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公示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19:29

企业公示报告篇1

【关键词】企业年检;企业报告制度;政府监督

一、企业年检制度的缺陷

公司年检是公司登记机关根据公司提交的年检材料,对公司登记的有关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的监督管理制度。公司年检是公司登记制度的监管内容之一。

中国的年检制度与西方的企业年度报告制度不同,带有浓厚的政府直接干预的色彩。尤其是年检不合规就可能被吊销营业执照,这是不合理。因为企业通过登记就合法取得经营资格,这一行政许可不能被随意地更改,否则企业的合法经营地位就会处于不确定性的状态,对市场交易的可预期性和稳定性是重大的损害。另一方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是有限的,不可能逐一进行实质性审查,于是监督管理就变得有名无实。虽然,年检制度也在不断改革,包括走向以形式审查为主、网上办理、取消年检费等等,但是如果企业通过造假等行为很难通过年检审查出来,因此年检只是徒增手续给企业加重负担。企业年检已经成为可有可无的“鸡肋”,适时的予以放弃是实行简政放权的大势所趋。

二、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概念之界定

目前,各个国家对公司登记制度的监管主要有两种方式:包括登记主管部门监管和社会公众监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2006年2月24日国家工商总局修订出台的《企业年度检验办法》建立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年度检验制度。

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是上市主体向登记机关提交年度报告,而不再审查年度报告内容,只是提供信息平台公示年度报告情况。在2014年3月1日,工商总局消息,全国企业年检制度于今日正式取消。企业年检制度改为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企业年度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公司股东缴纳出资情况、资产状况,企业对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工商机关可以对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内容进行抽查。如果发现企业年度报告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工商机关可以依法予以处罚,并将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通报公安、财政、海关等有关部门,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对未按规定期限公示年度报告的企业,工商机关会将其载入经营异常名录。企业在3年内正常履行年度报告公示义务的,可以申请恢复正常记载状态;超过3年未履行的,工商机关将其永久列入严重违法企业“黑名单”。

三、企业报告制度的内涵分析

企业年度报告制度是企业对自我的总结,可以提高企业的自主意识。而公示之后的公众的查阅,是用公开、公平、公正的尺子来衡量企业的信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经抽查发现企业年度报告弄虚作假的,依法予以处罚。特别是随机抽查,更容易反映出企业的真实资质和能力,避免年检时临时地蒙混过关。因此,公示比年检的约束力更大,效果也更加显著。

企业年检改为年度报告公示制,能够促进企业自律和诚信建设。实行年度报告公示制度,需要工商部门在网上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由企业自行把登记情况、许可资质证书、资产状况等信息进行报告,并直接对社会公示,这样有利于社会监督。同时,各级工商管理部门对企业并非放任不管,而是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实际,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监管的力度,依法查处各类违反企业登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切实加大监管力度,以保证企业和市场的健康发展。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如何协调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政府职能转变急需解决的问题。降低企业准入门槛以及将企业年检制改为年度报告公示制,就是破解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

四、建立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的意义

首先,企业年检制度改为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具体举措。这一改革,意在减少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是政府监管的新方式,体现了政府监管由事前监管转为事中、事后监管。

企业公示报告篇2

办法自2013年5月1日开始实施。业内人士认为,该办法的实施能降低乘用车产品的平均油耗,鼓励生产和进口的乘用车排量整体下移,并进一步鼓励车企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信部表示,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管理是一种全新评价体系,是我国汽车节能管理模式从单车管理到企业管理、从单体目标管理到整体节能目标管理的重大转变。

对此,工信部专门具文解读,以下为工信部网站上对《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办法》解读节选:

(一)主要内容

《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办法》对乘用车企业汽车燃料消耗量数据的申报与公示、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主体、核算方法、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报告制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与公示、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额度的转结与使用以及监督处罚等作了明确规定。

按照《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办法》,所有在中国关境内销售乘用车的企业包括生产企业及进口汽车经销企业,应按要求及时将生产或进口的乘用车产品的燃料消耗量数据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并于每年12月20日前、8月1日前、2月1日前,主动申报本企业(核算主体)下一年度企业燃料消耗量计划、本年度上半年企业燃料消耗量情况及上一年度企业燃料消耗量总结。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建立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的联合工作机制,成立工作组进行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数据的核实及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等工作,并于每年的3月20日前对各核算主体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执行情况进行公示,每年的6月1日前,上一年度“乘用车体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情况报告”。

(二)基本原则

1企业责任主体的原则。以企业作为核算主体,根据乘用车车型燃料消耗量目标值和对应的产量(不含出口量)、进口量设定企业的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目标值。

2国产、进口乘用车统一管理、分别核算的原则。凡是在中国关境内销售乘用车的企业,包括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和进口汽车经销企业,都将纳入管理范畴,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燃料消耗量数据的申报及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国产车与进口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分别独立核算。

3鼓励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原则。为优化我国汽车产品能源消耗和供应结构,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在统计企业达到国家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目标的情况时,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实施优惠、鼓励措施。纯电动乘用车、燃料电池乘用车、纯电动驱动模式综合工况续驶里程达到50公里及以上的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的综合工况燃料消耗量实际值按零计算,并按5倍数量计入核算基数之和;综合工况燃料消耗量实际值低于2.8升/100公里(含)的车型(不含纯电动、燃料电池乘用车),按3倍数量计入核算基数之和。

4鼓励企业提前达标的原则。允许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实际值优于目标值的核算主体,将优于目标值的额度结转至下一年度使用,结转额度有效期三年。

5企业申报、社会监管的原则。建立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报告制度,纳入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的每一核算主体每年向工信部提交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预报告、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政府部门将建立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年度执行情况的公示制度,建立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企业报告制度,对企业递交的报告进行核查、公示,充分发挥社会监管作用。

6逐步过渡的原则。充分考虑汽车企业产品规划和换型周期,为企业预留适当过渡期,2012、2013和2014年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限额在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目标值基础上相应放松9%、6%和3%。

(三)监管、奖惩

1建立燃料消耗量核查、公示制度。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相关部委建立车型燃料消耗量市场抽样、样车检测、检测结果公示制度;建立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情况年度执行情况的公示制度,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企业公示报告篇3

(一)内部控制自评报告披露评价根据2012年信息服务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披露信息统计,自评报告披露情况如表4所示。深市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公司全部披露了自评报告,沪市则有80%的公司进行了披露,尚有20%的公司未披露。沪深两市123家信息服务业上市公司中,中央国有控股公司均披露了自评报告,地方国有控股公司有近一成的公司没有披露,非国有控股公司仅有近4%的公司没有披露。整体而言,信息服务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披露状况较好,只有少数企业没有披露自评报告。

(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评价表5列示了2012年信息服务业上市公司未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统计情况。沪市一半多的公司未披露内控审计报告,深市主板则仅有四成的企业披露了内控审计报告,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反而情况略好,为近四成的企业没有进行披露。中央国有控股企业三成多的企业没有披露内控审计报告,地方控股和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近四成半的企业没有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平均起来,信息服务业上市公司近四成的企业没有披露内控审计报告。

(三)内部控制报告制度遵循状况评价根据评价依据,结合表6反映的信息,就内部控制自评报告而言,中央国有控股公司和深市上市公司均按财政部和证监会《关于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分类分批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通知》以及深市《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12年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要求,进行了披露。未遵循制度要求进行自评报告披露的,是沪市地方国有控股公司,有20%的该类公司没有进行披露。故信息服务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对于强制披露的制度遵循来说,整体情况较好,未来需着重监管的环节在沪市地方国有控股公司。究其原因,深市自2007年即强制要求本所上市公司披露内控自评报告,沪市则一直为自愿披露状态,2011年才按财政部和证监会要求,分期分批强制要求规定范围内企业披露自评报告[6],由于强制披露时间较早,深市信息服务业上市公司自评报告强制披露的遵循情况要好于沪市上市公司。就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强制披露的遵循情况看,沪市信息服务业上市公司中,中央国有控股公司40%未予以披露,地方国有控股公司披露状况要好。与此相反,深市信息服务业上市公司中,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则是中央控股公司执行较好,地方国有控股公司执行状况更差。就自愿披露情况看,沪市和深市主板信息服务业非国有控股公司内控审计报告均为八成企业未披露,而深市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信息服务业非国有控股公司内控审计报告的披露状况反而更好。这说明对于深市信息服务业非主板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因其规模小以及非国有控股的劣势,更希望利用信号传递效应,自愿披露内控审计报告,增强投资者信心。[7]但值得注意的是,深市创业板信息服务业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有近5%的公司被出具的是非标内控审计报告,说明这类公司披露内控审计报告的意愿强烈,但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建设执行情况尚有待加强。

