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我的姐姐剧情十篇我的姐姐剧情十篇

我的姐姐剧情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09:39

我的姐姐剧情篇1

1、剧情简介:

安静和安宁是一对异卵双胞胎,重男轻女的父亲与母亲离婚后再娶,两姐妹被迫分离。性情温顺的姐姐安静主动代替性情刚烈的妹妹安宁来到了继母家。没想到继母也生了一个女儿,比两姐妹小8岁的安乐。继母宠溺安乐,安乐10岁时却被人贩子拐走。三姐妹在不同的环境下长大,经历了各自成长的痛苦:安乐误入歧途,成为扒窃团伙的工具;安静经历了两次恋情的失败,一度堕落;老二安宁在面临种种逆境、以及和大姐三妹层出不穷的矛盾冲突时,始终坚守住了对亲情和爱情的信仰,最终不仅自己赢得了幸福,还帮助姐姐和妹妹走向了新生。三姐妹终于明白,人世间最珍贵的是真情。亲情是今生永远割不断的牵念,无论彼此有过怎样的伤害,大家永远都是好姐妹。

2、《你是我的姐妹》是安徽广播电视台出品,由汪群雅执导,刘恺威、娄艺潇、白冰、刘雅瑟等主演的都市情感励志剧。该剧于2015年5月10日在绍兴公共频道播出,6月14日在山东卫视、安徽卫视黄金档联合上星播出。

(来源:文章屋网)

我的姐姐剧情篇2

空政文工团当家花旦、第五代江姐扮演者王莉告诉记者,虽然该剧问世近半个世纪来,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每次复排,都是盛况空前,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江姐》一直没有机会回到故事发生地重庆演出过。

“《江姐》故事发生地在重庆红岩,《红梅赞》中脍炙人口的歌词,激荡人心的旋律,在重庆早已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而剧中女主角江姐更是重庆人的骄傲和自豪。9月初《江姐》来到重庆,也算是回家吧!”这次《江姐》在重庆一演就是5场。

因“江姐”成为最年轻的女代表

“以前只知道江姐是一个英雄人物,接到演江姐的任务后,我开始真正全面了解江姐这个人物,并逐步走进了江姐的内心世界。”

为了熟悉江姐,在演出前她看了许多关于江姐以及那个时代的书,并且实地去江姐被关押的渣滓洞体验生活。

“最令我感动的是听渣滓洞纪念馆的老馆长讲,江姐的丈夫被害后,江姐逢人便讲她跟丈夫的往日恩情。所以我体会到,江姐对党的坚贞是与她对丈夫的爱分不开的,江姐首先是个女人、妻子、母亲,其次才是党员、战士。她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英雄。我下定决心,一定用心去感悟烈士们的崇高,演好江姐,完成艺术上的自我突破和超越,让红梅赞再次唱响神州大地。”

大型民族歌剧《江姐》是国家大剧院落成后正式上演的第一个剧目。由“第五代江姐”王莉主演的新版《江姐》于2008年2月28日开始在国家大剧院正式公演。

“原来江姐的形象塑造可能都是给人特别铮铮铁骨,女强人的感觉,我看了很多之前的影像资料,发现前辈们在演唱《红梅赞》时都有几分义正辞严的味道,而我的理解是,这首歌其实也是丈夫写给妻子的一首情歌,演唱时应该有抒情成分。”

王莉是南方人,身上有南方女孩的娇柔乖巧,之前演唱抒情歌曲比较多,声音给人一种柔美的感觉,且柔中带刚。她演唱的《红梅赞》委婉动听,同时也不失一腔革命激情。由于她美声加通俗的唱法令人耳目一新,嗓音更是空灵得让人无法复制,更是获得了“中国的莎拉・布莱曼”的赞誉。

王莉也因此“一战成名”,当选为十一届全国人大最年轻的代表。

青春版《江姐》很时尚

五代江姐中,王莉首次用美声表演,同时服装造型更趋年轻化、时尚化,再配以多媒体的舞美灯光,这个版本又被称做青春版《江姐》。

配器上,《江姐》不像以前那样“要不就是纯管弦乐,要不就是民乐”,而是摸索中西结合的最和谐效果。服饰也重新设计,服装的样式变得更富于女人味,江姐的围巾也由布的换成了纱的,“可以表现出人物轻盈的美感”。

为了让新版《江姐》更接近年轻观众,剧中的演员除了甫志高一个人外,其余的演员甚至包括群众演员都是清一色的“80后”。

“我们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也走进剧院来欣赏江姐。”改版之初,大家都担心在演出时出现中途离场的尴尬场面,结果几十场下来,不管是年长的和年少的,从来没有出现中途离场的状况。有个观众甚至从上海过来连看了多场,观众对这个青春时尚版《江姐》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褒奖。

“我希望‘80后’的一代能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歌剧的精髓,”王莉说,年轻的一代应该重温这段历史。

从江姐原型找到自信

生活中的王莉,一身蓝军装,一张娃娃脸,就是乖乖女一个。如果不是站在舞台,观众很难将她与“江姐”的高大英雄形象联系起来。

“用他们的话说,一个最不像江姐的演了江姐。当总导演、空政文工团团长杨月林告诉我将成为江姐的a角(第一女主角)人选时,我自己都不太相信,因为我觉得我长得挺像一个卡通木偶,怎么看都不像江姐。”

喜欢王菲、和江姐生活的时代相去甚远的王莉毫不掩饰自己当时的忧虑,“我是三个江姐中最没有信心的一个,觉得压力太大,喘不过气了,好几次都想过放弃。”

“其实看了江姐的照片后,我一下子就找到了自信。舞台上的江姐英雄形象被格式化、程序化了,浓眉大眼,高挑干练,其实江姐本来也不高,身材比我还矮,但脸型和我比较像。”

为了把自己的舞台形象塑造得高挑点,王莉开始穿高跟鞋,再加上头发,最后站在舞台上的她由1.64米变成了1.72米。过重的心理压力和高强度的练习让王莉一下子瘦了15斤。当她第一次出现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时,观众十分满意王莉的造型,“她扮演的江姐活脱脱就是一个青春美丽、能为信仰抛洒热血的知识女青年了”。

“江姐的举手投足要求稳重、大气。比如对江姐整理头发的习惯动作的处理,既需要继承观众的老印象,又需要创新。”对此,王莉想出来一个很简单的办法。“把当时江姐的信仰化为我的信仰。如果我自己都觉得这个动作很假,我就没有办法让别人也去相信。我觉得江姐整理头发的习惯动作是气质的表现,不是大义凛然的感觉,所以我把这个动作生活化了。”

