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我们和地球英文十篇我们和地球英文十篇

我们和地球英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14:39

我们和地球英文篇1

七分钟的奋力击球,三分钟的节间休息,如果说人生是一匹用善恶的丝线交错织成的布,那么马球则是用七分激情,三分优雅浇灌出的运动项目,所以我们能在马球里看见唐朝盛世中那些静止画卷下的激烈拼杀,也能感受到属于当下美酒佳肴中的一丝优雅惬意。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一起参加马球比赛大秀球技

英国马球日当马球回到故乡

秋天是北京最美好的时节,老舍说“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所以,在草木微黄的时节去看一场马球赛,是一件让人身心愉悦的事情。第六届英国马球日也在这个秋天回到了中国,当饱受英国文化熏陶的马球再度回归故里,一切都显得多了一分亲切。

难得的好天气为马球日拉开了序幕,著名的哈罗德绿兵自豪地将我们迎进了哈罗德花门,品尝过精致的美酒佳肴之后,大家前往俱乐部阳台观战Britishexiles和Restoftheworld两队之间激烈的伯龙腾自行车马球赛。自行车马球赛起源于爱尔兰,老百姓买不起昂贵的马消遣马球这项运动,就发明了一项新的类似马球运动的游戏,就是现在的自行车马球。他们使用的球棒与马球的一样,但是胯下驾驭的却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自行车。这项属于老百姓自己的游戏普及得非常快,逐渐的在欧洲开始流行起来,慢慢的扩散到了美国,甚至在1908年成为伦敦奥运会的示范赛项目之一。

到了下午马球赛正式开始,球杆与马球的“砰砰”敲击声振奋着每一个人的心弦,相比于马术比赛一人一马如芭蕾般的曼妙优雅,马球赛更看重队员之间的战术配合,球场上,赛马的每个转身、停位、加速动作,都考验着球手与马的默契程度,令观众不由屏息凝神;而训练有素的球手们则展现出过人的技术,时而单手控马、驰骋场中、急转簇停,时而巧妙控球、带球过人、挥杆射门,赢得观众阵阵喝彩,将现场气氛逐渐推至高潮。

而马球运动的趣味性不仅仅在于精彩的比赛,每逢重要的马球赛事,女士们在观赛中所戴的设计别致的帽子,都会在时尚圈激起一股热潮;除此之外,马球比赛还流传下来一个古老而又有趣的环节――踩草皮,当比赛第三巡结束的哨声吹响后,观众们便纷纷走上草坪,将赛事中由于马蹄和马球翻起的草皮踩回原处,大家一片欢声笑语一扫方才比赛中的紧张。

但是,其实最开始马球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古代被叫做“击鞠”,始于汉代,在东汉后期,曹植《名都篇》中就有“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的诗句来描写当时人打马球的情形,并风行于唐代。在欧洲,马球通常使用藏语中的称呼,名为“polo”,并逐渐成为一项贵族运动。

19世纪马球在英国军队中流行开来,Cachar地区首府Silchar成为现代马球的发源地。成立于1859年的Silchar俱乐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马球俱乐部。现代马球比赛的规则就是依据这个俱乐部当年的规则制定的。最早时选手有9人,随着座骑逐渐变大,速度也逐渐加快,人数慢慢减为7人,最后变为4人。

马球也被视为培养传统礼仪和锻炼领袖精神的高级运动,作为王室子弟,想要征服天下,要先征服马球。直到今天英式马球的精神中始终流淌着贵族的血液,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就是马球的狂热爱好者,甚至连凯特王妃也曾带着乔治小王子去现场观赛。

当你站在初秋的马球场边,看着赛场上在骄阳下泛着健康栗色的纯种马、杯中摇曳的琥珀色美酒和衣着亮丽的人们你就会真的理解那句“衣食住行,在北京的秋天,是没有一项不使人满意的。”

马球日联合创始人edolver马是一种国际语言

通过马球日的这种关系的搭建,我们希望让所有的人都能够成为英国人,虽然他们不一定是有真正的英国护照,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能够认可英国所承载的这种传统。

2009年在阿联酋,马球日的创始人们说服了阿联酋的王储为马球日的活动赠送了50匹皇家的马匹,也因为这些马让他们发现其实马匹在国际上是个通用语言,并且它也是推广英国文化的一个很好的载体,于是在2009年的十月他们举办了自己的第一场马球活动,到了第二年的三月,英国马球日正式的成立了,对于马球日的联合创始人edolver来说马球日的活动也承载了英国悠长的文化和历史。2013年6月,英国知识产权局同意英国马球日注册为商标,标志着英国马球日品牌的建立。

其实,英国马球日的由来源自他们对马球这项古老运动的热爱,相信马匹能跨越国界,凝聚全球志趣相投的人士,并透过马球弘扬英国的文化及传统,向全球市场展示英国制造优秀的工艺及承传的期望,所以我们常常能听到edolver把一句:“马是一种国际语言”这句话挂在嘴边,“马球日的活动我们发现不管你是说何种语言,大家对马这种与生俱来的热忱是相同的”而这就是他自己对这句话最好的解读。

在诺金酒店的下午茶会上我们见到了这位身着正装的英国绅士,英国人的风趣幽默和严谨都体现在了他的身上,他也跟我们聊起了自己对于马球日的一些看法。

对于参加马球日的人来说,edolver表示希望可以通过马球日的活动在他们心里植下一颗小小的关于英国的种子“不管他们到哪里这颗种子都可以生根发芽”也是他对英国文化最好的期待。

Q=《北京青年》周刊a=英国马球日联合创始人兼董事edolver

Q:您希望可以通过马球日传递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给大众?

a:我们希望可以通过马球日体现出英国的传统和英国国家文化的特性,可以让所有人通过马球日对英国文化产生兴趣,并且希望这些观看过或者参加过马球日的人到我们的国家来以后他能够去乘坐宾利车,能够下榻相关的英式酒店,并且能到哈罗德百货公司去进行消费,通过马球日的这种关系的搭建,我们希望让所有的人都能够成为英国人,虽然他们不一定是有真正的英国护照,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能够认可英国所承载的这种传统。

Q:本届马球日是如何将文化与马球相结合的?

a:马球日是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聚集了相关的奢华的品牌,我们很有幸邀请到了哈罗德百货公司的行政总监以及很多的品牌参与到我们的伙伴关系当中,确实有所谓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种说法,虽然马球日并不是一个商业活动,但是我们也要把它所需的环境创设好,要让一切的元素都达到平衡,来让它们跟消费者产生一种联系,产生一种共鸣。最开始马球日不是作为一种商业活动产生的,但是到现在它确实成为了一个可以使商业品牌共生繁荣的这样一个平台,我们也很满意这样的一个结果。

Q:从小接受传统的英式教育和在多国长大的经历,对您从事马球运动有什么帮助吗?

a:我很有幸可以拥有在多国受教育的经历,了解当地的市场和需求对于每一个来到这个国家生活的外籍人士都非常重要,但是文化的沟通和交流都需要桥梁来连接,所以我们的活动就是这些文化的桥头堡,来给英国文化一个落地的平台。并且这样的经历也使我了解到各国文化和英国文化的差别,也让我懂得了尊重各个国家文化的重要性,虽然英国马球日的活动有它规定好的一些模板,但是当我们把这项活动带到各国的时候我们都会考虑到当地的情况来对我们的活动进行微调。

Q:在中国也有很多非常好的马球俱乐部致力于复兴这项运动,您觉得这么多年来中国的马球大环境有什么变化吗?

a:马球起源于唐代,能够回到马球的起源国对我们的活动来说也是很荣幸的一件事。马球是一件非常棒的运动,它充满着激情,并且具有很大的竞争性,很多的成功企业家想突破自己,他们都会跃上马背去感受马球给他们带来的刺激感,这是一项人马合一的运动。我觉得中国的马球行业越来越蓬勃发展了,在天津、上海、北京都有很好的马球俱乐部,我们也非常看好马球在中国的发展。

哈罗德百货董事总经理michaelward建议大家穿平底鞋去看马球

得体的着装、良好的仪容都是出席社交场合的基本配备,而马球日也逐渐成为各界名流争相亮相的舞台。

9月3日马球日当天,每位来宾都受到了著名的哈罗德卫士Greenman的迎接,和蔼可亲的英国老爷爷还会相当体贴地问上你一句:要不要和他手上的泰迪熊一起合个影,以至于在那天的朋友圈里我看见了无数次这个老爷爷和蔼的笑容。除了Greenman之外,哈罗德标志性的鲜花拱门也成为了女士们拍照的圣地,似乎去了马球日现场不在拱门前合张影就失去了来的意义一般。

在观看马球赛的同时,进行优雅有益的社交,已经成了精英人群的习惯,其实运动社交还要从十八世纪的上流社会开始说起。英国王室成员居住伦敦期间为消磨时光而开展了一系列的体育活动。所以就有了女王杯马球锦标赛,这也是国际上最重要的马球锦标赛之一,英国女王于1960年首次出席了这个以她命名的马球盛会,并在赛场上先后见证了菲利普亲王决赛中的飒爽英姿,以及查尔斯王子最终夺冠的动人一刻。

所以当你看见哈罗德百货的董事总经理michaelward出现在马球日的现场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毕竟穿着优雅得体的华服去看马球赛是每个女士心中的一个愿望,就着当天和煦的天气,我也对micheal进行了一个简短的采访,当我问起michael可不可以为我们推荐一些活动着装时,他则颇为自豪地向我介绍了哈罗德百货里的造型师“我们的造型师分布于7层楼的330个店铺中,他们将结合女帽、女装、男装及配件的最新流行趋势,为您给出不同场合的搭配建议。”

Q=《北京青年》周刊a=哈罗德百货董事总经理michaelward

Q:是什么契机让哈罗德百货开始与马球日合作的?

a:最开始我们希望可以和这些有高附加值的客户产生相关联系,而英国马球日的活动就给了我们一个找到这样平台的契机。

Q:可以从马球这项运动中汲取到什么样的理念吗?

a:我觉得在马球中我们可以汲取出英国的教育理念,其实每次在国外我们都希望大家可以多关注英国的教育,也鼓励大家来英国进行学习,我觉得不论是马球还是英式橄榄球它都是一群人来参与的运动,它不仅仅是1+1=2这样的一个概念,它是在极大地发挥我们个体的力量,所以我觉得这就是英国教育的独特之处,我们不会告诉他们学习的方法,而是更多地去传授一种生活的理念,而且英国的教育方式很多是从运动中体现出来的。

Q:有人认为马球其实是一种很好的社交运动,您是怎么看待这个说法的?

a:我确实觉得将大家聚集在一起的活动都是一个很好的社交活动,比如说我会邀请大家尝试去打马球或者骑马,因为这种群体性运动是不区分性别的,男性和女性都可以去参加,并且从中都可以收获到愉悦感。

Q:马球总是和高端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您觉得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精英阶层的人对它如此痴迷?

a:我觉得是跟这项运动的环境有关系的以及这项运动的本质有关,它可以带给人们的活力和不区分性别的特质可能都是这项活动风靡的原因。马球是一种释放自己个性的机会,它给了我们一个展示自己的衣服或者是手袋的平台,我们不光可以通过马球日来享受运动的快乐,同时也能展示自己的社交方面的内容。

Q:如果女士要去观看一场马球比赛,是否可以在哈罗德百货里置办好一身的行头?

a:具体的穿着要取决于天气情况,但是对于中国消费者我们有几个可供选择的品牌,年轻一点的女性可以选择miumiu这个品牌,对于一些比较成熟的消费者来说我会推荐一些比较柔软的衣料的服装,同时我比较建议大家穿平底鞋。

对于喜欢马球运动的英国贵族来说他们的时尚观念是什么样的?

