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工作态度自我评价十篇工作态度自我评价十篇

工作态度自我评价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54:13

工作态度自我评价篇1

本人性格开朗、稳重、有活力,待人热情、真诚;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能吃苦耐劳,用于承受压力,勇于创新;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纪律性强,工作积极配合;意志坚强,具有较强的无私奉献精神。

对待文员工作认真负责,善于沟通、协调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与团队精神;活泼开朗、乐观上进、有爱心并善于施教并行;上进心强、勤于学习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综合素质。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充沛的精力,刻苦钻研的精神来努力工作,稳定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与企业同步发展。

文员工作态度自我评价二:

到xx单位工作已经有一年了,也经历过两次工作上的调动,而这两次调动使我又学到了很多知识,有成功,有失败,有欢乐,也有苦恼。在领导及关怀与指导下,在各位同事的鼎力支持帮助下,我的工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将一年来的工作做一个自我评价。

在工作上,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一直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并能够服从、协调、配合领导及同事完成各项工作。

在思想上,我追求上进,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我从事的跟单文员工作过程中,感觉到了跟单文员这一职位在公司业务运转过程中起着衔接与协调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跟单文员,我本着以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为理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公司服务。

当然,在这一年里,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工作上也出现过一些失误,对此我深感愧疚,被评为优秀员工这一荣誉对此感到很惭愧,如果它真的属于我,我将它视为一种鼓励、一种动力,以此掩盖来心中的自责。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充沛的精力,继续以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来努力工作,稳定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本着以努力工作、快乐生活的信念与公司同步发展。

工作态度自我评价篇2

论文关键词:核心自我评价;工作满意度;工作倦怠

o引言

judge等提出核心自我评价(coreself-evaluations)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个体对自身能力和价值所持有的最基本的评价.judge等从众多的人格特质中筛选出4种特质来描述核心自我评价,这4种特质分别是自尊、控制点、神经质和一般自我效能.由于这4种人格特质都是个体对自身的基本评价,因此judge等认为在它们背后存在着1个单一的、高阶的因素结构,即核心自我评价.

在随后的实证研究中,国外研究者探讨了核心自我评价与工作行为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主要集中在核心自我评价与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的关系方面.在国外,核心自我评价已经成为人格倾向研究的新取向.但有关的研究主要以西方大型企业员工为对象,大量研究所探讨的是核心自我评价与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领导、生活满意度、工作压力、应激以及幸福感等.在中国,有关研究才刚刚起步,虽有初步研究表明华人人格中也存在核心自我评价的结构,但核心自我评价应用于工作背景中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心理学的任何概念和理论,往往不能摆脱根植于其中的文化背景的影响.核心自我评价理论的研究,多以西方大型企业员工为对象.而中国与西方的企业组织在所有制性质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因此,中国企业员工对于工作的态度是否会受到核心自我评价因素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些内容将在下面进行探讨.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选取贵阳、昆明、郑州、北京、深圳等地企业的员工进行施测.企业性质不限.包括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共18家.共回收问卷1010份,回收率为84.2%.其中,男性590人,占58.4%;女陛381人,占37.7%;39人未填性别.高中或以下学历409人,占40.5%;大专学历308人,占30.5%;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253人,占25.1%;40人未填学历.30岁以下638人,占63.2%;3l岁至40岁246人,占24.4%;41岁以上85人,占8.4%:41人未填年龄.

1.2研究工具

1.2.1核心自我评价问卷

核心自我评价问卷由judge等鳊制,杜建政等修订.问卷共l0个项目,采用利克特5点记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由1到5符合程度由低到高.为了验证问卷的构想效度,研究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问卷结构进行了验证.

1.2.2总体工作满意度问卷

总体工作满意度问卷由tusi争-31编制,共6个项目,采用利克特5点记分.

1.2.3工作倦怠问卷

工作倦怠问卷(mbi—gs)由李超平、时勘等修订.整个问卷包括3个部分: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理论上讲,研究工作倦怠时应包括3个部分,但由于如果同时进行测量的话,题目的数量会比较多而情绪衰竭又是工作倦怠的主要部分.因此,研究中借鉴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做法,仅测量情绪衰竭部分,共5个项目。采用利克特5点记分.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1.5和amos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研究结果

2.1各问卷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在对各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使用amos5.0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一般来说,验证1个模型是否是1个好模型主要看以下指标,包括xvdf,nf],ifi,tli,cfi,rmsea等.具体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各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基本达到了可以接受的标准,表明各问卷的结构效度都比较理想.

2.2核心自我评价与工作满意度、工作倦怠的相关分析

对员工核心自我评价与工作满意度、工作倦怠及其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核心自我评价与工作满意度、工作倦怠之间的相关均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p<0.001),其中工作倦怠与各变量之间均呈显著性负相关.

2.3核心自我评价对工作满意度、工作倦怠的回归分析

以核心自我评价为自变量,工作满意度、工作倦怠为因变量,分别进行分层回归分析.首先进入学历、性别和年龄等人口统计学变量,考察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于各主要研究变量的影响作用;其次,选择核心自我评价变量进入回归方程,考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基础上,核心自我评价对于其它各研究变量解释的增量.具体结果见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在排除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后,核心自我评价对工作满意度的预测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其标准化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214(p<0.001),对工作满意度增加的方差解释量为.核心自我评价对工作倦怠的预测也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其标准化标准化回归系数为对工作倦怠增加的方差解释量为

3分析与讨论

目前。随着中国企业参与世界经济竞争步伐的加快,企业界明显的感到,人才竞争已成为企业适应全球化竞争的关键.现代企业已经从“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激励机制逐渐扩展到“以利益为中心和以人为本、高满意度”的双重管理目的.企业组织不仅要追求效率和利润的最大化,也要追求员工满意度的最大化。2个方面以复杂的形式关联在一起.因此.如何有效地预测和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降低工作倦怠程度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日益关注的问题之一.而有关核心自我评价研究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关注几种重要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并发现在其背后存在1种更加高级的结构,这使得相关研究更加深入,更有助于理解人格倾向与工作行为变量之间关系的心理过程和机制,实现对员工工作态度更加有效的预测.bono和judge在文献综述中总结了4种核心特质和核心自我评价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结果发现核心自我评价与工作满意度的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41,能够用来预测工作满意度.他们认为,核心自我评价在工作态度与行为中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这为理解人格倾向与态度、行为变量关系的心理机制提供了1种新的研究角度.