我的姐姐剧情篇3

《陈三两》又名《陈三两爬堂》,是河南曲剧的传统剧目。此剧更是张新芳的代表作,流传甚远,影响很大。中国豫剧一代宗师崔兰田、中国京剧名家李世济都曾据此移植上演后也成为自己的代表剧目。同时,越剧、河北梆子等均有演出。该剧讲述的故事内容是:明朝,富春院陈三两原名李素萍,不幸落入娼门。珠宝商人张子春年纪老迈,欲重金赎买陈三两为妾,陈三两誓死不从。张子春行贿,买通官府。知州李凤鸣收了张子春二百两银子,威逼并痛责陈三两,陈三两仍然不屈服,情急之下说出自己是新科状元陈奎的老师。李凤鸣不相信陈三两有如此文才,便当场试她。陈三两双手书写梅花篆字,又对李家独门的黄帝内经对答如流,李凤鸣知道陈三两就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姐姐李素萍,而陈三两也明白眼前的青天大老爷就是自己日思夜盼的弟弟陶哥儿。李凤鸣因为姐姐已沦落为烟花女子,不肯相认。忽传陈奎到此,陈三两堂下喊冤,陈奎得与陈三两会面,并大礼跪拜恩师。李凤鸣见势不妙,方认了姐姐陈三两,连连向陈三两赔罪求饶。陈三两铁面无情,要求陈奎按公办案。陈奎将李凤鸣削职为民,交由陈三两教育。195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该片,王岚任导演,张新芳饰陈三两、刘道德饰李凤鸣。自笔者进入河南省曲剧团工作后,就一直由笔者饰演李凤鸣。

《陈三两》是一出独幕剧,事简而情繁,很不好演。二幕开启,舞台上呈现出沧州大堂威严森冷的气氛,众衙役引出笔者所饰演的五品州官李凤鸣。此时的“我”志得意满、年轻气盛、一脸严肃、双目冷峻,面对台下观众,目不斜视骄傲、轻浮地念道:“十年寒窗苦,平地一声雷;堂堂五品官,廉洁清似水。”然后端起官架子,大声吩咐衙皂道:“带击鼓人上堂!”魏朋上场,“我”对这个熟悉的市侩商人很是鄙视与不屑一顾,因此有些疑惑地冷冷问道:“魏朋!你来此何事?”魏朋的一段阳调唱完,“我”已明白了他的来意,故意问了一声“什么?”其实,“我”已经猜出了他要对我行贿,只是初入仕途,还没有收受过贿赂,因此显得有些意外又有些急不可耐。“我”急切地命他把状纸呈上,当打开状纸后果然发现了一张银票,受贿心虚,急忙很不老练地藏入袖内,心神一定,假装沉稳,命衙役去魏朋客店将陈三两带来。见公堂上无人,“我”赶紧掏出银票仔细端详,心里真是乐开了花,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案件又不会影响自己的前程,就能收到告状人白白送来的银票,浑身轻飘,好不惬意。陈三两带到,“我”轻蔑地问道:“下面可是那武定州富春院陈三两?”“我”假意用好言相劝道:“那就该随那张客人回去,为何来在沧州地界上吊?”陈三两不卑不亢地讲述了被卖经过,“我”很不耐烦地呵斥道:“住口!刚才言道当家鸨儿将你卖掉,为何又说暗地将你卖出,难道说鸨儿买卖你时未曾讲明吗?”陈三两讲明了不愿随张客人做妾的原因,“我”为了贪下贿赂甘愿做起了张子春的说客,就打起比方,只不过为的是能够威逼陈三两愿意屈从张子春。陈三两也用比方驳倒了“我”,一时之间“我”竟生出了恻隐之心,转念一想自己收了贿银理当为他人消灾解难,于是开始假惺惺地哄骗陈三两说:“陈三两,你随那客人前去,对你有大大的好处。”于是,“我”又信口开河地像讲大道理一样描述都有什么好处。陈三两答道,宁做不做小妾。“我”闻听此言极为恼火,恨恨地说道:“大胆!你也是父母所生,甘心落在烟花院,于心何忍?再若强舌巧辩,定用大刑审你。”结果,陈三两反问“我”是否受了贿赂。这一下捅到了“我”的软肋,“我”心中猛然一惊,脸色大变,双目游离,急欲掩饰过去。“我”唱阳调:“一句话敲得我麻骨疼……”气上来“我”传令衙皂毒打陈三两,转念一想张客人的目的是要吓唬一下陈三两就行了,于是又收回了命令。陈三两骂“我”是糊涂官,“我”真的被激怒了,什么都不顾,也要维护自己的官威,命衙皂将她押下去重打四十。陈三两再次痛骂,“我”不能容忍,又命衙皂将她用拶子拶起来。陈三两反说“我”不该将她拶起来。从下边开始,“我”与陈三两一问一答进行争辩,“我”逐渐心虚了起来,处于下风。

魏朋上跪,“我”将一腔怒火全部发到了他的身上。魏朋多嘴,“我”心中很是厌烦,就开始盘问陈三两在武定州的情况。二人又是一问一答,当得知陈三两的义弟是钦差大臣时,“我”大惊失色,一步一步套问陈三两以求事情的真伪。当听到顶头上司陈奎的名字后,几乎要从座位上跌下来,真没想到一个看似小小的案件,却牵连到了朝中要员。“我”准备重打魏朋,魏朋巧言相辩,“我”认为有理便将他放了,又准备重打陈三两。陈三两陈述了与陈奎之间的恩情,“我”怀疑她到底有没有本事能担当状元的老师,又开始了一番一问一答,这一下子“我”懵了,预感陈三两就是自己的姐姐。为探明究竟,命陈三两写梅花篆字。陈三两已经怀疑“我”就是他兄弟,就直接说出了“我”的乳名,此时,“我”如雷击顶、大惊失色,但还是强打精神继续审案,为的是彻底弄清楚事情。当陈三两讲述家事时,“我”急命衙役下去,姐姐大骂于“我”,“我”是哑口无言、坐卧不安。“我”本想认下姐姐,但是想到她曾有恩于陈奎,那陈奎要是知恩图报,早就来接姐姐出苦海了,姐姐依然做的是烟花,一定是陈奎怕受连累才不愿意救她,那么自己也就心安理得地不认姐姐了。当陈奎怒气冲冲地闯上公堂给陈三两跪下时,“我”悔恨得不得了,原来是自己判断失误,于是只得低下头来厚颜地跪在公堂拜见姐姐,求姐姐原谅自己。陈奎震怒,欲斩李凤鸣,吓得“我”魂飞天外,连忙求姐姐开恩。陈三两不忍弟弟被斩,于是向陈奎讲情,将其削官为民。

这出戏在后来的演出中,剧情不断被修改,例如增加了李凤鸣将银票丢失被陈三两捡到的情节,欲认亲情又止的情节,得知陈奎曾受恩于姐姐但推测他高中后并没有来迎接姐姐的不义之举的情节,陈三两要陈奎处理李凤鸣而陈奎为李凤鸣求情的情节,陈三两为了亲情带着被革职的弟弟回转原郡种田读书的结局。可以说,经典名剧也是在不断地打磨,以求适应不同时期观众的审美情趣的变化。

我的姐姐剧情篇4

近日,韩国KBS电视台携手素有“国民妹妹”之称的文根英,再次为观众带来了一部充满“灰姑娘情结”的韩剧《灰姑娘的姐姐》。在剧中,身为继母女儿的文根英突破自己,首次出演“恶女”形象,成为了“灰姑娘的姐姐”,成功“从天使到魔鬼”完成了形象大变身。有意思的是,在这部重新解构经典童话的韩剧中,最终坐上南瓜马车的不是从小受到虐待的“小孤女”,而是同样身世坎坷的“灰姑娘的姐姐”。作为批量生产“灰姑娘梦”的韩剧,重塑“恶女”形象的剧情也算是创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灰姑娘的姐姐”,走近盛产南瓜马车和水晶鞋的韩剧情结。

