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旅程作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32:02

生命的旅程作文篇1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听到这句诗,你们就知道我要写谁了。

我叫小草,虽然默默无闻,但生生不息。我是一株小草,有人看我不顺眼,就“咔嚓”一脚下去……但我的生命很顽强,一次又一次抓住生的机会。

我可以坦然告诉你们:我是小草。

小草就是因为很小,所以更显得平凡。成长过程中,我要经受大自然的千锤百炼。但是我要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别看我小,我可厉害着呢;我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和顽强不屈的高尚品质,一般人我可不告诉他。

我整天和我的朋友们生活在一起,一同度过万象更新的春季,烈日炎炎的夏季,红枫似火的秋季,天寒地冻的冬季。

四季轮回,又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我的生命开始了新的旅程,正在发芽的我悄悄地从地下钻了出来。探头探脑地寻找属于季节的气息。哦!沐浴着春光,浑身暖洋洋的……咦?那不是我的小伙伴吗?你瞧:他们微笑着,召唤着,仿佛在说:和春天约会,真美!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到了夏季,大树个个长的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仿佛为我撑起了一把遮阳伞,凉凉的,感觉真好。到了晚上,风轻轻地吹了起来,小雨点打在我身上,不仅可以洗去我身上的尘土,而且还能冲去一天的疲惫。

生命的旅程作文篇2

[关键词]自我发展能力;四川革命老区;旅游精准扶贫

[作者简介]孙根紧(1981―),男,四川农业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社会发展;丁志帆(1986―),男,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经济。(四川都江堰611830)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课题:自我发展能力培育视角下四川革命老区旅游扶贫研究(SLQ2015C-03);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课题:四川地区红色旅游口述档案信息共享空间保护与实现机制研究(LYC13-45);四川农业大学社科联课题:文化传承视角下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创新;河南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课题:经济全球化、收入差距与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研究。

旅游扶贫不仅是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推动贫困地区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的重要途径,对转变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方式,拓展扶贫功能,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促进扶贫开发提质增效、推进新村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及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党的十八以来,等中央领导人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多次强调扶贫的重点必须由救济性扶贫转变为开发性扶贫,旅游扶贫由此成为“四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革命老区覆盖面积达25.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51.8%;总人口4168.6万人,占全省人口的近50%,是四川贫困人口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在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过程中,四川革命老区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但由于受自然环境、历史等多种因素影响,四川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依然相对落后。与此同时,四川省革命老区旅游资源富集,尤其是红色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因此,如何通过旅游扶贫以实现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提出的总体目标成了四川省实践部门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加快四川革命老区的旅游扶贫发展,对提高革命老区人民生活水平,推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四川实现“两个跨越”式发展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回顾

旅游业独特的产业特性和生产方式,使之能够与消除贫困紧密联系起来。[1]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提出益贫旅游(pro-poortourism)概念后,旨在推动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扶贫”成了国内外旅游业界和学术界重要的研究内容。国外学术界在围绕如何通过旅游发展,使贫困人口获得更多包括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发展机会和净收益的研究中,呈现出一些成果。第一,旅游扶贫方式不存在普适性蓝图或标准模式,它取决于所依赖的资源类型和文化背景。国外旅游扶贫方式主要有自然旅游、遗产旅游、农业旅游、社区旅游等。第二,旅游扶贫绩效评价内容广泛,且具有两面性。旅游扶贫不仅可以为旅游目的地贫困人口带来经济利益,也有助于其获得更好的卫生、医疗、交通改善[2],但由于发展旅游可能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加剧环境资源恶化而使旅游扶贫备受质疑。第三,旅游扶贫开发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国际发展组织、非政府组织、地方政府与旅游企业在旅游扶贫过程均具有重要作用,但扮演不同角色。这些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逻辑起点。然而,虽然国外也存在“红色旅游”类似活动,但相关研究并没有将其与扶贫开发相融合,这就决定了本研究在研究对象上与国外旅游扶贫的差异,也对我国革命老区旅游扶贫的经验借鉴构成一定约束。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将旅游扶贫作为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老、少、边、穷地区的旅游发展,国内学术界也对旅游扶贫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政策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就革命老区的旅游扶贫研究而言,文献主要集中在革命老区旅游扶贫模式、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革命老区旅游扶贫绩效。也有大量学者对四川革命老区旅游扶贫进行了研究,四川革命老区旅游资源富集与扶贫任务艰巨特征明显,革命老区的旅游扶贫应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实施政府主导的大旅游发展区域合作战略,构建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系统集成开发模式,鼓励居民参与旅游开发。[4-7]另外,一些学者分别从文化传播[8]、移动互联技术[9]、农村体育[10]等视角四川革命老区的旅游扶贫进行了研究。

毋庸置疑,国内学术界对四川省革命老区旅游扶贫开发研究已经有了良好起步,但由于研究目的与视角所限,也存在以下亟待改进之处。就研究内容而言,一是大多数研究停留在四川革命老区旅游扶贫的经验总结和战略构想层面上,对四川革命老区旅游扶贫的理论,尤其是对四川革命老区旅游资源开发和降低贫困之间的互动机制研究较少,而且大多数研究关注如何通过旅游发展实现“减贫”,但很少涉及如何通过旅游发展培育四川革命老区各层次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从研究层面上看,大多数文献从较为宏观的区域整体进行革命老区旅游扶贫研究,缺乏微观主体层面和中观产业层面的“精准”旅游扶贫研究。因此,本文尝试在探究旅游资源开发、降低贫困和自我发展能力培育之间的互动机制基础上,从家庭、产业和区域三个层面探讨旅游扶贫开发的路径选择。

二、自我发展能力较低制约了四川革命老区旅游扶贫开发

随着旅游扶贫开发实践工作的不断推进,四川革命老区的贫困治理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旅游扶贫形势依然严峻,其根本原因在于四川革命老区家庭、产i和区域三个层面自我发展能力水平较低,亟需通过旅游资源开发实现其自我发展能力培育与提升,达到从微观到宏观层面的脱贫致富与内生性发展。

(一)家庭层面

从家庭层面看,四川革命老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较低体现在贫困人口在参与旅游开发过程中面临资本匮乏与能力低下双重制约。首先,四川革命老区贫困人口的居住环境和条件不适宜改造成为旅游接待设施,不能有效利用所拥有的物质资本如院舍、房屋来从事旅游经营服务。其次,四川革命老区贫困家庭无任何积蓄,无贷款能力,无法享受惠农配套政策,导致无法获得参与旅游开发来获取自身发展的机会。再次,工业化和城镇化浪潮冲击下,四川革命老区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空壳化”,导致旅游开发劳动力缺乏。第四,四川革命老区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没有旅游服务技能而且获取相关技能也很困难,导致这部分人旅游发展参与难度大。另外,部分贫困家庭仍然存在等待心理,不愿意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实现脱贫。

(二)产业层面

从旅游业发展层面看,四川革命老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较低体现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服务条件差、旅游配套设施不健全以及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等方面。四川革命老区地处偏远山区,可进入性相对较差。加之基建成本较高,区域内部路网密度低,且等级不高,路况较差,无法满足现代旅游所需的舒适、安全道路要求,扩大了游旅目的地与游客之间的时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从经营管理上看,贫困地区的旅游企业经营者大部分并无任何的旅游经营管理经验和能力,凭借以往的一些技能和知识开设简单的民居住宿、餐饮等。从景区道路看,景区的公路均达不到二级路标准;村的道路多为4.5米宽的水泥路,且村内配套停车场等不足,不能适应旅游发展的需求。从食、宿、游服务看,吃饭主要以低端农家乐游为主,食品安全性差,缺少特殊风味;住的客栈从家具到床上用品都照搬城市宾馆酒店模式,对当地民俗与文化内涵开发不充分,没有形成特色,更无法与杭州、台湾等地的民俗相比,缺乏吸引力;游以观光型为主,住、购、娱其他要素基本缺失,因此无法吸引远程游客。从旅游配套设施看,贫困地区旅游扶贫试点旅游配套设施不健全,尚未建设观景台、接待亭、游乐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专线车、导游、交通标志标牌、宾馆客栈、旅游公厕等旅游服务设施不健全,旅游接待服务功能不具备。

(三)区域层面

从区域层面看,四川革命老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较低体现在区域旅游品牌缺乏,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程度低。一方面,四川革命老区旅游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旅游总体发展规划,部分地方的旅游扶贫项目分布广、规模小,尚未形成旅游品牌,难以在主流媒体或重要窗口进行捆绑宣传,外界对革命老区旅游的优势和特色知之甚少。其次,受限于自然地形地貌与旅游开发理念,四川革命老区旅游扶贫项目的开发没有考虑规模效应,导致大多数基于扶贫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在空间分布上呈散点状,没有形成片区,甚至也没有形成成熟的旅游线路。另一方面,四川革命老区各地方政府在扶贫旅游开发过程中,各自为政,在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区域旅游品牌打造等方面合作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产业发展,进而影响了旅游开发的扶贫效果。

三、四川革命老区旅游扶贫的关键在于培育自我发展能力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是指各层次区域行为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基于自身条件,依靠区域内部系统发展机制,发挥区域优势、扬长避短,挖掘区域发展潜力、激发区域发展活力,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等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11]一个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可以分解为家庭、产业和区域三个层面的自我发展能力,具体讲贫困户在旅游扶贫过程中获取自我发展能力是通过旅游发展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社会福利;而旅游产业通过形成企业自生能力,参与市场竞争获取自我发展能力;区域总体自我发展能力体现在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旅游合作发展,区域旅游品牌化塑造。

