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蒲松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55:53

狼蒲松龄篇1

屠夫的心顿时出于无奈,只得边向前走,边在心里琢磨良计。最后决定把剩下的骨头丢了根给它们,大步流星往前跑,未料到骨头被其中一只狼叼去啃了,而另一只仍然尾随其后,没办法,屠户只好又仍了根,可它们又一个吃,一个继续追赶屠户,“唉,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啊”屠户困惑地想着。不一会儿,骨头丢完了,可那两只贪得无厌的狼还是像刚开始一样一同跟在屠户后面……

屠户见两只狼不走,心里又七上八下起来,想着自己危急的处境,不由地打了个哆嗦,心想:“我今天怎么这么倒霉啊,遇这两冤家,它们要是现在给我来个突然袭击,前后攻击我,我怎么应付得了啊”!正被这事儿烦琐着,想着万一没办法了,干脆和它们拼了,猛得往旁一看,看到不远处的野外一片茫茫,几乎全是菜地,竟发现其中还掩藏着一个打麦场,中间还有场主堆积的像小山一样的柴草。

屠户计划到就把那儿与狼展开一场搏斗,策划好这完美的计谋后,他叹道:“真可谓‘当神关闭一扇门时,必会同时打开一扇窗’啊!”屠户暗自庆幸,连忙一遛烟儿地飞奔到柴草下面躲着了。屠户松口起后,从中抽出一把锋利的屠刀握在手中,随时准备等待狼的进攻。

狼看到屠户拿起刀似乎还有两下子,想到:我们现在若是莽撞地去攻击他,说不定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呢,还是三思而行得好。它们提高警惕,不敢轻易采取进攻,但也不肯善罢甘休,只是瞪起双眼怒视屠户。持续一段时间后,双方都未发生动静,屠户稍稍松弛一会儿后,惊异地发现前方不见了一只狼的踪迹,只剩另一只狼像只狗似地蹲坐着,并且神情悠闲得很,眼睛都快闭上了。

屠户在心里经过反复思量后,便一个箭步过去,“风驰电掣”一般,一挥刀,把狼的脑袋被劈开了,屠夫又是手舞足蹈地几刀下去,狼被砍得遍体鳞伤,无力地蜷缩着做垂死挣扎,结果终于倒在了血泊中……

狼蒲松龄篇2

这天,石乡绅果然带了一群自命不凡的文友,趾高气扬地来约蒲松龄比试。蒲松龄对这些人一向敬而远之,对这种比试也没兴趣,就推脱了。石乡绅以为蒲松龄胆怯,哪里肯依,定要看他当众出丑。正在这时,石乡绅看见一只小鸡死在砖墙后面,便出了个上联难为蒲松龄:

细羽家禽砖后死

蒲松龄一听,这是在诅咒我呀!看来今天不给他点颜色瞧瞧,他还真拿我当病猫了。于是,蒲松龄装作无能的样子说:“石乡绅,我刚才说了,我真不会对对子。你要实在想让我出洋相,我也只能勉为其难了。只是不知道,这下联我能不能一个字一个字地对呢?”

石乡绅一听,差点乐出声来,同来的那些酸文人,也一个个脸露鄙夷之色。是啊,稍有点对联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对联最讲究上下关联,讲究意境深远,要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对,鬼才知道会对出个什么东西,弄不好就对出个大笑话来!石乡绅当即满口答应:“好!你就一个字一个字地对吧,我让人帮你好好记下来,以免你一会儿忘了。”

蒲松龄一听,正中下怀,赶紧备好笔墨,恭请执笔人就座,自己却装着小心翼翼地站在一边斟酌着词句:

“粗对细,行吗?”

“行。”石乡绅幸灾乐祸地示意人在纸的上端,落了个大大的“粗”字。

“毛对羽,行吗?”

“行。”纸上立刻多了个“毛”字。石乡绅心里乐开了花。

“野对家,行吗?”“行。”纸上又多了个“野”字,石乡绅那张圆圆如大饼的脸,越发笑得圆了。

“兽对禽,行吗?”

“行。”纸上多了个“兽”。石乡绅哈哈大笑,就等着看最后的笑话了。

“石对砖,行吗?”

“行。”纸上多了个“石”。

“先对后,行吗?”

“行。”纸上多了个“先”。

“生对死,行吗?”

“行。”纸上又多了个“生”。

“哎呀,可算对完了,各位见笑,见笑了!”对完最后一个字,蒲松龄故作如释重负。

“来来来,大家都来听听这所谓才子对的什么联!”石乡绅得意洋洋一把抓过那张记录纸,大声念了起来:

粗毛野兽石先生

狼蒲松龄篇3

“诸”是合音兼词,之于的合音。

原句是“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早取之。”,出自《狼三则》。意思是,屠夫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暂且将肉挂在树上,等第二天早上再来拿。

《狼三则》选自清代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卷六。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来源:文章屋网)

狼蒲松龄篇4

2、出自蒲松龄《聊斋志异》里的一句话,那篇故事叫《狼》,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一只像狗一样坐在(肉贩)面前。

3、原文

一屠(tú)晚归,担(dàn)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jiǒng),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dān)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蒲松龄篇5

乙:好极了,尤其语文进步显著,蒸蒸日上,我张嘴说话那可是“老鼠啃磁盆子――满嘴是词(瓷)”。

甲:吹牛吧?

乙:不信,你就考考呀。

甲:那好,我们刚刚上了蒲松龄的《狼》,那就以狼为题吧,成语、歇后语、谚语、唱歌都可以,总之,句句不离狼,你行吗?

乙:小菜一碟,你听着。

班会课选班干部,我毛遂自荐,没想到同学们窃窃私语,同桌讽刺我是狼子野心,动机不纯。

甲:那可麻烦了,结果呢?

乙:会后,我去找班主任谈心,还没出教室门,同桌又大放厥词,说我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甲:做人真难哪,我只能对你的遭遇深表同情了。

乙:谢谢,理解万岁,好在我这人有肚量,冷嘲热讽一笑而过,放学后,老妈做的羊肉臊子面,我狼吞虎咽吃了三大碗,就上晚自习了。

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语文的确有长进。

乙:那当然了,男子汉嘛,到了学校,我准备先完成老师布置的手抄小报作业,刚拿出狼毫笔,想设计版面,可外面人声鼎沸,呶,计划泡汤了。

甲:又怎么了?

乙:一哥们正对着一美女一本正经唱老狼的歌曲《同桌的你》,周围还有人大声应和着,我能静下心吗?

甲:崇拜明星的年龄,爱做梦的年龄嘛,何况老师还没来吧?总要乱一阵子。

乙:有同学摇头晃脑地唱《狼爱上羊》,其他人大声附和着,我的头都大了。

甲:嗬!敢情是二重唱呀……

乙:哪儿呀,纯粹瞎起哄,另外的一拨唱的是谭咏麟的《披着羊皮的狼》。

甲:嗬,真够热闹的。

乙:你可不知道,一会儿,有两个女同学心中的小帅哥竟然在吵架,争得面红耳赤,骂对方是白眼狼。

甲:一个巴掌拍不响,吵架肯定事出有因,不然不会这么斤斤计较的,男同学么,总是大度一些的。

乙:哎呀呀,骂着骂着,另一个揪着对方的领子不松手,狼烟四起啊。

甲:那你怎么办?

