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网络综合治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7:53

加强网络综合治理篇1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成瘾;协同治理

【作者简介】李超民,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讲师,法学博士,湖南长沙410012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5-0051-04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达5.64亿,大学生所占比例为23%,位居职业分布的榜首。大学生已是最主要的网民群体。然而,大学生容易过度上网,因网瘾引发的思想道德问题日趋严重。如何有效整合家庭、高校、社会的教育管理资源,实现社会协同治理网瘾。优化校内外联动治理?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社会协同治理网瘾的可行性分析

社会协同治理是近年来行政管理学的新兴概念。其理论渊源来自协同学与协同论。基于协同学理论。全球治理委员会在1995年将社会协同治理定义为“社会协同治理覆盖个人和公共及私人机构管理共同事务的全部行动”。社会协同治理强调为了解决某个社会问题。政府和非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或公民个人)等多元治理主体,整合各自资源,运用公共权威、协同规则、治理机制和治理方式,共同合作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协同治理凸显多元治理主体,并非独立主体,也并非各自为政,而是讲究优化配置管理资源与要素,力求高效矫治大学生网瘾的动态治理方法。

社会协同治理可被运用到大学生网瘾防治过程中,主要是由以下两个方面所决定。一是社会协同治理要求治理主体必须是多元的,而现实中大学生网瘾防治主体也是多元主体。网瘾成因是多元的。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因素、网络社会管理因素、学校教育管理因素、学生自身因素等等。要想从根本上戒除大学生网瘾必须依靠政府、社会、学校、大学生自身。网瘾治理主体多元是客观事实,这完全符合社会协同治理的基本要求。二是社会协同治理整个过程需要多元主体相互协作,而大学生网瘾防治也需要各治理主体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大学生网瘾防治过程始终是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过程,需要引入社会协同机制,共同治理。传统的网瘾防治方法,仅注重单一主体对网瘾行为的直接干预或治疗。忽视各方法的有机结合。而社会协同治理最终能弥补传统网瘾干预矫治方法的制度设计缺陷。能有效地整饬各防治主体力量分散,优化相互网瘾协作治理的制度环境。所以,在新形势下倡导社会协同治理是防治大学生网瘾的最佳选择。

二、社会协同治理网瘾的体系构成

社会协同治理体系主要由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校园文化管理系统、后勤服务管理系统与校外网络社会管理系统、社区家庭管教系统、社会环境支撑系统共同构成。这些多元主体积极配合、联合行动,最终构建“政府一高校一家庭一个人”的社会协同防治体系。为了直观形象地解析其内部结构,特构建以下结构图:

图1:大学生网瘾社会协同治理体系结构简图

(一)校内教育管理系统。校内教育管理是高校对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教育管理。校内教育管理系统是网瘾社会协同治理体系中的核心力量,对大学生网瘾防治起到决定性作用,其主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校园文化管理系统、后勤服务管理系统。(1)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大学生网瘾行为不是纯粹的思想道德问题,但与思想道德素养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治理大学生网瘾问题,首先需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由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为教育主体。实施针对性强的网瘾防治方法。如由辅导员教师或学工部心理中心教师组织开展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网络道德规范教育以及网络媒体素养教育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2)校园文化管理系统。对于网瘾大学生而言,如何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于丰富其课余文化生活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该系统主要是由文化创造与管理主体共同为网瘾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进而戒除网瘾。同时,校园文化管理系统也可通过文化、科技、学术、娱乐活动,培育优良的校风和学风,进而促使网瘾大学生提高认识,变“要我戒网”为“我要戒网”。(3)后勤服务管理系统。学校后勤服务管理是网瘾社会协同治理体系主要保障系统。当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基本上都实现了服务外包。思想政治教育同业务活动的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综合方式。宿舍与网络中心管理是后勤服务管理的重点。据调查63.6%的大学生网瘾都发生在宿舍。因此,加强宿舍和网络中心管理,严格控制大学生宿舍网络在线时间,力求网络管理规制细化、量化,必然对大学生网瘾起到较强抑制作用。

(二)校外教育管理系统。校外教育管理是社会教育管理者运用教育管理理论与方法。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管理。校外支持管理系统是由多种教育管理系统共同组成的功能完备的有机整体。优化校外支持管理系统,提高社会综合管理能力,对于矫治网瘾具有独特的功效。网瘾的治理主要依靠网络社会管理系统、社区家庭管理系统及社会环境支撑系统。

网络社会管理并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相当复杂的社会治理工程。网络社会管理系统主要是通过加强对网络社会的监管,净化网络社会环境来治理大学生网瘾。中共十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因此,各地工商、公安、文化等行政部门,应加大对网络经营行业的监管力度,尤其是对网吧行业的综合治理,坚决取缔校园周围违规经营的黑网吧。同时,应加强网络监控技术研究,对色情暴力等网络内容予以限制或屏蔽。进而减少大学生网瘾发生的机率。当务之急是建立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和增强专业人才力量。

社区与家庭作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其教育管理具有先天优势。社区家庭管教系统,主要依靠社区的社会工作与家庭教育管理两种途径来治理网瘾。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小政府、大社会”。社区就是大社会。应大力建设社区网瘾矫治中心。建设家庭交流中心、心理咨询室、绿色网吧室、图书阅览室等;还可以运用多种社会工作方法,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会工作,综合防治大学生网瘾。如长沙市开福区通泰街西园社区成立了“金色阳光”网瘾戒除中心,对网瘾大学生及他们的家长进行个案辅导,并通过拓展活动、假期特别行动等系列活动取得明显效果,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家庭教育管理是预防与矫治网瘾的有效途径。总医院成瘾医学科主任陶然教授认为。家庭是否和谐是影响网络成瘾形成的最关键因素。所以家长应采取民主协商的教育方式,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对于孩子正常的多样化的社会心理需求,家长应尽量满足。其次,需要提高父母亲的网络素养。相当多的家长本身就是“网盲”,见到孩子上网就认为是在学习,根本不知道孩子已经网络成瘾。所以。家长如果能够学会运用网络与孩子进行沟通,也有利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与管理。

(三)社会环境支撑系统。大学生网络成瘾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支撑系统作为校外支持系统的子系统,主要是通过净化和优化社会风气,促进形成良好健康的社会大环境,消除社会不良环境对大学生的负作用。其主要依靠加强教育行政环境支撑、政策导向支撑及社会舆论、社会网瘾矫治机构规范管理等措施进行。(1)教育行政管理改革。一是教育管理体制革新。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普遍强调行政教育管理方法,容易引起大学生心理负载。许多大学生容易采取抵触、放弃等极端方法,将自己的兴趣转移到网络世界中,谋求网络社会的快乐。因此,需要革新教育管理体制,构建多维评价体系,强化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二是社会就业管理。大学生就业难是高等教育最明显的问题。社会期望高和就业压力大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外在因素。大学生为了逃避就业压力,乐于“寻网解愁”。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大学生就业管理,落实就业配套政策,优化就业支持体系,多渠道扩大就业率,舒缓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弱化网瘾形成的社会因素。(2)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这里所指的企业是指与网络产业相关的企业。大学生网瘾与网络信息源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企业是网络信息产生、监管过滤的首要部门。一是网络媒体企业应加强行业自律,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建立规范的行业自律机制,自觉维护网络安全,坚决抵制恶性网络行为。二是网络信息的筛选过滤。网络企业应该严格把关网络信息的采集和制作过程。坚决杜绝虚假色情暴力等不良网络信息的传播。三是建立网络游戏分级与审查的非营利组织。网络游戏成瘾在大学生网瘾类型中比率最高。作为从事网络游戏产业相关的企业,也应负一定的责任。在我国网络游戏并没有进行严格的等级分类,许多大学生过早地涉入暴力、色情网络游戏。对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我们可以仿效日本、韩国、美国等网络游戏产业发达的国家。建立“网络共同体特别委员会”、“媒体评等委员会”或“娱乐软件定级委员会”等部门负责网络游戏行业自律和分级审查,对网络游戏进行分类严格管理。(3)社会舆论导向。大学生是网络成瘾的易感人群,而社会对大学生网瘾问题重视不够。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使全社会重视大学生网瘾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弘扬科学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倡导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努力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其次,要注重发挥网瘾专家的作用。网瘾专家对网瘾问题最有发言权,他们的言语代表了最权威的声音,也能够最大范围地引起家长、学校及学生对网瘾问题的重视。(4)规范管理社会网瘾矫治机构。我国已经拥有300多家各类网瘾戒除机构。但多数网瘾矫治机构都存在资质认证混乱的现象。因此,需要对网瘾矫治机构进行规范管理,加强行政审批监管,呼吁国家尽快出台网瘾矫治机构审批法律。让网瘾矫治机构的建立与管理有法可依。(5)建设文化基础设施。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改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体育、休闲、娱乐、图书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可以扩大大学生休闲活动的场所,也容易转移大学生文化活动的兴趣。使大学生走出网吧。远离网瘾。

