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论语十二章高中十篇论语十二章高中十篇

论语十二章高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56:30

论语十二章高中篇1

这篇关于2013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诗文背诵知识点的文章,是

一、古诗文默写:1、子曰:,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2、《论语十二章》中告诉我们做人要不断反省其中就有这么一则:吾日三省吾身:???3、学习要经常巩固,这样才能有所长进,《论语十二章》中就有这样一句说得很好:子曰:,可以为师矣。4、《论语十二章》中强调我们学习过程中要学与思结合:,。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五十知天命,,,不逾矩。(《论语十二章》)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论语十二章》)7、《论语十二章》中说到:“,。”告诉我们,要虚心向他人求教。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9、子曰:“贤哉,回也!,,在陋巷,,。贤哉,回也!”(《论语十二章》)10、子曰:“,,乐亦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11、《论语十二章》中表现时光流逝的一则是:,。12、子曰:“,。”(《论语十二章》)13、子曰:“,,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14、《观沧海》中表达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星汉灿烂,。15、《观沧海》一诗中写山水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16、树木丛生,。秋风萧瑟,。(《观沧海》)17、客路青山外,。(《次北固山下》)18、《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写出春江水涨,风和帆正的联句是:,。19、《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写出时令交替变化的联句是:,。20、《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达出作者思乡之情的句子是:,。21、孤山寺北贾亭西,。(《钱塘湖春行》)22、《钱塘湖春行》写早春莺燕争春的诗句:,。23、《钱塘湖春行》写早春花草的诗句是:,。24、《钱塘湖春行》一诗中表达作者对春天钱塘湖无比热爱的联句:,。25、,,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26、《天净沙秋思》一诗中表达作者羁旅在外、孤独之情的诗句是:,。27、神龟虽寿,。,终为土灰。(《龟虽寿》)28、《龟虽寿》一诗表达出老当益壮的千古传诵的名句是:,。,。29、,不但在天;,可得永年。(《龟虽寿》)30、,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31、《过故人庄》一诗中写出农村的优美风光的诗句是:,。32、《过故人庄》一诗中写出农家的劳动生活的诗句是:,。33、《过故人庄》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留恋不已的诗句是:,。34、清晨入古寺,。(《题破山寺后禅院》)35、山光悦鸟性,。(《题破山寺后禅院》)36、《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中写出寻幽探胜的联句是:,。37、万籁此都寂,。(《题破山寺后禅院》)38、杨花落尽子规啼,。(《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托明月以带给远方朋友思念之情的诗句是:,。40、君问归期末有期,。(《夜雨寄北》)41、,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42、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43、《泊秦淮》一诗中借歌女之音来指向不顾国家艰难、只顾享乐的上层人物的诗句是:,。44、,赚得行人空喜欢。(《过松源晨炊漆公店》)45、正入万山圈子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46、半亩方塘一鉴开,。(《观书有感》)47、?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48、一曲新词酒一杯,,。(《浣溪沙》)49、,。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50、《浣溪沙》一诗中伤春感时而对仗工稳的名句是:,。51、,沉醉不知归路。(《如梦令》)52、,误入藕花深处。(《如梦令》)53、争渡,争渡,。(《如梦令》)二、现代文默写:1、盼望着,盼望着,,。(《春》)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春》)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园子里,田野里,瞧去,。(《春》)4、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5、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春》)6、“”,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7、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春》)8、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喉咙,,。(《春》)9、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10、树叶儿却绿得发亮,。(《春》)11、“”,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春》)12、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13、春天像小姑娘,,,。(《春》)14、春天像健壮的青年,,领着我们向前去。(《春》)15、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秋天》)16、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17、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秋天》)18、芦篷上满载着白霜,,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19、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廓了。。(《秋天》)20、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秋天》)

论语十二章高中篇2

在高考各学科中,语文是一个非常容出错学科,只有掌握好语文的相关知识点内容,才能得到更高的分数,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语文万能答题公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万能答题公式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1)某句话在文中作用

1)文首开编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散文)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做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照应开头(议论,记叙,小说)

(2)修辞手法的作用

句子本身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生动形象写出了+对象+特征

2)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强调了+对象+特征

(3)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法的作用。

1、读出描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七、论证方法的作用。

1、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

2、明确知识:①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

②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③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④比喻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

3、公式:

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

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

比喻论证法: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

八、仿写句子。

公式:1、数清例句的字数。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九、对对联。

公式:①名对名,形对形,动对动;②山对川,日对月,天对地;③注意上下联语意的相关、相融。

十、读图题。

公式:①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②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③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2、3)④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⑤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十一、探究题。

公式:①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②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③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1、2、3来表达。④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时,要具体写明1、2、3点。

十二、概括题。

公式:①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②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当然也可以写成“我的发现是1、2、3点”。③分析所给的名著阅读选段内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言来概括人物的性格。

公式:

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三、名著阅读。

公式:

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四、写信。

公式:①注意书信格式(开头称谓顶格写,“此致”、“敬礼”的位置,写信人的署名,写清年月日)。②用简明的文字写明材料的事实。③表示祝愿、希望等的内容放在书信内容最后面。

十五、编短信。

公式:①用“沪”一类的字简写地名。②材料事实编写在卷面上也要抓句段主干内容来写。

十六、诗文佳句赏欣。

公式:①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格式为:……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②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③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

十七、说明文学家(或文学作品)风格。

公式:①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②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②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

十八、文言句子划分停顿。

公式:1、带有“故”、“是以”等标志的句子,在这些词语之后画斜线。2、名词作状语的,在这个词语之前划。3、“可以”类实际是两个词语,在“可”后划。4、主语和谓语之间划。5、谓语与宾语之间划。

十九、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公式: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2、描写了(或刻画了)……3、意思是……

二十、前后照应。

公式:1、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2、与……相互照应,表现了……

二十一、巧设悬念。

公式: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二十二、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二十三、记叙线索。

公式:1、分析线索种类:以“物”为线索;以“事”;以“人”;以“时间”;以“感情”。

2、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了主题。

高考语文拿分技巧1.语文文言文选择意思那个,叫选择错误的。

只要是与现代意思相同的那个,百分之九十九是错的,不信自己查看最近高考的那题。

2.语文古诗词鉴赏分析手法实在找不到了丢借景抒情和对偶修辞。

不能空题。

3.作文题目抓眼球。

开头丢名人名言作为题记。紧接着概括材料加上一个『我认为然后直接亮明观点。除题记外第一段两行半为黄金分割点。结尾时字数超出800限制两行半为黄金分割。开头一定不要写错别字。论证材料不够新颖的话记得每段结尾都把中心论点强调一次。

4.语文成语题。

如果让选正确的那就你就看每个成语在每个句子中读者是否通顺,表面符合意思符合这个句子吗,这样的一般都是容易望文生义啊,而且你没见过的基本都是错的。如果让选错误的,你没见过的基本都是正确的。如果你一点都不积累那就不适合你了

5.语文作文啊,一定要有完美段落感觉。

不要一大段子集中一起,而且材料最好总结成几句经典的话,后面加上议论抒情引用证明。

6.高中的:赤壁赋,琵琶行,登高,锦瑟,阿房宫赋。

中了就有四分了。

7.语文(理科)12题:答案一般都有D或者e.文科同。

8.语文病句让选择对的,如果有一句话内容涉及到政治性言论或者问题,这句话一定没有错误,从来没失误。

高考前几天的准备工作1.古诗鉴赏、现代文阅读等要温习“答题模式”,了解哪类题该如何表述,如何答中“采分”点。

从往年高考情况来看,学生在书写、拼音等基础部分丢分较多。而高考前的这一最后阶段,最能拿分的是基础知识,也就是语文高考前5道题,考生不妨看看名言名句,但时间有限,背书时不要全部默写。