故事: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

恩祖(文根英饰)是个十分特别的女孩,她说话粗鲁,只会冷笑,从来没有被美丽的事物感动,更不要提对人生的幻想以及对崇高理想的憧憬。自生下来,她就跳过了幼年、少年和青年期,心智上的成熟全都是她的母亲宋江淑所赐。宋江淑虽然如狐狸一般狡诈,但却是一个不幸的女人,她的每一段婚姻和恋情都在失败中度过,曾经在风月场讨生活的她自然而然对男人有着不一样的见解。然而这些经历都给她年幼的女儿恩祖极坏的成长环境,居无定所和妈妈总是更换的男伴让恩祖对母亲更多的是厌恶和反感。

对于宋江淑而言,不幸中的万幸是在拉着未成年的恩祖从上一个男人那里逃跑的时候,碰到了云鹤楼主人――家境富裕的具大成,自此她开始了成为云鹤楼女主人的计划。具大成被酷似亡妻的宋江淑迷住,打破了绝不再娶的誓言,与宋江淑完婚,还和宋有了一个孩子。孝善是具大成和前妻的孩子,她美丽善良、开朗豪爽。在职员面前像狮子一样凶恶的具大成,在这个小女儿的眼泪和撒娇攻势下也会笑起来。

然而正是这个家庭里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孩――宋恩祖和具孝善,即将在感情的道路上邂逅同一个男人,一场感情之争势必在这对非亲姐妹中展开。那个王子式的青年――洪奇勋,究竟会选择不会撒娇、凡人不理的姐姐恩祖,还是从小活在蜜罐里的妹妹孝善?

灰姑娘故事映射离异家庭悲喜

新剧《灰姑娘的姐姐》把经典童话故事《灰姑娘》搬到21世纪,并以新的视角进行了重新演绎,这个讲述继母的女儿“恩祖”经历一系列事件逐渐找回自我的故事,因为有了文根英的加入,更显出令人难以抵挡的童话魅力。作为一部定位女性剧的最新韩剧,《灰姑娘的姐姐》编织了一个关乎人生百味的童话。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涌现出来,他们有的在单亲家长的过度保护下羸弱地成长着,有的则用强硬粗鲁的态度竖起自我保护的尖壳,《灰姑娘的姐姐》就将这样两位少女汇聚在同一个镜头下,而向来饰演乖乖女的文根英在本剧中则饰演后者。

该剧一经播出收视率便居高不下,一直处在同时段电视连续剧的榜首位置。可以肯定的是,影片确实是将“灰姑娘姐姐”这样一个角色塑造得比往常的女性形象立体得多。从小爸妈就分开的恩祖童年一直就到处转学流浪,因为有着一个贪慕虚荣的妈妈,她从小就被训练得不信任任何人,也不懂得礼貌。面对没有血缘关系、从小养尊处优的妹妹,恩祖冷漠而残酷。然而,越是这样的女孩内心越是需要别人的爱护。她也有爱的权利,在遇到了王子般的男主人公后,她却不敢表白。这个角色与以往韩剧里灰姑娘的形象有很大的区别,她不再是毫无大脑、整天傻乎乎却善良、坚强到莫名其妙地步的“弱女”,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故事、有脾气的新女性。然而这样的女人最后获得爱情和幸福,也许是更大的童话。

从天使到恶魔文根英的第一次转身

我的姐姐剧情篇5

《刘三姐》最显著的特色是,强化“歌”“舞”“剧”的艺术功用,在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情节中巧妙穿梭,塑造一组组新颖、生动的喜剧形象,以“喜”衬“斗”让斗气中充满喜气和生气,使全剧笼罩在一个优美、抒情的氛围之中,渲染一种乐观、轻松的战斗情绪,从一种特殊的角度凸现阶级斗争主题,在艺术上作了大胆的创新,独具表现力。

一、以歌、舞塑造喜剧形象

载歌载舞,抒情欢乐是歌舞剧的表现本质,《刘三姐》优美的山歌和舞蹈主要用于表现农民,紧扣阶级斗争主线,贯穿全剧始终,多方位塑造喜剧形象,意蕴丰富而深刻。

1.反衬压迫。《刘三姐》全剧由霸山与反霸山,逼婚与反逼婚,禁歌与反禁歌三大矛盾构成戏剧冲突,表现农民与财主两大阶级争夺生存权和文化权的斗争。剧作以财主的主动行为推动剧情发展,表现对农民的残酷压迫,每次财主行为出现之前,都有一场由农民歌舞构成的喜剧形象。在茶山优美秀丽的景色中,姑娘们跳起了欢乐的采茶舞,青年男女盘起了山歌,纵情于、花开引来蝴蝶舞”之中,老渔翁逗着姑娘们、绣个锦球果果连”小牛将射下的锦鸡含情送给三姐……正当农民们沉浸在无限甜蜜之中,憧憬着“今年采茶手提篮,明年采茶用扁担”的美好前景的时候,突然一声喊,财主扛出封山大牌,严禁采茶,砍断生路,欢歌曼舞戛然而止。在庭院中,小牛、三姐双双歌舞诉衷情,互赠信物,正沉浸在“连就连,我俩结交订百年”的甜蜜爱情之中的时候,王媒婆捧着财主的重金聘礼,登门逼婚逼债,棒打鸳鸯。在情侣依依,“月儿明亮歌儿甜”的传统歌节之夜,正当青年男女抛着绣球跳起舞,唱着“想妹一天又一天,想妹一年又一年”情歌的时候,财主带着官兵,横枪持刀,围住歌圩禁歌。剧情总是在歌舞酣畅、极尽欢喜之后急转直下,将农民的“喜”与财主的“压”并列紧扣,鲜明对比,揭示压迫的无理,反抗的正义。

2.用于反抗。在斗争场合,欢乐的歌舞往往作为反抗压迫的锐利武器。对歌场是决定命运存亡的战场,但却没有阴森和冷峻,而是在花红柳绿、阳光灿烂之中,加上一场、山对山来崖对崖,河边搭起斗歌台,一声歌起山河应,不怕虎狼打队来”的豪壮歌舞,表现农民们战斗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在对歌中,秀才们埋头翻书,无歌可对的时候,姑娘们的花伞舞跳到了秀才面前,“唱歌莫给歌声断,吃酒莫给酒壶干,既然来把山歌对,为何不见把歌还”对秀才进行勇敢地挑战。在抗禁的歌圩上,面对管家“不许唱骂财主的歌”、不许唱骂官府的歌”的叫嚣农民们却安然地跳起了绣球舞、扇子舞,唱起了哥、妹相思的情歌,形成一个此起彼落,气势恢弘的歌舞阵势,将横刀持抢禁歌的财主和官兵淹没在无可抗拒的歌海之中,表现以正压邪,以喜冲恶的反抗意蕴。

