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学生会新媒体工作经验总结十篇学生会新媒体工作经验总结十篇

学生会新媒体工作经验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2:18:48

学生会新媒体工作经验总结篇1

一、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工作的优势

1.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知识的更新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已经呈现出了大爆炸的趋势,因此,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就越来越多。然而,人们的精力是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怎样在短暂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经常用到大量的复杂的图形,如磁场的方向、电流的运动等。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些图形,这样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又浪费了课堂时间,降低了课堂的效率。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把需要学习的内容制作成课件,在上课的时候直接呈现给学生。并且,利用多媒体,还可以把课堂知识事先作好总结,并且配上一些练习题,这样就可大大增加课堂的容量,同时又可省去很多课堂时间。

2.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在物理学科中很多知识都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这是因为这些知识往往都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推理得出来的,在课堂上短短几十分钟的时间,学生要理解并接受那些经过了无数次实验论证得出的抽象的结论会觉得非常费力。然而在物理教学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验证所有的知识是不现实的。那么怎样才能够把这些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易懂呢?其中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多媒体。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物理教学不但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同时还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例如在讲到杠杆原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做一个阿基米德用杠杆撬动地球的动画,这样学生就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杠杆原理的应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是物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通过物理实验可以验证已知的知识、探索未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各种能力。然而实验也具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实验的过程无法被反复观测,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实验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够开展。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这个工具。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把一些经典的实验录下来让学生反复观察,或者是利用多媒体把学生做实验的过程给记录下来,让学生在实验过后通过多媒体来仔细观察自己的实验过程,从而找出问题、总结经验。一些实验由于不具备实验条件,或者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时候通过多媒体进行模拟实验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4.突破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大部分的教学活动都是在课堂上开展的,课堂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最主要的场所。通过课堂,教师可以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教给学生既有的各种知识,从而有利于教学进度的把握。然而,课堂教学也具有很多的局限性,其中一点就是它的封闭性。学生坐在教室里学习,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教师的讲授、通过课本而得来的。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就可以向学生展示课堂以外的诸多事物现象,让学生不用出门也能够走遍世界,从而在教室里就能够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二、利用多媒体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工作有很多的优势,但是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否则不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出现反作用。

1.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虽然多媒体教学有很多的优势,但是并不能代表它可以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而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的手段而已,教师要切记不可让多媒体教学代替所有教学工作。毕竟,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广大教学工作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它的很多优势是多媒体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例如教师在上课时所运用的各种语言艺术、讲课艺术,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主观能动性都是多媒体教学无法实现的。要想使得多媒体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首先就要充分肯定传统教学模式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2.正确处理内容量增大与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关系。

教师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工作,可以使教学内容大量增加,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但是教师在增加课堂内容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猛灌各种知识而学生又接受不了的话,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所以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不要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控制教学速度和教学容量,这样才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

3.正确处理物理实验与模拟实验的关系。

学生会新媒体工作经验总结篇2

关键词 传媒实验室 实践 创新 应用型人才

高校实验室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重要场所,是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平台。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必须顺应时展的潮流,大力推进创新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因此,高校实验室对人才的培养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为此,要多角度、全方面的对实验室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进行挖掘。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传媒实验中心所探索出的实验教学模式、类型及方法,既为如何进行实用创新性传媒人才培养提供直接的经验,也为如何利用高校实验室的软硬件资源,搞好实验教学工作,提供相应的参照。

一、教学模式创新

相比于其他种类的高校实验室来说,传媒实验室的人才培养途径当然是要围绕传媒人才的打造和市场对创新型传媒人才的要求,一面配合各个学校实验教学理念与定位,一面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最终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育。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传媒实验中心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建立起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人才紊质培养相结合、人才素质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强调专业教学、实践及专业人才技能培养的同步性与综台性。而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则通过课堂上教学与拟真实践、课外专业技能培训、教学与社会活动实操、学术活动与讲座、学科竞赛等途径,综合而全方位地为培养传媒市场所需要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构建出以下四种实验教学模式。www.133229.com

1 教学与实验一体化模式

教学与实验一体化是指传媒实践教学遵循专业作业流程规律,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对教学与实践进行拟真设计的实践教学过程。在这一模式中,可以由教师设定题目。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定题目,通过小组分上、各司其职,团队协作、共同作业,完成项目、汇报总结等环节,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专业技能的同时,锻炼其创意能力、管理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项目运作能力,并同时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模式将理论有机地融入到实验教学过程里,并突显和实现对传媒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素质的初步结合与培育,经过反复的理论与实验的融合与磨合,让学生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更好的培育和养成。

2 教学与培训一体化模式

教学与培训一体化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指传媒实验室按照传媒人才的专业要求,根据专业实践的发展状态,让学生及时补充专业实践中出现的新知识,使其与专业实践发展同步,始终能够学习到最新的专业技能,在教学与实践中进行专业技能强化与提高的实践教学过程。在这一模式中,聘请校内外的优秀教师与专家,一方面利用传媒实验室的设备资源,搭建讲解、演示、实验操作平台,对学生没有掌握的基本专业技能加以课外培训,如大洋非线性编辑软件、adobe公司出品的图片编辑与绘制软件、录音与导播技术等。通过现场讲解,现场实操,帮助学生熟悉设备和软件功能,技术操作流程。学生通过模拟、实际操作等技术和方法,结合实验教材独立完成实验。培训以学生自愿参与为基础,以专业技能的系列讲座为形式,在培训过程中以实际应用操作为手段,并在培训后加以考核,从而帮助和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全方面的扩展和提高,提升其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为学生讲授专业前沿知识、传统文化和专业在社会上的应用环境等,为学生巩固知识,增强文化底蕴并能够更快地了解工作性质,先行具备从事专业工作的先进理念和社会视野,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技术学习打下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钻研能力、探求精神和综合素质。

这种模式。能够适应传媒行业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改善学校教育相对于业界发展来说一直体现出的滞后局面,为学生及时补充业界最新需要的专业技能。使传媒人才的培养能够保持在与行业发展的同步位置上。

3 教学与社会实操一体化模式

教学与社会实操一体化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指传媒实验室结合专业人才市场的要求,在教学与实践中引进社会实际操作项日,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社会实践要求对接的实验教学过程。这一实践模式是为让学生更快地了解社会工作环节,熟悉工作流程,促进学生就业而开展的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形式。在这一模式中,依托学校与学院社会活动项目多、北京市传媒资源丰富的特点,将实际要开展的活动或媒体项月引入学生的实践教学,让学生直接参加学校及媒体机构的项目运作及生产,使学生在具体的媒体实践中进行专业技能实际操作,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如为某公司进行形象包装,包括ci企业形象设计、公司宣传广告创意、宣传片制作、公司形象推广策划、宣传册设计、网站设计等一系列的创意策划活动。这一模式通过教师组织和把握,采取项目招标的形式,完全由学生执行、策划、运作,直至项目的完成和总结,使学生参与真正的社会实践,加强和培育其专业素质。使其创新能力在实操中得到肯定、创新信念得到巩固,以培养真正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传媒行业是一种需要更多实操的领域。就传媒人才培养来说,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创新素质和创业素质的培育,高校专业教学中所有的理论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学生是否能够顺利进入行业的社会实操环节、体现专业实操的能力、担当专业实操的责任教学与社会实操一体化模式满足了培养传媒人才的特殊要求。

