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审计的基本流程十篇审计的基本流程十篇

审计的基本流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1:49

审计的基本流程篇1

一、持续审计对持续监控的利用

对会计流程实施持续监控,审计人员可以利用管理层实施的持续监控系统,也可以通过在会计流程中内嵌审计模块(eam)来实现。这两种监控方式的运作模式基本相同,都是通过对系统及其会计系统和业务流程的控制设置和业务数据进行分析,识别控制缺陷和异常交易,并通过邮件或手机短信的方式向审计人员、企业内部相关责任人发送预警,以期他们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从内部审计的角度来看,eam和持续监控在功能上存在交叉,这是由内部审计部门在内部控制监控中的作用决定的。因为内部审计部门既可以是管理层内部控制监控系统实施中的主要参与者,也可以是内部控制监控职能的执行者。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第3号全球技术审计指南《持续审计》中,详细地阐述了持续审计与持续监控之间的依存关系,提出在持续审计中,充分利用持续监控,能够同时满足对控制程序的有效性和用于决策的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确认的需要。

不过,根据CoSo《内部控制系统监控指南》的观点,当前很多企业没有很好地利用持续监控程序,或者总体上缺乏必要的监控程序,这就给依赖持续监控而运行的持续审计实施带来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部门可能会主动帮助管理层建立持续监控程序,虽然他们并不拥有该程序的所有权。持续审计是一种在较高频率上进行审计的方式,实现审计程序自动化是开展持续审计的必要条件。内部审计部门无论是为了满足审计的需要来开发eam,还是为了帮助管理层实施持续监控系统,都应该考虑将更多的现有审计程序整合进eam或者持续监控系统,也即如何将现有审计程序实现自动化,进而实现审计流程对会计流程的嵌入。

二、审计流程嵌入的基本思路

审计是一种充斥着职业判断的工作,由于计算机对审计程序执行刚性与人工处理柔性之间的差异,使得在将审计流程转换成计算机可执行程序时,必须对现有审计流程进行重构。审计流程重构主要是将当前针对会计流程的手工审计程序和审计判断的可规范部分与不可规范部分相分离,目的在于减少对非正式审计判断技术的依赖,以使审计程序尽可能实现自动化。

(一)规范审计程序

要实现审计程序自动化,首先必须对现有的手工审计程序进行规范化。规范化就是通过建立一种统一的审计方式,减少不同审计人员对于具体审计程序理解和运用上的差异,借以提升审计程序执行上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根据自动化的实现可能性与程度,手工审计程序可分为可直接实现自动化、不可能实现自动化和具备实现自动化潜力三类。一般来说,那些用于完成常规的、重复性的结构化工作的审计程序都可以实现自动化。对于那些既不能分离出可自动化部分,也不能利用计算机来实现对审计职业判断的模拟,或者必须由人工来完成的部分,是不能实现自动化的。某些审计程序虽然需要运用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但这种职业判断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可以通过计算机实现模拟,这类审计程序可以通过进行重构实现规范化,进而使之具备实现自动化的潜力。

对审计程序进行规范就是针对具备自动化潜力的审计程序部分。这种规范化并非消除审计职业判断的空间,而是通过考虑审计人员在不同审计环境下执行审计程序的各种可能情形,将这些情形内化于计算机审计程序中,用一种统一的方式来执行,而不能由审计人员根据自身偏好进行选择。对于那些需要审计人员进行逻辑推理和形式思维才能完成的工作,可能需要借鉴构建审计专家系统时采用的方法,如知识工程学。由于规范化的最终目的是将人工审计程序转换为计算机可执行的程序,所以,在软件设计人员所进行的审计程序设计中,需要有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的参与。

(二)利用基线来实现审计程序自动化

某些审计程序想要实现规范化,不是在技术上不可行,就是成本太高,此时可以考虑采用对基线的监控来实现审计程序的自动化。如果规范化的审计程序是自动化“审计面”,那么通过基线所进行的监控则是自动化“审计点”。基线是对某个时点系统和业务流程设置的一个参照,它是作为后续审计过程中的参照标准。在系统运行过程中,通过将后续时点与基线进行比较,识别偏离基线的情况,借以实现审计自动化。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容易实施、成本较低。不足之处在于其审计覆盖面狭窄,且仅仅对那些限制性的控制设置起作用。在进行基线设置的时候,可以采用前次全面审计的结果,也可以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重新评估来获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要求基线也随之调整,这就需要大量的手工工作来验证基线的有效性。所以,在基线设置中还需要在风险和成本之间进行权衡。一般来说,参数值越固定,越适用于基线监控。基线设置并非一蹴而就,在初始设置运行之后的一段时间内需要对监控结果进行仔细分析,审慎决定是否应该对当前基线值进行添加、删除或者修改,直到系统平稳运行为止。控制基准设定好之后,还应定期对其进行评估。

(三)确定持续审计活动的执行频率

持续审计活动的频率将会从对详细交易的实时或接近实时的评价到对详细交易、快照或者综合数据的周期性评价。高频率的持续审计可以提供较高水平的认证,因为持续审计的高频率将导致留给不符合要求的调整或者进行交易的时间有限,而且,执行一些高频率的审计程序,可以减少对那些不能够实现自动化的审计程序的依赖。因此,审计人员可以考虑在持续审计的频率和范围之间进行权衡。

持续审计相对于传统审计之所以能够在一个更高的频率上执行,是因为自动化的持续审计测试可以降低执行风险评估和控制确认的成本。审计频率将不仅取决于所检查的系统或者流程的风险水平,也取决于审计程序的自动化程度和可以使用的资源。比如拥有关键控制的系统可能需要对交易数据进行实时分析;支持年度审计计划的风险评估可能每季度进行一次;用于支持单项审计和对审计建议的追踪可能会在一个特定的基础上进行。

(四)强化持续审计系统生成的警报管理

持续审计系统是企业预警管理系统的一种,该系统一旦发现控制异常或风险增加的情况,会自动生成警报,然后通过电子邮件、短信或自动电话系统通知审计人员,并选择性的通知企业内部相关责任人或管理人员,以促使问题及时得到纠正,防止形成重大控制缺陷或重大风险,从而提升内部控制系统的“免疫力”。警报需要记录的细节应该包括所检测到的结果、关于将要采取什么行动的决策、谁应该被告知、应该何时被告知、期望得到响应的日期。警报有轻重缓急之分,审计人员应该先将这些审计结果进行排序,然后再按照顺序执行。审计警报管理关键不在于如何将警报发送给相关人员,而在于如何解决“警报涌现”的问题。如果出现警报大规模涌现,将不利于审计人员和企业相关人员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最糟糕的是,警报涌现可能使得企业相关人员决定全部忽略警报或强迫审计师关闭信息警报开关。产生警报涌现的原因可能是审计系统中发送警报的控制参数设定错误,或者设定的过于保守。通常一个持续审计系统在初次实施的时候,会出现警报涌现的情况,但并不能据此作出结论,因为持续审计系统初次设置的参数通常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在出现这种情况时,应该先对例外报告进行调查,然后对相应的控制参数进行调整,如此反复,不断完善。如果在系统平稳运行一段时间后,再次发生警报涌现,则可能是企业经营环境发生变化的信号,需要重新对原有的控制参数进行评估和调整。

三、审计流程嵌入在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中的相关考虑

2009年4月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未来5-10年要实现大型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与经营管理信息化融合,同时要根据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将内部控制流程、关键控制点等固化在信息系统中,促进各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制度的设计和运行,并形成自我评价报告。2011年9月9日财政部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重点要求“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为会计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提供助力”,则再次重申了企业要实现内部控制信息化、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信息化和内部控制审计信息化。

虽然上述两个文件没有要求将审计流程嵌入会计流程,却明确提出了要将会计流程、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流程进行融合。从效率和效果方面考虑可看出,将审计流程嵌入会计流程,通过对会计流程、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流程进行实时监控,实现持续审计,无疑是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国际上,普华永道的调查,以及aCL公司和iia的联合调查都表明,持续审计已经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许多大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已经开始部分采用了持续审计。iia和iSaCa还专门了进行持续审计的指南。在我国,一些特大型企业,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已经能够通过信息化手段随时掌握全国各地加油站交易等相关信息,以此实现集团对所属各单位业务流程的实时监控。

将审计流程嵌入会计流程,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定制。目前一些主流eRp软件厂商(如Sap、oracle)推出的“治理、风险管理和法规遵循”解决方案,能够与他们的eRp软件进行集成,实现对业务流程的持续监控。许多eRp软件还内嵌了一些持续监控模块。但这些应用只能局限于某个特定的eRp软件。

审计的基本流程篇2

【关键词】审计流程;业务流程优化;持续优化

一、审计流程优化理论基础――Bpi理论

审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免疫系统”和重要保障。经济越发展,审计越重要。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建立审计监督制度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发挥审计监督在社会运行中的积极作用。而审计流程是审计机构履行自身责任及职能的具体过程及审计目标的实现途径。不适当的审计流程一方面会使得审计人员无法获取充分、恰当的审计证据而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影响审计目标的实现,进而无法有效地履行审计职能和责任;另一方面会浪费有限的审计资源,增加不必要的审计成本,影响审计工作的效率。由此可以看出,审计流程的管理和实施对审计的发展和经济的运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业务流程优化(Bpi)理论是由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以下简称BpR)理论发展而来的。1993年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在其著作《企业再造:企业革命的宣言》(ReengineeringtheCorporation:amanifestoforBusinessRevolution)一书中,首次将BpR定义为:“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以使得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衡量企业绩效的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性的进展。”BpR理论提出后,在企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掀起了流程再造的高潮。然而据BpR的应用情况来看,其失败率比较高。这是因为,在大多数情形下,企业的内部经营环境变化并不是特别激烈,因此更需要的是系统性、持续性的改进,而不是一次性的革命。所以,在对BpR理论反思的基础上,人们提出了“流程优化”的管理理念。

流程优化是一项策略,通过对现有工作流程的梳理、改进和完善来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过程,就称为流程优化。其具体内容是,以优化对象要达到的目标为根本原则,在现有流程的基础上,规划、分析并运用一系列设计方法提出优化后的实施流程,然后开始试行,进而正式实施,并对其作出评价,针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再次进行改进,不断循环。对流程的优化,不论是对流程整体的优化还是对其中部分的改进,都是以提高工作质量、提升效率、减少成本、节约资源等为目的。近年来Bpi理论在企业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管理效益,相关学者也试着将Bpi理论引入到新的领域。

对我国审计领域而言,虽然已制定出了相对严格、灵活、规范而科学的审计流程,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审计环境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审计流程需要不断地改善和优化,以更加科学和规范,满足社会对审计的需求和要求。所以,将Bpi理论引入到审计领域有着重大意义。

二、审计流程系统优化的意义

(一)审计流程优化是切实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更好地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途径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是审计工作不变的重心。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无法满足社会对审计的期望和要求,加之审计力量相对不足无法应对繁重的审计任务,这些都成为当前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主要矛盾。而加强对审计业务的管理是解决这些矛盾的必然途径。通过审计业务流程优化充分挖掘、利用现有审计资源,强化审计力量,通过管理有效控制审计流程,降低审计风险,优化审计成果,从而全面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二)审计流程优化是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前提

