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素质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6:08

艺术素质培养篇1

近年来,由于市场的迫切需求和学校自身发展的双重因素影响,全国各高等院校设计类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各地新增新设艺术设计类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就高等职业艺术教育而言,仅江苏省近几年中就有近七十所高校招收设计类学生,而高职类已占半数以上。面对教育市场的如此变化,高职如何为市场提供高素质的人才?这是教育界同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高职教育针对普通本科教育而言,有较大区别,它以实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为满足社会的需要,我们认为设计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应从以下方面实施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一、适时转变思维,增强创新能力

设计是时代文化发展的综合体现,是设想与筹划的过程,是谋求人与自然、人与艺术之间更好的协调,是为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劳动。

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决定了设计师只能不断地努力,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否则将被社会所淘汰。目前艺术设计教学滞后于现代设计的市场实践,已是不争的事实,艺术设计的思维方式必须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高职教学应以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指导学生树立现代设计观念和创新设计意识,发掘其创造潜能,训练学生学会创造的方法,并能创造性地解决设计中的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设计的流行风格、流行样式的变化也愈来愈快,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变得愈来愈难以捉摸。艺术设计教学应引领潮流方向,预测市场动向,关注未来设计走向。

二、加强实践教学,服从市场需要

设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实践活动。人们有什么样的需求就有什么样的设计实践。艺术设计教学应反应这一社会需求。

设计实践是基础理论与专业设计相结合的中间环节,是检验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应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目前高职设计教学完全按着普通高校模式,存在很多弊端,设计教学与市场结合不紧密,导致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如:高校设计类毕业生大多数人在两年内不能胜任工作,甚至三年后才知道什么叫整体设计。当今市场需要大量的应用型、技术型“灰领”阶层的设计师,具有解决问题与动手能力的技师,而不是研究型的设计家与画家。

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比。选择一些有市场特色的校外实习基地,与社会接轨,在实践中检验和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水平,让学生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设计教育的终级目的。

三、关注整体设计,促进市场推广

设计是科学与艺术、技术与应用、企业与市场、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艺术设计教学应引导学生主动的全方位的参与市场。

设计过程中,实用性的设计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功能设计因用途、使用方法不同而异。如:鸡蛋的包装设计应便于运输,一旦运输过程中出现破碎,再漂亮的形式也是失败的。目前国外大多采用稻杆粉碎后,通过纸浆处理,做成多层硬质纸包装。这种多层材料制成的方型包装便于运输且不易破碎,甚至将包装好的鸡蛋从楼上扔到楼下,完好无损,从功能上讲这一包装设计既是实用的,又是环保的。再如:轮椅的设计,能够爬楼梯,外形上只是多了些支撑点,这些支撑点的造型又统一在轮椅的总体风格之中,那么这一设计是完美的,任何设计的实质目的就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当人们在摆脱了生存困扰后审美需求就成了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在追求功能实用的同时,还应强调设计中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来鲜明地突出设计主题,达到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统一。

四、转化科技

成果,改变教育观念

设计的发展始终依赖于科学的进步,设计教学同样应该与时俱进。传统手工作坊式设计教学模式显然已遏制了设计教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知识的更新、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出现,电脑辅助设计的普及正促使传统教育模式作出一场变革,这需要我们在观念上、内容上和方法上作出重大调整,以适应市场对专业设计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应更新观念,刷新知识,不断学习,紧跟时展,运用现代设计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以科学的教学方案实现高职设计教育目标。

艺术素质培养篇2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素质教育;培养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视为教学重点,其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提升各国人才的竞争力。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需要通过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的培养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的培养现状

针对艺术设计学院学生的作品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具体概括和总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不健全在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培养中,普遍存在学生艺术审美素养不健全的问题,教师也缺乏创新教育理念,没有引导学生运用审美手段去打动人的内心世界,进而使得很多学生的艺术设计作品效果不理想,难以突出审美价值和学术意义。同时,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在开展中,还是以教师为中心,过于注重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在结合素质教育知识内容和人文精神培育内容,拓展学生学习知识面等方面存在不足,也未能根据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导致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的培养效果不理想,影响学生审美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缺少艺术设计实践教育环节在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中,需要加强学生对设计元素的正确认知,并且通过融入传统民族民间美术元素的方式,提升学生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工作的重视,以及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培养中,存在艺术设计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分离的问题,也没有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方针,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给予学生更多实践和探究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而且从学生的作品中可以反映出,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的培养效果不理想,不利于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强化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乐观。

(三)课程的教育内容缺乏创新性从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来看,其存在的关键问题在于,学校未能区分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合理把控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等方面存在不足,过于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培育。同时,没有通过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融入传统文化内涵,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熟练掌握与素质教育有关的知识内容,进而降低了课堂教学工作的有效性。教师在熟练运用现代高科技设计工具,对学生进行艺术设计和素质教育培养等方面存在问题,进而不利于培养出更多优秀且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由此可见,还需要加强对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内容的创新与完善。

(四)忽略学生的全面教育与培养高校艺术设计作为涉及人文素养、社会文化、现代科技与生活的交叉性学科,需要落实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和培养的工作原则,加强传统文化、社会生活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之间的融合,让学生从生活和实践中了解与素质教育有关的艺术内涵。目前学校受诸多因素影响,在艺术设计和素质教育等方面,未能摆脱应试教育色彩,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存在问题,过于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技巧的学习,以及一定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而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坚持因材施教原则等方面存在不足,并且也未能根据学生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引导学生追求新奇、造型奇特的设计作品。同时缺乏对学生的感官刺激,难以激发学生的猎奇心理和学习欲望,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的培养策略

