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词汇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4:42

对外汉语词汇学篇1

关键词:汉语词汇教学;注意问题;初级阶段;中级阶段

一、汉语词汇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词汇教学目的

初级汉语词汇教学不仅包括词汇教学。胡明阳先生指出初级阶段词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促使学生掌握一批最常用的词语的基本意义和主要用法,也要促使学生高度重视词汇教学,并且通过分析实例和具体讲解促使学生明白不同语言词语之间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进而以更加端正的态度学习汉语词汇。

2.词语复现

学习词语之后一定要多加复习,加强记忆,以达到词汇学习的目的。在汉语语音、语法教学中,学过的内容有较高的浮现率,汉语包括21个声母、36个韵母、4个声调,它们组成的音节数是有限的,所以不管学生平时学到的内容是什么都会在语音的内容进行复习,同时也会在一段时间内重复应用一个语法,可是词语的重现率较小。所以,在进行词汇教学的过程中,都要重视词汇的重现,并且积极采用各种教学方法重现词汇。

3.情境教学法的使用

情境教学法对汉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学习词语就是为了使用词语,所以学生学习词汇的一个有效方法是给出例句。情境教学法可以在各种词语教学中使用。例如翻译,一般的对外汉语教材中,为了学生学习和复习的方便,都会为生词配上外语注释,大部分教材的生词也会附上生词对应的英语。因为中文和英文之间的差异,如果仅仅有英语解释,会增加学生对汉语生词的疑惑。比如,初级汉语中的两个词“离”和“以后”,因为教材中的注释和汉语之间的差异增加了学生的疑惑。“离”的英语是“from”,教材中“从”的英语也是“from”,导致很多学生认为“离”和“从”是一样的,可是汉语中“离”和“从”是不一样的,“离”是用在两个时间点或者地点之间的距离,“从”表示时间或者距离的起点。“以后”的英文是“after”,当汉语中说“以后我想成为一名教师”,可是英语中“after”不能单独使用,后边需要加一个短语或者句子,可是汉语句子中“以后”指的是将来,在英语中用“inthefuture”更加合适。汉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意识到虽然有时外语和汉语表达一个意思,可是它们的实际意思并不相同,即使有语义的重合,它们的侧重点以及用法和功能也不相同。所以,就需要大量的例句,引导学生从实例中分析汉语词汇的语义和用法,促使学生意会汉语词汇的意思。

4.例句的使用

使用学生已经学过的汉语句式以及词汇,如果使用新的词汇和句式,就可能转移学习重心,影响词汇的学习。然后设计的例句应该紧紧以释义词语的语法意义和用法,这样学生才能对词语进行正确的使用。还有设置的语义背景信息要广泛被学习汉语的学生熟知,促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词汇。

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初级阶段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词汇教学主要就是促使学生牢固掌握具备常识性词汇,也促使学生意识到词汇学习的重要,并且真正了解汉语和自己的母语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在其他各个方面都有差异。所以,在初级阶段词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积极应用翻译的方法巩固学生的基础性知识,应用对比促使学生了解汉语和母语的不同,并且应用直观法、语境法和联想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阶段,教师也要重视文化的传播,促使学生了解汉语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中级阶段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在中级阶段,学生对汉语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一些日常基本词汇以及简单语法,也可以进行简单地对话,可是熟练度不够高,此阶段的学生需要灵活、准确地使用汉语词汇,也要大量增加汉语词汇积累,此阶段就是实际应用所学词汇,并且可以进行良好地交际。在中级阶段词汇教学时,教师应该重视讲授语法知识,应用语素教学进行词汇教学,促使学生联系学过的词汇和语法,并且达到举一反三的程度。也要预测和讲解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及时解决学生学习汉语词汇的疑惑。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薄弱环节。对外汉语教师自身一定要不断完善教学任务、模式、方法、内容等,有效提高汉语词汇教学的效果,为汉语其他方面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瑞.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J].文学教育(中),2010(1).

对外汉语词汇学篇2

【关键词】框架语义学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探究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在世界影响力逐渐增加,以及在世界组织中众多角色的扮演,汉语成为一股热潮,正走向世界各地。为了与中国接轨,培养汉语人才,开设汉语课程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教学任务。正因为如此,我国需要提供大量的汉语教师到世界各地,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同其他语言一样,汉语由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等要素共同构成。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英国语言学家D.awilkins曾说:“没有语法,表达甚微;没有词汇,表达为零(withoutgrammar,verylittlecanbeconveyed;withoutvocabulary,nothingcanbeconveyed).”由此可见,词汇在语言学习与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很多学者忽视了词汇教学的深入研究,没有找到高效,明晰的理论框架进行词汇教学指导,教学效果有待提高,因此,本文试图从框架语义学理论出发,探究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有效途径,希望为国内的相关研究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二、框架语义学概论