三、社会协同治理网瘾的联动机制

大学生网瘾问题并非只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它还反映了政府、学校、家庭管理参与不足等问题。因为校外治理主体获取的网瘾防治信息是极其有限,而校内治理主体掌握了大量的资料,所以加强网瘾防治工作的联动显得尤为重要。

(一)多元治理主体积极参与。

治理大学生网瘾,仅依靠学校难以根治,需要学校与社会良性互动、通力合作,形成多元网络主体参与格局,才能有效治理网瘾。大学生网瘾治理的多元主体主要有:(1)政府作为参与主体,是大学生网瘾治理的主导者,能够通过制定相应的法规,强化网吧、网络监管工作;同时应积极营造合作互动的良好氛围,支持和推动非政府主体参与大学生网瘾治理工作,充分发挥积极的具体管理功能。(2)非营利部门是处于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的组织机构。与大学生网瘾防治工作相关的非营利部门主要有学校、社区、网吧行业自律会、网络企业协会等。这些组织机构主要负责大学生网瘾防治的具体工作,一方面,各部门协助政府做好网瘾防治的宣传、指导、监督等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还需向政府及时反馈与网瘾防治相关的信息、意见与建议。(3)与大学生网瘾治理相关的私营部门主要有网吧行业与网络文化企业。网络内容是私营部门追求经济利益的载体。私营部门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注重网络内容的社会效益,尽可能地提供绿色的网络文化产品。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明需求。并在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下积极净化网络环境,从根源上消除网瘾问题。(4)与大学生网瘾防治工作相关的公民参与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大学生、专家学者、志愿者等。这些参与主体根据自身的不同特点,可以发挥不同的功能和作用,能有效弥补政府行为在网瘾防治中的缺陷。

(二)校内外沟通与协调。校内外联动治理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各多元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协调。在大学生网瘾防治过程中。沟通是为了实现多元防治主体思想的统一。而协调则是为了实现具体治理工作的统一。各治理主体要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力量的单一和薄弱,在政府相关部门主导下,将各种社会力量凝聚成一股防治“合力”。(1)内外联动综治中多元主体的沟通。大学生网瘾治理主体间为增进彼此间了解、传递网瘾防治信息资源、培育并统一防治合力而进行相互交流。在网瘾治理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沟通各防治主体难以共同制定防治策略,使整个网瘾防治体系出现各自为政、结构失调、功能紊乱等现象。因此,沟通在内外联动综治中犹如将分散的独立主体,串联成一个有机合作整体的“红线”。(2)内外联动综治中多元主体的协调。多元治理主体为实现综治目标,采取互相对话,相互交流等各种措施调节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达到网瘾防治的共同目标。例如,可以通过大学生网瘾防治论坛等方式来搭建政府与非政府主体之间的沟通协商平台。协调也需要讲究方式与技巧,要学会聆听不同的意见,以诚相待,把握时机。通过具有艺术性的沟通技巧来开展网瘾矫治工作。

加强网络综合治理篇2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思想政治教育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04.175

[中图分类号]G641;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2

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其中20~29岁人口占比为29.9%,学生网民占比为25.2%,均为同类型对比中最高比重,大学生网民是中国网民的主力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在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网民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网络意见领袖”在舆论导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意见领袖”是传播学中的概念,“在每个领域和每个公共问题上,都会有某些人最关心这些问题并且对之谈论最多,我们把他们称之为意见领袖。”而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是大学生网民中的佼佼者,他们能熟练运用网络技术,在网络中拥有极高的活跃度,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独特的话语风格和言论内容吸引众多大学生网民的追随,在网络信息的传播中拥有话语权并影响舆论走向。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是真实存在的,但由于网络的匿名性、自发性,这个群体容易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忽视。

1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发展现状

1.1个人综合素养良莠不齐

在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中,有些是学生干部、团体骨干,他们本身综合素质较高,拥有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分辨是非,在网络舆情中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有些网络意见领袖“更具草根性,在政治信息辨别力和洞察力上缺乏实证研究的能力”,有的言辞过于偏激,容易在发生网络事件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的个人综合能力尤其是政治素养和媒介素养均有待提高。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普遍问题还在于:第一,他们正处于18~22岁的人生阶段,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是逐步向成熟期过渡,他们思维敏捷、热衷新事物,但缺乏判断,政治立场更容易受到影响;第二,他们的知识储备不全,信息爆炸的社会,如果想成为真正的网络意见领袖,不仅需要快速占有网络信息,更需要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各个层面进行理解和消化,知识的匮乏导致了他们理解的偏颇,容易在信息传播中导致偏向;第三,大学生网民太过于依赖网络,而网络意见领袖则由于能在网络中找到存在感和成就感越来越远离现实社会,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的缺失导致了他们人格发育的不健全。

1.2高校网络监管机制不全

教育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对网络新应用的研究和应对,及时掌握师生在校园网、主流社交网站及微博、微信上的动态,形成覆盖全面、及时准确、正确引导、有效管理的高校网络信息管理机制。”。当前,高校的网络管理手段逐步加强,学校官网、官微、官方论坛大多采用实名制认证、发帖监控、动态监控的方式进行监管。但是大多数高校更重视学科和专业的建设,对于网络的监管比较欠缺。目前高校的官方网络平台一般由学校宣传部门负责监管,而学校其他部门一般都拥有自己的网站、微信平台,而对于这些二级网络乃至三级网络,高校的监管是不够的,网络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缺乏、反馈机制不通畅、处理周期太长是目前高校网络管理的现状。对于学校一级网络的管理,目前仍停留在发帖置顶、删帖或筛选留言的阶段,因此,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监管的滞后是极其不协调的。在对于网络意见领袖的监管方面,高校的网络监管机制更是缺失的。

2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培育的作用

2.1变被动干预为主动引导

以往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干预体现在网络事件发生时或发生后,而网络信息传播速度之广、影响之大,令人难以想象,高校网络事件响应的速度往往又较为滞后,这造成了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舆情干预上。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培育一方面可以在网络舆情发生时迅速响应,通过对网络意见领袖进行信息的解读和澄清,迅速将消极影响降到最低,充分利用他们的网络传播能力和号召力带动广大学生网民,引导舆论走向。另一方面是,通过主动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引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多方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即进行引导和培养,将他们积极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

