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音乐教学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6:25

七年级音乐教学总结篇1

关键词:识谱教学;创新策略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乐谱作为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识谱教学要以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一年级学段的学生要求能够用唱名模唱简单乐谱。要想达成理想的趣味识谱教学模式,要求音乐教师不断更新观念,将创新意识融入识谱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识谱教学课堂,引导学生主动投入音乐实践,并感受由此带来的乐趣。如何有效地开展一年级的识谱教学,笔者积极进行研讨、反思和总结,提炼出以下几点有价值的创新识谱策略。

一、唱名形象化,识读游戏化

一年级教材中的歌曲多是C调音阶各音的排列组合显示,掌握了这七个基本音的唱名可谓是为识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年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征主要是好动、好玩、思维具体形象,要卓有成效地对一年级学生进行识谱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就要根据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设计教学活动,启发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直接地、亲身地体验音乐、感知音乐,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1.创设生动的课堂情境,引发学生创编儿歌记忆唱名

C调音阶七个音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发挥想象自编歌谣,加深对唱名的记忆。如,1是小棒跳跳跳,2是小鸭摇摇摇,3是耳朵翘翘翘,4是小旗飘飘飘,5是钩子吊吊吊,6是小哨吵吵吵,7是拐棍敲敲敲。

2.设计有趣的音乐游戏,激发学生参与律动理解唱名

例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音乐游戏,七个音分别代表七个小矮人,听到教师弹唱的旋律中包含了哪个音,扮演相应音的小矮人就la音模唱并脚踏固定节奏回到假设的“家”。如:333|333|3333|30|,听到3音弹唱起来时,相应扮演的小矮人就要按节奏做回家的动作。让唱名的识别和记忆律动游戏相结合,引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加深对各个音唱名的掌握和理解。

二、音高具象化,表现多样化

学生识谱时唱准C调音阶是最基本的要求,音高概念是抽象的,多听多练是唱准音的有效途径。让音阶中的各个音形象、立体,让它们变得有颜色、有形状、有声音、有故事就是创新策略的集中体现。

1.简化柯尔文手势,让音的高低清晰可见

所谓简化柯尔文手势,就是笔者结合奥尔夫音阶手势和柯尔文手势创新发展的,以右手食指在身体前方上下滑动表示音高。结合课堂上学生的发散思维生成资源,更是扩大为用身体高低变化、双手分合、头的低抬等表示音高,用太阳升起、光芒四射、花朵绽放等过程性动作表现音的走向,律动生动有趣,学生乐于参与音高练习。

2.图形多变的旋律线条,让音的高低直观形象

结合简化柯尔文手势对C调音阶各音的位置固定,根据歌曲表达的歌词内容选用不同的图形定点,依照乐句连接成不同的起伏线条形成图谱旋律线。如,一年级教材中《闪烁的小星星》的歌谱旋律线就采用星星图谱旋律线,《花瓣》就用花瓣的图形表示音高位置等。同时,用图形大小的变化来表示音符时值的长短也是实用有效的。如,《太阳》中用大太阳图形表示二分音符,小太阳表示四分音符,加上过渡圆滑的旋律线,看似一幅生动的风景画便跃然纸上,乐谱的音高时值也表示的明确清晰。

3.模唱母音灵活多变,哼唱、默唱综合运用

根据歌词内容创新地应用多种拟声词,如一年级教材中歌曲《小熊请客》的旋律模唱时用小猫“miao”、小狗“wang”、小鸡“ji”的拟声词,练习时学生参与兴趣很高,有弹性地歌唱表达很好。在聆听范唱时的默唱和哼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旋律印象,构唱连贯的旋律线条,为下一步的模唱做良好的铺垫。

三、学唱层次化,模式实用化

一年级音乐教学研究出一个适应学生艺术发展需求的创新歌曲教学模式十分重要。“先听后唱,先模后练,先学后创,先演后评”是笔者实践积淀出的歌曲学唱十六字方针,让学生的歌曲识谱演唱多层次、多角度开展。在已有的十六字方针基础上,笔者在课堂上探索出一个实用的歌曲教学模式,即“录音范唱―默唱旋律―教师范唱―哼唱旋律―节奏读词―模唱旋律―乐句接唱―完整唱谱”。这样,歌曲的学唱循序渐进,识谱教学高效实用。

七年级音乐教学总结篇2

关键词:民族传统音乐音乐教育民族文化

民族音乐是一种具有民族固有的气质与神韵及审美习惯的,包括中国古代音乐和民间音乐这一范畴的音乐。现今的“民族音乐”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泛指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经先人和今人创造并世代流传的,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合乎他们审美取向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和创作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可以包括中国幅员内各个民族、各个地域的各种民歌、器乐音乐、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等多种内容与多种形式,也应包括近现代杰出的、可以传世的、代表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音乐作品。民族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民族的音乐语言都具有各自的特征。它表现在旋律的序进、调式的构成、节奏节拍的特点、风格韵味等方面。

早在距今2500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把音乐作为教育的六种主要科目之一,他认为音乐和诗、礼一样,能够对人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我国的音乐教育,是从上世纪末康梁维新变法,提倡兴办“洋学堂”。设“乐歌”课开始的。1904年前后,国内的许多新学堂都开设了乐歌课,至今已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了。此间经过沈心工、李叔同、萧友梅、黄自等许多音乐教育家的艰辛努力,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种种变革。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已从初创、探索阶段逐步发展完善,教学内容从开始的“唱歌”发展为合唱、欣赏、器乐、简单的音乐创作等全方面的音乐学习,教学方法上开始借鉴国外的诸多音乐教学法。

但是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从世纪初以“学堂乐歌”为起点的音乐教育一开始就主张“以西为师”,走西化的道路。总体上就是把引进、填词的洋味的歌曲作为主要教材,以西洋音乐理论为指导。相反,对中国的民族传统音乐,则强调它落后、不科学的一面,采取轻视和忽视的态度,使学生们对其了解甚少,缺乏热情。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在开始阶段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音乐教育的先期倡导者们,多是在反对封建、提倡科学、学习外国科学技术的思想指导下,把国外一整套音乐教育的做法全盘照搬过来。他们中的多数人曾到国外留学。受到国外音乐较深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当时尚处于自然而原始的状态,有待搜集、整理。这种情况持续既久,终至形成体系。

较之于国外的音乐教育,我们可明显感受到这种音乐教育的缺憾。在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的民族音乐观一直深深影响并指导着该国的音乐教育实践。柯达伊主张儿童学习音乐同学习语言一样,应当用音乐的母语歌唱,而民族歌曲是最合适的教材,他认为民间音乐是培养好的艺术趣味的源泉,可以培养儿童对民族音乐文化深厚的感情。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也意识到“欧化”的做法有碍于本民族音乐的发展,就改弦易辙,提倡以民族化的音乐风格和形式为主。在芬兰,普通学校的低年级音乐课中,以民间旋律和儿童歌曲作为主要教材。