我们可以说中高层都是享受马球这项运动的,并不仅仅是贵族阶级。马球运动确实可以让你感受到光鲜亮丽的一面,出席马球活动的人也都会衣着笔挺,穿着名牌服装,但是我想说这并不是英国中高层阶级的精神所在,他们不会挑一些最贵的品牌,但是他们一定会选择最舒适的最适合自己的品牌,这是他们的时尚观。来参加马球活动除了关注大家穿什么衣服以外,还要注意突出自己的个性,在哈罗德百货我们有个人的导购团队,如果你要参加任何社交活动,我们都可以给你搭配好相关的最适合你的服装。

国际马球协会惟一注册中国马球手刘诗来一个人的马球复兴史

从最开始的国内寥寥几个人打马球,再到后来中国马球在世界上大放异彩,这是一场关于马球的复兴史,而这,也是刘诗来在马背上打下的一片盛世。

第一次见到刘诗来先生就是在马球场上,虽然之前看过无数张他的照片,但是当见到他真的驰骋在马背上依然觉得是一件有些神奇的事情,也许很多人会觉得一个企业家打马球会带有一丝作秀的成分,但是当你看到在赛场上拼搏的刘诗来,那一瞬间你觉得他就是一个运动员。唐人艺术中心投资人,景鸿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惟一一个在国际马球协会注册的中国马球手,加在他身上的标签很多,但是近年来,他最让人瞩目的身份却是马球手,不夸张地说很多国人得以认识马球这项运动都是通过这个男人。

2005年的一天,刘诗来正在马术俱乐部骑马,彼时他已经获得过首届中国西部牛仔绕桶三人团体赛的季军。前约旦驻华大使安马尔先生看见了刘诗来骑马,并带刘诗来去了大使馆让他真正了解马球的魅力,而这也让刘诗来真正的进入到了马球的世界。

“上午九点起床,一直处理案头的文件,包括大量的阅读,中午到马球场,先骑两三匹马热身,休息一段时间后再处理马场的事,紧接着做4-6组马球训练,冲完凉快速开车进城进行晚上的应酬。”这是刘诗来平衡马球和日常生活的一天时光。虽然,在马背上驰骋,翻身上马的身影让很多人心生向往,但是,刘诗来在赛场背后留下的汗水远比赛场上还要多得多。除了艰苦的训练和团队成员之间默契的配合,马球也是一项需要高尚品格的比赛,因为在马球的赛场上想要害人太过容易,所以团队成员的人品是刘诗来考验一个运动员是否合格最在意的一点,“保持马球团队人品的高尚非常重要”这是刘诗来总挂在嘴边一直强调的一句话。

说到马球对自己的改变时,与我设想中变得更坚强的答案有些出入的是刘诗来说马球让他变得更加柔和了,因为马球这项运动是要和马做到很好的沟通和交流的,刘诗来把自己放下,像是陪一个孩子一样跟马沟通交流,培养感情,时间久了他的性格变得比以前更随和更包容了,除了性格上的改变,刘诗来的家庭观念也变得更重了“我以前只是为了工作生意可能会忽略家庭,可是现在我觉得家庭是最重要的,让我更爱家庭了”。

对于刘诗来来说最让人惋惜的并不是国内马球运动的起步太晚,而在于一些人对于马球运动的神化,“马球本身就是小众人群的运动,想要复兴马球确实很难,而且我们的中国马球的土壤不够,像在澳洲啊,阿根廷都是农场主在打马球,在国内很多媒体把马球冠以贵族啊,精英阶层等的代名词,其实已经违背了马球运动的本身,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让更多的人走进马球热爱马球。”这是一个很美好的愿望,但是因为有了刘诗来的存在,才真的得以让我们窥见未来的一丝曙光,也因为他,我们相信终将迎来属于马球的盛世年华,因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总是可以勇往直前的走向他想去的任何地方。

Q=《北京青年》周刊a=刘诗来

Q:您觉得马球的魅力体现在什么地方?

a:马球是王者的运动,运动之王。我们都说马球的门槛比较高,并不是因为它的“贵”族身份而是它集合了所有运动的总和,有足球篮球的团队配合,还有曲棍球的击球技巧,还要有马术骑马的技术,因为你要在赛场上做到和自己的马匹“人马合一”才可以,但正是因为不断可以挑战自己,才是马球带给我的最大魅力。

Q:其实马球是一项非常危险的运动,您自己也因此受过很多伤,为什么始终没有放弃?

a:我骨子里有种不服输的劲儿,越是危险我越是想要征服挑战,而且我起初建立唐人马球时,就是纯为自己热爱自己打马球,那当时还只有很少的人陪我一起打,如今通过六七年的成长,我们中国打马球的人越来越多,今年2016中国马球公开赛在高级别赛场上出现了更多的中国人,我们的国家体育总局自击中心主任王伟也和我讲,希望我们能越做越好,填补这项运动在国际上的空白,看得到现在的成果,我想我也有责任把中国的马球事业做好吧。

Q:您之前带领的马球队在格施塔德马球金杯赛上取得胜利,您觉得一场马球比赛胜利的关键在于什么?

a:好的马匹,好的球员的配合,包括个人的心理状态很重要,一定不能抱着想赢急躁的心态去比赛,真正做到“人马合一”的境界。打马球最重要的就是坚持,没有韧劲儿和坚持是不行的。

Q:您觉得怎样才能达到一种“人马合一”的境界呢?

a:好球员的基础是一定要做到完全的人马合一,马就是我的脚的延长体,球杆就是我的手的延长体,人、马、杆三线合一。对于一匹好的马球马来说,球手不需要每天与它交流,只要球手的骑术留给马深刻的印象,它会记得这位骑手。马是聪明通灵性的动物,如果你在上马的那一瞬间,就让马知道你并不是一个能够驾驭它的好骑手,它会变着法子急走、急转、急停、要缰,抓住任何一个机会把你从马背上摔下去。熟练的骑手翻身上马都是身轻如燕,轻轻跨在马背上,马球手与坐骑最完美的境界就是“人马合一”。

Q:中国马球和国外马球运动发展有什么区别吗?

a:马球在全世界都是小众的运动,但现在中国的马术马球不断地发展,从华天今年奥运会最好成绩,从我个人参加14级瑞士马球金杯赛获得冠军等的成绩来看,我们中国马业是在繁荣发展的。

Q:如果就从马文化而言,西方社会对马文化认识跟我们国内认识有哪些不同?

a:马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与马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西方社会认为马就是骑士精神的象征,其实我们中国才是养马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也是马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在中国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喜欢马的人很多,但把马当作事业和文化来研究的人很少,包括马球这项运动也是起源于中国,希望我们可以让马球荣归故里,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马球运动相关行业。

Q:现在已经在马球金杯赛上取得了胜利,那么您接下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什么样的?

a:那接下来我将带着我的朋友们也都是热爱马球的中国人,带他们去阿根廷找最好的球场,帮他们挑选最好的马匹,最好的教练提高我们的水平,可能我以后将告别职业联赛,就打俱乐部的比赛。

我们和地球英文篇2

【关键词】英语教学;全球化

自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英语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导性语言。据macammr1998年的统计,以英语为母语或第一官方语言的国家和地区有36个,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已达到3.8亿人;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国家和地区有57个,人口大约有2.5亿;以英语作为外语的国家和地区有139个,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大约有10亿人在学英语,其中的17个国家和地区英语事实上相当于第二语言。此外,全世界还有20亿人接触英语。无可争议,无论从国际化的角度还是从全球化的角度,它都早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是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而英语全球化给英语自身及各国语言带来了巨大变化,也对各国的英语教育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

1英语全球化对英语传播以及发展的影响

1.1英语本土化、各种英语变体的涌现

一些人认为,世界英语应该是一种统一的语言。但在实际上,世界英语是变异的语言,是允许被改变并能够接受的语言。出于新的多元文化生活环境的需要,英语使用者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理解来使用英语,从而使英语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各种新的英语地域变体,表现出特有的价值。如今,据统计,英语为非母语的人数已经超过了英语为母语的人数,二者的比例为3:1。英语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受到当地的语言、文化、习俗等的影响,逐渐变化发展,形成了独具本地特色的各种英语变体(varietiesofenglish),如南非英语、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等,这些变体既保持了标准英语的特点又增添了有别于标准英语的某些特征。美国著名社会语言学家Kachru对于英语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分布和使用情况提出了英语的三个同心圈理论(threeconcentriccirclesofenglish),即英语的世界性传播可以用三个同心圈来表示,它们显示了它在跨语言、跨文化的环境中的传播形式,获得模式和功能领域。这三个同心圈是:内圈(theinnerCircle),指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外圈(theouterCircle),指英语虽不是母语,但是第二语言或官方语言的国家,包括新加坡、印度、菲律宾、南非等国;扩展圈(theextendingCircle),指以英语为外语的国家,如德国、中国、日本、韩国等。可以说英语已经不再仅仅是英国和美国等内圈国家的独有的语言了,它也是外圈国家和扩展圈国家的语言,这些国家的英语语言行为应该而事实上它们中有一些已经被世界所接受,因此,英语出现了许多新的术语、新的语法特点以及新的表达方法,使得英语得到了充分发展。

1.2跨文化能力成为英语水平核心评价标准

传统观念认为,盎格鲁-撒克逊英语是全球交往的基本语言工具,处于世界诸多英语变体的中心地位。这种观念最具代表性的就是Kachru以及他提出的英语三大同轴圈理论。Kachru认为,居于内圈的国家所使用的英语处于中心地位,应成为英语使用和学习的标准;而那些处于外圈和扩展圈中的人们所操的英语则是不准确的。凡是不符合内圈表达习惯的英语都应被摒弃或纠正。但是在全球化的趋势下,Kachru所依据的实际情况正在被改变。针对Kachru英语三大同轴圈理论在英语作为世界语言这一条件面前的不足,modiano于2000年前后提出了国际英语向心圆理论。处于内圈的是能有效使用英语进行全球跨文化交际的人;第二圈包括以英语的某种方言为母语或第二语言,由于口音过重而不能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以及那些不能有效用于国际交际中的“克里奥”英语变体的使用者;第三圈包括正在学习英语的人。modiano的分类标准是根据能否有效地使用英语在全球化语境中进行国际交流,而不是根据文化中心论的观点进行地域上的分类。他把英语的熟练使用者置于内圈,这些人并不一定将英语作为母语或第一语言。相反,那些将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使用者,如果由于他们的英语方言或口音过重而不能运用于全球跨文化交际,就不属于内圈。这一理论的另一特点是体现了动态的特征。由于国际交际需要,第二圈和外圈的英语使用者为了进行成功的国际交际,不得不调整和改变自身的语言而进入中心圈,成为能熟练使用英语进行国际交际的人。从英语三大同轴圈理论到国际英语向心圆理论的提出表明:英语成为世界语言后,衡量英语水平高低的标准是跨文化能力,跨文化交际的适用性成了判断世界英语的标准。

2大学英语教学的相应变革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已经形成,它对我国英语教学提出更高、更进一步的要求。我国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方法也需要相应的变革,以更好地迎接全球化的挑战。