4 教学与竞赛一体化模式

教学与竞赛一体化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指传媒实验室中的实验教学结合教学内容,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的各类竞赛或者自办竞赛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这一实践模式是通过让学生通过竞赛,充分展示创意能力、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合作和竞争意识、培养其思维能力及其意志力。在这一模式中,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各类专业竞赛,如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金铅笔奖、金犊奖等,由教师进行指导,可以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选题、创意、策划、执行、操作等的一系列活动。另一方面,传媒实验室根据专业课程进度和人才市场需求,自拟题目,在院系内或者联合其它高校的传媒实验室组织开展竞赛活动。如主持人大赛、公益广告大赛、城市宣传片大赛等。大赛的筹办包括策划、宣传、聘请专家、现场拍摄、会务、报道等完全由学生完成,在筹办过程中,锻炼其策划能力、协作能力、公关能力、沟通能力、运作能力、应变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意志力。

传媒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并且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使得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各类媒介机构与公司、从事媒介行业实践的传媒人,均卷人到各种各样的竞争环境与过程。先行导入竞争因素。让学生能置身并参与,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传媒实验中心开展实验教学的有意作为经过教学与竞赛一体化模式,可以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冶炼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课程类型与层次建设

高校的人才培养从来都应该以学生为本,不仅要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还要培育人才的综合素质提高。为实现教学目的,实验教学需要有不同的实验教学方式和层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实验教学体系是由如下实验类型构成的。这些实验类型同时结构出其独到的实验教学体系与层次,为实用创新型传媒人才的打造,提供了坚实支持。

1 专业基础实验

这种实验类型是高校专业实验教学必备的内容,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其内容主要是对专业基础技能进行系统的教学与培训,让学生掌握以后从事相应的专业上作所需要基础技能。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广告学专业中设置美术基础、广告摄影、摄像,造型艺术、photoshop、illustrator软件等实验教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和动手实操能力。在传播学专业中,则设置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共关系、摄影与剪辑、新闻写作、报刊编辑等实验课程,以培养传播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涵育专业素质、掌握实操技能。

2 专业提高实验

这种类型的实验教学是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开展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传媒实验中心将这种类型的课程,开设为着重于创意设计型实验教学的课程类型。其间,主要通过参与项日、活动等,使学生在拟真和实际的情境下,实现专业技能的提高。如广告学专业中设置广告创意、版式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广告影视制作、广告音乐形象设计等课程。通过试验教学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广告设计制作的技能和方法,提高其综合专业素质。传播学专业中设置媒体经营与管理、广播电影经营与管理等课程的实验环节,以提升传播系学生进行媒体项月的策划、管理、运营和媒体公司管理、运营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而在这种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中,是要通过实验教学内容、形式及环节的设计,实现传媒专业学生基础技能的提高与运用。

3 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实验

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后,需要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来提高专业综合能力。通过虚拟媒体公司、创意工作室、校企合作、参加竞赛等方式,造就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和提升。传媒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场地、器材与相应的指导,为学生承担的创意活动和项目提供便利条件,让学生利用传媒实验室的设备与专业传媒机构、公司合作,进行项目的创意、策划、运作,并为学生创新学习活动提供实践指导和服务。这种类型的实验教学课程,以实现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为追求,以培养出当下社会最需要的实用创新性传媒人才。

三、实验教学效果实现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递进式的教学类型与层次,帮助学生提高了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想象力获得不断的激发及培育,并通过策划、设计、管理、运作和宣传、营销等实践环节,让创新意识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素质,这也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传媒实验中心进行实验教学的终极追求。在多类型、分层次、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中,传媒学生的专业技能趋于成熟,专业素养不断提高,创新素质不断养成,为他们将来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掌握传媒相关技术、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形成了促进。实验教学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

1 专业技能成熟

通过一系列的横向、纵向的实验教学类型和层次、体系的设置,在基础性、提高性实验和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实验教学中,学生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在递进式实验教学环境与进程中,使得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专业技能,达到了市场对传媒人才需求的行业标准及要求。

2 专业素养提高

通过课堂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媒体机构的项目运作及生产中,学生不仅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其创意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公关能力、协作能力等。以及作为专业人才所需要的感觉、素养等均得到了培育。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经验的积累,在实验教学的积极体验与参与里,提高了自己的择业和就业竞争力。

3 创新人才素质养成

学生会新媒体工作经验总结篇3

关键词:学科教学;多媒体教学;学科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9-017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9.112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发挥了显著的辅助作用。多媒体的使用,把传统的板书中枯燥的文字、抽象的数据等静止的教学信息通过视频、动画、图片、声音直观地展示出来,赋予了课堂教学鲜活的生命力。但是,在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学科课堂教学的时候,有的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或是不同程度地盲目使用多媒体,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效果,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这种困惑不得不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那么,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把握好多媒体运用的契机,更合理地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就成为我们不得不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早在上世纪,我国就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各种科技实验活动中。1994年,何克抗教授、李克东教授等牵头组织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改革实验课题,开始了把多媒体应用到学科教学的初步研究。各高校、省、市、县教研部门、学校都相继开展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省内研究现状

以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都是比较系统的研究,虽然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多媒体的合理使用,但就多媒体在学科教学运用契机的专题研究方面,几乎没有进行专题研究。只是偶尔看到有的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把握多媒体在学科教学中运用契机发表过一些体会、感受的文章,如青县教育局的王洪永、南皮县王寺中学的杨文娜、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第二中学王静等,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借鉴。

二、本研究的创新特点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研究多媒体在学科教学中运用契机,是在各研究成员研究本学科运用契机的基础上形成规律性、理论性的研究成果,突出研究的开发价值和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一线教师合理应用多媒体提供借鉴,促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三、研究目标、内容、思路

(一)研究目标

实验教师立足所担任的学科开展本课题的研究,通过深入探究摸清多媒体在本学科教学中运用的契机,反复印证,逐步掌握其运用的时机,以求得高效的辅助作用。在此基础上,收集各种研究数据,总结规律,形成有一定研究价值的科研成果,指导一线教师广泛运用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学习空间,发展学生思维,以求得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1.教师方面。提高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能力,掌握运用多媒体的规律,抓住多媒体运用的最佳时机,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

2.学生方面。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抓住学生对多媒体运用的最佳需求期,以求得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研究的对象

立足课题组成员所担任的学科为实验教学的平台,选取课题研究员所在的学校以及课题实验教师所任教的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并与所在年级单元教学班的学生为对比班级进行对比研究。

