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诗歌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0:17:08

七夕诗歌篇1

【一】

七夕的夜晚

比平时来得早,来得轻

哥哥,我的相思

早已碎成一地银辉

放逐于念你的每一根神经

于是,哥哥

你从月老手中摇晃的

蒲扇中跳出来

你从我的梦中轻轻地飘出来

你从月河的那头

泅渡而来

焦躁地拥抱我的心事

守候了一年,等待了一年

煎熬了一年,这时

牛郎也轻轻地一跃

像极了凌波微步

从织女的心脏里

跃到了她的面前

葡萄,一串一串地香甜

蜜语,一声一声地轻唤

哥哥,我在盈盈一水间

翻阅你的前世

今生

还有三生石上

脉脉流动的契言

五百年前你失落的

那颗莲子

正袅娜为一朵蓓蕾

梦幻成一波紫做的轻烟

哥哥,月上柳梢头了

我无法从月亮的脊背上

妩媚地擦拭你的笛音

你是否,你是否

正在一网情深的沧海里

启航一只白鸽?

哥哥,今夜我必定无眠

我瘦弱的诗篇

必将在奔腾的秋水中

落寞成殇

【二】

(一)

走丢了一分钟

想你时,便把日子紧摁在纸上一天去过了,有一首诗歌十天过去了,有一首诗歌

纸上的黑字,是在早晨还没有升起太阳这是万籁俱寂的时刻就像冬天的皑皑白雪

喔!想你时。一分钟被我走丢了

(二)

后花园

与一个男人同坐

南向的山峦把时间丢开

太阳升高了。就在头顶

阳光贴成肌肤

阳光点燃生硬的石板

阳光软化成芽糖

后花园中升高的角落

山花倾下来

(三)

回家

捅开了一扇新房

回到家中

褪鞋,摘帽

一日的疲惫唱成一支摇篮曲

[:请记住我站域名/]把手伸向我

握住

躯体

从四面八方涌来

(四)

夜的争吵

随手摘下一把树叶

种在住房的天台上

日子延展成一个个抽象的符号

像一片无根的叶枯萎着

月儿呀!就在探望的气象塔上

我们的距离如此遥远

今夜没有了争吵

明天也没有风暴

(五)

幽居

我从丛林的生活中逃掉了

避到了另一个森林

像是永梦的凝望

我在寂静处,幽居了两日

我转身绊倒在自己的心上

(六)

栽种

当一颗橡树将一条路分成两条

我们三十之期中

探寻了多少,这个世界

亘古至今。

奥妙

我想去解开它,也褪掉你的衣裳

我要去赴约会。

这么多的异己之夜,被藏在花盆中的双手。

已经遗忘。

我爱那向日葵的欢乐,

我要亲手栽种它。

给我,花洒。

给我,乳汁。

(七)

孩子

有朝一日

我们当向着孩子

诉说生的幸福

【三】

相思七夕

是前世的凝眸

注定今生的偶遇

你飘飘衣袂

挽住我看你的魂魄

去了天阙

趁七月的风

还未冷静

趁夏的流火炙热

激情褪去矜持的羞怯

不知你是仙女

只嗔怨那情爱的雨优渥

千万年的缘缔结

恨良辰苦短

相思的情痕

划破星云

成了七夕那轮残缺的月

等一天的是你

等一年的是我

不忍说

分离的苦涩

默默把思念耕耘

等着那甜美的收获

佳期如约

银河里涨满爱恋的秋波

挑上一担爱的蔬果

剥去保鲜的青壳

滋润你心田板结的干涸

缱绻凄美的传说

嘘叹这亘古不变的承诺

天怜真情

一年尚有七夕夜

夜空里那颗想你的星

能否用爱慕的辉光

七夕诗歌篇2

关键词:唐代七夕诗情感内涵

所谓“七夕诗”,就是以“七夕”为诗题或背景,描写有关七夕神话传说或七夕节日民俗活动,借以抒情言志的诗作。唐代是中国七夕诗创作的“黄金时代”,从初唐到晚唐,七夕诗的创作不绝如缕,出现了许多七夕名作。深入观照和探讨唐代七夕诗的发展演变,可以从一个侧面深入了解唐代诗人情感发展和心路变迁的历程。同样的,深入剖析唐代七夕诗所承载的不同情感内涵,也可以让我们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发现和感喟唐代诗歌的博大内涵和深广情思。

就情感内涵而言,唐代七夕诗体现出以下三个方面。

一、“写七夕,表爱情”

爱情是人类最丰富也是最复杂的情感,歌咏爱情是中国诗歌创作永恒的主题。七夕因其蕴含了浪漫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广为流传。唐代诗人借神话爱情故事,融注自身的情感体验,吟咏出深广的爱情。

“悲莫悲兮生别离”,牛郎织女聚后相离,别后长望,成就了爱情史上的凄美遗憾。“通宵道尽终无尽,向晓离愁已复多。”何仲宣《七夕赋咏成篇》的描述,哀婉而忧伤。骆宾王则在《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一诗中抒发了对牛郎织女“乍可匆匆共百年,谁使遥遥无期别”的深切同情。杜审言《七夕》“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也立足于对牛郎织女的同情与感叹。

李商隐的七夕诗,大多以牛女佳期相遇的爱情故事,抒发内心对妻子的无穷思念,是唐代七夕诗的升华。如《辛未七夕》:“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李商隐长期奔波,寄居他乡,与妻子长期分离,值此七夕之时,自然是感触万千。“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在牛郎织女“金风玉露一相逢”的时候,自己与妻子竟却分隔两地,既表达思念妻子之情,又感慨自己的身世遭际。

此外,在唐代七夕诗中,也有一改以往对牛郎织女分离的同情,转而歌颂他们美丽爱情的诗篇,崔凃《七夕》“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就是将天上人间的时间进行区别,没有了清江《七夕》中“惟愁更漏促,离别在明朝”的时间紧迫感,冲淡了牛郎织女相聚片刻的短暂,而是寄予了诗人对天上牛郎织女爱情的歌颂。

以七夕的爱情故事描写诗人对爱情之情,用此情写彼情,故而使唐代诗人的七夕诗形成诗人与题材不隔、读者与诗作不隔的面貌,从而让唐代的七夕诗拥有了更加动人的魅力。

二、“叹七夕,抒乡情”

“借景咏志”、“借景抒情”是诗人常用的表达方式,在《全唐诗》中,有许多七夕诗是诗人借七夕而抒发或是思乡、或是怀人情感的。

孟浩然《他乡七夕》云:“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在异地他乡,适逢七夕佳节,诗人倍增思乡思亲之情。远离家乡,看不见妻子在月下穿针乞巧,对月怀人,诗人生起无限去国怀乡之愁。羁旅之情,借七夕之景而流露出来。一个在外的游子,哪有闲情真正体会牛郎织女之情,有的只是对自身遭际的感叹与佳期未能与亲人团聚的凄惨。

再如,韦应物《七夕》云:“人世拘形迹,别去间山川。岂意灵仙偶,相望亦弥年。夕衣清露湿,晨驾秋风前。临欢定不住,当为何所牵。”被山川所隔,无法马上与家人团聚,诗人借牛郎织女的哀怨表达对自身与人世的感慨。全诗描写七夕,浸透着对人与自身、人与自然的思索感悟,令人回味。

“每逢佳节倍思亲”,尤对异国他乡的游子而言,恰遇七夕而孤身在外,心中的落寞与天上牛郎织女的团聚欢愉形成反差,乡愁之情应运而生。乡愁是每位旅人埋在心里的一颗种子,渐进佳节,心中乡愁则渐露无穷。卢纶在《他乡七夕》一诗中说:“回想敛馀眷,人天俱是愁。”诗人并未猜想牛郎织女的相聚缱绻,而是推己及人,自身的满腹乡愁,天上的牛郎织女应该也与自身一样,有着愁绪。诗人乡情漫天,然佳节未能与亲人团聚,故唯有吟咏七夕,与牛郎织女共度佳节的同时,表达浓烈的思乡之情。与之相反的是,权德舆在《七夕见与诸孙题乞巧文》一诗中说:“羡此婴儿辈,吹呼彻曙闻。”诗人以平和的心情乐看儿孙欢呼相闻的七夕情景,表达了诗人安享怡然的天伦之乐。与卢纶的借七夕抒泄愁绪,形成鲜明对比。

三、“咏七夕,道闲情”

在唐代的七夕节中,有多种风俗,泛舟吟诗就是当时民俗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卢照邻《七夕泛舟二首》,任希古《和东观群贤七夕临泛昆明池》、《和李公七夕》、《和长孙秘监》,梁锽《七夕泛舟》,李嘉祐《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问,因以赠之,时七夕》等都是诗人于七夕外出泛舟游艺所做。诗人在泛舟游玩中,抒发七夕闲情。

卢照邻在泛舟时,看到“汀葭肃徂暑,江树起初凉”、“日晚菱歌唱,风烟满夕阳”的美景时,心中无限惬意悠然,“天潢殊漫漫”之景配上“日暮独悠哉”之情,可谓是情景交融,七夕节日带给诗人的悠闲舒漫之情,让读者为之神往。

这类诗歌将七夕作为秋季泛舟游玩的一个特定日子,诗中没有对七夕凄美爱情故事的描摹,也没有愿望与祈祷的表达,有的只是诗人外出游玩悠闲赏景的舒畅心情。

在唐代,宫廷内七夕游玩的氛围更为浓烈。王建《宫词》曰:“每年宫里穿针夜,敕赐诸亲乞巧楼。”凡是得到皇帝宠幸的妃子,都可享有敕赐乞巧楼的殊遇。皇帝除了和妃子们共度七夕之外,还会和大臣们游宴酬唱,兴趣所致,皇帝就会要求身边臣子们进行赋诗。此时所做的七夕诗,大多带有游宴应酬的色彩,并无诗人的真情实感。此类奉和赋咏的七夕闲情诗,在初唐最为突出。如李治《栖息宴悬圃二首》,陆敬、沈叔安、何仲宣、许敬宗等人的《七夕赋咏成篇》,李峤、杜审言、刘宪、苏颋、李乂等人的《奉和七夕两仪殿会宴应制》就是这方面的代表。这些诗歌沿袭六朝传统,辞藻华丽,言语典雅,但因其为应酬之作,多数只是“织女”形象的华丽塑造,并非有感而发。例如,陆敬《七夕赋咏成篇》云:“夙驾鸣鸾启阊阖,霓裳遥裔俨天津。五明霜纨开羽扇,百和香车动画轮。婉娈夜分能几许,靓妆冶服为谁新。片时欢娱自有极,已复长望隔年人。”诗中织女的装扮高贵而典雅,织女所坐的为“夙驾”,织女所穿的叫“霓裳”,织女所带的称“霜纨”,织女所拿的是“羽扇”,还有“香车”、“画轮”……诗中对每一个细节的描写都用最美之词,堂皇而富丽,然而缺乏的是诗人的真情。张文恭《七夕》诗:“映月回雕扇,凌霞曳绮衣。含情向华幄,流态入重闱。欢馀夕漏尽,怨结晓骖归。谁念分河汉,还忆两心违。”也是如此。

此外,七夕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其独特的风俗节令也成为了唐代诗人歌咏的主题之一。

七夕又被称为“乞巧节”,在这一天,女儿们在家中供奉瓜果,向织女“乞巧”,乞求穿针缝衣的技巧,也乞求爱情的幸福和婚姻的巧配。“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在《乞巧》一诗中描述了长安城中家家乞巧穿针的盛大场面。崔颢在《七夕》一诗中这样描述七夕乞巧之盛况:“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妇女们借七夕乞巧,虔诚地向织女乞求,祈祷自己的心灵手巧,婚姻美满。祖咏《七夕》:“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描写的就是妇女们在自家庭院摆满果盘,向月穿针,乞求自身可以精于女红、聪明灵慧的真实场景。“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妇女们还通过相互争巧表达内心对手艺灵巧娴熟和家庭婚姻幸福的迫切渴望。七夕乞巧的风俗,在唐代非常普遍。罗隐《七夕》:“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写的就是妇女排队依次穿针拜月的生动情景;而刘言史《七夕歌》:“碧空露重彩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则是表现妇女摆彩盘,向花求乞蜘蛛丝的真实场景。“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在唐代的寻常百姓家中,更多的是妇女在自家庭院之中望月跪拜,穿丝乞巧。尽管具体的乞巧方式略有不同,但祈求通过乞巧获得灵秀和幸福的愿望则是相同的。

唐代还有七夕曝衣的习俗。沈佺期《七夕曝衣篇》云:“宫中扰扰曝衣楼,天上娥娥红粉席。曝衣何许曛半黄,宫女提玉箱。”可以看到当时宫廷七夕曝衣的盛大局面。所曝之衣多华丽绚烂,体现出当时宫廷豪华、奢靡的生活。此外,沈佺期《七夕》诗也有“月皎宜穿线,风轻得曝衣”的描述,这是唐人七夕特有的一种风俗。

七夕诗表达了天上人间的悲欢离合,也留给了文人墨客以无限的心灵遐想。在七夕诗中,我们可以深切体味唐代深厚的文化内蕴,也可以品读唐代七夕丰美的民俗内涵。

参考文献:

[1]彭定求.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0.