工作态度自我评价篇3

一、积极进取、工作态度认真、塌实肯干、责任心强、并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注重工作效率、个性独立、性格开朗、做事果断有主见、时间观念强。且具备优秀的表达能力,具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富有开拓意识,注意细节,有很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到单位工作已经有三个月了,在过去的工作三个月里,有成功,有失败,有欢乐,也有苦恼.在领导及关怀与指导下,在各位同事的鼎力支持帮助下,我的工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将3个月来的工作做一个自我评定。

1),对本职工作进一步加强深化理解,严格要求自己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己要。

2),积极主动不放过可以学习的任何机会,对自己当前的严格可以使在工作中安全生产为首要。

3),时刻使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与上级进行沟通从而解决当前问题。

4),认真仔细是自己每时每刻都需要注意的,把安全意识放在自己的心中,时刻牢记安全的重要性,从而使自己得到进步。

以上只是我工作中取得的一点成绩,这与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是分不开的。我始终坚信一句话“一根火柴再亮,也只有豆大的光。但倘若用一根火柴去点燃一堆火柴,则会熊熊燃烧”。我希望用我亮丽的青春,去点燃周围每个人的激情,感召激励着同事们一起为我们的事业奉献、进取、立功、建业。

三、在这段时间里,我对于工作一贯谦虚谨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从来没有改变过。

工作态度自我评价篇4

随着我国新课程的推广,人们对地理学习评价目标的认识从狭隘的“胡同”中走了出来,那种仅仅以“双基”落实为终极目标而忽视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的做法已经遭到了普遍的质疑。我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具有改革性的地理学习评价。

1.实施多元化的地理学习评价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在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成就时,提出了多样的目标,尤其注意让学生配合现实的生活情境去运用地理知识,并且作为终身学习的基础,每一项标准皆具有实际应用的意义,从而鼓励学生知道和认识地理观念,利用地理探究之技能于人生中的决策。

我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评价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虽然是由制定课程标准的专家确定的,表达了课程编制者的意愿,带有主观的性质,但它却要受社会的需要、地理科学的发展以及学生身心发居需要等客观因素所制约。在教学中对总目标的三个维度进行细化,以体现整体中的多元化。

多样的评价手段能够针对不同的地理学习任务、不同程度的学生,起到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促进与鼓励地理学习的良好作用。常规的地理学习评价包括:书面测验法、观察法、谈话法、调查法等。按评价主体来划分的地理学习评价有:教师测评(上述的常规评价多属于教师测评)、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参评等。按学习内容归类可分为:“双基”地理学习评价、研究性地理学习评价、任务型地理学习评价、体验型地理学习评价、表达式地理学习评价等。按地点划分的地理学习评价有:课堂学习评价、实地考察评价、网络信息活动评价等。从学习成果来考虑,评价的形式更是琳琅满目:地理墙报、地理论文、地理摄影、地理录像、地理标本、地理学具等等。

2.高中地理学习评价的基本特征高中地理学习评价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进步和发展状况的动态评价,也是对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方位评价,其基本特征有:

2.1从“表面到本质”的深刻评价。评价关注地理知识的内在价值和学生的内在潜力。从地理知识的本质属性和人的本质特征的层面上进行深刻而全面地评价,贯穿于地理教学的始终。

2.2从“抽象到具体”的目标评价。评价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抽象内容具体化,通过具体的活动或采用具体的评价方式,增强可实施性和有效性。

2.3从“过程到结果”的评价。评价着力于学生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和促进人的完美与发展。变评价为动态的过程评价与静态的结果评价相结合,增强综合性。

2.4从“单一到多元”的客观评价。评价中综合来自教师、家长、学生等多个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减弱定性评价中的个体主观性,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3.高中地理学习评价的实施步骤

3.1确定评价内容。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地理学习评价要求可知,评价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和态度、价值观与自我意识的评价两个方面。在进行评价时,每一方面的内容又问以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个小范围的评价内容。

3.2针对不同内容,选择不同评价方式。(1)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①对知识记忆和理解的评价,可选择图像形式的工具就学生当前所学知识记忆和理解水平的评价,采用图像形式的评价工具,直观、省时、方便,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间的联系,适合于课堂上进行当堂评价。这些方式包括:示意图、知识结构图、空缺提纲、循环图等。②对分析与批判思维技能的评价,可选择表格形式的工具该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问题的理解深度和对现有观点的分析,从中表明白己的态度和立场。包括分类表格、正反辩论表格、关系对比表格等。③对综合与批判思维技能的评价,可选择附录形式的工具该评价着重评价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强调过程,可采用附录式评价工具。这类工具可以清晰地展现学生的推理和思维过程,有助于评价。如内涵拓展、注释性档案袋等。④对研究与解决间题能力的评价,可选择答题形式的工具该评价主要评价学生是否能从现象中找到问题的本质,能否敏锐地洞察问题的症结,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问题认知任务、原理题目以及问题解决录等。⑤对应用与表现技能的评价,可选择活动形式的工具该评价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活动形式给予学生较多的发挥空间。提供知识运用的舞台。自助课、应用反馈卡、项目规划等都是较好的工具。

(2)对情感、价值观与自我意识的评价。①对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可选择记录形式的工具。该评价是新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抽象性强。可选用判断解释记录、民意调查记录等工具。民意调查记录:只需要对态度进行评价时,可用该工具。教师提出某一观点,学生举手表明态度,教师根据统计结果,对全部学生的态度作一个初步了解。②对自我意识的评价,可选择学生自主式工具。新课程中十分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自我意识的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一些自主行为来进行评价。宜采用自我鉴定表、自我创新表、自我发展表等。自我鉴定表:通过一个阶段的地理学习,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地理学习自我鉴定表,表中内容可以包括:地理学习方法、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学习态度等方面的鉴定。教师通过学生的自我定位,从中获得学生自我意识的信息。

上面所列举的评价工具,只是众多评价工具中的少数几种,仅供参考。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每一个地理内容都必须根据这些评价工具去一一评价,可根据不同内容的侧重点选择不同的评价工具。

工作态度自我评价篇5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生态文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城镇化;生态环境

文/徐鹤王会芝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提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特征之一。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解决的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是由于长期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决策价值观失衡、决策方式不当或决策执行失真使得城市或产业发展定位不准、规模过大、布局不合理和结构性问题突出等所导致的。无论是从其国际普及化程度还是从我国政府对其关注的力度,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无疑是当前最直接和有效地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等评价内容纳入到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战略中,实现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政策工具。

目前,我国对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均处于初始阶段,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愈发严峻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深入开展,其在理论、技术方法、管理等方面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其实施的有效性逐步受到各界关注,此外制约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功能发挥的因素也成为探讨的问题之一。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评估框架

自20世纪90年代始,英国、荷兰、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掀起了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多角度研究。我国仅有少数学者介绍了国外战略环境评价有效性的理论研究进展,但很少有学者深入研究中国特定制度背景下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评估框架。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不仅仅体现在自身制度系统和程序过程的完善上,还应包含更为宽泛意义上的功能发挥,即在目标实现的可达性、评价结果和结论的科学性以及因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而产生的衍生效果。

本文认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框架由三个方面构成,分别是制度系统的有效性、执行过程的有效性、发挥功能的有效性。制度系统的有效性主要包括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规章、政策支持和管理机制等;执行过程的有效性主要包括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操作实施程序、评估方法、报告质量等方面;发挥功能的有效性包括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在效果和外在效益。其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在效果反映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直接功能,是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作为辅助决策的工具,其结论和建议纳入规划和决策的制定过程中,对规划和决策产生的直接影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外在效益反映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间接功能,是指在实现其直接功能之外,对组织以及个人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评估三角框架”(图1)

