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疏导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0:14

孩子心理疏导办法篇1

某君有两个儿子,均相貌堂堂,活泼可爱,入学成绩优异,回家勤快识礼。但是,略显看得出,此君更疼爱其长子。谈起其长子,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不无几分得意。而谈其幼子,则显有不同矣!余曾对此君戏曰:“俗语云‘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小儿’,因长子乃储君矣。你如此疼爱长子,莫非心存妄想?”此君笑曰:“风马牛不相及!都爱乖孩子而也!难道你能例外?”

余也有两子。细想起来,余对他们的态度,的确有些微妙的差异:与一个儿子语多些,对其批评也少些,显得亲热几分。两个儿子,同为余之亲骨肉,自省内心深处感情的天平是均衡的,对他们在物质、精神关照上也一视同仁,然何以在心态上有差别呢?

心存疑问,余潜心观察了一段两个儿子的作为。一个儿子爱读书,有思想,但在生活上大大咧咧;一个儿子办事心细、严谨,生活上也有条不紊。一个儿子言事直来直去,常与父母顶顶撞撞;一个儿子总婉言以呈己见,即遇父母说了错话,也是事后再指出。父母吩咐什么,一个儿子总要理论一番,另一个则常常不说什么――即使不赞成。如此等等。原来是这样!天长日久,符合余办事风格、善解人意、会来事的儿子,便成了“乖孩子”!

从理智上说,与两个孩的感情并无差别。然而在潜意识中,却有了不同。人大概都有些非理智能完全支配的东西。“情感”实在太复杂了,直叫人难以说的清、道得白。

这不由得使人想到机关里的事。在机关,大家总觉得领导与众人亲疏不同。余在机关度过了几十年,也与大家颇有同感。有人可能不同意:都是革命同志,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哪来的亲疏?从道理上说,这语完全对。但是,同样是山,却“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是同志,却未能一般亲密。这是事实。亲生子女尚有“亲疏”,何况同志乎?上下级之间的亲疏,原因多多。或出于某种利害,同利相联是矣!或出于为人处事之同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矣。然而,据余观察,在许多上下级之间,既无利害之争,也无喜好之别,更无“帮派”之分……却似有“亲疏”之异,何也?余窃以为,此种情景,与“都爱乖孩子”相似。

当然,下属乃同志,并非子女,不能简单与父子之情类比。余只是以为,若打个“比方”,二者确有相似之处。余久作下属,曾为某些领导“亲”,也曾被某些领导“疏”。余也当过领导,曾与某些下属“亲”,也曾与某些下属“疏”。于今“跳出三界外”,回头看看,朦朦胧胧,此中似有些蹊跷。

办事“勤”为先。一家人居家度日,一日三餐,油盐酱醋柴不可缺,洗衣扫地,买菜上厨,招呼应酬,琐事多多。若有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众人得意乎?在机关,本来就是为了工作而汇到一起的。遇事不惧难易、不辞巨细、不计得失,勤勤恳恳尽力而为之者,领导能不喜乎?反之,遇事挑三拣四、惧艰畏难、患得患失,则领导定于之不快也!莫说工作上的大事,即使生活中之小事,也影响心情。若有一小青年,早上到班上,把办公室收拾得干干净净,开水打了,地扫了……领导见了,心中如何?反之,若有人嘴上呱呱的,于此等小事视而不见,从不动手,那领导又是何感受呢?

因人制宜。在学校,提倡因材施教。对患者、消费者,提倡个性化服务。对于领导,何不因人制宜呢?领导是个急性子,那就切忌办事拖拉,即使自己是个慢性子,也要不需扬鞭自奋蹄,尽量往快赶。若领导是位爱说爱笑的开朗人,那余等就别做闷葫芦,三天不说两句话。虽然不必没话找话,也得有话就说,不放在心里暗捉摸。若领导是位办事利索者,那下属就别总是拖泥带水……

余并非主张牺牲自己的个性,一切以领导马首是瞻。个性,乃个体存在的根据。没了个性,你也就不成其为你了。何况,个性是极难改的,不是常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吗?但是,个性是一回事,放任个性为所欲为是另一回事。众人在一起相处,若人人任个性办事,即使是在一个家庭里,也难免烽烟四起,战火不断,何况在一个工作集体里呢!故凡人群居处,若欲和谐,彼此都要努力适应。夫妻间若欲改变对方,并非明智之举;但若不彼此适应,并非聪明之法。上下级之间,也是需要彼此适应的。

余主张的是在个性、办事风格方面的适应,并不是在是非上迎合上司。若上司是违法乱纪之徒,那就更非适应的问题了。

说话讲究一些“艺术”。人们常说:见了秃子别说光,见了矮子莫言矬。本来,实事求是,秃就秃,矬就矬,任他人去说,自己都应坦坦荡荡无所谓。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再理智的秃子、矮子,听人当面说光、矬,也会心中不快。何也?理智未起作用之前,情感已经启动了。

不知是否与人之天性有关。出生不久的孩子,听音乐怡然,闻噪音则不安矣。及至成年,顺耳之声易进,逆耳之言难纳。真正食若苦口良药而不皱眉头,听逆耳忠言而心旷神怡者,实在百里难挑一。那么,余是否主张对领导上说好听的、一味唱赞歌呢?非也!余以为,对于领导该说的话一定要说,无论是表扬、批评还是建议;只是应该讲究一些说话“艺术”,目的是达到更好的效果。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有名的善纳谏之君。但是,假设唐太宗有口臭之病,魏征曰“陛下口太臭,要好好治治。这般效果会如何呢?魏征若换一种说法:陛下若天天刷牙,口气会更加清新。这种说法的效果又如何呢?

