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以美为话题的作文十篇以美为话题的作文十篇

以美为话题的作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41:29

以美为话题的作文篇1

2、平凡的一滴水很美丽。茫茫人海中,洪战辉便是一滴平凡的水。他不是星光闪闪的明星,也不是家缠万贯的富豪,他,只不过是个平凡的大学生。他打工挣钱,不是为了“推动祖国经济发展,实现伟大复兴”,而只不过是为了撑起困境中的家庭,让妹妹生活得更好罢了。平凡的心愿,平凡地去实现,可他却感动了中国。洪战辉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是他的美丽所在,他的行为所折射的正是精神文明的光辉。我们是平凡的人,我们也可以拥有那份美丽--只要我们向洪战辉学习。

3、平凡的一朵花很美丽。许多人喜欢牡丹花,因为它雍容华贵,高贵典雅。而邰丽华让我发现:平凡的一朵花也美丽。如果说一般的人是平凡人,那么残疾人更是平凡中的平凡。邰丽华,正是一朵受到上天不公待遇的花朵,如果没有那次春晚的绽放,她根本不为人所知道。可她身残志坚,那纤弱的双臂,舞出了天地间绝美的姿态!我忽然嗅到了生命的芳香。邰丽华坚强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正是她的美丽所在,她点缀的正是心灵春天的美丽。我们是平凡的人,我们也可以拥有那份美丽--只要我们向邰丽华那样散播内在的芳香。

4、平凡的一颗螺丝钉很美丽。神舟六号成功发射,使聂海胜、费俊龙两位英雄航天员受到所有人的鲜花与掌声,他们的背后,有一群扎根在戈壁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像一颗螺丝钉,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认真刻苦,毫不张扬,这就是他们的美丽所在,他们的工作带动了航天机器的运转。我们是平凡的人,我们也可以拥有那份美丽--只要我们能踏踏实实、默默做好自己的份内之事。

以美为话题的作文篇2

【论文摘要】:文章先阐述了分析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的原因,然后简要介绍了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过程。接着,从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两个核心概念--共同利益和国际机制的层面来分析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并就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冷战结束以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中美两国在经贸、环境、安全等各个方面存在着越来越广泛的共同利益,但是,这并没有使双方的合作关系自发改进,反而由于各种原因致使两国存在着愈演愈烈的冲突。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如果两国关系处理不当,不但会直接影响到两国经济发展,甚至会世界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为了减少冲突,相互合作以达到"双赢",中美双方试探性地进行了战略经济对话,形成了相关机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为使该机制更大程度促进中美合作,我们必须对该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内在规律,把握其局限性与发展方向。

一、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由来及其过程

2006年8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同美国总统布什通电话。双方表示,加强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对话,将有利于两国经贸合作和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稳定安全也会产生积极影响。2006年9月20日,中美双方发表《中美关于启动两国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的共同声明》,标志着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正式进入创建轨道。

2006年12月14-15日,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双方围绕"中国的发展道路和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2007年5月22-23日,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华盛顿举行。双方围绕服务业、投资与透明度、能源和环境、平衡增长和创新等议题进行了讨论。2007年12月12-13日,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中美围绕"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这一主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讨论,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将于2008年6月在美国华盛顿举行。随着双方对话的深入,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机制也日趋完善和成熟。

二、剖析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原因

首先,共同利益是双方对话的基础。"相对其他国家来说,中美经贸关系更符合'比较优势'的原理,中美双方均从这种贸易、投资关系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①如今,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国,中国是美国第四位进口国。美国从中国进口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升降;而获取美国的资金、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经验,也是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中国对美出口的廉价产品,不但使美国消费者每年减少1000亿美元的开支,而且使美国的gdp每年增加0.7%,通胀率减少0.8%,有利于减少美国财政赤字,确保了美国跨国公司的利润增长。除了经贸关系联系紧密,中美双方在政治、军事、文化、环境等方面也存在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如全球和东亚地区安全问题、《京都议定书》的签署和世贸谈判等问题,美国需要中国的合作;同样,中国要和平发展,也一定程度需要美国维持稳定的外部环境。②另外,中国现今倡导建立"和谐社会",对环保、知识产权、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重视也日益加强,也都是符合美国的对华一贯立场的。如果双方能够合作,不但能够给中国带来所需的先进技术与经验,也能给美国带来巨大的利润。这样,建立以经济对话为基础,兼顾政治、安全以及环境范畴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不单单可以使中美双方解决经贸方面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在其它领域找到更多的"利益契合点"。

其次,冲突与磨擦不断加大是对话的刺激因素。虽然中美双方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但中美冲突与摩擦的程度并没有减弱,相反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并表现出恶性循环的特征。比如,美国对中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信任感,所以美国一方面批评中国对美的巨大贸易顺差,一方面却又加强对华的技术出口控制。美国作为高技术国家,在经济关系中高技术产业占据比较优势。控制对华技术出口必然导致加大了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从而进一步加大对华不信任感,形成恶性循环。这类问题,多源于误解和相互猜疑,如果不通过积极的对话来逐步构建双方互信,将难以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再次,双方认知趋于一致是对话的先决条件。双方合作的意愿,仅仅有客观存在的共同利益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双方主观认识相一致。"相互依赖引发了国际合作的愿望,国际合作是国家权衡利弊后的一种选择,是建立在严格的利益判断基础之上的"③。中美双方对有关问题的认知逐步趋于一致,使对话有了了现实的可能。比如,时任国务院常务副国务卿的佐利克2005年曾明确表示,中国是美国的"利益攸关方"④。2005年9月,一些美国政府高官曾在公开场合表态时,说应尽量淡化人民币汇率对美国制造商的"负面影响",认为美国制造业的困难更多地归咎于其他因素。中美之间的冲突,中国也开始从自身分析问题。比如,中国意识到对知识产权缺乏保护,不仅损害了美国以及其它地区的利益,也会导致国内高新技术难以发展,所以中国对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逐步提高,并承诺履行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这都说明双方的认知逐步趋向一致,使双方走向对话的道路。

三、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的特点

在某种情况下,合作的进行,仅仅存在共同利益还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制度的存在才行,这些制度可以减少不确定性,并能限制信息的不对称性。⑤中美双方存在共同利益,但要在这个共同利益上实现有效的合作,还必须发挥机制的作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建立的。在中美多年的经贸关系的发展以及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过程中,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机制框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并逐步完善,呈现出自身的特征。

首先,对话定期举行。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自2006年9月保尔森首次以美国财长身份访华后,中美双方宣布启动战略经济对话机制。之后,对话每年举行两次,就双方共同感兴趣的双边和全球战略性经济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对话将轮流在两国首都,也就是北京和华盛顿举行。对话定期举行,使得该机制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其次,对话立足点高,涵盖面广。战略对话就是要站在制高点来全面审视双边关系。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在建立之初,就立足于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经济问题,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推动着中美关系的发展。同时,对话内容涵盖多个领域,使得双方能够更为全面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再次,对话呈现出渐进式的特点。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议题,从第一次对话讨论的五个专题,扩展到第三次对话的八个专题,逐步扩展到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并在原有议题逐步进行深化和扩展。从广度和深度的循序渐进,有助于降低双方调整的烈度,使双方合作能够更加稳步进行。

四、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的前景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的建立,符合中美两国的利益,为促进两国关系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但是,对于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的运作,我们也应该有理性而清醒的认识。由于美国国内政治的复杂性,中美两国国情的巨大差异等因素,导致在中美两国之间建立行之有效的对话机制并确保机制的顺利运行,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注定将在复杂、曲折和艰难的道路中前行。

首先,中美双方关注点和期望值不对称。中美各自对战略经济对话的关注点不同,从目前中美双方的表态来看,美方最关注的是三大问题: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与市场开放,而中方最为关注的是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贸摩擦被政治化的问题。中美双方对战略经济对话中的不少问题的期望也是不对称的,在美国看来需要在短期内解决的问题,例如金融市场、汇率和资本项目开放等问题,对中国而言,却是需要在长期改革中逐步解决的问题,中国不可能做出损害自身利益的让步。