2.2变官方为多层传播

高校对于大学生网络思想阵地的占领、信息的多体现在官方渠道,如官方微博、微信、网站等,虽然官方消息具有权威性、可信性,但大学生在非官方渠道中更为活跃,而他们中意见领袖的话语往往比班主任、辅导员的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加强对于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培育,无疑是在官方渠道以外开辟了无数个“信息站”“t望台”,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可以运用自己的微博、微信对官方信息加以解读并进行二次传播,无疑能扩大信息传播的影响力和范围。

2.3变“任由发展”为“为我所用”

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发展目前呈自发性,很可能随着某一个话题而涌现,其身份不容易被甄别,而对其的监管则更是无从谈起。学生在班级组织中被严格管理,在网络世界中却可以任意为之,长久看来,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培育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可以让虚拟的传播变得可以预见,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政治观念、媒介素养、整体人格都是经过严格筛选把关和培养的,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马克思主义的舆论观,在整个信息传播的链条中处于重要的环节,不仅可以调整信息传播的内容、范围,还可以及时控制舆论发展的态势,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主动地位。

3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培育的路径

3.1政治方向引导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个体发展的功能,对塑造人的品德、促进人的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引导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往正确的政治方向上来。“要提高高校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就要引导他们形成马克思主义的舆论观。在当今社会,崇尚言论自由,人人都是传播者,但却并非所有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传播培训。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在网络生活中凭借自己的网络技术、网络活跃度和言论水平自然成为意见领袖,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管理部门并未过多干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把好思想政治关,从源头上进行引导。一是通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二是利用各种激励手段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三是坚持个人意见与主流意识相结合,在充分尊重个人意见基础上积极疏导,确保大学生意见领袖所发表的意见符合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要求。

3.2行为规范约束

网络世界虽是虚拟的,但必须符合社会规范,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使人遵循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用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首先,要加以甄别,国内学者研究得出“基于时间变化图的网络意见领袖识别算法”,可以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效识别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对于真正的网络意见领袖,要充分加强沟通并搞清楚真实身份;第二,要将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纳入管理机制中,采取奖励、惩罚、监督、评价等手段加强管理,约束其网上行为,对于积极正面向上的网络意见领袖,给予线上线下的双重优待,优先解决其学业、就业等问题,对于长期持负面言论且初步教育无效的网络意见领袖则要采取暂时封贴等措施,防止其言论扩散;第三,对于信息传播的范围和内容给予明确规定,哪些可以传播,哪些不可以传播,给予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在政策可接受范围内最大程度的言论自由。

3.3综合能力提升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还指出,要大力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目前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综合素质良莠不齐,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第一,政治敏感度和洞察力,要培养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政治素养,哪些信息该传播,该怎样传播,是否该第一时间传播,要抓住信息传播的最佳时间点,从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敏感地捕捉到受众感兴趣的信息,并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自觉;第二,知识储备能力,作为网络意见领袖无疑要占有海量信息,并及时反应,对于信息的处理和解读则建立在占有大量知识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帮助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提供知识和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加强知识储备,在信息传播中及时补充;第三,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加强逻辑思维训练,信息的传播和语言的组织要经得起推敲;第四,信息实证能力。对于网络信息不能轻信和传播,应当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辨别和澄清,从官方途径获得第一手资料、在实践中检验、到权威部门寻求解释、对信息进行反复甄别和验证;第五,舆论引导能力,能够预知事件的走向并及时加以控制,有效利用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身份和话语权带动和引导普通大学生网民及其舆论。

3.4个体人格塑造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并不排斥人的个性发展,而是把人的个性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培育中,可以充分尊重和发挥他们的个人意见和特长。但针对大学生自身发展而产生的生理、心理和人际交往问题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引导,作为领袖,他们还应在人格方面得到全面提升。首先,在心理发展方面,要引导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遇到事情冷静对待,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进,要利用理性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在面对自身的挫折和打击时能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面对问题,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绝不把自己的消极情绪带到网络中去。第二,在生理发展方面,合理饮食,规范作息,保持每天进行体育运动,控制上网时间,劳逸结合,要及时回归现实生活,不可沉溺于网络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多组织一些线下活动,帮助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提升身心素质。第三,保持现实人际交往,采取线上线下双互动的形式,通过组织读者见面会、座谈会、分享会等活动,把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拉入现实生活中,增强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避免由于沉溺于网络世界而造成的实际生活能力退化,同时也可增强意见的现实感,让网络信息在面对面的交往中越辩越明。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6.

[2][美]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伯纳德・贝雷尔森,黑兹尔・高德特.人民的选择[m].唐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彭琳,邓国峰.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机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2).

[4]教育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Z].2016.

加强网络综合治理篇3

【关键词】网络法治化治理实现【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

2014年2月27日,我国成立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同年10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网络行为。”这标志着我国将网络社会的管理纳入了法治化的轨道。切实加强网络社会法治化建设,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实施依法治国面临的重要目标之一。

网络社会具有开放性、虚拟性等特征

网络社会的开放性特征。网络社会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性是最为显著的特征。在网络社会中,面对所有的公众体现出的平衡,所有现实社会中自然条件的限制被忽略,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拥有自由、平等的沟通权利,这也是网络社会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网络社会的信息资源特征。网络社会的开放性,决定了其信息资源的特性。在开放的网络社会中,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深度共享。网络社会涵盖的信息资源,渗透入现实社会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因此,信息资源成为网络社会最为重要的特征。

网络社会的突破时空特征。网络社会突破了现实社会时空的限制,全球传统的时空阻隔被网络社会演变成“地球村”。这种突破时空的特征,改变了全球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模式,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被改变,新的时空观正在形成。

网络社会的虚拟性特征。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拓展和延伸,其虚拟性的特征表现尤为明显。网络社会中对现实的描述,来源于现实社会,但却区别于现实社会,表现出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反映了人们对于现实社会无法实现情景的真实体验。

我国网络社会管理和治理机制还亟待加强

网络社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社会深入持久的繁荣,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但我们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网络社会发展中带来的种种问题和弊端已经开始显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网络社会发展中突出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网络社会的法治化建设,保证其健康、良性的发展。

我国网络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网络社会违法犯罪现状令人堪忧。近几年来,我国网络社会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1-2015年度网络违法犯罪大数据报告》显示,从网络犯罪种类、涉案金额、作案手段、涉案地域以及受害权重等方面数据来看,呈现出急剧增长态势,特别是网络电信诈骗案件。可以说,网络犯罪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毒瘤,危害社会公众安全的幕后推手,坚决打击网络犯罪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积极开展对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教育,构筑起一道坚实的思想道德防线。然而,网络社会的开放性、隐匿性和虚拟性特征,为一些试图败坏道德风尚、毒害青少年、腐蚀社会肌体的不法分子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利用网络传播低级趣味、恶意造谣中伤社会制度、宣扬腐朽的道德观念,严重地腐蚀了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健康心灵。

我国网络社会的飞速发展,也暴露出我们在管理上的不完善,我国网络社会管理和治理机制还亟待加强。政府作为网络社会的管理主体,虽然能够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和治理机制,但依据社会治理的力度明显不够,加之机制和体制的建设不能做到创新发展,“重政府轻社会”现象依然突出,社会化参与治理程度不足。多头管理和寡头管理现象尤为突出,协调机制的偏离导致应变能力不足,无法适应网络社会监督和管理的新形势和新变化。

