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0:23

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篇1

目前,已有学者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专业认同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前教育学生专业认同感普遍处于“认同度较低”“一般认同”水平,存在专业学习投入度低、对专业发展前景感到迷惘、毕业生不入行等现象。在校期间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培养的最佳时期,作为教育者,需要合理分析专业认同的内涵和培养方向,从而提出有效的教育策略来提高幼师生的专业认同度。

一、专业认同的内涵

专业认同是学习者随着对所学专业的日益了解、对学科知识的逐渐把握,进而在情感上认可、接受、投入所学专业,同时伴随着积极的外在行为,产生内心的适切感。此定义从专业认同的认识、情感、行动方向对其进行了深入描述,阐述了专业认同的动态发展过程。

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认同,直接关系到他们在学习阶段能否对所学专业有着清晰的认识,能否对本专业在情感上保持较高的水平,能否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专业学习,从而获得良好专业发展。因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内阶段对自身专业的认同程度,不仅直接影响其专业成长、毕业时的职业选择倾向,更会对将来在从事学前教育事业后的投入程度产生重要影响。

二、学前教育学生专业认同的培养方向

从专业认同的内涵出发,综合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可将专业认同的培养方向划分为以下维度:

(一)专业了解

专业了解主要是指学生在认知层面对本专业的了解程度。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在专业选择前就应对学前教育专业有初步的了解,了解本专业的社会地位及对口职业,明白社会大众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评价情况;在入学后,能够较为清晰地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应学的知识、应掌握的技能,认识到本专业在学校内的地位,初步掌握本专业学生就业情况;随着学习的深入,也应了解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为专业学习和发展提供依据。

学生对专业了解程度越高,能够全面地从主客观层面了解本专业,便越能够从认识上认同本专业,从而加深对专业的情感认同。

(二)专业情感

专业情感是指本专业的学生在情感层面对专业的认同程度,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稳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在对本专业有着深刻理解和全面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强烈积极的情感,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

因此,从情感角度来说,应注意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喜爱程度,帮助树立对学习本专业的坚定信心,养成对学习本专业和技能的积极感受,从而形成对本专业的正向评价和强烈认同。

(三)专业投入

专业投入是指本专业的学生在行为层面对专业学习的实际投入程度,与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息息相关。

从行为角度来说,应注意加强学前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实际投入的时间、精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专业学习方法及策略。同时,由于学前教育的实践性取向,需不断强调提高学生对专业见、实习活动的热情与参与度,将课程内外的学习和发展有效结合,从而不断促进专业投入,提高专业认同水平。

(四)专业培养

专业培养主要是指学生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法、课程设置、教师水平等的认同程度,学生对专业培养的认同程度与其专业投入及专业情感关系密切。

专业培养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的质量,对于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应从多角度了解专业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发挥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专业活动以及见实习活动对培养质量的促进作用,让学生从情感上接纳培养方式,提高对专业培养方式的认同。

(五)专业发展

专业发展认同是指学生在专业培养的过程中,树立的专业发展目标及职业选择倾向。因此,应重点培养学生对学前教育发展政策的了解,树立对本专业持续良好发展的信心,分析自己与学前教育专业的适切性,建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发展目标和人生目标,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认同水平。

学生对专业发展的认同,有助于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学前教育的对口职业作为职业发展方向,在此发展方向设立之后,又将反作用于学生对专业的投入、情感程度,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

三、学前教育学生专业认同的培养策略

(一)提高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水平

当前影响学前教育社会认同度的因素,从社会角度来谈,主要有社会需求大,学前教师编制短缺,同时又存在幼儿园良莠不齐,幼儿教师入职门槛不一等状况;从从业者角度来谈,主要有工作量大,薪资福利差,因编制短缺导致的岗位安全感缺乏等情况。

学前教育现已进入了入园率中速增长、保障水平和保教质量全面提升的新阶段。因此,借学前教育大力发展之势,各地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响应号召,加大改革发展力度,建立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好幼儿园运转、教师编制、工资待遇等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在政策的支持下,相关部门的努力下,提高社会总体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识度,从而在政策和舆论的支持下,提高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从而从根本上保障权利,提高在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

(二)加强学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宣传力度

学前教育学生在入校之前,对于本专业的了解程度偏低。因此,在全面提高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认同度的现状下,有关学校应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宣传力度。在招生宣传册及网站上,认真解读对专业社会地位的情况,详细说明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和技能及相应课程,生动诠释专业理论学习和见、实习活动,深入分析以往毕业生的就业面和就业率。

在此基础上,将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向社会普及,以此提高学生在选择专业之前对专业的了解度。转变以往学生在选择专业过程中的迷惘性、盲目性,将家长为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这种常见情况,转变为学生自己在对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后,喜爱专业,从而主动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同时,学校也肩负着对在校学生宣传及深化学前教育相关政策的重任,通过专业解析、专家讲座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以此在校、内外环境中形成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度,加深对专业的情感认同。

(三)完善系部对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政策的推进,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不断在更新与改进。在培养目标和规格方面,应提高要求,规范标准;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应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求知需要和实践需求。

专业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应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以此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专业学习态度。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以实践取向为依托,因而应增加学生见、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学习期间时就能够对职业要求有着直观的认识。同时,应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需求,开设有吸引力、专业性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有选择课程的自,从而乐于投入学习。

除专业教育之外,在日常教育中,也应鼓励辅导员和课程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抓住教育契机,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激发专业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实践的投入时间和精力,以此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

(四)激发学生提高专业认同的主动性

在社会、学校、系部多方面、多维度的支持和关怀下,学前教育的学生更应善于抓住机会、充分利用资源,主动积极地提高专业认同水平。

在校内教育学习环境内,应主动参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合理利用课余时间,投入到专业扩展中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专业发展的各种活动中去,寻求多样性、全面化的专业成长。同时,在遇到专业成长的困难时,应与教师及高年级同学主动沟通,寻求专业疑惑的顺利解决。

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篇2

山西省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学前教育系副主任,省级跨世纪学术及技术带头人。主要教授《学前儿童心理概论》《学前儿童教育研究》课程。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心理、课堂教学心理和学习心理。及著述50多万字,主持或参与国家、省级科研课题4项,多次获得省、市级优秀教师荣誉。

“理解儿童”是儿童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者在儿童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感悟。从时间属性看,教育者只有理解了儿童的过去,才能理解儿童的现在;只有理解了儿童的现在,才可能达到儿童未来良好发展的愿景。从空间属性看,“理解儿童”,不仅要理解儿童即刻身处的环境,而且要了解儿童生活的家庭和社区,更要明白儿童将要为之服务的未来社会图景。可见,对儿童的理解不仅具有历史性,而且具有丰富的现实性和未来的模糊性。当面对现实的儿童时,教育者只有站在“理解儿童”的时空交叉点――“当下”,教育才会促进儿童的发展,达成教育的目的。因此,儿童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对儿童最为真切的理解。

“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这是美国教育对儿童“当下”的理解,而“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则是中国父母对儿童“未来”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导致了不同的儿童教育行为:美国教师关注儿童当下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中国儿童则在强大的推动下向未来的目标冲刺。可见,“理解儿童”是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教育行为,它贯穿于幼儿教育的全程,也就必然成为制定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所不能忽视的原点了。

一、“理解儿童”应成为国家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的基本诉求

“理解儿童”不仅是整个世界的口号,还应该成为制定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灵魂。从儿童出发,从社会出发,还是从教师出发?不同的思路会导致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异向性。一个充满对儿童理解的教师专业标准不仅不同于以往的医生、律师等职业标准,也应该有别于一般教师的专业标准。

美国国家幼儿教育协会(naeYC)制定的幼儿教师教育标准包含了5项核心标准,其首要标准就是要求所有的幼儿职业从业者能够促进儿童的发展与学习,理解幼儿的特征与需要。美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BptS)在优秀教师标准中对优秀幼儿教师有9个方面的规定,其中第一项就是“理解儿童”,理解“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国台湾地区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有5个方面33条内容,其中第一款第三条就要求幼儿教师要以不同的思维或立场理解教育事件,以启发、引导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我国幼儿教师培养单位及一些专家,非常关注“理解儿童”在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作用,如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标准》中规定:理解并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帮助每个儿童积极、充分、富有个性地发展;能正确认识儿童是正在发展中的完整的个体,全面了解儿童的发展潜能和特点等。