[2]计有功.唐诗纪事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7.11.

七夕诗歌篇3

晚会工作人员

【晚会总监】春烟舒雨3

【晚会导演】香儿

【晚会策划】春烟舒雨香儿风竹秋韵2

【晚会录制】大卫3

【麦图制作】随缘蓝色幻想1

【晚会文本】凤竹秋韵香儿

【广播制作】随缘1

【房间广播】随缘踏青

【女主持人】凤竹秋韵

【男主持人】蓝狐

【晚会护麦】天涯落梦1

【晚会联络】寒江雪2

【晚会递麦】香儿

【晚会迎宾】寒江雪克蕾雅1杜鹃1望月小熊猫寒林点月1以及所有管理

【晚会督查】风雨过后2太上老君2

【晚会答谢】名誉校长金水兔秀才校长春烟舒雨

房间晚会广播(全体学员)

中华风雅颂诗词网校房间的所有管理,您们辛苦了!今天是我们最敬爱的老师一篓夕阳轻老师的生日,在这里,请接受我们全体校友送上的最最衷心祝福和最美好的祝愿。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我们的诗词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不仅学到了古典的传统文化,更看到了老师金子般的心灵,祝福我们的老师,桃李满天下,幸福到永久。今夜无眠,今夜星光更灿烂!挥舞您的精彩,放飞您的梦想,一起来吧!

晚会节目

【一篓夕阳轻老师生日文艺晚会】

开幕词音乐《幸福山歌》

女:尊敬的校长,老师们,大家晚上好!我是今晚在线主持人,风竹秋韵。

男:亲爱的同学,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我是今晚在线主持人蓝狐

女:久别的相思,采摘相聚的快乐,在这美好之夜,让我们共同祝贺一篓夕阳轻老师的生日盛典。

男:多少个黎明,牵着朝霞做伴;多少个黄昏,披着晚霞回到教室。

女;送您一束鲜花,表达我们对您的敬意;送您一首动听的歌曲,带给您寒冬融融的暖意。

男:四季轮回,山野更叠,今天,我们在这里再次聆听您熟悉的声音。让音乐敲响我们沉睡的梦景,让歌声记录我们一起度过的岁月,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

女:漫游在音乐的天空,任由炫美的图景叠加,任由快乐的激情升腾,打开心灵之窗,放飞友谊之鸽。为老师生日祝福

男:朋友们,相逢是首歌,同行是你和我。我们高举祝福的酒杯;我们分享寿星的快乐。来吧朋友,让我们在这个温馨浪漫的夜晚,我们向【一篓夕阳轻老师】老师至以崇高的敬意!

女:激情在五彩的荧屏奔放。现在我宣布!一篓夕阳轻老师生日庆典文艺晚会现在开始。

《放生日快乐歌》

男:下面有请今晚的寿星【一篓夕阳轻老师】闪亮登场,接受同学们诚挚的祝福!

接下来请大家欣赏演员们的精彩演出:

第一项有请一篓夕阳轻老师上台

第二项有请名誉校长兔秀才讲话

第三项有请春烟舒雨校长讲话

第四项晚会开始

节目名单

1.有请春烟舒雨校长讲话并演出歌曲《爱是你我》

节目名单

2.杜鹃舞蹈南泥湾

3.克蕾雅歌曲《一曲相送》

4.自然笛子独奏

5.寒江雪歌曲《好人一生平安》

6.黄慧光歌曲《草原花》

7.南飞雁歌曲

8.蓝狐歌曲<鸿雁>

9晴儿歌曲《生日祝福花正艳》

10.润龙歌曲《天路》

11.玉蝶儿歌曲《生日快乐情更浓》

12.太上老君歌曲《祝福》

13.望月歌曲《桃花运》(八点半)

14.芊芊笛子独奏《送别》

15.开心果歌曲《春暖花开》

16.琴语歌曲《走西口》

17.寒林点月歌曲《思念》

18.关山月歌曲《烟花三月》

19.风闲云逸歌曲《网缘》

20.香儿歌曲《江山无限》

21.平常心歌曲《祖国之恋》

22.馨戈歌曲

23.霜白朗诵《我的雨巷》

【闭幕词】:

放歌曲《美丽之路》常思思

女:岁月总是越来越短,生日总是越来越快,友情总是越来越浓,我们的祝福也就越来越深。

男:让我们举起醉人的酒杯,共邀那轮明月,同唱一曲心歌,让深深的祝福划过奇妙的夜空。,让彼此的心声在指间传送。

女:相聚的时光虽然短暂,真挚的祝福却是不断,祝一篓夕阳轻老师,人生靓丽,青春常驻!

男:是您给了我一双有力的臂膀,让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是您指引我们走上洒满阳光的人生之路。

女:璀璨的群星在今夜分外明亮,月亮的笑脸在今夜格外动人,再次祝福一篓夕阳轻老师开心快乐!

男:难忘今宵,今宵难忘!晚会到此结束,

谢谢朋友们的光临!朋友们,再见!

女:祝大家晚安,再见!

晚会结束

=================================

贺恩师一篓夕阳轻寿辰诗词、楹联跟帖处

贺恩师夕阳轻老师寿辰感恩四首文/寒林点月

自古人间河一条,男男女女不知桥。

先生常把明灯点,不使无辜顺水飘。

花开花落两无休,月月年年无尽头。

谁把青春作金剪,一修便是十三州。

先生为月我为花,北往南来聚一家。

朝露常叹生命短,未催芳草遍生芽。

试把风光两笔图,分君一片美山湖。

山间种上千般好,湖底借来天上无。

沁园春(寿星明)

贺一缕夕阳轻老师寿辰

杜鹃奉上

满腹经纶,口吐珠玑,再现诗仙。教诗词创作,声粘对韵;磨篇立意;点扣顾全。

儒雅温文,循循善诱。批阅挑灯三更天。点评细,轻指弦外意,造就佳篇。

同窗祝贺屏前,歌舞妙,清辞韵无限。有感恩千字,情思万缕,诗词祝寿,此事何难?

文采风流,恩师汗水,答谢应知思水源。福如海,永立诗坛上,寿比南山。

《贺恩师寿辰》

文:语过添情

【我师千寿】

我效前贤贺寿辰,

师承厚德赞纷纷。

千年松鹤春常驻,

寿比彭公醉意真。

【贺一篓夕阳轻老师寿辰】

青山依旧夕阳红,

运笔诗坛雅韵浓,

育得三千桃李秀,

生辰之际贺声同。

《生日快乐》

【生】花妙笔写诗章,

【日】月同辉富贵长。

【快】马加鞭驰岁月,

【乐】斟美酒满庭芳。

《赞恩师夕阳轻老师》

诗赞夕阳,

文字留香,

诗词写意,

尽是华章。

数千弟子,

众口颂扬。

老师之德,

松青兰芳。

常来风雅,

释生迷惘。

底气十足,

声若钟响。

吾师恩德,

永远难忘,

值此寿辰,

倾诉衷肠,

祈愿吾师,

永寿安康!

【一篓夕阳轻寿辰贺】

一卷诗书雅韵藏,篓中日月暖心房。

夕来桃李盈盈笑,阳照山川处处光。

轻驾学舟风雅颂,寿邀挚友满庭芳。

辰福美酒杯中品,贺语温馨绕耳旁。

《福如东海》

福泽诗田育李桃,

如歌岁月韵香飘。

东君贺寿盈盈乐,

海北天南醉此宵。

贺“一篓夕阳轻老师”生日

《七律》-文/润龙

2013-12-11晚(临屏)

一篓春风浴夕阳,花开学院竞芬芳。

诗园细作收丰果,联海勤耕孕慧章;

网底真情情未远,空中师谊谊难忘;

盛时际会群贤聚,更欲传承雅玉张。

祝贺一篓夕阳轻老师寿辰

(一)贺老师寿辰

初级二班自然

桃李九州盈,春风施厚情。

珠联风雅颂,璧合仄平声。

稷下勤修道,呱堂笃力耕。

流干身上汗,一篓夕阳轻。

(二)感谢诸位老师

一篓夕阳轻,平江归雁鸣。

寒山点新月,狭角缀珠星。

小屋开心地,祥光照烛明。

随缘师友会,即兴唱真情。

(三)谢谢老师

一篓诗书带雅香,东墙刻字敬夕阳。

轻风最解人心意,送笛推门进课堂。

(四)恭贺夕阳轻老师生日快乐

初级二班自然

一篓夕阳一篓情,携来盛会赠先生。

虽无赵氏连城壁,唯有丹心调寿羹。

七绝:写在一篓夕阳轻老师生日

--流水无弦

一缕斜阳几许情,桃红李白紫霞萦。

丹心倾尽应无悔,寸草茵茵报与卿。

感谢老师的辛勤培育之恩,祝老师生日快乐!

观世风祝夕阳轻老师生日快乐!

钓翁吟

横杆草塘坐

气闲神色清

问君何所获

一篓夕阳轻

祝夕阳轻老师生日快乐!/文克蕾雅

一篓夕阳轻笑我:

精精怪怪小妖桃,

偷偷又在捣啥鬼?

答为恩师画蛋糕。

贺夕阳轻老师生日

初级二班文/茉莉

一篓夕阳轻,梓梓学子迎。

夕阳无限好,才抖八方倾

老师生日快乐!

赠一篓夕阳轻老师生辰快乐

文/蓝色幻想

一篓夕阳轻,

却将霞色盈。(迎)

江山多秀丽,

不及此恩情。

《贺夕阳轻老师寿诞》

夕阳装一篓,

学富达三江。

弟子满天下,

关怀笔墨香。

太上老君敬上!

恭祝一篓夕阳轻老师生日快乐

风闲云逸八庚韵

流水行觞颂,

群山同庆生。

花间留晚照,

一篓夕阳轻。

一篓夕阳轻,

人间重晚晴。

恩师逢寿诞,

祝酒寸心呈。

一篓夕阳轻,

云霞万里明。

青山如有约,

来日共潮生。

一篓夕阳轻,

清风拂故城,

千山归鸟急,

四野暮云平。

写在一篓夕阳轻老师生日之际

课罢归来早,霞红正艳时。

夕阳收一篓,缕缕入清诗。

因不知老师所执何业,故思为饱学高士,耕园先生。授业之余,携霞而返。清哉!美哉!悠哉!

《七绝*贺一篓夕阳轻老师生辰》

文/绿野

(一)

诗坛数载乐耕耘,蹊径无言桃李芬。

值此佳辰同唱和,尽将好韵赠于君。

(二)

暗感师恩心底藏,赠君一篓雪梅香。

缘同碧海浮萍聚,谊比青天皓月长。

敬赠一篓夕阳轻老师,恭祝老师生日快乐!

文/清颜如玉

炊烟轻轻一篓阳,

淡墨清浅写疏狂。

才高横溢博天下,

桃李芳菲照潇湘。

敬赠一篓夕阳轻老师,恭祝老师生日快乐!