近些年来,审计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扭转的趋势,在企业运行和审计机构实施审计的过程中运用计算机技术改变了审计对象和审计方法,使得审计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坚持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实现审计手段的现代化是提高审计“免疫系统”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审计信息化不只是审计人员工作手段的改变,而是从审计的各个流程上都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作用,最大化地实现业务的自动化。这就使得优化审计流程成为审计信息化的一个根本前提。优化审计流程可以大大提高计算机在审计实施中的应用效果,有效保证了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三)审计流程优化是资源整合的重要方法

资源过于分散往往会导致成本的增加和效率的降低。而资源整合,就是对组织内部的分散资源进行系统、科学的配置和利用,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质量。对流程进行优化的时候,应注意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价值,降低资源浪费。在审计流程审计的方法中,流程优化人员通过对流程细节进行清除、简化、整合等一系列手段,有效地保证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对审计流程和审计资源进行配比、均衡,把有限的审计资源用在最关键的流程上,使有限的审计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三、Bpi理论在审计领域的具体应用

根据Bpi理论的要求,审计机构应该在目前审计流程的基础上,以一种有预见性的管理理念,自觉地对现有流程不断改进,而不是等到审计流程与环境发展和服务对象的需求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才全部推倒重建。审计流程优化的根本依据是审计目标的实现,借鉴Bpi理论,笔者认为,审计流程优化可以分为四个步骤(如图1所示):

(一)审计流程规划和分析

通过对审计流程现状的梳理,分析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善的关键点,这是审计流程优化的起点。所谓流程的关键点,就是指在构成流程的诸要素里,对流程的运作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流程。目前,虽然我国独立审计、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审计流程不完全一致,但总的来说,审计流程主要都有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终结四个阶段,各个阶段又包含有许多具体流程。审计机构应设立专门的审计流程优化小组,且由具有一定资历和经验的审计人员来担任小组负责人。此小组在现有流程的基础上,通过总结自身和其他审计人员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审计机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提出并分析现有流程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善的关键点。具体的实施环节为:

1.审计流程的描述。为了将审计各流程的活动关系以及不同流程之间的关系清楚地表述出来,常常采用绘制流程图的方法。通过流程图的绘制,在实际对流程优化时,就能很清晰地识别优化的关键所在,以及被优化的流程对其他流程带来的影响,并且通过流程图的方式使之成为审计人员的共识。

2.审计流程的分析。这是此步骤的核心和关键,主要目标是把影响审计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流程及其中的关键点识别出来。识别关键流程可以采取审计机构全部审计人员填写流程调查问卷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问卷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不光可以识别审计关键流程,还可以得到解决以下各方面的一些信息:比如制度规定与实际流程之间的差异、对流程的改进建议、优化流程所需要的资源支持及将采取的行动、时机和人员等,同时也为后边的审计流程优化工作环节打下了基础。

3.审计流程的诊断。在以上环节识别的关键流程和关键点的基础上讨论其优化可能性。此环节以审计机构目前流程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全体审计人员填写流程调查问卷总结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并借鉴当前国内外审计机构先进的审计流程,综合讨论以上识别的关键流程和关键点优化和改进的可行性。

(二)审计流程设计

根据流程分析和规划的情况进行流程设计,对已识别的可优化关键流程进行优化。设计流程的基本方法是系统化流程优化。该方法的特点是以现有流程为基础,通过对现有流程消除浪费、简化、整合以及自动化等活动来完成重新设计的工作。系统化流程优化的主要方式及其具体含义如表1所示:

这种方法适用于外部经营环境相对稳定的企业,所以审计流程的优化采用这种比较温和、以短期改进为主的方法是适宜的。首先,审计流程优化小组应在对现有审计流程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中的“非增值程序”进行清除和简化,这些程序往往对确保审计质量和服务没有什么大的作用,反而降低了审计效率、浪费了审计资源。其次,小组人员应对一些有内在关系的程序进行合并与整理,并对审计流程和审计资源进行均衡,把有限的审计资源用在最关键的流程上。再者,在对审计流程进行清除、简化、均衡、整合的基础之上对流程进行自动化处理,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审计质量和运行效率。最后,通过实施审计流程标准化管理、强调流程侧重点、制定预防措施等方式来完善流程优化,减少流程运行的失误,提高审计流程运作质量。

(三)审计流程实施

在新的审计流程设计完毕后,一般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试运行。目的是为了检验该流程优化后是否能真正有效提高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并且还可以根据新出现的情况和始未料及的问题对设计方案进行修订。对于优化流程的实施,审计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对全体审计人员,尤其是新流程涉及到的人员进行宣传和培训,推动流程的顺利实施。在流程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对流程的实际运作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并及时根据流程的实施完成情况进行纠偏处理,使新的流程运作能够在预设的轨道上顺利执行和开展。

(四)审计流程评价

在新流程正式运行一段时间后,需要对流程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以检验该流程是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达到了设计者的目标,并总结流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而为继续分析和改进做好铺垫,保证流程的持续优化。

审计机构派出专门人员对流程运行情况进行评价时的主要工作环节有:

1.监控审计流程实施人员工作情况,如发现有实施人员偏离或违背流程设计要求,应立即予以提醒并责令限时改正。

2.针对被考核项目人员实际实施情况与目标的差距,和被考核人员一起进行深入沟通,寻求改进方法,并实施改进。

3.真实记录审计项目人员在流程实施过程中的绩效表现,为流程绩效分析、评价和改进提供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审计流程的分析、设计、运行和评估是个持续、循环的过程,必须持续不断地予以改进。这是因为审计机构内外部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只有持续优化,才能与时俱进,更好地实现审计目标,有效地发挥审计功能。

四、结论

审计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免疫系统”,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安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审计要极好地发挥其自身功能最关键的就是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工作管理水平。审计流程优化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所以,对审计机构来说,做好审计流程优化工作至关重要。审计机构不但需要在内部树立审计流程持续优化的工作理念,在面对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还要自觉对审计流程进行系统、持续优化,不断循环,切实保证优化后流程的顺利实施;而且还应该逐步建立完善的流程管理体系,使审计流程优化更加科学、规范,以更好、更快地促进我国审计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参考文献】

[1]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皮.改造企业――再生策略的蓝本[m].杨幼兰,译.台湾:牛顿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

[2]冉斌,水藏玺,鹏昝.企业流程优化与再造实例解读[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徐锐.企业变革中的业务流程分析与优化[J].信息化论坛,2010(3).

[4]郭忠金,李非.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起源、演进及发展趋势[J].现代企业管理,2007(11):8-9.

[5]蒋志青.企业业务流程设计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6]黄艾舟,梅绍祖.超越BpR――流程管理的管理思想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2):105-107.

[7]甘华鸣.业务流程[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

[8]罗琴.关于建立以审计项目管理为核心的审计业务管理模式的思考[D].武汉:中共武汉市委党校,2006.

[9]谷永优.审计业务管理模式改革的思考[J].中国审计,2007(1):55-57.

[10]彭国莉,吕先竞.政府业务流程与信息管理模式实证与理论研究[J].情报杂志,2006(11):17-19.

[11]张成林,王学磊,孔祥宝.合理配置资源推进审计工作[J].中国审计,2006(14):53-53.

[12]孙宗虎,王瑞永.通用管理流程设计与工作标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审计的基本流程篇3

关键词:消防部队零星基本建设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132-02

基本建设审计是消防部队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公安消防部队基本建设审计暂行规定》要求,凡是有基本建设活动的公安消防部队各级各单位以及利用各种资金建设的工程建设项目,必须接受审计监督。《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消防部队工程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第五十八条规定“武警消防部队各类工程建设项目,无论投资来自何种渠道,无论规模大小,均必须接受审计监督。”《公安消防部队基本建设审计暂行规定》第四条规定“投资金额部消防局40万元(含)以上、总队级单位30万元(含)以上、支队级单位20万元(含)以上、大队级单位10万元(含)以上的,按照本规定实施审计监督。”上述规定对消防部队开展零星基本建设审计提供了依据,但这些规定比较笼统,缺少一定的审计流程,对关键控制点的审计形式、审计配合、职责分工、底稿记录与复核、资料归档等实际操作不明确,在实际运用中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大,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审计质量也得不到保证。为此,笔者结合消防审计工作实践,选取了一些关键环节来构建消防部队零星基本建设审计流程。

本文所讲零星基本建设,是指消防部队投资规模在200万元以内的零星项目。如果达到招标或者政府采购要求的,还需按照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基本建设审计相关规定,开展事前事中事后审计。

一、合同(预算)审计流程

1.项目执行部门(经办人)报审:经办人在审计人员指导下,填制《基建项目合同送审表》(见表1),提供完整送审资料(表内所列),并履行审核审批手续。

2.财务部门审核:就经费来源及到位情况,经费预算及列支渠道提出审批意见并签署姓名与日期。

3.后勤部门审核:对项目立项手续完备情况、经费保障情况等提出审批意见并签署姓名与日期。

4.审计部门审计:(1)审查内容。参与直接审计的审计员重点审查:工程立项的审批权限是否合规、审批手续是否完善(单位办文、会议记录等)、经费是否纳入预算(或计划)、资金来源是否落实、施工单位的确定是否符合规定、施工单位是否具有相应资质、施工单位上报预算(施工图纸)是否合理、拟签订的合同是否合法、合规、完整,(2)出具审核意见。审计人员根据审计情况编制《基本建设审计工作底稿》(合同审计类),记录审计过程与结果,审计部门负责人对底稿进行复核,在此基础上审计部门出具审计意见书,审计部门负责人在表内签署审批意见、姓名与日期。

5.单位领导审批:按照本单位审批权限管理相关规定,单位领导提出审批意见。

二、结算审计流程

1.项目执行部门(经办人)报审:经办人在审计人员指导下,填制《基建项目结算送审表》(见表2),提供完整送审资料(表内所列),并履行审核审批手续,经单位领导审批同意后将结算资料提交给审计部门进行审计。

2.项目执行部门负责人审批意见:对结算资料进行初步审核,提出审批意见并签署姓名与日期。

3.单位领导审批意见:对项目送审结算进行把关审批并签名。

4.审计部门审计。(1)受理。审计员接到单位领导批准后的结算资料后,进行初步审查,主要审查内容有:结算资料是否完整(包括前期合同审计时所有资料、工程结算书、变更记录、工程图纸等基本审计资料),内容是否真实,签章手续是否完备,工程竣工结算书是否按合同相关要求编制,及时提醒相关部门补齐缺项、漏项资料,初步审查通过后,审计部门受理。(2)组织审计。审计部门按照规定组织进入施工现场就地审计,审计应在合同(预算)审核的基础上注意:结算资料的完整性;预算的控制情况;深入施工现场勘测;注重合同条款的履行、预结算对照、额外增加的工程量、隐蔽工程量等审计。现场审计工作量一般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开展。(3)报告审计结果。审计部门根据结算审计情况编制《基本建设审计工作底稿》(结算审计类),记录反映审计基本情况、发现的问题以及审计建议,审计部门负责人对底稿进行复核,在此基础上审计部门出具审计意见书,并将审计意见书和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签章前)报送领导同意后签章。而后,审计部门通知项目执行部门(经办人)签收审计意见书和审计报告。

