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金融企业会计论文十篇金融企业会计论文十篇

金融企业会计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1:56:02

金融企业会计论文篇1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为地将物质内容赋予给诚信。对于金融会计行为者来说,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诚信,需要诚恳待人,信守承诺,对于自己会计责任和义务需要勇于承担,同时对现实的经济活动要进行客观真实的反映,进而将真实的会计信息提供给金融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诚信对于金融企业来说,通常情况下主要包括:①良好的操守行为和职业道德。②强烈的敬业意识。③真实的金融会计信息。④精湛的会计技能。⑤全方位的金融会计服务。⑥强烈的守法意识。

2金融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2.1信息不对称。通常情况下,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双方掌握的信息数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组织开展市场经济活动时,如果会计信息对称,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由于掌握相同的信息,对于虚假的会计信息都能容易地识破,那么就不会存在所谓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但是,由于制造会计信息的人能够参与公司的管理,可以控制经济活动的全部过程,进而更加全面地掌握企业的内部信息,在信息质量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然而,对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由于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完全依靠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信息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制造信息的过程中,会计信息制造者就会不履行诚信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使得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受到损害。

2.2利益驱动。从根本上说,巨大的经济利益才是导致会计造假的根源所在。对于企业来说,通过向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国家管理机关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以获得其信任,进而在投资、政策倾斜、核销贷款等方面,通常情况下可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负责人可以获得职务、薪金等方面的利益;而会计人员通过作假往往可以获得相应的薪资,甚至占有升迁的机会等。

2.3会计制度的局限性。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制订实施的会计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为:一是现有的会计原则为金融会计造假创造了操作空间。当前,权责发生制是确认财务会计的依据,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相应的应计、预提,以及待摊等项目,通过操纵相应项目的确认时间,在收入、推迟确认费用等方面,会计信息制造者就可以提前确认;在会计实务中,会计人员在职业判断的基础上建立稳健性原则,进而使得其主观随意性比较强,通过高估费用和损失、低估收入和利润,会计信息制造者很容易对利润进行操纵。二是会计准则的滞后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新的经济事项不断涌现,原有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难以适应当前的社会需要。此时,新的会计政策没有制定和颁布,进而出现“合规”的造假期。

3加强金融会计诚信建设

金融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需要加大会计诚信的建设力度,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维系金融企业的公信力,一方面完善立法,对制度进行改革,另一方面从自身做起养成诚信习惯。

3.1完善法制。对于会计立法的权威性、惩戒性,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强化,进一步增加诚信缺失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会计造假者知难而退,进而达到事前控制的目的。

3.1.1在诚信方面增加立法,树立会计诚信的权威性,同时提升法律的社会地位。目前,会计诚信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对于“会计诚信”的概念,在现行的法律条文中,还没有明确或者直接地提出。为此,需要制定专门的法规,进一步满足会计诚信或者信用建设的需要,一方面是整个社会的意愿和期望,另一方面借助法律的权威性,充分显现政府、立法和执法部门的决心。

3.1.2强化金融机构负责人在会计反假方面的法律责任。在《会计法》中,明确规定:对于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其法律责任需要由本单位的负责人来承担,并且会计人员同样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为此,本文建议:单位负责人全部承担会计作弊责任,对于会计人员来说,不承担任何责任。这种设想的提出,其参考依据是:大多数会计作弊都是受各种外来力量的干预,并非会计本身意愿。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如果会计人员擅自作假,进而触犯法律,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单位领导需要承担用人失察、监督不力等责任。

3.1.3建立健全会计制度,完善审计体系。金融业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独立专门的审计系统,监管会计作假行为,其实施流程为:建立健全独立的金融审计体系。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需要独立出现的审计部门,将其设成独立的机构,并且垂直管理审计机构的费用、人事、工资、组织关系等。通过责任追究制对其审计事项进行管理,对于经过审计的事项,无论何时出现问题,原审计人员、领导等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3.1.4对金融会计工作加大监督力度,提高检查效率。对于管辖范围内的会计工作,在监督、检查和指导等方面,上级财会或内审等职能部门需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对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突发性、普遍性问题进行及时的预防和纠正。在监督检查会计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恪守原则,明确现场监督检查的责任,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划分相应的责任。在组织开展检查工作时,需要落实责任人,重度重视整改工作,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将经济处罚与道德惩戒进行结合,对于检查质量给予高度关注。

3.1.5组织建立金融会计监管委员会。在美国,为了进一步监管金融会计行为,在受到会计丑闻冲击后,成立了相应的会计监管委员会,并且将非会计界人士引入专业监管架构中,担负监管审计重任。为了确保我国金融会计业的持续发展,我们可以吸收借鉴英、美等国的做法,建立金融会计监管组织,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树立金融会计的良好形象。

3.2加强金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在日常工作中,金融会计行业需要大力培养职业道德,对金融业会计的诚信度进行巩固和强化,同时对于金融企业利用会计职业判断弄虚作假的行为进行规避,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于金融会计行为,需要建立诚信档案。所有金融机构的会计从业人员、领导等都是诚信档案的对象,通常情况下,记录的信息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守信信息、提示信息和警示信息。对于会计人员的基本情况、在诚信方面的表现及行为等通过档案进行记录。在具体实施会计档案的过程中,需要对诚信档案进行动态的管理,金融会计学会对各金融系统上报的信息进行汇总,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各单位所报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如实提供诚信信息和相应资料,同时确保所报信息、资料的真实性,这是相关人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3.3营造良好的金融会计诚信环境。对于金融会计行业来说,需要营造诚信的氛围,积极营造诚信的社会道德环境,巩固和强化行业诚信,进一步确保金融市场的持续发展。

3.3.1用人要坚持诚信。对于金融业来说,具备良好职业判断力的会计人员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现在,对于会计人员的使用,一些单位判断人员的好坏以是否“听话”为标准,这种用人导向在一定程度上严重扭曲了会计职业。对于会计人员的品质,诚实本分是必须坚持的原则。在聘用会计人员的过程中,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诚信的人是首选,一个人专业能力再强,如果缺少诚信,任何企业是不会聘用的。

金融企业会计论文篇2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金融工具;金融企业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其中新会计准则已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执行新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现行准则。39项企业会计准则的,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得到正式建立。其中,和金融行业相关的有:《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执行新的会计准则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大影响。有业内人士称,各行业中新准则对金融业的影响最大。随着入世过渡期即将结束,金融行业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目前,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正在积极筹备在国内或境外上市。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内外上市的呼声也很高,所以,与国际趋同的新会计准则对金融行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新会计准则中与金融企业相关的重要变化

新会计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和金融资产转移等业务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进行了全面梳理,填补了我国会计标准在这些业务领域的空白。

(一)金融资产与负债的变化

1、金融资产与负债分类的变化:从流动性到风险性。在现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资产和负债是根据流动性来划分的。但是随着金融创新程度的加快和衍生工具的发展,金融工具长短期的界限变得模糊,所以从流动性方面划分,无法真正反映出资产和负债的本质属性。新会计准则主要强调了资产和负债的持有目的和功能性,其划分标准则更强调其风险性;

2、金融资产与负债计量的变化:从历史成本到公允价值。现行会计制度规定银行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新会计准则规定银行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其公允价值计量,并且对于不同类型的资产与负债,在后续计量中采取不同的计量方式。交易性资产与负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持有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其他负债,按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计量。

(二)金融资产的减值从预期计提到客观发生计提

新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减值的规定作了较大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计提依据的变化。以贷款损失为例,现行会计制度规定,银行应对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而新会计准则规定,银行有客观证据表明该贷款发生损失的,才应当计提贷款减值准备;2、损失准备转回的变化。按照现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已冲销的贷款损失,以后又收回的,其核销的贷款损失准备予以转回。而新会计准则对计提损失准备的转回区别对待:对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债务工具确认减值损失后,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减值已恢复,且客观上与确认该项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原确认的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的减值损失,在活跃市场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三)金融资产转移的变化

金融资产的转移一直是会计实务中的一个难点,为此,新会计准则单独规定了一项《金融资产转移》。新准则规定,金融资产转移分为整体转移和部分转移两大类。银行已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转入方的,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

(四)套期会计处理的变化

《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对套期会计作了明确的规定。套期会计方法是指在相同会计期间将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变动的抵销结果计入当期损益的方法。套期分为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三种,对于不同的套期形式则采用不同的确认和计量方法。

二、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对金融企业的影响

金融企业具有高负债性高风险的特点,不仅注重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而且关注资本的充足水平和存在的各类风险。按照传统的会计处理办法,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不确定性,难以将其确认为资产或负债,仅作为表外项目在报表注释中加以披露。但是,衍生金融工具表外处理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商业银行的风险信息。由于目前国内金融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量很小,对资产负债的总量影响也很小,但随着我国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量的增加,衍生金融工具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将不容忽视。由于新的会计准则主要是原则导向,而公允价值计量、套期会计等非常复杂,它将对金融企业的财务会计及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很大的影响。

1、公允价值的影响。本次会计准则修订的重要变化是公允价值得到广泛运用,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恢复采用公允价值作为基本的计价原则,将原来为了抑制上市公司虚构利润而计入资本公积的项目允许计入当期损益,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处理原则一致。公允价值是新会计准则最大的亮点,新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核算、投资性房地产计量等方面采用公允价值,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更好地反映市场价值变化对商业银行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使利益相关者更准确地判断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同时,公允价值也是最大的难点,在实施中将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由于公允价值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直接取得,需要估算和验证,因此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将会增加银行成本,存在跨行一致性问题;二是公允价值很容易受市场变化的影响,而我国市场分割现象非常严重,由此可能会导致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三是对非市场化金融工具,采用估价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不得不严重依赖银行的内部模型,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为操纵计量结果的行为。公允价值的运用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因为公允价值不以交易为基础。同时,由于新会计准则中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能够以公允价值或者摊余成本核算,而负债基本上是以成本核算,这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提出了挑战。

2、双重计量模式可能降低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并增加对会计信息的理解难度。按照新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金融企业可以使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方法来计量不同类别的资产和负债,从而使金融会计信息建立在两种计量基础上,降低了会计信息的一致性,也增加了对会计信息的理解难度。

3、可能出现利润操纵现象。新准则的实施,在与国际接轨、鼓励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效应。首先,新准则实施短期会造成金融企业利润波动,尤其是境外业务及衍生金融产品业务较多的金融企业,如中国银行。另外,由于新准则在确认、计量、披露方面主观性增加,会计信息由谨慎向中性过渡,滥用会计准则现象。