,从政策系统、实施过程、实施结果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评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该理论框架的评估理念为环境影响评价在遵循特定的政策法规的基础上,按照环境影响评价的“政策法规支持一具体过程(操作与应用)一实施结果一实施效果一目标的实现程度”的评估方法分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发挥的制约因素

根据上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评估框架,结合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制度系统、执行过程和功能发挥方面还存在如下不足,制约了其有效性的充分发挥。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尚需完善

虽然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评法》)实施已有十多年,但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制度机制仍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当前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综合决策机制尚未建立,有章不循的情况屡见不鲜,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仍不能成为标准的规范,使得环境影响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形式。其次,我国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中,还存在着相关导则指南不健全的现象,能源、资源开发类,旅游,跟踪评价等相关领域的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尚未。例如,在跟踪评价方面,我国《环评法》中提出要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但由于缺乏相关的配套实施细则,使得该项要求形同虚设。最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机制尚不健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的经费使用、公众参与以及跟踪评价等难以有效展开。如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仅适用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对于公众的环境监督权、检举权以及司法救济权等权利没有相关的规定和细则。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体系有待建立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法,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我国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学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但是,当前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学研究尚未形成具有指导性的方法学体系,方法的应用主要针对单个环境要素的评价,缺乏对复杂的区域性以及宏观性环境问题解决的能力,且技术方法的选择具有主观性,不同方法的可比性欠缺;此外,针对环境保护的一些重点问题和全球的热点问题,比如复合型大气污染、气候变化、累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等问题,在理论研究和方法的应用方面仍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技术方法体系的不完善会直接影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影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发挥作用。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学科建设亟需提升

当前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较多,但是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学科建设却始终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原因在于当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主要侧重于评价技术方法的提高、环境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应用范围的扩展等方面,主要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看作一项具体的环境管理制度和专门的技术工具。在应用和实践中,主要将其看作一种具体的技术过程和辅助决策的手段,缺乏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本质属性和功能效果的思考,如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价值属性、功能定位、功能发挥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有待完善

当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内容不完善,对重金属污染的评估较少,对人群健康、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评价欠缺。由于没有相关的技术导则指引,也缺乏实践经验,实践案例中人群健康、气候变化等因素较少。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情况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该地区受环境影响的程度,开展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可以有效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有助于生态系统的保持与维护,但目前对生物多样性评估工作的重要性还存在不同认识,缺乏保护措施的跟踪检查和工程完成后的评估,并且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尚需研究。

提高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转变本位观念,构建以可持续发展为本位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当前,我国环境承载力已接近上限,为应刘环境污染加剧,保障生态安全,应尽快转变长久以来以环境为本位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在兼顾环境质量的同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所在区域的资源承载力,同时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及健康成本、社会及群众不断增加的对环境的诉求、国际绿色贸易堡垒等诸多因素,逐步形成以可持续发展为本位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此为工具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重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系统的核心是基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两大目标,构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价值规范,调整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系统。以生态文明建设面对且需解决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三大问题为导向,开展多样化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模式研究,基于生态文明,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分析、环境的预测评价、顶层设计,重点研究相关领域,如工业化、城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水电开发、交通、流域与区域海域开发等相关制度建设现状,分析能否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及其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响应与协调程度。

在落实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规划环评的制度建设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中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位与内容做出具体的规定和要求,然而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施的过程中,评价过程难以严格按照导则和条例规定的相关要求进行严谨科学的评价。因此,应改变制度建设上“重建设、轻监督”的局面,在逐步完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同时,加强法律法规落实的监管工作,做到“有法必依”,使已出台的法规导则真正落到实处。此外,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方面,应尽快出台相关领域的导则,如旅游、跟踪评价等领域的导则,使相应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再者,建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联动机制,同时整合政策环境资源,建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区域限批制度、环境规划制度、环境监测制度等相关制度间的联动机制,从而推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执行中的规范性。

完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将气候变化、居民健康风险融入评价

目前我国在政策层面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尚处于起步阶段,尚不足以有效地指导研究和实践。在对新型特征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的评估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对敏感、重要受体的评估尚不充分,并且尚未将对气候变化因素的评估纳入评价内容当中。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新常态下,我国应进一步完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方法的研究,纳入生物多样性、人民健康风险、气候变化等因素,逐步完善自身体系建设,以迎接新时期的挑战。

主要

参考文献:

[1]沈基清,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J].城市规划学刊,2013(1):29-36.

[2]王会芝,中国战略环境评价的有效性研究[D].南开大学,2013.

工作态度自我评价篇6

论文摘要: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原则包括导向性、客观性、全面性、以人为本、科争陛与可行性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终绔}生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等方面分别论述了评价原则的具体要求。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向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近年来,职业院校除了接受政府主管部门进行的评估检查以外,大多数院校都先后开展了用于自身教学质量监控的教学评价工作。教学质量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管理和调控,评价原则就是人们对教学评价规律的认识。

教学质量评价的原则是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依据,是评价者在评价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准则。评价的程序也应根据这些原则进行科学的安排。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价原则必须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必须符合职业院校的教学规律。它应该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活动规律的客观反映,必须以职业教育目标为依据,以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特征和原理为出发点,必须考虑到与质量评价相关的各种因素,以统一人们对评价规律的认识。提出科学的评价原则,对于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评价活动、提高评价质量、发挥评价的规范和指导功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导向性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促进师生发展、促进学校发展为出发点。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要科学、规范、系统,容量适宜,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指标体系与权重,使评价体系与职业教育目标一致,评价内容与培养目标一致,使其具有鲜明的导向性。

通过质量监控与评价反映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反映教学活动的运动方向和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反映教师的工作状态和能力;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收获和素质、能力提高的状况。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实施,正是对学校和教师工作进行了调整和控制,以目标为导向,从而使学校和教师的工作行为能够不至于偏离学校和社会的要求。评价方案的制定要关注师生群体的现状,制定符合多数人发展倾向性和层级有高低、发展有远近的方案。通过教学实践不断达成方案中不同层级的一个又一个目标,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励师生实现自我超越。评价结果要体现对教学质量的检测,而这种检测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学业上——只有学生通过在校的学习,获得了知识,提高了素质,培养了能力,才能证明教师的教学是有效的,学校的教育是成功的。

二、客观性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客观性表现在指标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和结果的客观性上。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主要特点就是它区别于仅靠主观意志的监控与评价工作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当然,这种客观性又依赖于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复杂工作,其结果是否客观,直接影响到监控与评价结果的效果和可信度。评价过程应公开、透明,评价结果应及时公布,让每一位被评价者都能及时知道自己各个阶段的工作状况,确保监控与评价的客观性、权威性和公信力。