四川革命老区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承担两个角色,一个是脱贫对象,一个是扶贫攻坚战的主要行为主体。作为脱贫对象,他们要通过革命老区的旅游开发获得自身发展能力,具体表现为提升参与旅游业经营管理的能力,并获得参与旅游业经营管理机会,实现自身福利水平提高。作为扶贫攻坚战的主要行为主体,他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国家旅游扶贫开发为契机,努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参与旅游经济活动,在获取经济收入实现脱贫的同时为旅游业发展提供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源。

在旅游资源富集的四川革命老区选择发展旅游产业,不仅是出于资源要素禀赋优势考虑,通过培育旅游经济增长极,发挥其扩散效应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赋予贫困人口更多经济发展获得感和发展机会,更多是看重旅游业无污染、绿色环保发展特性,希望区别于一般区域伴随着重污染、环境恶化的工业化推进现代经济发展路径,通过旅游产业发展使贫困人口在获取经济收益的同时,也保留了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因此,旅游产业是四川革命老区扶贫开发的优势产业,培育有自我发展能力的旅游企业可以使贫困人口增收脱贫,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也使区域经济发展具备“造血”功能,促进四川革命老区自然、经济、社会等全面发展,并最终促使人的发展,从而使贫困问题迎刃而解。

不管是四川革命老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还是区域旅游产业自生能力的获取,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区域发展宏观环境。因而依据区域发展的大推进理论,通过短时期大规模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形成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大推进过程中,强化区域旅游规划一体化,加强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与旅游产业发展合作,以四川革命老区为整体塑造共同区域旅游品牌,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宏观环境的塑造。而大量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居民与具备自生能力旅游企业的出现,又为区域宏观环境形成提供了微观基础和经济动力,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日渐增强,相互促进。

四、以自我发展能力培育推动四川革命老区旅游扶贫开发

四川革命老区旅游扶贫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通过旅游开发培育和提升家庭、产业和区域三个层面的自我发展能力,才能真正实现旅游扶贫的战略目标。其中贫困人口旅游发展参与能力的提升和参与机会的赋予是四川革命老区旅游扶贫的微观基础,基于扶贫而诞生的旅游业自生能力的培育与加强是四川革命老区旅游扶贫的核心任务,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与旅游产业合作发展,共筑区域旅游品牌,实现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规模效益是四川革命老区旅游扶贫的宏观要求。四川革命老区旅游扶贫应从家庭、a业和区域三个层面培育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将着力点由加大投资和外援的“输血式”减贫,转向自我发展能力培育的“造血式”脱贫,走内生型旅游扶贫之路。

(一)家庭层面

“人”是四川革命老区旅游扶贫系统的微观基础和核心要素,要想真正通过旅游发展做到“扶贫”,应通过加强旅游专业技能培训,增加旅游服务就业岗位,强化脱贫致富自强不息的思想动员工作,使贫困人口获得更多的参与旅游业经营和旅游地管理能力和个人发展机会。首先,对贫困人口进行旅游业经营管理能力培训与专业服务技能培训,宣传国家的旅游扶贫政策,鼓励有经营管理能力的贫困人口开设家庭宾馆、农家乐、休闲农业等旅游服务业,帮助那些没有独立经营管理能力的贫困人口在环卫、展示、保卫、向导等工作岗位实现就业,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水平。其次,在规划旅游扶贫项目时,在尊重盈利性的同时,尽可能设置较低技能工作岗位,并将服务性低技能岗位向贫困人口倾斜。鼓励贫困人口以马匹、土地、房屋、院落、林盘等多种生产要素入股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强化旅游业发展的共享经济效应。对于距离旅游目的地较远地方的贫困农户可以通过特色优质农产品种植、传统工艺品加工,然后将陈品提供给旅游目的地进行销售,实现间接参加旅游服务和旅游商品供给,以获取经济收入,最终达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目的。最后,要从思想上动员革命老区贫困人口继续发扬革命精神,摒弃等、要、靠等思想,重树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信念,主动参与旅游扶贫开发工作,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脱贫致富。

(二)产业层面

旅游产业发展是四川革命老区旅游扶贫系统工程的核心任务,应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服务条件配套设施、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赋予旅游业自生能力,将扶贫旅游业从“输血”性质转变为“造血”机器。首先,加强四川革命老区公路、铁路以及景区内部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交通可达性和舒适性,缩短游旅目的地与游客之间的时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其次,加强接待中心、卫生间、停车场、休憩处、观景台、乡村客栈或特色民宿等旅游设施建设。最后,根据四川革命老区自然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农旅结合、工旅结合、红旅组合,促进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融合,延长产业链。通过设计旅游产品和旅游路线,打造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应当考虑区域旅游资源的特色和生态环境条件,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体现“地域特色”。

(三)区域层面

塑造良好的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是推动四川革命老区旅游扶贫开发项目落地、增加旅游企业自生能力和提升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和参与能力的重要保证。首先,四川革命老区市级地方政府应在省级规划指导下,对辖区内的旅游扶贫项目进行整体规划,尽可能打造旅游扶贫片区或旅游扶贫线路,在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成效的同时,形成规模效应和外溢效应。其次,四川革命老区应积极构建一体化的智慧旅游信息化平台。不仅要在省内81个县级革命老区之间建立智慧旅游信息化平台,也应建立四川革命老区与陕西、重庆甘肃及其他省份的革命老区之间建立智慧旅游信息化平台。再次,对四川革命老区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制定统一的开发政策,合作开发旅游产品,通过区域旅游融合、合作、共生,形成协同发展,创造新的产业功能,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达到旅游产业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最后,以四川革命老区旅游业为整体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塑造共同区域旅游品牌,提高革命老区特色旅游尤其是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知名度,扩大客源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GoodwinH.Reflectionson10yearsofpro-poortourism[J].JournalofpolicyResearchintourism,Leisureandevents,2009,1(1).

[2]Leppa.Residents'attitudestowardstourisminBigodiVillage,Uganda[J].tourismmanagement,2007,28(3).

[3]mastnyL.Redirectinginternationaltourism[m].StarkeL.Stateoftheworld.newYork:worldwatchinstitute,2002.

[4]张先智,刘旺.四川红色旅游发展的战略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0(5).

[5]秦容.四川革命老区的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J].中国商贸,2011,(5).

[6]岳云华等.巴中革命老区贫困县旅游资源开发扶贫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4).

[7]唐勇等.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10).

[8]李萍.四川革命老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国际传播策略[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4).

[9]程子彪.移动互联时代革命老区旅游扶贫联动开发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22(7).

生命的旅程作文篇3

关键词:红色旅游;教育功能;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所谓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传承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红色旅游资源作为研究对象,但对红色旅游教育功能进行专门研究却并不多。通过对红色旅游教育功能的研究,可以提高人们对红色旅游教育功能的认识。具体说来,这种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层面:

1发展红色旅游,有助于推进爱国主义教育

开展红色旅游,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形式。可以使成千上万革命前辈和先烈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事迹感染广大人民群体,使我们更好地继承革命传统,抵制腐朽思想和文化的侵蚀。革命先辈们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分布在神州大地上的众多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正是这种精神的载体。

挖掘红色旅游文化,就是弘扬革命精神,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足迹深深地铭刻在华夏沃土上,深深地铭刻在民众心坎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在当前人们的出游过程中,大多数游客把体验长征文化、革命圣地文化、老区文化作为主要目的,这充分说明红色旅游文化深得民心。

2发展红色旅游,有助于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红色旅游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无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论是处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还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都要求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红色旅游把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创业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提高我国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使我国公民的道德教育更进一个水平。红色旅游对社会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使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不断得到提高。

3发展红色旅游,有助于提升青少年荣辱观

发展红色旅游,对青少年的爱国情感的增强,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红色旅游以其独特的价值对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起着重要的作用。

3.1红色旅游教育层面较广

遍布全国各地的红色旅游区都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都折射出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高尚品质。从教育内容的层面看,它对培育青少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从教育对象的层面看,它内容全面,形式多样,适合各个不同层次的青少年学生,适用性强,是青少年道德建设的一部内容丰富且十分珍贵的教科书。

3.2红色旅游感染力较强

旅游是青少年最喜爱的活动之一,用投其所好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宣传和教育,他们将欣然接受。在参加了这些革命地旅游活动后,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对我国的革命历史、革命精神等方面都有了亲身经历,正是这种亲身经历使青少年从实地体会到了中国革命从弱到强、从小到大的全过程,给予他们以真实的心灵震撼,使广大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主动参与中接受熏陶,这样的教育才达到最佳效果。

3.3红色旅游价值永恒

红色旅游既有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内涵,又有与时俱进、价值永恒的普遍意义。在发挥红色旅游的教育作用时,既要深入挖掘其优秀传统的内涵,又要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活动中不断赋予其丰富的内容。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解放思想,培养广大未成年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有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同时,引导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养成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良好行为习惯。

利用红色旅游树立青少年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能不断激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热情,又能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在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远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4发展红色旅游,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际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因此,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而开展红色旅游,则是党中央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重大战略部署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4.1通过红色旅游实现学习目标

红色旅游的出发点是通过旅游,达到学习受教育的目的。通过旅游,我们党的光辉历史、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和英雄事迹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成为活生生的教材,达到“游中学,学中游”的效果。这种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也就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说教”和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排斥心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促使大学生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历史,这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拥护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2通过红色旅游提升学习兴趣