该说的话是一定要说的。然何时说,何处说,如何说,则应有些讲究。

常闻有君曰:我心眼儿实,说话直来直去,不会拐弯抹角。“心眼儿实”,言人实在、诚恳、不玩弄心计,是一种好人品。但是,若以“心眼儿实”为由,出言随意,不经思索;办事莽撞,不计后果,那就不可取了。针对此种情形,一位朋友说得好:心“眼”者,心之窍也;心眼实即心无窍,那岂不是“缺心眼儿”吗!

孩子心理疏导办法篇2

关键词:心病;心药;孩子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280-01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学习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或治标不治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都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其实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和出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在所难免的,关键的是教育者如何防患于未然,做到未雨绸缪,找准学生心理问题的症结,诊断病情“把好脉”,对症下药“开良方”,标本兼治,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从本质上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正视孩子的“慢性病”

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性格表现得千差万别:有的淘气,有的好动,有的激进,有的易怒,有的好恶作剧,有的孤僻,有的冷傲,都是再正常不过的。这些小毛病多受家庭因素的影响,由来已久,非一日两日形成的,属于孩子身上的“慢性病”,是学生个性特点的流露,正期待老师的心灵塑造和教育引导。同时这些“慢性病”有它自己特殊的成因,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教育者不必打压围堵,小病大医,而要正常视之,不急不火。作为老师不要过分渲染他们的不是,在班级中更不能歧视和孤立他们,力争成为“严师”,同时也要争做学生的“益友”,了解孩子的思想倾向,掌握孩子的心理特征。

2.开展各类校园活动为孩子“泻火”

如果学生的课外活动挤掉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泛味,更不利于学生的心理轻松,反而是空虚、无聊、无处宣泄,造成心理积郁,导致孩子情绪急躁“上火”,无事生非,因此组织形式多样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活动就能为孩子的能量释放打开一条通道,为孩子的急躁情绪“泻火”,有效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

3.心理疏导帮孩子抗“过敏”

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过于忽视,或者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误认为是学生的品德问题,进而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小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老师或同学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是一句不经意的话,都可以引起孩子内心的猜度与不安,在师生交往中往往过分敏感,导致情绪分神,从而影响学习。为了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在教学楼底建立一个心语信箱,号召同学们将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或者自己了解到别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写成书面意见投进信箱,增强心理辅导的针对性,通过有效的心理干预帮孩子消除心理过度紧张引起的“过敏”。

4.家校合作,巩固“疗效”

学校的心理疏导针对性强,见效较快,是治疗学生心理问题的一剂“西药”;家庭的心理疏导温和持久、重在治本,是治疗学生心理问题一剂“中药”,对孩子的心理教育要“中西药”结合,巩固疗效。老师要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培训班,向家长介绍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和如何教育子女的方法,向他们宣传家教的重要意义,在保障孩子物质生活的前提下多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经常向家长讲授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心理障碍的成因,如何排除子女不愿吐露的心理问题,如何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等,帮家长“支招”,倡导开办家长信箱、家长热线等方式,多听听孩子成长中的烦恼,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

5.加强隔离,增强孩子的“免疫力”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健康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不健康的社会信息,就会造成种种危害,如金钱至上、暴力电视或电影会引起学生崇尚金钱、崇尚武力的心理倾向。必须让孩子远离网吧、麻将馆、室、发廊、歌舞厅,提防孩子沾染上不良社会风气,让学生在更加文明、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消除社会不良信息对孩子纯洁心灵的渗透,增强孩子对各类不健康信息的“免疫力”。要重视从社会环境中发掘出各类积极向上的因素:如学习英雄事迹、参与“最美司机”、“最美女教师”的网上留言等活动,从而引导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孩子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6.对有心理顽疾的孩子做好“重症监护”

孩子心理疏导办法篇3

晓欢是个3岁的男孩,全家人都喜欢得心肝宝贝一样。大家都说,晓欢真是个乖孩子。可是,最近大家却发现,晓欢不那么听话了,不那么乖了,什么都要插手,什么都要自己干,而且常常是大人越不让干他越要干,常常为此发脾气。

比如晓欢姥爷差不多每天都要收到杂志社寄来的样刊。过去,晓欢就等着大人给打开牛皮纸信封,他才拿过去玩。现在可不行了,他非要自己拆开信封不可。那天,他拆不开了才递给妈妈,那意思是让妈妈起个头,妈妈却顺手直接全给拆开了。好家伙,他一看又哭又闹大发脾气,那意思是,我要自己拆,谁让你全给拆开了?

