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扶贫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39:15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1

这次会议是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扶贫办单独设立后的第一次全体会议,这次会议的规格比较高、规模也比较大,这充分体现出县委、县政府对扶贫解困和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抓好此项工作的决心和力度。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客观总结前段工作,部署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扶贫任务,研究各项推进措施,进而动员全县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开创我县扶贫解困和开发工作的新局面。

一、客观总结前段工作,切实增强做好扶贫解困和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年初以来,全县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工作会议精神,在抓好扶贫攻坚、关爱城乡弱势群体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十分明显的工作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扎实开展各项帮扶活动,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态势。在春节和春耕生产期间,县、乡村干部共为农村贫困户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近40万元,担保贷款278万元。与此同时,各有关部门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开展扶贫帮弱工作。民政局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共发放低保资金200万元,下拨救灾救济款60多万元;教育局通过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共为城乡贫困学生减免书费、学杂费86.2万元;卫生局积极开展送医送药活动,先后8次深入贫困村和老区村,为2000多人进行义诊,免费发放药品8400多元;计生局深入实施“幸福工程”,共投放资金90余万元,扶持贫困母亲425名;统战、工商联积极开展“光彩事业”活动,使近3500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工会深入推进第二轮城镇“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共为城镇困难职工落实扶贫项目400多个,使400多人实现了再就业;妇联通过开展“爱心献春蕾”活动,为120名贫困女童解决助学资金6500元。与此同时,县直、中省直等其它各部门也都紧紧围绕扶贫解困送温暖活动,积极主动地为贫困户送钱送物,得到了城乡贫困户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二是进一步理顺工作体制,实现了扶贫解困和扶贫开发工作城乡统筹。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快和谐**建设步伐,经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把原来的县扶贫办从农委中划出来单独设立,成为县政府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其职能是综合协调、统筹安排城乡的扶贫解困和开发工作,定编7人,由一名常委担任办公室主任。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的绥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进行调整(由**县长任组长,我和**、**、**同志为副组长,组织部、财政局等30个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调整及扶贫办的单独设立,进一步理顺了工作体制,实现了城乡统筹、协调运作。所有这些,无疑为今后我县的扶贫解困和开发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加强对上和对下沟通,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扶贫办单独设立后,很快进入工作状态,积极进行对上和对下的沟通和联系,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对上我们在市扶贫办的支持和引导下,与省扶贫办进行了工作对接,就有关情况向省扶贫办领导同志进行了汇报,省扶贫办对我县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拿出了支持我们工作的初步意见,答应在2006年扶贫开发重点村启动时,给我县增加2—3个村。同时对革命老区天放村再扶持3—5年,并为县扶贫办配备了电脑。对下广泛开展了调查研究,前段时间,**同志带领有关同志深入到泥尔河、后头和城镇有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摸清了我县基层扶贫工作的总体情况,并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推进措施和意见,为今后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前段时间的工作成效比较明显,但是应该看到,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与省市和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与城乡贫困群众的期望值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扶贫办刚刚组建,工作机制需要逐步健全和完善,工作内容需要丰富和创新,制约工作有效开展的问题还需要逐步加以解决。从客观来说,虽然我们这些年在扶贫上花费了许多精力,投入了许多资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城乡贫困面仍然比较大。据统计,全县城乡共有贫困户7360户,20931口人。其中,农村的社会救济户占农村贫困户40%,贫困开发户占60%,城镇的社会救济户占城镇贫困户的60%,贫困开发户占40%。由此看出,我们今后的工作任务将会相当艰巨。从主观来说,部分乡镇、部门对扶贫解困和开发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没有真正摆上位置、纳入日程,帮扶层次还比较浅。一些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和应付心理,没有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帮扶,帮扶效果不明显,影响了全县扶贫工作进程。

正确认识过去我们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是我们做好今后工作的前提。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扶贫解困和开发工作,特别是新一届的中央领导集体十分强调以人为本,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更加重视扶贫工作。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扶持城乡弱势群体,解决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问题。抓好城乡扶贫解困和开发工作是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全国扶贫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造和谐**的具体体现,也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客观要求,更是加快发展、富民强县,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一定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清并驾驭当前扶贫工作所面临的有利和不利形势,切实把扶贫解困和开发工作当作严肃的政治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紧紧抓在手上,并且切实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二、明确工作思路和任务,努力提高扶贫解困和扶贫开发工作水平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县扶贫解困和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绥棱为宗旨,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艰苦奋斗、综合开发、持续发展,坚持扶贫与扶志、“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以项目开发为重点,以资金扶持、政策扶持为手段,有重点、分阶段推进,不断提高扶贫解困和开发工作的水平,确保所有的贫困户生存有保障,养老有依托,城乡贫困开发户实现脱贫目标,为加速构建和谐**,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而奋斗。按照这一思路,我们今后要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城乡贫困户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据调查了解,城乡贫困户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穷在思想上。有的是文化素质比较低、好逸恶劳,大钱挣不来,小钱不愿挣,没钱花、没饭吃就知道找政府,等、靠、要思想严重,不愿意通过吃苦耐劳实现脱贫;有的是因灾因病造成贫困之后,感到生活无望,悲观厌世,破罐子破摔,没有勇气脱贫;还有的是受资金、技术等因素制约,只把眼光盯在仅有的一点土地上,没有门路脱贫;有的为了给儿子成家债台高筑,而儿子又不尽赡养义务,造成老人极度贫困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城镇、在农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事物的发展变化,内因起决定作用。我们要搞好扶贫解困和开发工作,首先要在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上狠下功夫,想方设法,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要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特别是身边的脱贫致富典型,对广大贫困户进行教育引导,让他们认识到物质贫穷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精神贫穷,进而做到贫穷不失志。我们城乡广大帮扶干部要学会做贫困户的思想工作,用智慧、用诚心和爱心去调动贫困户自主脱贫的积极性,促使其尽快找出路、想办法,全身心地投入到脱贫致富的实际行动中来。总之,我们要把加强对贫困户的思想教育作为扶贫解困和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贯穿始终,常抓不懈。

2、开展扶贫济困行动,解决城乡贫困户生存保障问题。城乡的社会救济户,主要是指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或扶养人;痴苶呆傻、盲聋哑、肢残等残疾人;患大病的;单亲家庭;子女无力赡养的年迈老人;城镇的下岗职工吃饭有困难的。这部分贫困户生活相当困难,如果得不到社会救济,其基本生存问题都无法解决。我们要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角度,从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把对社会救济户的救助问题作为扶贫解困的重要内容来研究,采取有力措施保证这部分贫困户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一是努力扩大城镇低保覆盖面。从社区掌握的情况看,城镇的特困户按照低保标准,该纳入的绝大多数已经纳入了,但是随着企业转制的逐步深入,下岗职工增多,就业压力比较大,符合低保条件的职工家庭越来越多,由于我县的低保保障能力有限,这部分人目前还没有被纳入到低保范围。对此,一方面,要加大对上的争取力度,扩大国家对我县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投放规模。另一方面,要加强动态化管理,尽可能让那些够低保标准的贫困户纳入进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二是探索建立城镇综合救助体系。按照年初县委工作会议要求,由扶贫办牵头,相关部门参加,抓紧研究建立衣食、医疗、住房、取暖、教育、就业、法律“七位一体”的城镇综合救助体系,为全县最终建立起扶贫解困的长效机制打好基础。三是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村低保试点工作。此项工作是省委支持绥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市委已经作出了明确部署,预计年底前在全市农村相继铺开。我县要在总结推广**、**低保试点经验和广泛调研、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按照市委有关要求,做好我县农村低保试点工作,切实为农村贫困群众谋利造福。四是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扶贫解困送温暖活动。教育局和团委联合开展的“城乡手拉手”、妇联开展的“爱心献春蕾”、卫生局开展的“送医送药下乡”、统战部开展的“光彩事业”、计生局开展的“幸福工程”等活动,都是这些部门结合自身实际,针对城乡弱势群体开展的“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是全县扶贫解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要继续坚持搞好。与此同时,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创新活动的载体和形式,通过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努力把社会各方面力量动员起来参与扶贫解困,为政府分忧,为城乡贫困户解决燃眉之急。

3、积极推进开发式扶贫,增强城乡贫困户的自主脱贫能力。开发式扶贫是开展扶贫工作的重点,也是扶贫工作潜力所在、成果所在。为切实搞好开发式扶贫,结合我县实际,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坚持不懈地实施城镇“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在我县已实施了一年半的时间,总体上工作效果不错,工作位次在市里排位比较靠前。但是客观地说,我们的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帮扶对象确定不够合理,个别帮扶干部对帮扶工作重视不够,走过场、应付了事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确保如期完成市里下达的脱贫目标。工会和“一帮一”办公室要扑下身子,深入到户,科学认定帮扶对象,对应属于民政部门救济的,要移交民政部门,纳入低保范畴;对于相对富裕户,要在考查认定基础上,做出相应调整。广大帮扶干部要带着感情和责任做工作,在真帮实扶上下功夫,切实为帮扶对象确定发展项目,落实就业岗位,为困难职工实现脱贫创造条件。针对城镇“一帮一”的困难职工户,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大体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措施:①对那些有经营头脑又恳于吃苦耐劳,但缺资金、无门路的,要帮助其联系项目,落实生产资金;②对那些有技术专长的下岗职工户,要帮助联系就业岗位;③对身体状况比较好,家庭能离得开的下岗职工,可以帮助联系外出搞劳务。与此同时,要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并结合我县实际,完善落实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促进快速脱贫。要完善“一帮一”优惠政策,协调督办政策落实。要加强对帮扶干部的督促考核,加强对扶贫对象的动态管理,确保“一帮一”工作取得实效。二是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集中帮扶农村贫困开发户尽快脱贫。全县农村贫困开发户近2000户,加快这部分贫困户的脱贫步伐是我们今后扶贫开发的重点内容之一。要明确目标,分段推进。农村力争在2006年使水田村屯和贫困面不大的部分旱田村屯的贫困开发户实现脱贫;2007年使那些工作基础较好,但贫困面较大的旱田村屯的贫困开发户实现脱贫;2008年使那些工作基础差、贫困户多、工作难度大的旱田村屯的贫困开发户实现脱贫。要因户制宜,对症下药。被列为贫困开发户的贫困户,因致贫原因不同对应的扶贫措施也不同。对于农村贫困开发户的帮扶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①对那些有经营头脑、又吃苦耐劳、有强烈致富愿望的贫困户,要为其落实如养殖、特色种植等项目,并帮助解决生产资金和技术难题;②对那些土地相对较少且种不好地的贫困户,要帮助其转租土地,并联系外出搞劳务;③对那些土地较多,但因多种原因承包田长期转租,如今土地升值要不回来,要做到民间调解和司法介入相结合,帮助其要回土地,进而实现脱贫。要加强培训,提高素质。扶贫办要与职业技术学校搞好衔接,拿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加紧组织培训,使贫困开发户尽快提高生产技能和本领,为实现脱贫目标创造条件。要建立扶贫开发基金,滚动发展。针对大多数贫困开发户在发展生产上缺少启动资金的实际,要寻求各种筹资渠道,建立起扶贫开发基金,从而实现分散资金捆绑滚动使用,促进扶贫开发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三是稳步实施“整村推进、滚动发展”扶贫开发计划。所谓“整村推进”就是以扶贫开发重点村为对象,以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为核心,以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科学规划,整合资源,集中投入,规范运作,分批实施,逐村验收的扶贫开发方式。所谓“滚动发展”是指扶贫开发重点村贫困户在得到政府扶持后,在规定扶持期内返还部分实物或资金,用于再扶持其它重点村、贫困户的扶贫方式。我县2001年被省里确定的扶贫开发重点村有10个。目前,**村已经运作完成(已经启动的重点村,省拨付资金都在百万元以上),正在实施后头乡振东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是以实施项目为主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应付成分,各项工作和每个项目的各个环节,必须严格按照省里的要求规范运作。当前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对于已经推进完成的长山一部村,要加强项目实施的后期管理,比如扶贫牛项目,按照“放母还犊”的原则,扶贫办和有关乡镇要与贫困户按期对接,切实把资金和实物收回来,为再扶持其它贫困户作准备;对于正在实施的后头乡振东村,要加紧制定好扶贫开发项目的计划和预算,并坚持严密、周全和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确保每个项目都按要求科学合理运作,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建设任务;对于没有启动的村,也要加紧项目的贮备和申报工作,拿出整村推进的意见和计划,及时与县扶贫办沟通,为今后顺利启动做好准备。与此同时,扶贫办要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各项工作,并和省市扶贫办搞好沟通,为我们今后争取更多的扶贫开发项目和资金打下良好基础。