4、信息披露的要求更加严格。新会计准则主要从信息质量和信息内容两方面规范银行业会计信息披露行为。信息质量的标准和信息内容的标准将对现行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透明度产生深远影响。

5、职业判断和操作难度加大,需要更多的会计人员参与到金融企业中。职业判断新会计准则基本是原则导向的,而且很多规定非常复杂,大量业务需要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这直接增加了金融企业准确、一致地进行业务核算的难度,甚至会出现业务相同而会计处理完全相反的极端情形。

6、对金融企业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新会计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表内确认和计量,而这种确认和计量要有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金融工具估值技术、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等,否则无法达到表内确认和计量的要求。同时,套期会计要求对套期行为的有效性进行持续评价、要求提供每笔套期业务的风险管理书面文件等。所有这些都对金融企业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金融企业对新会计准则影响的对策

目前我国只在上市和拟上市的金融企业实施新会计准则,但随着我国银行业经营水平的提高,将来有可能在全行业范围实施新会计准则。因此,各金融企业都应对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影响有正确认识,采取相应措施以适应新准则的要求。

1、组织全方位、各层次的培训工作,深入学习新金融会计准则及相关国际准则。由于新准则的实施会对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乃至整个经营管理体系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对新准则的培训,不能仅仅局限于财会专业方面,而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尤其是对风险管理部门的培训。

2、改进现有会计核算体系的相应内容,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金融工具估值技术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考虑系统的解决方案。新准则要求的诸多事项,如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控制问题、公允价值的取得及计量问题、用未来现金流折现计算资产减值等等,都需要系统解决方案。根据《金融时报》2005年10月19日《银行如何满足国际会计准则的核算要求》一文介绍,通过与国际领先银行的紧密合作,Sap公司已成功开发了“金融工具会计系统”,以满足银行执行国际会计准则的需要。目前国内有很多银行已经在使用Sap公司的系统,可以考虑借鉴国外的先进作法,为设计适合我国金融企业的系统打基础。

3、积极开展同业交流。目前,国内金融企业已有全面实施国际会计准则的先例,交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已在香港上市。对于其他金融企业来说,应该积极开展同业交流,了解同业先行者全面实施国际会计准则方面的安排和步骤,以及在执行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从而提高整个业界对于新准则的理解与执行能力。

4、改善组织结构,招聘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目前许多金融企业的组织结构都走向扁平化,应根据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规模,适时成立相应的内设部门,并配备专门人员管理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同时加强内控制度建设,避免单人操盘,防止决策失误,实现风险资产管理专门化。金融企业应招聘一些能够准确把握市场行情、具有敏锐风险意识、对于确定公允价值的认定标准和计提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等方面有着较深刻认识的金融人才。另外,应该加强与监管部门、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为金融企业审慎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金融行业会计标准与国际惯例趋同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次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在会计标准国际化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为我国金融业整体实现向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金融企业应高度重视新会计准则实施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周密考虑、充分准备、顺利平稳完成向新会计准则的过渡,努力将新会计准则的精髓运用到本单位的会计实践中,充分发挥它们对本单位完善公司治理,实现质量、效益、规模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志杰.金融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财务状况的影响及对策[J].金融会计,2006.

2、司振强.金融会计国际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J].金融会计,2006.

金融企业会计论文篇3

摘要融资约束是企业异质性的一个重要来源,金融发展影响融资约束从而对企业的出口决策和行为产生作用。本文基于中国2000―2007年近50万家制造业企业层面数据,通过引入外生的地区金融发展变量与企业自身特征变量的交互项,研究了地区金融发展对不同特征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差异性作用。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金融发展更容易推动规模大、融资约束少的企业实现出口沿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增长;所有制信贷歧视对企业出口影响显著,国有企业是金融发展作用于出口的优先受益者;只有在金融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民营企业才有可能享受到金融发展的好处,从而有效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

关键词金融发展扩展边际集约边际

引言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贸易大崩溃(tradeCollapse)引起了众多学者和实践部门的关注。2009年全球GDp下降约为1.98%的同时,贸易下挫幅度却高达23%,全球贸易依存度随之大幅下降约33%,表明良好运转的金融体系对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事实证明,金融发展不仅是一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1][2]对一国对外贸易的流量和模式也具有重要影响。[3][4]金融部门的效率高低是决定国际分工模式的关键因素,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在外部融资依赖性较高的行业上更具有比较优势。随着以melitz模型为代表的新新贸易理论的兴起和发展,更多的研究从微观层面探讨异质性企业的出口问题。[5]Chaney将流动性约束纳入到模型中,发现融资约束是企业异质性的一个重要来源,对企业的出口决策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6]国内外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表明,企业融资约束与出口有着紧密联系,[7][8][9]然而对两者相关性方向上却存在着较大争议,即到底是融资约束程度低的企业更容易出口,还是出口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10][11]由于很难找到合适的反映融资约束的外生变量,其结果本身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与现有文献不同,本文试图通过引入外生的区域金融发展变量,探讨地区层面的金融发展因素与企业自身特征的交互作用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一方面可以有效回避融资约束内生性问题的争议,另一方面也能从微观企业角度透视宏观金融政策对不同类型出口企业的冲击。考虑到我国目前不仅存在一般意义上的金融抑制,还存在基于企业规模和所有制性质的信贷歧视,并且各地区之间金融发展的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一研究无疑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外贸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进一步将企业出口增长分为扩展边际(extensivemargingrowth)和集约边际(intensivemargingrowth),探讨金融发展对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根据企业异质性贸易模型,一国的出口增长主要是沿扩展边际(extensivemargin)和集约边际实现的。[12]出口的扩展边际表现为新企业的进入、出口种类的增加新的出口市场的开拓;出口的集约边际表现为已出口企业和出口产品在单一方向上的扩张。从企业生产成本的角度,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通常需要支付一定的固定成本,固定成本的降低有利于催促更多的企业选择出口,形成企业出口的扩展边际。而可变成本则更多地决定了企业生产商品的价格,可变成本降低有利于企业出口数量的增加,也就是集约边际的增长。egger研究了2001―2005年中国企业融资约束对出口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影响,实证结果得出融资约束对企业出口的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均存在负向影响效应。[13]陈琳和何欢浪利用世界银行企业微观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外源融资约束对出口二元边际均有显著影响,且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对出口二元边际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东部地区的中小企业比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对外源约束的敏感度更高。[14]雷日辉、张亚斌借助各省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分析了金融发展、融资约束对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结果发现所处省份金融发展程度越低,行业外部融资依赖度越高,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越严重,金融发展对出口二元边际的作用越强。[15]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是,区域层面的金融发展水平对中国企业出口的影响究竟体现在集约边际还是扩展边际?金融深化在不同规模、生产率、所有制等异质性企业层面的影响是否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论文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是理论模型;第三部分是计量方法的设计,主要包括样本的来源与处理、计量模型的设定与构造以及变量的选择与说明;第四部分是实证结果分析及稳健性检验;最后一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建议。

理论模型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本国有两个经济部门:一个提供可自由贸易的同质产品,价格为1,ω为本国劳力工资;另一生产部门提供差异化产品Χ,每个产品的生产企业都处于垄断地位,企业生产率为φ,差异化产品间的替代弹性为σσ>1。消费者对差异化产品的需求量为qφ,对同质产品的需求量为q0。消费者效用函数为:

Uq01-γ∫Χqφσ-1σdφσσ-1

垄断竞争下DixitStiglitz需求函数qφ:

qφ=Αpφ-σ(Α为垄竞争行业的市场容量)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差异化产品出口,企业必须支付预付固定成本(upfrontfixedcost)Cf以及可变冰山成本τ(τ>1)。可变冰山成本表示在国外市场卖出单位产品需要国内输出τ单位对应产品。

参照manova的研究,假设企业出口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可外部融资获得,融资比例为d(0

此时,企业出口面临的最优化问题为:

maxp,q,Fφπφ=pφqφ-q(φ)τωφ(1-d)-ωCf(1-d)-λF(φ)-(1-λ)μωΩ

s.t.p(φ)qφ-q(φ)τωφ(1-d)-ωCf(1-d)F(φ)(1)

-dωCf+λFφ+(1-λ)μωΩ0(2)

下面讨论三种情况:

(1)金融市场完备,不存在融资约束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的最优化问题即为:

maxp,qπφ=pφqφ-q(φ)τωφ-ωCf

此时企业出口的最优价格p*φ为:p*φ=σσ-1ωτφ;出口收益为:r*φ=a(σσ-1τωφ)1-σ;利润函数为:πeφ=r*φσ-ωCf。

令πeφ=0,则得到一个出口临界生产率φ*(πeφ*=0),当企业φ>φ*,则会选择出口。该种情况的讨论和结论与melitz相同,生产率高低是企业扩展边际增长的决定因素,企业生产率越高,越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利润支付预付固定成本,因此越有可能出口。[5]

(2)外部金融市场不完备,企业存在融资约束,将约束(2)代入约束(1),外部融资预付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则此时企业面临的最优化问题为:

maxp,qπφ=pφqφ-q(φ)τωφ-ωCf-1λ-1dq(φ)τωφ+dωCf-μωΩ

此时,企业出口需要满足的生产率条件是:

πeφ-(1λ-1)dq(φ)τωφ+dωCf-μωΩ0

该式显示,当dq(φ)τωφ+dωCf-μωΩ>0即企业遭遇融资约束困境时,企业需要支付额外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1λ-1)dq(φ)τωφ+dωCf-μωΩ,所以企业出口的临界生产率φ*'>φ*。这表明融资约束的企业需要满足更高的生产率要求方能发生出口行为。生产率、融资约束(与Ω方向呈反向关系)共同作用于企业出口扩展边际,生产率越高,融资约束越少,企业出口的概率越高。

与此同时,此时企业出口的最优价格为:p*'φ=σσ-1ωτφ(1-d+dλ)>p*(φ),出口额为:r*'(φ)=aσσ-1ωτφ(1-d+dλ)1-σ

(3)加入金融发展,企业出口情况:

金融发展意味着融资约束的缓解。[3][16]根据Harrison,金融发展可表现为上述模型两种形式的变换:一是μ的增加,由原来的μ0转变为μ1=μ0+Δμ0;二是Ω累积分布均值的增加:由原来的G0(Ω0)转变为G1(Ω1)=G0(Ω0+ΔΩ0)。[17]