(一)树立创新教育理念首先,需要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挖掘开阔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学环节,同时,结合素质教育根本要求,以开发和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标,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让学生在发散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要想创新教育理念,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设计程序,在了解科学的设计程序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创造力,防止学生的学习思维受到限制,转变传统重视概念设计,忽略探索表现新风格的教学模式,进而让学生学到更加前卫、时尚的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学习能力。其次,要体现全新、合理的教育特征,坚持新锐设计的教学理念,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落实因材施教和个性化的教育目标。最后,部分学生缺乏艺术设计方面的经验,久而久之导致学生不能独自完成设计作品,需要参考书进行辅助。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亲自体验创作的乐趣,在体验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出众的艺术气质和人文素质,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行为与时尚流行的艺术形象有机结合,摆脱庸俗的大众图像和设计手法,将独特的设计理念呈现出来。

(二)加强学生实践教育在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中,需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实践性的学习,加强学生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无论是工业设计还是广告设计等领域,都需要一定的实践作为支撑,需要从市场调查开始,完成相关的设计程序。一方面,在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中。通过实践的方式了解艺术设计理念,挖掘人类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艺术设计内涵,加强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进而间接地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需要提升对学生交流、互动等方面工作的重视程度,采用为学生提供课外优秀作品或者定期邀请专家进行授课和专题演讲的方式,让学生把握高校艺术设计的理念和内涵,并通过对优秀作品的鉴赏和分析,提升学习效果。

(三)优化课程教育内容在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中,需要优化课程教育内容,而且不遵从一家之言,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特点,尤为注重百家争鸣、个性化教学。在优化课程教育内容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优秀素材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融合,通过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设计理念、设计元素等方式,创新课程教学内容,进而拓展学生的学习知识面。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科发展的新动态特征,定期更新教材和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更多与现实有关的专业知识,强化课堂教学的现实价值。在优化课程教育内容方面,教师还需要采用将网络艺术设计专业素材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带给学生一种视觉的运动感和闪烁感,增强学生对动态化图形和画面的了解,进而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艺术设计方式以及色彩运用方式,提升学生在艺术设计方面的学习效果。为培养学生在艺术设计方面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落实素质教育,教师还需要充分地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文化素材和资源进行挖掘,采用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落实学生全面教育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需要满足学生全面教育的要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而且全面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多样化能力为方向,优化各种课堂教育活动和教学方式。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为落实学生全面教育,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广告设计方式的过程中,融入与公益广告设计有关的知识内容。并对公益广告中与高尚道德品质和博爱精神有关的知识内容进行宣传,引导学生从公益和弘扬传统美德的角度进行广告的制作。为进一步弘扬我国传统尊老爱幼的美德,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品牌广告的设计中,融入相关思想,进而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此外,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学会理解有道德依托的重要性,如果艺术设计工作缺失道德,不能站在时代前沿,那么只能被社会淘汰。

艺术素质培养篇3

关键词: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培养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是衡量工艺美术教育的一个核心标准,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提高需要经过不断地促进与培养。审美是工艺美术教育的一个核心思想内容,是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高层次标准。如何评价和判断工艺美术教育的审美素质与价值内涵需要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加强学生对工艺美术的认知与理解。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需要多种途径,其一是加强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课程安排。审美课程是最为基础的理论课程,通过沟通理解审美能力,加强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统筹与安排,才能够不断提升工艺美术教育的素质能力。其二是加强工艺美术实践教育中的理论指导。实践教育离不开理论指导,尽管当今工艺美术多为实践操作式的指导,但是缺少理论指引灵魂的实践操作仅为简单的重复和模仿,并不具备更多的艺术价值和艺术含义。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实际上多为工艺美术教育审美能力的提高。

1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含义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审的是工艺美术自身,美化的工艺美术作品自身。审美的含义在工艺美术这样的艺术环节当中依然是重要的,依然是停留在审美素质上的。工艺美术教育审美实际上是一个动词,工艺美术教育的实施者是教师、艺术家。如何使工艺美术学习者和欣赏者体会到工艺美术的美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比如手工制作的饰品,不论采用的机械有多少,其原始内涵中保留的手工痕迹已经手工程序都会让饰品具有十分特别的粗糙质感,这种质感实际上是手工制作保留下来的一个重要审美内容;再比如当今的壁毯设计,完全的在网络图片库寻找基础素材,然后通过将基础素材加工,找到工厂进行壁毯编织,试问这样的壁毯即便是机器制作效果再好,图片再精美,整个制作过程却没有任何的人工痕迹,这样还能够叫作工艺吗?显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样的壁毯依然属于工艺,但是这样的工艺如何展现和表达审美价值,我们就需要认真地去诠释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内涵。其基本出发点应该具备三个方面:一是工艺美术的价值;二是工艺美术的艺术美感;三是工艺美术的创作美感,三者缺一不可,才能够完全构筑起工艺美术教育的审美内涵。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含义往往还说明了工艺美术教育充斥着诸多美学的探讨,正如上述我们在壁毯工艺的实例中所列举的那样,在壁毯完全的电脑和工厂处理下,这样的壁毯美在何处,可能要从工艺美术教育中的理论审美来探讨,也就是现代化的壁毯装饰性。从装饰性看工艺美术的审美,需要架构在工艺美术教育的点滴基础之上,在工艺美术教育的具体外物叠加上,认可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种种内在表现和处理的相应过程与机遇,我们认为工艺美术教育审美也要充分体现出这方面的感念和意义,其中既包括工艺美术的基础观点也包括工艺美术的全称跟踪式美学含义,让审美与装饰结合到一起,即把现代的工艺美术与现代的装饰结合起来看,才能够具备现代派系下的审美。

