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论坛交流材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14:53

校长论坛交流材料篇1

关键词:创新能力;学术交流平台;多层次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171-02

一、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大部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主要体现为四个简单:简单移植、简单揭示表面现象、简单延伸及简单推理,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成功和他们对研究生学术交流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当前,高校举办的一些专业学术讲座通常是门可罗雀,甚至部分研究生是“被安排”参加,讲座后的提问交流环节无人响应是常有之事。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在“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由于我国工科研究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自身的“想”和“问”的能力欠缺。其次,由于很多研究生没有意识到学术的相融相通及知识结构完整的重要性,对和自己研究方向不同的讲座或是讨论,缺乏兴趣,认为参与其中是浪费时间。最后,学校方面缺乏系统的学术交流平台,部分学术活动流于形式化,使研究生教育仍存在一定的盲点。

目前国内开展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较好的是一些“985”和发达地区的“211”高校。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构建出普及型的校内学术交流平台,研讨式、实践式和访学式学术交流模式;北京科技大学从学术活动的层级性、模块选择及整体规划三个方面,构建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普通高等高校甚至欠发达地区“211”高校的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得均不太理想。

二、提升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思路

在总结学院学术交流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学术交流活动模式应突出创新理念,鼓励创新思维,以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材料学、材料物理化学和材料工程三个硕士点研究生为对象,依据培养现代科技发展创新人才为前提,主旨是激发学术灵感,启迪创新思维,达到增强交流协作能力、培养科学精神的目标。

1.把学术交流纳入研究生培养计划,构建所有研究生均可以自主交流、导师能深度参与、跨专业师生能够共同研讨的普及型的院内及不同学院的学术交流平台。

2.构建把国内外高水平学者“请进来”,学校与学校(如学院学生到四川大学做课题)、学校与科研院所(学院学生到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做课题)合作培养,及研究生“走出去”到国内外著名大学访学交流的共同研讨平台,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开阔思路,启迪创新思维。

3.构建让研究生投入与学校和方大特钢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江西省“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创新教育基地及其他实践基地中锻炼科技实践能力的拓展型的校外学术交流模式。

三、提升创新能力的多层次学术交流平台的主要模式探索

1.课题组定期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导师或课题组之间定期开展学术研讨,就学科的最新问题或难点进行讨论。定期举行课题进展情况交流会,要求每个学生轮流在会上做报告,报告自己最近的研究进展情况和所遇到的问题,除教师提问外,要求在场学生针对报告进行提问,集思广益,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由课题组自发举办的小型交流会或学术论坛形式相对轻松,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发言的能力,营造浓厚的创新研究学术氛围。学院课题组均会定期举行学术交流活动,这也是学院研究生比学校其他学院研究生在和论文评审方面较好的重要原因。

2.通过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申报、结题答辩机制,建立研究生之间、研究生与专家之间的学术交流长效机制。学院研究生之间应建立学术交流长效机制。研究生院每年均会给学院下达研究生创新基金申报指标,由学院自行推荐。以往学院在推荐时采取抽取专家通过阅读申请书投票决定推荐项目,这种情况下,专家往往难以掌握学生对该项目的理解,出现学生上交的申请书是导师撰写或学生从导师课题申报书上抄过来的情况,难以选择有创新的课题和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建立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申报、结题答辩机制,可以避免这种现象,答辩和结题时要求该年级研究生均须到场,专家提问,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现场打分,既公平、公正、公开,又能让专家了解学生对项目的理解,锻炼创新思维能力。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现场答辩的方式,鼓励研究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竞争,相互激励,也鼓励不同学科的研究生组成团队,联合申报。

3.建立参加研究生论坛激励措施,促进相互交流。以前研究生论坛报名的学生很少,经常要学院和导师指定学生参加。现在,除在研究生论坛设置奖励外,也把参加研究生论坛作为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定的重要依据,把参加研究生论坛与各类评先、评优挂钩,极大地激发研究生参加研究生论坛的积极性。

在研究生论坛实施过程中,来自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口头报告,紧密结合学术研究领域及当前研究热点问题,为与会者呈现一场场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在评委点评和现场观众提问环节,大家你来我往,不断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论坛的举办,进一步活跃学院的学术氛围,促进不同研究方向的交融,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术表达能力,激发广大研究生的研究和创新热情,对学院学术交流平台的建设工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4.开设博士论坛,提升研究生从事科研的创新能力。学院每两周举办青年教师博士论坛,由学院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对研究生做讲座,内容既可以是教师最新科研成果,也可以是学科前沿知识介绍。博士论坛旨在通过主题演讲带动讨论,通过讨论促进主题深化,形成良好互动,凝练具有学科前沿性意义的课题,标准在于“新”、“严”、“和”,即“新”,要勇于创新,不断探索;“严”,是要科学严谨;“和”要团结协作,和衷共济。

博士论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让大家通过这个平台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促进课题组之间、学科之间的交流,让研究生能有新的收获和启发,从而更加努力地投入研究领域中去。研究生能从博士论坛中获取知识,加深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树立更加明确的发展目标,制订更为详尽的学习研究计划。博士论坛还可以为研究生营造浓厚的团队学术氛围,提高研究生课题组的凝聚力。

5.建立不同学院之间的学术交流平台,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学院层面举办的学术讲座往往受学科限制,规模较小,可联合航空制造工程等学院一起建立学术交流平台,采用讲座和学术论坛等形式,渲染学术交流氛围,丰富学术交流方式。

6.建立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和信息沟通平台。由于理工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具有不同的学术特色,各学科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建立校际间的学术信息沟通平台,将各学校优秀学术讲座信息予以(如与南昌大学材料学院建立讲座信息机制),这有利于研究生接收更多的学术信息。通过与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四川大学、南昌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联合指导、互派研究生、短期访问、联合申请项目等形式,鼓励校际之间不同学科的研究生进行科研交流,寻找学科交叉、科研协作的切入点,联合开展创新项目,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7.建立校企间的交流合作平台。学院通过学校与方大特钢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江西省“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创新教育基地以及其他拓展型企业合作,共建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既可以使学院的教学科研领域得以全面拓展,为学院和企业创造一个知识共享的环境,又能发挥学院人才和学科集中的优势,帮助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亟需解决的技术难,构建新的校企科研合作平台。

对工科研究生来说,创新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创新能力仅仅依靠课本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培养理论知识创新外,尤其应加强他们在工程实践的动手能力。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可以更好地避免这一弊端,如在对研究生学习、科研、论文撰写、专业实践及就业创业等方面,尤其是在研究生论文选题上,可以提供可靠的项目支持和丰富的课题来源,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除此之外,在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研究生可以参与企业相关技术难题的讨论,由企业技术骨干给研究生上课,通过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真正落实“产学研”一体化。

校长论坛交流材料篇2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全面实施科教兴林、人才强林战略,努力推进林业十大产业转型升级”。论坛特邀了全国林业产业和人才开发方面的领导和国内知名专家、著名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精彩演讲和深度对话,探讨分析了全面落实科教兴林、人才强林战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推动林业十大产业转型升级等问题。

