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艺毕业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20:58

化学工艺毕业论文篇1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毕业生政策改革的深入,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构造的急剧转型,有关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引起了社会及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本文就新型形势下,如何正视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深入进行教学管理改革,培养符合社会市场需要的艺术类毕业生。

一、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特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就业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据调查数字显示,从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将达到500万,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与年俱增。大学生们蜂拥挤进不算太宽敞的就业市场。不论学什么专业,最现实的一场异常结业检验,更是一场激烈的比赛。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推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和方式的嬗变,“非正规就业”方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如何看待“非正规就业”,怎样积极引导毕业生“非正规就业”向良性发展,积极探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艺术类毕业生作为高校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非正规就业”更是普遍存在着,日渐成为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显著特点。专家们表示,近年来,我国的大城市出现了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但并不表明我国艺术类毕业生已经绝对过剩了。在美国和日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比重分别为35%和23%,在我国仅仅5%,而在这5%的人群中,能有机会接受艺术教育的人群比例就更加少了。因此,艺术类毕业生就总体毕业生人数来说还只是少数。但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就业难度。许多艺术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往往都不愿意离开其所在的大城市,都觉得只有留在大城市才是最好的选择。非正规方式就业在艺术类毕业生中突出存在着,这当然和艺术类毕业生的特点是相符的。艺术类毕业生追求个性,渴望自由,使他们不愿受制于某一个单位,就业积极性差。大家都知道,学艺术的学生大都个性鲜明,精神上追求自由、纯粹、前卫和时尚,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不愿受太多的约束和管制。这种个性特点决定了他们不愿受制于某一个具体的单位,虽然不普遍,但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宁愿无拘无束地“漂”着,也不愿固定在一个单位里“朝九晚五”,这也影响了他们的充分就业。为了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在学院领导的引导下,学生有了更为开放、多元的就业观念,一些毕业生开始走向中西部等较为边远的地区去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而事实证明这些从大城市走出去的毕业生往往都能受到“重用”,个人艺术专长也能得到较好的发挥。

二、重视教育的推动作用

鉴于我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以及青年总体的素质状况,首先,应重视教育质量。近年来,学校重视学生素质培养,不断探索实践。在教学上努力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现代人才培养思想,尤其是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优化,突出培养学生懂教育、掌握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方法技能,而且还大力倡导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素质。在实践环节,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很多国家在扩大教育规模时却忽视了教育质量,出现了入学率提高而教育成果上不去的现象。重视教育质量,应对教育结果加以考核,通过实行标准化考试来检验教育的结果。同时,培训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首先要解决教学观念与就业观念的更新问题,教学思想及教师的观念上要有更新与变化。此外还要求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以及教师的继续教育等方面具有全新的理念。加强学校管理对家长、学生和当地社会的责任感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性。另外,青年人的劳动力素质并不只在大学中形成,与其少年时的教育密不可分。如今,大部分独生子女,条件优越,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书法舞蹈,绘画等艺术学科,家长也为之付出了更多的辛劳。如何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特别是非正规就业情况进行积极引导,应该成为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除做好常规的加强对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观念,重视和加强文化基础课教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联系社会,学以致用,加强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特别是艺术实践能力外,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要以人为本,加大投入,增强服务与指导意识,拓宽就业渠道,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进行全方位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合理的期望值。同时要重视调查研究不断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特别是加强艺术类毕业生非正规方式就业研究。大多数毕业生从学校向工作的过渡将经历比较长时间的非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的经历对毕业生是有益的。由于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对自身的职业生涯也缺乏清晰的认识,在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时,通过一段非正规的就业经历,获得对劳动力市场的切身体验,重新认识自己,对发展和努力的方向做出调整,对成功过渡到正规就业很有益处。说到达,笔者不由得想起去年我们学校毕业的几位学生,用自身的专业特长自谋出路,他们在陕北神木一起合开了一家琴行,一边卖乐器,一边教学生,不但取得了经济效益,同时也为学校输送了一批音乐苗子,更实现了个人的价值。

化学工艺毕业论文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化工工艺 毕业实习 实习计划 实习企业

高职院校化工工艺专业的设置,目的是通过对学生3年的专业教育,培养和造就符合时代需求的化工类高级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什么样的化工专业技术人才符合时代需求呢?笔者认为这样的人才应具备以下3个特征:

(1)品格品质方面诚实守信、勤奋敬业、吃苦耐劳、乐于奉献,且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2)技术方面能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用“学”指导“做”,用“做”促进“学”,从图纸、技术规程、资料、书本中学,到生产、检修、技改、新产品研发中去做,“学”与“做”良性互动,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从而在业务上能独挡一面。

(3)做人做事方面坚持原则,以集体利益为重,同时多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做到集体、自己、他人利益兼顾。

高职院校化工工艺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由化工专业教师带领下厂进行,为期1个月。对于毕业实习效果的评价,有2种评价方法。一般的评价方法是以学生在化工生产实践中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巩固、运用及对生产现场的了解、熟悉、掌握程度为评价标准,重点考察学生“学”与“做”二者良性互动的能力。另外一种评价方法是在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再考察学生在实习期间个人品格品质方面及做人做事方面是否有所触动、感悟乃至收获。笔者认为,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本着“为学生负责、为家长负责、为用人单位负责、为社会负责”的理念,采用后面一种评价方法来指导学生的毕业实习并进行实习效果的评价。具体怎样做好毕业实习呢?

1 明确实习目的

对于毕业实习的目的,实习指导教师应有充分的认识,同时应通过毕业实习动员大会,让每一位参与实习的学生心中有数。毕业实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化工生产实践中消化、巩固、运用所学知识,了解、熟悉、掌握所在岗位化工生产工艺、设备及操作,挖掘和培养学生“学”与“做”二者良性互动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和学习企业良好的思想和作风。

2 做好实习前的组织准备

2.1选好实习企业

根据化工工艺专业的特点及实习学生的专业侧重方向(如无机、有机、精细、高聚物等),从校企共建实习基地中选择专业较对口的化工企业。在专业对口的化工企业中,再选择化工单元操作较齐全、仪表自动化水平较高、管理较先进、后勤保障工作较完善的化工企业作为学生毕业实习的场所。

实习企业选定过程中,准备带实习的教师应相互协商、讨论,听取其他专业教师的建议,征求教研室及系部负责人的意见,然后向学院实训部门汇报,请实训部门与实习企业联系。

2.2制定实习计划

实习计划的制定,须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学生人数及教师的专业背景确定实习指导教师的人数及具体人员,一般以每名教师指导30名左右学生为宜,教师应为双师型且讲授过与实习企业化工产品生产工艺相同或相近的专业课程。

(2)初步将学生按生产岗位分组,一般以每个岗位2~3人为宜,制定具体分组名单。

(3)实习期间学生的住宿、餐饮安排计划。

俗话说,“人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上百名学生的毕业实习,实习期间的住宿、餐饮安排,笔者建议必须体现在实习计划中并在实习前具体落实,这是关系实习期间学生人心是否稳定、能否安心搞好毕业实习的重要保证。

2.3与接受实习的企业相关人员沟通交流,完善实习计划

(1)在学院实训部门与实习企业领导联系并同意接洽的基础上,由部分实习指导教师赴企业,任务是;拜访企业领导;向企业职教负责人介绍实习的任务、时间、人数等,协商实习计划中拟实习的岗位和人员安排及是否需要作必要的变动,确定授课的专业技术人员名单及生产岗位的指导师傅名单;与企业后勤负责人协商学生的入住宿舍、就餐食堂等。

(2)将完善后的实习计划交教研室主任、系领导及实训部门领导审阅并进行汇报。

2.4从企业中借阅相关图纸、规程、资料并结合化工专业课程内容进行学习、掌握

(1)在部分实习指导教师赴实习企业时,应向企业领导申请从企业资料室中借阅部分与实习相关的技术资料,重点是工艺流程图、设备布置图、工艺技术规程和操作技术规程等。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几乎每个企业都制定了严密的商业与技术保密制度,实习教师必须遵守这些制度,所借资料不泄密、不遗失、由教师参考且在实习前期尽快归还!