三、全面性

所谓全面性,是指凡是影响和决定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都要纳入教学质量评价的范围。要全面地、恰如其分地评价教学工作中的各个方面和各项具体指标,不过分地突出某些方面或某些指标。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来看,必须注意到教学过程的多个环节,充分体现多角度评价内容的整体性;从教学质量评价的参加主体来看,既要有包括评价者在内的各方面、各层次的他评,也要有被评价者的自评;从被评价对象来看,既有教师,也有学生,既有部门,也有个人;从评价的方法来看,收集的信息要充分、全面,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可信度,不偏听偏信,还要注意到不同的评价者所处角度不同,对事物分析、判断的方法不同而可能产生的方法上和结果上的差异。对师生的评价不以一时、一事论短长,应该全面地评价个体和事物。对教师的教学不仅要看理论课堂的教学效果,更要看实践教学的落实和效果;对学生不仅看理论考试成绩,更要看操作和动手能力如何。当然,全面性与分清主次并不矛盾,对性质和作用不同的项目给予不同程度的权重是必要的,应做到恰如其分、各得其所。

四、以人为本

在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中,必须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落到实处,要把广大师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依靠师生,争取广大师生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所制定的各项制度、措施和评价办法以及指标设计,必须最大限度地体现以人为本,强化人文关怀,实施对师生有效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人性化管理。必须把为师生创造有利的、最佳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放到突出的位置,尊重、关心、爱护、帮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成就个人事业与学校事业的共同发展。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还要提倡换位思考。要从师生的角度出发,把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从原来的以检查、监督为主转变为以鼓励和提倡为主。要怀着发现好的教学典型和总结成功经验的愿望,了解教学改革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听取师生们对教学工作的要求、呼声和意见。发现、总结和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师们一起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评教中以同行的身份出现,尊重教师,平等待人,与人为善,以谈心的方式、商讨的方法,共同研究切磋,做到启发点化、引导激励改革教学,使教师心悦诚服地接受意见。

五、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

所谓科学,是指所设立的评价指标及权重,能够反映学校、教学部门和师生的教学活动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对应关系及其程度,反映教学效果的内在关系。

对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来说,其科学性就是指教学质量评价方案、指标体系和评价活动都必须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符合教学过程的规范要求。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深入分析评价对象的本质特征,找出决定评价对象本质的主要因素及其内在联系。指标的确定、层次或级别的划分、权重的赋予都要强调科学性,使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整体完备性。科学性还体现在评价过程之中,要求整个评价过程和参与评价的人员都要坚持严肃、认真、科学的态度。同时,评价手段应尽可能现代化,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可行性指的是评价方案的可操作性、评价对象之间的可比性、指标体系的可测性和评价工作的简易性。为了使教学质量评价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持续、有效地开展,评价方案、方法就要从实际出发,努力做到简易可行,评价指标的要求应该是评价对象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教学质量评价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也是相辅相成的。评价的科学性以可行性为基础,决定着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评价的可行性又以其科学性为前提,决定着评价工作的推广普及,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教学质量评价工作达到应有的目的。

六、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是两种侧重点有所不同的评价方法。定量分析是对教学质量评价对象进行的数量分析和比较,这种分析侧重于量的方面,其特点是分析因素单一、精确、明快、简单、易于比较。定量评价强调数量化计算,以教育测量为基础,特别是它以客观化、标准化、精确化、量化、简便化等鲜明特征为世人所推崇,并在一定程序上满足了以选拔、甄别为主要目的的教育需求。但定量评价往往只关注可测性的品质与行为,忽视个性发展与多元标准,把丰富的个性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简单化,成为抽象的分数表征与数量计算等。

定性分析是对被评价对象的状况和性质所进行的判断,这种分析侧重于质的方面,其特点是综合性、模糊性较强,注意抓住事物的重点和本质。定性评价强调观察、分析、归纳与描述的方法,关注个人在“质”方面的发展,关注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强调对个人的优缺点进行系统的调查,并对个体独特性做出“质”的分析与解释,是具有实质性内容的一种评价机制,因而更具有现代人本思想和发展性理念。体系。

一般来说,定量评价便于数据处理,有利于提高评价的准确性,重视客观公正性,减少主观随意性,也便于区分出等级。但是,教学活动具有复杂性,尤其是现代职业教育所倡导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其教学活动中的有些内容是无法精确量化的,定量评价常常将一些无法量化的问题排除在外。而定性评价注重评价人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强调观察和交流,但却难以保证客观公正,有时也会使评价结果模糊笼统,弹性较大,难以精确把握。因此,科学的评价体系应将两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定量评价可以采用传统的得分制或等级制,定性评价可以采用语言描述、评语的形式。两种评价应取长补短。

在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许多指标的确定、权重的规定都是可以量化的,利用模糊数学、统计学的理论和技术,对获取的信息应尽可能量化,使评价结果尽可能客观、准确。但是,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其成果是精神产品,全部用定量评价还难以办到,对难以量化的指标,可运用定性的方法,综合地加以评价,因果:,教学质量评价既需要定量分析,也需要定性分析。数量和质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既没有离开数量的质量,也没有离开质量的数量。二者应该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统一起来进行分析。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前提,也是归宿,不能离开定性分析去搞定量分析。

定性评教给出的是文字描述,定量评教给出的是数字分数。建议性评教一般是定性的,考核性评教一般是定量的。定量不是万能的,因为有些指标(甚至可以说是多数指标)是不好定量的,一定要定量评价其计分标准也不好把握,如师德表现。这就要求我们不要迷信定量测评,一方面在测评时应尽量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评分标准不宜太细;另一方面对评价结果表明不能唯分数论,不能简单根据测评分高低进行排名、排序。

在指标体系设计上,除了有一部分能精确的量化指标外,也应有主观定性的内容,主要侧重于调查对学校、部门和教师的建议和意见,这样一些具体信息对学校和教师来说,要比单纯得到一个抽象的评价分数和等级更有意义。定量与定性的结合,增强了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增加了评价的效度,对提高教学质量帮助更大。

七、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静态评价是对评价对象已达到的水平或已具备的条件进行的评价。其特点是不考虑被评价者今后的发展趋势,只考察评价对象在其以往一定时间和空间中的现实状态,能够明确it,z价对象是否达到了某种标准,便于横向比较。缺点是不利于纵向比较,不便于了解评价对象的过去状态和今后发展的潜力,达不到全面评价的目的。

动态评价是对评价对象发展状态的评价,特点是既看现实状态,也根据其历史情况,注意其发展的历程、潜力和发展趋势,着重于纵向比较。因此,通过动态评价可以研究被评价者的变化历程,了解其发展的规律,有利于指导、激发评价对象的进取精神。缺点是不便于横向比较。

传统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侧重于静态评价,采取在某一时问内对被评价对象和评价项目进行测评的方法,具有特定时段的横向可比性,未注重评价结果的连续性和评价对象的变化性,缺乏被评价对象的纵向可比性,不能反映被评价对象的动态趋势。要提高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水平,就要做到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建立发展性评价模式,既明确评价对象的现状和水平,又能够明确其发展变化趋势,有利于评价导向、激励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全面、正确地评价被评对象。