乙:他们如狼似虎,凶神恶煞,我只好停下笔,也大声来了两嗓子!想吓唬吓唬他们。

甲:吼什么?

乙:“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嗷嗷,狼来了……

甲:厉害呀,那他们停止战争了吗?

乙:他们是松开了手,可俩女同学不高兴了,拿起了扫帚,当“狼头”边唱边气势汹汹向我冲来。

甲:哟,你可惹恼这些辣妹子,她们唱什么?

乙:一个唱道:“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

甲:另一个唱什么呢?

狼蒲松龄篇6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墨家思想;兼爱;交相利;贵义;天鬼赏罚

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

《聊斋志异》是一部承载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作品,包括了几乎中国文化中曾有过的各种思想,如儒家、佛家、道家思想以及民俗思想、民族思想、侠义思想、神话巫道思想等。这些思想深深渗入其中,使其思想文化内蕴具有无比深广的内涵,也是它超越同类作品的卓越之处。很多研究者对作品中的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以及民俗思想、民族思想、侠义思想、神话巫道思想都有过研究,发表了很多有说服力的文章。其实《聊斋志异》还多方面表现了墨家思想,在全书中占有较多比重,成为《聊斋志异》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或者可以说占其思想内容的主导方面。《聊斋志异》所蕴含的墨家思想具有超越时代、超越民族的艺术魅力。探讨《聊斋志异》所蕴含的墨家思想,有助于我们了解蒲氏的复杂思想构成,能够多方面地把握《聊斋》的内涵。

墨子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最集中、最系统反映下层劳动人民利益的伟大的平民思想家[1]14-15,墨家文化虽不占据中国文化传统主导地位,却独具璀璨光辉的文化特质。墨子思想学说中蕴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的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有价值的成分之一。《墨子》一书,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心底的呼声,倡和平、主兼爱、贵平等、重生产,是墨子思想中带有的永恒价值和普世价值。他的思想蕴含着几千年来广大劳动群众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对互助互爱、公平正义的向往。墨学代表的是平民理想和民间文化,其优秀成分是诸子百家中最多的一家。他的理论思想,目的是为了改善人类的生活。尽管其中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或局限,但仍不失其光彩,在先秦诸种思潮中无愧为独特而伟大的一家。墨家的无私奉献与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以及救国救民的利他主义精神,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积极人生价值取向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作用。

蒲松龄与墨子虽相隔两千余年,但他们的思想是相通的,行为也有相似之处。墨子作为一个热心的救世家,在诸侯割据、苛政遍布、社会失序、百姓饱受苦难之时,墨子想劳动人民之所想,急劳动人民之所急,不畏艰难和辛劳,主张惩恶扬善,他一生都在为扶危济困、反对侵略战争的正义事业而奔走,努力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兼爱、非攻、尚同等社会政治理论扶危济困,用理论学说来救世。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官贪吏虐,恶霸横行,世道之不公、民众呼告之无门。面对病态社会,蒲松龄也有强烈的救世之心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蒲松龄与墨子的人格也有相通之处,都在尽自己最大努力来救世。蒲松龄具有墨家精神,在乡民中息争解纷,受人推重。他是一位长期接近农民的穷秀才,大半生都是在贫困中度过,一生中不断地为拯救家乡的苦难百姓而尽力。他在家乡见官吏盘剥百姓时严责官府,为人民呐喊,把矛头指向贪官污吏,“感于民情,则怆恻欲泣,利与害非所计及也”(《与韩刺史樾依书,寄定州》);他七十一岁高龄时,还上书直言本地漕粮官的劣迹;尤其是在百姓受天灾人祸之害时,他更是为民请命,替百姓呼号,毫不顾及个人的安危。其拯救苍生的仁人之心和献身精神,可与墨子比肩。

墨子与蒲松龄都是从两个方面来救世:墨子通过实际行动在各国奔走制止战争,为利天下奔走呼喊,不畏艰难和辛劳,保护弱国;同时还用理论学说思想救世。蒲松龄除为民请命来解救百姓苦难之外,同时也用作品救世。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了大量的故事来劝善化俗,宣传墨家主张,来改善世道人心,来实现道德人格的升华,实现社会的良好秩序。《聊斋志异》是劝世之作,是救世之作。蒲松龄是把墨家思想渗入自己的作品来救世,力图挽救世风,重塑社会。他所希冀的是一个家庭和睦、人人平等、社会和谐的美好世界。

《聊斋志异》写了很多表现墨家思想的故事,塑造了一批志行高洁、蕴含墨家思想的形象。作品中歌颂墨家所倡导的精神和行为,对墨家思想进行了比较完美的艺术诠释。蒲松龄试图在《聊斋志异》的艺术世界中建立墨家倡导的理想的人间法则,让社会变得美好,以此来表达自己的道德追求,寄托人伦理想,引领风俗。其所蕴含的墨家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兼爱”精神

“兼爱”是墨家思想的核心,其义为“一视同仁地爱一切人”,兼爱不同于儒家所讲的仁爱,“仁爱”是以血缘、宗族和等级为基础的,会有亲亲、尊尊、厚厚、薄薄之分,“仁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则是没有任何人我差别、远近亲疏差别的无差等的爱。兼爱体现的是一种平等思想,无论是谁,都给予帮助。墨子认为这种“仁爱”是不足够、不彻底的,是有偏颇的爱。兼爱的实质就是利人。兼爱是一种平等的思想,是无条件的爱,是一种完美的理想。兼爱的表现就人际关系来说,是一种助人的精神,兼爱的重大意义是打破了私有制产生以来的等级制度和亲疏界限,“兼爱”思想的实质是对“善”的向往,这种善是无私利他的善。墨家的爱人就是利人,就是助人。“爱”是一种道德情感,利人、助人是爱在实际行动中的体现。兼爱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情感层面;一是利益层面。情感层面要落实在利益层面,因此墨家的爱就是要利人,要助人。利益层次就是在爱时必须给对方以利益,使对方在爱中得到利益,而且利益的性质主要是指物质利益。兼爱精神是利他主义,倡导助人为乐。“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2]71。“兼爱”思想有一定的空想性,但有提升人性的作用。

蒲松龄对墨家的“兼爱”主张是高度赞同的,很多作品对兼爱思想有深刻全面的表现。

《聊斋志异》中大量的人鬼狐仙以及没有化为人形的原生态的动物都有兼爱之心、兼爱之行,是兼爱思想的践行者,是爱的使者。《聊斋志异》中的施助者与被助者之间大都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有些是素不相识的路人。他们以助人为己任,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就施以援手。《农妇》中的农妇“为乡中排难解纷”“贩陶器有赢余则施丐”。在遇到他人有急难之时,这些有大爱之心者都能济人之急。很多评论者把《聊斋志异》中为善之爱都说成儒家的仁爱,完全是一种误读。