(2)实习指导教师对工艺流程分片包干,学习、熟悉并尽可能掌握自己所指导实习岗位的图纸、技术规程和其他技术资料。当然,学习、熟悉是可以做到的,但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消化是不太可能的,在教师尽心尽力并在实习现场进一步提高的同时,可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在实习期间对学生进行补充授课。

2.5召开毕业实习动员大会

召开毕业实习动员大会的目的,是让所有参与毕业实习的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任务、具体要求、组织纪律、安全注意事项,介绍实习企业的相关情况(企业的劳动纪律、技术保密制度),通报实习岗位人员的具体安排,同时与每个学生签署遵守实习纪律的协议。

2.6结合专业课内容给学生集中讲授图纸、规程、资料并组织学生讨论、布置学生巩固所讲内容

(1)各实习指导教师召集自己所负责岗位的学生,组织集中授课,重点是结合相关或相近的化工专业课内容给学生讲授实习岗位的工艺流程、生产原理、物料性质、技术参数、操作步骤、主要设备结构与工作原理、安全注意事项等。

(2)结合工艺流程图及工艺技术规程,挑选两至三个操作规程中所提到的生产故障,组织学生讨论故障的现象、产生原因及处理措施,并进行归纳总结。其目的是点拨、启发学生的思维,挖掘和培养学生“学”和“做”之间良性互动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以使学生在参加工作后能尽快地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

(3)对讲授及讨论的内容,布置学生在进入实习企业前继续进行学习和思考,在进入实习企业后进一步提高和拓展。

3 加强实习现场的指导与督促

进入实习企业后,请企业职教人员进一步介绍企业情况及相关管理制度,请企业安全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给学生上技术课,宣布学生所在岗位的指导师傅,进一步明确实习纪律。

在学生跟班实习期间,实习指导教师必须在白班、晚班各有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学生实习现场,其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实习纪律;带领学生熟悉生产现场;现场讲授学生所提出的疑难问题,指出学生没有考虑到的实际问题并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加强与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学生指导师傅的沟

通交流并听取他们的反馈意见等。这个过程对于实习指导教师而言也是一个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过程。

指导教师在实习现场时,除了指导与督促学生学技术、学技能外,还须引导学生多观察、思考企业员工身上集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如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纪律性强、奉献意识强等,希望学生从中受益。

4 实习期间适当集中授课

除了刚进厂时企业人员的集中授课外,在实习期间,实习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对所在岗位的知识、技术、技能的实际掌握情况及天气情况(指不适合学生现场实习的比较恶劣的天气)组织学生集中授课。对于第一种情况的授课,应以教师讲授为主,目的是对学生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深化和查漏补缺;第二种情况的授课应以学生为主,课型为讨论课,既可由学生、也可由教师提出实际问题由所有学生思考、分析、讨论,然后由教师讲解、点评。讨论中偶尔出现的比较复杂的、实践性很强的实际问题,教师课后可以相互探讨再给学生讲授,也可向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请教,或请工程技术人员给学生现场讲解、指导或请他们为学生集中授课。

5 实习期间开展积极健康的文体活动

实习期间开展积极健康的文体活动是必要的,它可以使学生在紧张的实习之余得到放松,从而保证学生现场实习时有充沛的精力,同时可以增强实习团队的凝聚力,也能增进实习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友谊,亦是实习团队甚至学院风采的一种展现。

文体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如让学生与企业联系、组织篮球赛或文娱晚会,鼓励学生晚上去企业舞厅跳舞、唱卡拉oK,周末组织不当班的学生进行象棋比赛、扑克比赛等。

值得注意的是,文体活动的开展须注意以下几点:

(1)分清主次,实习期间必须始终以实习为主,以文体活动为辅,文体活动最主要、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搞好实习。

(2)实习指导教师应鼓励并放手让学生与企业相关部门(如厂办、工会、团委、车间等)联系、组织文体活动,教师可适当帮助,以培养学生的胆量、人际交往能力、口才及组织协调能力。

(3)在与企业进行联谊活动尤其是学生与企业部分车间或厂队进行篮球比赛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包括女同学)显示出争强好胜的心态,具体表现为过分看重比赛的输赢、为自己的球队加油助威而为企业球队喝倒彩等。单就学生争强好胜这种心态而言,笔者认为,这种心态是比较符合高职院校学生这个年龄段心理特征的,从某种角度讲也是学生这个群体青春与活力的一种释放和体现。作为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心态及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并要正确地进行引导。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这种心态只能适可而止、不能过分,喝倒彩是不妥当的。必须让学生明白:没有一点这种心态,心态过于平和,做任何事情都可能碌碌无为;而这种心态过重则对自己今后的成长不利,甚至会对周围的人群造成伤害,不利于团队的协作。

6 严格实习现场考核与返校后实习报告的评阅

按照学院教务部门和实训部门对实习、实训考核的相关规定,严格实习现场的考核与返校后实习报告的评阅,是保证毕业实习质量与效果的关键一环。只有如此,才能切实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间有收获、有进步、有提高。

实习现场的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对所在岗位生产现场的熟悉程度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工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满分为100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前、后者分值分别定为总分的70%和30%较合理。值得注意的是,现场考核题目以五至六题为宜,题目因人而异,并对学生逐个逐个单独考核,以检验学生对生产现场知识、技术、技能的真实掌握程度和水平。

返校后实习报告的评阅,应重点评阅实习报告中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

(1)所在岗位带控制点工艺流程图的绘制是否与实际相符,图纸的表达是否规范、详细、齐全、美观,流程图中的仪表控制点(集中仪表、现场仪表)是否表达清晰,物料的来龙去脉是否清楚,管线的大小、材质、所输送的介质是否明确等。

(2)主要设备的结构、材质、工作原理等是否体现在实习报告中,熟悉、掌握程度如何。

(3)所在岗位的原材料、中间产品、产品的物料名称、性质,主要工艺技术参数,生产原理,安全注意事项等的熟悉和掌握程度。

(4)结合实习体会和工艺流程图、技术规程编写的所在岗位的某个操作(如一般性的开车、停车或停水、停电、停汽的处理等)的操作规程是否科学、合理、具有可行性。

(5)对所在实习岗位已经发生过或有可能发生的某个生产故障的现象能否准确描述,对故障发生的原因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准确的分析,提出的解决措施是否具有实际可行性。

(6)毕业实习的感受与收获,重点是纪律、个人品质、为人处事、思想作风等。

在以现场考核成绩与实习报告评阅成绩为主的基础上,结合实习期间学生的综合表现,经全体实习教师商议,给出学生最终的实习成绩。

7 及时进行实习总结与讲评

(1)总结实习当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同时亦对实习中的疏漏和不足之处进行反思,以便更好地组织好下一次毕业实习。

(2)表彰实习中表现优异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向他学习。

(3)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进行衔接。

8 在毕业实习的成果上进行相关课题的毕业设计或撰写毕业论文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进行与毕业实习相关课题的毕业设计时,不必要求设计“大”而“全”,只要求学生切实做好实习岗位工艺流程图中某个局部的设计即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局部设计做好了,今后在实际工作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大部分化工工艺专业学生是能够逐步做好化工企业的小、中型项目化工工艺设计的(至于大型化工项目的工艺设计,则要求学生必须有更深厚的专业教育背景,并在设计院磨炼五至六年)。结合毕业实习进行毕业设计的具体要求如下:

(1)能将流程图中局部内容转化为施工图——设备布置图和管道布置图,设备布置图、管道布置图均要求以平面视图为主,以立面视图和剖视图为辅,图纸表达清晰准确。

(2)熟悉机泵类设备、换热器类设备、一般压力容器的选型、定货、安装,能绘制安装基础图并能现场指导安装。

(3)能结合工艺流程图、管道布置图编写管路材料表,并在管路材料表的基础上编写综合材料表。

(4)能运用《化工原理》相关知识进行必要的工艺计算,公式选用正确、计算过程无误。

(5)《化工工艺设计手册》(上、下册)是化工企业工艺技术人员技改、生产、检修时经常使用的专业技术手册,自我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wto)后,该手册在第二版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与修改前的版本相比,该手册新版中的许多标准、规范均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标准和规范,熟悉、使用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对这些标准、规范尽可能了解,对手册中经常查阅的内容(如设备选型与主要技术参数,管道、管件、紧固件、型材的型号、规格,厂房的布置,设备的布置,管道的布置,相关公式与参数等等)尽可能熟悉。

