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国库工作思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26:49

财政国库工作思路篇1

(一)国库会计核算管理步入一个全新发展时期。随着国库会计核算新系统运行、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开通以及央行会计“四集中”的实施,国库资金清算业务将摆脱长期以来对会计营业部门的依靠,减少资金汇划环节,拥有如现代化支付系统、国库内部往来、同城票据交换等直达、畅通、多样的资金汇划手段,国库会计核算发展形成较为独立的体系,国库资金运行从此驶上快车道。国库会计核算管理工作正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二)金融、财政体制改革给国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央行职能分拆、财政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及财政存款计付利息政策的实施,这些改革举措无疑丰富了国库会计核算工作的内涵,拓宽了国库监管范围,提高了对国库会计信息报送质量的要求。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国库部门应把握机遇、更新观念、调整思路、摆正位置,更好地发挥国库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联结点的重要作用,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更有效的决策依据。因此,各级国库必须树立资金时间价值理念,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运作的效率。

(一)资金清算方面。国库资金清算方式快捷、多样增大了资金清算风险。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国库资金风险点前移。国库资金清算由过去单一的“行库往来”方式转变为包括现代化支付系统、同城票据交换、国库内部往来在内的多种资金清算方式,使国库直接处于资金清算第一线。2.资金安全意识淡薄。长期以来,由于国库部门的资金划转都是通过会计营业部门,国库人员对国库资金清算风险的认识存在不足,资金安全意识比较淡薄,习惯于传统意义的“账平表对”。而国库直接参加联行资金清算,印、押、证的管理、查询、查复的处理、突发事件处置等高风险业务将直接考验国库人员安全防范意识。3.思想道德风险突显。国库业务处理和风险防范最终还是要由人来实现,从历年各地国库出现的案件我们可以发现,因人员思想道德偏差而导致国家财产遭受巨额损失,因此我们说道德风险是整个国库风险中隐蔽性最强、危害性最大的风险。

(二)内控制度方面。相对于国库外部改革的深入和国库会计电算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国库会计制度建设更显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现行制度不能涵盖整个国库核算业务的全过程,存在制度空白点。如对国库电算化操作方面缺乏明确统一可操作性的规定,存在规范运用国库业务信息技术的制度盲区。二是岗位设置与国库人员不足之间的矛盾表现突出。如果按照新的操作规定要求,各地国库人员配备将严重不足,势必造成兼岗现象普遍存在,某些内控制度将形同虚设,会计核算的质量和风险防范会大打折扣。

(三)系统网络方面。随着国库会计核算对计算机依赖性逐渐加深,网络、计算机以及系统安全成为国库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我们认为国库会计核算系统主要存在的安全隐患有:一是计算机病毒风险。目前,国库核算系统通过mt及note系统向上级国库上报日报,这种半开放的网络模式极易使处在中心的国库核算系统受到病毒侵害。二是网络非法侵害。由于国库会计核算系统业务用机和其他机器处于同等地位,内联网上任何一台机器,只要安装了国库会计核算系统,就有可能作为客户端登陆服务器进行非法操作。三是应用系统本身设计缺陷的风险,如系统访问控制不严密;缺少对通信传输操作的控制,未能真正实现岗位互控的作用。四是系统的内部控制功能不足。主要表现在系统对参数设置、科目属性、级次、比例等不能实现系统自动审核控制,仍需要人工操作,伴随着很大的随意性。以上问题的存在都直接影响国库业务充分发挥电算化核算的效率。版权所有

(四)监督管理方面。由于国库内外部改革和资金清算方式的改变,国库资金风险点前移,国库监管窗口也随之前移。国库会计核算不仅需要事后监督,更应加强事中监督。当前国库会计核算监督管理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监督管理的对象过于狭窄,监督管理工作基本上停留在对纸制传票、报表、账薄的事后监督,这种依靠手工完成事后监督的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国库核算电算化和国库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更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资金风险。二是国库监督管理职能弱化,国库部门在实际的监督管理中只能行使监督和建议权,而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特别是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建立后,授权支付和直接支付以及公共支出改变了国库原有的库款支拨核算方式。然而与之相应的国库监管管理职能却没有得到加强,这种滞后的局面将不利于国库对预算执行监督作用的发挥。

(一)健全制度、统一流程、规范操作。首先,央行职能调整之后,国库监管的内容、范围、职责、措施、手段应在有关制度或法律中予以明确,为国库监管职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针对业务的发展和国库会计核算电算化程度的提高,对原有制度中一些与现时业务不配套、不衔接以及滞后的规定予以修订、补充,研究制定国库会计电子设备和网络管理方面制度,形成一套较为完整与之相匹配的制度加以规范和约束,以适应国库业务的未来发展。其次,通过制定科学统一的业务操作流程,进而实现国库业务规范化操作,特别是关键环节要制定出环环相扣的统一的操作流程,建立起确保国库资金安全的制度屏障。除此还要制定出异常业务处理的应急方案,以备突发事件下国库会计核算能够得以顺利开展。

(二)强化内控,构建起国库资金风险三道防线。要切实防范国库资金风险,确保国库资金安全,国库部门应与会计、科技、支付清算等相关部门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共同研究、分析和查找风险的成因,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监督和防范措施,构建起有效控制国库资金风险的自控、互控和监控三道防线:1.自控防线。在科学设置岗位和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对账制度和查询查复制度,真正做到及时查询,有查必复,及时对账,相互签章。2.互控防线。建立“前台核算”与“后台检查”相分离的机制,明确责任,相互合作,相互制约,对关键性岗位要实行监督、制约机制,确保资金安全和印、押、证三分管原则,严禁财务处理的“一手清”。3.监控防线。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控网络,加大事后监督的监督管理力度,实现事后监督的电算化操作,提高事后监督的效率。通过以上三道防线的建立使内控制度贯穿于业务核算的全过程,保证国库资金收支准确、及时、完整,从根本上防范国库资金风险。

(三)转变观念,调整会计核算管理工作新思路。1.强化风险意识。面对国库资金汇划清算方式的增加和风险点的前移。各级国库必须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提高国库干部风险意识,加强防范措施,把监督管理的重心转移到对国库资金风险的防范,严把资金进出关。2.增强时效观念。国库存款计付利息是国库部门一项崭新的业务,是推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又一新举措。各级国库要充分认识到国库存款计息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扭转在办理财政资金收支及时性上的认识偏差,摈弃视财政资金为“数字”的旧观念,增强财政资金收支时效价值的新理念,为提高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率提供优质服务。3.调整监管思路,由于单一账户改革后预算资金拨付业务由国库部门延伸到财政集中收付业务的商业银行。针对这一变化,国库应调整监管思路,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在经理国库、为财政提供服务过程中的监管职能作用,切实履行对商业银行零余额账户及财政资金支付清算业务的监督职能,督促银行规范核算行为,及时、准确、安全地划拨财政资金。建立财、税、库、行及与人大、审计等部门的联系机制,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沟通、反映,切实发挥国库在财政资金运行风险上的“预警”作用。

(四)优化和完善新系统及内部网络建设。针对目前新系统及网络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系统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如增加对业务系统口令恶意登录识别、报警、记载和封锁等功能,增强系统安全防范自控能力。尽快开发补充国库事后监督功能,提高事后监督工作的效率,为国库资金安全和国库会计核算质量保驾护航。二是在内联网上配置一个子网,区别于其他办公用机的网段和ip地址,将国库业务用机构纳入其中。由此,国库会计核算系统以外的机器将无法访问,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库会计核算系统的安全系数。三是加强国库业务用机使用的管理,不仅要在所有业务用机上安装杀毒软件,而且要对杀毒软件随时更新。四是对新系统数据备份采取双重备份,在设置共享时要设置专门的用户,权限应设置为只读,保证国库资金数据不被篡改。

财政国库工作思路篇2

关键词:国库资金;运作管理;资本化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一、地方国库资金运作管理的内涵及必要性

国库资金运作管理是以特定层级政府国库中在特定时段中暂时不用或者闲置、沉淀的资金为目标,进行运作管理的系列活动。其中有四个关键点,其一,在行为客体方面,特定时段中存在确定没必要动用确实将处于闲置及沉淀状态的资金;其二,在行为过程及方式方面,强化基于运作的管理,而非单纯存储确保原始形态的安全;其三,在行为结果方面,有强化特定时段期间国库闲置及沉淀资金保值增值的诉求;其四,在行为实质方面,有把特定时段期间国库闲置及沉淀资金资本化的趋势或色彩。