其次,美国国内政治复杂性的牵制。在美国的多元政治体制下,国内政治极为复杂,政党间、利益集团间的利益争斗从未停止过,众多的行为者都试图对相互竞争的目标进行妥协。美国的外交政策及行为,也必然受到政党政治、利益集团政治的影响。在美国的各政党与利益集团中,汇集着大批在对华贸易中的"受损者"(如劳工集团),强烈要求对华采取不合理的强硬政策。国内政治的纷争发生"溢出效应",必然影响到"高层政治",使得在双方对话中出现各种不和谐的声音,影响战略对话进一步加深。

再次,构建战略互信存在问题。美国的战略目标是维护和延长在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的主导地位.维护和扩大在世界各地的战略和经济利益,继续向世界各国推广美式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中国的国家战略总目标是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是以和平、发展、合作为基本主题的自强发展战略。⑥其实,中美两国的战略目标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基本符合一致的。但由于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导致了两国战略互信存在着不少问题。美国在经济、政治、安全、科技文教等各个领域都需要中国的合作,同时两国在这些领域又是相互竞争的。合作与竞争的交织,使得中美关系错综复杂,双方难以互相信任。另外,中美两国在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历史文化等多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导致双方并非通过短时间的沟通就能得以相互理解。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地位的不断上升,中国是会成为美国的合作伙伴还是竞争对手?美国对此心存疑虑。美国与中国的合作,是真正将中国看作"利益攸关者"的外在表现,还是因为陷于反恐战争而不得不采取的缓兵之计?

总之,由于中美两国在经济、政治、外交等领域都存在着很现实的问题,其中很多问题更是由来已久的,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所以,也不能期望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能迅速高效的解决所有问题,它也只是中美双方的一种特殊的沟通渠道,通过对话加强理解和沟通,进一步扩大双方的利益汇合面,但要解决中美关系间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发挥中美双方在彼此发展中的作用,还需要中美两国从多方面、多层次上做出更大的和不断的努力。

注释

①王勇.《中美经济关系:寻求新的分析框架》,载《国际经济评论》,2007,7:10-12.

②张幼文.《共同利益是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基础》,《国际经济评论》,2007,11:48-51.

③王杰主编:《国际机制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83页。

④罗伯特·佐利克.《中国往何处去?从正式成员到承担责任》,2005年9月21日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演讲

以美为话题的作文篇3

伴随近年来中国高考受到美国高考Sat(Scholasticassessmenttest)的强烈冲击,其中的写作题essay更是引发了教育界的广泛青睐。在此背景下,将近年全国各地语文高考作文试题与essay作一番比较分析,对2014年高考作文的研制、评价和应试指导均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一、中国高考作文:文体意识和价值定位

伴随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对考生思想情感过多束缚的“全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逐年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趋向宽松的“话题+材料作文”:且由提供封闭式材料的话题作文向开放式材料的话题作文演变。新世纪开篇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题,话题作文作为一种相对开放的全新作文题型开始出现并日益引人注目——这就为考生的自主思维、自由选择和独立表达提供了多维、开放、无规囿的精神平台。但是,去了“硬性命题”之后,“软性命题”难免遗留负面影响。换言之,“作文潜规则”改头换面地制约着考生的自主思维,成为青春生命语用过程中的软性约束。

例如,2013年高考作文就鲜明地延续着近年来这种艰难的开放势头,而且,就总体而言则变得更能承载考生作为“个人主体”的思想容量。尤其是2012年才刚刚现身、充满自由论说色彩和不确定性的话题作文,已经占据了2013年各地多数考卷卷面。可以判断:开放视野、催生思维、鼓励表现,进而对母语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发挥积极的导航作用——这是大陆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性表现。

其一,高考作文的话题及其材料更趋开放多元,提供考生一种自由思维的宽广空间。请看:

1.“爱迪生怎么看手机”(北京卷)。

2.“更重要的事”(上海卷)。

3.“我愿意……”(湖南卷)。

4.“上善若水任方圆”(湖北卷)。

5.“过一个平衡的生活”(四川卷)。

6.“经验与勇气”(新课标卷)等。

这些话题(具体标题自拟),仅从字面审读就知道是提供考生一种颇具弹性度的思维框架或思维向度,并配以同样灵活而开放的辅或提示性材料。

1.话题“三句话看童心”(浙江卷):“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美国作家菲尔丁(应为“英国作家戈尔丁”):世界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2.话题“根据大豆写作文”(重庆卷):“大豆是蛋白质含量极其丰富而又十分廉价的食物。可它的境遇曾一度尴尬,煮熟的大豆难以引起人们的食欲,并且会使肠胃胀气。人们需要更好的大豆食用方式,后来,用盐卤点制豆浆而发明了豆腐。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豆腐让人体对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变得更加容易;豆腐柔软变通的个性给擅长烹饪的中国人留有极大的创造空间,豆腐也因此被制作出品类繁多的菜肴,以适应不同地区人们的口味和喜好。所有这些,让普通的大豆得到了升华。”

如果是心智能量蕴藏丰富的考生,面对如此充满思辨性的话题材料,就如面对可供个人思维自由舒展的巨大精神空间——这无疑就是获得一种凭借语言来充分展示自我才智并享受表达满足感和成就感的难得良机。从总体上说,地方卷作文话题比全国卷更具开放性、思辨性乃至异质性。

其二,高考作文的文体意识更趋明确,“述评”或“评议”成为作文的主流表达

新世纪以来,单纯叙事或记人的传统文体逐渐淡出考生与教师的视野。即使所给材料是事件叙述、情景描摹或细节呈现,其考试旨趣也并不在让学子对客观性人事再作精致到位的“复现”——至少是为了从人和事出发而再作申论,或者是就表面现象而开发其深层内蕴。广东卷所给的是叙述材料:“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这样的话题材料各地考卷中比比皆是,其特点有二:或者是现象性材料下面覆盖着可供考生深度开发的比较丰富的思想资源;或者话题本身就是思辨性观点的组合,不同的价值观念有待考生深入辨析、有所取舍。因此,这样“话题+材料”的命题形式内在地规定着考生无法以平面化的传统“记叙文”去完成,而必须以观点为统帅、以评议为方法、以论证为过程的“思想评论体”。换言之,这样的“命题”形式,即使其中的提示语包含着“文体不限”的表述,其实也隐含着明确的“文体意识”或“文体倾向”,并同时也规约着考生依循文体而采用相宜的语言表达即评论。进而言之,出题人文体意识的更趋明确和自觉,正实现着高考作文对长期固守的再现“客观人事”记叙文的悄然超越,甚至也正在启动着对观点单一、论证过程格式化、思维高度同质化的“应试型议论文”的深刻超越。这与国际流行的美国高考作文essay注重考核学子将来学术研究必需的独立评论能力的旨趣,正趋向一致化。需要强调指出:上述所谓“文体超越”将悄然撬转基础教育作文教学的价值支点,引发学子思维品质的深层转型。

其三,高考作文的价值定位更趋合理,引导学子表现和发展理性思辨力和表达力

从上述的引例就可得知,“后命题时代”的作文命题形式旨在考量学子自由个性、充盈活力的思想力和表达力,而不是仅仅局限在观念高尚、思想健康、语言规范这些传统的“作文套路”里。“全命题时代”的作文只有符号化、抽象化的公共主体“我们”(we),而缺失灵思洋溢、个性卓越的特定单数第一人称“我”(i)。这种“个人主体”的灵魂被抽空,必致假大空的泡沫作文泛滥成灾,绚丽面具下“人”“文”分离以致对立。而通过对新世纪以来流行的“给出材料+给出话题+自拟标题”作文类型的数量统计来看,这类自由度大、去全封闭、去全命题的“自主作文”,已经构成一种接轨全球化背景下作文教学普世价值的日益浩荡的主流趋势。近年来,该类作文每年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即2009年12/16、2010年14/18、2011年13/17、2012年14/17、2013年15/18。数据比例表明:历年来各省市的命题研制者似乎心有所约,相当稳定、持续地引导考生向着多元个性、独立表达的新路径、新向度发展,共同推崇每位考生作为写作主体的独特、自由的思辨力和表达力的全面展示。这早已跨越了传统作文要求考生客观主义地再现盛世华丽或唯美主义地粉饰现实灰暗的旧时代。其中蕴含着一个重要的写作元命题:语言表达唯有回归个人主体、回归自我心灵,才可能形成自由而强盛的思想力和表达力。