化学工艺毕业论文篇3

(一)一流中央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中央高校属于国务院部门直属高等学校,简称“中央部属高校”,是指国务院组成部门及其直属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直属管理一批高等院校①。我国中央部属高校共117所,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共36所,B类3所,包含艺术类专业的高校共33所。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们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问题并制作出拥有设计感和美学形象的理想模型和解决方案,最后提交论文论述。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形象联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相互结合,自然科学理论和人文关怀情感相互交融,由此可见,艺术类专业是一种既富有美学性、实践性,又拥有科学性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一流中央高校中,几乎都设立了艺术类专业。一流中央高校的教学模式从传统的以总结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创新性和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角度的新颖性、创造性、理论水平和现实意义、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写作水平、学术水平和格式的规范化都会有较高的要求。例如,江南大学作为江苏省教育部直属的一流中央高校,对各类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作出了不同的要求。在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评分标准中,指导教师评分占30%,评阅教师评分占20%,答辩评分占50%,毕业论文(设计)总评分折算成五级计分的方法见表1。

(二)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地方高校是指隶属于各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普通高等学校,这些高校大部分都是由地方财政或地方行政部门提供资金支持,在我国共有2500多所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②。地方高校相较于一流中央高校的实力没有那么强劲,学科特色相对较弱,但是省级政府为了使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来推动地方发展的软实力,极力支持高校教育。因此,在上海、江苏、广东等高等资源集中的省市,涌现出了一批可以与一流中央高校想媲美的高水平大学,例如,苏州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和上海大学等。这类高校的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评分基本都采用统一的“334”标准,成绩采用的也是五级计分方式。相较于一流中央高校,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艺术性、创造性、合理性、表现手段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制作效果的要求相对减弱③。艺术类的毕业设计(论文)涉及到美学上的艺术性评判,因此,个人的主观性在其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指导教师的角度来看,学生能否熟练地综合运用到所学的艺术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能否提出较为深刻的分析和独特的观点,是指导教师评判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的主要条件。其次是设计(论文)方案设计的可行性和科学素养。从评阅教师的角度看,学生将艺术理论和设计实践结合,在通过模型或图纸等表达理念的时候,逻辑性和理论性要明确。其次是考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性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答辩小组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回答要具有现实的艺术理论根据,思路清晰,论点明确。

(三)贫困偏远地区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贫困偏远地区的高校艺术类专业并非高校的主力专业,在带动地区的教育水平和经济能力方面并不能起到领头作用,因此非艺术类专业的高校并不会投入过多的经济支持或教育资源在此方面。例如,广西大学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的判定以指导教师为主,占据45%,评阅人和答辩成绩分别占20%和25%,剩下的10%为格式的判定。在此情况下,指导教师的评价具有很大影响。再如,较偏远的内蒙古大学,在艺术类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中,主要侧重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学术水平和使用价值,再次是格式,学生的答辩成绩即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相对来说,这种毕业设计评价体系和评分标准并不完善和详细,在答辩过程中去考察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度、质量、以及撰写的水平和规范程度等,显得较为急促。

(四)民办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民办高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工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④。然而,民办高校因为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在艺术类专业中更是明显,因此民办高校的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且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都不是很强。同时,由于民办高校的教学能力有限、投入资源过少、管理人员稀缺等原因,因此在学生的课程设置中,还是多以教授理论的传统授课方式为主,实践训练不足,使得学生比较难以兼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这一方面。在这种背景下,民办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可以说是四种高校类型中最低的一个了。在字数要求上,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论文不得少于2500字,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充足,有实用性和创新型,整体语言流畅。基本上只要满足以上的要求,便可以通过毕业答辩。

二、艺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述评

(一)美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国内美术类专业院校在艺术理论培训和专业技术知识训练上,都拥有一套相对完整且独特的教育系统,美术类院校主要将专业分为设计类专业和艺术类专业。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本专业的毕业创作(设计),并且结合自身毕业设计实践来撰写毕业论文,重点是强调出对本专业的毕业创作理性依据的表达,或对创作的创新性和原创性做出陈述分析。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例,央美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传播艺术审美和引领学术构建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追求的是学生自由意志的发挥和求索精神的培养,希望学生能够多注重身边的环境,加强自身的自觉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上,篇幅的大小不做硬性规定,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展现出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中对于艺术的认知和审美的理解。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阶段,需要考虑选题的学术意义和社会价值性,以及选题研究完成后的可行性。创作的价值评判以对艺术传统的继承性和传承性来作为一定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凸显出学生专业上的特性以及专业深度。

(二)音乐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所谓音乐学位论文,与一般音乐学术论文的定义如出一辙,“是指针对音乐某一领域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进行系统考察、分析与研究后所撰写的文章”⑤。在我国对于音乐类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并没有明确的文件规定,而且各个高校对于音乐类的论文写作重视程度不同,部分院校虽然设立了“音乐论文写作”课程,但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更多的是讲解论文的写作格式规范和文献的查阅方法,这也使得音乐类院校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参差不齐。一般情况而言,毕业设计(论文)需要凸显出创新型和原创性,对于已经被进行过细致研究的论题,一般不会有更新颖的阐述,相应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分也不会很高。其次,学生的学术敏感度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也是重要的评判标准,很多学生的毕业选题大多是对某个研究点的粗浅认识,很少有能够为学术发展提供借鉴成果。最后,毕业设计(论文)的逻辑论证和解释说明相互参证的过程也是作为评判论文的参考标准。逻辑论证的过程如果只拥有理论而缺少富有层次的解释,论文的整体结构就会出现空洞感。同样的,只有简单的解释描述而没有足够的逻辑理论支撑,论文的文化内涵就显得十分浅薄。只有将两者兼容并蓄,贯穿于行文之中,才能使得毕业设计(论文)的论点清晰,逻辑严谨。

三、综合性高校艺术类专业与艺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差异分析

(一)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要求的差异

综合性大学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差异性较大,可以分为一流中央高校和普通高等学校来进行分析研究。一流中央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保证本学校一流学科的独特优势,同时带动学校院系共同进步发展。因此,艺术类专业在一流中央高校中同样得到了重视,学院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在不断学习艺术类学院教育系统的过程中,结合本校的优势和特点,形成了完善的教育理论和课程设置。因此,学生受到的教育系统同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并无太大差别,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要求上,设计的规范性、设计的创造性、选题的范围和毕业论文探讨性深度上都有很大的相似性。普通高等学校与艺术类院校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教育偏重方向不同,综合类大学的教育以理论研究和科学竞赛为主,大多采用的理工类的设计管理模式。在毕业设计(论文)内容的要求上,艺术类专业院校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学生通过创作实践出一份具有体量感的作品,设计类要求多以解决现实性问题为主,包含人文关怀性;纯艺类要求展现学生自身的艺术性和审美想法,以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要求设计实践及创作实践和毕业论文结合在一起,以毕业设计的作品入手,或深入解析创作实践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或分析问题现状,论述创作作品所蕴含的深意和未来的可行性等。而综合类大学的艺术专业的论文常常和创作实践作品脱节,没有起到创作和理论相互交映的作用。

(二)毕业设计(论文)展示方式的差异

首先,由于综合性高校的特殊性,使得学生的毕业设计受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大多数的高校在进行学生毕业设计展览时,都将展览置于校园展馆内,主要面向校内师生进行观展,观展人数和群体狭小。其次,学生在毕业季的作品对于学生的工作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而校内布展限制了学生和社会资源的结合,使师生缺乏对行业内人才需求的有效认识。与综合性高校不同的是,艺术类学院每年都会进行专业性的毕业设计展览。例如,自2010年开始,九所重点美术学院便开始联合举办“‘千里之行(全国版)’活动,敏感、真实地反映出当代背景下中国学院艺术的教学水平和成绩;为我国美术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学院与学院之间,学院与社会艺术生态之间比照的平台”⑥。迄今为止,“千里之行”已经举办了10届,每一届的学生都展示出了自己对于艺术的独特想法,虽然无法同“大师”作品相比,但仍然具有自己的生长空间和艺术创作空间。