从以上国内外幼儿教育研究机构和学者的共识中可以看出,离开了对儿童的理解,儿童教育将从实质上消亡;离开了教育实践,儿童教育将是无效的过程,其结果仍然会导致儿童教育的消解。所以,幼儿教师的培养教育过程也应该是在“理解儿童”基础上的教育实践过程;没有幼儿教师的专业化,也就没有对儿童的理解,儿童教育也就不复存在。只有把握了在实践中“理解儿童”的过程,幼儿教师培养机构才能有效地完成职前培养、入职和职后培训的目标,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在“理解儿童”的同时,在实质上与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相统一。

二、幼师课程学习是“理解儿童”的捷径

“理解儿童”不仅需要经验的积累,而且需要科学知识的支持,所以,不是任何人都能够承担教育儿童的重任,幼儿教师的职业专业化也就成为必然。幼儿教师群体的工作对象是“儿童”,他们在“理解儿童”的基础上去引导和帮助儿童的发展,实现儿童自己的愿望,这样的人群是需要专业的儿童知识和高超的沟通技巧的,因为儿童不同于成人,而且是一个极具复杂性的独立个体。

理解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建立在对客体的充分感知和推理基础上,是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事物的联系、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活动。为了能够理解他人,人们不仅要通过观察、学习等手段去积累有关研究对象的知识,而且还要具有移情、想象等能力和技巧。“认识你自己”之所以会成为名言,就是因为有时人们对自己本身都很难理解。可见,“理解儿童”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靠经验“理解儿童”需要足够的时间,而且必须和儿童一起生活,如多数父母就能较好地理解自己的孩子。但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是,当教师接触到一个儿童时就必须尽快“理解儿童”。这是职业的要求,也是其职业专业性的重要表现。因此,教育者对儿童的理解必须有科学的、高效的途径,这就是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教育。

幼儿教师的专业结构建设应以“理解儿童”为目的。台湾学者林瑞钦把教师的专业结构分为3个部分:所教学科的知识、教育专业智能以及教育专业精神,并把“教育专业精神”解释为教师的专业情感、专业信念和专业理想。我国幼儿师范学校也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专业性向(或专业情感)作为培养目标。如山西省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把“贴近儿童,理解儿童,引领儿童,美化儿童,全面发展”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来建设。我国即将出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也把“儿童为本,实践取向,专业学习”作为基本理念。根据“儿童为本”的理念,职前幼儿教师的培养课程基本上是围绕“理解儿童”来设置的。如,学前心理学让学习者知道儿童的需要;学前卫生学告诉学习者儿童生理结构、功能及其变化和保健;学前教育学让学习者明确如何才能使儿童有一个幸福的现在和未来;幼儿园活动的设计、艺体课的训练等教授学习者如何以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教化儿童。当然,为了克服儿童教育中的困难和获得职业人生的幸福,准幼儿教师必须自己坚定对儿童教育的信念和发现儿童教育的价值,这就是人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了。目前,一些幼儿园聘用英语、艺术类等非幼师专业的高学历毕业生,而拒绝接受大中专幼师毕业生的事情已屡见不鲜,这反映了一些幼儿园的管理者已抛弃了“理解儿童”在儿童教育中的核心意义,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孩子,而且必将伤害从业人员的职业情感,除非对这些高学历毕业生从头进行补偿性的“理解儿童”的教育。

普适性的儿童科学理论为教育者描述了一个概括的、抽象的、历史的、静态的“概念化儿童”,而作为儿童教育实践的对象,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着自己鲜明特点的、指向未来多种可能性的、具体的儿童。要解决儿童教育中现实的问题,“理解儿童”不再只是一个理论上的命题,而是每一位幼儿教育者都必须面对的、需要在教育实践中证实和建构的命题。每个儿童都是一个假设,当职前培养为准幼儿教师给出“理解儿童”的模式化路径后,准幼儿教师上岗的第一任务就是在实践中去检验和批判这些抽象的概念,从而获得对儿童真切的理解,向儿童真实的心灵进发。

一个优秀幼儿教师需要丰富的儿童科学知识和教育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将这些知识用于教学活动,促进儿童发展的能力。这种专业化素养和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专业化的教育培训,还需要有效的教育实践培养过程,并且要求幼儿教师具有经常性的实践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一些幼儿园在招聘时首选有教学经历的教师,就是看中了实践在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价值。甚至有些园只招年龄偏大的教师,更是看中了他们“有养育儿童的丰富经验,对儿童有更为深刻和准确的理解”这一优势。

“理解儿童”需要合作,合作需要团体和组织氛围。一个专业化的幼儿教师群体,必须不断发现和交流对儿童的新的认识和理解。幼儿教师在面对一个独立的、个性化的儿童时,他对儿童的理解也必须建立在对儿童的过去及儿童当下生活的了解基础之上,因而需要家长、社区工作人员、儿童伙伴等“关系人”的支持。可见,“理解儿童”需要一个专门化的组织和群体给予支持,一个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个宏大的背景下展开的。只有这样的儿童教育才是科学的、儿童所向往的;只有这样的儿童教育,才是有效的、真实的!

三、国家幼儿教师标准应引导教师在实践中成为“理解儿童”的专家

毋庸置疑,一个国家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是困难的,因为这是一个普适性的制度,需要关注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点,兼顾教师发展不同层次和阶段的目标。

颁布于2003年的澳大利亚第一个全国性教师专业标准――《全国教师专业标准框架》,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新任教师、熟练教师、娴熟教师和主导教师4个阶段。4个专业等级围绕3项专业要素(专业知识、专业实践和专业发展),形成7大标准。该标准框架明确了对各等级教师的知识、技能和道德要求。

我国目前的幼教队伍人员构成极其复杂,幼儿教育发展水平的地域性差异很大。因此,在制定幼儿教师标准时必须考虑到层次性和教师发展的阶段性,使标准不仅成为评估从业人员的尺度,也要成为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和专业水平发展的理想目标。

我国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目标是毕业生能够与实际教育教学活动“零对接”,但在实践中这一点却很难实现。通过访谈多位幼儿园园长和学前专业毕业生,笔者发现,一个职前教师入职要经历艰难的历程:通过在校学习知道儿童(抽象的儿童)――经过见习感悟儿童(表象的儿童)――通过实习了解儿童(具体的儿童)――通过入职真正“理解儿童”(本质的儿童)。一位优秀园长告诉笔者,在学校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只有经过“实战”(即教师完成带有一定责任的教育活动)之后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职前教师的成熟和对儿童的理解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得以达成的。所以,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一定是一个能迅速“读懂儿童”的专家。这种“读懂”不只是一种行为上的理解,而且是一种包含情感交流的心灵沟通。只要一个教师喜欢这种“理解儿童”的挑战性工作,他就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安排自己的生活,在目前幼儿教师地位低、待遇低、工作累的境遇下,坚持自己的信念,愉快地、幸福地为幼儿的发展服务。当今社会不就需要这样的幼儿教师吗?幼儿和家长不也期盼着这样的教师吗?