(三)研究的内容

1.调查研究,搜集汇总。听课过程中搜集汇总盲目运用多媒体的情形,分析盲目使用多媒体给教学带来的影响。

2.自我反思,反复探究。实验教师立足本学科教学,对多媒体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和比较,分析研究恰当应用多媒体的时机。

3.总结规律,指导应用。从各学科教学实际出发,在搜集汇总研究的基础上,立足教学实践,注重科学应用多媒体的研究,并总结正确掌握多媒体运用的时机,做到多媒体运用适时、适度、恰到好处,并把课题研究的成果应用到教学中。

(四)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调查了解实验校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实实在在的研究案例。

2.个案研究法:结合实验教师的任教学科,对实验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的运用契机直接进行探究,更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3.比较研究法:通过对实验校实验班之间的横向比较以及纵向比较来研究、分析、论证、总结多媒体运用契机的规律。

4.观察研究法:采取会课、实验课、研讨课、观摩课等研究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多媒体运用契机进行研究,通过现象看本质,总结出合理使用多媒体的时机规律。

5.文献法:学习国家教育部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教育专家的有关论著以及报刊上刊登的相关经验型文章,提高认识,指导课题研究。

四、研究拟分为三个阶段

(一)研究准备阶段

2016年7月―2016年8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学习有关著作理论,讨论酝酿、论证、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目标和内容等。8月中下旬提交申报,等待审批立项,并做好开题准备工作。

(二)研究实施阶段

2016年9月――2017年8月,制订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展开研究。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奠定研究基础。

2.修订实施方案,顺利开题。

3.按方案要求扎扎实实地开展研究。

4.积极参加省市有关的课题培训、研讨会,提高研究能力。

5.邀专家指导课题研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解决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开好研究经验现场会,并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每一个细节。

(三)研究总结阶段和交流推广成果阶段

2017年9月――2017年10月,搜集整理课题研究数据和材料,汇总分析,科学论证,总结研究工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提交课题管理部门申请验收,等待结题验收。对课题研究期间的主要研究专项和突出感受形成理论性研究论文,投送发表。对示范课、公开课、优质课辑录成集,推广使用。

五、预期研究成果

学生会新媒体工作经验总结篇4

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提出:“研究制订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这意味着在政府推动下,将地方本科高校“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使其主动服务于经济建设已当下地方本科高校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作为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并具有极强实践性的高等教育专业,互动媒体专业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走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转型发展?这些问题成为国内高校互动媒体专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笔者结合自身所在院校及在互动媒体专业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借鉴国内外优秀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尝试着进行了以下互动媒体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互动媒体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新思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高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这决定了传统的地方高校教学战略和专业培养方向已不再适应当下的区域经济社会建设。作为实践性极强,可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的互动媒体专业,其人才培养思路更应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即: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培养适合当下社会需求,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突出的创新精神和优异的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在这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的指导下,当下的互动媒体专业教育可尝试“加强基础、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办学方针,实践本科阶段低年级通识教育、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突出对学生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方面培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素质培养为主,先对大一新生进行艺术类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的前期培养,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第二阶段从以基础课程学习为重心逐渐转向以应用为重心,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开设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强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阶段根据学生在本科阶段表现出来的兴趣、个性和特长为其确定不同的实践领域和研究专向,根据其专长为其分配教学导师进行专业学习,并由导师带领其参与横向课题实践。

与此同时,院系和教师要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多渠道加强教学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改革-实践-总结-实践”的方式,不断改进和调整研究方法。根据国家和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及时调整实施方案,边研究边实践,通过对现代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借鉴各种教学模式,在准确理解各种理论的实质、把握各种模式要点的基础上,立足于现有条件和模式,通过整合、改进、优化等方式,形成特色鲜明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树立品牌形象,打造符号化互动媒体专业声誉

目前,除一流院校外,国内高校互动媒体设计教育都处于同质同流化状态,这种宽泛的培养模式必将导致地方院校互动媒体设计专业未来招生与就业方面的双重瓶颈。因此,地方院校的互动媒体专业必须要突出自身特色,并结合院校所在地区的历史人文及地域经济特色谋求长足发展,以树立独特品牌形象,打造符号化专业声誉。重点施行措施如下:

第一,实行具有地方品牌意义的精品课程与精品教材构建。在课程设置与教材撰写方面,可以借鉴但不盲从专业传统与国内教育前沿,紧密结合所在地区地域经济特色进行教学思维探索,使课程与教材具有符号化实践价值并力争成为所在地域的同类专业的精品示范;

第二,发挥地方院校的灵活办学优势巩固“以赛促教”的教学方式,积极申报所在地域高等教育的“应用技术型”特色专业,将本专业打造为在其所在省市乃至国内知名的品牌专业;

第三,巩固本专业现有品牌形象平台,同时建立网站、微博、微信等互动媒介扩大宣传,利用专业优势为本专业的品牌建设造势。

打破既定思维,强化互动媒体专业“双师型”教师身份

人才培养思路是高校教学决定性指导方针,优质的硬件教学环境和品牌声誉是高校招生的可持续吸引力,而优秀的教学团队则是决定高校各专业能否长久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作为走在当代媒体发展前沿的高等教育专业,互动媒体专业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应用性与实践性。因此,互动媒体专业的教学及师资发展不仅应关注传统高校师资发展的教学与科研,更应关注教师个体的实践性发展,培养具有丰富业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鼓励专职教师在教学之外积极承担业界横向课题;另一方面,结合专业实践教学特色聘请有社会知名度和从业经验的社会指导教师,形成外聘企业指导教师与本专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联合培养,完善由理论到应用的完整教授体系。从而形成专职教师负责学生基础知识学习、搭建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实践团队等日常事务,外聘业界教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传递企业文化的互补性师资队伍。

除发展比较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建立稳定、长效的互补性师资队伍外,互动媒体专业实践型教师队伍的建立应立足于强化专职教师的“双师型”教师身份这一根本,着力发展本专业的“双师型”教师。结合多年来的一线教学经验及本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实践经验,笔者总结了如下四条具有共通性的“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

第一,强化“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即: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与职业道德素质;广博的文化素质与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教学能力、教学业务水平和专业学养。

第二,强化专职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服务、技术应用能力:提倡教师承担社会兼职并定期选送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社会进行生产实践,丰富实践经验,提高教学、生产、实习的指导能力;鼓励教师加入相关行业协会,考取资格认证,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考核,取得相关技能等级证书;在招聘专业教师的过程中,注重从企业引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补充到师资队伍中来。

第三,能根据市场调查、职业分析的结果和职业岗位的要求,进行教学开发,并能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认真落实推进产学研结合的相关政策,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对企业的技术服务、技术改造,主持参加院系内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断积累生产实践经验;对实验、实训课教师,在不断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理论培训,努力提高其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使他们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鼓励专职教师担任专业赛事评审、提升专业能力和业界知名度;规定专职教师必须作为项目的第一或者第二责任人承担一定数量的优质项目,实行科研、实践项目双管齐下。