三、强化组织领导,确保扶贫解困和扶贫开发工作顺利进行

扶贫解困和开发工作能否抓好,关键在领导。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要从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的高度,切实强化对扶贫解困和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真正摆上位置,纳入日程,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1、健全组织,明确责任和新的职能。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扶贫开发办公室都分别作了相应的调整,各乡镇、各部门都要按照县里的组织形式,建立健全相应的扶贫开发领导机构,真正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组织领导体系。各乡镇、各部门要切实解决抓和不抓一个样、抓好抓坏一个样的问题,对工作指标要量化分解,责任到人。要继续实行干部包扶责任制。城镇要将县直各部门、各单位,中省直各单位按城镇七大社区进行分解,各部门、各单位再根据实际情况对部门领导和干部职工进行具体分解,进而把个人包扶责任上升为部门包扶责任;农村各乡镇也要为乡村两级干部落实包扶贫困户的任务。

2、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各部门、各单位协调配合。县扶贫办是全县扶贫解困和开发工作的综合协调部门,必须担负起牵头拿总、统筹调度的职能作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城镇贫困户要由**镇统一管理,并与扶贫办、工会和民政等相关部门搞好沟通。**镇、工会、民政、教育、卫生、计生、统战、群团等部门,涉及到扶贫工作意见、建议以及开展活动情况,要及时向县扶贫办报送,便于县委、县政府对城乡的扶贫解困和开发工作全面掌握和了解。对于全县范围内的扶贫解困活动,扶贫办要统筹安排,统一调度,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各成员单位及各包扶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按照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合力攻坚,真正形成多方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2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扶贫解困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提升我县扶贫解困工作的整体水平,切实保障贫困群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为构建和谐XX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主要内容

扶贫解困工作以县委、县政府为主导,采取职能部门承办、相关部门配合的方式进行。各乡镇、各部门要在走访调查、摸清底数的基础上,逐级上报,确定帮扶对象。扶贫解困对象主要为城乡低保户、受灾户、贫困户、优抚对象和城内特困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在扶贫解困方式上,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帮扶活动,千方百计解决好贫困群体的生活难题。

三、工作任务

(一)解决城乡困难户越冬取暖问题

1、由民政局负责,积极对上争取城乡低保户冬季取暖补助资金800万元。其中,农村200万元,补助8000户,每户250元标准;城镇600万元,补助1万人,人均600元标准。此项工作于12月15日前完成。

2、由总工会负责,县委督查室督办,副科级以上干部要在两节期间对所帮扶的城镇“一帮一”户进行走访慰问,直接捐赠煤、玉米芯、玉米秸秆压缩块等取暖物资(每户按半吨煤标准),以帮助其解决越冬取暖问题。此项工作于2010年1月25日前完成。

(二)解决极贫户口粮问题

1、由民政局负责,积极对上争取资金,在“爱心超市”以口粮的形式,无偿救助城镇低保户中的极贫户,救助500人。

2、由民政局负责,积极对上争取资金160万元,用于购买救济口粮,救助农村受灾户、贫困户6000户,2万人。

(三)解决城乡特困人口因病致贫问题

由民政局负责,积极对上争取大病救助资金340万元。其中,200万元用于解决城乡低保户、优抚对象、低收入人群及因病致贫户的医疗救助问题,救助农村400户、城镇200户;90万元用于农村低保对象、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老党员、孤儿等民政救助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救助3万人;50万元用于解决城镇低保对象参加城镇“双低”人群医疗救助保险费用,救助1万人。

(四)解决贫困人口住房问题

1、由建设局牵头,城工委配合,对上争取资金150万元,为1645户城镇低收入家庭中的无房户、特困户和人均居住面积低于15平方米的困难户发放廉租住房补贴。此项工作于12月31日前完成。

2、由残联负责,对上争取资金45万元,改造贫困残疾人危房60户。

(五)解决困难家庭学生上学问题

1、由妇联负责,积极对上争取资金1.6万元,为所包扶的贫困女童发放助学资金,救助53人,每人每年300元标准。

2、由教育局负责,积极对上争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费和普通高中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430万元。救助标准为小学生每人每年500元、初中生每人每年750元、高中生每人每年1000元。

3、由团县委负责,积极对上争取希望工程救助资金3.6万元,救助特困大、中、小学生,救助标准为大学生每人每年2000元、高中生每人每年1000元、小学生每人每年180元。

4、由残联负责,对上争取资金1.7万元,资助残疾学生28人,并推荐11名残疾人到省残联体校学习。

(六)解决贫困户过春节问题

1、由民政局负责,组织社会各界捐款,筹集捐款60万元。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要求和部署,结合我县实际,全面开展“慈善救助一日捐”活动,筹集的善款用于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捐款标准:在职正、副处级干部每人200元,正、副科级干部每人100元,村党支部书记每人100元,一般干部职工每人60元,捐款人数以在职干部职工人数为准;单位捐赠1个工作日的办公经费(每月按22个工作日计算);生产和经营性企业(包括国企、民企、私企、股份制企业)捐赠1日的净利润;其他有经济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参考以上标准捐赠,多捐不限。各单位于12月14日前将捐赠款交到民政局,由民政局将全部捐赠款存储到县慈善会专户。在“慈善救助一日捐”活动中,招商办负责全县招商企业统计和对招商企业捐赠工作进行督办;商务局负责全县商贸企业统计和对商贸企业捐赠工作进行督办;工商局负责全县个体工商户数统计和对个休工商户捐赠工作进行督办;财政局、人事局负责机关事业单位人数统计,政府督查室负责对全县机关事业单位捐赠工作进行督办;国税局和地税局负责核算生产和经营性企业1日的净利润;各主管部门负责下属单位的人数统计和对本系统捐赠工作进行督办并负责送交捐赠款。

2、由组织部负责,组织县领导深入乡(镇)村、社会基层,走访慰问建国前老党员、贫困党员和受灾农民党员,组织基层党组织开展慰问本单位、本部门贫困党员活动,利用留成党费对全县部分贫困党员给予补助。

(七)解决贫困人口缺乏生产技能问题

1、由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为有培训愿望的城镇困难职工提供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并利用再就业资金给予培训补贴,补贴标准按课时计算,每人可给予补贴500至800元。

2、由扶贫办负责,积极对上争取项目资金30万元,组织种养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30个贫困村,对贫困户进行技术培训,培训人数3000人以上,使每个贫困户家中都有一个种养业明白人。

3、由残联负责,免费送6名残疾人到市职业技术学校参加技能培训。

四、保障措施

(一)搞好宣传发动。宣传、广电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扶贫解困活动的重大意义和典型事迹,弘扬奉献精神,激发社会各界人士扶贫解困热情,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核清救助底数。各乡镇、城工委要组织专人积极深入到村屯、社区,详细摸清本乡镇和各社区受灾户、特困户、低保户、低保边缘户、优抚对象的底数,确定好被救助对象。

(三)积极争取资金。组织部、总工会、民政局、建设局、教育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扶贫办、残联、妇联、团县委等部门要积极对上争取资金,保证资金按时到位,足额发放,确保扶贫解困工作顺畅开展。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3

 

一、项目库计划的必要性

   青秀区属于南宁市12个县区之一,下辖4个镇和一个开发区,截止2020年底,我区5841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继续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巩固脱贫成果,结合我城区精准脱贫攻坚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项目实施计划编制方案。

二、项目计划的基本原则

坚持贯彻南宁市扶贫项目库建设的要求原则,秉持城区、镇、村三级联动推进的原则。坚持群众参与,由村两委、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包村干部及时动员群众,宣传政策,根据资源禀赋、当地实际和群众需求,选择适宜项目,完成村级项目申报。镇对村级申报的项目的真实性和必要性,根据“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和预期效益进行审核把关后上报行业部门进行评审论证。城区各行业部门按照行业标准和相关政策指导镇(开发区),并对镇(开发区)报送的项目的科学性、合规性、可行性进行论证、实地核查,核查出来的结果再返回给镇(开发区)及报扶贫开发办公室,城区扶贫开发办公室汇总行业部门和镇(开发区)报送的项目后,合理确定项目的建设规模,上报城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最终录入年度计划。

三、项目计划的主要过程

(一)村级申报。2020年9月上旬,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在认真分析本村致贫原因、脱贫需求的基础上,再次核对项目库内的本村项目,确定轻重缓急,排出顺序,确定村级申报计划项目,并在村内予以公示后上报。

(二)镇(开发区)审核。镇(开发区)对村级申报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讨论,并入户对项目的缓急程度、受益贫困户的意见等进行再次核实;公示后上报城区主管部门进行初步评审,主管部门将抽调相关业务人员到镇(开发区)上报的项目再次到点去核实,同时对上报的项目做出初审意见并反馈给相应的镇(开发区),并报城区扶贫开发办公室。