中国林业教育学会理事长、中国绿化基金会副主席杨继平,国家林业局人才开发交流中心主任黄正秋,国家林业局人事司副司长蓝增寿出席论坛并致辞。

杨继平表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林业发展高度重视,林业投入逐年增加,林业政策不断完善,公众舆论高度关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林业产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2010年,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已突破2万亿元。实践证明,林业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论坛就林业产业发展和人才开发展开研讨和交流,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的建设水平来进行深入探讨。这次会议,是一次高规格的林业产业发展与人才开发理论研讨会,也为林业企业和涉林院校、林业科研院所之间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对促进林业产业良性发展,进一步提升林业产业人才开发和管理水平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家林业局计划与资金管理司副司长、全国木材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孙建作了当前我国林业产业面临的形势、发展趋势的专题演讲。演讲阐述了林业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是一个富民产业,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和前景。“十一五”时期林业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24%,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现在面临的制约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一个是环境,一个是资源。在四大基础材料木材、钢材、水泥和塑料中,唯有木材是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发展林业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这是时代的要求。我国是一个林业大国,却并非一个林业强国。我国林业发展现阶段的特点归纳为“创新、调整、低碳、和谐”;发展的中心是要提高我国林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发展的内容主要为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兼并重组,新兴产业发展成先导性、主导性的产业,服务业的大发展是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四个方面;林业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为木材加工业、森林旅游业、油茶产业、竹藤产业、花卉产业、野生动植物的繁育利用产业、木浆造纸业、林化产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和沙产业;发展的主要战略一是要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的战略、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二是要落实节约优先的战略,三是要构建以绿色、环保、低碳为特点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四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再生利用。

校长论坛交流材料篇3

研修形式多样化

1.发挥校园网站研、训一体功能

校园网站具有多种功能,包括校本培训资源功能、在线交流功能、远程视频功能、教学资源库功能以及提供主页空间功能。东营小学承担了省级课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校本培训绩效》,课题组在校园网站上链接了一些教育网站,供教师在网上学习时有更多选择。学校网站中开设远程培训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材料,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网上研究和交流的平台。

通过校园网站持续举办网上培训班,并整理网络教学讲义,学校每周将新颖的教程放到网上,培训的教师只要输入密码,即可登录,下载后就可用于自学。学校还设置了课题QQ群培训中心,定期由课题管理员在网上培训内容和专家讲座。即使假期中,教师也可足不出户,通过校园网站接受专家培训。

2.鼓励参与论坛讨论,建立教育博客

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培训,促进教师参与论坛讨论,并在网站上添加了博客功能,鼓励教师建立个人的教育博客。教师在网上积极交流授课经验、听课评价和教育教学随想,实现了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流模式。网络教师同伴互助形成规模,教师逐步养成了阅读和反思的习惯。

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学校每月在论坛中交流主题,教师通过发帖、转帖的方式进行学习、交流,解决了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为教师构建了互助交流的平台,增强了教师之间交流研讨的意识。例如,组织教师参加了全国优秀班主任韩玲老师“以尊重为价值导向,推进班主任工作”报告会后,学校每位领导在论坛发帖,与教师交流学习心得。教师也积极回复,将自己在工作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发表于论坛之中。再如,每次集体评课时,受时间的限制,发言的教师总是少数,某些发言又顾虑重重,赞扬多批评少。自从开展网上评课活动,本校教师都可以用实名进入、各抒己见、直抒胸臆,介绍经验、提供资讯、争鸣见解,没有时间的限制,也不必只说“情面话”。依赖网络,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时间里针对同一问题反复磋商,深度挖掘。在多元互动中,授课者和评价者都会获益匪浅。论坛成为教师学习、交流、研究的真正平台。

学校中的骨干教师、青年教师都建立了个人教育博客。教育博客彰显教师个性、体现教师教学上的所思所感。无论是教学论坛,还是教师博客,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就在这样的追寻中有了深刻的变化,在碰撞与融合中发展,在参与与讨论中提高,从而增强了教师的专业意识。

3.电子备课与电子档案

为提高教师备课效率与质量,学校自建教学资源库,教师均采用电子备课,通过网络资源撷取更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和资料,拓展思路,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教师对自己的教案进行动态管理,利用电子教案特有的修改和编辑功能,使教学设计日臻完善。在共同研讨的气氛中,教学能力得到发展并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目前,学校建有8个学科、包括各个年级的教学内容的电子教案及课件资源库。

教师都在局域网上构建了自己的教育资源库,包括教学软件库、素材库、教学信息库。除此之外,学校还把近年来的教师培训资料、优秀教案、优秀论文、教学录像及优秀多媒体课件集中到学校网站培训资源库,为网络环境下的教师提供了充分的培训资源。

为激发教师学习、发展意识,引导教师关注自身的成长经验,东营小学为教师建立了电子成长档案。目前,教师成长档案中有大量的教学反思、优秀的教案、课件、论文等,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切合学校校情、不断生成、取之不竭的资源库。分享这些资源,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为工作带来启示和借鉴。此外这种公开的展示还具有激励作用。学校的网络平台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竞争的环境,形成了争先恐后的学习氛围。

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校本研修,教师接触到了最新的教育理论和资讯,对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提高了研究学习的实效性。

课题实验保证研修成效

东营小学承担了课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校本培训绩效》,通过实验,对全校教师有关信息化发展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以及实际操作等做了问卷调查。调查对教师在实验前后使用网络的情况进行了数据比较(如下页表1)。通过对照表可以看到,大多数教师养成了使用网络学习或教学的习惯,并能积极参与论坛、博客、课题QQ群的交流讨论,根据教学需求制作Cai课件。

通过实验研究,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校本培训不仅获取的知识量明显增加,并且能利用网络中的资源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优化课堂教学,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无形中提高了教学质量(如表2)。

从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抽样调查的情况看,实验后教师所教学科的成绩普遍高于实验前的成绩。可以肯定的是教师的自身理论和教学水平有了大幅提高,这一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校本培训的内容是有价值的,是可行的。

事实清楚地证实,网络环境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手段激发教师学习的兴趣,转变教师的观念,也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探索性工作,同时课题的研究还发现利用网络对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师专业化发展都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如表3)。

校长论坛交流材料篇4

首先,我们落实科研工作三年规划的阶段目标一,学习、宣传发动阶段。对我县“十二五”整体科研工作认识学习。完善建立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明确科研工作发展的要求,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制定和完善学校科研发展规划,抓“实’科研工作各教研组、各位教师依照体规划课题《促进教师教学有效行为》整体调整阶段目标、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

第二,组织教师对各种观念、材料、现象、行为进行价值判断,并结合自己先前的知识和教学经验,作比较、辨优劣,从而形成新的科研意识.

第三,理论知识的“砸实”.

本学期,我们特别重视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营造学习气氛,倡导行动研究,完善激励机制,科研领导参与培训学习,点辐射到面,并对全体教师作好每学期两次的专题学习辅导,使教师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采用自学与组织学习相结合,研讨与讲座相结合,激发教师投身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

2.我校进一步加强了教科研队伍的建设,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教科研领导小组,充分发挥明星教师、骨干教师的榜样作用,加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组织与领导,切实提高教育科研工作者服务意识和工作能力。

第四,选题“真实”.本学期,我们从规范教科研工作入手,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尤其是对学校的重点课题——县级课题《提高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将加强研究的力度。每位教师分别确立规划课题下的小课题,开展研究工作。

第五,工作“落实”、研究“务实”.