红色旅游能使那些原本在书本上枯燥的历史资料演变得形象生动有趣,使那些记载在书本上的英雄任务走下圣坛,贴近同学,产生亲和力。通过红色旅游,让大学生真切地感受那份厚重的历史感、特有的亲切感和独具魅力的美感,并借助这种内部诱因的支撑,使同学们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3通过红色旅游深化实践过程

当代大学生深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陶冶,垂青于理性思考和实践体验。而红色旅游本身就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它通过旅游的方式把同学们所掌握的一些革命理论知识与活生生场景有机结合,这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学生们在倾听革命故事的过程中,通过对红色旅游产品的切身体验,能更加真切地感悟革命前辈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体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4通过红色旅游开拓创新思维

当代大学生的心态和思想都在与时俱进,面对新形式、新问题、新任务,如何结合实际,研究解决新问题,改进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而红色旅游具有深入浅出、潜移默化的特点,借助这种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方式,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结合起来,融入到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主动参与的活动之中,使我们党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光荣史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广大青年大学生思想情感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

5发展红色旅游,有助于培育优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体表现,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不断丰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革命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各种革命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丰富。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在经历着物质生活极大提高的同时也在经历着精神生活的变迁。时代进步导致的思想变化、不同文明交融产生的碰撞使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和民族精神受到了冲击,人们的精神信仰在不知不觉中失去方向,凝聚力在淡化。毛泽东同志曾说“人们精神上的丰富与充实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动力”,虽然在当前我们的民族精神并没有消失殆尽,民族文化并没有完全萎缩,但长此以往,很有可能失去民族的特色,失去前进的动力。优良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流失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现象,更是一个关系到民族危亡的政治危机。

基于此,党中央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作出重要决定,要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培育民族精神,以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与美德、弘扬我党在革命时期的红色精神为主流,对党内同志和和党外群众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刻的教育。但精神阵地的占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然是长期的过程,并需要持久的正确舆论引导。随着旅游活动的蓬勃发展和旅游教育功能在人民观念中的深入,旅游界结合党中央的部署及时推出红色旅游的主题产品,为全民族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阵地,在全社会营造弘扬革命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和正确舆论导向。

6结束语

综观红色旅游,它是新时期加强改进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培育当代优秀青年、开拓大学生思想视野、传承优良精神文化的一种创新性方式。因此,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这一系列重要教育功能,以达到人民群众缅怀前人、教育今人、激励后人的效果,是当展旅游业的重要举措。它不仅是一种旅游产品,更是当代一项有着深远教育意义的文化工程。

参考文献

[1]张建宏.试析红色旅游的功能[j].商场现代化,2005,(12).

[2]殷盈.试论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5).

[3]禹登科,易滢滢.利用红色旅游树立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j].科教论坛,2006,(4).

[4]钱兴成.红色旅游: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

生命的旅程作文篇4

关键词:旅游地生命周期旅游产品

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国外学者最早注意并研究这一现象,总结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我们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和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但是,这一理论似乎也暗示:一个旅游地的必然归宿是走向衰落,进而在无形中误导旅游管理者在旅游地发展中采取听之任之的消极态度。衰落是旅游地发展的必然归宿吗?下文拟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本质研究中找到旅游地发展“打破宿命”的实用战略。

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现象与理论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地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在上世纪后半叶,国外不少学者注意到了旅游地存在着不同的阶段(周期),学者们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不断的思索与总结,进而逐步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目前,被学者们公认并广泛应用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加拿大学者巴特勒(Butler,1980)提出的。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在旅游地发展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探查阶段。只有零散的游客,没有特别的设施,其自然和社会环境未因旅游而发展变化。参与阶段。旅游者人数增多,旅游活动变得有组织、有规律,本地居民为旅游者提供一些简陋的膳宿设施,地方政府被迫改善设施与交通状况。发展阶段。旅游广告加大,旅游市场开始形成,外来投资骤增,简陋膳宿设施逐渐被规模大、现代化的设施取代,旅游地自然面貌的改变比较显著。巩固阶段。游客量持续增加,但增长率下降。旅游地功能分区明显,地方经济活动与旅游业紧密相连。常住居民中开始对旅游产生反感和不满。停滞阶段。旅游地自然和文化的吸引力被“人造设施”代替,旅游地良好形象已不再时兴,市场量的维持艰难。旅游环境容量超载,相关问题随之而至。衰落或复苏阶段。旅游市场衰落,进而房地产的转卖率很高,旅游设施也大量消失,最终旅游地将变成名符其实的“旅游贫民窟”。另一方面,旅游地也可能采取增加人造景观、开发新的旅游资源等措施,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从而进入复苏阶段。

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我们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和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但其只是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现象的阐释和归纳。

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本质分析

关于旅游地兴衰的内部机制,学者们已经做了很多探讨。

一些学者从旅游地本身及其环境角度探索旅游地的演进机制。一种观点是旅游地发展悖论,即旅游地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然导致其吸引力的减弱,旅游地走向衰落;也有学者从旅游地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认为旅游地的衰落是其影响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包括旅游业本身的脆弱性、内部经营管理不善、周边旅游地的兴起以及替代产品的出现、市场需求的变化、旅游地形象的变化、政府的作用等因素,如谢彦君把旅游地的演化归结为环境因素、需求因素和效应因素三个方面的作用。

也有学者从旅游者与旅游市场角度探索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内在机制。如有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认为旅游地的衰落是由旅游者的心理图式决定的:新开发的旅游地,主要吸引多中心型旅游者,当旅游地广为人知后,中间型旅游者成为其主要客源,当旅游发展带来破坏后,中间型旅游者不再光顾,取而代之的是少数自我中心型游客,旅游地走向衰落。还有学者认为旅游地的市场是由出游游客、重游游客和潜在游客组成,其衰退是对潜在游客的开发不够导致。

上述几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演变机理做了解释,做出了重要理论贡献,但又存在局限性。其根源在于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本质认识不足。在“旅游”的概念体系和范畴中,旅游产品是核心概念,正如商品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概念一样。有关旅游的任何事象都与旅游产品相关,与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密切相关。因此,要解决旅游地生命周期问题得从旅游产品着手。目前,已有学者从旅游产品的角度认识这一问题,提出了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这使得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本质显出了轮廓。

这里首先要认识清楚的是旅游地与旅游产品的关系。旅游产品是提供给旅游者消费的一切物品和劳务,是物质和精神享受的总和。旅游地包括旅游资源(或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三大部分。旅游资源(或吸引物)是旅游产品的“制造原料”,旅游地是旅游产品的空间载体。旅游地与旅游产品的关系就如农场与农产品、工厂与工业品的关系一样。农产品与工业品决定着农场与工厂的兴衰,旅游产品同样决定着旅游地的发展,其它因素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旅游产品起作用。因此,旅游产品的兴衰发展的生命周期也就决定了旅游地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演变。

旅游地的旅游产品往往都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多种旅游产品的组合(即产品体系)。每一种旅游产品都有相应的生命周期,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正是其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叠加,也是其旅游产品体系生命周期的综合反映,如图1所示。

因此,旅游地生命周期问题,实质就是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问题。旅游地发展走向衰落的问题,实质是旅游产品不为市场接受,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走向了衰落阶段。旅游地生命周期要突破衰落的宿命,必须延续其主导(或拳头)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或者更新主导(或拳头)旅游产品。由图1可以看出,旅游地生命周期要突破衰落,可以使通过延续p1、p2、p3等的等生命周期,或更新出如p4…pn等新的主导(或拳头)旅游产品。

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本质的应用研究

根据上述分析:对于旅游地,要突破其发展走向衰落的宿命,必须从其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的本质入手,使其旅游产品的客源市场得以维持或打造出新的旅游产品赢得市场。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与笔者的实践,旅游地要长盛不衰,可以采取的战略措施有:

延续现有主导旅游产品的战略措施

深化内涵战略这种战略强调对原有产品加工和提升,深化产品内涵,增加产品吸引力。如都江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环境容量超载、旅游产品老化,游客量急剧下滑,沦为成都市郊公园。在本世纪初,都江堰及时地申报世界遗产,并在此过程中加强环境整治,深化并突出了其文化内涵,使其走向了复苏。又如夜景一般用来表现城市风光,但桂林另辟蹊径,用夜光照亮自然山水,创造出漓江夜景,形成仙境般的新景观,使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连年下滑的桂林旅游走上了复苏之路。桂林自然山水的夜景的创意用于黄果树瀑布,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重塑形象战略这种战略顺应地方文脉,扬长避短,避免盲目模仿,发挥隐藏的优势,延展并突出其原有形象,推出特色旅游产品,使旅游地焕发生机。如丹霞山是广东三个部级风景名胜区之一,位列广东四大名山之首,是我国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在上世纪80年中后期及90年初,由于其特色形象弱化,吸引力减小,旅游市场停滞不前,旅游地走向衰落。保继刚先生提出开发阳元石景区,重塑丹霞山(丹霞地貌)形象,带动丹霞山走出困境。

改善环境战略这种战略着眼于旅游地的整体氛围,从核心吸引物(主导或拳头旅游产品)的入手,改善其生存环境,从而达到维持市场的目的。这是一种眼界高远的战略,主要应用于基础设施落后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旅游地。如乐山大佛,在上世纪末,旅游出现滑坡,主要原因是核心资源遭到严重自然侵蚀,影响了其吸引力和长远发展。于是便开展了修饰保护工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更新换代主导旅游产品的战略措施