2.要想利用最后这几天迅速提升作文能力有些不太现实,因此考前最后一周,作文的复习,主要是抓素材和角度,其次是不妨找些自已以前写过的适合高考出题角度和方向的好作文再温习一下,也许高考时得以套用也说不定。

论语十二章高中篇3

 

一、注音字母的创立 

 

关于“国语运动”,有论者指出:“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是‘五四’时期中国语文变革的两翼。白话文运动的目标是变革现代书面用语,弃文言而用白话,实行‘言文一致’;国语运动的目标,则重在推行标准语,弥补方言的隔阂,谋求语言的统一”[7](p64),这一界定清晰阐明了国语运动的主要宗旨,凸显了它的重要性及其与白话文运动的互补性。不过历史地看来,国语运动并非始于五四时期,而是早在清末便已发端[8]。当时一些有识之士为了“开民智”,深感中国各地方言纷繁复杂,以至难以互通,不仅“各省语言不一,隐然互视为异族”,有“隔省之人不能通姓名之弊”[9](p37),而且“一省之人,彼此不能通语,办事多扞格”[9](p43-44),于是积极提出了“使天下语音一律”、“不可使语言参差不通”的主张[9](p29),进而还呼吁说:“诚以语言一致者,立国之要素也”[9](p125)。这一主张也由此得到官方的支持,《奏定学堂章程》即规定:“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后来,在张謇、张元济、傅增湘等人的提议下,学部又通过了一个“统一国语办法案”。在此期间,一些文字改革家为了推行标准官话,还分别创造了数十种切音字新方案,如卢戆章的“切音新法”,王照的“官话字母”等,从而在清末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切音字运动。 

与此同时,革命派为了唤醒民众、宣传排满,也主张统一全国语言。不惟如此,他们还更深刻认识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章太炎就说:“今夫种族之分合,必以其言辞异同为大齐”[10](p204),“今各省语虽小异,其根柢固大同。若为便俗致用计者,习效官音,虑非难事”[4](p340),所以应该“速谋语言统一”[11](p376)。为此,他拟订纽文三十六,韵文二十二,皆取古文篆籀径省之形,作为标音符号以代替切字旧谱。当然,由于时局的剧烈动荡,无论是维新派还是革命派的方案,都未能付诸实施,这种状况直到民初才发生了根本改变。 

1912年8月7日,新成立的民国教育部通过了《采用注音字母案》,决定采用注音字母解决读音问题,并于稍后开始着手筹设“读音统一会”,这是自民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官方名义有组织地审定汉字读音并制定统一注音字母的机构。1913年2月15日,“读音统一会”正式召开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便是制定统一的注音方案。但在讨论过程中,意见纷纭,莫衷一是,有些人主张采用国际音标,也有代表倾向于清末简字,以致各持一端,争执甚烈,时任“读音统一会”议长的吴稚晖后来即曾回忆:“读音统一会开会的时节,征集及调查来的音符,有西洋字母的、偏旁的、缩写的、图画的,各种花样都有;而且都具匠心,或依据经典,依据万国发音学,依据科学,无非人人想做仓颉,人人自算佉卢,终着意在音符。几乎也无从轩轾,无从偏采哪一种。”[12](p35)在经过三个月的争论后,会议最终通过以朱希祖为首的章门弟子的提案,采纳了章太炎拟定的标音符号,从中择取了39个纽文和韵文[②],并将之命名为“注音字母”,由教育部于1918年底正式颁布。关于此事经过,与会的许寿裳曾回顾说:“会员中,章门弟子如胡以鲁、周树人、朱希祖、马裕藻及寿裳等,联合提议用先生之所规定,正大合理,遂得全会赞同。其后实地应用时,稍加增减,遂成今之注音符号。”[13](p67) 

今天看来,章太炎首创并由其早年弟子发扬光大的这套注音字母,由于“采用笔画最简而音读与声母韵母最相近的古字”[14](p234-235),不仅简单易行,而且具有充分的学理依据,“异于向壁虚造所为”[4](p346),因此成为这一阶段国语运动最高成就的代表,被后来的人们长期奉行。至30年代,钱玄同仍称赞它“堪作今后统一国音之工具”[15](p127)。 

 

二、五四时期的国语运动 

 

在1913年召开的“读音统一会”上,虽然缘于章门弟子的努力争取,通过了39个注音字母,但由于民初时局变幻莫测,迟迟未能正式颁布,教育部对外宣称“业已派员清理”,但其实仍是搁在柜子里,“由老鼠和书虫在‘清理’”[16]。而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尤其是国语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合流,这种局面终于得到了根本改观。 

在五四时期的国语运动中,章门弟子同样表现得十分活跃,占据了领导者的地位,其中尤以自认“有‘国语热’”[17](p224)的钱玄同贡献最为突出。特别是当国语运动与白话文运动二者合流后,他“兼而有之,竟作二大潮流中之中心人物”[18](p344),同时他还深刻认识到:“国语的建立是文字革命跟思想革命的第一步”[19],由此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国语运动中去,“自是于国语,国音,注音符号,国语罗马字,简体字等制作推行,悉心参划,亘二十年,其效甚溥”[20](p41-42)。具体说来,钱玄同等人对国语运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二方面。 

第一,编订《国音常用字汇》。1918年11月23日,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之下,教育部终于正式颁布了章门弟子提议的注音字母,不过这仅是制定了一种注音规范,至于普通用字的读音统一标准仍尚付阙如。为此,吴稚晖在“读音统一会”代表与专家表决的字音基础上,编订了一部《国音字典》稿本,并呈交教育部审定。当时,钱玄同、马裕藻等章门弟子均受教育部委托,参与审定工作。1920年12月24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这部经过审定的《国音字典》,“这是中国确立国语字音标准之始。……从此《国音字典》做了全国文字读音的标准凡十二年”[20](p45)。 

如果说钱玄同这次仅是参与了《国音字典》的审定、并非原创贡献,那么《国音常用字汇》则是由他一手组织编订而成。由于吴稚晖编纂的《国音字典》采纳的是“读音统一会”大多数代表与专家表决的字音,而不是采用当时更通行的京音,所以出版后引起了一片哗然,争议甚多。鉴于此,1923年,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专门成立“《国音字典》增修委员会”,由钱玄同等人在京音的基础上,对《国音字典》加以增删修订。历经十年,这项事业终于大功告成,并最终编成《国音常用字汇》一书,彻底地取代了《国音字典》。1932年5月7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这部《国音常用字汇》,“同时废止民九公布的《国音字典》”。在这项工作中,钱玄同可谓精心筹划,居功至伟,曾参与此事的黎锦熙后来便回顾说:“这部《国音常用字汇》从民十二到民二十一,整整经过十年才成功,可以说是钱先生一手编定的。”[20](p46) 

第二,编写国语教科书。在五四时期的国语运动诸问题中,钱玄同“尤注意创编国语教科书”[20](p44)。1912年1月,章太炎在浙江教育会讲演时曾经表示:“将来语言统一以后,小学教科书不妨用白话来编。”[21]此后,尽管一些地方出现了个别白话文教材,但毕竟仍属局部现象,直至随着五四时期国语运动的开展,此事终于被章门弟子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1919年3月,在“国语统一筹备会”召开第一次大会的时候,周作人、朱希祖、钱玄同、马裕藻等人就提交了《国语统一进行方法》议案指出:“统一国语既然要从小学校入手,就应当把小学校所用的各种课本看做传播国语的大本营,其中国文一项尤为重要,如今打算把《国文读本》改作《国语读本》,国民学校全用国语,不杂文言,高等小学酌加文言,仍以国语为主体”[22],由此明确提出将“国文”改为“国语”的主张。这个议案在大会通过并呈交教育部。1920年1月,教育部正式通令全国:“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并以部令修改学校有关法规。4月,教育部又发通告,规定截至1922年止,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要求各学校逐步采用经审定的语体文教科书,其他各科教科书也相应改用语体文。 