2工艺美术审美素质的内涵

工艺美术审美的素质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工艺技艺的审美素质、对艺术价值的审美素质、对艺术美学的审美理念。所谓的工艺美术实际上是从传统手工工艺发展而来,现代依然还能够完全保留,并且突破现代化的阻滞的是西方的皮革工匠以及金属工艺匠人。这些匠人的工艺基本上都是手工的,甚至一些专业的器具也是手工的,这就构成了纯手工的传统技艺,实际上这样的技艺在传统中国工艺美术当中也是比比皆是。只不过因为失去了传统工艺创作的土壤,在现代化过程中无法在市场经济中获得认同,故而失去了前进的价值和能力,也就逐渐地消失在现代化的发展当中,但是我们依然希望能够在现代的工艺美术中找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各种价值存在和价值感。现代化是从西方延续发展而来,所以现代工艺美术对于西方世界来说,没有任何的违和感,甚至完全是一脉相承,如德国的木工工具和铁匠工具,其专业的工艺工具制造实际上本身就是工艺美术的一种延伸,自身也是工艺美术的代表。我们从传统工艺美术的境界中推断出工艺美术的特征,实际上就是要从这些基础要素出发来判断当代工艺美术在教育中应该具备哪些必不可少的素质,那么刚刚论述的这段认知论实际上就是工艺美术审美素质的一个体现,如果不能够对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那么我们也就不可能完全将这些工艺美术的技艺内容包含着去看、包容着去看整个历史过程,也就不可能把握当代,知道现代的美从何来,如何去理解和把握美。

工艺审美的素质是可以看出工艺美术的各种基础内容的,也就是从自身来看待工艺美术的发展,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实践当中所遇到的各种工艺案例,在大量的专业积累下才能够形成和培育出一个具备发现美的双眼。我们看待这样的工艺美术,从工艺的细节,如切割、抛光、纹路、用料、细节设计等等各种细节的元素都说明了工艺美术审美的具体内容需要从自身来看,需要把握好自身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重要性在于引导我们把握工艺美术本身所存在的价值体系,在这些我们认可的价值体系中,如何判断工艺属性的内涵,把握其深刻的事物本质,实际上是在不断地推动价值审美观念提升的重要方式。观念的不断攒机,实际上是在重重内涵方式认可的前提下,我们认为把握价值审美的关键要素在于把握住工艺美术的价值核心,并不是现代化的市场经济要求,而是纯粹的艺术追求和人文价值,这是我们所需要衡量和权衡的重要发展点。

3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在明确了审美的内涵以及审美素质的提升两部分重要前提内容后,我们才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提升的路径。这其中包括工艺美术审美思想的提升,一个用煤气炉废物制作的烤箱,通过焊接把手制作金属支架,其涵盖的内容肯定是美术价值的一种极端体现。在工艺美术教育的审美素质培养体系中,我们会不断加深对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基于美学审美素质上的价值再创造,没有基本的价值创造也就不会存在基础的教育素质培养体系,建构这样的体系需要全面的,从理论铺垫,再到艺术实践,真正能够让人体会到的是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不断提升,其价值基础来源于审美素质全方位的能动性。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根本上是深厚理论基础的铺垫,全面实践下的创新思维推动,最终通过不断地利用审美能力的有力促进和提升,带动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全面培养。这也是我们强化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培养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陈启雷.论民间工艺美术的审美功效[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3.

[2]徐丽云.论传统工艺美术对当下地域性居民审美意向建构对策――以芜湖铁画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5:76.

艺术素质培养篇4

艺术教育能够促进高职类大学生全面发展

德国哲学家舍勒认为,理想的人应该是一个“全人”,全人的教育需要完善的知识。人类文明中存在三种知识:教养知识、拯救知识和统治知识。教养知识是指人拥有却不需要意识到的、成为第二天性的知识,它强调人格的充分发展。要想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养知识尤为重要。而艺术教育所提供的正属于教养知识。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倡导在国民教育中实行美育,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著名学者王国维认为人的教育包括“身育”和“心育”,艺术教育则是“心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教育能够提高高职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对人的生命价值、人生意义、道德取向、审美情感的领悟与追求,包括对个性自由的向往与崇尚。在功利主义者看来,这些都显得虚无缥缈,缺乏实用功能。实际上,人们在实现物质目标的同时,没有精神追求,缺乏人文关怀,就会陷入虚无状态,成为“空心人”。在高职类大学生中不乏这样的“空心人”。

艺术教育就是要通过艺术创作与欣赏的教育实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的目的。对各种艺术形态的认识、分析、鉴赏、判断、体验于创作都会在不知不觉中熏陶、内化、升华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的高低又会反映在大学生的衣食住行等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教育从艺术学习活动中渗透元素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在长期的艺术陶冶中培养学生人性的尊重与关怀、归属感、自我的深刻反省、无私奉献、健康完善的性格、自我调整自我超越的追求观等。这些是人生不断成长与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艺术教育能够激发、滋养高职类大学生的创造力

创新与创造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具备创新意识、拥有创造能力对于高职类大学生尤其重要。创造力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所应具备的诸多能力素质中最重要的一项。歌德认为,创造力的实质在于一种持久的生命活力。对于创造力的理解,应有两个层面,一是专门的创造能力,表现为发现与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在某一专业领域发明与创新的能力等;另一层面则是指不断涌动和更新着的生命活力。后者是创造力的基本内涵,是前者的基础和源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接受了长期的艺术教育,有深厚的艺术造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他们在谈到自己的发明创造时常常强调艺术和审美的重要性,认为艺术能够培养他们对自然事物的直觉和认识,能够为进一步的科学探索和发明创造提供基础和方向。

艺术素质培养篇5

所谓素质,原指事物的本来性质。人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因此,人的素质是由人的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属性决定的。人的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比较稳定的品质。它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几个方面。作为人的基本素质之一的思想道德素质,即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在政治倾向、理想信仰、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等方面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品质。它好比人的灵魂,是人的一切活动的主宰,决定着的人的行动目的和方向。

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是通过后天教育、通过知识的“内化”养成并不断提高的。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的这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他们必需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标准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自觉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实践,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二、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

(一)理想信念淡薄。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由于受“艺术不分国界”和西方自由化思想的影响,加上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关心政治甚至厌烦政治的心理。他们虽然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热爱专业,但很少关心时事;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轻视文化理论特别是“两课”理论学习。正因为这样,他们大多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发展”和“为艺术而艺术”,从而导致其理想信念淡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离正常轨道。