重视课题研究的过程设计、课堂实施制定课题研究管理体制,将课题研究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与教研紧密结合、三课三制均以课题研究为主线,定期进行课题研究汇报课、经验交流活动,注重研究的过程资料积累。加强课堂教学研讨与交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重点改变教与学方式,善于激活课堂,变解决问题为发现探究问题。

立足师本,情境,可行,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并与教学中的热点问题结合,相互促进,注重课题研究的计划性、实效性;将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进行有机地结合,踏踏实实将课题研究内容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不另辟蹊径,加重负担,在课题研究中体现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有效指导课堂实践;做好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注意搜集、整理课题实验有关原始资料。

第六,本年度科研工作所取得的收效。

1.本年度我校共有40岁以下参与实验的教师领导共计17人,每位实验教师都能与教研相结合,开展课堂活动约30余节,分别积累教学设计、反思叙事、阶段总结、经验论文等过程性材料。

2.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与经验交流活动。3月25日开始分阶段共计组织四次对教师科研培训工作,解决教师对科研的困惑问题。

3.能积极参与上级组织的科研培训、课堂教学活动。

校长论坛交流材料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校长培训;整合

一、电子邮件与校长培训

过去给中小学校长发校长培训的通知,一般是通过邮局寄信的方式。为了使校长能及时接到信件,我们要提前半个月,甚至更早地发出有关通知的信件。即使这样也有校长接到信时,培训班已经开班好几天了,甚至还有校长最后没有收到有关通知的信件,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另外,每次给校长发通知,要发给上百人,因此也要花费不少的信纸信封钱和邮票钱。

在中小学校长培训中,使用电子邮件形式发信件,不仅可以克服传统邮局寄信的缺陷,而且有着传统邮局寄信所没有的种种优点。从发信到收信快速的程度达到了当时发信当时就能收到的速度,也不会发生信件被邮差遗失的现象。不用跑邮局,在家就可以寄信。对方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收取信件。而且还不用花钱买邮票买信纸信封。

我们通过电子邮件给学员发通知,通过电子邮件回答学员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学员通过电子邮件发来作业,通过电子邮件询问有关问题,通过电子邮件发来我们所要求的各种材料。通过电子邮件,我们进行着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深入互动和交流,探讨着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调查着学员对培训的要求和意见。不仅如此,在办理学员学籍或结业证所需的照片,学员只要把他的数码照片的电子文件通过电子邮件发来,我们培训部门可以代他洗印。对于学员的毕业照片,我们则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把数码照片的电子文件给学员发去,学员根据自己的意愿加以洗印。

此外,电子邮件系统还能做到在对方收到信件后自动回送接到信件的通知。还能同时通过群发功能把一封信同时发给所有学员的信箱。还有,也可以开通相应的付费功能,如:当信箱有信件来时,通过手机短信告知有信件来了,或者自动将信件直接送到传真机、电传机、打印机上等。

二、校长论坛与校长培训

过去,我们为了深化培训效果,根据学员学校所在的区域划分了各个学习小组,学员每个星期或每个月集中到组中学员的一所学校,就学习的体会进行交流,或就学校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这种方式对学员之间互通有无,校际间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不足,一是实际运作时,往往需要一整天的时间,因此难以做到经常进行。二是时间利用的不太好,闲聊的时间多,真正讨论的时间并不多。三是每次集会都给所到的学校增加经济负担。

现在有了网络,我们开设了网上校长论坛。网上校长论坛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员间不用集中到一起,在各自的学校借助于网络就可以进行交流。他们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发个帖子,或浏览帖子,或回复帖子。他们可以是讨论问题的提出者,也可以是讨论问题的参与者。他们可以把自己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困惑等,在校长论坛上提出,其他的校长可以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可以把自己怎样解决此问题的做法、体会等贡献出来,可以把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呈现出来。谈论的内容可长可短,可多可少,多者长篇大论,少者三言两语。谈论的双方不用同时在线。谈论时由于没有面对面,少去了拘谨、碍于情面的障碍,没有包袱,轻松上阵,有利于畅所欲言。同时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深入思考。

我们的校长论坛有专题式板块和自由式板块。专题式是集中围绕着某一主题进行探讨,如小学教学校长培训班,设置了怎样备课,怎样听课的讨论主题。自由式是主题没有限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论坛采用轮值版主形式,轮值版主负责主题的确定,论坛的主持等。轮值版主每周或每月一轮换,每个学员都有机会轮流当轮值版主。

三、多媒体教学与校长培训过去校长培训班上课,教师很少用黑板,一般是配个麦克。台上教师对着麦克讲,台下学员边听边记笔记。经常出现学员记笔记忘了听课,或者笔记跟不上记的现象。教师为了使学员能记下笔记,往往要放慢速度,反复念几遍,这样耽误了不少时间。现在我们使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就不会再有这样的现象了。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突出重点,不仅方便于学员记笔记,而且由于多种感官的刺激,有利用学员理解和记忆。同时提供的信息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再者,多媒体教学可以实现图、文、声、色并茂,形象鲜明,感染力强,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校长培训中,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与中小学相比要简单得多,不需要做复杂的课件。因此,每门课都能做到用课件,每个教师都会做课件。一般用powerpoint做的课件就能满足要求。用word或Frontpage也可做简单的课件。

四、远程视频与校长培训

近几年来,每年我们都要聘请国内著名的专家和学者到我市为中小学校长进行专题讲座。为了共享这个资源,我们尽可能安排更多的校长来听讲座,但由于会议室座位的限制,最多也就能安排300多人。致使很多校长不能亲身聆听专家学者的讲授,实在是一件憾事。现在我们利用远程视频,在市教育学院设了主会场,在外区县分别设了几个分会场。专家学者在主会场讲授,市区学员在主会场听讲,外区县学员通过远程视频在分会场的大屏幕,观看和聆听专家的讲授。还有,主会场的学员可以与主讲教师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互动交流,分会场的学员也可通过远程视频与主讲教师进行互动交流。

五、网上课程与校长培训

在校长培训中,我们一般采取集中面授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过去培训,有国家及省里统一编写的教材,学员的自学很好安排,现在,国家及省里不再有材,培训的内容是各地根据校长的实际需要灵活安排。虽然讲课教师都有自己编写的讲义,但学员手中没有其相应的教材。如果把教师讲义印刷成供学员使用的教材,一者需要费用,二者教师的讲义也在不断完善,印刷成的教材必然滞后。所以自学不好安排。

现在我们借助于网络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讲课教师把自己编写的讲义传到网上,供学员网上自学。还有,原来准备面授的课程,由于课时的限制,不能做到所有课程都通过面授来完成,把那些难度相对较小的课程,放到网上交由学员自学完成。

六、公告板和校长培训

我们一般把会议通知或公告,刊登在网站的公告板上。这样比较醒目,容易引起学员的注意。对于较短的通知。可以全文刊登在公告板上,对于较长的通知,则在公告板上刊登提要或提示,引导学员到全文刊登处阅读全文。

七、UC房间与校长培训

为了促进校长间的交流和学习,我们建立了各种校长研修团队。研修团队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活动。其中UC房间是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使用新浪网的UC虚拟房间,学员虽然分居各地,相互间相距上百里,但利用房间的视频功能,穿透了时空的障碍,相互间犹如在一个会议室进行零距离交流。

如,安全校长研修团队成员,坐在本校通过UC视频参加研修活动。主持人先提出了一个校园伤害案例,参加研修的校长结合此案例,就校园意外伤害的处理方法、责任追究及划分、如何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警校共建和贯彻相关法律法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今后准备尝试利用UC房间进行教学,与远程视频教学相比,利用UC房间教学的优点是,一则学员不用集中,二则即时互动更加方便、灵活。

八、管理信息化与校长培训

校长论坛交流材料篇6

一、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思想

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因此要想实行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首当其冲是要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育思想。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苦的过程,原有陈旧的教育理念是长期形成的,教学实践中会不自觉地用它支配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开始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必然会有不适应不习惯的问题,必然会有新旧理念新旧教学行为冲突的问题。这就需要为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交流的平台、实践的平台、成长的平台,需要教师全员参与集体合作,需要强有力的教改领导机构进行推进指导,需要有健全的监督制度和评价制度作保障,逐步有计划地转变和深化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使新理念逐步被教师接受并且用于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同时在教育教学实践尝试中体会到新理念所带来的崭新的效果和局面,又会加深教师对新理念的理解,最终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我校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转变和深化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1.全校联动创设新教改舆论氛围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首的教育理论学习领导小组,搜集整理汇编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成功的教改经验材料供全体教师学习。每周定时间定地点全员参与理论研讨学习,进行教改实践反思,帮助教师提高认识。同时利用单元集体备课先由教研组长组织教师相互交流每一次理论学习、实践的心得体会,然后带领教师继续深入学习探讨新的教改理论。全校联动创设学习新理论参与新教改的强大舆论氛围。