因而,近年来有人再三呼吁要重视和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应自幼用民族音乐的乳汁哺育我们的孩子,并在他们朦胧的调式感和旋律意识上,刻下民族的烙印,进而形成民族音乐思维方法。在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上。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提出,振兴京剧要把重点放在中小学生身上。由上海市教育局教研室编辑、小学使用的《音乐――京剧唱段选编》和中学使用的《京、昆剧唱段选编》已于1994年秋进入课堂。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为中小学生编发的《乡土音乐》,也选人许多地方民歌和评弹、昆曲选段。各地现行音乐教材中,也普遍注意选人民族音乐的内容。尽管如此,从总体的教育思想上,现在仍未能完全改变这种奠基于“学堂乐歌”的欧化的、“重西轻中”的音乐教育体制。要建立起民族传统音乐基础上的、融合世界一切进步音乐文化的、崭新的21世纪的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体制。绝非朝夕之功,必须有一个集思广益、日积月累的渐进过程。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加强民族传统音乐教育,充分体现民族传统音乐的特征,是基本的起始点。

在学校音乐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中、西音乐各自的体系和特点

历史上外来音乐文化对中国影响较多的主要有中亚、西亚的草原文化,南亚次大陆的印度佛教文化,以及近现代欧洲文化。尤其是西欧音乐文化在近现代对中国的影响更为突出。这种影响,一方面沟通了东西方音乐文化,促进了中国新音乐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忽视以至轻视中国传统音乐的现象,尤其在理论上产生了一切以西方乐理为准绳的意识。这样也就形成了一些糊涂观念。比较突出的有:一是以五声音阶音乐为落后。以七声音阶音乐为先进;二是以多声部音乐为高。单声部为低。长期以来,这种不正确的思想影响着许多教师和学生。因而,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些风格特点。中国的传统音乐由于品种繁多,再加上民族不一,综合描述其风格特点也非易事,这里只能以多数为依据,从宏观上加以概述。

1 它是一个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共同发展的音乐世界。

自古以来中国不是只有五声音阶。七声音阶也相当发达。在中国,有了七声音阶后并没有代替五声音阶,两者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中国的五声音阶在不同地区、不同乐种中始终与七声音阶共同发展,各自有其不同的风格特点。中国的七声音阶与西方大小调音阶也不相同,在中国许多乐曲中旋律是多从四级、七级向下顺级进行。三级或七级有时向上的顺级进行也多为互成相反方向的一个顺级进行和一个跳跃进行所代替。显然,在这种七声音阶中mi与Fa、Si与Do之间有一种天然的排他性,必须有个媒介音穿插其间。此外,七级音也很少有导音功能。

2 它有一个以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为基础的调式系统。

公元6世纪,隋代音乐家万宝常的八十四调,是中国最早的调式理论。在中国传统音乐的调式中,没有西方大小调体系那种严格的“主”、“属”关系,调式的转换也比较自由。

3 它大多以线型单旋律为主,在少数民族音乐中同时存在着形式多样,极具特色的多声部音乐。那些认为中国只有单声部音乐的说法是不确实的。以声部多少为标准衡量音乐的高低,同样也是不科学的。

4 中国传统音乐的曲式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讲究左右对称,首尾呼应,层层叠进,平衡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旋律的发展原则与它的曲式布局有着密切的联系,总是在同一音乐思维逻辑下发展、变化。

总之,西欧的乐理包括不了中国音乐的规律与特点,绝不能一个标准。我们反对闭关自守,故步自封。但也反对盲目崇拜,轻视自己的民族音乐传统。中国音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曾不断交流、融合外来的因素。但总是保持着自己的风格特点。

学校音乐教育要根据不同民族特点补充、修订音乐教材

在56个民族聚居的中国,音乐一直是各民族生活中紧密相关的一部分。少数民族的音乐大部分属于中国音乐体系,只有新疆地区的几个民族受外来影响较大,有所不同。如哈萨克族与塔塔尔族除采用中国音乐体系外,也采用欧洲音乐体系;维吾尔族和柯尔克孜族比较复杂些,他们采用中国、欧洲、阿拉伯三种音乐体系;人数最少的俄罗斯族是属于欧洲音乐体系。我国各个民族有着极其丰富的传统音乐遗产,这就为我们编写学校音乐教材提供了无比丰富的资料。

音乐教育者应积极引导学生热爱本国家的民族传统音乐

作为一名素质全面的音乐教师。首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具备民族音乐思维,在潜意识和音乐感觉方面,他们的旋律意识、调式感、音乐美感、欣赏习惯,应该完完全全是中国化的,也就是说他们不仅要熟悉自己的民族音乐,更要充满热爱之情;其次要通晓并热爱世界上所有优秀的有价值的音乐文化遗产以及当代音乐。而最重要的一点,则应是自幼打下民族音乐思维的基础。

七年级音乐教学总结篇3

一、活动主题:培育和谐精神,共建和谐校园

二、活动时间:4月中下旬

三、活动内容:

1、写和谐征文

2、学生才艺展示:讲和谐故事奏和谐之声演和谐情景剧

3、“晶晶芳”音乐教师专场音乐会

4、团员纳新

四、活动对象:音乐教师,七、八年级学生。九、高中年级只参加征文活动。

五、活动要求:

(一)征文要求:详见《德育处关于开展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的具体安排》

(二)音乐教师专场音乐会(田艳芳老师负责)

1、表演形式:器乐、声乐、舞蹈。融艺术性、专业性、娱乐性为一体。

2、晚会合成由田艳芳老师负责。

3、晚会主持人:谭国政老师、鲍殊佳老师

4、演出服装、道具、化妆由音乐教师自行安排。

5、晚会工作人员与学生才艺展示工作人员一致。

6、4月25日晚七点第一次彩排,26日晚7点第二次彩排,4月27日晚7点溢香厅正式演出,届时欢迎各位家长和社会人士前来欣赏。

(三)团员纳新:

1、本次团员纳新将按推荐--培训--考试(考查)--宣誓的程序进行。

2、推荐名额:七年级每班3人;八年级每班5人;九高中不限人数。

名单上交时间:4月13日以前;

培训时间:4月20日;

考试(考查)时间:4月21-26日;

宣誓时间:4月28日。

3、被推荐学生接受团总支统一组织的培训考试,合格者方可宣誓。

(四)学生才艺展示(德育处、年级组负责)

节目要求

1、主题明确,题材广泛,思想进步,内容健康,立意新颖,富有时代气息。演出时间3-6分钟。

2、表演形式:故事、情景剧、器乐等。

3、每班自选2个以上节目参加年级组比赛,年级组根据质量优劣兼顾各类选定8-10个节目参加学校演出。每一类由学校最终确定一个节目推荐到xx市参加比赛。

日程安排:4月13日各班上报节目到年级组;

4月18七年级、19日八年级分年级组比赛,年级组组长负责;

4月26日德育处组织集排;

4月29日晚正式演出,七八年级学生参加。

评分办法:

1、采取十分制评分。在评委评分中去掉一个最高分与一个最低分,取其平均分。

2、评分项目:

演奏:旋律4分、节奏3分,音准2分、台风1分;

情景剧:动作4分、题材3分、情节2分、台风1分;

故事:语感4分、正音3分、表情2分、台风1分。

3、评委:。

活动组织:

前台监督:

后台监督:

灯光话筒:

晚会合成:音乐组

摄影录像:万新

舞台设计:艺术组

舞台布置:

现场秩序:值周教师、学生会、班主任

主持人:

成绩合成:

其它说明:

1、节目演出次序,由合成组统一编排。

2、各班节目所用音乐伴奏碟,必须贴上标记(注明班级及节目名称)在彩排前交到孙贤波老师处。

七年级音乐教学总结篇4

一、多重感官,感受简谱奥妙

1.听音乐,模唱音高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所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依赖于听觉。由于这种特征,就决定了在音乐教育中,发展听觉是最重要的事情。学生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因此学谱的基础也应该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听音模唱是识谱教学的第一步,可以先用“啊”来模唱,相比唱名而言用“啊”模唱不同的音高的音,更容易听出音高的变化。在上课前,我经常编一些短小的、欢快的乐句让学生来模唱,这样既能让学生练听音模唱,又能很快组织学生开始教学活动,调动课堂氛围。

2.看音乐,触摸音高

小学阶段的孩子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所以一个具体的形象更能让他们接受。图谱中蕴含着旋律的高低、走向,声音的长短、强弱,大大帮助学生对旋律有更明确的感受。把音乐线条画出来是新教材中常见的一种手段,它把音乐变得“有迹可寻”,将音乐用这样明确的线条表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同时感受了乐曲。

3.比划音乐,唱准音高

利用手势进行教学也是一种很好的视觉辅助。在认识七个唱名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柯尔文手势更好的帮助孩子理解唱名的音高,唱准音高。根据孩子好动的年龄特征,利用柯尔文手势,帮助学生进行音阶练习和音高训练,培养音准能力,是提高识谱教学效果的好方法。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不唱出歌声,仅仅只用手势来表示一个短短的乐曲片段:sollasolmi,miredola等等,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给出的手势唱出音高,做内心的听觉训练。

二、形式多样,培养识谱兴趣

1.通过游戏激发识谱兴趣

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自制力弱,我就从趣味、新颖的游戏入手,使其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让他们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

(1)童话王国,巧识唱名

在初识唱名时,我们要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从兴趣入手。抓住儿童在听觉发展的最佳时期进行识谱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低龄儿童喜欢看卡通片,喜欢听故事,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好好利用卡通片中的人物让学生认识唱名。如:在初识七个唱名时,我利用童话故事中的七个小矮人分别代表七个唱名进行学唱。而在认识七个唱名的基础上,我抓住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征巩固七个唱名,请学生分别带上七个唱名的头饰扮演七个小矮人,我来扮演白雪公主手拿指挥棒进行点唱,点到谁唱谁开口。以这种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不仅掌握得好,而且学得也很开心。

(2)节奏搭桥,再识简谱

低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根据其心理特点,我采用在玩中学习节奏的方法。如:游戏《坐板凳》:在进行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与节奏教学中,可采用此游戏。游戏方法如下,游戏前先学习一首儿歌:

(×―)二分音符块头大,一人要坐两条凳。

(×)四分音符守本份,一人坐了一条凳。

(××)八分音符个子小,两人挤着一条凳。

然后,教师出示一条节奏。如|×××|××|××|×―||让学生分小组按节奏坐板凳,看哪组坐得最快。也可让学生自由分组坐板凳,然后按照每组的位置各写出一条节奏。这样的学习方法,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枯燥的乐理知识学习变成了轻松愉快的活动课,而且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2.乐器进课堂提高识谱兴趣

学习乐器对增强识谱能力有极大的帮助,而且能丰富课堂内容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制打击乐器来演奏,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习的兴趣。如:湘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小乐手》,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制了沙锤、碰铃和双响筒,学生不但能准确的认识沙锤、碰铃、铃鼓、双响筒等打击乐器,还能用自制的乐器完整的为《小乐手》这首歌曲伴奏。这样,让学生在演奏中潜移默化地建立准确的节奏概念,加深学生对曲谱的认识,从而培养他们的识谱能力。

三、博采众长,巩固识谱成果

七年级音乐教学总结篇5

关键词:和弦标记;标记;音级标记;功能标记;音名标记;数字标记

中图分类号:J614.1文献标识码:a

在和声课的教学与和声分析中,使用和弦标记是贯穿整个和声教学与作品的和声分析过程中不可省略的重要手段。和弦有不同的种类和性质,而标记调式中各种和弦的特定符号就是和弦标记。标记和弦的符号有多种,不同的和弦标记法对同一结构的和弦却有着不同的意义。即使是同一种类的和弦标记在标记同一结构和弦时也有不同写法。本文试图通过对和弦标记的由来及对不同和弦标记进行分析与对比,从而使我们能在和声的教学中以及和声技法的分析与研究中根据不同的需要,合理地、科学地使用和弦标记。(因三和弦与七和弦在音乐中运用最为广泛,其它高叠和弦也是在七和弦的基础上按三度关系进一步叠加而成,且在音乐中相对应用较少,故本文仅以调内音级构成的三和弦与七和弦标记法为主要研究内容。)

一、和弦标记的由来

和弦的标记有多种,有用罗马数字标记的,也有用功能字母标记的,也有用和弦根音音名的字母标记的等等。其中前两种还用阿拉伯数字6和64分别表示三和弦的第一转位和第二转位,用65、43、2分别表示七和弦的三个转位等等。那么,这些和弦标记是从何时开始出现的呢?又是谁发明的呢?其实,我们现在使用的和弦标记最早可追溯到巴洛克时期的“数字低音”。

1.数字低音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体裁是多种多样的,风格流派也是各有特色,……它既有文艺复兴时期音乐风格和手法的延伸和继承,也充满了各种新的创造,同时,新的理想和手法在16世纪中叶也即已萌生”。(注:参见桑桐的《和声论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93页。)在整个巴洛克时期,大部分的音乐体裁都普遍应用数字低音(thoroughbass――亦称“通奏低音”)的方法。当时,作曲家只在乐谱上的低音声部的上方(后来在其下方)写出阿拉伯数字来表示低音上方的音程――即应演奏的和弦音,演奏者在演奏时则根据低音数字即兴填补内声部的和声,这称做“实现”或称“填满”。

数字低音中的原位三和弦用3、5(有时还加写8)表示,但由于当时人们已经知道纯五度中包含大、小三度的和弦是“完满和声”,大、小三度是纵向结合的主体,其他纵向结构都倾向于大、小三和弦,所以原位三和弦通常不写任何数字,而七和弦则用“7”表示。低音的下方标写6或63表示三和弦的第一转位,64为三和弦的第二转位。标写65、43、2(或42)则分别表示七和弦的三个转位。若上方某音与低音的距离超过八度,有时还用9、10、11等复音程标记。数字低音的上方音程一般均为调内的自然音,若阿拉伯数字的左边(也有在右边)若标写升、降等变音记号,则表示该音与低音的实际音程性质(即非调内自然音)。

由于低音声部有的有数字标记,有的又没有数字标记,演奏者在“实现”时就会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如旋律位置、声部的数量与排列、音响效果、音乐织体等等问题都需要考虑,同时还要具备对不同音乐风格有所理解与体会、掌握相应的和声知识与即兴演奏技能。因此,演奏数字低音在当时就是一项专门的学问。