(三)城区审定。加强对镇(开发区)报送入库项目的必要性、科学性、合规性、可行性的审查,重点对行业标准、工程设计、实施内容、投资概算等方面进行把关,及时提出审查意见。对存在异议的项目要提出专业要求并反馈给镇(开发区)进行调整完善。城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对脱贫攻坚项目库进行审定,经审定无异议后通过的建设项目予以公告。

四、入库项目及投资概算

10月底,经各镇(开发区)上报和各项目主管单位审核研究,并报城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2021年扶贫项目实施计划进行审定同意,并及时录入项目库系统,财政局统筹根据项目的推进情况统筹安排专项扶贫资金以便项目能按时开工建设。计划入库项目类型主要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建设、村集体经济建设相关项目建设。

五、项目库管理

(一)建设使用。每年10月底前根据减贫任务、资金整合方案、提前下达到各镇(开发区),从脱贫攻坚项目库中择优选择相关项目,编制下一年度项目计划。

(二)动态调整。计划于3月、9月底再次对本月初审定上报的入库项目进行“回头看”,纳入项目库的项目要根据扶贫对象需求、政策调整变化、脱贫攻坚进度等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及时更新调整相关项目内容,做到有进有出。项目库入库项目原则上根据资金落实、前期工作以及项目成熟度等情况,新项目按照规定流程补充入库,无法落地的项目调整出库,从而实现脱贫人口精准、扶贫项目库精准。

(三)信息化管理。项目库纳入广西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信息系统管理。各镇(开发区)要及时采集项目实施情况、项目竣工后扶贫效果和跟踪情况等信息,并录入系统管理,为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的进度提供网络跟进、网络审批,方便快捷,数据精准。

六、档案管理

城区、镇、村都要做到公示公告“留痕、可查、可追溯”。特别是到村到户项目公示的资料,要在镇和项目实施地所在村存档资料,包括公示相关文件、张贴或印发的文本、会议记录、现场图片、群众意见反馈和处理情况等。

七、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完善公示公告制度,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的关键环节,是预防扶贫领域腐败问题的重要举措,各镇、开发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项目库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在规定时间节点做好项目库建设。

(二)明确工作责任。相关部门要加强项目库可行性及科学性的审查,确保项目质量;街乡要明确专人负责抓落实,确保工作到位;村两委、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要做好群众动员工作,在项目申报和监管中发挥积极作用,提高群众参与度和获得感。

(三)加强督促指导。区扶贫办会同区直有关部门对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情况进行抽查,运用检查结果倒查责任不落实的问题,确保项目库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强化规范管理。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4

深化认识,坚定信心,全力推进新一轮扶贫攻坚暨移民搬迁扶贫试验区建设,不断凝聚扶贫攻坚建设小康社会正能量

做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挑战大,机遇多,责任也重。

扶贫攻坚的任务重、压力大,必须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去年全县仍有11个贫困乡镇、108个贫困村,10.9万农村贫困人口。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6017元,与全国、省、市平均水平比较还有很大差距。全县仍有23万多人存在饮水困难和不安全问题,有4.8万多户居住在土坯房中,每年有1万多人因灾返贫。加快脱贫的机遇多、前景好,必须坚定信心、鼓足干劲。遂川县已纳入罗霄山脉特困片区扶贫开发县,并参照享受原中央苏区县的有关政策,国家将在财政转移支付、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省委、省政府出台了组合式扶贫新举措,即每县有一名省领导定点扶贫,一个实力部门帮助扶贫,一个重点企业参与扶贫。实现梦想的愿景强、标准高,必须补足短板、克难而进。贫困乡村犹如我们熟知的“木桶理论”中最大的短板,如果没有广大农村的加快发展,特别是没有农村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就不会有全县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和大跨越。

改善民生,发展产业,勇于探索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新路子,努力创造齐心协力扶贫攻坚新辉煌

中国梦就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归根结底就是人民梦。具体到遂川,就是全县人民的脱贫梦、致富梦和小康梦。要实现这个伟大梦想,必须强力推进扶贫攻坚,走出一条符合遂川实际的扶贫开发新路子,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使全县的扶贫开发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绩;到2020年,根本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建成惠及全县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为此,必须重点抓好“六结合”,实现“六促进”:

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促进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深入推进扶贫攻坚,必须把改善基础设施和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放到优先位置予以考虑。加快推进三条交通主动脉(大广高速公路连接线、遂井公路、105国道)“二改一”工程和三条交通次动脉(遂桂公路横店至高坪段、雩厦公路、久营公路)“三改二”工程,以及林区、景区和村组公路建设,构建覆盖全县、通村达组的交通网络。着力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四大万亩灌区改造、集中供水、中小河流治理、县城及乡镇圩镇防洪堤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发展城乡一体化供水,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4.8万多户危旧土坯房改造,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农民的居住条件。

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相结合,促进贫困群众就业创业收入增加。只有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工业园区平台建设,才能吸纳更多的贫困群众就业创业、增收致富。要紧紧抓住被列入全省移民搬迁扶贫试验区建设的大好机遇,大力推进移民进园进城工作,今年要完成500户2000人移民进园任务,力争用5年时间,建成占地600亩的移民进园实验区,安置移民5000户2万人,增加园区用工1万人,使贫困群众由农民变工人,由村民变市民,从根本上解决移民群众的生存、脱贫和发展问题。

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促进贫困乡村富民产业全面覆盖。一个好的产业,可以“撑起一县经济、富裕一方百姓”。遂川农业有特色、有基础,发展现代农业具有比较优势。按照年轻劳动力在本县工业园区或沿海地区务工经商,“4050”后劳动力在当地从事现代农业的思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农村贫困群众实现就地就业和创业,增加经济收入,加快脱贫步伐。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以科技创新提升农业、以现代营销拓展农业,按照“一县一业一龙头、一乡一品一特色”的发展规划,加快发展“茶叶、金橘、板鸭、高产油茶、毛竹”五大富民产业,大力实施“三宝”提升工程、油茶扩面工程、井冈蜜柚“千村万户老乡工程”。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加快引进和培植龙头企业,发展家庭农场。着力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到2020年,实现“乡有万亩、村有千亩、户有十亩”目标,使全县农村人口人均达到一亩茶、一亩果、一亩油茶、一亩毛竹,其中遂桂线、久营线沿线乡镇以茶叶为主,户均茶叶达到5至10亩。

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相结合,促进贫困群众加速向城镇居民转变。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大机遇,加快户籍管理办法改革,降低农民进城门槛,有序推进农村人口市民化,加速人口与产业向城镇、向园区集聚,确保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按照“第二县城”的标准,规划建设工业园东区,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将工业园区打造成经济发展新园区、和谐社会新社区和宜居宜业新城区。

与发展现代服务业相结合,促进贫困群众增收渠道不断拓宽。通过深度挖掘、大力开发遂川优质旅游资源,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主动融入“大井冈”旅游经济圈,加快推进遂井公路“二改一”工程、汤湖温泉提升改造、热水洲温泉开发、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的建设,与井冈山旅游形成有效对接;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引入农家特色餐饮住宿、乡村观光、农家采摘等体验式旅游项目,将茶叶、金橘、花卉苗木基地建设成生态观光园,把古村古树修缮保护好供观光旅游,促进乡村旅游大发展,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促进贫困乡村发展统筹推进。积极策应省里对贫困村新农村建设的支持政策,将全县108个贫困村落全部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力争3年内完成所有贫困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大力争取和建设一批有利贫困乡村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富民产业项目,并将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有关项目资金捆绑使用,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扶持农业产业发展,加快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步伐。

加强领导,强化举措,开创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谱写幸福遂川美好未来新篇章

要创造扶贫工作新业绩,再创扶贫攻坚新辉煌,需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采取过硬举措,狠抓工作落实。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5

一、做好贫困群众生存状况摸底,编制搬迁规划,用规划指导搬迁进程

规划是先导。2012年,为了掌握贫困群众的生存状况,吉安市开展了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区群众的调查摸底。调查结果显示,全市还有25万多贫困群众居住在生产生活条件差,发展能力受限,地质灾害频发,亟待搬迁的区域。吉安市根据调查情况,充分论证搬迁扶贫的可行性,编制了《吉安市2013-2020年搬迁扶贫规划》。该规划分年度分区域安排贫困人口有序搬迁,对安置方式、安置地点、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后续发展扶持提出了严格的工作要求。

规划是要求。搬迁规划的制定将为吉安市今后8年的搬迁扶贫工作指明方向,全办将按照规划要求,逐年实施,有序搬迁。这将有力引导吉安市扶贫移民向县城、园区、乡镇、中心村积聚,对县域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产生深远影响。将彻底改变吉安市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区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让贫困群众共享扶贫政策和改革成果,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二、落实搬迁政策,强化“三个必须三个不准”,做实搬迂工程

按照扶贫工作管理体制,省负总责、市级要做好辖区内的各项统筹,县抓落实。县级机构作为搬迁工作的具体落实单位,要从组织保障、政策落实、资金整合以及机制体制创新等方面全面协调,确保搬迁工程做实做好,利国利民。

(一)必须把搬迁扶贫与城镇化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不准随意搬迁

搬迁扶贫是扶贫和移民工作融入地方发展大局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也是扶贫和移民工怍者主动前置,积极作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重要方式。

一是要继续推进搬迁扶贫与城镇化建设融合。多年以来,吉安市坚持“移民搬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将大部分集中安置点建在乡镇墟镇旁边,与墟镇经济带相连接,有效的增加了墟镇人口,壮大了墟镇经济实体。遂川县大汾、碧江、戴家铺,井冈山睦村、古城,万安芙蓉、安福泰山等地,全市累计70多个移民新村与乡镇主要街道毗邻,成为墟镇经济重要的后腰带,推动了全市城镇化进程。

二是要做好“移民进园”工程。创新移民搬迁模式。“移民进园”项目是促进园区招工、移民就业、经济发展一举三得的重要举措。今年,全省在修水、龙南、干都、遂川四县开展“移民进园”试点,积累搬迁经验,便于今后全省全面铺开“移民进园”项目。吉安市将积极支持遂川开展“移民进园”,并要求万安县、安福县、吉安县等地做好准备,争取明年开展这项工作。

近年来,吉安市的城镇化率每年以接近2个点的速度增长,标志着每年有近10万人要实现农业人口市民化。真正的市民化的过程,最终必然是一个移民搬迁的过程。按照全省搬迁计划,到2020年要完成100万移民搬迁,吉安将尽力争取搬迁指标,完成搬迁规划中等量人数的搬迁。全办必须抓住机遇,发挥政策功效,主动作为,引导农民向城镇、向园区迁移。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在组织保障、资金整合上加大统筹;在土地指标供应、办证手续简化、建房补助下拨等工作中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协调,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二)必须妥善处理好整体搬迁和局部搬迁的关系,不准把搬迁扶贫做成富人的“福利”