二、内部控制自评报告披露信息评价

(一)评价指标由信息服务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评报告披露状况表可知,从数量上看,该类公司披露情况较好,仅有沪市20%的公司未进行披露,即123家上市公司中仅5家公司没有披露。披露质量则需进一步分析评价。财政部会计司2010年曾《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构建了84个明细指标构成的内部控制评价核心指标体系,是到目前为止评价规范制定机构的唯一指标体系。[8]但考虑到截至2012年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披露,此指标体系不过执行两个会计年度,且是分类分批执行的,对于信息服务业上市公司而言,按强制披露要求执行此指标体系还是第一年,面对如此庞大的指标体系,要求初次披露的质量即为高水平的,显然难度较大。所以考虑到上市公司具体的可操作性,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继84项指标体系后所给出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范例,逐条分解,构建表7中所列示的8类17项指标构成的内部控制自评报告披露内容评价指标体系。另外,范例报告中,纳入评价范围的业务和事项囊括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的18项内容,对这些内容的披露,可以反映出公司内部控制健全性和有效性,因此表7右半部分列示了18项内控自评报告披露业务和事项的评价指标。表7所列的两部分35项指标即为信息服务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评报告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披露内容评价分析信息服务业2012年沪深两市123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评报告披露信息,去除未披露自评报告的5家沪市上市公司以及星美联合何时能重置主营业务、恢复持续经营能力不明确,暂时无法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相关要求进行系统全面内部控制建设,因此去除该公司内部控制自评报告,以剩余117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评报告为评价基础。对于信息服务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评报告披露内容的17项评价指标,Fw3描述纳入评价的业务和事项是否存在重大遗漏,报告中未予以描述的赋值为0,明确说明不存在重大遗漏的赋值为1;JL1明确给出内控是否有效的结论,未明确给出是否有效结论的赋值为0,明确给出内控有效的赋值为1;其余15项指标均是未披露赋值为0,披露赋值为1。信息服务业上市公司内控自评报告披露内容如表8所示。对于董事会声明和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总体情况的披露,除内部控制目标外,均为沪市和深市主板披露状况明显好于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披露情况也明显好于非国有控股公司;评价依据的披露,差别不是十分明显,只是中小企业板和地方国有控股信息服务业上市公司披露状况略好。控制范围的披露,对于Fw1列示前十大主要风险,无论从上市板块还是从控股股东性质分析,披露状况均不理想;Fw2对于纳入评价范围的单位,沪市以及深市主板和国有控股公司披露状况更佳;Fw3对于纳入评价范围的业务和事项是否存在重大遗漏,除沪市不到一半的公司明确说明不存在重大遗漏之外,其他类型公司均未明确给出结论。评价程序和方法的披露,趋势较明显,沪市和深市主板好于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国有控股公司好于非国有控股公司。对于内控缺陷及整改的披露内容,缺陷标准的披露依然是沪市和深市主板好于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国有控股公司好于非国有控股公司,对于一般缺陷和重大缺陷基本都是未予以披露;整改基本情况的披露是中小企业板略差,但是对于具体整改措施的披露,则是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好于深市主板,非国有控股公司好于国有控股公司。对于内控是否有效的结论,近八成的上市公司明确说明本公司内控有效。概况起来,信息服务业上市公司内控自评报告内容的披露,总体看是沪市和深市主板公司好于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沪市与深市主板公司相比,则是沪市公司情况略好;国有控股公司好于非国有控股公司,中央国有控股公司和地方国有控股公司则没有较明显差异。这说明信息服务业上市公司中的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以及非国有控股公司在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内容的披露上规范性不足。原因可能是这类企业规模较小,完备的内控制度的构建以及自评报告的出具能够获得的帮助有限,而实力更强的主板上市公司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能更好地聘请咨询机构辅助或能够获得相关主管部门的帮助或培训,所以执行效果更好。但是对于具体整改措施的披露,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公司略好于主板公司,非国有控股公司略好于国有控股公司,说明这些企业还是有强烈的意愿健全内控制度,向资本市场传递正面信息。

(三)评价范围披露状况分析信息服务业上市公司内控自评报告披露业务和事项的评价,依然以117家信息服务业上市公司2012年内部控制自评报告为评价基础。18项评价指标,均是披露赋值为1,未披露赋值为0。从表9反映的信息可以看出,对于X1到X5这类反映公司内控环境事项的披露,组织架构、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的披露状况各类企业均较好,而对于发展战略和社会责任的披露,则是沪市和深市主板公司好于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公司,国有控股公司好于非国有控股公司。X6到X16这些反映企业具体控制活动业务的披露,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和担保业务的披露,几类企业披露情况均较好。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财务报告、全面预算和合同管理的披露,则是沪市和深市主板好于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国有控股公司好于非国有控股公司。业务外包的披露,各类公司都进行了很少的披露,可能对于信息服务业上市公司而言,不是主要的业务内容。最后两项反映企业信息传递与沟通的指标,深市主板上市公司披露状况相对略差,其他类型的公司均有所披露。概况而言,信息服务业上市公司内控自评报告对于评价范围中业务和事项的披露,整体上沪市好于深市。原因可能是深市上市公司执行内控自评报告强制披露较早,且一直按照深交所的披露要求来出具,惯性使然,对于内控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的遵循情况,不如较晚执行强制披露但直接按照财政部和证监会要求出具自评报告的沪市上市公司。另外,发展战略、社会责任、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财务报告、全面预算和合同管理的披露,明显是沪市和深市主板好于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国有控股公司好于非国有控股公司,说明对于中小企业、创业企业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这些方面内控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是未来需要重点加强的领域。

(四)评价指标披露状况评价分析信息服务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评报告,披露内容与披露业务和事项各评价指标,整体披露情况如何?以117家信息服务业上市公司,2012年内控自评报告披露内容和披露业务与事项17项和18项评价指标数据为基础,应用SpSS20.0进行针对变量的层次聚类,聚类的树状结构图如图1和图2所示。对于信息服务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披露内容,整体来说,披露较好的指标主要集中在描述内部控制目标、评价依据和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三项指标;披露状况较差的指标主要集中在描述内控评价范围、程序和方法以及内控缺陷这三类指标,另外内部控制工作中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责任以及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组织领导体制的描述,情况也是如此。可以说,除了明确表示公司内控有效的结论披露的较好外,涉及到责任认定,具体评价范围、程序和方法的说明,主要风险列示,评价范围是否有重大遗漏的结论,评价方法是否适当的结论,内部控制缺陷及整改的详细披露,这些较敏感的方面,整体披露状况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就自评报告中评价范围涉及业务和事项的披露,状况较好的指标主要包括组织架构、人力资源、资产管理、资金活动、担保业务、采购业务、销售业务、内部信息与传递和企业文化;披露状况较差的指标主要包括发展战略、社会责任、业务外包、合同管理、工程项目、财务报告、研究与开发、全面预算和信息系统,这些应该是以后信息服务业上市公司内控制度的重点建设领域。

三、主要结论

企业公示报告篇4

2016年12月1日,由《wto经济导刊》携手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主办,瑞典驻华大使馆CSR中心联合主办第九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国际研讨会暨“金蜜蜂2016优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典礼在这里隆重召开。

即将过去的一年,与“十三五”规划迎来良好开局和经济新旧动能持续转换相对应,国内社会责任的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新的形势带来新的要求、更需要新的准备。在此背景下,来自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各界代表相聚一堂,就全球社会责任报告最新发展趋势、企业的责任沟通之道、CSR报告的价值探索、中国走出去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能力等议题进行深度研讨和解读。

会上,2016金蜜蜂优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榜单同期。凭借着在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和报告编制过程中的突出表现,68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脱颖而出入围“2016金蜜蜂优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榜”。

价值的归宿

作为一种新的竞争手段和管理工具,企业社会责任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思潮。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作为开展社会责任沟通、优化组织管理的工具和载体,其发展不仅需要包括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各类组织的重视和实践,需要借助新工具、总结优秀经验,还需要立足本土、融入全球、适应新规则、融入新议题。

“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责任制造,更离不开责任沟通”,出席论坛的工信部政策法规司副巡视员郭秀明说,只有责任沟通才能获得利益相关方的充分理解和支持,进而更好地实施责任制造。而有效的沟通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正能量,沟通的缺失或者不到位,会给谣言和误解提供机会和空间。

据他透露,“中国制造2025”就专门指出,要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作为中国制造的一项重大任务。

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副秘书长翟齐则指出,2016年是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元年,《巴黎气候协定》的签署以及G20峰会都提供了引领全球可持续发展合作的重大机遇。

他表示:“与之相应的责任信息披露也面临着利益相关方更高的期望,也是履责信息披露的重要方向。责任信息披露的基础在于企业自身的管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信息披露的水平取决于企业管理的水平。因此,提升信息披露质量,也有助于提升管理。”

近年来在中国发展的进程中,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外商投资企业本土化的组成部分,外商投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成为与利益相关方交流的主要渠道。据统计到2016年10月底,外资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达126份,比去年同比增长了28.6%,并在信息的披露、管理等方面呈现出了较高水准。

但在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李玲看来,与数量庞大、积极履责的外资企业的数目相比,社会责任报告的外企数量还相对偏少。“通过报告等形式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能够加深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的了解,积累社会责任形象,创造社会责任品牌”,李玲说。

此外,瑞典驻华使馆参赞及企业社会责任中心负责人LottaLiljelund分享了瑞典的经验,并表示瑞典政府已经提出了雄心勃勃的企业社会责任目标,大约有1600家的瑞典企业将需要提交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真实的增长