(二)缺乏集体主义观念。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集体主义作为道德建设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使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能够实现辨证的,有机地统一。它既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结合,又要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并且在二者的共同发展中协调社会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克服、融解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各种矛盾,从而成为社会向前发展的一种强大动力。

艺术类大学生由于理想信念淡薄,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发展”,加之其授课方式的个别化(以个别课或小组课为主要形式)、自学方式的单一化(一般是独处一室练琴、练声或独自练笔、练功等),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更加追求个性化,因而容易养成一切从个人实际出发,从个人才能的发挥、个人利益的获得、个人价值的实现等方面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进而滋生以自我为中心,以实现个人目的与价值为取向的个人主义思想。这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但另一方面则易产生我行我素,不注意自我约束,集体观念淡薄等弱点,具体表现为:缺乏全局、大局意识,团队精神差;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甚至逃避,集体荣誉感不强;生活、学习上独往独来,自由主义严重;追求个人“实惠”、“名利”,对国家和集体利益缺乏责任感等等。

(三)纪律性不强。遵纪守法既是社会对每一个成员的共同要求,也是衡量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高低的重要杠杆。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必须具有严格纪律性,模范遵守党纪国法、校规校纪。邓小平同志指出:“有了理想,还要有纪律才能实现。纪律和自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是不可分的,缺一不可。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

纪律是建立在理想、信念的基础上的,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必然用纪律自觉地约束自己。艺术类大学生由于理想信念淡薄,加之其授课方式,生活、学习方式的负面影响,以及自身缺乏自律性,因而较普遍地存在着法纪观念淡薄,生活作风懒散,学习纪律松驰等现象,向往所谓绝对自由,对纪律教育乃至思想政治工作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其具体表现为随意迟到、早退、旷课;不顾公共卫生,寝室卫生脏、乱、差;夜不归宿,上课时间外出兼职打工时有发生等等。由于这些现象的长期存在,艺术类学生的学风、班风都相对较差,其整体形象的塑造也较难。长此以往,无疑将对其思想道德素质乃至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产生严重影响。

三、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艺术类大学生所存在的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矛盾统一体。笔者以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并有效地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协同努力:

(一)改革“两课”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两课”教学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中发挥着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它担负着对学生进行“三义”、“三观”、“三德”教育,培养和教育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从一定意义上讲,“两课”教学的得失,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而对艺术类大学生而言,“两课”教学的好坏,更是直接影响着他们对“两课”的认识、兴趣及其学习效果,也直接关系到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因此,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两课”教学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其一,尽可能做到一门课程选派多名教学经验丰富,政治、思想道德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优秀专任教师穿插担任教学任务,并适当聘请校外有关专家或典型人物进行专题讲座、讲课,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新鲜感,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保证教学质量。其二,根据“两课”各课程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开课进程,做到大学期间“两课”教学不断线,并切实保证各科教学内容及课时的全面完成,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全面培养并逐步提高;第三,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把邓小平理论贯穿到“两课”所有课程的教学中去,不断引导学生自觉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使他们在理想、道德、纪律等方面得到系统而有效的培养与教育。第四,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用历史事实,典型事例和现实的新鲜内容去阐明“两课”理论;有组织、有计划地采取课堂讨论,演讲答辩、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实施教学,有目的、有选择地运用影视资料开展电化教学。使“两课”教学既内涵深刻,又形象生动,既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又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导向性。既可以极大地提高艺术类大学生“两课”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和有效性,又可以全面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

(二)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作用。从教育职能看,社会主义教育都应具有“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能,忽视任何一方都是不正确的,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教育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方面,教师要用自身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行为风貌等作为劳动手段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楷模,从而达到教育和感化学生的目的,即所谓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另一方面,教师要始终不渝地把育人工作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艺术类教学主要采用个别教学和小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更容易沟通、交流。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动态、道德风貌等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因此,教师更易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更能有效地进行“育人”活动。与此同时,学生较长时间师从专业教师学习,一般意义的师生关系往往演变成更亲近、更融洽、更和谐的师徒关系,加之学生对知识渊博、专业和学识水平高的教师强烈的钦敬感、崇拜感和顺从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起着很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所以,要有效地培养和提高艺术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增强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主动性,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及时发现、引导和解决学生在理想信念、道德、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到寓思想道德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而要做到这一点,广大艺术类专业教师就必须更加注重对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作为教师人格力量的影响作用的发挥。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无小事,事事皆楷模。学生对教师是要听其言,察其行的,如果教师不讲政治,不讲“师德”,不讲纪律,工作讲报酬,接受学生有目的的“馈赠”或校外兼课、兼职过重,都将损害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迷惘、混乱和言行上的失范乃至错误,最终导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滑坡。

(三)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发挥管理育人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必经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高尚思想道德的培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既要靠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又要靠科学规范的严格管理……把我们倡导的思想道德原则融于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之中,使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良好社会环境”。高等学校的学生培养,即要依靠教育,又要依靠管理,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教育是管理的前提,管理是在教育基础上的管理;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直接手段,管理则是达到教育目的的基本保证;从一定意义上讲,管理也是教育,同样是为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服务。就艺术类专业办学而言,由于学生普遍缺乏自律性,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低且缺乏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如果只抓教育,不对广大学生进行科学而有效的管理,就不可能达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预期目的,甚至会造成失误。

为此,我们必须强化管理。不仅要在思想上统一规范,在行为上也要加以约束,甚至采取强制措施。而要实现科学而有效的管理,就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管理干部队伍。管理干部队伍主要由作风踏实,素质高的专职人员组成,辅之以责任心强的班主任群体。他们不仅要有较高的马列主义水平,而且要有较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其次,管理工作要做到“三不”。即不搞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不浮在表面。从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入手,组织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目的性强,学生喜闻乐见且积极参与的活动,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目的。其三,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管理制度,统一学生思想,规范学生行为。第四,坚持“严”字当头。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严抓严管、决不姑息,充分发挥制度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规范、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四)高度重视对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的引导和培养。同志在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中强调指出:“求知与修养相结合,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秀文化传统。没有好的思想品德,也不可能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也就难以大有作为。青年时期注重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一生的奋斗和成就将会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艺术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因而要靠外部的教育和他人的帮助,但更需要自我修养、自我教育。前苏联霍姆斯基说:“要做一个正派的人,就必须进行自我教育”。