先后出台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等多部法律法规,一定时间内为我国的网络社会法治化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据和管理保障。但网络社会的飞速发展,对法律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决定了网络社会的监管法律法规必须与时俱进,努力突破立法质量不高,时效性及针对性不强的瓶颈问题,解决社会公民参与立法与制定行业、社会组织自律问题,以及国家安全战略与网络安全问题等一系列相关的问题。

推进我国网络社会法治化的有效路径

网络社会不是法外之地,而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开展我国网络社会的法治化建设,通过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和统一实施,来真正发挥网络社会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利器。

发挥政府管理职能,倡导社会责任担当。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立,标志着网络社会的治理已经被中央纳入我国法治化建设的整体战略。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下,政府部门要加强管理部门的优化和整合,实现网络社会政府管理职能的创新和发展,积极开展部门之间的协同和联动,发挥政府职能,提升政府监管能力。同时,政府要积极倡导全社会积极参与网络社会的社会责任担当,互联网企业、全国的教育部门、网络运营商以及社会各团体,要以维护网络社会安全为己任,牢记自身承担的社会道义和责任,在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下,共同构筑健康、和谐的网络社会发展空间和环境。

持续强化依法治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网络社会的法治化,要持续强化依法治理,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顶层设计部门,要依据网络社会发展实际,用依法治理的理念和思维,实施依法治理的创新。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社会化的法律支撑,来形成网络社会治理的有序化和常态化。在网络社会执法上,要长期保持高压态势,全面提高违法成本,依据法律法规的实施,不给任何网络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推动网络社会长期持久的和谐发展。

构建法治建设合力,持续开展综合治理。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综合治理,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总结出来的优秀成果。在网络社会法治化的过程中,要积极构建法治化建设,持续开展综合治理。要积极通过坚持综合治理,来实现网络社会法律与道德的f同共治。通过综合治理来引领网络舆论、占领网络阵地,来逐步实现网络法治文化的创建。用综合治理的手段,来实现网络运行部门的利益协调,鼓励社会的参与治理,加强互联网企业的行业自律,用社会化的自律性规范来推动网络社会的深度治理,努力把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变成社会公众的自觉行动。

加强市场审核监管,突出源头管控手段。在网络社会的法治化过程中,要突出开展并坚持源头治理,加强市场审核与监管,运用源头的管控手段,构筑网络社会法治化的第一道“防火墙”。要重点抓好互联网企业的产品市场准入审核,完善互联网企业许可证和备案手续的审查与监管;要加大网络综合服务监督管理平台建设力度,利用平台实现网络社会监管的有效接入,满足网络社会监督和管理的服务要求,建立起实时有效的网络管理响应机制,实现网路社会管理的无缝对接和无盲区监管,保证网络社会管理监管的广度和深度。

(作者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孙佑海:《“数字立国”,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中国信息安全》,2016年第4期。

加强网络综合治理篇4

关键词:网络文化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对策

在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地应对挑战,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要抢占网络这个阵地,加强对网络的监督,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更好地引导高校学生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网络文化的概念界定

1.网络文化的涵义

网络文化是建立在网络传播基础上的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的信息文化。我们对网络文化的理解是: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作为物质载体,以网民为主体,以虚拟空间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为基本技术手段,由人类创造出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1]

2.网络文化的特征

第一,虚拟性。在网络空间里,任何网络个体都是虚拟的。在广阔的虚拟空间里,从事个人的创造和体验,人们在网上往往不以真实的身份相互交流,在虚拟的媒体载体里,各国民族文化繁衍出更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2]

第二,开放性。网络文化是全球同步的文化,没有国界和地域上的限制,内容也是开放共享的。因为网络,人们在文化的交流上可以不受时间、地域上的限制,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文化类型,而网络本身所具有的自由特性也使得网络文化具有了开放性的特征。[3]

第三,交互性。网络传播是一种直接双向的信息的互动方式,这种方式突破了人类信息交流单向式的模式,让信息的流动得更为广泛和自由,使得网民既可以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也是信息资源的创造者。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形成要求一致的或社会需要的思想的实践活动。[4]

二、网络文化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网络文化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境因素。它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诸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1.网络文化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冲击

随着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受其影响越来越大,传统思想理论的单向灌输和榜样激励机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受到了冲击。传统的传授模式一般重在说教,我讲你听,缺乏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很难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并且容易缺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感情交流和心灵沟通,信息反馈慢。这也许是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在高校受到学生冷落的原因之一。因此,在网络文化环境下有的放矢地进行启发式教育、引导式教育,优化教育模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2.网络文化环境的丰富性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

网络文化环境的开放性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性,在宽松的网络文化环境下,对信息源的监控以及对信息的过滤变得困难,各种各样不良、不实的信息,能够快速传播,信息的质量无法保证。于此同时,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和隐蔽性,使个体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显著增强了。另一方面,西方社会文化的渗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很大的的负面影响,使得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这容易导致理想信念动摇、道德滑坡,产生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网络文化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网络上信息面广、信息量大、知识丰富,同时其更新速度也比较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知识水平欠缺或计算机技术有缺陷,则就可能不太会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来提高自己或教育学生。因此,在网络文化的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在网络技术上不断提高自己。

三、网络文化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网络文化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冲击,因而创新教育模式势在必行。可在两个方面加以调整和改进。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突出网络的育人功能。比如,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受学生欢迎且知识面广的老师,以真实身份或以虚拟身份进入网络,通过与学生讨论问题,及时回答学生在生活、感情等方面的困惑,做一些人性化的引导,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在课堂上,通过主动引导和平等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种平等互动的双向交流方式,会加大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2.加强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网络监控机制,抢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在对网络的监督与管理上,应尽早建立起适合高校自身发展需求的、并可以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有效监控的监督机制,管理制度。加强对网络优秀文化的宣传,对网络信息实施监控和管理,及时过滤并删除掉网上的垃圾信息,净化网络环境;通过建立专门的价值观教育网站,设置一些他们更富趣味性的板块,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学习和提高文化素养的轨道上来;要在校园网上旗帜鲜明地开展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的宣传教育,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5]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在网络环境下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在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可在两个方面加以调整和改进。一方面,增加高校网络设施投入。高校要给教育工作者建立专业的网络学习环境,并定期开设学习班,让其学习专业的网络文化知识及技能,增强其网络舆论引导水平;另一方面,加强自身素质培养。除了掌握必备的网络相关知识,还要多实践、多思考,与时俱进,适应时展的需求,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元林著.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网络传播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2011:35.

[2][3]王煊,赵维.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人民论坛,2010(29):250.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

[5]李德敏.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2(03):62.