3.欢庆胜利。每次斗争取得胜利,总是以歌舞抒发农民们的欢乐心曲。刘三姐路遇财主走狗强抢农民猎物,以歌怒斥走狗,自己又险遭抓捕,幸得老渔翁巧妙解救,当走狗们怏怏溜走之后,农民们禁不住高歌凯旋、山歌一唱起春风,山歌一唱乐融融,唱出穷人一片心,唱得黑夜太阳红”在斗争激烈的对歌场上,当三秀才节节败退、慌乱无策的时候,农民们乘胜追击,跳起欢快的花伞舞、不会唱歌跟我来,帮我拿伞又拿鞋’拿伞拿鞋拿不动’丑死秀才去跳崖”,抒情与讥讽并用;当秀才败退出场的时候,农民们更是歌声雷动、唱山歌,一人唱歌万人合,唱得穷人哈哈笑,唱得财主打哆嗦”全场花伞舞、手巾舞、扇子舞一齐都跳了起来,倾诉命运抗争胜利的喜悦。声势浩大的喜剧浪潮,将观众也席卷了进去。《刘三姐》至善尽美地运用歌舞艺术,将乐观主义元素注满全剧’展现尖锐阶级斗争,不让人感觉斗的严酷与沉重,而使人感觉斗的欢欣与振奋。

二、刻画机智人物塑造喜剧形象

机智人物形象是壮族民间历代传颂和推崇的,以睿智、机巧和诙谐方式进行抗争保护自己的一种英雄意象,这种意象作为一种特殊艺术手法运用于《刘三姐》创作,塑造出来的是另类新颖的喜剧形象。在“说媒”一场’王媒婆一出现,刘三姐心中就明白了九分,却有意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当媒婆夸耀莫家财丰势大时,三姐故作欣喜,顺溜其意,步步逗引,到了媒婆满以为三姐已入圈套,成功就在眼前的时候,三姐突然反指媒婆额头,、看你人品最风流,扭扭捏捏到处游……看你才貌两相当,黄牙白眼一嘴油,你同老爷两相配’好比山猪配花猴”,狡猾的媒婆没想到入彀的倒反是自己,尚未清醒过来就已被讥讽得狗血淋头。一个机智的“绒毛鸭仔”、小阳雀”把一个“三寸舌头一嘴油”、哄得狐狸团团转”的老刁婆嘲弄得张口结舌、手足失措,着实使观众哑然失笑、痛快淋漓。

在斗争激烈的对歌场上,剧作将刘三姐展现得妙趣横生。面对三个狂妄自大的秀才,三姐见面就以“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花开”挫其傲气;对歌尚未开始,秀才们就想先声夺人,给对手一个“下马威”、牛角不尖不过界,马尾不长不扫街,我若不是画眉鸟,怎敢飞到这里来”刘三姐针锋相对、你是山中画眉鸟,我是游山打猎人,利箭扣在弓弦上,叫你有翅难飞行”;秀才想吓倒刘三姐、没有真才我不来,千里乘舟上歌台,腹内藏书千万卷,叫你呜乎又哀哉”刘三姐还以颜色,、读书万卷也白费,你会腾云我会飞,黄蜂歇在乌龟背,你敢伸头我敢锥”恼羞之下,秀才想贬下刘三姐,、不知羞,井底蛤蟆想出头!见过几多天和地,见过几多大河流”刘三姐迎头顶住,、你住口,我是江心大石头,经过几多风卷浪,撞破几多大船头”仅试几招,就把三位“当今名士”的嚣张气焰刹了大半。刘三姐无畏的胆气和睿智的才气顿时令人欢欣鼓舞,心旷神怡。对歌一开始,秀才就连出怪题,、开天辟地是哪个?哪个把天补起来”;“三百条狗四下分,一少三多要单数”;、什么上圆下四方?什么下圆上四方?什么内圆方在外?什么外圆内四方?”如此刁钻古怪的问题,真让人替刘三姐捏一把汗,心也提了起来。、开天辟地是盘古,女娲把天补起来”……、箩筐上圆下四方,筷子下圆上四方,火盆内圆方在外,铜钱外圆内四方”刘三姐应答如流、天衣无逢,使秀才们目瞪口呆,无言以对。刘三姐看准时机立即反守为攻,“问你几时种麦子,问你几时种花生”“一块大田交给你,怎样耙来怎样犁?”秀才们茫然无措,回答荒唐,引起哄场大笑,顷刻威风扫地。三姐紧追不放,“天上为何有风雨?地上为何有山川”“为何富少穷人多?”问得秀才们翻书不叠,乱作一团,只能“穷人多者不少也,富人少者是不多,不少非多多非少”地兜着圈子无路可走,连财主也气得瘫在椅子上。此场此景,刘三姐始终站在主动的、胜利的一面,髙度的机智,英勇的气魂,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大灭财主威风,大长农民志气,真是大快人心,扬眉吐气。

另一位机智人物老渔翁则是以曲、柔、幽默的风格出现,别具盎然情趣。当财主走狗受到斥责,莫管家怒令打手抓捕刘三姐的紧急关头,老渔翁却笑嘻嘻、慢悠悠地走上前来’、他们是外乡人,不知道你们莫家的利害。为一只小小的野兔争吵不休,给外人看见了,岂不有失你们莫家的体面吗?”利用对方的狂妄和虚荣心理,一捋一拍,一软一硬,就把管家的气泄掉大半,有气不敢发,只好自打圆场下楼梯’怏怏而去,乐得农民背后偷笑。对歌到最高潮,秀才们答歌出丑,节节败退的时候,老渔翁又笑吟吟地上前唱道、回去罗,回去吃饭刮鼎锅,一连吃它十把碗,免得到夜睡不着”温柔的奚落引起一场哄笑,将秀才的气焰彻底压灭,羞出了歌场。在败局面前,财主暴跳如雷,“你们敢造反?”老渔翁又笑眯眯地直面财主、嘻嘻,莫大老爷,管他反也好,正也好,反正你都是输了。”幽默奇巧一句话,不亚于终审判决,让穷人开心,令财主伤心。在抗禁的歌圩上,莫管家大叫不许唱“骂财主的、不怕王法的”、怪歌”老渔翁亲密地拍拍管家、我唱一首你听,看是不是怪歌”当他唱到“猪栏大大四四方,公猪母猪坐中堂,抢吃猪食常来往’饱吞千家万担粮”时,管家竖起拇指大叫“好歌,好歌……”但“好”声未绝,却听到了“财主心肠是蛇窝,饱吞千家万担粮……”的歌声’欲擒先纵的机巧,气得管家七窍冒烟,乐得农民开怀大笑。机智人物的智慧和巧妙,在克敌制胜的同时,总给人带来战斗的欢欣和鼓舞。《刘三姐》对机智人物的刻画,不仅仅塑造了喜剧形象,更表现了一个勇敢、智慧、乐观、幽默的壮民族。