《纫针》中商贾之妇夏氏路遇素不相识的纫针母女,得知她们被歹毒的恶霸以债逼婚企图霸占韧针为妾时,夏氏深表同情,“因邀入其家,款以酒食”慰之曰:“母子勿戚,妾当尽力。”但自家无余财,她就借贷典质,百计营谋,凑足三十金,以此救纫针。经过一番生死磨难之后终于改变了纫针的命运,对纫针的报答坚辞不受。为素不相识的少女竟然舍生忘死,这种兼爱精神令人感佩,比金子还珍贵的兼爱品格足以感天动地。《乔女》中的乔女也有兼爱的襟怀,她与穆生非亲非故,却在穆生死后代为奔走诉讼、仗义抚孤、讨回家产。乔女家虽贫,却是一毫无所取。她对穆家的帮助,非一时之举,而是奉献了自己的大半生,其兼爱之心,足以辉耀千古。《张鸿渐》中的狐女舜华在书生张鸿渐因同窗鸣冤被诬造反、成为钦定罪犯被通缉而逃亡荒野的危难之时,收留救助了他。后来张鸿渐面临死亡之灾,舜华又及时援手,使张鸿渐死里逃生。在张鸿渐再次逃亡时,还是舜华出手救助,多次为他消灾免祸,送他返回故土。《红玉》中的狐女红玉见冯家生活困苦、家贫如洗,前来冯家真心诚意地帮助冯家父子,因受到冯父的责骂,红玉只得离去。她在临别时还赠银四十两,为冯生谋聘佳偶,使贫不能娶的冯生得到如花美眷。当冯家遭祸时,此时的红玉与冯家已无任何瓜葛,却暗中抚养冯生的儿子;当冯生处于穷途末路的关键时刻,又前来助其在废墟之上重振家业。就这样无私地、无条件地关怀他、帮助他。《宫梦弼》中柳和岳家的邻居刘媪,家境贫寒。在黄家悔婚拒绝柳和入门时,这个与柳和毫无关系的老太太,对柳和充满怜悯与同情,给他饭吃,安慰他,还赠钱三百,让他回家。《聂政》篇中的鬼中勇士聂政,得知民女被权贵所抢,十分愤怒,手握白刃救下被抢女子。《聊斋志异》中的助人救人者,有时面对一些特殊的、常人不愿接触的对象,对这些人施爱帮助,表现出超越常情的兼爱之心。《翩翩》中的仙女翩翩,见到误入歧途、沦为乞丐、身上“败絮脓秽”的罗子浮,不是掩鼻而过,而是将其带入仙洞,为其浴疗恶疮,提供衣食,给他爱情,使其得以新生。《丐仙》中的医生高玉成在街上遇到一个“脓血狼藉,臭不可近”的乞丐,耐心地免费为他针灸治病,还无偿满足乞丐食酒肉的要求。《菱角》中的胡大成在流落湖南时,偶遇一位贫苦的老太婆沿村自卖,说要找人买她当母亲,众人均感到好笑。胡大成深为怜悯,把她请回去当做亲母来奉养,孝心甚至超过了至亲骨肉。胡大成的兼爱之心达到了更高的境界。《聊斋志异》中的动物也有兼爱之心。《禽侠》中见义勇为的大鸟,应鹳鸟之求,将吞食幼鹳的床芯奚呋魃薄!读恼志异》中的人、仙、狐、鬼、动物,都是兼爱精神的承载者,可以看出蒲松龄对兼爱精神的高度肯定。《聊斋志异》中的兼爱者是最有道德、最为高尚的人,他们在面对与己毫无关系的弱小或在困境中走投无路的人时,尽力帮助和救助,这些都是墨家“兼爱”精神的体现,都闪现高贵人性、高贵品质的光辉。在这些人物身上,充分表现了作者的道德理想、道德追求。

二、损己利人、自我牺牲的“任”的人格

墨家哲学是奉献哲学。这是最不同于和高于其他学派的地方。墨家提倡舍己为人的自我牺牲精神,“杀己以存天下,是杀己以利天下”[2]335。后期墨家把此种人格概括为“任”:“任,士损己益所为也。”[2]287“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2]303“任”的主张表现了墨家思想中最高尚的主张及仁侠精神。因此梁启超云:“墨教之根本义,在肯牺牲自己。”[3]3“任”的要求是为爱他人、帮助他人牺牲自己,是不顾自己的高度利他精神。舍己救人、损己救人,是兼爱行为的最高层次,最高境界。

《聊斋志异》中很多人物体现了墨家的这种无比高尚的人格,为了助人不惜损己利人,是《聊斋志异》正面人物人格建构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任”的人格精神,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和人格理想模式铸就重义人物之魂。《聊斋志异》中的侠义之士都按墨子的“损己而益所为”的做法和原则行事,牺牲自我来帮助他人,他们堪称风节高尚的墨侠。他们的助人行为已经不是简单与己无损的举手之劳,而是要付出重大的代价,甚至做出舍弃生命的重大牺牲,但他们都甘愿为之,做出惊天地泣鬼神之举。他们是一群人格高尚的绝异之人。《聊斋志异》中自我牺牲人格者比比皆是,如同万里苍穹中的灿灿明星。《连城》中寒士乔生为酬知己不惜割胸肉,为报知己更是与之一起赴死。《花姑子》中花姑子父女为报恩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代价:安生被假扮花姑子的蛇精害死,花父提出情愿毁了自己多年修炼的道业替安生去死,向阎王哀求了七天,才得以救活安生;花姑子为帮助安生除去蛇妖之害,宁可付出百年不能得道升天的代价。《宦娘》中女鬼宦娘虽然爱慕琴技高超的温生,但恐怕二人结合对温生不利,便牺牲自己的爱情,用法术使温生与志趣相同的大家小姐葛良工结为眷侣。狐女小翠(《小翠》)为替母报恩嫁于王家的痴儿为妇,救助行为不被理解,甘愿忍受辱骂还要坚持帮助王家,为王家剪除政敌,消灾除难。为使王家延续香火,舍弃儿女之情,为丈夫娶妻,自己只身离去,其自我牺牲精神更为可贵。溺鬼王六郎(《王六郎》)为了让别人活着,放弃投胎的机会,宁可自己永沉幽暗、凄冷的水底,甘心长期忍受无休止的痛苦而无悔。《水莽草》中祝生宁可自己永留阴间,也绝不肯用别人的死来换自己的生,并坚持长期为别人驱鬼,保护他人性命。他以自身永远沉溺苦海的代价,给他人以生的光明和幸福;他在极艰难残酷的困境中,仍不放弃利人行为。王六郎、祝生视别人的生命高于自己生命,是最为感人的损己利人的典型。《柳秀才》中柳神为保全农民庄稼,甘愿自身承受蝗害的“任”的壮举也令人感动。当蝗虫渐聚山东临沂一带使人们忧心如焚时,柳树神主动找沂令透露蝗神的化身和行踪,让沂令面谒蝗神祈求免灾。蝗神答应了沂令的请求,但恨柳神泄其密机,发动蝗虫向柳树神进行疯狂报复。当铺天盖地的蝗虫向柳树神扑来肆意咬啮时,他默默忍受,无怨无悔。柳树神义无反顾的自我牺牲精神表现出“杀己以存天下”的墨家风范。《冤狱》中见义勇为的朱生,更是达到牺牲自己救助他人的极致。他不仅自己做出牺牲,还让母亲做出牺牲来救人。县令怀疑邻人妻子和朱生有私情而共同谋害其夫,对邻人妻子用刑,邻人妻子不堪酷刑而招认。朱生不忍心邻人妻子备受苦刑又被加以不节之名,于是便一人扛下了罪名,主动承认杀人罪名来救她脱灾。当狱吏在他家中搜不出血衣作为物证时,他又让其母割臂以血染衣作证。于是县令便给朱生定了罪,放了邻妇。最后关帝庙中的周将军驱使杀人犯投案自首。朱生舍己为人、勇于牺牲自己的精神,正是墨家“损己利人”思想的最好体现,也鲜明地放射出墨家所倡导的人格光辉。上述人物种种自我牺牲助人的行为,展现了人类道德进步的美善价值。