目前启动推进地方国库资金运作管理,是多方面事项的必然要求。其一,是财政资金体量逐渐提升的必然要求,目前全国国库资金额度动辄数万亿,部分闲置实际上是惊人的浪费,亟待运作管理配合推进。其二,是新常态下地方财政增长预期和资金需求之间矛盾解决的必然要求,目前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影响了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同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需要可能更多的财政资金支撑,二者的矛盾倒逼发掘既有国库资金的潜力和价值。其三,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要求,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境遇中,国库中的财政收入属于民众委托给各级政府的资金,后者有责任和义务最大化地发挥其价值,有义务该避免出现任何情况的浪费。

二、地方国库资金运作管理的现状及困境

(一)运作管理客体的把握充分度不高

在具体实务层面,确认把握闲置资金的额度、在全部国库资金中的占比、可运作管理的时段等,并确保一定的精确度,往往因为目前的预测水准偏低而存在难题,部分地方单纯的依靠本来不多的经验,在部分基础信息缺乏及模型设置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借助模型得出的数据往往存在较大偏差。另外,闲置资金不仅包括特定时段预算安排中暂时闲置的资金,还包括部分长期沉淀的资金等,具体额度确认往往存在较大困难。

(二)运作管理方式的可选范围有限

将资金在特定时段中视为资本,追求最大的资本效益,需要运作方式的广泛及对应空间的开阔。不过,对于国库资金运作管理来说,不管是2014年颁发的《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试点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还是2017年出台的《关于全面开展省级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均将运作的方式局限在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方面。在实务层面,i国债也是可选方式之一,不过推进情况不佳,作用有限。

(三)运作管理监督全覆盖不足

无论是《办法》还是《通知》,虽然都有监督方面的规范说明,不过却同时把监督单方面的置放在对受委定期存储资金的银行方面,对于财政系统的系列层级机关的监督则尚未有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相关法律同样没有对口规范说明。也就是说,国库资金运作管理之配套监督目前只是一个初步的理念层面的存在,在机制或制度层面尚未构建成熟,在实务层面更谈不上落实和高效。

(四)运作管理滋生新的风险因素

国库资金运作管理,在某种情况下具备资本管理的特性,运作本身就是资本化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在提升发掘其资本价值潜力的同时,还必然遭遇到繁多的风险问题。即便是一般意义上的定期存款,也可能遭遇到流动性风险。另外,国库资金定期存款业务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竞争态势的加剧,存在恶性竞争风险可能。另外,从程序上来说,定期存款期限截止后,缴入国库一般需要一周到半月的时间,期间实际上存在财政资金沉淀在银行的风险危机。等等。

三、创新推进地方国库资金运作管理的思路

(一)构建完善而专门的机制

在未来较长时段内,地方国库资金运作管理工作的定位应该是常规性工作,所以需要配备有稳定的工作机制。具体而言,应该为此在中央及地方财政机关中设置专门的负责结构,而非由其他部门兼负对应责任。另外,应该根据具体需要,为系列可能涉及到的工作制定完善的制度规范文件,及具体流程,以打造系统的工作机制。

(二)强化提升预测水准

在构建国库资金运作管理机制过程中,尤其是一开始的初步阶段,需要对预测事项和环节有较高的重视程度,或者说把这方面的工作定位于重中之重。对此,应该配备、培养专门的负责团队,借助软件等信息化境遇中的技术设置打造不断升级和优化的模型,构建全国范围内的国库现金流量预测系统。在起始阶段预测准确度暂时有限的情况下,应该坚持偏于稳健的策略,以确保预算执行顺利推进,避免遭遇资金短缺干扰。

(三)提升财政预算管理水准

国库资金运作管理和财政预算管理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彼此之间互相依赖及推动。提升国库资金运作管理水准,尤其是尽可能地提升可运作资金额度及其稳健性,需要预算管理工作为之提供保障。所以,应该提升财政预算管理水准,具体而言就是提高预算编制的精确度,及预算执行的严谨度,提升预算管理的刚度,尽量规避额外大额度支出的出现,等等。

(四)创新提高运作管理的灵活度

在地方推动国库资金运作管理的过程中,不应该过于拘泥于特定时段闲置资金定期存款的僵化思路,而应该将这方面的工作异化为更高水准的资本运作。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可能无法实现诸如资本市场中无节制的运作。不过,也可以考虑定期存款之外的可行思路,比如用于弥补银行清算头寸,还有就是考虑提前购回相关债券,等等。商业银行等相关组织,面对国库资金运作的需求,应该强化金融创新,考虑推出对口业务,比如类似余额宝的存款模式,等等。

另外,需要构建践行全方位的监督,不仅监督银行等金融方,还应该强化对财政机关中专门负责机构的监督,国家审计思考启动专门审计项目,同时跟进对应考核,以打造提升地方国库资金运作管理水准的压力和动力。

参考文献:

[1]顾鹰娟.国库资金风险控制与防范的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2012(3):370+372.

财政国库工作思路篇3

一、五年的改革现状

2001年《方案》出台后,当年中央就把水利部、科技部、国务院法制办、财政部本级、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6部门作首次改革的试点部门。2002年,中央改革试点面增加了人事部、外经贸部等37个部门,同时在河北、黑龙江等地方实行改革试点。截至2003年底,中央有82个部门、1288个基层预算单位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35个中央部门实行收入收缴改革,地方已有26个省份、120多个地市及部分县市进行了这项改革。2004年11月22日全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根据会议情况了解到,自实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以来,已有140个中央部门、30个省(区、市)的省级预算单位,150多个地(市)和部分县级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纳入改革范围的省直预算单位达到1500多个,省直基层预算单位达到5800多个。会议在肯定了改革以来所取的四方面成果的同时指出了改革面临的问题:改革推进不平衡、系统建设相对滞后、具体操作不尽完等。

据统计,截止2005年底,全部中央部门的3300多个基层预算单位、3700多亿元财政资金纳入改革实施范围;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本级、以及200多个地级市和500多个县实行了改革。

2005年11月7日,财政部消息指出了虽然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已启动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但目前改革进展仍不平衡,有的省本级尚未在所有预算部门实施改革,有的尚未推进到全部基层预算单位,还有一部分地市和大部分县没有实施改革。

据调查发现,虽然部份地区在改革中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已全面组织实施,但多数地区特别是县级地区仍在试点探索之中,甚至有的县到目前为止尚未正式启动改革工作。从已实施改革试点地区的情况来看,在工作流程和改革配套制度的建立方面也不一致,改革状况“参差不齐”。

二、导致“参差不齐”改革现状的原因

“参差不齐”的改革现状,延缓了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工作进程,不符合中央“争取在‘十五’期间在全国全面实行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的要求。何以出现这种改革现状呢?根据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有上面的,也有下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改革的认识不够统一、不够充分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对传统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深层次便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我国进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公共财政的客观需要,是新时期我国加强财政管理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强财政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党在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2002年2月朱镕基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推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对各项财政资金逐步实行国库集中收付”,2005年2月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在会上指出:加快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是加快部门预算改革,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使用政府财政资金,能够集中支付的都要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有效防止财政资金运用过程中的“跑冒滴漏”。2001年改革开始后财政部等部委根据改革的需要制定出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如:2002年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和《国库存款计付利息管理暂行办法》、2003年财政部下发了《关于深化地方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讲话中强调了进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对在“十五”期间全面实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作了重要指示。改革配套办法的建立和完善,是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有力保障,为“十五”期间全面实施改革奠定了基础。然而在调查中了解到,很地区对改革的认识不统一、不充分,在思想上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缺乏改革创新的精神,甚至存在“乱中求利”的错误思想,大局意识不足,部门利益、个人利益影响了对改革的正确理解,从而对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相对弱化,淡化了对改革的时间要求。调查中还发现,由于信息的闭塞,基层的很多同志到目前为止,对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知识仍旧是一知半解,部份人只知道有一个“国库集中收付”,内容何为就不得而知了,甚至有的人根本就不知道有这项改革。认识有分歧,思想上就会不统一,认识不充分,改革就会不彻底,从而就会在很多方面阻碍改革的道路,拖延了改革时间,延缓改革工作的程。