第四,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地位、待遇,不断改善他们工作生活条件:有计划地组织和选派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或国内外有特色、有经验的职业化、应用型学校进行实践学习;组织教师到行业内知名企业进修,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掌握相关职业领域里的专业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能力,同时提高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基于职业岗位及其发展趋势来确定职业人才所需的职业资格要求的能力,提高“双师型”教师待遇,拓宽其个人职业发展前景。

强化实践环节,探索互动媒体专业工作室教学机制

当代大学生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更离不开全新教学模式的探索,而“工作室”化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则为当下以互动媒体专业为代表的实践型艺术专业的教学机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互动媒体专业工作室教学机制探索可尝试从以下方面进行:

第一,整合现有资源,着力建设互动媒体专业各方向实践型工作室,如app移动终端开发工作室、多媒体互动展示设计工作室等,并努力拓展其实践方向使其可面向地方乃至全国的互动媒体设计行业和设计类院校服务。

第二,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作为工作室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一方面,更新工作室的设备及基础软件配置,使其能够满足全专业协同实践;另一方面,使工作室在逐渐承担实体和实践课程的基础上灵活承接一般性的社会设计实践项目,实现“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模式。

第三,拟照实际公司模式完善工作室制度,实行工作室人员和项目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工作室测评机制,实施专业方向定向、师生双向选择,并按测评成绩对工作室成员实行奖励及淘汰。

第四,以工作室为教学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加大力度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和社会实践机构,树立创新创业典型;院系督促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团,着力建设创新创业实训基地。

扩大社会声誉,搭建互动媒体专业与社会对接平台

在建立了有效的工作室教学机制的基础上,互动媒体专业可面向社会举办学生优秀设计作品展、毕业设计展等公众活动,并通过新媒体宣传形式扩大专业社会上的声誉及影响力,进而与企事业单位、专业协会、设计机构等协同合作搭建实习实训基地和社会对接平台,其主要途径有:一、院系组织学生参加以及承办各类国内及国际各类专业赛事,通过学生获奖及赛事宣传扩大专业知名度,自建实现人才对接的平台;二、院系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设计机构协同合作,始终保持与业界的学术、经验交流,与业界共建国内外实践和学术平台;三、由学校、院系和教师协助联系用人单位组织专场招聘会,搭建迅捷人才输出平台。

学生会新媒体工作经验总结篇5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多媒体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3.2

21世纪的教育,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变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也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学生的作文学习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多媒体网络手段,为所有学生提供了均等发展的机会,提高了作文体验的效率,最大可能地开启了新的思维空间,为学生作文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极佳的环境资源,为学生作文写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认知工具。有了现代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这个平台,小学体验作文教学将会是一番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多媒体网络能帮助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是声、像、文的结合体,运用多媒体能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间限制,展示课堂内不易看到或不可能看到的事物,从而创设声形并茂的体验作文过程。如指导写景作文,我事先把家乡月牙湖的风光拍摄下来,并制成课件《月牙湖风光专题片》。在习作之前,我将课件在课堂上展示出来,那鲜艳的色彩,丰富的画面,一下就吸引了学生,引起了极浓厚的兴趣。在欣赏画面时,有的学生说:"这不是月牙湖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都感叹,原来我们就生活在这美丽的画面中,于是就有马上把这家乡美景写下来的欲望。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二、多媒体网络作文教学能让教师借鉴高容量信息,学生通过自主查阅、学习、既提高了操作能力、又提高了写作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多重感官同时感知,学习效果要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而且能节省时间。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能提高信息的强度,加大信息通过容量,提高传输速度,变单纯听觉为主的学习方式为视听结合,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更能发挥调动和启发作用。如在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指导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照明工具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照明工具发展的历史及基本构造,我先以课件的形式简单讲解照明工具,尤其是灯的发展,接着让学生在微机室中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总结交流,接着学习写法,并独立成文,最后同学互改、交流。作文过程中学生兴趣浓厚,写作效果较好,尤其可喜的是学生们将自己的作文发表在博客,通过网络让更多的人修改,促进了作文水平的提高。

三、多媒体网络体验作文教学的基本策略

要实现多媒体网络体验作文优化教学,使有效的作文学习发生在每一个学习者身上,必须进行在课前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应该努力做到:

1.注意信息反馈,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

在多媒体网络体验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找出他们的问题所在,准确地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适当地加入教师的讲授、引导和归纳总结,从而使多媒体网络体验作文教学的效果更好。

2.适当引导和调控,促进学生主动体验学习

教学中应设计合适的引导和调控,保证学生能够按照教学设计者的愿望去主动体验学习。设计环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主动地体验学习,如果老师善于通过一些教学要求形成一定的学习压力,就可能增强作文体验的效果。

3.随时调整教学策略,组织学生讨论和协作

多媒体网络体验作文教学的设计者要充分认识教学活动对实现作文体验的有效性,应随时调整教学策略,选择出能够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更理性的体验反应,更积极地参与体验作文教学活动。

4.恰当地把握多媒体展示的时机与频率,引导学生思考与发现

在多媒体网络作文教学过程中,主导者必须想方设法采取有效的措施调动主体的思考与发现的积极性。多媒体网络体验是作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重在借助多媒体网络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帮助学生去体验万物。教师必须把握好多媒体出现的时机和频率,决不能用简单地、无限制地使用多媒体来完全地代替教师的主导。

总之,多媒体网络体验教学应该在先进的体验作文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网络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作文知识的认知工具,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作文教学结构与作文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何克抗著

[2]《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马和民主编

[3]《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1》瞿葆奎主编

[4]《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郭绍青主编

学生会新媒体工作经验总结篇6

几十年来,我国各类媒体特别是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对各地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信息给予了全方位的报道,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政策、措施的传达,各行各业改革、建设与发展的动态、经验和成果的展示与交流,社会万象的反映、透析,鞭策、促动社会发展等,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电信等深入千家万户,信息传播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进步更是如虎添翼。形势要求我们科研人员和参与科研的一线工作者,必须加快步伐,紧跟形势,对于现代传播理论和前瞻性预测进行科学迅速地探讨和研究,对于信息传播领域给予科学正确地指导。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从总体的媒体建设和具体的业务建设上对新闻界提出了要求和希望。作为传媒集团所办的期刊杂志,应扬长避短,立于自身的研究与创作团队、编采人员的知识基础以及读者的层面范围,把新闻信息传播的应用研究作为自身的主攻方向。

一、总结媒体及其相关领域(如教学、产业经营)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经验,展示它们在构建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等方面的建树和成果。各地各级媒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媒体自身的特点,去劣存优,形成了一整套可行性的运作机制和操作方式。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益进步、传播方式更趋多样化的今天,各家媒体纷纷借助或融入新型传播技术和方式,在提高传播力建设上取得了可喜的业绩。它们在运作过程中所形成的经验、创造的成果,对于其他同行媒体来说,无疑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可参依据。