(三)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方式的差异

综合类高校因为专业的不同性,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结果各有特点,但答辩形式基本上还是采用了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按照不同专业的形式特点进行设计,产生了一刀切的现象。学生无法在答辩时完整地表达出自己对毕业设计的理解和看法,同老师的在思想和专业上的交流大大削弱。而艺术类院校每年都会举办毕业设计展,给予了学生充分的空间和平台进行展示。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立不同的展厅,答辩小组可以现场观摩学生作品,听取学生对于作品的解读。涉及到交互形式的毕业设计,教师也可以进行互动体验,更好地了解学生创作的内容。整体的答辩过程以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为主,以学生对创作思路的分析,整体设计概念的阐述为辅,两者紧密结合,互相映现,保障了在毕业设计和学生答辩评分的专业性和公平性。

(四)毕业设计(论文)培养目标的差异

综合性高校艺术专业和艺术类院校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有一定的相同之处,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艺术素养的提升、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艺术理念意识的培养,都是两者进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学生在毕业之际所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然而,和综合性高校不同的是,美院所担负的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重在培养学生对于自身和周遭环境的感知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实践转化能力。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个学科领域的相互交错,使得艺术领域也延展出了新兴学科,对于传统的延续和现代的发展的把握,使得艺术类院校的教育理念有了新的变化。在错综复杂的文化交织网中,导师要在教学中清晰地把握学生的发展方向,尊重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思考和探索。

结论

综上所述,国内高校受教育资源、地理位置、富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在艺术类专业上展现出来的教育成果也是良莠不齐,因而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也会因此产生差距。另外,艺术类的学科不同,所针对的标准也不同,美术类要求有实践成果和理论分析,并且二者相互交织,而音乐类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成果展示形式不同,并不能一概而论。通过对综合性高校艺术类专业与艺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要求、展示方式、答辩方式、培养目标的差异研究,针对艺术类教育的特点,综合类高校应该开始思考如何根据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新型育人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田湘.合并,还是另谋出路?[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4(06):66-67.

[2]陆莹,乐晓丹.江苏省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对绩效的影响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3,24(06):16-21.

[3]代福平.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的新定位[J].纺织教育,2011,26(02):123-125+134.

[4]吴庆.民办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0.

[5]王建朝.高等院校音乐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和写作的问题透视与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17(12):24-28.

化学工艺毕业论文篇4

论文摘要: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中国的就业市场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与深刻的影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大环境,当前地方高校应当立足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有效整合各项资源,切实践行产学研一体化,科学调整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一、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规模过大

当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很多大学把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学校创收的专业,没有从自己所在地域的特点、文化特色,学校专业优势等方面来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造成了专业设置上的重复和浪费。近几年来,由于唯生源是图,国内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万人规模的大学。艺术设计教育的这种规模扩张,特别是新办专业的地方院校,由于各种条件限制,难以遵循艺术设计专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这种情况导致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体系结构趋于学科化、同质化:办学层次浅,更趋向学科性。专业教育只限于基本专业理论和基本专业技能的传授,实践教学没有条件也没有能力进行。

(二)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不适应时代当下的要求

很多地方高校在教育管理上欠缺程序性、规范性。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上课随意性很大,因人设课、盲目增减的情况不同程度的存在。因为短时间内快速膨胀,教师队伍建设不容乐观,科研学术水准参差不齐,更无法说到良好的梯队建设了。www.133229.com

此外,虽然我国工艺美术高等教育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说,具有现代意义的以工业产品为主体的设计教育却只有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艺术设计教育多从美术教育派生而来并且多从工艺美术专业更名而来,是一种以美术为基础的设计模式,一直不大重视与技术、经济的联系,也不考虑经济对设计的影响,沿袭这种设计模式使得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束缚。

(三)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空前增大

数据显示,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随着2009年全国611万人从高校毕业,待就业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这个数字约等同于中国高校扩招之初——1999年全社会所有拥有大学毕业文凭者的总和。那时,全国各类高校待就业毕业生还不到30万。而目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中国青年权益状况报告》显示,中国高校毕业生待业率已达到15%左右,远高于社会平均失业率。

造成这一现状,最直观的原因便是自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根据2009年11月9日教育部网站的消息,全国普通高校由1998年的1022所增加到2008年的2263所,增长比例超过120%。其中,地方高校由1998年的759所增加到2008年的215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数目则锐减——这是高校大量合并所致。地方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数由1998年的225.8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1850.5万人,增幅达8倍之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的如此庞大的毕业生数量,让社会需求无法消化,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情况成为事实。而地方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尤甚——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部分专业就业率区间分布》显示,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尽管有些学校的部分艺术专业就业率较高,但还有一些艺术类专业的就业率低于60%。

(四)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师资建设严重滞后

相当多的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结构比例失衡,其中严格意义上的设计人才比例很小;教师队伍知识结构也存在明显的不合理: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艺术设计教师队伍在教学中明显与社会、市场、时代的要求相脱离;社会急需的一些新专业(如数字媒体技术等)教师情况堪忧:本专业毕业的教师多数学历职称较低,教学经验不足,非本专业毕业的教师多数为其他艺术专业毕业,而后经短期进修后上岗的,很难说完全胜任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

(五)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素质偏低

囿于历史原因,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一直以来以文科生为主要生源。近年来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受社会需求的影响,功利心过重,片面地要求子女报考艺术设计类专业,造成一窝蜂式的艺考热。很多考生都是考前经过短期填鸭式的专业突击而后报考的。可以想象,这样的生源进入学校后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这些对设计既无兴趣又无天分的学生不具备足够的艺术思维或创造力。此外,近年来大量理工科院校兴办艺术设计专业以及社会对工科人才的需求,使得很多理科学生也能够报考艺术设计专业。很多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并无兴趣,但从就业及收入等方面因素考量,最终选择了艺术设计专业,基础专业知识与人文精神的相对缺失使得艺术设计专业的理工类学生整体艺术修养与专业技能层次相对偏低。

二、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研究

针对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必须加大改革力度,转变旧有的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优化课程内容和结构,改进教学方法,重视教育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构建出我国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科体系,使艺术设计教育办出自己的特色,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一)合理控制招生规模,避免重复专业的设立

地方高校应避免以往大而全式的跟风浪潮,合理考量自身的专业设置,建立一批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优秀专业,把在校生数量控制在自身师资条件和教学设施条件等综合因素的评估范畴之内,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与毕业生质量。

(二)改革教学模式,优化培养目标,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

地方高校应该找准自身定位,创建符合地方高校发展长远规划的,重视地域特色及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全新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以往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同时,应该利用地方高校的学科优势,与本地区的经济需要相结合,深化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为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创作良好的运作模式。

(三)以人为本,重视艺术设计教学的主体,确立人性化的教学理念

包括依靠和壮大提高教师队伍,逐步提高师资水平和抓紧教学梯队的组织建设;尊重科学的教育规律,完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等等。

总之,尽管地方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只要立足自身实际,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用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指导学科建设,用以人为本科的理念应对具体教学,就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壮大和发展地方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的符合市场需要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林细莲.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及应对措施[j].社科纵横,2009,(5).

[2]冯建军.创新教育与课程改革[j].江西教育科研,2000,(10).

[3]王果胜.大众化教育与教育管理制度创新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3,(1).