2.1重新审视“标准英语”,让学生接触多种英语变体

长期以来,中国的英语教学模式仍然是以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为准则的,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被认为是“标准英语”而全面推广,来自英美国家的外教大受欢迎,大多数的英语测试旨在考察学生们对英美英语掌握的熟练度,甚至于大多数学生自己也愿意选择这两种英语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无法否认,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英语的世界化和本土化趋势的加强,标准英语这一概念的内涵在逐渐变化。因此,再继续死板的坚持某一种单一标准显然是不现实的,我们应对各种英语变体及其文化采取宽容、认可、接受的态度。虽然在教学中我们应以英式英语或美式英语为主,但可以适当让学生们了解各种变体的存在,应该给学生们提供更广泛的材料。正如Kirkpatrick所说,我们让学生们接触到的材料,应该包括某些地方性的英语变体,一些正在发展、能够代表当地的文化和语用标准的英语变体。此外,对于学生们的错误也应合理纠正,把正确与流利、操练与交际几方面结合起来,找回英语教学的活力与乐趣,建立一个清新自然、灵活宽松的语言环境。英语的全球化趋势促使我们的教学重心做出调整,鼓励学习者有更多的机会使用语言交流而不是过多强调纯正发音等语言规则。

2.2深入理解跨文化交际的内涵,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应该强调学习语言代码的重要性,而且还应该让学生明白成功的交际应置于文化背景中,社会语言能力和语言准确性同样重要。然而,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对目标语国家的文化的知识点的知识上的积累。如果对于目标语国家的了解只停留在片面或肤浅的层次,是不能达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的。因此,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应注重其交流的层次和交流的深度,帮助他们再基于对目标国家与人民的综合了解,充分联系实际,实现真正的成功交际。同时,在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下,仅仅局限于对英语目标语国家的了解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对世界基本知识的了解,另外还要培养他们具备国际的交际能力,只有从培养“internationalperson”的角度出发,才能使得学生真正地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

2.3认清语言学习本质,正确处理英语和母语的关系,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英语虽是我们的学习对象,但不是归宿。英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跨文化意识的、能够以中国人的身份用英语得体有效地同其他国家人民交流与合作的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英美等主流英语语言被动的模仿者、追随者或使用者。然而,我们时下的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主要是对英语国家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等各个层面的精神文化内容进行介绍,而对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及其英语表达,却采取忽视或漠视的状态。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介绍中国文化的材料在英语教科书里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从而出现了我们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这就使学生根本不能就中国文化的相关话题进行顺畅的英语表达,也很难达到跨文化自由交流的实效,既不懂如何用汉语表达英美文化,也不懂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因此,在英语变体多元化的大情境下,教师应当消除英美文化在教学中占绝统治地位,必须以更为宽广的全球化的视角来思考英语文和语言。在教学中不仅应有目的地把世界文化融入到课堂和教材中,而且还要加强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补充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语言材料,以祛除母语文化失忆。更要立足于自己是中国人,引导学生从中国文化特有的视角去审视西方文化,进行不同民族文化的比较――比较“异同”,而不是评价“优劣”,以培养学生批评性语言文化意识和博大宽阔的怀和视野。

3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英语使用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应正确认识和认真研究英语的国际化和本土化,摆脱“标准英语”的束缚,树立“世界英语”的理念,将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的语言进行教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正确认识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的重要性,真正地实现“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Kachru.B.englishintheworld[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5.

[2]Kirkpatrick.a.englishesinasia:Communication,identity,powerandeducation[m].melbourne:LanguageaustraliaLtd.

[3]modiano,m.ideologyandtheeLtpractitioner[J].internationalJournalofappliedLinguistics,2001(2):159-173.

[4]高辅卿.世界英语形成与中国英语教学[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7(6).

[5]胡骑兵.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J].安徽文学,2010(10).

我们和地球英文篇3

时下英语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并由民族语言地区通用语最终成长为全球通用程度最高的语言,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英语。但同时英语的全球化发展具有双面性,作为一门通用语它无疑促进了世界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促进了先进思想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但是其传播是在不平等的背景下实现的,全球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又因此受到威胁。这就使人们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要通过英语加强与世界的交流与沟通,另一方面又要保持自己本文化的特点与独立。本文从英语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的现状进行了一番阐述,同时对英语文化在全球传播过程中的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在其给我们带来便利和利益的同时还应该对这期间所给我们带来的冲击,诸如使其他语言受到威胁,冲击了世界语言的多样性的不利影响,采取因势利导的措施。

关键词:传播;英语文化;语言濒危;利与弊

abstract

nowadays,englishisbecomingahighlydevelopinggloballanguageasitisspreadingrapidlythroughtheworldandiswidelyusedbypeople.thespreadofenglishhastwosides.ontheonehand,itpromotesthecommunicationbetweendifferentcultures;ontheotherhand,thespreadofenglishcultureisnotunderequalconditionandthevarietyofcultureandthegloballanguagesareunderthreat.thus,thespreadofenglishplacespeopleinadilemma:notonlytocommunicatewiththeworldinenglish,butalsotoretaintheirnationalidentityandthecharactersofnationalculture.thispaperanalyzes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forthespreadoftheenglishculture.fromtheanalysis,itisnecessarytomentionthatweshoulddevelopitsadvantagesandovercomeitsdisadvantages.

keywords:spread;english;culture;endangeredlanguag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

一、引言

伴随着计算机走进寻常百姓家,英特网的出现和普及,国际经济文化交往日趋频繁和世界移民的不断增多,现在地球村的居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有一门国际通用语言来满足全球化语境下快速,准确,直接交流的客观要求。作为人类有史以来传播速度最快的语言,英语正以史无前例的力量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然而在一方面,英语文化的传播便利了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和沟通;另一方面也对全球的语言多样化,他国的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构成了威胁。如何处理这些矛盾成为英语全球化传播中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二、英语的优势地位的原由

著名语言学家戴维.克里斯托教授将英语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归结为“地缘--历史和社会--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他指出,“一种语言获得国际性语言地位,主要取决于母语民族的政治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该地位的保持则主要靠其经济实力。”[1][p61]而历史也给我们表明了:“语言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不是虚无缥缈的,它的传播和影响有赖于该语言民族政治,宗教,经济,文化,军事等的强大优势。”[2]形成于5世纪中叶的英语距今不过1500余年的历史,至我国明朝嘉靖年间,世界上说英语的人仅500万至700万。随着英国在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的发展过程中建起全球最大的“日不落帝国”,竭力推行语言同化政策,英语的全球通用程度空前提高。18世纪起美国等其他英语国家的诞生及崛起无疑给英语的全球性传播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果说英语在二十世纪前的推广和普及主要得益于大英帝国的贸易,民族同化,移民和殖民政策的话,那么20世纪至今英语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主要归功于以美国为首的英语国家在军事和经济方面的威力,而表现在科技,电影,电视等上的强势文化无疑又是英语在全球语言中独领并持久不衰的重要原因。英语以史无前例的渗透力传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取得世界语言格局的中心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世界地缘政治变化的结果。在前华沙条约组织各国,俄语的强势地位不容置疑,但其势力范围和影响力正随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北约东扩而锐减。在人口最多的中国,英语乘中苏关系恶化逐渐取代第一外国语俄语而成为首选外国语。”[3][p61]其他诸如法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在与英语的竞争过程中逐渐失去自己的优势。

三、英语文化传播的积极影响

(一)、英语传播对现代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在世界的广泛传播,也把英语国家的文化带给了世界人民。“人们在接受英语的过程中也不知不觉的接受了英语文化的积极方面,从而融合自己的思想,促进本民族,本国的进步。”[4][p11]人类正在实现由“本土文化”向“文化全球化”的飞跃。这一飞跃对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各国的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人们受到传统通讯方式的限制,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征,传统的文化观念、文化心理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升华。而英语文化在全球化的传播正是适应了传统文化的这种需求,它开辟了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的新时代,使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向外扩散,从而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不断交融和碰撞。这有利于不同文化的民族相互交流和学习。

同时英语全球通用程度的加强也符合日趋频繁的国际交往对世界共同语的客观需求,不仅为我们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减少了由于语言各异而导致的种种误解。“以欧盟为例,我们肯定其语言政策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原则,但同时因其语言纷呈而不得不将超过三分之一的开支用于语言翻译,这确实让人感到很惊讶。”[5][p2]

而以中国为例,英语在我国大范围的普及,有效提高了我国国民的素质和国际化程度,带来了英美国家的先进思想理念和技术,改善了我国与世界接轨的软环境。在过去20年中正是通过英语这座文化桥梁,我国改革开放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我国还重视英语文化学习,把英语文化水平与接受教育、晋升和就职等方面挂钩,促使过去20年中出现一个又一个的英语热:从新概念英语,到3l,到《走遍美国》,到疯狂英语,“由此促进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的形成,即英语培训经济,北京著名的新东方外语培训学校2004年暑期吸引了十万人进京学外语。”[6][p1]同时每年大批中国莘莘学子赴国外留学,他们带来的经济收入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经过20多年来对英语文化的有效吸收,使我国现在具有初步国际化程度的大环境,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达到了世界水平。有了这样的大环境,才为我国能够加入世贸、申奥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英语文化的对外传播是意义非凡的。

现代社会中,国家对全球时市场的依赖,人们渴望着成功与机会,已令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将英语视为获取财富的资源和手段。“已故的班达拉奈克总理在锡兰(今斯里兰卡)摆脱殖民枷锁获得独立自由之后,曾成功的推行了语言的本土化。结果只有少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懂得英语。然而时过境迁,当英联邦秘书长于1975年访斯里兰卡时,时任总理的班达拉奈夫人,为使国家加速现代化,促进本国的经济建设,竟然要求英国多派些英语教师来任教。”[7][p2]这不能不体现出英语文化传播对于世界的积极影响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

(二)、英语文化传播对近代的影响

对于非英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说,英语文化在对外的传播过程的影响不仅仅是停留在文化交流的层面上,还对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语国家把英语文化中的先进思想,价值观和民主制度传播到非英语国家之中,以近代的日本为例,明治维新之前日本还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通过明治天皇变法,引进西方英语国家的政治模式,学习英语,兴办现代学校,发展科技和经济,使日本在短短的时间里跻身于发达国家的行列。“印度的非暴力主义者”“圣雄甘地”曾于1908年针对英国的殖民文化痛陈其弊:让千千万万的群众认识英语就等于驱使他们做奴隶。“然而,一个世纪过去后,获得独立的印度,对外来语言的看法和需求却有了戏剧性的变化。现在印度已经一跃而成为世界的软件大国,在世界信息化过程中占有独特地位。而这正是得益于英语的普及,是英语文化传播带来了最新的科学技术,培养出了一大批的人才。”[8][p2]

对于这些非英语国家,英语文化的传播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对于英语国家或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而言,英语作为一门优势语言在对外输出的过程中所带来的正面影响也是巨大的。在对外输出英语中,会促使这些国家的国民自然产生一种民族优越感,使得整个国家和民族始终保持一种高昂的姿态并会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凝聚力。