还经常有这样的情形,大人说某个东西危险不要碰,晓欢非要伸手不行,说不听,拦不住,直闹到大人打屁股了哇哇地哭。还有,和姥姥从外面回来,该上楼了,晓欢却还要在下面玩,说什么也不肯上楼,常常是弄得妈妈打,姥姥闹,他自己大哭大闹发脾气。

本来一个很乖的小男孩,怎么学会发脾气了?

心理探源:发脾气总是有原因的

孩子发脾气了,让不少父母感到头疼。但是,头疼不如心疼,不如读懂孩子的心。如果能真正读懂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就不难理解孩子发脾气总是有原因的。

运动能力发展的原因随着孩子体格的快速发展,身体活动能力也逐渐成熟,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了。因此,他们异常渴望扩大自己独立的活动空间,不断地去独立尝试做新的事情。但是,很多家长由于害怕孩子受伤,都会加以阻拦和限制,于是就会促使孩子发脾气。

自我意识发展的原因孩子在两岁左右,学会了说“我”,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可以渐渐分清,哪些事情是别人让我做的,哪些是我自己想做的。对于表现自我的态度,也变得异常的强烈,有了第一反抗期的表F。这种表现往往与成年人的规范相抵触,进而让孩子产生了挫折感,最终导致了他们发脾气。

心理需求发展的原因随着孩子活动能力的增强,探索环境的机会增加,对世界的认知逐渐丰富,导致孩子的心理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2~3岁的孩子就很想自己动手吃饭了,可又掌握不好力量,经常弄得到处都是。这个时候,孩子会对自己有限的能力感到沮丧,对自己的无能感到愤怒,因此要发泄,要发脾气。因为父母是自己最亲的人,就容易拿父母当出气筒,对父母发脾气了。

情绪控制力差的原因两三岁的孩子,情绪控制能力还很弱,一旦感到不满,就会毫无掩饰地表现出来。吵嚷、哭闹通常是他们主要的宣泄方式。而家长就认为这是孩子在无理取闹,是他们不听话的表现,于是便去制止和反对他们,从而导致了孩子的大发脾气。

先天个性方面的原因除了前面的心理发展的共性原因外,还有个性心理方面的原因,所谓一个孩子一个脾气。脾气,在心理学上叫作气质,是人先天带来的个性特征。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其中胆汁质的孩子,大多脾气急脾气倔。这样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就容易发脾气,而且不分年龄,即便刚出生的婴儿也有爱发脾气的。

后天教养方面的原因常有父母说,如今的孩子都脾气大。为什么?一家就一个孩子,即便再有教养智慧的父母,也会不知不觉间娇宠孩子。越是受娇宠,越是爱发脾气,甚至可以说,孩子不发脾气,反倒有点枉费父母的娇宠了。此外,父母自身脾气暴躁,也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潜移默化中形成爱发脾气的毛病。

心理处方:读懂孩子对症下药

面对孩子的发脾气,我们该怎么办?

体谅理解,读懂孩子的心

孩子发脾气,往往因为大人不懂“小人”心,没有用孩子的眼光看问题。一位妈妈领着3岁的女儿逛商店。妈妈兴致正高,女儿却总是心烦意乱发脾气。妈妈哄,妈妈劝,怎么也不管用。直到妈妈蹲下身来,才恍然大悟:原来从孩子的角度看去,眼前看不见色彩斑斓的商品,而是晃来晃去的人腿!所以,首先要读懂孩子的心,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了解孩子的个性特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了解孩子的情绪活动。只有体谅理解孩子,才能帮助孩子。

讲究策略,助益孩子的心

读懂了孩子,也就可以对症下药,助益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了。一是打好预防针。比如,告诉喜欢自己独立做事的孩子,去做,但是咱做不好别着急,慢慢想办法;告诉孩子有时候可以对父母发脾气,但是学会好好说话更是好孩子。二是机智巧应对:发现孩子发脾气了,及时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学会反抗了,给孩子多一分理解和疏导;管教胆汁质的孩子要多一些策略,不去轻易触动他的倔脾气;孩子犯脾气是任性地要挟大人,或是要引起大人的关注,最好的办法是不予理睬,不当观众;不过分娇宠孩子,不教会孩子拿发脾气要挟人;即使孩子有过错也不盲目发脾气,不给孩子当坏榜样。

坦然面对,疏导孩子的心

孩子心理疏导办法篇4

经过深入研究和大量实践,我认为课堂练习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教师在认真分析、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情的同时,只要落实“四巧”,挖掘出更多的数学思想、理念,就能提高课堂练习效果,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内容“巧安排”,确保有效贵在精