化学工艺毕业论文篇5

论文摘要:随着近几年艺术类院校的扩招,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压力与日俱增。本文从艺术类学生自身及就业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对如何提高艺术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出解决思路。

艺术类学生是我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连续几年扩招,毕业生数量剧增,就业困难度越来越大,如何提高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市场竞争力,成为摆在艺术院校以及社会面前的重要议题。

一、艺术类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1、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减少的矛盾较为突出。“艺考热”使艺术类毕业生数量跳跃式增长,而社会上的人才需求增长则是缓慢或相对减少。特别是艺术类企业,类似文化传播、陶艺、装饰装潢、广告、影视动画、节目制作等公司规模小,稳定性差,对艺术类毕业生需求量较小,这加剧了艺术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2、艺术类就业区域限制较为明显。偏远地区、农村等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基层对艺术人员的需求较少,致使大部分艺术类毕业生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导致部分地区和城市的艺术类人才达到饱和状态。与其他专业相比较,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明显集中而狭窄。

3、高校缺乏毕业生就业观念的长效机制。学院层面有专人专职负责就业工作,而专业系无专人专职负责就业工作,只有系书记、辅导员兼职负责就业。高校与社会服务机构只是在学生毕业前提供信息与服务,这种服务是阶段性的,不是长期性服务、系统性服务,这种服务只能解决燃眉之急,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4、大学生能力和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笔者曾经对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单位进行过一次就业跟踪调查,其中装饰装潢公司反馈比较集中的问题是:(1)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装饰装潢材料了解较少;(2)对工程造价基本不了解。广告平面公司反馈比较集中的问题是:广告设计与制作、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对排版以及版面打印费用了解知之甚少等。社会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与学校培养模式相对固定之间存在的明显差异也是一个客观原因。

5、艺术类毕业生自身缺乏就业意识。笔者曾经对本院学生进行就业意向调查,仅40%的学生关注过就业形势,而对怎样才能找到好工作,64%学生回答是学好专业知识,仅36%的学生提到既要学好理论知识,也要注重实践能力。

6、就业观念存在误差和就业期望过高。艺术类毕业生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艺术类学生学费比普通类高,他们对就业的期望值以及就业薪酬和区域要求较高,由于专业特殊,他们对专业对口要求也比较高,这也加剧了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面的狭窄性。

正因为有上述各方面原因存在,高职院校学院应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打破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瓶颈”,缓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对相应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建立长期有效的就业工作制度措施。

二、提升艺术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1、加强就业工作领导,建立健全的就业工作制度。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严格实施“一把手”工程,建立由院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的管理机制。成立了由院长担任主任,主管副院长担任副主任,招生就业处、学生处、教务处、艺术实践部以及各专业系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委员会,切实加强对学院就业工作的宏观领导。以此为基础,学院各专业系又成立了就业工作指导小组,系支部书记任组长,成员由办公室行政干事、教研组长、辅导员、班主任组成,明确职责分工,强化领导,提高了效率。

学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就业工作考评机制,并制定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与考核办法》、《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院、系就业工作职责,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指标作为各系年度主要工作目标考核指标之一,把完成任务与评比部门先进、个人先进等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总就业率、专业对口就业率、特困生就业帮扶、就业创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指标,综合考核院、系二级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与此同时,就业工作部门直接参与学院教学改革、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的制定,确保这些工作稳步推进、科学发展。

2、改革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所以学院坚持“围绕舞台、造就人才、依托文化、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加大力度进行教学改革,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艺术类专业试点“订单培养”模式,将毕业生顶岗实习与毕业后阶段性实习以及未来的职业方向有机结合。派专职就业指导人员、专业教师到用人单位实地考察,了解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艺术类专业技能要求,紧跟时代脉搏,以市场的理念改造专业、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保证行业企业按期获得“用得上、上手快、留得住”的优秀技能型人才,有效促进学校招生和就业两者之间的良性循环,使学生“入校即就业”。

学生进行艺术类专业教学汇报演出、做毕业设计时坚持以实景、实地为依托,结合实际。负责艺术类专业教学汇报演出、毕业设计的专业教师采取学院专业教师和用人单位相结合的方式,如此,艺术类毕业生也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增强了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3、培养学生正确就业观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先生存,后发展,打破一步到位的旧观念。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艺术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应是在基层、地方。

4、进行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加强职业指导教育,将职业指导列为各专业必修课,全面开展了职业指导进教学计划、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当作常规教育来抓,而不是阶段性工作,新生入学教育就要让学生对自身所面临的就业形势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考虑自己所学艺术类专业和方向,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状况,要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气质、甚至家庭状况去确定规划。要使学生在校学习目标明确,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加强专业和文化学习,提高学生的艺术类综合素养,这是基础;假期要求学生参加艺术类社会实践,让他们多与社会接触,了解现实社会的残酷、理论与实际的差距,使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生进入毕业阶段,引导学生根据就业形势,调整就业期望值,选好第一份工作,同时邀请长期合作的企业、成功人士、优秀校友等来我院开展毕业生就业知识方面的专题讲座,共同构建院团(校企)合作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

5、重视就业市场开发、多途径广泛寻找就业机会。一是招聘活动经常化。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经常组织校园招聘活动,认真收集各系毕业生的详细资料,做精做美《毕业生资源信息》,使之成为毕业生联络用人单位最直观的大名片。定期高规格举办一年一度的大型校园招聘会,邀请百余家用人单位来学院观看毕业生汇报演出或作品展览,参加招聘会,促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选”。二是就业市场开放化。我们立足湖南,面向全国,积极建设和开拓就业市场,形成稳定、有序、灵活的就业渠道。主动与湖南、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内外用人单位联系,开拓就业“订单培养”市场,年收集就业信息万余条;每年派人参加各地的毕业生招聘会,吸收经验,尽全力给学生创造就业机会。三是就业管理信息化。对就业和职业指导工作室进行信息化管理,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并及时更新完善网站网页内容,丰富用人单位招聘信息专栏内容,方便学生查看最新的招聘信息。

6、开展创业教育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就业,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大举措,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也加强了毕业生顶岗实习与创业就业的无缝对接,与常年合作的用人单位建设成为学院毕业生创业实训基地,增加就业实习基地数量,将毕业生实习过程与就业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推进学生顺利就业、稳定就业。积极开展创业教育。首先,将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列入课程大纲,安排1-2个专题进行授课,其次成立学院创业协会和创业活动小组,就业指导办为其配备了2名指导老师,并把它列入重点学生社团来建设,学院在经费、场地方面予以重点支持。最后,开展模拟创业活动,每年举行2次“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沙龙”等活动。并邀请创业成功的毕业生和创业明星零距离接触。以他们的创业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业热情。

参考文献

1、欧阳增铜、汤福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出版

化学工艺毕业论文篇6

关键词:人物形象设计;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277-02

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和技能型的复合人才[1],我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通过院团合作、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的多种方式,将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形成了集产、学、研、练、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设计是在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最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之一,也是进行专业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加强对本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提供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极其重要。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能创造性地解决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实践问题。此外,还要注重服务于地方特色文化产业,主动将人才培养与地方文化产业对接,实现艺术类高职院校服务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本文针对我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符合新时期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建设和人才发展需要的毕业设计模式,建立和完善毕业设计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毕业设计作品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一、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通过毕业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崔宏巍等人[2]通过构建四位一体化毕业设计的创新模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崔苏卫等人[3]通过建立顶岗实习网络平台,将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实现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的一体化,形成了“产学结合,学做合一”的特色培养模式。各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在毕业设计改革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部分指导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制度、监督机制以及评分标准不健全的现象普遍存在;毕业设计选题传统单一、缺乏变化,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专业发展前沿脱钩;毕业设计的教学时间安排与学生的求职时间相互冲突;缺乏对学生毕业设计成果的展示和对外交流。特别是在毕业设计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不够,很多选题只是对往届作品和文献的简单重复,缺乏创造性和个性元素,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团队协作意识缺乏,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毕业设计是人物现象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在此期间,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展现完整的设计作品,是学生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展示设计个性与风格的重要平台,不断探索适应新时期高职教育要求的毕业设计教学新模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长期教学任务。