四、英语传播过程的负面影响

(一)、对语言多样化及他国意识形态的影响

“事物总是有两面性,一种事物不可能总是积极的或总是消极的,而是兼顾两面性,英语的全球化传播也是如此。”[9][p114]在语言与文化的频繁接触与碰撞中,弱势语言轻则其使用范围或影响萎缩,重则消失灭亡,强势语言则逐渐成长为国际或地区通用语,如英语。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工具,文化信息的载体和社会的粘合剂,语言是民族认同和归属的重要标志,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主要特征。同时,英语作为一种强势语言,逼迫世界上的其他语言不断的边缘化,直至消亡.世界上的语言正以二倍于濒危哺乳类动物,四倍于濒危鸟类的速度灭绝.目前世界上的约六千多种语言,到2050年将会有一半会灭亡或濒于灭亡,到2100年90%将会消失。地球上一种语言的消失,就意味着人类精神领域一座大型图书馆付之一炬,因为人类的物质生存依靠的是生物的多样化,人类的精神生存必须依赖语言的多样化.在这场人类语言的浩劫中英语无疑扮演着“语言杀手”的角色。而一种语言的消失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消失,这对全球语言和多元文化构成威胁。因此欧洲各国在逐渐走向统一之后,在开始探讨制定欧洲宪法的可能性时,宁愿在欧盟会议上付出高额翻译费用,进行十多种语言之间的相互沟通,谁也不敢提及统一语言的可怕事情。相反,欧盟将2001年定为“欧洲语言年”,以提倡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

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英语向全球传播的历史就是一部众多民族语言及其民族文化的灾难史。根据资料显示:在二十一世纪,全球六千多种语言的80%将沦为死语言,这当中的很大原因就是由英语造成的。当英语随传教士于1819年登陆夏威夷时,当地便遭遇了一场‘文化灾难’:他们不仅被迫放弃世代繁衍声息的土地还丧失了他们引以为荣的民族语言,独立的政治以及世世代代传承的风俗和思想观念。像本土的印第安人一样,英语入侵夏威夷的社会和经济,使得绝大部分原住居民不得不生活在经济政治的最底层,他们被迫从事蓝领工作,接受高失业率和青年犯罪率,缺乏教育等现实。他们已失去了对自己所生存的地方的所有权,成为“英语文明和进步的受害者”。另外,英语在许多国家只被精英阶层所掌握,获得知识,工作和升迁的机会属于少数人。这在诸如印度,菲律宾等国表现就很典型。因此有学者把时下人类贫富差距的部分原因归咎于英语的全球化,“它阻碍着全人类的共同富裕”。

我们之前提到过对于英语国家来说,英语输出可以增强国民的自豪感,加强民族凝聚力;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由于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通用性和便利性,多数英语国家的国民没有兴趣去了解其他国家和文化,较少关心国际新闻,也不想学习外语。据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使用其他语言能力最差;此外,英语强势及普及性也会导致英语的变种,如新加坡式,中式英语。这种变种,不但会引起某种语言交流障碍,对英美两国的英语语言也产生了影响。同时,在同样以英语为主导文化的美国,通过向外输出美式英语文化的过程中,将自己的价值观,社会意识强加给其他国家,造成其他国家的意识混乱,甚至引发了社会动荡,在东欧国家发生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二)、对影视以及新闻媒体的影响

大家都熟悉了好莱坞电影,“到目前为止,好莱坞已经处于世界电影产业的支配地位,是世界电影业的“首都”。”[10]它的庞大无敌和入侵世界其他各国的情形,最能代表英语文化的优势地位。好莱坞大片排在世界各地电影票房的前几位,极少能有当地电影能够望其项背。好莱坞主宰着文化娱乐界,致使国际文化交流单向流动。“以好莱坞和时代-华纳为代表的美国娱乐界每年给美国带去的收入仅次于航天工业,而他带给世界其他国家的却是无坚不摧的美国价值观,一种你永远也无法实现的美国梦。”[11][p9]

即使是在以热爱电影艺术而闻名的法国人那里,最受欢迎的也是好莱坞。根据统计,在当今的法国影院中,放映的影片60%是美国的。著名影片《情人》的法国导演让.阿诺曾悲观地说:“今天的世界已经没有人能制作所谓的‘民族影片’,英语文化已经成为全世界的文化。”“我们暂且不论这位导演所说的是否只是一家之言,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英语文化对其他国家的冲击。而英语文化媒体则主宰着全球新闻界,英美“舆论导向”成了世界新闻导向.在很大程度上,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美联社(ap),合众国际社(upi)和路透社决定着什么是新闻,全球公民每天看什么新闻.“可以想象,当为美国1320家报社和3400家广播电台以及1000家私人用户服务的美联社(ap),为美国本土之外的1079家报纸和2246家其他客户以及36家国家新闻机构提供资讯的合众国际社(upi),甚至为世界上147个国家6500家报纸服务的路透社众口一词的时候“(譬如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中美撞机事件和‘’事件),我们是相信‘事实胜于雄辩’还是‘众口铄金’?”[12][p114]

(三)、对全球学术界的影响

一些学者早已注意到:他国的文学研究者若想在国内外的学术界引起注意,获得肯定,必先得放弃本国语言,使用英语,进入他们的话语系统,运用他们的方法,勉为其难地套说自己国家的情况。“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大汗淋漓的奔跑。”对于那些学者来说英语已经成为权利和威望的象征,守卫着社会和经济进步的大门;不懂英语,在很多领域,都会被拒之门外.比如说,即使在被认为没有国界的自然科学界,英美的学术“权威”也操纵着明天“流行”什么理论。根据科学引文索引(sci)的创办加菲尔德言,1997年全世界主要刊物共发表科学论文92万5千篇,其中95%是用英文撰写的,而其中讲英语国家的科学家占了一半以上。其他国家即使得到了这些论文,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翻译。另一方面,为了取得国际声望(譬如获得诺贝尔奖),非英语国家的社会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便会千方百计寻求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而《科学》杂志的主编flode.bloom却说,看到作者的文章里有语言错误,他便会怀疑该作者在做研究时是否也心不在焉。

(四)、造成人才外流和社会阶层差距

英语在世界上的地位使它成为一名国际门卫,决定国与国之间的人口流动,特别是人才的流动方向,致使很多国家高层次人才外流。我国有人认为,托福等考试现在成为英美等国家收割中国人才的“收割机”。同时,英语的传播和使用加据了农村和城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以及社会精英阶层和普通大众之间的不平等,并且,“由于因特网的出现和使用,创造了新的信息贫困阶层。”[13]

在英语的“进口国”,英语成了一块烫红薯,扔掉不可,但拿在手里又难免烫手。作为英语出口国的英美国家,对于他们来说,也同样存在着忧虑:英语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也不断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冲击,慢慢的变了味,形成了所谓的澳大利亚英语,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对于英美国家来说,英语的纯正性缩小了,自己的文化也有可能在其他文化的冲击下失去根基而四处漂泊。

五、结束语

英语全球化使许多国家陷入一种矛盾的境地:一方面要通过英语加强与世界的交流和合作,使自己融入到全球化当中;另一方面又想竭力在全球化中保持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特性。面对英语对外传播的全球化中出现的这种矛盾,我们在充分肯定它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同时,对其可能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应该也要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

我们可以通过“淡化英语标准”吸纳和接受在各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民族英语”来消除人们因使用“不标准英语”而产生的语言歧视心理,从而瓦解英语在全世界的过度传播。此外,发展多元语言策略,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提倡和鼓励多元语言的教学和学习,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面对英语的巨大冲击,许多国家也通过政治或法律手段来保护本国的语言和文化。2000年,波兰制定一项法律,规定所有公司的广告和产品说明书必须使用波兰语,禁止使用英语。在俄罗斯,2001年,普京签署了一项维护俄语纯洁性的法令,禁止在俄语中滥用英语单词。近年来,法国就以法律的形式保护法语,使之免受英语的影响。例如在正式场合中使用英语词汇而不使用法语已经存在的词,即被认定非法。对于我们中国来说,在接纳英语的同时,需要防止“万般皆下品,惟有英文高”的极端倾向。正视自己国家的文化,在此基础上鼓励提倡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1]贺芸,庄成余.论英语全球化传播的原因及其影响[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10月第2卷第6期:p61

[2]刘鸿印.英语发展述略[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88年第3期

[3]同[1]:p61

[4]林拓,李惠斌,薛晓源.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m].重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004年.p5

[5]王晋军.英语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身份构建[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1月第10卷:p2

[6]刘世升.语言运用与文化多元化[j].外语教学,2004年11月第25卷第6期:p2

[7]董健.竞争与合作的另一个疆域-强势语言文化对民族国家利益的影响[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1月:p2

[8]同[1]:p62

[9]同[3]:p2

[10]曲文风.浅谈美国英语的发展及其主导倾向[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6月第17卷第2期:p68—70

[11]卢燕,李亦中.隔洋观景:好莱坞镜像纵横[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p9—11

我们和地球英文篇4

关键词:体育英语体育活动体育赛事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的如火如荼和广州亚运会的即将到来,都大大激发了人们学习英语的热情。英语在现代体育舞台上扮演着官方语言的角色,并在体育科技、体育文化交流等方面占据着优势。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深入,要想了解更多的世界体育资讯,与世界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我们必须学好体育英语。学习体育英语不仅能拓宽知识面,还能提高自己的体育修养,这对全民体育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体育活动是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与英语有着紧密的联系,时时刻刻都有可能与英语“相遇”。

一、体育器材中的体育英语

健身娱乐对现代人来说已不陌生。人们为了锻炼身体或休闲放松,都会参与一些体育运动。因此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器材应运而生。随着国际化的发展,器材上大多印有英文标识,其实英语就在无形中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当中。当在篮球场上接过篮球准备投篮时,如果留意下手中的球,就会发现上面印着不少英文单词,如Basketball、officialSize等。同样,可以利用手中的排球、脚下的足球而学到Volleyball、Football等词汇。作为广州市球的羽毛球运动,如果喜欢这运动,人们就很容易记住Badminton,还有Victor(胜利),Yonex(尤尼克斯),这些品牌单词。运动时,如果我们养成利用体育器材学习英语的习惯,不仅创造了英语学习的机会,还能激发学习英语和体育知识的兴趣,不断地扩展知识面。

二、体育服装中的体育英语

上世纪末处于乔丹年代的nBa,Bulls这单词已是耳熟能详。随着我国篮球明星姚明和易建联登陆nBa,nBa在我国更是方兴未艾。现在只要经过篮球场,就能看到不少篮球爱好者身穿nBa队服奔跑在篮球场上。人们除了锻炼娱乐外,其实身上的球衣也为英语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例如,如果你是小皇帝詹姆斯的支持者,一定知道他将从骑士队转到热火队,从而记住了Cavaliers和Heat;关注姚明或易建联而身穿火箭或奇才队服的就学到Rockets和wizards。利用这种体育服装资源,我们可以学到更多的单词,如:Spurs(马刺)、nuggets(掘金)、Clippers(快船)等。我们运动时,不妨多留意身上服装印着的英文,随时随地学英语,这样既能锻炼又长知识,一举两得。

三、体育赛事中的体育英语

随着多媒体的发展,观看体育赛事已成为重要的体育活动之一。多媒体不仅提供了精彩激烈的体育赛事,而且还营造了一个直观形象、便于记忆的英语学习环境。刚结束不久的南非世界杯,大热西班牙首次获得了worldCupwinner。而通过这一个月的赛事,我们不仅熟悉了32个国家和地区的英文名称,同时还见识了章鱼先生paul的超强能力。最近“激情盛会,和谐亚洲”和它的英文翻译thrillingGames,Harmoniousasia随处可见,因为第16届亚运会即将在广州举行,届时来自亚洲各国的好手将竞逐42个项目的奖牌,其中14个是非奥运会项目,如龙舟DragonBoat、体育舞蹈DanceSport、轮滑RollerSports等。比赛项目的英文名称在赛事中会不断地在屏幕上出现。多媒体将文字、声音、图像融为一体,生动形象,激发了观众的兴趣和求知欲,让人们在观看比赛的同时学习英语,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四、亲身参与时运用体育英语