金融发展将推动融资约束(dq(φ)τωφ+dωCf-μωΩ>0),生产率介于φ*和φ*'的企业因为融资约束的缓解而实现出口扩展边际增长,推动融资约束(dq(φ)τωφ+dωCf-μωΩ>0)、生产率高于φ*'的已经出口企业出口集约边际增长。因此,基于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金融发展对企业出口的二元边际有显著正向影响,且金融发展将更加凸显生产率对出口的作用。在金融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生产率高的企业更容易实现出口的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增长,金融发展与生产率的交互项系数应该显著为正。

其次,不管金融发展程度如何高,金融发展带来的μ或G(Ω)均值的提高都只会惠及那些Ω接近dq(φ)τφ+dCf/μ的企业获得更多融资。因此,金融发展将扩大融资约束对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阻碍作用。在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融资约束越少的企业越有可能出口,出口得越多,金融发展与融资约束的交互项系数应该显著为负。

再次,企业规模、年龄、劳动者工资、所有制性质这些企业特征也是银行发放贷款考察的重要指标。企业规模越大、存续时间越长、劳动者工资水平越高以及国有企业,越有可能符合银行发放贷款的标准,金融发展带来的流动性的增加越有可能惠及这些企业,使其dq(φ)τωφ+dωCf-μωΩ

计量方法的设计

(一)模型的设定

在出口的扩展边际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为虚拟变量,反映企业是否选择出口,模型为二元选择模型,采用probit方法估计。probit模型是假设事件发生概率服从累积正态分布函数的二分类因变量模型,其假设每一个体都面临两者择一的选择且其选择依赖于可分辨的特征,旨在寻找描述个体的一组特征与该个体所做某一特定选择的概率之间的关系。在模型设定上根据Roberts和tybout构建的动态模型,[18]同时为了避免可能存在的同步性问题,采用影响企业出口的滞后一期的企业内部和外部因素(BernardandJensen,2004)。[19]基本思路如下:当一个企业现有和预期收入大于现阶段的成本加上出口的沉没成本,企业选择出口(Xijkt=1):

Χijkt=1,假如π-ijkt>Cijkt+F(1-Χijkt)

0,否则

其中,π-ijkt是产业j中的企业i在年份t的即期和预期收益,k是该企业所在的省份,Cijkt是当期成本,F是出口的预付固定成本,基本模型如下:

p(Χijkt=1)=αi+αjt+αkt+ηFDktΖijt-1+δΖijkt-1+εijkt

p(Χijkt=1)表示企业出口参与的概率,αi代表企业固定效应,αjt代表产业固定效应,αkt代表区域固定效应,FDkt反映金融发展水平,Ζijkt-1是反映企业特征的向量集,比如反映企业异质性的生产率、融资约束、规模、年龄、工资水平等变量。

在出口的集约边际模型中,被解释变量是企业的出口密集度,参照Gugamelli(2008)的处理方法,[20]用企业的出货值占销售收入(eX)表示,采用oLS估计,计量方程如下:

eXijkt=αi+αjt+αkt+ηFDktΖijkt-1+δΖijkt-1+εijkt

(二)变量的选择

(1)解释变量:区域金融发展水平(FD)。我国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与其他经济发达国家有着显著的不同,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单一金融机构到现在门类较为齐全的金融机构,都是银行占据主导地位甚至是垄断地位,股票市场对投资以及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非常微弱,债券市场和保险市场的规模较小。因此,要度量我国区域层面的金融发展程度,应该重点考察银行体系方面的指标。现有文献对金融发展指标的度量,大多沿用金融相关率指标,即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全部实物资产的价值之比。在衡量国家层面金融发展水平时采用广义货币存量m2与GDp之比,而地区层面由于缺乏金融资产方面的数据,一般采用各地区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占GDp比例来表示,本文同样采用该指标作为各地区金融发展规模的指标。[15]

(2)控制变量:企业的特征向量(Z)。在借鉴新新贸易理论相关实证文献的基础上,我们具体引入了以下几个控制变量,包括:①企业规模(SiZe)。企业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克服贸易中的成本约束问题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从而更可能参与国际市场。对于企业规模的度量指标,有销售收入、总资产和雇员人数三种规模指标,本文根据Buckley和Clegg,采用总资产作为企业规模的度量变量。[21]②工资水平(waGe)。工资水平是反映劳动力成本的指标,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尤其重要。本文采用企业应付工资总额除以雇员人数。③企业年龄(aGe)。企业年龄的增长可能意味着出口“学习曲线”的实现,管理、生产技术和营销手段的成熟以及企业声誉的建立,出口能力也会有所差异,本文计算从企业成立到当年年份的时间段。④企业的融资约束(FR)。融资约束使用1-固定资产净值/总资产度量。[22]⑤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在melitz的模型中,生产率是决定企业是否出口的决定因素。[5]只有生产率高的企业才能克服出口市场的障碍,并在国外获取额外的利润,而生产率低的企业只能在国内市场销售,甚至有可能因为贸易开放导致的竞争压力而被淘汰。本文基于Lp法,选用工业增加值作为企业的产出值,计算全要素生产率。

(三)数据来源及描述

本文研究的样本企业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2000―2007年工业企业统计数据库。该数据库是目前最全面的企业数据库,其中既包含企业的基本情况也包括翔实的财务数据信息,涵盖本文研究需要的各种数据。鉴于该数据库所存在的偏差与错漏问题,本文借鉴聂辉华(2012)方法,对数据进行了筛选。[23]

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本文以1999年为基期,使用统计局公布的价格指数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平减。宏观方面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年鉴》、《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统计数据汇编》等。其中,相关价格指数、地区GDp、人口来源于《国家统计年鉴》;地区金融机构存款额、地区金融机构贷款额来自《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统计数据汇编》;金融业市场化指数来自《中国市场化指数――各省市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

估计结果及分析

(一)初步的估计结果

表1的估计结果显示,从全样本的回归结果来看:第一,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企业出口的扩展边际显著正向影响,对集约边际影响不显著,而后在heckman修正模型检验中证明生产率对企业集约边际影响亦显著为正。这一结果与melitz模型的判断结果一致,贸易能够促使高生产率企业发生出口,而低生产率企业只能在国内市场销售或者被市场淘汰。[5]李春顶等人认为的“生产率悖论”没有得到验证,这可能与本文没有考虑加工贸易的情形有关。[24]第二,企业规模对出口增长的扩展边际具有正向影响,企业规模越大,出口沿扩展边际增长的可能性会提高。事实上,大企业相比较中小企业而言,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能够承担较高的固定成本投资,而且,大企业在中国在银行融资、政府关系等各方面都具有更多的优越性,因而,企业资产规模扩大,出口的可能性会显著增加。而企业规模对出口增长的集约边际却为负向影响,这似乎有悖客观事实,而后拆分样本的实证结果亦是如此。这可能源于中小企业是我国对外出口的中坚力量的事实。第三,融资约束对企业出口增长的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该结果与韩剑运用2003―2007期间样本得出的结论相同:中国出口企业存在“融资约束悖论”。[11]与manova理论和实证证明的融资约束阻碍企业出口的

注:***、**、*分别表示1%、5%和10%水平显著,回归参数下方的括号内数字为t值;限于篇幅,年份、省份、行业虚拟变量的估计结果没有给出。

结论相反,我国金融市场竞争不完全带来的融资约束的现实情况使我国企业不得以转向“出口”来缓解企业内外部的融资约束,为企业发展寻求出路。[7]这样的现实情况并非只存在于中国。Greenaway运用英国工业企业的数据实证证明企业健康的内外部融资情况不是推动企业出口的原因,而是企业出口的结果,即出口的自选择行为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10]第四,工资水平对企业出口增长的扩展边际的影响显著为正。即企业支付给劳动者的报酬越高,其出口的可能性越大。一般情况,较高的工资反映了企业的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劳动力素质越高的企业生产率越高,出口的可能性也越大。第五,企业年龄对出口增长的扩展边际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但却与出口增长的集约边际负向相关。企业的存续时间越长,企业出口的可能性越大,这可能得益于学习曲线的实现。随着企业年龄的增长,管理、生产技术和营销手段的成熟以及企业声誉的建立,使得资深的企业相比于年轻的企业更有能力进军开拓国际市场。但企业年龄与出口增长的集约边际负向相关,这可能意味着年轻的企业相比于老企业,一旦进入国际市场,更加追求市场份额的增长。第六,外资的所有制性质对企业出口的二元边际增长均有显著正向关系。外资企业可能从其海外关系企业获得融资,且在开拓海外市场方面相比于内资企业具有信息、经验等多方面的优势。[25]因此,外资企业更可能出口,且出口份额增长更快。国有的企业所有制性质对出口的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影响均显著为负。事实上,国有企业因长期享有国家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不愿走出去承担国际市场的风险。因此“国有”的标签并没有给这些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上提供很多“便利”。据统计,2001―2008年外资企业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约为50%以上。

在对金融发展与企业特征的连乘变量考察中,金融发展与生产率交叉项的相关系数在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模型中均不显著。说明地区金融发展通过生产率途径作用于企业出口二元边际增长的效应并不明显。这一结果与理论预期相悖。金融发展与企业规模交互项的相关系数在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模型中均显著为正。该结果表明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更多推动地推动了大规模企业出口沿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增长。事实上,企业规模越大,资产越多,抵押物(collateral)也越多,从而金融发展带来的融资约束的缓解能使其优先受益,原来不出口的变得有能力出口了,原来出口少的变得出口多了。金融发展与融资约束交互项的系数在扩展边际模型中显著为负,这一结果与理论预期相同。该结果表示金融发达地区融资约束少的企业出口的可能性更大。金融发展带来的μ或GΩ均值的提高都只会惠及那些Ω接近Cf/μ的企业获得融资。因此,金融发展将扩大融资约束对企业出口的阻碍作用。在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融资约束越少的企业越有可能出口。金融发展与工资水平的连乘项在扩展边际模型中显著为正,在集约边际模型中显著为负说明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高工资企业比较倾向出口,但相对低廉的劳动成本更容易实现出口份额的快速增长。这为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现实情况提供了经验证明。金融发展与企业年龄的交互项在扩展边际模型中显著为负,集约边际模型中显著为正。该结果显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更容易推动年轻企业走出国门。但是对于已经出口的企业,金融发展对资深企业的出口集约边际的正向推动作用更加明显。存续时间长的企业,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商业经验更加丰富,客户资源更稳定,更有可能符合银行发放贷款的条件,从而金融发展带来的流动性增加能优先惠及该类企业,从而为其提供出口集约边际增长所需的可变成本。