数字低音通常有两个人来演奏,一个人用大提琴或者低音提琴或其它低音乐器演奏低音线条,另一个人用古钢琴或管风琴或者其它和声乐器演奏数字低音。演奏键盘乐器的通常左手弹奏低音,右手则根据数字低音来“实现”内声部的和声。

例1

通过上例表明,虽然当时(至少在1722年之前)还没有原位和弦与转位和弦的概念,数字低音只是乐谱的缩记方式,但数字低音的标记已经告诉我们――那个时候,音乐家已经知道了如此多的和弦结构了。而我们今天所运用的和弦转位标记中的阿拉伯数字其实就是来源于数字低音。甚至后来的某些和声教材仍运用“数字低音”标记在低音习题的下方作为练习提示,如[法]杜布瓦・弗朗索瓦・克莱芒・特奥多尔(DuboisFrancoisClémentthéodore,1837-1924)《和声学教程理论与实践》、[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Rimsk-korsakoff,1844-1908)《和声学实用教程》、[德]保罗・兴德米特(paulHindemith,1895-1963)《传统和声学》等专著都在低音习题中标记“数字低音”。

2.和弦标记的逐步形成

和弦标记的形成,是随着和声理论的逐步建立而逐步形成的。在早期的复调音乐中,和弦的概念与调性观念均未形成,不存在和声的级数问题。到了数字低音时期,虽然和弦由低音上方的音程构成各种和弦结构,但当时还没有根音与转位的观念,因此也不涉及和弦级数问题。到了18世纪,大、小调式已经确立,各种音乐理论相继提出为早期和声理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722年,法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J.p.拉莫(JeanphilippeRameau,1683-1764)又在其《和声学》中提出了音程与和弦转位的论点,明确了一个原位和弦与它的转位和弦具有同一基音(根音(注:泛音列中的前六个音正好构成和谐的大三和弦,所以,泛音列的基音也就是和弦的根音。))的原理,同时,拉莫还指出了根音进行是和声的真正推动力量,破除了以往人们认为和弦最重要的音是低音的观念。拉莫还第一个提出了属音的概念,并为音阶定了名,但有的用专门名称,有的用音阶级数,其标方法及不统一。他为音阶七个音的定名为:主音、2级、中音、4级、属音、6级、导音,在其1726年出版的《音乐理论新体系》中,拉莫根据4级音为主音下方五度音而称“下属音”。拉莫确立的主音、属音与下属音,为正确理解和弦级数与随后的功能和声理论的建立奠定的基础。拉莫的和弦标记也比较简单:谱表下方用加括号的大写字母表示调性,和弦下方用字母表示和弦根音,有的和弦用他所定的音级数字表示,“×”表示属和弦等。但这种标记方法并未付诸实用。

到19世纪初,和弦标记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更为系统、更为适合教学的和弦标记。德国音乐理论家G・韦伯(Gottfriedweber,1779-1839)先用大小写字母与其他记号标记几个基本的和弦结构:大写字母表示大三和弦,小写字母表示小三和弦,小写字母左上方加“”表示减三和弦,大写字母右边加7是大小七和弦,小写字母加7是小小七和弦,字母左上小写方加“”、右边加7表示减减七和弦,大写字母右边加7表示大大七和弦。这种标记也适用于转位和弦,区别了不同的和弦结构。这是G・韦伯建立在三度叠置的原则上的标记方法,但这种标记方法无法表示出每个和弦在调式内的音级位置,因此,G・韦伯后来又创立了用罗马数字的标记和弦的方法,并且用大写罗马数字表示大三和弦;小写罗马数字表示小三和弦;小写罗马数字左边加“”表示减三和弦;大、小罗马数字右边加7表示不同的七和弦等等,可见我们现在使用的罗马数字的和弦标记方法最早的创建人就是德国的G・韦伯,甚至我们在转调时的共同和弦的双重标记方法也是G・韦伯最先使用,只不过标记调性时,G・韦伯用的是德文。

和弦的级数能表示各个和弦在一个调的音阶中所处的音阶位置,而和声的功能可表示一个调内各个和弦的意义与彼此间的逻辑关系。功能和声的理论体系的建立者是德国音乐学家雨果・里曼(HugoRiemann,1849-1919)。他为了探索在音乐实践中的和声逻辑,准确地分析与解释了和声结构的意义,在吸取前人关于一个调内有3个主要和弦的基础上,建立了和声功能理论体系(实际也是一种和声分析的体系)。里曼在吸取了G・韦伯的和声标记的基础上,创造了系统的功能标记方法,即调式中的和弦分三种功能:即主功能――用字母t(tonic的缩写)表示,下属功能――用字母S(Subdominant的缩写)表示,属功能――用字母D(Dominant的缩写)表示,小调中的功能标记一律小写,但和声小调的属功能则用大写D表示,而大、小调式中其它各级和弦则根据各自的组成音与和弦性质,也分别属于这三个功能组。里曼所创立的功能和声理论体系是他最主要的贡献,以至后来有很多人继续从事功能和声理论的研究,其中和声的功能标记也稍有不同。

二、和弦标记的种类与应用

当今的和弦标记有多种,有用罗马数字标记的,有用功能字母标记的,也有用和弦根音音名标记的,但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调式音级体系的标记、调式功能体系的标记、音名体系的标记、混合音级标记四种。

1.调式音级体系的和弦标记

调式音级体系的和弦标记,简称“音级标记”,音级标记法是目前和声教学与和声技法分析中被广泛采用的在普遍采用的和弦标记之一。前文已述,音级标记是由德国的G・韦伯首先使用,并根据和弦的结构用大、小写来区分。但长期的实践中,由于不同时期、不同的出版社所掌握的排版技术以及作者的书写习惯等原因,其具体写法也稍有不同。我们把音级标记法归纳一下,发现大体可分为三种写法:第一种,无论大调还是小调,也无论和弦的结构如何,表示调式和弦级数的罗马数字一律大写,罗马数字加“7”表示七和弦。由于这种和弦标记非常整齐划一,简便易记,易于排版印刷,且强调了和弦在调式中的音级地位,故这种和弦标记是目前多数和声教材所通用的和弦标记法。但这种标记法不能区分不同结构的和弦。有的专著在此基础上为了体现增三和弦与减三和弦的特殊结构,则分别在大写罗马数字的右上方加“+”与“-”来加以提示,如刘春荣先生的《和声分析》(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2版)一书就是用了这样的方法,但大多的书籍却是在罗马数字右上方加“”来标记减三和弦。用这样的标记法虽然明确了增、减三和弦,但并没有区分出大、小三和弦的不同结构,调内各级和弦的结构仍然需要读者熟记于心才行。而[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为了区分自然调式或和声调式中同级而不同结构的和弦,在其所著的《和声学实用教程》(张洪岛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55年7月第一版)一书中虽然也一律用大写罗马数字,但凡是大调中含有自然Ⅵ级音或小调中含有自然Ⅶ音的和弦,就在其级数的右边加写俄文字母――н;凡大调中含有降Ⅵ级音的和弦或小调中含有升高Ⅶ级音的和弦就在其级数右边加写俄文字母――г。这种方法只强调了调式结构,并没有完全区别出不同结构的和弦。