与此同时,章门弟子还积极将这一主张付诸实践。由于在此之前,“全国小学儿童用的教科书都是文言文,‘国语科’还是‘国文科’,教育界的人们,大家还不相信白话文真有一天能够当教科书读的”[20](p44),因此教育部虽然通令全国改“国文”为“国语”,但却因缺乏国语教科书的范本,一时难以普遍推行。有鉴于此,钱玄同深感“改良小学校国文教科书,实在是‘当务之急’”[23](p354),所以不等教育部颁令,就于1918年在北京高师“第一次破天荒开国语教科书编辑会议”,商议编写国语教材,打算编成之后就在高师附小实验。“这件事,是中国创编‘国语’教科书之始”[20](p44)。在会上,钱玄同还被公推为编辑主任。这部教科书后来虽未能编成,但钱玄同、马裕藻、沈尹默等人还是成功编写了孔德学校的国语教科书,其中五六年级的国语课本,多半是钱玄同亲自编选的[17](p485),在以后具体运用的过程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3](p354)。 

总之,无论是从编订《国音常用字汇》,还是从编写国语教科书来看,钱玄同等章门弟子都积极运用其音韵学专长,精心主持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了领导者的作用,为国语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注释: 

[1]周作人.知堂回想录(上)[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2]马勇编.章太炎书信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3]章太炎.国故论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5]张勇编.章太炎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6]周作人.鲁迅的故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7]高天如.中国现代语言计划的理论和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8]李宇明.清末文字改革家论语言统一[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2). 

[9]文字改革出版社编.清末文字改革文集[c].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 

[10]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11]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2]吴稚晖.三十五年来之音符运动[a].庄俞、贺圣鼎编.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下)[c].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13]许寿裳.章炳麟[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 

[14]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15]钱玄同.钱玄同文集(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6]王风.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之关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3). 

[17]钱玄同.钱玄同文集(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8]王森然.钱玄同先生评传[a].近代名家评传二集[m].北京:三联书店,1998. 

[19]全国国语运动大会会刊,1925(1). 

[20]黎锦熙.钱玄同先生传[a].沈永宝编.钱玄同印象[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21]熊梦飞.记录玄同先生关于语文问题谈话[j].文化教育,1933(27). 

[22]教育公报,第6年第9期. 

论语十二章高中篇4

高中国文教学不只是语文能力的训练,听说读写只是“授业”的一部分,除了语文能力,国文教学同时也应该是情意思想、品格与生命的教育。长久以来,国文教学被赋予文化教养与人格培育的重责。

就文化教养而言,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指出,儒家文化带动了新加坡的发展。不仅是新加坡,儒家文化同时也带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中国的兴起,日本战后的复兴,甚至2007年在亚洲金融风暴危机中,皆可看出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区域在经济建设与国家发展上的成效。处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与在地化相互i格,产业、信息、生活形态急剧变动的时代,对于自家文化资源的探索与诠释,不但是一个文化群体得以创新的凭借,更是凝聚群体、开创未来的动力。没有一种文化可以忽视自家传统,而仍能在新环境中照亮自己的未来。身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改步履犹仍颠踬、非议质疑屡起,课纲更迭纷纭、前景未明的世局下,欲构筑一条足以引领学生沉稳应付未来变局的康庄大道,便丝毫不能忽视儒家传统资源所蕴含的光明

宝藏。

就人格培育而言,崇尚品格是全球的趋势,在当前世界潮流中,人文素养与品格操守代表的是人才的竞争力。华硕集团把员工品德列入年终考绩,该集团总监说:“我们觉得品德在人才培育上是很重要的一环。”企业界如此,教育界又怎能忽视?若欲深耘品格教育,《论语》《孟子》是最佳教材,诸子思想都是中华文化的智慧精髓,值得阅读探索。然而,法家崇尚功利与权谋,在品格教育上缺乏积极、正面的意义;老、庄的逍遥虚静,开启玄妙的人生境界,然其恢宏深厚的智慧有待于生活的磨炼,始能体悟;唯有《论语》《孟子》所揭示的道德思索紧扣生命的哲理,是青少年阶段最能切实领会的生活原则!盱衡当前社会,人子挥刀砍杀亲长,银行行员监守自盗,各行从业人员怠忽操守职责,以致工安灾害层出不穷,一桩又一桩的产业掏空弊案,一处又一处的情场或职场失意人自戕戕人……社会上种种光怪陆离事件骇人听闻,国文教师该用什么来教导学生?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昂首阔步,即便身处荆棘也能不弃不馁,面对利益与良知、困穷与苟且的挣扎时,能够想透尊严与磊落比一时富贵来得安宁!“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不是过时的高调,而是一份珍惜,珍惜生命的尊严,珍惜尊严便不会轻易妥协,不会轻易向失败认输!在《论语》《孟子》之中,随手摭拾皆是证诸现实的生命体悟,并非虚悬而过时的空论。透过课堂讨论,高中国文老师们可以引领孩子拥有更宽阔的视野、更深邃的思考能力,面对未来拥有更多勇气。

作为高中国文老师,站上讲台,我们渴切传递的,除了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更包含了文学意境的探索、生命情态的思考和文化深度的积累。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并非空洞的古文字句,是国文老师们永世难以搁弃的圭臬,儒家“仁义”思想,是数千年来知识分子信仰的主轴,也正是人格的养成的作家教材。因此,是以敝校同仁,经过讨论、分工,配合新课纲20篇古代经典作品的核心思想,辑选相关《论语》《孟子》篇章以做搭配,融入国文教学活动之中,其目的无非希望在极有限的三年20小时必修时程中,纳入数千年来华人生活圈最重要的文化资产,使之不至于在国文时数缩减的窘境之下,断绝文化薪传,斫丧慧命相续之功。

二、《论语》《孟子》融入古文教学规划

本教学方案以主题规划,就16篇古文之内涵,择取《论语》《孟子》中可资搭配的相关篇章,针对主题设计各类教学活动,期盼学生学习古文经典的同时对《论语》《孟子》的思想义理也能有所领略。依据台湾地区教育部门新课程纲要所建议的16篇古文,爬梳《论语》《孟子》全书章句,辑录与各古文篇章主旨相关的文句。针对课文与所辑《论语》《孟子》章句,设定专题,以学习单、课堂讨论、辩论、影片欣赏、延伸阅读、写作练习进行教学活动。

普通型高级中等学校推荐选文16篇与《论语》《孟子》章节之结合如表1所示。

表1

编号篇名主旨《论语》《孟子》相关章节

1《冯谖客孟尝君》义利之辨“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梁惠王上・一》)

2《谏逐

客书》用人唯才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U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论语・雍也・四》)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十四》)

3《大同与小康》大同之治的理想世界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二十五》)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七》)

礼义以为纪的小康之治“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论语・阳货・四》)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三》)

4《烛之武退秦师》义利之辨“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孟子告子下・四》)孟子劝宋疚鹨岳说秦楚休兵,而当以仁义劝之。

说明:烛之武以利成功说服秦国退兵,但两年后秦因攻郑有利而出兵,郑国幸得商人弦高智退秦军而免难。可见言利反助长秦之野心,非解决征战的根本之道。

5《桃花

源记》描绘理想世界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二十五》)

6《鸿门宴》(《史记》)权变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二十九》)

7《出师表》忠贞的志节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泰伯・六》)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七》)

尊贤纳谏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十九》)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二》)

8《兰亭

集序》生命感怀(人生无常的悲慨)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十六》)

9《赤壁赋》自适之道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十五》)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十五》)

10《岳阳

楼记》以天下为己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四》)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四十五》)

11《醉翁

亭记》与民同乐的政治理念“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四》)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九》)

12《师说》从师问道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十四》)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二十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二十一》)

13《崂山道士》(《聊斋志异》)坚定心志、

努力向学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六》)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十六》)

14《左忠毅公逸事》忠义精神、坚贞不屈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七》)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二》)

师友之道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二十四》)