七律。贺寿

文/蓝天蘖儿(诗中级班)

劲舞文涛有小屏,噙香网屋暖松庭。

夕阳帆醉天边咏,古院桃青梦里听。

七夕诗歌篇4

爱情,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主题,尤其是诗歌,很难绕过这一主题。读完南阳诗人鲁东升的诗集《此岸彼岸》,我脑海中突然闪现的一个概念就是诗人唯美爱情的诗意抵达与呈现,是永恒的爱情,给人间带来炊烟袅袅,如春四季。

花开此岸,情牵彼岸,在鲁东升的诗中随处可见。“七夕是朵花/摇曳在四季的枝头/你在花的里面/我在花的外面/一起感触彼此的心跳”(《七夕,别说再见》)。在这里,诗人以七夕为喻体,真切地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在《相约在初秋》里,诗人表达了对爱情的强烈渴盼,深深地思念之情呼之欲出:“我等候你的到来/以千年渴盼的姿势/携着多情的雨/淡雅的雾/清爽的风/日与月相会/喷薄而出的情感/陶醉了满天星辉”。

在诗歌语言的运用上,鲁东升往往有感而发,文思泉涌,把真挚的情感挥洒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如《与你对视》中:“在这清冷的夜里/咖啡的温度/可以忽略不计/我只在乎一朵花/心蕊里蕴藏的/那份最圣洁的秘密……与你对视/在今夜/在零距离的鼓舞里/在持久的里/一朵花终于绽放出/最完整的美丽”。“我守在此岸/你立在彼岸/此岸是酒是醉/彼岸是歌是泪。”(《此岸彼岸》)。诗人情切切,意绵绵,心灵深处渴望破茧成蝶,尽快抵达爱情的“彼岸”。

纵观整本诗集,诗人鲁东升时时处处“挥洒”深情的守望和淡淡的忧伤,其“真情告白”总能让人为之心头颤动。“一片云,从我的心头飘过/等候一生一世/只为静候你的足音”(《一片云》)。“思念如丝/将爱情紧紧包裹/等待等待漫长的等待”(《走向永恒》)。漫长的等待与思念,诗人始终痴心不改。“想你/门前的竹子开花了/寂寞被月亮的手/挤出汗/湿了夜”(《想你的心情》)。“其实我已被一朵花的柔情/点燃/在季节错综复杂的掌纹里/以婴儿初生的无畏/大声抒情”(《爱在精彩》)。诗人虽为法官,但柔情似水,期望“爱在精彩”。“在你孤独的守望里/咀嚼阳光品出四季的味道/在树的记忆里/草的青/与鱼的化石一样古老”(《树的记忆》)。斗换星移,四季轮回,不改的是诗人的情深意浓。“我决计走出云的缠绵/禅悟水边/静观一朵鱼在水里/悄然盛开/恬淡如莲”(《忆》)。“佛说,相爱一场/仅为撷取/一瓣心香”(《老树与蝉》)。诗人静待岁月,只为撷取心香一瓣。

窃以为,真正的诗歌是无法解读的,尤其是爱情诗。爱情诗的答案只深深地埋藏在诗人的心中,一切爱恨情仇付诸诗人笔端,流淌的是诗人的血和泪,歌与舞,读者只是诗歌“剧情”的旁观者、看客。鲁东升在诗集中表达的爱可能是宽泛的,但情感与诗意已经抵达和呈现读者面前。诗集虽然分为“春之韵”等八辑,但贯穿诗集始终的都是爱的呼唤、思念、守望、缠绵等因子,具体到情牵何人、情归何处,只有诗人自己知道了。

七夕诗歌篇5

关键词:七夕文化;七夕节俗;牛女神话;牛女石像

abstract:thenamesoftheherd-boyandtheweaving-girloccurredfirstinthebookofsongs.intheearlywesthandynasty,thelegendoflovebetweentheherd-boyandtheweaving-girlwastakingshape.thetwostatuesoftheherd-boyandtheweaving-girlnowkeptindoumenofchang'ancountyweretheoldestman-shapeimagesofthetwoheavenlyconstellations.thecharactersandplotofthelegendhadalreadytakenshapeintimesofthewei,thejin,andthenorthernandsoutherndynasties,thefurtherevolutionofwhichcontinuedinthetang,thesongandthefollowingdynasties.thecustomofcelebratingthejuly-7theveningwasalsooriginatedinchang'an.intheearlywesthandynasty,peopleinchang'ancelebratedthejuly-7theveningbykeepingwatchatnightforwishrealizationorthreadingneedlesforsewingcraftsmanship.thiscustomspreadtosouthernchinainthesixdynastiesandthroughoutthecountryinthetangdynastywiththegrandestcelebrationinchang'an.thefairofthestoneladytempleisalivecarrierofthecustomofthejuly-7theveningcelebration.thetempleandthestatuesoftheherd-boyandtheweaving-girlarenotonlyvaluablerelicsbutalsotreasurableculturalresources.

keywords:civilizationofthejuly-7thevening;customofthejuly-7theveningcelebration;legendoftheherd-boyandtheweaving-girl;stonestatuesoftheherd-boyandtheweaving-girl 

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是古代人民根据星象创造的,织女、牵牛星分处银河两岸,因而被看作隔河相望的男女,发生恋情并成为夫妇。这一美丽动人的爱情神话,向七月七日这一岁时性“良日”渗透,最终形成七夕节。牛女神话形成于何时,七夕节俗起源于何地,并非纠缠不清的问题。本文认为,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生成在西汉初,七夕节俗也起源于西汉的京城长安;长安是牛女传说的故乡,是七夕文化的发祥地。

一、牛女神话生成在西汉时代

茅盾在《读<中国的水神>》中说,研究古代神话有两条路,要“从秦汉以前的旧籍中搜剔中国神话的‘原形’”[1]170,还要“从秦汉以后的书籍乃至现在的民间文学中考究中国神话的演变”[1]171。所谓“原形”,就是“中国民族原始的宇宙观、宗教思想、伦理观念、民族历史最初期的遗形,对于自然界之认识等等”[1]171。“为什么神话会‘演化’呢?‘文雅’的后代人不能满意于祖先的原始思想而又热爱此等流传于民间的故事,因而依着他们当时的流行信仰,剥落了原始的犷野的面目,给披上了绮丽的衣裳。”[2]270茅盾关于古代神话研究方法与演变原因的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牛女神话而言,《诗经·小雅·大东》已提供了神话的“原形”,但这一爱情神话在西汉初才开始生成;此后在诗赋或笔记中多有吟咏与记载,“把一件历史事实作为底本或骨架,然后披上了想象的衣服,吹入了热烈的情绪”[1]154,牛女爱情神话因而定型;唐宋以后,在民间口传中有所演进。据此,我们把牛女神话划为孕育、生成、定型、演进四个阶段。

先秦时期是牛女爱情神话的孕育期。牵牛、织女两星的称谓,最早见载于《诗经·小雅·大东》。其诗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3]148朱熹注曰:“汉,天河也。……织女,星名,在汉旁。……维天之有汉,则庶乎其有以监我;而织女之七襄,则庶乎其能成文章以报我矣。……牵牛,星名。服,驾也。箱,车箱也。……言彼织女而不能成报我之章,牵牛不可以服我之箱,而启明、长庚、天毕者,亦无实用,但施之行列而已。”[3]148这首诗并举织女、牵牛、天毕、南箕、北斗等星名,责怪天上星宿空有名号却不切实用,名为织女而不能织成锦缎,名为牵牛而不能用来驾车,名为毕星而不能用来掩兔,名为箕星而不能用来簸糠,名为斗星而不能用来挹酒。此诗作于幽王之世,《毛序》曰:“刺乱也。东国困于役而伤于财,谭大夫作是诗以告病焉。”郑玄笺云:“谭国在东,故其大夫尤苦征役之事也。鲁庄公十年,齐师灭谭。”[4]727陈奂曰:“幽王之世,东国伤困,则西周之政乱也。谭国大夫作诗告病,本刺周乱,编诸小雅。”[5]可见,产生在周城镐京的织女、牵牛等星宿命名,已随着周代文化的传播而被当时的东国人民所接受了。镐京,即今之丰镐遗址,在长安。这一神话在孕育期就与长安关系密切。

在《诗经·小雅·大东》里,“织女”、“牵牛”只是两个星宿的名称。先民为何要把银河两岸的两颗大星分别命名为“牵牛”、“织女”呢?茅盾在《楚辞与中国神话》中说:“原始人民……以自己的生活状况、宇宙观、伦理思想、宗教思想等等,作为骨架,而以丰富的想象为衣,就创造了他们的神话和传说。”[1]158远古时代,日月星辰的运行引发先民的想象,他们把原始的农耕信仰投射在星象上,根据人间的生活来命名和识别星宿,赋予星宿神格和人格。毛氏传曰:“襄,反也。”郑玄笺曰:“从旦至莫(暮)七辰,辰一移,因谓之七襄。”[6]679织女之星象同于人间织作的女子,故而被唤作织女星。“牵牛”,是驾车之牛的形象。张衡《思玄赋》“服箱”句章怀注曰:“服,驾也。箱,车也。”[6]680又古诗“牵牛不负轭”,亦本此诗为说。[6]680可见,牵牛、织女两星宿,正是先民劳动生活在天上星象的投射。织女、牵牛与天汉,是构成牛女神话的三个基本要素。(注:撰者按:杜汉华在《牛郎织女流变考》中说,目前有河北鹿泉、江苏太仓、山东沂源等地为开发地方旅游资源,自鸣是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地。杜氏摒除众多怪谈,却提出“汉水襄阳、南阳说”这一新的假说。杨洪林在《汉水、天汉文化考》误以汉水为银汉,高唱汉水流域是“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文化土壤”。张君在《七夕探源》中以“汉之游女”攀附天河之织女,遽言“七夕节产生于楚国”。杜、杨、张三文均据《诗经·周南·汉广》立论,错把汉水流域作为牛女神话的起源地。(杜、杨、张三文分别载陶玮选编《名家谈牛郎织女》,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92-100页,第196-206页,第244-255页)这些说法是很不充分的。《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汉水东入长江,故诗中把汉水、长江并举。朱熹注曰:“江汉之俗,其女好游。”(见《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页)程俊英说:“这是一位男子爱慕女子不能如愿以偿的民间情歌。”(见《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页)可谓知音。然鲁诗、韩诗却训“汉之游女”为汉水女神。《韩诗》曰:“郑交甫过汉皋,遇二女,妖服佩两珠。交甫与之言,曰:‘愿请子之佩。’二女解佩与交甫,而怀之去十步,探之则亡矣。回顾二女,亦不见。”(见《初学记》,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3页)韩诗、鲁诗以此解说诗旨,已失风人之心。杜汉华训“织女”为“汉之游女”,认为郑交甫会汉水女神这一神话传说演变成牛郎织女的传说,持论新奇,却难以自圆。杨洪林误以“又天河也”为“东流为汉”的补注,其言“地上有汉水,天上亦有汉水”,“地上汉水连天汉”,均失之浅陋。殊不知银汉、银河既可称“汉”,又可称“河”。如《康熙字典》“河”字下注“又银河、天河也”。如杨氏之法炮制,则地上有大河,天上也有天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则黄河流域当是这一神话的起源地了。张君以鲁诗、韩诗训“汉之游女”为“汉水女神”未足惬意,遂强解“汉水女神”为“织女”,徒添笑柄。综上,汉水流域为牛女神话的起源地,这只是一击即破的新的假说而已。)茅盾说:“现所存最完整而且有趣味的星神话,是牵牛织女的故事。……但《大东》里……亦无恋爱的故事。”[1]83《诗经》虽把织女和牵牛并举,“织女”星已人格化,但“牵牛”星还是驾车之牛,牛女神话尚在孕育中。