我们和地球英文篇5

巨大的损失

在以两个3比0连续大胜强敌以色列和俄罗斯之前,英格兰队的2008年欧锦赛出线前景显然不妙,在小组前两名才可以顺利获得出线资格的前提下,英格兰迟迟无法进入状态的第三位排名令这个痴迷足球的国度失望致极,因为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情感上,他们都无法承受英格兰队一旦出局所带来的痛苦。

也许用利物浦名帅香克利的话才能更准确描述当时英格兰队的困境:足球高于生死。自从1994年世界杯后,英格兰队还从来没有缺席过世界大赛,正在美国养伤的贝克汉姆说:“我们无法接受不能出线的结局。很难想像像我们这样的国家,拥有如此出色的球员都布能出线。”

你知道英格兰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树立起一种无比自信的足球自尊的吗?那可能要追溯到1966年,尽管那是英格兰惟一一次在世界级大赛率称雄,但却就此奠定了足球鼻祖在世界范围内足球强国的称谓。英国球迷协会主席克拉克说:“我们坚信我们仍是足球最强国之一,我们一直宣称英超是世界上最好的联赛,一旦英格兰队无法出线,这将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如果说,情感上的伤害因为其抽象性而难以表述的话,那么经济上的损失显然是可以统计的。首先赞助商就不会让自己白花花的钞票被一支无法打入决赛阶段的球队挥霍。英足总早早就接到国家队球赞助商茵宝的警告,该企业最新的统计表明,英格兰队衣的销售率已经降到58.4%,如果球队的表现再没有改观,国家队的市场将进一步萎缩。其次,英格兰球迷协会也发出严正警告,该协会的犬使、长期负责球迷组织工作的凯文・迈尔斯表示,目前光球迷协会的登记会员就达到14.2万人,近几届国际大赛。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跟随国家队出征,尤其是与一些重要对手的比赛,比如此前与德国队的欧锦赛,去比赛当地的英格兰球迷达到了10万人之多,这些入流产生的消费金额惊炎,根据统计,仅2004年欧锦赛一项,该协会球迷的消费额就超过了900万英镑。此外,如果一旦英格兰折翼,那么奥地利和瑞士的酒吧也会为此而哭泣,曾组织英国球迷现场观看过去3次莱格兰大赛的迈尔斯说:“我们在日韩、葡萄牙和德国都给当地经济带来了繁荣,大赛组织者绝对不会希望看到英格兰出局。”

反过来,我们可以推算一下参加大赛所能带来的优惠。以2004年葡萄牙世锦赛为例,当时英格兰队进世界杯亦或砍锦赛上,都分别有三发未能从预选赛出线的尴尬之旅。为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即便英格兰人无法在2007年的欧锦赛预选赛征途中出线,也实在不是一个让人过于意外的结果。

问题仅在于,茵格兰人距离最后一次无缘世界大赛决赛圈已经整整过去13年。1994年世界杯预选赛,英队遭遇强敌挪威和荷兰,结果科曼的任意球将英格兰人一脚踢出美利坚,而英超俱乐部结束海塞尔惨案后在欧洲战场的屡屡受挫也使得英足总一再反思。

毫无疑问,没人希望重新遭遇1993年的失望之旅,而这一次,上帝似乎也看到了英格兰人渴求的眼神而显得格外宽容。两个3比0后,英格兰目前以20分的积分位列第五小组第2位,力压排名第三的俄罗斯入2分。这使得人们重新对于英格兰人的出线前景乐观起来。

入了决赛圈,并1/4决赛被东道主淘汰,这个成绩为球队带来了900万英镑的奖金收益,去球队出征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开销,以及颁给球队的奖金,英足总净收入为180万英镑。而这还不是大头,一年前的德国世界杯,埃里克森率队进入八强,就此在电视转播、赞助商等方面为足总带来了1.5亿英镑的巨额收益。

未来

实际上,即便是英格兰人再自信,他们一流足球强国的称谓也显得牵强。先来看世界杯,除去前三届英格兰队因主观原因未参加外,从1930年到2006年,莱队共参加了12次世界杯决赛阶段的比赛,具体战绩为;一次冠军、一次第四名、六次八强、一次七二强、一次十六强。两次小组赛被淘汰。再说欧洲杯,除去首届去参加外,英格兰队在迄今为止已经举行的11届欧洲杯上共8次进入决赛阶段的比赛,具体战绩为;二次四强、五次八强、一次小组赛被淘汰。如此战绩,不光是同五捧世界杯的巴西无法褶提并论,即便便是在欧洲,也远远落后于意、德,更何况,英格兰无论是在

目前,英队的预选赛之旅还剩下三个对手,分别是主场对爱沙尼亚,场对俄罗斯,主场对克罗地亚。这其中,除了爱沙尼亚实力稍弱,其余两队都是强敌。但稍加分析不难发现,目前。英格兰队的关键战役依然是10月17日客场与俄罗斯之战。此场比赛如果英队胜或平当然前景光明,可一旦失利,那么英格兰将在出线的道路上痛失主动权。因为目前两队只有两分的差距,一量俄罗斯获胜,将会领先莱队一分,相比于莱格兰要在最后一战迎战强大的克罗地亚,俄罗斯对阵鱼安道尔显然更有把握,所以说尽管已经取得了两连胜的佳绩,但在争取出线的道路上,英格兰依然要谨慎行事。

当前形势

封以色列和俄罗斯的两场比赛,可以说是麦克拉伦上任以来的代表作,甚至包括埃里克森时期,也是英格兰队自2004年欧锦赛4比2击败克罗地亚以来的代表作。能分别以3比0的比分和令人信服的过程击败平局专家以色列以及前8轮不败、丢球全欧洲最少(8轮仅丢1球)的俄罗斯。这是很有说服力的,英格兰的实力得到了发挥。而假如你知道,这是两场在多名主力缺席下的大胜,那么对于麦克拉伦,你是不是也生出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

在以往人们的观念里。履历平平的麦克拉伦个人执教能力同样平平。能拿到英格兰队的帅印是在斯科拉里等人不愿接手的情况下,自愿减薪才被莱足总任命。但从这两场比赛中,我们清楚看到了麦克拉伦主帅的魄力。毫无疑问,对赫斯基、巴里的启用。是麦克拉伦的成功手笔,前者两年半没进英格兰队了,后者则是近七年来首次首发,另外让赖特菲利浦斯打:主力,这些都需要胆识和魄力。

对俄罗斯的两场比赛,尽管独中两元的是迈克尔・欧文,但明跟人都知道,恰恰是黑大个赫斯基以体力和精力牵扯住对方后卫,才为迈克尔创造出进球空间。而莱格兰知名教头普立特则坚定地认为稳健的巴里才是杰拉德的最好措档。“他们也许以前没搭档过,但谁都清楚442的理想中场,是由一名留守型中场和一名攻击型搭档组成的,两人必须和谐,当一个向前进攻,另一个就要守住位置,随时准备断球,这很简单,但却有效。”

“巴里也许动作不快,但他能跑,可以头球和铲球,传球也不错,杰拉德肯定喜欢和他搭档,恰恰是巴里的出现。解决了中场中路的分工问题,他甘于当配角,而不像双德同在时,虽说是轮流进攻,一个上去后另一个就要留意防守,但在位置上,两人都喜欢前插,中场中路缺少层次和保护,在需要靠断球、拦截、阻击对手由守转攻时,没人能站出来起屏障作用。反而不如设一个专职的后腰更有实效。

连续两场大胜后,曾有人戏言,没有兰帕德的英格兰才可能更好地赢球。的确,由于英格兰伤了哈格里夫斯和兰帕德,所以包括盖斯-巴里在内的很多新人得到了机会。不过我们要说的并不是新,而是蓝军铁人兰帕德。我们显然没有资格对切尔两中场的俱乐部表现说三道四,间或的绝杀是谁都看得见的事实。但在国家队里,兰帕德的作用似乎从来没被挖掘放大过,频频的无谓高射炮让对其爱恨交加。坦率说,兰帕德属于整体型,需要嵌入一个合适的战术体系才能发挥到最大值,穆里尼奥知道密码,但麦克拉伦不知道,一度让兰帕德打左前卫的埃里克森也不知道。所以,我们也大可不必就切尔西的兰帕德和利物浦的杰拉德难分伯仲而进行争论,就国家队而言,兰帕德和杰拉德绝对差别很大,后者的“强”并非是实力上的,而在于他对不同战术体系的适应性更好。

依然是欧文

假如没有欧文,英格兰靠谁来摧城拔寨?这实在是一个令所有英格兰球迷都不愿意面对的问题。屈指算采,可以在关键大赛当头,为国家队两助插刀的,除了当年的莱因克尔和希勒,真的只剩下欧文了。鲁尼也不行,一个2006年世界杯就是很有说服力的证据,在这里,年轻绝不是借口,别忘了,欧文在1998年世界杯上一球成名时也还不满19岁。

我们和地球英文篇6

在全球只是生产力的竞技场域,以第三空间的观念,容纳多元思考主体的空间,在此空间里融合西方理论基础,同时互为主体和融合。文化霸权理论指出统治阶级支配被统治阶级所依靠的力量,不仅只是经济与物质的层面,更需在左右个人行为的文化思维层面,权力的维持不仅依赖经济和物质的力量,更要依靠说服被统治者接受统治阶层的思想信仰。人类心灵是社会的历史产物,个体意识起源于社会文化,而社会共同的主流文化又影响个体的价值观,也影响利益的认同。人是被观念,而不是武力所统治,统治阶层通过主流文化中潜藏的意识形态而达到影响社会大众的价值观,从而巩固统治者的文化霸权。

霸权的建立有赖于对被统治者进行“知性与道德的领导”,会将统治者的认知及价值观转变成有利于维持现有的权力关系。文化霸权的概念强调理性和文化的影响,而不是单纯依赖经济力量的影响,是让被统治阶级接受统治者的信仰体系、社会文化、道德的价值观。“宰制”并不是政治权力直接对应的话语,是通过政治权力、文化权力、道德权力、知识权力等的复杂交换而形成的,进而剥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思想家独立自由地看待事物的可能性。“全球本土化”的意涵指的是全球化不只是欧美强势文化同质化全球的过程,也包括了其他本土特殊文化向世界散播或抗争其价值、象征意涵的异质化过程。文化全球化表面上看是一个强势文化移植全球的过程,但其实是各地特殊文化通过不同文化策略的手段,在全球场域中彼此相互影响的过程。

就文化而言,全球化意味着一种全球文化的诞生,也呈现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全球化是被西方统治的文化,本土文化有被同化的危机,所以文化全球化实际上就是本土文化的西方化。另一观点,民族国家仍然有其自主性,其本土文化仍可与西方文化抗衡,全球化虽已成为不可抵挡的趋势,但全球化不能脱离本土化,全球化与本土化都是相对的观点。现今通行的英语教学法原本是英美社会文化的产物,但现在却成为不同脉络国家的主流教学策略。从英语为国际沟通语言的立场而言,英语的所有权应该“去国家化”,英语不再属于某特定国家或文化的资源,英语文的教材教法和文化标准也无须再以英语系国家如英美为权威,而是依据当地的各种情境因素(contextualfactors),包括语言政策、教育资源、文化态度、教学目标、师资素质和学生背景等来做形塑调整。