在搬迁扶贫工作中,最难的就是整体搬迁。因为搬迁工作强调自愿,而且对象存在贫富差距,观念也不尽相同,有的想搬搬得起,有的想搬但搬不起,有的根本就不想搬。应根据搬迁对象差异确定不同的安置方式,不同的补贴额度和不同的搬迂方案,实行梯度搬迁,进而实现整体搬迁。要杜绝搬迁扶贫成为富人的福利工程,搬迁的成本较高,与贫困群众的现实收入水平存在冲突,所以容易导致搬富不搬穷,出现富者更富,穷者更穷的马太效应。基于此,政府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整合好危房改造、以工代赈、大中型水库移民和搬迁扶贫等政策,借鉴城镇廉租房模式,在特困户住房保障和搬迁思路上进行改革。在这方面,峡江县金坪民族乡做了有益的探索,他们多方筹措资金,累计建成36套农民济困房,圆了特困群众的安居梦。已建好的济困房产权归乡政府,贫困住户不用交任何费用。

(三)必须落实搬迁政策,让政策惠及贫困群众,不准违规操作

搬迂扶贫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专项扶贫中资金到户率较高的扶贫方式之一。按照4000元/人的补助标准,至少有3500元到户,扶持到户率达到87.5%。

吉安市在搬迁对象认定、搬迁建房管理以及资金使用中,反复强调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一是所有搬迂对象必须按照“户申请、村推荐、乡审查、县批准”四级流程,经过公示后才能正式认定为搬迁扶贫对象,杜绝人情搬迁、人情补助。二是所有建房补助资金通过“一卡通”拨付,不克扣、不挪用任何补助资金。三是所有基础设施建设采取项目模式进行管理,执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资金报账制和项目公示制。规范项目申报、审批和验收流程,确保审批项目与实际工程对应,用好每一分财政扶贫资金。

三、做强移民后扶,增强移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夯实脱贫致富基础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6

2012年,宁都县的扶贫和移民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赣南振兴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的开发式扶贫精神,依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和《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围绕“五抓五促”的工作思路,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稳步推进整村推进、移民扶贫、“雨露计划”、社会扶贫,积极开展“加快宁都发展、重塑宁都形象”主题教育活动和“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等,出色地完成了年度工作任务,被评为全省“扶贫(移民)工作先进县”,获得省委、省政府表彰。

2012年,该县134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各类项目365个基本完工,完成投资2140万元:为识别出来的52963户210396个扶贫对象做好建档立卡工作:搬迁扶贫移民1967人,新建移民集中安置点12个,进城入镇安置1690人;“雨露计划”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22期培训1221人,实现转移1186人,完成扶贫对象子女的中专生和中高级技工招生培养268名:实施国家科技扶贫项目800公顷旱、晚熟特色脐橙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大中型水库库区移民直补资金发放到位143个省、市、县机关事业单位定点帮扶贫困村134个,帮扶项目140个,落实扶持资金2068万元;争取中国扶贫基金会等社会捐赠资金150余万元,建设通村组桥梁10座、村小学教学楼1幢、获得爱心包裹4500个。扶贫开发担保公司担保余额1600余万元,农户自立服务社新增扶贫到户贷款439万元,贫困村扶贫互助社和社区发展扶贫社周转借款360余万元,扶持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发展油茶、脐橙等优势产业16000多亩,16个产业基地和4000余扶贫对象受益,实现扶贫对象人均纯收入增长11.2%,脱贫人口达2.11万人。

产业扶贫,促农民增收脱贫

按照“要素聚集、力量集中、节约资源、规模发展”的思路,围绕构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以扶贫开发为主线,打破乡(镇)、村行政区划界限,选择贫困村分布相对集中,有利于产业形成规模的区域,建立了以赖村、青塘、会同等乡镇为主的连片脐橙基地,以对坊、石上、大沽等乡镇为主的高产油茶示范基地,以梅江、会同、长胜等乡镇为主的年出笼千万只黄鸡的养殖销售集散基地,以石上、钓峰、黄陂等乡镇为主的银杏苗木基地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覆盖面大、带动力强,具有引领性、支撑性的扶贫产业基地。大力实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扶贫到户,创新“四个一”产业扶贫到户方式,50%以上的整村推进扶贫资金用于产业开发和扶贫到户。2012年,在对坊、石上、钓峰等乡镇开发建设油茶基地、银杏苗圃6400余亩,投入扶贫资金1600多万元,并采取产业补助资金直接拨付到扶贫对象的“一卡通”惠农卡上的做法,确保参与开发的560户贫困户直接受益,使扶贫对象可持续增产增收。同时,按照“发挥优势、方便就业、增加收入”的思路,建设了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饮品加工园区和电子电器、轻纺服装、门业等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园区,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稳定性工资收入开辟新途径。

搬迁扶贫,促城镇化建设

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原则,结合优化人口布局、生态环保、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示范区建设等,与生态移民、深山区扶贫搬迁、避灾移民搬迁、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相衔接,扎实做好移民扶贫搬迁安置工作。围绕黄陂、长胜、青塘等3个重点示范镇以及赖村、固村、洛口等中心镇建设,集中本地优势,充分发挥城镇“吸纳就业、安置农民、创造利税、带动城市发展”效应,为扶贫攻坚提供经济支撑,为减少农民推动城镇化建设。2012年,全县完成移民1967人,其中进城入镇人口1690人,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12个,促进了城镇化建设进程。在已建成的移民集中安置点实施社区化管理,并筹集154万元在青塘、东韶等9个移民新村,按照“小额、短期、有偿、信用担保”的资金管理原则,推广“民用民管民受益”的社区发展循环资金模式,扶持600多户移民群众在新的环境中开发产业,发展经济,助推移民群众在“稳得住”的基础上逐步脱贫致富。

智力扶贫。促劳动力素质提升

我县始终把提高贫困劳动力素质、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一是开展教育扶贫基金项目,实施“培养一人,脱贫一家”的智力扶贫工程。我县在实施省“一村一名”中专生和中高级技工培养计划的同时,对贫困村开展了“一村一名”中专学历教育免费培养计划,2012年完成了268名招生培养任务,投入“雨露计划”补助资金和“宁都县教育扶贫基金”134万元。二是全面完成劳动力转移“雨露计划”任务,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22期培训1221人,培训合格率100%,实现转移1186人,转移率97.1%,拨付培训补助资金75.64万元。三是开展科技培训,对留守劳动力进行了种、养、加工等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对贫困村村委干部进行了扶贫和移民业务培训,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和产业基地领办人开展了专业技能培训,增强了群众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能力,累计培训2100人(次)。四是开展科技扶贫项目,带动群众学科学、用科学。2012年,成功争取国家科技扶贫项目“江西宁都县800公顷早、晚熟特色脐橙标准化示范基地”,获得扶持资金300万元。示范基地除引领和带动果业发展、安置贫困劳力就业外,还免费组织员工和基地周边农民进行相关技能培训300余人(次)。

社会扶贫,促大扶贫格局形成

一是组织全县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包扶贫困村,实现全县贫困村单位定点扶贫全覆盖。2012年,全县定点扶贫单位领导率队到点调研、现场办公4691次、其中一把手到点调研1372人次,落实扶持资金2068万元,帮扶项目136个。二是包扶单位结合“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广泛开展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2012年,单位参与结对帮扶贫困户的党员干部2391人,结对帮扶贫困户6174户,帮扶资金820,1万元,扶持种养项目189个:帮助劳务输出5890人次,年劳务总收入152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244人次,助学资金104,45万元。三是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参与扶贫帮困。2012年参与扶贫的非公有制企业有30个,受扶村15个。捐赠资金351万元、捐物折款191万元,主要用在捐资水利设施、公路建设、饮水工程、捐资助学等方面。四是社会捐赠做得有声有色。争取中国扶贫基金会的2012年“爱心包裹”项目,并对石上镇、湛田乡的所有村小学和对坊乡、固村镇的部分村小学发放了爱心包裹,累计获得捐赠价值49万多元的学生美术包裹、学校音乐包裹、学校体育包裹。接受福建新华都慈善机构捐赠50万元新建桐口小学,中国扶贫基金会捐赠54万元在6个乡镇兴建桥梁10座,受益人口4100人。

创新扶贫,促扶贫瞄准度提高

坚持不断创新扶贫理念与完善扶贫工作机制相结合,理念是先导,机制是保障。在扶持到户方面,探索了“差异化”扶贫新模式,即利用贫困识别成果,对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采取“产业扶持到户、技能培训到户、资金帮扶到户、政策衔接到户、‘三送’‘五帮,到户(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帮发展一项产业、提供政策解读、市场信息、生产技术、资金担保)、绩效考评到户”措施,扶持其发展脐橙、茶叶、黄鸡、水产、油茶、种业、银杏、毛竹、工业原料林等产业。一是将整村推进到村资金的50%用于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对参与开发的扶贫对象提供资金补助,实施惠农“一卡通”支付,这是全省率先提出用于产业开发明确的资金比例要求。二是将产业化专项资金1000万元中的500万元以奖补形式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扩大优势农业产业规模;500万元由县扶贫开发服务中心以信贷资金的形式有偿借贷给产业开发户周转使用,巩固产业开发成果,实现产业开发和扶贫资金可持续发展。2012年,我们在对坊乡开展油茶高产种植基地扶持到户试点,试点采取“四个一”的模式,即一块示范种植基地、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套帮扶机制、一套验收考评机制,具体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协调,农户自愿参加,其中贫困户享受扶贫资金补助,补助资金按标准直接打入贫困户“一卡通”账户。试点参与的农户达503户,项目区覆盖贫困户达90.3%。三是大力支持扶贫开发担保公司为扶贫功能明显的产业基地和产业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推动优势产业发展,2012年共为16家优势产业基地和专业合作社提供1600余万元的贷款担保。四是支持县农户自立服务社和贫困村扶贫互助社,通过小额贷款和互助资金借款,支持微型创业户和产业户发展生产和产业,实现增收脱贫。2012农户自立服务社贷款余额达4300万元,其中新增扶贫到户贷款439万元,贫困村扶贫互助社周转借款360余万元,有力支持了410多户产业开发户和扶贫对象的生产发展。通过组合式扶贫,2012年,扶贫对象人均纯收入增长11,2%,脱贫人口达2.11万人,占全县建档立卡扶贫对象的10.1%。