三、审计资料归档流程

1.项目基本审计信息登记。结算审计完成后,审计员应对项目基本审计信息进行登记(包括项目名称、施工单位名称、资金来源、合同金额、送审金额、审减金额、审定金额及主要审减原因等),填制《基建项目结算审计统计表》。

2.归集整理、形成档案。结算审计完成后,审计员应对审计项目的资料进行归集整理,形成审计档案。应将合同审计、结算审计查看的所有资料,经办单位送审的相关表格(复印件),审计员填制的表格和底稿,审计意见和审计报告等资料,按照逆审计顺序编制《基建项目审计档案目录》,做好审计资料的归档。

参考文献:

[1]奚志华.消防部队事前事中过程审计问题浅议.经济师,2014(9)

审计的基本流程篇4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子政务审批系统的性能和功能需求,然后设计基于Struts框架设计模式的电子政务审批系统,并实现了该系统,最后对其特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关键字:审批系统;Struts;电子政务1引言电子政务审批系统是一个面向政府部门,公众用户以及普通企业的一个服务平台,公务员通过电子政务审批系统来实现业务受理、公文流转、项目审批、结果反馈、信息查询等[1]。同时,普通的公众用户或者企业也可通过互联网进入审批系统,在完成用户注册后,即可进行表格下载、申请信息填写、申请数据提交,并能通过网络查询,及时获得审批信息。电子政务审批系统的真实目的应该是完全以政府部门和用户需求为中心,打破政府机关的行政划分,重新组织工作流程,为政府部门提供优化业务操作的服务,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政府服务。近年来,国际和国内各级政府普遍把提高审批效率,简化办事流程,推进网上审批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内容[2]。当前,使用基于web的审批方式代替传统的审批方式在我国已是大势所趋,它有利于公众与政府运用最现代化的信息传递方式,建立直接、统一的沟通渠道;减少了信息的垄断性,也减少了由于迂腐烦琐的管理环节而增加的中间成本,并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腐败的滋生。因此开展基于web的电子政务审批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对于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Struts最早是作为apacheJakarta项目的组成部分问世的,它是由一组相互协作的类、Servlets以及标记库组成。基于Struts的web应用程序符合JSpmodel2的设计标准,而JSpmodel2是mVC设计的一种变化模型[3],使用Struts可降低基于B/S模式应用系统中数据和显示的偶合度,实现商业逻辑和用户界面的分离。便于实现电子政务审批系统的组件式开发与后期系统的维护和升级。2系统的总体框架随着世界范围内web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采用B/S模式的软件系统已经成为当前应用软件系统发展的趋势。根据电子政务审批系统的具体特点并结合实际工作需求,确定系统的基本需求如下:①实用性——系统能够满足政府相关部门,其他用户的应用需求,易于使用,方便管理以及维护。②适用性——系统结构、功能和界面应适合各类型用户,操作灵活。同时系统功能实现与系统开发投资应能达到较高的性价比。③先进性——应尽可能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设备等,提高系统的技术水平;在满足系统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在尽可能节约资金投入的同时,保持系统的先进性;系统的开发将基于较高的起点,采用先进的技术,延长系统的使用期限。④可扩展性——政府部门和用户对审批系统的需求,将会随着业务的深入细化而逐步扩展,所以我们在网络系统的构架上、应用软件的开发上,将会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满足政府和用户日益增长的功能需求。本文设计和实现的电子政务审批系统是一个基于web的允许用户通过互联网来连接使用的应用系统,使用B/S模式。系统的用户和管理人员都可以通过internet的浏览器来访问该系统。该系统的物理拓扑图如图1所示。图1电子政务审批系统物理拓扑图根据电子政务审批系统的实际需求,基于web的审批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呈批功能、在线帮助功能、审批信息功能、信息安全功能、组织管理功能、审批功能、系统管理功能、可定制流程功能、日志功能、审批流程监控功能。系统的基本功能如图2所示。电子政务审批系统的主要功能分析如下:(1)可定制流程功能流程的定制是根据可定制流程算法来进行用户的自主流程定制的,考虑到实际的使用需求,可以分为两种可定制:一是特定文件的流程可定制:这种情况适用于有严格固定格式和审批步骤的审核,或者系统含有特殊异常的审批流程(尽管流程出现的概率非常低,仍然要在定制的考虑之内);另一个是普通的呈报信息的审批流程的定制。有了这两种定制方式,用户就可以灵活,自由的实现的审批流程自主定制。图2电子政务审批系统的总体功能模块图(2)审批功能l角色登陆,查看自己的审批任务。l选择一个任务进行审批。l查看待审批信息,查看之前其他审批人员审批过的历史意见。l选择同意通过与否,并填写意见。l提交审批。(3)流程监控功能系统的管理人员或者特定的用户可以监控流程的执行情况,对审批流程执行的情况进行监控,以便执行相关的控制命令。(4)日志功能维护和记录项目的基本日志信息,包括项目人员对过程和活动的操作。系统有详尽的操作日志记录,保证不同审批人员及其他用户在系统的有序调度下能各守其职、各尽其责。日志的查询可以根据不同的操作类型进行日志查询,也可以查询全部日志列表。日志的查询结果以列表的形式显示给查询者。(5)在线帮助系统提供友好的在线帮助,用户可以快速、方便地获得操作指南、与操作相关的信息内容等。3系统实现方案本系统采用基于J2ee的mVC框架——Struts进行设计,Struts的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通过JSp作为系统的显示层,利用oracle9i数据库来实现后台审批流程定义和处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基于J2ee开发的系统能同时运行在windows平台和Linux平台下,所以本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图3Struts体系结构图对于本系统的核心模块——审批流程定制模块的实现,需要记录相关联的呈批表的每个执行步骤(包括当前的执行步骤,后续步骤,当前步骤的审批角色,呈批表类型iD,分支标识,嵌套标识,查看标识等),我们用数据表——审批步骤表来存放每个执行步骤。定制一个流程,就是在一个流程的逻辑执行过程分步骤来存放。而由于一个流程中并非都是串行顺序流程,当需要定制分支、嵌套流程等特殊流程的存在,还需要相应的辅助类型表来存放相应的流程信息。而嵌套流程信息用已定制的流程来存放,用嵌套审批流程表来存放相应的流程信息。定制一个审批流程通常需要多个表、一到多条记录(审批步骤)来对应。对于本系统的审批流程执行模块,我们需要把一个审批流程的流动的每一个审批步骤内容(包括审批人,审批时间,审批意见,步骤名称,步骤标志号等)用一个数据库表——步骤审批内容表来存放。这个步骤审批内容表用一个属性——呈批表iD与待审批的呈批表相关联。4系统特点本系统采用Struts的mVC设计模式将传统的三层构架页面显示(presentation)、业务(Business)、数据(Data)三者分开,使系统具有灵活、可扩展、易维护的特点。该系统能灵活地实现审批角色的定制和审批流程的自主定制,并能较好地适应电子政务中机构和业务的变化。而且系统也考虑到一些领导和操作人员的习惯,界面简单,系统有较好的方便性。5结束语针对电子政务审批系统的需求,设计和实现基于Struts框架的电子政务审批系统,该系统能灵活地实现审批角色的定制和审批流程的自主定制,并能较好地适应电子政务中机构和业务的变化。代码可移植性好,能同时运行在windows平台和Linux平台下。系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参考文献:[1]《基于web的电子政务审批系统的研究与实现》,陈育武,20__年秋硕士学位论文[2]《应用促建设网上审批建设新思维》,马四栋、徐叶,中国电子政务信息网[3]《Java2实例教程》,杜江、沈应逵,清华大学出版社.20__年12月

审计的基本流程篇5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管理,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水利产业政策》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及国家基本建设管理有关法规,结合水利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包括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类型划分、事权划分、前期工作阶段报批程序、投资计划管理、项目后评估等内容。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安排中央投资(包括中央安排的外资)进行建设的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和地方投资建设的省际边界建设项目。全部由地方投资的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可参照本办法,结合本地区水利建设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第二章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类型划分

第四条

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是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形成水利固定资产并发挥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水利项目。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已批准的江河流域综合规划、专业和专项规划及水利发展中长期规划确定。

第五条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按其功能和作用分为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三类:

公益性项目指具有防洪、排涝、抗旱和水资源管理等社会公益性管理和服务功能,自身无法得到相应经济回报的水利项目,如堤防工程、河道整治工程、蓄滞洪区安全建设、除涝、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资源保护、贫困地区人畜饮水、防汛通信、水文设施等。

准公益性项目指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水利项目,其中大部分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如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水库)工程、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等。

经营性项目指以经济效益为主的水利项目。如城市供水、水力发电、水库养殖、水上旅游及水利综合经营等。

第六条

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按其对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分为中央水利基本建设项目(以下简称中央项目)和地方水利基本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地方项目)。

第七条

中央项目是指对国民经济全局、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防洪、水资源配置、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资源保护等项目,或中央认为负有直接建设责任的项目。中央项目应在规划中界定,在审批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时明确。中央项目由水利部(或流域机构)负责组织建设并承担相应责任。

第八条

地方项目是指局部受益的防洪除涝、城市防洪、灌溉排水、河道整治、供水、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中小型水电建设等项目。地方项目应在规划中界定,在审批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时明确。地方项目由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建设并承担相应责任。

第九条地方项目按审批程序、资金来源分为三类:中央参与投资的地方项目、中央补助地方项目、一般地方项目。

中央参与投资的地方项目是指由中央审批立项,并在立项阶段确认中央投资额度的项目;中央补助地方项目是指由地方审批立项、中央根据有关政策给予适当投资补助的项目;一般地方项目是指由地方审批立项并全部由地方投资建设的项目。

第九条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根据其建设规模和投资额分为大中型和小型项目。

大中型项目是指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项目:

1、堤防工程:一、二级堤防;

2、水库工程:总库容1亿立方米以上(含1亿立方米,下同);

3、水电工程:电站总装机容量5万千瓦以上;

4、灌溉工程:灌溉面积30万亩以上;

5、供水工程:日供水10万吨以上;

6、总投资在国家规定限额以上的项目。

第三章水利基本建设项目事权划分

第十条

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属于国民经济基础设施,根据项目类型,其建设投资应由中央、地方、受益地区和部门等分别或共同承担。同时鼓励企业、集体及个人筹资兴建。

第十一条

中央项目的投资以中央为主,地方受益地区按受益范围、受益程度、经济实力分担部分投资;地方项目的投资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主要由地方、受益区域和部门按受益程度共同投资建设,中央视情况可参与投资或给予适当补助;中央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水利建设项目给予投资倾斜。

第十二条

中央水利基本建设投资主要用于公益性和准公益性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对于经营性的水利基本建设项目,中央可适度安排政策性引导资金,鼓励水利产业的发展。

第十三条

地方水利基本建设投资主要用于地方水利基本建设和作为中央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地方项目使用中央投资可以在项目立项阶段申请,由中央审批立项。地方审批立项的地方水利基本建设在建项目在地方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国家的投资政策申请中央投资补助,中央视项目情况给予补助。