我们和地球英文篇7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现代足球的起源与发展进行分析和探讨发现:现代足球起源于英国,沿用了民间和公学两条发展路线,得以迅速发展;英国足球运动随着英国的全球扩展迅速向全世界推广,实现足球运动全球化发展;现代足球运动早期发展可以分为起源、职业化、产业化三个发展阶段。

1.前言

在当今的世界,足球运动已经成为世界的第一运动。世界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展现自己足球水平的平台,同时也是足球运动员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表现自己的地方。足球运动把世界的人民联系到了一起,虽然足球起源于中国,但现代足球却起步于英国:规则的制定、职业化的出现、足球管理机构及赛制完备的联赛等,都在19世纪中后期相继现。而足球职业化,更被认为是开创2o世纪新型生活的起点。

2.现代足球的起源及背景分析

2.1现代足球的起源

古代足球起源于中国,在十一世纪经过欧亚大陆传播到英国,催化了现代足球的出现。早期的足球发展主要沿民间足球和公学足球两条发展路线。英国的民间足球可以追溯到12世纪,首先参加者是上等阶层。后来,学生、小商业主也投入到足球运动游戏中,然后迅速传播到英国的乡镇和村落,而且逐渐和节日、宗教仪式联系在一起。16世纪中期后,欧洲的意大利、德国、荷兰、奥地利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出现了民间足球运动。此时的民间足球运动,是没有成文规律的,比赛(游戏)场地也无大小的规定。公立学校是协会足球发展的依托,在这个进程中,充当现代足球运动先驱的是一群公学学生,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素质极佳,是足球上的君子,那些规范足球的行为规则就是他们文明的结晶这改变了以往场上的无序及凶悍的球风,为现代足球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863年10月26日,伦敦的足球会议,规则的出现和管理机构的出现成为现代足球运动诞生的标志。谈到足球的诞生不得不提到查尔斯阿尔科克,这名毕业于哈罗公学的英足协首位秘书长,不仅对足球比赛规则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确立和修订,还创立了世界上首个正式比赛(英足总杯赛)。

2.2现代足球产生的社会背景论述

按照马斯诺的需求理论,当人们的第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追求高一层次的需求。足球运动的产生过程也是人们向更高需求追求的过程,是从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的必然发展结果。18—19世纪中期,欧洲的阶级分化,资产阶级和地主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斗争的结果是地主阶级对新兴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体育项目(包括足球运动)中阻碍了民间足球的发展。英国工业革命后,不断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并随之而来的中产阶级的出现以及19世纪英国公学教育改革,推动了英式足球的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足球首先产生于英国,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19世纪中叶后的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的农村人口涌人了城市,早在19世纪中叶,英国初步实现了城市化,这时全国已经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里。伴随着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和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联系变得更为快捷,过去封闭的社会变得开放;人们的生活质量发生变化,工作时间减少,余暇时间增多。当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就必然需要更高层次的追求,精神上的、文化层面上的需求就应运而生。于是,他们大多数就选择了体育运动或看体育运动来增添自己的生活乐趣。而足球运动作为新兴的体育运动形式,反映了人们间的强烈竞争、进取和合作精神,迅速兴起就成为必然。

3.足球俱乐部的产生和发展及早期足球产业化发展

3.1足球俱乐部的产生与发展

最早的足球俱乐部起源于英国,民间足球游戏和公学足球运动的发展,使得一些热爱足球运动的组织在一起,并导致足球俱乐部的出现。最早出现的足球俱乐部(1862年的诺丁汉郡俱乐部),其成员大多来源于原公学(牛津、剑桥大学)的学生。从这种意义上讲,足球俱乐部的起源来源于l9世纪的公学。工业革命的爆发,工人经济收人增多、中产阶级的出现、大批观众的出现,使得公学业余运动逐渐职业化。英国足球运动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学生和上等阶层,特别是学生,他们思想激进、活跃,接触面广。他们不仅将足球运动传给外国的留学生,还传播给了工人阶层和军人。随着英国海外殖民扩张,海外英国人连同在英学生、工作的外国人一起将足球带到了世界各地。英国以外的各地足球运动迅速发展,各俱乐部相继成立。足球俱乐部是伴随职业化的推广而发展的。早期的足球俱乐部是带有明显娱乐性质的具有相同爱好者的简单组合。俱乐部自身或者与外界不定期地通过一些足球比赛来调节自我,比赛无日程规定。这种局面的改观直到现代足球诞生后的1o年,世界上首个有组织的比赛出现。1872年第1届足总杯吸引了15支球队参加,采用连续淘汰制,博尔顿流浪者队最终获得冠军。继此,联赛出现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早期足球俱乐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俱乐部直到1885年以后,英国足协迫于现实压力,首先宣布职业球员的合法化,苏格兰等国相继步其后尘,最终实现了足球运动的职业化。足球运动职业化以后,有人付钱看球,有人踢球挣钱,于是围绕足球运动的产业就产生了,从此以后的足球俱乐部才是以盈利为特征的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俱乐部。19世纪末以前,英国的足球俱乐部主要是一种业余化健身性和娱乐性组织。19世纪末,足球俱乐部的商业化倾向开始明显到20世纪初,大多数足球俱乐部开始转变为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的股份化商业组织。不过,早期的足球产业化发展是简单的,其各方面运作仍处于尝试阶段。首先是各俱乐部在比赛宣传方面作了相应尝试;接着足球装备业等相关产业相继出现。更为重要的是足球成为商业推助剂各种广告相继附着于足球运动的发展,形成全新的足球运动概念。值得一提的是,传媒对足球产业化推广的影响是巨大的,没有传媒的介入就没有现代足球的快速发展。早在1927年英国的bbc广播公司进入足球比赛中,对比赛进行报道与直播,后来,电视中也出现了足球比赛的内容。20世纪5o年代,电视媒体全面介入足球运动,大大推动了足球运动的发展。

3.2足球俱乐部产生与发展的背景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就出现了大量的足球俱乐部,英国现在的9个职业足球俱乐部,主要集中于英格兰中部和西北部这两个传统工业地区,围绕着伯明翰和曼彻斯特两个中心城市;此外伦敦和纽卡斯尔一南一北两个城市周边,也有不少足球俱乐部,这与当地的经济条件是不可分割的,随着城市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大部分的工作就能够让机器来完成了,人们的空余时间增多了和人们的经济条件富有,所以球赛的观众就增加了,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英国的足球运动就逐渐走向了产业化与商业化的道路。也就是说,在英国机器大工业时代的条件下,人们的空余时间增多,经济收入增加,对一些娱乐运动的追求日益剧增,许多依靠足球运动来为生活增添色彩的人们集中在一块,也就有了早期的足球俱乐部。而伴随着英国经济的发展,英国人的生活条件进一步提高,可以出钱看球赛的人不断增加,这时踢球就可以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随之而来的职业足球合法化,意味着足球俱乐部真正出现。此外从英国足球俱乐部的区域分布特征来看,早期的足球俱乐部存在着明显的对经济发展的依附性,经济越发达,足球俱乐部越多,足球运动发展越快。

4.足球全球化发展的历程

足球运动从英国向世界各国的发展与英国当时的海外殖民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足球运动在英国的形成与发展之后,随着产业革命的发生,英国同时也处在社会转型的时期,开始出现了许多剩余劳动力。即由于早在英国的全球的殖民运动过程中,国内的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粮食增长的速度,造成粮食的严重短缺,此时人口的增长对土地也造成了强大的压力,导致物价上涨。人口的增长也造成了失业率的持续上涨。所以就有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了。还有随着18世纪全球经济复杂化的进程,为了寻求新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因而英国的大量的城市居民和大贸易公司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四处迁移,造成了人口的全球漂移。在此背景下,英国已经把很多国人送到全球各地的殖民地。在殖民地的人民也有了空余时间来进行业余的体育活动,加之这些英殖民地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殖民地的人们也就开始接受了该项运动了,在全球英殖民地上就逐渐形成了足球运动。在19世纪末,英国在全球的殖民地数量高达183个,遍布全球各地。可以认为英国的殖民统治,无形间促进了世界第一运动的全球推广。此外,足球运动的全球推广过程中,不得不提到英殖民地的英国军队。军人空闲的足球竞赛运动对足球的全球扩张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英)亨特·戴维斯著,李军花等译.足球史[m].太原:希望出版社,2005.6.

[2]郭宏.20世纪初英国足球的产业化[j].南都学坛,2001,21(6).

[3]史蒂芬·多布森,约翰·戈达德著,樊小苹,张继业译.足球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

[4]张林,李明.职业体育俱乐部发展沿革[j].西安体育学院报,2001,18(3).

我们和地球英文篇8

【关键词】全球化精英文化文化精英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不容改变的趋势。中国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到今天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现在的国际格局中,中国已经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的一极,但我国要真正融入国际社会,单就经济一方面,是不完整的,面对全球化的趋势,我国的政治环境也需要作出调整和改变。北京奥运圣火在海外传递受到的一系列阻挠,使国人不断思考其中的原因。北京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象征着中国已经与国际接轨,在许多国人及华人的心中,一个东方大国正在慢慢崛起,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奥运会临近之时,以拉萨“3・14”事件为导火线,西方国家掀起了一场反华浪潮,以Cnn和BBC为代表的部分海外媒体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的歪曲性报道,中国按照惯例在全世界传递奥运圣火的过程,遭到了抗议和阻挠。对于这场由西方国家掀起的反华浪潮,中国在国际上难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实际情况是,即使发出了声音也根本没有人愿意倾听。但是北京奥运圣火受阻并不是此轮反华浪潮的根源,真正的根源是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西方社会对中国的不了解,中国的快速发展让西方深深担忧。

纵观这次西方社会所掀起的反华浪潮,我们可以发现,“西方国家这次的反华浪潮只是有少数人策动和参与的活动,只不过这少数人却具有极大的标志性的影响力。”①对中国的“示威”并未演化为民族主义推动的大众政治,而是有代表人物在发挥作用;这只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尚未到达经济层面,西方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和经济往来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

但是遗憾的是,在西方的政治精英的这种冲击下,中国的精英在西方媒体主导的国际舆论环境中被封闭。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不像西方国家,中国缺少一个具有真正国际地位的精英政治、精英文化阶层。②现实情况中,在面对这次危机时,只有成龙、陈冲这样极少数的华人精英,站出来批评西方的偏见,而其他一些“文化界的大腕”们在这场考验面前,却集体失语了。事实上,中国很少有像美国著名演员李察・基尔这样参与政治的文艺界人士,也缺乏像苹果电脑总裁乔布斯这样的企业界人物。

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培育出一个有效的群体,这个群体必须客观且理性,懂得国际语言和沟通习惯,有一定的权威和地位,能够向西方社会传递中国文化,与西方社会在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做到互通有无,真正地融入全球化的浪潮,真正的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进行对话与合作。那么什么是精英文化?何种人士才是能担此重任的文化精英呢?