青山映绿水,欢笑洒山间。在一系列扶贫开发、强农富民政策的引导下,宁都县不断创新扶贫思路,村村美、家家富、人人乐,贫困农村呈现出一幅富裕和谐新美景。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7

礼县人民政府县长孙根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二五”发展及2015年工作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抢抓历史机遇,夯实发展基础,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五年来,在县委的坚强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实现整体脱贫和全面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二五”末,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0.95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3.7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4.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3.5%、18.5%、22.4%、26.4%,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9倍、2.3倍、2.75倍、3.2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7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99元,同比分别增长12.1%和8.9%,县域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我县连续四年在全市年度综合考核中排名第一。

——扶贫攻坚成效明显,脱贫步伐持续加快。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创新资金投入、片区开发、产业激励、电子商务、金融支持、技能培训、双联行动、社会帮扶、资金监管等精准扶贫模式,加快脱贫攻坚进程。深入实施崖城、洮坪、大滩、白河4个特困片区集中攻坚,整合项目资金,完成洮水河流域、三沟河流域、清水河流域、沙金河流域连片开发项目,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8项,整村推进113个,建成村级扶贫资金互助社291个,贫困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助农增收效应明显。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累计输转劳务65.8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88.51亿元。“十二五”期间减少贫困人口18万人,走出了一条具有礼县特色的精准扶贫新路子。

——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实施重点管理项目848项,累计完成投资172.5亿元。全面加快以交通、水利、生态、能源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十天高速、洛礼公路建成通车,29乡镇全部通沥青(水泥)路,通畅率提高到86.3%,是“十一五”末的6.2倍。新建堤防148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8万亩,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67处,解决了21.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发展生态林23.6万亩,综合治理小流域141.8平方公里,新修梯田19.45万亩,开发整理土地3.88万亩。行政村动力电覆盖率达到99.1%,宽带覆盖率达到64.2%,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

——产业开发提质增效,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粮食连年增产,“十二五”末全县粮食总产达到16.1万吨。出台扶持土地流转、气调库建设、畜牧业、电子商务等产业激励政策,流转土地20.5万亩,苹果、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果面积达112.4万亩,中药材、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万亩、8万亩;累计发展养殖小区30个、规模养殖场430个、养殖大户986户;农民专合组织达到653个,龙头企业达到19户。完成罗坝、洮坪矿区资源整合,建成陇南紫金矿业采选系统一期工程等工业项目38项,“十二五”末完成工业增加值4.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0%和15%。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祁山武侯祠、翠峰观、大香山等重点景区设施不断完善,成功创建国家3a级以上景区2处,累计接待游客246.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22亿元。加快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新改建农贸市场7个,培育外贸企业3家,累计实现出口创汇2.13亿元。建成县电商服务中心,组建专业电商团队30个,发展电商应用企业63家,建立直销代销网店1226家,引进物流企业27家,累计实现网上交易4.48亿元。

——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城乡一体进程加快。礼县被省政府列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县,永兴、祁山等8乡撤乡建镇,“多规合一”全面启动,各类城乡规划逐步完善,县城规划面积扩大到10.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23.3%,比“十一五”末提高9.3个百分点。多方筹资85.5亿元,实施城镇建设项目311项,有力支撑了城市提质扩容。城区实现集中供热,骨干路网基本建成,市政设施不断完善,秦汉建筑风格逐步统一。盐官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稳步推进,罗坝、永兴、永坪、白河等小城镇建设持续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191个。统筹推进城镇产业发展和配套改革政策落实,城市管理水平有效提高,城市品位明显提升,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

——财政保障更加有力,金融支撑作用凸显。加强财政收入征管和财源建设,全县财政收入年均保持18%以上的高位增长。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支持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礼县信用联社改组为农商银行,新设立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甘肃银行,组建政府融资平台2个。“十二五”期间,累计发放“三权”抵押贷款2.2亿元、双联及创业担保贷款4.9亿元、扶持农业特色产业贷款1.71亿元,信贷总量保持快速增长。“十二五”末,全县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达39.47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35.76亿元),年均增长32%,金融对精准扶贫和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计民生持续改善。大力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各项惠民政策全面落实,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实施中小学及幼儿园建设项目367项,新建校舍23.9万平方米,县一中、二中、实验中学完成新校区搬迁,“两基”攻坚通过省级验收,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升;完成县一院搬迁,新建中医院、县二院,新建、扩建乡镇卫生院16所,建成村级标准化卫生室331所,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以上;高度重视文体广电事业发展,成功承办陇南市第七届运动会,实施了王府文化大院、乞巧文化传习所等重点文化项目,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28个、文化广场51个、农家书屋568个;文物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大堡子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完成规划编制,保护展示工程设计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流失法国文物顺利回归。省市县确定的民生实事全面办结,“7.22”地震灾后重建任务全面完成。建成保障性住房886套5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旧房1.61万户,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和救助水平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坚持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工作常抓不懈,质量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物价调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措施有效落实,应急处置机制不断完善。“六五”普法通过省市验收,法律援助工作成效明显,矛盾排查调处和工作深入推进,礼县再次被省上命名为“平安县”。民族宗教、统计、档案、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发展活力显著增强。深入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承接落实省市下放行政审批事项68项,非行政许可项目全部取消。完成“四张清单一张网”和政务大厅规范化建设,29乡镇便民服务大厅实现全覆盖。严格落实重大项目代建制和工程预决算评审机制,提高了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工商、质监、卫生、计生、文体、食品药品监管等机构改革任务顺利完成,财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医药卫生、户籍、就业、文化体制及涉农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加快开放开发步伐,招商引进项目54项161.7亿元,累计到位86亿元,全联旅游业商会、北京市丰台区、江苏省海安县与我县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我们认真贯彻县委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口径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9.8%、11.3%、9.1%、25.6%、8.9%、12.1%。全年有6个省市现场会在我县成功召开。

一是扶贫攻坚实现新突破。扎实开展全县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和大数据平台信息采集录入工作。设立精准扶贫专项资金2500万元,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2.16亿元,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在普通高中就读的学生免除学费,与甘肃银行建立金融扶贫战略合作关系。整合项目资金9.87亿元,在4个特困片区实施各类扶贫项目128项,完成整村推进27个,特困片区发展面貌有效改善,年度减贫任务全面完成,脱贫攻坚步伐持续加快。

二是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实施重点管理项目198项,完成投资67.6亿元。积极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争取项目资金30.5亿元。建成农村公路通畅工程570公里,全县490个行政村实现通沥青(水泥)路,我县被省政府评为2015年度全省农村公路工作先进县,全省交通扶贫攻坚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会在我县成功召开,管理养护工作受到交通部表彰。建设堤防97.4公里,建成饮水安全工程110处,解决了5.3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加快能源通信设施建设,实施“一池三改”1050户,安装太阳灶3667台、太阳能热水器850台,新建农网改造73.2公里、4G基站162座,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三是产业开发迈出新步伐。推广旱作农业10.25万亩,粮食总产增长2.4%。全年新流转土地5.1万亩,引进陕西海升集团投资新建千亩苹果矮化密植示范园。新发展苹果2.4万亩、核桃7.7万亩、花椒0.5万亩。支持工业企业技术升级和扩大经营,基本完成县办黄金企业整合移交,全县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5%、15.1%。全力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14.7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7%,非公经济税收达到2.4亿元,占全县税收的84.5%。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发展,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分别增长37.6%、37%。深入实施电子商务“双千工程”,全年实现网上交易3.87亿元。

四是生态环境有了新改善。创新采取连片治理和工程造林模式,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11.3万亩,面积在陇南最大,我县在全省退耕还林工作推进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完成各类造林13.2万亩,建设绿色通道52公里,义务植树216万株。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恢复灌溉面积4.5万亩,新建节水灌溉工程2处;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18.88平方公里,新修梯田4.11万亩,开发整理土地504.3公顷。持续开展环境监测和隐患排查,坚决整顿矿山秩序,规范河道采砂行为,积极开展生态恢复治理,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面投用,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切实加强。

五是城镇建设再上新台阶。“多规合一”稳步推进,城区控制性详规和盐官、永兴等小城镇重点区域修建性详规修编工作全面完成。实施南城区滨河路、管道天然气、人行天桥等城建项目50项,建设商住小区12个。罗坝、永兴等重点小城镇建设持续加快,规划实施盐官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1项。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67个。制定出台《礼县城市管理暂行办法》,积极开展城乡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城乡面貌不断改善。

六是社会事业有了新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19所村级幼儿园全面完工,全县普通高考本科上线率达25.6%,中职生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占全市的89.3%。加大卫生惠民力度,县中医院业务综合楼等项目进展顺利,建成8所乡镇卫生院和92所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大病保险有序开展,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4%。全面推进“文化三馆”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和图书馆延伸服务工作,建设乡村放映点2个、乡村舞台313个,文化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8%。

七是民生保障得到新改善。全面落实各类惠民政策,实现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新扩面1311人,新增城镇就业4441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824万元,有效带动创业促进就业。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5000户,发放廉租住房补贴33.5万元,建成公租房48套,启动棚户区改造900户,完成货币化安置200户。实施县城水源地建设工程,城区供水压力有效缓解。切实加强工作,办结各类案件356件,化解了一大批积留难案,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59起,有效维护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县经济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事业发展最好、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驻礼各单位,向各派、工商联、无党派爱国人士、离退休老干部,向来礼县投资兴业的企业家和工程建设者,向所有关心支持礼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五年的成就令人振奋,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切体会到,要把全县人民的事情办好,实现整体脱贫、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必须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紧盯目标,精准发力,弥补短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始终坚持项目带动,集中谋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持续强化投资拉动,不断做大经济总量;必须始终坚持产业引领,加快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拓宽多元富民产业发展途径,不断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多办民生之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始终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法治理念,规范行政行为,推进简政放权,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引领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务实苦干,做到“实”字当头、“干”字为先,践行“三严三实”,强化责任担当,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付出了艰辛努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受自然条件、发展环境、财力支撑等多重因素制约,我县发展层次低、经济总量小、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基本县情尚未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全县贫困人口基数仍然较大,且绝大多数集中在边远山区,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促进农民增收面临多重挑战和不确定因素,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县域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存在不小困难;财政刚性支出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固定资产投资渠道狭窄,土地供应、环境容量等要素约束趋紧,保持投资快速增长难度增大;自然灾害易发频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任务艰巨;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得到完全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要求十分紧迫;政府系统部分干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法治政府建设还需付出更大努力。我们将正视这些差距和问题,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竭尽全力予以解决,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决不辜负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十三五”思路目标和发展重点

各位代表,“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期、经济转型升级的加速期,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对指导礼县未来五年的发展意义重大。我们紧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深入开展调研、科学研判形势、广泛征求意见、充分研究论证、反复修改完善的基础上,编制了《礼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分析了“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基础与环境,提出了发展思路、目标定位、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纲要》(草案)已经县委常委会、县委全委会和县政府常务会讨论通过,提交本次大会审议批准。