由全样本的估计结果得出,金融发展对我国企业出口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增长均有显著的影响。它可通过企业的规模、融资约束、工资、企业年龄等多因素作用于出口增长的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具体作用效果表现为:金融发展更有利于推动规模大、融资约束少、工资水平高、存续时间短的企业出口沿扩展边际增长;利于拉动规模大、融资约束少、工资水平低、存续时间长的企业出口沿集约边际增长。这一结论,对于我国外贸转型,防止贸易贫困化增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作为贸易大国的中国,出口沿扩展边际的增长,即更多企业、更多样化的产品出口不仅有利于维持出口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而且也利于提升我国产业结构的质量,防止贫困化增长,提高整体国家福利。因此,推进金融深化改革,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促进出口扩展边际的增长意义重大。

(二)按金融制度分地区的回归结果

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需要辅之以开放的市场化的金融制度,才能使得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公平公正地惠及市场的各个主体。在不同的金融制度下,金融市场的深化对贸易的影响可能是不同的。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本文欲直接比较在不同的金融制度下,金融发展对不同特征企业的差异化影响。按照如下处理方法将全样本拆分为金融市场化程度高和金融市场化程度低两个子样本:将樊纲指数中“各省份金融业市场化指数”2000―2007年的数据算术平均,从小到大依次排列,排名位于前16位判定为金融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的地区,剩下的15个地区判定为金融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金融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有:安徽、陕西、宁夏、天津、河南、福建、河北、辽宁、山东、重庆、江苏、海南、广东、上海、浙江;金融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有:黑龙江、青海、新疆、内蒙古、吉林、甘肃、贵州、广西、江西、湖北、云南、湖南、四川、北京、山西、。。子样本的回归结果见表2,比较分析如下:

第一,在金融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金融发展与生产率交互项系数在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模型中均不显著。而在金融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金融发展与生产率交互项系数在扩展边际模型中显著为负,表明金融发展能有效地推动低生产率企业成为出口者。第二,无论金融市场化程度高还是低,金融发展与企业规模的交互项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无论一个地区金融制度如何,金融发展均首先推动规模大的企业出口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增长。第三,在金融制度好和差的地区,金融发展与融资约束的交互项系数在扩展边际模型中均显著为负,说明金融发展对融资约束少的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推动作用不因金融市场开放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无论是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还是相对封闭的地区,金融发展均首先使融资约束少的企业出口受益。第四,无论在金融制度好还是差的省份,金融发展与工资水平的交互向系数均显著为负,说明金融制度能更快地推动劳动报酬低的企业的出口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增长,这一机制与金融制度优劣关系不大。第五,在金融制度好和差的地区,金融发展与企业年龄的交互项系数在扩展边际中均显著为负,在集约边际中均显著为正,与全样本的估计结果一致。第六,国有企业虚拟变量与金融发展的连乘项系数在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模型中均显著为负,表明金融发展更容易带来非国有企业出口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增长,即地区金融越发达,非国有企业出口的可能性越大。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非国有企业的融资约束情况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从而更有利于其在国际市场上扬帆起航。而国有企业虽然也会得益于银行贷款的荫蔽,但因其满足于国内丰厚的利润,并不愿走出去承担国际市场的风险。而这一机制与企业所在地区的金融制度优劣无关。第七,无论金融开放度高的地区还是低的地区,外资企业所有制性质变量与金融发展的连乘项的相关系数在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模型中均显著为正。表明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所有制对出口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的作用力越大,金融发达的地区,外资企业更倾向于出口。这一结果与外资企业可能更少得到国内资本市场的支持的想法相悖。发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外资企业更多地分布在我国相对比较有竞争力的产业,这一产业得到国家的信贷支持比较多;外资企业被认为有较低的经营风险和较高的增长可能性,所以也使得其更容易地获得贷款,从而推动其出口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不同的金融制度下,金融发展对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途径差异并不显著。金融发展最先的受益者都是规模大、融资约束少的企业。唯一有区别的是,在金融制度较好、金融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民营企业有可能享受到金融发展的好处,从而能够有效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

注:***、**、*分别表示1%、5%和10%水平显著,回归参数下方的括号内数字为t值;限于篇幅,年份、省份、行业虚拟变量的估计结果没有给出。

(三)稳健性检验

在集约边际模型中,使用oLS估计直接将非出口的企业剔除,只对出口企业进行回归。事实上,企业是否出口并非随机的,而是受一系列因素影响的。直接忽略非出口企业可能造成样本选择误差,得到有偏估计。因此,本文欲采用heckman两步法对模型进行修正,考察oLS估计结果的质量。Heckman两步法将企业出口贸易模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probit出口选择模型估计,即首先考察企业是否选择出口;第二阶段为修正的集约边际模型,加入第一阶段估计中得到的逆米尔斯比(inversemill’sration),克服样本的选择性误差,重新估计集约边际模型。估计结果对比如下:

注:***、**、*分别表示1%、5%和10%水平显著,回归参数下方的括号内数字为t值;限于篇幅,年份、省份、行业虚拟变量的估计结果没有给出。

Heckman和oLS的估计结果比较显示:第一,生产率对企业出口集约边际的影响由原来的不显著变为显著为正。第二,金融发展与融资约束交互项系数由oLS中的不显著变为显著为负,这一结果修正了oLS估计结果的偏差,与理论预期相符。事实上,企业遭受的融资约束越少,拥有的固定资产越多,抵押物也越多,金融发展带来的融资约束的缓解能使其优先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等融资,用于支付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可变成本,从而推动其较快的扩大市场份额。除了上述两点差异外,heckman估计相关系数的符号和显著性均与oLS估计的结果一致,说明前述oLS估计结果是大体稳健可信的。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在企业异质性贸易模型的理论框架下,基于2000―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库的企业数据,研究了地区金融发展与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关系问题。通过引入外生的地区金融发展变量与企业自身特征变量的交互项,透视宏观金融政策对不同类型出口企业的冲击。鉴于此,本文首先对全样本497499家企业进行了初步的估计,结果显示金融发展对我国企业出口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增长均有显著的影响,金融发展能最先推动规模大、融资约束少的企业缓解融资约束的困境,实现出口沿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增长。然后本文对不同所有制和金融制度的子样本企业出口情况进行分别考察,发现金融发展对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作用途径存在所有制的差异,但不存在制度的差异。具体表现为金融发展对民营企业出口二元边际影响并不显著,无论是生产率、规模还是融资约束、企业年龄、工资等途径都难以实现其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增长;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可通过以上几个因素传导充分发挥金融发展对贸易增长的推动作用;不管是在金融制度较好还是较差的地区,金融发展最先的受益者都是规模大、融资约束少的企业,唯一有区别的是,在金融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民营企业有可能享受到金融发展的好处,实现出口沿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增长。最后本文运用了其他计量方法对回归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原来的回归结果是大体稳健可信的。

这一研究结论反映了我国金融体制中存在的基于所有制和规模等因素的严重信贷歧视现象,即将更多的流动性给予规模大、融资约束少的国有企业,而亟需资金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则难以实现出口沿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的发展。因此,深化发展中小企业金融和小微企业信贷,推动金融的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金融体制的改革创新,对于优化配置社会资源,推进我国外贸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KingRG,LevineR.FinanceandGrowth:SchumpetermightBeRight.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3(108):717-737.

[2]LevineR.FinancialDevelopmentandeconomicGrowth:Viewsandagenda.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1997(35):688-726.

[3]Beckt.Financialdevelopmentandinternationaltrade:isthereaLink?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2(57):107-131.

[4]Beckt.FinancialDependenceandinternationaltrade.Review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3(11):296-316.

[5]melitzm.theimpactoftradeonintraindustryReallocationsandaggregateindustryproductivity.econometrica,2003(71):1695-1725.

[6]Chaneyt.LiquidityConstrainedexporters.workingpapers,UniversityofChicago,2005.

[7]manovaK.CreditConstraints,HeterogeneousFirms,andinternationaltrade.workingpapers,StanfordUniversity,2010.

[8]孙灵燕,崔喜君.FDi、融资约束与民营企业出口:基于中国企业层面数据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11(1):61-66.

[9]alvarezR.,LópezRa.Financialdevelopment,exportingandfirmheterogeneityinChile.Reviewofworldeconomics,2013(149):183-207.

[10]GreenawayD,Guarigliaa,KnellerR.FinancialFactorsandexportingDecisions.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7(73):377-395.

[11]韩剑,王静.中国本土企业为何舍近求远:基于金融信贷约束的解释.世界经济,2012(1):98-113.

[12]Bernardetal.plantsandproductivityininternationaltrade.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3(93):1268-1290.

[13]eggerp.,Kesinam.FinancialConstraintsandexports:evidencefromChineseFirms.CeSifoeconomicStudies,2013(59):676-706.

[14]陈琳,何欢浪,罗长远.融资约束与中小企业的出口行为:广度和深度.财经研究,2012(10):134-144.

[15]雷日辉,张亚斌.金融发展、融资约束与企业出口二元边际.上海金融,2013(7):10-17.

[16]manovaK.CreditConstraintsintrade:FinancialDevelopmentandexportComposition.workingpapers,HarvardUniversity,2005.

[17]Harrisona.,mcmillanm.GlobalCapitalFlowsandFinancingConstraints.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2004(75):269-301.

[18]Roberts,tybout.theDecisiontoexportinColombia:anempiricalmodelofentrywithSunkCosts.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7(87):545-564.

[19]BernardaB,JensenJB.whySomeFirmsexport.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2004(86):561-569.

[20]Bugamellim,SchivardiF.FinancialDevelopmentandexport.workingpapers,UniversityofCagliariandeieF,2008.

[21]BuckleypJ,CleggJ.istheRelationshipbetweeninwardFDiandSpillovereffectsLinear?:anempiricalexaminationoftheCaseofChina.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2007(38):447-459.

[22]Bermann,HéricourtJ.FinancialFactorsandthemarginsoftrade:evidencefromCrossCountryFirmLevelData.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2010(93):206-217.

[23]聂辉华,江艇,杨汝岱.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使用现状和潜在问题.世界经济,2012(5):142-158.