第四章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前期工作阶段报批程序

第十四条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前期工作阶段报批程序一般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报告、开工报告的上报、审核和审批。

第十五条

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实施,必须首先通过基本建设程序立项。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立项报告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已批准的江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专业规划和水利发展中长期规划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通过基本建设程序申请立项。立项过程主要包括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

第十六条符合下列情况,水利基本建设立项过程可适当简化:

1、在已有的堤防基础上实施的堤防加高加固工程,可直接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申请立项;

2、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立项工作,在流域机构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三类坝鉴定意见和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机构复核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总投资2亿元(含2亿元)以上或总库容大于10亿立方米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必须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立项;总投资2亿元以下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直接编制初步设计报告(水闸除险加固参照执行);

3、拟列入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年度计划的大型灌区改造工程、节水示范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可在限额之内(3000万元)直接编制应急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申请立项;

4、小型省际边界工程,可直接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申请立项;

5、其他国家计划主管部门认为可以简化水利基本建设立项过程的项目。

第十七条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报告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或项目法人组织编制。

第十八条

中央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报告由水利部(流域机构)或项目法人组织编制;地方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报告由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或项目法人组织编制,其中省际水事矛盾处理工程的前期工作由流域机构负责组织。

第十九条

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报告等前期工作技术文件的编制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勘测设计单位承担,条件具备的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招投标的方式,择优选择设计单位。

第二十条

项目建议书的编制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已批准的流域综合规划及专业规划、水利发展中长期规划为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以批准的项目建议书为依据(立项过程简化者除外);初步设计报告的编制以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依据(立项过程简化者除外)。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报告的编制应执行国家和部门颁布的编制规程规范。

第二十一条

中央大中型水利基本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后,由水利部组织技术审查,其他中央项目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由水利部或委托流域机构等单位组织技术审查。

第二十二条

地方大中型水利基本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由省级计划主管部门报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并抄报水利部和流域机构,由水利部或委托流域机构负责组织技术审查。地方其他水利基本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后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技术审查;其中省际边界工程,须由流域机构组织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技术审查。

第二十三条

中央项目的初步设计由流域机构报送水利部,其中大中型项目由水利部组织技术审查,一般项目由流域机构组织技术审查。地方大中型项目初步设计,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水利部,由水利部或委托流域机构组织技术审查。地方其他项目初步设计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查,其中地方省际边界工程的初步设计须报送流域机构组织技术审查。

第二十四条

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权限:大中型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技术审查后,由水利部提出审查意见,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其他中央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由水利部或委托流域机构审批;其他地方项目,使用中央补助投资的由省有关部门按基本建设程序审批;涉及省际水事矛盾的地方项目,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应报经流域机构审查、协调后再行审批。

第二十五条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后,未能在3年内按条件报送下一程序文件的,需重新编报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二十六条项目初步设计审批权限:

以下项目的初步设计由水利部或流域机构审批:

1、中央项目;

2、地方大中型堤防工程、水库枢纽工程、水电工程以及其他技术复杂的项目;

3、中央在立项阶段决定参与投资的地方项目;

4、全国重点或总投资2亿元以上的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工程;

5、省际边界工程。

其它地方项目的初步设计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七条

中央项目、中央参与投资的地方大中型项目内的单项工程初步设计需要另行审批的,一般由流域机构根据批复的总体初步设计审批,其中重大的由水利部审批。

第二十八条

已列入国家基本建设年度投资计划的应急工程项目,可依据规划或已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直接编制年度应急工程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中央项目的年度应急工程的初步设计由流域机构报水利部审批,地方大中型项目年度应急工程初步设计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报流域机构审批,地方一般项目年度应急工程初步设计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九条

工程项目设计变更、子项目调整、建设标准调整、概算调整等,须按程序上报原审批单位审批。在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和概算投资范围内,依据批准的初步设计原则,一般的非重大设计变更、生产性子项目之间的调整,由项目主管部门审批。

第三十条

初步设计编制的概算静态总投资原则上不得突破已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估算的静态总投资。由于工程项目基本条件发生变化,引起工程规模、工程标准、设计方案、工程量的改变,其静态总投资超过可行性研究报告相应估算静态投资在15%以内时,要对工程变化内容和增加投资提出专题分析报告;超过可行性研究报告估算静态投资15%以上(含15%)时,必须重编可行性研究报告,重新按原程序报批。

第三十一条项目建议书上报应具备的必要文件:

1、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外部建设条件涉及其它省、部门等利益时,必须附具有关省和部门意见的书面文件;

2、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机构签署的规划同意书;

3、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初步方案;

4、项目建设资金的筹集方案及投资来源意向。

第三十二条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应具备的必要文件:

1、项目建议书的批准文件;

2、项目建设资金筹措各方的资金承诺文件;

3、项目建设及建成投入使用后的管理体制及管理机构落实方案,管理维护经费开支的落实方案;

4、使用国外投资,中外合资和Bot方式建设的外资项目,必须有与国外金融机构、外商签订的协议和相应的资信证明文件;

5、其它外部协作协议;

6、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及审批文件;

7、需要办理取水许可的水利建设项目,要附具对取水许可预申请的书面审查意见以及经审查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第三十三条初步设计报告上报应具备的必要文件:

1、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准文件;

2、资金筹措文件;

3、项目建设及建成投入使用后的管理机构批复文件和管理维护经费承诺文件。

第三十四条

设计文件在报批前,文件的组织编制单位一般需要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工程咨询机构或组织专家,对勘探设计中的社会经济、重大技术、环境问题和工程方案进行咨询论证。

第三十六条

由水利部负责审核(审批)的项目前期工作技术文件,水利部在收到文件报告后,要及时研究,按同意审查、暂缓审查、修改重编技术文件三种情况处理,并在收到文件2个月内通知申报单位。

经水利部同意审查的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由水利部委托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流域机构等单位进行技术审查,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或流域机构要制定审查计划、及时组织审查并将审查意见报部。

第三十五条大中型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批准后,项目法人应按有关规定申请开工。

第三十六条

项目开工报告由项目法人提出并按程序上报。中央大中型项目由水利部提出审核意见,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其它中央项目由水利部审批;地方项目开工报告由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送同级计划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其中大中型项目由省计划主管部门报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其它项目由地方计划主管部门审批。

第三十七条

利用外资项目的报批程序,除按上述条款要求编制文件、申报立项外,同时要编制利用外资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执行国家现行其它规定。

第三十八条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调整初步设计概算的,需按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程序报批。

第三十九条

部直属事业单位和流域机构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的立项申请文件由项目主管单位组织编制,按基本建设程序经水利部审查后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初步设计报告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或水利部审批;300万元以上、3000万元以下的项目实行项目建议书和初步设计报告两个审批阶段,部直属事业单位和流域机关本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建议书和初步设计报告由水利部审批;流域机构二级单位以下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500万元以上、3000万元以下的由水利部审批,500万元以下的由流域机构审批,报水利部核备。

第四十条

规划、项目立项和重大科研等前期工作项目实行项目任务书审批制度。使用中央水利前期经费的项目任务书原则上由水利部负责审批,经部授权也可由项目主管单位审批。

第五章年度投资计划管理

第四十一条年度投资计划管理主要包括年度投资建议计划的编制、上报和年度投资计划的下达、调整和检查监督。

第四十二条

水利基本建设年度投资计划实行“统一管理,分类、分级负责”的原则。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计划管理部门是各级年度投资计划管理的责任单位。

第四十三条

各级水利部门要根据国家政策、水利发展中长期计划和项目前期工作情况以及国家投资规模,按项目的轻重缓急和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安排年度计划。

第四十四条

中央项目年度投资建议计划由流域机构、部直属单位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水利部要求组织项目法人编制,上报水利部;水利部在宏观调控、综合平衡基础上,每年第四季度编制下一年度中央项目年度投资建议计划,上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第四十五条

地方项目年度投资建议计划由省计划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联合报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同时抄送流域机构;其中的一、二级堤防和列入国家计划的大中型项目年度建议计划须报送有关流域机构审核,审核意见由省计划、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没有流域机构审核意见的地方项目年度建议计划不予受理。

第四十六条

流域机构要根据流域规划、项目前期工作状况以及建设情况,对地方报送的一、二级堤防和列入国家计划的地方大中型项目年度建议计划认真审核,按轻重缓急提出本流域年度建设项目排序,并将审核意见和年度建设项目排序报水利部。

第四十七条编制年度投资建议计划,要对上一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并随建议计划一并上报。

第四十八条

年度投资计划编制的主要内容为:①项目名称、地点、建设性质、建设起止年限;②建设规模、设计工程量、总投资、投资来源、前期工作状况;③已完成投资和实物工程量、形象进度等建设内容;④建议计划工程量、工程形象进度、建议计划投资量等。编报时必须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图表等。

第四十九条

编制年度投资建议计划要按先中央项目后地方项目的顺序落实地方配套资金,要说明地方资金的具体来源,并出具证明,确保地方配套资金与中央投资同步安排;地方配套投资不能落实的项目不列入中央年度投资计划。

第五十条

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了年度中央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基础上,水利部根据流域机构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的建议计划以及流域机构审核意见,编制中央年度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报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凡列入中央年度投资计划的项目,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批复的初步设计;

2、流域机构或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上报的年度建议计划,或对于具体项目提出的当年申请中央投资补助的请示报告;

3、应急项目要有批复的应急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年度应急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

4、符合中央投资事权范围。

第五十一条

中央项目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达到水利部;地方项目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水利部联合下达各省计划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抄送各流域机构。

第五十二条

水利部根据工程进度、地方配套资金落实情况等,将中央项目投资计划按项目下达到流域机构、部直属单位或项目法人,同时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备案。水利部下达流域机构的年度投资计划,由流域机构按项目下达到项目法人,其中需要按单项工程下达的,由流域机构分解下达,下达的年度投资计划文件报水利部备案。

第五十三条

流域机构、各省计划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接到中央投资计划后,要尽可能减少中央投资计划下达层次和环节。中央下达的资金,要按批准的设计方案、建设标准、工程规模和施工定额使用,做到专款专用,不得以任何名义滞留、克扣和挪用。

第五十四条

根据下达的中央年度投资计划,流域机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项目法人要组织编制大中型项目和省际边界项目年度工程实施计划,报主管部门批准。中央项目和省际边界项目年度实施计划报水利部或流域机构审批,中央参与投资地方项目的年度工程实施计划报流域机构审批。

第五十五条

项目年度工程实施计划要严格按照批复的初步设计建设方案和建设标准编制,不符合初步设计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的年度工程实施计划不予批复。年度工程实施计划批复后,项目法人单位应据此认真组织实施。年度工程实施计划需要调整的,按原审批渠道,由原审批部门调整。

第五十六条部直属机构科研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基本建设项目计划管理按照水利部《部属单位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实施。

第五十七条

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年度投资计划因各种原因不能按计划执行而需要调整的,由项目主管部门及时提出调整意见,报原下达投资计划的部门进行审核批准,并报上级有关部门备案。

第六十条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计划管理,制订计划管理检查监督制度,加强对投资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管,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和处理。

第五十八条

水利部负责对中央投资的水利基本建设项目进行计划检查监督。流域机构对所在流域的中央项目、中央参与投资的地方项目负有直接检查监督责任,中央补助地方项目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直接检查监督责任。