二、美国高考作文essay:文体特色和价值取向

纵观近年来美国essay的文体和命题概况,深具特色,值得从中汲取蕴涵在命题中的创新性学术文化理念、以完善大陆高考作文命题并创新作文教学[1]。

essay作为美国大学招生中的学术创新短作文,其考试题型结构如下:前半部分是“提示”(prompt),介绍话题、背景、多元观点;后半部分是“任务”(assignment),说明写作的文体及其具体要求。前者卷卷出新、篇篇有变,后者相对固定。作为一种学术评论体的essay,其文体结构一般要求三个部分:首先是总起段,提出作者的基本观点,这是全文的逻辑起点和灵魂所在;中间是主体部分,包含若干自然段,这是对观点的论证过程,包括缜密的思想演绎、适当的事例或细节引入、有针对性的现象分析等;最后是结束段,以结论回应开头的观点并作升华或拓展。essay是一种以阐述观点为主、辅以事实材料的学术性、思想性评论体。它以作者基本观点统领全文,重在表达个人独特的思想倾向或价值评判,贯穿全文的主线就是缜密严谨的论证。

一方面,作为篇幅不长、结构稳定、评论为主的essay文体,旨在释放考生的思想和心智,主观特色鲜明,个人化倾向强烈。

美国高考essay的“命题”(2011—2012)[2]:

1.对他人的动机和诚意持怀疑态度是明智的吗,甚至那些人看起来是值得信赖的?

2.个体像集体中的其他人一样思考和生活是否始终是有害的?

3.进步往往会包含一种重大的缺陷或问题吗?

4.人们是否付诸了过多的信任于专家或权威的指引?

essay作为评论体的特征前提性地决定了考生必须不仅对个人的精神旅程作纵深回溯,而且更要向自我的内心世界作出深度掘进,而命题的思维容量就鲜明体现了这种价值引导。就句子表达形态而言,essay的“命题”不是一个包含肯定或否定的陈述句(通常不用确切指向的陈述句),更不是我们所习惯的某种不能“逆向证伪”、只能“正向证实”的单一向度的确凿命题;恰恰相反,它们无一例外是一种深含待解问题、价值指向多元的“疑问句”——所提供的是宽泛的“问题域”而不是对问题本身的精确结论或导向,因此,essay的“命题”不可能允许考生的思维仅停留在对一般客观事物的表浅印象上或标准化共识上,即使背熟了预制的作文模版,也无法直接简单“套入”其中。这种由“疑问句”所承载的鲜明的“问题意识”,正是essay文体所标举、所引导的显性思维特征——指向不确定的无疆界“思维宇宙”,推崇超越性的思想力。

另一方面,essay话题材料架构了充满不确定性的思维空间。

话题材料往往提供一则或是概括的事实、或是具体的现象、或是意味深长的名言、或是历史的趋向等等,而共同点唯有一个:蕴含着多元选择的可能。至于考生如何判断与评说,取决于自身的人生阅历、思想倾向和文化修养。essay最显著、最鲜明、最具有标志性的就是话题“提示”对思维取向的“不提示”:包含着种种可能但又要进行充分的论证。较之于表达不同判断更具难度的则是提供逻辑论证的链条,包括事实、细节、理据等等。

三、比较与前瞻:深入突破话题和材料的惯性限制

综上两方面所述,中国高考作文已经超越了封闭狭隘的“全命题时代”的种种规束,表现出“后命题时代”的显著进步;但是,就中美高考作文话题和材料的多元开放性而言,由于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之间的历史及地域差别,中国高考作文在命题研制和话题取舍方面尚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试以2013年三段材料为例。

1.“沙子和珍珠”(辽宁卷话题):“一位年轻人事业无成非常郁闷,一天他在海滩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抓起一把沙子扔在沙滩上,问“你能找到吗?”,年轻人说不能。老人又抓起一颗珍珠扔在沙滩上,问“这回呢?”,年轻人说能。年轻人恍然大悟,一个人,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材料)

2.“经验与勇气”(新课标卷话题):“一位商人得到一块价值不菲的宝石,但却发现宝石上有一条裂缝,如果能从裂缝处切开,就能得到两块完美的宝石。当地许多富有经验的老工匠都不敢去切割这样一块昂贵的宝石,这时,一位年轻工匠勇敢地站了出来,并且完美的切割出了两块宝石。年轻工匠的师傅感叹地说,有些时候不仅需要足够的经验,更需要抛却许多顾虑的勇气。”(材料)

3.“根据《忧天》写作文”(福建卷话题):“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材料)

这三份作文样卷的问题具有共同性和典型性。一方面,话题本身还是有一定的哲理性、开放性和伸展性,能够为考生提供支撑言说的平台和放飞心智的精神空间;但是,另一方面,它们同样犯了一种共性过失:急于为考生“坐实”思维主题,急于为其“搭建”只供单行的“思维独木桥”。殊不知,其后果是封锁了考生的思维疆界;也许,这样为普通考生现场作文提供了一种“思想拐杖”,但对尖端考生而言则极大地限制了其新观念、新思想的自由翱翔——“过”大于“失”矣!难道让考生自己“大悟”、自己“感叹”,不是更真切、更深刻和更感人吗?即使是福建卷话题材料,虽然是诗人顾城的一首完整诗歌,但也是可以做技术处理的,免得“深深地扎进地层”成为现场考生的“共识”、以致鲜活学子最终亦纷纷然“深深地扎进”出卷人的“思维陷阱”啊!与美国高考作文材料比较,明显可以看到这样限制性的“提示语”(“年轻人恍然大悟……”“年轻工匠的师傅感叹地说……”)实在有封锁学生思维的嫌疑。而essay的“提示”及其内含的话题材料则无限“放大”了“选择”“传统”话题的思考空间和表达天地,使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和文化背景的考生拥有不同的视点、不同的推断、不同的拓展,从而使之可能实现各自精彩的表现。

比较而言,中美两国高考作文在文体、话题和材料三方面各有特点。就文体而言,美国essay将以思辨为主、经验或经历为辅的评论体作为唯一的文体,以承载考生的独立思考和个人见解;多数中国高考作文试卷允许考生从记叙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多元体裁中自选一种,但长期应试作文训练致使考生的“记叙文”难免失之于平面复述,已经长盛不衰的“议论文”往往止步于过分同质化的公共表达。就话题而言,美国高考作文选题超常深刻、新人耳目,关键是话题本身前提性地具有正反性、不确定性和多元性特质,没有定论而贵在新见;中国高考作文卷因为各地情况有别、话题斑驳杂陈,总体而言令高端考生心灵为之震撼、眼睛为之明亮的“反流俗”话题不多,即使如2013年全国卷“真诚与友善”的话题,按教学常规思路其中包含的同质成分多于异质,一般易陷习惯性套路而难出新观念、新思维。就话题材料而言,美国作文考题的“提示”清晰导向多元开放、承载自由思维的无限空间;中国作文试题的“提示”或受话题本身的制约而难于展开、或习惯性“俯就”一般考生因而堵塞了优秀学子的卓越思维。

回顾中美两国高考作文题,我们清醒地看到:从单一闭锁的“全命题时代”到多元开放的“后命题时代”之深刻转型,表征着中国“考试文化”的蜕旧更新乃至中国教育的巨大进步。面对全球化文化博弈的严峻态势,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高考作文命题既长葆自身的审美特色(不能简单、表浅地视审美特色为“文艺腔”),又能汲取美国等国际高考作文命题的有益营养。固然不能很绝对地断定不同文化场域内两国高考话题的孰高孰低或孰优孰劣;但是,文化博弈取决于语言博弈、取决于母语教育的博弈。全球化时代需要中国学子很好驾驭母语、展示智慧,需要中国高考通过语言表达力的竞技来深远地引导母语教育的价值取向,并为“文化中国”的强势崛起而奠定“母语童子功”。

参考文献:

[1]潘涌.美国高考作文essay的文体特征、命题指向及其启示——兼评2012年中国各地高考作文[J].课程教材教法,2012,(12):112-117.