金融企业会计论文篇4

论文摘要: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都是在吸收相关学科的有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二者既有一些相同点,也有很不同点。本文就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相同点、不同点作一简要的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之上,说明二者相互吸收有助于促进各自的发展,进而对财务管理的学科属性作一探讨。

1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相同点

财政部在全国注册会计指定参考书中提出,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这一定义突出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如何获取、如何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

国内的专家学者在引进西方管理会计之后,积极探讨结合我国的国情,给管理会计作了比较明确的定义。有的认为,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适应企业内部管理预测、决策、控制、考核的需要而产生,把会计与管理结合起来,为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它既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手段,又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有的则认为管理会计是“西方学者把管理和会计这两个主题巧妙地融汇在一起,以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新兴学科”。两种定义都认为管理会计是管理和会计的精巧结合,目的都是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从以上定义的比较中不难看出,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二者具有相同的管理属性,其基本作用都是为企业管理服务,满足企业营运发展的需要除这一根本共性外,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还有如下共同点:从管理理论、方法体系以及管理过程看,二者都是按照计划、决策、执行与控制这一顺序进行的;二者都以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为信息分析来源,在此基础上进行计划、决策与控制;二者在管理中产生的报告文本、数据资料等文字载体均不具法律效力,对外一般不承担法律责任;二者都主要是根据企业运作的现实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积极规划未来,着眼于企业的未来发展。

2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不同点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发展至今,二者的不同点也很明显。最根本的区别是,财务管理主要管理资金,考虑的重点是如何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资金,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资金。财务管理是连接企业与外部环境的重要纽带,它与金融市场的运行密切相关。可以说,成功的财务管理是高度关注金融市场现状及其动态趋势这一前提下,考虑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从而为自身寻求宽松的资金运作空间,并达到企业价值或者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的管理活动。管理会计则是有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系统,考虑的对象不仅是资金如何高效地物化,还考虑物化后的资源在经营管理中如何以最佳效率进行配置。而且,管理的对象还包括人,它通过责任会计、业绩评价与控制会计实现对人的成功管理;通过有效的激励安排,达到人、岗位、财物的高效搭配,从而达到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的目的。

3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不同点可对比如下

不同点。财务管理管理会计。

面临的环境。以环境变化为背景,密切注意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是金融市场的变化以大的社会经济环境稳定为前提,主要着眼于企业生产的直接经营环境。

主要理念。时间价值,风险理论成本-效益分析,经济模型,数理分析。

研究侧重点。资金的获取和有效作用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计划、预算、决策、业绩评价与控制。

研究对象。物,主要是资金运动物,也通过责任会计、业绩评价会计激励人调整的关系。处理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内部的各种管理关系:人和物的关系,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

核算主体。整个企业可以是整个企业,也可以是部门、小组甚至是个人,可以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也可以针对某一种环节。

研究范围。内外部管理并重主要是内部管理,或者是某些具体事项。

时间要求。一般要求定期编制资金计划和定额没有固定的时间需求,根据需要确定

三、二者各自优势的相互吸收。

财务管理中的时间价值观念是一种以较低程度体现机会成本的分析方法,它引入了经济学中关于成本利润的思考,对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有重大意义。财务管理中的风险观念考虑了外部环境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对管理会计中的定量分析提出了灵活性的要求,对预算的编制、决策的选定有指导意义,在业绩评价会计、责任会计中也可以加以有效运用。机会成本概念、风险观念在管理会计中的运用,符合企业由粗放型经营管理向集约型经营管理转变的需要。

管理会计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管理学、数学、运筹学、系统学、信息论、控制论的众多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与方法同样可以为财务管理所消化吸收。其中,有关的数学分析方法、经济计量模型有助于财务管理的进一步量化。此外,管理会计所吸收的委托理论、激励理论可以指导财务管理活动,对经济实践中的财务管理行为与绩效评价有启发作用,值得借鉴和吸收。新晨

4对财务管理学科属性的探讨

金融企业会计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金融企业会计实践教学问题对策

一、金融企业会计的特点及教学改革必要性

金融企业会计是一门特殊的专业会计,是把会计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运用到金融企业这一特定部门的行业会计。该课程属于专业课程,专业技术性较强,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又涉及相关金融业务知识,应在学完基础会计、财务会计、金融学及相关金融实务课程之后开设。与一般工商企业会计相比,金融企业会计不但在核算内容上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在核算方法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其业务处理与会计核算具有高度统一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服务与监督的双重性特征。这些要求我们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能沿用传统工商企业会计教学模式,而应建立以金融企业会计仿真实验为主,加大实训教学的新型金融企业会计教学模式。

二、金融企业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实践性教学在思想上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设备缺乏,教学时间保证不够。尽管近几年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但由于时间短,缺乏相应的办学及教学经验,高职教育教学模式还处在摸索阶段,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还有一定的市场。目前高职教育中有些教学工作者对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甚至认为实践性教学可有可无。在金融企业会计教学中,同样存在着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教学的现象,再加上有些院校实践设备设施短缺、教学时间安排不足等原因造成实践性教学有名无实。有些院校就是开设了少量的实践课,也仅仅是在教室或实训做一下单项基本的练习,很少进行全套、综合、仿真金融会计练习。

2.教学规划不足,现有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目前开办会计电算化专业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有一定的实践教学条件,书面上说实践教学可利用校内电算化会计手工实习室、电教室、模拟银行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等。可现实利用怎样呢?笔者调查得知,将近有一半院校,由于规划不到位、管理没到位,不但造成教学实践资源的闲置、浪费,也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没有达到教学目标。

3.实践性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首先,从教学方法上来看,金融企业会计教学普遍采用的还是“填鸭式”的课堂讲授形式,这种方法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动性。对此,虽然教师们曾尝试过如设计案例、设计问题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动性,但对于技能性要求很高的金融企业会计来讲,这些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动性仍显得力度不足。因而,针对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金融会计的学习主动性,切实提高学生金融企业会计的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还有待我们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更多地实践、思考、创新。

其次,从教学工具上来说,金融企业会计教材,一般是以选用高校编写的教材为主,其缺点是内容雷同,精品太少,缺少适合学院教学情况的自编教材。再者,金融企业会计教学大多选用普通教室上课,很少利用多媒体、模拟实习室进行仿真训练。而教师所用教案也大多是授课老师结合教材自行编写教案,如果授课教师对于银行、证券、保险等专业业务不够熟悉,就很难把握金融企业会计的重点技能、技巧,因而也难以把那些学生上岗后马上能真正用到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最后,从考核方式来看,随着职业教育目标的转变,课程考核方式也应当随之变化。许多院校在这方面已有所探索,但仅有方式的转变还不够,我们在设计考试方式时还应以导向性考试目标为原则,重点考查学生对金融企业会计基本专业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4.教学实习基地缺乏,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目前,有些高职电会专业名义上说是有几个校外实习基地,而实际上,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或者说在2+1教学模式中的前两年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根本就没去过基地,不知道实习基地在哪里;实习基地与学院的联系相当松散,没有一个固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和联系机制,根本没有发挥实习基地应有的基地作用。再加上个别院校经费紧张、环境因素的限制等,使学院也很难建立自己的实习实训基地,从而使会计专业的金融会计实践性教学环节难以完整形成,也影响了日常教学中的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实施,致使理论联系实践不够紧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甚至脱离实践教学只讲理论。

5.实践性教学师资力量缺乏,教材建设落后,无法满足实践教学需要。近几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高职电会专业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而高职院校专业任课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上的增长显得有些滞后,致使现有专任教师无力拿出更多时间从事实践性教学研究,部分专业课程仍由缺乏实践经验的授课教师担任,他们日常忙于课堂理论教学,很少到金融企业一线体验实践要求,很少结合当前金融保险实践情况,研究编写适合本院校需要的金融会计实践教学教材,影响了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展开。

三、对金融企业会计实践教学现行模式的改革方案

根据高职电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现状,笔者提出金融企业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方案如下:

1.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投入。高职院校在做好电会专业设置的同时,应高度重视课程体系的调整,应在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的同时,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及顺序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建立以会计职业综合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具体讲,电会专业的金融企业会计课程,应在结束基础会计、财务会计、金融基础、银行实务等相关基础理论课程的讲授,学生具备了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后开课,以使学生顺利理解、接受课程内容。提高课程实践课教学占教学计划总课时的比例,课程实践课教学所占比例在40%左右,必须安排相应的基础技能训练和仿真模拟操作。金融会计理论教学也应以应用为目的,以金融企业会计实践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围绕培养学生能力来展开,配合会计技能训练进行。

高职院校应加大对金融企业会计实践教学软件投资力度,建立、升级金融实务及会计操作仿真模拟系统,真正让学生按照现代金融业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进行仿真训练,增强学生对业务主管、会计、出纳、复核及库房管理等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应用能力,真正培养出既有理论基础,更有金融会计实践能力的高等金融会计应用型人才。

2.改革实践教学形式、内容和方法,采用新的实践教学手段。首先,在教学形式上,针对当前金融企业会计实践教学不足的缺点,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多形式、多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的形式,包括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教学、课堂案例教学,利用实习室进行单项练习及综合仿真训练,利用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利用实习基地作课堂强化技能练习等。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应按照现代金融业对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来开展实践教学。比如银行业务应设置业务主管、会计、出纳收款、出纳付款、复核及库房管理等职业岗位,分别让学生仿真训练各岗位的实践操作,强调学生在各岗位应注意的问题,解决学生对这些岗位的模糊认识,从而熟悉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及操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金融会计人才。

再次,在教学工具选择上,金融企业会计在选用理论教材上应结合各自情况,减少人力投入,选择具有通用性和前瞻性的高职精品教材;而模拟核算资料、实践案例等这些资料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自行编制或收集,最好建立高职院校统一的案例库、题库、老师教案库,以积累优化资料,实现优质教学资料共享。

最后,在考核方式上,应注意考核方式是由新型教学方式决定的;随着教学方式多样化及实践教学比重加大的变化,考核方式应从期末一卷考核中解脱出来,将平时案例报告、案例讨论的课堂发言,仿真操作计分,顶岗实践表现等各种考核方式组合起来,综合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我培养能力。