八、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为了使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更加完善、合理,必须坚持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职业院校来说,不应满足于在政府教育部门组织的评估检查中取得的“优秀”称号,还要注意来自于社会的评价和群众的“口碑”,用招生状况和就业率这两把“尺子”度量院校自身。现代教学评价的任务不仅仅是给被评价者做出定论,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改进被评价者的工作。因此,教学评价不仅要有领导、专家、同行、学生、家长、社会参加的他评,还要有被评价者参加的自评。失去了被评价者的参与和积极性,评价也就失去了它的本来意义。同时,被评价者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是保证全面、公正地进行评价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没有被评价者对自身工作的信息和看法,iq,z价就失去了一个方面的依据,其客观性和公正性也就难以得到保证。应该注意的是,被评价者参加评价应当作为参加评价的主体之一,除了进行自我评价之外,也应享有对评价最终结论提出申辩的权利,这不仅体现了对被评价者的尊重,而且通过答复申辩,能进一步加强双方的沟通,有利于更好地改进工作。

九、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工作态度自我评价篇7

[关键词]员工自我评价博弈分析绩效评价

自我评价是主体从自身需要出发来看待作为客体的主体属性的过程,也就是主体把经过选择的主体需要与作为客体的主体属性之间所形成的价值关系反映到主体意识中来的过程。员工自我评价的最显著特点是评价主体和作为评价客体的主体是同一个主体,即评价主体以自身作为评价客体进行评价活动的过程。在组织绩效评价中,员工自我评价是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组织绩效评价的有效性究竟怎样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运用博弈论对员工自我评价进行分析,以研究员工自我评价的有效性。

一、员工自我评价的博弈分析

1.假设条件

第一,假定员工自我评价的结果完全由自己决定。第二,假定员工是只关心自己利益的“理性主体人”,即经济学中人性本私的人性假设。第三,假定员工自我评价的策略选择是为了获得个人利益(或效用)最大化。

2.策略空间

员工自我评价的策略空间均为:自我评价高分和自我评价低分,并且员工自我评价高分会对员工带来高收益(或高效用),自我评价低分会对员工带来低收益(或低效用)。

3.题设

有一企业在对员工进行绩效考评时,实施了360度绩效反馈计划,即通过上级评价、下属评价、同事评价、客户评价、自我评价来全面反映员工的业绩。现就员工自我评价一项进行打分,在员工自我评价高分和低分之间进行策略选择。

4.nash均衡求解

根据经典博弈理论,假设员工自我评价是一个一次性博弈。现有甲、乙两位理性员工,每位员工都独立自主地制定策略:打高分(假定带来的收益或效用为10)、打低分(假定带来的收益或效用为6)。这样,就得到员工自我评价的收益矩阵(如表所示)。

假定乙选择高分,甲有两种选择和两种结果:甲选择高分,获得收益或效用10;甲选择低分,获得收益或效用6。两者相比,在乙选择高分时,甲选择高分有利。假定乙选择低分,甲也有两种选择和两种结果:甲选择高分,获得收益或效用10;甲选择低分,获得收益或效用6。两者相比,在乙选择低分时,甲选择高分有利。因此,甲的策略是:无论乙给自己打高分或打低分,甲选择高分都是对自己最有利的优势策略。

乙的推理过程与此相同。乙的策略选择是:无论甲给自己打高分或打低分,乙选择高分都是对自己最有利的优势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得到了员工自我评价的纳什均衡(10,10),即(高分,高分)。也就是说,在员工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无论其他员工给自己打高分或打低分,员工自我评价的优势策略都是:自己给自己打高分。

二、员工自我评价的有效性研究

人力资源绩效考评中,多数组织非常强调员工自我评价,在组织的考核中也非常强调组织的自我评价。通过博弈分析,可知:要考察员工自我评价在绩效评价中的有效性需要综合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纳什均衡状态员工自我评价对绩效评价的影响是无效的

通过对员工自我评价的博弈分析,使我们对员工自我评价的有效性产生了质疑。由于员工自我评价的结果是评价主体对自我的评价,出现了纳什均衡(高分,高分),这说明员工自我评价在绩效评价中没有区分度,所起的作用及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小。也就是说,有没有员工自我评价对被评价者的结果影响不大。所以,在绩效管理中应逐渐减少员工自我评价的权重,甚至取消自我评价的环节。

2.员工自我评价的有效性与人性假设密切相关

中国哲学传统中有性善论与性恶论之争,孟子持“人性本善”之假设,荀子持“人性本恶”之假设;经济学有“人性本私”之假设;管理学有“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自我实现人”之假设。不同的人性假设,员工自我评价的有效程度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员工自我评价的信度、效度与人性的假设息息相关。众所周知,管理学是基于经济学的研究,自我评价的博弈分析就是基于经济学的人性假设而得到的纳什均衡(高分,高分),从而对其有效性产生质疑。因此,基于不同人性之假设,员工自我评价的信度、效度是不同的。譬如,如果员工对自我的评价都能从公开、公平、公正的角度出发,那么,员工自我评价的信度、效度值得肯定,员工自我评价是有效的。

3.员工自我评价的有效性与组织文化环境紧密联系

Heine和Lehman等人认为:东西方两种文化下的自我评价是不同的,西方文化(以美国为代表)趋向于追求积极的自我评价,而东方文化(以日本为代表)则存在一种自我批评的倾向。因此,研究员工自我评价的实证效度及其与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的相关模式在东西方两种文化中是有差异的。由于不同的组织有自己不同的文化,即使同一组织也存在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因此,员工自我评价的有效性与组织的文化环境血肉相联。

4.员工自我评价的信度、效度具有动态性

员工自我评价是很复杂的。其复杂性就在于员工自我评价受主体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当员工自我评价的主体因素或客观因素发生变化时,那么员工自我评价的信度、效度也会发生变化,其趋势可以由有效变为无效,也可以由无效变为有效。因此,关注影响员工自我评价的主体因素或客观因素之变化,是提高绩效管理中员工自我评价之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组织进行绩效评价时,为了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选取科学的考评方法,提高绩效管理的有效性,有必要重新审视员工自我评价在绩效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组织个体在具体实施员工自我评价时,应从员工的人性假设、组织的文化环境特点及员工自我评价的动态变化等多方面来综合考虑员工自我评价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潘玉香:影响自我评价活动的因素分析[J].前沿,2007年第10期:25~26

[2]公强伍楠林:反倾销税实施对进口国的福利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8年2月下旬刊:16~18

工作态度自我评价篇8

【关键词】生态航道;层次分析法;评价指标体系;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U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973(2016)02-0010-05

1引言

随着我国水运行业的快速腾飞,航道建设进入了黄金发展期。201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加大航道建设力度,建成畅通的高等级航道网,标志着内河水运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该意见同时也强调在航道工程建设和运行中,更加注重保护水生态环境,落实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措施,实现内河水运绿色发展。2013年长江航道局提出按照绿色低碳、生态发展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长江航道现代化建设中,将长江黄金水道打造成为生态文明航道。2016年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些都表明生态航道建设已成为内河航道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生态航道的概念来自生态河流与生态河道的研究,生态航道的建设建立于传统航道建设基础之上,综合考虑航运开发与水沙条件、水生生物、生态环境等的关系,在航道建设各领域各环节,采取新的生态技术、工程管理等措施,从而实现航道建设与生态系统的协调。生态航道的理念从根本上描述就是将传统航道的通航功能与自然河流生态系统和谐统一起来,注重发挥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使其在发挥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具有良好的整体景观效果、合理的生态系统结构和稳定的自我恢复能力。生态航道是指一种航道建设、管理、养护的思想和理念,是航道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我国生态航道的研究与建设已起步,但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目前相关研究与实践还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同样也缺少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生态航道进行准确的评估。本文在分析现有航道建设技术的基础上,探讨生态航道的评价指标,探索构建生态航道层次分析评价指标体系。