海量的数据统计、发展现状的总结、价值意义的研判。作为研讨会的一大亮点,每年的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数可以说都是备受期待。

《wto经济导刊》杂志社副社长殷格非当天在《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数》(2016)时介绍,金蜜蜂CSR报告指数以“金蜜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估体系2016”(简称“GBee-CRaS2016”)为主要依据,同时借鉴和参考了国内外部分社会责任报告评估体系。截至目前,共搜集到的报告(包括信息)有14282份,纳入评估体系的报告有8657份。

“我们研究的基本思想也可以总结为金蜜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三好报告,即基础信息呈现好、核心内容回应好和基本原则遵循好”,殷格非进一步介绍说。

《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数》(2016)同时还揭示了2016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十大最新趋势。即:

趋势1.报告总体水平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高质量报告数量大幅增加。

趋势2.企业普遍更加注重报告编制流程的规范性和对利益相关方及议题的识别,提升报告的实质性。

趋势3.报告的可读性指数和创新性指数表现突出,普遍注重结合社会最新动向,赋予报告更丰富的时代内涵,阅读体验更加友好。

趋势4.报告对员工、社区和政府履责信息的披露保持相对充分的态势,对环境、供应商、同行、监管机构履责信息的披露总体呈现增长趋势。

趋势5.领袖型企业和国有企业报告质量注重战略、风险机遇分析等信息的披露,不断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注重创新理念,优化报告结构,丰富呈现形式。

趋势6.不同交易所上市公司的报告质量和披露领域呈现一定的差异。香港联交所报告质量创新性表现突出,对企业管理信息的披露更加关注;上海/深圳交所上市公司相对联交所上市公司更注重对股东履责信息的披露。

趋势7.报告的国际化程度增强,参照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指南的报告显著增加,英文版报告数量有所增加。

趋势8.报告在框架结构、议题选取和设计呈现等方面均体现出显著的行业特色,电力和房地产行业企业报告质量较高,房地产行业报告质量增长幅度最大。

趋势9.报告的可比性有待加强,社会责任绩效信息披露不够充分。

趋势10.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计划性有待增强,定量信息披露方面还有待加强。

针对新趋势,研究报告给出了六点建议:一、发挥领袖型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企i社会责任报告,实现报告质量的全面提升。二、注重绩效信息的管理,深化纵向、行业和跨行业可比数据的披露。三、强化与利益相关方的互动,支持利益相关方更多地参与报告编制,进一步提升报告的实质性。四、深化对计划内容的披露,结合战略规划,披露定量计划信息,发挥计划的管理价值。五、全社会共同推进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同一交易所上市公司及不同交易所上市公司之间在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和传播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促进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提升报告质量。六、顺应时展趋势,提升报告的国际化水平。

此外,本届论坛首次对非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最新进展进行分享。责扬天下(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管竹笋说:“说到非洲,它的社会责任报告起步,应该是比中国还要稍早一些,社会责任报告的也要略早于中国。”

据他介绍,非洲在2000年的时候首次了社会责任报告,2011年非洲的社会责任报告出现了井喷。此外,他还分享了非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在时间、地域、主体、结构等八个方面的特点并给出了三个建议。

创新的汇聚

当今社会,任何一家谋求走向世界一流的企业都不可能无视社会责任,践行社会责任的动力已经不仅仅来自于社会变革引起的思想重塑,更源自于背后创造的企业价值。

对此,出席当天“责任沟通之道论坛”的苹果公司副总裁戈峻深有同感。他直言,企业沟通得好,就能顺利地在这个环境中生长发展;沟通不好,企业就会面临很大的挑战。而在他看来,良好的沟通,其核心在于创新。即如何基于当前社会的需求去创新责任。

“只有创新与责任同行并进、共享发展的企业,才能根深叶茂、基业长青”,戈峻说。

作为当天出席论坛的民企代表,新奥生态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李遵生表示,民营企业从一开始建立就不缺少社会责任的基因。在他看来,在企业和公众的沟通平台更加高效和透明的时代下,有品质、高效率的沟通将为社会责任的履行提供很好的平台。所以社会责任报告,不仅是对公司多年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总结,也是为了沉淀经验、检讨不足,让公司未来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社会责任的管理水平上都有较大的提升。

有人在革新理念,就有人在创新方法。

“很多时候的沟通,往往是为了沟通而沟通,没有真正考虑到受众是否愿意接受我们所传递的信息。尤其是对于核电行业来说,如何让公众更愿意接受我们传递的信息才是关键。”

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新闻发言人罗小未在当天的发言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沟通的误区和本质。在他看来,强调公众需求的调查,要切实了解公众希望获得哪些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去做沟通。这样的用心,才会真正让公众感受得到。

他同时介绍了公司颇具创新性的公众沟通B2C时代。即,转变过去只注重与政府、监管机构的B2B沟通模式,以更透明、更开放的方式,加强与政府、合作伙伴、社区公众等多利益相关方的全方位交流互动,实现公众沟通从B2B到B2C的扩展。

作为国有企业高管,中国铜业总裁、云铜集团总经理、云铜股份董事长武建强分享了他近20年实践经历中的体会:学沟通,要敢用责任语言;会沟通,还得会把握话语主动;善沟通,才能主动赢得发展机遇。

正所谓“始于报告,不止于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工作的完成是新一轮工作的开始,价值的回溯、有效的传播可以为下一步社会责任工作提供支撑,同时也可以价值地复盘发现社会责任报告内容存在的缺陷以及公司管理当中存在的遗漏,从而实现报告与管理的融合。

这些则是CSR报告的价值探索、责任沟通与大众传播和中国企业海外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三个平行论坛嘉宾讨论和分享得出的共识。

样本的意义

为了发现并鼓励企业更加优秀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09年以来,《wto经济导刊》连续八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征集活动,开展“金蜜蜂优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评选活动。以期为优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及企业提供一个全面展示的专业平台,为广大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据相关数据显示,该项评选活动至今已累计评估8657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58家企业先后获得不同奖项,在迈向更高水准的同时,也走向了荣誉的舞台。

企业公示报告篇5

【关键词】政治关联;社会责任报告;鉴证

中图分类号:F270;F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6-0049-03

一、引言

截至2013年12月31日,我国累计共有355份社会责任报告经过了鉴证,企业对社会责任报告进行鉴证会产生一定成本,企业为什么会自愿进行社会责任报告鉴证?parkJ.andBrorsont.(2005)通过对企业高管访谈发现,鉴证价值的不确定、鉴证成本过高、外部压力小等因素使得企业选择不进行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沈洪涛、王立彦和万拓(2011)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行为受公司规模影响。戴慧婷、秦信任(2012)发现,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鉴证行为还受到企业特征、公司治理和审计师类型等因素影响,公司规模较大、董事会规模较大以及年报审计师是“四大”的企业更倾向于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沈洪涛、万拓、杨思琴(2010)对鉴证提供者的不同及其鉴证质量进行了分析。本文拟从政治关联度角度研究政治关联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影响。与现有研究相比,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研究政治关联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影响,为社会责任报告鉴证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已有的文献鲜有研究政治关联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影响,目前中国上市公司有很多公司董事长等具有一定的政治关联,如公司董事长或是人大代表亦或是政协委员,所以在研究社会责任报告鉴证影响因素时,政治关联是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第二,本文结合我国社会体制从政治关联角度研究了企业进行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动因,对于研究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具有积极意义。第三,目前鲜有文献研究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提供主体对社会责任报告鉴证质量的影响,本文拟进一步从政治关联角度研究具有政治关联企业和无政治关联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提供主体的不同,并从提供主体的不同研究政治关联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质量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黄欢(2012)在研究政治关联对公司自愿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影响时发现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能够获得更多影响政府决策的机会,获取更多的资源,为企业创造价值,从而更加愿意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张萍、梁博(2012)发现企业的政治关联度越高,社会责任的履行就越好,二者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根据信号传递理论,社会责任履行较好的企业更倾向于进行社会责任报告鉴证,以与其他企业区别(沈洪涛、王立彦、万拓,2011)。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由于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受公众的关注程度高,社会责任履行比较好,往往会对社会责任报告进行鉴证来回应公众的关注并提高其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度。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通过进行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提高其在政府和公众视野中的形象,从而维持或提升企业的政治级别,与不进行鉴证相比可以获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王成方、林慧、于富生(2013)发现企业通过向政府、投资者、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展现其良好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可以提高其政治关联度。敖小波(2014)发现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能够获取更多的便利,同时,政治关联因素还能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更愿意进行社会责任报告鉴证。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择、变量定义以及模型建立

本文以我国沪深两市2011年间社会责任报告的15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但部分公司缺乏相关财务数据以及信息披露,最终的研究样本只有60个。本文使用的样本公司为2011年间所的社会责任报告,主要来自商道纵横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资源中心”网站以及手工整理和收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主要来自商道纵横和国泰安数据库以及手工整理和收集。

对于如何衡量企业的政治关联度,国内外通常采用高管与政治的联系衡量企业政治联系的方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采用公司高管中是否有现任或曾经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是曾经有过从政经历作为企业政治关联解释变量的衡量方法。