因此,笔者认为,在“理解儿童”的前提下,国家就可以建构起一套适合国情的幼儿教师发展体系,而不是制定限制教师发展和幸福的条条框框。当然,由于认识水平、从业年限和实践经验的不同,幼儿教师对儿童的理解层次也是不同的,但国家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应该能引导教师在实践中成为“理解儿童”的专家。借鉴美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关于“理解儿童”的9个要点,结合我国国情实际,笔者尝试对幼儿教师“理解儿童”的要求作如下层次的划分。

职前幼师(幼师毕业生):能够理解概念化、模式化的儿童。即拥有儿童发展和儿童学习的相关知识,了解当前关于儿童发展和认知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懂得儿童的一般需要和特殊需要,认识到创建一个有利于儿童发展和学习的物质与精神环境的重要性,并具备教育“模式化儿童”的一般方法、策略和技能。

入职幼师(在职1~5年的幼师):能够理解具体的、个性化的、“当下”的儿童。熟悉儿童所在社区和家庭的文化、历史与价值观,并了解每个儿童的特点;拥有丰富的班级管理经验,能根据儿童的兴趣设计课程和进行时间安排;知道何时需要适当地干预、支持、引导儿童的行为;认识到儿童有自我发展的潜力,儿童是在具体经验中建立起对世界的理解;通过开展游戏、自由探究、有引导的发现、创造性的戏剧表演以及其他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为儿童提供大量的发展想象力的机会;具备和幼儿、家长及同事沟通交流的技巧和能力,能多方面、立体化理解幼儿的需求并掌握满足儿童需求的策略和方法。

专家型幼师(在职5~10年的幼师):能够理解儿童的本质并发现儿童的未来。知道儿童的社会性、个性、社会交往、智力等是如何发展的,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建立班级秩序,在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与孩子形成良性的互动;认识到在有机会的条件下儿童可以实现适度超前发展,特别是技能方面更易实现;具备在研究中“理解儿童”、在交流中“理解儿童”、并向儿童有效表达自己的理解及情感的能力,也就是能够在“理解儿童”的同时帮助儿童理解他人(包括教师和伙伴),能通过有效手段满足每个儿童的发展需求。

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说,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儿童是世界为人类精心准备的书卷,儿童需要理解,儿童必须被理解,“理解儿童”是儿童教育永恒的主题。诺贝尔奖获得者,智利诗人加里埃尔拉•米斯特拉尔曾有这样一首诗。

许多需要的东西我们可以等待

但是儿童不能等

他的骨骼正在形成

血液正在生成

心智正在发育

对儿童我们不能说明天

他的名字是今天

这首诗在表达,作为特殊的教育对象,儿童――这个每一个人曾经的过去,对成人来说太陌生了!因而,幼儿教师需要用心去“理解儿童”。正如陈鹤琴先生在去世前一年为《幼儿教育》杂志题的词:“热爱、了解和研究儿童,教育他们使之胜过前人。”对儿童的理解会让幼儿教育者把真正的爱送给儿童,也会在童真的鼓舞下更加“理解儿童”。带着了解儿童的愿望,教育者自然会去研究儿童,掌握儿童需要的文化和技能,积极地去和儿童的父母、社区工作者沟通。为了赋予儿童更加深入的理解和热爱,教育者会加入团队,和同行一起探讨教育儿童的策略和智慧。当教育者充满爱意地出现在儿童面前时,谁能阻挡得了彼此之间愉快的互动呢?

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篇3

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专业认同”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积极地职业认同是教育发展的前进动力,也是教师开展工作的依据。在义务教育普及的同时,学前教育专业成为未来幼师队伍的主体,他们对本专业的职业认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的职业选择,本研究通过调查,了解该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此调查对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有借鉴意义,从而使学前教育专业职业认同水准得以提高,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师资力量得以提升。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学生报考情况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为长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四个年级的学生,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形成问卷,具体内容包括学生的高考志愿报考情况、入学时对专业的了解程度、目前对该专业的态度、毕业就业去向等几个方面。本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每年级25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参与调查的100个学生中,第一志愿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情况如下:一年级学生9人,占36%;二年级7人,占28%;三年级8人,占32%,四年级5人,占20%。从数量上看,第一志愿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数较少。一年级的学生人数较其他年级有所增加。

(二)学生入学时对专业的了解程度

在刚入学时,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各有不同,从整体上来看,以了解为主,占67%,与其他年级相比,一年级了解的相对较多,更好的了解所学专业,相对更有可能认同他们的专业。

(三)学生入学后专业态度的转变

通过对学生目前专业态度的调查,结合入学时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将学生的专业态度转变归纳为如下几种:从迷茫-积极-消极-感兴趣过渡,从迷茫-积极-消极-迷茫过渡;从迷茫-积极-消极-不感兴趣过渡。截止到调查结束为止,大四年级学生中,有16人对学前教育专业感兴趣,占本年级总人数的比例为64%,三年级学生中,14人对学前教育专业感兴趣,占本年级总人数的56%,二年级19人,占本年级总人数的比例为76%,一年级学生中,20人对学前教育专业感兴趣,占本年级总人数的比例为80%。从数据显示来看,受就业情况、个人实际情况等因素作用,对学前教育专业以积极—感兴趣模式的学生比例为69%,占据大多数。但是以上各因素之间的冲突又导致学生迷茫,比如有些同学喜欢学前教育专业但他们非常担心以后的就业问题;有些同学认为该专业虽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又无法接受它的低收入;有些同学喜欢艺术课程但却缺乏基础,不知如何着手去学习。

(四)学前教育本科生毕业就业意向

通过调查问卷数据显示,该学生就业意向总体倾向于从事学前教育专业本身及其相关工作,占总人数的比例为73.1%,这个数据说明经过几年的学习,学生们对学前教育专业有了较深厚的专业情感,愿意更多的投身于学前教育事业。有意向去幼儿园工作的学生主要原因是:自己喜欢幼儿,希望学以致用。但是他们选择去幼儿园是有条件的,前提多数都选择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且不甘于长期做幼儿教师,只是想先积累经验,为将来进一步发展做准备。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第一志愿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数并不多,大多数是因为在此之前对学前教育专业了解很少甚至没有听说过,但一年级报考第一志愿的人数有所增加,说明人们开始对学前教育有所关注和重视。

2、学生对专业的态度转变过程的九种模式中,积极感兴趣、迷茫感兴趣这两种模式下的人数占多数,说明随着学生对专业的了解不断加深,对专业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3、面对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形式,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就业形式乐观,毕业后愿意从事本专业及其相关的工作。但是,仍然还是有许多学生表示不愿意到幼儿园工作,主要原因是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工资待遇差、工作强度大、劳动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等,当然也有同学提到自身的问题,认为自己性格不适合,技能技巧差并不适合从事学前教育行业。

4、当前多数本科生对毕业后的走向有着较为理性的认识,认为本科生到幼儿园任教并非大材小用。但是,对于幼儿园的性质的选择,多数学生因为考虑到工作稳定、工资有保障,比较倾向于在公立幼儿园工作。同时对于私立幼儿园的认识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5、另外,个人的自身条件,幼儿教师的工作现状和以往的就业情况等是影响学前教育本科生专业态度的重要因素。

(二)建议

1、相关部门应该适度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资力度,以此来增强学前教育相关职业的吸引力

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却不愿意从事幼儿园教师这样的职业,其原因主要是,幼儿教师劳动强度大、待遇低、保障体系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政府应加大学前教育投资力度,制订严格的幼儿园教师的待遇标准,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来保证幼儿园教师的基本待遇。

2、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准确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

随着教师教育体系不断由三级向二级过渡,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从培养目标着手,实现毕业生就业方向的转变,可以研究从培养幼儿师范的师资转变为直接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本着理论与实践并重、观念与技巧并重、学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培养应用型学前教育专门人才,全力打造既具有扎实的理论水平,又具有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的高等应用型准幼儿教师。

3.教师应合理引导,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是建立专业情感的基础

教师应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与社会适应问题相结合来进行教学活动,适当开展一些职业选择和就业方向的指导性课程。可以从学生入学初期就深入去了解学生的就业能力,并多关心本行业的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潮流,以此来提高学生毕业时的就业率。

4、提高用人单位的专业概念

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篇4

【关键词】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专业价值;专业治理;教育领导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5)11-0003-08

幼儿园园长的专业成长始于专业认识与理解,长于专业过程与方法,成于专业能力与行为,归于专业精神与信念。〔1〕《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提高幼儿园办园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提升学前教育领导力的专业准绳。本文将从教育领导专业化视域对《标准》进行解读。