三、贵义重义观念

墨家把义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贵义”贯穿《墨子》全书。“义”是墨子“十论”的灵魂。在《墨子》的《贵义》篇中说:“万事莫贵于义。”[2]371《耕柱篇》云:“义,天下之良宝也。”[2]360对义做出最高的价值判断。如把义推到极致的高度,说“义自天出”(《天志中》),从“义”来源说明了义至高无上的神圣性。为了“义”可以“杀己以存天下”。墨子把义看得重于己身,高于生命。墨子思想中的“义”就是要利人、利民、利国。墨子以利人为“义”,“亏人自利”害人损人的行为是“不义”。凡是符合“利天下”的行为,就是“义”;而亏人自利,害人的行为就是“不义”。墨家之义,大体有“公义”“利他”“公平”等意,在墨家看来,见困不帮,见弱不助,就是不义。“亏人自利”坑人害人,是最大的不义。墨子以“义”为其最高道德准则,把“义”作为理想人格的标准,“为义”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蒲松龄也非常重义,对义大力提倡推崇。在《为人要则》就非常强调义,其中一则“徙义”,就是要求人们要靠近义,要坚持义、坚守义,把义作为做人的根本规范。人要重义、有义、行义、守义。不能无义、失义、弃义、悖义。蒲松龄竭尽全力对义进行高度歌颂和全面地诠释。《聊斋志异》中的义有正义、道义、信义、公义、情义等。蒲松龄心目中乐善好施、助人为乐、助弱抑强、救困扶危、除暴安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朋友两肋插刀”、同生共死、施恩不图报等行为,是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义;关爱他人、疾恶如仇、无私无畏、“士为知己者死”、重然诺、轻生死、舍命全交之类都是义。在《聊斋志异》中很多人物都非常重义,做到对义的坚守,多以利人助人为义,一些践义之人堪称义的化身。《聊斋志异》有不少对急功好义、乐善好施者的歌颂。如《田七郎》中“异史氏曰”称赞他斩杀强梁、报人以义的行为可以“补天网之漏”,呼唤有更多的田七郎出现:“世道茫茫恨七郎少也。”《崔猛》中的崔猛与李申非常重义,而崔猛见到不平就仗义而起,难以抑制,简直就是由义铸就而成。他“喜雪不平”,见到邻妇虐待婆母,就出手给以严惩,还受虐的老妇一个公道;见到恶少抢掠李申之妻,就奋起杀之,为受害的百姓主持正义。官府因恶少被杀,把李申抓去严刑拷打,李申被迫招认。崔猛在母亲死后到官府自首,践义领死。处处行义,义薄云天。李申为义所感,在崔猛自首后,拼命坚持说是自己杀死恶少,以自己性命来救崔猛,其壮烈义行令人赞佩。《娇娜》中文弱书生孔雪笠因感谢皇甫公子一家的情谊,在皇甫家面临灭顶之灾时,挺身而出,誓与他们同生共死,不顾雷霆轰击,挥剑大战鬼魅,救下娇娜,自己却被雷暴击毙。《纫针》中的夏氏为救素不相识的少女纫针,四处借贷,凑够的银两却被强盗抢去,夏氏因未能完成救人之愿而自尽,以死践义。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的许多动物也非常重义,有勇于改过、有情有义的虎(《赵城虎》),有代人洗冤、救恩人于厄难的狼(《毛大福》),有为保护主人用以救命的银两而牺牲了自己生命的犬(《义犬》),有舍生忘死地救护同伴的鼠(《义鼠》),有知恩图报、赠送象牙的象(《象》)。蒲松龄对这些故事冠名曰“义犬”“义鼠”,可见其对义的极度推崇。蒲松龄认为无义就没有人性,就不配为人,或者不如禽兽。他让不义之人受到严厉惩罚,落得可悲下觥!敦墙军》中的厍大有恩将仇报砍伤恩人,到了京师,夜梦去了阴司,冥王觉其不义,“命鬼以沸油浇其足”。醒来后,足痛不能忍,双足溃烂,接着又害疟疾,常不自觉呼号:“我诚负义!”最终痛苦地死去。《宫梦弼》中柳和的岳父嫌贫爱富,悔婚将女儿另嫁,绝情绝义。他将上门的女婿柳和拒之门外,被其女谴责不义。后来家中被寇劫掠一空,夫妇受炮烙几死,又被发迹的女婿百般羞辱,无地自容,下场悲惨。蒲松龄非常憎恨知恩不报、恩将仇报、谄富欺贫、无情势利的不义行为。在《蛇人》的“异史氏曰”中,作者用蛇的重义来抨击人的无义:“蛇,蠢然一物耳,乃恋恋有故人之意,且其从谏也如转圜。独怪俨然而人也者,以十年把臂之交,数世蒙恩之主,转思下井复投石焉……亦羞此蛇也已。”蒲松龄在《义犬》的结尾处感慨道:“呜呼!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以动物之有义反衬人之道德失缺的可悲,抨击人类中丧义无德者还不如一条蛇,一条狗!作者说这样的异类足以让忘恩负义的人类愧怍!这是从反面来说明义的重要。有义与无义是人与禽兽的分界线,特别希望现实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世界,当时的世道人心却是:“利人之死,以求己之生;致人之危,以求己之安;逼人之败,以求己之成;扬人之恶,以求己之善,甚且假公济私,吹毛求疵,败人名节,倾人身家,绝人性命,以求己之功名富贵者,比比皆是。”(《王六郎》但明伦评语)由此可以理解蒲翁重义颂义,抨击不义的用意和心情。

四、兼相爱、交相利思想

墨家认为,社会应该奉行“兼相爱、交相利”的行为准则,人类社会可以从兼爱中而不是从相互攻击和盘剥中获得利益。墨子要用“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来取代“别相恶,交相贼”,从而达到利天下的目的。墨家认为,实施兼爱,无论对社会还是对施爱者个人都有好处。因为“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2]112。这就是说,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反之亦然。墨子还引用《诗经・大雅》中“无言而不仇,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2]129来说明人有一种相互回报的本性。因此相互地爱,就成了相互交利:“在墨子看来,‘利’是相互的,你去利人,别人也会利你,利人是前提,利你是回应,这对双方来说是互利互惠,个人在利人的同时也实现了利己。”[4]12