规划预防战略这一战略是指在规划旅游地时,打造每一项旅游产品时,预测其生命周期,及时地更新换代。这种战略主要用于人造景观的开发。如深圳华侨城,自1989年以来,相继推出了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一期、“欢乐谷”二期等主打产品,每隔几年都有新的产品问世,产品一步一步地由陈列观光型、表演欣赏型向主体参与体验型升级,这使得其发展长盛不衰。而全国各地的各类主题公园却因其主导产品不再为市场接受又没有新的产品推出而走向衰落。昆明世博园在建设之初就确定了永续发展的理念,提出了远期规划和分阶段建设的构想以及“九九世博会,永久世博园”的口号,在九九年世博会之后,产品周期性的升级换代,把老顾客变成新顾客,长期保持大量的客源和高收入水平,在旅游地衰落之前就克服了衰落。。

产品组合战略这种战略强调以新的产品样式丰富原有的产品,配套组合,克服原产品的弱点,全面提高品味和档次。如贵州舞阳河,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以峡谷风光为主。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旅游出现持续下滑的现象,其原因就在于单一的乘船观光,产品单调,全程走回头路。金颖若教授提出开发漂流等参与性与娱乐性强的产品,并开发其支流白水河,引入一个新的入口,形成完整的环线。这是一个很好的战略指导。又如四川碧峰峡,在1999年打造推出野生动物园,取得了成功。但是,2001年重庆野生动物园开业,2002年成都野生世界开园,新的竞争出现。面对新竞争,碧峰峡积极利用自身优势进行产品组合:2002年5月成功推出了中国第二个大熊猫研究基地;近年,又利用雅安“雨城”的文脉,结合“西蜀漏天”的传说,推出“女娲”文化旅游产品。

事件激活战略这种战略充分利用注意力经济的思想,制造和利用轰动的“外部事件”激活市场。如丹霞山的复苏即利用到了人们对阳元石的讨论与关注,这一事件在丹霞山的旅游复苏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又如现在各地最为通用的方法就是举办相关的节事活动,如重庆茶山竹海,通过举办国际茶竹文化旅游节,突出了旅游地的旅游形象,起到了很好的营销推广的作用,在相当程度上激活了中远程旅游市场,旅游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复苏。

参考文献:

1.刘泽华等.旅游地-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复合模型初探—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一种机制假说.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3)

生命的旅程作文篇5

乡村旅游是以兼顾旅游消费者利益和乡村社区居民利益为出发点,在以文明理念为核心内容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以乡村自然、人文环境为依托,开展旅游活动,注重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培养当地人长远的旅游发展意识,促进乡村社区文明进步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在欧美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收入份额已接近整个旅游收入的20%。我国乡村旅游因其客源市场与供给市场迅速增加的双向需求,近年呈现出十分兴旺的增长势头。但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已直接威胁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笔者尝试从以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出发点,来探讨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乡村旅游产品应采取的营销策略,以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世界旅游理事会、世界旅游组织和地球理事会在《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定义:可持续旅游是指在保护和增强未来机会的同时,满足现时旅游者和东道区域的需要。乡村旅游是可持续旅游在乡村这个特定区中的运用,它被视为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实现途径。它强调旅游活动行为模式优化,以避免对乡村旅游地生态和文化造成破坏,从而保证乡村旅游活动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它强调旅游发展与乡村环境的协调、旅游者与居民利益的协调、资源的当代与后代需要的协调,从而保证乡村旅游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

二、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及其影响因素

(一)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lifecycle)原是市场营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一种产品从投入市场到被淘汰退出市场的过程,简称pLC。八十年代初,该理论被引入到旅游研究领域,从而形成了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图1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图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旅游产品的发展过程要经历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其四个阶段的特征如下:

表1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特点

阶段特征

导入期:旅游者少,产品不成熟,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很完善,消费者对该产品还不了解,销量小、单位成本高,尚未建立起稳固的销售渠道,促销费用大,利润较少,甚至亏损。旅游收入增长缓慢且不稳定,竞争者少。

成长期:消费者对此产品了解比较深入,旅游人数增加,知名度逐步提高,游客量稳步上升,产品已相对成熟、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完善,销量大增,单位成本迅速降低,销售额、利润均迅速增长。

成熟期:旅游产品的特色逐渐为更多的人所熟悉,其吸引力逐渐下降,游客人数达到峰值后开始出现缓慢下降趋势。此时市场需求趋于饱和,销售额和利润增长率开始下降,价格下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衰退期:旅游人数下降,多数产品的销量会下降,产品已逐渐由新产品所替代,消费者兴趣已转向其他产品,价格下降至最低水平,利润低或亏损,旅游收入锐减,多数企业选择退出。

(二)影响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因素

影响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因素,是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强度和不同的作用时间,对某一种旅游产品的施加影响,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部分: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市场区位、旅游资源特点、环境质量、旅游环境容量、旅游产品、旅游产品营销策略、旅游形象定位。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旅游地的交通通达性、同类旅游地的竞争、社会经济条件变化、政府政策因素、突发因素。

其中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对于旅游地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旅游地的发展受市场环境变化影响很大,这种变化或是提供正面机会,或是带来反面威胁,因此旅游企业必须密切监控市场环境的变化,根据旅游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来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才能保证旅游地对市场的长久吸引力,保证旅游地能够顺利发展。

三、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由于乡村旅游开发之初在基础设施、规划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时人们对回归自然的生态旅游需求过大,使得大量旅游者的到来及其活动进一步恶化了原本脆弱的乡村生态环境。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加剧。

(二)传统文化遭到破坏乡村旅游对文化的影响

乡村旅游开阔了农民的视野,转变了陈旧观念,但也对乡村朴实的民风、生活秩序以及优秀传统观念带来了挑战和破坏。主要表现在乡村文化被城市文化所同化、乡村民俗出现庸俗化和乡村文化出现商品化的现象,这些都不可避免地造成乡村传统文化的失真,文化再现的偏颇,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退化、消失等。

(三)观念不到位,缺乏总体规划

由于城郊型乡村旅游资源等级难以与顶级旅游资源相媲美,多数政府主管人员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将乡村旅游发展到什么程度,没有具体的发展思路和对策,而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也不可能为旅游开发作出科学的判断,因此,目前大部分乡村旅游开发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方向,没有一个总体的旅游发展思路,很多乡村旅游点开发模式雷同,开发项目多为观光果园、森林公园等。这往往让游客游览后大失所望,重游率极低,造成资源、财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四)政策法规缺失,管理机构不全

相应的政策法规没有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来进行同步建设,地方政府也未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保护和管理乡村旅游,经营无章可循,游客的权利无法得到保护,政府行政部门管理无法可依。这种自由发展的状况导致许多乡村旅游地处于自发、盲目、无序状态,旅游产品品位不高、生命周期短,已严重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五)产品定位不清,缺乏品牌效应

由于盲目跟风,一哄而上,“农家乐”出现了严重雷同现象。多数经营者只是简单地将现有的农田、果园、养殖场加以美化和修饰,造成旅游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基本雷同,往往局限于做农家活、吃农家菜、观农家景,只能提供一般的住宿和餐饮服务,却忽视了对乡土风情、民俗传统、名胜古迹等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因此,地方特色突出不够,不能满足不同游客的个性需求,而旅游产品的同质竞争激烈,也导致削价竞争现象严重,游客的回头率不高。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很多因素相关,但作为管理部门和直接的经营者没有考虑乡村旅游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而盲目开发、规划、营销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四、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下的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

(一)旅游产品生命周期下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

当前,我国的旅游消费市场已由大众旅游模式的观光旅游时代,进入体现自由化、个性化为特点,以休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旅游方式为代表的度假旅游时代。乡村旅游与大跨度风景区旅游、城市旅游共同构成现今的旅游格局,成为三大旅游类型之一。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国国内旅游业的一个新的亮点,新的增长点。以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依据,结合乡村旅游产品各阶段的特征来进行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

1.兴建式开发

兴建式开发是针对新的乡村旅游地建设的一种开发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旅游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导入期。旅游地要在详尽分析本地自然、文化旅游资源和当前旅游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提炼出旅游开发规划的主题来指导和控制乡村旅游产品,营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风格的乡村旅游景观环境和乡村文化氛围。同时,要注意在旅游地起步阶段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循序渐进,分步推进,积极倡导乡村社区居民的参与,这样才能在激烈的旅游市场中有效地控制风险、稳步发展。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提供一个环境自然清新、生活氛围淳朴、地域文化差异明显的乡村旅游场所。

2.规范式开发

规范式开发主要针对当下在乡村旅游市场正常运行的乡村旅游地的一种再开发方式,其目的是使处于发展期或成熟期的乡村旅游能够保持持续良好的发展态势,延长产品生命周期,防止和延迟衰退期的到来。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旅游需求及消费行为特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在对于那些已经开发的乡村旅游区,一方面要控制乡村旅游发展规模,优化旅游区功能配置,保持乡村旅游地的景观特色和人文特色,防止旅游地容量的过载和环境恶化;另一面要根据旅游市场新的需求,开发利用那些以前未被认识和利用的旅游资源(即潜在的旅游资源),使其成为新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需求。如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仅要利用通常的物质形态的乡村旅游资源,更要开发和挖掘各地乡村制度形态和精神形态的文化旅游资源,为人们提供全方位的乡村旅游体验产品。

