教师、学生、课程设计、课堂活动等都有了更新的要求。教师的教授,学生的学习要有效的结合起来,历史教学在应对这种新形势,更应注意培养学生运营历史知识,获取历史信息,分析历史现象,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许伟.对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的思考[eB]

初中历史笔记重点归纳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开卷考试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许多省市在中考历史考试中采用开卷形式,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对历史开卷考试产生了一些错误认识。例如,开卷考试简单了,不用记历史知识了,有历史书抄能考不好吗?凡此种种。这些错误的认识往往导致历史成绩普遍不理想。笔者结合近年来九年级历史教学实践,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就如何应对初中历史开卷考试提出见解,以抛砖引玉。

一、存在的问题

1.开卷考试简单。一提到开卷考试,一些同学就认为平时看不看书无所谓,到时翻书找答案就行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开卷考试的命题中适当引入了开放性试题,这些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多,范围广,综合性强,答案比较灵活,极具创造性,没有平时的扎实积累和系统训练,想在有限时间内单靠查找书本和资料答好试卷,取得理想成绩,难度很大。

2.开卷考试不用记忆历史知识。开卷考试很容易让一些学生产生基本知识点不需记忆的想法。殊不知开卷考试只是开放了课本及相关资料,时间却是封闭的、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如果不能处理好翻书与答题的关系,将导致考试作答时因将主要精力用于翻书,使书写时间不够而意外失分的情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因翻书导致时间十分紧张,试题答不完,或者仓促完成试题,成绩自然不高。

3.多带复习资料。一些学生认为开卷考试时携带的历史资料越多越好。事实上,在考试过程中部分考生根本来不及翻阅大量资料,即使能找到,感觉也像“大海捞针”。或考生在考试中遇到平时做过的类似题目,为了找“原题”而耽搁时间。

4.重笔记轻理解。学生课堂学习就是记笔记、记答案,把笔记和答案及相关资料不厌其烦、密密麻麻地全部抄在教材的空白处,做到“有备无患”,相反对教师的讲解重视不够。

5.盲目抄书。主要表现在解答主观性试题上。有的同学答题时不是先审题,而是忙于抄书,看书中哪些段落与试题内容接近,就抄哪些段落。这样在考试时就会产生误答、乱答现象,导致失分。

6.只注重课本,不关心时事。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出现,许多试题注重结合重大时事和热点,突出时代性。这类试题在课本上根本找不到答案。由于初三学生学习紧张,因此对时事、社会热点问题关注较少,在这种类型题目上很难取得高分。

二、相应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学生对开卷考试要有正确的认识,采取开卷考试形式,主要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在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的同时,锻炼并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命题理念是“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历史课的综合性特点和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试题中渗透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考查学生历史学习过程和方法”。

2.认真研究《历史课程标准》和《中考指要》,把握中考方向。《历史课程标准》是编制教材的基础,是中考评价的依据,是制订《中考指要》的依据。因此,研读《课程标准》和《中考指要》对于把握历史中考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师生应认真学习《中考指要》,了解考试范围、内容、形式、题型、分值及能力要求等,并根据《中考指要》对考点的要求学习,这样复习历史时才更具针对性。

3.回归教材,夯实基础。自实行开卷考试以来,试题越来越灵活多样,情景的设置、材料的运用都很有新意。但是,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就会发现考查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一直没有变。只要认真审题就发现大部分试题都来源于教科书,即便综合探究题也是对基础知识的加工、组合和拓展,我们在中考复习期间要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掌握基础知识、主干知识。

4.进行专题复习。专题复习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基础知识和具备明确知识体系之上的重要步骤。专题复习就是把同类型的知识整合,不仅有助于弥补基础复习中的不足,而且有助于打破原来教材体系的限制,进行知识迁移和重组,从而提高学生归纳、分析、比较和概括的能力。如复习中国古代侵略与反侵略内容可按时间先后顺序归纳为:①戚继光抗倭;②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③郑成功;④雅克萨之战。如此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才不易遗忘、不易混淆,运用自如。

5.精选习题,有效训练。中考历史复习任务重、时间紧,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研究考纲,结合热点焦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精心编写或挑选习题,进行专题或综合训练。训练目的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应试心理素质。教师应当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学生能力的新、活题型,练习形式多样化,包括课堂口头回答、书面作业、单元检测等,但不能搞题海战术,以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每次训练,教师都要认真评阅,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集中评讲,教给学生审题、解题方法,分析错误原因,以及今后应注意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

6.关注时事。近几年中考日益贴近生活,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重大问题的能力,体现历史服务于现实的功能。同学们在复习中应重点关注一些时政热点问题,发展思维,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分析和评价。如、三农问题、科教兴国问题等;其他恰逢周年纪念的重大事件,如中美建交、六方会谈、汶川地震等在国际国内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也要适当关注。教师应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