蒲松龄对墨子的这一主张是十分赞同的。他把“兼相爱、交相利”的行为作为重义的高尚行为来歌颂。《聊斋志异》中所歌颂的正面人物,都是这一观念的实践者。《聊斋志异》里有大量篇幅叙写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互助,表达了对温暖人心的渴望,对美好人性的推赞。《聊斋志异》中救人急难、帮助他人者,都是尽心尽力,慷慨无私,且不图回报;受助者感恩之情强烈,他们竭尽全力回报帮助过自己的人。遵循“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原则行事,尽最大努力或用生命回报。两者之间因此建立了密切的情感联系,形成了最亲密的人际关系,甚至超过血缘至亲,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纫针》中的少女纫针感激夏氏救助之恩,拜夏氏为母,尽心侍奉夏氏。夏氏重病时,纫针昼夜服侍。在夏氏丈夫去世后,纫针与中了进士的丈夫一起抚养夏氏年幼的儿子,供其上学。《大力将军》中的吴六一,早年穷困时受到查伊磺资助,升为将军后感戴之情一直铭刻在心。找到恩人时,郑重换上朝服,命数人把恩人按在座位上,接受他的跪拜大礼;然后闭关下锁,把恩人“软禁”起来,硬性地把自己的一半家产送给恩人,恩人不受,就差人把财产直接送到恩人的家中,表达了极强的报恩诚意。施助与受助的双方最终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双向度的互动,一种美好结局。《冤狱》中的朱生舍己救人之举,得到多方面的回报。一是感动了神,他被成神的周将军所救,是周将军促使杀人真凶自己投案;朱生的这种舍己为人的思想、更是感动了人,“妇感朱义,遂嫁之”,成就美好姻缘。《丁前溪》中的杨妻,虽家境贫寒,但她竟能把屋顶的茅草撤下来喂养客人的牲口,而且不要任何报酬,厚待路人丁公。后来杨家因灾荒极端困苦之时,丁公大力回报,给杨家中送去布帛菽粟,堆积满屋,还赠送其婢女。《丐仙》中,高玉成救了一个身上长疮的乞丐,后来他听从乞丐劝告避难山中,躲过死劫,延续了生命。是他的救助善举,得到了丐仙的回报。在《薛慰娘》中,李洪都为报答丰玉桂为其子孙指明他的墓地,把义女慰娘许配给玉桂,并帮助慰娘复活。这些都是“兼相爱、交相利”思想最完美、最生动的体现。《崔猛》篇中的施助者与被助者不仅是双方的“交相利”,而且是使更多的人受助获利。义士崔猛激于义愤,替李申报了夺妻之仇,还舍命为李申脱罪。李申被崔猛义举所感,尽全力进行回报。陪同崔猛一起流放。后留在崔家,代为经营家业,不受报酬,并学习兵法及格斗之术,在崔妻被仇人掠去后,李申只身闯入强盗窝里救出崔妻,还用计策全歼敌寇,使一乡百姓获利,保一乡平安。《聊斋志异》中不仅人“兼相爱、交相利”,还有人给动物以帮助,动物也会感恩回报,做出非常感人的利人行为。《象》篇中的猎人应大象之请,除掉了凶残的狮子,大象竟送给猎人很多象牙作为回报。《毛大福》中的毛大福为病狼治病,狼不但能赠金感谢,而且还能帮官府缉拿真正的凶手,为被官府怀疑杀人的毛大福洗清罪名。有人只是救了一条狗,关键时狗能救施救者的性命(《义犬》)。蒲松龄大力歌颂人与人、人与物的“兼相爱、交相利”的行为,是对良好人际关系的渴求。在他看来,人人助人、人人回报,社会就会充满善,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五、天鬼赏罚观念

天鬼赏罚也是墨家极力宣传的一个主张。墨家主张天有意志,天是一个有意志、有好恶、辨善恶,能奖善惩恶、无处不在的人格神。天欲使世人为善,不欲世人为恶;世上有鬼有神(墨子所指的鬼即后来的神,水鬼即水神,山鬼即山神),鬼神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天”的职能,它无所不在,监督着世人,替天赏善罚恶[5]90-91。天鬼有绝对的权威,强大不可抗拒的法力。鬼神在背后检查监督世人,对做好事者进行奖赏,可以赐以年寿;对作恶者进行惩罚,使其减寿。上天及鬼神的检查是全方位的,是强有力的。“鬼神之明,不可为幽间广泽、山林深谷,鬼神之明必知之;鬼神之罚,不可为富贵众强、勇力强武、坚甲利兵。鬼神之罚必胜之”[2]232。鬼神是公平和正义的化身。墨家的这一观念虽然是在文明还不发达时代的神秘主义观念,具有历史局限性,但目的在于纯正民风,以辅佐社会治理,在世间还是起到一定作用。这与民间信仰“头上三尺有神明”是一致的。墨子的这一主张是为兼爱服务的,为兼爱道德的运行寻找有力的支撑。

《聊斋志异》以描写神鬼花妖的形象为主,把墨家的天鬼赏罚的主张表现到极致。《聊斋志异》中有大量的神鬼赏罚的内容,在这些篇章中蒲松龄与墨子的想法思路如出一辙,也最V泛地用上天鬼神来对是否有兼爱之心、之行的人(鬼)区别善恶,实施赏罚,并对墨家的赏罚方式有所发展。《聊斋志异》中上天鬼神对世间善恶行为的检查更是无所不在、明察秋毫。墨子的上天鬼神的赏罚的内容比较单一,《聊斋志异》中的上天鬼神赏罚的形式更丰富和生活化,更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符合百姓的心愿,赏罚的情景、后果活灵活现,更能打动人心。对善行与作恶的赏罚,除了使其增减寿命之外,还有更丰富的内容。如行善者可以成仙,可以得到官职、功名、财产、子嗣、婚姻等;罚恶有失财物、遭劫掠、得恶疾、受酷刑、变禽兽等。描写的处罚方式具有可怖性、痛感性,还有一定的捉弄性、喜剧性,使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起到很好的劝诫作用。

《聊斋志异》中有“兼爱”之心、或舍己为人、或尽力救人、或慷慨好施的善人善举,都受到上天的奖赏。《水莽草》中的祝生宁可自己永远为鬼,也要坚持不懈地为他人驱鬼,防止被溺鬼所害,保全很多人的性命。上帝认为他“有功人世”,册封他为神,命其担任“四渎牧龙君”的官职,得列仙籍。溺鬼王六郎得到一个“相代”的机会,不忍一女弃子相代,而放弃了复生为人的难得机会,“一念恻隐,果达帝天”,被授为一方土地神(《王六郎》)。《金永年》中的金永年对所有人都有善心,做生意买卖公平,友善地对待每一个人。他八十二岁没有儿子,上天就赏给他一个儿子。《张无量》中的富户张无量在青黄不接时借给贫苦百姓粮食,救人急难,还时不校。一次天降雹灾,别人的庄稼被毁,而张无量的庄稼却丝毫无损,这正是由于其乐于助人得到上天雹神的护佑。《纫针》的夏氏为救少女纫针,费尽千辛万苦借来银两,因银被盗而自尽,感动上天,下葬后雷霆两次把坟震开,使夏氏复活。夏氏四十无子,一年后生一子。这些都是上天对其的厚赏。《雷曹》中乐云鹤慷慨解囊救济饿困的陌生人,得到神的报答,得游天庭,又获天上星宿投胎生子,其子十六岁便进士及第。《席方平》中席方平舍命到阴间为父伸冤,勇斗贪官恶人,二郎神为表彰其善良、孝义,使他还阳成为巨富,还为他父亲增加阳寿三十六年。