除了政治关联外,已有文献研究发现还有很多因素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有影响,如规模越大的企业会通过与利益相关者进行广泛交流以达到降低成本目的,越有可能提供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戴慧婷、秦信任,2012);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也有影响,公司在资产负债率较低且没有偿债压力下,会选择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活动(李正、官峰、李增泉,2013)。因此本文对上述因素进行了控制。

本文将公司规模、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作为控制变量,并将样本分为有鉴证和无鉴证两个子样本,研究变量如表1所示。

本文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检验研究假设,Logistic回归拟合的方程是:Ln(p/1-p)=?琢+?茁X+?酌iYi+?着(i=1,2,3,4)

其中,p是上市公司是否提供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概率,X为解释变量,Yi代表各类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企业资产负债率。?琢为常数项,?茁、?酌分别是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向量集,?着是残差项。

(二)描述性统计

根据样本是否进行鉴证,将样本分为鉴证与无鉴证两个子样本,在对总样本和子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表2可以看出,在60份社会责任报告研究样本中,有35份进行了第三方鉴证,政治关联变量按是否提供社会责任报告鉴证分组后,可以看出鉴证组中政治关联的均值高于非鉴证组政治关联的均值。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本文将政治关联作为自变量放入方程中与控制变量资产负债率和公司规模一起回归检验。表3的回归结果显示,政治关联与企业进行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正相关并且在1%上显著,说明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更愿意进行社会责任报告鉴证,以此来提高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度。

四、鉴证提供主体的研究

本文还对鉴证的主体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研究显示,35份进行了鉴证的社会责任报告中,鉴证的提供主体大多是行业协会和专家或是专业咨询机构,而会计师事务所占的比重较低。35份鉴证报告中只有5份(14%)由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其中毕马威3份,普华永道2份;有16份(46%)由咨询机构提供,其中挪威船级社7份,必维国际检验集团8份,香港通用公证行有限公司1份,其余由行业协会或专家提供。而在鉴证组中26家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中有9家由专业咨询机构提供,7家由行业协会或专家提供,有8家企业同时提供了行业协会或专家和咨询机构进行的鉴证。非鉴证组中鉴证提供主体大多为行业协会或专家。在这些企业的鉴证报告中鉴证主体都明确说明了采用的鉴证标准。沈洪涛、万拓、杨思琴(2010)发现鉴证提供主体为执业会计师或咨询机构,其更多采用国际鉴证标准,鉴证质量较高。但我国目前执业会计师拥有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市场份额仅为9%,沈洪涛、秦信任(2010)发现我国企业目前对鉴证主体的选择不倾向于执业会计师的原因是鉴证费用过高和鉴证程序过于复杂、时间跨度较长。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因为鉴证程序复杂和鉴证时间较长,不符合其快速回应政府、公众等的关注和较快地向政府证明其社会责任的较好履行以获取更高的政治关联度的利益需求。同时提供行业协会或专家和咨询机构的鉴证既体现了我国企业鉴证的本土化特征,也符合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倾向于选择在较短时间内能够提供质量相对较高的鉴证服务的鉴证主体需求。

通过对有无政治关联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主体提供者的研究发现: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其对社会责任报告鉴证主体提供者的选择呈现本土化的特征并且受其利益需求的影响更倾向于选择鉴证质量相对较高的国际咨询机构,以此来提高其社会责任报告的鉴证质量,而无政治关联企业出于鉴证费用过高、没有较大的外部压力和其社会责任报告质量的考虑对社会责任报告鉴证主体提供者的选择较多为行业协会或专家,这使得其社会责任报告鉴证质量不高。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我国沪深两市2011年间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60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通过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政治关联对企业进行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更倾向于进行社会责任报告鉴证。同时还发现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在进行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时,大多选择咨询机构作为鉴证报告的提供主体,对鉴证报告的质量具有一定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在对政治关联进行衡量时,没有对企业政治关联的类型进行划分,不同的政治关联类型以及政治关联度会对社会责任报告鉴证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在对样本进行选择时,由于非上市公司数据较难收集,所以没有考虑非上市公司。未来的研究可以综合考虑这些方面,以便更全面地研究政治关联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parkJ,Brorsont.experiencesofandviewsonthird-partyassuranceofcorporateenvironmentalandsustainabilityreports[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05,13(10):1095-1106.

[2]沈洪涛,王立彦,万拓.社会责任报告及鉴证能否传递有效信号?――基于企业声誉理论的分析[J].审计研究,2011(4):87-93.

[3]戴慧婷,秦信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影响因素研究[J].财会月刊:理论版,2012(9):17-20.

[4]沈洪涛,万拓,杨思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现状及评价[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6):68-74.

[5]吴丹红,杨元.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主体、质量和行为特征研究[J].会计之友,2014(29):19-23.

[6]黄欢.政治关联与公司自愿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实证分析[J].求索,2012(1):39-40.

[7]戴慧婷,沈洪涛.国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研究述评[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3,26(6):44-49.

[8]李正,官峰,李增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活动影响因素研究――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3(3):102-112.

[9]沈洪涛,秦信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与注册会计师新业务拓展[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0(12):74-81.

[10]张萍,梁博.政治关联与社会责任履行――来自中国民营企业的证据[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2(5):14-23.

[11]于富生,王成方,林慧.政治关联、政府干预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C].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第25届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2.

[12]敖小波.政治关联、融资便利与公司绩效――来自房地产行业的经验证据[J].会计之友,2014(7):70-74.

企业公示报告篇6

一、《条例》的主要制度

《条例》建立了企业信息公示制度、年度报告公示制度、经营异常名录制度、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制度、公示信息抽查制度、部门联动响应机制、信用修复机制等一系列制度,通过运用信息公示、社会监督等手段强化对企业的信用约束,以保障交易安全,营造透明诚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了保障企业信息公示制度落地,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已开通,各地2013年度企业信息公示工作也已普遍展开。

企业信息是指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登记的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信息,以及政府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能够反映企业状况的信息。

根据《条例》规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各类企业应向社会公示的信息如下:(一)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认缴和实缴的出资额、出资时间、出资方式等信息;(二)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股权转让等股权变更信息;(三)行政许可取得、变更、延续信息;(四)知识产权出质登记信息;(五)受到行政处罚的信息;(六)其他依法应当公示的信息。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政府部门作为市场监管主体,在履行有关企业登记、备案、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职责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反映企业状况的信息,应当依法予以公示。《条例》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公示其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以下企业信息:(一)注册登记、备案信息;(二)动产抵押登记信息;(三)股权出质登记信息;(四)行政处罚信息;(五)其他依法应当公示的信息。对这些企业信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产生之口起20个工作口内予以公t。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外的其他政府部门应当公示其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行政许可准予、变更、延续,行政处罚以及其他依法应当公示的信息。

二、((条例》的主要制度对招标采购的影响

1.企业年度报告制度对招标的影响

以前,实行企业年检审批制,企业须提交年检报告书报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审批,时间长、效率低。《条例》规定了企业年度报告制度,每年6月30口前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报送上一年度企业报告并向社会公示即可,示再需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年度报告内容限定为能够直接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基本信息,包括企业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信息,企业开业、歇业、清算等存续状态信息,企业投资设立企业、购买股权信息,企业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的,其股东或者发起人认缴和实缴的出资额、出资时间、出资方式等信息,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股权转让等股权变更信息,企业网站以及从事网络经营的网店的名称、网址等信息,而对于企业从业人数、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对外提供保证担保、所有者权益合计、营业总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纳税总额信息等,山企业自主选择是否公示。

以往招标时审查投标人的法律主体资格、企业承担招标项目的能力等,都需要凭借投标人提交的经年检的营业执照以及财务报表等资料评判,而且纸质证明材料难免有伪造、变造的可能,其客观真实性受到质疑,同时受手段所限,在有限的评标时限内对一些虚假信息也难以及时查出。如今,实行企业年度报告制度后,市场主体纷纷进行网上信息公示,资格预审或评标时可以通过登录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便捷、准确地获知这些信息和有关数据。

2.企业信息公示制度对招标的影响

为便于社会公众及时了解企业情况,《条例》规定企业应当自信息形成之口起20个工作口内,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如股东出资、股权变更信息,行政许可取得、变更、延续信息,知识产权出质登记信息,受到行政处罚信息等依法应当公示的信息,接受社会监督。《条例》建立了政府部门的企业信息公示制度,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政府部门公示其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企业注册登记、备案、动产抵押登记、股权出质登记等信息。政府部门和企业分别对其公示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负责。

企业信息是招投标活动中评判企业是否具备承担招标项目资格、能力的基本依据。招标人可以直接调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公示的企业信息来进行评审,尤其是企业注册登记、备案信息、动产抵押登记信息、股权出质登记信息、行政处罚信息以及行政许可准予、变更、延续信息、行政处罚信息等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政府部门依法应当公示的信息,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3.黑名单制度对招标的影响