15《台湾通史序》民族大义、夷夏之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十八》)

鉴往知来的历史价值、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二十三》)

16《劝和论》民胞物与,

和谐共荣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三、结语

在台湾即将实施十二年国教新课纲中,《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虽列置必修科目,却纳入国文必修的学分数之内,在有限时数下,《论语》《孟子》的讲授势必匆促,且难以详述其中精妙大义。高中语文教师不忍舍弃这两部千年文化正典,于是尝试把《论语》《孟子》融入国文课程之内;因此,规划了以上教学活动,透过教学实验,在时间运用与融入必修教材两方面,寻求省时、有效而深入的教学方式。我们争取些微时间带领孩子们有系统地接触《论语》《孟子》,让他们能够在崭新的世局与思潮脉络之下,反思中华文化传统资源,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沉浸于中华文化精髓,涵养其人格性情。

论语十二章高中篇5

关键词:西方翻译简史;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简史》是谭载喜教授于1991年出版,2004年增订的翻译学专著。

谭载喜,著名翻译理论研究学者,香港浸会大学驻校学者、博士生导师,北京语言大学和中山大学兼职教授,博导。其最主要贡献是将美国翻译理论研究学者奈达的理论译介到中国。《翻译学》和《奈达论翻译》奠定了谭载喜在外语理论界的地位。

做西方翻译史研究的还有就职于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刘军平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谢天振教授。刘军平教授所著的《西方翻译理论通史》,全书分为十三章,分别讲述了翻译理论的引进、翻译的流派划分、定义、中西名实观、早期的翻译活动史料、各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根据时间顺序及各翻译家的流派来分章节,结构清晰,内容全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谢天振教授的《中西翻译简史》把中西翻译活动的发展轨迹及译学观念的演变过程放在一起依时间顺序,论述其异同,结构清晰,内容丰富,开了历史之先河,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谭载喜先生的《西方翻译简史》以作者自谦的“一次大胆的尝试”,系统而突出重点的分析了欧洲和北美翻译事业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演变的概况,并对主要流派及杰出的翻译家和理论家的生平、理论和功绩作了重点介绍。在《西方翻译简史》出版之前,并没有学者对西方翻译史做系统的研究,本书的出版填补了该项研究在中国的空白。作者薄古厚今,重点介绍了近代和现当代的翻译大家及理论,是一本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翻译学专著。

全书分为六章。除第一章绪论外,作者按时间顺序把西方翻译史分为了古代翻译、中世纪翻译、文艺复兴时期翻译、近代翻译和现、当代翻译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概述了西方翻译史上的六次高潮、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及本书写史的意义。第二章为古代翻译,主要讲述了自公元前三世纪古罗马时期到公元五世纪罗马帝国覆灭为止的西方古代翻译、其代表人物及理论。第三章为中世纪翻译,作者讲述了从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时到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的主要翻译大家及理论。其中重点介绍了初期的翻译家波伊提乌、中期的托莱多“翻译院”和末期的民族语翻译。第四章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概述了十四世纪末到十六世纪中欧洲特别是西欧各国的翻译,着重介绍了德国、法国和英国的代表翻译家及翻译理论。第五章为近代翻译,介绍了十七到十九世纪的翻译,其中重点讲述了法国、德国、英国和俄国的翻译大家及理论发展。第六章为现、当代翻译,即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的翻译。包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现代部分和之后的当代部分。

本书优点很多,以下列出一二。书末附有西方翻译史大事记和重要人名索引,方便查找记忆。书末附的西方翻译史大事记按时间顺序以表格的形式把西方翻译的主要人物、作品、论点、流派及大事提要罗列了出来,几乎覆盖了公元前三世纪到2003年所有的重要信息。重要人物索引把西方翻译史上各大家按英语字母表的顺序罗列了出来,并且标注出该翻译家在本书的哪一页出现过,他的称谓、国籍及所处的年代。这两个附表都方便于读者在短时间之内找到所需信息,并且方便读者梳理记忆。如果读者没有足够的时间来阅读本书也可以通过这两个附表对西方翻译史有个大概的了解。

在西方范围内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向进行研究,范围广泛,内容全面。历时方面,该书主要介绍了从公元前三世纪到2003年的翻译大家及其思想。本书各章以时间为顺序,作者介绍了六次翻译高潮。共时方面,在西方翻译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作者都提出了该时期的主要译者进行研究。以第五章为例,作者依照时间顺序介绍到了近代翻译时期,并共时研究了该时期的在西方翻译史上表现突出的四个国家法国、德国、英国和俄国及其主要翻译代表人物。这样作者就不会漏掉该国某个主要的翻译阶段或者某个主要的翻译大家,内容完整、全面。这种谋篇布局便于读者对整个西方的翻译思想的发展和每个翻译家在翻译思想发展过程中所处的时期有清晰的了解,便于梳理记忆。

尽管《西方翻译简史》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著作,但里面也有一些瑕疵。

有几处内容冗余。如本书第五章近代翻译的第二节法国翻译和巴特中的第89页写道“十七世纪法国翻译界译作数量最多而质量最差的翻译家要数米歇尔.德.马罗尔。”作者还讲到米歇尔本人很浮夸,他的译作质量差没有文学价值,后世基本没人看。作者用了400多字来介绍这样一个姑且能称之为翻译家的人。这样一个无研究价值的人为什么会出现在这本介绍著名翻译大家的翻译学专著中?这样画蛇添足的介绍可能会扰乱读者对整个翻译史中优秀的翻译大家的记忆,有害而无益。

小标题设置不当。这个问题可以分两方面来分析。第一,在一、二、三章没有把概述单独列出,所有章节都没有把总结单独列出。这样不利于读者理清作者思路。第二,作者在后三章中,以国别作为小标题分开该阶段的翻译大家。这样会使作者的论述限制在了这几国范围内,尽管他们是主要的国家,但是其他西方国家在该时期肯定也有杰出的翻译家出现,这样会造成翻译家介绍的疏漏,内容就会不全面。文化无国界,翻译无国界,翻译家属于哪个国家并不那么重要。在这方面,刘军平教授在《西方翻译理论通史》中采用的用流派划分翻译大家更可取。

谭载喜教授编著的《西方翻译简史》是原国家教委资助的相关研究课题的成果,出版后好评如潮,填补了西方翻译史的系统研究在中国的空白,是一本有理论,有分析,举例得当,通俗易懂的翻译学专著。该书为读者展示了一副从公元前三世纪到2003年的西方翻译史画卷,内容丰富充实,结构明确清晰,填补了西方翻译史在中国进行系统研究是空白,是一本具有极大学术研究价值的翻译学专著。

参考文献

[1]高华丽.中外翻译简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3]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4]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邵露.周欣.博棕约取示人门径――评《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

论语十二章高中篇6

中国精神同西方精神的对比,一般的策略是提出"道"中心主义进行言述,如张隆溪《道与逻各斯》。但是,在我看来,中国精神的来源相当复杂,内涵极为多元。除了人们一般习惯说的"外儒内道"或"外道内儒"以外,实际上,还存在着"仁"中心主义、"经"中心主义甚至"骚"中心主义等中心观念,只是在历史长河的汰变中,儒家逐渐取得了正统的地位,而道家则作为话语绝对中心权力的一个补充系数而存在延续着,并使知识分子在庙堂山野的二难选择中,不断迂回徘徊于"入仕"与"避世"的苦涩之中。