以美为话题的作文篇4

关于“转型期”大众文化的沉思

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及其活动的广泛展开,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当前中国人的日常审美取向及审美意识。潘知常代表认为,从美学的角度看,当代大众文化的出现,意味着从时间角度对传统美学的解构;当代大众文化在美学上的特点,是提出了一个虽不完善但值得反省的命题:“审美与生活的同一”,这与传统美学所固执的命题:“审美对于生活的超越”显然对立。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当代大众文化看到了传统美学的根本缺憾。

陈炎代表指出,中国社会的一系列变革不仅在经济上给大众带来了更多的实际利益和发展空间,而且在精神上为其带来了更多的自信心和创造空间。此间所形成的以感官享受、现实利益和初级关怀为主要内容的意识形态,无论对于国家的以群体、客体、秩序为要义的观念体系,还是对于知识分子以个体、主体、自由为旨归的价值标准都有一定的消解作用。其历史意义在于:1.缓和国家与知识分子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由于长期的二元结构所形成的紧张关系;2.在客观上实现了中国城市社会观念体系的多元化;3.在结构上有利于中国社会在现阶段的稳定性。傅瑾代表通过对中国戏曲盛衰的历史性审视,而认识和评价大众文化的意义,认为中国戏曲的生存与发展,一直主要受着大众审美观念的支配;何时民众没有话语的权力,何时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众艺术,大众艺术就必然衰亡,中国戏曲的盛衰是一个突出的样本。

袁济喜代表认为,我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实际状况可谓忧喜参半。有些状况令人担忧,表现为意义的丧失、感官文化的泛滥,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志是与传统审美文化的断裂。中国传统美学以政教为中心,审美境界以“天人合一”为中心,尽管宋元以来出现了商业化大众文艺,但一直被裹挟在封建体制之内。可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审美文化的断裂在转型期则显得十分突出。因此,弥补大众文化中的真空地带,建立健康的大众审美文化机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关于“美学话语系统”的考察与界定

在关于美学话语系统的讨论中,与会者尤为关注的是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中的美学话语问题。姚文放代表指出,当代美学话语系统应将自己的话语中心落在建立人文精神之上。美学的人文精神在本质上是形而上的、理性化的,带有很强的理想色彩——常表现为一种人文理想。这种人文理想主要是通过提供一种价值体系以凝聚整个社会的精神结构,使之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之上,使人们的社会行为取一种健全、合理、向上的趋势,进而有效地达到一定的社会目标。张胜冰代表认为,人文精神的重建恰是当代美学话语转换所面临的一个现实性问题。传统美学话语中的人文精神是依据传统哲学的原则建构起来的,强调美学的人生哲学意义和终极关怀作用,带有浓厚的理想色彩,这与当代人所处的文化情境形成较大距离,以致造成当前审美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失落。美学要重塑当代人的人文信仰,其话语转换中的人文精神不是简单的回归传统,用传统话语系统来演绎今天的现实,而是努力寻求传统与现代、中国和西方的新的对话方式和渠道,在这种对话中找到它们之间相互沟通、接轨的理论的和现实的最佳契合点。

现实文化背景下的文艺状态

关于中国当代文艺的现存状态、进路选择,以及在今天的文化背景下,中国艺术精神何去何从的问题,许多与会者颇为关切。王德胜代表从文化背景的考察切入,认为90年代的中国文艺转型,在特定方面正与市民文化意识的要求不谋而合;在对普通人生的实话实说中,在对平常生活琐事和凡俗情绪的缀拾中,90年代中国文艺成为了一个个满足市民文化意识的叙事文本。这种文艺转型与市民文化意识的认同,其策略表现为:其一,以审美主义的叙事形式来拆解历史的深度模式,并在拒绝“沉重”的过程中追逐生活的轻松、闲适和快意;其二,在渲染市民情调的人际温情中,对人(包括知识分子)进行心理疗治,如《北京人在纽约》、《过年》、《渴望》、《秋菊打官司》等,即不仅投合了普通人对现实生活的温情要求,而且投合了处于“无奈的守望”之境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温情幻象。

罗筠筠代表指出,80—90年代普泛的文艺创作心态不是中国艺术精神中的“忘”,而是“入”。无论文学、绘画,还是影视,当代艺术家所追求的是揭露现实、开掘人性、宣泄渴望。正因为此,当代艺术家很少有那种来自心灵与技巧解放的自由感和充实感,也很少有那种“心斋”下“踌躇满志”的审美观照。

朱青君代表认为,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较为宽松,以及文化传媒现代化,为大众提供了参与艺术创造和自娱自乐的诸多便利和可能,大众自身的艺术潜能也可以得到较充分的挖掘。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任务与出路

尽管本次会议并未事先明确拟定“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任务与出路”这个议题,但在研讨中,与会者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出对此问题的共同关怀和一种明确的共识:当代中国美学研究任重道远,对其出路也需作多方面探索。

有的代表明确指出,当代中国美学的真实而持久的发展,需要美学研究者站在美学学科的前沿位置上,广泛联系当前文化进程来深入考察和探索现实的中国文艺和中国人的审美生活,从而确立美学话语自身的现实功能的价值。

岳介先代表则认为,当前我国的美学研究陷于一种独自咏叹的困境。缘由是大众需要的东西研究者关注的少,而研究者所热衷的东西,许多人并不理解。所以,出路之一就是改变研究思路和侧重点,即,切切实实地关心大众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以强化美学的应用而改变自身形象。

以美为话题的作文篇5

一、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由来及其过程

2006年8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同美国总统布什通电话。双方表示,加强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对话,将有利于两国经贸合作和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稳定安全也会产生积极影响。2006年9月20日,中美双方发表《中美关于启动两国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的共同声明》,标志着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正式进入创建轨道。

2006年12月14-15日,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双方围绕"中国的发展道路和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2007年5月22-23日,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华盛顿举行。双方围绕服务业、投资与透明度、能源和环境、平衡增长和创新等议题进行了讨论。2007年12月12-13日,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中美围绕"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这一主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讨论,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将于2008年6月在美国华盛顿举行。随着双方对话的深入,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机制也日趋完善和成熟。

二、剖析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原因

首先,共同利益是双方对话的基础。"相对其他国家来说,中美经贸关系更符合’比较优势’的原理,中美双方均从这种贸易、投资关系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①如今,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国,中国是美国第四位进口国。美国从中国进口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升降;而获取美国的资金、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经验,也是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中国对美出口的廉价产品,不但使美国消费者每年减少1000亿美元的开支,而且使美国的GDp每年增加0.7%,通胀率减少0.8%,有利于减少美国财政赤字,确保了美国跨国公司的利润增长。除了经贸关系联系紧密,中美双方在政治、军事、文化、环境等方面也存在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如全球和东亚地区安全问题、《京都议定书》的签署和世贸谈判等问题,美国需要中国的合作;同样,中国要和平发展,也一定程度需要美国维持稳定的外部环境。②另外,中国现今倡导建立"和谐社会",对环保、知识产权、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重视也日益加强,也都是符合美国的对华一贯立场的。如果双方能够合作,不但能够给中国带来所需的先进技术与经验,也能给美国带来巨大的利润。这样,建立以经济对话为基础,兼顾政治、安全以及环境范畴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不单单可以使中美双方解决经贸方面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在其它领域找到更多的"利益契合点"。