二、探索媒体改革与发展的路子,引导媒体走向科学,走向现代。学界的科学研究可为媒体的整体运作方向提供理论依据,而业界自身的探索与变革更便于实际操作。媒体应根据自身的运作规律,按照十提出的要求,顺应形势的发展,对整个媒界或媒体自身进行积极地、科学有效地思考与探索。

三、较媒体的整体运作探讨,编采业务研究更是媒体从业人员交流实践经验、学习业务本领、提高职业素质的极好形式。采编的对象、环境千变万化,采编人员的经验或多或少、水平有高有低,传播形式要不断推新、出彩,所以采编人员的学习和提高就显得非常必要,“传播力的建设说到底还是人才队伍的建设”。新闻刊物特别是媒体所办的刊物,就是要为新闻从业人员提供一个交流经验、探讨业务、发表自己观点见解的平台。

当然,应用研究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我们在总结过去的同时,更应紧扣时代脉搏,探讨新的传播领域,为媒介释疑解惑、开山劈路,共同“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

学生会新媒体工作经验总结篇7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化学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和优越性

与传统的黑板教学相比,利用化学多媒体教学在许多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1.导入新课

学生心理特征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抽象思维依靠形象思维支持,他们喜欢直观、生动的形象。而多媒体教学过程就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它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下去接受知识,启迪思维进而导入新课。利用真情实感的图片展示引入、播放影片引入等方法,都可以刺激学生大脑的神经细胞高度兴奋,神经纤维通道的传输达到最佳状态。真情实感,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把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带入预定的教学情境中去,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但要做到点到为止,做到活而不乱、留有思维空间。

2.微观化宏观

物质的组成、结构及其变化的实质等理论性很强的知识都是极其抽象、概括的,学生较难理解。若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传授,学生不容易理解势必降低学生的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因而教师就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富有形象性、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化难为易,帮助学生对这些抽象的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将微观世界宏观化,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通过视觉展现在学生面前,化枯燥为生动、化理性为感性,为学生提供想象的依据,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声画之精彩而耳目一新,从而产生乐学情绪。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抽象思维的障碍、逻辑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等学习障碍得以打通、降解、消除,降低了学习难度。利用多媒体的模拟化小为大、化远为近、使微观看不见的变为看得见、看得清,抽象的变为具体的,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激发学生求知欲,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3.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模拟化学实验,为毒、危实验护航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离不开实验。实验在训练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突破教学难点等方面举足轻重。然而,对于药品昂贵、装置复杂、反应中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反应过程不易控制的化学实验以及破坏性实验,我们采用数码相机采集实况录像或用计算机模拟实验,不但可取得同样的实验效果,而且节省时间,避免危险,有利于环境保护。对于一些反应速度太快或太慢的化学反应,现象不易观察,可在模拟实验中适当放慢或加快反应,并可反复操作。例如在讲解有机化学中的醛与tollen试剂发生的银镜反应时,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模拟实验过程,使学生如亲临其境地观察实验发生的整个过程和现象。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实验方法,增强他们对化学反应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化学反应的原理、现象和结果,而且能够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2)模拟化工流程感受化工生产

对于化工生产内容的教学,虽然最好是去工厂实地进行教学。但对于工业落后地区来说,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这个条件,一般都是采用模型、挂图、板书等手段进行教学,真实性和直观性很差,无法激起学生对化工生产的兴趣。而利用多媒体动态地模拟化工生产流程,向学生展示物质的转化和流动的情况,则可以使学生对整个化工生产过程及反应原理在头脑里形成一个完整的轮廓。例如,在硫酸的工业生产的教学中,利用三维动态的多媒体动画,模拟化工生产的全过程,向学生展示硫酸工业中沸腾炉、接触室、吸收塔中的反应情况。在展示讲解该课件的同时,配以播放相关工厂的全貌及车间内部设备的场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化工生产过程,体验变化之神奇,提高科学素养。

4.复习课中多媒体的应用

复习阶段实验不可能重做,仪器也不可能搬来全部演示,这时应用计算机、录像等设备对已做过的实验进行“回忆”,对没做的实验进行“演示”,则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把重要实验过程的录像重复播放,可取得既系统全面又节省时间的效果。还可借助计算机建立习题库和知识点汇总,为学生进行练习和复习提供方便。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直观视野,充实直观内容,强化直观效果,丰富感知材料。

二、运用多媒体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不能忽视板书

系统的板书是学生在教师讲解引导下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中间手段。学生如果只看演示,充其量只是一种“视觉暂留”,不能及时将看到的表面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其结果显然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黑板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化学用语的板书更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其次,一个问题的分析过程,由教师亲手在黑板上完成,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板书过程中有时间去思考,培养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

2.忽视学生的承受力

多媒体教学的大容量、快速度、高密度,有可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目不暇接、来不及做笔记,这就会出现课堂上很热闹课后没着落的尴尬局面。我认为多媒体教学的课前、课后辅助工作更要加强,比如课前印预习题或重点知识给学生,让学生有备而来;课后注意对学生进行督促检查。

3.盲目滥用多媒体优劣不分

课件的优劣不分、课型的优劣不分、学生层次的优劣不分等,有时会弄巧成拙。我认为要用心去准备和选择,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有时仅仅是一张小小的powerpoint制作,就要花去我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去完成,用到它时学生的反应就相当好,那它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付出和效果是成正比的。

三、结语

当前,采取多媒体进行教学已经非常普遍,其作用的发挥已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及时总结、交流多媒体教学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水平。只要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就能显著提高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付德荣,王吉庆.计算机辅助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刘杰.多媒体技术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探讨[J].大学化学,2005.

学生会新媒体工作经验总结篇8

【摘要】工程检测技术作为工程监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具备相关检测方法的技能和作为检测人员所必需的职业道德素质。本文从教材和课时数方面,论述了现在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教改措施,建议多增加实验课时数,培养学生的技能训练,并提出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丰富学生的兴趣。

【关键词】工程检测技术;教改;技能训练;多媒体

《工程检测技术》课程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工程测试技术的理解。掌握常用工程检测技术,以及影响工程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常用检测技术的标准;掌握地基及基础、主体工程检测的常规试验方法、抽样及试验数据处理方法;熟悉常用工程的测试仪器;掌握常用工程检测的选用原则和方法;了解现代测试技术在土木工程质量检测中的基本应用,并且进一步加强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组织、开展土木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基本能力。

由于该课程综合性强、实践性强、技术性强,内容复杂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感觉到难于理解和掌握,因而掌握不好、领会不深、理解不透。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针对该课程的特点,为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在教学模式、方法、手段力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落后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新材料、新检测方法的不断推出、更新,而现在的教材内容陈旧落后、难以跟的上检测技术的发展,往往是教学和实际脱节严重,学生学习的内容实际操作中早都已经淘汰。

(二)教学手段陈旧

工程检测技术课程涉及知识面广、需要操作的检测仪器多样、运用的检测方法多种,综合性强,而在学习中,学生接触施工现场的机会有限,缺乏必要的现场操作经验,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差。