加强网络综合治理篇5

实现五大目标,突出五大举措,落实五项工作。

(一)实现五大目标:

1、社会政治稳定:围绕“平安街道”、“平安村居”创建,全面实现全街道的稳定。

2、刑事、治安案件有效控制:加强防控和打击并举,使各类案件下降,青少年犯罪率、归正人员重新犯罪率控制在全市平均数以下,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

3、社会矛盾及时化解:集中精力抓好工作,有效化解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在矛盾纠纷。

4、基础建设扎实有效: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全面推进综治进村(居)、进学校工作,建立农村、学校、民企综治工作室。

5、普法工作有新突破:全面开展“五五”普法工作,突出宣传重点,丰富宣传活动,扩大宣传成果。

(二)突出五大举措:

1、严密社会面的巡防,“打运动战”。以巡查队、护村队为主体,开展“百夜巡逻、百人参与、百企防范”的“三百大巡防”活动,分辖区、分地段、分责任地在全社会面上巡逻,做到“白天见警车,

晚上见警灯”,增强威慑力。

2、加强重点地区、重点时段防控,“打阵地战”。加强综治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绿化“平安村居、平安单位、平安街道”工作,建立治安领导网络和巡防“网络化”,形成群防群治的“网格化”。加

强下罗村的“技防”试点工作。

3、强化重点环节的管理,“打攻坚战”。加强出租私房的管理,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对流动人口、闲散青少年、刑释帮教人员的教育、管理、帮教工作,取得整治工作,稳定一方的效果。

4、落实化解工作,“打预防战”。落实责任制,落实大排查,开展大调解。全面开展大排查工作,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落实“三包”措施,运用人民调解、领导包案等手段,做到“三不放过

”,即:包案件、包化解、包防范,做到责任不落实不放过,情况不搞清不放过,问题不解决不放过。

5、扩大宣教成果,“打攻心战”。全面开展“普法”教育,加强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群众的法律知识教育、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做到普法工作进讲堂、进路道、进生活、使宣教工作深入人心,

入耳入脑。

(三)落实五项工作:

1、抓住一条主线。抓住全力建设“平安街道”这条主线,坚持在发展中找位置,在创新中求突破,在服务中争主动,坚持对法律负责,融打击、防范、控制、管理、服务于一体,增强群众的安全意识和

防范意识。

2、落实二个重点。①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要着力研究街道各种刑事犯罪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把集中行动、专项整治和日常排查打击结合起来,真正把严打整治和社会稳定落到实处。②实现、维

护群众利益,大力加强、接访、劝访工作。切实发挥街道服务中心的作用,建立健全工作的月排查制度、应急预案处置制度、重大报告制度、领导约访下访等制度。

3、完善三项运作机制。①社区综治警务机制。在各社区建立综治警务室,配置若干综治干部、民警、司法所人员,实行合署办公,警力前置,确保各社区不发生和各刑事案件。②归正人员安

置帮教机制。在全街道开展“暖心工程”建设,建立完善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基地和安置帮教协会,实现安置市场化,帮教社会化,形成基地化,完善人性化。③普法学法机制。健全和完善各级干部学法

制度,政法干警进村入户送法律制度,中小学法制副校长定期上课制度和外来人员相对集中的村居、企业成立法制学校,全面开展法制大宣讲。

4、强化四项基础。①进一步加强隐蔽战线斗争,按照“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理得好”的要求。坚持不懈抓好对“”、“东方闪电教”等组织的斗争,认真落实防范措施,继续加大打击力

度。②进一步加强政法综治队伍建设。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干部队伍”的要求,我们要建设一支“人要精神、服要整洁、说话和气、办事公道”的

高素质的综治干部队伍。从而实现纠纷调处不出村,问题早了结,德治法治建设更健全。③进一步加强涉毒人员和两劳回籍人员的帮扶工作。做到领导重视,责任落实,全民发动,吸毒人员落实尿

检和四位一体制度,归正人员实行人性化管理。④进一步树立“科技防范”的理念。以社会面、居民区和单位内部的防范工作为基础,以案件多发的人群、区域、行业、时段为重点,加大投入,提高防

范的科技含量。

5、构建五大网络。①民主法治网络。在全街道全面推行“四民主、二公开”,健全村级自治组织,规范自治章程,从“让民作主”转为“由民作主”,全面推进村级民主法治建设。②动态管理网络。扩

大群防群治力量,按要求配齐配强专职民防治安巡逻队伍,完善专职村级民防队和巡逻队,重点路段、重点部位设立治安岗位,探索社会治安市场化管理,使岗位职业化、报酬货币化、职权契约化,形

成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动态管理网络。③外来人口管理网络。在外来人口集聚地建立1-2个集中居住管理示范点,对外来人口实行市民化管理、亲情化服务、人性化执法,尝试外来人口公寓式

管理模式和建立外来人口维权服务中心,集中力量解决好一些企业拖欠克扣外地务工人员工资、劳动条件恶劣、劳动安全和职业病防治没有保障等突出问题。④治安协作网络。与相邻乡镇、街道建立和

完善治安协作网络,开展联合建立治安协作组织,联合创建平安乡镇,联合整治突出治安问题,联合预防矛盾纠纷案件发生,联合调处毗邻地区的矛盾纠纷和不安定因素的“联建、联创、联治、联防、

联调”活动。⑤情报信息和矛盾纠纷排查网络。加强街道、村两级信息员队伍建设,创“黄包车特情”信息系统,扩大情报信息来源。进一步落实“杜桥经验”,对矛盾纠纷实行统一受理、分口管理、

依法办理、限期处理,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纳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总体思路

加强网络综合治理篇6

[关键词]网络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e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17)03-0079-03

网络已然走进武警校园,成为学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给武警院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严峻挑战。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及其信息的良莠不齐极易导致学员思想松懈,进而造成泄密事件发生,也容易使学员受到网络错误思潮和言行的腐蚀侵害。这就增加了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

一、武警院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概况

一直以来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模式是以政治理论课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以学员连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基本单位,围绕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形成了学员连、课堂、家庭三者共育的军队特色,这种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社会环境的日益多元化,武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滞后于新时代的需求,且院校学员生源的复杂性增大,学员的思想成分也表现为多元化,武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1.武警院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

武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面广,主要包括相关理论课程的设置、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及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课程设置上,包括政治理论课、党史党建课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课。在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上,主要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和《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除了传统式的课堂教育外,还兼以党(团)组织活动的形式,由院校相关政治机关部署安排,并由各学员旅、营、连具体组织实施,包括随机的教育引导、群众自我教育、仪式庆典激励、专家心理教育疏导等形式进行相应的主题教育、专题教育和经常性教育。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方面,武警院校有着专职的政治干部,各学员旅、营、连配有对应编制的政治委员、政治教导员和政治指导员,政治干部各司其职,一般采用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方法;相关教学系、教研室根据编制配有政治教员若干名,主要担负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另外,近几年来,一些院校已经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求出发,以网络平台为媒介,开发并利用了网上警史馆、网上论坛、网上监督等功能,有力地推动了武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息网络化问题。

2.武警院校学员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身处于一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开放性信息网络化环境中,武警院校学员思想和生活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且这种影响是多方位的。面对这些新情况,学员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教育内容上,空洞宽泛而单调。如缺少学员心理健康的培养和锻炼,忽视了人际关系处理和人际交流技巧的教育;仅注重教育内容的先进性,缺乏对学员思想层次的客观认识,忽视了教育对象的独特性;重视培养学员一切行动听指挥,致使学员个性思维得不到充分自由发挥,也不利于学员身心健康发展。第二,在教学方法上,缺乏灵动性。主要是以从说理引导法为主,自我教育法和实践锻炼法为辅,易导致武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性不如人意,加上教学手段简单,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仅仅用到了现代网络传媒的部分功能,比如信息传递等;在运用校园局域网开展活动时,由于忽略了对网络舆情的重视,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展开网上讨论沟通,也没能在“网下”的现实生活中进行及时落实并反馈教育效果。第三,在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方面,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培养机制仍不够健全,其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学员连政工干部偏向于年轻化,他们中间的大部分自身就不具备做好各项复杂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综合素质,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运用缺乏相应的专业经验。

二、网络信息环境对武警院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近年来,武警院校的网络信息化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加之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为军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结合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并且网络信息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在一些军校中开展起来,通过武警院校校园网的建设和对教育信息的严格控制,从而实现用符合武警院校要求的网络信息来熏陶学员的思想价值观、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目的,使其形成符合网络信息化条件下军队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