两汉时代是牛女爱情神话的生成期。汉初,天人相类、天人感应的宇宙天象观与谶纬之说对牛女神话的生成有很大的影响。织女、牵牛二星被奉为星神。《史记·天官书》曰:“织女,天女孙也。”[7]1311司马贞《索引》云:“织女,天孙也。”[7]1311织女获得在天界诸神中的地位和身份。《春秋元命苞》曰:“织女之为言,神女也。”[8]卷7《春秋运斗枢》曰:“牵牛神,名略。”[8]卷9则在纬书中也有此二星神。织女、牵牛二星还具备了人的形体。元狩三年(120),汉武帝在长安西南开凿昆明池,模仿牛女二宿隔着天河遥遥相望的情景,在昆明池的两侧各立一座牵牛、织女石像(注:撰者按:牛女石雕在两宋方志中仍有著录,北宋宋敏求《长安志》卷12:“今石人宛在,疑后人名石父石婆云”。南宋程大昌《雍录》卷9露台:“昆明池旁有石婆庙,盖牵牛讹为石翁,织女讹为石婆也。”(此两条文献引自李道和《岁时民俗与古小说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97-198页)牛女石雕,今在长安斗门,即北常家庄村西石婆庙的“石婆”和斗门镇上的“石爷”两石雕像。据汤池考证,这两尊石像具备了人间男女的性别与职业特征。(见汤池《西汉石雕牵牛织女辨》,载《文物》1979年第2期,第87-88页)长安斗门的牛女二石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型石刻,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1956年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牵牛、织女二星开始具备人的形体。牛郎、织女石像成为昆明池的胜景,东汉班固、张衡均有吟咏,魏晋时犹存著录。《关辅古语》曰:“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9]95《文选》卷10潘岳《西征赋》云:“昔豫章之名宇,披玄流而特起。仪景星于天汉,列牛女以双峙。”李善注引《宫阁疏》曰:“昆明池有二石,牵牛、织女象也。”[10]160牛女二石像,还被想象成隔河相望的恋人或夫妇。宋严有翼云:“汉武帝于昆明湖中作二石人,为牵牛织女象。盖欲神异其水,比方河汉。班固《赋》云:‘左牵牛兮右织女,似天汉之无涯。’虽不云七月七日聚会,其意以为夫妇之象,天道深远,所不敢言也。”[11]550牵牛与织女二石像隔昆明池相望,与牵牛星同织女星相隔银河之情状相仿佛,以具体生动的人体形象暗示了牛女二星的婚恋关系,标志着牛女二星爱情神话的生成。人形化的织女和牵牛出现在东汉文人的诗歌和民间的绘画里。《古诗十九首》云:“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织女进一步人形化,她有“素手”,还会“涕泣”,俨然一个美丽的女子,而织女与牵牛则是一对被天河阻隔的恋人。两汉绘画里,牛女神话也成为重要的题材(注:撰者按:汤池说:“牵牛织女这个美好的神话传说,在汉代的美术作品中得到广泛的表现。例如河南洛阳1957年发现的西汉晚期壁画墓,在前室顶脊上绘有牵牛、织女星。东汉画像石中,还刻画出牛郎、织女的具体形象。如南阳有一块画像石,画面右上方刻画河鼓三星,其下刻画着叉腿而立的牛郎,右手持鞭上举,左手握缰牵牛,形象栩栩如生,画面左上方……有一挽着高髻作跽坐状的妇女,当是织女形象。再如山东肥城孝堂山郭氏祠三角形石梁底面,……织女三星,其下刻画着坐在机杼前操机织锦的织女。”(见汤池《西汉石雕牵牛织女辨》,载《文物》1979年第2期,第88页)),牵牛、织女二星从天上的星宿,变为人间的情侣,成为古代社会男耕女织劳动生活的具体呈现。

鹊桥相会说,是牛女神话生成于西汉初的又一重要佐证。在《诗经》里,牵牛、织女为天河阻隔,西汉初《淮南子》却有鹊桥相会的传说。《白孔六帖》卷9“乌鹊”注引《淮南子》“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12]156茅盾说:“白居易《六帖》引乌鹊填河事,云出《淮南子》(今本无之),则在汉初此故事已经完备了。”[1]84《淮南子》的这条佚文是鹊桥相会说的最早记载。至东汉鹊桥相会说广为流传。唐韩鄂《岁华纪丽》卷3“鹊桥已成”注引东汉应劭《风俗通》云:“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以梁渡织女故也。”[13]显然,从天河阻隔到役鹊为桥、鹊桥相会,这一爱情神话更加完美动人。

综上,牵牛、织女的爱情神话在西汉初开始生成。织女从人格化的星神,成为具有了人形化的普通劳动者;这一神话的结局从天河阻隔转为鹊桥相会。诚如茅盾所言,“在汉初此故事已经完备了”[1]84。

魏晋六朝时代是牛女爱情神话的定型期。由于神仙思想的盛行和神仙传说的推动,在文人诗赋和笔记小说中,牛女神话表现出更多的世俗化和情欲化倾向。首先,人物关系更加亲密,牛郎与织女从相恋到婚姻,由恋人而夫妇。《文选》卷19《洛神赋》“咏牵牛之独处”李善注引曹植《九咏》注云:“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10]271最早称牛女为夫妇。夫妇之说,至吴均《续齐谐记》成武丁故事乃确定。唐韩鄂《岁华纪丽》卷3“织女将渡”注引《续齐谐记》曰:“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吾向以被召。弟问织女何事渡河。答曰暂诣牵牛。世人至今云织女嫁牵牛是也。”[13]傅玄《拟天问》曰:“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14]76其次,情节结构更加完整。明冯应京《月令广义》引南朝殷芸《小说》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使一年一度相会。”[14]784可见,牛女神话已有完整而曲折的情节。至此,织女的身份及牛、女二星的关系和性格从许嫁到隔绝再到相会的故事情节都已定型。换言之,到了魏晋南北朝,牛女神话已经演绎出完整而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出生动而鲜明的人物性格。

隋唐以后是牛女爱情神话的演进期。牛女神话仍然通过文人创作与民间口传两个途径进行传播。白居易、杜牧至秦观都沿用西汉以来的神话传说,写出了美丽动人的诗篇。白居易《长恨歌》写明皇与贵妃在七夕守夜畅想鹊桥相会的神话,喊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生死相随的爱的誓言。北宋秦观《鹊桥仙》:“织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借牛女神话来讴歌坚贞不渝的爱的信念。不过,这些诗篇对牛女神话的人物性格与故事情节上并无发展。民间口传的牛女爱情则形态各异。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辞典》“牛郎织女”条里采集了一则普遍流传的牛女传说,其情节是:“织女为天帝孙女,王母娘娘外孙女,于织纴之暇,常与诸仙女于银河澡浴。牛郎则下方一贫苦孤儿也,常受兄嫂虐待,分与一老牛,令其自立门户。其时天地相去未远,银河与凡间相连。牛郎遵老牛嘱,去银河窃得织女天衣,织女不能去,遂为牛郎妻。经数年,产儿女各一,男耕女织,生活幸福。不意天帝查明此事,震怒非常,立遣天神往逮织女。王母娘娘虑天神疏虞,亦偕同去。织女被捕上天,牛郎不得上,与儿女仰天大哭。时老牛垂死,嘱牛郎于其死后剖皮衣之,便可登天。牛郎如其言,果偕儿女上天。差已追及织女,王母娘娘忽拔头上金簪,凭空划之,顿成波涛滚滚天河。牛郎织女隔河相望,无由得过,只有悲泣。后终感动天帝,许其一年一度于七月七日鹊桥相会。”[15]82这一民间口传文学,通过牛女之被阻隔,谴责封建礼教势力的代表天帝和王母娘娘,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鲜明的阶级性。牛郎、织女的性格形象更加丰满,成为勤劳善良、忠于爱情的美好典型。许多学者认为,民间口传中的牛女神话是结合了天鹅处女型故事和兄弟分家型故事,在长期流传中加工改造而成的。

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长安西南昆明池畔开始修建牛郎、织女庙,设案供奉牛女二石像。北宋宋敏求《长安志》卷12县二长安:“唐贞元十四年置石父庙。”“石婆神庙并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昆明池右。”“今石人宛在,后人名石父石婆云。”[16]这是史载最早的牛郎、织女庙。“石父”、“石婆”是长安乡民对西汉牛郎、织女石像的俗称。此后,有许多地方也修建祠庙,祭祀牛女二星神。

综上,牛女爱情神话在周代的镐京孕育,在西汉初的长安生成,经过魏晋南北朝文士的修饰与定型,隋唐后在民间广为流传。无庸赘言,长安正是牛女传说的故乡。

二、七夕节俗起源于西京长安

七月七日,并非“七夕”。七月七日原是岁时性的节日,与牛女神话无涉。这一“良日”古已有之,其节俗包括曝衣、曝书等。“七夕”则依托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而产生,是一个纪念性节日,其节俗主要有守夜乞愿和穿针乞巧等。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夏秋之交,正是曝晒旧衣和制作新衣的时节。宋卜子《杨园苑疏》曰:“太液池西有武帝曝衣阁,常至七月七日,宫女出后登楼曝衣。”[17]卷31据此,七月七日曝衣之俗,可溯至西汉武帝时。东汉崔《四民月令》曰:“七月七日作曲合蓝丸及蜀漆丸,暴经书及衣裳。”[18]76则曝书、曝衣以免虫蠹,渐成习俗。此俗至魏晋尤盛。王隐《晋书》曰:“魏武帝辟高祖(司马懿),以汉祚将终,不欲屈节于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遣亲信令史微服于高祖门下,……七月七日高祖方曝书,令史窃知,还具以告。”[17]卷31司马懿假病,仍不废曝书,可见七月七日此俗之盛。《世说新语》曰:“郝隆七月七日见邻人皆晒衣物,乃仰卧出腹,云晒书。”[19]76《竹林七贤论》曰:“阮咸,字仲容。七月七日,诸阮庭中灿然,莫非锦绨。咸时总角,乃竖长竿,标大布犊鼻裈于庭中,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18]76卧腹曝书、挂犊鼻裈,是魏晋名士七月七日的滑稽表演。可见,七月七日原有的节俗,“曝书策,晒衣裳”[13],都是在白昼举行的。晋潘尼《七月七日侍皇太子宴玄圃园诗》曰:“商风初授,辰火微流,朱明送夏,少昊迎秋。嘉木茂园,芳草被畴,于时我后,以豫以游。”[18]76这一“良日”里,达官显贵们还要宴游。这里,潘尼也未提及牛女神话。

从西汉初年开始,牵牛、织女的爱情神话逐渐渗透在七月七日这一“良日”,最终形成在七月七日晚上守夜乞愿、穿针乞巧等一些新的节俗。七月七日这一白昼的“良日”,渐渐变成了晚上的乞巧节;原本在白昼举行的曝衣、曝书等节俗淡化了,守夜乞愿、穿针乞巧成为七月七日晚上的民俗景观。(注:撰者按:《太平御览》卷31“七月七日”引晋周处《风土记》三则。《风土记》云:“七月初七日重此日,其夜洒扫中庭,然则中庭乞愿,其旧俗乎?”又云:“魏时人或问董勋云:七月七日为良日,饮食不同于古,何也?勋云: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糜为饵。今比人惟设汤饼,无复有麋矣。”又云:“七月初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尔雅》曰河鼓谓之牵牛)、织女。言此二星辰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咸云见天汉中有奕奕白气,有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颇有受其祚者。”在第一则中,周处指出,七月七日之成为“良日”,原因是“重其日”。就像古人重视正月一日“元日”、三月三日“上巳”、五月五日“端午”或者九月九日“重阳”一样,七月七日受到重视,成为“良日”。明李诩曰:“古人之节,抑有义焉。如元旦、上巳、端午、七夕、重阳,皆以奇阳立节,偶月则否,此亦扶阳抑阴之义也。”(见李诩《戒斋老人漫言》卷7,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05-306页)但守夜乞愿,本是这一“良日”的旧俗么?周处提出疑问。在第二则里,“七月七日为良日,饮食不同于古”,显然,七月七日这一“良日”的饮食习俗与牛女神话并无关涉。从第三则看,七夕守夜乞愿之俗至晋代已流行。由此,七月七日转为“七夕”之痕迹,或可窥见(参阅《四部丛刊》子部三编《太平御览》第2册)。)《四民月令》和《西京杂记》里保留一些关于七夕节俗起源于西京长安的珍贵记载。