2层次分析法

本文探讨采用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该方法首先分析系统中各组成因素间的关系,选取评价指标,然后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该模型通常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采用合理的标度将定性主观判断转换为一个定量的判断数值,再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最后计算组合权重并进行综合评价。

3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

生态航道评价不能采用单一的标准或指标,它需要从航道施工、资源节约、环保低碳、生态健康、景观协调、服务完善、运行维护简便等方面综合分析航道工程是否符合生态航道的要求。为了建立能够反映航道工程生态化综合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评价指标时需要遵循以下6个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要能客观反映生态航道的内涵,能较好地度量生态航道技术生态、环保等综合特性,指标本身应含义明确,简便易测,评价方法科学规范,评价结果真实、客观。(2)代表性原则构成生态航道的元素很多,选取的指标应能够体现航道工程在某一方面的主要状况和特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最大可能的集成度,反映问题深刻且具有实际意义。(3)综合性原则选取的指标不仅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和测评航道工程是否符合“生态航道”要求,同时也反映航道工程与生态、环境、社会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足够的涵盖面。尽可能采用标准和名称、概念和计算方法,使得评价指标体系清晰易懂,能同时被专业人士和相关政府官员所理解和接受。(4)发展性原则所选取指标既要反映航道工程的发展现状,又要反映其发展过程与趋势,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结合,符合空间和时间上的可比性,使得评价结论能够从纵向自我比较和横向上与其它工程进行比较。(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选取的指标应既有定性描述又有定量分析,应尽量使定性问题定量化,便于后期的数据处理,保证综合分析的客观性,难以量化的重要指标可采用分等(或分类)进行定性分类评价,定性等级不宜过多,一般以3~5个为宜。(6)可操作性原则选取指标时应充分考虑到数据资料的来源及获取的现实可能性,尽量选取数据可得、成本低、概念明确、计算方法简单的指标,使得评价方法易操作易理解,避免指标过于庞杂,无法操作。

4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根据生态航道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初步拟定将生态航道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1)目标层生态航道评价的目标在于对目前众多的航道工程是否符合“生态航道”的要求予以评价,综合评价航道工程的设计、施工及运行维护等全过程的“生态”性能,为生态航道方案的建设提供参考。(2)准则层生态航道评价的准则包括施工生态性、航道生态性、航运环保性、航道可持续性与社会适宜性5个方面。前4个准则反映航道工程实施前期取材加工、工程施工及运行管理等实际操作过程是否符合“生态性”的要求,最后一个准则从司乘人员与航道沿线群众角度出发,反映航道的社会服务功能。(3)指标层依据准则层提出的5个准则,针对每个准则提出具体的评价指标,具体反映航道工程在某个方面的符合准则要求的程度。指标层是评价指标体系的最基本的组成单元。

4.2评价指标分析

依据5个准则,从5个方面对具体评价指标进行分析。4.2.1施工生态性指标包括取材环保性、施工简易性、生态破坏程度和生境恢复速度等4个指标。(1)取材环保性航道整治工程材料获取过程是否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如大规模的开山采石、砍伐森林等现象,选用的工程材料是否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当引进外来物种进行植被护岸时是否会造成物种入侵、挤占本地物种生存空间等现象。(2)施工简易性评价航道整治工程施工过程是否简便易操作,包括是否使用大型机械,挖填方量多少,施工工艺复杂程度以及施工期长短等。(3)生态破坏程度航道整治工程施工过程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包括炸礁、疏浚、护坡、护滩、护底等工程措施对区域水陆环境要素及生物的影响等。应尽量减少其影响程度和影响时间,尤其是某些生物可能在特殊时期具有特殊生活条件需求,施工时应考虑予以避让。(4)生境恢复速度航道整治工程完工后区域基本生境要素的恢复速度,包括水体流速、透明度、浊度等物理指标,水体营养盐等化学指标,土壤厚度与肥力以及浮游植物与草本等初级生产者恢复速度。基本生境要素的恢复是整个生态系统恢复的基础。4.2.2航道生态性指标包括航道水质等级、生态水文满足度、栖息地适宜度和生物多样性等4个指标。(1)航道水质等级航道运行阶段,航道水质等级及主要超标水质指标等。(2)生态水文满足度航道流量、流速、水位变幅、水流结构等水文过程对区域生态系统分布的影响以及对生态系统实现结构与功能基本需求的满足程度。(3)栖息地适宜度通过栖息地适宜度指数、多元统计方法等分析指示物种所需的物理生境条件,评价栖息地适宜度,为水生生物提供一个适宜的物理生境,(4)生物多样性通过相应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指标量化评价区域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直观体现,遗传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4.2.3航运环保性指标包括航道利用率、船舶污染控制、单位运量能耗和生态系统干扰度等4个指标。(1)航道利用率航道利用率不以航道的绝对尺度、航道等级和通航能力为评价依据,而是以航道的通航利用率、通航保证率、数字化、信息化等为依据,评价航道的管理运行水平。(2)船舶污染控制评价船舶运输过程中含油污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以及突发污染事故的控制和处理能力。(3)单位运量能耗评价船舶的节能减排能力。提倡船型标准化,加强环保绿色技术在船舶上的应用,推广清洁能源,降低单位运量能搞,提高船舶绿色性能。(4)生态系统干扰度航道运行期河道原有生态系统是否受到较大干扰,是否存在本地物种生存条件遭破坏、生态系统种群结构被迫调整等现象,船舶噪音、螺旋桨伤害等是否对特定物种种群造成直接影响。4.2.4航道可持续性指标包括选取造价经济性、航道工程使用年限、维护便利性和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等4个指标。(1)造价经济性航道工程造价是否合理,投资回报率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可推广性。(2)航道工程使用年限航道工程使用年限的长短。(3)维护便利性航道工程后期维护是否方便简捷,是否需要频繁维护,在遭到简单破坏后能否完成自我修复。(4)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河道生态系统是否具备较强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生态系统遭遇一定程度破坏时,系统是否具有自我修复稳定的能力。4.4.5社会适宜性指标包括景观协调性、亲水和谐性和服务丰富度等3个指标。(1)景观协调性不同类型景观在河道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是否存在多样化和变异性,景观斑块和廊道等布置是否合理,是否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2)亲水和谐性是否满足公众对水体景观的基本需求。城市区域的航道建设是否考虑居民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建设与城市环境和谐的亲水景观空间。(3)服务丰富度司乘人员视觉是否满意,导航设置是否完善,航道服务区分布是否合理,服务区功能是否丰富。

4.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所确立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和准则,及对具体指标的分析,在层次分析和比较借鉴的基础上,确立了由1个目标、5个准则和19个具体指标所构成的生态航道评价指标体系(表1)。

5结语

层次分析评价指标体系比较符合一般决策思维的过程:分解、判断、综合;评价内容也比较全面系统,在相对重要度确定得比较准确的情况下可靠度比较高。但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中,由于研究水平的差异,评价重点的不同以及工程客观限制等因素,均会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指标也存在着拆分细化的情况。另外,在确定权重的计算过程中,指标间的标度由评价者或专家给定,受到一定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该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要随着生态航道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的发展,不断的自我发展和改进,并通过集合更多专家意见的形式,减少主观影响,提高体系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参考文献】

[1]金莹.内河航道生态型护岸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3.