2.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开阔教改新思路

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借外校教改的成功经验激励教师抓住新机遇迅速转变理念,积极投身教改实践。每次参观学习从硬件设施到软件资料,从课堂教学到学生管理到校园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都做好记录留下影像资料,以便更好地学习借鉴。参观学习结束,每位教师都要写出自己的参观学习心得在教师论坛交流,并且提供一节学习示范观摩课进行集体研讨。全体教师在感受教改新风的同时反思自己,探索符合自己学校特色的教学改革新模式。

3.设立教师论坛为教师学习、交流、成长搭建平台

学校创立教师论坛,每周四下午在阶梯教室组织教师参与论坛。每一次论坛都由学校领导轮流主持,主要负责论坛的组织,教师发言材料的修改审核,总结提升教改的新方法新理念,布置下一次论坛的主题。全体教师都要在论坛上轮流发言。通过论坛这一平台,教师把自己对新理论的学习和理解,自己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深化和提升的过程,以及自己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做法、收获,以及困惑、思索等进行全面深刻的总结论述,将自己的教研教改成果与全校教师一起交流学习分享。通过教师论坛,不仅快速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推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而且锻炼了教师的能力,为教师的学习、交流、成长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二、运用小组合作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必然是新课改的重点。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将课堂变成学生合作求知的乐园是我校本次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为了能更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我校重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每节课都是经过教研组集体备课共同研究通过的集体智慧,尊重学生在课堂上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

(一)学习小组的组建

1.科学划分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的划分遵循“同质结对,异质编组,组间平行”的基本编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方面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小组,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同时保持组与组之间的同质,以便促进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学习小组定期进行阶段性随机调整。

具体分组方法是每组6―8人,每班以6个小组为宜。每个学习小组6人中,按照学生知识基础、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分为a、b、c三类。我们座位的安排是每组两排相对,成“非”字形。6人形成aa、bb、cc的组内优秀生、中等生和待转化生相对而坐结构,这样优生与优生,优生与待转化生可以随时进行交流。组内学生既有个性发展的类似性,又有学习程度上的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实现a对a、b对b、c对c的分类合作交流,使学习更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同时,可以实现a教b、b教c的目的,使每个人都能实现“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既为交流合作提供了条件,又有利于组内帮学,充分利用了学生间的差异资源,进一步优化了班内、组内学生学习的最优学习环境,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

2.组内成员的角色、分工

分组后,由各小组成员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明确小组每个成员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任务分工、发言的顺序、任务完成监督;副组长负责补充、评价;记录员负责整理、记录答案要点,为交流汇报做好准备;纪律员负责声音和时间的控制,声音以不影响临近小组为宜,时间以尽快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为限等等。学习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分工要不定期地互换,保证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基本环节

1.预习自学――对照导学案自主解决问题

对照导学案,自己通过认真地阅读教材,独立自主解决导学案中的基础类人人过关的题目。教师可以对进展较慢的学生给予一定指导,但不允许同学之间交流、讨论。对预习中一些不懂的、模糊的知识点未能自主解决的问题做好标注,以便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

2.交流合作――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解决问题

自学结束迅速开始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力求解决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长组织全组成员交流自学成果,讨论有异议的问题。利用学习对子的作用,一对一帮扶,督促每一个组员认真参与,鼓励组员围绕主题发表不同意见,约束组员围绕课堂目标展开活动而不偏离主题。组织成员对学习内容进行生成、提升、创新。这一阶段教师巡回、指导、调控并积极参与小组交流合作,在知识上、技能上给予帮助,但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也不可暗示解题途径等。

3.成果展示――各组展示合作成果

成果展示是课堂上最精彩最关键的一环,如果操作不好会耗时费力,不仅课堂上完不成学习任务,还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展示学生到讲台上面对全班主要展示学会的、生成的、重点的内容。展示过程中教师做好学生展示艺术性的指导培养,鼓励学生抓住机会全面自信地展示自己。同时将所学内容进行拓展、生成,联系前后所学的内容,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示问题。展示结束后全班学生进行纠错、质疑、评价、总结,将零散的知识条理化、方法化。展示结束必须有一个纠错、总结环节,否则听同学展示某道题的时候听懂了,但自己做作业的时候又不会做了,问题就出在没总结。

4.整理反馈

整理导学案、达标检测。当一节课完成后,应该留有一定的时间进行梳理、反馈、检测。检测既可以在课内完成,也可以延伸到课外。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把握

小组合作可以简单分为预设性合作和非预设性合作。预设性合作是教师备课时预设好的合作,这种预设有很强的针对性,主要目的是通过合作学习来实现三维目标。非预设性合作是教师课前未预设,而是随学生在生成活动的过程中提出有价值、有深度、有广度且需要解决的问题时,适时灵活安排的合作。在知识与能力生成的过程中,对学生个体的质疑问难适时安排学生合作,促成学生群体智慧火花的碰撞,达到共同收获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预设性合作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

(1)在知识的重难点处合作。这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发表个人的见解,并在成员个体见解发表的过程中出现思维火花的碰撞,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突破重点、难点,解决关键问题,从而很好地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2)在实验操作处合作。很多重要的实验操作都需要学生合作才能完成。这时安排学生合作,有利于学生在分工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感官获得信息,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动手,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从而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跨越。

(3)在知识形成处合作。概念的概括、方法的总结、规律的抽象等都随学习的进程相机形成。教师应把课堂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合作的机会,让他们在自我交流探究中获得个人之外的信息,并通过他们的交流与整合形成知识。

(4)在开放性问题处合作。课堂教学中有些问题的解决策略、方法、答案不唯一时组织合作,有利于学生个体思维水平的展现,并在个体思维结果交流的过程互帮互补、共同收获。这样既拓宽了成员的个体解题策略,又达到了培养思维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品质的目的。

三、课堂教学改革保障措施

(一)利用单元集体备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单元集体备课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主备人。在主备教师的主持下教师根据自己写的备课提纲将自己对教材、教法、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手段、教学用具、作业、学生情况的理解、构思、困惑作详细介绍,陈述各自的备课方案。尽量提出自己独到的设计方案,以便共享资源。单元集体备课求实效,教研按照“问题

即课题”的要求,从备课组的集体研讨中发现问题,寻找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教研空白,针对教学中的问题和疑点强化集体备课的过程管理,提高教研与备课紧密结合的实效性。按照“选定课题、制订方案、收集资料、分析备课案例、形成备课成果”这五步要求,从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困惑入手,对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开展针对性的分析和诊断。

一节精彩高效的课是教师们长期积淀的结果。教研组集体组织编写的各单元导学案是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线图,它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因此导学案的学习目标要层次分明,要求明确,让学生学有目标,练有方向;自学内容要抓住教材要点,将自学内容问题化、层次化,由浅入深,让学生易于自主学习;合作内容要立足课本,瞄准重难点,有针对性、代表性,要在知识的重点、学生的疑点和不同知识的衔接点上设置问题,易于学生合作探究,归纳总结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达标测评要精挑细选,要有全面性、差异性,保证80%以上学生能当堂完成。