第五十九条

计划检查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投资计划执行进度与工程量完成情况,是否越权调整投资计划、擅自更改设计内容、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及不合理压低或提高工程单价等。

第六十条

项目法人要在每季度末及时将工程建设进展、工程质量、投资计划安排和执行、资金到位情况等上报主管部门,其中中央参与投资的地方项目和省际水事矛盾工程的情况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汇总报流域机构。

第六十一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发现问题要及时出具整改通知,督促有关主管部门和项目法人进行整改,整改情况应及时上报。对未按要求整改的,必要时可调整计划和停止安排计划。对地方配套投资到位不足的,要督促地方补足,必要时可采取调整计划等措施,督促地方建设资金落实到位。

第六章项目后评估

第六十二条

项目竣工验收是全面考核建设项目成果的重要环节。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按设计要求建成后要及时组织验收。水利计划管理部门应按项目验收有关规定参与工程验收工作,全面检查竣工项目是否符合批准的设计文件要求,审核概、预算执行情况,总结概、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对项目投资计划执行中遗留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

第六十三条

项目主体工程投入运行后,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工程设计能力的发挥、产生的财务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跟踪。会同有关部门对项目的立项决策、勘测设计、施工、生产运行、效益进行系统评价,综合研究分析项目实际状况及其与预测状况的偏差,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并将评估结果上报水行政主管部门。

第七章附则

第六十四条本办法实施以前的水利基本建设计划管理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审计的基本流程篇6

国内外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什么是效率,有着不同的理解。在早期的经济性和效率性检查(economyandefficiencyReview)即“2e”审计中,有效率的业务活动包括四种情形:成本不变,使收益增加;收益不变,使成本降低;成本和收益同时增加,但成本的上升率慢于收益的上升率;成本和收益同时降低,但成本的降低率快于收益的降低率。

在英联邦国家审计理论与实务界比较盛行的货币价值审计(VFm审计)概念中,对效率性的定义是“涉及资财、服务的产出及其他成果与所用资源的关系”。

笔者认为,从理论上说,将效率表述为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无可厚非。但是,这种理论色彩浓厚的效率概念,不容易为内部审计实务工作者所理解。笔者认为,效率是指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单位时间内处理业务或办理管理性事务的速度。效率可用数量、金额、时间等绝对值指标及相对指标进行量化计量。

根据内部审计机构所在单位性质的不同特点,我们可以将效率区分为生产效率、经营效率、管理效率三类:生产效率是指被审计单位(或其生产部门)在配备一定的生产用设备、具备基本的生产条件后,按照一定的生产工艺流程组织生产活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合格产品,或按约定向其他组织(个人)提供服务的数量。

经营效率是指被审计单位(或其采购、销售等经营部门)在配备一定的经营用设备、具备基本的经营条件后,按照一定的经营业务流程组织采购、销售等经营活动、向其他组织(个人)采购一定数量(金额)的物资或服务所需的时间,或者在单位时间内向其他组织(个人)销售产品、提供服务的数量(金额);管理效率是指被审计单位(或其管理职能部门)在配备一定的管理用设备、具备基本的管理条件后,在单位时间内处理管理性事务的数量,或按规定的程序办理管理性事务所需的时间。

二、效率性审计概念、目的、内容与重点

效率性审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内设生产、经营和管理职能部门开展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效率所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是绩效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效率性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审查和评价组织内部的生产、经营业务和管理性事务的处理流程,在确保投入小于产出、达到预定效果的前提下,促进改进和优化流程,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

效率性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对被审计单位(或其生产、经营和管理部门)的生产效率、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进行审查和评价。效率评价的重点是被审计单位的生产工艺流程、经营业务流程和管理性事务处理流程的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

三、效率性审计的计划

内部审计机构应将效率性审计纳入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内部审计机构在制定效率审计工作计划时,可以将组织的全部生产效率、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也可以将其中一个或多个分别进行安排,也可以将其作为其他保证或咨询服务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考虑。

四、效率性审计证据及其获取

(一)审计证据的收集

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效率性审计时,应当收集以下四个方面与效率评价有关的证据:

1、与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流程有关的计划、预算、生产工艺设计图纸、采购和销售等经营业务流程图及其说明、管理流程图及其说明等书面文件和资料;

2、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业务和管理性事务处理过程中形成的结果记录(含历史结果记录、审计截止日结果记录);

3、由国际性专业组织、其他国家和地区制定的与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业务和管理性事务处理有关的先进标准;

4、由国家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权威机构制定的与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业务和管理性事务处理有关的国家标准。

(二)审计证据的获取

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效率性审计时,应主要运用以下六种方法获取审计证据:

1、审核。内部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各种书面文件、资料进行审阅、查核。

2、观察。内部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进行现场实地察看,了解各项业务或事务的处理流程,以发现流程中存在的影响效率提高的各种缺陷或制约因素。

3、询问。内部审计人员向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人员了解生产、经营、管理等业务或事务的处理流程,以发现流程中存在的影响效率提高的各种缺陷或制约因素。

4、查询。内部审计人员在被审计单位以外的机构查找有关的专业标准等资料,或就流程的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等向专家咨询。

5、计算。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审核、观察、询问、查询的结果,计算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效率。

6、分析性复核。内部审计人员将被审计单位实际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效率与评价标准进行对比。

五、生产效率评价的主要内容及评价指标

内部审计人员根据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对被审计单位(或其生产部门)生产工艺流程的以下三个方面做出评价:

1、产品生产过程的连续程度。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是否按专业化的要求配置专门的生产设备,是否按“流水线”作业要求组织产品生产过程,现有生产工艺流程是否能提高生产工人重复操作相同工序的熟练程度,是否有助于减少更换工序所需要的准备、终结、调整时间。

2、产品生产各环节的协调性。评价的内容主要是:生产工艺流程各个部分是否能按生产计划的要求进行衔接,是否能实现基本生产部门、辅助生产部门内部的有效协调及相互间的有效协调。

3、生产工艺流程的未来适应性。评价的内容主要是:生产工艺流程在保证生产过程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能否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和技术进步的要求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

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参照(但不限于)以下五类指标对被审计单位(或其生产部门)的生产效率进行评价:(1)期间(年、半年、季、月、旬等,下同)产品产量(服务量)、产值;(2)期间人均产品产量(服务量)、产值;(3)期间单台设备产品产量(服务量)、产值;(4)生产单位产品(提供单位服务)所需要的时间;(5)期间设备利用率、闲置率。

六、经营效率评价的主要内容及评价指标

内部审计人员根据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对被审计单位(或其经营部门)经营业务流程的以下四个方面做出评价:

1、受理生产、管理部门提出的采购申请后,能否在最短时间内处理该项采购申请、采用招标等适当方式选择供应商、按采购合同管理规定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协议及选择适当的运输方式,能否在不提高采购成本或者降低采购成本的情况下组织生产、管理用的物资供应。

2、按计划采购的物资到货后,能否及时进行质量检验及型号、规格、数量等查验,并及时办理

入库手续。

3、按计划采购的物资经验收合格入库后,能否及时通知提出采购申请的部门及时办理领用手续。

4、能否按销售协议规定的品种、型号、规格、数量等及时办理产品出库手续及向客户发货,以确保销售协议按期履行。

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参照(但不限于)以下五类指标对被审计单位(或其经营部门)的经营效率进行评价:(1)期间生产、管理用物资(或服务)的采购总量(金额);(2)单项生产、管理用物资(或服务)的采购申请处理时间(包括受理申请、与供应商签约、验收、通知申请人等时间);(3)期间人均生产、管理用物资(或服务)的采购总量(金额);(4)期间按销售协议规定的时间按时向客户发货总量(金额);(5)期间人均按销售协议规定的时间按时向客户发货总量(金额)。

七、管理效率评价的主要内容及评价指标

内部审计人员根据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对被审计单位(或其管理部门)办理管理性事务流程的以下三个方面做出评价:

1、办理管理性事务的流程是否有利于管理性事务申请人在最短时间内提出申请,及是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受理申请。

2、正式受理管理性事务申请后,是否及时将该项申请移交相关部门或人员按授权制度规定的程序及时进行处理,形成处理结果。

3、能否及时将管理性事务处理结果通知申请人。

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参照(但不限于)以下三类指标对被审计单位(或其管理部门)的管理效率进行评价:(1)期间处理管理性事务总量;(2)单位时间人均处理管理性事务总量;(3)处理单项管理性事务所需要的时间。

八、效率评价指标的计算

内部审计人员可将确认的被审计单位的效率指标与下列六个方面评价基础进行比较:(1)各该项效率指标的设计(或计划)水平;(2)被审计单位各该项效率指标的历史同期最高水平;(3)各该项效率指标的国际标准水平;(4)各该项效率指标的国家标准水平;(5)某国家(或地区)各该项效率指标的先进标准水平;(6)国内同行业同类单位各该项效率指标的先进标准水平。

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比较时,可以采取绝对值比较法,也可以采取比率比较法。

九、效率审计结果报告

内部审计人员(组长)在完成效率性审计后,应根据审计工作底稿撰写效率性审计结果报告(征求意见稿),并在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后,向审计部门领导报告审计结果。如有必要,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修改效率性审计结果报告(征求意见稿)。

效率性审计报告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审计概况。包括审计项目的立项依据、审计起止日期、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程序与方法等;(2)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3)被审计单位生产工艺流程、经营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描述;(4)经过核实、确认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效率指标;(5)作为对比评价基础的效率指标及其来源;(6)审计结论;(7)审计建议。

十、效率审计应考虑的问题

内部审计人员开展效率性审计工作时,还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审计的基本流程篇7

【关键词】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审计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减轻农民负担,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一、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内容和特点 

 

“农村合作医疗”本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使广大农民享受到社会保障而实施的一种措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支持、农民群众与农村经济组织共同筹资、在医疗上实行互助互济的一种具有医疗保险性质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即农民每年交一定数额的合作医疗资金,集体与政府也可投入一部分,共同形成专项基金,农民就医时可按一定比例报销医药费。 

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是由农民自愿缴纳、集体扶持、政府资助的民办公助社会性资金,要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管理,必须专款专用,专户储存,不得挤占挪用。 

1、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由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及其经办机构进行管理。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应在经管理委员会认定的国有商业银行设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用账户,确保基金的安全和完整,并建立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的规章制度,按照规定合理筹集、及时审核支付农村合作医疗基金。 

2、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缴费和财政支付管理。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中农民个人缴费及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扶持资金,原则上按年由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在乡(镇)设立的派出机构(人员)或委托有关机构收缴,存入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用账户;地方财政支持资金,由地方各级财政部门根据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际人数,划拨到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用账户;中央财政补助中西部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专项资金,由财政部根据各地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际人数和资金到位等情况核定,向省级财政划拨。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要确保补助资金及时、全额拨付到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用账户,并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逐步完善补助资金的划拨办法,尽可能简化程序,易于操作。要结合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和完善情况,逐步实现财政直接支付。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具体补助办法,由财政部有关部门研究制定。 