课堂练习就是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新课标倡导“大数学”概念,其内涵之一就是不要单单着眼于某节课的内容,要把数学作为一个整体展开教学。因此,教师在安排学生的课堂练习教学时要把练习内容进行巧妙合理的安排,以更好地启发学生作深入的探究,真正掌握技巧和规律。

1.新授课的练习起点要低

一个班级学生从人数多,个体差异大,接受新知识的快慢和领悟能力差异大,即使反应快,接受新知识快的孩子对刚刚习得的新知识也有一个“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因而,新授课的练习安排起点要低,让更多的孩子参与知识运用、理解的过程,教师在练习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知识、归纳要点,理清知识的重、难点,使学生顺利从体验过渡到理解,从理解过渡到运用,从运用知识中获取知识、提高解题技巧。

2.巩固练习要有深度

在巩固练习的安排上,既要注意到学生的知识面,又要考虑到练习应有一定的难度。低起点强调练习的基础性,而练习有深度则强调不但要巩固新学的知识,而且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学习,关注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关注学生的后续学习。如“除法‘分桃子’”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在正确计算一位数除两三位数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整理和复习”的练习安排要为“练”整合

“整理和复习”是北师大版每一册教材都安排了的,为帮助学生整理和复习前面新学的新知识而安排的。一般包含两至三个单元的知识点。知识点在教材安排的练习中是零星的、分散的,从一个单元的知识到另一个单元的知识之间,思维的跨度较大。因而教师在练习教学中,就要将内容加以整合、把知识要点编织成网络,更易于学生在头脑中“打包记忆”,使所学的知识在练习中得到融汇贯通,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综合能力。否则零散的作业的堆砌,练习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不仅在无形中也加重了学生作业负担,耗时又费力,而且在内容的安排上,如果没有注意学生思维过程的整合,不充分挖掘内涵,只是走过场,那样的练习是事倍功半的!

我在教学五年级的“整理和复习”时,一般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然后做一些闯关练习,最后还要安排学生或分小组或个人独立完成一份关于“整理和复习”内容的手抄小报(低年段的教学中已经渗透了办手抄报整理知识的技巧),让学生自己学会整理知识,疏理知识,学会在办报过程中整理知识的运用,设计美观的画面,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表达出学习这些知识时应该做到的和应该注意的。孩子们每次创办的手抄报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分、展评、表彰。这样的安排,孩子们不觉得这是在做数学作业,而是在完成一件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作品!他们投入、快乐、比学赶帮,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练习目的达到了,孩子们的知识也得到了巩固,数学学习能力也大大提高。

二、形式“巧采用”,激活思维趣味浓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如果我们设计的练习教学内容是经过精巧安排、深思熟虑的,那还远远不够。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天枯燥无味的练习是会让学生生厌而不乐意去学习的,没有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学效果是不会理想的。因此,在练习设计时,要针对学生年龄特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练习形式,如:将“整理和复习”的权利归还给学生,在教师引导和指拔学生怎样疏理和整理前面新学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疏理和复习,可以让他们把疏理出的知识点(可以举一点例题,解题技巧、注意事项、小资料等)通过办手抄小报的形式进行,低年级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创办一张,中高年级可以独立承办,并开展有奖展评活动,展评过程中还允许对手抄报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完善。就像这样,尽量给学生一个自由翱翔的思维空间和自主表现的舞台,创设开放的练习情境,让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参与复习和疏理,学生兴趣很浓,既复习了知识,还会创举出很多例子,会写出提醒同学学习这些知识、应用这些知识应该注意的地方,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同时,还充分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数学知识的美也是魅力无穷的!此举比教师过多地讲解引导并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效果要好得多。

三、过程“巧组织”,提高劲头促参与

数学课堂练习过程是每一节数学课很重要的环节,但是由于没有教学新知识环节设计的魅力,练习模式也比较单一,就造成了教师在课前设计教学时往往重视新授知识环节的设计,却忽视了练习教学这一重要的一环!在听过的课例中,许多教师的课是“凤头鸡尾”,开始上得很精彩,可是到练习教学时不仅形式和内容的安排上有欠缺,而且在练习的组织过程中也是没有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的效益就没有达到尽可能高的理想状态。公开课如此,那么随堂课的练习组织呢?因此,课堂练习也要精心设计,精心组织,尽量做到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形式童趣化、组织方式民主化。

四、练后“巧反思”,形成习惯强技能

孩子心理疏导办法篇5

[关键词]青少年 逆反心理 原因及对策

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在14岁左右的时候,容易表现出感情用事、渴望独立的情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具有较强的逆反倾向,主要表现为情绪偏激、语言顶撞、行为越轨、消极冷漠,甚至以“敌对”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等。这种抵触、不顺从的心理状态就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的基本特征就是“对着干”。逆反心理还表现为对于先进人物和榜样同样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而对于不良倾向却持情感认同。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1 否定性

对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学校制度,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和无端的否定。