《条例》设立了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和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制度,督促企业增强社会诚信意识。《条例》要求企业必须真实、及时地公示信息,保障社会公众特别是交易相对人准确了解企业经营状况。《条例》建立了对企业公示信息情况的抽查制度、对企业公示的虚假信息的举报制度。《条例》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公平规范的要求,根据企业注册号等随机摇号,确定抽查的企业,组织对企业年度报告公示信息和企业即时公示信息进行检查。企业未按照《条例》规定的期限公示年度报告、未按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的期限公示有关企业信息,或者公示企业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并向社会公示;对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满3年仍未履行公示义务的企业,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即黑名单。《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信用约束机制,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出让、授予荣誉称号等工作中,将企业信息作为重要的考慮因素,对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者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的企业依法予以限制或者禁入。

上述规定,有利于督促企业提高自我约束力和诚信度,自觉向社会公示真实的信息,这关系到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于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者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的企业,招标人可以拒绝或限制其投标。招投标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条例》的规定,加强和完善对投标人是否列入黑名单的审查工作,以防范法律风险。如果列入黑名单的企业5年后移出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的,应当及时解除对其设置的投标限制。在招标采购活动中,若发现企业公示的信息有虚假成分的,可以依法举报,以促进建立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企业信用约束机制。

三、招标人加强招标管理的对策

《条例》对企业的监管山事前监管变为事中、事后监管,企业年检制也改为报告制,有利于加大企业诚信约束力度,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后,社会公众和政府管理部门、行业组织都能够方便、及时、全面地了解企业信息,也能低成本、及时高效地实施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现企业申报虚假信息的,企业将被列入黑名单,丧失信用则会失去投标机会或增加违法违约成本,这样能督促企业合规经营、诚信自律,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企业公示报告篇7

关键词:环境会计;披露差异;中美日比较

中图分类号:F2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3―0069―03

环境会计(environmentalaccounting)又称绿色会计(Greenaccounting),它将企业环境活动对财务的影响,通过会计制度予以衡量、处理及揭示,是会计学的一个新兴分支。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能促使企业重视环境成本,挖掘内部潜力,维护社会资源;也有助于投资人、政府等相关人士监督企业行为。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各国纷纷建立适合本国的环境会计披露制度。其中美国最早提出了环境会计概念、建立相关制度;日本是目前世界上环境会计体系发展比较完善的国家之一;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我国于2002年启动称为“绿色核算”的环境会计。但由于中美国国情和开展环境会计程度不同,在其信息披露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一、各国环境信息披露现状

1.披露形式的比较。美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形式以公司单独的环境报告为主,表述形式以货币和非货币相结合的居多。在货币表述部分,各公司可根据自身情况,采用资产负债表样式、利润表样式或只列示环境成本。

日本大多数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采用独立的环境报告书。同时,有的企业还通过公司介绍手册、营业报告书等反应环境信息。据日本1999年的调查资料显示,当时半数以上的上市公司已经在公司网站上专辟“环境”专栏,向全世界公布本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

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形式繁杂,既有将独立的环境年报公布在公司网站上的,也有将环境信息隐晦地包含在其他会计报告中的。据调查显示,企业日前环境事项的披露方式主要有5种:(1)包含于年度报告;(2)内部工作会议记录;(3)单独报告;(4)包含于会计报表附注;(5)包含于董事长报告。而且披露方式没有哪一种占绝对优势,表现出较为复杂的局面。

2.披露内容的比较。美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基本内容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总体情况:环境事项、环境法律研究等。(2)环境负债:与环境事项有关的可能支出和负债、是否存在潜在环境负债风险等。(3)环境成本与费用:环境治理费用、环保营运费用、有关环境支出对公司流动性资金的影响等。(4)环境法规及遵守情况:环境法律定义、证券管理部门法规执行情况、以往环保法规执行对公司收入和支出的影响等。

日本政府制订的《环境会计指针2002》,给出企业三种可供选择的环境报告内容格式:(1)仅披露有关的环境成本信息。该指针明确了环境成本的确认和计量标准,所以这种格式提供的信息是最可靠的。(2)将环境成本与环保收益共同列示进行比较。它有利于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但由于很大一部分环境收益无法以货币计量,使得分析难以精确。(3)列示全部两类环境收益。它的综合性最高,可以给出关于企业环境业绩的完整图景。

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基本内容为:(1)环保问题及对策:主要污染介绍,污染治理设备,新投资项目环保因素考虑等。(2)环保因素限制及对策:污染产生介绍,环保治理投资,治理污染费用等。(3)环保风险及对策:新投资项目是否符合“三同时”要求,进行技术研究,是否有排污证及通过国际环境认证等。其中,第(2)项中有关环保投资和治理费用等内容构成了以货币表示的环境治理费用预算。但是翻看上市公司的环境治理预算会发现,大多数公司仅披露了排污费和环保设备投资费用,只有少数公司披露了环保项目的投资回收期。

3.选取代表性企业进行比较

为了进行更直观的比较,在美国、日本和中国各选取1家代表公司,分析公布的环境报告格式及内容。美国选取at&t公司;日本选取最早在本国引入环境会计的富士通公司;中国选取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它是我国首家向社会公布企业环境报告的汽车制造厂商。

通过访问3家公司的网站,得到各自公布的2005年度环境报告,其内容结构比较如表1。

3家公司都以环保报告披露信息,且在披露内容上也有共同之处,如都介绍了环境管理体系、环保培训、产品环保特性、污染治理等。但也存在较大区别:at&t的环保报告不但包括了环保信息,还将企业财务报告与之链接,使信息使用者可以利用详细的数字分析所需信息;富士通公司的环境报告虽然结构简略,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并且公布了环境审计报告书,体现出较强的可信性;上海大众的环境报告书内容比较简略,也没有完整的环境会计数据记录,显现出我国企业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与国际水平的差距。造成这一差距的除了企业自身的原因,更多的是和国家及政府职能部门在政策制定上的滞后有关,使企业无章可循,无法达到行为规范。

二、信息披露差异的政策性原因探讨

1.国家制定的环保法规。国家和政府职能部门订立的各种环保法规是约束企业相关行为的根本准绳。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本质上是要告诉信息使用者:企业的经营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章要求,获得合法的最大利润。所以,各国环保法规的不同造成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时最根本的“要披露什么”的不同。

美国环保法规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如《环境预防法》、《清洁空气法》等;另一类是补偿性法律法规,涉及补偿责任在公司财务报表中的处理问题。此类法规中,规定对造成的环境损害向当地、州和联邦机构予以赔偿,其中以《综合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简称《超级基金法》)最为重要。表2列示了一些重要的法规及处罚规定。

日本的环境政策总体上侧重于法规标准和技术手段。到目前为止,已有各类环境法律、法规、法令700余种。1999年以来,日本政府制定或修订了以《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为首的一系列与企业环境会计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同时为实现建立“循环型社会”的构想,还制定了多部涉及生活细节的环保法律,如《绿色购买法》、《家用电器再生法》等。2002年4月颁布的《绿色购买法》要求中央和各级政府率先购买和使用环保商品,并负责向广大民众提供环保商品信息。《家用电器再生法》涉及的家用电器包括空调机、电视机、冰箱和洗衣机,消费者在处理上述4种不用的旧电器时要向厂家缴纳再利用费,向回收的商家交纳搬运费。这些法规在各个方面约束了相关企业的经济行为。

自1979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以来,已颁布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法律10余部,行政法规30余部,国家环境标准360多项。现行法律法规主要在两方面对企业的环境相关行为起约束作用,对企业排污费用的处理要求和对加强污染防治的鼓励。

向污染单位征收排污费用的法律依据有《环境污染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国务院还颁布了两个专门法规:《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用暂行办法》。这些法律法规对处罚的收费标准、基金提取比例有具体的规定。鼓励加强污染防治方面,《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规定,企业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可在5年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实施细则》规定,减征、免征在节约能源和防治环境污染方面提供专有技术所收取的使用费。

2.有关会计准则对环境会计内容的规定。环境会计制度及准则的区别从操作层面上规定了信息披露时的表述内容。简言之,各国此方面的不同决定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什么”的不同。

美国的环境补偿性法规要求对环境清理成本的潜在责任方予以确认和揭示。一旦某一方被确认为主要责任人,其潜在的责任便随之产生。结合此类法规,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FaSB)制定了相关准则,以帮助企业确认和揭示超级基金潜在成本,更好地完成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财务会计报丧第5号标准(SFaSno.5)》“应付意外情况会计”(FaSB,1975)是处理潜在责任的权威标准。为进一步帮助公司正确预计其具体的环境费用,近几年FaSB还了一批补充标准及一个更为全面的涉及环境责任会计的eitF第93―5号标准(FaSB,1993),提供了对来自其他责任方诸如保险公司、其他主要责任人的恢复环境成本处理、索赔标准。FaSB标准明确了环境补偿的范畴,量化环境成本的确认;针对损失额的计算提出了核算依据;对信息披露提出明确要求升细化。

日本政府推行环境会计的主要机关是环境省,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制定企业环境会计准则、指南。1999年,环境省颁布《环境成本及报告指南》,表明日本初步确立了环境会计系统框架。2000年,颁布《环境会计准则2000》,对环境成本的分类、计量方法作了进一步补充、说明,并对如何以货币和实物反映环境绩效提出指导性意见,使环境会计开始快速普及。2002年,颁布的《环境会计准则(2002年版)――为环境会计准则2002年版的理解》由《环境会计准则2002》,《问题与解答》、《事例编》三部分组成。其中《环境会计准则2002》是在2000年颁布实施的《环境会计准则2000》基础上修订而成的,由四部分组成:《什么是环境会计》、《环境会计基本要素》、《成本与收益的计量》、《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就环境会计的定义、环境报告的内容、环境要素的确认计量等给出具体标准。