守夜乞愿之俗的最早记载,提及西汉文帝窦后。《初学记》卷7“七月七日”载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注引《五王传》曰:“窦后少小头秃,不为家人所齿。遇七月七日夜,人皆看织女,独不许后出,有光照室,为后之瑞。”[18]76《岁华纪丽》卷3“瑞光”注云:“前汉窦皇后传云:后,观津人也。少小头秃,不为家人所齿。遇七夕夜,人皆看织女,独不许后出。乃有神光照室,为后之瑞。”[13]则七夕守夜“看织女”之俗也要溯至西汉初。《四民月令》曰:“七月七日,曝经书,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请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19]75在牛郎织女欢会之时,百姓向二位星神祈求幸福,守夜乞愿之俗正在形成。崔虽然提到七月七日“曝经书”的旧俗,不过,“守夜者咸怀私愿”已经成为这个节日的重头戏。晋苏彦《七月七日咏织女诗》曰:“欢宴未及究,晨晖照扶桑。怅怅一宵促,迟迟别日长。”[19]76苏彦最早把牛女七月七日晚上欢会作为诗歌的题材。自南朝宋孝武帝,遂不称“七月七日诗”,而多称“七夕诗”。七夕牛女欢会,百姓守夜乞愿,成为文人诗赋的重要题材,并出现大量的应制诗。据《艺文类聚》卷4“七月七日”载,宋孝武帝刘骏、南平王刘铄、谢惠连、王僧达、颜延之、谢灵运、谢庄等都有《七夕诗》。梁武帝萧衍《七夕诗》曰:“白露月下圆,秋风枝上鲜。瑶台含碧雾,罗幕生紫烟。妙会非绮节,佳期乃良年。玉壶承夜急,兰膏依晓煎。昔悲汉越难,今伤河易旋。怨咽双念断,凄悼两情悬。”[19]77一代帝王为诗,竟能情辞恳切,感人至深。隋江总《七夕诗》“此时机杼息,独向红妆羞”[19]79,隋张文恭《七夕诗》“含情向华幄,流态入重闱”[19]79,都是借牛女七夕相会写世俗的男欢女爱,十分露骨。大唐一统后,京师长安的七夕守夜之俗更加繁盛。白居易《长恨歌》记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回忆七夕夜半骊山避暑时的情景:“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李商隐《马嵬》云:“此日六军同驻马,当年七夕笑牵牛。”可见,七夕此夜,帝王、贵妃也要守夜乞愿。杜牧《七夕》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天阶,指唐代长安的宫廷。织女犹有相爱的牛郎,每年还可一度相会,这些宫女却身陷禁宫,虚度青春。此诗借牛女鹊桥相会的欢快,反衬宫女身世的凄凉。显然,从西汉的长安到唐代的长安,从民间到宫廷,已经盛行七夕守夜乞愿的节俗活动。伴随着唐帝国在军事和文化上的强盛,七夕守夜乞愿的节俗遍布全国,远播四海。

穿针乞巧之俗也起源于西汉初的长安。《西京杂记》曰:“汉彩女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20]53又曰:“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20]57西汉初,七月七日长安宫中要穿针以显示针织技巧,这是现存最早的穿针乞巧之俗的记载。显然,汉彩女乞巧正是对织女星的崇拜。东晋偏安,文化南移,穿针乞巧之俗传播江南。梁顾野王《舆地志》曰:“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17]卷31从开襟楼的汉彩女穿针,到穿针楼的齐宫人穿针,乞巧之俗由此承传。《荆楚岁时记》曰:“七夕,妇人结彩缕,穿七针线,或以金银玉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18]76穿针已定在晚上,且要在月下进行,这说明牛女神话完全渗透在七月七日这一“良日”。南朝宋孝武帝刘骏《七夕诗》曰:“迎风披彩缕,向月贯玄针。”[18]76这是最早以穿针为题材的诗歌。梁简文帝萧纲《七夕穿针诗》“针欹疑月暗,缕散恨风来”[19]77,则饶有情趣。其后又有穿针题材的应制诗的产生。梁刘孝威《七夕穿针诗》曰:“故穿双眼针,时缝合欢扇。”[19]78汉代的“七孔针”,发展为南朝的“双眼针”,用来缝制“合欢扇”,则七夕穿针之寓意,除乞巧外,尚有求爱的要求。崔颢《七夕》“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时持针线”,描绘唐代长安城郊穿针乞巧的风俗。显然,西汉长安形成的穿针之俗,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演进,唐初风靡全国,而京师长安尤其繁盛。唐德宗贞元十四年,长安修织女庙(俗称“石婆庙”)设案供奉。百年来,长安石婆庙香火一直很盛,至今仍保留着七夕祭祀牛郎、织女大规模的民俗活动,而石婆庙庙会(乞巧市的一种样式),成为传统的七夕节俗的生动载体。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曰:“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21]50北宋汴京之节俗一仍唐城长安。《月令广义》卷14“乞巧市”注引《岁时杂记》:“东京七月一日置乞巧市。”[14]783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曰:“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妇女望月穿针。”[22]209举国上下千家万户在七夕纷纷乞巧,表达古代人民对织女星神的崇敬之情和妇女们提高技艺、追求幸福的迫切愿望。明清时期,穿针乞巧的仪式改在白天举行,花样更多翻新。古代女性崇尚灵巧的生活理想,在这一节日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综上,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以及七夕节俗最早产生在西汉初的长安,其后广泛流传。牛女神话和七夕节俗在长安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与广泛的群众基础。长安既是牛女神话的起源地,又是七夕文化的发祥地,而长安斗门附近的牛女二石雕以及石婆庙,不仅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而且也是今天弘扬七夕文化的宝贵资源。

[参考文献]

[1]茅盾.茅盾说神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茅盾.茅盾评论文集:下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3]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陈奂.诗毛氏传疏:中册[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

[6]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

[7]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8]孙谷.古微书[m]∥钱熙祚.守山阁丛书存经部.上海:博古斋,1922.

[9]陈直.三辅黄图校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

[10]萧统,李善.文选: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1]严有翼.艺苑雌黄[m]∥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白居易.白孔六帖[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891-89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3]韩鄂.岁华纪丽[m].影印津逮秘书.上海:博古斋.

[14]冯应京.月令广义[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164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

[15]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16]宋敏求.长安志[m].灵岩山馆,乾隆甲辰年.

[17]李,等.太平御览[m]∥四部丛刊本.上海:上海书店,1985.

[18]徐坚,等.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9]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0]葛洪.西京杂记[m].西安: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七夕诗歌篇6

1、七月初七对应节日:七夕节。七月初七,又称七夕节,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中国民间传说阴历七月初七晚上喜鹊在银河上搭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古俗在这天晚上,中国女孩们要穿针乞巧。鹊桥相会歌颂了中国劳动人民忠贞不渝的爱情,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2、“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对天文星象有认识,并将天空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习俗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来源:文章屋网)

七夕诗歌篇7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兄弟姐妹,大家晚上好!我是今晚的节目主持人:微风。

女:各位先生、各位女士,欢迎大家在百忙中光临《说出你的爱。最美七夕情》文艺晚会的现场。我是雨晴。

男:今夜,让我们欢聚在霓虹灯下,共度这个温馨而浪漫的七夕情人节,让我们一起倾诉爱的心声,体验爱的真情,共享爱的真谛!

女:七夕节源自于一个漂亮的爱情传说,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中国的情人节

男:有人说“七夕”像一个悠长浪漫的故事,诉说着千古恋人的耳语,仿佛前世与你相遇,柔情万种,千丝万缕;有人说“七夕”是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是一首千古绝唱,它在你的面前细细的浅唱低吟,倾注心田,是希望?还是我们永远神往…

女:面对夜空,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带着对美好爱情的渴望,憧憬着自己的未来。又有多少文人墨客借着传说抒发着人间真情。

男:今日的良辰,七夕的月影,你和我,我和你!让我们共同分享这玫瑰酒的醇美,让我们一起燃烧这火一样的激情!

女;朋友们!在这温馨的夜晚,带上你漂亮的鲜花,伴随你如诗的美眷,来共同享受节日的快乐。

男:【说出你的爱。最美七夕情】文艺晚会现在开始,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请出都市天地区、区长馨兰为晚会致辞

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真挚的爱,化作美丽的蝴蝶,翩翩飞舞,相依相伴,将情进行到底,让爱永不分离【01号演员】微风===【让我牵起你的手】

男:银河之上,一世的等待,几世的缘分,都化作了滴滴晶莹的泪珠,洒落凡间留给世人无限的祝福,天上人间,岁岁年年,今宵团圆唯愿永远,对你的那种非凡的情感,只想告诉你:今生不变!下面请十阿哥为大家带来【今生陪你一起走】【02号演员】十阿哥===【今生陪你一起走】

女:七夕之夜,两地守望的约定,世界缩小到只要轻点指尖,你我就能在屏前相约,相约的时刻,语言也许显得贫乏,而我们共同的语言只有一句:亲爱的,我好想你!有请燕子为心爱的人表露(一生只爱你一人)【03号演员】燕子===【一生只爱你一人】

男:深闺的织女,骄傲的牛郎,被一条宽大的银河分隔两地,遥望相守。但是,隔不断的却是牛郎织女日思夜想的心、绵延不断的情。今晚,纵然一千种星光妩媚,也不及两颗缠绵的爱情之星的绚丽多姿,接下来由龙飞凤舞带领我们一同巡游(爱琴海)【04号演员】龙飞凤舞===【爱琴海】

女:想你的时候,只想吻你千载不变的容颜,感受你那万古不息的心;只想为你沉醉,守候你生生不息的灵魂;只想化作多情的种子,让奔涌的激情燃烧你俊俏的脸庞。想你的时候,就想深入你的灵魂,与你在风中翩跹,在雾里情浓,期盼你踏歌而来,伴着清幽遥远的笛音,徜徉在银河之间,吟尽那千山的明月,唱遍那万水的柔情。有请龙凤飞舞真情倾诉【我的快乐就是想你】【05号演员】龙凤飞舞==【我的快乐就是想你】

男:也许,离心很近的地方,距离却很远;在很近的距离上,离心却很远。牛郎织女在很远的路上,遥遥相望。站立在两颗星星的面前,我不敢说话,上帝似乎意犹未尽。邂逅天籁的音符,踏着流星的韵律,让我的灵魂在夜风中追星而去。请听安娜为大家带来【踏着夕阳归去】【06号演员】安娜===【踏着夕阳归去】

女:七夕,是一个情话情诗满天飞的日子。七夕,你为谁等待?谁又在天涯海角为你等待?是谁为了这个日子的来临,等你,想你、爱你?是谁又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流着伤心的泪水,苍白了思念?下面有请星星为大家献上【该怎么过】【07号演员】星星===【该怎么过】

男:寻寻觅觅,梦里梦外,我愿将大地站成朴素的风景,越过斑阑的夜空,和你一起阅读星河之恋。也许,我们需要一个漫长的等待,等待下一次的相逢,再次回望…无奈,今夜,我只能铺开宣纸,为你写下: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请听佳佳真情演绎【曾经爱过你】【08号演员】佳佳【曾经爱过你】

女:七夕之夜,星星闪烁得像一支五彩的画笔,在天宇上写尽了牛郎织女的缠绵,划破夜空的曼妙,遥望幽深的长河,有多少浪花托起遐想,此时,我愿啃破时光的重茧,任那自由的风,沿着辽远的天际,撒播一颗颗诗情的种子,将思绪放逐的很远很远…有请依依坦露一颗【潮湿的心】【09号演员】依依===【潮湿的心】

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七夕之夜,带着憧憬的杯盏,带着思念的琼浆,把盏遥举,默默思念: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有请雷神真情献唱【我最爱的人】【10号演员】雷神===【我最爱的人】

女:假如天有情,假如梦会灵,就让我们的心爱到彻底。我们的爱已无法说明,风吹不息雨打不停。爱是一种感受痛苦的幸福;爱是一种体会心碎的甜蜜;让日光去温暖你,让月光去滋润你,那璀璨的银河已撒满对你爱的誓言。有请九月的风为我们宣读【婚礼誓言】【11号演员】九月的风=【婚礼誓言】

男:穿越往事,回首着一个个浪漫缠绵。今夜,好想为你点燃一支红色的蜡烛,守望着这份澄明的心境。总感觉我们离得太远、太远,就像海天间一片模糊的帆影,不知驶向何处才能停航。路,在星光下浮动,心,在曲线上徘徊。请听冰柔的倾诉【有你真好】【12号演员】冰柔===【有你真好】

女:仰望星空,不知道那两颗让人惊心动魄的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距离到底有多远,不知道他们是否真的能够相聚在一起。请听阳光演绎【情歌2012】【13号演员】阳光===【情歌2012】

男:我静静地敲打着文字,心语在指尖上流淌,一行行智慧的方块抒怀着诗情话意,把思念拉的好长。诗意羽化成喜鹊的翅膀,舞蹈在曼妙的清辉上,星光追逐着银河,延伸着月的光芒…请听相逢【火火的爱】【14号演员】相逢===【火火的爱】

女:想你的时候,只想与你同饮共醉。或许,如太白……举杯邀明月,像东坡……把酒问青天。这七夕的星光,闪闪烁烁,叹银河隔断有情人,落得世人皆醒,唯我独醉。请欣赏危险为大家演唱【没有你的晚上】【15号演员】危险==【没有你的晚上】