3.复兴式开发

复兴式开发主要是针对那些原来已经开发成功,但现在处于衰退期的乡村旅游产品。它们或者是因为旅游产品落后、不适应于旅游市场条件的变化而导致了旅游产品的衰退;或者是由于同质旅游产品的竞争而导致旅游产品的衰退;或者是因为经营不善而导致旅游产品的衰退,直接造成了游客数量急剧减少,但在旅游市场中仍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于这样的乡村旅游产品,要重新分析和评估其自身所具有的乡村旅游资源,结合当下旅游市场的需求进行修整、复兴式的旅游规划开发,或者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产品,或者增加需要的旅游设施、改善旅游环境质量,提高整体的接待服务等方式,使其重新成为可供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观光和乡村旅游体验的旅游地。

(二)在不同生命周期下的乡村旅游营销组合策略

通过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下的乡村旅游采取相应的产品开发方式及营销策略,将对延长乡村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有利于乡村旅游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邹统钎,王燕华,丛日芳,乡村旅游社区主导开发(CBD)模式研究――以北京市通州区大营村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34-35

[2]崔凤军,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正确把握的七个关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6).62-64

[3]赵立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及其区位模式选择[J].经济论坛,2006,(14).82-83

[4]吴金林,旅游市场营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32-136

生命的旅程作文篇6

[关键词]红色旅游井冈山精神弘扬途径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源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形势下,弘扬井冈山精神,就是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创新弘扬井冈山精神的途径。当前,我们应该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发挥井冈山精神的教育功能,让井冈山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芒。

一、弘扬井冈山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举世闻名的革命圣地。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的危难之际,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在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里培育了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是一种伟大革命精神。它闪耀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光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首创精神,体现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源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这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使之发扬光大,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巩固执政党的地位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井冈山精神伴随着中国共产党走过了近80年的奋斗历程。虽然现实的环境和条件与当年大不相同,但是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升华和长期的精神动力,井冈山精神所蕴藏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仍然是现今中国共产党人所必须遵循的。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井冈山精神仍然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弘扬井冈山精神,这不仅是新时期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二、发展红色旅游是当前弘扬井冈山精神的重要途径

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人们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新形势下弘扬井冈山精神,必须结合时代的发展,结合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实践,创新弘扬井冈山精神的途径,发挥井冈山精神的教育功能,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芒。借助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是当前弘扬井冈山精神的重要途径。

1、发展红色旅游,是弘扬井冈山精神,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红色旅游可以帮助人们了解革命历史知识,深入体会革命精神内涵。红色旅游的目的地是革命老区。在战争年代,革命老区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留下许多革命历史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记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凝结着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生命。尽管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先烈的英雄业绩永远不会磨灭,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永远不能忘记。在革命旧址遗址进行红色旅游,能够增加人们对革命历史知识的了解,同时丰富革命精神的内涵,赋其以新的时代特色。在红色旅游的过程中,人们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的教育。今天,开展红色旅游,通过重温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波澜壮阔的革命史,有利于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更加深刻地了解现在的和平、安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心。

2、发展红色旅游,是弘扬井冈山精神,培育民族精神的良好形式。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展现出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等伟大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中国革命斗争中遗留的各种纪念物,不但具有伟大的政治意义,也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无论时代和环境怎样变迁,这些革命精神都将永远闪耀着革命的光辉,成为激励人们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发展红色旅游正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它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精神支撑。

3、发展红色旅游,是弘扬井冈山精神,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生动教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充分发挥旅游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把当前亟待加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主动参与的活动之中,通过手段和方式的创新,寓教于游,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加生动形象,入耳、入脑、入心,不仅可以迅速扩大教育的范围,还能够大大增强教育的效果,使旅游者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理想境界得到升华。红色旅游将以其深刻的感染力、强大的生命力,成为范围广、影响大、效果好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方式。

自古以来,旅游就是人们陶冶性情、增长学识的教育手段。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充分利用了旅游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把枯燥的学习变成了丰富生动的体验过程。中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红色旅游资源是中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处处革命遗址,一件件革命文物,一个个革命故事,昭示了革命前辈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革命道德,许多革命旧址遗存因此成为旅游者关注的热点,许多地方在开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都把红色旅游作为吸引旅游者的亮点之一。

井冈山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数量多、分布广、品位高。作为井冈山精神发祥地,井冈山市红色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全市现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100多处,其中21处被列为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茨坪旧居、大井旧居、小井红军医院、上井红军造币厂、黄洋界哨口工事和红军营房、茅坪八角楼、和贺子珍举办婚礼的象山庵……在那里,人们可以了解井冈山斗争史的全貌,缅怀和瞻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井冈山已与众多革命遗址融合为一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成了人们陶冶情操、振奋精神的生动课堂,成为对外宣传和进行爱国主义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三、发展红色旅游要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谋求创新

发展红色旅游,必须注意红色旅游的特征。红色旅游是一类新型的主题旅游产品,既具有传统旅游产品的特点,又具有新产品的特质,是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特色产品。因此,发展红色旅游既要尊重史实,也要谋求创新。

1、必须确立科学的宏观发展思路。发展红色旅游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分级负责,整合资源、切实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按照国家总体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并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加强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既要搞好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和革命文物的保护开发,又要搞好交通、环境、生态等相关建设,为发展红色旅游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注意做好结合文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将红色旅游和传统旅游紧密结合,把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文物景点与非文物景点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形成旅游区、旅游线、旅游点有机结合的红色旅游发展格局。在井冈山发展红色旅游,必须与井冈山风光旅游结合起来。井冈山有秀美的生态资源,这里千峰竞秀,万壑争流,苍茫林海,飞瀑流泉,融雄、险、秀、幽、奇为一体,峰峦、山石、瀑布、溶洞、温泉、珍稀动植物、高山田园风光应有尽有。辉煌的历史,绮丽的风光,丰富的革命人文景观与优美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浑然一体。为此,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大力发展绿色旅游,使绿色旅游与红色旅游互相带动,吸引更多中外游客纷至沓来。

生命的旅程作文篇7

关键词:红色旅游;旅游节事;红色旅游节事

本文是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红色旅游节事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4030228)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20日

一、基础研究

(一)红色旅游。红色旅游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发展红色旅游,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重要措施,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既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文化工程、政治工程,是一项利党、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旅游节事。旅游节事是以举办地综合实力为基础,在政府积极配合、媒体高度关注、公众主动参与的前提下,围绕特定主题开展的大型活动。具有地域性、参与性、周期性和时间性、综合性、文化性的特点,发展节事旅游有利于塑造区域旅游形象,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促进旅游基础设施完善,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具有多种牵动效用。

(三)红色旅游节事。红色旅游节事活动是指针对红色景区某一特定的红色文化主题,事先通过安排活动、公告活动的内容时程,并采用公开的方式进行庆祝或展示,以达到吸引游客前往,并进行相关观光消费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我国红色旅游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各级政府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红色旅游节事活动此起彼伏,不仅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一大亮点,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成为我国红色旅游市场不断升温的助推器,直接推动了市场营销的展开。在此形势下,深入研究红色旅游节事活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对于红色旅游的持久、健康和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红色旅游节事的功能

各地区举办红色旅游节事的目的不仅在于吸引旅游者和赞助商,最主要的在于举办后带来的多种牵动效应。红色旅游节事的举办一方面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市场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为当地带来知名度、美誉度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社会效益;同时,红色旅游节事的举办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优秀革命传统文化、挖掘和发地方特色文化;此外,红色旅游节事承载着党和国家政治建设的巨大使命,具有巩固党政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政治功能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红色旅游节事活动以革命重要文物、遗址遗迹、纪念地、故居旧居等作为活动载体,通过文艺汇演、博览会、运动会等形式彰显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组织建设和发展状况,激发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使命感。

2、传承革命优秀传统。红色旅游节事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目的,通过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活动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斗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创业史、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继承和发扬革命优秀传统、陶冶广大群众的革命情操。

3、加强党性教育。红色旅游节事活动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红色文化底蕴,红色旅游节事通过多样性的主题和内容能够提供可见、可听、可动的产品来宣传党政建设、加强党性教育、提高党性修养。

4、巩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红色旅游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巩固的要求。红色旅游节事是红色旅游的新兴载体,是红色旅游探索的创新型市场化经营模式,其核心在于巩固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在红色旅游节事中,人们受到社会主义理想的洗礼和熏陶,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人们情感上的升华。

(二)社会功能

1、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红色旅游节事的举办能够进一步加强地区相关部门、单位之间的协作,通过汇聚力量,有效整合资源、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优化社会环境。如举办地区的交通通达性提高,旅游咨询和服务配套设施优化,综合消费场所更加健全等。

2、增加地区就业。随着红色旅游节事的举办,地区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服务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队伍优化活动的管理和服务质量,进而催生出新的志愿者岗位、商业岗位和节事运作管理相关岗位增加地区就业。

3、改进治安状况。一方面为保证节事顺利开展,地区相关部门会加大力度整顿治安状况;另一方面通过红色旅游节事活动的开展,其红色氛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的道德情操,形成喜庆团结的生活氛围,无形中推动了地区治安状况的改善。

4、提升居民综合素质。红色旅游节事开展带来新的思想观念、新的技术、新的科学信息,有利于地区居民思想的开放和科学发展观念的培养。此外,红色旅游节事秉承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革命优秀传统的内涵,潜移默化地陶冶居民的自身德行品质修养,激发居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进而不断增强其综合素质。