《聊斋志异》中那些丧失人性、心肠歹毒、背义忘恩、坑人害人的恶人都受到天谴或鬼神的惩罚。惩罚的力度大,且花样翻新。《席方平》中二郎神对贪赃枉法的冥王、郡司、城隍的惩罚,是将其剔掉骨髓,刮去毛发,先判他们阴间的死刑,还要剥去人皮、换上兽革,让他们投胎作牲畜;对助纣为虐的鬼役的处罚,是在法场上剁碎他们的四肢,再在汤锅中捞取他们的筋骨;对为富不仁专门害人的羊某的处罚,是没收家产。《梦狼》中残害百姓的贪官白甲,在升官上任途中,被为民除害的强盗杀死,然后又受到神人的惩罚,神人把他被割下的头反转接在胸腔上,使其成为一个怪物,生不如死,让他的罪恶大白于天下。《孙必振》中的金甲神严厉地惩罚了无兼爱之心、不愿同舟共济、临危自保置他人于死地的众人。《纫针》的盗贼马大,偷去夏氏为救纫针多方借来的银两,被雷击死在路上。还使其背上现出“偷夏氏金贼”的字迹,昭示其身份和罪行。说明雷神洞悉善人、恶人一举一动,及时惩恶扬善,伸张正义,尽职尽责。《杜小雷》中的杜小雷之妻,虐待婆母,让其吃恶臭之物,遭到天谴,未经转世直接变成猪,还是一头有两只人脚的怪模怪样的母猪。在人间社会无法实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墨子及蒲松龄找不到其他惩治的力量,于是不得不借助于一种超现实的力量――神鬼,来实现自己惩恶劝善的理想。这也符合百姓的愿望,因为百姓都相信“善恶到头终有报”“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在中国古人的内心深处,天是至高无上的。这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形式让民心大快。如果只是单纯的说教劝善,那是苍白无力的,奖善惩恶才有警策人心的效果。蒲松龄用天鬼赏罚思想使人产生畏惧之心,激发人们的向善之心,教化世人,劝善止恶。这类天鬼赏罚的故事还是有积极价值的,显示了人类向真善美发展的阶梯。

结语

《聊斋志异》所表现的墨家思想大多是非常可贵的,是墨家思想的精华。《聊斋志异》所精心描绘和热情颂扬的,是中华民族最宝贵、最闪光的人性――善良正直、乐于助人。这些品德都是墨家所提倡的,放射着墨家思想之光。蒲松龄通过《聊斋志异》中蕴含的墨家思想来表现社会理想、道德理想、人格理想,使作品产生雄厚的道德力量,有宽广而厚重的价值量度和深刻而持久的生命活力。《聊斋志异》中的墨家思想提升了《聊斋志异》的思想价值,当然,这些理想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但作品中闪现的墨家思想的光芒,给民众带来温暖,是封建社会末期一道耀眼的、永不消失的强光。

参考文献:

[1]曾繁仁.千年“绝学”的伟大“复兴”――墨学研究的百年回顾与前瞻[J].文史哲,1999,(6).

[2]张永祥,肖霞.墨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3]梁启超.墨子学案[m]//任继愈.墨子大全(第26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4]崔永庆.墨子哲学及其现代价值[J].齐鲁学刊,1995,(1).

[5]王黎明.墨子“天志”“明鬼”思想积极意义分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6).

aBriefStudyofthemohistthoughtinaCollectionofBizarreStories

ZHenGChun-Yuan

(editorialBoard,JournalofGuangdongpeizhengCollege,Guangzhou510830,China)

狼蒲松龄篇7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060-01

一、《聊斋志异》的时代背景

关于作品的时代背景:从总的来看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社会制度从整体上已开始走向腐朽;具体说来,明末清初正是易代之际,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而作者蒲松龄恰恰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蒲松龄,山东淄博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雅号聊斋先生。蒲松龄可谓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乡试县、府、道第一,考取秀才,是年十九岁。可之后科场却连连失意,名落孙山,直到70多岁时才援例成为贡生。

二、《聊斋志异》具有现实主义创作倾向的原因

《聊斋志异》是作者穷其毕生、呕心沥血的杰作。那么关于其创作手法,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多数研究者认为是浪漫主义的,,还有人认为是现实主义。笔者认为,《聊斋志异》虽然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元素,但从根本上讲是现实主义:不论从思想内容还是创作方法来看,作品都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尽管作品大量描写鬼狐仙妖,但实质是以浪漫主义为外衣,正如山东大学马瑞芳教授所言:“《聊斋志异》以最不现实的方式做最现实的文章。”

众所周知,蒲松龄生活的时代,社会风起云涌,为作者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图景。再来看看其主观原因,蒲松龄作为封建士林的失败者,为统治阶级所抛弃,使其得以有机会接触社会最底层的黑暗,能够深有体会地描写当时社会复杂交织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凡此总总,使得《聊斋志异》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也许有人会问,作品中大量描写的鬼狐神妖又作何解释呢?鬼狐神妖都是根植于社会现实的,面对空前的文字狱,稍有不慎,即家族脑袋搬家,这实属作者不得已而为之。由此可见,封建社会对文人控制打压之严酷,在那样的环境下都能有如此巨著问世,今之后人不能不为之肃然起敬。下面将着重论述《聊斋志异》现实主义创作倾向的表现。

三、《聊斋志异》对广阔社会现实的反映

清初社会风起云涌,作者用手中那支既柔弱而又刚强的笔记录、搜集、整理、创作了反映社会现实的《聊斋志异》,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历史。20世纪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卢卡奇认为:“所谓整体描写就是反映社会历史的总体性,追求文学描写的广度,从整体的各个方面掌握社会生活。”而《聊斋志异》正是这样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就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重要特征。

1、《聊斋志异》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揭露

作者在自序中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作者记叙描写了广泛的社会现实。作品对封建制度的黑暗进行了深刻的批评揭露,比较著名的篇目有《王子安》、《司文郎》、《考弊司》等等。《王子安》篇借主要人物酒后狂言,栩栩如生地显示了盼望报马临门的迫切心情。王子安如此迂腐而近于癫狂的性格,正是科举制毒害是结果,作品篇幅不长却高度概括了千千万万下层知识分子囿于名利枷锁而产生的反常精神状态。同为揭露封建科举题材的《司文郎》,写了一个盲眼和尚用鼻子嗅文章以辨优劣的故事,几名书生分别拿文章让其闻,闻着呕心发吐的居然高中,闻着很好的反而最终落榜,文中还有一个鬼魂自己生前科考不中死后帮人科考的情节,由此折射出封建科场的黑白颠倒与腐败,其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之深由此可见一斑。《考弊司》则变相反映科举制的黑暗与腐朽。面对血淋淋的情形,蒲松龄用笔以另类手法记录下来,向读者逼真地展示了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科举制的不合理与反动。

2、《聊斋志异》对封建黑暗官场的批判

另一方面,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描写了社会的黑暗与官场的腐朽,其中有很多都假借鬼狐,却根植于社会现实。正如乾隆年间王金范为《聊斋志异》所作的序中说:“柳泉蒲子,以玩世之意,作觉世之言;握造化之笔,为揶揄之论。凡其所言孝悌廉洁,达天之命,与夫鬼怪神仙,因果报应之所,无不可以警醒顽愚蠢。针砭贤智,即所谓事异而理常,言异而志正者,岂得以言之无稽而置之哉?”作者对清初黑暗社会现实的揭露往往都披着鬼狐的外衣,却显得那么真实。具体分析一下《促织》,即可感受其中的味道。

《促织》篇表面看起来近似浪漫主义,但总的来说却更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就现实主义的深化而言,它在《聊斋志异》中颇具代表性。一个狡猾的里青,假借科敛为名,任意向老百姓分派“促织”,进而以此为升官砝码,从不考虑人民生死,讨好上官,上官则讨好皇帝,成名一家的遭遇即说明了这一点。“一人飞天,仙及鸡犬。天子一跬步,皆关乎民命。”蒲松龄将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赋予作品以强烈的真实感。在《聊斋志异》中像这样类似的篇目还很多,诸如《红玉》、《石清虚》、《局诈》、《梦狼》等。

作为我果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代表,《聊斋志异》以其超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令无数专家学者和普通文学爱好者为之倾倒。纵观全文,笔者从现实主义角度入手,对作品创作倾向作出一定的探索和研究,挖掘作品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从作品中的数百个短篇小说中,我们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发现很多都具有现实主义的特征。文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当代现实主义理论为依托,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逐个分析其现实主义特质:对广泛社会现实和社会生活的反映。

参考文献:

[1]马瑞芳.从《聊斋志异》到《红楼梦》[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2006年1月第2次印刷.