一、精英文化

1、精英文化作为知识分子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的创造主体,是“经典”和“正统”的解释者和传播者,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③精英文化承担着社会教化的使命,发挥着价值引导的功能,是全球化时代各国文化发展的根基,更是大众文化发展的根基。

精英文化是一种自觉的文化。它们出于对社会的使命感和对社会价值理想的关照,一般与社会世俗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诸如追求学术的纯正性、规范性,倡导文艺创作的审美理想、呼唤社会的人文精神等。知识分子应当通过对现实社会的积极介入,主动承担起改造国民素质、传播人文理想、建设人文社会的历史重任。④

2、精英文化在精神上与中国传统的士大夫文化一脉相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天下为己任,承担着社会教化的使命,发挥着价值引导的功能。纵观整个中国文化历史长河,知识分子一直是主流文化的创造者、阐释者、传播者,即使身处逆境,也安贫乐道、独善其身,因为他们有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⑤

3、精英文化作为知识分子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在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随着社会转型,精英文化的独特价值逐渐得到确认。确切地说,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人文科技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为知识分子展示其独立的文化价值提供了机遇,在中国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中国文学艺术的繁荣和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传播中国文化精神和引入世界先进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总体而言,精英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环境下,还远未真正适应这种现实,其自身的生存心态尚未调整到成熟状态,需要积极的引导。

二、文化精英

文化是观念形态的、内在于主体世界的东西,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是人类精神的自我体认,标志着人类精神所能达到的广度、高度和深度。文化是历史凝结成的稳定的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模式,其核心是人自觉地建构起来的精神世界。⑥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经济越来越向文化领域渗透,文化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国家力量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文化政策、文化运动和文化发展的未来走向,影响着国际文化秩序的变动和世界文化力量格局的重组。特别是由于全球化带来了资本的自由流动,信息网络化加快了信息交流,全球性资源的再分配拉动和刺激了规模空前的文化商品流动和文化形态碰撞,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形成和传承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正越来越失去固定的空间,国家和民族文化界限正在被消解,国家文化受到严重的威胁和挑战,这就使得全球化最终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文化问题,是文化战略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命脉,也是世界文化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

1、文化精英是有强大影响力的非政府的精英(nGo)。他们可以从过去活跃于西方媒体中的人士来选择、培养。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应该对国内社会团体的发展给予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度,这样有助于增强中国的多级影响力,有利于培养能在国际上为中国说话的政治群体。

2、文化精英是一群具有全球传播能力的人士。他们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同时又有着全球思维方式,即对其他文化持有利于跨文化交流的开明态度。他们具有跨文化传播技能,能够正视世界潮流之变化而且参与到调节这种变化的过程中,同时追求一种多样性和文化差异都能得到尊重和平衡的宽松语境。他们必须客观且理性,懂得国际语言和沟通习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信誉,能够赢得西方社会的信任。

三、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全球化作为一种以经济为先导、以价值观为核心、以政治为辅助、以广义文化为主体的社会一体化浪潮,是一把双刃剑”,⑦全球化带来市场经济及信息的自由流动,人们原有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以文化而言,全球化意味着一种全球文化的诞生,文化全球化会不会形成西方文化的世界性同化。对于我国来说,唯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继续加大信息的公开力度,让中国在国际上的声音更强大,更有影响力。

2、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同质化。全球文化趋同的现象和趋势,使主流文化失去其赖以发挥作用的社会心理认同,逐步形成对各种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进行整合化一的、依赖于西方现代性的“全球文化”,影响到后发展国家的社会稳定以及民族文化特征的传承与发展,进一步,会导致“经济上的依赖、社会意义上的归顺和文化上的替代”。⑧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积极培养自己的文化精英,他们能够担负传播主流文化,并向西方社会做解释的工作。

3、文化的全球传播是和世界的全球化进程相一致的。随着全球化进程日趋加快,世界日益变成一个资金、技术、人员和商品流动的网络。⑨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更为便捷,交往距离更为接近,交往频率明显加快。与此相应,文化的融合渠道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畅通,一个地方的时尚和商品不断地从一种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文化。

因此,我们必须积极融入全球化的浪潮,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改变以往的信息传播策略,不但有选择地接受西方社会的文化“输出”,还要主动“走出去”,实现“拿来”与“送去”的良性互动,以构建健全、丰满的以民族文化为底蕴的“中国形象”,提高国家文化形象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①②《奥运圣火传递受干扰引发的战略反思》,《南方周末》2008.5.1

③④许士密,《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

⑤⑥潇珏,《经济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的传承及现代精神的塑造》

⑦王四达,《全球化:一个逻辑与历史的进程》《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3期

⑧[英]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杨雪冬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458页

⑨胡孝根,《文化的全球传播与全球文化的前景》,《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月,第24卷,第2期

我们和地球英文篇9

又输了!英格兰又输了!不管出征时多么豪情壮志,还是难逃被淘汰的命运。南非世界杯1/8决赛,英格兰绅士以1∶4的大比分败给了德国战车。

自从1966年在本土捧得世界杯以来,英格兰一直碌碌无为,再也没有夺过世界杯的冠军。这几乎成了英格兰队无法突破的魔咒,参加世界杯也成为他们的一场永远的悲情仪式。更有甚者,2008年的欧洲杯赛居然落得个作壁上观,导致一批偶

难逃周而复始的噩梦般命运

“当英格兰队坐上飞往南非的飞机,踏上其世界杯征战之旅时,一整套古老的仪式也将重新开始。由于英格兰队以往14次客场夺杯失败,这套仪式也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英国足球作家西蒙・库珀在他的一本名为《足球经济学:为什么英格兰总是输》的书中把英格兰的世界杯征途归纳为这样八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我们一定能夺冠!”;第二个阶段是“当心,我们遭遇了战争时代的宿敌……”,在过去7次世界杯比赛中,有5次是被德国队或阿根廷队打败出局的;第三阶段是“糟糕,我们的运气太差了!”;第四是“有人暗算我们,裁判,你偏心!”;第五是“亲爱的,我们被淘汰了……”;第六是“唉,我们都习惯被淘汰了……”;第七是“不过,总得找个替罪羊来承担责任吧!”;第八阶段是“新一届世界杯又开始了,你知道的,我们一定会夺冠!”。

尽管西蒙・库珀总结的定律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回顾历年来英格兰征战大赛的历程,无法不让人对这条定律肃然起敬。本届世界杯开战前,无论是对手还是自己,都很看好英格兰夺冠,连意大利队的主教练里皮也曾表示:“英格兰队无疑是最有可能夺得世界杯的球队之一。”所幸小组赛上英格兰遇到的对手实力并不强,但英格兰仍是以1∶1战平美国队、又被本组中实力最弱的阿尔及利亚队0∶0逼平、之后1∶0斯洛文尼亚的成绩艰难出线,此后,英格兰难逃宿命,遇上了老冤家德国队。在强大的德国战车面前,英格兰又开始抱怨上了,特别是兰帕德那一脚吊射,在门柱上弹跳后,明明进了大门,但在裁判的误判下,视作无效。这让英格兰人十分不服气,但也只能灰溜溜地离开世界杯战场。一切正如西蒙・库珀所预言,英格兰人恐怕是无法摆脱如此这般周而复始的宿命了。

英超毁了英格兰队

就在本届南非世界杯之前,英国媒体还在大肆宣传英超联赛是世界第一的足球联赛,但英格兰人在世界杯上糟糕的表现无疑让英国人的话毫无说服力。英超联赛最近几年确实进步神速,但也正是英超联赛严重夸大了英格兰队,让他们有些找不到自己。

这两年英超联赛接连创造了几个之最――最昂贵的转会、最丰厚的年薪、最火爆的上座率――这些都让各路球星神往不已。有钱好办事,英超联赛的包装和经营本来就有独到之处,再加上上述这些更是如虎添翼。但这只能说明英超联赛市场化运作的成功,推动了其品牌形象,对于整体实力、联赛水平的推动绝非一日之功。每个行业都有“泡沫”,但是英超联赛把这个泡沫放得有些过大,最终这个泡沫破灭并不走运地转移到了英格兰队的身上。

英超联赛涨得过快的薪水并没有给球员带来实质的进步,相反过高的薪水让球员动力不足,追求不再那么强烈,导致球员在联赛中猛拼,而在国家队中却畏手畏脚。利益的驱使让球员的表现也更功利,因而这些优秀球员哪怕在国家队被组合在一起战斗力也锐减。

同时,英格兰媒体疯狂炒作英超联赛也让英格兰队有点找不着北,当各种报道都在围绕各大豪门,各位球星转会的时候,英格兰队的队员不自我感觉良好才怪。英超联赛太火了,英格兰媒体自然把这种良好感觉转移到英格兰队的身上。英格兰队没有正确的定位,没有清醒的自知之明,自然就很容易被夸大和高估。

英超联赛的进步和发展给英格兰队带来了一定推动,但绝非我们想象得那般神速。不及早正确认识这一点,英格兰队还有可能继续被英超联赛“夸大”。而英格兰队还有可能继续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失败。

本土球员表现不过硬

从另一个角度讲,英超联赛又是优秀球员的输出者。参加本次南非世界杯的736名球员中,有118人来自英超,世界杯有半数以上的参赛球员来自欧洲五大联赛,英超最多,其次是德甲84人,之后是意甲80人,西甲、法甲各有59人和45人。2006年世界杯的同比数据分别是103人、75人、61人、51人和56人。这组数据向我们展示了足球的“全球化”,英超是职业足球的领头羊,输送着大量优秀球员。

尽管如此,人们却无法忽略一个事实――这几年在英超中最红的球星几乎都是外援。从早年的坎通纳、博格坎普、亨利到现在的德罗巴、法布雷加斯。真正的英格兰本土球员并没有成为英超联赛的名片。因为英格兰的本土球员在大赛中的表现总是难以令人满意,他们是典型的内战行家――“窝里横”。现在我们印象最深的英格兰本土球员居然还是小贝,因为他在国际赛场中几次为英格兰队力挽狂澜,但他早已离开英超联赛。现在的鲁尼、杰拉德、兰帕德等人一到国际赛场和重大比赛就不灵验,这更说明英超联赛有点“虚火”,英格兰球员的表现还不过硬。

球员的出身决定一切

西蒙・库珀在《足球经济学:为什么英格兰总是输》这本书中写道:“英国的顶尖球员大多来自单一的或不断缩小的社会群体――传统的工人阶级。职业足球的大门并不对英国中产阶级开放,这是国家队落后的原因所在。”库珀说,他并不想总结工人阶级的恶习,但英格兰的教练和球员就是不爱用头脑踢球,就是不善于思考和学习。

这也许是英格兰队的毛病。在南非世界杯上,鲁尼被寄予厚望,自上次世界杯之后,C罗、梅西、卡卡三位年轻人都拿过“世界足球先生”,年轻的鲁尼还需要证明自己,在这位英格兰头号球星的胳膊上有一处纹身,上面写着“学的东西够用就得了”,这是他最喜欢的一个乐队的专辑的名字。西蒙・库珀说,世界上很多优秀球员,苏格拉底、古力特、卡卡等都受过很好的教育,甚至上过大学,但英国球员好多人到16岁就退学了。的确,鲁尼16岁从利物浦的德拉沙学校退学后便加入埃弗顿队开始了足球职业生涯。

在酒色财气中沉沦

从南非回来后,英格兰队逐渐走出出局危机,之后,卡佩罗才乐呵呵地向公众透露了一些内幕:“我们喝酒了!”英国《太阳报》披露,卡佩罗激活英格兰队的方式,正是啤酒。他在对斯洛文尼亚的生死战之前一晚,主动邀请包括特里、鲁尼和杰拉德在内的球员痛饮啤酒。事实上,啤酒在英格兰足球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甚至在现代足球刚刚诞生那会儿,英格兰人一般都是喝了点酒再踢球。

尽管战绩不佳,但英格兰球员却始终保持着良好的自我感觉,最为经典的案例就是数年前,前切尔西球员莫里斯在一次夜总会的纠纷中曾对着保镖放肆地嚎叫:“知道我每月挣多少钱吗?我一天挣的比你一周挣的还多,你知道我们是谁吗?我们可以砸烂你的饭碗!”难怪,曾有人把中国足球和英格兰足球比作孪生兄弟。这里指的不是什么“护球像谁”,而是指在炫富和暴力的问题上,两者的确有着一脉相承的相似之处。