一、教育领导专业化背景下的《标准》研制

《标准》的颁布是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促进教育领导专业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国都很重视教育领导的专业化问题,注重通过制度建设推进教育领导专业化进程。例如,早在1996年,美国州际教育管理委员会就制定了《学校领导专业标准》。关于学前教育领导的专业性及学前教育领导的专业成长路径,罗德进行过系统研究。〔2〕澳大利亚国家儿童保育认证委员会则制定了《托幼机构管理者标准》。新加坡教育部也在本国幼儿园质量标准中单列了“机构领导标准”,确定了机构领导的三个基本维度,分别是领导目标、专业发展与领导、与家长及社区的关系。〔3〕我国同样在基础教育领导力专业化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建立了包括《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高中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特殊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五个教育领导群体的专业标准体系。这是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长专业化是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近10年来,学前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表明,提高学前教育有效性,收获学前教育高回报的前提是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儿童的发展,实现理想的教育目标。基于此,美国最新提出的国家战略是“再创卓越:学前教育全面优质化的期盼”,澳大利亚最新提出的国家战略是“2020年每个孩子都免费享受优质的学前教育”,巴基斯坦最新提出的国家战略是“通过学前教育解决分裂和贫穷的社会问题”,印度尼西亚最新提出的国家战略是“学前教育优先发展”。〔4〕幼儿园教育实现高质量的关键条件包括健康、安全的保教环境,较高的师幼比,具有适切性的课程设计与实施,保教者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经验水平,高质量的师幼互动,较高的员工工作投入与满意度等。〔5〕这些关键条件的达到与否,与园长的领导力及幼儿园治理结构关系紧密。

从行业内在专业性来说,《标准》的颁布是促使教育领导专业化的重要举措。每个行业都需要领导力,领导力来源于专业性的内在规定。一是对领导专业性的认识,即认识到园长具有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通过长期的发展,幼儿园的保健、保育、教育三大功能日益相互融合,使其既有别于中小学,又有别于单纯的儿童福利机构。幼儿园的专业功能日益凸显,具有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6〕对学前教育领导专业性、复杂性的认识,是推进专业化的前提。〔7〕当下,我国拥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的幼儿园已超过20万所,远多于小学和中学。这是一个在大众层面加大专业性宣传,在行业层面实现专业认同非常好的时机。二是对园长领导岗位的关键性、制度性安排。园长这一岗位对其教育领导力的要求是很高的,有其独特的领导理念和基本维度。学前教育领导力需要培育,更需要专业标准的引领。〔8,9〕目前许多国家的高等院校开始重视学前教育领导力的研究与培育,基本形成了学前教育领导力知识准备、实践锻炼、理论提升的培育体系。〔10〕例如,罗德系统阐释了学前教育领导的独特意义、人格特质、沟通技能及其领导力形成的基本途径,视学前教育相关者需要的满足为领导力修炼的核心。〔11〕又如,帕特丽夏提出了“儿童发展中心的幼儿园管理”理念,阐述了幼儿园管理的独特价值,强调了幼儿园教育领导的独立性。〔12〕三是通过《标准》对行业进行规范和引领。一个行业在快速壮大时,需要有强有力的专业认同和规范,更需要有专业的期待和标杆。专业标准是评价一个行业成熟与否的重要指标,专业标准的成熟程度会影响一个行业的成熟水平。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说,幼儿园教育领导群体就像一座金字塔,有塔尖、塔身和塔底。《标准》对塔尖部分的人是一种专业期待,对塔身和塔底部分的人是一种专业规范和准则性强制。一个行业具有成熟规范的专业标准,既彰显了这个行业塔尖精英的雄心,又能保证塔身与塔底的人员有行动的方向和准则。

总之,《标准》既体现了有关学前教育领导力的研究成果,更体现了社会公众,特别是社会主导性价值观对学前教育领导专业化的认知水平。

二、《标准》的专业化功能定位

《标准》的专业化功能体现为专业准入、规范和发展功能。准入功能凸显专业准入的强制性,规范功能体现专业化程序(培养培训)的规范性和严密性,发展功能彰显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和终身性,以及专业群体的自我意识与自律性。

1.专业准入功能

专业准入功能主要体现为净化队伍,严格行业准入标准。南非的相关专业标准规定,园长必须通过规定的资格审查,必须持证上岗,且有效期仅为3~5年。我国香港地区要求园长具备长期的幼教经验,取得幼儿教育学士学位,持有校长培训资格证书且有一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13〕我国大陆地区颁布的这份《标准》是指导我国各类托幼机构负责人、幼儿园园长资格认定的准绳,对园长准入资格、园长继续教育、园长学历以及园长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经验等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专业规范功能

《标准》从规划幼儿园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保育教育、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六个方面规定了园长的培养、培训以及后备选拔导向,从专业理解与认识、专业知识与方法、专业能力与行为三个层面指明了园长领导力获得的方式,以及培养、成长、历练的基本途径。从对象指向来看,《标准》可以用于指导各级政府、托幼机构制订园长队伍建设规划,严格园长任职资格标准,完善园长选拔任用制度,建立园长培养培训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园长队伍建设与管理机制,从而为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专业发展功能

《标准》倡导“引领发展、能力为重、终身学习”,〔14〕有利于解决以往园长资格认证缺乏专业依据,选拔缺乏专业导向,在职成长缺乏专业动力等问题。这一崭新的认证体系可以在过程中激发园长终身学习、注重能力提升的发展动力。有专业自觉的园长会将《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准绳,既制订自我专业发展规划,爱岗敬业,增强专业发展主动性,又主动参加园长培训和自主研修,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努力成为学前教育和幼儿园管理专家。《标准》的专业发展功能促使园长专业发展进入自由自觉的生命状态,成为园长构建专业精神家园的一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促进园长的终身学习、终身成长,可以建立园长培训(发展)中心,根据园长职业特点进行课程及资源建设,根据园长专业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完善培训方案,科学设置培训课程,改革培训模式和方法,加强园长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园长专业成长的科学研究,从而为促进园长的专业发展提供专业支持。

三、《标准》的专业理念

园长应坚守怎样的专业理念?《标准》指出应坚守五大专业理念。

1.以德为先

以德为先要求园长的德行要高于普通教师,以起率先垂范作用。以德为先具体体现在三个基本层面。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园方向和党对教育的领导,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幼儿园工作,履行法律赋予园长的权利和义务,主动维护儿童的合法权益”。二是“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和幼儿园管理工作,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践行职业道德规范,立德树人,关爱幼儿,尊重教职工,为人师表,勤勉敬业,公正廉洁”。

2.幼儿为本

“坚持幼儿为本的办园理念”,要求园长“把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作为幼儿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要求园长“面向全体幼儿,平等对待不同民族、种族、性别、身体状况及家庭状况的幼儿”;要求园长“尊重个体差异,提供适宜教育,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要求园长“树立科学的儿童观与教育观,使每个幼儿都能接受有质量的教育”。幼儿为本的办园理念是要贯穿在幼儿园的日常工作当中的,体现在方方面面,也体现在时时刻刻。

3.引领发展

园长的专业发展既立足于现实,又强调可持续性,目标指向未来。园长作为幼儿园的领头人,既是专业引领的领导者,又是组织协调、组织发展的领导者,更是先进思想、先进理念的传播者。“园长作为幼儿园改革与发展的带头人”,需要担负起“引领幼儿园和教师发展的重任。把握正确的办园方向,坚持依法办园,建立健全幼儿园各项规章制度,实施科学管理、民主管理,推动幼儿园可持续发展;尊重教师专业发展规律,激发教师自主成长的内在动力”。

4.能力为重

园长这一管理岗位是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岗位。合格的园长需要具备组织领导力、教育领导力和价值领导力,而这些领导力最终需要通过行动力、执行力来实现。因此,园长应当“秉承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突出园长的领导力和执行力。不断提高规划幼儿园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保育教育、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和调适外部环境等方面的能力;坚持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5.终身学习