2、地方的改革步调不一致。根据调查情况,地方在改革工作中有快有慢,有好有坏,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长短不一,方法多样,其原因之一就是改革的步调不一致。《方案》出台后,中央要求地方各级遵照执行,同时规定了“各地方可根据改革试点方案,自行确定改革的时间和步骤”,在试点的时间、范围上缺少强制性规定。地方根据自身的实际自行决定改革的时间和步骤,充分发挥地方改革的能动性,无疑在改革实践中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自行决定”也给了地方在改革安排上有了很大的空间,先改、后改和怎样改没有统一规定,地方实际上掌握了改革的主动权,何时改、如何改地方说了算,这就难免出现人为控制改革的现象,这是导致改革步调不一致的一个因素。再者,地方在实施改革中有“待借”思想。借鉴别人的经验,可以减少走弯路,这是一件好事,然而,相互等待、不主动探索的做法,对改革工作无疑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以上两种因素的影响,使得部份地区的改革时间越拖再拖,导致了五年的改革计划结束后,有的地区改革工作全面启动、有的地区仍旧处在试点阶段、甚至有的地区尚未开展试点工作的“参差不齐”现状。

3、缺少统一的改革模式。在改革工作中,适度时间的试点探索,旨在总结经验,有利于改革的深入开展,但长期的改革试点,一方面将会使改革工作无境止地进行,永无终日;另一方面,改革会“千姿百态”,各自一套。中央部门在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工作中就统一了模式,改革工作开始后,一切按计划有序推进,实现了“全面实施”的改革目标,而地方就缺少统一的模式,在改革制度的建立方面,中央与省有出入、省与省之间不相同,甚至同一个省,地区与地区、县与县之间也不一致。如此以来,全国的改革就实现不到统一,改革出现了多种样式。改革模式的多样性,不利于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影响了我国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有序推进。根据《方案》中“建立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和国库管理操作系统”“建立健全现代化银行支付系统”的要求,国库集中收付网上操作和网上传递数据已经是必然趋势,而这种“政出多门”的格局,既要达到“信息共享”,又要降低改革的成本,可能性不是很大。首先从开发软件的成本与销量的关系上来考虑,同样的成本,销量越大,相对分担的成本就越低,从而售价就会降低,反之,售价就高。不同的改革模式,运用软件就必须“量身定制”,因此,开发成本就只能由委托人一人承担,与“大众化”软件相比,改革成本孰高孰低就不言而喻了。其次,从目前的技术上看,不同软件要实现数据网络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再者,由于数据不能网络化,很多资料都需人工传送,改革的机会成本就会增加。不统一的改革模式,包含了改革制度的不一致。中央在制定很多改革配套办法的时候,都明确界定了执行范围仅是中央单位,如: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5月下发的《中央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办法》、7月下发的《中央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银行支付清算办法》、财政部2001年7月下发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会计核算暂行办法》、2003年12月下发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年终预算结余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以上配套办法都是对改革执行中的具体要求和规范,在改革实践中有很重要的意义,中央没有要求地方“遵照”执行,那地方自行制定的配套办法从法理上讲,约束力度不够,制度本身具有的强制力就会受到挑战。改革没有全国强制执行的配套制度,地方的改革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制度保障,改革目标就会难以实现。总的来说,影响改革的因素不外乎三个方面的问题:改不改——认识和思想问题,何时改——步调问题,怎样改——模式问题。

三、完善目前改革状况的建议进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改革既是当前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入世后建立宏观财政框架的必然趋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有利于加强财政监督管理,是当今世界财政国库管理的最新模式。完善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使我们的改革成果更科学更经济,笔者认为,也要从“改不改、何时改、怎样改”三方面着手。

财政国库工作思路篇4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收入征管,优化支出结构,强化财政管理,推动信息公开,着力建设民生财政、绿色财政、活力财政和效益财政,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二、任务目标与工作规划

(一)今后五年继续保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到2015年县财政收入力争达到6亿元,年均递增15%,提升财政收入总量在全省位次。

(二)项目单位除基本支出以外的项目,都要纳入项目库管理。县财政预算安排的项目支出均从财政项目库中抽取,追加项目支出原则上从项目库中抽取,没有进入财政项目库的项目原则上不能编入年度预算及调整预算。

(三)加强预算绩效评价。财政局以项目事前绩效审核结果作为支出项目是否列入年度预算或支出项目库的重要依据。对于前期工作准备充分、预计效益好的优秀项目,可优先列入年度预算;对预计效益好但由于财力原因无法当年安排的项目可以纳入项目库,实行滚动预算管理,在今后财力允许时做出安排,同时其事前绩效审核分值将作为项目安排次序的重要依据;对预计效益差、考评结论为不及格或者各方对事前绩效审核结果有异议及可能存在重大缺陷的项目,不予安排资金。应审未审的财政支出项目,不得列入年度预算或纳入项目库。

(四)认真贯彻各项农业补贴政策,确保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资金落实,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落实扶持粮食、生猪、奶业、退耕还林、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补贴等政策,增加农民收入。整合资金支持农村新民居建设,科学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五)大力推进“金财工程”建设,深入推进财政一体化系统建设,全面提升财政信息化应用水平。完善财政专项资金即时分析监控系统,实现对各种财政性资金运行情况的可视化动态监控。加强网络和安全建设,为财政业务运行提供安全高效的网络环境。

(六)推动财政信息公开,保障群众知情权。以县政府门户网站为主渠道,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财政信息公开,让群众看得到,看得懂,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七)进一步完善包括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国有资产运营机构和国有投资企业的全方位的监管体系,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对国有股转让、国有资产收益全部纳入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以专项用于国有资本扩股、参股、增值和解决社会保障资金不足问题,从而形成完整的监督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八)深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办公资源整合,改善有关单位的办公环境;支持国有企业改制,通过盘活土地资产,解决国有企业职工利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土地收储出让力度。

财政国库工作思路篇5

一、深刻认识支付电子化的必要性

支付电子化管理是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财政部、人民银行决定推广支付电子化管理,是充分考虑了当前财政资金管理工作的现状,认真研究了未来发展的趋势,科学作出的安排部署。开展这项工作,十分重要,很有必要。

首先,是提升财政资金安全管理的现实需要。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以往发生的财政资金安全案件,大都与伪造纸质凭证和公章有关,而且伪造手段越来越高,门槛越来越低,亟需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予以解决。保障财政资金安全,最关键的有两条,一是加强管理,二是技术支撑。实行支付电子化,在业务上实现链条式管理,在技术上引入安全支撑控件,建立更科学的信任体系,从根本上实现数据的唯一性、完整性、防抵赖和防篡改。大量工作由计算机控制并完成,减少了人工干预,也降低了故意违规的风险。可以说,支付电子化是目前条件下进一步保障财政资金安全最强有力的技术手段。

第二,是提高效率、厉行节约的具体实践。近年来,国库集中支付工作量成倍增加,财政、人行、预算单位和银行的业务人员手工签章、逐笔打印、往返跑单,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效率低、易出错。传统的管理方式必须创新。支付电子化改变了以往半电子、半手工的处理方式:取消纸质凭证流转,不再人工跑单;加盖电子印章,不再人工签章;实行电子校验,不再人工核对;通过自动对账,及时发现问题。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降低行政成本,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经济学角度看,支付电子化是一次典型的“帕累托改进”,符合激励相容的要求,是应用信息技术促进财政管理创新、节能增效的有益尝试。