[2]陆贵山.文艺理论与文艺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007年10月第一版,2007年10月第1次印刷.

狼蒲松龄篇8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画皮Ⅱ;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

蒲松龄才华卓越,与同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崇尚“学而优则仕”,汲汲于科举和功名,十九岁便参加“童试”(清代科举考试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考出县、府、道(相当于今天的省内考试,清代在省以下、县以上设道、府两级)三个第一来,获得了“秀才”身份。一时之间声名鼎沸。蒲松龄大受鼓舞,便接着去参加“乡试”,也就是全省规模的考试,却再也中不了榜了,从二十一岁一直考到六十三岁,清代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他考了十次,却始终考不上“举人”,这就意味着他成不了国家在编人员,只能在乡间给大户人家教书为业,心里那个烦闷呀,别提了。于是,在教书之余,他创作鬼怪故事,抨击不合理的科举制度,以此排解心中的忧愤,用鬼狐变成的美女红袖添香一下,写出了一部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蒲松龄非常喜欢这本书,可是当时却并不怎么受认可,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七十六岁他老人家去世。没曾想,后来这部书却越来越火,无数人传阅不说,现如今,还被人改编成了各种各样的新式“玩意儿”,比如说电视、电影、游戏之类。

听说《画皮Ⅱ》横空出世了,基于《画皮Ⅰ》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和探索中国电影的新路子的良好印象,我也跑去电影院,隆重观赏了一下。

故事在一个壮美而宏阔的背景下展开,光怪陆离,亦幻亦真,人、妖、狐、鸟,还有那个蛊惑人眼球的“天狼国”。爱情是主线,公主和侍卫霍心之间的爱情,像一个原本瘪着的气球,因为有了狐妖和天狼国的存在,逐渐膨胀而丰富起来,从幼年结情到心有千千结,到悲观绝望,再到绝处逢生,再到携手相随,既“凄”又“美”,“凄”在爱的一波三折,“美”在团圆的结局,虽然3D是虚拟的世界,但效果确实不错。

导演在试图画一个圆,尝试着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找出一条再创作的路子来。表面上看来,他成功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厚的营养,加上陈坤、周迅、赵薇的演技不错,还比较圆满,比《画壁》强出许多倍,和《画皮i》相比也丝毫不逊色,但也存在一些很突出的问题。

其一: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主题。当然,主要是主题后面的理念。爱情,这是人类共同的话题,但是在这部片子里仍然是浮光掠影式的表现,既没有深刻揭示出人类在爱情上的共性,也没有做出一个中国式的但是又能让世界接受的强有力的“爱情”揭示,所以它注定成不了经典大片,只能在国内火一把。但这种探索是有益的,正是因为这些探索才使其跻身为国内一线电影的行列,正像俗语中说的那样:“别人骑马,我骑驴,后面还有推车滴”。

和《画皮Ⅱ》相比,国产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之类更为逊色,无不是“中国人外国心”,《夜宴》简直是《哈姆雷特》的翻版,只是一群中国人在一起演绎罢了。综观大片或是流行的韩剧之类的,无不在强有力地传递出他们的理念,如《斯巴达三百勇士》,而这种理念虽然未必适合我们,但又被我们所理解,所认可。

其二:结局不合情理。故事的最后,公主和她心爱的人过起了幸福生活,也就是赵薇扮演的靖公主和陈坤扮演的霍心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只能是短暂的,因为,从之前天狼国的来势汹汹和仅仅几个回合就把边疆守城将军击败的形势上看,天狼国只要得到和亲公主被抢走的消息,必定会猛烈进攻公主的“祖国”,以靖公主愿为国和亲的“前科”,以及影片中所塑造的为国守边城的霍心将军的义薄云天的个性一定不会袖手旁观,他们俩不会像传说中的范蠡和西施那样,“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

其三:关于片中的插曲。《画皮Ⅰ》的主题曲《画心》委婉动听,《画皮Ⅱ》继续采用了,但缺乏创新,几乎原样照搬。另外一支曲子《知心》虽然是新创作的,但是创作者曲调和歌词显然都不够用心,曲调抄袭自电影《孔子》中王菲唱的那首《幽兰操》,歌名也和《画皮i》一样,都摘自“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句古语,但“知心”却没有“画心”摘得高妙。而歌词则是化用《诗经》名句连缀而成,前半部分取自《诗经·小雅·采薇》,后半部分取自《诗经·王风·黍离》,还有一些杂句,也源自《诗经》。在片中,抱着琵琶的狐妖小唯口中这样唱道: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靡靡。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天地悠悠,我心纠纠;

此生绵绵,再无他求。

求之不得,弃之不舍;

来生他生,无尽无休。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靡靡。”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结尾,其中,“矣”、“思”为语气词,无实际意义。表述的内容像一幅不断变换的风景画,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古代守边将士的苦楚,去边疆之时尚是满眼绿色,杨柳随风摇荡,应该是春夏时节,归家之时,已然是天降大雪,正值寒冬。数月、一年、甚至是数年都过去了,时光在将士们孤寂的守边生活和期冀的目光中逐渐被消磨掉,亲人分离、爱情缺失、强敌攻伐、征战之苦,甚至还有功业难成的烦恼,将人折磨得喘不过气来。这正像范仲淹的《渔家傲》中描绘的那样“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所以,这几句话用在这里,是合适的,只是缺乏艺术加工。令人遗憾的是,电影里原文照抄,但是没抄对,把原诗中的“雨雪霏霏(音fei)”错用为“雨雪靡靡(音mi)”。我不知道是作词者给记错了,还是故意的,“雨雪霏霏”是大雪下得纷纷扬扬的意思,不知道这个“雨雪靡靡”是什么意思,大概是作词者觉着把“霏”改成“靡”比较顺口、押韵的缘故吧。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大概是我国古文献里最早描写“故国之思”的诗句了,因为这首诗的开头就是“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因此又叫“黍离之悲”,表达的是故国情怀。

狼蒲松龄篇9

《狼》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翻译: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狼蒲松龄篇10

关键词:江城;暴力色彩;女性意识

江城缘何被蒲松龄称为“胭脂虎”?我们且来看看她的暴行:江城脾气暴躁,说话尖酸刻薄,丈夫高生稍有不满,江城便将他赶到屋外,紧闭门窗。“生门外,不敢叩关,抱膝宿檐下”;发现丈夫独居后,“以针刺两股殆遍”;怀疑丈夫和婢女有私,“以酒坛囊婢首而挞之”、“以绣剪剪腹间肉互补之”。江城对高生出口辄骂,罚跪、手抓、棍击、针刺、鞭打、割肉轮番上阵,高生苦不堪言,每天如监狱里的囚犯,看着狱吏的脸色过日子。这样看来,高生真的是值得同情,江城也理所当然被人谴责。细读文本,却不尽然。