1、2 评判性

青少年已不是处于对老师崇拜的小学阶段,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会评判老师,对于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嗤之以鼻。

1、3 对抗性

由于生理和心里各方面的成熟,青少年期的孩子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而父母总觉得自己永远是长辈,孩子永远是孩子,以一种长辈的姿态自居。青少年抗击父母的强势和约束。

1、4 闭锁性

由于与周围人的格格不入,青春期的初高中生,渐渐的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内心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初高中生写日记是很常见的现象,他们往往买那种带密码的笔记本,也会把日记本放在安全的地方。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

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2、1、逆反心理产生的内部原因

2、1、1、好奇心的驱使

青少年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正是他们好奇心的具体表现。我们有些老师、家长禁止青少年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对于被禁止、批判的电影、文学作品、理论文章却怀着极大兴趣去观看、查阅。好奇心驱使青少年有时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2、1、2、思维品质的发展不够成熟

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这些青少年往往自尊心、虚荣心很强,但却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把教育者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损伤。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上,出现了在口头上加以回驳,在行动上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理。

2、2、逆反心理产生的外部因素

2、2、1、家庭因素

很多家长对孩子百般溺爱,过度宽容,有求必应,这样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听不得半点批评和劝告,受不得一点委屈,容易形成自负型逆反心理;相反,另外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专制的、命令式的,甚至使孩子屈服于自己的暴力行为之下,这样使孩子对父母的教育方式产生反感,甚至产生抵制情绪;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超过了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导致孩子心理压力过大,容易产生“受挫型”逆反心理;此外,如果家庭关系不和睦,父母之间经常争吵,忽视孩子的存在,甚至殃及孩子,也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2、2、2、学校因素以及老师的教学方法、教育手段

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教育者具有高度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如果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只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就会导致学生对教育者本身产生排斥,进而对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或者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做出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稍微犯点错误就一棒子打死,使学生产生‘‘老师已经放弃我了”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此外,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呆板,不能让学生参与其中,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2、2、3、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对青少年群体的关照,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及制作节目的连贯性,使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而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有意识介绍一些国内外的但并不应适合中国价值观的信息。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疏导和调适

3、1、注重家庭疏导,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家庭是爱的港湾,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与家庭有密切联系。因此,作为家长要特别注意在家庭中对孩子逆反心理的疏导和调适。一、对于子女的进步要及时肯定,多表扬,逐步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在他们承受挫折和失败时应多鼓励,多支持,多安慰;二、对于子女所犯的错误,要及时与他们沟通,了解其原因,分析利弊,因势利导,而不能采用打、骂的方法。因为犯错的孩子在其心理上可能已很内疚、自责,需要安慰和帮助,而家长的痛骂和毒打可能使孩子走向反面,产生逆反;三、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发展空间,充分信任他们,切莫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强加给孩子;四、家长要给予孩子必要的宽容和理解,设身处地多替孩子着想,要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如遇到分歧,要多自省,将心比心;五、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能为了“面子”把错的强说成对的。以上几点如果我们家长都能做到,那么,我们就能营造出民主、融洽、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也就能有效地疏导和调适孩子的逆反心理。

3、2、提高教师素养,优化教育手段,讲究教育艺术

教师应由积极的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指责。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最渴望他人的赞美。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种赞美,就可以把摇摆不定的学生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批评和指责有时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里是不悦的。至于粗暴的指责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为此对逆反心理的调适要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多些赞美。为了做到多鼓励少批评,教师不但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还要注重加强师生沟通,营造轻松的教育氛围。教师要学会深入细致地了解学

生,要学会倾听,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把他们的所思所想,敞开心扉告诉老师,他们关心什么、想什么、对老师有什么要求,教师都要了解清楚,这样才能针对中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规划人生,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师的工作意图,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到幸福和快乐,自觉接受教师的批评和建议。

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的主要场所,担负着传授青少年学生知识,培养其高尚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等重任。那么,学校又应怎样疏导和调适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呢?

(1)学校要建立心理教育咨询机构,构建以心理咨询室、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主的心理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疏导和调试。

(2)学校应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各学科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中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操和优良的思想品质。同时结合每年的弘扬民族精神月进行专题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

(3)进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开设法制课,聘请优秀政法干警为法律顾问、法制宣传员,对学生进行法律、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办好心理健康专栏,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生理教育和性知识教育,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帮助他们排解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解除不健康心理对其学习、生活的影响。

(4)积极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发展性和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的研究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各学科教学之中。积极创设条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或选修课。