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1.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人物形象设计是一个新兴行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立足湖北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结合学院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产学研工作,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舞台影视化妆技术为特点,开设戏曲化妆、舞台影视化妆、配饰设计、立体剪裁、创意化妆等特色课程,构建专业综合实训实践教学体系。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与地方文化企业紧密结合,通过解决企业在文化创造和形象设计中的实际问题,既加强了学校的产学研工作,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加强制度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毕业设计的质量是评价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4]。我们通过加强毕业设计的质量管理和评价体系,努力提高设计作品的质量。首先,我们在毕业论文选题上要求必须具有创新性和综合性,在课题的选择上采用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其次,我们加强对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指导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进行课题调研、方案设计、效果图表现、论文答辩。作品汇展,学生也要独立认真地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的调研和作品设计。院系两级督导专家对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答辩等环节进行定期督查。此外,我们组织答辩小组,制定答辩评分标准,真实客观地对毕业设计作品进行评价。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毕业设计是学生整个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学习环节的总结性艺术实验活动,是学生对艺术思维、艺术表达以及艺术技法的一次最好的诠释。在毕业设计创作中,学生可以有效地、自觉地将团队协作精神融入到形象设计创作过程的实践中去,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能够在项目制作中采用新的方式、方法及途径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就无形中使得学生用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方法进行艺术创作。经过毕业设计,学生具有独立艺术创作的能力,并在创作过程中凝聚自己的创新思维,达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的。

4.开展多元化的毕业设计展。毕业设计展是高职艺术类专业特有的教育实践模式,我们鼓励学生以作品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为主题,既突出专业,又紧密联系生活,以多元化的形式进行毕业设计展出。我们以实践实训案例作品露天展示及影像播放为主,配合用人单位校园现场招聘会以及教学研讨会,将教学成果展示、学生就业、专业建设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在展出现场公开考评作品成绩,并将优秀作品制作成电子册在学院网站上,扩大毕业展的宣传工作。例如,2015届毕业生毕业作品展我们以“视•界”为主题,共展出120多个学生的优秀作品,并邀请了武汉顶层全案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武汉市相互广告有限公司等近20家企业进行现场校园招聘,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高度评价。

三、结语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针对目前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建立了新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和教学手段。虽然我们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完善,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为社会培养兼具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广军,刘兰明,林春明.打造“升级版”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4,(8):5-7.

[2]崔宏巍,朱方来.高等职业院校四位一体毕业设计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4,(7):74-77.

[3]崔苏卫.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6):154-155.

化学工艺毕业论文篇7

艺术设计毕业设计教学与其它专业一样非常注重观念与方法,会适当弱化具体的设计门类与技能表现。毕业设计综合运用了平时学习到的设计思维于方法以及表现技法。因此,在具体的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师辅导辅导比设想的要困难很多。一方面,部分同学表现出缺乏连贯性思维于综合联想能力,很难提出比较有价值的概念。相关论文和文字工作写的也比较吃力,文章的逻辑性、信息的搜集,非常欠缺对已经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相对于以往,现在的艺术设计学习周期被拉长了,许多本该在早期学习阶段解决的基本技能被推迟到了本科学习阶段。对于以后的工作学习方向,同学都有了更多更充分的自由选择,这样就使得有些学生对专业的忠诚大大减弱。另外一方面,有些同学的视觉表现能力也制约了许多好创意不能有效实现,甚至半途而废,最终暴漏出很多基本功的欠缺。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不会再比美术字写的工整,颜色涂的均匀。但是图形表现语言,视觉符号的提取与归纳仍然是这个专业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理论与实践毕竟是两个层面的事情,理论理解的再透彻,与创作优秀的设计也不可同一而论。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要反思,要有清醒的认识,有哪些问题需要改进: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课程设置需要调整——所学专业不能与社会需要快速接轨;强调设计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实践能力相对薄弱。

优化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要重新认识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观

包豪斯在设计艺术教育上的出发点就是要寻求在设计艺术中实现“艺术与科学的统一”,创造出合乎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产品。设计艺术是“艺术化的造物行为”,于科学技术关系密切,需要创新思维观念、科学技术知识,并满足消费对象的需求。国务院《关于深入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决定高度概括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特征、方向和目标。学校和老师要关心学生的协调和综合发展,对学生要承担起素质教育的义务,培养学生善于吸收新知识,解决新矛盾的各种应变能力,既要把本专业的课程学好,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修养,学好文理综合课程,更要具有自主、开拓和创新的思维意识,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因此,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现代艺术设计培养观,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就显的尤为重要。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要注重和加强文化素质的培养,这一点在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尤为重要。由于在招生时“享受优惠政策”,很多学生个的文化功底很薄弱,毕业在撰写相关毕业论文是遇到了很大的障碍,这样的情况还是还有一定的普遍性的,毕业设计是四年最终的结果,可是只有从源头着手才能收到切实的效果。

课程设置需要调整——所学专业不能与社会需要快速接轨

面临即将毕业,大多数毕业生都有很大的择业压力。这压力的一大部分来自学生所学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差距。那么,在课程建设上,我们就要作到改革与重构。作为学校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学科课程体系,以时展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为先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科调整重构。课程体系的建构应更趋向综合化,与设计相关的知识要相互渗透,并注重加强专业基础课的训练。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启发他们的创造力。课程结构设计的合理与否与目标培养的实现有着密切的关系,使之符合现代教育的规律,是我们目前应探讨的问题。要总结自己的经验,吸收他人的长处,不断探索,设计出既符合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规律,同时又有学校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学校的教学内容要和社会的需求接轨,就要将新技术、新方法、新思潮融合在一起。不断地根据社会的发展调整教学大纲的内容,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教学大纲的制定一定要以以市场需求为目的,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所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大纲的调整,必须有严密性,知识性,使用性,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好的技能,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强调设计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实践能力相对薄弱

社会到底欢迎、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为什么市场上会出现一方面招聘者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却是应聘者求职若渴的局面。目前,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大多偏重艺术与设计专业性的教育,在材料、工艺制作方面的学习课程开设的很少,或者说还不够切合实际。学生的课题设计受条件限制,很多都停留在设计图纸阶段,对所设计作品的工艺材料还不能充分的实践掌握其性能和本质特征。艺术设计最终是要通过产品来体现的,“工艺”是决定设计水平、成品质量的关键环节。我们都知道,材料决定工艺,工艺决定设计。艺术设计包括对材料和制作方法的设计,反过来,材料又会制约工艺制作。如果对工艺和材料缺乏实践经验,不但设计会成为纸上谈兵,难以发挥材料、工艺的美感,还会给生产加工带来困难,就更谈不上有所发展和创新了。

化学工艺毕业论文篇8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定位

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及培养模式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属于工科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由于化学工业的相关领域极为广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涉及的专业方向也就非常多样化,各高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点亦不尽相同。我校近年来根据社会经济、工业发展的需求趋势,兄弟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的设置,以及我校原有的相近专业优势,设置了能够体现我校特色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逐步建立了适合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教育培养模式。2008年,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已有7届本科毕业生,其学生就业形势良好,社会反馈积极.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工作中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能力更强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人才。

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

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学习化学工程学与化学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对新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由于涉及化工的学科和领域很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除了让学生学习一般应用化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该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及本校的实际情况,重点学习化工在某个或某几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以便形成不同高校应用化工专业的特色专业方向.