男:七夕情人节,似乎不是一个节日,是一种相思的欲望,一种情感的煎熬。七夕节是一座跨越心灵的桥梁,也是相思与无奈的交融。牛郎织女在星河里演绎着许多的浪漫。午夜里,我们期待心的冰河传来阵阵的互解,期待着有朝一日,也如牛郎织女一样的七夕相逢。请听十阿哥的心声【只想一生把你陪】【16号演员】十阿哥===【只想一生把你陪】

女:七夕之夜,两颗闪烁的星星,落入蓝色天宇,我看到飘逸的银河如白发般甩向远天,我看到浅红色喜鹊排起长龙挂起弯弯的鹊桥,一股沁入心扉的喜悦从心河里淌过。抬头仰望这浩瀚天宇,聆听着那深邃的夜空传来的鹊语呢喃.有请燕子为大家演唱【听我说亲爱的】【17号演员】燕子==【听我说亲爱的】

男:也许,是一次偶然,一波温柔浸润的灵性,将爱的诗意放纵。“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三千群山,你为什么分隔了彼此。相爱,而不能相聚?接下来有请王者归来为大家带来歌曲【如果没有你】【18号演员】王者归来===【如果没有你】

女:我只能倚杆独饮。期盼你清醒下坠,看星海碎影,流年回转。此时,夜莺已睡了,大地已睡了。我在这里以洒落的星光为被,枕一场七夕流星入梦。思念把夜拉长。我们彼此酣梦中多了一朵飘忽的云,回忆中多了一道异彩的星光。请听微风演唱【在我心里没有谁能代替你】【19号演员】微风===【在我心里没有谁能代替你】

男:是谁,在心湖打捞飞星的碎片,是谁,在夜空中散发落英的芬芳。且看,天边的喜鹊架起一道长虹,让心绪从这里飞向远方。是谁说: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又是谁说: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九月的风如何评定心里的她,请听歌曲【你是谁】【20号演员】九月的风===【你是谁】

女:幽深的梦和美丽的诗一样,都是可遇而不可求。今夜,我要乘着徐徐的晚风,为你舞蹈一曲《霓裳羽衣》,即使是漫长的暗夜,也要为你舞动脉脉风姿,舞尽悠悠月华,循着星河的方向,演绎一曲远情的交响!让你聆听,指尖轻盈,洒落的一路芬芳。下面有请冰柔演唱【抱抱】【21号演员】冰柔===【抱抱】

男:曾经,牛郎织女被迢迢银河挡在两岸,流传千古的故事让我们泪湿衣襟;

女:曾经,为了让他们相会,鹊儿搭桥盼来相聚的缘;曾经,夜深人静于葡萄树下听窃窃私语;

男:也曾把心事托鹊儿捎给银河两岸,可是,望穿秋水的等待,总苍白了人们心中的美好祝愿!

女:七夕,总有人为你等待,总有人为你伤心;总有人为你等在了每一个月缺月圆……

男:七夕,你是多少有情人的梦幻;七夕,你曾是多少无情人的梦魇;

女:七夕,你让多少多情的人泪流满面;七夕,你又让多少人为了你心潮澎湃;

男:七夕,多少人为了你悲情的故事,等在每一个平淡的流年;七夕,多少个执着的灵魂因你而为爱痴狂;

女:七夕,多少人为你寻梦洒落一地的浪漫;七夕,又有多少人为了你苍白了等待,苍白了思念……

男:多想,穿梭时空,让你永远在我面前。多想,走过岁月,让真情永不冷却。让我,牵着你的手走过无数风风雨雨……

女:多想,多年以后,你仍是我心中的主题。多想,走完一生,你仍然占据我的心底。让我,用所有的爱美丽你所有的记忆……

男:爱,流传千古,又写着今世的缘。很多人,在爱中迷失了自己,很多人在理智的土壤中长出无奈;

女:爱,落一地的遗憾,宛若几千年来铺开的画卷,很多人又在无望的守候里,盼不来今生的聚守,盼不来相逢的缘…

男:等待,总是遥遥无期;岁月,总是无奈的滑过淡淡流年。谁曾与你安暖相伴?

女:思念,总是温柔缠绵,谁为你等候在红尘,洒满了思念?谁又为了你痴狂了信念?七夕,深情的盼望抵不过宿命的缘!那片刻的聚守,还要再等来年!

七夕诗歌篇8

关键词:牛郎;织女;意象;唐诗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72-1

在唐诗中织女又称黄姑、牛女、观津女等,牛郎皆称为牵牛,而不见牛郎一称。不管牛郎织女的称呼如何,牛郎织女故事的梗概就是:牛郎、织女为银河所隔,终年只有七月七日一天的见面机会;见面时,有喜鹊飞来搭桥,二人越过银河始得相见。这个简单而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是唐诗中常见的吟咏主题,据笔者统计,提到牛郎织女故事的唐诗就有170多首。在这些唐诗中,牛郎织女故事有着不同的意象,现逐一分述如下:

一、离别之苦

牛郎织女两情相悦,却常年分离,不得相见。这种离别的痛苦是牛郎织女故事蕴含的基本意象。如罗虬《比红儿》:“长恨西风送早秋,低眉深恨嫁牵牛。若同人世长相对,争作夫妻得到头。”(《全唐诗》卷666)又如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全唐诗》卷225)再如戴叔伦《织女词》:“凤梭停织鹊无音,梦忆仙郎夜夜心。难得相逢容易别,银河争似妾愁深。”(《全唐诗》卷274)离别之痛、思念之苦跃然纸上,这里表达的有男人的相思苦,亦有女人的相思泪。

二、两地分居的无奈

银河之畔,牛郎在这边,织女在那边,虽是一河之隔,却终年不得团聚。这种两地分居的无奈也是唐诗吟咏的内容。如《七夕感逝》:“皎皎河汉匹,三秋会有期。嗟嗟瑟琴偶,一去无还时。”(《全唐诗补编・全唐诗续拾》卷8)又如李商隐《碧城三首》:“七夕来时先有期,洞房帘箔至今垂。”(《李义山诗集》卷1)再如元稹《含风夕》:“怅望牵牛星,复为经年隔。”(《全唐诗》卷400)古代交通不发达,信息沟通只能靠书信或者口信,两地分居的孤独感是现代人无法体会到的。

三、仓促的美好

能够与心爱的女人或男人约会,是深藏在人类潜意识中的美好需求。恋爱的冲动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一种动力。在天上约会的牛郎、织女是恋爱的美的典型象征。这种象征在唐诗中多见,但这种美是仓促的,一天的相见是以一年的等待为代价的。许敬宗的《七夕赋咏成篇》:“一年抱怨嗟长别,七夕含态始言归。”(《全唐诗》卷35)又如沈叔安《七夕赋咏成篇》:“彩凤齐驾初成辇,雕鹊填河已作梁。虽喜得同今夜枕,还愁重空明日床。”(《全唐诗》卷33)

四、理想的爱情

牛郎织女故事虽然基本格调描述的是爱人的两地分居之苦,但是唐诗中也多把它当成理想爱情的象征。鱼玄机《迎李近仁员外》:“今日喜时闻喜鹊,昨宵灯下拜灯花。焚香出户迎潘岳,不羡牵牛织女家。”(《全唐诗》卷804)一个“羡”字表明诗人眼中的牛郎织女故事是美好的,是值得向往的。陆畅《云安公主出降杂咏》:“天上琼花不避秋,今宵织女嫁牵牛。”(《全唐诗》卷478)这首催妆诗将公主出嫁喻作“织女嫁牵牛”,可见在诗人眼中牛郎织女的爱情是人间所普遍向往的。

五、值得羡慕的忧伤

牛郎织女的离别之苦和长年分离的孤独无疑是一种忧伤,但是这种忧伤与人们眼中的生死离别相比却又是值得向往的。李商隐的《马嵬》:“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李义山诗集》卷1)身处生死离别的天子,回想起当日嘲笑牵牛、织女不得相见的情景,眼下显得如何地滑稽?又如赵璜《七夕诗》:“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莫嫌天上稀相见,犹胜人间去不回。”(《全唐诗》卷542)再如施肩吾《杂曲歌辞・古别离》:“古人谩歌西飞燕,十年不见狂夫面。三更风作切梦刀,万转愁成系肠线。所嗟不及牛女星,一年一度得相见。”(《全唐诗》卷26)一年一度得相见与一去不回相比,孰好孰坏,当然一目了然。

六、理想的女性

除了牛郎织女故事的意象外,织女个人在唐诗也有诸多意象:

(一)美好。如《花烛行》:“共迎织女归春幄,俱送常娥下月轮。”(《诗渊》1392)又如李白有一次得罪了县令夫人,为博得县令夫人一笑,吟咏道:“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若非是织女,何得问牵牛。”(《全唐诗》卷185)将县令夫人比作织女,当即使其转怒为喜。

(二)勤劳。如徐夤《赠月君》:“懿德好书添女诫,素容堪画上银屏。鸣梭轧轧纤纤手,窗户流光织女星。”(《全唐诗》卷709)

(三)忠贞。如元稹《古决绝词》:“七月七日一相见,相见故心终不移。”(《全唐诗》卷422)美好、勤劳和忠贞都是对当时理想女性的要求。

七、理想的男人

与织女的意象相对,牛郎在唐诗中则象征着理想的男人

(一)丈夫。如温庭筠《池塘七夕》:“香烛有花妨宿燕,画屏无睡待牵牛。”(《全唐诗》卷578)又如《敦煌词》:“三更女伴近彩楼,顶礼不曾休。佛前灯暗更添油,礼拜再三候。诸女彩楼畔,烧取玉炉烟。不知牵牛在那边,望作眼睛穿。”(《全唐五代词》卷4)

(二)梦中情人。如曹唐《织女怀牵牛》:“北斗佳人双泪流,眼穿肠断为牵牛。”(《全唐诗》卷640)

(三)。如李商隐《拟意》:“曾来十九首,私谶咏牵牛。”(《李义山诗集》卷3)

由于诗人多为男人,所以吟咏牛郎的诗相比吟咏织女的诗要少很多。

牛郎织女传说最早起源于古人的星辰崇拜,是人们把天上的星宿神化与人格化的结果。在唐诗中,诗人们靠着自己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把牛郎织女故事人格化、哲学化,衍化出多种意象来,如离别之苦、两地分居之无奈、仓促的美好、理想的爱情、值得羡慕的忧伤等等。对于牛郎、织女本身,也蕴含着多种意象,牛郎为理想的丈夫、梦中的情人或的化身;织女为漂亮美好的女子,具有勤劳、忠贞的美好的德行。

参考文献:

[1]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补编・全唐诗续拾[m].北京:中华书局,1992.

七夕诗歌篇9

——题记

(一)云间

云水间,回眸千百遍。想念一次,便心疼成海。

抬起眼眸,瞭望云海的时候,总让我想起一句话: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静美的时光,带走了许多往事,而我,沉沦在经年里,念想着在云水间成为往事的你。负手而立,眼眸中携带着款款的柔情,漫漫,执笔千年,只为你凝眸。

云生的天空,仿若琉璃的大海,泛着泠泠的波光。低眉信手,捧着为你写下的相思语句,感触深深,温情不已。而冰冷温润的雨滴,却在蓝色天幕下悄然滑落,无声无息。此时此刻,仿佛听见了一曲柔美的琴音,仿佛在诉说着与你相似的话语,在我心底回旋,并萦绕不散。

云水间,谁与谁相遇?云水间,谁与谁相依?云水间,可曾有一容颜秀丽的女子,身着一身绝美蓝裳,捧着一只翡翠玉笛,薄唇轻启,柔声曼妙?

云水间的禅风,可曾将世俗的纷扰阻隔吹散?云间,下了一场烟雨,细细腻腻的,彷如听见一首熟悉的歌,在恬静的时空里浅浅流淌。而云水间浣洗容颜的女子,青丝如垂,柳眉如画,但什么时候才能与我相遇,在这浮云间?