3、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主要补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医疗费用。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大额医疗费用补助与小额医疗费用补助结合的办法,既提高抗风险能力又兼顾农民受益面。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年内没有动用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要安排进行一次常规性体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制订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基本药物目录。各县(市)要根据筹资总额,结合当地实际,科学合理地确定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支付范围、支付标准和额度,确定常规性体检的具体检查项目和方式,防止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超支或过多结余。 

 

二、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审计要把好三个关口和抓好四个环节 

 

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审计的内容包括:农村合作医疗基金预算(计划)执行情况和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预算(计划)调整的真实性、合法性;征收、管理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经办机构按照法律规定,执行征收医疗基金项目、标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费缴纳义务人是否按照规定标准,及时、足额地缴纳社会保险费;管理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经办机构是否依法及时支付医疗金;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管理和营运是否安全,增值是否合规、有效;管理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 

所以,基于上述内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资金审计要找准审计的主线和切入口,就是以资金运动作为主线,资金流向哪里,审计就追溯到哪里。 1、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项审计要把好三个关口。

一是资金流入关口。审查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资金流入是否合规,资金是否按照预算和规定来源渠道及时到位。

二是资金流出关口。主要审计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资金拨付是否有预算,有无预算外拨付;是否按项目进度、按预算进行拨款,有无因拨款不及时影响项目进度或因提前拨款形成资金闲置、造成资金浪费的问题;是否按规定用途安排使用资金,有无挤占挪用的问题;资金拨付渠道是否流畅,有无资金中途渗漏,造成个人私分、贪污等恶意侵吞问题。

三是资金结余或缺口关。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资金如有结余或缺口都要查明原因,原因可能有:高估冒算项目成本、费用,置换项目,不实施或不完全实施预算项目等其他原因都可能形成资金结余;资金损失浪费,挤占挪用,超预算实施项目或其他原因都可能形成资金缺口。

2、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项审计应着重抓好四个环节。一是搞好审前调查。通过审前调查摸清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资金的基本情况,熟悉有关政策和规定。二是制订好审计实施方案。根据审计调查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出审计实施方案,做到有的放矢。三是向有关部门下达审前自查通知,了解有关部门的协助配合情况。四是进行审前培训,提高认识,统一审计方式方法。实践证明,开展审前调查和被审计单位自查及进行审前培训,是贯彻突出重点、节约成本、提高审计质量的一种好做法。

审计的基本流程篇8

【关键词】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策略审计风险

ComparingonthetacticsofRiskassessmentoftraditionalRisk-basedauditandmodernRisk-basedaudit

abstract:traditionalRisk-basedauditandmodernRisk-basedauditarethetwophasesthatRisk-basedaudithasevolved.tacticsofriskassessmentoftraditionalRisk-basedauditandmodernRisk-basedauditdifferfromeachotherwhiletheystillhavesomesimilarities.thispaperdoestheCompariononthetacticsofRiskassessmentfromthefollowingfouraspects:orientationofriskassessment,extentofriskassessment,proceduresofriskassessmentandmethodsofriskassessment.

Keywords:traditionalRisk-basedauditmodernRisk-basedaudit

tacticsofRiskassessmentauditrisk

一、引言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均以风险评估为起点,同时都将风险与控制方法贯穿运用于审计全过程,使审计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克服和降低审计风险的过程。因此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两种审计模式在风险评估策略上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但同时更多地体现出了差异。鉴于两种审计模式的风险评估策略较易被混淆,本文拟对两种审计模式的风险评估策略作一比较,对两者差异加以初步探讨。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涵义

(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也称为控制风险导向审计[1]。审计模式发展到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标志性事件是aiCpa在1983年了第47号《审计准则公告》(SaSno.47)——“审计业务中的审计风险和重要性”,首次提出了审计风险模型。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将风险分析、评价与控制融入传统审计方法(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导向审计)之中,进而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的一种审计取证模式。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程序并没有脱离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但它在制度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针对制度导向审计不直接处理审计风险,不能对审计风险进行量化的缺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引入审计风险模型,通过该模型将从各种渠道所收集的证据联系了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对审计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将审计资源相对合理的分配到高风险领域。(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也称为经营(商业)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1997年,Bell和Frank发表了名为《通过战略系统的视角对组织进行审计》的研究报告,首次提出了毕马威的Bmp审计模式,这标志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技术方法在系统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它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通过“战略分析——流程分析——经营业绩评价——财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将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和经营风险联系了起来,从而提出了审计师从源头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的观念[2]。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针对传统风险导向审

计风险评估不到位,未能有效发现高风险审计领域,造成审计过量或审计不足的缺点,大大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做到了以风险评估中心,真正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2003年10月国际审计和保证准则委员会(iaaSB)了国际审计准则第315号(iSa315)“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的审计风险模型修改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明确规定了审计工作以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作为新的起点和导向。这就导致了实务中普遍运用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风险模型和审计具体风险导向等上和准则规定产生了一定的差异。鉴于这一点,特别指出本文所称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实务中运用的以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策略比较

风险评估是指对审计风险的评估。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于存在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发表意见的风险[3]。风险评估的目标就是确定

高风险环节,从而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并进一步确定如何收集、收集多少和收集何种性质的证据,以便更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审计效果及审计效率。策略,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方法。借鉴中注协(1997)对审计策略的定义,笔者将风险评估策略定义为审计人员根据确定的风险评估范围,选择能够达到风险评估目标而应当实施的最有效风险评估程序的基本思路、组织方式和具体方法。在本文中,笔者从风险评估导向、风险评估范围、风险评估程序、以及风险评估具体方法四个方面来比较两种审计模式的风险评估策略。

(一)风险评估导向

虽然国际审计准则规定,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人员首先应当对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交易类别、账户余额认定层次的固有风险进行评估,但由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受内外部环境的,两者很难区分,因此审计人员通常难以对固有风险单独做出准确评估。又鉴于稳健性原则的考虑,实务中审计人员往往将固有风险简单地确定为高水平,从而将风险评估重点锁定在控制风险上。因此在实务中,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实际上是以对控制风险进行的评估为切入点的,所以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是以控制风险为导向的。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强调: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i]主要来源于企业财务报表的错报风险,而企业财务报表的错报风险则主要来源于整个企业的战略管理风险和经营活动风险[4]。所以要充

分理解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就必须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充分识别企业内、外部风险并理解内外部风险对财务报表认定的影响。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并不直接从对固有风险的评估入手,而是间接地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通过综合评估战略经营风险从而确定财务报表剩余风险,并进一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的。(二)风险评估范围

在实务中运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时,审计人员往往忽略对固有风险的准确评估,而将固有风险简单地确定为高水平。因此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人员往往不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企业及其环境(如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企业的性质;企业的目标、战略、以及可能导致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相关经营风险;对企业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5],而只关注企业的内部

控制。因此,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审计人员实际上只仅仅依赖对控制风险所作的粗放型评估来直接、大致确定检查风险水平。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对企业了解得更透。它将被审计单位置于广泛的系统中,认为有效的审计需要对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战略目标和措施、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主要业务活动和关键经营环节以及剩余风险进行深入的了解。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风险仍然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要素组成,审计人员也同样要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评估。但是相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固有风险”的内涵扩大了,除了包括会计报表项目本身的风险外,更多地考虑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而且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企业内部控制已经发展到内部控制框架阶段,并有被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取代的趋势,相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的内部控制结构概念,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估时考虑的因素则更加全面了。

(三)风险评估程序传统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的基本程序可表示为:固有风险评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结构控制风险初步评估控制测试(可选)控制风险综合评估确定检查风险。审计人员在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管理人员的品行、能力、变动情况和遭受异常压力的情况;客户业务特征;关联方;非常规交易;以前审计结果等。但由于种种原因,实务中审计人员往往忽略对固有风险的准确评估,通常的做法是将固有风险简单地确定为高水平,而将风险评估的重点放在控制风险上。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了解时,首先从控制环境入手,再对制度和控制程序进行分析。分析控制环境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管理和经营作风;组织机构;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职能;人事政策和程序;确定职权和责任的等。然后审计人员基于当前对内控的了解对控制风险水平进行初步评估(计划估计水平)。如果审计人员将某一控制的控制风险初步评估为最高值,则对该控制不需执行控制测试而直接进入实质性测试阶段;但如果审计人员将某一控制的控制风险评估为低于最高值时,则就需要对该控制执行控制测试,从而来获取证据以支持低于最高值的风险水平。控制测试完成以后,审计人员对被测试控制的控制风险进行再次评估(最终估计水平),并根据最终估计水平来决定相应的检查风险水平。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的基本程序可用下图表示。如图所示(由于不能粘贴,此处图略),审计人员首先需要对客户的战略进行分析,分析时需要对客户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解,包括客户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宏观环境等);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面临的经营风险;对威胁企业战略的风险做出的反应等。对客户的战略进行分析后即可对战略风险做出评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内部控制被分为管理控制(战略控制、高层控制)和流程控制(一般控制、员工控制)[6],在对客户的战略进行分析时同时要对战略控制进行了解并进行评价。然后审计人员对客户的流程进行分析,分析时可从流程目标、投入、作业、交易类型、威胁流程目标的风险等八个维度来了解流程情况[7]。通过流程分析可

以了解客户创造价值的方式、竞争优势及劣势、威胁,从而来评估流程经营风险。在对客户的流程进行分析时同时要对流程控制进行了解并进行评价。在对战略经营风险和流程经营风险进行评估时特别要注重对舞弊风险的评估。然后在此基础上来对固有风险进行初步评估,在评估时除了要重点考虑经营风险可能引起的重大错报之外,还要考虑其他可能引起重大错报的因素(管理当局遭受的异常压力等)。审计人员在对客户的战略和流程进行分析时已经从企业整体层次对内部控制进行了了解(战略控制和流程控制)并做了评价,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对内部控制的其他方面进行了解并给予评价,特别是要关注有关交易重要类别的控制。基于对内部控制充分的了解,审计人员然后对控制风险进行初步评估。由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受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审计人员在单独对固有风险、控制风险进行初步评估的基础上还须对两者进行综合评估,即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联合。对联合风险的评估是审计工作的核心,因为接下来其余的审计工作都要围绕联合风险来进行,联合风险的评估结果是审计人员决定实质性程序性质、时间以及范围的基础[8]。然后审计人员对值得信赖的控制进一步执行控制测试,从而来获取支持其较低控制风险水平的证据。最后根据控制测试结果并结合联合风险评估水平,审计人员对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进行综合评估,从而来确定会计报表剩余风险(即检查风险),并进一步决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以及范围。(四)风险评估具体方法风险评估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检查、函证、询问、穿行测试、分析性程序等多种审计取证手法。虽然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客观上要求大量使用分析性程序来进行风险评估,但由于实务中审计人员往往忽略对固有风险的准确评估,因此限制了分析性程序的运用范围。而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对于信急的再加工重视程度不够,分析性程序主要适用在报表分析上[9]。而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风险评估以分析性程序为中心,分析性程序成为最重要的程序。而且随着分析性程序功能的不断扩大,分析性程序开始走向多样化,审计人员不仅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同时也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由于分析性程序的多样化运用,大量的分析工具以及现代管理方法被运用到分析性程序中去。如在战略分析时审计人员运用了pSet分析和popteR分析方法;在流程分析时运用到了价值链分析(VCa))和波士顿矩阵(BCG)以及Swot分析方法;绩效分析时运用到了平衡积分卡(BSC)和标杆管理(Benchmarking)分析技术[10]。将分析工具运用到风险评估中使得风险因素不再独立,而且风险评估不再是一元评估,而是多元评估,因此风险评估的结果将更加可靠。