其次,冲突与磨擦不断加大是对话的刺激因素。虽然中美双方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但中美冲突与摩擦的程度并没有减弱,相反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并表现出恶性循环的特征。比如,美国对中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信任感,所以美国一方面批评中国对美的巨大贸易顺差,一方面却又加强对华的技术出口控制。美国作为高技术国家,在经济关系中高技术产业占据比较优势。控制对华技术出口必然导致加大了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从而进一步加大对华不信任感,形成恶性循环。这类问题,多源于误解和相互猜疑,如果不通过积极的对话来逐步构建双方互信,将难以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再次,双方认知趋于一致是对话的先决条件。双方合作的意愿,仅仅有客观存在的共同利益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双方主观认识相一致。"相互依赖引发了国际合作的愿望,国际合作是国家权衡利弊后的一种选择,是建立在严格的利益判断基础之上的"③。中美双方对有关问题的认知逐步趋于一致,使对话有了了现实的可能。比如,时任国务院常务副国务卿的佐利克2005年曾明确表示,中国是美国的"利益攸关方"④。2005年9月,一些美国政府高官曾在公开场合表态时,说应尽量淡化人民币汇率对美国制造商的"负面影响",认为美国制造业的困难更多地归咎于其他因素。中美之间的冲突,中国也开始从自身分析问题。比如,中国意识到对知识产权缺乏保护,不仅损害了美国以及其它地区的利益,也会导致国内高新技术难以发展,所以中国对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逐步提高,并承诺履行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这都说明双方的认知逐步趋向一致,使双方走向对话的道路。三、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的特点

在某种情况下,合作的进行,仅仅存在共同利益还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制度的存在才行,这些制度可以减少不确定性,并能限制信息的不对称性。⑤中美双方存在共同利益,但要在这个共同利益上实现有效的合作,还必须发挥机制的作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建立的。在中美多年的经贸关系的发展以及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过程中,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机制框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并逐步完善,呈现出自身的特征。

首先,对话定期举行。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自2006年9月保尔森首次以美国财长身份访华后,中美双方宣布启动战略经济对话机制。之后,对话每年举行两次,就双方共同感兴趣的双边和全球战略性经济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对话将轮流在两国首都,也就是北京和华盛顿举行。对话定期举行,使得该机制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其次,对话立足点高,涵盖面广。战略对话就是要站在制高点来全面审视双边关系。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在建立之初,就立足于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经济问题,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推动着中美关系的发展。同时,对话内容涵盖多个领域,使得双方能够更为全面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再次,对话呈现出渐进式的特点。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议题,从第一次对话讨论的五个专题,扩展到第三次对话的八个专题,逐步扩展到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并在原有议题逐步进行深化和扩展。从广度和深度的循序渐进,有助于降低双方调整的烈度,使双方合作能够更加稳步进行。

四、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的前景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的建立,符合中美两国的利益,为促进两国关系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但是,对于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的运作,我们也应该有理性而清醒的认识。由于美国国内政治的复杂性,中美两国国情的巨大差异等因素,导致在中美两国之间建立行之有效的对话机制并确保机制的顺利运行,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注定将在复杂、曲折和艰难的道路中前行。

首先,中美双方关注点和期望值不对称。中美各自对战略经济对话的关注点不同,从目前中美双方的表态来看,美方最关注的是三大问题: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与市场开放,而中方最为关注的是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贸摩擦被政治化的问题。中美双方对战略经济对话中的不少问题的期望也是不对称的,在美国看来需要在短期内解决的问题,例如金融市场、汇率和资本项目开放等问题,对中国而言,却是需要在长期改革中逐步解决的问题,中国不可能做出损害自身利益的让步。

其次,美国国内政治复杂性的牵制。在美国的多元政治体制下,国内政治极为复杂,政党间、利益集团间的利益争斗从未停止过,众多的行为者都试图对相互竞争的目标进行妥协。美国的外交政策及行为,也必然受到政党政治、利益集团政治的影响。在美国的各政党与利益集团中,汇集着大批在对华贸易中的"受损者"(如劳工集团),强烈要求对华采取不合理的强硬政策。国内政治的纷争发生"溢出效应",必然影响到"高层政治",使得在双方对话中出现各种不和谐的声音,影响战略对话进一步加深。

再次,构建战略互信存在问题。美国的战略目标是维护和延长在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的主导地位.维护和扩大在世界各地的战略和经济利益,继续向世界各国推广美式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中国的国家战略总目标是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是以和平、发展、合作为基本主题的自强发展战略。⑥其实,中美两国的战略目标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基本符合一致的。但由于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导致了两国战略互信存在着不少问题。美国在经济、政治、安全、科技文教等各个领域都需要中国的合作,同时两国在这些领域又是相互竞争的。合作与竞争的交织,使得中美关系错综复杂,双方难以互相信任。另外,中美两国在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历史文化等多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导致双方并非通过短时间的沟通就能得以相互理解。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地位的不断上升,中国是会成为美国的合作伙伴还是竞争对手?美国对此心存疑虑。美国与中国的合作,是真正将中国看作"利益攸关者"的外在表现,还是因为陷于反恐战争而不得不采取的缓兵之计?

总之,由于中美两国在经济、政治、外交等领域都存在着很现实的问题,其中很多问题更是由来已久的,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所以,也不能期望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能迅速高效的解决所有问题,它也只是中美双方的一种特殊的沟通渠道,通过对话加强理解和沟通,进一步扩大双方的利益汇合面,但要解决中美关系间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发挥中美双方在彼此发展中的作用,还需要中美两国从多方面、多层次上做出更大的和不断的努力。

注释

以美为话题的作文篇6

关键词:对话教学;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313-01

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教学原本就是形形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发生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中的对话,我们称之为“教学”。教学对话法就是在课堂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从而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对话教学方法。对话教学法是指美术教学中,教师、学生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提出对话教学法,目的在于解决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长期采用灌输法所带来的缺撼,而实施对话教学则不同,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师生与美术作品之间不是一种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双向交流关系,教师与学生面对美术作品积极交流,讨论,就有可能发出多种意义。

一、创设情境,师生对话

课堂上要进行对话就必须围绕一定的话题展开教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提问发问是能否顺利开展对话教学的首要环节。课堂伊始教师一开始不是直接讲授教材知识,而是先创设对话的情境即叙述或演示与教材相关的生动事实。教师在介绍时要有意释放疑点,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触发特定的情感,激发思维,把学生蕴藏于心中的疑问,见解毫无保留地向教师和同学提出,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对所谈的情况进行质疑,由疑惑而发问,这是教学引发问题也即引发话题的途径。学生带着疑惑开始师生、生生间的相互对话。尽管他们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但通过这一特定情境设置,引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这样,师生、生生对话的第一环节就算是真正开始。如在学习《外国肖像画作品赏析》这一单元时,当学生看到凡高的《自画像》时,先是惊奇(认为怎么还有这种画法?),随后便认为凡高的这幅画没有什么值得欣赏的,比起前几节课欣赏的古典写实主义绘画,不是绘画的创新而是倒退,认为画的不够生动逼真,“技不如人”;有的学生甚至还公然要求老师换其它作品欣赏,但也有学生认为凡高的自画像很有欣赏价值,它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可以感受到画家所要表达的感情。到底凡高的这幅《自画像》是绘画的创新还是倒退?怎样才能唤起学生对凡高这幅画的兴趣呢?让学生对古典写实主义绘画与凡高的《自画像》进行比较欣赏,找出他们各自的价值所在,让学生明白绘画的任务不仅仅是为了逼真地去表现对象,它还有更多、更广的东西值得去表现和关注,正是由于画家技法的多样性,才使绘画变的更加精彩纷呈。

二、教师与美术作品对话

教师自己首先要会与美术作品进行对话,做好学生与美术作品之间的审美期待中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欣赏教学之前要对美术作品预先设计一种意义,这种意义是教师个人对美术作品的解释,同时,在引导学生欣赏的过程中,又不停地被修正着。因此,教师自身应对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意义进行合理的解释,对艺术的形式有一定的理解与欣赏。例如,教师必须理解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可能的象征意义,理解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等形式美的原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先理解美术作品各部分的意义,再根据各部分进行整体意义的解释,从而形成一个或多个合理的解释,这种对整体的理解又反过来加强学生对作品各个部分的理解。