天空里,那朵纯白的云,像极了我柔软的心。我在云间,为你写下的柔美诗篇,每一字一句,都饱含着提拉米苏的味道。思念的风在清瘦的笔墨下,显得婉约迷醉,跌跌荡荡,那些流年里的眷念便化作渡在云间的霞光。

仰望天空,想念着你的时候,所有幸福的花朵跟着阳光起舞,跟着水光潋滟。而我瞭望云水间,我千万遍回眸,只为看你绝世的姿态,宛若云生。

七夕,想念一个人,心会很疼很疼。云水间,我的凝眸,只是为你而生。

(二)月上

月上之时,我便等在彼岸,等你踩着月光,绝尘而来。

月光如水,那些美丽的诗句,那些美丽的回眸,让我骨子里的清丽,骨子里的柔美,追随着月光,变得皎洁。而在我掌心里,那精美的画轴上缓缓摊开的月光,有一种古典的味道,就像是我期待的你,那般古典柔美,清雅绝尘。手执着翠竹雕成的墨笔,在一大叠白净的宣纸上,勾勒出那些梦幻的琉璃前尘,笙歌漫舞。

我手握着一只素笔,一笔一划的勾勒着你隐藏在月光里的身影,纤柔的指尖丰盈的迸开出一朵朵鲜艳的花瓣,露出如胭脂的绯红。那些清词丽句,那些水墨风景,凝成了笺纸上的颜。画纸上那温润如斯的女子,可是你?隐匿在月光里,随月光翩然起舞,青丝将容颜半掩半遮,娇羞无比。

沐浴在如雪般皎洁的月光里,那些绽放在掌心的柔美花朵,在三生三世的轮回,宿命的盟誓中,酡醉地燃烧着。而彼时,叼着为你写的诗句的青鸟,将我浸染了月光的诗篇送给你后,又衔一支雪箫吹奏的清音,与我的诗篇,不期而合。

层云遮掩天幕,恍惚消散,酿造了一场皎洁的月光,绽放如美艳的玫瑰。想念着你,在月光下华丽的舞蹈,琴音清澈,舞姿曼妙。凝望着月光,仿佛就看见了你在一大片皎洁的月光海里,嫣然一笑,似月光般晶莹如雪。

想念着你,在蒹葭苍苍的河畔,在草木妖妖的彼岸,我看见,你搭着一只乌篷船,驶进了消逝的月光里,再也没有出来。每当月上之时,你就会露出你的颜,犹抱琵琶半遮面。

我想,总有一天,月光倾城,你会踏着月色而至,和我牵手,与我共度七夕。

(三)一夕

生生世世在一起,不如,一夕,一遇。

七夕,今夕是何夕?鹊桥上,那对绝美的人儿,牛郎与织女,泪隔了几万光年,一生相爱,却一生身不由己,一夕才一遇。岁岁朝朝,轮轮回回,始终如一。

最真的誓言最怕无期,最美的承诺最是无情。走过今生,相约来世。无论经过了多久的时光,牛郎,依旧是那个痴情的牛郎,织女,依旧是那个重情的织女,无论经过几万光年,几百万光年,他们之间的誓言生生不息,他们之间的承诺永远无法完成。

唯有离别才让爱情变得如此珍贵,等待最怕无期,但牛郎与织女却依旧痴情不悔。七夕,让这一对相隔几万光年的人儿相遇,这是上天对他们爱情的肯定。爱一个人的时间,会有多久呢?一生一世,还是其他。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缺。”那些传奇故事,总是太凄美,太迷离,教人生出许多遗憾,许多惋惜。往事依稀,当软风吹过了窗纱,最怕是,心在咫尺,身隔天涯。

七夕,是爱的季节,亦是思念的节日。八月,独坐七夕,想念的情绪莫名而来。娴静里,我在一些最柔最软的音乐声里,找寻隔世空灵的温柔。听着柔曼的音乐,眼前似乎浮现出沧桑的石板路,我微笑着,牵起你的手,在天青色的浪漫中,与你共度七夕。

倚身画楼,想着七夕的妩媚,细腻的心变得柔曼无比。那些缠绕在心里的七夕情结,在含情脉脉的眼眸中,绽放出烟火,晕染了回忆里的那些柔软纯白。

八月,谁用眼瞳里的一汪秋水,等来了七夕?我眼眸里那剪不断的相思,缠绕成云,缠绕成海,缠绕成生生世世的等待,生生世世的爱情。

七夕,相思成海。如若还能等待,我只期,一夕,一遇。

(四)一会

身隔万年,此情须问天。最是难得,一期,一会。

七夕,鹊桥上曾经隔河相望,对饮寂寞与相思的两个人儿,一期一会。相依于桥,素描一样的星盏,在翘首仰望的人们的心中,婆娑出一段流传千古的经典。

最爱秦观的这首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点一柱焚香,手捧着诗书,读着读着,我便痴了。一期一会,便胜却人间无数。这一会,该是多么的珍贵,多么的不容易。

在宁静的时光,拈一朵花,研一缕墨香,想着七夕,想着爱情。心花便在粲然中盛开,一种强烈的幸福,在一碗透亮如雪的酒中斟满了你的容颜。漫漫红尘,我只是想你,在丝弦弄音,霓衣轻舞的这浪漫七夕,陪我去看那紫陌生香,纤云暗渡。

素笺成灰,相思成灾。到了七夕,心中盛满爱的人儿,变得柔肠百转。仰望在云端月上,想着还未与我相会的你,容颜该是颠倒了红尘。八月,我深入红尘,不禁恍如隔世。

我还记得,我说过,前世,西湖岸畔,我是被你放生的鱼,亦是,恋你的鱼。我还问你,今生,与我共赴七夕,可愿?

在红尘中,我袭一身白衣,一点眉心如雪,颠肺流离。青烟升起,韶华倾覆,转山转水,执笔千年,只是为你一个人凝眸。

八月,安然如烟,心事如蓝,似是相思了千年的桃花散。一别经年,你是否还在云生水畔,依月光而生,如云如雾,如澜如舞?

七夕诗歌篇10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许浑《咸阳城东楼》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赵嘏《长安秋夕》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李商隐《安定城楼》

韵脚的复沓是三首七律用韵的特点。三诗首句皆入韵。许诗韵脚:愁、洲、楼、秋、流。赵诗韵脚:流、秋、楼、愁、囚。李诗韵脚:楼、洲、游、舟、休。诗作皆用尤部韵,用了这一韵部中最常见的韵脚:楼(3次)、愁(2次)、流(2次)、秋(2次)、洲(2次)。这不是次韵、和韵之作,却令人感到韵律上的回环往复。为什么诗人会不约而同用上这些韵脚?用上一句套话,叫做偶然中有必然。抒怀,往往登“楼”,高楼之下,常常有“洲”,这是诗人驻足的空间。情绪波动,常在深“秋”,士子离乡,极易生“愁”,这是诗人登临的时间。在这样的时空条件下,无论是独上高“楼”还是临“流”泛“舟”,诗人皆可“游”于幽境,横生悲慨。押韵,特别是常见的押韵词②,可以将某些事物、某种场景和某类情感统一起来,勾勒出一种独特的诗歌氛围。

三首七律体现出某种诗歌创作经验的规范,其押韵特点在晚唐诗歌创作中具有强烈的惯性。这样的晚唐诗作还可以列举不少。韦庄《咸阳怀古》:“城边人倚夕阳楼,城上云凝万古愁。山色不知秦苑废,水声空傍汉宫流。李斯不向仓中悟,徐福应无物外游。莫怪楚吟偏断骨,野烟踪迹似东周。”从这首诗,不难看出许诗的影响。最突出的是诗题和颔联。韦庄与许浑站在同一处所,废弃的“秦苑”“汉宫”同样出现于韦庄笔下。李群玉《江楼闲望怀关中亲故》:“摇落江天欲尽秋,远鸿高送一行愁。音书寂绝秦云外,身世蹉跎楚水头。年貌暗随黄叶去,时情深付碧波流。风凄日冷江湖晚,驻目寒空独倚楼。”赵嘏“倚楼”在秦,李群玉“倚楼”在楚,尽管地点有别,抒发的思乡情绪却是毫无二致。这两首晚唐七律运用了预期的形式和韵脚。

采用尤韵的类似七律,很容易从此前唐人作品中搜罗到,且名作多见。笔者甚至很容易从读者熟稔的盛唐诗作中用集句的方式“创作”出一首新的同韵七律。这首七律题为《万岁楼怀古》。诗云:“江上巍巍万岁楼,不知经历几千秋。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万岁楼为京口一处胜迹,初建于吴,重建于晋,王昌龄有诗咏此。③集句诗依次取王昌龄《万岁楼》首联、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颔联、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颈联、崔颢《黄鹤楼》尾联组合。首联叙写登临,颔联描绘陈迹,颈联抒写悲怀,尾联绾合乡愁。应当是一首格律工整、诗脉清晰、辞句清新的“七律”。笔者的文字游戏至少可以证明,有唐一代不少作者运用这种押韵形式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七律,而三首七律的用韵则与上列诗作具有一种传承关系,在尤部韵七律这一诗歌网络中,三首七律虽非唐代诗歌之翘楚,却是晚唐诗歌之杰构。

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交集是三首七律同样值得注意的现象。这种交集突出表现于高楼、“汀洲”和“汉宫”三个意象上。

许诗第四句作“山雨欲来风满楼”,赵诗第四句作“长笛一声人倚楼”,李诗首句作“迢递高城百尺楼”。高楼是三首七律共生的意象,而凭楼则是三位诗人的共同行为。诗人为什么选择高楼作为写景抒怀的立足点?登楼行为改换了登临者平视这一视角,提供了仰望、俯视、远眺,乃至精神上“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机缘。这是一种颇有意味的审美过程,往往容易激起作家心灵深处的情思。登高临远引起诗人悲情,差不多成了登临之作的主旋律。许诗愁在悼古伤今,赵诗愁在有家难归,许诗愁在怀才不遇。“囊括古来众作,团词以蔽,不外乎登高望远,每足使有愁者添愁而无愁者生愁。”(《管锥编》第三册876页)钱钟书先生对登楼之作主体情感的概括,正可解释三首七律中高楼这一意象同时出现的原因。

许诗第二句作“蒹葭杨柳似汀洲”,李诗第二句作“绿杨枝外尽汀洲”,两诗同时出现“杨柳”和“汀洲”,令人怀疑后诗受到前诗的影响。所不同者,“杨柳”“绿杨”及李诗中的“汀洲”皆为实景,而许诗中的“汀洲”则为虚景。“似汀洲”的“似”可以证实这一点。但是,两诗运用这些意象的作用并不相同。许诗中的“蒹葭杨柳”是诗人首先注目的事物,并由此展开对咸阳城周遭景物的生动描绘。李诗则以“绿杨枝外尽汀洲”发端,一笔踹开安定城楼周边的景物,泼墨抒写个人的情怀。可以说两首诗皆从差不多相同的景物起笔,运思却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从这一角度看,许诗是借景抒怀,李诗则将景物作为抒怀的一种背景,这就具有打破常规的意义。

许诗第三联作“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赵诗第二句作“汉家宫阙动高秋”。“汉宫”是两诗共同出现的意象。“汉宫”是一种历史陈迹,诗人借助这一意象表达伤悼之情。许诗中,昔日的“秦苑”“汉宫”,而今杂草丛生,鸟飞荒野,黄叶满树,秋蝉哀鸣。赵诗中,昔日的“汉家宫阙”,而今紫菊半开,静穆无声,红莲凋谢,败叶满塘。描写秦汉故宫之景,抒发怀古伤悼之情,两诗运用“汉宫”意象的作用是相同的。咸阳长安,为秦汉都城,而今秦人无迹,汉歌不闻,触发了诗人的黍离麦秀之悲。

“汉宫秋”是一个更有意味的意象。这令人想起韩翃的《同题仙游观》。诗云:“仙台下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开小洞幽。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韩翃和许浑同用“汉宫秋”这一意象,可谓意味深长。“汉宫秋”凝为一词,不是具体的景象,而是一种诗化的冷色调情绪,辉煌失去的伤逝之情内化于萧瑟秋景之中。

许诗是怀古诗,赵诗是思乡诗,李诗是感遇诗。三首七律题材上却有一个共同点:流露出思乡情绪。但又有轻重程度的不同。许诗是暗点乡愁,赵诗是直言乡愁,李诗则将归乡之愿置于一种特殊背景之下。

许诗描摹山河陈迹,俯仰古今兴废,生出悲凉之慨。乡愁淡淡,隐于诗中。“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一个“似”字,说明此处实无“汀洲”。“汀洲”在何处?秋水蒹葭,河畔杨柳,正是江南风物。诗人家乡在润州丹阳,登上咸阳城楼,恍然见秦地风物略类江南,于是思及故园风物。可见许诗万里之愁,正以乡愁为始,怀古是主线,思乡是附线。