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日新月异,为适应时展的需要,园长应当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持续推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推进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终身学习的理念是指园长要有发展、开放的心态,“将学习作为园长专业发展、改进工作的重要途径;优化专业知识结构,提高科学文化艺术素养;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注重学习型组织建设,使幼儿园成为园长、教师、家长与幼儿共同成长的家园”。

四、《标准》中园长专业发展的内在逻辑

《标准》对园长的专业要求分为规划幼儿园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保育教育、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等六个方面,体现了对园长价值领导能力、教育领导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的要求。根据园长领导能力的形成规律,《标准》分别从专业理解与认识、专业知识与方法、专业能力与行为三个层面作了规定,共形成60条标准。〔15〕其内在逻辑解释如下。

1.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构成组织领导能力

《标准》提出的园长要担当起优化内部管理的职责的核心是对幼儿园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最优组合。在专业理解方面,《标准》强调园长要依法办园、以德治园,自觉接受教职工、家长和社会的监督,注重榜样示范、人格魅力、专业引领在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尊重幼儿园管理规律,实行科学与民主管理。园长需要掌握幼儿园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国内外幼儿园管理的先进经验。在工作过程中,应准确理解国家有关幼儿园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要求和园长的职责定位;建立教职工大会或教职工代表会议制度,推行园务公开,尊重和保障教职工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民利(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可根据需要建立园务委员会);建立和完善幼儿园应急机制,制定相应预案,定期实施安全演练,指导教职工正确应对和妥善处置各类自然灾害、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等突发事件;掌握幼儿园园舍规划、卫生保健、安全保卫、教职工管理、财务资产等管理方法与实务。在能力方面,园长应重视增强幼儿园领导班子的凝聚力,认真听取党组织对幼儿园重大决策的意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幼儿园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落实教师、保育员、保健医生、保安、厨师等岗位职责,提高幼儿园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调适外部环境的核心是充分利用幼儿园外部资源,调动幼儿园外部力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实现管理效用的最大化。在专业理解方面,《标准》强调园长应当充分认识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促进家园共育;重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在工作过程中,园长应当注重引导幼儿适当参与社会生活,丰富生活经验,发展社会性;掌握幼儿园与家长、相关社会机构及部门有效沟通的策略与方法;熟悉社会(社区)教育资源的功能与特点;指导教师了解幼儿家庭教育的基本情况,掌握家园共育的知识与方法;建立幼儿园对外合作与交流机制,开放办园,形成幼儿园与家庭、社会(社区)及园际间的良性互动;面向家庭和社会(社区)开展公益性科学育儿的指导和宣传,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保教情况;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注重通过多种途径,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科学育儿能力;加强幼儿园与社会(社区)的联系,利用文化、交通、消防等部门的社会教育资源,丰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引导家长委员会及社会有关人士参与幼儿园的教育、管理工作,吸纳他们的合理建议。

2.领导保育教育、引领教师成长构成教育领导能力

《标准》提出的园长要具备领导保育教育能力的核心是强调园长要具备保育教育领导的专业能力,尤其是课程领导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幼儿园的保教水平。在专业理解方面,园长要重视保教结合,把幼儿的安全与健康放在首位,对幼儿发展有合理期望;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重视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培养;将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作为幼儿良好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具体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园长不得以任何形式提前教授小学内容,重视防止和克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尊重教师的保育教育经验和智慧,积极推进保育教育改革;掌握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幼儿园保育教育目标;熟悉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一日生活、游戏活动等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教育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管理和保育教育活动中应用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落实国家关于保育教育的相关政策,立足本园实际,组织制定并科学实施保育教育活动方案;具备较强的课程领导和管理能力,指导幼儿园教师根据每个幼儿的发展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建立园长深入班级指导保育教育活动制度,利用日常观察、观摩活动等方式,及时了解、评价保育教育状况并给予建设性反馈;领导和保障保育教育研究活动的开展,提升保育教育水平。

引领教师成长的核心是强调园长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起率先垂范、引领发展作用,通过落实相关政策、制订相关激励制度、采取多种举措,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专业理解方面,园长要尊重、信任、团结和赏识每一位保教人员,促进保教人员的团结合作;积极创设条件,激励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明确的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意识。在具体的引领过程中,园长要把握保教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明确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教师专业发展各阶段的规律和特点,掌握指导教师开展保育教育实践与研究的方法;掌握园本教研、合作学习等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方法以及激励教师主动发展的策略;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在职能力提升培训,为教师创造和提供专业发展的条件及环境;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激励和评价制度,构建教研训一体的机制,落实每位教师有关培训学时的要求;培养优良的师德师风,明确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和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处理办法,引导支持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情操、掌握扎实学识、秉持仁爱之心,不断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增强保教人员法治意识,严禁歧视、虐待、体罚和变相体罚等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行为;维护和保障教职工合法权益和待遇,关爱教职工身心健康,建立优教优酬的激励制度。

3.规划幼儿园发展、营造育人文化构成价值领导能力

《标准》提出的园长要具有规划幼儿园发展能力的核心是强调园长要从价值观层面规划幼儿园的发展方向。在专业理解层面,强调园长要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重视幼儿园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凝聚教职工智慧,建立共同发展愿景,明确发展目标,形成办园合力;尊重幼儿教育规律,继承优良办园传统,立足幼儿园实际,因地制宜办好幼儿园。在规划过程中,园长要掌握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熟悉《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学习优质幼儿园的成功办园经验;掌握幼儿园发展规划制定、实施与测评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把握幼儿园发展现状,分析幼儿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形成幼儿园发展思路;组织专家、教职工、家长、社区人士等多方力量参与制定幼儿园发展规划;依据发展规划指导教职工制订并落实学年、学期工作计划,提供人、财、物等方面的条件支持;监测幼儿园发展规划实施过程与成效,根据实施情况修正幼儿园的发展规划,调整工作计划,完善行动方案。

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篇5

一、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

1.专业认同低

我校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基本上都是中考失利,没有考上当地高中,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才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有一个男学生说:“要不是中考分数太低,不能上高中,我才不会报考这个专业。”另外,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也是因为家长的要求才选择学前教育专业,有的家长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前景,得知男生选择这个专业在以后的工作中比女生更占优势,便强迫孩子报考学前教育专业。

由于中考的失利或家长的要求,他们被迫选择这个专业,再加上社会认可度很低,所以部分男生对这个专业的认同度很低。

2.自卑、焦虑、孤独感侵扰

学前教育专业的三大专业课是“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和“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专业理论课程都是文科类的课程,没有学前教育专业男生所偏爱的逻辑思维强的课程,使得他们的学习兴趣不高。在和学生的交流中,笔者发现学前教育男生更不喜欢舞蹈、唱歌、美术和钢琴等技能课程,他们给出了几点原因:第一,从小没学过,没有技能基础;第二,由于年龄较大,身体的发育不太适合舞蹈和钢琴的学习,因而对技能课的学习动力非常小。长此以往,他们与班里的女生在成绩上有着鲜明的对比,成绩总是排在倒数几名,这些都会造成他们产生自卑和焦虑的心理。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在学业上和生活中常常遇到问题或困难,由于周围几乎都是女生,他们不会向教师和女同学寻求帮助,甚至刻意逃避,而后又勉强压抑自己心中的感受,就会产生孤独的心理。

3.女性化特征较明显

众所周知,环境影响对一个人的改变是极大的,这不仅仅是针对儿童来说的,对任何一个成年人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读这个专业之前,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们周围有很多男生,同学间的男女比例大概是一比一。但学前教育专业女生多,男女比例差距很大,按一个班四十个人来算,男生只有两到三个。这时,男生们的朋友圈便会有一个质的变化,那就是女生多了。本着异性相吸的规律,男生与女生相处并不会产生什么矛盾,但一个男生与一群女生相处,他就要改变自己。要想与女同学和睦相处,他就要融入这个集体中,去了解这个集体,换句话说,去了解与一大群女生相处的方式,还要尽量地去进入她们的世界,久而久之,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会受女生的影响,改变自己的性格,磨掉自己的棱角,从而适应女生生活,导致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们失去男生应有的特质。