3、3、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克服逆反心理

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自我教育。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培养他们对自我心态进行调节的能力,并使他们学会正确归因和自我疏导。比如:用心理换位法理解他人的心情;减少对他人的责难和埋怨;用自我激励法来振奋精神,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用情境和心理转移法、归因客观投射法和自我宽容法来减轻过重的心理压力、痛苦和自责。总之,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学会自我调控,既善于自我解脱,又善于自我振奋,这无疑是避免产生逆反心理的又一有效途径。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明天,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化解他们的对抗情绪,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不但他们自己需要努力,同时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3、4、优化社会环境,更多接触社会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优良的社会环境。教育者要疏导和调适青少年消极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就不能把他们局限于学校、家庭,而应该把他们置身于社会。只有让他们更多地接触社会,才能使他们更快地社会化,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疏导和调适青少年消极的逆反心理。为此,就必须优化社会环境,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加强社会治安,大力整治社会文化环境,减少和消除社会阴暗面和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的侵害,阻断产生不良思想的源头,消除滋生逆反心理的温床。同时,应多建设一些内容健康丰富、形式活泼多样、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学习、活动场所;多开展一些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生活经验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在开展这些活动时要注意渗透理想教育、价值教育、创新教育等,将其逆反心理转变成探索创新和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总之,在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它对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前教育实践特别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如何处理青少年逆反心理问题也日益显得重要。由于青少年逆反心理成因的多样性,范围的普遍性,要消除逆反心理并非易事,关键在于教育者要正确对待青少年中的逆反心理,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刘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2007,9(22)

[3]刘孜杰,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2

[4]杨嘉民,张彤,陈颖.试论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1(1)

[5]高红霞,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

[6]何莉,甘金贤.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与调适[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5

[7]王云霞,强普霞.略谈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19)

[8]苏碧霞,黄艳明.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书育人,2007,2.

孩子心理疏导办法篇6

在日常的规范训练中,通过游戏、活动、竞赛、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来帮助学生完成文明礼仪的训练。在课堂中,教师时常提醒孩子坐要有坐相,写字、看书姿势要规范,发言要举手,外出春游、乘车要排队,学生之间有摩擦,要诚恳地表示道歉,说:“对不起。”学生离校时要和老师、同学说“再见”等。同学之间结互帮对子,学习上互帮;与“手拉手”学校通信交友互帮,在实践中学习处理与同学间的关系,进行关心他人,以礼助待、团结互助行为的训练。

为了养成守纪的习惯,学校用少年警校的形式进行了专门的训练。宽平小学少年警校创办于1989年,是吉林省首家少年警校,是学习军事常识、体能训练、法律常识的良好载体。建校二十四年来,进行了模拟长征活动、抓捕逃犯等探险活动,通过训练,提高了纪律观念,加强了热爱集体、互相关心、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了不怕困难、敢于吃苦、顽强拼搏的精神,树立勇敢顽强团结友爱的作风,初步形成作为人民警察所应具备的素质,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用礼仪的多维评价,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抓好学生行为习惯教育,需要学校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力合作,关键是求真务实,狠抓落实。一是领导重视,制度健全。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制度管理,建立了各项工作的管理制度。如《德育常规管理制度》《辅导员培训制度》《校规》《礼仪常规》等,强化了教师和学生的责任意识;二是目标导行,从身边小事做起,坚持“提出问题要小、要实、要联系生活”,根据不同年级,分层次确定养成教育的目标。三是建立星级的评价机制,通过“五比争星”活动,即比学习、比守纪、比劳动、比文明、比好事,通过学生间自评、互评、月评、总评的办法,评选“星级学生”,颁发证书,在荣誉栏中张贴照片,树立队员的自信心,帮助队员获得成功。

三、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培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根据小学的特点,我们重点抓了三种心理疏导的形式,即教师的个别心理疏导,学生的自我心理疏导和心智教育。教师的个别心理疏导,主要是每周让学生在“心语日记”记录下自己的点滴进步或问题,并说明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记录下观察到的同学在学习上、生活中好人好事,良好的行为规范,以此为镜子对照自己,从而提醒自己不断前进。教师看了学生的“心语日记”后,认真阅读,分类处理,包括写批注,或个别谈话,或表扬与批评,聘请长春市心语协会会长于海波做为心理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四、用家校合作的方法,抓实文明习惯的养成

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里不懂礼貌,令家长尴尬不堪,同时家长们意识到生活中对孩子礼仪教育的缺失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所以,我们把父母和学校的力量联合起来,让家庭、学校、社区步调一致,使礼仪教育更加有效。

在礼仪教育中,我们多次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明确礼仪教育的目的,要求学生家庭礼仪规范,使家长懂得良好的行为养成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并掌握礼仪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同时我们听取家长的意见,求得他们认为养成教育有效、可行的好方法,从而抓住家长教育思想的闪光点教育学生,使教育产生积极的效应。家长们都自觉地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家庭礼仪”、“孝敬日礼仪”、“五比争星”的行为训练评价,有效地帮助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五、用“四气”教育,促进良好行为美德的养成