1.网络信息环境给武警院校学员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发展机遇

首先,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来自于社会各个领域的最新知识都能呈现在这一网络平台上,其信息化的高容量大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也为学员汲取这些优秀的文化成果和先进思想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借助这一公共平台,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其次,网络信息化多样性的学习方式也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这不同于传统的说教式的教育模式,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够最大限度地运用网络这一载体,利用网络自由性的优势,采取多元化形式,融趣味性、思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接受学习和思想教育的自主性;最后,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的自由开放性和学习环境的平等性,加之网络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获取有效信息便利性,也极大地扩展了学员的学习空间,学员可以在网上搜索相关教育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不仅增加了自我教育的机会,也缩短了教育者和学员的心理距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够以信息网络为交流媒介,且不受时空控制,能及时进行网上交互式远程沟通和交流,打破了以往传统的一对一的针对性教育方式的局限,实现了教育双方问的多变平等互动,更有利于发挥网络信息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效应。

2.网络信息环境对武警院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严峻挑战

在网络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下,网络的开放性深刻地改变着武警院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就使得军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不同意识形态的相互碰撞所带来的多重挑战。第一,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会影响到学员的人生价值取向。由于目前网络环境仍缺乏规范性,网络上存在着一些道德败坏、精神空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生活方式信息。如果学员道德自律的能力不够,这些信息污染势必会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造成侵蚀,对他们的身心造成负面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受到削弱;第二,网络信息化平台也给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权威地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借助于多元化的网络学习平台,学员自我教育的自主独立性大为增强,另一方面,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军队网络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系统的网络技术,面对网络多元信息和知识,不知如何择取,在获取和利用信息面前由主动转为被动。思想政治工作者所接收的信息迟于或少于学员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这也会造成学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低下;第三,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威胁到军校正常的政治纪律安全,网络渠道的多样性会混乱军校思想政治舆论导向。有时,网络信息的多元性也会干扰思想政治工作者作出相关决策。

三、网络信息环境下武警院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和建议

武警院校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实现我军和谐稳定,促进军事人才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武警院校学员的教育和培养,直接关系到我军后备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为此,我们应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充分重视和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积极研究和探讨网络信息环境下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

1.树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抢占网络教育阵地

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首先要对网络信息化有清醒而全面的认识,正确看待网络给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影响,不断更新观念,摒弃传统的灌输教育方法,果断抓住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契机,将网络信息平台作为军校重要的思想舆论和教育阵地。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e极掌握网络导向的主动权,在充分认识到网络信息环境的开放性、时效性和虚拟性特点的基础上,把网络办成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旋律以及塑造美好心灵的阵地。其一,要积极开辟具有武警院校特色的主题网站和思想政治教育专栏,增强相应的红色网站服务功能。比如建设网上院史馆或者网上警史馆,使学员了解部队历史并传承部队的红色血脉,增加学员对网站的认同感。其二,利用网络平台的互动性,健全各类即时交流平台。如建立“指导员辅导站”“心理咨询室”“谈心网吧”等网站栏目,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时间和空间,打破传统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不平等地位,使双方更加平等互信。学员连的干部应建立工作交流信息网,为连队和家长之间建立网络即时沟通公共平台,如改用别名而不透露部队信息的微信群等,加强校方、学员连和家长的联络,互通有无,三方一起共同做好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引导学员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由于军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与其教育活动能否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和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要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者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要培养政治合格、素质全面、能力过硬的学员连政工干部,必须加大培训力度,对其进行不懈的专业素养教育与培训,定期并定量开展职业素质比赛活动,增进各连队政工干部之间的技术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积极创新选人用人机制,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学员模范骨干充实到网络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岗位中去,以造就一支熟练进行网络技术操作的专业工作队伍。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学员如果道德自律和信息辨别能力不够,很可能会偏离道德的轨道。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重学员道德自律能力的培养,如引导学员制定自律性公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竞答活动等,使学员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网络自律的教育。而且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培养学员强化网络法制意识和道德约束时,要适时监控,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引导他们的行动不仅符合军校学员的日常规范,也要符合网络信息环境所要求的信息道德规范。

3.努力搭建完备的校园网络平台,健全网络安全环境建设

建设完备的校园网络平台,首先,要加大必要的相关硬件设施投入,建设和完善武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平台体系。没有必要的硬件投入,网站平台建设就会大打折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无从谈起;其次,要加强网络文化产品的开发,积极开发符合武警院校学员特色的典型示范教育软件来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网络真正能成为向学员传播先进文化思想阵地。最后,创建一种网上网下联动,全范围覆盖和即时关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加强“网上”和“网下”工作的互效性,这样才能发挥现代网络与传统教育相结合的整体效应。

由于网络信息的广泛性决定了网络信息的无处不在,其信息内容含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此更需要净化军校校园网络信息环境,加强军校校园网络安全防范建设。一方面,以“技”治网,建章立制,完善法规和惩戒机制,注重网络信息安全防范。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从网络运行方式以及网站点击率高低等方面对各部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系统的评估考核,完善效果测评体系,通过量化方式显示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同时,必须注意正确处理自由与约束的关系。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意识到,与网络制度规范的刚性相比,网络文化具有包容性,因此不能一味地强调网络安全环境建设,采取高压和强制性手段规范学员的思想行为,而忽视网络自身文化建设。作为武警院校的学员,也应当强化信息安全意识,自学遵守相关网络法律法规和信息安全保密守则,为武警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加强网络综合治理篇7

论文摘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党中央、国务院对高等学校提出的要求。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对于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牢牢占领网络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宦要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进行探讨和分析,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发展、创新和超越,近年来,各高等学校基本上都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并就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这一工作开展了各种有益的尝试,但就整体而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还不理想。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主动性、针对性不强。一是网站规划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有些网站内容乏味、消息陈旧、信息量小、界面单一。二是许多网站除了学校简介和一些规章制度外,缺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难以吸引学生来浏览;三是学生上网比例和人数逐年上升,却难以找到非常适合自己的教育类网站。

2.网络思政队伍建设滞后。当前,高校普遍存在懂思想政治工作的人不懂网络技术;懂网络技术的人又缺乏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这使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步履维艰。虽然各高校都采取了一些应急措施,如从懂网络技术的教师和干部中选拔一些同志从事辅导员工作,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以说,许多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与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综合素质不高密切相关。另外,参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中,从事理论工作的多,从事实际工作的少;普通干部教师多,校级领导干部少,这种现象影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3.缺乏艺术性和互动性。许多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在内容上大而空,说教味浓,不懂得如何在引导中进行有效的灌输;在形式上,双向的互动交流、在线交流少,简单地把传统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照搬到网络上的做法,容易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有效性。

二、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来分析,笔者认为,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者素质的高低是能否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否熟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较为扎实的政治理论素养,是否能够跟踪网络发展的现状和熟练地运用各种信息网络技术,是能否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第二,教育目的和指导思想是否正确是能否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目的应该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坚定人们理想信念的同时,帮助人们掌握科学方法,运用辩证思维,学会正确认识和有效利用网络,使人们在增长见识、接受信息、提高素质的过程中获得社会价值目标和个人价值目标的同步实现。

第三,教育内容和措施是否得当是能否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教育内容由纯粹的理论体系转化为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应具有表现理论体系精神实质的精确性,以及与教育对象日常生活经验、利益需求、理解程式的契合性。因此,在内容设计上,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客体的需要出发,尊重并满足客体的利益追求,先达到“利益认同”,再引导升华到主体政治要求,最终实现“价值认同”的目标,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亲和力和感召力。