三、结论

1.风险评估导向不同:

虽然国际审计准则规定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应以固有风险为切入点,但在实务中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实际上是以控制风险为导向的;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是以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的。

2.风险评估范围不同:

审计人员在实务中运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时往往会忽略对固有风险的准确评估,只通过对控制风险所作的粗放型评估来决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人员除了要对传统的固有风险,即会计报表项目本身的风险进行评估之外,更多地是要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特别是注重对舞弊风险的评估[11]。同时由于内部控制概念内涵的扩

大,审计人员在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估时考虑的因素相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更加全面了。

3.风险评估程序不同:相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增加了对企业战略和经营流程的分析,以及对经营风险的评估,而且最后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联合起来进行评估,因此在评估程序方面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更完善。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风险考虑的更全面了,所以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能够更好的将会计报表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4.风险评估具体方法重点不一样:两种审计模式在风险评估时都运用了观察、检查、函证、询问、穿行测试等风险评估方法,但相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更注重分析性程序的运用,做到了以分析性程序为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认为审计风险应该是广义的,即不仅包括审计过程的缺陷而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相符而产生损失或责任风险,还包括客户经营失败而导致审计主体遭受损失或不利的可能性。

[1]王泽霞.论风险导向审计创新[J].会计,2004(12):49-54

[2]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研究与实务发展[J].会计研究,2004(14):47-51

[3]aiCpa:professionalStandardsasofJune1,1992,aU.31

[4]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基本内涵分析[J].审计研究,2004(05):26-30

[5]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J].会计研究,2004(14):58-63

[6]郑朝晖.战略系统审计:财务数据之合理预期[J/oL].会计视野,2004[2006-4-17]/showdoc.asp?docid=448&uchecked=true

[7]王义华.Bmp审计模式介绍[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06):69-70

[8]ernst&YoungGlobalauditplanningtoolkit2004[m],2004:65-67

[9]马贤明,郑朝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探讨[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01):9-13

审计的基本流程篇9

大数据时代,企业积极探索和建设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为大数据审计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本文在分析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大数据采集、大数据清洗和大数据存储等大数据审计数据预处理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大数据审计实施流程框架,阐述了大数据审计流程中各个环节的具体内容,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实施大数据审计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财务共享服务;大数据;大数据审计;云会计;预处理

一、引言

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大数据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手段开始得到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的重点关注。大数据审计是以企业业务为审计对象,围绕业务收集、处理和审计业务相关大数据的一种审计手段,从而评价会计信息系统是否能够有效做到保护资产、维护数据完整并最经济地使用资源。大数据拥有数据规模大、数据种类多、数据处理速度快、数据价值密度低的4V特点,这使得大数据审计相较于传统审计手段拥有很多不同之处。同时,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也使得财务共享服务模式(FSSC)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得到很多大型集团企业的积极关注与应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即通过对集团企业内部的财务流程进行评估,结合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将企业日常的、共同的、分散的、大量的、重复的、可标准化的财务会计流程从集团分公司剥离出来,交给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云会计aiS进行统一处理的模式,其本质是打破企业按职能设置部门的管理方式,以业务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管理过程,从整体上优化企业的作业流程。在该模式下,企业财务数据被集中在云会计平台上,集团下属分子公司可根据实际业务需求选择相应服务,提高业务的动态性、敏感性和可靠性。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大数据审计是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处理的财务流程所反映的企业业务进行审计的一种审计手段,需要在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和业务流程数据的审计过程中形成审计疑点,获取审计证据并以此得出审计结果,最终完成审计。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对审计产生了诸多影响。程平(2013)等认为云会计将对审计环境、审计对象、审计证据、审计风险和审计人员等因素产生影响,并基于影响分析的结果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大数据、云计算对审计产生的影响间接促进了大数据审计的诞生与发展,丁璐(2015)等以地税征管审计为例,从审计数据的取得、组织方式以及审计数据分析等方面阐述了大数据对审计的影响。顾洪菲(2015)从数据量、数据结构、数据处理方式三个方面分析了大数据对审计数据分析的影响,并从分析学和使用者的角度阐述了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数据分析方法。许金叶(2013)等以物联网建设为应用背景,对大数据审计的目标、审计的依据、审计对象以及企业三层审计制度进行了描述。综观现有研究,大多数文献都是基于传统财务核算模式对大数据时代的审计或大数据审计进行研究,鲜有文献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大数据审计方面的探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美国,目前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关注与积极应用。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为实施大数据审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鉴于此,本文对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大数据审计进行研究,结合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特点对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大数据预处理过程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大数据审计流程。

二、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审计大数据预处理

(一)审计中的大数据流向大数据审计的基础是企业经营业务产生的大数据,在对大数据进行预处理之前必须明确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大数据流向。由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建立了统一处理企业财务数据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云会计aiS,并实现了企业下属分子公司eRp、SCm和CRm等系统的无缝衔接,使得整个审计过程中大数据的流向和传统财务核算模式有了很大区别,具体流向如图1所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大数据流向可以有效地避免传统财务核算模式下进行大数据审计时所面临的问题:(1)数据采集工作量大。传统财务核算模式下企业下属分子公司的数据存储在各自的会计信息系统中,在进行审计时其数据由各个分子公司流向审计数据仓库,导致数据采集工作量很大。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审计人员只需要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采集财务数据,通过eRp等其他业务系统采集业务数据,极大地减少了数据采集工作量。(2)数据清洗工作量大。传统财务核算模式下,企业下属分子公司的会计信息系统没有实现无缝衔接,可能存在数据接口不同等问题,在采集和业务相关的数据时,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清洗工作以提高数据质量。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会计业务得以标准化,可以与图1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大数据流向eRp、SCm和CRm等其他业务系统实现无缝衔接,能够有效减少数据清洗工作量。(3)无法有效利用外部数据。传统财务核算模式下,外部数据的采集难度大,分子公司的会计信息系统和其他业务系统在实现集成前很难从庞大的外部数据中获取到对审计有价值的信息,进而无法有效利用外部数据。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为企业有效利用外部数据创造了条件,能够建立起有效的外部数据采集机制,极大地降低外部数据的采集成本。

(二)大数据预处理在明确大数据流向的基础上可以对大数据进行预处理,主要包含大数据采集、大数据清洗和大数据存储三个步骤。1.大数据采集财务共享下的大数据采集的来源主要有三个:第一个大数据来源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云会计aiS,包括共享财务数据、业务财务数据以及战略财务数据,不仅有预算管理、费用报销以及资产核算等资金管理数据,还有全面预算、投融资和经营分析等战略管理数据。第二个大数据来源为企业的其他业务系统,如eRp、SCm和CRm等系统。这部分大数据主要是来自企业采购管理、生产管理以及销售管理等业务流程的业务数据。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财务数据得以标准化,企业的eRp、SCm和CRm等系统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云会计aiS实现系统无缝衔接,使得大数据的采集变得更加容易。第三个大数据来源为企业外部数据,和企业业务相关的外部数据能够从另外一个维度反映出企业业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2.大数据清清洗数据清洗是为了检测、剔除和改正数据中存在的错误和不一致,以提高数据质量。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实现了财务数据录入的标准化,可以极大地减少数据清洗工作量,但为了更好地利用外部数据,数据清洗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大数据预处理流程。3.大数据存储采集到的大数据经过数据清洗后,应当予以集中管理和分级存储,建立审计数据仓库,以方便审计人员进行大数据审计时寻找或形成审计证据。

三、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大数据审计实施流程

(一)大数据审计的流程框架审计人员完成对大数据预处理后,就可以开始形成审计疑点并收集审计证据以完成审计目标。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大数据审计流程分为制定审计目标、风险评估、制定审计计划、设计审计程序、执行审计程序和出具审计结果六个步骤,其流程框架如图2所示。

(二)大数据审计的实施流程

1.制定审计目标大数据审计是一种审计手段而非审计业务,在不同审计业务当中,大数据审计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审计人员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审计目标。从审计对象来看,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大数据审计可以用于对企业业务的审计,也可以用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云会计aiS的信息系统审计。从审计人员来看,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大数据审计可以用于企业的内部审计,也可以用于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财务状况和运营成果的社会审计。在进行业务审计时,大数据审计应当更加侧重于反映该业务的业务流程和资金流动是否正常,资源是否得到合理运用;在进行信息系统审计时,大数据审计应当侧重于证实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云会计aiS是否能够有效做到保护资产、维护数据完整并最经济地使用资源;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大数据审计应当侧重于反映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否能够向管理层提供财务决策支持;在进行社会审计时,大数据审计应当侧重于反映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企业是否向投资者提供了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2.风险评估财务共享模式下大数据审计的审计风险不仅与重要性程度负相关,还与大数据预处理的流程与结果是否满足一定的处理规则有着密切联系。一旦大数据的预处理过程不符合相关规定或处理结果不满足审计要求,那么审计风险就会增加。同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云会计aiS的可信性对审计风险也有关系,云会计aiS的可信性过低不仅会影响最终的审计结果,也会极大地增加审计风险。为了控制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应当对大数据预处理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同时通过第三方专家获得对被审计业务所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云会计aiS与eRp、SCm和CRm等其他业务系统的内部控制和可信性评估结果。在考虑审计业务自身重要性程度的基础上,结合第三方专家给出的财务共享服务系统的评估结果,最终得出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并根据风险的种类和指标对风险进行评估定性。

3.制定审计计划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大数据审计的审计计划应当规划出包括审计时间、审计范围和审计人力资源在内的审计日程表,特别是大数据审计中大数据预处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和人力应当在审计日程表中得到体现。其中,大数据审计的审计范围和传统审计手段相比变得更大,经过大数据预处理后形成的审计数据仓库中存储的各类数据,包括企业的业务数据和外部数据,只要与审计业务相关,审计人员都可以在其中选取审计证据,而不是只注重数据与业务的因果关系。