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在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欣赏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在教学主体之间的群体互动、交流合作中进行的。美术欣赏教学过程是以“看”为前提,对话则试图解释如何“看”事物。美术欣赏的流程是先观看,后辨认,再说话,这里的说话指的是教学中对话的展开,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学生的审美素养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在对话中得以完善。

对话教学模式在欣赏课中的应用,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探究性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及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教学中真正的对话追求的是民主、平等、自由、公正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以增进教师不但要学会自己提问题,还要教会学生提问题。如教学《大碗岛的星期天》,就作品内容的描述,可以这样提问:“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这些人在干什么?他们有些什么样的姿态?画面上除人以外还有些什么?你能猜出他们在什么地方吗?从画面上你能看出这是在一天的什么时间吗?除了这些你还看到了什么?就作品的形式分析,可以提出如下问题:画面上有哪些线条?这些线条是朝哪些方向延伸的?看上去感觉怎么样?画面上有些什么人物?他们在干什么?你能不能表演一下?画家在画这幅画时用了哪几种颜色?这些颜色在画面上是怎委安排的,人物身上的颜色?与背景的颜色合在一起,看上去怎么样?画面上的黄颜色使人感觉怎么样?画面的前面画了些什么?后面画了些什么?他们看上去是一样大小的吗?画面前面的人物和画面后同的人物看上去哪个更清楚,为什么?看完整幅画,你感觉怎么样?教师在用问题引导学生对形式进行思考后,还要帮助学生总结,以帮助他们清理思路,进一步加深体验,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如何观察,如何比较等形式分析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语言都应该是通俗易懂的,简明扼要的,要让学生能理解。教学主体之间的信任和理解,提高美术欣赏课教学质量及学生对美术欣赏课学习的兴趣。

对话教学模式在美术课堂教学的应用,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探究性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及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教学中真正的对话追求的是民主、平等、自由、公正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以增进教学主体之间的信任和理解,提高美术欣赏课教学质量及学生对美术欣赏课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美术教学研究与案例》尹少淳著

以美为话题的作文篇7

   一、“话题”就是作文“题目”

   例如七年级下册教科书(人教版)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作文,八年级上册教科书(人教版)以

   “爱”为话题作文。学生多直接拟定题目《成长的烦恼》《爱》或《XX的爱》,这样千人一面的作文题目,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使本来有广泛选材自由的话题作文变成了狭窄的命题作文,学生的作文就难免大同小异了。

   二、“改头换面”迎合“话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学生掌握了一套快速应对话题作文的技巧,他们牢记一个典型事例,可以套进任何一个话题作文中,以不变应万变。例如有的学生牢记这样一个题材:“我”考试没取得好成绩,很悲观失望,天空也为我阴沉、哭泣,后来听到爸爸或妈妈的一番鼓励,于是重新对学习、对生活充满信心。那么,在以“爱”为话题的作文中,他写了这件事,歌颂妈妈对“我”的爱;在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的作文中,他写了这件事感谢妈妈帮我解除了“成长中的烦恼”;在以“改变”为话题的作文中,他同样写这件事,感激妈妈让自己从此“改变”;在以“美”为话题的作文中,他仍然会写到这件事,只不过在文章结尾来段写景抒情“啊,这时我望望窗外,雨停了,天空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好美啊!”至于“妈妈半夜冒着大雨送我上医院”“老师给我补课,累得满头大汗”这样的事例,更是许多学生用来开启“话题作文”的万能钥匙。

   针对作文教学中出现的这些现象,我深感引导学生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学会选材。没有真心打动小作者自己的素材,他们哪里有那么多情感可抒写?他们哪里有那么多人生感悟呢?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话题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选材的过程,就是引导他们寻“米”的过程。我认为启发学生面对“话题”展开丰富的联想,让“话题”插上翅膀飞翔在每个学生心灵的广阔天地中,去触及那些令他们感动的人、物、事、情、景……这样学生才会抓住真正优质的好“米”,做出真正美味的佳肴。

   在指导学生写以“爱”为话题的作文时,我首先启发学生展开“追忆联想’一回忆:你曾经感受到哪些人对你的爱?学生纷纷回答:有爷爷奶奶父母等长辈的,有同学、朋友的,有老师的等等。接着我又启发学生展开“对比联想’一哪些人需要爱呢?大自然的哪些事物需要我们关爱呢?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有的同学说,街上的乞丐很可怜,他们最需要社会关爱;有的同学说大自然中的小鸟需要关爱……然后,我让学生静静地思考,从众多与“爱”相关的材料中选出令自己最受感动的人或事来写作。

   从学生交上来的习作看,他们的选材突破了以往单一的“妈妈的爱~老师的爱”这一框框,能抓住许多生活中的细节来表现“爱”这一主题,题材明显广泛多了。

以美为话题的作文篇8

“作为中美两国最高级团队之间的对话,不论从当前还是中长期来看,都对中美双方乃至世界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研究员谢文泽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

携手共度危机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历来都是中美现有20个磋商机制中级别最高的一个。此次对话自然也不例外。尤其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强大的阵容凸显了此次中美对话的重要性。对话由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与中国副总理共同主持。除保尔森外,参加此次对话的美方代表还包括农业部长爱德华谢弗,劳工部长赵小兰,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长迈克尔莱维特,贸易代表施瓦布和环境保护署署长约翰逊等近20位内阁部长和高官。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在当前进行此次对话,达成双方合作的共识,不仅在实质上能够缓解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经济发展的信心。因为在投资和消费的过程中,信心不足和过分自信都会导致经济走向极端。”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维表达了上述观点。在此问题上,谢文泽同样认为,对话不仅可以提升金融市场的信心,促进市场回暖,而且在中美可操作性政策方面也会取得良好进展,如两国间如何进行更好的合作,政策之间如何协调一致等。

另外,陈维认为,随着近几年中美经贸合作的加强,中国在美国的资产占有率呈上升态势,美国在中国的投资额也在不断增长。中美两国的经济联动性已经愈加显现。这也是明确提出“希望美方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稳定经济和金融市场,确保中国在美资产和投资安全”的原因。

力促贸易升级

中美双方此次对话围绕的主题为“奠定长久的中美经济伙伴关系的基石”。两国就管理宏观经济风险和促进经济平衡增长的战略、加强能源和环境合作、应对贸易挑战、促进开放的投资环境、国际经济合作等议题进行了讨论。宏观经济政策、应对金融危机挑战的措施、能源环境合作等真正具有战略性的议题成为此次的着重点。此次对话中,就能源与环境合作已达成5项具体成果。另外,两国在产品质量、食品安全、促进开放的贸易与投资等方面也达成了诸多共识。

谢文泽将此次对话的核心内容总结为三个方面:首先,在当前经济低迷之时,中方已出台一系列的重大措施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美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也频频插手干预金融市场。两国间的宏观政策如何协调,共同推动世界经济早日度过严冬是双方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二是当前国际油价从高峰跌落至谷底,中国如何接轨国际市场,如何与美国进行能源与环境方面的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在美国新旧政府交接之际,如何构建中美两国更加长效、稳固的伙伴关系。

除了上述三点,陈维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补充到,中美两国要肩负起维护全球经济稳定的责任。中美两国,一个长期以来实行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一个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发源地。危机面前,两国应该认真地自我反省,为推动全球经济回暖贡献一份力量。另外,如何加强中美两国经贸合作,使贸易合作向产业合作升级,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构建经贸新格局