二、解决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帮助男生了解学前教育专业,提高专业认可度

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大部分都是被迫选择这个专业的,他们对学前教育专业了解非常少,不太认可本专业。而且五年一贯制的学生不能转专业,有些男生就试图中专毕业或退学。教师要帮助男生了解该专业,详细介绍学前教育专业。学校应该在男生步入这个专业的第一天就告V他们学前教育专业的详细信息,比如就业情况,让他们知道自己在这个专业有着多么大的前途,并告诉男生学习学前教育专业也可以进修,可以去更好的地方发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他们喜欢这个专业,他们才会认可自己的专业,才会在本专业的学习上坚持下去。另外,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做好职业规划对提高他们对专业的认可度起着重要的作用。男生和女生有着诸多差异,学校要结合男生的特点,引导他们对自己进行科学定位,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2.为男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人数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非常小,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女生众多的环境下,男生面临着生活上、学习上和人际交往上等多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自卑、焦虑和孤独的心理问题。首先,建立学习的规章制度,可以组建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帮扶团队,定期对学习较弱的男生进行辅导和帮助,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其次,多关心男生的生活和心理状况,及时了解他们生活上和心理上面临的问题,比如自卑,并采取相应措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最后,尊重男生提出的建议。在学前教育专业上,男生基本没有话语权,由于女生比重非常大,他们提出的建议基本都被否决。但是男生和女生的思维角度不一样,他们提出的建议也有非常好的,如果被否决了,将会很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容易引起他们的一系列问题,如不参加集体活动。若采纳男生的建议,让他们有一种被尊重和被需要的感觉,则更容易吸引他们加入集体中来,这样他们就不会偏离这个集体,也不会偏离这个专业。

3.鼓励男生多参加学校社团活动

鼓励男生加入学校社团,扩大交友圈,结交其他专业的学生,他们接触的人多了,心胸便会变得宽广起来,而不是一味地把自己锁在女生的圈子里。男生参加社团活动,可开阔知识面,性格也会豁达起来。学校有相关的体育赛事,应鼓励男生积极参加,比如足球赛、篮球赛、排球赛以及运动会,让他们感觉到学校很重视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们。而且参加活动可以彰显男生们的阳刚之气。男生的思维本就活跃,不可压抑太久,通过运动,可培养他们阳光的性格,树立健康的人生观。教师可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的文艺晚会,建议他们排演男性化或幽默搞笑的节目,这样会引起其他学生的关注,对参与活动的男生要不断鼓励和赞赏,增强他们的成就感。

4.宽容对待男生

宽容对待男生,不是纵容的意思,而是结合男生的特点区别对待。在原则问题上男女都应该一视同仁,但对男生要多一些帮助,少一些拒绝;多一些认可,少一点质疑。比如,在美术课程上,教师非要让男生在缝布制布时整整齐齐不可,这样就太苛刻了,如果男生们总做不好教师布置的任务,就会变得焦虑,时间一长,他们易失去积极性,对这个专业失去兴趣,最终导致厌学或退学。宽容对待男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并树立远大的理想是帮助他们自信地走向未来的办法之一。

参考文献:

[1]史丽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2]梁万生.学前教育专业男性本科生专业认同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

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篇6

以研促教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教育的主流话语,也是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随着社会对幼教师资学历水平、专业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国内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扩展和壮大,教师教育阶段的师资培养是否能从源头抓起,以及如何实现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开放、立体交叉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目标,体现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和专业品位,成为现今人们较关注的问题,也必将成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改革发展的趋势,而这一问题让我们最终追溯思考的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

一、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殊性要求

以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以下简称四川幼专),学校升格初期,对该校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所做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中一般性要求方面整体水平较好:如在专业教师的学历达标也就是教师职业准入方面普遍较好,新教师来自国内各大师范高校,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注重本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续学习,也具有合格的教师教育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等。但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特殊性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如:除部分教师在学前教育领域有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经验,更多的教师是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专业扩展而新加入该专业的新鲜血液,普遍缺乏对学前教育领域教学和实践经验的了解,而学前专业教师队伍庞大、涉及学科种类复杂、教师自身专业领域差异大、教学任务相对繁重,许多教师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缺乏重新接受系统学习提高和深入幼教实践的机会,尤其是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的幼儿教育理念、幼儿教育研究成果、国内外幼儿教育现状以及幼儿早期教育的市场化、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等感到无所适从,无法深入学习体会。归结起来其核心问题是对学前教育的专业理论、教育规律及当前学前教育社会现状的认知不组、研究不深等造成,而这恰好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应有的特殊化要求。

二、“过渡期”教学与科研的重心转移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高校教师既要从事教学,又要进行科研,并且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虽然在实践中一个人身上很难达到教学和科研并重的完美境界,但不管作为目的还是作为手段,两者都是“共生互补”的关系。作为“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转型过程中升格的高专来说,虽然有多年幼儿师范和大专教育实践的办学基础和优良传统,但毕竟存在“转型”期的繁重任务。总体来说,过去教师教育科研意识不够、教育科研能力也有待提高,更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重视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等教学常规工作,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幼教一线搞教育科研,对于那些旨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教师再教育与培训重视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化特殊性发展。为了顺应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大力推进学校学前教育的专业学科建设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近几年来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以实现教师工作发展的中心从教学渐渐向科研转移,形成“以研促教”的浓厚氛围和研究局面,培养科研意识,提高教育质量。

三、四川幼专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1.以发展科研为契机,构建数字化、信息化资源系统,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和办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学校在经费紧张的前提下,优先考虑教育科研的投入,除直接将经费投入科研项目的申报、科研课题的奖励、教师培训等常规项目,更加强了计算机的配备、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软件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等,学校配备了办公平台、信息平台、教育教学资源库及资源管理平台,积极构建数字化、信息化资源系统,校园内免费向教师开放中国知网、维普期刊网,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各系部都建有学前教育学科教研专栏,通过网站专栏宣传学前教育相关信息和理论、课程改革,学科教研活动,展示共享教学方法、教学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等教研成果,利用网络视频系统,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示范观摩课、研讨培训等教研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育艺术,既培养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更开阔了学前教育专业的视野,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以打造研究中心为平台,鼓励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积极投身幼儿教育研究

学校相继成立了四川省幼儿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白马藏族文化研究中心等,在省幼儿发展与研究中心下设置学前教育、儿童心理与发展、幼儿园管理、早期教育研究等若干研究室,挂靠各部系,集中优质资源,群策群力,收集和整理文献信息、购买资料、举行小型学术活动、外出调研和工作交流、课题预研、指导学生科研兴趣小组,营造科研氛围,协助教师个体的课题申报、立项、实施、结题等工作,形成学校内多层次、多领域的科研局面,引导教师密切关注脑科学、神经生理学、发展心理学、婴幼儿发展、早期教育以及幼儿园管理等学科发展动态,鼓励教师结合学前教育热点问题做蒙氏教学、幼儿园游戏、幼儿早期阅读的潜能、奥尔夫音乐等在幼儿园应用的研究,重视探索与建设具有自身地域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并尽可能与国内普遍特点和国际惯例接轨,从而让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建立在广阔的学术背景之上。

3.建立精细的科研奖励制度,促使教师加强学前教育理论学习,在研究中学会研究

学校相继出台了《学校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与《学校科研项目奖励细则》,一方面通过研究中心组织教师申报部级省级重点课题,一方面通过校内学术委员会组织校级课题申报的资格审查与评审,学校每年向各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下达不同的要求,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必须参研1~2项省级或部级课题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必须主持并参与市或校级课题的申报和研究,鼓励新教师申报青年课题,纳入工作岗位职责,也纳入年终教师工作的评估,在今年在研省级以上课题中与幼儿教育研究有关的占三分之二,而在学校立项的27个校级课题中,95%以上都是各专业教师结合把自身专业与幼儿教育结合而成的课题项目,以制度形式出台的科研奖励细则,详细规定个各级各类研究课题和的奖励措施,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和经济效益直接挂钩,既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又是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途径。