第二种,凡大调式中的罗马数字一律大写,而在小调式中的罗马数字则一律小写;七和弦仍在罗马数字右边加“7”表示。如杨通八先生的《和声分析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中就是使用这种方法标记和弦的。这种写法简便易学,明确了大、小调式的调式类别,但仍然不能明确和弦的结构。

第三种,也就是沿用G・韦伯所创立的音级标记(在之后的发展中也稍有变化),即无论大调还是小调,都运用大、小写罗马数字等表示调式中不同结构的和弦,大、小写罗马数字加“7”分别表示各级七和弦。

[英]e・普劳特(ebenezerprout,1835-1909)的《和声学理论与运用》(贺渌汀译,商务印书馆1936年1月初版、1951年4月再版),F・J・雷曼(FeidrichJohannLehmann)的《和声分析》(顾连理译,音乐出版社1955年2月第1版),还有我国的萧友梅(注:萧友梅(1884-1940),今上海音乐学院的创建人,1927年编写了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专书――《和声学》,1932年8月(上海)商业印子房印刷。)、吴梦非(注:吴梦非(1893-1979),1919年与同为李叔同高足的丰子恺、刘质平创立了我国最早的艺术师范学校――私立上海专科师范学校,1922年改名为“上海艺术师范学校”,著有《和声学大纲》(上海开明书店印刷、发行,1930年版,1940年6月第5版)。)、萧而化(注:萧而化(1906-1985),是上海艺术师范学校毕业的中国早期较有影响的音乐教师之一,著有《和声学》,台湾开明书店,1960年版,1976年8月第7版。)等人的和声教材以及黄虎威先生的《和声写作基本知识》(1978年1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与戴树屏先生的《新和声教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出版)都采用了这种能区分三和弦结构的罗马数字来标记和弦的。但雷曼、吴梦非和黄虎威的专著中的小写罗马数字并非真正的小写,可能是当时的排版与印刷技术的限制,只是缩小了字号,而萧友梅、萧而化和戴树屏的专著的小写罗马数字采用的是“手写体”的小写,只有e・普劳特的《和声学理论与运用》和(台湾)张锦鸿的《和声学》(台湾全音出版社1983年4月第8版)两本专著中的小写采用的是“印刷体”。另外,以上作者之间还有个别不同处:如e・普劳特、雷曼和萧友梅等人用Ⅲ'和Ⅲ'7分别表示和声小调Ⅲ级三和弦与七和弦;雷曼和萧友梅用07标记半减七和弦、070标记减七和弦,而其他人对这两种七和弦均用07标记。调式中的七种七和弦分别是在不同的三和弦上加上不同的七度音而构成。通过上表不难看出,虽然用大、小写的罗马数字能准确地反映不同结构的三和弦,但却不能区分不同结构的七和弦,如大小七和弦与大大七和弦、小大七和弦与小小七和弦、减小七和弦与减减七和弦,故笔者建议对此种标记进行一些改进,以使和弦标记能反映具体的和弦结构(详见谱例2中“建议音级标记”)。

另外,不管和弦是密集排列还是开放排列,用罗马数字加“数字低音”来表示转位和弦方法,其标记都无法非常准确地反映和弦的实际结构与和弦音的位置,更不可能精确地表示非三度叠置的和弦。所以,有的作者虽然用音级标记,但不用“数字低音”来标记转位和弦,而是在罗马数字的右上角分别用1、2、3来表示该和弦是第几转位。如Ⅳ级三和弦的第一转位标记为Ⅳ1,Ⅴ7和弦的第二转位就标记为Ⅴ27等。桑桐先生的《和声的理论与运用(上、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年11月第1版,以下称“桑著”),以及华萃康先生的《拉赫玛尼诺夫的和声技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以下称“华著”)两书中都运用了这样的和弦标记法。不过,为了突出和弦的转位标记,后者还为表示转位的数字加划了一个圆圈(即用①、②、③)表示和弦的不同转位。但也有作者既不用数字低音,也不用“桑著”与“华著”的方法,而是用b、c、d来分别表示和弦的不同转位,如箫而化所著的《和声学》和e・普劳特的《和声学理论与应用》两书中就是这样表示和弦转位的。

音级标记的特点就是能明确和弦的在调式中的音级位置,强调和弦的相互关系,但如果罗马数字不分大小写话,就无法反映和弦的具体结构。

2.调式功能体系的和弦标记

调式功能体系的和弦标记,简称“功能标记”。众所周知,和声一般是以欧洲大小调式为基础的。调式中的不同音级都有着不同的调式功能和倾向性,而建立在不同音级上的和弦也就具备了不同的和声功能。因为和弦的功能属性是由和弦的根音所处的调式音级地位与和弦构成音的倾向性而决定的。因此,这种和弦标记是功能和声理论的直接产物。在自然大调中,主和弦、属和弦与下属和弦分别用t、D、S表示;Ⅱ级和弦用Sp表示;Ⅲ级和弦用Dp(或tg)、m表示;Ⅵ级和弦用tp(或Sg)、Sm表示;Ⅶ级和弦用DⅦ表示,其中p是德语parallek的缩写,意为平行和弦;g是gegenkiang的缩写,意为反平行之意;m是mediant的缩写,意为中音。若是七和弦,则在功能标记的右边用相应的数字低音标记。目前,运用这种功能标记的书籍较少见。

功能标记在实际应用中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在大调中,除三个正三和弦外,Ⅱ级和弦用SⅡ表示;Ⅲ级和弦用DtⅢ表示;Ⅵ级和弦用tSⅥ表示;Ⅶ级和弦仍用DⅦ表示。在自然小调中,所有功能标记一律小写,但级数仍保持大写;而在和声小调,由于导音的作用,属和弦与大调一样,用D表示;Ⅲ级增三和弦与Ⅶ级减三和弦分别用DⅢ和DⅦ表示。如前苏联的伊・斯波索宾等四人合著的《和声学教程》以及我国吴式锴先生的《和声学教程(上、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5月第1版)、刘烈武先生的《基础和声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等专著中就是用了这种功能与音级的“混合功能标记”。

功能标记明确了调式中各级和弦的功能及相互间的功能关系,明确了三和弦的结构,但没有明确增、减三和弦与各种七和弦的结构。

3.音名体系的和弦标记

音名体系的和弦标记,简称“音名标记”(也有人喜欢称之为“字母标记”,但这样会与功能标记混为一谈,故笔者认为用“音名标记”为妥)。“音名标记”写在乐谱上方,是流行音乐与爵士乐曲谱中普遍运用的和弦标记方法,也是目前在我国能见到的多数制谱软件如encore、overture、Finale、Sibelius等软件支持和弦标记,但同一和弦标记在不同软件上的写法是不同的。音名标记最早仅用于吉他弹唱的乐谱中,和弦的音型或节奏由演奏者自由发挥,后来,这种和弦标记法被广泛采用。虽然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乐谱运用这种和弦标记时也大不相同,但其特点就是以和弦根音的大写字母为主体,在音名的右边加记相应的缩写字母与数字及其它符号来表示不同结构和弦。和弦根音若是变化音级,则变音记号常记写在右边。这种和弦标记又可分为横式写法与竖式写法两种(注:详见蔡松琦所著《流行音乐和声技法》第一章有关内容,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下面以a为根音,例举各种三和弦与七和弦的写法。