3.充分运用教学基地,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运用的紧密结合。高职院校背靠金融业在校外一般都建立有多个实践基地,为学生实习提供了诸多方便,但相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实习基地还可发挥更大的作用。金融企业会计教学要培养的是一批应用性人才,这些学生来自高中的课堂,没有对金融业的感性认识,没有对金融实务的切身体验,更没有对各会计岗位职能职责的切身感受,平时教学中我们老师课堂理论说教太多、还嫌空洞,远不如提前把他们带到实习基地的职业现场感受感受效果来得更好。或者,也可以让基地专家工作者到课堂给予现身说法或专题讲座。同时,也可以利用院校的各种关系让我们的教师、学生多与基地联系交流,互利互惠,资源共享,建立一到两个相对稳定的、关系密切的实习基地,切实有效地促进金融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运用的紧密结合。

4.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高专业教师素质。课程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课程教学水平由教师水平决定,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提高金融企业会计教师的素质。根据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下措施:(1)在选择课程授课教师时,应注意选择有在金融业工作背景的教师任课,实践课教师最好从学院实习基地选取。(2)通过顶岗实习提高现有会计专业授课教师金融会计实践教学能力。顶岗锻炼的时间可根据需要灵活确定。(3)应定期组织专业教师交流、考查、学习先进院校金融企业会计教学的教改经验与成果,为我所用。(4)高职院校应不惜代价,主动出击,深入到金融企业招贤纳士,将那些既有一定理论水平,更有熟练操作技能的“会计高手”充实到学院教学岗位上。

金融企业会计论文篇6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理论体系

abstract:thefinancialcontrol,managementaccountingthesysteminfoisdevelopsunceasinglyintheabsorptionrelateddisciplinerelatedtheoryandinthemethodfoundationconsummates.thetwoalreadyhavesomesamespots,alsohasthediversity.thisarticleonthefinancialcontrolandmanagementaccounting’ssamespot,thediversitymakesabriefcomparativeanalysis.abovethisfoundation,explainedthatthetwoabsorbmutuallyarehelpfulinpromotetherespectivedevelopment,thenmakesadiscussiontofinancialcontrol’sdisciplineattribute.

keyword:managementaccounting;Financialcontrol;Systeminfo

一、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相同点

财政部在全国注册会计指定参考书中提出,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这一定义突出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如何获取、如何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

国内的专家学者在引进西方管理会计之后,积极探讨结合我国的国情,给管理会计作了比较明确的定义。有的认为,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适应企业内部管理预测、决策、控制、考核的需要而产生,把会计与管理结合起来,为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它既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手段,又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有的则认为管理会计是“西方学者把管理和会计这两个主题巧妙地融汇在一起,以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新兴学科”。两种定义都认为管理会计是管理和会计的精巧结合,目的都是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从以上定义的比较中不难看出,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二者具有相同的管理属性,其基本作用都是为企业管理服务,满足企业营运发展的需要除这一根本共性外,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还有如下共同点:从管理理论、方法体系以及管理过程看,二者都是按照计划、决策、执行与控制这一顺序进行的;二者都以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为信息分析来源,在此基础上进行计划、决策与控制;二者在管理中产生的报告文本、数据资料等文字载体均不具法律效力,对外一般不承担法律责任;二者都主要是根据企业运作的现实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积极规划未来,着眼于企业的未来发展。

二、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不同点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发展至今,二者的不同点也很明显。最根本的区别是,财务管理主要管理资金,考虑的重点是如何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资金,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资金。财务管理是连接企业与外部环境的重要纽带,它与金融市场的运行密切相关。可以说,成功的财务管理是高度关注金融市场现状及其动态趋势这一前提下,考虑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从而为自身寻求宽松的资金运作空间,并达到企业价值或者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的管理活动。管理会计则是有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系统,考虑的对象不仅是资金如何高效地物化,还考虑物化后的资源在经营管理中如何以最佳效率进行配置。而且,管理的对象还包括人,它通过责任会计、业绩评价与控制会计实现对人的成功管理;通过有效的激励安排,达到人、岗位、财物的高效搭配,从而达到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的目的。

三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不同点可对比如下

不同点财务管理管理会计

面临的环境以环境变化为背景,密切注意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是金融市场的变化以大的社会经济环境稳定为前提,主要着眼于企业生产的直接经营环境

主要理念时间价值,风险理论成本—效益分析,经济模型,数理分析

研究侧重点资金的获取和有效作用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计划、预算、决策、业绩评价与控制

研究对象物,主要是资金运动物,也通过责任会计、业绩评价会计激励人

调整的关系处理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内部的各种管理关系:人和物的关系,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

核算主体整个企业可以是整个企业,也可以是部门、小组甚至是个人,可以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也可以针对某一种环节

研究范围内外部管理并重主要是内部管理,或者是某些具体事项

时间要求一般要求定期编制资金计划和定额没有固定的时间需求,根据需要确定三、二者各自优势的相互吸收

财务管理中的时间价值观念是一种以较低程度体现机会成本的分析方法,它引入了经济学中关于成本利润的思考,对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有重大意义。财务管理中的风险观念考虑了外部环境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对管理会计中的定量分析提出了灵活性的要求,对预算的编制、决策的选定有指导意义,在业绩评价会计、责任会计中也可以加以有效运用。机会成本概念、风险观念在管理会计中的运用,符合企业由粗放型经营管理向集约型经营管理转变的需要。

管理会计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管理学、数学、运筹学、系统学、信息论、控制论的众多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与方法同样可以为财务管理所消化吸收。其中,有关的数学分析方法、经济计量模型有助于财务管理的进一步量化。此外,管理会计所吸收的委托理论、激励理论可以指导财务管理活动,对经济实践中的财务管理行为与绩效评价有启发作用,值得借鉴和吸收。

四、对财务管理学科属性的探讨

从学科角度讲,财务管理跟管理会计不同,它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不是从属会计学科的子学科。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职能不同于财务会计,应无异议。目前,会计理论界已经在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两大分支上取得了共识,但财务管理的学科属性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财务管理的内容和基本职能看,笔者认为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应属企业理财的范畴,企业理财学是财务管理的学科归宿。企业理财的主要职责是合理、高效地聚财、用财、生财、财务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也大致是这样。企业理财学是有关企业聚财、用财、生财等管理活动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因此,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及方法是企业理财学的组成内容,其学科归宿是企业理

金融企业会计论文篇7

一、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相同点

财政部在全国注册会计指定参考书中提出,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这一定义突出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如何获取、如何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

国内的专家学者在引进西方管理会计之后,积极探讨结合我国的国情,给管理会计作了比较明确的定义。有的认为,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适应企业内部管理预测、决策、控制、考核的需要而产生,把会计与管理结合起来,为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它既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手段,又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有的则认为管理会计是“西方学者把管理和会计这两个主题巧妙地融汇在一起,以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新兴学科”。两种定义都认为管理会计是管理和会计的精巧结合,目的都是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从以上定义的比较中不难看出,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二者具有相同的管理属性,其基本作用都是为企业管理服务,满足企业营运发展的需要除这一根本共性外,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还有如下共同点:从管理理论、方法体系以及管理过程看,二者都是按照计划、决策、执行与控制这一顺序进行的;二者都以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为信息分析来源,在此基础上进行计划、决策与控制;二者在管理中产生的报告文本、数据资料等文字载体均不具法律效力,对外一般不承担法律责任;二者都主要是根据企业运作的现实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积极规划未来,着眼于企业的未来发展。

二、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不同点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发展至今,二者的不同点也很明显。最根本的区别是,财务管理主要管理资金,考虑的重点是如何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资金,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资金。财务管理是连接企业与外部环境的重要纽带,它与金融市场的运行密切相关。可以说,成功的财务管理是高度关注金融市场现状及其动态趋势这一前提下,考虑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从而为自身寻求宽松的资金运作空间,并达到企业价值或者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的管理活动。管理会计则是有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系统,考虑的对象不仅是资金如何高效地物化,还考虑物化后的资源在经营管理中如何以最佳效率进行配置。而且,管理的对象还包括人,它通过责任会计、业绩评价与控制会计实现对人的成功管理;通过有效的激励安排,达到人、岗位、财物的高效搭配,从而达到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的目的。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不同点可对比如下

不同点财务管理管理会计

面临的环境以环境变化为背景,密切注意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是金融市场的变化以大的社会经济环境稳定为前提,主要着眼于企业生产的直接经营环境

主要理念时间价值,风险理论成本—效益分析,经济模型,数理分析

研究侧重点资金的获取和有效作用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计划、预算、决策、业绩评价与控制

研究对象物,主要是资金运动物,也通过责任会计、业绩评价会计激励人

调整的关系处理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内部的各种管理关系:人和物的关系,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

核算主体整个企业可以是整个企业,也可以是部门、小组甚至是个人,可以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也可以针对某一种环节

研究范围内外部管理并重主要是内部管理,或者是某些具体事项

时间要求一般要求定期编制资金计划和定额没有固定的时间需求,根据需要确定

三、二者各自优势的相互吸收

财务管理中的时间价值观念是一种以较低程度体现机会成本的分析方法,它引入了经济学中关于成本利润的思考,对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有重大意义。财务管理中的风险观念考虑了外部环境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对管理会计中的定量分析提出了灵活性的要求,对预算的编制、决策的选定有指导意义,在业绩评价会计、责任会计中也可以加以有效运用。机会成本概念、风险观念在管理会计中的运用,符合企业由粗放型经营管理向集约型经营管理转变的需要。

管理会计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管理学、数学、运筹学、系统学、信息论、控制论的众多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与方法同样可以为财务管理所消化吸收。其中,有关的数学分析方法、经济计量模型有助于财务管理的进一步量化。此外,管理会计所吸收的委托理论、激励理论可以指导财务管理活动,对经济实践中的财务管理行为与绩效评价有启发作用,值得借鉴和吸收。

四、对财务管理学科属性的探讨

金融企业会计论文篇8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B

一、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相同点

财政部在全国注册会计指定参考书中提出,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这一定义突出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如何获取、如何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

国内的专家学者在引进西方管理会计之后,积极探讨结合我国的国情,给管理会计作了比较明确的定义。有的认为,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适应企业内部管理预测、决策、控制、考核的需要而产生,把会计与管理结合起来,为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它既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手段,又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有的则认为管理会计是“西方学者把管理和会计这两个主题巧妙地融汇在一起,以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新兴学科”。两种定义都认为管理会计是管理和会计的精巧结合,目的都是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从以上定义的比较中不难看出,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二者具有相同的管理属性,其基本作用都是为企业管理服务,满足企业营运发展的需要除这一根本共性外,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还有如下共同点:从管理理论、方法体系以及管理过程看,二者都是按照计划、决策、执行与控制这一顺序进行的;二者都以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为信息分析来源,在此基础上进行计划、决策与控制;二者在管理中产生的报告文本、数据资料等文字载体均不具法律效力,对外一般不承担法律责任;二者都主要是根据企业运作的现实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积极规划未来,着眼于企业的未来发展。