(三)实验课时数少

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学安排不协调,课堂理论教学比较多,而实践教学课时较少,使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结合,学生不能及时地将理论知识在实验中消化吸收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枯燥无味,教学效率低。

二、课程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增加

工程检测技术课作为专业技能课,其前期课程有建筑材料、建筑工程及土力学等。在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时,必须以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为突破口,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地改革设计。教学内容要体现出实用性、先进性及动态性的特点。现在就建筑工程来说,常用的材料有砂石材料、水泥、钢筋、砌块、混凝土与砂浆、沥青防水材料等,所选教材从包含建筑工程检测技术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还包含新技术在建筑工程检测中的应用。例如,近此年逐渐从国外引进的雷达测试仪等。

(二)教学手段的改进

1.多媒体教学的融入。课前准备阶段,需要根据教学大纲编写教学教案,进行教学组织。一是教学教案,教学教案包括纸质教案和电子课件。编写教案与制作电子课件,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经验,认真分析课程内容的特点,对不适合多媒体教学的要写出纸质教案,按传统教学力法教学;对适合多媒体教学的要制成电子课件。一些较复杂的图形和实验,应能在电子课件中得到很好的反映。

教师授课要组织课堂,要充分认识到多媒体的优点,利用电子课件信息量大、教学内容呈现立体化和交差互动界面的特点及教师授课速度的可控性,将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争取主动,把握住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进行切换的最佳时机,探索适应多媒体教学的授课速度。

2.增加课堂互动。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式教育需要教师经过精心地准备,将讲授的知识融入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关于回弹法测试混凝土的实际强度,回填土现场环刀试验这两个试验。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通过回弹公式将两个试验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试验目的和实验步骤之间的必然联系。使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教学效果较好。

(三)新增实验课

1.加强实验课。工程检测技术课程在传统教学中理论和实践是分开的,这就造成了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生产需要的知识有很大的不同,使学生不能学以致用,缺乏必要的职业能力。另外,实践性内容过少,也使得学生所学知识不能从实践环节中得到加强。按照原来的培养计划,实验课时数为零,学生仅仅学习了课本上的知识,而实际的操作能力弱,现在修订培养计划,增加实验课时数20节,占总学时的40%。

2.加强施工现场教学。工程检测技术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一门技能性较强的专业课,是工程设计参数、施工质量控制、施工验收评定、验收的主要依据,其中很多的教学内容涉及现场检测技术以及竣工验收。因此,应组织学生到施工现场参观学习,让学生了解现场检测过程,以及出现异常现象的解决措施,从而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检测技术中的实验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因此,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做实验,既可验证书本上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自己的一些设想,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方式采取平时成绩+实验成绩+考试成绩。在以往的课程考试中,主要以期末笔试为主,而老师在期末时又给学生标示出所谓的考试重点,因此,大多数学生凭借记忆力好,在期末考试中都会取得不错的成绩。这样做不但会导致学生学习无积极性,而且容易使学生过了一段时间又把学过的知识原封不动地还给老师。我们针对工程检测技术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对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即更加注重对平时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的考核。例如,平时试验规范占20%,期末笔试占70%,期末操作考试占10%。

三、结语

工程检测技术课程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改革实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运用其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对教师的要求也会越高,对学生的教育才会越有意义,这样才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成为一名名符其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宋彧.《工程结构检测与加固》.2005

[2]河南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编.《主体结构工程检测》.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8)

[3]河南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编.《地基基础工程检测》.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8)

[4]赵卫平主编.《路基路面检测技术》.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9)

[5]王立峰主编.《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学生会新媒体工作经验总结篇9

【关键词】多媒体学科竞赛;指导模式;基于项目的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3―0145―04

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的有效途径,在当今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训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科竞赛不仅能活跃校园学术氛围,还能促进相关学科的教学改革,从多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科竞赛活动的专业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科竞赛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科学合理、有效的指导模式是学科竞赛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目前学科竞赛的形式和内容多样,不同的竞赛因其特点各异,相应的指导模式也有所不同,本文仅探讨大学生多媒体学科竞赛指导模式的构建问题。

一大学生多媒体学科竞赛指导模式构建的依据

大学生多媒体学科竞赛作为一种考查和评价学生综合专业实践能力的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对学生而言,参与多媒体学科竞赛本质上是一项学习活动;对学校和老师而言,多媒体学科竞赛指导是一项教学活动。我们认为,多媒体学科竞赛与基于项目的学习特征非常吻合,基于项目的学习从理论上对多媒体学科竞赛指导模式的构建具有指导价值,是我们构建大学生多媒体学科竞赛指导模式的主要依据。

1基于项目的学习(pBL)的内涵与特征

(1)pBL的内涵

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简称pBL)就是学习过程围绕某个具体的学习项目,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和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和得到充分发展的学习[1]。其中“项目”(project)一词是管理学科中“项目”在教学领域的延伸、发展和具体运用[2]。管理学中项目管理的“项目”有如下含义:“项目就是以一套独特而相互联系的任务为前提,有效地利用资源,为实现一个特定目标所做的努力。”[3]“项目是创造特定产品和服务的一项有时限的任务。”[4]可见,pBL的核心内涵就是学习过程围绕某个具体项目进行。换句话讲,就是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限内,通过完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任务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学习活动,随着任务的完成,会产生特定的产品和服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学习者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主动性,在动手实践、探索中获得新知,发展能力。pBL的宗旨是把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进行知识建构,把基于真实任务生成的知识和培养起来的能力作为最高的学业成就目标。pBL不仅重视学习结果,而且看重学习过程。

(2)pBL的特征

基于项目的学习具有多种特征[5][6]:

1)学习情境真实而具体。基于项目的学习是按照实际需求立项的,项目一般取材于现实生活,学生面对的是真实而具体的任务,学习活动是基于现实生活进行的探究,学生通过探究获得学科知识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并掌握一定的技能。

2)学习内容综合而开放。基于项目的学习所涉及的任务都是综合而开放的,其综合性表现在pBL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于一个个项目之中,涵盖了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其开放性体现在pBL不局限于书本,也不局限于某个单一角度看待问题,它涉及的是真实的,活生生的,而且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解决。

3)学习结果最终表现为作品。基于项目的学习有一个或一系列最终作品,而且学生之间要就作品制作进行交流,在讨论中得出结论并发现新的问题。

4)学习活动中强调合作。老师、学生以及涉及该项活动的所有人员相互合作,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共同体”中,成员之间是一种密切合作的关系。

5)学习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基于项目的学习能促进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学生的最终作品能够与老师、家长以及商业团体进行交流和分享,甚至可以提供给商家在市面上销售,从而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6)学习过程中需运用多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会用各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支持其学习。

2多媒体学科竞赛与基于项目的学习(pBL)特征比较

多媒体学科竞赛与基于项目的学习特征非常吻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任务情境是真实而具体的。学生参与多媒体学科竞赛,需要完成一个真实而具体的任务,即产生一个作品,这与相关课程教学中完成的作业有所不同。