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4.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设置

为了使不同高校既有统一的规范,又有不同的专业特色,根据应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和业务培养目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较扎实的化工理论基础,较宽的化工应用知识以及一定的工程技术基础,从而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公共课、基础课除外)应由基础化学课、工程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3部分组成。基础化学课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工程基础课主要包括: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化学工程基础、电工电子学等。专业方向课:可根据具体方向选择专业化学课,如电化学工程方向可选理论电化学、化学电源工艺学、电解工程和电镀工程等。精细化工方向可选择化工工艺学、化工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等。另外实践性环节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提高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

就专业方向而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是工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该是培养具有较扎实及宽广的化学工程理论基础知识,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计划的总体设计中要体现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重视实验、实践、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设置专业发展方向,结合广西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在合理利用广西及学校的资源及适应科技发展、注重社会需求基础上。据此,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专业方向设定为:电化学工程与精细化工。

化学工艺毕业论文篇9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美术专业教学方向

近年来,高考美术专业招生持续火爆,每年全国有数以万记的学子怀着对艺术的无限憧憬踏入各级各类艺术院校,开始他们学习艺术的纯真之旅。而各类院校接纳了这么多学子的同时,应该给予他们什么才不负学生、家长、社会的重托,才能使他们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这是每所院校都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

一、根据自身特色清晰定位

报考美术专业的学生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自身非常热爱美术专业而且有很高的艺术天分,想在美术创作这条路上有所成就。二是由于美术专业招生文化分数相对较低,所以报着高考走捷径的侥幸心理上的艺术院校。但无论学生是包着什么样的初衷进的大学校园,学校都有义务尽自己最大的能量帮助学生们在这条路上走得更好。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专业素质优秀的学生被各大专业美术学院或重点综合大学提前选拔走。更多的普通高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如何培养出合格、优秀的人才就需要权衡各方面的利弊,制定出最适合人才发展的培养目标,发挥自身优势,走出自己的特色。

毕节市地处黔西北群山之中,属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毕节市的最高学府——毕节学院成立与于2005年,他的前身是毕节师范高等转科学校和毕节教育学院,因此师范教育有一定的优势。我们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把我们的教学定位为: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宽泛的人文素养,掌握美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美术教育教学能力,适应毕节试验区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的美术教师和能从事社会美术工作的应用型美术人才。通过多年的摸索,毕节学院美术学院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二、全方位的素质教学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在当代,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应仅限于本专业的学习,而应是全方位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让学生不仅拥有开阔的知识视野,更要塑造他们高尚的人格品德以及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让他们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立体的知识结构。毕节学院美术学院在注重学生专业修养的同时,也加强学生文化课的学习以及各方面实践能力的锻炼,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外语、体育、大学语文、心理学、教育学、军事理论、就业指导等课程。每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能掌握其知识要点和精髓,更重要的是把优秀的文化融入了学生的生命,培养了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荣辱观,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学院还设有众多的协会以及开展各类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发展的平台。

三、加强专业基础课课教学

“专业基础课”是各专业开设的基础课,是学生获得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他具有指向性、针对性,其目的就是要使之真正的为本学科、本专业打好基础。为了学生在美术专业有更好的发展和未来,能更轻松、自如的学习相关课程,毕节学院历来重视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专业基础课设置包括: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美术概论、黔西北民间美术概论透视·解剖等理论课。理论修养与人生价值问题关系密切,学生借助美术相关理论的学习,形成了关于美的基本类型、本质即形态的系统认识,同时提升学生对美的判断、感悟、认识以及鉴赏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理论的学习能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历史、学科发展过程有系统认识,并能在吸收前辈作品的精华基础上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艺术样式。由于毕节学院美术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将会从事美术教学工作,因此,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学院加强对学生进行严格系统的基本功训练,并主要针对低年级进行素描、色彩造型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基础训练这块肥沃的土壤,基础训练是艺术创造表现的语言,它们相互依托。同时,美术学院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良好的审美能力,以及在作品中自身情感的合理表达。

四、交流、学习与时俱进

学习,需要耐得住寂寞,关起门来用心钻研是必要的。但不能永远关起门来搞建设,我们还要尝试走出去和引进来,这种走出去和引进来就是交流的过程。而交流是我们学习成长的催化剂,很多平时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可能因为对方的一句点拨就豁然开朗。肖伯纳说,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之间相互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其实,我们交流的结果远非一个“一换一”、“一换二”的效果,而是“一换多”的结局。在交流中思考、探索思维也许就此豁然开朗。所以交流、学习非常有必要。

毕节学院为了与时俱进增强与外界的交流、学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突破:一是鼓励支持学生观看有价值的画展,从而向大师学习,并了解美术界的最新动态。二是派师生到重点大学进行交流学习,从而学到更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三是从重点大学引进教师进行对口帮扶从而得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艺术表现手法。

五、师民间技艺、扬中华文化

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记忆,它从这个民族遥远的祖先传承下来,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又始终保持着祖先的基因和特质,由此形成民族共有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因而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中,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类其他历史遗迹、遗址及其人文景观一样,都是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结晶。目前,民族、名间文化面临众多危机: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面临着年久失传的危险;一些独特的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习俗正在消亡;大量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实物和资料没有得到妥善保护;滥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流失现象严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研究人员缺乏,出现青黄不接的断层等。热爱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美术文化、让民族、民间美术走进课堂也就成了当今美术院校肩上必挑的重任。

贵州省毕节市境内汉族、苗族、彝族、布依族、回族、蒙古族等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一起,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大方的农民画、漆画享誉中外;威宁的撮泰吉是迄今最古老的原始戏剧;金沙敖家坟拥有另人叹为观止的雕刻技巧和民俗内涵。各个民族的服饰文化包括刺绣、扎染、蜡染更是绚烂夺目。作为毕节市的最高学府、作为毕节市美术创作研究的集中地,毕节学院美术学院始终把传承和发展本地区文化为己任。在教学中设置了黔西北民间美术概论、黔西北民间美术、农民画、、套色版画(民间工艺)、漆艺(民间工艺)、民族民间工艺品制作、艺术实践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学习。并在教学中形成引进来走出去的民间美术学习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拘一格降人才,学院领导多次深入田间地头聘请相关领域的民间艺人、传承人到学校执教,把最原初、最本真的民间美术传授给学子们,打开了学生们学习美术的另一扇窗。也为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扬尽了绵薄之力。同时,美术学院也坚持走出去的原则,多次组织学生集中外出参加培训、调研、以及深入工厂实践学习。在外出学习、调研过程中,不仅加强了学生民间美术技艺的学习,同时,通过感性认识的获得、学生的理性认识也进一步升华,在学生的毕业论文中有很多同学是在通过对本地区文化的亲身体验和感受的基础上写出来的。同时,对本地区民间文化的学习一定程度上,为同学们日后的艺术创作积累了素材和资源。总之,民族、民间美术的学习不仅弘扬了民族民间文化也为学生自身的发展拓宽了道路,可谓一举多得。

六、开发民族、民间创作资源

毕节市境内山清水秀,平畴谷幽,风光秀美,拥有中国最美六大旅游洞穴之首——织金洞,被誉为“地球的彩带、世界的花园”的部级森林公园——百里杜鹃,有部级自然保护区“高原明珠”——威宁草海,集奇山、秀水、异石为一体的部级风景名胜区“岩溶百科全书”——九洞天,高峡平潮、古彝圣水——支嘎阿鲁湖……毕节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有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77个民族乡,使毕节风土人情多彩多样,民俗民风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彝族火把节”、“彝族年”、“苗族跳花节”、“布衣族的六月六节”等。同时,毕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风古朴,有奢香博物馆、可乐遗址(夜郎古都)、彝族大屯土司庄园、黔西观音洞遗址(旧石器时代)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史前文物和建筑群。毕节学院美术学院也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在毕节境内设了多个学生写生、创作基地引导、鼓励学生们积极创作,并开展了以“奢香文化”、“磅礴乌蒙、花海毕节”等许多具地方特色的主题性创作活动。学生的创作热情被被本地的山水、文化所激发,创作了不少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作品。近年来在各级各类展出中毕节学院学生多次获奖,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生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并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做了自己的贡献。

总之,民族地区高校的美术教育不能固步自封、自娱自乐,也不能趋炎附势、丧失自我。只有在不断的交流、学习中寻找自己的独特之处才能魅力无穷。

参考文献

化学工艺毕业论文篇10

【关键词】职高教育就业与深造差别教育

【中图分类号】c9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2

我国在20世纪后期引进了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在短短的20年中,各类学校分别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使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规模迅速扩张,艺术设计专业也成为高校招生和社会就业中的热门专业之一,不少职业高中的专业学科中也加入了艺术设计专业。那么,面对一个如此普及化的专业,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职高学生与其他学历的就业者相比有着怎样的优势?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职高学生的职业优势呢?面对就业与深造的不同需求,职高教育又应该怎样为学生构建面向未来的学习平台呢?