(二)家校合作为高效课堂提供保障

所有教师的课堂教学全部开放,家长、教师可以随时走进课堂听课观摩。邀请家长进课堂听课,不但可以使家长深入了解课堂,全面掌握自己孩子的课堂表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而且还能对课堂教学对学校建设等提出合理化建议,使家庭、学校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完善和实施制度保障

1.建立每周开设示范课、领导巡课、听评课制度

通过听评课活动,一方面,能直接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便于发现教师课堂教学的优点,并进行总结推广,对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直接给予指导;另一方面,通过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听课、评课,使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2.建立领导包学科制度

每位学校领导都负责一门学科的教研课改实验指导工作。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教研,具体了解每位教师的课改情况,把握全体教师的课改实况和进度,提出建设性意见。

3.建立评价督导考核制度

校长论坛交流材料篇7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网站功能

建立校园网站实际就为学校和社会搭建了一座信息的桥梁。很多学校校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且千变万化,版块有多有少,内容更是千差万别。但是仔细分析,却可以从差别中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外。中小学的网站结构模块一般包括:学校介绍、师资力量、科研成果、机构设置、教学成果、学校论坛。对学校来说,在网络上建立起自己的网站后,学校在向外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再也不用看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脸色”,学校有完全的自来决定传递哪些信息,如何传递。社会大众也可以通过学校的网站寻找关于这个学校的各类信息,满足他们对这方面信息的需求。因此,校园网站很好地沟通了学校和社会,学校通过网站及时向社会传递自身信息,社会也能过学校的网站获取需要的各种信息。

一、校园网具有超时空性的功能特性。

1、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

每所学校都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教育信息和资源,如各类教学课件、教学试题、教育经验总结,但是这些资源分散于各所学校、各个地区。而且这些资源的分布并不均衡,通常来说,处于经济发达的地区、教育投入比较多的学校相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投入不高、条件差的学校来说,掌握着更多的教育资源。这种不均衡影响了不同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甚至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使得教育发展较好的学校发展得更好,较差的学校发展更为困难。

中小学校网站的建立将有助于改变教育资源的分散性和分布的不均衡性,有效地将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从而使得教育资源实现使用意义上的无限增长。校园网站的建立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将某些教育资源如各类教学课件、教案长久地放置于网站上,方便后来者的借鉴学习,从而实现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教育资源的整合。同时,网站还可以冲破地域的界限,实现异地在教育资源上的交流与共享。教育资源丰富的学校将各类资源呈现于其网站上,其他地区的学校、甚至是同一地区的学校就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这些资源。

随着中小学校园网站的进一步完善,完全有可能出现一个以网络为桥梁、以各个学校网站为结点的巨大教育资源库,提高教育效率,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

2.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个人的努力,但也离不开团体的协作,这种协作既表现为吸收前人在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方面的已有成就,又表现为多个人同时配合协作。校园网站为这种协作提供了便利。网络的超时空性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前人的、他人的研究成果呈现于学校网站上,或者通过学校网站给出相关链接,为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大量资料和指导,方便科研工作的展开,最新成果和交流的有关资料,为他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提供资料。

二、校园网具有海量存储的功能特性。

网络将全世界的计算机和计算机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数据库。与传统媒体相比,由于网络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使它可以逃脱报纸版面、广播电视固定时段、节目容量等诸多限制,具有了信息集纳的广度与深度方面海量存储的特点。

横向看,中小学校园网站往往设置多个版块,各个版块分别放置相关内容。分门别类的版块信息使得校园网站内容丰富。在学校介绍、新闻、校园活动、教研成果、机构设置、教学素材等各个不同的版块,大量信息填充着这些版块。不同版块的信息相互独立,共同构成整个校园网站的内容。大量的信息使得校园网站成为一个巨大的数据库,所有跟学校相关的反映学校情况的各个方面的信息都可以放在校园网站上。

纵向看,在同一个版块内部,内容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不断更新增添着的。以新闻这类版块最为典型,学校不断有新闻发生,不断需要对这些新闻进行报道,学校网站上的新闻版块不断进行更新,甚至有可能一天就会更新多次。而在更新新闻的同时,并不会将前一天的新闻删去,之前的“旧闻”依然放置在网站上,供有需要的人查阅。这就又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学校网站海量存储的功能,即可以纵向保存历史信息,开成一个纵向的数据库,体现信息的历史纵深感,满足有关人员了解学校过去信息的要求。

三、校园网具有交互性的功能特性。

网络传播的结构是环形分布式的,这种改变传统单向线性传播的结构模式使网络传播充分具有双向交流的特点。校园网站的交互性主要通过论坛来体现。论坛的出现,为家长学生提供了一个发言的场地,他们可以及时指出对学校的看法,方便快捷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省去了面对面诉说的尴尬。学校和教师通过阅读相关留言,了解家长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一般来说论坛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参与讨论的主体广泛,学生、家长、教师、社会其他成员都可参加学校论坛的讨论,他们既可以是某个问题的发起者,也可以是参加讨论的参与者。

(2)讨论的内容也比较宽泛,绝不局限于学校的问题,社会上的热点、焦点都可能成为讨论的对象。

(3)讨论的具有深层次性,学生、家长、教师平等地参与讨论,从多个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对问题的深层次的分析。

(4)功能的丰富性,论坛有利于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从而起到交流感情,加深彼此的了解,建立良好的关系的作用。

校长论坛交流材料篇8

【关键词】教学设计;多媒体环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具有普遍性与广泛性,在教育领域内,信息化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受到师生的亲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堂内容愈发变得多元化,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作用也变得愈加重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协助下,能更好的呈现教学设计,更好的创设课堂情境,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认知过程中,通过网络资源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料,能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更好的扩充自身知识容量。本设计正是在此背景下,结合多媒体技术与网络资源,以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为例,结合信息化技术的理论、“新课改”的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实呈现本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与学习任务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其意义正如教材导语所述,“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美好的向往,也会有小小的烦恼。这个单元的文章,或记录作者成长的足迹,或展示他人成长的历程,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语)由此看出,本课内容的学习,旨在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即让学生在品味童年所带来的甜美之余,给予他们鼓舞、激励、鞭策和警示,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健康的成长,如何为自己创设一片欢乐的童年时光,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学习对象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通过前半学年对中学语文课本的认知学习,已基本熟悉教材基本要求,即学生在已有语文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并初步具备了获取、筛选、分析及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并且,初中学生中大多数已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基本的信息查找,但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对大批量网络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另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主题内容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类题材较贴近此年龄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之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进行指导教学,学生可能更乐于接受,易于理解。

三、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第一,能熟记并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字词短语,能够背诵课文经典段落并学会仿写。

第二,“知人论世”,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了解作者鲁迅其人及本文写作背景。

第三,逐渐掌握阅读文章的方法技巧,比如节奏分明、抑扬顿挫。

(二)能力目标

第一,通过网络搜索,学会合理利用英特网收集、整理、筛选所需信息的能力。

第二,通过internet网络资源与教师、同学间进行学习交流,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逐渐掌握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的写作方式;体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培养自己的语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第一,学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激发自身热爱自然,热爱小事物,热爱生活、追求新知识的人生态度。

第二,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合作学习的意趣,感悟团队精神。

四、学习重、难点

(一)学习重点

第一,利用网络资源,查找重点生词的读音、意义及用法,如“攒”、“拗”、“蝉蜕”、“人迹罕至”、“人声鼎沸”、“宿儒”等。

第二,理解文中“美女蛇的故事”之作用,并上网查找,初步了解插叙的叙事方法。

第三,结合课后习题,揣摩“三味书屋”一部分的思想内容,注意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

(二)学习难点

第一,有条理、有层次的展现文章的写作思路,并辅以准确生动、简练有序的文字。

第二,引导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第三,通过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并应用于实践环节中。