一儒道思想的历史关联性

在漫长的中国思想史长河中,人们大多只看到儒道的对立和思想体系的差异。其实,二者之间的绝对差异没有人们想象那么大。就思想源头而言,道家与儒家等还有非常不一般的关系。顾荩臣认为:"道家的学术,兼括诸家。且其来源,较诸家为最早者,并不是专指老子之时而说的。盖诸子之学都起于春秋战国之时,道家之学,则远在春秋战国以前,而发源于有史之初的。……大概自黄帝以后,老子以前,上下二千年中,只有道家之学,扶舆磅礴,而无他家立足于其间。换句话说,在那个时候,除道家以外,几无其他学术之可言了"。"儒家之学,其渊源似乎亦得之于道家。大概道家之言,虽然涉于玄虚,而其学却徵之于实际。……儒家以践实为本,以身体力行为归,其意即本于道家。况孔子曾问礼于老聃,奉聃为严师,是儒家脱胎于道家,更无可讳言。"这种看法,虽然稍微武断了些,但是却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看法。起码,可以促使我们更深一层地思考这个问题。

在我看来,儒家和道家存在着思想体系上的差别,但是也有诸多思想相通相契之处。在典籍的阅读中,我发现不少这类问题,撮其要者如次:

其一,不仅孔子问礼于老子,而且,《论语》等儒家书籍中所记载的巢父、许由、务光等人,都是敝屣天下,自由快乐,默传道家之遗风。而长沮,桀溺、接舆、荷?、石门等,大抵是道家之徒(孔子称为贤人),逍遥自在避世于山野之中。

其二,内圣外王说,最早见于《庄子·天下》。庄子说:"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一般认为,"内圣外王"是道家的理想人格,指内有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但是后世儒家以此作为自己的思想纲领。《宋史·邵雍传》:"河南程颢,初待其父识雍,议论终日,退而叹曰’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而现代新儒家的主要问题同样大多集中在"于内圣开出新外王"的命题上,并将这一命题看成是儒家现代转型的重要内容。

其三,关于"心斋""坐忘"。这本是《庄子》记载孔子的言论,但众多的哲学史思想史以及美学史著作一般都将其看作庄子的思想而加以论列,其理由在于《庄子》中寓言七八,所说的事情大多并非真实,因而将这些话看成是庄子的思想。但是庄子中所记载的其他史实,诸如盗跖之类,却似乎很少有人认为并非与孔子有关系。这种过分人为地认定的做法难以服人,所以,我以为,从这种话语权的归属问题,似可见其二者的某种精神相通性。

其四,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代表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成熟。《荀子》一书攻击先秦时代很多人,但是对老子却几乎没有微言。而且,在《荀子·天论》中还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已经颇具老子的"天道无为"思想色彩了。

其五,儒家的核心范畴"中和""中道""中庸"等,与三玄中的《周易》和《老子》有不可忽略的关系。可以说,老子的守中尚中思想,强调心境的中和平衡,与儒家的中庸思想(不偏不倚)有颇多可相比较之处。

其六,孔子对"水"的看法,与老子有相当的契合之处。《论语·雍也》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说法,以山水的不同形态喻仁者智者的人格襟抱。《论语·子罕》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更是用水来比喻时间的流逝,赋予其丰富的哲学含义。《大戴礼记·劝学》载:"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偏与之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所不及者死,似仁;其流行庳下,倨句皆循其理,似义;其赴百仞之溪不疑,似勇;浅者流行,深渊不测,似智;弱约危通,似察;受恶不让,似贞;苞裹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必出,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厉;折必以东西,似意,是以见大川必观焉。’"老子对水的看法十分独特,"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夫唯不争,故无尤。"(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功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七十八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三十二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可见,孔子和老子都相当重视水处柔处下处平而似道的本性,只是孔子论水更具有比德和积极进取的意义,而老子论水则道重视处下不争而利万物的特性。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是"水的文化",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看到老子对孔子思想的某种影响--《论语》中的老子身影,是无可避讳的。《论语》中有起码六处,可以看出孔子或许受到老子的影响:

《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老彭"大体上说指老子和彭祖,当不会大错,尽管有人坚持仅仅指彭祖,但细察其说于语义未周。

《宪问》"或曰’以德报怨’如何?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老子》六十三章中有"报怨以德"的说法可证。

《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公已正南面而已矣。"《老子》一书的总纲就是"自然无为"思想。

《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以哉。"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实行起来很艰难。

《八佾》"君子无所争",《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的说法,不难在《老子》"夫唯不争,故无尤"(八章),和"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中,找到相通相似之处。

《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同样可以耳熟能详地在《老子》"常使民无知无欲"中获得学理回响。

以上的具体性差异和联系,存在着进一步考察儒道两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精神互通性和互补性的必要。我认为,道家是以"道"为最高范畴的哲学本体论,而儒家则是以"仁"为最高理想的生命哲学论。正是在这一关键性范式上,显现出思想延伸的不同轨迹,以及关注问题的不同着眼点。

二儒道关于仁义圣人的论述

我不能同意那种所谓儒家和道家充满根本冲突的说法,甚至认为老子绝对反儒家的基本立场,必然也反儒家的概念和思想,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思想问题很多。其实《老子》一书,圣人、君子、仁义等概念出现频率很高,计:圣人32次,君子2次,仁8次,义5次。尤其是参照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和郭店楚简《老子》,更有诸多证明,说明老子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有某种程度上的融摄沟通。

老子不仅论"天道",也论"人道",尤其是"人道"的最高代表--"圣人"。请看下引: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二章)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三章)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五章)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七章)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十二章)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二十二章)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二十七章)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二十八章)

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二十九章)

是以圣人去甚,去泰。(二十九章)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四十七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四十九章)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四十九章)

圣人皆孩之。(四十九章)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五十七章)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五十八章)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六十章)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六十三章)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六十三章)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六十四章)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六十四章)

是以圣人语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六十六章)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六十六章)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七十章)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七十章)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七十二章)

是以圣人犹难之。(七十三章)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七十七章)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七十八章)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则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七十九章)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于人己愈多。(八十一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

可以看出,老子对圣人的评价是正面性的,即具有高贵的精神和正直的品格,"不争"、"不积"的廉洁,"被褐怀玉"的高尚--这是一种理想式的人物,亦是老子所期望出现的"大道之人"。而被孔子作为重要理想人物的"君子"在《老子》中仅仅出现了2次。其含义处于比圣人低的人格水平上,不能同理想的圣人相提并论。

反过来看,孔子似乎重"君子"而不过分重"圣人"。所以《论语》中"圣人"或"圣"出现频率不高,共计有8次:其中"圣"4次,意思为具有最高道德标准的人;名词2次;区别词和叙述词3次;"圣人"4次,意即具有最高道德标准的人。具体语句如下:

《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誓,可谓仁之方也已。"

《述而》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静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述而》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罕》大宰问於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子张》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尽管后世尊孔子为"圣人",但是孔子对"圣人"的理解是不一般的。他认为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已经很难见到圣人,能够见到"君子"就颇不容易了。可见,孔子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的核心范畴不是"圣人"而是"君子"。"君子"在《论语》中共出现105次。其论君子的思想,成为孔子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至于老子对"仁""义""仁义""礼乐"的看法,学界已经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即同儒家完全相对--反对"仁义",这种看法事实上是有问题的,需要加以认真审理。

《老子》论"仁"8次,论"义"5次,俱载以下五章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五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仁,言善信。(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十八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十九章)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三十八章)

这几章是《老子》通行本中攻击仁义相当厉害的。但是,问题是,根据最新出土的几种本子--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和乙本,以及郭店楚墓竹简本,同通行本家以对照,其中的问题竟然十分严重。因为,其意义的解释有相当的差异,甚至决然相反。

先看第五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里的"仁",是慈爱的意思,不仁就是没有慈爱心,这里,老子没有明显的贬义,只是要求听任百姓自然而然地生活,社会就会和平安宁。因此而坚持"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第八章的"予善仁"--施为万物善于行仁慈(也有一种理解是老子自认为自己善仁)。这当是对"仁"的称赞。

问题出在十八章、十九章和三十八章。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十八章所引的通行本,与迄今为止最早的抄本--汉墓帛书本和郭店竹简本有根本的差异:

帛书甲本: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快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畜兹;邦家闷乱,案有贞臣。