(2)涉及的内容是综合而开放的。当学生创作一个多媒体作品时,需要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甚至还要涉及其他学科知识,单纯地依靠任何一门学科很难制作出高质量作品。

(3)都有一个或一系列的最终作品。多媒体竞赛的最终呈现方式是电子作品,选手们努力的目的就是完成一个或一组能得到认可的多媒体作品,优秀的作品还能推销给用户,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都是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多媒体竞赛作品的完成是一个创作过程,是一个通过不断探究的创新过程,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获得电子作品创作方面的原理性知识,并掌握电子作品的制作技能。

(5)都强调学习活动中的合作。参与竞赛的活动中老师、学生以及相关成员需要通力合作,这是顺利完成项目的基础。

(6)都要运用多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多媒体竞赛活动需要借助各类软硬件资源获取创作过程中的支持,这些资源为多媒体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基本保障。

多媒体学科竞赛作为学生创造性完成作品来参与的一项活动,实际上是学生亲历一个真实项目的过程,这里的项目正是“为创造特定产品和服务的一项有时限的任务”,即学生在一定时限内,借助多种资源创作电子作品的任务。而pBL的核心特征就是学生集中精力解决真实问题,并以作品的形式呈现问题解决的最终成果,然后把作品推销给他人,成学习结果的分享。正是因为二者的相似性,使得基于项目的学习成为我们构建多媒体学科竞赛指导模式的主要依据。

二基于项目的大学生多媒体学科竞赛指导模式

借鉴pBL的思想,我们构建了基于项目的大学生多媒体学科竞赛指导模式,该模式是根据pBL的实施步骤以及多媒体学科竞赛活动的流程构建的,指导活动主要围绕项目进行。具体来说,基于项目的学科竞赛指导模式是以社会或企业的真实或模拟项目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基于真实的任务环境完成项目选择、计划、实施、展示与评价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职业角色和职业素养的一种教学模式。

多媒体学科竞赛指导模式在操作上包括以下五个环节:项目确定、项目规划、项目实施、参与竞赛、总结反思,各个环节中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如图所示:

1项目确定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项目确定是多媒体竞赛活动的启动阶段,对于竞赛能否取得好的成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该环节的主要任务是“选择项目,组建团队”。学生首先结合自己的学习或生活体验以及企业和社会需求初步选择项目主题,然后在指导教师帮助下进行提炼、挖掘和提升,最终确定项目选题;项目确定之后,由学生发起并组建团队。

项目确定阶段,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教师要在学生初步选题的基础上,从新颖性、时代性、需求性以及可行性等方面予以把关,协助学生完成项目论证;团队是完成项目的基础,恰当的团队组合是成功的前提,教师应对团队组建提供指导性意见,鼓励和提倡优势互补的团队组合。团队的发起与组建一般应由项目最初提出者完成,若多人提出同样或类似提案,则经由协商产生一个项目负责人,必要时项目负责人可由教师指定。需要指出的是,在项目确定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辅助学生”而非越殂代疱。

2项目规划

谋定而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先计划清楚。多媒体竞赛作品的创作也不例外,项目规划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制定计划,成员分工”。在完成项目确定并组建团队之后,项目小组要在负责人领导下制定全面而详细的规划,具体包括:明确项目范围,组员合理分工,制定项目进度表等。

在项目规划环节,指导教师首先要给学生集体传授制定项目规划的方法,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然后项目小组联系所创作的作品制定相应规划,明确项目范围即项目中要完成的所有工作,并对人员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同时制定项目进度时间表。在制定项目规划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适时予以指导。值得注意的是,项目规划虽然是由项目负责人主要完成的,但规划过程中需要团队成员集体参与,协商确定。

3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是产生竞赛作品的实质阶段,也是项目规划的具体落实,主要任务是“分工实施,形成作品”。项目实施以团队分工协作的形式展开,项目成员首先按照计划分头完成各自工作,然后整合形成完整作品。项目实施环节主要以填写项目开发文档的方式,对项目开展的各个步骤进行监督管理,明确每个成员需要完成的任务、职责,即说明什么人什么阶段该完成什么任务,提交什么文档,完成情况如何。

教师在项目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宏观上监控项目实施的进展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适时提供资源、方法、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同时指导学生掌握团队协作策略,使各成员能积极投入创作活动并在协作中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协同工作,以保证项目团队高效、顺利完成任务。特别强调的是,在整个项目实施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使得各自完成的分项任务和创作的完整作品得以优化。

4参与竞赛

作品完成后即进入参与竞赛阶段,主要任务是“参赛准备,现场答辩”。竞赛一般分初赛和复赛,初赛无需学生在场,而复赛则要学生参加。参与复赛是多媒体学科竞赛活动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学生在竞赛现场的表现非常关键,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清晰表达创作意图和作品亮点,能否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阐述甚至辩护,关系到是否能为参赛作品增色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参与竞赛的具体活动包括提炼作品特色,按规定提交作品及相关文本,答辩演练,现场展示并答辩。

教师在该环节的主要活动为:帮助学生提炼作品特色,指导学生撰写参赛文本,为学生答辩准备提供指导。教师在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组织答辩演练,演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现场表现力,使其能清晰、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具体任务是指导学生陈述和辩解,从态度、用语、声调、姿势、表情等侧面进行全方位指点,使学生能够在限定时间内清晰而准确地展现作品的关键点、创新点。

5总结反思

总结反思是指参赛结束后学生在反思的基础上完成自我总结和团队总结,目的在于积累经验,提炼方法,优化思维过程,使自己未来的探究活动更为有效。因此,总结反思是多媒体学科竞赛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总结反思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积累经验,寻找不足”。对学生来说,该阶段具体的活动是自我总结和团队总结。

总结反思阶段教师的活动是引导、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并组织交流汇报活动。反思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7]。对于多媒体学科竞赛来说,反思是对整个项目完成过程进行再认识的活动,还包括对参赛过程的再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总结个人和团队成功的经验,同时通过反思察觉自己和团队在完成项目、创作作品、参与竞赛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因为反思不是简单的回顾和一般的分析,而是从新的层次、新的角度去发现问题与不足并予以解决和弥补的活动。反思是一个内隐的过程,教师应通过组织汇报活动等形式使反思的结果外显化。汇报活动既可以在小组(团队)内进行,也可以是小组(团队)间汇报、还可以在班级内演示汇报。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未获奖项的团队和学生,既要找出差距,也应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为下次参赛做好准备;教师也要总结指导的经验与不足,为日后的有效指导打好基础。

三基于项目的多媒体学科竞赛指导模式的应用原则

基于项目的多媒体学科竞赛指导模式是宁波大学多媒体教学团队在多年指导竞赛的基础上,借鉴基于项目的学习思想,根据pBL的实施步骤以及多媒体学科竞赛活动的流程构建的,在实际运作中已显现出其优势与实效,但该模式的应用也有一定的要求,需遵循一些原则。