五、学习研究目标

第一,通过学生对本课内容掌握程度的多少,研究在多媒体技术的实践应用中,如何恰当并且有效开展语文教学。

第二,研究在英特网教学环境下,如何处理好网络资源带给学生的利与弊问题。

第三,探究如何在网络信息化技术下,组织学生进行网络学习,实现教学目标。

六、学习思路设计

本设计在教材设定的范围内,结合初中生特有的身心发展实际,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协助下,因材施教,实现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生动活泼有效地对话,在此基础上,完成本课教学任务,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并有所拓展提升,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一)课程目标的确立上

设计旨在通过展现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及三味书屋的介绍与回忆,一方面夯实学生的基础语文知识与基本技能,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念,即呈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学习内容的调整上

在指导学习本篇文章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依据文章题目,将文段分割成两大内容,分别讲述,这种片面切割文本的做法易丧失全文的整体美。因此,在讲述时,应从整体入手,观析“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然后再延及部分重点。

本文贴近学生实际,因此,适时将学生现有的实际情况融入本文的讲授中,并在多媒体技术的配合下,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三)教法与学法的设计

依据“新课改”的理论要求,在教法与学法方面,课堂应呈现师生良性互动,合作探讨,平等对话,具体体现在:

1.教法方面

规范合理的使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在不影响学生认知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与学生共同利用internet资源,学生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2.学法方面

课前,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如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生字词释义等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筛选,在课堂上做展示;课中,在网络教室的优化配置下,在教师规范正确的指引下,学生进入internet网络世界,主动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课后,学生在学习论坛内交流本课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评价。需注意,在整个网络资源使用过程中,教师不应影响到学生自有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以保障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3.学习流程

课前学生收集资料——课中师生网上互动探讨、质疑探究——课后学生反馈、教师评讲。

教学方法:收集资料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并结合网络多媒体技术。

七、学习准备

网络课件、网络教室、作为网络课件运行主要平台的局域网主机服务器、可供访问internet的互联网接入设备。

八、课时安排:两课时

九、详细学习程序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音乐背景)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投影标题)

2.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学生活动)投入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音频配轻音乐);生生合作,互解生词,通释义(进入internet世界,解决难点)。

(教师要求)朗读声音洪亮、节奏分明;并将小组无法解决的生词用笔划出。

(教师活动)四周巡视,指导学生朗读,并收集生词。

(教师活动)播放配乐朗诵选段,并展示、讲解难词和易错词。(音频)(投影)

3.“知人论世”——了解鲁迅及《朝花夕拾》(投影)

(学生活动)展示预习资料(来自于课前网络资源)。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并于重点处做提示讲解,加深学生记忆。

4.“着眼整体”——解题

(教师提问)从本文的题目中,我们能捕捉到哪些信息呢?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发言(进入校园论坛)。

(教师明确)文章向我们介绍了两部分的内容,分别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并且“从……到……”可以看出文章是按空间顺序记述的,(扩展)这也教会我们,给文章立题,是很有讲究的,比如根据文章中心思想立题、根据文章重要线索立题等等(投影出示几则具有代表性标题);既然全文大致讲述了两个部分内容,那么能否找出过渡段,并且讲一讲此处过渡段的作用?

(学生回答)第九段,作用重点在于开启下文。

5.答疑解惑

(教师提问)(投影)文中第四段插入“美女蛇的故事”,有何作用?

可否了解“闰土”其人?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发言(进入internet世界,进入学校论坛),结合教师指导,明确。

6.体味情感

(教师提问)再次快速浏览全文,如何看待本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自由发言。

(学生活动)全班交流、发言(进入学校论坛)。

(教师小结)同学们在这堂课的表现都很好,能够初探作者的情感,说明你们读懂了它,希望同学们课后反复阅读本文,写下自己的想法,同时,巩固字词这一基本技能。

7.作业巩固

结合自身生活体验,仿写本课第二段。

第二课时

1.引言

(教师活动)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赏析作者情感下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

2.领略百草园的乐趣

(教师活动)(投影出示第一板块标题)“领略百草园的乐趣”。

(学生活动)有感情的朗读“百草园”选段。(配乐)

(教师提问)文中说,“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那么,你如何理解,“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中的“乐园”呢?(投影图片)注意联系文中内容思考回答。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进入学校论坛)。

(教师示范)(投影)a.孩童时期的“我”的思想(乐园)不能与成人的眼光等同(只有一些野草);b.春夏秋之美景;c.神秘惊险的“美女蛇的故事”;d.冬天雪地捕鸟。

(教师提问)(投影)有人说百草园写景是“色、形、声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你同意吗?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自由回答(进入internet世界,进入学校论坛)。

(教师示范)(投影)a.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黄蜂的“金黄”;b.“肥胖”“高大”“臃肿”“用小珊瑚攒成的小球”;c.鸣蝉“长吟”,油蛉、蟋蟀“低唱”“弹琴”;(补充)d.结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整体与局部,动物与静物;e.即抓住事物的特点,有符合儿童心理。

(学生活动)小练笔:冬天“百草园”的几个动词的运用,仿写(网络作业展示)。

3.理解三味书屋的生活

(教师活动)(投影出示第二板块标题)“理解三味书屋的生活”(配合视频)。

(教师提问)(投影)结合课后习题第一题之第三小题:“三味书屋的生活枯燥无味,作者是持批判态度的,是与前面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学生活动):全班交流,探讨,明确(进入internet世界,进入学校论坛)。

4.自主探究

(教师活动)(投影)“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部分的关系是?

(学生活动)全班交流发言(进入学校论坛),明确——和谐统一的关系。

5.结束语

(教师讲述)本课即将接近尾声,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看到鲁迅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调,回忆似水流年,希望亲爱的同学们,也能够热爱自己的生活,认真对待现有的美好光阴,珍惜每一天,让自己健康的成长,也拥有一个灿烂的童年!

校长论坛交流材料篇9

陈伯坛(1863-1938年),原名文伟,字英畦,“伯坛”是其乡试时所用名,广东省新会县外海乡人(今江门市郊外海镇1。陈伯坛行医50余年,著有《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和《麻痘蠡言》等,是近代岭南伤寒学派的鼻祖,为广东四大名医之一,与赵鹤琴、黎卑流、陈月樵齐名。

陈伯坛之后人

据陈伯坛外孙袁举雄所述,陈伯坛娶一妻一妾,陈伯坛正妻赵氏去世较早,育有一子一女,侧房生育四子。

子女中:长子陈万驹(号晓沧)、次子陈万鹏(号里天)、三子陈万骝(号京轺)、四子陈万鸿(号聪雪)、五子陈万骧(号昂宇)、女儿陈坤华等,均已故去。其中陈万驹、陈坤华为正室所生,其余出自侧室。

孙辈有:孙子陈宝祥(已故)、陈宝瑞、陈宝琰、陈宝徽(已故)、陈宝颐、陈宝桐(已故),孙女陈帖云(已故)、陈婉薇,外孙袁举雄、外孙女袁衍翠等。

陈伯坛的长子陈万驹对医学没有兴趣,只做过一些伯坛中医专科学校的教务工作,后来不再从事与医学有关的工作。陈伯坛在世时,二房所生四子年纪较小,故均未从父学医。

陈伯坛之女陈坤华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在伯坛中医专科学校学习,是陈伯坛子女中唯一从医的后人。陈坤华婚配留德归国的农学博士、中山人袁开。陈伯坛去世后,陈坤华原本有意继承父亲医馆,因夫家不同意而作罢。解放前,陈坤华回广州宝华路开诊行医。1958年起到广东中医药研究所工作。陈坤华擅长治疗内科和妇科疾病,曾在广东省中医院、157医院等处出诊,还在临床带教实习,学生来自广州中医学院,但她并未在学院上过课。陈坤华为整理、研究陈伯坛的医学遗产做了大量工作,于1986年8月去世。