第三,是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今年初召开的国务院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要求继续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全覆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现代管理理念和信息化技术相融合的产物,没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国库集中支付的制度优势就无法充分发挥,改革也难以深化。支付电子化,可以有效解决“集中式管理”所带来的“效率”和“区域”的限制;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从人工核对到计算机自动控制的转变;可以有效消除财政、人行、银行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加强财政财务监管;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基层银行网点不足、清算时间过早等制约乡镇国库改革的瓶颈。通过全面推行支付电子化,国库改革必将得到进一步深化。同时,其他各项财政改革,如非税收缴、政府采购、工资统发、农民直补等,都可以沿用这套体系,从整体上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第四,是提升财政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关键一环。近年来,财政信息化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但实事求是地讲,无论纵向看还是横向比,财政信息化建设步伐偏慢,各级财政部门普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规划不衔接、标准不统一、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比较突出。楼继伟部长非常重视信息化工作,他在全国财政厅(局)长座谈会上指出,要以国库集中收付系统为主体,构建覆盖全流程的完整业务生产系统。支付电子化要求把业务单据的整个生命周期纳入系统管理,指标流、资金流和业务流都集中到电子凭证这个载体上,实现业务生产系统的整合;要求统一标准规范,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海量数据的汇集与处理;要求建立横向、纵向的部门信息系统自动衔接机制,实现深度数据共享和分析。将来,整个财政管理的信息化都要以支付电子化为基础向外拓展,最终形成全链条闭环的财政管理系统。因此,支付电子化肩负着带动财政信息化工作全局的使命。

支付电子化从2007年中央本级试点,到2013年十二省市试点,“六年磨一剑”,经历了创新、论证、实践的艰苦过程。试点工作中,财政部、人民银行总行通力合作,公安部等部门大力支持,各家银行、试点省(市)财政部门和人民银行、基层预算单位、相关信息安全厂商和开发公司全力配合,近千名同志直接参与,大家为试点工作的成功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在此,我代表财政部,对参加前期研发、试点工作的所有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着力巩固支付电子化的试点成果

从试点的结果看,支付电子化起步扎实,发展势头良好,全面推广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为此,财政部和人民银行总行研究决定,省级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全面推行电子化管理。

已开展试点的12个省市,支付电子化的实际效果逐步展现,得到了大家的拥护和支持,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如河北1至8月电子化支付资金610多亿,减少纸单14万张、签章66万个;重庆利用支付电子化较好解决了纸质单据从银行向预算单位传递慢、易丢失的问题,受到预算单位的一致认可;辽宁实行支付电子化以后,一次性审核2500多条授权支付额度,整个签章过程只用了50秒;河南建立了数据同步检查机制,规范了银行系统功能,有效杜绝了“先清算后支付”违规操作的可能;安徽实现了直接支付全程网上办理,预算单位不再邮寄纸质申请,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预算单位纷纷要求尽快加入试点;湖北试点了“自助柜面”系统,预算单位足不出户就可办理资金支付,省去了写支票、来往银行、排队等候的环节,以前半天才能完成的业务,现在只用半个小时。类似例子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试点工作的另一个宝贵经验是思路的创新,做到“小手术,大效果”。财政国库工作服务千家万户,牵一发而动全身。由于财政、人行、银行都建立了各自的信息系统,支付电子化的基本思路是以各方的系统为基础进行嵌入式优化。简单说,就是利用一套标准规范、“支撑控件”和“自助柜面”两个软件,打通财政、人行、银行三个系统,实现财政、人行、预算单位、银行四方电子化管理。

试点经验表明,支付电子化的理念、方向和路径是正确的,符合有关各方的愿望和要求。巩固和发展前一阶段的成果,试点省市要继续当好排头兵,为全国提供榜样和示范。

一是继续创新管理模式。试点省市财政部门要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为基础,以支付电子化为契机,把工作重点放到创新管理模式上来,重点完善支付电子化的管理办法和制度建设,研究优化工资统发、公务卡等批量支付业务的效率问题,同时要安排部署地市的支付电子化应用,研究县乡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流程简化问题。国库司也要继续下大力气抓,提出基本的原则和要求,形成全国基本统一的管理模式。

二是尽快向纵深推进。人民银行和银行的信息化建设比较领先,在支付电子化工作中给了财政很大支持和配合。但是,人行和银行的网络系统是“上下一条线”的全国统一部署,改造难度比较大。下一步,试点省市财政部门要积极配合人民银行做好系统自动化衔接,督促银行做好相关系统的完善工作。同时,试点省市要尽快扩大电子化管理的覆盖范围,扩展到所有集中支付业务和预算单位。

三是加强技术保障。安全问题永远是最重要的问题。实施支付电子化以后,资金安全、支付效率大幅提高,但对信息安全管理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以前出问题是局部的一个点,现在网络都是贯通的,如果出问题就会造成全局性的影响。况且开弓没有回头箭,电子化管理以后,就很难退回到手工操作了。我们要从保障财政资金安全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环境,弥补短板,查漏补缺,让我们的信息安全基础更牢固。试点省市财政部门,要特别重视并加强技术实施的可靠性、安全性,系统开发和改造要严格按照中央制定的标准规范进行;要按国家要求实施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电子签章等配套安全设备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必要时请权威机构测评;要加快电子审计和容灾备份系统建设,不管冷备份、热备份,一定要有备份系统,条件不够就在当地备份,条件够了就在异地备份。各级财政信息技术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与有关单位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强化技术支撑。

三、严格落实支付电子化的核心任务

支付电子化涉及观念理念更新、业务管理协调和工程技术实现,实施工作千头万绪,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财政部门牵头这项工作,既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也要通盘谋划、突出重点,关键是严格落实以下四项重要任务:

第一,大力加强支付电子化制度建设。支付电子化是财政资金支付方式的重大转变,改变了国库支付管理的技术环境和基础,这就对国库管理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建立电子化条件下的新型信任体系,按照财政部、人民银行总行印发的支付电子化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健全内控管理、安全保障、应急处置等各方面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建设保障财政资金支付管理体系的安全。二是要将电子化融入到日常的业务管理中,调整业务审核流程、凭证管理内容和印鉴管理方式等原有制度规定。三是要做到合法、合规,根据有关法律要求,财政部门要与人民银行、银行签订业务办理协议,组织预算单位与银行签订“自助柜面”服务协议等。各地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框架不变的基本原则,具体做到三个不改变:不改变“先支付,后清算”的支付体系,不改变银行的服务职能,不改变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责任主体地位。

第二,严格遵守支付电子化标准规范。财政部会同人民银行总行及相关部门,根据满足信息交换和信息安全的双重要求,共同研究制定了支付电子化相关业务和技术标准。这套标准规范是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互联互通的“灵魂”,是“硬要求”,各地一定要严格执行。财政部正在逐步建立全国财政系统标准化体系,使之成为财政信息化的引领和驱动。各地财政部门也要树立标准化意识,不断强化标准规范的约束作用,在支付流程调整、业务系统改造、安全服务应用等方面,严格遵守中央制定的支付电子化标准规范。执行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要及时和财政部、人民银行总行汇报、沟通、确认,以便补充完善。

第三,统一部署安全支撑控件。在全国范围,如何实现跨人民银行、银行等多部门的信息交换,保障资金安全有效管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经过两年努力,攻关小组成功研发了安全支撑控件这一重要“抓手”,它把数字签名、电子印章、安全传输等功能进行封装,供各类业务系统调用。为了让安全控件真正发挥作用,财政部和人民银行总行聘请国家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对该产品进行了安全加固。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人行和银行使用这个软件时,要统一向财政部和人民银行总行申领,经批准后免费使用。今后,要逐步把它做成硬件,即插即用,最大程度地减小实施工作量、提高设备通用性。

第四,全面规范自助柜面业务系统。为实现全国80多万家基层预算单位“一站式”服务的目标,财政部、人民银行总行组织各家银行开发了自助柜面业务系统。这个系统是银行传统柜面业务的延伸,不仅能有效解决预算单位地域限制和银行基层网点不足、清算时间过早等突出问题,还有助于规范银行行为,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是财政、银行互利共赢的具体体现。银行要按照“系统在总行、数据在分行”的思路,加强自助柜面的建设,打通业务系统与核心业务系统,从管理和技术层面压缩违规操作的空间。各地财政部门组织预算单位使用全国统一自助柜面系统,不得再单独向银行提出类似业务需求。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自助柜面系统由财政部牵头验收,区域性商业银行的自助柜面系统由省一级财政部门牵头验收。财政部将会同人民银行总行统一制定验收标准。