二、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不同点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发展至今,二者的不同点也很明显。最根本的区别是,财务管理主要管理资金,考虑的重点是如何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资金,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资金。财务管理是连接企业与外部环境的重要纽带,它与金融市场的运行密切相关。可以说,成功的财务管理是高度关注金融市场现状及其动态趋势这一前提下,考虑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从而为自身寻求宽松的资金运作空间,并达到企业价值或者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的管理活动。管理会计则是有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系统,考虑的对象不仅是资金如何高效地物化,还考虑物化后的资源在经营管理中如何以最佳效率进行配置。而且,管理的对象还包括人,它通过责任会计、业绩评价与控制会计实现对人的成功管理;通过有效的激励安排,达到人、岗位、财物的高效搭配,从而达到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的目的。

三、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不同点可对比如下

财务管理中的时间价值观念是一种以较低程度体现机会成本的分析方法,它引入了经济学中关于成本利润的思考,对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有重大意义。财务管理中的风险观念考虑了外部环境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对管理会计中的定量分析提出了灵活性的要求,对预算的编制、决策的选定有指导意义,在业绩评价会计、责任会计中也可以加以有效运用。机会成本概念、风险观念在管理会计中的运用,符合企业由粗放型经营管理向集约型经营管理转变的需要。

管理会计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管理学、数学、运筹学、系统学、信息论、控制论的众多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与方法同样可以为财务管理所消化吸收。其中,有关的数学分析方法、经济计量模型有助于财务管理的进一步量化。此外,管理会计所吸收的委托理论、激励理论可以指导财务管理活动,对经济实践中的财务管理行为与绩效评价有启发作用,值得借鉴和吸收。四、对财务管理学科属性的探讨

从学科角度讲,财务管理跟管理会计不同,它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不是从属会计学科的子学科。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职能不同于财务会计,应无异议。目前,会计理论界已经在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两大分支上取得了共识,但财务管理的学科属性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财务管理的内容和基本职能看,认为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应属企业理财的范畴,企业理财学是财务管理的学科归宿。企业理财的主要职责是合理、高效地聚财、用财、生财、财务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也大致是这样。企业理财学是有关企业聚财、用财、生财等管理活动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因此,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及方法是企业理财学的组成内容,其学科归宿是企业理财学。

金融企业会计论文篇9

论文关键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问题,改进方式

 

2006年2月14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随后又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企业会计准则解释》和《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等对新准则进行补充解释。新准则中《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的实施能够改善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但其在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界定和核算的有关规定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含义及核算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含义

在投资分类上,新准则引进了金融工具的概念,改变了过去的按投资期限对金融资产进行分类的方法,采用了按金融工具的属性进行分类的方法。将金融资产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类。此种分类方法使金融资产的分类更加精细化、管理更加明确化,其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未被列入其他三类的金融资产。通常包括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债券投资等杂志网。同时,基于企业风险管理需要且有意图将其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及基于资本管理需要或特定风险管理金融论文,企业也可将某项金融资产直接指定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二)现行会计准则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交易费用应当计入初始确认金额,取得的支付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债券利息或现金股利,应作为应收项目单独核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与现金股利,计入投资收益,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并对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确认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核算存在的不足

(一)初始确认与计量方面

我国准则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认定比较明确,但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划分认定标准比较模糊,没有明确划分标准,应用指南中也没有对此问题进行明确的补充说明且可操作性较差。而且现行准则的规定主观性很强:例如初始确认时,对某项金融资产企业管理当局可以按其持有该金融资产的目的,并结合自身业务特点、风险管理要求和投资策略,将其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来处理,也可将该金融资产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与基本准则不一致,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1条明确了2006年准则颁布的目的。首次在准则中单独以一章规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彰显了本次准则颁布的核心精神—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而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规定:资产负债表日金融论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并对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确认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资本公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公允价值变动”;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转回时,根据该准则第47条和第48条规定,可分为两种情况处理: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股票等权益工具时,原已确认的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而通过权益转回,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资本公积”;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债券等债务工具,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转回计入当期损益,借记“可供出售金资产一公允价值变动”,贷记“资产减值损失”。这与基本准则相关规定相悖,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

(三)关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核算,影响会计信息可靠性原则。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如果公允价值下降是非暂时的,则按减值损失处理;如果公允价值下降是暂时的,则按公允价值变动处理。这样的判断标准很难让人准确把握金融论文,给会计实务操作带来许多麻烦杂志网。此外,无论是公允价值变动还是发生减少,我们都很难从账面上区分相关数据;原因是会计分录的贷方都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同时提供的会计信息笼统、模糊。而且由于核算标准的不确定性和标准的操作性差,很容易造成人为操纵利润。导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下降,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核算的改进建议:

(一)完善金融资产初始计量,使之更具操作性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从金融资产初始计量方面来看,一项金融资产,往往由于管理当局主管意愿的不同、划分归类的不同,而造成初始确认金额的差异和当期利润的不同。我们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认定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应更加具体明确的设定分类的条件,尽量减少其自身的不确定性,使之操作性较强,减小企业管理层利用金融资产归类调节利润的选择空间,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此外,发生的交易费用在初始确认时的处理应保持一致,建议初始确认的成本中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发生的交易费用,以保证资产计价的一致性,因为它也是为取得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支出金融论文,应当与其他

资产支出一样计入成本,同时也与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保持了一致,避免不必要的纳税调整,简化了会计核算。

(二)完善相关准则体系,提高准则的可操作性

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强、社会影响面广泛、操作性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讲解和会计准则解释制定、颁布过程中,相关准则当事人都应一起研究,协调一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保证准则内容的一致性、严肃性和权威性,以有利于会计准则体系的有效贯彻实施。同时,《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中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核算方面的例子和账务处理,大都是有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公允价值变动、出售这些环节的业务处理。而22号准则和相应指南、解释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核算更多只停留在文字形式的说明、解释上,基本上没有具体实例和具体账务处理过程,而且涉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会计的较少,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处理文字部分说明非常简单,缺乏详细说明和指导并且实例方面也非常欠缺。因此,建议对各个易混淆的、易误解的重点、难点问题,给出严格的划分标准,准则制定相关专家们应进一步检查并完善相关准则体系金融论文,并结合实例加强准则的可操作性、系统性杂志网。

(三)以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为主线分别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核算标准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权工具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权益工具减值转回的规定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而且债券投资和股票投资会计核算有很大不同,特别是债券投资核算比较复杂。而现行22号准则将金融资产按照持有目的和管理当局的管理意图来划分。因此,建议可按照金融资产投资性质,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为主线分别规定其会计核算,这样让学习者思路清晰,容易掌握。

(四)为区分公允价值变动和减值损失应设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按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最大的特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核算主要涉及的账户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该账户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品种和类别,分别设置“成本”、“应计利息”“利息调整”、“公允价值变动”等进行明细核算。在资产负债表日,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时,都是通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核算。因此,为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和减值损失核算分开,建议在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核算时设置像“持有至到期投资”和“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那样也应设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以方便区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公允价值变动还是减值损失。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F].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F].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王玲.浅谈民营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J].科技经济市场,2006(10).

[4]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人民出版社,2008.

[5]徐晟.金融稳定性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优化[J].会计研究,2009(5).

[6]马力.民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及其控制[J].企业导报,2009(3).

[7]柳晓秋.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空间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

[8]李锦灿.个人投资者股市投资收益分析[J].财会通讯,2010.

[9]李晓敏.金融资产的分类与计量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0.

金融企业会计论文篇10

关键词:现金持有金融危机聚类分析经营业绩

一、引言

现金是企业运作的“血液”,现金持有策略的研究是公司财务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现金持有策略的理解,有多种理论解释。早在1936年,Keynes就提出了现金交易动机理论和预防动机理论。opler等(1999)系统综述了现金持有的权衡理论及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筹资优序理论的现金解释模型。根据Jensen和meckling(1976)、myers和majluf(1984)等的观点,股东和债权人存在利益冲突,企业持有现金能够帮助企业获取较好的投资机会。当然,企业持有现金也存在一定的成本,例如机会成本。因此企业持有现金是在现金的成本和收益之间进行权衡。根据Jensen(1986)的“自由现金流假说”,企业持有过多的现金可能会成为管理层谋取私人利益的工具。这两种理论解释都在实证中得到证实。Kim等(1998)指出企业的流动性资产持有水平取决于成本和收益的权衡。opler等(1999)研究了1971年至1994年间美国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结果表明现金持有水平符合静态的权衡理论(即成本和收益的权衡),未来增长机会多和现金流波动大的企业现金持有水平高。Dittmar等(2003)以45个国家的11000家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委托问题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结果支持理论。Custodio等(2005)指出,当经济衰退的时候,融资约束强的企业更有可能持有更多的现金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有关现金持有策略对企业经营业绩影响的研究,“自由现金流假说”认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在拥有大量自由现金流的公司,经理人和股东之间的冲突非常严重。过高的现金持有会使经理人在使用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容易将自由现金流投向净现值为负的项目,进而降低公司价值,损害股东利益,这也是自由现金流的成本。Blanchard(1994)等得出,现金富余公司的经理人趋向于无效率地使用公司的现金,从而降低企业经营业绩。另一方面myers(1984)则认为,由于在外部投资者与公司经理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公司外部融资的成本很高,如果公司拥有较好的投资机会,但因受到财务上的限制而不得不放弃,这将产生严重的投资不足问题。因此储存大量现金以备使用,是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安排。opler等(1999)和Harford(1998)通过分析数据发现,较高的现金持有量对公司的经营业绩有正的影响。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着眼于金融危机期间企业的现金持有策略,在实证研究中使用了一个不同的研究方法来讨论2007年至2009年间的企业现金策略特征及其对经营业绩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根据本文研究目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1: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倾向于提高现金储备

祝继高,陆正飞(2009)的研究表明,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会与货币政策紧缩程度有关。在金融危机环境下,货币政策从紧,银行缩紧银根,企业从外部筹集资金更加困难。而且市场环境不确定性比较大,企业将持有更多的现金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所以根据预防性动机理论和权衡理论,面临预期的融资困难及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将倾向于提高现金储备。