1职高毕业生的竞争优势

无论专科生、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最终都将面临就业的选择,当今就业形势严峻,找工作就如同一场战争,需要应聘者付出相当大的努力和代价。将文化层次各异的求职者分为职高、专科、本科和更高学历应聘者四类,职高毕业求职者的主要职场竞争对手为专科、本科求职者。职高、专科、本科在职场竞争中有着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职高学生中,除一部分参加高考选择继续深造外,其余大多选择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就直接参加工作的职高毕业生而言,他们毕业后的年龄相较于专科或者本科等高学历学生更加具有优势,他们相对年轻、有活力,有更多的时间和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年轻是他们竞争的资本之一。职高学生多处于青春期,青春期的他们在学习时可能缺乏自觉性,在文化基础上也有别与本科和专科的学生,但是这个时期的学生精力充沛、朝气蓬勃,思维敏捷,在老师和家长的正确指导下会显示出比专科、本科生更大的学习热情。他们在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相应的专业学科后,在学习上可以更好的接受和吸收知识。

大学专科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专科学生在专业上更具有指向性,思维上也相对成熟,能够很好的在自身的专业上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缺乏一定的理论教育,和职高一样学期较短,他们中的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学一技之长以傍身,显得更加稳重但是缺乏一定的朝气。

本科生的教育则更多的是培养理论型研究人才,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和专业应用能力,使他们在就业中更具竞争力。但是他们的学时较长,比起一同毕业的专科、职高学生来说在年龄上并不占优势,而且长时间理论知识的学习必然影响到专业技术的扎实程度,在专业技能上来讲优势也并不明显。

相较于专科、本科生而言,职高的学生具有的优势有以下两点:(1)职高学生如果是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他们一样可以具备专业技术操作能力,而且他们相对于本科等学历学生而言更加年轻,有更多的时间去奋斗、拼搏和学习,有更多的时间来调整自身的不足,他们有更强的不为艰辛的勇气。(2)职高学生在毕业时参加高考继续深造的,他们在职高阶段已经学习了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在进入高等学府后可以更快更好的理解和学习相应课程的知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专业上真正能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实践丰富理论,使个人才能由“专”字变为“精”字。因此,职高学生中的某些“职高生不如本科生、专科生”的看法是错误的,他们在就业中更具竞争力,更具大无畏的拼搏精神。

在现今的社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除了看文凭之外很难看到学生真实的工作能力,因此造成了学历越低越难就业的社会现实。但是由于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商品周期不断萎缩,专业化水平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时代的突飞猛进,更是加速了一线专业操作工的需求,更多的用人单位开始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素质了,因此,在现在的职场竞争中职高学生也有着自身的不可替代的专业竞争优势,可以与其他学历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用专业能力相抗衡,因此,选择职高也是一条阳光大道。

2职高独特的特色培养

大专和本科是我国高等教育大学生教育阶段的两种形式,两者区别主要在学制和学位上,大学本科4-5年,可申请学士学位,而大学专科2-3年,没有学位。职高学生一般经过3年的学习取得中专学历。大专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人才,即实用化人才。而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研究能力,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职业高中是承接初中教育,并对高级中学形成补充的一种教育方式。职业高中在不放松高中基本课程学习的同时,加强了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培养面向社会的技术性人才,使职高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对口专业上更有竞争力。

职高、大专和本科阶段的学习具有不同的特点,职高教育具有独特的培养特色,以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为例,职高学生一般为应届初中毕业生,大多数学生在选择艺术设计专业时都缺乏美术功底,在美术基础的学习方面较为欠缺,与通过专业美术考试进入本科学习的艺术类学生相比,职高学生在审美层次上的差距很大。本科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较好的绘画基础,在构成、色彩等方面,经历过考前培训的本科生更具优势,他们在造型能力、色彩等方面会更加得心应手。相比而言,职高学生缺少在艺术设计中的自我判断和宏观整体把握的能力。但是职高学生也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他们的逻辑性思维能力更强,思维能力会更加缜密、周到细致,而且在文化课、材料课等学习方面占有优势。

可见职高学生与大专、本科学生相比有着不同的特色,在培养中要针对他们不同的特征进行培养。就职高学生而言,对于毕业即就业的学生和继续深造的学生要选择不用的培养模式,有差别、有针对性地培养以达到最优的目标。

3培养就业学生与继续深造学生的区别

职高学生从毕业去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毕业之后直接进入社会就业的学生,一类是选择继续深造,通过考试进入高等教育阶段,选择大专或者是本科的学生。在进入职高初始,很多学生就为就业和深造开始左右摇摆,这两种选择在三年的职高学习培养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区别。

很多学生及家长认为就业才是学校培养的最终目的,无论是哪个学校哪种学历,就业是最后学生必须走的路,因此在职高阶段就可以学习实用的专业技术,可以在毕业时就掌握很强的操作能力是非常实际的。针对有些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反感,职高可以提供的东西相对更加有优势。选择毕业就业的学生在职高学习阶段得到了专业技术上的指导和训练,掌握了更加实用的技术,已经足够在毕业的时候找到适合自己满意的工作。而且现在很多用人单位更加需要和注重技能型人才,也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因此,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如果从职高毕业就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是他们所想要的,而且还可以节省几年的时间在非常划算的。

还有一种培养方向是继续深造。这种想法的学生在毕业前夕可以选择报考成人高考、高自考、电大等专科学校,继续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认为现在社会上的大多数单位还是比较看重学历的,而且高等教育可以提供更多的读书的机会,接触更多成功、有涵养有品位的人,可以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提升自身的魅力。另一方面,在职高学习时会学习一些专业的技术方面的知识,在考入更高学府深造时有些课程在职高阶段就有接触,在学习时可以更加快捷,而且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这些在深造毕业后有助于找到更加满意的工作。

就此看来,两种培养方式各有所长,需要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而这两种培养在方式方法上会有很大的不同,这就需要职高的教育工作者针对不同选择的学生作出不同的培养模式,以使得学生们都有更好的发展。

4就业与深造的差别教育的几点思考

职高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进入社会后可以很快适应工作的设计工作者,继续深造的学生则更应该考虑专业基础的学习。因此,把培养就业的学生和培养深造的学生分开有差别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1)尽早选择方向,增强学习目的性。

职高学生在入学时大多已经选好将来时要深造还是就业,因此他们对于将来的规划更加具体,目的性更强,在学习时精力更加容易集中。在教学时要给予他们学习的信心,使他们不要觉得自己不如普高生或其他学历学生,更好的为自己的将来努力。

(2)差别设计就业的学生与继续深造的学生的培养课程。

继续深造的学生在专业课程上相对可以较少,他们会在继续深造时完善自身的实用技术技能。但是就业学生是要毕业就参加工作的,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掌握专业技能以便在毕业后可以快速的融入到各类设计工作中。因此在对于就业学生培养时的课程安排上,要偏重专业技能的教育,使他们可以掌握所学专业的知识和软件操作,以满足社会对其的要求。在注重技能的同时注重文化课程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3)培养继续深造的学生应该从入学开始。

他们最终需要参加高考或者其他形式的考试,需要专业的绘画方面的培训才可以在以后的艺术设计专业上有更深入的成就。对于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在培养过程中要强化他们的基础课程的教育,以便在升学考试中取得好的文化课成绩。另外在专业课程上侧重于基础美术课程,配合一些专业课程,使他们具备继续深造所需的条件,在继续深造时也有自身的优势,可以更快的习惯和掌握高等教育的课程要求。

5结语

对于职高的艺术设计专业甚至其他专业学生来说,就业与深造都是他们必须面对的事情,为了在学校阶段可以更好的有选择性的学习自身需要的知识。因此,就业与深造的差别培养是有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因材施教,更有针对性的为学生开设相应的课程,而且学生在学习中也可以学到自身所真正需要的东西,快速的满足自身的不同需求。

参考文献

[1]武恒.非艺术类生源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4):26-31.

[2]孟庆英.非艺术类高职高专素描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报,2007(2):147-148.

[3]郑曙阳.设计的羽翼——关于艺术与科学理论的思考[c].艺术与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

[4]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