四、全力做好支付电子化的推广工作

支付电子化,是全面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我们要以攻坚克难的决心、科学创新的手段、务实高效的举措,集中资源,有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动这项工作,力争早日取得成效。目标要求是,全国各省、区、市到明年上半年以前完成省级支付电子化实施,具备条件的地区,今年年底以前完成省本级实施。已经开展类似工作的地区,要依据财政部和人民银行总行联合印发的支付业务电子化管理暂行办法、标准规范进行对照检查,按统一要求改造业务系统,使用全国统一的安全支撑控件和自助柜面系统。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支付电子化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地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组织好实施。地方财政部门主要领导要主动抓、亲自抓,制定明确计划,督促落实责任;要坚持质量第一、确保工作质量;要把握重点,切实加强资金安全是第一要务。另外,省级财政部门还要按照“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思路,积极发挥对所属市、县和乡镇支付电子化管理的统一规划、指导作用。其中,“两级建设”是指中央和省级财政负责支付电子化管理的主体建设,“五级应用”是指中央、省、市、县和乡镇财政统一使用。

二是建立协调机制。支付电子化是一项多部门联动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协调难度大。地方财政部门要搞好协调和服务,切实发挥牵头和枢纽作用;要与人民银行积极配合,确保按照规范性要求开展实施工作;要加强对银行的培训和指导,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要协调好预算单位的业务调整,在加强资金安全的基础上,为预算单位提供便利;要统筹安排好软硬件厂商技术力量,做好技术服务。

三是规范采购行为。支付电子化需要一定的软硬件配套和资金投入,涉及多家服务厂商。各地要遵循厉行节约、公平公正的原则,尽可能降低采购成本。对于通用服务器等硬件设备,能利用旧的就不要采购新的;对于电子签名、印章服务器等安全基础设施,要遵从国家标准,没有国家标准的,要执行财政部会同人民银行总行制订的标准,不得指定品牌、厂商,人为设置技术壁垒;对于支付系统升级改造、支撑控件实施及运行维护等工作,有条件的要逐步实现本地化,尽量减少对生产厂商的直接依赖,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财政国库工作思路篇6

关键词:国库;财政资金;运行效率

“国库一本账”是“国库资金一本账”的简称,即国库收支一本账。具体来说,就是不断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政府全部收入缴入国库,支出从国库直接拨付给最终收款人,实现收入直缴、支出直拨,政府全部资金通过国库进行流转,国库库款账户成为办理财政收支的主账户,是国库资金运行的总枢纽、总闸门,从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本文拟从会计核算的角度,对实行国库一本账进行可行性探讨。

一、实行国库一本账的积极意义

财政资金包括国库存款账户资金、财政专户账户存款资金,分别开立在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商业银行支库和各商业银行,账户数量多,资金管理分散,实行国库一本账,精简财政账户,财政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对确保财政资金安全和高效运转将产生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财政资金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增加财政资金管理的透明度实行国库一本账,政府全部收入直接缴入国库,财政资金通过国库拨付后直接到达收款单位账户,没有中间环节,资金支付无在途,从而减少财政资金在国库外沉淀和留置,真正形成收入一个笼子,支出一个漏斗,切实增强财政资金管理的透明度。

(二)有利于强化预算执行监督,防范财政资金风险实行国库一本账,财政全部资金统一管理,人民代表大会、财政部门和人民银行在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过程中,既有分工合作,又相互制衡。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审查财政预算,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的会计行使资金的支配使用权,人民银行作为政府的出纳经理国库,行使资金监督权,财政预算的决策、执行和监督适度分离,相互协调,资金流转环环相扣,各行其职,各负其责。同时,财政部门、人民银行和集中支付行以额度控制资金拨付规模和进度,资金拨付后三方按日进行账务核对,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有效防范财政资金运行风险。

(三)有利于协调货币政策与现金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实行国库资金一本账,人民银行可以通过掌握财政资金存量,监测财政资金的变动趋势,预测对市场货币流通量的影响,从而确定货币发行规模,有计划地调节社会货币供应总量,有效发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结合效应。同时通过国库现金管理,在确保国库资金安全完整和财政支出需要的前提下,对国库现金进行有效的运作管理,实现国库闲置现金余额最小化、投资收益最大化,实现财政资金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的有效统一。

(四)有利于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实行国库收支一本账,便于各级政府全面掌握自己的财政实力,从而根据自己的“家底”合理举债,确定科学的债务规模、债务结构,确定合理的举债时机,一方面避免财政资金大量闲置,另一方面政府又大量举债,支付高额债券利息,增加政府管理成本。截至2015年底,根据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6万亿元,债务存量规模巨大。因此,建立健全国库一本账,合理确定举债规模,可以有效降低政府运行成本。

二、制约实现国库一本账的影响因素

实现国库一本账,将分散在各商业银行的财政专户资金集中到国库统一管理,支出由国库直接支付,无论从业务量、金额还是账户数量都增幅较大,无疑加大了国库的核算风险。

(一)各征收机关尚未全部加入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tipS),延缓了资金入库速度2009年,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先后加入了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tipS),横向联网业务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税款可以直达入库,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但因各种客观原因,财政部门和海关部门尚未加入该系统,仍然采取缴款人填制纸制缴款书——人工传递凭证——国库人员手工录入的方式,延长了资金在途时间,延缓了资金入库速度,制约了国库一本账的实现。特别是非税收入,首先在商业银行开立财政专户进行集中归集,每隔10日进行一次汇总清缴,中间环节多,自动化程序低,造成大量财政资金在国库外流转,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

(二)现行国库集中支付采取先清算后支付的清算模式,削弱了国库对财政库款支拨的监督职能目前国库集中支付系统采取由财政部门或其授权的预算单位发出支付指令,由商业银行银行先行垫付,将资金支付给各预算单位,然后每日营业终了前银行与国库进行汇总清算。在这种模式下,国库作为财政资金的最后清算者,无法对预算支出的合规性进行事前审核事中监督,只能对集中支付银行进行被动清算,削弱了国库监督职能。

(三)各地国库集中支付普及程度较低,制约了国库一本账的实现从河北省集中支付发展情况看,截至2016年1月,人民银行各级国库与财政部门、银行之间实现了集中支付电子化,人民银行经理的国库可以与银行每天进行资金清算,能够按照实际的支出科目进行账务记载。但个别商业银行支库则实行先将财政将资金拨往财政支付中心,然后由财政支付中心再行拨付给各预算单位,没有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而是实际意义上的会计集中支付,中间环节多,资金周转慢,严重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还有个别支库集中支付系统与支库国库会计核算系统呈现分离状态,系统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财政部门和商业银行各自开发导致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部门间信息共享水平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库一本账的实现。

(四)tCBS和tipS系统运行还不够稳定,直接影响着国库核算质量和资金风险,制约着国库一本账的顺利实现tipS、tCBS等国库新系统是为了适应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实现国库业务系统整合而开发的系统,对提高国库资金运行效率和国库服务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系统运行还不够稳定,还不能完全满足业务需求,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国库业务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与各级政府以及财政、税务等征收机关、各商业银行和纳税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系统一旦出现故障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不仅会危及到国库资金安全,甚至还会影响到中央银行以及各级政府的形象。如2012年5月28日-29日,因tipS生产环境迁移,部分地区在业务高峰时段出现阶段性实时扣税交易超时现象,电子缴税业务受到一定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了不利影响。一旦实现国库一本账,对系统的安全性、灾难备份以及运行维护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临的风险和考验将更为严峻。

(五)大量财政资金存储于财政专户,财力分散,不利于统筹管理财政专户是各级财政部门为核算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在商业银行及其金融机构开设的资金账户。按照核算管理的资金类型划分,我国设立的财政专户主要包括专项支出财政专户、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非税收入收缴财政专户、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赠款财政专户。财政专户的大量存在,不仅对安排政府预算形成不利影响,也影响国库监督的范围和效力,不利于财政资金的统筹管理。

(六)基层国库人员匮乏,确保国库资金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近几年,随着国库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国库信息系统的推广上线,对国库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库人员对内要扎实做好会计统计等基础性工作,对外要做好金融服务和外部监管,同时国库工作面临的外部环境也非常复杂。在各种利益和压力的驱动下,围绕国库资金博弈的主体很多,财政围绕国库资金的诈骗等犯罪行为也时有发生,民间融资和民间借贷等行为十分活跃,对国库工作的人员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和业务素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库人员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保证国库核算零差错、资金零风险的任务更加艰巨。