4.开展主题型的的教育研讨活动,大力倡导教师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它包括不断认识思考“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也包括实践操作层面的反思,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可靠的途径,是所有专家型教师必备的品质。学校定期以学科教研室为单位,以主题研究为中心,采用札记、案例分析、档案评鉴、行动研究等方式,灵活确定主题,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法等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通过反思,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建立了一个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标准体系,精心打造了“儿童文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学前教育专业的精品课程。教师渐渐向学前教育专业的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目标靠近。

5.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积极推进“校本培训”

学校建立了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除常规的新入校教职工培训,学历培训、课程培训、出国进修培训等,近两年“校本培训”中的重要内容是以教务处和科研处牵头,由各部门和系组织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科理论与实践培训,以提高教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研究和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专业知识培训与幼儿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主要包括:教师师德、教师职业情感、现代教育理论、新纲要解读等。培训方式多样化,包括专家讲座、经验交流、以老带新、幼儿园现场情境观摩、外出访问考察、与兄弟校联谊等,这些培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直接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周边幼教机构的教育资源,既是一种比较经济的培训方式,也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

6.充分发挥学前教育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深入幼儿教育一线开展实践研究

为了弥补学前专业教师对社会需求和幼教实践的了解不足,促进他们深入幼儿园、服务幼儿教育,提高他们在教育科研及人才培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要求从事该专业各学科教师必须深入所有校内外教学基地开展教学指导和实践研究工作,校内基地包括规划中的附属幼儿园,已经建成的学前教育研究室、心理实验室等,校外基地包括所在地区和周边市区40多所幼儿园和幼教机构,还有两年来和各地市州建立的继续教育基地。教师通过承担学前专业学生的常规见实习、综合训练、实践锻炼、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校外继续教育基地等的外出授课、实践指导等工作,大大增强了和幼儿园、早期教育机构、学前教育管理部门、儿童发展与教育咨询机构等的了解和交流,达成多项教学研究长期合作协议,实现了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提高,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我们相信,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良好机遇下,四川幼专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所作出的探索是积极而有价值的,也期望能为高职高专教师师资培养工作尽一点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顾明远等.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3]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探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柳海民等.试论教师专业化及其专业化培养[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3,(5).

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篇7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专业认知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先导和基础,旨在认识专业。狭义上的专业是指高校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所开设的学科门类和专业;广义上的专业是指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专门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职业岗位。每个专业都有其自身规律,但对千差万别的专业进行认知的规律却是相同的。专业认知教育是专业教育对于心理学的应用,从心理学角度强调学生对专业的态度、思想和情绪,是决定专业学习努力程度、方向和学习效果,以及确定职业目标和就业选择的主要因素。专业认知教育是引导学生热爱专业学习的入门教育,是帮助学生开启学术殿堂的金钥匙,需要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专业认知教育旨在唤醒学生的专业意识,培育学生的专业思想,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引导学生热爱专业,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逐渐产生浓厚兴趣,教育学生忠诚于所学专业,为所学的专业倾注全身心的热情和毕生精力,并对将来从事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产生强烈的向往和认同。通过深入系统的学科专业及与之相关的职业认知教育,让大学生充分了解所学专业,并从前辈突出人才的经历、贡献中生发专业自豪感、满足感、追求感,进而稳定专业思想;让大学生适时调整自己,将自身追求转化为苦学专业的实际行动,打好专业基础,为将来就业与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专业认知教育的内容和要求

专业认知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认同感和忠诚度,及时化解因遇到专业学习困难等情况而产生的厌学情绪。专业认知教育要符合以下教育规律的要求。1.要有重点,主要针对大学新生。高校要将专业认知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堂课,对新生进行系统的专业介绍和就业前景展望,使其对所学专业充满信心、产生兴趣,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产生美好憧憬。在新生入学时,要进行专业满意度调查,深入了解每个学生报考专业的动机、原因及对所在专业的满意度,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专业认知教育方案。2.要循序渐进。高校要将专业认知教育纳入学生在校期间专业学习的全过程,分阶段、分步骤、由浅入深地进行。新生刚入学时,还没有接触到专业,并不了解所学专业属性,盲目地接受外界影响,对专业做出偏颇或者错误的判断,对此学校要及时进行干预,将专业认知教育乃至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本阶段重点。随着专业学习和实践的推进,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在实践中感受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可能会使其从开始对专业的无所谓、不确定态度,逐渐产生消极否定的厌学思想,此时专业认知教育能够帮助其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和目标。3.不可孤立进行。高校要将专业认知教育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就业指导课与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努力实现专业认知与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行业(企业)认知、岗位认知等相互统一、彼此促进。

专业认知教育的实现途径

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篇8

关键词:对口招生模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

1“科学素养”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解析

“科学素养”这一概念,自首次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到现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其深刻的内涵,一直处于研究发展中,目前还没有形成广泛认可的概念界定。一些权威组织机构如美国科学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和个人研究者都对科学素养进行了定义。美国学者米勒(miller)提出了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科学术语和科学概念、科学过程的理解、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而我国学者韦钰认为科学素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习惯于对遇到的问题用探究的方式来对待、让探究成为基本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尽管不同学者对科学素养概念表述不同,界定的科学素养都包含了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科学情感和态度;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而学前教育专业,其教学对象为幼儿,是幼儿科学素养的启蒙者,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较一般的公民科学素养在内涵上存在差异。教育部2001年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明确了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同时也对幼儿教师提出了具体的指导要求,其具体要求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这些具体要求,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具有的科学素养。依据科学素养相关文献分析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有关幼儿科学教育文件精神,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科学情感态度方面,应具有科学的态度,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亲近大自然、热爱科学,有辩证思维、创新意识。(2)科学探究方面,应具有较强的动手动脑、手脑并用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具有利用各种科学方法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进行实验实践、科学评价等能力;具有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整合不同学科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3)科学知识和技能方面,应具备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扎实的幼儿科学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等。

2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

2.1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教育情况分析

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指中职毕业生通过文化课考试和专业技能测试,升入高等院校对口专业或者相关专业继续学习的学生。这些学生没有经过高中的学习,是初中毕业后直接到中职学习,再升入大学。经过对这些学生进行了解得知,他们在初中所学的科学知识是十分有限的,物理、化学等课程还是他们的短板;他们所在中职学校开设的主要课程是专业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文化基础课程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一般都不开设生物、化学、物理等科学相关课程。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而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仅有的一门科学相关课程就是幼儿科学教育,很显然,这对培养原本科学基础薄弱的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远远不够的。

2.2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现状分析

2.2.1科学情感态度方面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有着相信科学的态度,对周围的新事物和新现象比较感兴趣,并且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热爱并亲近大自然;但是也存在部分学生把科学看得十分高大上,认为科学应该是像牛顿这样的科学家的事情,跟我们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去学习;甚至有部分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片面的以为科学仅仅就是做实验,对科学没有正确的认识;虽然大部分学生对新事物和现象感兴趣,但是仅仅停留在意识层面,如对于看到的现象较少积极主动的去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科学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此外,在辩证思维和创新意识方面,大部分的学生表现为缺乏辩证思维,创新意识不够。

2.2.2科学探究方面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科学探究缺乏基本的认识,如有学生认为科学探究就是做实验;大部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了解不够深入,如不懂得有哪些科学方法,甚至认为观察仅仅是依靠眼睛;缺乏真正的科学探究的亲身实践经验,大部分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反映从小学入学以来,几乎没有自己动手操作过实验,有的只是在初中化学课上,观察过老师在化学课堂上的化学实验演示;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部分学生缺乏分工协作意识,并且依赖思想严重。

2.2.3科学知识和技能方面

在调查中,发现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薄弱,技能水平较差。大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科学基础知识,如有些同学错误的认为一天二十四小时是因为地球公转一周,有些同学想当然的以为“光年”是时间单位;对科学原理的了解不够深入、全面,如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到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却不理这一科学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对科学现象不能结合科学原理进行解释,有些可以做出解释,但是也存在不全面或是概念混淆等问题,如大部分的学生不能正确解释光和影子的关系、不能利用物质的三态变化原理解释霜、雪的成因等。