我国目前尚没有形成完整的环境会计制度,企业内部也没有建立环境会计体系。现阶段我国企业应用的《企业会计准则(2001)》,除了简要提及“绿化费”和“排污费”等环保支出外,没有规定企业应如何确认、计量和报告环境成本及业绩。但是,在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增加了与环境有关的内容。特别是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一生物资产》这一具体准则中,明确地将包括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以防护、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生物资产定义为公益性生物资产,并详细规定了此类生物资产应如何确认、后续计量、收获与处置、披露。虽然此具体准则是“为了规范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生物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却是首次在我国会计准则中提及“环保资产”的概念,并明确其确认、计量、披露原则,说明在我国会计准则不断完善、与国际趋同的进程中,环境会计制度建立与完善是指日可待的。

3.证券管理等部门有关环境信息披露的规定。证券管理等部门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形式的要求,从最终的文件形式上规定了环境会计信息“要如何”披露。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规则,并与FaSB的准则相辅相承。例如,在规定企业如何确认和揭示超级基金潜在成本方面,SeC标准要求将环境责任的揭示与各种不同的表格信息联系起来配合使用,并在其职业会计公告第92号(5eC,1993)中对这个问题进行厂阐述。它支持FaSB颁布的全部标准,但要求在报表中对业务概况和环境问题予以更多揭示。SeC标准将环境责任的揭示具体化,便于实际操作。通过这种阐释,使得在具体报表的讨论与分析、业务概况和法定程序项中对环境问题揭示的更多。

日本环境省颁布了一系列政策规范企业环境报告书。2001年2月,颁布《环境报告书指南2000》,对环境报告书中信息披露的时间、对象、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提供了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计算环境成本、评价企业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据;还提供了参照标准,使披露格式渐趋规范、统一,大大增强了不同企业间环境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指导性。2004年3月,颁布了《环境报告书指南2003》,明确环境报告书的定义和基本机能,还颁布了《环境成本分类细则2003》,更为详尽地列示了环境成本分类。

依据中国证监会的相关规定,我国上市公司对环境信息的披露,通常是以招股说明书的形式进行的。2003年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中第47条将环保因素引致的项目投资风险纳入募股资金投向风险范畴,并规定应于招股说明书中公布;第四十八条将环保政策的限制和变化引致的风险纳入政策性风险范畴,并规定应于招股说明书中公布;第151条规定发行人如直接投资固定资产项目,可视实际情况并购,根据重要性原则披露投资项目可能存在的环保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三、美日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中国的启示

1,加大对环保和环境会计的宣传力度。通过加大宣传,提高投资人的环保意识,使其在关注企业经营行为的同时,关注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因为在当今市场竞争条件下,一个企业只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有可能带来长久的资本增值,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环境信息披露可以满足投资人对企业的此项评估。同时,当大多数投资人都关注企业的环境信息,要求企业进行披露时,也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供了内在动力。

2.进一步完善环保立法、加强执法。加强制定与企业环境会计关系较密切的法律法规,使企业明确自身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促使企业贯彻实施企业环境会计。通过相关法规的强制要求,使企业将追求自身经济效益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白觉开展环保工作。除了完善立法,还应加强执法。加大对违法者的惩处力度,不仅要在民事上追究其侵权行为,而且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3.尽快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制度。

政府职能部门应在现有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健全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将涉及环境的事项列入会计要素,扩充报表体系,保证环境会计真正能够在实践中推广。同时建立、健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统一规范,便于会计人员掌握实施。

4.提高企业管理者、会计人员的环保素质。加强企业管理者的环保意识和对环境会计的重视程度,使具充分认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密切联系,建立适应本企业的环境管理系统,逐步主动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同时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环境知识和环境会计知识培训,以适应环境会计要求,更好地参与工作。

参考文献:

[1]龚蕾.日本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其借鉴[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1):67―69.

[2]环境会计报告模式研究[eB/oL].http://www.e521.com/ckwk/kuaiji/100008/0722100539.btm.

[3]耿建新,焦若静,刘莉.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初探(续)[J].世界环境,2002,(1):34―37.

[4]王燕祥.日本政府《环境会计指针2002》述要[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4,(3):43―46.

[5]耿建新,焦若静.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初探[J].世界环境,200l,(4):35―38.

[6]焦若静.美国的环境会计[J].世界环境,2001,(2):27―28.

[7]王杰.日本推行企业环境会计的措施及对我国的启示[J].财会研究,2003,(6):59―61.

企业公示报告篇8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全面收益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列示了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情况,有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进一步了解企业净资产状况。在新准则颁布以前,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并不是主要报表,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中,它仅作为附表在“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摘要”中列示(如表1),然而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财务报表列报》中,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脱颖而出成为主要报表之一,其地位和作用令人刮目相看。这源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大势所趋,更源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带来的会计环境的巨大变化。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背后,是会计目标的变化引发的会计固有理论、程序和方法与变化的经济环境的摩擦、碰撞与协调,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标志着,我国在变革收益报告方面终于有了实质性的进步。

一、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的纽带

1.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之间的本原联系。根据传统的会计报告理论体系,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有着紧密的联系,损益表中的净损益应?体现资产负债表中期初期末净资产的变动(如果把由于同业主交易而引起的变化剔除),即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净损益。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会计报告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传统收益理论中实现原则、历史成本原则以及谨慎性原则的必然结果。

2.财务报表逻辑关系的瓦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跨国经营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然而各国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差异,使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金融工具的创新为企业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隐含着巨大的风险,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大潮中,决策者如何及时了解金融工具带来的风险收益状况。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推动着经济的发展,然而会计理论还在许多方面固守着它一贯遵循的原则。由于历史成本原则、收入实现原则、谨慎性原则的限制,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等已确认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无法在损益表中列示,只能绕过损益表直接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中确认,这种做法破坏了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之间原本的逻辑关系,进而破坏了整个财务报告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3.财务报表逻辑关系的重新构建。如果要恢复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之间的逻辑关系,就要彻底改变损益表一直遵循的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谨慎性原则,这意味着要重新构建会计理论框架,目前还无法实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和美国等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提出建议可在损益表中列示净收益,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列示其他收益(已确认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即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净损益+其他收益,从而使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担负起了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的纽带的重任,通过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搭建二者之间的钩稽关系,使财务报告体系中各要素之间能够继续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可见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重要性源于会计理论发展相对于会计环境发展的滞后,体现了决策有用观与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以及谨慎性原则的矛盾。

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报告全面收益的无奈选择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另一使命是报告全面收益。正如上文所述,由于一些传统会计原则的限制,越来越多的已确认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无法在损益表中列示,而是绕过损益表直接在所有者权益中确认,损益表信息的欠缺损害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由此一场关于报告全面收益的大讨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直到现在仍在进行当中。

对收益概念的不同认识,将导致收益确认理念和呈报理念及呈报内容上的差别。全面收益的概念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首次提出,并将它定义为“企业在报告期内,由企业同所有者以外的交易及其他事项与情况所产生的净资产的变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3号,SFaCno.3),全面收益以资产/负债观为基础,突破了传统收益的收入费用观,将未确认的利得和损失纳入收益报告的范围。由于报告全面收益对于整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将起到牵一发而触全身的作用,因此到目前为止要求报告全面收益的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都没有就未实现利得(损失)的确认标准进行统一规范,而仅对全面收益的报告方式做出了规定。

1.不允许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报告全面收益

英国―1992年10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FRS3)《报告财务业绩》,要求企业在损益表之外,编制一个“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又称第二业绩报告,并作为第一业绩报告的重要补充。损益表反映了已实现的全部损益,包括非常项目,并列示投资者最关心的“每股收益”,因而,是企业最重要的业绩报告(第一业绩报告)。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主要反映了绕过损益表直接进入所有者权益、尚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再加上损益表中的净收益,因而,能够提供企业在某一时期内形成的(并非实现的)比较完整的收益信息,是损益表之外的、重要的、关于当期全部收益情况的补充报表。

2.允许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报告全面收益

(1)新西兰―1994年,新西兰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RSB)也了财务会计准则第2号(FRS2)《财务报告的表述》,要求在财务业绩表之外,同时编制一张权益变动表。其中财务业绩表相当于第一业绩报表,权益变动表相当于第二业绩报表。

(2)美国―1997年6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了第130号财务会计准则(SFaS130)“报告全面收益”,这一公告对在通用目的财务报表中报告和列示全面收益确定了规则。根据SFaS130,企业列示其他全面收益和全面收益总额可以有三种选择:①在扩展的收益表中列示(净收益和全面收益在一张表中详细列示);②在综合收益表中列示(相当于英国的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即第二业绩报告);③在权益变动表中列示。