帛书乙本:故大道废,安有仁义;知慧出,安有;六亲不和,安有孝兹;国家闷乱,安有贞臣。

郭店甲组本: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有正臣"。

我以为,这里的"安""案"作为疑问词,使得整个句子的意思产生了根本的变化。如果说,通行本的逻辑是:"大"道"废除以后,于是有了"仁义",产生了智慧后,就有了伪诈,六亲不和睦,才有了孝子慈父,国家昏乱,于是有了忠臣。"意即仁义与大道是相反的东西,或是低于大道的人为之物。那么,在帛书本和郭店本中,这层意思却完全翻转过来:"大道丧失了,哪里还有仁义呢?智慧出来后,哪里还能见到大伪呢?六亲不合,还谈什么孝慈呢?……"。这样,大道与仁义不是矛盾的对立面,而统一在一起--大道废除后,仁义也没有了。说明老子仍然是将"仁义"纳入"大道"之中的,因而大道废弃,则仁义难存。所谓老子反"仁义"之说,看来起码有些动摇了。

十九章存在同样的问题,郭店本《老子》甲组本文字与通行本不同,而是:"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有;绝伪弃诈,民复孝慈"。意思很清楚,这里没有"绝仁弃义",而是"绝伪弃诈"。这无疑在某种程度上澄清了老子的反"仁义"的问题。不妨说,"绝仁弃义",大约主要是受到庄子后学而形成的观点。

然而,三十八章的内容,与帛书中内容基本差不多,而郭店本则损折不全,只能根据通行本加以阐释:"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对这一段,历史上学者们的疑问较多,争议也很大。梁启超认为,老子是史官,精通周礼,不可能说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样的话,并凭这一说法,否定《道德经》为老聃所作。也有人认为,这是老子对诸侯战乱和僭越礼乐进行的激愤讥讽的词句。在我看来,在文献不足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凭空猜测,而只能查阅《老子》一书中,"礼"的通常用法及其褒贬意见。

翻检《老子》一书,"礼"分别在两章中出现了5次。

其一是"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三十一章)这里,"丧礼"的用法没有任何贬损的意思,相反,体现了老子那种"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的反战思想,和用丧礼的悲哀心情来处置战死沙场士兵的那种仁慈心。这里,老子两次坚持举行"丧礼",可见其并没有完全反"礼"。这里值得提出的是,儒家经典中有三部关于礼的著作即《周礼》《仪礼》《礼记》。儒家之"礼"大抵包括了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的风俗习惯、生老死葬的各种仪式祭祀,宗教行为方式和仪式、外交的礼仪礼节等,相当复杂,不是简单化约理解所能行的。

论语十二章高中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教学

随着现代社会上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文教学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且古文教学也逐渐受到重视,而古代论说文就是古文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因而科学合理进行古代论说教学也就十分必要。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代论文文教学,并且应当通过有效方式对古代论文说实行教学,从而使实际教学需求及要求能够得到满足,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更好发展。

一、古代论说文概述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论说文属于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文体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然而关于其性质及特点一直缺乏相关论述,直至南朝时期刘裸才系统论述古代论说文,将其确定为辨别是非及研究道理的一种文学形式。对于古代论说文而言,在整体文章中“论”属于其主要部分,其主要包括的内容就是论断、言论及论述,在;论述使可选择某一事物作为对象,也可将某一人物作为对象,其论述内容比较广泛,可涉及各个方面相关内容,而这些比较丰富的论述对象及;论述内容使古代论说文价值得以很大程度提升,为论说文较好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在古代论说文中除论之外就是说,而说所指的主要就是解释说明某一事物或者阐明某一道理,这一类文章也包括很多。

二、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教学方法的应用

1.文本细读法在古代论说文教学中的应用。在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深入详细了解文章内涵,而后与文章相关材料相结合,分析及研究文章中所运用相关修辞方法及叙述方式,特别对于文章结构应当深入进行分析,从而深入挖掘作者所要表达文章真正内涵。与普通文言文教学相比较,教师在实行古代论说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对文章文本细读加强重视,从而保证对文章主要内容真正体会,对于作者所表达文章内容能够真正理解,也就是应当对文章中各种细节应当认真进行查找,在此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把握整体结构,这一点使较好开展论说文教学的基础。对于古代论说文而言,其十分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一词多义,即同一个字具有多种意思,且能够表达出多种丰富内容,这一特点的存在往往会在思想方面出现混乱情况,因而很多单音节词语逐渐衍生出众多多音节词,从而使语言表达方面能够更加准确、流畅及丰富。所以,在古代论说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作者主观层面意思加强理解及思考,即应当清楚理解作者选词及用词真正目的,同时需要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真正意图,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将文章内容更好掌握。另外,在高中古代论说文教学中,还应当注意对文中句子进行详细分析,文中句子通常都是多个词语连缀组成,然而整句话真正含义并非就是这些词语意思相加。由于古代论说文对于句子逻辑性、联系性及条理性比较讲究,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对句子加强研究,对句子含义认真进行思考,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理解文章句子,从而对整个文章均能够进行较好理解,得到理想的学习效果。2.比较教学法在古代论说文教学中的应用。比较教学法属于十分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现代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及价值,特别在古代论说文教学中表现出明显优势,通过对该方法进行科学合理应用,可使学生更加积极进行思考,使学生在古代论说文学习过程中能够实行比较分析,通过分析比较可更好获取相关知识,从而保证教学效果能够得以有效提升。在古代论说文教学中,比较教学法应用方式包括很多,首先教师可对不同文体之间横向比较进行利用,即将论说文与其它文体实行比较。比如,在实际教学中可对《寡人之于国也》和《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篇文章实行比较,《寡人之于国也》属于典型论说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属于传状文,两篇文章所讲述内容均为战国时期历史事件,然而由于文体存在差异,其论文方式及论述目的均存在一定差异,《寡人之于国也》主要通过语言对话形式论述,表达一种政治主张;《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记叙方式讲述人物故事,突出文中人物的形象。通过对两种不同文体进行比较,教师可引导学生更好理解论说文与其它文体之间所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也就能够更好理解论说文所具备价值及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对不同文体进行比较之外,还可对不同作者之间进行比较,通过在这一方面实行比较,可使学生更好把握不同作者思想上存在的共同点,通过从不同角度实行分析,从而使学生更好了解古文论说文特点,在此基础上更好对古代论说文进行学习。

三、结语

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古代论说文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科学合理开展古代论说文教学属于重要任务。在高中论说文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在充分认识论说文的基础上,选择科学合理方法实施论说文教学,从而保证论说文教学能够得到更加理想的效果,使学生学习效率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晓红.参与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论说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17,(59):70.

论语十二章高中篇8

关键词:二语习得错误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1错误分析理论背景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教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但是传统意义上的错误分析理论则是源于由行为语言学者所采用的比较分析理论(Contrastiveanalysis,Ca)。他们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刺激一反应的过程,而当新的刺激受到了旧刺激的干扰则错误产生了,因此他们认为错误的产生源于第一语言的影响。这种观点忽略了其他引起错误的因素如:教学方式,学习策略及学习环境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Chomsky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随着其影响不断扩大,以及心理学的发展,行为主义语言习得观受到了心灵主义语言习得观的批判和挑战。语言学者发觉对比分析理论不能解释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他们试图找到其他理论以解释这些错误。1967年Corder受母语习得中错误分析的启发发表了论文theSignificanceofLearners’errors(《学习者错误之重要意义》;)。在Corder看来错误是语言学习者言语中与以该语言为母语者言语中所不同的特征。

从20世纪70年代起,错误分析就成为二语习得研究中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二语习得不再被视为旧习惯的改变与新习惯形成的过程,而是构建和改变沟通规则的过程。Brown(1980:166)指出:错误分析由于它能检测出不同来源的错误而不仅仅是受母语负迁移影响下产生的错误而优于对比分析。但是错误分析侧重于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而不能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做才能避免犯错。