三、实现国库一本账,提高财政资金运行效率的具体建议

实现国库一本账,需不断加强国库制度建设、系统建设以及人员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国库整体水平。

(一)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加强与财政部门沟通,了解财政的业务需求,与财政部门共同制定相关制度,明确国库一本账的目标任务和实现途径,对各地制定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进行风险研判,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建立起全国统一的集中收付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标准、一套系统、一套流程,从而确保国库一本账的顺利实现。

(二)积极采取措施,推进国库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大财税库银横向联网(tipS)系统建设和推广力度,提高国库资金入库效率新《预算法》中,第一次明确规定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国库tCBS和tipS系统纵向打通了中央与地方国库的信息公路,横向建立了国库与财政、税务、海关、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公路,为实现国库资金收支“零在途”和业务处理无纸化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为不断提高系统功能,应积极沟通协调,加快推进财政、海关部门加入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tipS),实现非税收入和海关收入从纳税人直接缴入国库,构建国库收入的高速公路。

(三)积极采取措施,推动财政集中支付无纸化系统上线运行,实现支出直拨,全面提升财政和人民银行国库信息化管理水平积极组织力量,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发适合各级支库使用的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彻底解决国库tBS系统与集中支付系统不能实时进行信息交换的现状。通过集中支付系统,财政部门、人民银行国库和银行之间建立信息传输和共享信息平台,支拨信息直达传输,减少人工传递、数据重复录入的时间,支付指令从财政发出到银行国库部门以及到达最终收款人,计算机自动完成,风险控制逐步由人控为主转变为机控为主、人控为辅,财政支出业务基本实现电子化、网络化、无纸化处理。

(四)尽快清理整合财政专户资金,将财政资金全部纳入国库管理,实现国库一本账一是完善相关法规制度,为国库监督管理财政专户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结合当前新《预算法》的实施,将财政专户和资金管理的内容写入预算法实施条例中,明确国库对财政专户的监管管理权限,使国库对财政专户监督有法可依。二是人民银行应加强与财政部门的协调配合,对现有财政专户进行摸底清理、撤并、整合,撤销无效账户、减少低效账户、合并重复账户,减少财政专户数量,确保国家资金安全。三是完善资金管理体制,分步骤将财政专户纳入人民银行国库管理,逐步取消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财政专户,开设在同级银行国库部门,具体核算和管理财政专项资金,全面推行以国库账户为基础、人民银行直接支付为主要方式的资金缴拨制度。

(五)以人为本,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国库队伍加强国库干部队伍建设,坚持队伍建设与业务工作两手抓,切实防范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一是选配业务水平高、政治素质过硬的人员充实到国库队伍,选拨配备高素质的人才。二是加强对现有员工的培训力度,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国库从业人员进行国库新业务、新制度以及财税知识的培训,切实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不断提升业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三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顺应财税改革的新形势和新业务,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国库队伍。

参考文献:

[1]罗文欣.国库一本账对国库会计核算的影响和挑战[J].经济论丛,2016年11期

[2]李勇.我国财政专户管理现存问题及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构建[J].地方财政研究,2014年02期

财政国库工作思路篇7

述职人,aaa,现任***市财政监督检查局局长。2010年,在市财政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省财政监督检查局的具体指导下,我带领市财政监督检查局全体同志,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奋斗,顽强拼搏,积极进取,争先创新,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本人主要情况述职述廉如下:

一、政治表现情况:一年来,能坚持学习先行,理论领先,把增强党性观念作为学习的根本任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以创新的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态度,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做到识大体、顾大局,从思想上筑起了牢固的道德防线,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认真执行《廉政准则》,尽职尽责,没有利用职务和工作之便收受礼品、礼金等违法违纪的行为,真正把《廉政准则》落到了实处,达到了勤政廉政的要求。我能认真执行和严格遵守党纪国法,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做到生活上廉洁俭朴、工作上秉公办事、经济上公私分明。严格约束自己,积极参与机关廉政建设,努力做到党员领导干部所必须的素质要求,发挥好党员领导干部的应有作用。

二、工作表现情况:我能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工作中任劳任怨、脚踏实地,把科学的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并努力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能根据我局的工作性质,不断学习业务知识,提高领导能力,积极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1、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2010年度财政监督工作计划,为保证工作计划的较好落实,进行了春季财政监督内部业务知识培训,系统学习了有关财政监督的法律法规和检查必需的业务知识,为更好地做好全年财政监督检查工作打好了扎实基础。

2、配合省财政厅对我市永合、三川和***县三个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调研。对省拨的农村技术人员培训等经费进行绩效检查。对***县农村义务教育化债奖补资金和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资金进行专项检查,共涉及资金4600多万元。对五河县开展了再生资源增值税退税审核工作监督检查,严格按照文件要求进行审核,及时向省财政监督局、财政部驻安徽专员办报送材料,并确保上报材料真实、准确、完整。

3、参加了省财政监督检查局部分市、县工作座谈会和全省财政监督工作会议,我局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被省财政厅评为先进集体,我在全省财政监督检查工作会议上介绍了我局的创新工作经验。

4、接待了财政部、省财政监督检查局的领导莅临我市检查指导工作。接待了中央治理“小金库”工作检查组到***对“小金库”治理“双零”县区的检查。中央检查组对我市的“小金库”治理工作特别是“三个结合”从源头上治理“小金库”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根据录音整理编发了中央检查组和市领导的讲话材料,省“小金库”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简报第48期专题介绍了我市“小金库”治理的做法和经验。

5、组成检查组对市规划局进行了2009年度规划设计500万元专项资金和对市文化局2009年度组织的“祖国万岁”和琵琶大赛活动25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了绩效检查。积极开展了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全市(包括三县)共检查了13户单位,其中8户行政事业单位、5户地方国有企业。市本级检查了9户,5户国有企业、4户行政事业单位。检查组结合被查单位的有关财务资料和主要检查范围的实际情况,实施了包括核对账表、抽查会计凭证、抽查实物资产及询问相关人员等必要的检查程序。共查出违规问题金额16039.24万元,其中会计核算不实金额16039.08万元,补缴各项税款金额0.16万元,对被查单位存在的问题按照相关政策法律规定进行了处理。

6、认真扎实地开展了“小金库”治理工作。根据省统一部署,召开了县、区电视电话会议,对我市县、区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今年的“小金库”治理工作进行部署。及时调整了市“小金库”治理领导小组,吸纳了市民政局、市国资委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下发了《***市社会团体、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对2010年“小金库”治理的范围、政策、规定和要求又进一步进行明确要求。为使“小金库”治理工作取得好的效果,我组织人员利用***电视台、***日报、***人民广播电台、***市政府网、***财政局网等新闻媒体,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地向社会广泛宣传报道全市“小金库”治理工作有关情况和政策。各县区、市直各主管单位也立即行动,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层层召开会议,采取得力措施,认真抓好落实,在全市上下积极营造了“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浓厚氛围。同时各县、区“小金库”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分履行职责,加强组织协调,设立举报电话,公布举报电子信箱,建立举报登记制度,支持群众监督,认真受理每一件信访举报,确保“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有效开展。我还建议市“小金库”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于7月份派出3个督导组,由办公室副主任带队,分赴三县六区进行督导。于9月14日,9月21日分别召开了三县六区,市直各社会团体主管部门、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办公室主任财务负责人会议,进一步宣传“小金库”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政策,对治理过程中的具体工作提出要求,会上传达了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小金库”治理领导小组组长顾世平的三点重要指示,并在工作中抓好贯彻落实。我市“小金库”治理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回头看”期间共自查自纠“小金库”资金334.46万元;全市404个社会团体自查自纠“小金库”8个,资金91.14万元;210个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自查自纠“小金库”1个,资金48万元。收缴22万元,对13名涉及“小金库”的领导和责任人员进行了党纪政纪处理。

通过本人的述职述廉活动,既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也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一是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不高;二是财政监督的广度、深度和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工作的进取精神仍需进一步提高。我要主动克服自身不足,严格要求,争取更大成绩。

三、对今后的思考:

2011年,我要带领全局同志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紧紧围绕财政工作重点、民生工程,依法实施财政监督,扎实推进财政监督工作高效科学运转,确保财政资金使用规范、安全和有效,全面提升财政监督能力。按照“大监督”“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监控”的理念和要求,进一步研究探索加强财政监督工作的方式和方法,要寓监督于管理之中,促进监督与管理的有机融合。构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监督检查、绩效评价”四位一体的监督管理新机制。努力使财政监督覆盖到财政工作的各个方面,扩大到财政职能所涉及的各个社会领域。

 

1、开展调查研究,创新财政监督机制。转变财政监督工作作风、规范财政监督检查行为、扩大财政监督成效。2011年,我将带领全局同志积极开展财政监督工作调研活动,不断探索财政监督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和新思路。将借助报刊等多种宣传媒体,及时向政府部门、社会公众以及财政厅宣传我市在财政监督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和工作成效。同时,对财政监督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政策要求,积极同有关部门协调、沟通、以争取各界对财政监督工作的支持与理解,不断提升财政监督的作用和地位。

2、采取切实措施,深化财政内部监督。我局将根据财政监督职能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财政系统内部监督,以提升理财能力和理财水平。依托金财工程的信息平台,对局机关内部业务科室的制度建设、指标分配、资金拨付、预算追加等内部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财政管理和财政资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实现财政系统内部全程动态监控。同时,积极探索内部监督结果应用的制度化,努力探索内部监督的新方式,在重点关注被查单位内部管理的基础上,选择一些影响面较大的专项资金,实施跟踪问效,推动财政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3、依法监督检查,打造诚信财务秩序。2011年的财政监督工作将在“抓住一个中心、围绕一项改革,深化四个检查”上作好文章、下大气力。即:抓住财政重点工作和中心工作开展监督检查。在收支并举、内外并重、城乡结合上做文章;在预算编制、专项审查、跟踪问效上下功夫。要在树立“大监督”模式上探索改革。闯出一条有特色的新路子。要在四个方面强化财政监督检查。一是以非税收入为切入点,开展财政收入检查。重点检查行政事业性收费、国有资源和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罚没收入等贯彻执行“收支两条线”情况。通过非税收入运行质量的全面检查,对非税收入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安全性进行客观评价,为建立稳定的财政收入保障机制提供决策建议。二是以综合预算为突破点,开展部门预算检查。选择一些部门和重点项目资金进行跟踪问效,对财政资金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效益性进行深度剖析,对检查中发现的违规违纪的问题,在加强整改的同时,依法进行处理、处罚。三是以“小金库”治理工作为防控点,建立健全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发挥综合效应,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防止“小金库”问题的继续发生和死灰复燃。不断加大对“小金库”的日常治理力度,针对治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完善制度,深化改革,强化源头治理。四是以会计信息为深入点,深入扎实地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根据财政部和省财政厅的统一部署,对我市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机构进行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着重规范被检查单位的会计行为,促进其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我市创造良好的会计、经济秩序,充分发挥财政监督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保驾护航作用。

财政国库工作思路篇8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推行,对加强财政财务管理,提高财政资金支出信息的透明度有很好的效果。同时,传统的财务管理带来的成本高、效率低、管理难、风险大的问题进一步显现。公务卡作为一种便捷透明、高效的现代支付结算工具,对规范现金使用,加强财政财务管理,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有着积极的意义。也是方便单位公务支出用款,简化财务报帐结算流程,减轻财务人员实际工作量的需要。建立公务卡制度可以进一步提升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提高财政支出透明度,财政部门可以有效监控公务消费的真实性和规范性。

二、建立公务卡制度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

建立公务卡制度,是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公务卡管理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公共财政的改革方向,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公务卡及电子转账支付系统为媒介,以现代财政国库管理信息系统为支撑,逐步实现使用公务卡办理公务支出,最大程度地减少现金支付结算,强化财政动态监管,健全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

建立公务卡制度必须坚持“四个有利于”的基本原则:有利于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有利于加强财政动态监管;有利于方便预算单位用款;有利于分步实施。

三、建立公务卡制度的主要内容

按照上述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公务卡实行:“个人先行支付,单位审核报账,财政实时监控”的操作程序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务卡实施范围、公务卡的办理、公务卡的使用、公务卡刷卡消费、公务支出的财务报账、公务卡的信息管理与动态监控。

公务卡是金融机构为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发放的,具有一定透支额度与透支免息期,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信用卡。公务卡分个人公务卡与单位公务卡两种。

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公务支出均属于公务卡制度的资金实施范围,包括差旅费、会议费、招待费等日常公用支出和零星购买支出等。

持卡人从事公务活动中,在公务卡消费的资金范围和授信额度内刷卡消费。单位财务部门对持卡人申请报销的公务支出,通过信息系统对刷卡消费凭证和发票进行查验、核对,审核无误后予以报销,并由财政财务部门向公务卡划款。

公务卡所有公务消费信息纳入财政集中支付系统与银联交易业务系统。用卡单位通过系统查询办理资金结算、财政部门通过系统实行动态监控、银联与银行实行信息维护。

四、建立公务卡制度的具体要求

1、一律使用中国银联标准信用卡。按各银行的上级省分行自行设计的公务卡卡面,卡面注明“预算单位公务卡”。

2、做好公务卡管理系统开发应用工作。直接使用省财政厅开发的公务卡管理应用软件,建立国库集中支付软件与公务卡软件的无缝连接。

3、把握好公务卡信息的保密性要求。公务卡是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专门使用的信用卡,它包括了大量的公务人员个人信息、公务活动信息以及有关的交易数据和明细信息,单位在推进改革时务必高度重视,加强管理。

4、妥善处理好公务卡私人消费信息问题。按照规定公务卡允许用于私人消费。任何人不得收集、查询或公开公务卡中的私人消费信息。

五、建立公务卡制度的实施步骤

我县建立公务卡制度采取积极稳妥的推进办法,实行“先试点、后扩面”的实施步骤。从2013年6月1日起,县财政局已经先行启动公务卡制度试点改革,并积累了一定经验。按照上级部署要求,各地必须扩大公务卡实施范围,并推广到所有的行政事业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公务卡制度从本文件发出之日起开始实施。

六、建立公务卡制度的配套措施

1、构建制度办法。制定《县行政事业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各行政事业单位制定本单位内部公务卡结算的财务管理办法。

2、选择银行。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县财政部门在人民银行县支行的配合下择优选择确定公务卡应用推广银行。

财政国库工作思路篇9

2009年以来,全国“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效,中纪委书记贺国强同志在2011年9月23日的反腐倡廉专项治理工作汇报会上,对“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给予了肯定,并提出了“认真总结经验,建立长效机制”的要求。铁道部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铁路防止“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指导意见》(铁财〔2011〕81号)《关于印发的通知》(铁财〔2011〕181号)等文件,对铁路系统防止“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论述了如何在铁路运输企业逐步建立从源头上防止“小金库”的长效机制,铲除“小金库”赖以生存的土壤,彻底清除“小金库”。

一、提高思想认识,筑牢思想堤坝

(一)充分认清“小金库”的危害

“小金库”虽小,但其危害性却不小,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小金库”不仅为少数领导者违规使用资金提供了条件,而且成为贪污挪用或集体私分的对象,导致某些单位腐败问题层出不穷,给国家财产和集体利益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腐蚀了党的领导干部,“小金库”已成为一些单位领导干部游山玩水、滥发奖金、请客送礼的重要资金来源,对一些不正之风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损害了干群关系,影响极为恶劣。干扰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小金库”长期运行在缺乏监督的环境下,影响企业收入分配的公平、扰乱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妨碍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开展法制、职业道德教育,筑牢思想堤坝

认真学习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为规范财政秩序,严肃财经纪律,惩处设立“小金库”违纪行为,中央纪委对设立和使用“小金库”款项违纪行为使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解释中明确了对负有责任的领导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中的中共党员追究责任。要认真开展从政道德教育、党纪国法教育、警示教育和组织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将党纪国法教育作为领导干部应知应会、上岗任职的基本要求,定期开展警示教育,警钟长鸣,让领导干部始终居安思危,始终如履薄冰,时刻牢记从安到危仅仅一瞬之间,从功臣到罪人仅仅一步之遥。