假设2:金融危机下,股权集中,负债水平低的企业容易提高现金持有水平

股权集中程度高的企业,其经营与财务策略调整相对快速。而负债水平比较低的企业,外部融资能力更强,更加容易提高现金持有水平。所以现金持有水平与股权集中程度正相关,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

假设3:金融危机下,规模较大的企业,现金流比较稳定的企业,倾向于采用较低的现金持有水平

规模较大且现金流稳定的企业相比规模较小且现金流不稳定的企业而言,发生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较小,融资约束相对较小。规模较大的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更容易获得投资者认可,获得外部融资的能力强,所以倾向于采用较低的现金持有水平。

假设4:金融危机下,较高的现金持有水平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成正比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选取了深交所中小板407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样本筛选遵循以下原则:由于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特点及会计报表指标统计的独特性,剔除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剔除相关数据缺失的公司;剔除现金持有比例变动绝对值最大的前1%的样本,最后得到386家公司作为样本观测值。样本相关数据来源于聚源数据工作站。

(三)研究方法与变量定义聚类分析是将研究对象按照多方面的特征进行综合分类的一种数据挖掘的统计方法。在战略研究中,聚类分析的方法经常被用于区分战略或策略类别,可以将相似数据特征的样本归为一个组别来分析。现金持有策略属于财务策略的范围,也适用于这种分析方法。Bmascarenhas和Da.aaker(1996)在研究商业周期下的企业战略(包括财务和经营战略)时,将样本公司分类成不同的战略组,再用引进虚拟变量代表不同战略组,使用多元统计研究各个因素对企业资产收益的影响。SF.Slater和tJ.Zwirein(1996)使用数据挖掘中的聚类分析方法,利用财务数据距离相似性来定义,将样本公司分类成为不同类型财务战略组,讨论不同的战略组的差异以及成因。本文也将采用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分析方法。首先使用聚类分析对各个公司的现金持有策略指标作为聚类指标,将相似策略的公司样本归为一类,所有公司被分为三类策略组,然后再用描述性统计,均值检验以及anVoa分析来刻画全部样本和各个策略组样本公司的特征。最后再使用多元回归分析全部样本和各个策略组样本公司的现金持有策略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程度。

(四)变量定义主要变量定义见(表1)。第一,在测量现金持有水平的时候,本文参考了Dittmar等(2003)的做法,使用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与总资产的比值作为现金持有比例,再用2007到2009年三年期末现金持有比例的均值作为现金持有水平的指标Cash。而在考察现金持有水平变动时,本文定义现金持有变动指标Dcash,即2008年和2009年现金持有比例平均增长率。第二,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指标,既要考虑企业取得的利润,也要考虑企业的规模和投入的资本数量。本文选取了2008年和2009年企业的平均总资产报酬率(Roa)作为这一段时间经营业绩的衡量指标。第三,考虑其他财务策略指标时,本文考虑了负债水平,股利分配水平以及固定资产增长等三个方面因素,它们对现金持有策略以及企业的经营业绩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衡量负债水平方面,本文定义了指标aLR,即2007年到2009年三年期末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的均值。衡量股利分配水平时,本文定义了指标SRR,使用2007年到2009年企业的股利分配率的平均值。在衡量固定资产增长时,本文定义了指标LiG,使用2009年期末相对2007年期末非流动资产的增长率作为变量。第四,在控制变量方面,企业的股权集中程度,企业的规模以及企业所处的行业都会对现金持有策略及经营业绩产生影响。股权集中程度使用2007年到2009年三年期末前十大股东所占的普通股比例的平均值。企业规模使用了2007年到2009年三年期末企业资产总计的对数平均值。对于行业变量,制造业企业是样本中所占比例最大的行业,有75%的样本是制造业企业,而且制造业企业在本轮金融危机中所受到的影响以及关注也是比较多的,所以本文定义了行业虚拟变量inD,如果样本来自制造业企业则取1,来自其他行业企业则取0。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本文选择了现金持有水平指标Cash和现金持有变动指标Dcash作为聚类分析中的距离指标,将这两个指标进行标准化之后,使用离差平方和的方法,在对样本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了三类现金持有策略组。(图1)展示对样本进行聚类的结果。组1的公司有50家,现金持有水平指标Cash总体高于其他两组样本,而现金持有变动指标Dcash比较低,在0左右变化;组2的公司有48家,现金持有水平指标Cash比组1要低,但是现金持有变动指标Dcash较大,都在正的0.5以上。而组3的公司数量是最多的,有288家,其现金持有水平指标和现金变动指标都比较小,而且比较集中。(表2)报告了全样本和各组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3)报告了对三个策略组分别进行组间均值检验和anoVa分析所得到的结果。第一,策略组1的公司为维持较高现金储备的公司,这一类公司的业绩指标Roa较高,显著大于组3的公司,其资产负债率也远低于其他两类的公司。组1公司现金充裕,相应的留存收益率也比较高。在组1的公司中制造业企业所占的比例远远低于全部样本中制造业企业的比例。相比较而言,非制造业企业偏向于持有较高的现金储备。这一类公司在最近三年中现金持有比例变动不大,而现金储备水平比较高。第二,策略组2的公司为大幅提高现金储备的公司,这一类公司的业绩指标Roa最高,稍高于组1的公司,显著大于组3的公司。组2公司的股权集中程度较高,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最高,显著大于组1和组3水平。可见,这一类公司的经营业绩指标总体比较好,在三年中现金持有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其股权集中程度高以及资产负债率比较低,从而在金融危机中有利于经营与财务策略的调整和现金持有水平的提高。这一点与本文研究假设2:股权集中,负债水平低的企业容易提高现金持有水平相符合。第三,策略组3的公司为维持中低水平现金储备的公司,这一组公司的规模显著地大于其他两组企业,业绩指标Roa最低,而且其资产负债率也是最高。股权集中指标是显著低于其他两组样本。组3公司制造业比例为80%是最高的,远高于全部样本平均水平,这见在本轮的金融危机下,制造业企业多采用维持中低水平现金储备的现金持有策略。这与制造业企业经营特点,企业规模比较大,现金流相对比较稳定,融资约束较小。这一点与研究假设3相一致。总体而言,考察最近三年样本公司的现金持有策略会发现,总体而言企业提高了现金持有水平,即现金持有水平的变动是正的,这一点与研究假设1相一致。而从对现金持有策略指标的聚类分析结果来看,不同组别的公司在经营业绩指标、经营杠杆指标、股权集中指标、公司规模指标和行业指标上存在显著的区别。三类别的样本分别代表了三种现金持有策略类型:维持较高现金持有水平的策略、大幅提高现金持有水平的策略以及维持较低现金持有水平的策略。

(二)回归分析为了考察现金持有策略与业绩的关系,本文对全样本和每个策略组样本分别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讨论现金持有策略指标以及其他财务策略指标与公司业绩的关系。(表4)列出了分别按照全部样本以及三个组别的子样本回归的总共四个回归结果。第一,整体回归结果表明现金持有水平、现金持有变动、负债水平、股利分配水平、股权集中程度对样本企业的经营业绩有显著的影响,而企业规模、固定资产增长和是否是制造业企业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线性影响在统计上是不显著的。资产负债率越高,股利分配率越高的企业,Roa越低,即经营业绩指标越低。而股权集中则有利于提高经营业绩。Cash和Dcash在1%的水平下是显著的,且系数的符号为正。这与预期的研究假设4相一致,较高的现金持有水平与正向的现金持有水平的变动有显著的正面作用,从而不支持Jesen的“自由现金流假说”和理论。在金融危机下,企业持有现金越多并不会导致更差的经营业绩。经理人滥用自由现金满足自身利益而损害股东利益,与股东利益发上冲突的现象并不得到支持。相反的,结论部分支持myers和majluf所认为的持有大量现金是股东价值最大化安排。第二,从三个组别的子样本回归来看,负债水平、股利分配水平、股权集中程度指标与整体回归结果类似。在公司规模指标SiZe上,整体回归的系数是不显著的,而三个组别的回归系数结果都是显著的,对于组1和组2的企业来说,公司规模指标SiZe系数为正,对经营业绩有正向的作用。组3公司规模指标SiZe系数为负的,对经营业绩有负向的作用。这个结果表明组3样本企业以制造业为主,现金持有比例比较低,企业规模越大经营业绩反而越低。现金持有水平指标CaSH的系数均为正,组2的系数是显著的。现金持有水平变动指标DCaSH系数也均为正值,且三个组别的系数在统计上都是显著的。正向的现金持有水平的变动会带来较高的经营业绩,但是较高的现金持有水平并不一定带来较高的经营业绩。对于维持较高现金持有水平(组1)或者维持较低现金持有水平(组3)这两个组的企业来说,现金持有水平与经营业绩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关系,而对于现金持有水平增加(组2)的这一组企业来说,现金持有水平与经营业绩之间有显著的正向关系。这表明对经营业绩产生显著影响的并不是现金持有水平本身,而是现金持有水平的变动。

四、结论

本文研究发现:金融危机下企业倾向于提高现金储备水平。这与现金持有的预防动机理论相一致。但是不同企业间的现金持有策略有所差异,这与企业的财务策略指标、企业规模、所处的行业等等有关。在考察企业现金持有与经营业绩之间关系时发现,对于现金持有大幅提高的这一类企业,较高的现金持有水平会显著带来较好的经营业绩,其他企业则不显著。而对所有类别的企业而言,现金持有的正向变动则会显著地带来较好的经营业绩,也就是对业绩的影响不是来源于现金持有水平本身,而是现金持有的变动。研究结果部分支持了持有大量现金是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解释,也说明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研究结果不支持理论。

参考文献:

[1]祝继高、陆正飞:《货币政策、企业成长与现金持有水平变化》,《管理世界》2009年第3期。

[2]王彦超:《融资约束、现金持有与过度投资》,《金融研究》2009年第7期。

[3]程建伟、周伟贤:《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权衡理论还是啄食理论》,《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4期。

[4]何晓彬、赵婷:《上市公司配股融资经营绩效实证研究》,《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年第5期。

[5]topler,Lpinkowitz,RStulzandRwilliamson.theDeterminantsandimplicationsofCorporateCashHoldings.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99.

[6]BmascarenhasandDaaaker.Strategyoverthebusinesscycle.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