根据县委对“十三五”时期发展形势的科学判断和确定的指导思想及发展目标,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扭住“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和“八个并重”导向,深化贯彻市委“433”发展战略,深入落实县委“442”发展布局,大力实施“基础先行、工业强县、产业富县、旅游活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六大战略,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礼县,努力到2020年与全市全省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预期目标是:到“十三五”末,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三产比例调整为26.3:21.4:5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大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和12%以上;全县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更加良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制度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安全生产基础不断夯实,努力把礼县打造成为西北最大的黄金生产基地、天然石材加工基地和全国苹果产业名县、全省劳务经济强县、全市文化旅游大县。以上目标,主动适应和引领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贯彻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要求,综合考虑了小康目标和可行可为的统一,当前工作和长远发展的统一,质量、效益和结构、速度的统一,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统一,目标的制定积极务实,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围绕以上目标要求,“十三五”时期的主要任务是:

(一)聚焦精准扶贫,突出农民增收和补齐短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特困片区、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不断创新扶贫脱贫模式,举全县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继续加大资金投入,每年设立精准扶贫专项资金,财政用于扶贫的资金比重保持在50%以上。全面落实“853”精准脱贫管理办法,进一步抓好建档立卡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建立贫困户收入状况精准监测和脱贫认定机制,严格落实“4342”脱贫验收责任,做到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紧盯脱贫验收的各项指标,强化精准发力,坚持精准扶持,全面落实“1+17”精准扶贫方案,大力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确保扶贫对象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19年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消除绝对贫困,实现整县脱贫摘帽目标。

突出问题导向,紧盯发展短板,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全力加强交通、水利、住房、电网、信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消除瓶颈制约,全面改善基本保障条件。实施特困片区集中连片开发,每年主攻一个特困片区,加快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贫困村硬化路、自来水、动力电、宽带网络、安全稳固住房和村级标准化卫生室、乡村舞台等全覆盖。实施交通扶贫攻坚行动,争取景礼高速、凤合高速礼县段开工建设,加快建设农村公路通畅工程、联网路、通组公路、便民桥及道路安保工程,积极实施林区道路、产业路、景区道路项目,到2020年全面实现县内通高速、乡乡通国省道、村村通沥青(水泥)路目标。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81处,维修改造177处,到2017年全面解决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逐村逐户制定并落实农村危房改造计划,基本消除农村危房,行政村住房安全比例达到100%。完成34个贫困村111个自然村动力电改造工程,到2017年实现所有自然村通动力电。制定完善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积极争取易地搬迁和生态移民项目,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1571户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从根本上改善生存和发展环境。大力实施农村“宽带进村工程”和“三网融合”建设,建立更为完善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不断改善乡村办学条件,有实际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建设实现全覆盖,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全面提升贫困乡村公共服务能力,确保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

坚持精准施策,拓宽扶贫渠道,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及乡村旅游、光伏、电商等扶贫工程,大力扶持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每个贫困村至少建立1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贫困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覆盖。加大技能培训和组织输转力度,实现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全覆盖,提升劳务经济质量效益。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实施互助资金担保增信计划,实现村级扶贫资金互助社和便民金融服务网点全覆盖。积极探索金融扶贫新模式,用好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撬动更多信贷资金投入脱贫攻坚。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机制,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引导贫困户利用土地、房产、林地等资产或精准扶贫贷款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获得分红收益;引导经营主体采取吸纳贫困户就业、与贫困户签订单等多种形式,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统筹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将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全部纳入低保,通过社保兜底实现政策性脱贫。深度融合扶贫攻坚与双联行动,充分发挥驻村帮扶工作队作用,建立结对帮扶常态化机制,完善定点扶贫、牵头联系制度,引导全社会协同发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

(二)突出创新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十三五”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健全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大力推广旱作农业等科技增粮措施,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加大资金投入,认真落实各项产业发展激励政策,积极推进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做大做强经济林果、现代畜牧、中药材、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培育油用牡丹、种苗、花卉、小杂粮等多元富民产业,新发展优质苹果15万亩、核桃11万亩、花椒2.5万亩,中药材、蔬菜种植面积分别发展到11万亩、9.5万亩,优质牧草面积发展到5万亩,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分别发展到35个、460个。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绿色有机生产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积极推广苹果矮化密植、大黄Gap标准化生产等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提升礼县苹果、礼县大黄品牌效应,创建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提高农产品产量、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生产效益。积极培育发展引进一批规模大、效益高、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扶持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民增收。到2020年全县农业增加值达到12亿元以上。

坚持走资源型起步、大项目带动、产业链延伸、集约化开发的工业发展路子,加快改造提升矿产开发、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新型建材、新型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有序开发、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实施陇南紫金矿业黄金冶炼厂、金山矿区采选系统等矿产开发项目,积极开发终端产品,促进黄金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黄金矿山日处理能力达到1.2万吨以上。支持青峰石材等企业扩大新型建材生产规模,支持鑫晟源、春天药业等企业建设中药材精深加工项目,开发附加值高的系列医药产品,支持龙源公司风力发电项目、太阳能光伏项目落地建设。科学规划建设工业集中区,完善配套集中区基础设施,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吸引有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投资入驻。“十三五”期间全县工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培育壮大以文化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坚持秦文化“一元为主”,三国文化、乞巧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多元融合”的文化旅游发展理念,大力实施“2332”景区建设工程,打造沿西汉水布局的“百里文化旅游经济带”,力争到2020年创建5个国家3a级以上景区,涉旅企业达到30家以上,开发旅游商品60种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以上,把礼县建成丝绸之路黄金旅游带上的重要目的地。充分挖掘可利用文化产业资源,积极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群体,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2亿元以上。大抓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建设农村集贸市场9个、专业市场3个,培育发展各类流通企业20家、物流网点662个,万村千乡农家店实现全覆盖。积极探索城区北商场改造模式,尽早提升商贸交易功能。进一步健全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支持网店发展,培育网销品牌,到2020年电商交易额达到10亿元以上,力争将礼县打造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三)注重协调发展,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努力探索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加大城乡规划编制和执行力度,完成“多规合一”编制,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按照“两心两带三园区”的县域城镇布局,统筹推进县城、盐官次区域中心、重点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坚持“以山为骨、以水为脉、以文为魂、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全力加快县城“一城六区”建设,完善城区道路、桥梁、供水排污、供气供热、地下管廊等市政设施,规划实施一批公园、广场、绿地、市场、公厕、停车场等公共服务项目,积极创建省级文明县城,打造具有先秦文化特色的陇上山水园林宜居城市。加快城区供水工程方案论证和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全面解决城区供水问题。培育壮大县域经济,提升城镇人口集聚和产业承载能力,到2020年城区人口达到15万人以上。盐官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永兴、罗坝、石桥、白河、雷坝等中心小城镇建设,用足用活棚户区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等利好政策,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承载力和容纳力强的现代特色小城镇,支持符合条件的乡撤乡建镇。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创建5个生态乡镇,建设300个以上生态文明新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计划,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城镇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强化城镇管理职能,逐步实现城镇管理精细化、全时段、全方位覆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区和建制镇转移,实现就地就近市民化,不断提高城镇化率,形成城乡协调发展、梯度辐射、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

(四)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打造美丽礼县。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建设与绿化同步、经济与生态协调,围绕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严格落实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力争“十三五”末全县造林面积达到4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4%以上。积极实施西汉水流域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建设基本口粮田10万亩、梯田20万亩,综合治理小流域150平方公里,新建堤防工程700公里、排洪渠210公里,实施节水灌溉工程33处,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8万亩。依法加强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积极组织实施土地整理项目,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配套完善县城和重点乡镇的污水收集排放管网,实现县城和重点乡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全收集全处理;深入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强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发展清洁能源,抓好环境整洁村建设,努力达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巷道亮化、环境美化、庭院净化标准。坚持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防治,加大生态修复力度,严厉整治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十三五”期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1.5%,用水量年均下降2.5%。

(五)深化开放发展,扩大改革开放与对外合作,着力激发内生动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统揽,有序推进行政管理、金融财税、农业农村、市场体系等重点领域改革,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发展活力。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清理现行许可事项、许可主体和许可收费,完善行政审批、行政监察、效能评估和考核制度,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加快商事制度和工商登记注册制度改革,引导非公企业集群发展,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以上。大力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创新政府投资方式,探索推广ppp项目融资机制,支持社会资本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加快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以“一带一路”为牵引,围绕把陇南建成甘肃向南开放的桥头堡的目标,拓宽开放视野,培育提升中国陇南(礼县)苹果产销电商对接洽谈会、甘肃秦文化研究论坛等特色交流平台,建立多层次开放合作机制,加大与全联旅游业商会、北京市丰台区、江苏省海安县的合作力度,加强与川渝、陕南、关天地区各个领域的务实合作,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关天经济区,努力在企业引进、商贸流通、文化旅游合作、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不断扩大开放开发成果。

(六)坚持共享发展,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着力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扩大发展高中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实施“全面改薄”等教育项目,新建、改扩建各类学校113所,巩固发展“两基”成果。科学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在千人以上的行政村建设幼儿园53所,新建城关镇秦汉小学、南关小学、南关初中、第五中学和盐官镇西关初中。到“十三五”末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达到100%。新改建县中医院、妇幼保健站和20所乡镇卫生院,加大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建设具有较高素质的医疗卫生服务队伍,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稳步推进分级诊疗和医师多点执业,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实现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29乡镇文化站全部实现改造提升,所有行政村建成乡村舞台,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加强秦早期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实施大堡子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全面改善体育基础设施,推动全民健身,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实全省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程和基层服务项目,积极开展创业就业培训,保障零就业家庭等困难人员就业,每年新增城镇就业4000人以上。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有效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全面落实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标准,加强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健全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关爱服务体系,统筹抓好老龄、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工作。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农村集中养老新模式,基本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35张以上。

大力推进依法治县,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社会治理机制、能力和信息化建设,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多元化调处化解机制,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全力保障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深入开展“七五”普法,健全覆盖城乡的法律援助服务体系,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引导公民、法人在法治框架内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加强气象、水文、地震、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升应急管理和快速反应处置能力。全方位抓好安全生产,全过程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构建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安全治理体系。

2016年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我们将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经济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把经济社会发展和精准扶贫工作深度结合、融合推进,对接用好中央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实行的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五大政策,抓好抓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推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努力实现“十三五”的良好开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全县生产总值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完成控制指标。