陈坤华生有6个子女,其子袁举雄两三岁时见过陈伯坛,但对其印象不深。据袁举雄回忆:自己的名字是陈伯坛取的。当他出生后父亲去信向陈伯坛报喜,说“幸举一雄”,故陈伯坛为其取名“举雄”。袁举雄中学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攻读工科,没有从事医学工作。

陈坤华的5个女儿中,袁衍翠自幼亲聆母亲讲授医学,后曾在广东省中医院跟随陈伯坛高弟程祖培出诊。结婚后到广州无线电集团医院门诊工作,以中医诊疗为主,现在也已退休,子女中没有学医的。袁衍翠曾根据母亲口述整理出《追怀先父陈伯坛》一文。

陈伯坛之孙陈宝瑞现已80多岁,年迈多病,需坐轮椅,连说话都非常吃力。据陈宝瑞回忆:小时候是见过陈伯坛的,但那时年龄还小,印象不是很深。1985年,陈宝瑞伉俪捐资在故里江门市外海镇建起“陈伯坛纪念学校”,以此追念祖父陈伯坛。

据陈伯坛另一孙子陈宝琰口述:陈宝琰在陈伯坛逝世时已有13岁,对其祖父稍有记忆。曾记得陈伯坛在香港的医馆坐诊,每人次收诊金1元,出诊费用是10元,对穷人有时还免收诊金。

陈伯坛之弟子

陈伯坛一生扶掖后进,桃李满门。他壮年时期曾任“广东陆军医学堂”总教习,继而担任“中医夜学馆”主任一职,晚年独力创办“伯坛中医专校”,亲自参与讲学授徒,培育中医人才数以千计。其弟子散在粤、港、澳各地,其中很多成为当地医界名流。

例如:在香港行医的,以陈甘棠、陈遂初、陈仿周、陈柳一、陈鉴人、陈子石、陈习之、陈瑞甫、陈昌萍等影响较大;在广州以程祖培、钟耀奎、区励庵成就最高;在江门有赵景明、陈仲明、吴味范、邓义琴、林清珊、旭日华等。其他还有周之贞、李达三、陆梓昌、余赞初、麦慕君、林清珊、邓曦琴、张仲玑、鞠日华及彭泽民等。他的很多门人在行医时,常常标榜“陈伯坛授徒某某”字样,以示“高徒出自名师”,以此招徕患者。

据广东名老中医陈耀沛回忆:“香港广华医院医师陈仿周是先生的得意门生,日寇陷港时回乡避难,适值外滩乡人陈波第三子患肠炎症,自顶至踵,一按即痛。西医认为病者肠已灌液难治。仿周引用先生葱白四逆散加川练(楝)子、延胡索给病人服十余剂而愈。”

在广州行医的程祖培本是匿医出身,曾在“广东陆军军医学堂”、“光华医学堂”等处学习西医。由于仰慕陈伯坛而投其门下,在“中医夜学馆”学习,后在中山石岐以中医名世,有“程阔斧”之称。解放后,受邀到广州中医学院任教。1966年去世,有《程祖培先生医学遗著》存世。

“广东外海乡人陈鉴人是陈伯坛的人室弟子。鉴人引用先生之方治愈乡人不少,引用桂甘龙牡去桂加生竹茹汤(即生竹茹、生甘草、生龙骨、生牡蛎各五钱)治愈幼童急惊抽筋症50余人。”

彭泽民为爱国民主人士,少时随伯父学医,毕业于“中医专科学校”。1927年曾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到香港,以行医为掩护,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当时,陈伯坛在港开办中医学校,彭泽民拜其为师,入校学习并随侍诊病,得其悉心传授。新中国成立之后,彭泽民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国务委员、农工党副主席、全国侨联副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等职务,并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第一任名誉院长。1954年,他把珍藏的陈伯坛医著上交卫生部,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刊行。彭泽民亲撰《重刊(读过伤寒论)》后,总结了陈伯坛的医学成就。彭氏于1956年10月18日病逝。

鞠日华为“广州医学卫生社”的发起人,曾整理陈伯坛的医学成就,撰述《伤寒门径》一书,又名《陈大剂伤寒门径读法》,作为广东“光汉中医专科学校”的讲义,于民国年间刊行。

陈伯坛之故里

据《广州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六辑的记载,以及陈伯坛之孙陈宝琰、外孙袁举雄口述,陈伯坛在世时,曾在江门市新会外海乡的平安里修建了一座府第,为青砖大屋,均以名贵的坤甸木为,到处都是满洲花窗。为显示他系有科甲功名的读书人,自题门联:“紫气东来青锁宅,黄云西接白沙乡。”但是,陈伯坛由于医务太忙,未得空闲回乡居住。该宅至抗战前尚无人居住,不过是门庭虚设。为此,陈伯坛又曾口占一诗,曰:“我欲闲时闲不得,皆因年少学行医。”抗战时期香港沦陷时,陈伯坛长子陈万驹携眷返乡,因家境窘迫而将旧屋出卖予乡人陈万鳞,解放后曾改作幼儿园。

陈伯坛之孙陈宝瑞在新会有一座两层楼的别墅,现由其弟媳之妹谢丽

华一家居住着。

1985年,陈宝瑞夫妇捐资20万港币,在陈伯坛故里――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外海镇,建起“陈伯坛纪念学校”,学校内保存有陈伯坛遗像、座像、生平资料等,校园的一面院墙绘满了中草药。陈氏后人常到此纪念,学校每年定期举办纪念陈伯坛的仪式,以此传扬陈伯坛的精神。该校是现知国内唯一的一所以医家姓氏命名的学校。在该校会议室正前方的墙上,有一段陈伯坛生平简介,其中有“陈伯坛,字英畦,外海人,莘隐公二十一传裔孙”的记载。正因为有这段生平记载,以此为重要线索,课题组之后才能找到陈氏宗祠、陈氏家谱及陈氏始祖的墓地,

陈伯坛之家谱

在新会外海事务办公室,保存着陈氏家族15世以前的详细家谱。通过该家谱可知,陈氏始祖陈莘隐自元代的至正十年(1350年)从福建迁到外海定居,至今已有660多年历史。因此,外海陈姓后人均以陈莘隐为自己的始祖。陈伯坛则是陈莘隐的第21世裔孙,

陈氏宗祠

位于赤岭山下的五大连祠,是外海陈氏宗亲的祖祠,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依次排列着朝列莘隐陈公祠(始祖)、泉石祠(4世)、桃溪祠(5世)、定息祠(6世)、筠轩祠(3世),统称五大连祠。五大祠堂紧密相连,面积约4100平方米。2000年9月,五大祠被江门市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将五大祠内的朝列大夫祠作为陈氏纪念馆,将桃溪祠建为外海发展史展馆,定息祠建为民俗风情馆,筠轩祠作为外海文化展馆,泉石祠建为爱国主义教育展馆。

在朝列大夫祠堂的正面,供奉着陈氏历代祖先的牌位,居中的即是陈伯坛始祖陈莘隐的画像。

陈伯坛遗像

据袁举雄回忆:袁家原来保存有陈伯坛的相片,都捐给了广州近代史博物馆,过去曾公开展出过,但袁家人并未得见,现在家中只存有几张复印件。

在“陈伯坛纪念学校”的会议室里,墙壁正中镶嵌着陈伯坛的遗像,附有其生平简介。此外,在“陈伯坛纪念学校”的教学楼前,立着一尊陈伯坛的塑像。这些大概就是世上所存陈伯坛为数不多的遗像了。