通过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把他律化为自律,把强制内化为自制。个体思想道德水平的发展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相结合的辩证过程,外部的教育和他人的帮助只是这个过程的外在影响条件,只有通过个人的自我修养、自我教育和自身的不断实践,才能把外在的影响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并外化为自觉的行动。如前所述艺术类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生有着更强的“自我”意识,若能加以正确引导和培养,其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能力决不会低于其他大学生。笔者以为,关键是加强其自觉性的培养。而自觉性的养成,又有赖于对学生的“自律”和“自省”教育。所谓自律,就是自觉约束、控制自己;自省,即指自觉回忆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艺术素质培养篇6

在推进素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艺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美育也列入教育方针。艺术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陈胜时期,艺术课程被列入义务教育的必修课。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一所农村初中教学重要条件有限,无多媒体,无丰富的实用教具。艺术课不参加中考,学生很难认真完成任务,更难通过学习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我提出:从兴趣入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的观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得。

一、补充乐理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作铺垫。

审美的素质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基础知识为依托,因此,要培养和提高审美素质,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作为一所农村初中刚入学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一的学生,对乐理知识一无所知,针对这种情况,补充乐理知识势在必行。在补充乐理知识时我结合教材内容,从兴趣入手,使枯燥地乐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措施。

(一)、与歌曲教学相结合,补充相关乐理知识。

在音乐会教学中,歌曲教学是学生最喜欢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将乐理知识有机的融入歌曲教学中。如结合七年级学生刚入学的第一节课,学唱歌曲《新世纪的新一代》,学生不认识乐谱中的基本音符,我向学生介绍了调号、拍号、情绪,让他们了解了常见的音符。在以后几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指出歌曲的调号、拍号、情绪等。对出现的新知识,再结合歌曲进行讲解,如《大海啊故乡》中的三种反复记号,《啊朋友再见》中的弱起,《雪绒花》中的二声部节拍等。

(二)、与欣赏内容相结合,补充演唱形式,体裁、曲式等知识。

欣赏课,对学生来说是最不愿意上的课。在教学中。我总是根据欣赏内容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欣赏作品时有目标的,听后有感想。如七年级《美妙的人声》单元在欣赏时,让学生听歌曲的演唱形式和演唱声音。从而使他们了解到人声的分类和常见的演唱形式。结合《日出》介绍组曲、交响曲。结合《乡村的傍晚》介绍曲式。结合补充乐曲《彼得与狼》介绍了交响诗,结合《梁山伯与祝英台》介绍了协奏曲,奏鸣曲式等知识。

(三)、将乐理知识融入教学活动中。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变以往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座到底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常会开展很多活动。在教学中我将一些乐理知识与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节奏,我结合歌曲中的某一句旋律,将其节奏写出来,让学生边拍边读,使他们了解到节奏是表示音长短的符号。节拍,我让学生在演唱歌曲时拍出或唱出强弱,尤其在《啊朋友再见》中,学生节拍表现的很好。

(四)、将演奏技巧融入器乐教学中。

在音乐教学中,器乐教学占有一定的比例。在教学中,我结合本地情况,要求学生购买八孔竖笛。在教学中,我先示范了演奏方法及技巧。然后,选择最简单的乐曲,根据乐曲风格,选择演奏的技巧,教学生演奏。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示范不同的技法,让学生判断,基础好的学生课后还可以练习。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音乐教学中也是一样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质。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得。

(一)、范唱要声情并茂,激起学生的演唱欲望。

在歌曲教学中,教师范唱只有声情并茂,才能激起学生的演唱欲望。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歌曲,风格不同,情绪不同,演唱应不同的原则进行范唱。如《大海啊故乡》用深情地情绪,《雪绒花》用优美,舒展地情绪,《快乐老家》用轻松,愉快地情绪演唱等。

(二)、欣赏、分析歌曲,从学生容易感受的方面入手。

在歌曲教学中,感受歌曲的特点,分析歌曲是必不可少的。若教学提问太难,学生很难回答出来,时间长了,学生对感受歌曲,分析歌曲就会失去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容易感受的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歌曲。如歌曲的速度、情绪让学生感受,旋律、节奏。风格等方面,教师提供一些答案,让学生感受后从中选择。这样降低了学生分析的难度,学生对感受、分析歌曲就有了信心。为了培养学生分析歌曲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将分析歌曲,分散到歌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将情绪、风格放到欣赏歌曲之后,主题放到朗诵歌词之后,将旋律特点放在视唱这后分析,节奏分析放在读节奏这后等。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很轻松,很愉快地感受、分析歌曲,使他们欣赏歌曲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乐曲欣赏选择经典的、容易欣赏的、学生喜欢的乐曲。

乐曲欣赏,对这里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大部分都市是第一次。因此,在欣赏教材中的作品之前,我为学生找也一些经典的,学生容易欣赏的乐曲,培养学生的欣赏兴趣。如湘教版七年级上,《七彩的管弦》单元,学生对西洋管弦乐器了解较少,在欣赏教材中的作品前,我为学生选择了交响诗童话《彼得与狼中》。这首乐曲边讲故事,边介绍角色及乐器,学生欣赏的兴趣很高。听完后让他们讲一遍故事或画一幅画,学生很轻松地就完成了学习任务。然后再欣赏教材中的乐曲,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相同原场景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出,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我又根据学生熟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这一特点,为学生选择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教学中,先讲了梁祝的故事,在欣赏时,我提示学生思考这段音乐情绪是怎样的?描写了哪个场面?由于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很容易就判断出乐曲描写的场面。所以,出现了下课后同学们不下课,还要继续听的局面。由此可见,学生对乐曲欣赏的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还提示学生欣赏乐曲可从作者、创作背景、乐器音色、旋律特点、情绪、速度、力度、意境、内容等方面来分析作品。使学生知道怎样欣赏乐曲,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质,