[2]刘均卫.长江生态航道发展探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24(S1):9-14.

[3]陈一瑶,施俊羽,周薛凯.生态航道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水运,2014,14(11):78-79.

[4]赵斌.浅谈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港航系统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工作态度自我评价篇9

关键词:动态评价客观真实性

静态评价难以对学生的认知历程和对学习潜能进行有效分析与评价。尤其在平面设计教学中,传统静态评价的弊端暴露得更加明显。动态评价的最大特点是能跨越多个时间点观察评估学生的进步与改变情形,了解学生动态认知历程、学习迁移与认知能力变化的特点和潜能。

一、动态评价更全面

平面设计教学的评价相对比较复杂。在现行的平面设计教学中,包含了相关软件的操作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的具体运用,相关其他知识的掌握等内容。运用以往静态的评价,很难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单凭静态的评价很难作出较为公正、准确、全面的评价。动态评价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评价工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要想对教育教学的动机、目的、方法、手段、过程、结果等作出更加准确、全面的评价,就必须建立立体、多元的动态评价机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平面设计课程中,单一教师的评价容易产生疏漏。在运用动态评价的过程中,可以使评价更加多元化,更能反映出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这个评价系统既考虑到了差异,又考虑到了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间互评、个人自评。让他们了解所要解决的事情,了解评价的手段和方法,从而更清楚、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使评价过程成为一次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个人特点,体现出个人真正的能力是运用动态评价所达到的一个效果。

设计过程不是单一的“1+1=2”,而是综合地将所学的构成、色彩、创意、技术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所产生的结果要远远大于固定值。这就要求在日常的训练中,不能静态而应动态地评价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知识的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特长的发挥等综合情况。评价的角度要多样性,既要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也要看学生觉悟的提高,还要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注意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动态评价更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实施动态评价过程中,根据专业对人才的需要,充分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考察其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行为的方式和效果;根据岗位需求,要考察主体的个人表现,又要考察其在整体中的协作精神,考察其对他人、对群体的帮助与贡献大小,还要考察其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品质、个性、发展潜能等。通过评价要适时引导和促进学生不断地发展和自我完善。在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要不断收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判断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通过评价可以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确立发展方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特别是在平面设计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所遇到的问题既有抽象的专业问题,又有具体的技术性问题。将各方面知识有机融合完成的作品,其结果本身不能全面、真实地体现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因此,实施动态的评价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在动态评价学生时,要注重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表现,无论是理论的,还是技能的。通过对时空的推移评价将会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情况,这对问题的发现、改进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静态的评价,有一定的偶然性。也许在某一时候,对于特定的问题评价是正确的。由于其具有一定的机会性,当从其他角度进行评价时,就会因为不客观的因素,导致评价的不准确。实施动态评价,因为有一个时间段,这样针对具体的问题动态的评价将会体现得更客观、更准确,更能反映学生在某一问题中能力的真实状况。所以,在以操作动手为主的教学中用动态评价的考核更能反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的真实情况,对教学中存在问题能够有所反映。在平面设计课程中,由于运用动态评价,能够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客观的评价,对学生在综合能力发展上的提高会有更积极的作用,对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专业人才,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具有显著的效果。因此,将动态评价运用于平面设计课程中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黄纯国,习海旭.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的“双层情境”观[J].现代教育技术,2008(8).

[2]陈旭辉.浅议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5).

工作态度自我评价篇10

一、深刻理解新常态下广西职称改革工作的新使命

2014年5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在随后的多次重要会议上阐述了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新常态带来的九大趋势性变化。经济新常态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正在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新常态蕴含新机遇、提出新要求,我们要认清新常态下广西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国家深入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东盟合力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着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为广西发挥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加快形成面向国内国际的开放合作新格局,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国家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支持中西部地区培育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左右江革命老区“三区统筹”纳入国家开放发展战略,为广西将良好的区位和政策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力,拓展了广阔空间;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步伐加快,深入实施“双核驱动”战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释放市场主体活力,为广西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新常态下广西面临更复杂更严峻的挑战:广西最大的挑战是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最强的制约是创新能力不强,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难度大。

适应经济新常态,引领经济新常态,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提出:“广西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在人才,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和历史担当,切实重视和加强人才工作”。自治区主席陈武也提出“必须把科技作为创新之要,把人才作为创新之本。”自1988年恢复职称工作以来,从国家层面到各省、自治区都始终把改革作为方向,“职称”与“改革”密不可分。职称改革的历史就是新中国知识分子政策、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的缩影,职称改革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承担了不同的历史使命。职称工作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手段,担负着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的重要职能,是人才强桂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工作,始终是职称改革之本。我们必须在充分认识国家以及广西经济新常态面临的形势任务的前提下,紧紧围绕国家、自治区关于经济新常态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关键性的政策,加快职称改革工作步伐,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新常态下的职称改革工作,充分发挥职称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作为职称工作战线的同志,做好经济新常态下的职称改革工作,需要更加增强职称改革的责任心和紧迫感,更加自觉地把握职称改革的根本方向,更加坚定地担当职称改革的历史责任。

二、勇于探索新常态下广西职称改革工作的新思路

今年及今后一段时间职称改革工作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全区专业技术人才工作会议要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心,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严格依法行政,激发激励全区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具体应把握以下几个方向:

(一)职称改革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经济新常态需要通过创新增强竞争力,通过创新驱动,寻求发展的动力。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人才为先,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更加注重培养、用好、吸引各类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职称改革要把服务创新驱动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

一是要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人才合理自由流动。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全面深化改革出发,要求我们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建立聚集人才机制体制,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健全完善人才的流动、激励和评价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职称改革,就要敢于打破现有人才政策的体制机制束缚,使职称制度回归对人才能力和水平评价的本质属性上来。2014年开展的贯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发展通道试点就是一个非常有益的探索。下一步,我们要更新观念,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影响创新驱动,阻碍人才合理流动的瓶颈问题进行改革。充分发挥职称政策的导向作用,立足产业企业发展需要,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打造与产业链相协调的人才链,按照创新规律培养和吸引人才,按照市场规律让人才自由流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二是要注重完善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和评价办法,促进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现有职称评价体系中,奖项、论文所占比例过重,社会上已经形成评职称就是“评奖项、拼论文”的看法,甚至催生了的黑色产业链。问题产生的根源,其实是职称评价标准体系的合理性以及职称评价手段方法的缺失。在现有职称评价指标体系中,思想政治素质、学历资历、业绩成果、奖项、论文是综合一体的,从理论上看,职称评审并非论文奖项的评审。但实际操作中,由于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缺乏有效的评价手段,评委评审过程中较多地依赖奖项论文这些已有的外部评价指标,导致社会上产生一种错觉,对专业技术人员也产生了错误的评价导向。因此,下一步职称改革中,应注重研究更为有效的评价制度和办法,要鼓励创新、注重实绩,区分系列、分类研究,建立更为准确的评价条件,强化人才在职称评审中专利发明数、科技成果转化数等“硬杠杠”的权重,合理控制奖项、论文数量所占比重,构建创新驱动的职称评价导向体系。