2近十年来国内对于错误分析研究综述

为了更好地了解近年中国学者对于错误分析研究趋势,本文展现了近十年来中国学者对于错误分析的研究。在中国知网搜索“错误分析”为关键词并限制时间从2005年10月至2014年10月,共有23篇刊登在13个外语教学类核心期刊上。其中有5篇是基于理论研究。其中大部分文章发表时间在2005年至2007年间;还有18篇是基于实证研究的。

如果从这些文章的数据来源来看,可以发现近十年来基于实证研究的论文数多于基于理论研究的论文数。许多实证研究的论文使用了语料库。研究者从语料库中选取了一些言语,共有9篇这种文章。这类论文的主题是错误的分类,如何修改这些错误已经回顾错误分析理论背景。在近十年间对于错误分析理论研究并没有大的突破,语言学者并没有对于错误分类达成共识。

而从研究者提取的言语来看,绝大部分源于大学学生,而初级外语学习者及幼儿学习者的言语相对较少。由于基于语料库的语言学研究兴起以及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theCorpusofChineseenglishlearner―CLeC)的建立,大量的语料收集都是基于二语学习者综合性语料库。这类研究从2005年逐渐兴盛。共有12篇论文是基于语料库研究错误分析,其中有10篇基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此外绝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较少量语料研究,研究者自己收集语料,如研究生收集不同班级或者不同年级学生的语料。只有两个研究者在研究错误分析时使用了个案研究。

从研究范围来看,错误分析研究涉及了许多领域如音韵学,词汇学,句法学,语法,语用学以及文化。研究者从发音,口语,听力,翻译写作以及其他方面研究错误。大部分研究者重点研究词汇的发音和使用以及写作和翻译。因此,中国研究者把研究重点放在了语法错误而不是语用错误上。

大部分研究者研究错误分析时选择横向分析而不是纵向分析。因此很难发现描述同一个学习者在不同学习阶段所犯错误的论文。仅有蒋平和王丽萍在《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错误跟踪调查》中对于不同学习者在不同年级时所犯的语言错误进行了跟踪调查,并且两位研究者统计,比较以及分析了这些语言错误,并总结出中国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在不同年级所犯的语言错误的不同趋势。两位研究者指出了当学习者进入更高年级时各种语言错误提高或者降低的趋势。此研究结果为英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刘绍龙在文章《英语中介语错误及其动态范式一儿童及大学生Be动词习得错误的个案调查》中对于Be动词习得进行跟踪调查并比较了学前儿童及大学生学习Be动词的动态模式。

从研究结果来看,研究者通过对语料库总结分析得出数据。大部分研究者得出结论:二语学习者所犯的语言错误是语内迁移与语际迁移的结果。

论语十二章高中篇9

关键词:老子句式修辞效果

《老子》作为道家经典,短短五千多字道出博大精深、意蕴深长的哲学思想。这与其高超的修辞技巧是分不开的。老子提倡“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但同时,老子也提出了“言善信”。可见,在老子的修辞观中,“自然、真实”是要旨。张弓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中也提到:“修辞是有规律的,自然的、内容形式统一的。当然,这所说的‘自然’是指态度真诚,表达符合规律。”可以看出,两者的观点具有相似之处。《老子》中的章句给人以音律和谐,朗朗上口,自然流畅的直观感受,正是通过句式的排列修饰,恰如其分地勾勒出严密完整的哲学体系。同时,修辞学中的“句式”并不等同于语法学的“句式”。修辞学中要讨论的是好不好的问题,即任何句式是否是词语的恰当有效的组合,是否能创造最佳效果。笔者对文本进行统计,在《老子》一书中,410句中出现约113组整句;81章中有77章兼有肯定句和否定句,占95%;短句更是贯穿于81章,足以见句式修辞在《老子》中的重要地位。以下进行分类阐述。

一、整句和散句——相得益彰

《老子》被誉为“散文化的诗”,与先秦诸子作品相比较,在句式上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整句的大量使用,几乎每章中都有排比、对偶、顶真、回环等。据粗略统计,全书排比句约75组,对偶句占50%以上,顶真和回环约21处。它们使句子结构整齐严密,音节协调匀称。加之与散句的配合使用,将诗歌的韵律和散文的错落完美结合,整齐之中不失灵活,连贯之中少许停顿,传达出一种自然的气势。从中也大可窥探老子的哲学观。

(1)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第五十三章)

(2)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第五十六章)

例句(1)、例(2)中使用贯串式排比句,对偶句(正对),还包括顶真和相排相据的回环,构成四组整句。其中又穿插了“非道也哉”“故为天下贵”等四处散句。在《老子》大多数章节中,散句既有停顿、舒缓的作用,也有对上文整句的总结,这也是所谓的“按断复句”。按断式是指前面的分句叙述情况,叫作“按”;后面的分句对前面的叙述作出评断,叫作“断”。如例句(2)中连续三组正反对比的“不可得”,连续流畅,极具气势,表现出对世俗名利关系的超脱,紧接着“故为天下贵”像是高亢辩论后冷静的思考,语气放缓,对上文进行总结。从整部书来看,“按”的部分多为整句,“断”的部分多为散句。这样,不论是结构还是内容上,两者相得益彰,构成参差错落、变化起伏的效果。

对于排比句而言,是从各方面阐释道理,例句(1)中,以“甚”字贯穿,人君走上邪的恶果,是朝廷的腐败,进而引起田地的荒废、仓库的空虚,兼有层层递进的效果;接着又以“非道”为中心,从服饰、饮食、财货等方面具体铺陈开来,从各角度表现人们为了满足私欲,追求自我需求之外的财富,老子将其视为“盗夸”,倡导圣人要“去甚、去泰、去奢”。例(2)中,以“其”和“不可得而”贯穿排比句:“玄同”的境界需要“塞”“闭”“挫”“解”“和”“同”,然后,内含对偶句,“亲”与“疏”、“利”与“害”、“贵”与“贱”形成反对。在全书中,这样的排比句不少于60处,这样整齐划一的句式,一方面,使老子在阐述思想时围绕一个中心,论证更为充分,具有说服力;另一方面,老子说“道无常名”,“道”给人以模糊、虚幻、玄妙的印象,运用大量的排比包含“形象具体”“举一反三”的效果,是“取譬”于有形的万事万物阐释无形的“道”。这是老子对“道”的直观体悟,也使读者有了直观感受,体现出古代辩证思想体系中“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类比推论思想,层层铺陈。

对于顶真和回环而言,同样是古代辩证思想的形式表现。例(2)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言”与“知”相对,以“知”起,以“知”收,回环往复。书中还有“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环环相扣,体现出老子思想的连续性和严密性,“道”并非静止不动,我们可以从首尾相连形成顶真的“一”、“二”、“三”中,看到老子要阐释的是,天地万物并非混沌无序状态,而是一步步有序的进行,是一种动态递进,正如“道”之“玄之又玄”。

二、肯定句与否定句——对立统一

《老子》四百一十句中,包含特殊的有无句、肯定句和否定句的交替使用以及双重否定句式。来回反复,体现语气轻重变换,也与老子的古代辩证法思想中“有无相生”“有无统一”相契合。

(一)肯定句与否定句的交替使用

(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第二章)

(4)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第三十四章)

(5)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第六十三章)

句式上的肯定与否定表现出老子哲学思想的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美”与“恶”、“善”与“不善”、“难”和“无难”等,这些对立的成分之间由单纯的肯定句与否定句表现出来。文句选用肯定和否定的交替穿插,依次使用,当它们同时呈现,通过正反对比就可以窥见老子思想中的“有无统一”的观点,在肯定和否定之间没有了明确的界定点,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善”可为“不善”,“难”终成“无难”,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变,体现“有无相生”,而老子思想中的“道”正是“有无统一”,是绝对的肯定和绝对的否定的统一。因此,对于《老子》中这样的肯定句与否定句的使用,它的效果不仅仅是句式的变换多姿,语气的轻重交替,同时也是事物的正反对比,意蕴的幽远深长。