陈伯坛手迹

据陈坤华回忆:“陈伯坛使用小柴胡汤达到了出神人化的地步。小柴胡汤中的主药柴胡成人重用八钱,大大超出一般的医生用量,故药店多不敢配药。后来,陈伯坛就在处方的左上角画一个特殊的符号代替签名,药店见符号便知是‘陈大剂’的处方,就不再怀疑而大胆配药了。父亲书写的处方,字体流利,是一幅好书法,直到今天,每当我翻看父亲昔日的亲笔处方,在赞叹他高明医术的同时,又欣赏他的书法。”本次调研采访袁氏兄妹时,二人特意赠送课题组6张陈伯坛的处方手迹照片。从这6张陈伯坛亲笔手书的处方笺中,可见其下笔如行云流水,犹如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令人爱不释手。

陈氏墓地

根据陈宝琰口述、袁举雄整理的资料:陈伯坛迁港之前,在广州白云山为父母修建了墓地,也预留了自己和正室夫人的墓位。这是一个较大的墓园,含陈伯坛墓、陈伯坛正室夫人赵氏之墓及陈伯坛父母合葬墓三座。1992年9月,陈伯坛之孙陈宝瑞、宝琰、宝徽、宝颐、宝桐等重修陈氏墓园,并向广州市文化局申请在白云山公园保留其祖坟。1996年12月,经广州市文化局鉴定后认为该墓虽不符合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准,但鉴于陈伯坛在粤、港、澳一带的影响,建议作为人文景观予以保留,故该墓得以保留至今。

此外,在白云山公园的宋代姑嫂墓附近,还保留着一座陈氏始祖陈莘隐的墓地。这是一座元代墓葬,于1978年经“新会外海旅港同乡会陈族子孙”重修,2008年被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陈伯坛是近代岭南伤寒派医家翘楚。他穷究仲景之学,对《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的研究均有深厚造诣,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和临证风格;其医著《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麻痘蠡言》自成一家之说,尤以《读过伤寒论》在岭南影响最大;他先后在广州、香港创办中医学校,亲手培养出数以千计的学生,其中不乏各地名医。作为岭南最具代表性的医家,正如著名学者左霈的题词(袁衍翠提供)所赞:

恂恂其貌,休休其容,

壮领乡荐,文坛之雄,

精研方术,救世为衰,

伤寒金匮,阐幽发蒙。

继长沙之绝学,开百粤之医风。

校长论坛交流材料篇10

关键词: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网络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高校公共选修课现状调查

选修课主要指在高等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可以有选择地修习的课程。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各年级开设的选修课程,其目的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的个性优势,提高技能、增强竞争力。公共选修课一般均为任意选修课。为了适应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发挥专长,学生修习的选修课不应过多,以免影响正常课程。

目前,许多高校已对选修课正式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并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公共选修课,选修课上课时间主要集中于周一至周五晚上和周六全天。对于公共选修课的出勤情况,在学校二、三年级学生中进行了抽样调查,出勤情况如下表:

从表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是"偶尔缺勸"。二年级的相对全勤率高于三年级,而选择"不去听课"的学生中,三年级占有较大比重。

学生缺勤原因主要有:①外出实习实训,没时间去听课(主要是三年级学生);②有事,与上课时间冲突;③报选修课是为了获得学分,上课不上课无所谓;④这门选修课不是自己喜欢的课程;⑤老师上课不点名。

在上选修课时,学生的课堂表现也不是尽如人意。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主要听课,偶尔干点别的事;有一部分学生总爱玩弄手机;还有的学生看其他书籍。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会了解到学生上课时喜欢观看视频播放的占65.8%,喜欢板书与课件结合的占28.6%,其他的占5.6%。

二网络选修课实践

当代大学生必须有能力随时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有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随时调整自身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的信息化环境,扩展了学生自学的时间和空间,扩大了自学的活动范围,自主学习在学生的学习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平台,是指依托现代网络信息技术,通过开放式专业教学资源库、个性化教学平台和共享型学习社区等的建设,并赋予其利于学生方便、快捷地实现个性需求所需的网络信息特色服务功能,使之成为既能有效突破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资源共享的瓶颈,又能满足学生需求的网络载体,使学生"乐学"、教师"善教",以网络信息技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变革。

依托网络平台我们进行了网络选修课实践。例如网络选修课"生命科学导论",除了该课程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材和多媒体课件外,还设置的有"学习指南"、"课业论坛"、"课业提交"、"在线测试"、"调查问卷"、"手机促学论坛"、"外部讲座链接"、"趣味视频"、"阅读扩展"等项目。

采取网络教学,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来自主学习,通过"学习指南"在学习中自主地选择和确定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学生通过"电子教材"和"多媒体课件"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中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发现和选择学习材料,在"课业论坛"、"交流互动"中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还可通过"趣味视频"、"阅读扩展"来丰富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课业提交"、"在线测试"则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还有哪些不足,及时调整学习目标。这样就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发展时间和空间,发挥自身的学习潜能,学习效果较好。

自主学习注重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而实现师生双主体素质内容及结构水平的双向增长。教师要完成由"教学"到"导学"的转变,就必须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广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既通晓教材,又要了解学生;既是学生的指导者,又是教学过程的学习者。因此,开设网络选修课对教师也是有相当压力,促使教师必须随着教学情境和信息化快速发展带来的知识量剧增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指导方式,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和方法研讨,不断自我提高,以适应变化中的教育改革。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辅助学生学习,教师还需要掌握一些信息技术的应用,这样在利用多媒体环境教学时知识呈现的选择就会更丰富,有助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可以灵活的在网络里辅导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借助现今流行的及时通讯工具来交流讨论,例如建立"生命科学导论"QQ群、讨论组等,教师及时为同学们解答疑点、指导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

由于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策略、性格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为此,在教学中必须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个学生在自身已有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通过及时通讯工具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区别对待,可以对学生进行单个辅导,而且不会影响到其他学生。

三网络选修课实践初见成效

在开设网络选修课后,改善了学生不尽如人意的课堂表现,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获取学分率比原来提高12.4%,学习成效明显。这主要因为网络选修课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网络选修课学习时间、地点不受限制。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灵活的安排学习时间,完全突破了学习在时间、地点上的种种限制,使自己真正掌握了学习的自,避免了上课时间冲突,可以选报自己喜欢的课程,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

2.学习进度可据自身情况来随意安排。

每个学生的领悟能力和课程的难易程度不一样,传统教育在教学进度上是固定化、统一化的,很难顾及个别学生的学习特点。网络选修课是事先做好了放在网上的,想学哪章,想学多久完全由学生自己掌握,熟悉的可以减少学时甚至不学,而自己较难理解的可以安排大量时间,完全不受任何的限制,对于一次学不懂的问题,可以反复学,直到学懂为止。

3.充分的答疑时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交流,通过交流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网络教学通过它特有的答疑工具,如:答疑板、论坛等工具将学生的提问延伸到了课堂之外,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课堂时间,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可以随时提问,并在短时间内得到细致的解答。另外老师也可以建立"讨论组"、"QQ群"等及时通讯工具解答,学生们也可以此处相互讨论问题,同时可以查看别人所提到的问题,弥补自己学习中的不足。

4.共享信息。

网络课程在提供在线课程的同时,也提供丰富、翔实的在线资料库,学生只需要输入几个关键字,就可以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内所需的资料,同样有关考试的最新的政策、教材的最新变化也可以在第一时间传递到学生那里。

同时,学生在提交小论文之类的作业时,老师还可以通过软件查看学生论文的重复率,防止抄袭现象发生。这样使得学生必须认真学习,真正学会、掌握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