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紧盯今年脱贫目标任务,全面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全力实施“1+17”精准扶贫方案,推进各项扶贫政策措施到户到人。全面推行“853”挂图作业,扎实细致地做好建档立卡“回头看”整改工作,强化建档立卡动态管理,规范退出程序和标准,夯实精准扶贫基层基础。坚持把特困片区连片开发与精准扶贫有效结合,将城区土地出让金留县部分的20%专项用于扶贫开发,将80%以上的涉农项目资金和90%以上的财政扶贫资金向今年拟退出的贫困村和白河特困片区整合安排,按照“缺啥补啥、补齐短板”的原则,着力实施以水、电、路、房、田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产业培育、公共服务、能力素质提升等综合配套项目,全力抓好白河特困片区连片开发,巩固提升崖城、洮坪片区开发成果。加快续建的17处易地搬迁项目建设进度,启动实施767户3260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9.63亿元,力争实现贫困户全覆盖。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出台的鼓励扶持特困片区产业扶贫办法,新建村级扶贫资金互助社277个、规范完善291个,实现村级互助资金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和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全覆盖。完成29乡镇电商扶贫服务中心建设,新建村级服务点120个。统筹各类培训资源,全面完成劳动力技能培训任务,有组织劳务输转达到8万人以上,劳务收入达到24亿元以上,每个有培训需求的贫困户至少有1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驻村干部管理,靠实帮扶单位责任,因户因人施策,推动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全年力争减贫2万人以上,3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

(二)不断改善发展条件。抢抓国家立足补齐短板、大幅度增加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战略机遇,全力谋划项目、争取项目、落实项目,扎实做好项目储备、规划和论证工作,加强重大项目的协调服务和跟踪问效,实施重点建设项目235项,总投资11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3亿元。加强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力争招商引进项目资金48亿元以上。大力推进“6873”交通突破行动和“6363”水利保障行动,全面完成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建设任务,年底通畅率达到100%;加快建设饮水安全工程,持续解决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实施堤防工程63公里,新建小农水工程8处,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4万亩。升级改造农村电网41公里,实现行政村全部通动力电。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落实科技增粮措施,建成旱作农业示范区10万亩,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力争粮食增产。加快推进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万亩,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0个,新发展苹果4万亩、核桃2万亩、花椒0.5万亩,实施核桃高接换优16万株;新建钢架大棚30座,引进蔬菜新品种15个;新发展大黄种植基地3000亩、育苗基地400亩;完成新一轮退耕还草3.6万亩,加快发展规模养殖。启动陇南紫金矿业黄金冶炼厂和采选系统二期项目建设,加快青峰石材扩建、鑫晟源大黄精深加工二期工程等重点工业项目建设进度,实施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度,新增入规企业1户,创建小微企业30户,全县工业增加值增长10%。加快发展非公经济,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22%,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9%以上。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修编完善全县乡村旅游规划和重点景区修建性详规,实施大堡子山、祁山武侯祠、大香山等重点景区旅游设施建设项目,翠峰观力争创建国家3a级景区,创建乡村旅游示范村3个、星级宾馆2家、农家客栈30家,新增农家乐12家,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8亿元以上。抓好消费贸易工作,健全完善城乡市场体系,新建乡镇农贸市场2个,加快商贸综合体建设进度。发展电商团队40个、应用电商企业50家,网店总数达到1300家以上。

(四)全面加强生态保护。突出抓好“两江一水”区域综合治理,组织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0万亩,全面完成天保工程53.8万亩,建设洛礼公路生态文明长廊42公里,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和护林防火工作,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新修梯田2.8万亩。加大土地执法力度,严守耕地红线,开发整理土地5700亩,新增耕地2280亩。加强公共机构节能管理,规范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的运行管理。全面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建立严格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制度。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环保执法力度,大力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环境执法监管,严格执行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严控主要污染物排放,全面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强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回收利用尾菜1.5万亩,回收废旧农膜2100吨,加工提纯800吨。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五)纵深推进城乡一体。全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试点进程,全面完成“多规合一”编制,完成县城控制性详规、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和风貌特色专项规划评审及报批工作,启动城区重点区域、重点乡镇修建性详规和赤土山园林规划设计编制工作。加快城市提质扩容,重点实施西城区综合市场、南城区南环路、西汉水五期风情线、城区西汉水浅水低坝缓流防洪工程、城区供水改造、城区污水管网收集工程等建设项目,力争启动建设北城区路网和东关路、南关路拓宽改造工程。坚持城市共建共享,加快商住小区建设和首批棚户区改造进度,启动第二批457户棚户区改造,抓好棚改对象货币化安置工作,硬化城区小巷道3000米,新建公厕5座,不断改善城市宜居条件。建成盐官中心卫生院、二中体育场、汽车站、滨河路风情线、盐井古街风貌改造等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加快实施镇区路网工程,力争启动盐文化主题公园、盐官果蔬综合交易市场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户籍、土地等各项配套改革。持续推进永兴、罗坝、白河等重点小城镇建设,崖城、洮坪、龙林三乡撤乡建镇,新建完善60个生态文明新农村。加快促进产城融合,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结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鼓励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率。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探索推进环境卫生、市容市貌、交通秩序、市政设施网格化管理模式,开展专项行动,精准施策治理,坚决拆除和处罚违章建筑,有效提高城市管理和规划执行水平。

(六)扎实抓好财税金融。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财源建设和税收征管力度,确保大口径财政收入和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全面完成目标任务。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全力保障重点支出和民生需求。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加快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改革,加强涉农项目资金监督检查,提高公共财政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快农村物权抵押贷款试点步伐,在重点乡镇创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做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经济林果确权登记工作,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性贷款,发放“三权”抵押贷款1亿元以上。继续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确保农户减产不减收。积极探索项目融资方式,吸引民间资本投入,解决重大项目融资问题。进一步加强银企合作,对信用评级高、发展前景好的企业积极向陇南龙江资金池公司以及有关金融部门推介,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力争全年贷款增速高于20%。

(七)持续改善社会民生。实施宽川中心小学等17个“全面改薄”项目,启动城关镇中心小学、职业中专实训楼等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创建标准化学校40所,在1500人以上的行政村新建村级幼儿园,落实全省学前教育幼儿免除保教费政策,不断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程度。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和划片招生制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教师能力建设,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落实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支持发展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持续提升教育质量。坚持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培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中医院、乡镇卫生院附属设施和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做好疾病防控、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工作。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国家基本药物和药品零差率销售制度,推行分级诊疗和医师多点执业。落实好全面二孩政策,推进计生服务管理体制改革,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加强乡村舞台、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不断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启动建设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保护与展示工程。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县人力资源信息库、企业用工信息库和劳务基本数据库,及时更新用工信息,新增城镇就业43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城乡低保动态管理机制,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快少数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深化双拥共建。抓好统计、档案、气象、史志、老龄、地震等工作,支持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科协等群众团体工作,推动社会事业发展进步。

2016年,县政府将集中力量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315公里,实现行政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二是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5处,解决2.8万人安全饮水问题。三是实施城区管道天然气工程,年内实现供气。四是新建30所村级幼儿园。五是新建45所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实现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六是将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农合大病保险起付线由5000元降低到3000元。七是对全县65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开展孕前优生健康免费检查1万人。八是新建乡村舞台80个。九是发放太阳能热水器850台、节柴炉700台、太阳灶3000台,实施节柴改灶1500个。十是建成4G基站50个,在城区建设150个免费无线wiFi基站,农村宽带覆盖率提高到70%以上。

(八)切实加强社会治理。全面推进依法治县,扎实开展“双查双整”,强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加快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建设,在全县农村大力推广“十户联防一键通”技防模式,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机制,加强和改进工作,有效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启动实施“七五”普法规划,强化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加强价格调控和市场监管,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推进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机构规范化建设,建立覆盖全程的监管制度,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市场监管,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犯罪行为,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严守安全生产红线,强化打非治违和隐患排查治理,严格目标管理与责任追究,不断提升安全监管能力,坚决遏制各类事故发生。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8

坚持规划引领,推进全域扶贫

南江位于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核心区域,属于典型的老边山穷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域经济总量小、发展质量差,城镇化率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居民收入低、贫困程度高,全县尚有扶贫重点村285个、贫困人口15.4万人,分别占总村数和总人口的54.6%、22.3%。2012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比全国全省低7757元、349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全国全省低2487元、1571元。

在贯彻实施省委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中,坚持全域规划引领,编制了《秦巴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南江县)实施规划》《四级城镇体系规划》等方案,大力实施“三个聚集”、“六个统筹”、“六大工程”,梯次推进连片扶贫攻坚,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小康。力争2017年全县GDp达到18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1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901元,贫困人口减少到1.5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6.6%降至14.4%。

坚持城镇带动,促进城乡共荣

按照“一轴一心四廊”的空间布局,坚持以城市发展带动农村发展,以城镇化带动人口聚居,着力释放农村发展空间,加快扶贫攻坚步伐,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一是加快建设优秀森林旅游县城。依托光雾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发展振兴,积极抢抓建设川东北城市群的机遇,坚持科学规划、新旧并举、产城相融、文旅结合,全力抓好新区榆槐现代产业城建设,着力拉大框架、提升品质,增强县城吸附能力;统筹抓好老城区路水电等民生项目改造升级,配套完善市政设施,增加老城承载能力。

二是加快重点镇特色镇多点突破。坚持把重点镇、特色镇建设作为加快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按照配套功能、增强吸附、创建特色的要求,坚持一步规划、分步推进,分类抓好正直镇等统筹城乡示范镇、长赤镇等区域发展重点镇、光雾山镇等休闲度假特色镇,着力提升重点乡镇区域吸附能力,切实做强乡镇梯队,实现多点突破、多极支撑。到2017年建成人口超过3万人的重点镇5个,建成特色镇5个,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1%以上。

三是加快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按照产村相融、成片推进的思路,大力实施以巴山新居为重点的“六大扶贫工程”,坚持因地制宜、依山就势、错落有致、聚散结合,建设组团式、集中式的农村新型社区,着力推动农民就地城镇化。到2017年建成新型社区50个,中心村聚居点872个,农户聚居度达55%以上。

坚持产业兴县,做强致富产业

始终坚持“产业兴县”的理念,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实施产业扶贫,切实提高贫困群众“造血”功能,带动老百姓持续稳定增收,实现脱贫致富。

一是高端发展生态旅游业。坚持把生态旅游作为富民强县支柱产业来谋划,紧紧围绕把光雾山建成西部重要的观光旅游度假目的地,全力抓好景区整体打造开发,加快推进红叶公园建设,务实抓好“一城二镇三坝”特色旅游服务区建设,办好红叶节和杜鹃花节,加快创建光雾山5a级旅游景区,到2017年实现年接待游客510万人次;创建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村50个,旅游从业人员达20万人以上。