5、优化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在红色旅游节事活动举办中能够得到进一步改善和优化,一是整洁、优美的卫生环境和和谐的生态环境是红色旅游节事成功举办的要求;二是红色旅游节事的活动举办提高地区环境管理、完善公共设施建设、提升整体居民素质,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经济功能

1、增加地区经济收入。红色旅游节事举办能够吸引国内外游客和投资商的参与,增加地区宾馆酒店商业市场的兴旺,旅游购物和娱乐经济消费提高。同时,大型开幕式和文艺演出等活动的开展,提高了电视传播收入,以推动持久的市场经济活力。

2、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红色旅游节事的举办,对当地的旅游、餐饮、购物、住宿、交通、广告、通讯、娱乐等行业都有福射性带动效应,能有效激活举办地各行业的消费需求,推动相关产业多层次、宽领域创新与合作,形成以红色旅游节事为核心品牌的产业圈,使红色旅游节事活动的产销各要素在高效的产业价值链内有序、健康、持续发展。

3、引进资金项目。红色旅游节事的举办为地区政府和各界人士与海内外朋友交流提供了平台,为本地企业、商家与国内外客商的合作创造了巨大机遇。通过红色旅游节事的举办引导投资商考察当地的自然人文资源,积极创建良好的投资环境引进资金新项目。

(四)文化功能。红色旅游节事是展现民族文化窗口,是对中国革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研究地域文化的朗匙,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让人们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尊重和有效发、保护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如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航天精神、革命经典故事、红歌、红色书籍、革命遗物遗址、地方少数民族特有习俗等。通过举办红色旅游节事能够达到弘扬民族文化、传播红色文化、挖掘与保护地方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

三、河北省红色旅游节事

(一)评价模型的建立。根据本文的研究主题,作者通过对红色旅游、旅游节事、红色旅游节事等相关文献的追溯和整理,阐述了红色旅游节事的主要功能,并通过游客访谈收集到大量与红色旅游节事相关的“关键事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根据研究的需要对相应的概念都进行了界定,而访谈则为模型构建及问卷设计提供了更清楚的思路。因此,作者在文献研究和游客访谈的基础上,结合本文的研究主题,提出了河北省红色旅游节事评价模型,如表1所示。(表1)

(二)提升河北红色旅游节事策略研究

1、主题选择。每一个体验的营造都应当有一个合适的主题,而这个主题的好与坏都将直接影响到人们体验的质量。所以,寻找一个合适的主题可以说是红色旅游节事设计的中心环节。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构思创意主题、利用积极信号改善印象、消除负面信号、添加纪念品和调动五种方式来实现。

2、人员配备。良好的主题设计能带给游客惊喜,但游客惊喜是建立在游客满意度基础上的。服务人员是节事活动中和游客直接进行接触的,体验的好坏,人员的配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正面积极信号的传递也要依靠工作人员的多方面参与。河北红色旅游节事活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体验的营造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对提高河北省红色旅游节事有重要意义。

工作即表演,工作人员要对自己所营造的体验充满信心和热情,热爱自己的工作,正确理解自己的角色定位,带有目的地去表演。玩耍、每天制造快乐、心无杂念、选择正确的态度能帮助员工正确地理解自己的工作。这就对河北红色旅游节事活动人员配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要提高参与者的道德素质,比如与各高校合作展开志愿者征集活动,避免人员素质低下破坏体验效果;其次,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使其深刻理解自己的角色,用饱满的热情去营造体验。

3、环境营造。对于河北省红色旅游节事的环境塑造,首先要考虑的也就是对感官的刺激,其次是在保证感官刺激的前提下,红色旅游节事环境营造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节事旅游对社会的引导作用,从而体现出更高的社会价值。

4、纪念品开发。旅游纪念品是伴随着旅游活动产生的,是旅游者美好回忆的见证。体验经济视角下的节事旅游更加侧重纪念品的开发,无论是纪念品的购买过程,还是节事活动结束后都应该是美好体验的有机组成部分。

由于节事活动的暂时集中性,旅游者在节事活动结束后返回常住地并将自己喜欢的纪念品带回那里,体验经济认为这是企业进行宣传的重要方式,所以高质量、承载旅游者回忆的纪念品不仅在销售时给当地带来高额利润,而且作为旅游者回忆的见证,旅游者会以纪念品为载体将其美好体验讲述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或者以纪念品作为礼物送给他们,这就使他们产生了对这种美好回忆的向往,成为下一次节事旅游活动的直接体验者。目前还存在如下问题:

缺乏品牌和特色商品,小规模开发与经营,品种和质量有待加强流通渠道不畅,购物环境不理想和商品的旅游后影响力不强等。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慧贞.节事旅游要素研究.南宁:广西大学旅游系,2004.

[2]刘宁宁.体验经济视野中的节事类旅游产品设计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旅游学系,2004.

[3]蔡礼彬.论节庆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洛阳牡丹花会为例.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生命的旅程作文篇8

[关键词]陕北红色旅游资源开发

目前,陕北各个市(区)县在“十一五”规划中都把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列为了重要的规划内容。特别是结合红色旅游资源,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发展红色旅游的战略,将红色旅游作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陕北红色旅游的兴起

1.红色旅游形成的背景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出现,60年代渐具雏形,80年代随大众旅游的兴起而加速发展,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则兴起为专项旅游产品。2004年2月,中共中央做出了“要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指示。在此推动之下,全国的红色旅游迅速地发展了起来。当前,红色成为了人们心目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旅游活动。而红色圣地则成为全国人民心中永恒向往,陕北也成为这些永恒圣地中的一大亮点,随之兴起了一股红色旅游热。

2.红色旅游的含义

所谓中国的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陕北的红色旅游具有以下三个功能:

第一,独特的教育性。主要指以了解和学习中国革命为目的,以旅游为手段,为游客营造一种自我启发的教育氛围。达到“游中学、学中游”,寓教于游,润心无声的境界。

第二,独特的革命历史性。陕北红色旅游资源中的一些旧址、陈列的物品有着及其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那段革命历史的一个很好的见证,可以让人们切身的体会到实地实景的厚重的历史感和民族自豪感。

第三,独特的体验性。红色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的参观、瞻仰与学习活动的综合。它与游客的亲身体验和参与是分不开的。例如在陕北开展的“穿红军服,唱红军歌,吃红军饭,走红军路”的参与性活动,真正的达到了寓教于游的目的和境界。

陕北红色旅游的这些特点相比于其他地方的红色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

二、陕北发展红色旅游的特殊优势

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陕北作为一块正在迅速崛起的“红土地”,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里,无数革命先辈和英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诗史,给革命后代留下了永远值得学习传承的伟大精神和永远值得寻访缅怀的红色圣地。据统计,延安市对外开放的红色旅游景点已达13处,其中4a级3处,3a级2处,2a级3处,主要有: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瓦窑堡、洛川会议旧址以及全面展示共产党13年延安历史的延安革命纪念馆。“革命圣地、延安精神”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品牌,陕北也成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及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榆林市红色旅游起步相对较晚,主要开发了米脂杨家沟、佳县神泉堡、靖边小河村、吴堡川口等革命旧址。随着延安市“1510”工程和米脂“转战陕北纪念馆”项目的完成,大陕北范围内的红色旅游就会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发挥出综合的优势,产生巨大的教育功能。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把握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促进红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陕北红色旅游资源的富集,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不能因为其“富有”就忽视了对它的保护,而且必须按照文物保护所应有的规律和规范性要求进行,不仅要保护文物本体,还要保护文物的环境风貌。

红色旅游产品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和特色的旅游资源,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效益为核心,积极实施精品红色品牌战略,不断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步伐。

三、陕北发展红色旅游的步骤

1.从纵向深度丰富延安红色旅游产品,深入挖掘红色旅游产品内涵

一方面,要逐步改善和提高展馆的档次水平,改变简单的图片展示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使表现手段更加科学化和现代化。可以使用声、光、电的形式展示中共在陕北十三年的光辉历史画面,还可以精心塑造的蜡像等形式,生动地再现、、等革命历史人物。

另一方面,把红色旅游与体验式旅游相结合。随着旅游需求多样化的发展,人们既需要接受旅游文化的熏陶,又需要消费舒解身心、趣味性强、参与性强的产品。而体验式旅游则迎合了这一发展趋势。

2.加强陕北红色旅游资源与地方特色资源的整合

横向扩展大陕北红色旅游,全力打造红色旅游中新的景点,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销量,把红色与寻根祭祖旅游、黄河文化旅游、草原黄土文明,陕北民俗风情游等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形成陕北地区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有效的延长红色旅游的周期,使产品更充实,具有独特性和吸引力。

3.突出红色旅游的产业特点,培育新的增长点

在红色旅游景点的开发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优先开发当前被国家列为红色旅游线路中的纪念地,暂时不具备开放条件的要做好当前的保护工作。所以,陕北旅游业发展,应该抓住中央实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一号工程”的大好机遇,重点改造建设好延安、榆林两地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故居等景区景点建设,使其成为陕北红色旅游的“名片”。

4.突出红色旅游个性

红色旅游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就是说它可以和很多旅游形式相结合。所以就需要很好地处理红色旅游独特性和复合性的关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有意识的培育红色旅游中的一些新的增长点。

陕北有党中央在陕北十三年给我们留下的近四百处革命旧址,同时还有浓厚的黄土风情文化等品位很高的旅游资源。因此,必须搞好红色旅游资源与这些旅游资源的整合,连点成线,区域成片,形成整体,共同做大做强。