(四)、举办各种活动,为学生展示才艺提供平台。

艺术素质培养篇7

关键字:美术;教育;艺术;情感

随着国家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也成为了当前的重中之重。高校美术教育作为培养人才艺术素质的重要场所,它具有为发展祖国和下一代接班人的责任。艺术的培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为此,高校的艺术教育是必须要加强的,美术等的课程是具有浓厚的艺术氛围,能很好的发展学生的艺术素质,更加的能发展他们的综合素质。高等美术教育在发展学生的艺术素质时,更加的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不断提高审美价值,高等美术教育是功不可没的。

1提高学生的审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1.1提高学生对美的体验。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的专业,美术教育在于去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感性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化的发展。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教育,它更在乎的是文化素质的发展,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审美的能力。对于美的追求的人的天性。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穿着搭配也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吃的、喝的也是一种美的搭配,美术教育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培养学生,从一切事物来培养学生的情操和他的艺术素养。

1.2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核心教育。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要努力的能让学生明白和理解美术教育的真正意义和它所带来的人文价值。首先,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努力的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对待身边的事要有感知和存在的感情,明白世间万物的规律,深知人们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系,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感性美的能力,以达到自身的艺术素质的培养。我国的美术教育有着很长的历史文化背景,在历史的长河中,拥有了无数的文化精髓和底蕴,为此,美术的教育不单单只传授于知识和文化,更在于传授和指导学生对于美术中的文化和历史思想的深刻含义,指引他们去关注艺术教育带来的人文感受和感知,更多去关注艺术教育带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深层关系。在教育传授时,要更多的去让学生知道美,更多的去发现美,并且去创造美,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感性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更多的意识到艺术想象教育的责任感。

1.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运用很好的教育手段,在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教育上,要努力的让学生能够知道艺术和教育的深层含义,不断的研究美术教育所带来的潜在价值,不断挖掘它的文化底蕴,要在艺术的教育氛围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气息的培养,更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自主开拓思维和灵活运用的能力,但学生必须要知道美术教育的目的、含义以及它所传承的价值。在课堂上,要发掘学习美术教育的趣味,发掘美术教育中的亮点,在教育学生时,更好的感染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引领学生去发掘美,创造美。在学习时,要把美术教育看成一种享受,在过程中把我国与西方国家的美学东西结合,在不同艺术家的感染下更好的学习艺术教育,了解艺术教育的好处和它的魅力,从而增加学生对美术教育的审美情趣。在不断提高审美情趣的同时,要努力鼓励学生的实践,野外的写生,各种举行的艺术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多多的交流和接触社会一些美的东西,只有不断地开拓自己,才会累计经验,才会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才会不断地激发审美情趣。要努力地引导学生独立去思考和创作,不断地发掘自己无穷的想象力。通过教育去发现人与自然社会的美,在通过自己的描绘把这些美创作出来。

2美术教育的多元发展

2.1美术与其他科目的结合发展

艺术教育是我国的长期发展的必要教育,我们在发展美术教育时要更多发展它与别的科目的强效结合。在我们有限的教育资金上,我们应该更多的投入到发展大学生良好的艺术教育上,这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必经之路。艺术教育是在学生学习的时候去创造自己的审美体验,艺术欣赏,创造美,为自己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学生的学习会得到发展,同时也会通过美术教育艺术教育的培养,塑造自己及安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艺术教育的价值更在于它能提高高校学生的艺术素养,而且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更好的提高学生对艺术素养的追求,在如今的这个信息迅速发展的社会,更需要适应性和探索能力较强的人才,而艺术教育就创造了这一条件,在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就会创作出适合的人才,来面对现如今的社会。这样的发展不正是如今社会所需要的,也是以后大学生发展的一大方向,因此加强美术教育和其他科目的结合是如今的重要理念,也是大学生发展的重要之重。

结束语:由于我国多元化的背景,在每个文化的背景下,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气息,在以美术教育为基础下,正确的引导学生对于艺术教育的正确认识,积极与其他科目的学习,努力地发展自己的德、智、体、美,达到与每个学时的贯通发展,在较短时间全面认识自己,认识自然社会发展自己,从而培养他们的感性美和创造力,能自己独立的完成任务和工作。

总而言之,在美术的教育中,不但要学习基本知识也要培养自己的技能学习,注重自己的个人品质、思想、能力的提升,这是我们国家培养人才的一大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的一大宗旨。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必要课程,高校艺术的教育是我们的重中之重,我们在有限的资金上要跟多的投入到美术与其他课程的教育上来,让更多学生享受良好的教育。更好地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艺术素质培养篇8

当代高职设计教育要进一步强化自主与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继续以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构建更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并将是否积极地参与学习,作为学生德行考评的条件之一。自主意识与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当从基础教学开始,有目标、系统地进行。以设计素描教学为例,首先引导学生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设计自己的有限目标和阶段任务,自主研究探索,并在不断尝试后引发更新的课题。譬如产品造型专业,从对物象的结构到表达物象外在形态变化与内在结构联系的研究,逐渐过渡到后期专业创新设计,展开产品形态创意的能力训练。广告等平面设计专业则侧重表现效果、画面构成以及应用素描进行创意思维的形成训练。一个课题训练结束后即进行自评和互评,提出新问题、设计新方法,再投入到下一个课题训练中去。教学中我们注重“以需引思、以疑促思、以趣诱思和以难激思”,激励学生将思想付之实践,使学生形成诸如勇敢精神、顽强意志等良好品质。提倡发表不同的见解,于创意训练中尝试“无中生有”、“异想天开”,打破常规,挑战固有思维模式,在不断解决问题和创新的乐趣中获得学习的动力。