即使有悍妻在家,高生还是有机会便寻花问柳。他挨打后独居在外,忙着夜间,还试图勾搭有夫之妇。出外与狐朋狗友聚会,假托文社之名,宴上南昌名妓相陪左右,醉态益狂。他结交的朋友,无不是不爱诗书爱美色的酒肉之徒,物以类聚,高生同样学业荒废、不思进取,难怪后来“文宗下学,生以误讲降为青”。江城对高生的惩罚,都是事出有因,她用暴力的方式矫正丈夫的不良品行,希望他对婚姻忠诚,走上正途,虽行为过激,其情可悯。高生即使战战兢兢,如芒刺在背,主观上却没有休妻的想法,江城被高父赶走后,高生又偷偷与妻子相会,不仅因为“畏其美也”,他也多少能够感觉到妻子的良苦用心。

江城固然易怒骄横,但也有聪慧可爱的一面。与丈夫的劣行作斗争,不仅斗勇,还得斗智。她风闻丈夫夜间纳妓,但是没有证据,于是日日留心观察,逼李媒婆说出实情,之后定下计策,自己冒充入内。黑暗中江城不发一言,高生就原形毕露,无所遁形。一日高生谎称结社,其实和狐朋狗友狎妓玩乐。江城假意应允,随后乔装打扮成翩翩美少年混迹于同一酒馆,看尽高生和名妓亲密之态,而后不动声色离去,使扮成书童的婢女传话‘主人相候一语’。众人皆羡慕高生能结交如此高雅的少年,“惟生颜色惨变”。这些情节生动有趣,有喜剧效果,不仅冲淡了江城身上的的暴力色彩,也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智慧。证据确凿,高生自知理亏,连辩白的口舌也省了,江城还给丈夫留了颜面,不在人前发飙,家丑不外扬,乖乖回家听候处罚。

江城平时与二姐交好,两人既是姐妹又是闺蜜,常常在一起交流如何管教丈夫。一日,二姐听说高生言及自已不如江城美,于是怒火中烧,三棒三蹶打得高生血流如注。高生狼狈逃回家,江城取来白布,给丈夫包扎完头上的伤口,就寻来木杵打得姐姐齿落唇缺,大小便失禁。悍妻变身侠女,此刻,高生想必倍感温暖,感动到想哭。二姐挨打后,谴夫葛生来高家出气,高生出迎,温言相劝,哪料葛生私语道:‘悍妇不仁,幸假手而惩创之,我两人何嫌焉。’这些话都被江城听到,她立即走出来指着葛生大骂,又使婢女拿来棍棒,吓得葛生夺门而逃。在江城看来,姐妹无故打我的男人不行,背叛我的姐妹也不能忍!她如此爱憎分明,对事情的评价对事不对人,率真的性情的确可爱。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江城,既美丽又暴躁,既率真又聪慧,毒打犯错的丈夫绝不手软,保护受欺负的丈夫也义不容辞。她生气勃勃,个性突出,有缺点也有魅力,是鲜活的文学形象。这一形象的成功,不仅展现了蒲松龄塑造人物的功力,也体现了他对时代思潮的把握。

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生产关系的变革引起了社会意识的变化,在文化领域提倡个性解放,原始的民主主义思潮开始涌动,并影响了大批进步文士。王艮提出人欲即天理,主张满足个人需求,体现了平等、民主的意识。李贽提出的童心说,以自然人性论批判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基础的人性论,提倡表达个体感受和愿望,李贽还反对“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提出了人人平等的主张。这些思想反映在对女性的态度上,就呈现出对挣脱礼教束缚,保持个性,追求尊严与平等之女性的肯定,蒲松龄身在时代的洪流中,敏锐地体察到这一变化,用其生花妙笔传达出女性意识的觉醒。

与传统的恭顺而充满自我牺牲精神的淑女贤妻不同,江城身上始终有一种积极主动的生命力。她与高生曾两小无猜,几年后再相遇,面对高生的恋恋之情,她无故作矜持之态,得体巧妙地互赠了爱情信物,大胆追求所爱。当丈夫三心二意时,她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而是积极干预,定下计谋,惩戒丈夫,促其回归家庭。她一直在用实际行动努力维护自己的爱情与婚姻,而她的悍则是千百年来被压抑的女性力量的爆发。她们渴求忠诚的婚姻,希望在家庭中获得更多话语权。然而她们得不到制度和舆论的保护和支持,只能以一种扭曲的方式来抗争,用暴力的形式对付威胁或可能会威胁到她们的人,折磨对方的肉体与精神。

然而,悍妒行为是不见容于以男性为主导的父权社会的,蒲松龄在作品中不遗余力地改造她们,迫使她们洗心革面,回归伦常。通常使用的方式是暴力惩治,让悍妇在生理上、心理上吃尽苦头,达到威慑继而悔改的效果。如《马介甫》篇中悍妇尹氏,后来嫁给屠户,“夫怒,以屠刀孔其股,穿以毛绠,悬梁上,荷肉竟出。”还有一种方式是点化,《江城》就属于此类型。文中高僧清水一洒,江城便脱胎换骨:跪在床上向丈夫悔过,请求原谅,更难以置信的是还亲自把丈夫喜欢的南昌名妓买回家中,情同姐妹,侍奉丈夫。曾经蛮横率真的胭脂虎,就此泯然众人,变成了娴雅柔顺的孝妇贤妻。从此之后,她羞涩地笑,谦恭地笑,知趣地笑,就像熄灭灵魂的木偶,永远也不再伤心和愤怒……江城已死。试想,作为丈夫的高生,真的对如今恭顺异常的妻子欢欣不已吗?他是否会想念那个在小巷中与他含情相视的丽人,那个为了维护他操起棍棒打将出去的身影?

蒲松龄对江城的态度是复杂的,他笔下那些富有喜剧色彩的情节莫不是对她殴打丈夫的理解,流露出对她机敏与爱憎分明的赞赏,不自觉地传达出女性意识。然而蒲松龄最终不得不毁掉江城,因为她所代表的一类女性试图改变男尊女卑的格局,挑战男性在家庭生活中的权威地位,这就等同于反叛封建的伦理秩序,蒲松龄无法容忍。蒲松龄一生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在他思想上深处留下深深的烙印。作为读书人,蒲松龄作文多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为宗旨,《聊斋志异》也不例外,把脱了缰、误入歧途的江城们安置在本属于她的位置,在作者看来是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蒲松龄选择用高僧点化这种温和的手段,抹去江城的个性,让暴戾之气与独立人格一起化为乌有。

那个挥舞着鞭子,抡着棍子,肆意爱恨的江城远去了,作者在文章结尾感慨道:‘观自在愿力宏大,何不将盂中水洒大千世界也?’各路神仙一定没有听到作者的呼唤,不然怎么会有薛素娘(《醒世姻缘传》)和王熙凤这等人物大逞龙虎之威,惹人爱恨交加,更有甚者,几百年后女汉子竟然横行于世!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者单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2]刘伟:《蒲松龄研究集刊》,齐鲁书社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