第四,教育情境的布设是否合理是能否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障碍往往不是认知障碍,而是情绪障碍,甚至会出现认知接受而情绪抵触的现象。所以,在教育环境的布设中,一方面,要努力缩小理论说教与客观现实的落差;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网络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制度规定对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第五,教育过程是否被掌控是能否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掌控既有教育时机、方法等的选择问题,还有社会环境对群众思想动态的影响,需要我们针对其思想状况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形式的问题。要在动态的过程中实现静态的教育目的,在制定工作思路前需要充分考虑到人们理论基础、觉悟程度、道德水准等方面的差异,把目标指向的先进性要求与具体对象的层次性要求结合起来。特别要针对普遍存在的倾向性思想问题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在试点的基础上优选优化实施方案。要综合运用思想灌输、纪律约束、制度规范、利益驱动、情感参与等手段,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要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主动为教师和学生服务,为师生解疑释惑;认真解决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问题,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创造更具艺术性和互动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具体来说,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加强规划,精心设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科学性。学校领导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工程来抓,积极主动地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必要的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做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统一规划和整体部署。要组织专家学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研究,明确方向,理清思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运行机制、工作方法、经费投入以及网站功能定位等进行全面的规划,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影响力,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2.以人为本,树立服务理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吸引力。要根据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变化情况,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要通过网络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利用网络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树立以人为本、为师生服务的思想,重点建设服务性强、受众面广的综合性信息网站,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加强网络综合治理篇8

关键词: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征;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9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在信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然步入到了信息时代。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进行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和缺点的,如何有效的进行网络教育,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是现阶段教育中的重点以及难点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同时,高校要对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进行分析了解,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作为创新教育途径研究的出发点。

一、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网络的数字化传播手段,利用网络技术平台通过自主、平等的的传播理念,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规范以及网络信息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形式,主要特征表现如下:

第一,形象性的基本特征。网络信息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可以通过真实的表达效果提高信息的感染力,加强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充分的运用网络信息传播平台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感染力,通过网络信息对大学思想政治进行加工处理,可以改变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把抽象的、枯燥的的理论知识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提高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

第二,时效性。网络信息平台打破了空间以及时间的限制,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便捷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了解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宗教的等各方面的实时资讯,提高资源的使用率。

第三,交互性。网络教育模式提高学生与教师的沟通联系,改变了传统的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网友之间的沟通联系,通过不同阶级、文化背景、年龄以及地位网络的讨论交流,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通过思想的碰撞交流,提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程度。

二、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

(一)明确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和必要手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部门要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要构建一个系统的网络教育平台,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梳理网络思想政治思路、凸显网络教育的创新性,要规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全面的规划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提高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

在大多数的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中都存在着阅读量低的现象,这与思想政治网络内容的枯燥性、单一性有着一定的关联。因此,在对思想政治网络的建设与维护上网站内容作为主要出发点,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占有份额,完善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如可以再校园网站上设置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块,如针对时事热点事件的“热点评论”、综合性新闻的“综合新闻”以及“网上党校”等特色板块,让学生通过对热点事件的评论分析,培养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的正确导向,也可以通过加设大学生的学习、就业咨询以及校园活动等板块,通过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利用校园论坛、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通过在线的实时互动,有针对加强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素养,加强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

(三)提高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

要想有效的提高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要构建一个高素质人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此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不同专业的教育人才都有着一定的需求,对此,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网络编辑以及网站维护人员的重视;第二,加强网络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加强对等政治信仰、素质的培养,加强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通过正确的政治思想对学生加以引导。

(四)加强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

第一,完善大学网络信息过滤审查监管制度。学校要通过对学生的发帖、评论等信息进行审查,对于存在的焦点问题、涉及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存在的不文明以及违法信息要进行清理消除,通过对不良信息的监控等手段营造一个完善网络系统。第二,通过学生网络道德、法律以及安全知识的教育,加强大学生的辨别能力,抵制网络上存在的不良文化以及信息。

(五)提高对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

在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提高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加强网络教育的系统性以及科学性。在现阶段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则会社会化、规范化的基本特征,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尚处于探索之中,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技术支撑。因此,高校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展开相关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通过对网络信息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总结出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点,通过对大学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特点、规律的总结,形成一个系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全面的推进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结束语

在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通过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了解,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作为出发点,不断的探索出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要充分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通过现代设计平台提高对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务均.搭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经验与做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32(10):56-58.

加强网络综合治理篇9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全面实施整体联动治安防范工程的工作部署。积极探索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新路子,大力强化治安防范工作,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范工程建设,落实各项防范措施,确保一方平安,乡党委、乡政府决定在全乡建立动静结合的治安防范网络,促进治安防范体系形成,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实施整体联动防范工程,建立覆盖全乡动静结合的治安防范网络,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把“严打、严防、严管、严治”紧密结合起来,以形成“打、防、控”一体化工作机制,强化社会治安防范,以预防犯罪为重点,减少各类可防性案件的发生,有效维护社会安宁,要加强领导,强化宣传、建立健全组织,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完善以乡综治办为主,民兵应急分队、治安联防队、守楼护院等群众自治组织为辅的治安防范网络,为全乡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组织领导

全乡动静结合的治安防范网络建设在乡党委、乡政府的领导下,由乡综治办牵头协调,组织实施,民兵应急分队,各村治安联防队配合,村(社区)委员会要组织所属的群防群治防范队伍积极参与,共同做好社会治安防范工作。

三、主要任务

建立以乡综治办为中心,驻乡警务室配合,治安联防巡逻队和相关的治安联防队的社会流动防范体系,坚持“谁主防谁负责”的原则,在重点区域、乱点地方、复杂场所设立报警电话,把责任落实到人,加强干群结合的治安防范队伍建设,强化科技防范措施,开展经常性的重点区域的治安巡逻和防控,组织开展以各村治安联防队为主体,形式多样的社会治安巡逻活动,充分发挥群众后自治组织的作用,加强对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吸毒人员、等四者,违法青少年及重点对象违法犯罪的预防和控制,严格行政管理,有效堵塞违法犯罪的空隙,减少入室盗窃等多发性案件的发生,完善乡、村、社、户四级防范网络,加强义务的或有偿的治安巡逻队伍建设,广泛开展院坝联防,山湾联防活动,增强群众自防自治能力,建立和完善以分级定期排查,归口调处,责任到人,避免矛盾纠纷转化升级的防范体系,进一步加强路地双方的联系,提高地方和路政共同维护公路的积极性,增强群众的爱路护路意识。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村(社区)、乡属单位的主要领导要进一步提高队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担负起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保一方平安的政法责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围绕我县提出的“大县要有大作为,发展要有大手笔”的工作思想,扎扎实实地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坚持打击与防范并举,治标和治本兼顾,重在防范,重本治本。

(二)建立健全组织,完善工作制度

各村(社区)委会,村(居)民小组,单位要建立群防群治防范组织,对已建立的各种防范组织要进行完善,做到组织机构健全,工作制度落实,使防范工作有人抓、有人干,乡、村公路沿线都要增设报警点,报警提示牌,设置报警电话,明确联动信号,同时加强相邻地区的协作。