(3)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1997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了修订后的第一号国际会计准则(iaS1)《财务报表列报》,在iaS1(修订后)中,提供了两种报告全面收益的方式:①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反映权益的所有变动);②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不是由业主资本交易和对业主的分派所引起的权益变动的报表)。

FaSB在SFaSno130中之所以允许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列示其他全面收益,是由于这种做法与SFaSno130之前公司所习惯的做法比较接近,实际上,在FaSno130的几年间,大多数上市公司选择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报告全面收益。而iaSC在修订后的第一号国际会计准则(iaS1)《财务报表列报》中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作为报告全面收益的方式之一,是迫于利益集团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FRS3和FaS130的经验。

G4+1在《报告财务业绩(征求意见稿)》中认为“所有已确认的业绩组成项目都必须报告和描述为业绩的组成,而不应当与由于所有者投资或向其分派所产生的权益变动一起报告”。同样,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鼓励报告主体采用第一第二种格式列示全面收益。我国学者王松年、顾兆峰也认为,将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反映在业绩报告中,可以使业绩报告更加全面和真实,也可以减少企业管理人员故意将当期某些已实现收益递延到以后期间以平滑各期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而且这种做法促进了会计收益和经济学收益的融合。同时他们认为,将业绩信息在两个业绩报告中列示,会使信息使用者的认知成本加大,而单一业绩报告可以使信息使用者容易发现企业管理者盈余管理的行为,更好地使用综合收益信息评估公司的业绩。布朗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也认为,信息在权益变动表中报告没有在业绩报表中报告容易引起使用者的注意。总之“所有的财务业绩项目在单一的、扩展的财务业绩报表中报告可能比在两张报表中报告更为合适。”(G4+1)

三、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我国的全面收益表

在新准则颁布以前,关于报告全面收益的探讨也已在我国开展多年,然而仅限于理论界的分析讨论和设想,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出于规范证券市场的考虑,曾一度与国际上报告全面收益的趋势背道而驰,直到新准则的颁布,我国在国内外环境的驱动下,终于向报告全面收益迈出了一大步。

1.报告全面收益的直接动因―确认金融工具带来的未实现利得(损失)。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从而使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成为可能,然而由于历史成本原则和实现原则的限制,金融工具带来的部分未实现利得和损失无法在损益表中报告,只能绕过损益表在所有者权益中列示,这成为报告全面收益的直接动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绕过损益表在所有者权益中列示的收益会越来越多,要让报表使用人全面了解企业的收益状况,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报告全面收益势在必行。

2.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报告全面收益的巨大进步.我国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净收益为起点,列示了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其他全面收益)的各项内容(如表2),虽然没有明确全面收益的概念,但表中的净利润就是已实现的净损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就是其他收益(已确认而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合计数”即净损益+其他收益实际上就是全面收益总额,可见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就是我国的全面收益表。尽管我国没有制定专门的全面收益准则,甚至没有提到全面收益,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主要报表之一的地位和报告全面收益的实质性内容,意味着我国在报告全面收益方面已经取得巨大的进步。虽然以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报告全面收益在国际上不被提倡,但它无疑是我国收益报告改革的起点,同时对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具有重要意义。

四、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前途未卜

在2003年9月的伦敦工作会议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提出了新的全面收益报告式样,在新的全面收益表中,已实现收入费用与未实现的利得损失混合列示,最后得出全面收益总额。虽然直到现在,如何报告全面收益仍在讨论当中,但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应与目前损益表中的项目在一张综合收益表中共同列示,以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并向着透明、相关、可比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努力。在未来的综合收益表被广泛应用以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所担负的作为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纽带以及报告全面收益的重任,将会自动消失,那时它能否继续作为财务报告中的主要报表之一,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葛家澍:损益表(收益表)的扩展――关于第四财务报表[J].上海会计,1999,(1)

[3]吴金龙:美国公司呈报全面收益方式研究及启示[J].财会通讯,2006(3)

[4]程春晖:全面收益会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企业公示报告篇9

由资产负债表、收益表(或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构成的现行财务报告三表体系,虽能基本满足使用者对企业真实、公允披露会计信息的需要,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不能很好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现行财务报告将报告重心放在硬性资产上,而对一些前瞻性信息、不确定性信息以及有关企业无形资产的信息则不能准确反映,从而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进行预测的需要。由于在财务报告中无法得到这些重要信息,投资者不得不转而寻求其他信息渠道,从而增加了信息搜寻成本和信息风险,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联机实时报告系统(oLRt)和企业的网络化,为财务报告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提供了便利条件。但这一便利条件并没有被利用,会计依旧是个封闭的系统。

此外,由于现行财务报表反映的经营事项必须以货币计量为基础,因而使一些非货币计量的经济事项,如人力资源状况和各种软资产(如知识产权、职工智力等)无法在财务报告体系中得到充分揭示。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劳动者付出的主要是智力劳动,在产品或劳务的价值构成中,知识含量占相当大的比重。

(二)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风险信息和不确定性信息披露的要求

在传统工业经济下,信息用户注重的是财务信息。而在市场经济下,信息用户不仅要获取财务信息,还要获取非财务信息;不仅要获取定量信息,还要获取定性信息;不仅要获取确定的信息,还要获取不确定的信息;不仅要获取历史信息,还要获取预测信息;不仅要获取企业整体信息,还要获取分部信息。同时,用户对信息的质量要求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

现代企业经营中存在着许多风险,如参与其他行业经营而导致的风险、所从事行业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市场风险以及企业在交易过程中选用不同金融工具所形成的交易风险。财务报告应当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出发,充分披露这些风险信息。但按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指标内涵及其计量原则,是无法充分揭示企业面临的末来风险和各种不确定性信息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普遍采用,企业经营中存在着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而现行财务报告由于受传统会计理论的制约,既不能反映衍生金融工具“以小博大”的机会与风险及其以未来期间合约履行为立足点的特性,也不能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及报告等问题。

二、对现行财务报告进行改进的原则

(一)充分提示(披露)原则

现行财务报告应扩大揭示范围,力求做到充分提示。不仅要披露财务信息、定量信息、确定性信息和企业整体信息,而且要尽可能地多披露非财务信息、定性信息、不确定信息和企业分部信息,使信息使用者能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有个全面、透彻的了解,并据此作出正确决策。

首先,应重视对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收益和风险信息的披露。衍生金融工具可能会引起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的剧烈变动,如不对这些信息加以披露,就有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使用者在投资和信贷决策方面发生失误。

其次,应注重对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仍把信息披露重点放在实物资产上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实物性资产价值量的大小与企业创造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在减弱。在现行财务报告制度下,投资于人力资源方面的支出,不管金额有多大,一律作为当期费用,这样处理使人力资产价值被大大低估,而费用则大幅度提高,从而引起财务报告数据的失真。因此,应把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问题作为会计学科的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

再次,要重视对企业无形资产的揭示。披露这部分资产价值的信息及其未来获利能力的信息,将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价。在知识经济中,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日益成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键所在,财务报告应提供更多的关于企业无形资产的财务信息,突出无形资产的重要性。

最后,要对非财务信息进行披露。非财务信息一般包括:(1)企业经营业绩信息,如市场份额、用户满意程度、新产品开发与服务等;(2)企业管理当局的分析评价;(3)有关股东和主要管理人员的信息;(4)背景信息,包括企业经营业务、资产范围与内容、主要竞争对手、企业发展目标等;(5)企业消耗自然资源的情况。对这些非财务信息进行披露,将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综合分析评价及对企业前景的判断。

(二)实时报告原则

现行财务报告是根据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按年、月进行编制的。这种报告在经济生活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对决策者是有用的,据此他们可以大致准确地预测企业下一年甚至以后几年的财务状况。但在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企业经营活动不确定性增强的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期大大缩短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企业将有可能根据经济业务的发展情况对财务信息进行实时计量。因此,应在保留现行定期报告模式的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实时报告,随时产生不同期间的会计报表,使企业外部人员适时得到企业动态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

(三)前瞻预测原则

在坚持真实揭示历史信息的基础上,应增加有关企业未来经济活动所面临机遇和风险的前瞻性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1)前瞻性信息,即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以及管理部门的计划等;(2)背景信息,即有关企业经营业务、资产范围与内容、主要竞争对手以及企业发展目标等信息。

前瞻性信息的披露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用文字或数据在报表附注、招股说明书等处加以说明。

三、改进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构想

(一)编制社会责任报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社会责任受到公众的极大关注。企业经营成功与否,不仅有赖于其财务状况的优劣和盈利能力的大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投资者在关注企业财务状况和盈利水平的同时,还应重视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有很多好处。一是在货币资本的支配力逐渐减弱,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的贡献比例日趋增长的今天,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二是货币资本的支配者公布企业对社会的贡献额以及贡献额的分配情况,将有利于社会对企业的监督。三是公布企业对社会的真实贡献额及其分配状况,对协调劳资双方、各种资本供应者、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化解利益分配中的矛盾,有积极的作用。四是了解企业对社会的真实贡献,将有利于国家科学地制订宏观决策,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对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规定,披露的要求和内容也不相同。但有关社会责任最主要的方面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公益事业、职工就业和培训、职工劳动保护和休养、资源环境的保护以及城市的改造和开发等。