二是规模发展特色农业。积极探索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坚持以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带动群众增收。依托南江生态优势,重点发展南江黄羊、金银花、茶叶、核桃、翡翠米、七彩林业六大特色产业,到2017年建成特色产业基地125万亩。加快天恩红茶业、百草中药、北牧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发展,积极培育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到2017年培育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5家,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带动农户面达到65%以上。

三是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坚持以新型工业带动就业,持续拓宽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渠道。按照“一核两极多节点”的工业布局,加快建设以东榆工业园区、坪河新材料集中区、乐坝小微企业发展区为主的南江工业园,到2017年园区入户企业80家、产值200亿元。大力实施骨干企业提升工程,重点支持海螺水泥、南矿集团等大企业大集团建设发展,到2017年建成主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30家、10亿元企业2家、50亿元企业1家、上市企业1家,全县工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

坚持发展惠民,切实改善民生

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当前和长远,务实推进民生改善,让更多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是切实改善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巴陕高速,抓好南巴汉铁路前期工作,规划启动南江通用机场建设,加快构建航空、铁路、高速三位一体的快速交通网络。加大县乡道路、村社道路改造力度,到2017年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县城与乡镇形成一小时交通圈。建成红鱼洞水库及灌区工程,抓好民生水利建设,到2017年全面实现全域灌溉。统筹推进新型能源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实施“两网”改造,推进“三网融合”。

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认真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进一步优化城乡校点布局,重点抓好职教攻坚和农村薄弱学校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切实抓好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到2017年乡镇和村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实现90%。健全整合城乡医疗、养老等保障制度,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9

为认真贯彻关于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和系列讲话精神,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近期乔楼镇按照上级相关要求,以不同形式对全镇扶贫工作现状进行了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乔楼镇位于郑州市中原路西端,北依荥阳城区,东临豫龙镇,南与崔庙镇接壤,西连城关乡,镇域面积73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182个村民组,人口4.2万人(其中回族约3500人)。脱贫攻坚工作涉及3个省级贫困村和9个面上村,共有建档立卡户244户963人,已脱贫235户944人。2019年我镇预脱贫9户19人,实现全部脱贫。我镇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政治任务和重点工作,统筹谋划,攻坚克难,按照精准标准找问题、精准要求定措施、精准目标抓退出的思路,落实“七个聚焦”的整改举措,实现“三个清零”的整改目标。全镇上下通力合作,采取过硬措施全力推进,确保我镇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二、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一)高度重视,加强责任领导。全镇3个贫困村和15个非贫困村全部成立了脱贫责任组,明确由镇包村领导担任组长,是第一责任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驻村第一书记、包村干部为责任组成员。责任组统筹协调镇、村和帮扶单位三支队伍力量,形成合力,积极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二)把握变化,扎实做好动态管理工作。根据《郑州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转发<河南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2019年度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的通知>的通知》要求,我镇召开2019年度动态调整工作部署及业务培训会议,要求18个行政村召开“村两委”会议,依据“两不愁三保障”、年人均纯收入3700元的标准,逐户进行排查,尤其对“两类户”进行重点调查,排查结果经农户签字认可后存档,经排查我镇有“边缘户”3户、“脱贫监测户”4户。

(三)因地制宜,针对性发展产业项目。

我镇2019年基础设施扶贫项目有2个,分别是:付河村新修道路1745米,项目资金97万元;冢子岗村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项目资金87万元。产业项目有:郑州市派第一书记项目资金30万、市财政资金60万元、县派第一书记资金10万元为付河村建设阳光温室大棚6座;冢子岗村手工蛋卷产业项目;张王庄村投资河南省清朴饮品有限公司项目。

(四)夯实基础、提升脱贫攻坚质量。

我镇始终围绕精准识别“回头看”、“两不愁、三保障”等重大政策和重点工作,坚持每月一次专题会议,高效、精准推进脱贫攻坚工作,防止返贫和新致贫情况发生。

三、下一步计划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少数民族;国家贫困县;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差距对策

保靖县位于云贵高原东侧,武陵山脉中段,湖南省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部,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库、山”革命老区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省长和省政府办公厅的扶贫联系点,湖南湘西州最大的移民县。全县总面积1746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196个行政村、7个社区。2012年末,全县总人口30.68万人,其中土家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到总人口78.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61元,同比增长12.39%;农民人均纯收入4191元,同比增长13.12%。

一、保靖县城乡居民收入基本现状

1.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2006~2012年,保靖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815元增加到13461元,年均增长12.01%;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868元增加到4191元,年均增长14.4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2.41个百分点。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

2006~2012年,保靖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从3.65下降至3.21,缩小了0.44,比同期全州缩小的0.22、全省缩小的0.23和全国缩小的0.18这一速度,分别快0.22、0.21和0.26。

3.保靖与州内兄弟县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比较

2006~2012年,保靖县城乡居民收入在湘西州八县市中排名分别有所进位,从第5位上升至第4位。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州平均水平下降,从91.90%下降到89.51%,下降了2.39个百分点;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占全州平均水平明显提高,从95.21%提高到99.10%,提高了3.89个百分点。

4.保靖与全州、全省和全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比较

2006~2012年,保靖县年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326元,分别比全州、全省和全国的水平10465元、14519元和16570元相差1139元、5193元和7244元;同期年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729元,分别比全州、全省和全国的水平2749元、4818元和5090元相差20元、2089元和2361元。

二、保靖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因

1.基础条件差,农村贫困人口多

保靖县自然条件差,交通十分闭塞,是一个“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贫困山区县,其中全县有高寒山区、革命老区和移民库区三大贫困区。2012年末按国家新扶贫标准2300元测算,全县农村贫困人口为15.73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51.27%。其中革命老区覆盖全县12个乡镇65个村9.92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38.15%,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不到全县平均水平的70%;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的吕洞山和白云山两大少数民族聚居区,共涉及14个乡镇、57个行政村、6.54万人口,地区贫困发生率高达81.04%。

2.发展环境恶劣,农民增收基础差

保靖县由于受自然条件、历史等因素制约,经济发展十分落后,严重制约着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特别是高寒山区、革命老区和移民库区这三大贫困区增收环境十分恶劣,农民增收相当不易。全县高寒山区村通组道路通达率为79.7%、通畅率仅24%,饮水困难或饮水不安全人口占高寒山区总人口74.31%,旱涝保收耕地不足0.3亩,可开发利用的不到0.5亩。全县涉及凤滩、碗米坡等共8座大中型水库,移民覆盖全县15个乡镇124个村6.5万人,省核定后扶移民人口32629人,占移民总人口的50.20%。全县库区移民人均耕地仅0.34亩,在0.1亩以下的移民达8829人,其中无地移民3000多人,完全失地2900多人。2012年,这三大贫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分别低于40%、70%和65%。

3.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难度大

保靖县由于受基础条件、发展环境和经济建设等因素影响,产业发展较为单一,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难度大,对缓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效果较低。2006~2012年,三大产业结构从21.16:47.42:31.42调整到17.17:50.97:31.86,主要是在第一和第二产业之间发生小幅度调整,第三产业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近年来,全县的“一果(柑橘)、两叶(茶叶、烟叶)、三养(猪、牛、羊)”特色支柱产业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除了“一果(柑橘)”产业初见规模外,其他特色产业发展规模不大。可见,仍未形成有效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产业链,农民增收虽然略向第二产业发生转移,但仍以传统的增收方式为主。

4.扶持政策不足,农民增收提速难

保靖县地方财力严重不足,促农增收无财可投。2006~2012年,保靖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虽然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态势,但地方财政自给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从16.52%下降到13.96%,下降了2.56个百分点。上级投入资金不足,地方促农增收难提速。2006~2012年,保靖县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总量虽然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但是其中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和革命老区开发资金年均投入量太少,分别为217万元和17万元,仅占同期年均财政扶贫资金总量的5.68%和0.49%。同时财政扶贫资金占地方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也在逐年下降,从2006年的6.28%下降到2012年的5.44%,下降了0.84个百分点。可见,就部级贫困县实际财力和财政扶贫资金投入而言,几乎不可能使一个民族贫困山区的农民实现收入提速增长。

三、缩小保靖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

1.加快县域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

实现地方特色经济快速发展、做大做强县域特色经济是地方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经济基础,没有强大的经济做基础,城乡居民就谈不上收入倍增。保靖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要紧抓享受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发展机遇,加快推进对高寒山区、革命老区和移民库区这三大贫困区的特色经济发展。全面把握这些政策优势,重点围绕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创造宽松的环境。全面把握特色农业产业政策优势,重点加快扶持三大贫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做大做强“一果(柑橘)、两叶(茶叶、烟叶)、三养(养牛、养羊、养猪)”等现代农业特色支柱产业,培育和提升“保靖黄金茶”、“湘西富硒椪柑”等农产品品牌优势,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全面把握工业发展战略优势,围绕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多点支撑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中小企业集群集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总量,特色发展质量。继续做大做强锌锰、陶瓷等矿产品精深加工行业,加快推进水利、页岩气、生态旅游等资源开发利用,促进资源优势向城乡居民收入倍增优势转化。

2.创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

全面落实涉农补贴政策,完善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等政策,实现有质量的粮食增产。开展农业保险,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市场化保障机制建设,稳定农业生产,保证农民增收。完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加大移民库区扶持力度,促进移民库区经济繁荣发展,提高库区农民收入水平。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广开就业门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带动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农村人口转移,提高农民收入比重。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第三产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运用财政调节手段,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民间资本等投向“三农”领域,实行社会资本与潜在资源有机结合,增强农业发展潜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快扶贫攻坚战略步伐,加大对县内的高寒山区、革命老区和移民库区的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和社会扶贫等力度,切实提高农村低收入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3.调整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积极整合资金,加大对高寒山区、革命老区和移民库区这三大贫困区的民生投入力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义务教育制度,优先保障义务教育支出需要,发挥教育在穷人与富人之间的重要机会均衡器作用,促进三大贫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城乡困难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特别是要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基本住房安全”为重点,提高三大贫困区困难群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住房安全保障水平。完善医疗服务制度,医疗服务虽然不直接增加居民收入,但身体素质的增强可以为居民收入提供保障,要重点提高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补偿比例,继续扩大医疗救助对象,将三大贫困地区农民低保家庭成员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防止“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加大税收调节力度,落实个人所得税制度,实施“营改增”税制改革,全面兑现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全民创业,培育城乡低收入家庭成为“小老板”,帮助小型微利企业健康发展。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健全劳动报酬与当地国民经济同步增长机制,特别要关注农民工工资收入状况,借助法律手段对农民工的工资增长、工资支付等进行规范,切实保障农民工工资稳步增长,提高城乡低收入家庭收入水平,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