二、加强合作学习能力与团队精神的培养

“合作学习”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由美国率先提出并在八十年代取得良好效果,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是指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有明确的目标导向,以学习个体之间的竞争为基础合成的小组学习竞争。“团队精神”原是企业为了实现某一共同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表现出来的精神,是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与目标而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与作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是时代赋予设计教育的使命,因为21世纪的社会既是竞争的也是合作并进的社会。一件新发明的产生,一个项目的完成往往凝聚着许多人的智慧。而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个人意识过度膨胀现象,导致工作后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严重的更是无法适应工作岗位要求,通过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团队意识已是现代设计教育当务之急。以高年级的广告教学为例,从课题下达以后,学生按小组形式分工协作,共同制定程序计划,每个学生承担部分合作任务,协作展开市场调查、资料搜集和创意设计,完成设计图稿和设计策划书的撰写,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各组分别进行方案的提交和互相评价。由此推动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总结经验,深化研究,最终完善课题。团队合作可以充分利用班集体、学习小组、宿舍集体这些自然的课程资源,同时面向全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吸取他人的意见,每个组员都在为小组获得认可与奖励而努力学习,考核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评价标准,提高学习责任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团队协作精神,渐渐具备起设计师的基本素质,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会放弃个体成就的追求、相互分享分担、相互尊重理解,使每个学生在人格完善过程中跨上了更高的台阶。

三、信息获得与利用能力的培养

信息获得能力是专业能力素质培养又一重要环节。身处信息和知识爆炸的年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缺乏深厚的文化基础和敏锐的洞察力,常常来不及思考和筛选,或者将糟粕连同精华一并吸纳,或者信息应用不够准确。设计教育的责任是给予学生正确的方法引导和审美意识的培养,使其学会对信息的判断、选择、处理与应用。具体地,可以通过个人研究、小组合作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进行信息资料的搜集整理与讨论分析,找到结合点或形成观点。由于走出课堂、直接参与社会是信息获得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在06届产品造型专业班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前往浙江绍兴、乌镇一带了解越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采集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体会借鉴传统与民族风格及工艺技巧,思考传统与民间艺术对现代设计的作用与意义。丰富的信息收获对影响学生的设计思想、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引导学生完成课题研究及毕业设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在从浙江返回途中对杭州、上海市场进行调查,并参观了上海国际车展,观摩了兄弟学校设计专业的学生作品,了解现代设计的种类、形式特色、表现风格与发展趋势。学生由此所获得的国际流行信息、现代设计理念、先进科学技术的开发应用等一系列资讯,不仅直接应用到设计中,更使其终身受益。

四、通过模拟演练和项目实战与市场接轨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相关部门输送有实战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这不只是在专业设计课程中开展市场调研和教学实验活动,而是将学生领入社会,直接参与完成企业、设计部门的具体项目,在直面市场的实战中缩短学生由学习生活向职业生活的过渡,最终顺利地走向社会。实际操作中我们尝试通过包装、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情境模拟训练,在教师的安排指导下组成课题小组,完成设计公司提供的设计项目,各组模拟提交报告或方案,其他小组即为客户,对提案小组的方案、创意设计或表现效果作出评价和建议。06届产品造型专业毕业设计是我们进行项目实战的典型。设计课题争取到了与常州梳篦有限公司合作的机会,毕业班学生在指导老师和公司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设计方案,厂方提供设备材料和梳胚的加工,帮助学生完成制作。优秀者可以参加市旅游商品开发设计征稿及提供给梳篦厂作为新品投放市场。学生结合采风所获得的其他梳篦品牌的有关资讯信息,前往市场了解梳篦销售状况;去图书馆,梳篦博物馆以及相关网站查寻资料;去青果巷实地考察民俗文化特征;前往梳篦公司参观学习,了解整个工艺流程以及材料的选择、尺寸的限制、价格成本等种种问题对设计的制约和要求。毕业设计与社会市场接轨,不仅充分体现了产品设计专业教学特色,提高课题设计和毕业设计质量,而且将设计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使毕业设计有了质的飞跃。由于实行零距离接触与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做中学”,拓宽了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加强了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快速成长为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

艺术素质培养篇9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艺术课程是高中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综合素质的优劣有很大影响作用。但是,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长期影响,当前很多高中教师仍旧将艺术理论及技术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就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快速提升,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就在高中艺术教育中培养人文素质的策略,进行了详细的探究。

关键词:高中;艺术教育;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J0-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75-02

当前,高中艺术课程的教材普遍具有很强的人文气息,其教学活动是渗透人文素养培养的最佳途径,借助艺术鉴赏教学,可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显著提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显著优化。但是,当前部分高中艺术教师尚且没有清楚了解人文素养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及综合素质提升的影响作用,从而在日常教学中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那么,在高中艺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创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教育行为与方式的先导,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决定了其能组织出怎样的教学方案与教学过程。因此,要想在高中艺术教育中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人文素质对学生成长的巨大影响作用,并主动将人文素质培养提高到与艺术课程理论知识及操作技巧教学等高的地位,并自觉把人文素质培养渗透到艺术课程教w的各个环节中,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想有效创新高中艺术课程教师的教学理念,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校为其提供必要的环境及条件,促使教师用先进的新课改理念武装自己的思想,从而在日常教学中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应做好以下几点:①组织教师深度解读新课改理念,让教师对人文素质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有更明确了解。②为教师订阅一些期刊、专业书籍或电子读物使其可在第一时间学习高中艺术教育理念,并较好地将其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二、提高教师素质