1以项目为中心的原则

基于项目的多媒体学科竞赛指导模式是以项目为中心的,指导活动主要围绕着项目来进行。虽然多媒体学科竞赛的最终产物是多媒体作品,但具体的指导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作品的制作上,而应该上升到项目开发与项目管理的高度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其在亲历一个完整项目的过程中,掌握项目开发的整个流程,培养管理项目的能力,同时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还需强调的一点是,该模式倡导来自社会或企业实际需求的真实项目,因为真实的任务对学生更具挑战性,因而也更有吸引力,学生所获也就更多。在我们的多媒体竞赛指导实践中,学生的很多项目选题都是来自社会或企业的真实需求,比如,第九届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网站类作品一等奖《宁波地源热泵系统建筑应用设计软件》,DV类作品一等奖《记忆1944》,第八届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课件类一等奖《荷花书苑网络学习平台》等。实践证明,通过基于真实项目的多媒体学科竞赛指导,不仅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完成实际任务的能力,还加强了学生的项目意识,使其具备了项目策划和管理能力,这也是他们将来步入社会所必备的技能。

2发挥团队指导的原则

基于项目的多媒体学科竞赛指导模式强调专业教师的团队指导作用,指导教师通过形成优势互补的团队,能够克服单兵作战式指导的不足,提高多媒体学科竞赛指导的质量。以网站类作品的指导为例,我们形成由具有策划能力、市场推广、项目管理实战经验的教师以及美工、动画高手、编程人员组建的指导团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使多媒体竞赛作品的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3提倡过程反思的原则

基于项目的多媒体学科竞赛指导模式特别重视学生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的反思,在项目进展中,教师要鼓励并指导学生通过反思不断总结项目开发与作品创作经验。事实上,反思不只是“总结反思”阶段的活动,而是贯穿于项目开展的始终。作为指导者、促进者的教师在项目进行中应适时引导学生主动反思自己的工作路线和轨迹,从而不断调控完成项目任务的策略,提高项目开发的效率,积累项目开发与管理的实战经验。

4虚实互相结合的原则

为了加强教师团队对多媒体学科竞赛活动的指导工作,应该建立快捷有效的指导通道,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信息沟通,为此必须掌握一个虚实结合的原则,即将面对面指导与基于网络的远程指导结合起来。基于网络的远程指导既可以通过QQ、mSn、BLoG和BBS等通用性社会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专门开发的指导网站进行。在我们的实践中,开发了“多媒体学科竞赛指导网站”,不仅实现了虚实指导途径和方式的交融,而且提供了多媒体学科竞赛资源库,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范例与素材,实践证明虚实交融的指导方式使得学科竞赛活动的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虽然基于项目的大学生多媒体学科竞赛指导模式在实践中显现了其优势,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而且,大学生多媒体学科竞赛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其他因素的支持和配合,需要从系统的角度予以考虑,其指导模式不能自成体系,独立运作,必须要有相应的管理机制、服务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作为支撑和保障,对此,笔者将另行撰文论述。

参考文献

[1]胡庆芳,程可拉.美国项目研究模式的学习概论[J].外国教育研究,2003,(8):28-30.

[2][5]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11):18-19.

[3](美)杰克•吉多,詹姆斯•p.克莱门斯著,张金成等译.成功的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21.

[4]曾昊等.第一次做项目经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8.

[6]高志军,陶玉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9,(12):92-95.

[7]郑菊萍.反思性学习简论[J].上海教育科研,2002,(8):43-46.

ontheConstructofmultimediaSubjectContestinstructionmodelofUndergraduateBasedonproject

wanGHai-yanXUJian-dong

(Collegeofteachereducation,ningboUniversity,ningbo,Zhejiang315211,China)

学生会新媒体工作经验总结篇10

网络传播对我国传媒生态带来挑战和冲击,给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网络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给我国传媒生态带来了很大影响,这需要我们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全媒体”业务技能的新闻人才。网络传播影响媒介生态格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影响到我国传统媒体的生存与发展。在数字化浪潮下,我国报纸、电台、电视节目、杂志等传统媒体也纷纷与网站融合,寻找发展空间。从全国性报纸到地方性报纸,从综合性报纸到专业性报纸,都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迈出了或大或小的步伐,报纸的阅读终端越来越多样化。二是对传统媒体内容生产方式的颠覆,对新时期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从原来的“单打选手”走向“全能选手”。网络传播时代,新闻传播的渠道在增加,时效性更强,信息形态呈现多媒体化趋势。三是网络不仅仅是信息传播平台,更是民意聚集地,意见交互平台。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给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网络传播给新闻传播实践带来新问题

网络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我们对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传统媒体与社会化媒体以及传播者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做出新的探索,给《网络传播概论》课程的教与学都提出挑战。截至2010年6月我国网民达到4.2亿,规模居世界第一;全国批准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共190家,其中新闻网站150家、商业网站40家。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为龙头、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为骨干,商业网站积极发挥作用的互联网新闻传播体系已经形成。中国网络电视台于2009年12月28日开播,融电视特色与网络特色于一体的多功能、多语种、多终端的传播平台,是各种功能、内容、终端的集大成者。

《网络传播概论》的“教学手段要多媒体化、网络化、现代化,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接触互联网,实现开放式教学”,通过验证性、综合性、研究式、制作式实验,通过学生自己的接触、总结与思考,提高学生对网络传播规律与特点的认识。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强调通过学生充分的网络接触和体验活动,通过素材搜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统计分析、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探索活动,形成自己对网络传播特性、传播规律、社会影响、发展趋势的认识,得出自己的结论。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安排

(一)学习内容设计

《网络传播概论》主要是从网络传播的理论和实务两个层面出发,对网络传播的现状及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为构建网络传播学奠定基础。该课程在理论层面主要探讨了互联网的发展历史、网络传播的技术基础、基本原理和特性、宏观效果、管理与调控及网络传播中的受众;在实务层面主要探讨了网络新闻业、出版业、广告业及在线艺术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网络传播概论》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实验教材。针对《网络传播概论》教材的具体内容,我们自行设计实验项目有:门户网站比较分析;政府网站和商业网站比较;商业信息传播研究;网络论坛的管理与互动组织;网络新闻专题分析;对新时期新闻工作者角色的反思;传统媒体微博传播特点、功能研究;网络新闻评论;网络传播效果的实证分析:议程设置或沉默的螺旋等。

(二)研究要求

围绕实验项目,组织学生认真浏览查阅网站,做好相关记录,搜集素材,特别是经典个案,然后形成自己的认识,得出自己的结论,理解网络环境下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变化,把握数字化浪潮下信息传播工作的发展趋势。通过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掌握互联网时代新闻工作的变化和要求,提高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业务能力以及与用户互动沟通的能力,提高网络媒介素养。

(三)研究步骤

1.选好学习内容,明确实验目的,做好准备。2.做好方案规划,确定实验范围,选择某一个或几个网站。3.网站浏览,做好记录,搜集素材,收集好资料。4.通过观察、比较、统计,得出结论,撰写实验报告。5.老师批阅、讲评。

学习效果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