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篇9

关键词:体育教师职业资格能力本位

一、引言

为了提高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2010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通知》(〔2010〕48号),该文件的颁发,使得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基础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区域。为了使得教师向着专业化发展,我国在2010年又提出了教师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教师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建立,是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导向,这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奠定了基础,师范生及其他专业毕业生职前的培养也成为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体育教师教育教学的综合能力结构

基础教育中的体育教师承担着传授体育基本知识、体育基本技术,培养学生体育基本技能的教学任务,还承担着学校体育工作的任务。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社会劳动者从事职业制度化的发展,体育教师的发展也慢慢形成一个要求具有专业化素质的职业,这个职业使得从业者不仅要满足教师岗位的工作要求,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从国内外的学者研究来看,体育教师应具备从事该职业的综合职业能力,这个能力主要体现在认知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三力”成为综合技能的基本要素和构成(见图1)。

三、体育专业学生的职前综合技能培训流程

目前,我国对体育教师的培养主要集中在体育院校、师范院校或者综合性的大学,一般为四年学制的综合封闭式培养,体育教师所承受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采用混合排列方式分学年进行学习,中间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一般情况下体育专业学生经过四年封闭式的专业学习能够获取教师职业资格证书。

自2012年起,我国部分省市入学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虽然还是进行封闭的职前培养,但是毕业后需参加国家组织的教师资格认证考试,通过了资格考试,才能获得教师从业资格,否则就不能从事体育教师职业,并且社会上其他专业的群体、学生也可以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获得体育教师职业。教师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推行,使得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须进行调整,不仅要进行相关的课程改革,还要进行培养方式的改革,不仅需要重视学科知识的掌握,还需要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尤其需要重视第4学年到入职前最后阶段的综合技能培训。

根据教育部2011年10月颁发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国家对体育教师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是: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具有从事教师职业所必备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和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2.掌握教育教学、学生指导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并能正确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3.具备学科教学能力,掌握拟任教学科或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掌握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在教学实践中正确运用。这些要求是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准入的国家标准。

根据国家教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基本要求与考试模式,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还须在第四年离校前进行集中的职前综合技能培训,否则就不能适应国家教师职业资格考试认证制度,构建适应教师职业准入制度和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突出体育教师职业能力的“学习—诊断—完善—诊断—提高—诊断”三段循环式职前培养过程结构与模式,是体育专业学生职前综合技能培养的客观要求(见图2)。

四、体育专业学生的职前综合技能评价

评价是对教学的一种反馈,评价方式和内容的选择,对于学生来讲,能够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体育专业学生职前综合技能的评价设计,应结合、适应国家教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模式,应有利于体育专业学生综合专业技能的形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和专业综合职业技能。

从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来看,体育教师职业资格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重视培养学生知识的整合能力,对体育基本技术的讲解、示范,以及对体育教学课堂的组织、管理能力,尤其重视体育运动技术中有关问题的原理,对运动技术教学中的方法运用,有效教学能力的评估。

体育专业学生职前综合技能评价内容上应考核体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认知、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正确理解和分析问题,抓住要点,并做出及时反应的能力。在解决教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有独到之处,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处理教学材料,确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的能力;学生活动设计有效,能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方式达到学习目标,能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学科教学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能力;能够采用恰当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出反馈,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做出客观评价的能力。

体育专业学生职前综合技能评价方式,采用试讲、答辩、口试的方式进行。采用上述三种方式进行评价的基础是开发相关的试题包,根据学科知识点、不同运动项目教学特点、体育教学基本规律设计好试题包,让学生随机抽取。学生职前综合技能的评价还须有经验丰富的教师及时进行点评,辅导。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微格化录像视频培训,让学生自己通过视频了解优秀的体育教师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了解自己讲解、示范、教学组织中所存在的问题,有效进行反馈,进行自主评价,自主修正。

参考文献:

[1]马海涛.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05):23-29.

[2]张波.中学体育教师能力需求现状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对策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2.

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篇10

论文摘要: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专业化和一体化理念的必然要求,针对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理论脱离实践,注重理论灌输的“规定式”模式的不足,我们必须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式”继续教育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强化专业知识,掌握先进教学技术,培养反思意识,促进科研发展,适应教育的变革及其新要求。

一、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客观要求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现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不断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或者说是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师个体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拓展其专业内涵的历程,是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过程。实践也证明,教师的专业发展确是促进教师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成功策略。教师教育一体化就是在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这一总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教师教育的纵向各阶段和横向各方面辩证统一的一种教师教育理念和实践。教师教育一体化就是要适应社会和教育的改革要求,构建一个体系完善、结构合理、内容科学的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促使教师教育的观念发生了崭新的变化。过去的观念是教师教育只指职前教育,现在它指终身教育。职前教育与在职进修已被统一,两者的发展呈现一体化趋势。对教师的培养和教育不是在学校的职前培养一次可以完成的,而是包括在职进修在内的,职前与职后结合的连续过程。教师只要不离开教学岗位,继续教育就不应中断。因此,教师教育一体化为进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职前一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在职教育和培训是教师在职前教师教育基础上的专业继续教育。就目前我国教师教育现状:(1)基本上还是一种“终结性”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分别由师范大学和教育学院实施,彼此前后脱节,体制机构分离,课程体系各自为政,造成教师培养和培训缺乏过渡性和连续性,并且由于后者的专业水平与教育水平远远落后于前者,致使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低水平重复问题较为突出,在实践中运行的低效甚至失败。(2)“技术性”教师观和胜任为本的教师教育模式把教师看作是技术操作人员,认为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和教学效能的提高可以诉诸来自外在的理论学习和训练,如倾心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忽视教师对自身复杂的教学过程进行批判分析和理性思考的愿望、能力和责任感,消蚀教师独特的个性和创造性,失去活力。(3)理论与实践脱离。传统继续教育的目标存在着强调理论知识,特别是专业学科理论知识而忽视教学实践能力的偏差。教师的在职研修过分偏离教师专业环境和教学实践,过分偏重理论知识传递。教师在职教育的意图没有放在改善和发展教师的专业水平上。忽视教师个人长处和自我的知识更新上,忽视帮助教师增强专业决策、解决专业实践问题的能力和拓宽从事专业活动的知识来源。

三、继续教育专业发展模式—反思式

(1)继续教育的目的:培养专业化的教师。教师必须具备特定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资格,后者包括教学所必须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语言习得理论等专门知识和实践能力。在传统与现代交替阶段和新课标和教学改革新形势下,中小学教师也必须建立职业规范意识,必须具有国家发展战略使命感。为了让中小学教师对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以及教学的科学性、工艺性、教育性有充分的认识,对符合时代特征的优质教学所需要的现代教育理论、理念、知识、能力和素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同时对自己的现状进行反省和评估,有实效地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对自己的教学中理论实践的结合和科研状况做较全面的自我反省和评估的机会,从而提高中小学教学效益。因此,开展有目的、有针对性、有实效的师资培养或培训工作可以说是为实现中小学教师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又一个崭新的平台。而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实现专业发展的目标的重要决策。

(2)“反思式自我教育”模式:建构主义认为,概念、知识等不是通过外部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自身在与一定社会文化情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处于不同情境,有着不同主观经验的个体对同一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有着不同的意义建构和认识,因此,仅从外部传授现成的理论或知识对学习者知识结构的发展是无济于事的,重要的是学习者创造有利于他进行意义建构的条件,提供相关的情境、经验和资源。这种理论使得传统的以外部传统教学理论和方法为特征的规定式师资培训模式向以研究教师自身课堂为特征的反思式,自我教育模式转变,反思模式不是规定或指导教师该如何做,而是通过某些特定的活动,让教师在描述、分析和解释自身教学行为和课堂现象的过程中形成对教学本质的认识,并据此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克服理论和实践的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