三是要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创新创业。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广西加快发展的主力军,改革开放的主动力,创新创业的主渠道。职称改革应顺应经济成分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扶持和支持力度。非公有制经济中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及评价体系具有区别于国有企业单位的鲜明特点。长期以来,由于忽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特点的研究,疏于管理,导致非公有制经济人才队伍建设长期滞后,影响甚至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加大服务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力度,出台必要的倾斜政策,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发展和壮大,进而推动全民创新、万众创业。

(二)职称改革要体现简政放权的改革方向

经济新常态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现行的职称管理工作实质依托的是政府行政管理权力。因此,经济新常态下,职称改革尤其是职称管理体制的改革主要方向应是简政放权,做到“有所不为,有所为”。

一是要“有所不为”,落实权力的“减法”。今年,我们在去年下放卫生、教育评审权的基础上,将继续在梧州、玉林开展下放卫生系列评审权试点改革,从而缓解基层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等矛盾,推动广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程。同时,在进一步下放高校评审自的基础上,还将探索在高校开展评聘结合的试点研究。通过简政放权,赋予试点市和高校更多的用人自,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试点市和高校形成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机制,有效衔接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解决评聘矛盾。下一步,我们将通过简政放权,逐步减少和避免对基层单位的微观管理和控制。

二是要“有所为”,善用管理的“加法”。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并非简单地一放了之,而是应在下放权力的同时,加强监督,优化管理,做好服务。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根据广西经济社会的特点,结合广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发展状况,在简政放权的同时,探索创新制度、优化管理、强化服务“三位一体”的职称改革基本框架,把广西职称改革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三是要积极探索市场化职称评审新模式。在具体职称评审管理层面,各高级评委会应在立足更好服务专业技术人才,确保职称管理规范有序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引入社会化的职称评审模式,通过行业协会、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开展评审工作,提高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科学化水平,提升职称评审公信力。

(三)职称改革必须坚持依法行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要求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要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由于国家缺乏职称改革立法,具体工作层面长期依赖政策管理,广西职称改革贯彻落实依法行政的要求任务艰巨。下一步,需要在以下两个层面加大力度:

一是加大制度建设力度。通过修改广西职称工作的管理程序文件,提高文件的发文层级,赋予职称改革及管理的基本权力依据;梳理职称管理中的深层次矛盾,建立更为规范合理的职称管理制度体系,明确职称评审管理的基本程序及组织架构,使之成为全区职称改革工作的基本指导性文件和政策依据。

二是强化制度管理,减少人为判断。要杜绝凭感情管理,靠感觉判断,口头答复形式执行政策等不规范的职称管理做法,强调职称管理全程制度化,职称管理机构职责法定,法无明文授权不可为。

(四)职称改革要协调有序,稳慎推进

目前,职称评聘矛盾、人才分布不均衡导致的结构性矛盾等在部分地区、部分行业依然严峻,而职称改革作为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子系统,必须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回顾近30年来的职称改革历程,广西职称改革的顺利推进,必须注意协调好上下关系,做好内外制度平衡。

第一,协调上下,遵循国家分类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安排。国家人社部明确提出要开展职称制度改革总体思路论证,以分类改革为核心深入推进职称管理体系改革。下一步,国家层面的职称制度改革将会以分类改革为目标,在中小学教师系列、工程系列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以分类管理为核心的职称制度改革。我们各项职称改革工作,必须服从和遵循国家职称改革的顶层制度设计,按照国家有关改革的总体部署和安排扎实推进。

第二,平衡外部,注重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协调推进。随着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评聘矛盾在部分行业、领域尤为突显,确需采取有效手段,加强职称评审管理。职称制度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台,必须统筹考虑,确保平衡。通过加强政策研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化解评聘管理中的结构性矛盾。

第三,衔接新旧,做好与已有政策及其他人才政策的衔接与配合。职称改革中,要切实找到政策的制定依据,使政策规定合法有效,要避免新旧政策的冲突,防止与国家、自治区其他政策规定的抵触和矛盾。

三、努力实现新常态下做好职称改革工作的新要求

职称改革任重道远,适应经济新常态,需要职称改革不断跟进调整,需要我们不断提升做好职称改革工作的能力水平。

(一)不断优化管理,提高职称工作服务能力

要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优化管理流程。职称申报流程过于繁琐,为社会普遍诟病。近年来,广西以职称信息化建设为主要抓手,通过网络化申报评审试点、优化集中审核流程、调整考试取得证书发放流程等,有效提升了职称管理效率。下一步,应继续加大职称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优化的力度。通过结合网络化评审系统建设,探索采取扁平化管理模式,调整职称申报管理流程;试点运行职称证书管理系统,实现职称证书管理全程信息化等,达到以技术创新推动管理优化的目的。各级职改工作部门也应加强政务公开力度,充分借助网站、媒体等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确保职称政策和管理过程更为透明公开。同时,也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开展职称申报审批流程优化,加快评审组织、结果报送、证书下发等进度,服务广大专业技术人员。

(二)切实加强监管,确保职称评审公平公正

职称工作直接面向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是党的人才工作职能的延伸。各级各系列职改部门应落实管理责任,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各级各系列职改部门应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申报人员材料造假、违规申报等行为查处力度;要加强评委以及学科组的管理,严格落实评委会封闭评审管理等措施,防止评委违纪违规行为发生;各级职改部门要在近几年规范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对各级评委会评审活动的监督指导。自治区层面将继续在中小学教师系列、卫生系列以及工程系列等下放评审权的各市,采取异地委托交叉评审方式组织评审,不断提升职称评审社会公信力,确保评审公平公正。

(三)做好协调配合,形成职称改革工作合力

第一,加强管理,加强协调沟通。职称管理体系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按照权限,分级管理。各市、县职改部门应切实清晰掌握自己的职责,各部门应合理界定自己的工作范围,对本级本部门管理权限范围内的事项要敢抓敢管,不能遇事推诿,管理缺位,进而损害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利益,损害职改部门的形象。各级各部门在职称政策执行中有什么问题要及时沟通联系,各级各部门都应维护职称改革政策的统一性和严肃性,确保职称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各级职称工作者队伍建设是做好职称工作的基础。面对新常态的新任务新要求,职称工作者要履行好工作职责,落实好各项改革任务,必须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尽职履责的能力和水平。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为基层服务,为广大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各级职称工作者要廉洁自律,坚决杜绝违纪违规行为发生。职称工作涉及每个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在职称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各级职改部门工作人员,都应保持高度的责任心,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切实维护好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