二、分析查找原因,找准问题根源

(一)现阶段“小金库”特点

一是点多面广,具有普遍性。有些单位“小金库”从机关到各车间科室、班组层层设立;二是方式转换,具有同伙性。“小金库”的存在已从直接逐步向间接方式转变,许多“小金库”通过权力下放或转移到下属单位,使下属单位成为其“小金库”;三是手段狡猾,具有隐蔽性。私设“小金库”的形式越来越隐蔽,无账、假账、账外账,方式层出不群;四是越来越大,具有权力性。“小金库”绝大部分集中掌握在单位领导或具有业务审批、业务外包等权力的少数人手中,金额大,支配随意性大。

(二)滋生“小金库”的原因

(1)个别人员法制观念淡薄;(2)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3)没有配套的外部监督机制;(4)惩处力度不强导致“违纪成本”过低;(5)部门保护主义做祟。

三、完善制度建设,严格责任追究

防止“小金库”,制度是基础,执行力是制度得以有效落实的重要保证,把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行政监察紧密结合,增强监督的整体合力。

(一)加强内控建设,切断“小金库”资金来源

不少单位的内控制度不健全或形同虚设,是导致“小金库”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实现监督关口前移,规范权力运行,铲除“小金库”滋生蔓延土壤。

1.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决策民主化。坚持民主集中制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实行集体共议、民主决策、内部牵制、外部监督的精细化管理,建立决策目标、执行责任和考核监督三个体系,构建民主理财制度,切实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2.进一步落实岗位责任制,实现权力制约。落实岗位责任制尤其要明确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小金库”问题第一责任人职责。贯彻落实不相容职务分离的规定,以“制约权力”为核心目标,科学设置岗位权限,明确各单位建立“小金库”问题问责制,增强单位负责人内控意识和责任意识。

3.进一步完善授权审批制度,严禁越权审批。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和经办人的职责范围、经济业务处理权限。经办人在授权范围内办理经济业务,对超越授权服务审批的事项,经办人有权拒绝办理;单位负责人在其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避免越级、违规审批情况发生。特别是对货币资金支出不得超越权限审批,大额资金要实行联签程序。

4.进一步建立健全财务收支监督管理制度。完善银行和现金管理制度,强化银行和现金管理;完善会议费、培训费等制度,制定开支范围和标准;强化财务票据统一管理制度,加强对入账票据真实合法性的审核,堵塞漏洞,杜绝虚列、多列支出设立“小金库”。

5.积极推行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制度。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支持、监督财务工作,严肃财经纪律,加大经营管理领域重大事项公开力度,建立经费使用和工资奖金分配台帐,定期通报财务收支情况,确保职工知情权,防范暗箱操作,实现各项经济活动阳光化运行,形成广大干部群众促进单位负责人遵纪守法,单位负责人监控广大干部群众照章办事,上下良性互动的氛围,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

(二)加大监督力度,完善监督机制,确保“小金库”无处藏身

执行力是制度得以有效落实的重要保证。当前,私设“小金库”形式多种多样,隐蔽性越来越强,这就要求必须紧紧抓住监督这个关键点,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有效防止权力失控、行为失控。

1.突出监督重点。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的监督,特别要注意对单位“一把手”和“一支笔”的监督,针对当前财务运行实际情况,加大对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车皮计划审批等权力关键环节的风险监控力度,规范运作程序。

2.实行全程监管。强化超前防范和动态监督,实行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的全过程实时管理体系,将监督渗透到经济活动各个层面,实现无盲点监管,切断“小金库”资金来源。

3.拓宽监督范围。一是强化职能部门协作力度,形成以纪检监督、组织监督、审计监督等职能部门监督组成的全方位监督网络,坚持经常检查、定期检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单位内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上下一起动手解决“小金库”问题的“联动网”;三是大力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发挥党内外群众、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4.注重查缺补漏。有效借助日常监督与重点检查工作平台,全面排查生产经营管理、财务和资产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各类隐患,认真梳理业务流程,堵塞死角漏洞,着力压缩“人为因素”和“弹性空间”,确保“小金库”无处藏身。

财政国库工作思路篇10

衢州市预算执行动态监控运行情况及存在问题

衢州市级财政部门自2008年开始启动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2010年263家行政事业单位开始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2011年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实施公务卡制度改革,2012年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取消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存款账户,将单位历年结余资金和往来资金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并统一使用“金财工程”一体化软件进行会计核算。

2013年,为进一步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市级财政部门启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工作,制定下发了《衢州市市级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管理暂行办法》,监控对象为市级国库集中支付单位和国库集中支付银行,监控资金范围为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的所有财政性资金,监控内容主要涉及预算单位银行账户、资金支付、银行业务等方面,同时明确了动态监控方式、违规处理程序、各部门工作职责等。从2013年二季度试点运行情况看,市级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在加强单位资金支付、现金使用、银行清算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监管作用,但由于系统建设明显滞后于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进程等原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工作的有效开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有待提高。有的认为,目前市级财政部门实施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财政监管的成效已经非常明显,没有必要再搞财政动态监控,存在畏难情绪和观望思想。有的认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已经困住了单位资金使用的手脚,喘息未定之时财政部门又要进行动态监控,不愿主动支持改革。还有的认为,按照国库集中支付“三不变”原则(预算单位资金使用权限不变、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权限不变、预算单位会计核算权限不变),财政资金使用的责任主体是部门单位,如果单位在资金使用方面发生违规违纪情况,可以发挥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作用,财政部门没有必要管得太多。这些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致使改革难以顺利开展。

二是信息系统有待完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保持并实时更新交易记录,确保实现预警高效和信息集成,从而达到实时动态、智能预警、综合分析、实用兼容等核心主体的功能目标。2013年初,衢州市级财政部门安装并使用了一期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软件。由于一期软件不够成熟和完善,再加上财政动态监控规则的设置还有待规范,致使目前市级财政动态监控工作仍采取人工监控与系统监控相结合的方式,增加了财政部门的日常工作量,降低了监控工作效率。

三是监控范围有待扩大。目前,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是以国库集中支付大平台为依托的,由于市级财政部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财政专项资金尚未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同时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只对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中财政授权支付业务进行监控,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财政动态监控效能的有效发挥。

四是配套措施有待加强。由于目前部门预算编制精细化、科学化程度还有待加强,相关配套的法规制度还需完善,财政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管理的依据有待健全,预算单位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财务基础相对薄弱等,影响到监控工作的有效开展。

推动市级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建设的思路

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是国库集中支付有效实施的保障和手段,是预算执行管理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预算执行动态监控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强化宣传培训为出发点,实现认识新提高。要充分认识建立健全动态监控机制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宣传财政动态监控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及时向当地政府领导汇报,提高各个层面人员对改革工作的理解和认识,取得支持和配合。与此同时,要认真组织开展预算法律法规、制度和财政动态监控软件操作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切实加强财政、部门单位、银行的沟通和协调,着力提高监控人员和银行相关人员政策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实务操作能力。

二是以细化部门预算为切入点,实现管理新突破。要按照科学规范和统筹发展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充分考虑预算执行、绩效评价、财政监督和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进一步细化部门预算编制,将预算项目细化到具体的支出项目,使所有的部门预算都建立在明晰的基础上,提高预算编制透明度,为实施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三是以系统制度建设为着力点,实现监控新模式。要加快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信息系统建设,高度重视监控系统在预算执行监控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统筹规划,周密部署,结合“金财工程”总体规划和财政信息化建设特点,充分考虑系统建设的前瞻性和整体性,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财政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管理工作的需要,降低财政资金支付风险。要加快预算执行动态监控运作机制建设,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执法责任,对财政资金活动中违规和不规范行为的核查纠正及处罚都能有严格的制度规定,确保财政执法科学、严谨、合法、有效。要及时跟踪预算单位财政资金的支付过程,实时监控支付信息,及时督促纠正违规或不规范行为,通过综合核查、动态监控、信息披露、检查通报、处理整改等手段的综合运用,提升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水平。要建立月、季、年报及专项报告等各种形式,对监控发现的问题及新情况、新动态进行分类梳理分析,挖掘根源、提出对策,及时提供有效信息和决策参考,促进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更加规范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