与前四次战略经济对话相比,本次对话跳出了以往两国长期纠缠的人民币汇率政策、中美经贸关系等问题进行讨论。焦点的转向,不仅表明中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对渐进有效的可控原则的坚持,同时也表明,在危机面前,中美之间更需要携手共同走出经济困境,而不是单纯着眼于解决两国间的矛盾。对此次对话核心内容转移,谢文泽认为,虽然近期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连续多日触底,但变化的幅度完全处在正常范围内。陈维对该问题持相同的观点:“汇率问题是中美两国经贸关系中阶段性、历史性的问题。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对外贸易层次的提升,汇率问题将逐步淡出对话议题。”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2006年9月由中国国家主席和美国总统布什发起设立,是中美现有20个磋商机制中级别最高的一个。对话每年两次,轮流在中美举行。在过去的四次对话中,双方共取得149项具体成果,在推动中美经贸关系,寻求合作新契机,加强双方互信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以美为话题的作文篇9

吴仪在致辞中表示,中美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连续五年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中美经贸关系是互惠互利的,这一关系发展同两国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关系的发展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成为中美整体关系的坚实基础。

吴仪指出,对中美两国经贸关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双方要以建设性的态度通过对话和协商努力解决。要反对把经贸问题政治化,抵制贸易保护主义。希望美方能够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趋势,采取适当的经贸政策措施,确保中美两国人民能够从不断发展的中美经贸关系中获得更多利益。

吴仪强调,中方不追求贸易顺差,中国的国内消费和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中国对包括美国产品在内的世界各国产品敞开大门,关键在美方的政策。希望美方把握住机遇,扩大对中国民用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增加美国对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使中美经贸关系逐渐趋于平衡。

吴仪表示,在中美两国元首的关注和指导下,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日趋成熟,中方期待本次对话为深化中美两国经贸合作、推进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保尔森在致辞中表示,美中战略经济对话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两国经贸关系更为强大,合作领域进一步扩大,对话和交流渠道更富成效,双方信心在增强。

保尔森表示,美中经济依存度越来越深,各自的经济也都面临挑战。美国欢迎稳定繁荣的中国,也关注中国的汇率政策和资本市场开放。美国政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支持自由竞争。美方希望美中战略经济对话取得成果,推动两国经贸关系平稳发展。

出席对话的中方代表团成员还有: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发展改革委主任马凯、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卫生部部长陈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商务部副部长陈德铭、驻美大使周文重等。美方代表团主要成员还有美国驻华大使克拉克・雷德、美国商务部部长卡洛斯・古铁雷斯、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迈克尔・莱维特、美国贸易代表苏珊・施瓦布、美国环境保护署署长斯蒂芬・约翰逊等。

在此次对话中,双方围绕“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的主题,就强化贸易诚信、经济平衡发展、能源、环境和双边投资等五个议题进行了讨论。

对话期间,双方签署了《中美关于食品、饲料安全合作协议》、《中美药品、医疗器械安全合作备忘录》等多项协议,并就在金融服务业、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能源和环保、透明度、投资、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经济平衡增长等八个领域开展合作达成了31项共识。

12月13日上午,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闭幕。吴仪和保尔森共同主持闭幕式。

吴仪表示,在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期间,双方从战略高度对今后一段时间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进行了综合思考,这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中美经贸关系互利双赢的实质,妥善处理中美经贸关系不断发展扩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化挑战为机遇,使中美经贸关系始终蓬勃发展。

吴仪表示,本次对话中,双方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讨论,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中美经贸关系注入了新活力。双方在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经济平衡发展、环境和能源以及投资等方面的讨论都取得了进展,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达成一系列共识。本次对话具有战略意义,是一次互利双赢的会议,将对中美经贸关系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保尔森表示,这次对话很成功,显示了双方合作关系的日趋成熟,我们建立了一种信任的精神,能通过直接沟通,讨论困难的问题。通过战略对话,我们在众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达成协议和共识。战略经济对话的成功,也推动了两国其他对话机制取得成果。战略经济对话主要讨论长期性、战略性议题,美方将继续同中方共同努力,不断推进对话,使两国经贸关系继续向前发展,造福两国人民。

双方商定,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将于2008年6月在华盛顿举行。

・・・・・・>>>

12月13日,国家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保尔森等美方代表团主要成员。

说,在新的一年里,中方愿与美方一道,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把握中美关系,进一步加强双方在双边领域和国际地区问题上的沟通与合作,尊重和照顾彼此重大关切,不断拓展双方的共同利益,使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新的进展。

希望双方共同努力,进一步完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等重要机制,以更好地服务于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发展的大局。

保尔森表示,美方赞赏两国在一些重要国际地区问题上的沟通与合作。

保尔森表示,布什总统和主席为美中战略经济对话确定了重要的原则。对话为双方加强合作、增加信任提供了重要平台,美方将继续致力于推进对话不断取得积极成果。

吴仪和中方代表团主要成员谢旭人、杨洁篪、马凯、孙政才、陈德铭、陈竺、周小川、李长江、周生贤、周文重等,以及美方代表团主要成员克拉克・雷德、卡洛斯・古铁雷斯、迈克尔・莱维特、苏珊・施瓦布、斯蒂芬・约翰逊等参加了会见。

当天,国务院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保尔森等美方代表团主要成员。

说,中美应携手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强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指出,中美经贸合作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分歧和摩擦,但这与两国经贸合作给双方带来的巨大利益相比是支流。双方应着眼大局和长远,坚持通过对话和协商,以建设性的方式,按照经济规律妥善解决。

表示,中方重视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为减少美国对华贸易逆差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我们也希望美方重视中方的关切,实行开放的贸易和投资政策,放宽对华出口管制,为中国企业赴美开展贸易投资活动提供公平环境,与中方共同努力,促进中美贸易平衡发展。

希望中美双方通过战略经济对话这一重要机制,不断增进战略互信,为中美经贸关系沿着互利共赢的正确方向发展做出努力。

保尔森介绍了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情况。他表示,美方认为,一个经济稳定发展的中国符合美国利益,中国经济如果停止增长,对中国没好处,对美国也没有好处。美方将同中方一起工作,努力建立长期稳定的美中经贸关系。

以美为话题的作文篇10

关键词 美术鉴赏 对话 体验

美术鉴赏教育是将受教育者带入绘画这一特殊视觉领域,使他们在大量接受绘画作品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美术教师的引导下训练对视觉艺术语言的领悟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进而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理想。马蒂斯说:就艺术家而言,创造始于观看,而看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看的行为先于语言,我们总是先观看,后辨认,再说话。

画家完成了美术作品,但这不是这美术作品的终结,读者才是决定作品命运的决定因素。没有读者的参与,任何艺术品都是没有意义的。在高中的美术鉴赏课上,有效的提问对话、画面阐释、美术体验是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常常使用的方法,也是审美能力得到切实提高的关键。鉴赏过程中,学生有质量的言语阐述与美术评论,对一件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意义与价值上的探讨,对提高欣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渗透着学生的想象与创造,因此,是极其重要的,都需要学生通过有效的言语阐释与美术评论加以表述。

笔者有感于常规的课堂灌输所带来的遗憾和缺陷,在美术课堂的实践探索中,尝试直接与美术作品进行对话,有意识的加强了描述能力、言语交流与阐释、美术评论短文写作的训练,实现教师、学生与艺术作品三者之间的交流。在对话过程中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式的双向交流关系。由于身心得到彻底的解放,其学习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通过一段时间的课堂训练,形成了一种较有效的课堂循环,并取得显著的审美的鉴赏教学效果。对话式美术鉴赏教学给美术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是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独霸课堂满堂灌现象的一种反叛,对改变传统独白式美术鉴赏教学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一、平等对话:创设鉴赏环境

一切可以称之为美的作品、美的话语、美的行为等等,都无不体现了对人的尊重。

美术鉴赏教学对话既有教学对话的普遍性特征,又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一方面是鉴赏者与艺术作品的主体间双向互动过程,另一方面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关系,包括:1.美术作品通过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传达给鉴赏者;而鉴赏者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来理解或解释作品中的形象,甚至以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去丰富、补充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内涵。2.它是一种以民主、平等、包容、坦诚为原则,以主动介入、积极参与策略,通过敞开、接纳、回应、碰撞、沟通、合作、交流、互动等,达成视界融合。