三、以戏剧的虚拟和夸张塑造喜剧形象

戏剧表演艺术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在反映生活真实的前提下,允许戏剧性虚拟和夸张。《刘三姐》全剧始终都在发挥这一优势,通过对反面人物思想性格、体貌言行的虚拟和漫画式夸张来塑造喜剧形象,又尤为出色。王媒婆那“只认银子不认人”“哄得孔雀配斑鸠”的鄙陋独白,扭捏作态的身段、步法,挤眉弄眼的神态风情,被刘三姐反击、奚落后的狼狈尴尬,、婚事不成我不走”的刁蛮赖皮,被扁担打脚的尖叫撒泼,见到财主后的卑颜奴膝,那圆滑无常的形象已够喜剧十足。对歌前的走场,管家引颈高步,倒行领路,八个家奴脚走矮步,肩挑歌书,脖子随音乐节拍一伸一缩,活像一群鸭子;财主、媒婆、家丁出场,抛臂颤腿,配以锣鼓点击,犹如猫踩热灰。在追捕刘三姐的歌圩上,四把花伞轮番出没,四个假刘三姐时隐时现,只闻山歌声,不见刘三姐,财主晕头转向,上窜下跳,狂嗥滥叫,恰似笼中困兽。充足的虚拟和夸张,将人物的丑态渲染和揭露得十分滑稽可笑。

剧作对三个秀才的刻画更为精彩。陶、李、罗三人,一个高而弯,自恃满腹诗书,讲话面朝天,目中无人;一个干而瘪,发言瞪着眼(近视),咬文嚼字,故弄玄虚;一个矮而墩,开口吞吞吐吐,胆小如鼠,猥琐迂腐。让这样的三个人合唱一台戏,从形体到性格,都是巧妙十分的喜剧组合。剧作让三人一登场便阴阳怪气,摇头晃脑,满口“之、乎、也、者”自诩“当今名士”扬言“此番对歌,必操胜券无疑”先对秀才的狂妄进行了渲染,形成一种可笑的荒唐。然后对他们无歌招架、慌乱翻书、推推搡搡、不敢出战,以致唱出“阳春三月下谷种,八月十五种花生”、耙田犁地我知晓,牛走后来我走先”的丑态进行系列展现,激起台上台下的阵阵哄笑。最后让他们在一阵气急败坏、大耍无赖之后敛声屏息、缩头藏脸、脚走矮步败出歌场,与进场时的趾高气扬、得意忘形构成夸张性反衬,加强喜剧效果。《刘三姐》对反面人物的喜剧刻画,极尽虚拟与夸张,引人一笑之中’倾注对人物的讥讽、贬谪和蔑视’表现一种必胜的斗争气概。

四、结语

阶级斗争的严酷、沉重、恐怖、血腥,是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留给世人的概念,而《刘三姐》却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反俗道而行之,在欢快、活泼中表现了严酷而沉重的阶级斗争,这在当时那个狠抓阶级斗争的年代是冒险而可贵的,成就了它始创性成功的同时,也成了它在文革中被定罪为“要害是反对暴力革命,反对‘枪杆子里出政权’的伟大真理”的“铁证”。

我的姐姐剧情篇6

我和袁大姐交往的机缘,经历了“相遇、相识、相知”的三个阶段。

相遇

早在65年前,那是抗日战争胜利后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1947年和1948年,我十八九岁,在上海黄金大戏院挑班演出京戏程派名剧,适逢越剧名伶辈出、流派纷呈而风靡上海的兴旺时期。由袁大姐倡导推行的越剧改革风起云涌,成效卓著,戏迷众多。此举令梨园界人士刮目相看,无不关注。我在那时就看遍了“越剧十姐妹”的好戏,对袁大姐挑班的“雪声刷团”呈现出难能可贵的编,导,音、舞整体美的艺术风格,尤为欣赏。想当初,我是她的忠实观众,虽不相识,但清新优雅的越剧袁派艺术已在我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识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初,我是武汉京剧团的主演,袁大姐出任上海越剧院院长和主演,彼此遥隔两地。60年代初,命运之神却使我们聚在一起。

1960年3月至6月,中国戏曲研究院在北京举办历时三个月的戏曲表演艺术研究班,由京昆艺术大师梅兰芳、俞振飞主讲并示范演出昆曲经典名剧《游园惊梦》。全国各省市十几个戏曲剧种的老、中、青演员代表数十人,参加了这个高规格的观摩学习研究班。学员中有豫剧常香玉、粤剧马师曾与红线女、湘剧彭俐侬、桂剧尹羲等。来自上海的唯一代表就是袁雪芬大姐,当时她38岁。我作为湖北省的五名代表之一,和汉剧名家陈伯华等一起参加这个盛会,备感荣幸。赴京报到后,我跟袁大姐才有所接触,握手相识。

作为外地来京核心组的20名学员,我们集中住在“东四旅馆”。每天上、下午和晚上,活动的课程都排满了,连续三班上课:听专家讲授文艺理论、戏曲表演和观摩讨论等。当年我31岁,兼管同学们伙食账目统计登记和收费发票证等事务性琐事,甘愿效劳。大家朝夕相见,同吃、同住、同学习,生活紧张充实而欢乐。在亲密无间的友好交往中,结下了同窗求艺的真挚情谊。

以德高望重的梅兰芳先生为班主任的这个特殊规格的“研究班”,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关怀。当年5月问,敬爱的曾在中南海设两桌午宴,同我们欢聚一堂,大家备感亲切温暖。

在这千载难逢的3个月学习中,袁大姐认为她平生最弥足珍贵的记忆,就是梅兰芳、俞振飞两位艺术大师在我们这些渴求艺术真谛的晚辈面前现身说法,以零距离毫无保留的出神入化的示范表演,令人深受震撼、啧啧称奇,堪称人间绝唱。

那天授课时,66岁的梅先生和59岁的俞先生都穿着一身中山装,以舒缓的节奏,载歌载舞,从容优雅地演绎400年前汤显祖笔下名门闺秀的青春模样和才子佳人的纯真恋情,简直不可思议,却令人心悦诚服,他们真是可遇不可求的艺术天才。

梅、俞两位大师联袂创造出来精妙绝伦的艺术奇迹,居然就在“研究班”学员的眼前出现了。

他们身上焕发出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将杜丽娘、柳梦梅在姹紫嫣红春光明媚的牡丹亭花园中,邂逅相遇时,眉目传情的惊鸿一瞥,电闪雷鸣般击中我们的心灵。

面对梅先生那稍纵即逝的惊喜、爱慕、羞涩的美妙眼神,学员们无不陶醉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摄魄的心灵震撼,情不自禁地狂热地鼓掌,激动得拼命跺脚,在惊愕中叹为观止。当时,袁大姐的感悟尤为深切,无比陶醉,赞不绝口,佩服得五体投地。她兴奋地跟我畅谈自己独特的艺术化美的享受,认为梅先生不愧是空前绝后的“美的化身”,十分景仰。我从她的体会中深受感染和教诲。

其实,袁大姐踉梅先生等前辈艺术大师比我们有更多的交往。我知道袁大姐和京剧大师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三位,有一张殊为罕见的便装合影。那是一张1949年9月中旬的留影,因为当初他们四位都是戏曲界屈指可数的颇具人望的首届全国政协特邀代表,此后连续多年赴京开会,同堂议政,同桌进餐,交流倾谈,自然相熟。三位前辈京剧大师与袁大姐欣然合影,正表明他们对袁大姐的厚爱与尊重,也是袁大姐值得珍惜和怀念的荣耀。