四、结论

旅游是产业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旅游项目更具有无限的活力与魅力,旅游借文化以获得新的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民族历史文化、区域文明共同组合而成文化旅游的基本内容。正是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历史特色的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饮食、建筑、园艺等等使得旅游富有文化内涵,而文化的持久性也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因。

旅游文化的塑造是通过分析和评价旅游地的文化背景,立足旅游文化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确定旅游文化的主题。旅游文化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构成旅游地的特殊文化背景。它是旅游地在漫长的历史文化过程中,通过文化的创造、交流和融合逐渐形成的各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精品。它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并将对今后旅游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产生持续影响。

生命的旅程作文篇9

摘要:本文以延边州为例,通过对其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从旅游产业综合发展及红色旅游资源综合开发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经济欠发达且红色旅游资源认知水平较低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提供相应的借鉴。

关键词: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延边州

中图分类号:F592

红色旅游作为国内重要的旅游形式受到了各级政府关注,并在很多地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但一个地区的红色旅游开发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受到了地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国内大多数经济欠发达且红色旅游资源市场认知度较低地区的红色旅游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通过对该地区红色旅游发展的分析,提出建议,以期为地区经济发展及红色旅游资源市场认知度较低地区的红色旅游发展提供相应的借鉴。

一、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基础理论

1.旅游资源开发

从广义角度来看,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一种特殊形态,应具有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开发的一般性特征,且应符合旅游需求发展变化的趋势。吴殿廷等(2007)的研究中指出旅游旅游产品是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并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即旅游目的地向游客提供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的总和。同时该研究还指出,目前的旅游开发存在广义狭义的两种观点,狭义的观点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发掘和改善,其目的是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广义的观点认为,旅游开发是一种对区域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系统开发模式。

在关于旅游资源开发原则的相关研究中,罗清(2008)指出应注重四方面的内容,一要注重开发与保护间的关系,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以及旅游开发的生态可持续性;二是注意协调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及生态环境间的关系;三是要考虑到旅游开发所具有的综合性特征;四是要注重游客体验性。而在刘红梅(2012)的研究中则强调了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文化原则、美观原则、旅游目的地营销、特色原则、保持原创原则及注重形象原则。

马进甫(2006)提出红色旅游资源的本质在于,对当代人具有旅游吸引力并具备了旅游开发价值的革命历史遗存,具体特征分为以下六点:第一,红色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政治功能;第二,中国的红色旅游是世界的战争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红色旅游资源的存在形式“非实物化”;第四,红色旅游资源的存在形态优化;第五,红色旅游资源是独立性和整体性的统一;第六,红色旅游资源的地域跨行政区域化。

基于上述基础研究的结果,包含红色旅游开发在内的旅游资源开发是一种综合开发的模式,同时考虑到本文所关注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红色旅游资源认知度均处于较低水平的地区更需要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重视其综合性特征,并遵循旅游开发的一般性原则。

2.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旅游开发模式,具有其特殊性。在李宗尧、高舜礼等(2002)的研究中将红色旅游定义为“以革命老区、革命根据地为依托,同时对能有较大教育意义的旅游方式定义为红色旅游”。而在随后的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则明确提出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树立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游览活动”。

目前对于红色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法主要有5种。本文采取第一种分类方式。第一,阶段分类法,根据中国革命经历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独有的年代特征,按时间的先后分为:新民主主义时期(1921-1927);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红军长征时期(1934-1936);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第二,国家标准分类法,即分为建筑设施类、人文活动类、革命遗址和遗迹类。第三,地区分类法。第四,目的分类法。第五,资源属性分类法。

通过上述对红色旅游相关资料的整理可以看出,红色旅游作为我国特有的旅游形态不仅具有一般形态的旅游活动所具有的功能及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的教育意义。对此,在卢丽刚(2007)的研究中总结了红色旅游的特点,并在后续的研究中逐渐形成了共识。首先,红色旅游是中国特色的旅游产品,其产生及发展离不开中国革命这一特殊的历史“政治背景”,红色旅游资源所蕴含的丰富的革命精神,革命历史对于中外游客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其次,红色旅游是革命精神教育活动,是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有效方式,是丰富的精神文明建设。第三,红色旅游具有特殊性与地域性特征。其本质是依托所在地特殊的革命文化遗迹类的旅游资源,对于红色资源的开发应该根据其作为革命圣地和纪念地这一特殊情况,开发特殊旅游产品。第四,红色旅游资源具有丰富性特征。特定的历史年代当中全国各地都在进行着各种形式的革命运动,因此在全国各地都有着自己地方特色的红色旅游资源。最后,红色旅游资源层次的高品位性,其思想层面的价值远远高于其物质价值,红色旅游资源的评级与资源所代表的历史事件的重要性成正比。

此外,目前国内的红色旅游开发模式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以观光活动为主的传统模式。第二类是注重休闲娱乐的体验式开发。第三类是观光与体验并重的混合开发模式。除此以外,在针对具体案例分析的研究中学者们也考虑到了不同地区红色旅游发展的特点阐述了特定地区红色旅游开发的模式。如黄三生(2009)的研究中指出红色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区域合作的必要性。卢丽刚(2007)在京九铁路沿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中强调了品牌的树立的必要性。由此可以看出,红色旅游作为特殊的旅游开发形态在遵循旅游开发的一般性原则的基础上应考虑到红色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以及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二、延边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

1.延边州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延边地区红色历史沿革,1907年8月,日本侵略军入侵延边地区,从此延边地区成为朝鲜族抵抗日本侵略点的重要战场;1920年6月4日-7日,北路督军府府长崔镇东率领联合抗日队伍,开展日光山、凤梧洞战役,从此开启了延边地区的抗日武装活动;1920年10月,“珲春事件”日本派2万正规军入侵延边地区;在抗日战争期间延边人民先后发动了“5.30暴动”“8.1吉敦暴动”抗日活动,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战队伍逐渐壮大;在解放战争期间,延边革命根据地起到了巩固后方的重要作用。

从旅游产业发展来看,延边地区的经济较发达,消费水平较高。旅游产业依托于长白山的旅游发展,缺乏其他的有竞争力的旅游吸引物,季节性明显,人口流动性大。区位方面位于我国东北边境地区,与朝鲜相接壤,同时与少数民族的联系更加密切,因此适合对其背后的红色文化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整理。本地的红色旅游资源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历史原因,延边地区的红色旅游与朝鲜族的历史是相互依存,朝鲜族的烈士占吉林省烈士的41%。

但由于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延边地区仍处于红色旅游发展的初期阶段。但随着近几年地区政府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视、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交通环境改善等客观条件的变化,为延边地区红色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从延边地区的区域特征及红色旅游资源情况来看,延边地区朝鲜族在国内的一个主要聚居地区,有着丰富的抗战历史和爱国主义情怀的地区。目前延边州红色旅游资源数量较多,有100多处红色旅游景点,包括省级重点保护文物6处,州级重点保护文物17处,省级德育教育基地2处,州级德育教育基地3处。目前延边地区的县市均保存了众多的红色旅游资源,其类型涵盖了重要机构及党组织所在地遗址、历史人物故居、活动、殉难地遗址及烈士墓、纪念碑、陵园三大类(具体数量及分布情况见表1)。

通过对延边州历史沿革以及红色旅游资源的整理可以看出,延边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有着较长的历史背景,红色旅游资源产生的时间跨度长,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出空间分布广且多分散于山地地区的特征。同时整体红色旅游资源类型相对单一,历史事件模糊,属于静态旅游资源。

2.延边州红色旅游发展主要问题

通过对相关理论及延边州红色旅游资源现状的整理可以看出,目前延边州内的红色旅游开发处在初级阶段,主要的旅游形态以参观遗址遗迹、故居等静态的旅游活动为主。其主要问题体现在如下几大方面。

首先,延边州的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相比红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受到的重视程度较低,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持和宣传推广。其次,在产品的开发方面存在开发项目相对单一,同时遗址遗迹与历史事件的挂靠缺乏统一的规范,历史沿革较模糊,各个旅游景点之间的联系性不强的问题,单个景区的影响力不够。第三,在实际的市场运作过程当中则存在缺乏专业劳动力的问题。延边地区的朝鲜族劳务输出较多,且旅游行业需要大量有素质的劳动力。但是延边地区缺乏有与旅游相关的专业劳动力,目前旅游整体的服务人员服务技能、水平较低。最后,从市场开发的角度来看,延边地区虽然拥有大量的红色旅游资源,但是红色旅游资源的品质相对较差,同时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环境,市场上缺乏以红色旅游为主或者与红色旅游相结合的旅游产品,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很少有组织或者社会自发的红色旅游的社会活动。

三、延边地区发展红色旅游的建议

在结合红色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考虑到延边州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未来延边州红色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可从旅游产业和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两大方面入手,具体内容如下。

在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方面,第一应该进行产业联动,整合地区旅游资源与本地其他旅游项目相结合。旅游开发的综合性特征可通过产业内部整合的方式,对州内红色旅游资源寻找其相通点,丰富产品内涵。并与州内其他的旅游形式相结合在进行其他旅游项目过程中穿插如抗战生活体验等与红色旅游相关活动,丰富红色旅游产品内容。其次,在增加红色旅游产品多样性方面出发,在开发延边州红色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增强红色旅游活动的参与性,体验性,通过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增加其市场影响力。第二,发挥政府在旅游开发当中的作用,在开发同时加强保护文物力度,并进一步的挖掘地区的资源。并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红色旅游发展。并通过改善改善地区基础设施,增强景区可进入性等方面对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提供支持。最后,考虑到红色旅游所具有教育性特征,可将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大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利用学校实践活动促进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提升景区的生存能力。