不同于许诗,赵诗中的浓浓乡愁则是诗歌主旨之所在。“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诗人直抒胸臆,表示了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风味正美,留在京城,有何意味。在作者看来,居远不归竟形同“楚囚”!诗人著一“空”字,直言留居长安之身心痛楚和归返故乡之急不可待。思归情感之浓烈,不免有一种夸饰意味。

同样言归去,李商隐之归隐却是别样境界。“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同样渴望归隐江湖,但那是在头发斑白功成名就之后。这样的时间设定,实际上说的是暂不能归亦不愿归。作此诗时,李商隐27岁,正是年少气盛之时,有此襟抱,并不奇怪。“永忆”与“欲回”是一对矛盾,作者心仪的当然是归隐江湖,但却附加了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归隐须在回转天地之后,这就与许、赵二公的乡土观念截然有别了。

三首七律写思乡之愁未见名句,这与这一题材已被唐人写尽相关。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高適的“故乡今夜思千里”,白居易的“一夜乡心五处同”,既有名句在先,三首七律在这一题材上欲造名句谈何易易。

并不是所有名诗中都会出现一致认同众口相传的名句。三首七律均出现脍炙人口的名句,无疑是诗作成为晚唐有代表性的七律的重要原因。或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或富含哲理意味、象征意义。三首七律中的名句,可谓意境高妙,却又各有特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为许诗名句,特别是对句,历来被视为末世社会的写照。云生溪上,日落西阁,急风飒然而至,雨势迫在眉睫。“云”“日”“雨”“风”四个名词连用,“起”“沉”“来”“满”四个动词连用,层层推进,给人一种肃杀之感。特别是“风满楼”之“满”,兼虚实之妙:曰“风满”,实空无一物;而空无一物,益显其愁“满”怀。金圣叹云:“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如此怕杀人之十四字中,却是万里外之一人独立城头,可哭也。”(《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此句体现了许浑的“丁卯句法”④,突出之处在“耐吟”。按照格律,本联应作“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但诗人改为“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日”“欲”两字,音调小拗,而以“风”字相救。既本句自救,又对句相救,形成峻峭奇拔的音响,“一片铿锵,如金铃千百齐鸣”(梅成栋《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抑扬杭抗坠,读之如一片宫商”(王士祯《分甘余话》)。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为赵诗名句。葛立方《韵语阳秋》:“当时人咏诵以为佳作,遂有‘赵倚楼’之目。”此诗颔联令杜牧称诵不已,赵嘏因而获“赵倚楼”雅号。晨曦初见,西天残留几点星光,北方飞来一行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凄厉的景象吸引,忽闻长笛一声,划破拂晓的夜空,震撼诗人的心灵。“残星几点”,秋雁南归,这是秋夜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为之作了声情并茂的烘托。尽管这“倚楼”之人究竟是听笛人还是吹笛人尚有不同说法,但这两句诗营造的悠然意境,却令评者赞赏不已,“赵倚楼”绝非浪得虚名。所可注意者,此句可以理解为有一定象征意义。何焯云:“‘动’字暗藏秋风起在内,直是社稷倾摇景象,不可显指,半明半暗,深于诗教。‘残星数点’,则帝座暗、台阶坼皆寓其中。‘长笛’,乃山阳之感也。”(《唐律偶评》)此评可谓论世知人之言。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为李诗名句。这两句诗特别为王安石激赏。冯浩云:“言扁舟江湖,必须待旋乾转坤、功成白发之时。时方年少,正宜为世用,而预期及此者,见志愿之深远也。”(《玉溪生诗集笺注》)两句诗将回转天地的豪迈气概和归隐江湖的潇洒风度统一起来,将辽阔无边的“天地”和轻如一叶的“扁舟”整合一处。解决归隐用世的矛盾,铸造具体生动的形象,体现士子从政的理念,此句堪称绝唱。勇于为国分忧的意识古已有之,敢于担当责任的诗人前亦有之,然用如此精警的言辞表达如此深邃的思想,未之见也。在这一点上,诗人李商隐和杜子美是相通的。既要扭转乾坤,又不贪恋禄位。此句不独是诗人个人的信仰,其价值在于,道出了为国为民的无数仁人志士的心声。

三首七律皆以写景入题,就情景关系诗歌脉络而言,又有着不同的方式。

许诗以“溪云”“山雨”“秦苑”“汉宫”承接高城所见“蒹葭杨柳”景象,以“行人莫问当年事”一转,收笔于“故国东来渭水流”。全诗不用典故,显得流畅自然。“行人”,无疑包括诗人在内。“莫问”,真意却是欲问,而且“问”已多时。然而诗人不作正面回答,而是转入对眼前景象的描写。前朝盛事,皆为陈迹,“故国”不见,渭水东流。悠悠不尽之余味,正流淌在东去渭水之中。⑤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晚唐怀古之作中多见。杜牧《登乐游原》:“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刘沧《邺都怀古》:“凄凉处处渔樵路,鸟去人归山影斜。”李山甫《上元怀古》:“试问繁华何处有,雨苔烟草古城秋。”这种凄沧的格调,正昭示着衰飒晚唐的风韵。

赵诗以“残星”“寒雁”“篱菊”“渚莲”承接“汉家宫阙”,突出了秋日怀古之愁,与许诗脉络大略相似。全诗之转结亦在末句:“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这是以议论作结。诗人用了两个典故。张翰“鲈鱼莼菜”之思,表现的是弃官的不慕虚荣,回乡的潇洒率性。“楚囚南冠”一典用得极其感伤,一个“空”字,包含无尽撼恨。诗人眼中,不能回乡正与“楚囚”同,大约是强烈的归乡之思使诗人发此浩叹。

李诗虽以写景起笔,安定城楼的景色却被诗人一笔带过。颔、颈两联用了三个典故,明用贾生、王粲两典,暗用范蠡一典,转入对人生际遇和生平志向的议论。“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结尾一联,用了《庄子·秋水》篇的一个典故。“鹓雏”(凤凰)万里翱翔,栖于梧桐。鹞鹰弄到一只腐鼠,竟怀疑鹓雏要来抢食。诗人将禄位比作腐鼠,将自己比作鹓雏,鹞鹰喻何人,无考,大概是诗人眼中的牛党小人。李商隐考中进士以后,陷于“牛李党争”之中,受到朋党势力的排斥。鹞鹰对自己羡慕嫉妒恨,诗人用自己的不贪“腐鼠”与鹞鹰的猜忌心理作对比,讥讽了排斥自己的朋党势力。

三首七律的尾联皆从正反两个方面描绘或论述事物。出句从反面说,以否定形式宕开一笔,以突出对句从正面说的内容。三诗中的“莫问”“不归”“不知”具有加强语气强调内容的作用。三位诗人同时运用了否定句式,尽管只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三首七律确为晚唐名作,在一般鉴赏文章中,读到的完全是一片叫好之声,倒是古代诗评者有些说法较为实在:三首七律各有瑕疵。

许诗写云起日落,山雨欲来之后,诗中所绘景色却是“鸟下绿芜”,“蝉鸣黄叶”,山雨似乎未来,渭水似乎未涨。“山雨”与全诗失去照应。姚鼐《五七言今体诗抄》评价许诗:“‘溪云’一联固警句,然必当是咸阳景色耶?大抵用晦诗,似先得句而后加题附合者然,此其病也。”许浑作诗,常常是先得一句一联,进而拼合成章,这种作诗之法,当然不是绝对不可,但诗的“有句无篇”之弊往往由此产生。一首诗应是一个整体,要求形象完整统一。此诗大约是先有成句而后凑成全诗,所缺乏的便是这种文气相接、匀称和谐的浑成之感。

同样的瑕疵在赵诗中更为显著。对此,前人不无贬词。毛奇龄云:“句劣。”(《唐七律选》)屈复云:“赵倚楼以此得名。看来只三、四好。”(《唐诗成法》)纪昀云:“三、四佳,余亦平平。”(《瀛奎律髓刊误》)杜牧的赞赏其实仅止于诗作的颔联,一般读者不难看出,此诗三、四句极佳,而其余平平,篇中名句和全篇形成极大反差。特别是尾联。鲈鱼之思尚可理解,凿空而来的“南冠”“楚囚”之议,与前三联很难接榫合缝。再说其时诗人只是政治上不得志而已,何至于到“楚囚”的地步?为诗造情,夸饰过度,读来令人莫名其妙。

李诗亦有瑕疵。方东树《昭昧詹言》:“此诗脉理清,句格似杜。玩末句,似幕中有忌之者。然用事秽杂,与前不相称。”纪昀《玉溪生诗说》:“然使老杜为之,末二句必另有道理也。”评家指出此诗两弊。一者,使典用事太多,全诗明用贾生、王粲、《庄子》三典,喑用范蠡一典,除首联写登“百尺楼”所见外,余皆用典议论,“用事秽杂”,分量偏重,难避掉书袋之讥。一者,李商隐诗学杜甫,从末句看,未得杜诗顿挫之真髓。鹞鹰之讥作为个人泄愤之辞,不免缺少了一点风度和气量,正可证明诗人欲作一个“欲回天地”的政治家,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梦想而已。⑥

登高临远题材古代诗篇中常见。押尤部韵的唐代七律名作亦很多。登高远眺,可以让人游目骋怀,也会引起苍茫之感。尤部韵似乎特别适合于抒写这类情怀。可以说,登楼题材、尤部韵脚、伤悼情感这三个因素成就了不少名篇。这类题材的诗作气势苍莽,常常形成一种雄浑境界,但细细分析,却又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历来的批评家,对三首七律中情绪的分析每每细腻,但是通常未评说这些诗作的特点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此前相关的主题、相似的形式和相同的韵脚。一组成型的早期诗篇赋予某些主题、意象、形式甚至某些韵脚,从而产生一种诗意的“条件反射”。假如将上列三首七律,看作这种“条件反射”的产物,也许对理解诸多晚唐诗篇描写的衰飒景象、流露的悲愁情感不无助益。

注释:

①两诗题目与教材一致。《咸阳城东楼》,一作《咸阳西门城楼晚眺》。关于诗题,周汝昌先生有一说法:“这首诗题目有两种不同文字,今采此题,而弃‘咸阳城东楼’的题法。何也?一是醒豁,二是合理。看来‘西’字更近乎情理,——而且‘晚眺’也是全诗一大关目。”(上海辞书版《唐诗鉴赏辞典》)《长安秋夕》,一作《长安秋望》,又作《长安晚秋》。显然,“晚秋”“秋夕”是不同的概念。该诗首句作“云物凄清拂曙流”,“拂曙”,“拂晓”。《长安秋夕》与诗意不合。诗题宜作《长安秋望》或《长安晚秋》。

②这一韵部的常用字尚有:休、鸥、忧、幽、修、周、州、舟、丘、收、悠、留、头等,不赘列。

③王昌龄《万岁楼》:“江上巍巍万岁楼,不知经历几千秋。年年喜见山长在,日日悲看水浊流。猿狄何曾离暮岭,鸬鹚空自泛寒州。谁堪登望云烟里,向晚茫茫发旅愁。”

④“丁卯”为许浑诗集名,许浑诗多用“丁卯句法”。语见方回《瀛奎律髓》:“今江湖学诗者,喜许浑诗‘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以为丁卯句法。”许浑作品中,这种句式的联句为数不少。如“一声溪鸟暗云散,万片野花流水香”(《沧浪峡》),“孤舟移棹一江月,高阁卷帘千树风”(《夜归驿楼》),“岭猿群宿夜山静,沙鸟独飞秋水凉”(《韶州驿楼宴罢》)等,皆是。晚唐乃至宋代诗人常仿效这种句式。

⑤沈德潜挑剔许浑诗“渭水”句“恐落吊古套语”(《唐诗别裁集》),值得商榷。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末句作“故垒萧萧芦荻秋”,评者赞赏有加,“渭水”句融情于景,神完气足,余韵不尽。单就此句而言,沈德潜不免看走了眼。当然,“许浑千首湿”,这样的句式许浑怀古之作中多见。《姑苏怀古》:“可怜国破忠臣死,日日东流生白波。”《伤虞将军》:“可怜身死家犹远,汴水东流无哭声。”《故洛城》:“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故从整体而言,沈德潜的说法又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