他们四位的合影,在梨园界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它象征着新中国文艺事业迎来蒸蒸日上的新时期,不同戏曲剧种呈现百花齐放、共存共荣的和谐景象。它跨越了剧种、辈分(年龄差距的代沟)、性别的隔阂,留下了京越两大剧种四位名家并列合影的真实画面。他们四位正是当代中国戏曲界影响最为深远的梅派、麒派、程派和袁派艺术的创始人,因此,这张合影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历史内涵十分丰富,意味无穷,值得深入解读,细心品味。

事实上,袁大姐对这张照片十分喜爱重视。我们看到它被醒目地悬挂在上海越剧院会客厅的墙上,是袁大姐对后辈和自身的激励,令人肃然起敬。

此照摄于新中国举行开国大典前夕的北平。据袁大姐回忆,梅程二位前辈相处融洽亲密,对她这位初次相识的小辈热忱呵护。梅先生真诚地告诉她:“你这么大胆地搞越剧改革,太了不起了。我们京剧创新,要挪半步都困难重重啊。我支持你的努力。”合影时,梅周二位皆穿当时最流行的普通干部服(俗称“解放装”),三位京剧大师神情庄重,唯有年方27岁的袁大姐轻松愉快地张开了幸福的笑口。当时,梅、程二位十分善意地让她并列站在梅、程二位中间。于是,梅先生和袁大姐居中,程先生则在袁大姐右侧,他身材高大魁梧,身穿西服正装束领带,对这次拍照郑重其事。周先生站在梅先生左侧。三位京剧大师谦让质朴的君子风度、长者风范,让袁大姐如沐春风。如此排列的合影,仿佛师友相处,可以想见他们对袁大姐这位同行、后辈的礼让与厚爱。

袁大姐在这帧合影中神态怡然,心情舒畅地流露出灿然甜美的笑容。她不施粉黛,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洋溢着青春朝气,给人留下难忘美好的印象。

相知

幸福美好的时光刚过去不久,我和袁大姐就共同遭遇了史无前例最疯狂最残酷最恐怖的“”十年浩劫的灾难,都被关在“牛棚”里,遭毒打和诬陷,受尽暴虐的和磨难。袁大姐竟被暴徒批斗过500次,家破人亡,身心备受摧残,令人发指。

元帅诗云:“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袁大姐九死一生地熬过来了,浴火重生,又傲然挺立起来,真令人敬佩。

人生恍若梦境,我们相隔20年后,才得重逢,历经患难成知己。

20世纪80年代初,我和俞老婚后在上海工作。历经“”劫难的袁大姐,坚强地站出来主持振兴越剧事业。我们分别20年后在沪上庆幸劫后重逢时,彼此问候一番,她突然眉开眼笑地问我“蔷华啊,你还记得梅先生那一眼吗?”我即刻会心地笑着点头应答,霎时间共同回忆起当年同窗问艺的温馨岁月,幸福的暖流涌上心头,我们拥抱在一起,亲切无比。

我惊叹,在袁大姐心中如此深沉地蕴涵着享受和创造艺术美的不可征服的意念,这正是她强悍的生命力的根源。梅兰芳先生的艺术神韵在她心里永驻,念念不忘,知已相逢,津津乐道。

美的万丈光芒,穿越时空,足以抵挡“人妖颠倒”的阴霾,永恒地铭刻在她心上,可见她审美的悟性极高,不愧是梅派艺术精髓真正的知音者。

袁大姐于1995年起主持上海白玉兰戏剧奖评委工作后,以公正廉洁的作风,赢得口碑载道。我曾多次荣幸地应邀参加白玉兰戏剧奖颁奖活动,逐渐参与了袁大姐的工作。

新世纪初,我出任白玉兰戏剧奖评委后,亲眼目睹了袁大姐严于律己、务实的、艰苦奋斗的作风。她是历届评委会主任中年事最高、看戏最多,坚持公正、公平原则最坚定的领导者。

平时,评委因看戏多,十分劳累,对于年迈体弱多病的八旬老人袁大姐,负担格外沉重。

我的姐姐剧情篇7

《经常请吃饭的漂亮姐姐》是一部韩国电视剧,主演是孙艺珍,丁海寅等,在我们所观看的韩剧大多都是以爱情为主的题材。而这部电视剧的名字看着很不同,但是有很深的含义。是想一位漂亮姐姐,如果请一位男士吃饭的话,两个人的关系一定不一般。

在前些年电视剧都是演一些家庭的事情,而最近几年韩国电视剧主要向姐弟恋发展。剧中的徐俊熙和尹珍雅在最开始的时候互相并没有爱慕之情,并且像一对欢喜冤家,两个人的年龄也有差距,尹珍雅比徐俊熙要大。渐渐地两个人之间发生了情愫,有了好感。

观众对待这种姐弟恋的电视剧其实也是很接受的。如果两个人的年龄不是差着辈分那种,很多人都抱着支持的态度去看的。姐弟恋,虽然看着有些不现实,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真实事件,例如钟丽缇的婚姻就是姐弟恋,现在也非常的幸福,所以大家要试着去接受。

我的姐姐剧情篇8

一、歌剧《江姐》的音乐艺术特征

(一)继承传统戏曲因素

传统戏曲元素的融入是歌剧《江姐》最为鲜明的音乐艺术特征,这部歌剧基于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艺术而发展,沿袭了本土传统戏曲的风格,在音乐风格和唱腔技巧上,川剧的音乐痕迹尤为凸显。川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有着丰富的生活基础,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其表现真实细腻、幽默而富有生活情趣,运用在歌剧《江姐》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运用了川剧的“虚拟手法”,在第一场重庆朝天门码头送别的场景,以及第七场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的女牢场景中,都将有限的音乐舞台扩展成为无限的空间和时间,虚拟手法将每个音乐段落串联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歌剧艺术体系;

第二,使用了川剧“帮腔”唱法,帮腔是川剧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它以一种旁白的形式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渲染了良好的艺术气氛,为音乐增添生动活力。例如在歌剧《江姐》第二幕中,在江姐得知自己的丈夫彭松涛被敌人斩首示众之后内心极为悲痛,在此时后台“女声”的帮腔就有效的描写出了江姐的极为痛苦而无助的内心世界,相对于演员自己的演唱,更加的耐人寻味,颇具艺术魅力。

(二)借鉴西洋歌剧音乐元素

歌剧《江姐》对西洋音乐风格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首先,歌剧《江姐》打破了中国传统戏曲单旋律形式,在合唱、重唱中加入了多声部写作,使音乐更加丰富,音乐形象也更加饱满;其次,借鉴了西洋歌剧场景转换时的变化音使用,例如《红梅赞》场景中高潮部分短短的14个小节中音域达到了13°前八个小节音乐变化重复,曲调在淳朴和婉转之间起起伏伏,旋律曲折;后八个小节音调悠扬,呈上下句的反向对应,跳音将歌曲自然推向高潮,歌词语气坚定豪迈,音乐速度重回原速,强化女性革命者外柔内刚的音乐形象;最后,歌剧《江姐》中大量使用西方乐器与中国传统乐器进行伴奏,诸如西洋管乐中的长笛、双簧管、大管等乐器,将民族民间传统乐器与西方音乐艺术结合,丰富了《江姐》的音乐形式,使之更具有艺术魅力。