加强网络综合治理篇10

关键词:网络组织治理绩效平衡计分卡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2-152-02

1网络组织治理绩效的内涵

目前,对网络组织治理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学术界对其概念一直未给出严格的界定。20世纪80年代是网络组织治理研究的迅猛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实业界,国内外众多企业采取了网络治理以达到其更高的经营目标。孙国强(2005)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通过分析、归纳,明确界定了网络组织治理,即网络组织治理就是以治理目标为导向、治理结构为框架、治理机制为核心、治理模式为路径、治理绩效为结果的复杂运作系统,网络组织治理是对网络组织的治理,治理行为的主体是合作诸结点,客体是网络组织这一新型组织形态,治理过程是具有自组织特性的自我治理。现有的关于网络组织治理绩效的研究通常都是从网络组织各具体模式展开的,因此,对网络组织治理绩效的概念进行明确界定的文献不是很多。严建援(2003)等从战略联盟研究角度出发,提出企业为实现特定目标是构建战略联盟的初衷,如何判断目标的实现程度,就要由联盟绩效来体现。李维安(2003)提出了网络组织运作绩效的概念,这个概念与孙国强(2005)界定的“网络组织治理绩效”的概念在内容上相同,只是概念的表述不同。如前所述,网络组织治理是具有自组织特性的自我治理,其运作过程是在网络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约定或协议的基础上进行的自我运作,因此,“网络组织治理绩效”与“网络组织运作绩效”没有实质区别,正如李维安和孙国强把之定义为:不同市场主体在网络化协作的框架之内,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资源共享,风险共担,通过一系列协同互动的交互作用在一定时间内所增加和创造的价值总和,即协同效应的大小。

国外对于网络组织治理绩效的研究相较国内更为深入。Uzzi(1996)从结构性嵌入和绩效之间的关系入手,提出组织的经济行为受到网络结构和嵌入的影响。Gulati(1998)认为,合作伙伴之间丰富的信息交流使得联盟网络表现出更好的绩效,然而实际操作中信息的不对称以及机会主义行为制约网络的运行和发展,他以汽车产业的供应关系为例,得出关系嵌入越多绩效表现越好的结论。Zaheer(1997)等人经过研究也得出关系嵌入越多绩效表现越好的结论。并且通过实地调研后得出信任会影响个人与组织间交易关系的绩效。

2网络组织具体模式的治理绩效评价

网络组织治理绩效是衡量该网络组织存在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准,但对网络组织治理绩效的评价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方法。以往的研究都是从网络组织的个别形式入手,对其绩效评价进行研究,如:产业集群、战略联盟、供应链、企业集团等。这些网络组织具体形式在进行绩效评价时都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方法。

2.1产业集群

对产业集群治理状况进行评价,必须建立在合理的指标体系上,同时确定科学的评价方法。近年来,各种评价指标综合了众多领域的相关知识,使得由指标确定的综合评价方法得到了不断丰富和深入。目前可以将这些评价方法归纳为主观赋权评价法和客观赋权评价法两大类。主观赋权评价法是采取定性的方法,所得权数是根据专家学者的主观经验判断而来,这类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而客观赋权评价法所得权数是根据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或变异系数确定的,例如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关联度法、topSiS法等都属于这类方法。此外,国内学者杨文生、易明提出平衡记分卡运用于对产业集群自身发展绩效的定量评价,并基于平衡记分卡对产业集群绩效评价实施流程和指标体系进行初步设计。

2.2战略联盟

学者们将战略联盟治理绩效分为财务绩效、运营绩效和组织绩效三部分。其中,财务绩效用以衡量联盟企业是否获取了预期的财务收益,包括使用收益率、销售增长率等具体指标(HamelDoz¶halad,1989);运营绩效用以衡量联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parkhe,1993;africaari-no,2003);但是这种方法还有待进一步考量。由于联盟企业的财务信息具有敏感性(Bucklin&Sengupta,1993),所以大部分研究人员使用运营绩效和组织绩效相结合来评价战略联盟治理绩效。

2.3供应链

对供应链而言,目前对供应链治理绩效评价理论研究还比较分散,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供应链治理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相对来说更少一些。Lummus等人认为,每一项指标都有理想值、目标值和当前值三个指标。供应链绩效管理的目的就是按照理想值设定目标值,进而根据目标值改进现有的绩效状况。而从目前文献的供应链治理绩效评价的指标设置中了解到,其评价过程是一个多目标的决策问题,因而在绩效综合评价中,各指标权重的确定是关键。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在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中,以比较分析法、Delphi法、熵技术、层次分析法(aHp)、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等运用最多。对方案的评价采用主观判断法、平衡记分卡(BSC)、模糊综合评判、线性加权法、数学规划法、欧式范数法、概率统计法、逼近理想解法(topSiS)的综合排序、aBC法、aHp法、调查表分析评价法、标杆法、效用理论、数据包络分析(Dea)、Bp神经网络等。对于供应链综合绩效评价往往采用确定权重的方法与对方案的评价方法有机组合,充分利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的优点,扬长避短,将主观评估做定量描述,如aHp/Dea法、aHp模糊综合评判法、熵技术与aHp相结合的方法、熵技术与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等。国内一些学者对层次分析法和平衡计分卡的运较多,其中郑传锋通过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特点及其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分析,认为作为一种战略管理的有效工具,平衡记分卡在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符瑛提出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与财务绩效目标相对应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这类传统指标注重反映经营的结果,带有静止、单一和被动反映的特点,而不是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利益最大化考虑,无法与组织的战略目标和管理文化相结合,与供应链集成与资源整合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差距。这样的指标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对于企业经营提出的要求。而平衡计分卡作为一个新的角度对研究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体系有新的贡献。

2.4企业集团

企业集团是指一种以大企业为核心,以经济技术或经营联系为基础,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领导体制,规模巨大、多角化经营的企业联合组织或企业群体。刘丁玲、刘鸣镝指出企业集团业绩评价模式包括:财务模式、价值模式、平衡模式和综合模式四种。其中:平衡模式是以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导向,建立在战略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理论基础上,以利益相关者为基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评价标准,采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通过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创新方面进行综合计分评价。张跃宁对这四种模式也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财务模式和价值模式主要适用于营利性企业,平衡模式和综合模式不仅可以在营利组织中适用,也可以在非营利组织中适用。米乡卿在研究企业集团绩效评价问题中分了作为一种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法人联合体,企业集团的绩效评价分为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和分公司、子公司和分公司对其员工这两个层次进行。在方法运用上,他强调第一个层次的绩效评价主要是依据平衡计分卡进行考核,而第二个层次的绩效考核和评价主要是采取传统的考核方式。东北林业大学王秋燕等人在《基于价值链的企业集团业绩评价研究》中也同样提出了平衡计分卡的运用,指出集团可以通过把战略目标转化为具体目标和测评指标的方法,来建立平衡计分测评法。准备阶段,包括说明远景、沟通和联系、设计测评指标;实施阶段,根据公司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信息系统,建立数据库;定期考察完善阶段,集团应定期对平衡计分法的实施情况进行考察,看其是否真正有助于公司实现战略目标,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总结

综上,在几种典型的网络组织形式的治理绩效评价中,国内外学者从各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其中也从平衡计分卡的角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并且随着学者对网络组织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的不断演进,总结了网络组织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演进大致经历的几个阶段,并发现:网络组织绩效的评价要将财务绩效与非财务绩效结合起来,不能够单纯以财务绩效来评价组织,要注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将组织的长期战略目标同短期营运目标相结合。因此,可以确定平衡计分卡对网络组织治理绩效的评价具有适用性和可行性,是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africaarino.measuresofstrategicallianceperformance:ananalysisofconstructvalidity[J].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Jan2003,34(1):66-79.

[2]Hame,lG.,Y.L.DozandC.K.prahalad.Collaborateyou’reyourcompetitors-andwi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89,67(1):133-139.

[3]Dast.K.,tengB.S.aResource-basedtheoryofstrategicalliance[J].Journalofmanagement,2000,26(1):31-61.

[4]张秀生,陈立兵.产业集群、合作竞争与区域竞争力[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5]杨文生,易明.基于平衡记分卡的产业集群绩效评价[J].商业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