对话系两人或更多人的谈话,具有以下共性:首先,对话展开的前提是对话各方不能完全对立,有共通性。二是对话展开的条件是各方能互补、互促,对话各方具有平等性。三是对话的结果具有创新性。通过开放的对话,“重新建构、生成意义”,打破“二元对抗”的封闭状态。因此,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艺术品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整体美术素养为本体,以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提高全面美术素养的动态过程。

在美术鉴赏课中,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老师与学生在有目的的交谈、询问、争论、答辩、讨论、采访中感受精神相遇,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目的。通过对话,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两种视界的融合。学生在美术鉴赏中常常会感受到一些教师没有感受到的东西,并说出意想不到的新东西。

如:在鉴赏美术作品飞天时谈到:“好像来到了辉煌灿烂的星空中,神州的飞行”“又如嫦娥最美丽的舞蹈……”

二、全面阐释:养成问题意识

“思维过程起始于问题的形式和确定。”“问题”是把学生引向知识殿堂的钥匙。一个人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带着问题学习才能勤于思考,乐于思考,才会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究。因此,教师必须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欲望。当欣赏者面对艺术作品时,他首先就会提出一个问题,“该美术作品究竟要告诉我什么?”但是,学生由于其心理发展、生活经验、艺术经验等等都决定了他们的视界不可能迅速、有效地与作为文本的美术作品的历史视界融合。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怎样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美术鉴赏过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是关键。这可分为两阶段:

(一)看书

阅读能力对于学生学习鉴赏知识,提高审美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些鉴赏知识、作品的艺术风格等,只靠教师讲解是无法使学生深刻理解的,还应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去感悟。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想读书,会读书。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在这里,教师应把握两点:一是注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二是防止学生漫无目的地泛泛而读。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课程的导入方式,要善于设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

(二)讲见解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各种见解。学生可根据作品的文字介绍及自己对作品的感受,把书中尚未涉及到的关于作品内涵的理解表达出来。

1.教师要鼓励学生,让学生不怕说错,要让学生敢于质疑美术评论家和教师的观点,以形成自己的主见。

2.让学生提出存疑难问题,合作学习方式。如果学生经过讨论、回答仍有疑问,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讲评,重点作品还要结合作者的创作成因进一步阐述。这一阶段更要调控对话各抒己见,逐步排除疑难。

3.充分比较:比较艺术品的点、线、面、色彩、肌理、构成等,比较作者与作品的形成等。同时总结规律性的内容。

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合作学习可开启学生的新思路,带给学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维果茨基在《艺术心理学》中形象地描述了这种欣赏对话:“读者从两个方面观察悲剧:一方面,他通过哈姆雷特的眼睛查看一切;另一方面,他又用自己的眼睛查看哈姆雷特,所以,每个观众既是哈姆雷特,又是他的观察者。”正是这一过程的巨大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给艺术鉴赏者带来了独特的体验和丰富深刻的审美愉悦,使艺术鉴赏中的对话有实现的可能。对话中,主体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灵感、无意识等多种心理因素在相互的渗透、补充、综合、交叉的整体中起着复合作用。

如《大碗岛的星期天》的讨论:画中人在干什么?他们有些什么样的姿态?你能猜出他们在什么地方吗?从画面上你能看出这是在一天的什么时间吗?除了这些,你还看到了什么?就作品的形式分析上,对《大碗岛的星期天》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请看一看,画面上有哪些线条?这些线条是朝哪些方向延伸的?看上去感觉怎么样?画面上有些什么人物?他们在干什么?你能不能表演一下?画家画这幅画时用了哪几种颜色?这些颜色在画面上是怎么安排的?人物身上的颜色与背景的颜色合在一起,看上去怎么样?画面上的黄颜色使人感觉怎么样?画面的前面画了些什么?后面画了些什么?他们看上去是一样大小吗?画面前面的人物和画面后面的人物看上去哪个更清楚?为什么?最后看完整幅画,你感觉怎么样?

三、精心设计:注重课堂提问

教师一定要找准教材的重难点,再精心设计出问题,且层次分明,使学生回答后对作品要表达的内容豁然开朗。因此,教师的问题设计要目标明确,言简意赅,有针对性。并且提问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何把握住这个“度”呢?

(一)问题设计的互动性

要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巧妙利用教材,有意识地设计出有互动意义、与学生的已有知识联系密切的问题,并且答案也要具备开放性。有延展性、有深度的问题才是有效地提问设计,在课堂上过于简单或难度过大的问题都是无效的提问,达不到有效提问的效果。

(二)问题设计的针对性

根据美术教学内容、学生当前的学业水平精心设计有针对性、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学生披情入境,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独立思考、获取知识。教师要抓住教学内容的核心和关键提出有关问题。

(三)问题设计要明确灵活形式多样

设计的问题要具体、明确、简洁;要讲究坡度和梯度;要根据具体目的和具体问题,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教师的课堂提问,还要注意适时调整提问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掌握知识。

(四)注意留白鼓励思考

提问中是否留出适宜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是影响学生回答问题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证明,当教师的适当等待学生回答的内容明显增多,创造思维的成分也相应增加。其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独思的基础上与同伴合作,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阐明自己的观点,也可以环视全体学生,用目光激励学生,而不应频频重述和追问,干扰学生的思维。

如在《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一课中,教师可以这样问:自画像一类的作品中,你读出了什么东西?请举例说明。在《作为绘画之喻的自画像》中,绘画之喻指出了画家怎样的身份?自画像中的正面和侧面角度的不同反映了作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同学们经过模拟尝试后,讨论分析,再总结发言。这样就比较轻松的达到了理解作品的目的。

四、共同体验:提高鉴赏“视界”

体验是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人或物或事情进行了解,感受。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

(一)加强艺术家的名言的记忆和理解

在课前和课后准备一些资料,常常抄写,并要求每个学生记录在美术作业本里,养成写感言的习惯。也为课堂的发言交流作好准备,理解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可能的象征意义,理解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等形式美的原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先理解美术作品各部分的意义,再根据各部分进行整体意义的解释,从而形成一个或多个合理的解释。这种对整体的理解又反过来加强学生对作品各个部分的理解。

(二)尊重鉴赏者的特殊视界

任何人都是以一定的生存方式处于历史之中。这就决定了人的偏见和成见的合理性,并且这种偏见构成了理解的基础和前提,这是鉴赏者的特殊视界。教师提供鉴赏的机会,扩大他们的视界。除了美术作品的鉴赏,也可以是其他艺术门类自然景物、周围环境的鉴赏。教给学生一定的美术鉴赏的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使他们在美术鉴赏中首先能理解作者的历史视界,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为此,教师应选择相应的美术鉴赏的材料,给予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反复多次地进行感知、体验,同时,简明的描述,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这些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原理的内涵。视觉形式语言在美术中具有独特的意义,从传统的具象写实艺术到纯粹的抽象艺术,无论其外观形式有多大区别,它们所使用的却无一例外是上述基本元素,这些元素在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中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的组合,形成各种不同的“心理力”式,唤起人们内心千差万别的情绪和感受要尽可能让他们用自己的以视觉器官为主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因此可以反复的进行“观看——交流——对话——实践”流程的循环;笔者在欣赏课单元结束是基本会有绘画练习的训练,如《审美变化中的自我》后加入了自画像的练习,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形式分析是加深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理解能力,并最终提高鉴赏能力的必经之路。对形式鉴赏本身的兴趣也应该是学生美术鉴赏的目标之一。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的认识还可以经由美术创作来获得。例如:学习线条的变化,试验不同动态的线条(直线、曲线、螺旋线、断续线、连续线、重叠线),再让他们欣赏凡高的作品《星夜》中所用的线条是怎样运动的。再如:学习几何形状的安排,彩色纸剪贴出各种几何形状,再让他们欣赏抽象派大师蒙德里安的后期作品。这种由实践操作而获得的鉴赏经验非常有助于学生对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的理解。

总之,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如语言的、表情的、身体动作的、书法的、绘画的等等。最终能够使学生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美术语言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之中,而达到美术鉴赏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大根著.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尹少淳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高楠著.艺术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