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方面,首先应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背后文化。形成有地方特色主题旅游线路或者旅游项目,利用延边地区民族和党的关系处理,民族融合,文化上的相互借鉴为文化背景,同时与当下实时相结合。

其次,根据景区特点选择不同开发方式。红色旅游开发独特性原则要求在开发过程中,对于博物馆类型的景区应该以教育形式为主,着重于讲解方面,面对在校学生、政府部门的爱国主义学习为主。而遗址遗迹类的产品则应该以保护为主,并发展与之相关的产业增加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对于根据地类的景区,则以增加游客的参与性为主,可以依托当地居民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发展相关的服务类旅游设施。

在人力资源培养方面,考虑到红色旅游是以实物为载体来反应其背后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这一特征,应通过专业讲解员培训提升红色旅游的教育性及品质。

四、结论

本文以延边州红色旅游开发为例针对经济欠发达且红色旅游认知度较低地区的红色旅游发展进行了相应的探讨。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延边州在其红色旅游资源综合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诸如,资源类型单一导致的产品类型单一、市场运作不足、政府部门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能够反映出众多红色旅游资源认知度较低的地区在发展红色旅游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

基于对延边州红色旅游资源综合开发过程中具体问题的认识,本文从旅游产业综合发展及红色旅游资源综合开发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由于本文仅选取了延边州作为研究对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后续研究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

参考文献

[1]黄三生,刘慧,卢丽刚.湘鄂赣红色旅游合作问题分析与思考[J].价格月刊,2009(6)

生命的旅程作文篇10

2008年1月、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至此,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向公众免费开放,但是它们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展品内容陈旧、类型单一,展览雷同、缺乏吸引力,不了解游客需求、不注重游客体验、很少提供高质量服务。旅游者的感知作为旅游者对旅游地资源所释放出来的本我特质的印象,包括对旅游目的地资源、旅游环境、旅游交通、旅游服务等旅游过程及旅游地形象的整体评价,是其对旅游地资源的本质属性、特质的认同①。它与旅游产品开发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图1)。如今,博物馆已进入免票时代,因此,博物馆只有根据游客的感知,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开发出让游客满意的旅游产品才能获得游客认同,从而获取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

一、辛亥革命博物馆旅游发展背景资料

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而建立的以纪念辛亥革命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也是湖北武汉辛亥首义文化的标志性景观。因旧址红墙红瓦,武汉人称之为红楼。

经过建设和发展,这里已然并正在向辛亥革命的纪念中心及其史迹文物资料的保护收藏中心、陈列展览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的目标迈进,并已先后被评选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是以笔者和笔者所带领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通过在博物馆现场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和个人访谈的方法进行的,此次活动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调查问卷共设有13个项目,分别从游客的职业,游客游览前对博物馆的印象,游览后对博物馆的印象,游客对博物馆的基础设施所体现的风格与博物馆所倡导的文化内涵的认同感,游客对馆内文字、影音、影像设备配备的满意度,对导游讲解的满意度等几个方面对游客的旅游感知进行了调查研究。同时,我们还对辛亥革命博物馆刘昕馆长、导游丁辰、游客尤筱琪进行了访问,分别从管理人员、工作人员、游客等三方对游客的旅游感知及其对旅游地产品的开发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更全面、更细致的了解。这些数据和信息都将更客观、更可靠的为旅游地产品的开发提供数据支持。

三、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一)被调查游客的职业构成情况

设计调查问卷时,我们将游客的职业分成了六大类,它们分别是:学生、一般企业职员、老师医生等事业单位人员、公务员、个体经营者、自由职业者、其他,以上各类人员参观博物馆的人数所占比例如表一。

由图表可知,在参观博物馆的游客中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大,几乎占到了被调查人数的一半,一般企业职员其次。据工作人员介绍,在工作日入馆的游客日均就有2000人,周末日均人流量更是有5000人之多,而到了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将会出现井喷式的增长。按照这样的比例,平时入馆参观的学生将有2448人,一般企业职员将达885人。根据深入的调查,笔者还发现,学生游客主要是出于对辛亥革命这段历史的好奇和求知前来参观的,而一般企业职员则是享受公司安排的休假福利,旅游过程中正好游经这一景点。其他职业的游客则由于自身职业的原因,少有机会外出旅行。

(二)游客参观博物馆前后对其感知的变化情况

根据调查问卷反映的数据笔者发现,游客参观博物馆之前对其印象主要是一栋红色的楼房,辛亥革命遗址,历史文化名楼;参观之后都被它丰富多样、形象逼真的文物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大多数人抛弃了原来对其外观建筑的印象,而被它几乎复原历史的馆藏文物所吸引。也有部分游客表示,这里的很多文物都是做旧的,虽然还原了历史,但不像湖北省博物馆展示的文物那样,就是原物,总觉得这里缺少一种历史的沉淀。

另外,景区休息长椅、厕所等基础设施所体现的风格和景区所倡导的文化内涵也得到了游客的认同。文字、影音、影像设备也能帮助游客更好的了解这段历史,可是,这毕竟不是真人讲解,游客们表示如果有更多免费的导游讲解就再好不过了。

四、发展思路

(一)市场定位方向

根据美国营销学家菲利浦・科特勒的Stp理论(市场细分(Segmentation)目标市场选择(targeting)和定位(positioning)),在营销过程中必须对市场进行定位。旅游市场定位就是确定风景区、旅游区的目标市场群,对客源市场进行细分,以便进行针对性营销,并开发出适应目标市场需要的旅游产品②。由上文分析的数据可知,参观辛亥革命博物馆的主要人群是青年学生,他们既有足够的时间,也对历史充满了探索欲和求知欲。因此博物馆在日常营销过程中要着重开发青年学生这一广阔市场,擅于利用武昌高等学府林立这一有利的地理条件,将青年学生定位为他们的主要目标市场。

(二)产品开发途径

旅游产品是旅游业者通过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即旅游目的地向游客提供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的总和。它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可进入性和旅游服务③旅游经营者只有利用各方资源,加强自身发展,才能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旅游产品。

1.政府扶持

博物馆具有“非营利”的属性,随着免票时代的到来,博物馆在继续肩负研究、展示、传播人类文化见证物的使命的同时,还应维持好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政府补贴、社会捐赠和自身收入作为博物馆的三大经费来源,是博物馆赖以生存的基础,其中政府补贴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可以从设置专项资金、启动帮扶试点、出台支持文件、减轻税费征收、解决具体问题等五个方面来给予博物馆支持。辛亥革命博物馆就是武汉市委、市政府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历时两年,投资近4个亿。总建筑面积22142平方米,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辛亥革命史博物馆。

2.营销战略

①加大自身文化内涵的宣传

在笔者调查的100位游客中,有80%的游客未到博物馆之前对它的印象都只是辛亥革命遗址,这就忽略了博物馆本身博大精深的文化价值。所以博物馆在前期宣传过程中应着重宣传馆内丰富逼真的历史文物,以获取大家对辛亥革命文化内涵的认同。

②挖掘自身旅游资源的独特性

辛亥革命博物馆主要是以辛亥革命这一历史时期的文物资料为载体的博物馆,由于这一段历史距今较近,所以留下来的文物相对较少、较年轻。相比湖北省博物馆商周、先秦时代的文物,这里显然缺乏一种历史的沉淀感。所以博物馆可采取的措施如下:向民间募集各种与辛亥革命有关的文物,包括文字、影像、录音,丰富馆藏文物。仿照当时的历史场景,以形象逼真的雕塑、布景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让游客仿佛身临其境,重游故地。这也是目前辛亥革命博物馆做得很好的一个方面。挖掘当地居民的特殊情感。辛亥革命发生在武汉武昌,这对当地居民来说无疑是有特殊历史含义的,因此博物馆可以利用武汉人对博物馆这一特殊的历史情怀,抓住本地居民的眼球,以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

③合理利用节庆旅游开发

早在1984年里奇(Ritchie)就提出了节庆旅游这一概念,它主要是指“从长远或短期目的出发,一次性或重复举办的,延续时间较短,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外界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认同,增强其吸引力,提高其经济收入的活动”。与辛亥革命相关的节庆事件主要有:辛亥革命周年纪念、孙中山诞辰纪念、元旦庆典等,辛亥革命博物馆可以有效利用这节庆事件不定期的开展节庆活动,以扩大在公众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④合理开发旅游旅游商品

旅游商品是指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供应给旅游者由旅游者用货币购买的各种物品,它包括日用品、艺术品、文物及其仿制品、手工艺品、装饰品、土特产、零星用品等。④合理的开发旅游商品将大大增加博物馆的经费来源。首先,博物馆应从本馆独具特色的藏品中获得灵感,开发与本馆藏品相关的仿制品。其次,价格要差异化,能满足不同消费水平观众的不同需求。针对这一点,博物馆可以从大小、材质上下功夫。另外,文化产品要与老百姓生活相关,或可实用,或可做为装饰美化。文化产品越与观众生活需求相结合,就越能激发观众的购买欲望。

3.馆企合作

在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博物馆在节假日往往会接待大量的团队,他们都是各个公司的员工,公司将外出旅游作为员工的一种福利。针对这一商机,博物馆可以直接和各大公司进行合作,在节假日接待公司员工。博物馆还可以与旅游部门合作,开发出包含博物馆在内的旅游线路。这样配合旅游进行营销,同时也增加了旅游的文化含量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