在高中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所有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也是引导者,其自身素质的优劣对艺术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质量的高低有很大影响作用。因此,要想在高中艺术教育中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就需要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①教师应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及教学中主动关心学生,热情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当学生就某些知识点难以深刻理解时,教师应不厌其烦地对其引导与启发,帮助学生解决一切学习难题,从而使得学生在教师高尚师德的影响与感染下,逐渐养成乐于助人、善于钻研问题的良好品质与习惯。②教师应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高中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其实也是教师厚积薄发的过程,教师只有做好充分的专业知识及人文知识的储备工作,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将教材中蕴含及相关的人文知识讲解给学生,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③教师应主动参与各种教育培训活动。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快速发展,艺术教学的内容及人文素质培养的方式也日新月异,教师只有借助各种教育与培训活动,才能不断汲取具有时代气息及先进性的教学思路与方法,才能在艺术教育中设计出更高效的人文素质培养教学方案。

三、改革教学方法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前高中艺术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成效不够理想的核心原因,是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过于陈旧、乏味与单一,不易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真切、生动、深刻地感知艺术教学中的人文气息。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大胆创新传统的艺术课程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地把先进的、生动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日常教学中,以帮助学生更清晰、透彻地体味教学内容中的人文知识。有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普遍具有热爱表演、爱玩爱闹、荣誉感强等特点。因此,高中艺术课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深度解决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教学方法,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从而使得他们都能与艺术作品的作者产生思想与情感上的共鸣,进而高度认同他们所拥有的良好品质及行为准则,最终将其作为激励自己或指导自己行为思想的指南。这就需要高中艺术课程教师在教学尽可能多地为学生补充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探究与挖掘其中与人文有关的内容,并激励学生在小组中对这些人文知识进行交流与分析,最终充分其影响成分。在高中艺术课程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方法有舞台剧教学法、比赛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及多媒体教学法等,在实际教学中艺术课程教师只需要依照学生特点及教学需求,灵活选用即可。

总之,在高中艺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不仅是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需求,而且也是落实新时期人才标准的需求。因此,在高中艺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主动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积极提高自身的修养与素质,并大胆创新传统的艺术课程教学方法,最终推动高中生人文素质的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苏静,徐春丽.艺术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的方法[J].大舞台,2015,(12):168-169.

艺术素质培养篇10

一、传统舞蹈教育课的利与弊

(一)取其精华之利

首先,传统舞蹈教育课对于舞蹈教学的“三性”即舞蹈的“代表性”、“训练性”、“系统性”非常明确,这对于舞蹈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传统舞蹈教育课提高了受教育者的艺术鉴赏力与参与力,培养了专门的舞蹈人才。

(二)审视反思其弊

在舞蹈教学中,教学方法较单一,仍然是以口传身授的教学模式为主。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容易僵化学生的思维,程式化的动作限制了舞蹈内容的表现,这对于已经具备相对独立思维的中学生群体来说,是对艺术热情和修养提高的一种扼杀。而追求舞蹈动作完成的规格和完美性向来是中国传统舞蹈教学的特点,加以灌输方法为主的教学法,使得学生很少能真正参与到舞蹈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和学生都显得很被动。这种根深蒂固的舞蹈教学形式思维潜移默化地造成了教师的惯性思维方式,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受到极大的遏制,是一种不适合“全体学生”的一种舞蹈教育模式,显然不符合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素质教育舞蹈课对中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培养

(一)艺术创造力及其构成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中学时期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阶段,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对于艺术学科来说至关重要。

艺术创造力是创造力领域特异性研究的重要成果。它是个体产生新颖、独特而具有审美或艺术价值产品的能力,和科学创造力一样也属于个体创造力的范畴。艺术创造力主要包括艺术观察力、艺术感受力、艺术想象力和艺术传达能力等,是这诸种能力的综合作用。

(二)素质教育舞蹈课对培养中学生艺术创造力的主要途径

培养中学生艺术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应有别于传统舞蹈教育对学生智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授,素质教育舞蹈课就是从以下方法和途径来培养中学的艺术创造力:

1.重视艺术创造力培养在舞蹈课中的位置

创造性,是素质教育舞蹈最重要的特性,也可以说是核心特性。各种理念,各种方法,最终都集中在创造的环节上,学生最终获得的最大、最重要的收益便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方法、创造性习惯的培养,是创新型的追求。

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时期,创造力在素质教育舞蹈课中的重要位置也决定着对学生在这方面能力上的培养。

2.培养艺术创造力思维

素质教育舞蹈课就是在舞蹈的过程中,强调即兴表现,不要重复别人。当自己前面的人在运动时,自己就会快速的思考如何做出不同于前人的动作,这就是在创造。素质教育舞蹈课例《魔纸》中,笔者先发给每个人一张报纸,并提问学生:一张我们平常用来阅读的报纸除了是报纸,还可以是什么?我做了个示范,报纸即刻成了脚下踢的球。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的创意给了所有人一次次的惊喜。报纸变成了喇叭、纱布、毛巾,甚至变成了书包、雪花、新郎的缎带、婴儿的包被……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创作后,同学们用简单的报纸编创了一个个让人惊喜的主题:《飞》、《老鼠嫁女》……这个课例让学生们发现人与纸之间竟然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学生们打破了惯性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习惯。

这种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的方法在素质教育舞蹈课中时时存在。教学实践也经常证明,素质教育舞蹈课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舞蹈课,可以使一个普通的没有接受过任何舞蹈训练的孩子,很快成为一个舞蹈的创造者。

3.看艺术创造力与其它能力之间的相互联系

艺术创造力并不是单纯地存在于素质教育舞蹈课中,它注重学生在学习中开发与发展五项能力:观察与模仿能力、即兴与表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创造与求新能力以及综合与融化能力。观察模仿是创造的基础和起点,学习舞蹈就是从这里开始,并引起想象,并继续寻求创造,最后以创造告终。即兴与表现是艺术创造的方式,成功的创造从这里开始;交流合作能让学生产生思想的碰撞,是产生创新、创造思维的形式之一。各个学科之间的综合运用与融化,为创造打下了一个扎实的基础,也能创造出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