我国企业在实务中可以通过其他财务报告或以单独的社会责任报告形式对外披露。增值表是目前世界上比较完善的社会责任报告方式,我国应抓紧研究增值表编制方法,出台相关准则,尽早将增值表纳入我国财务报告体系之中。

(二)编制预测

财务报告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都急需了解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状况,要求得到有关企业未来的预测信息,尤其是财务预测信息。根据前瞻预测原则,管理当局应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情况,对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动作出预测。但投资者仅根据现行财务报表中的历史信息已不足以预测企业的未来,也不可能简单地用反映企业过去经营成果的财务报告去推论企业的未来。同时,由于报表使用者在自身的经验、技术和对企业的了解程度上存在不足,致使其无法对企业的未来情况作出合理的预计。

在现实中,财务预测信息即使不公开,也会通过非正式渠道传播,为少数投资者利用,并可能由于误传而误导使用者。因此,企业有必要按照规范的要求披露财务预测信息。目前,我国只要求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中公布盈利预测信息。虽然这些预测信息缺乏可靠的保证,但它毕竟能克服历史信息的不足,增强用户决策与评价的相关性,所以理应成为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预测信息的提供也应当注意成本与效益,并加强规范和监督,提高其规范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一般可采用上年、本年和下年三栏结构来编制预测资产负债表、预测损益表和预测现金流量表,来披露有关的预测信息。

从披露的内容上讲,最佳的披露形式是完整的预测财务报告,但实际中编制准确、完整的预测财务报告难度很大,可行性差。许多国家也仅是要求上市公司提供每股收益的预测数据。笔者认为,编制完整的预测财务报告不但在技术上存在困难,更重要的是没有使用价值。因为不同的人从自身利益角度去考察同一家公司,必然会因其对收益和风险的态度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既然如此,企业就没有必要编制全面的预测财务报告,只是应在表外尽可能详细地披露与预测企业未来价值相关的一些信息,如企业投资、产品市场占有率、材料成本升降、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信息,为财务报告使用者预测企业未来价值趋势提供有用的信息服务。

(三)编制全面收益报告

全面收益是指某一主体在报告期间内,除与业主之间的交易(股东投资、股利分配)外,由于一些原因所导致的权益(净资产)的增减变动。全面收益应分为已确认且已实现的净收益和已确认但未实现的其他利得及损失。现行财务报告中的收益是建立在币值不变假定基础之上的,在经济活动相对简单、币值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该收益与全面收益差异不大,财务报告使用者据此也可作出较为正确的决策。但随着经济活动的复杂化,商品市值变动更加频繁,那些因市场价格或预期价格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未实现收益由于得不到确认,使得传统会计收益与企业真实的全面收益的差异日益扩大,现行收益表已无法真实反映企业本期间接全部收益。再者,将未实现增值弃之于收益计算之外,使收益计算缺乏逻辑上的一致性,导致以后出售资产所获得的收益与相关成本进行了错误的配比。因此,我国企业披露全面收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由于我国商品市值变化大,一些企业,特别是老企业持有资产的现实价值与会计账面资产价值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必然是一种预算损益,将它揭示出来可以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收益状况。二是披露全面收益可以有效遏制企业操纵利润或粉饰业绩的行为。将未确认的利得或损失通过诸如资产置换等方法转变为本期损益是最常见的操纵利润的方法,如果采用了全面收益报告,就能从根本上杜绝操纵利润的可能性,从而使会计信息更真实。

编制全面业绩报告对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企业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选择恰当的处理方法。一是扩充收益表,使其涵盖财务业绩的所有项目。其做法是将收益表分为三段:首先是经营利润,区分列示持续经营项目和临时性经营项目的收益;其次是例外事项,包括处置固定资产的收益或损失、与重置或重建有关的成本支出及变卖、处置经营项目的收益或损失等三项;最后是列示非常项目,即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以外的非正常和偶然性的事项。二是单独编制全面收益表,将其作为传统收益表的补充。三是与权益变动表合并,共同报告全面收益的各项组成部分。

(四)编制分部报告

分部报告是通过将企业所有附属机构的重要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按地区、行业和产品类别等分解归类,向各种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集团不同分部的财务信息,使信息使用者及时了解各行业、各地区分部的具体情况。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81年的第14号国际会计准则《财务信息分部报告》,就要求上市公司提供行业及地域的分部信息,并已于1997年正式出台了《分部报告》会计准则。我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披露分部信息也作出了有关规定,要求上市公司按行业、地域分类,提供前后两年的主营业务收入、税前利润和净资产的信息。财政部在其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中,也要求将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作为公司对外提供的四个附表之一。与国外相比,我国企业披露的分部信息仍然较少,分部划分也不够明确,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企业公示报告篇10

[关键词]企业财务分析报告报表分析关注问题

一、财务分析报告的作用

财务分析报告是指财务部门及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经营状况、经营的效率与效果、企业对外所欠债务及股东留存收益状况、企业面临的外部风险状况进行总体的评析所形成的规范的文字和报告。财务分析报告是财务管理人员通过对一定时期财务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将有代表性的分析结果进行概括与总结,它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的敏感人群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与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交易决策等都有重要意义。企业进行财务分析的主要作用是:

1.为企业改善与加强生产经营管理提供数据资料及决策依据。企业通过对财务状况的分析研究能够分析揭示出企业以往生产经营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缺陷,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运营效率和效果、支付及偿债能力等方面进行前瞻性的预测,为企业管理层进行决策提供了数据及信息依据。管理层可针对严谨缜密的财务分析报告中提出的问题,采取应对措施,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财务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

2.是企业经营者向企业权力机构及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汇报的书面材料。财务分析报告一方面总结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业绩,阐述了本期或一个阶段内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程度或完成情况,另一方面,财务分析报告揭示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经营及财务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具体实施办法。

3.为企业外部或潜在的财务报告使用人(包括潜在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了解及评价企业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提供参考。

二、编制财务分析报告前应关注的重点

1.要充分了解财务报告及其分析报告的阅读对象及报告分析的范围。报告阅读对象不同,分析报告的关注重点及文字表述也应予以微调。在进行财务分析时,财务人员要以大量的基础财务资料为素材,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以财务分析特有的方法为手段,分析研究基本的企业经营状况及其成果的变化过程。

2.了解阅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充分领阅读者所需要关注的重要信息。在撰写分析报告前,财务分析人员要尽可能地同各个层面的分析报告阅读者进行沟通,捕获他们“真正想了解的信息”。努力实现财务分析报告为企业经营和主营业务服务,这也是写好财务分析报告的前提。

3.在编写分析报告前,要有一个清晰的财务分析框架,财务分析中常用的是采用比率分析框架,财务报表是一个完整的报告体系,综合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它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相关附表。其中,资产负债表汇总了公司在某一时点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利润表汇总了公司在某段时期的收入和费用。管理层为了评价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借助的最常用的工具就是财务比率。

财务比率一般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比率概括了公司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的某些方面,是两个“存量”项目的对比,通常也称为资产负债表比率;第二种比率概括了公司一段时期的经营成果的某些方面,将利润表的一个“流量”项目与另一个“流量”项目作比较,习惯上称为损益表比率;第三种比率反映了公司的综合经营成果,是将利润表中的某个“流量”项目与资产负债表中的某个“存量”项目加以比较,称为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比率。“存量”项目作为来自资产负债表的余额,不能准确地反映这个变量在一定时期的流量变化情况,因此采用资产负债表期初、期末余额的平均值作为某个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比率的分母,可使其更好地反映公司的整体情况。下面提及的保障比率、周转率和盈利能力比率均属于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比率,都需要采用“存量”项目的平均值。

4.财务分析报告是以企业的财务报告为基础的,所以应与公司经营业务紧密结合,深刻领会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及其形成的具体原因,从业务的角度分析财务数据形成的原因,切实揭示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果财务人员在做分析报告时,由于不懂业务,往往闭门造车,就数据论数据,无法分析数据背后所表达出来的企业经营业务存在的问题。另外,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各种财务数据并不仅是通常数字的简单拼凑和加总。每一个财务数据背后都蕴含着相关业务的增减变化。财务分析人员只有通过对经济业务的了解和熟悉,并具备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职业判断,才可进一步判断经济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规性,由此得来的专业的分析报告也可能真正为业务部门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

三、财务分析报告的写作方法

1.财务分析一般要遵循“查找差异―分析差异原因―对存在问题提出管理建议和措施”的步骤。因为企业进行财务分析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揭示问题,而是要通过对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为领导决策提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财务分析报告的有用性或分量才可能得到提高和升华。

2.对财务报告进行分析一般采用重点交集原则及重要性原则并存手法揭示企业财务及经营数据的异常情况。在进行财务分析时,针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对于重点数据交集的事项作为重点问题予以把握,对于重点问题要着重分析,要始终“抓重点问题、主要问题”,在辩证法上体现为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

在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时,财务分析人员要有意识地罗列本期可能存在的重点问题(在数据整理时具有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财务分析人员能感觉到期间内可能存在的重大异常情况),另外,进行财务分析过程中,财务人员要善于从零散的数据汇总中分析筛选出一至两个焦点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