大三和弦:a;小三和弦:am或amin;减三和弦:a-m、amb5b5(或am)、am-5(或am)、adim等;增三和弦:a+或aaug。其中m是minor――小的缩写;dim是diminished――减的简写;aug是augmented――增的简写。

大小七和弦(属七和弦):a7;小小七和弦:am7、amin7;减小七和弦:a-m7、am7(b5);a

-5m7、ah;减减七和弦:adim7、amb7(b5)、大大七和弦:am7、a7;小大七和弦:amm7;增大七和弦:a+7(或a+7)、a7(#5)。其中m是major――大的、大调的缩写。若标记转位和弦或指定低音和弦,则在以上标记右边加“/”或“on”,再标写低音的音名,如a7的第一转位为a7/C#。以上是此类标记常见写法,实际的写法还不止这些。

音名标记的特点就是能精确地表明各种和弦的结构。不论和弦的结构如何,同类和弦标记之间不会产生歧义,和弦的根音字母一律大写,和弦标记随和弦的结构而不同,音高固定,但这种标记法在明确和弦之间的音级关系及和声功能方面较为困难。

4.音级混合标记

所谓音级混合标记,就是用数字与音名标记的右半边混合而成的和弦标记法。在这种和弦标记法中,为了强调或明确和弦在调式中的音级级数,用加圆圈的阿拉伯数字代替和弦根音的音名,如大调的各级三和弦标记依次是:①、②m、③m、④、⑤、⑥m、⑦-m,其右半边的写法与音名标记的右半边相同。也有将整个和弦标记加一个方框的方法,如:(即③m)等等。许多流行音乐乐手也较喜欢使用这种和弦标记法,他们常在即兴演奏前用这种和弦标记法在乐谱上标记和弦。

在运用这种和弦标记法时,也有的和声学专著中用罗马数字代替阿拉伯数字,如a和声小调的各级三和弦标记为:Ⅰm、Ⅱ-m、Ⅲ+、Ⅳm、Ⅴ、Ⅵm、Ⅶ-m。蔡松琦先生的《流行音乐和声技法》(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与任达敏先生的《流行音乐与爵士乐和声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两本专著中就有使用了这样的和弦标记法。这种标记法其实就是音级标记法,可能是受排版印刷的技术的限制,但又想精确标记不同的和弦结构,不得已才使用了这种“混合标记”。总之,这种和弦标记法是音级标记与音名标记的混合体,其优点自不必说,但作为和弦标记来看,书写时笔画较多。

例2(大、小调式中的各种和弦标记表)

三、结语

我们若将上面的各种和弦标记加以归纳的话就会发现,其实和弦标记只有两类,即“字母体系标记”与“数字体系标记”。前文所述的“功能标记”与“音名标记”就是属于字母体系类的和弦标记,而“音级标记”和“音级混合标记”则属于数字体系类的和弦标记。如果我们再将各种和弦标记按照近似唱名法的分类分析,我们同样可以将和弦标记分为“守调标记”与“固定标记”两类。前文所述的“音级标记”、“功能标记”、“音级混合标记”就属于“守调标记”,而“音名标记”则属于“固定标记”。各种和弦标记的写法与笔画不同,但从教学与和声分析来看,不管音乐移至任何一个调,“守调”和弦标记永远不变。而使用“固定标记”后,一旦音乐移调,就必须将和弦标记按照所移的新调重新记写,很是不方便。若能达到既能反映和弦结构与音响,又使书写笔画简便的目的来看,笔者认为运用能够区分和弦结构的音级标记法最为方便、实用。

七年级音乐教学总结篇6

音乐考级,已经成为现在国内业余音乐爱好者所竞相追逐的目标之一,它不仅成为家长对于孩子的音乐水平的一种鉴定,既是对于孩子音乐学习的审核,同时也是孩子未来升学的又一个筹码。笔者长期参与音乐教育事业,其中一部分的教育就是音乐的考级。而近几年,则接触了一项新兴的考级——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简称“英皇”)业余考级,此项考试只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座一线城市有考试点,共分为八个级别本文由收集整理,面向各个学习音乐的学生;但其考级规定:必须先通过英皇五级乐理笔试部分(满分100分,及格66分),方可参加五级(不包括五级)以上的所有考级。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而其中的乐理知识所涉及的范围:

节奏节拍:节拍的分类(单拍子、复拍子和混合拍子)和节拍的判断,音质组合等;

音程:自然音程、变化音程和复音程;

移调:移调乐器不带有新谱号或带有新谱号的移调;

音乐术语:包括意大利语、法语和的鱼三种语言;

演奏记号:包括弦乐器、钢琴和声乐等的国际通用演奏记号;

和弦:调性内的和弦及和弦的原转位,和为旋律配和弦等;

乐器问题(双管编制的乐器音域,以及所使用的谱号等);

音阶:自然大调、和声小调、旋律小调以及半音阶;

三个升降记号内的旋律写作(已给出两小节);

所涉及的面非常的宽泛,其中有的内容与中国的乐理有些微的出入,有的是由于音乐文化造成的,如五声音阶的内容;有的是功能标记的不同,如和弦的原转位等;有的甚至涉及到大学高年级的课程,如管弦乐队的部分知识以及旋律写作。

一般家长在考完五级乐理之后,不参加五级的其他考试,先拿到证书,等孩子在学习完本专业八级的内容后,直接参加八级的演奏考试下面再以八级钢琴的演奏考试为例,分析一下气考试内容,其中考试内容分为四个部分(满分150分,及格100分):

一、钢琴演奏:三首曲目,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的音乐风格,即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各一首,由学生根据当年的考级要求曲目来选择,每首占30分,共90分,占总分的60%,这是由于所考专业所决定的。当然了,要想拿到满分也是不太可能的,之所以要选择这三个时期的音乐,是为了学生能够演奏出这三个时期的音乐风格和特点,这对于国内很多业余学习的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水平和足够的欣赏曲目等,同时也要求各位专业课老师详细讲解三个时期的音乐,以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音乐,处理音乐。

二、音阶演奏:全部所有七个升降记号的大、小调(和声和自然)的音阶和半音阶,琶音、属七和弦以及减七和弦(大小调均为导七和弦)。这项考试占21分,占总分的14%,也是本专业考试中的重要部分之一,所要求的技术要求,对调性音阶的熟悉;演奏时的准确性和颗粒性;速度的要求。这个部分有可能拿到满分,当然,除了理论知识的扎实以外,还要有刻苦不懈的练习。

三、视奏:会出现多个升降记号(一般不超过五个升降记号)的新谱约20小节左右,满分21分,占总分的14%。对于谱面的所有演奏记号以及速度准确度均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这个项目需要学生在平时就要具备一定的阅读量,也是各位专业老师需要好好考量的一部分内容。

七年级音乐教学总结篇7

初一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小学阶段有明显变化。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参与的积极性比小学时有递减趋向。这一时期的他们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所以,培养学生对音乐浓厚的兴趣,并能坚持学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为此,我力求音乐课新鲜、奇特、活泼。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主要通过"听"、"唱"、"演"、"创"等手段,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体会歌曲的思想内涵,通过图像资料和作品内容来了解各种音乐。