此外,英格兰足球不乏帅哥,自然也不乏花边新闻。有媒体曾作过这样一个花边策划,如果这个世界上真有“性丑闻世界杯”的话,那么英格兰势必是当仁不让的冠军。他们的阵容是这样的:尽管特里因为“友妻门”事件被卡佩罗剥夺了队长袖标,但在这支球队中,他依然是“德高望重”的队长和领袖。阿什利・科尔则凭借多次成功欺骗老婆谢丽尔的“辉煌战绩”当选副队长。而鲁尼、贝克汉姆这样曾经著名的浪荡子也成功入选。其他曾经因欺骗过自己妻子或女友而入选的英格兰国脚还包括:兰帕德、赖特・菲利普斯、詹姆斯、赫斯基和阿邦拉霍。其中阿邦拉霍作为英格兰队的后起之秀,在场外曾上演“帽子戏法”――三个女孩都曾怀上了他的骨肉。在他的带动下,维拉队友阿什利・扬曾与一名女孩在网上“”。热刺前锋迪福也在2008年因为欺骗未婚妻而成为“花花公子”,尽管他矢口否认,但这丝毫不会减弱整支球队的“杀伤力”。而在这方面,向来以浪漫著称的法国队与意大利队也只能以3人和1人的数量甘拜下风。

足球暴力如影随形

除了让人喷血的“三版女郎”,英格兰足球还有让人流血的足球流氓。暴力,一直是英格兰足球的插曲。

就在本次世界杯英美大战结束后,南非鲁斯腾堡市发生了几起英国球迷殴打美国球迷的事件。在皇家班佛肯球场外的一个球迷广场,数千英国球迷将一群美国人团团围住,将两位美国人打得头破血流。6月13日中午,南非警方宣布拘捕了一名闹事的英国足球流氓。南非警方发言人介绍说,这名英国足球流氓今年42岁,他从英国飞到南非观看本届世界杯,但因为涉嫌在南非煽动使用暴力而被警方逮捕,此人已在13日被驱逐出境。

我们和地球英文篇10

关于“全球之声”网站

“全球之声”网站(Globalvoiceonline,org)自称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全球公民媒介。它于2004年底由Cnn驻北京记者站前主任RebeccamcKinnon(现在香港大学新闻与媒介研究中心任教)以及ethanZuckerman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建立。它的成立得到了该学院“伯克曼因特网与社会研究中心”的资助。在“全世界都在说话,你在倾听吗?”的口号下,“全球之声”现在跟踪世界16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公民新闻(CitizenJournalism)内容(主要是博客内容),并选择其中“最有趣的”帖子由懂该国文字的外国人进行翻译和评沦。提供给美国和西欧读者,让“美国以及西欧读者了解发生在第三世界国家的、为传统媒体所忽略的新闻”。

根据其网站上提供的信息,“全球之声”试图达到以下3个目的:

1)通过发现和链接发展中国家的公民媒介内容(文字、照片、博客、播客和其他形式),唤起人们对发生在这些国家的“最有趣的对话和言论”的注意。

2)通过向“公民新闻工作者”提供免费培训、网络教程和网络工具等,“使发展中国家的各种声音能够便利以及安全地得到表达”。

3)支持全球范围内的言论自由并保护“公民新闻工作者”报道本地事件和言论而“不必担心受到所在地政府的审查和迫害”。

“全球之声”关注中国政治

和人权状况

“全球之声”诞生4年多以来,由于其聚合的博客新闻内容的即时性、另类性和鲜活性,很快在网络空间形成了一定的影响。2006年“全球之声”获得了美国Knight-Batten新闻创新奖,获奖理由是:“全球之声”“创新性地在人与新闻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新的联系”。

另外,根据2008年11月30日alexa数据,“全球之声”网站的全球排名为22,646(2007年5月为44,332),超过了我国英文《上海日报》网站()的全球排名(38,919,2005年5月为47,034),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从内容上看,“全球之声”主要关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政治和人权状况的意图非常明显。如,据能获得的数字,从2004年底网站成立到2007年5月15日的不到3年的时间里,“全球之声”所翻译报道的“公民新闻”按来源地分,条数最多的前五名为:中国(1589条)、俄罗斯(1006条)、印度(994条)、伊朗(822条)和尼日利亚(635)。而其关注的内容则主要分布在:政治(4192条)、政府治理(2870条)、人权(1997条)、国际关系(1980条)、艺术与文化(1925条)、媒体(1733条)、历史(1701条)、战争与冲突(1630条)和言沦自由(1589条)。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全球之声”主要在传播关于中国的政治、政府和人权等方面的内容。

“全球之声”的影响力已经引起世界主流通讯社注意。路透社早在2005年末就开始资助“全球之声”。网站创始人Zuckerman认为,网站与路透社合作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帮助路透社,以及全球(传统)新闻媒体圈更好地理解博客等公民媒介如何影响传统媒介”。他指出,博客提供的信息、观点和视角能够很好地补充传统新闻的不足;博客和新闻工作者并肩工作“能更准确和更负责任地描绘世界的事件和观点”。

“全球之声”对中国对外传播的

影响和警示

“全球之声”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传播带来新的障碍近年来,由于成本高昂,发达国家国际新闻报道的篇幅和制作投入都遭到了大幅削减。而随着“公民新闻”的兴起,直接使用国际新闻发生地的“公民新闻工作者”的报道已经被视为降低国际新闻报道成本的“创新”途径。

“全球之声”立足美国,其编辑人员以英语为母语并且掌握被报道国家语言。他们自己挑选发展中国家的博客内容并翻泽和评论。这种低成本、高效率,且具有相当传播效果的新报道方式,很容易与亟待降低成本的传统新闻媒体一拍即合,如路透社非洲新闻网就已经采用“全球之声”的博客新闻。

笔者认为,传统新闻机构将国际新闻报道外包给像“全球之声”这样带有强烈政治意图的网站必将严重影响传统媒体国际新闻报道质量,给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报道带来新的障碍。

“全球之声”关于中国的报道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平衡性原则从“全球之声”对有关中国的内容选择来看,新闻的准确性和平衡性这两个衡量新闻质量的标准“全球之声”都没有遵守。由于博客作者身份及内容的真实性难以核实,公民新闻一直面临着信任危机。但“全球之声”并没有提醒读者注意公民新闻的这一局限性。在其网站上,大量关于中国的新闻,虽然“有趣”,但准确性令人怀疑,报道内容严重不平衡,网民非理性言论不断出现。翻译报道中充满了“据说”等词,所引用的数字也没有交代来源;对未经证实的“事实”和粗言秽语都照收不误,全部翻译成英文,提供给英语读者。某些网民在网络空间有过激的言论不足为怪,但作为以报道“网络空间的对话”为己任的“全球之声”,对这些言论信以为真,并当作“体现民意”的宏大叙事,煞有介事地翻译成英文提供给国际读者,这不是太不专业,就是居心叵测。

事实上,“全球之声”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其新闻选择标准上的偏差。“全球之声”对公民新闻的选择标准一直是:任何编辑们“觉得很有趣的”内容。Zuckerman表示,尽管“全球之声”每天有130万的独立访问量,但它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保持读者和翻译志愿者的兴趣。他说,在未来的几年里,“保持读者兴趣”将成为“全球之声”的主要任务。那么,就关于中国的报道而言,如何保持西方读者对中国的阅读兴趣呢?结合“全球之声”的宗旨和已有的关于中国的报道,答案似乎不言自明。

“全球之声”对我国对外传播

手段创新的启发

作为一种问世不久就能产生较大舆论吸引力的网络传播工具,“全球之声”对我们的对外传播工作不无启发。

“全球之声”的最大特点是多种语言内容的提供。这是建立在其所使用的(少数是聘用,多数是志愿者)具有丰富国际经验的双语人才基础上的。如其创始人之一Rebecca是一个中国通,1998-2001年曾任Cnn北京部主任。她具有极高的汉语水平,能在听中国人发言的同时用笔记本电

脑将发言内容转写成英语发表在其博客上。“全球之声”中国内容的编辑“JohnKennedy”(显然是一个假名)说道:“语言只是一门工具,因此可以给予。中国给了我中文,所以我通过在‘全球之声’上写博客以及做翻译志愿者来回报中国。”

“全球之声”现在有20名左右、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编辑人员,基本都能说两种以上语言。“全球之声”关注的“公民新闻工作者”都居住在他们所报道的国家。同时还有一批志愿者义务地聚合其所在国家的博客内容并定期对这些内容做出综合报道。“全球之声”网站还提供RSS服务,供网民订阅这些信息。

“全球之声”设置了9个区域编辑(加勒比、高加索/中亚、东/中欧、拉美、中东/北非、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撒哈拉南部非洲)和9个语言编辑(阿拉伯语、汉语、法语、波斯语、葡萄牙语、俄语、西班牙语、日语和韩语)。以上语言的公民新闻都可以迅速地被志愿者翻译成英语提供给全球读者。“全球之声”也组织志愿者将英语世界的新闻报道翻译成班哥拉语、汉语(简体和繁体)、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俄语。这一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英语世界与非英语世界之间信息流动的不均衡。

在我国,缺乏高端的英语新闻人才一直是我国对外传播的巨大瓶颈。国际翻译家联盟副主席、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曾指出:

“国际翻译界有一个共识,翻译工作者应该把外语翻译成母语,如果试图把自己的母语翻译成外语,是自不量力的,在职业上是一种错误的选择。……(但是)世界上没有这么多的外国人(来从事中文到外文的翻译工作)。现在学中文的外国人多了,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将来中译外就应该是他们来做的工作,但这不是三五年内能够做到的,或者说还有相当长一段时间需要靠中国人来从事中译外的工作,这里有历史的因素,也有文化和现实的因素。”

“全球之声”联合部分懂英文的中国志愿者,以及更多的懂中文的外国人,在跨越中英文语言障碍实现更有效的中外信息传播上实现了以上“由懂中文的外国人来翻译中文”的理想,虽然令人遗憾的是,它并没有翻译和传播我们希望其翻译和传播的东西。这无疑值得我们深思。多语种、非盈利的“志愿者”模式有助于克服我国对外传播中的语言障碍。笔者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全球之声”的运作模式,实施以下措施:

1、鼓励具有对外传播经验并有良好英语写作能力的国人使用英语写作博客,对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各种新闻进行个性化的报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新闻聚合网站,将这些数量众多的英语博客内容聚合在一个平台上,做到实时、个性和鲜活地呈现中国新闻。

2、按照非盈利的方式,选择一批精通中英文(或其他语言)并了解西方受众接受心理的人作为发起人或主持人,实施一个志愿者翻译项目。

利用中国英语学习者提高英语的愿望和传播中国的热情,发动他们积极参与项目,自愿认领每日更新的“鲜活”内容进行翻译。语言能力高的网民志愿者则可以通过wiki或其他方式对译稿进行评分和修改,最终得出最佳译稿,统一在项目主站上。

在激励方式上,可以根据翻译志愿者的翻译质量和读者打分来授予相关志愿者网络荣誉。这样泽者可以学习提高,修改者可以获得声誉,国家则可以低成本、及时、高效和大规模传播英文信息。在这个项目中要注意积极吸引海外中国留学生、国内外友好外国人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