4.设计审计程序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大数据审计作为一种审计手段,其审计程序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数据分析、建立中间表和形成审计疑点。(1)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大数据审计流程中最为重要的步骤,目的是找出审计疑点,并围绕审计疑点收集审计证据。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云会计aiS与eRp、SCm和CRm等其他业务系统的无缝衔接情况需要得到审计人员的重视,同时审计人员还需要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云会计aiS稽核、结算管理、凭证制证、电子影响和档案归档等业务操作的内部控制进行审计,以确保数据分析的有效性。大数据预处理的结果在该步骤得到运用,审计人员进行大数据分析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大数据挖掘。大数据挖掘是排除人为因素而通过自动的方式来发现数据中新的、隐藏的或不可预见的问题的过程,主要是通过数据挖掘算法对审计数据仓库中的大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目的是在大数据中找到或形成审计疑点。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大数据审计中的数据挖掘一方面是指找到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中存在的异常,另一方面是在审计数据库中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云会计aiS的财务数据和eRp、SCm和CRm等其他业务系统中的业务数据结合起来,建立起财务数据与财务数据、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业务数据与业务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形成审计疑点,发现业务当中存在的问题。多维分析。在大数据分析过程中还经常使用多维分析的方法,即通过在审计数据仓库中形成多维的数据集合体,让审计人员能够从多个角度对数据进行汇总、关联、聚类和分类等分析。在这种方法下能够更加容易发现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审计疑点,然后以数据集合体为基础形成审计证据。SQL查询。SQL查询是目前数据审计中最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在大数据审计中也能得到广泛运用。通过SQL语句可以完成模糊查询或多表之间的交叉查询,从而帮助审计人员发现问题,形成审计疑点。(2)建立中间表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到了能够为形成审计疑点提供帮助的数据,下一步就应当在此基础上形成审计疑点,收集审计证据以达成审计目标,完成审计。中间表是为了形成审计疑点而诞生的中间产物,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分析模型对数据标准表进行处理后形成的步骤表。根据勾稽关系或业务数据的复杂性等实际情况的不同,在形成审计疑点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级或多级中间表,这些中间表是审计疑点形成过程的体现,也是审计人员查证审计疑点时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了获得审计疑点和可信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来建立中间表,并通过多级中间表的处理最终形成审计疑点。在建立中间表的过程中,一般采用“投影”和“级联”的方法。(3)形成审计疑点审计疑点是通过大数据分析、中间表比对核查后找到的企业业务中可能存在问题的数据。审计人员在形成审计疑点之后,需要收集审计证据对审计疑点进行查证,并根据查证的结果得出最后的审计结果。对审计疑点的查证主要是对相关数据的真实性的检查。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审计人员对审计疑点的查证不需要函证,能够通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云会计aiS、企业eRp、SCm和CRm等其他业务系统以及外部数据直接进行,可缩短审计时间,增加审计效率。

5.执行审计程序按照设计好的审计计划执行审计程序,对大数据的获取、清洗和存储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结合第三方专家或机构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云会计aiS和其他业务系统的综合测评,充分发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云会计aiS与企业其他业务系统对接带来的、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相结合的优势形成审计疑点,寻找审计证据并得出审计结果。对在大数据审计过程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向企业管理层反馈,同时还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复核和评估。

6.出具审计意见和管理建议汇总通过实施大数据审计得到审计结果,并结合大数据审计所处审计业务的业务背景和最初制定的审计目标得出最后的审计意见,然后根据审计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向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提出管理建议,在与管理层进行沟通后取得其对管理建议的相关回复,最后出具审计报告。

四、结束语

审计的基本流程篇10

在xxxx的日子也是我大学里生活很充实的日子,每天挤公交车到北京路,吃早餐开始进公司上班,工作吃饭休息工作下班,生活很有规律。它检验了我在三年来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让我接触了社会的各种情况,学会了怎么分析社会的很多情况,让我更快的融入社会,适应社会起了很大的触进作用。

实习的心态

实习本来就是大学里边必须经历一个阶段,但是在实习期间我们以什么心态对待确实很重要,首先我们要面对的真实的社会,工作是辛苦的,其次是我们的工资很低,且在不同事务所待遇不同,尽管做了同样的工作甚至更累,但却拿更低的工资。所以我们必须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公司赚钱,我们学东西。再加上社会本来就那样,劳动与报酬并不一定是平等公平的,只有认识到这点,才能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我们的实习,才能积极主动、有责任的去完成任务。

实习的人际关系

在实习期间,懂得与人相处,是我们的一大主题,这就要我们在礼仪、语言等方面能够取得别人的信任,赢得别人的好关系。首先一个诚信,诚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当一个人在公司失去别人的信任的时候,他做什么事都难,公司的注册会计师不会给他安排事做也不会教他什么,更多的是在那里无聊,甚至被人辞掉。其次就是语言,人与人之间更多的需要沟通,只有沟通才能把彼此的信息的传递。例如,当你想问注册会计师一个问题,“我觉得问题的应该这样,你怎么觉得?”和“这个问题我想得很不清楚,请问你能给解释下么?”效果是不同的,因为注册会计师很多觉得他们很权威,所以你实习生更多应该以请教的态度去和他沟通。不过话说回来,在外边做事,太客气了反而会让人觉得很陌生,最主要是要把握一个度。

同时,同行之间沟通尤其重要,许多东西都是你学一点,他学一点,在休息时间你说一句,他说一句,我说一句,大家也在这种沟通讨论学到了东西。在这里必须强调一点就是,千万不要卷入公司中的人事斗争。有的人一开始,就和公司的某些人搞得很好,象哥们似的,由于如此可能他会给你说别人的不对甚至私事,这时候千万注意,不要把自己往里边搀和。

实习的内容简述

在实习期间,我很幸运,跟了一个从业有10多年经验的注册会计师,在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有一些确实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就是一种对事业的专注和勤奋的精神。我在几个月的实习中,接触了将近100个大小的公司,有国有的,合伙的,私营的,以及外资企业,基本上各种性质的企业都能接触到。由于1月份到4月份是我国企业所得税清缴期,所以在这期间我们所做很多工作都是所得税的汇算清缴。当然由于企业的各种不同需要,譬如工商年检,增资减资,或者其他目的,我们会做报表审计和验资、破产清算之类的专项审计。同时,由于我们还做记帐,当然做帐到出报表,我们都能接触到。

首先,谈谈所得税汇算清缴。由于所得税涉及的面很广,审计的重点很多都是放在利润表。收入是否确认正确,成本费用是否多记。有几个值得关注的是,工资福利费、社保、工费、职工教育经费、业务招待费、广告费、业务宣传费、公司的个人电话费(经理和部长级之别)、以及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和各种资产的准备。同时,在做这些审计的底稿时,税金(包括流转税和其他各种地方税等)计算是否正确,是否有异地交税的情况。至于具体怎么审计,我觉得我们还是认真的查找各个科目及项目之间的钩稽关系,还有原始凭证为主。例如,应付工资审计,我们要看计提的工资和进费用的工资是否相同,是否有工资单,还有支付工资和计提是否相同,如果不同,为什么,一步一步的查;税金中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时候是按流转税的7%(番禺5%)和3%来计提缴交。

同时,由于所得税汇算清缴有查帐征收和核定征收(如带征)之分,再加上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所得税汇算清缴的不同,所以,所得税汇算清缴的具体审计也就不同。但找钩稽关系,以原始凭证为主我觉得是不变的,在这次实习中,我们审计过一家工程公司,一次审计发现了里边有30多万的白条单(有收据没有发票),再加其他项目的调增,一下子调增应纳所得额100多万。所以万变不离其宗,一切都是原始凭证为主,没有合理正确的原始凭证什么都不用说。

再谈谈其他审计,报表的审计其实和所得税汇算清缴原理是相同,但重点不同,我们的把审计的重点放在资产负债表。这时候,分析性复核在我实习中运用的比较多。至于其他的专项审计,我觉得审计的目的不同,重点也就不同。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法规和《独立审计准则》要求审计报告要反映些什么,底稿审计些什么,目的性是相当明确。可能在财务行业里,时间意味着金钱,所以针对性强使效率更高,目的需要更明确,重点也就明确。

以上谈的大多是审计的内容,会计的内容如做帐,纳税申报等公司的业务在事务所是有限的。接触过两个公司的记帐,学的内容也有限,但也深有体会,从原始凭证到记帐凭证,到登帐,最后出报表,这些没有什么特别的,但现金流量表确实是一个难点,我们在实习的过程中,曾经发现有好几个公司编的现金流量表有明显的错误。原因是主表“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和补充资料“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数字不同,反映了现金流量表编制是现在会计从业人员的软肋。在实习期间,通过和所里会计师和同学交流学习,我学到了一种比较简单快捷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方法----五步倒挤法。步骤如下:

第一、从资产负债表找到货币资金期末和期初数(一般企业没有其他形式的现金等价物),把现金流量表最后面的现金的期末和起初余额填上,算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

第二、再到主表上填投资活动(一般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增减)和筹资活动

广商审计模拟实习报告范文二

审计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离不开审计,经济越发展审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

转眼间5周的审计模拟实训即将结束,我们在张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审计模拟实训。通过这段时间的切身实践,使我体会到了将审计理论实际应用于审计实务操作中的重要性。

在这几周里,我们实训的主要内容有:我们三人为一小组,首先了解审计的大致流程;其次对案例中的公司进行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价;再次,是对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长期借款、收入及成本等的审计;最后,一小组为单位出示审计报告。在实训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个简短的讨论,对实训内容作了基本分工。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基本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审计任务,审计模拟实训有条不紊的进行。

经过这些天的审计实训,是我的审计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验证,并具备了一定的基本实际操作能力。但在取得实效的同时,我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了自身的许多不足:比如自己不够细心和缺乏耐心,经常遗漏了某些细节;虽然实训中有老师指导,但是很容易就发现自己的审计学基础知识没有打好,今后还得加强练习。

“百闻不如一见”。经过这次自身的切身实践,我才深切地理会到了“走出课堂,投身实践”的必要性。平时,在课堂中学习,思维的认识基本上只是局限于课本的范围之内,这就导致我们对审计知识认识的片面性,使得我们只知所以然,而不知其之所以然。审计实训不仅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审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达到理论与审计实务相结合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缩短学生步入社会的适应期,提高审计学专业学生发现线索、查找错弊问题、综合分析判断和作出评价及提出建议的综合能力;而且通过互相学习、互相督促、团结合作,有利于加深同学们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的友谊,增进感情。实训过程中经过分组分工,明确自己的责任义务,有利于培养同学们团队意识,对以后的学习工作意义重大。虽然我们已经历了审计实训的磨砺,但那毕竟只是个虚拟的业务处理程序,其与实际的业务操作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我们应该在日后的实习工作中慢慢积累审计经验。

我非常感谢学校能够提供我们这次宝贵的实训机会,还要感谢实训过程中张老师对我们的指导。通过这次实训,不但极大地加深了我对一些审计知识的理解,从而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更让我学到了很多之前在课堂上所根本没法学到的东西。让我们能够熟练掌握了审计操作的基本技能,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加了我们对审计实践运作情况的认识,为我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为了适应社会,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地!

广商审计模拟实习报告范文三

在过去五周中,我们进行审计的模拟实习。学习目的重点放在使我在老师的带领下比较系统地练习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项目的一般审计程序和基本审计技能方法。通过以前所学习掌握会计的基本流程和一些审计理论,再通过大量审计作业模拟实习,使我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次实习的内容有内部控制评审、流动资产审计、非流动资产审计、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审计、收入和费用审计、利润的形成与分配审计,综合审计实训。

这五周,我在会计实验认真完成教材的实训题目,遇到难题时,我们就会几个同学一起讨论,同学的意见产生分歧时,我们就找老师帮忙,老师很耐心的帮我们分析案例、指导我们怎样做。经过这五周的实操练习,原本已记忆模糊的理论知识又重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对审计的流程也有清晰的概念。

在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过程,真是学到平时学不到的东西。我们在学习中没有接触到审计工作底稿,怎样编、格式是怎样、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等这些都是我在实习中遇到的难题。不过经过这几个星期的操作,对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有一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