二、教材基本内容分析:

湘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音乐上册共分为八个单元:即第一单元“光荣与少年”;第二单元“美妙的人声”;第三单元“八音和鸣”;第四单元“班级演唱组合”;第五单元“泥土的歌”;第六单元“七彩管弦”;第七单元“在灿烂阳光下”;第八单元“皇帝的新装”;每个单元包括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以及学习和了解音乐文化的广阔天地等内容,这些内容均有机的联系。

三、教学的具体目标(含检测内容与方向):

1、使学生基本上能掌握教材所规定的乐理知识,五线谱识谱,视唱能力有较大的提高。能够表现歌曲,理解、欣赏曲目的主要内容。

2、通过学习歌曲,学生学会用正确的口形,呼吸及连音、断音的演唱方法演唱,掌握一定的音乐技巧,具有认识简单乐谱的能力。

3、通过欣赏,了解几种常见的演奏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节拍、音色、音区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想象力和联想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操。

4、通过音乐教学,突出其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5、多声部合唱的练习和加强。与社团活动相连,理论联系实际,多组织班级和社团合唱活动。

6、引导学生完整地聆听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并展开想象;

7、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模仿来发展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充分利用音乐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

8、在教学中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融合,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价值。

四、教学的主要措施及方法: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七年级音乐教学总结篇8

关键词:音乐审美导入新课学习兴趣情感体验音乐情境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第一点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课标中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第七点为:“提倡学科综合”。课标中指出,“综合应以音乐教学为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设计、反思和改善每个教学环节,就以新课导入这个环节来说,一堂好课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导入作为前奏。导入是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使其产生学习欲望的重要步骤。一个善导的教师,总会重视导入设计,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一些心理学家研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时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在新课学习之前的情境更加重要,它是一节课的开端,其作用能决定这节课的成败与否。导入设计的方式很多,不同类型的课题可以用不同的导入语言和导入方法。但是,只有在正确认识导入新课的意义、遵循导入新课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实际情况,经过教师认真地构思、巧妙设计而成的导入,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音乐教学逐渐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学习中来,从而真正实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为全面提高民族科学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课堂导入环节中要以音乐教学为主线,综合内容要为理解音乐服务。在众多的导入方式中,笔者采用音乐导入音乐,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用音乐导入音乐,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不仅是最好的“老师”,更是学习的原动力。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有积极探究与认识事物的倾向性。

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莫扎特的歌曲《渴望春天》之前,先让学生听莫扎特g小调第40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片段,问学生想到了什么。许多学生立刻想到了他们熟悉的s.h.e唱的流行歌曲《不想长大》。然后通过讲解歌曲音调的来源,导入新课,让学生从流行歌曲联想到古典音乐片段,接下来介绍莫扎特,学习歌曲《渴望春天》。这样让学生对新课引起浓厚兴趣后,展开教学。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茉莉芬芳”。学生进课堂时笔者播放了萨克斯独奏曲《茉莉花》,在音乐声中导入新课。新课开始前,笔者问了学生几个问题:你们知道现在听到的是什么乐曲吗?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呢?(美国作曲家肯尼·迪根据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曲调创作的萨克斯独奏《茉莉花》,整首乐曲洋溢着温暖、亲切的气息。)这样,就让学生们“嗅”着茉莉花的清香,一起吟唱茉莉花的歌曲,欣赏茉莉花的音乐。用学生们熟悉的音乐导入新课,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音乐导入音乐,激起学生情感的体验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是有了情感之后,才去歌唱的。当人们用语言不足以表现自己的情感时,才有了用音乐来表现自己情感的愿望。因此情感体验是音乐能力发展的前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激起情感的情感体验,便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

在学生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故乡的云”时,笔者先让学生看宋祖英的mtv《望月》后,提出了几个问题:歌曲中的“你”是指谁?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通过对画面中异域环境,主人公珍藏的“中国结”,引导学生认识到歌曲中的“你”指的是中国,歌曲表达了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于是,笔者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导入新课“故乡的云”。

在学生学习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心传递”时,笔者先让学生看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中的舞蹈《千手观音》,让学生和电视中的手语老师学手语“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然后让学生欣赏韦唯演唱的歌曲《爱的奉献》。当音乐电视画面上定格在手语老师用手语解说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时,引导学生讨论“爱”的意义: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是博大的,爱能充实生命,爱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了爱才有了温馨和幸福,有了爱,才有了和平和友谊。于是,在浓浓的爱意中,笔者悄然展开了“爱心传递”的教学。

三、用音乐导入音乐,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热情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大量的音乐课堂由于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才使学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一个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难点。

在学生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锦绣江南”时,笔者先让学生听根据白居易的诗《忆江南》谱写的歌曲。虽然教师没有用任何语言提示,但由于学生对这首诗都很熟悉,他们在音乐声中都陆陆续续地把书翻到了此单元。因而,教师在一派“江南美景”中,在婉转动听的歌声中,顺利地展开了教学。

结语

七年级音乐教学总结篇9

小学音乐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让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音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到五年级十七个班的音乐课。从整体的水平看,学生在音准、对歌曲的接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方面学生相对可以,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上课纪律也不错,举手发言的学生很多。执教的十七个班级学生音乐水平这学期明显好转,我在视唱练耳、音乐知识、等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努力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逐步实现全面发展,但还有一部分同学音乐基础知识欠佳。总的来说,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要注重音乐基础知识训练,进一步巩固、完善教学,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感受与鉴赏

1.音乐表现要素

(1)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进行模仿。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作出反应。

(2)能听辨不同类型的女声和男声。知道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

(3)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

(4)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作出相应的反应。

2.音乐情绪与情感

(1)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能用语言作简单描述。

(2)够体验并简述音乐情绪的变化。

3.音乐体裁与形式

(1)聆听少年儿童歌曲、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种体裁和类别的歌曲,能够随着歌曲轻声哼唱或默唱。

(2)聆听不同体裁和类别的器乐曲,能够通过律动或打击乐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

小学音乐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

本学期我担任一至六年级的音乐教学工作,也就预示着我需要把每一个年级所有的音乐课程了解透彻才能教好我的学生,针对上述因素我对自己的工作做了以下几点安排:

一、对自身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1、认真备课,备课时注意与课标相结合。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形式设计丰富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以及表演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

5、多看多听其他的课程,从中总结经验。为教好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使课堂保持愉悦性:

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歌曲的学唱、乐理知识的学习,都要使学生学的快乐。使他们能兴致勃勃,主动积极地投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活动中去。

二、对学生的要求

发声训练部分:这个部分主要是运用于高年级的学生为主,培养练声的兴趣;歌唱姿势要正确;发声要自然,用中等音量或轻声歌唱;按教师的手势,整齐地歌唱;用正确的口形,唱好a、e、i、o、u。视唱、知识、练耳:

1、读谱知识:知道音有高低;知道音有长短;知道音有强弱。

2、视唱部分:能用听唱法模唱歌曲

2、练耳部分:听辩音的高低听辩音的长短,比较各种时值音的长短。

欣赏: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和良好的欣赏习惯。在欣赏中感受音乐的优美、悦耳,产生愉快的感觉。逐步体会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区、音色等表现手段在音乐中的作用。能辨别音乐作品中轻快、热烈、活泼、优美、雄壮、庄严、诙谐等情绪。

我认为在音乐教学中要通过艺术形象来唤起学生对美的共鸣与追求,从而进行审美教育和品德教育。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本学期我会加强自身音乐素质的训练,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我希望通过我的课程可以调动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使爱音乐的孩子感染内向腼腆的孩子,最后可以达到一个整体成绩有所提高共同进步的好局面。

以上是我对本学期的工作安排,我会尽心尽力的对待每一位走进我们学校的孩子,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去爱他们,我相信这样一定可以用的教育教出的孩子。

小学音乐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让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到五年级十七个班的音乐课。从整体的水平看,学生在音准、对歌曲的接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方面学生相对可以,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上课纪律也不错,举手发言的学生很多。执教的十七个班级学生音乐水平这学期明显好转,我在视唱练耳、音乐知识、等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努力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逐步实现全面发展,但还有一部分同学音乐基础知识欠佳。总的来说,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要注重音乐基础知识训练,进一步巩固、完善教学,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感受与鉴赏

1.音乐表现要素

(1)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进行模仿。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作出反应。

(2)能听辨不同类型的女声和男声。知道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

(3)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

(4)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作出相应的反应。

2.音乐情绪与情感

(1)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能用语言作简单描述。

(2)够体验并简述音乐情绪的变化。

3.音乐体裁与形式

(1)聆听少年儿童歌曲、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种体裁和类别的歌曲,能够随着歌曲轻声哼唱或默唱。

(2)聆听不同体裁和类别的器乐曲,能够通过律动或打击乐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

(3)能够区别齐唱与合唱、齐奏与合奏。

(4)能够初步分辨小型的音乐体裁与形式,能够聆听音乐主题说出曲名,每学年2~4首。

4.音乐风格与流派

(1)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和戏曲、曲艺音乐等,了解其不同的风格。

(2)聆听世界各国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一些国家和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

(二)表现

1.演唱

(1)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

(2)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并能在唱歌实践中逐步掌握和运用。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作出恰当的反应。

(3)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

(4)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简单评价。

(5)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4~6首。

2.综合性艺术表演

(1)能够主动地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并从中享有乐趣。

(2)在有情节的音乐表演活动中担当一个角色。

(3)能够对自己、他人的表演进行简单的评论。

3.识读乐谱

(1)用已经学会的歌曲学唱乐谱。

(2)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记号。

(3)能够识读简单乐谱。

(三)创造

1.探索音响与音乐

(1)能够自制简易乐器。

(2)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及其他音源材料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2.即兴创造

(1)能够即兴创编同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舞蹈,并参与表演。

(2)能够以各种音源及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即兴创编音乐故事、音乐游戏并参与表演。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1.音乐与社会生活

(1)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音乐。

(2)喜欢从广播、电视、磁带、cd等传播媒体中收集音乐材料,并经常聆听。

(3)主动参加社区或乡村音乐活动,并能同他人进行音乐交流。

(4)听音乐会或观看当地民俗活动中的音乐表演。

2.音乐与姊妹艺术

(1)接触与了解戏剧、舞蹈等艺术表演形式,认识音乐在其中的作用。

(2)能够结合所熟悉的影视片,简单描述音乐在其中的作用。

3.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1)能够选用合适的背景音乐,为儿歌、童话故事或诗朗诵配乐。

(2)知道一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国家的代表性儿童歌曲。

四、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完整地背唱所学过的歌曲,参与各种演唱活动。

2.能够随着音乐自由发挥想象力,用简单的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表演。

3.感受生活中的音乐,能够运用人声、乐器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4.乐于与他人共同参与音乐活动。

五、教学措施

1.在日常生

活中多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教学水平。

2.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用轻松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喜爱音乐课。

3.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4.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音乐教学总结篇10

【关键词】七年级学情分析音乐课堂艺术

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师本身具有的独特创造力和审美价值走向在课堂教学领域中的结晶,是一个教师在长期课堂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教学技能”、“教学技艺”发展的高级阶段和理想境界。对于一个音乐教师而言,音乐课是音乐教师展示独特风采的舞台之一,在音乐教学中,同样一个教学内容由不用的教师来组织教学,教学效果往往是不一样的。

一、七年级学生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状况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尽可能从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样知”等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学生情况。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刚从小学升上来还不能马上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加上原来的音乐课有些并不是正规系统的训练,学生对基本的音高、节奏、拍、调都知之甚少。音乐课如果单单只是教唱几首歌曲是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的,要通过学唱、练习、赏析、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能对音乐产生兴趣,特别是能学会欣赏不同国家、民族及不同分格的音乐,通过音乐来起到美育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著名特级教师于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可为整堂课的教学定下基调。不同类型的课题可以用不同的导入语言和导入方法。有的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有的可以用提问的方法,有的可以用看录像的方法。有的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有的可以集体讨论....。。我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情境,导入新课。

比如:欣赏我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的主题曲时,我分别播放这四部电视片段,让学生再次观看,兴趣也自然激发起来,不知不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有位名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的语言英具有小说一样的情节,戏剧一样的高潮,相声一样的幽默,朗诵一样的激情。因此,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不仅你要具由较高的专业水平、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教学情感,而且还要具有高超的语言艺术,因为它是推动教学发展的动力,教学内容好比美丽的珍珠,语言就是把珍珠串起的丝线。

教学语言是教学艺术的一个基本而且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主要的教学手段之一。苏姆林斯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不如:竖笛曲《念故乡》中,我深情的朗诵了余光中的《乡愁》,再结合学生们有时不在家的情感体验,然学生理解思念故乡的一种情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果然比平时更加认真。再如:我编成趣味歌谣帮助学生认识音符的名称:全音符像鸡蛋,二分音符小白脸、四分音符像黑人、八分音符翘尾巴.......我鼓励学生在课间游戏时边读歌谣边玩儿。学生们兴致勃勃,枯燥的知识也变得生动起来。

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对象,采用灵活多变的

简洁有效的教学语言加以引导,要加强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优化课堂教学的语言,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给学生增加学习音乐的兴趣,力求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美与音乐美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四、课堂教学的板书艺术

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辅助口语表达而运用黑板上的文字和符号等形式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声语言,是教师口头语言的书面表达形式。板书设计是一堂好课不可忽视的环节,在音乐课的教学中,往往很多老师不重视它的地位,但实际上运用独具匠心的板书设计,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与多层次的教学氛围。音乐教师在板书设计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1)内容科学、准确。尤其在书写乐谱时,要防止差错。

(2)文字简练、条理有序、层次分明。乐谱的位置要安排合理。

(3)针对性强、色彩得当,音符与乐谱线要安排合理。

(4)书写要工整、规范,谱例要规范、美观。

总之,注意音乐课堂艺术的研究与把握,改革和创新艺术教学手段,精心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节,创社浓烈的艺术育人氛围,这对培养、教育和塑造人才将会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关于课堂教学艺术有很多话题值得我们探讨。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