(三)树立鲜明的音乐艺术形象

歌剧《江姐》作为中国红色歌剧的优秀典范,江姐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其经典唱段《红梅赞》、《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绣红旗》等也流传甚广,朗朗上口,鲜明的艺术形象更易于演唱者把握咏叹调的情感,用音符诠释歌剧人物品格。可以说,歌剧《江姐》将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形象刻画入音乐,使歌剧充满迷人的精神魅力,也成为这部歌剧鲜明的艺术特征之一。

江姐是整部歌剧的核心人物,其鲜明的艺术形象在不同选段中体现出来的。比如在第一场中,江姐背负革命任务将要奔赴新的战场,随即唱到“看长江,战歌掀起干层浪”,歌曲以还原当时场景开始,抒发人物情怀,凸显出江姐“心潮逐浪高”的革命形象,旋律跌宕起伏,充分展现新征程上江姐激昂的心情。又如在第二场时,江姐的爱人彭松涛英勇牺牲,“红岩上红梅开,千年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的唱词表现出江姐内心悲痛难掩的情绪,爱情与革命情感矛盾交织,充分展现出江姐内心的剧烈痛苦以及以革命利益为重的高贵品格,演唱者用呼吸节奏、腔体咬字塑造了江姐的鲜明艺术形象。

二、歌剧《江姐》的演唱技巧分析

歌剧《江姐》音乐艺术特征的呈现与演唱技巧的运用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除了作曲风格之外,演唱技巧是支撑歌曲形成自身独特风格或特点的最主要因素。其中,传统戏曲和西洋歌剧的艺术特征需要运用气息、节奏、发声技巧加以表现,鲜明的艺术形象需要通过咬字吐字技巧展现出来。具体而言,歌剧《江姐》的歌曲演唱技巧包含气息、吐字咬字、腔圆等,正是这些技巧的结合和运用使歌曲风格充满独特的魅力。

(一)气息运用技巧

气息的运用是演唱最基础的部分,气息的正确运用是发声优美动听的前提。足够而强大的气息运用使音乐有力而浑厚,高音亮丽流畅,展示演唱者的演唱功力。

在歌剧《江姐》的诸多唱段中,对气息运用的要求也十分精准。以《红梅赞》(如图1所示)为例,在演唱“红岩上红梅”时,“红梅”要高八度,其中“梅”更占据五个音符,因此演唱时气息要平稳而流畅,呼吸均匀,才能将这种带有民间唱腔的唱段完美演绎,保证发声流畅而自然。

图1:《红梅赞》

(二)腔体运用技巧

歌剧《江姐》中腔体技巧的最核心要求是腔圆,而腔圆的基础是音准,没有旋律的音准也就没有所谓的腔圆。歌剧《江姐》并不是一定要紧扣歌谱上的书写旋律来演唱,这也是民歌风格歌剧中腔体表现的独特之处。

圆腔即歌声圆润流畅、腔体共鸣均衡,使人体乐器发声处于松紧适度的均衡状态,即松中有紧、松而不懈,紧中有松、紧而不僵,人们常说的歌唱要有弹性,就是指腔体松紧并存的均衡状态。具体而言,腔体的技巧运用十分复杂,包括换气口、倚音的过渡、自由节奏的处理、慢板的处理等。以《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第三部分的慢板处理为例,腔体共鸣主要在胸腔之上,使节奏随激情自由伸缩,保持音调在较高的水平上,腔体的均衡状态是这个唱段的核心,最终达到腔圆的效果。此外,在把握圆腔技巧时,还必须全面分析和把握描写江姐、甫志高语调的语气、语势,并调动与运用声乐语调造型的各种因素与技巧,发挥它们的造型功能和作用。

(三)咬字、吐字技巧

咬字、吐字对于音乐作品的演绎有非常大的影响,正确的咬字、吐字有助于正确发声,也能够准确表达音乐的不同风格,歌剧《刘胡兰》咏叹调的歌曲咬字、吐字是非常严谨讲究的,声母与韵母有不同的掌握方法。

第一,对声母的把握。声母的发音是歌曲演唱中咬字的最主要的部分。声母位于每个字音节的开头,在字与字,段与段之中起到一个连接作用,因此,对声母的把握要决定了演唱咬字的清晰、明亮,而掌握好声母的发音,是使字音纯正、真切、有力的关键。中国民族声乐以汉字为基础,每个字都深切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邃,而正确的发音在于声母的发音其中,决定了汉字发音的准确度。以《江姐》歌剧片段《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为例,“春蚕到死丝不断”以抒情慢版开始,尤其是“死’字的吐字,要求嘴唇微微张开,字头也就是声母的部分要紧紧咬住,才能充分展现江姐高尚的革命气节。

第二,对韵母的把握。韵母在咬字中主要起作用与共鸣腔体,是声母发音的后盾所在。在演唱时,要将基本的韵母aeiou的口腔打开,使它与共鸣腔体形成一个完整发声效应,使之连贯而流畅。韵母的发音由于多处于颤动声带,而因此声音的响亮度高,不受阻碍,演唱时可延长。例如,在歌剧《江姐》中颇具四川民间风格的柔情《红梅赞》作为主题音调贯穿始终,在展现江姐柔情与坚毅的同时,也能从歌词中看出以韵母为主题的音乐形式,基本每一乐句后都用了一个开口音,如“开”、“踩"、“开”、“开"、“彩”、“外”、“放”、“来”。

我的姐姐剧情篇9

关键词:刘三姐;音乐;民族特色;喜剧

前言:电影艺术中的音乐与纯音乐相比较,故事情节虽然束缚了音乐的想象空间,但在视觉的补充下,电影艺术里的音乐会更加具体和形象,甚至有时候我们无法分清是被剧中人物感动还是没音乐感动。因为往往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作品的主题音乐会被人们长时间传唱,因为一旦人们想起它,片中人物便会历历在目。电影《刘三姐》便是这样一部以主题音乐被传唱大江南北,至今不衰的电影作品。本片以广西各地壮族民歌山歌曲调为基础,融合了包括汉族在内的多个民族的音乐元素,用现代音乐技法进行再度组合,从而散发出更加耀眼的艺术光芒。

一、音乐的民族特色

电影《刘三姐》于1963年获第2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摄影奖和最佳电影美工奖。虽然已是上个世纪的电影,但是时至今日电影《刘三姐》的歌曲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辈份、年代和地域的局限。故事以唱山歌为中心展开叙事,充分再现了壮族人民能歌善唱、以歌代言的民族传统,同时也向观众展示了了一种将充满诗情画意的漓江山水与优美抒情的音乐完美地融于一体的魅力意境。

本片以广西作为拍摄地点,将富有壮族特色的山歌唱词与其他民族的音乐精华融会提炼,曲调更优美,民族特色更鲜明。片中音乐是由优秀民族音乐家雷振邦先生谱曲,乔羽填词。山歌由广西彩调剧团刘三姐的扮演者傅锦华配唱,音色清亮甜润,犹如锦上添花。配乐由长影乐团演奏,音响经特殊塑造,更为美妙动听。片中还切合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物,配以不同艺术风格的演唱方式,增强了美学效果和艺术感染力,主要有:

1.独唱:如影片第一个镜头就是“歌”,三姐唱着《山顶有花山脚香》,摇着竹筏唱着出场,“山顶有花山脚香,桥底有水桥面凉,心中有了不平事,山歌如火出胸膛……”接着就与老渔翁和阿牛用“歌”对上了话“。

2.对唱:这是本片较多出现的演唱方式,较为经典的如三姐和男性乡亲对歌的片段中,众男声:什么水面打跟斗,什么水面起高楼,什么水面撑阳伞,什么水面共白头。刘三姐:鸭子水面打跟斗,大船水面起高楼,荷叶水面撑阳伞,鸳鸯水面共白头。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处三姐及其他人物在唱歌前都会有一个民歌中常见的衬词,长音性的引入“哎”,再开始进入歌词内容的演唱。另外还有刘三姐与秀才、与众乡亲、与阿牛、与舟妹等对歌的场景。

3.领唱:如三姐为了表达对乡亲的谢意,唱了一首《只有山歌敬亲人》,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

4.合唱:如众姐妹茶山采茶唱茶歌,禁茶一场的众人合唱《州官出门打大锣》。

5.二重唱:如三姐被救出后,与阿牛的定情戏《连就连,我俩结交订百年》便是一段优美的男女声二重唱,充分展示了集有声、有色于一体的壮族定情诗。

二、音乐的喜剧元素

电影《刘三姐》中的歌谣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最为观众喜欢的便是其中的喜剧元素。其实喜剧逗人发笑并不难,但是高层次的喜剧是其本身便具有喜剧性,观众不但自然感到好笑,还会认为这是剧情的必然而不是编者的故意。本片内容既有喜剧元素,又有正剧元素,做到了该喜则喜,该忧则忧,十分自然流畅。较为经典的当属“禁茶”、“对歌”两场戏。

如“禁茶”一场,三姐先是用“平常看见锅煮饭,今天看见饭煮锅”来形容莫怀仁的假心假意,给了财主当头一棒。管家责问三姐:“不认得莫老爷吗?”她又机智地讽刺道:“常进深山认得蛇,常下大河认得鳖,常给财主流血汗,谁不认得莫老爷?”陶秀才怒斥三姐:“竟敢唐突莫公?”她回应道:“好笑秀才酸气多,快回书房读子曰,之乎也者学会了,才好摇头晃脑壳。”此时观众很容易会联想到古代秀才摇头晃脑读书的样子,多会发出会意的笑声。

再如“对歌”一场,三姐同样上来就尖锐的讽刺道“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花开,姓罗不见锣鼓响,蠢材也敢对歌来”给了秀才们一个下马威,秀才们这才意识到自己轻敌,难怪李秀才道:“果然有些厉害”。接下来三姐分别用押韵“没后悔,你会腾云我会飞;黄蜂歇在乌龟背,你敢伸头我敢锥”、夸张“你歌哪有我歌多,我有十万八千箩”除了歌词之外,“对歌”一场的音乐节奏也同样具有喜剧特色,尤其是到秀才们的唱段时,统一运用附点音符节奏加以时值的长短变化,配以秀才们迂腐的表情,使唱段听起来更加滑稽可笑,令人忍俊不禁。在对歌的内容上,秀才们平时主要学习诗书礼乐,根本不可能有比赛唱山歌的能力,却对胜利满怀信心,结果在对歌中驴唇不对马嘴,落得个“人家问地你答天”的下场。我们能够感受到,片中大量的喜剧元素是来自普通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以及生活中的喜剧现象和人生规律,使对歌有一种睿智、和谐又快乐的色彩。

结语:评论界对电影《刘三姐》的音乐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作曲家睿智地找到了广西各族民歌的源头,并成功地体味其核心与韵味,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故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①除此之外,较深的音乐喜剧造诣同样为电影增色添彩。这些都使电影《刘三姐》的音乐在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高度统一的今天,仍然形象多彩、美感无穷、历久不衰。

参考文献:

[1]李俊梅:《电视剧音乐艺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6).

[2]狄其安:《电影中的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10).

我的姐姐剧情篇10

原班人马再聚首,萌动初夏“少女心”

从《大丈夫》到《小丈夫》,剧中的人物设定、角色关系均迅猛升级。编剧于淼、李潇携手导演姚晓峰、制片人黄澜等众多幕后主创们齐聚会,原班人马再聚首,爆料拍摄趣事之余,也创新地探讨起有关少女心的话题。

编剧于淼、李潇就表示少女心与公主病并不是同一个属性:“《小丈夫》中的少女心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爱的追求,并不是柔弱的代名词,一定程度上,只有拥有少女心的人才会更加努力地去追求心中所爱,去感受爱情和生活的美好。”俞飞鸿也指出,少女心是《小丈夫》最大的一个特点:“戏中每个人都保持着一颗童心,少女心,包括我的妈妈,姚美娟,一直追求爱情,特别有勇气。”因此,无论年龄长幼、身份悬殊,随着剧情的层层深入,每一个角色传递出的简单纯净的少女情怀都显得格外难得。编剧李潇更忍不住在现场爆料拍摄趣事:“最有少女心的就是导演,带领着我们所有演员一起少女心爆棚。”导演姚晓峰则害羞地回应道:“我们这些搞创作的人其实应该随时都抱有一颗少女心,让自己有新鲜感,更让观众有新鲜感。”

作为《大丈夫》故事的副线延伸故事,观众们对于主创再聚首的期待也有所增加。姚晓峰导演说:“我非常感谢在座的所有演员,因为他们都一心向往我们能够再聚首,拍出一个更好的作品,所以他们排除万难把档期留出来给我,我说我可以等你们,大家在一起搞一个好的作品,他们现在在现场都是非常火的演员,也是非常好的演员,把他们找来非常不容易。除了之前《大丈夫》的老班底,还有我们新鲜血液像张萌,白梓轩、刘莉莉老师等,他们确实也很难定时间。刘莉莉老师找过我好几次,说想合作一把,为了这部戏,她把所有的档期全部调开,我们在拍这个戏时的档期并不好,那么炎热的夏天,我们却完成一个很清新的像春天一样的作品。谢谢大家共同的努力,也希望没有让观众失望。”

俞飞鸿、杨w恋情升级关晓彤再演“国民备胎”

《小丈夫》讲述了“魔王少年”陆小贝与“女神姐姐”姚澜大谈姐弟恋的同时,几家人之间发生的各种欢乐、纠缠的情感故事。因年龄差距,姚澜与陆小贝的“龄距离爱情”遭遇了外界与内部的双重压力,二人“长达”十岁的年龄差成为相爱受阻的关键原因。电视剧中,杨w为了讨“姐姐”欢心更是用尽了浑身解数,用“攻克恋爱RpG”来形容“洋芋Cp”的爱恋故事:“因为剧本设置里面陆小贝有很多的、无所不用其极的招数。“这一次我真是铆足了劲儿来追姐姐,从来没有这么认真和努力过,希望姐姐能明白我的心。”而俞飞鸿则坦言:“其实在剧中,陆小贝打动姚澜的,不是某一招,而是持之以恒的喜爱,他的真诚,一心一意对你好。比如说姚澜喜欢做什么,他就舍命陪君子,姚澜喜欢坐过山车,小贝恐高但他不说,陪着她一起坐,这些细水长流的小细节比花式示爱招数更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