(二)“夫唯”复句中否定句的连续使用

(6)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二章)

(7)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

(8)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二十二章)

(9)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第七十章)

(10)夫唯不厌,是以不厌。(第七十二章)

以上都是由“夫唯”开头的复句,全书中共有12处,在陈鼓应先生的《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将其解释为具有因果关系的复句。同时,以上句子都显示出《老子》中句式的一个特点,就是辩证说理时,否定句的连续使用。例(8)中,正是因为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谁和他争。因、果皆为否定句,使句子语气更重,强调成分更浓。若是“夫争,天下与之争”,能够表达出相同的意义,却无法明晰地表达出老子对“不争”的求全法则的强调。如上述例子中,“没有占有欲,功德就不会埋没”,强调去除占有欲;“不争,就不会有怨咎”,强调不争;“不了解‘言有宗,事有君’,就不了解我”,强调“知我者希”;不压榨人民,人民就不会厌恶,强调高压政治的危害。因此,双重否定,加之“唯”字的必要条件效果,使整个句子中心突出,语气加重,表现出《老子》强烈的论辩色彩。

三、短句——短小精悍

通读《老子》一书,虽对其中的部分意旨迷惑不解,心存疑虑,但是仍然会对整部著作的精短简练印象深刻,这就源于短句的大量、精准的选用。在老子的语言观中,提倡“言有宗”“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言论需讲求自然,讲求宗旨,反对过多的人为修饰。短句纯粹简洁的特点完全符合这样的表达需要。

(1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十八章)

(1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第四十五章)

(16)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第六十八章)

这两章中大多为三言、四言句,例(14)中,“仁义”“大伪”“孝慈”“忠臣”的出现仅从四个主谓结构便可阐释清楚,一语中的,表现出当时病态的社会现象。短句因其语言的简省,免去长句的繁冗拖沓的弊病,但也会出现支离破碎、语意跳跃的现象。从例句(14)(15)中可以看到,每一章以短句为句式基础,与排比、对偶、回环、顶真等“布置类”的修辞相结合:“大道废,有仁义”与“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与“国家昏乱,有忠臣”相对,再以“大”“善”“是谓”等贯穿排比句。每个短句之间衔接自然,语意连贯,如圆周各点共同指向圆心,全面阐释章节主旨。对于全书八十一章,同样如此:将道之“朴”表现于言语之中,短句最短的为一个字,最多的不超过九个字,以四言和五言为主。

同时,这样的句式也是《老子》中不论是以正体还是变体产生成语频率较高的条件之一,是老子“无为”“自然”的思想在语言观上的体现,是五千字尽为精华之因。

四、结语

刘勰《文心雕龙》:“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修辞不仅表现在辞格的运用上,还包括遣词造句、组句成篇,恰当巧妙的安排句子,从布局谋篇上增强表达效果。《老子》一书中出现了丰富多变的句式,以整句、短句为主,兼有散句、长句,避免了单调呆板,肯定句与否定句的来回变换,设问句和反问句的交叉出现,对先秦时期句式修辞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恰当地阐释了老子的思想精髓。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与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任继愈.老子新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

[4]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5]白兆麟.《老子》复句辨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

(4).

论语十二章高中篇10

第一条为了公平、公正地评价群众文化专业人员的水平,鼓励多出人才、多出成果,促进群众文化在全市各区、县的繁荣和发展,根据《图书资料专业职务试行条例》和《上海市实施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定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相分离的暂行办法》(沪人[1999]52号)及有关配套文件精神,结合本市群众文化专业队伍的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各级、各类群众文化(艺术)馆中从事群众文化的指导、辅导、培训、研究、创作,以及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等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条上海市群众文化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为研究馆员、副研究馆员。

第四条群众文化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审定,重点考察申报对象的专业技术(组织辅导)能力、专业理论水平、专业工作业绩,注重专业技术的创作成果。

第五条申报研究馆员、副研究馆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党的文艺方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精神,并在社会或同行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六条研究馆员

一、学历、资历要求

l、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取得副研究馆员职称资格后,受聘副研究馆员职务五年以上;

2、大专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二十五年以上,取得副研究馆员职称资格后,受聘副研究馆员职务六年以上。

二、语言考试要求

应通过全国职称外语a级考试,或通过本市职称古汉语(高级)考试。

第七条副研究馆员

一、学历、资历要求

l、博士学位,受聘馆员职务二年以上;

2、硕士学位,受聘馆员职务五年以上;

3、大学本科,受聘馆员职务五年以上;

4、大专毕业,从事本专业工作十七年以上,受聘馆员六年以上。

二、语言考试要求

应通过全国职称外语B级考试,或通过本市职称古汉语(高级)考试。

第八条不具备大学本科学历,申报副研究馆员或研究馆员任职资格的对象,需在任低一级职务期间,在年度(业务)考核中优秀获得者,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在辅导、指导、培训群众文化专业人员或业余爱好者进行专业训练工作中,成绩显著,并在省、市级群众文化比赛中获本市二等奖或全国三等奖。

(2)撰写的论文、论著或艺术作品,在省市级专业刊物上发表并获奖。

第九条继续教育要求

申报群众文化系列高级职称资格的对象,在任现专业技术职务期间,应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并达到规定的课时要求。

第三章审定标准

第十条研究馆员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专业技术能力

1、指导、组织群众文化工作成绩卓著,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丰富的专业工作经验,在全国群众文化工作中有一定的影响,能主持和指导中级或副高级专业人员进行学术研究,并具有显著成就。

2、能很好地完成单位规定的工作任务,在副研究馆员职务期间,成绩优异,能履行研究馆员职责。

3、任副研究馆员职务期间,在组织策划大、中型(市、区级)群众文化活动等重要业务活动中,担任主要负责人或业务骨干,在辅导、指导、培训群众文化专业人员或业余爱好者进行专业训练工作中,成绩显著,并在同行中有较高的威望。

二、专业理论水平

受聘副研究馆员职务期间,对群众文化工作有系统的研究和理论论述,在重大业务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上有创见,独立撰写并在省市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并经同行专家鉴定认可具有较高水平的本专业论文四篇以上或学术专著一部。

第十一条副研究馆员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专业技术能力

1、工作成绩显著,具有较广博的文化艺术理论知识,有较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科研能力和较丰富的专业工作经验,具有培养专门人才和指导中级专业人员的能力。

2、对群众文化专业有较深入的研究和理论论述,在业务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上有创见,公开出版、发表本专业较高水平的论文、著作,并取得了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3、有丰富的群众文化工作实际经验,能审定、制订业务培训计划,指导授课和审定工作,并解决专业活动中较为重大的问题。制定较为周密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方案并有效地组织实施。

二、专业理论水平

受聘馆员职务期间,独立撰写并在省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过经同行专家鉴定认可具有较高水平的本专业论文二篇以上或学术专著一部。

第四章审定组织

第十二条群众文化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实行审定制,必须坚持标准、注重实绩、严格审定。

第十三条副研究馆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由上海市群众文化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审定委员会(简称“高审委”)审定。

第十四条研究馆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由“高审委”向文化部推荐。

第十五条申报副研究馆员任职资格的对象,由“高审委”对其进行论文答辩。

第五章附则

第十六条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的申报对象,一般不接受申报。确有真才实学、成绩特别显著、有较高知名度的群众文化专业技术人员,须经各级职改部门同意后方可进入审定程序。

第十七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人员不得申报群众文化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l、任期内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群众文化工作者职业道德的;

2、由于本人的过失,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并受到有关部门查处,或给本单位造成重大损失的。

第十八条在申报过程中,对伪造学历、资历、外语(或古汉语)、业绩、获奖、论文等弄虚作假行为的人员,视情节轻重,取消申报资格,对审定已通过的,将报请取消相应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