在人格教育上,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四气”,即文气、刚气、朝气、灵气。所谓“文气”是指学生具有现代人的文明精神,要做到讲文明、懂礼仪、守纪律、追求科学、追求真理,有远大的理想与崇高的志向;所谓“刚气”是指让我们的学生要有不怕吃苦、勤劳节俭、勇于拼搏、敢于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品质;所谓的“朝气”则是培养我们的学生具有蓬勃向上、事事争先的竞争意识。在礼仪教育中,由于全方位、多角度、持久深入抓礼仪教育,从而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到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教学质量也随之提高。在礼仪教育中,学生改变了学习的心智模式,养成了科学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他们从学会安静开始,专业致志地努力观察、思考、实践,接受指导,再改进实践,选择最优学习方法,从而全面提升了学习质量。

孩子心理疏导办法篇7

关键词:关爱学生疏通心理师爱

她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也是班级中出了名的捣蛋鬼,上课随心所欲,顶撞老师,随便下座位,随便换座位,不是玩手机,就是吃东西或将头发弄来弄去,从来不按老师要求做。几乎所有任课老师都无视她的存在,所有学生也没把她看做班级成员。对于我这样一个中途接班的语文老师,起初只求平平稳稳地上课,安安全全地把他们带到初中毕业,同样忽视她的存在。然而,一次处理学生作业中的共性问题时,她忽然跳起来顶撞我,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怒火训斥她道:“你既不听课,又不做作业,有何资格在此大呼小叫?”她当场顶撞我,大多数学生站在我这一边,我以胜利者的身份不再搭理她,继续上课。

尽管如此,她的无端课堂吵闹时不时在我脑海中再现,有时竟搅扰得我彻夜未眠。我情不自禁地、不动声色地在课上课下关注起她来,甚至有意无意地向其他任课老师或学生了解她的情况,得知她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与继母的关系极为紧张,不被人们重视,于是常常课堂上无端顶撞老师。通过观察与思考,我终于发现她在班级颇有些影响力,但不是正能量的,而是负面的,难怪这个班级纪律混乱,几乎各科成绩都是年级倒一。从她时不时的反常表现来看,她在课堂上无理由的扰乱似乎有些想显示自己。在了解与观察中,我做了综合分析,好似有些明白了,原来她想通过这种方式引起他人的重视,渴望有机会出人头地。为了证实我的推测,也为了改变班级“差生”过多的现状,我找她谈心,叫她到我的办公室,她不愿意,我也不强求于她,依然如先前一样。有一次,下午第一节是我的作文课,她红肿着眼睛迟到了,下课后把她叫出教室,用关切的语言询问:“和家里弄矛盾了?”她委屈地说:“爸爸打我了,不让我和妈妈见面。”我说:“我找你爸谈谈怎样?”她疑惑地看了我一眼,不再说话。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与她家长进行了沟通,了解到不让她与生母相见产生的矛盾实情,做通了他爸爸的思想工作,之后我叫她时没有了前次的抗拒,随我而来。我找了一处比较安静的地方,首先告诉她可以每周和生母见一次面,然后用心与她沟通,带着诚意与她交谈,她才告诉我实情。我摸了摸她的头,帮她分析产生矛盾的原因,疏通心理,建议解决问题的办法,她的脸上露出了羞涩的笑容,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随即把头低了下去,眼睛扫视着地面,偶尔用余光偷视我一眼。

此时此刻的我深深有了悔意。同时深刻认识到,“差生”也希望被人重视,渴望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憧憬着成功的喜悦。然而,老师往往忽略关爱他们,把更多爱倾注在优等生的身上,促进中等生的发展上。因为“差生”成绩不好,就忽略关注与鼓励他们,家长因失望而忽略管理、教育他们,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于自暴自弃、自甘堕落。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他们原本是聪明善良的,为何现在会变成这样?岂不是家长、老师等其他人缺乏关心他们的心理发展造成的吗?如果这个孩子当初心理产生问题的时候,哪一个老师或家长耐心与她沟通,疏通她的心理,她会变成如今这个样子吗?我从心理学角度入手,以鼓励、激发自信心为契机,为她如何才能发挥正能量做了规划和设想,暗示她在班级中积极主动运用自己的影响力,自主带动后进生在班级中尽可能发挥正能量,遏制负面因素的蔓延,她很快明白了我的心思,主动表示尽自己所能改变自己,并力所能及地为班级服务。几周下来,班级上课闹哄哄、不愿听讲或坐不住的现象有了很大改观,课堂秩序改进了,投入学习的人多了,作业质量明显提高了,课堂上发言的人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

原来爱是开启孩子的心灵钥匙。老师要能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善于疏通学生心理,即使是“差生”,尤其是有影响力的“差生”,也能在班级发展中发挥很大作用,既能帮助老师带动“差生”的优势发展,又能促进优生的潜力开发,促使班级队伍的整体发展。在此,我衷心地呼唤:我们不仅要做一名出色的学科老师,还要做一名出色的心理辅导老师。从所带学科课堂上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疏通,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阻止发展成为品质问题,及时消灭于萌芽状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积极地向上发展。

因为他们毕竟是孩子,给点阳光就会灿烂。

参考文献:

[1]辛继湘.课堂教学管理与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孩子心理疏导办法篇8

【关键词】留守学生教育爱

一、无微不至,关爱留守学生的生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留守学生缺乏父母关爱,我们作为教师,要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沟通,用自己的爱去弥补他们所缺少的父母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就是他们学习、成长的家。如我班有一个学生,父母都在浙江打工,学习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上课不是睡觉就是迟到,成了班上的“问题生”。我经常找他谈心,关心他的日常生活,他生病了送他上医院,没水吃要药为他倒开水,没有作业本时我买给他……经过一次次沟通、一次次帮助,慢慢地他变了,不再迟到,不再睡觉,成绩也有很大的提高。“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只要有慈母般的爱,有无微不至的爱心,就一定能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

二、润物无声,关注留守学生的情感

由于父母远在外地,爷爷奶奶年纪又大,留守学生内心情感没有倾诉的对象,使得他们不得不生活在情感的孤独城堡中。教师既要教好知识,又要做留守学生的知心朋友;不但要做好留守学生情感的疏导工作,更要和留守学生相互沟通交流,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多理解,做到心灵相通,感情融洽,形成关爱合力,以填补留守学生亲情空白。

三、“落红有情”,疏导留守学生的心理

留守学生进入青春期后,虽然具有了独立意识,但毕竟阅历不够、能力不足,对父母还具有很强的依附性。这些留守儿童不会做饭洗衣,遇事拿不定主意,思念父母,感到孤独、失望、烦恼,得不到理解,遭人歧视,甚至为今后的生活烦恼。显然,对于十二三岁的留守学生来说,其所担当的负荷肯定是超载的。因此,要引导他们形成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锻炼其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自然、顺利成长。通过观察,这些儿童中有个别孩子很懂事,能正确看待自己的处境,认为父母不在身边,更应理解父母的难处,更应为父母分忧,于是他们觉得在家里累点苦点也很自然。因此,我在班级上成立“独立儿童小组”,选择其中具有独立能力的孩子担当成员,从而扩大他们的影响,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让他们在同学、老师的引导下自己管理自己,从而进行自我锻炼。这样既可拓宽心理倾诉渠道,增进伙伴之间的友情,又可使留守学生找到“家”的感觉;同时,留守学生有了自己的组织便于随时请教,随时求助。另外,我利用班会讲节俭的重要性,播放一些农民工在外打工的短片,让留守学生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的不易,让他们感到父母出去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使他们生活得更好,从而使他们更爱自己的父母。并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办有手抄报、音体美兴趣小组等,让他们觉得学校生活充实、美好。还有,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让他们少走弯路,更能感受班级、学校这一“新家”的温暖。

四、春风化雨,关爱留守学生的品德

(一)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诚实守信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这样才具有说服力,让孩子在一种良好品德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我们教师要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让留守学生感受到充满和谐关爱的氛围。孩子们在这样一个充满爱心、孝心、诚心的和谐氛围中,一定能健康成长。

(二)明辨是非,指导孩子慎重交友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古人警示交友的名言。留守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身处特殊的生活环境,他们很容易染上一系列不良的陋习。所以,我们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以防与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被引诱变坏。特别是现在,网络文化泛滥,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如我班前年有位留守女生上网,把哈尔滨的一位男孩都引来了,这位男孩为会见网友,竟从家偷了一万多元钱出来,幸好学校及时发现,与他家里联系,才避免了事情的发生。因此,我们要关心孩子,对于孩子的交友情况我们不能忽视,要引导孩子慎重交友,为了使孩子健康成长,我们要向孟母学习,把好“孟母择邻”这一关。

(三)注重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孩子心理疏导办法篇9

游戏源于迷恋,是肉体无法控制的,千万不要以简单粗暴等方式组织孩子,否则会发现孩子又更多问题,如打架等。

孩子沉迷游戏,多因父母感情单薄,心灵空虚才把心思寄托在游戏里面。作为父母应该温暖孩子的心灵,建立亲密的关系,才能从心理上转移对游戏的迷恋。

如果父母方法用尽了,孩子仍然不能戒掉孩子,不妨就成全孩子,把他引导到正轨,让他做职业玩家,等玩腻了,自然便会戒掉游戏。

给孩子正确的引导,不要过度强行制止孩子,这样反而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负面,既然禁止不了,不放换个角度,做些约定,比如一天玩多久,这样沟通起来较为容易。

父母要多跟孩子进行沟通,不能总是按自己的想法去给孩子强行制定游戏的约定,要跟孩子沟通,经过彼此的讨论来定。

孩子心理疏导办法篇10

然而,到目前为止,能够将孩子带到城市的农民工毕竟还只是较少的一部分,更多的农民工还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或者,因为城市没有给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生活环境而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形成了父母和孩子分开的情况,即“留守儿童”。据全国妇联最新调查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

专家表示,如果外出务工的农民生育二胎或会增加留守儿童的比例。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南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问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主要表现如下:

性格柔弱内向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自卑心理障碍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白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

孤独无靠心理

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孤独,近而产生心里骚动和抑郁等问题。

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心理,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说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