框架语义学(FrameSemantics)是上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Fillmore(菲尔默)提出来的语义理论。它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旨在为人们提供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与描写词项意义及语法句式的方法。郜丽娜和高鸿雁在框架语义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中指出:“当第一次引入这个概念时,Fillmore把它定义为能与场景的原型实例建立联系的语言选择的任何系统;”1985年,他认为框架是“知识的特定统一框架,或经验有机的系统化;后来,Fillmore从认知视角对这个概念进行了重新阐释,把它看作是一种重要的认知结构方式,不再只是语言构式。”框架语义学是认知语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认为,为了理解语言中每个词的意义,第一步是要在大脑中有一个关于词汇的概念结构,这个概念结构为词汇在语言及言语中的存在和使用提供基础和动因,此概念结构就是语义框架(Johnsonetal2001)。框架可以是任意的概念体系,其体系中,各个概念彼此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影响。当谈起一个概念时,其相关联的概念都会被激活。

三、框架语义学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框架语义学概念进入到中国学术领域时间比较晚,最早对其进行研究的是学者张建理。在其后,关于框架语义学的介绍和研究逐渐增加,为后来学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这个过程不仅对框架语义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还开拓了该理论的应用研究,其中包括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应用。

1.词汇的语义框架。框架语义学认为,任何词汇的习得都与其相关的框架密不可分,不可能有脱离一定框架的词汇。在进行汉语词汇教学时,我们不仅要解释其含义与固定搭配,更重要的是需与其相关的框架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解释了这个词汇,还达到了触类旁通的效果。例如你想要了解“学生、老师”这些词汇的概念,你首先要了解“学校”这个概念,因为这些词语都包含在“学校”这个概念的框架之中。这种框架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人们通过此框架认知理解更多概念。当“学校”这个概念被激活后,该框架内的其他概念也被激活,如教室、黑板、书桌、椅子、教科书、钢笔、尺子等名词;学习、提问、书写、回答、做操等动词;“优”“良”“可”“了”等形容词。继续拓展到更宽的领域,教育以及学术等一系列词汇一一呈现。再如,当我们提到“汽车”的概念时,运用框架理论,我们会联想到轮胎,方向盘,喇叭,后车镜,车灯等汽车构成部件,除此之外,还会联想到汽车驱动材料,如汽油,电能等。运用框架语义学增加了学习的条理性,从词语的“家族”中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词汇的有效习得,也增加了学生们的词汇量。

2.视角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运用框架语义学的理论进行对外汉语教学,还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视角。视角,顾名思义,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在同一语义框架内,当人们的视角发生改变时,问题的角度也随之变化。“接收“和”给予“的视角不同,“接收”是从受动者的视角出发,“给予”是从主动方的的视角出发,例如:(1)张三收到了一支我从美国带回来的笔。(2)我从美国给张三带回来一支笔。句子(1)是从张三,接收者的角度来说明主题,突出受动者的表达,句子(2)是从我,给予者的角度来说明句子主题,突出主动方的表达。再如:“进口”和“出口”这两个框架表达不同地域,国度间进行贸易的术语,只有在跨国间才会使用的词汇。二者表达的视角不同,“出口”框架是以出口方为视角,“进口”框架是以进口方为视角。由于视角选择的不同,在句法上,“进口”框架常以进口方为主语,“出口”框架常以出口方为主语。不同的视角选择辨析,有效地促进对外汉语教学词汇辨析的理解。

除此之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每讲解一个句子或者一段话,都会涉及到具体的词汇,不同的词汇往往也反映出不同的视角,为了更好地理解句子中的词汇,要与具体的语境结合着进行理解,这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难点。下面是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小明早上说:爸爸你真帅。在没有任何语境的情况下,我们会从小明的视角简单理解问题,可能是“爸爸今天穿的很帅气”;然而,有了语境就不一样了,如爸爸给小明做了一顿丰盛的早餐,同样是从小明的视角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爸爸的行为感动了小明,小明发出了赞扬的声音”。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时,要把具体的语义视角和语境结合起来进行理解,这样对于词汇的讲解会更到位。

3.词汇的句法框架。语言学家Fillmore(菲尔默)认为,特定的动词有其自己所特有的格环境。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从纵向来理解语义,也要从横向进行词汇的解读。如:alicerantotheclassroom(爱丽丝跑进教室)中出现run一词,表达的是爱丽丝进教室的动作“跑”,在英语中与“run”相关联的动态词语有come(来)、go(到)、climb(爬)等词。进行汉语词汇教学时,我们也可以汲取英语中的横向词汇学习方法,如:“走进礼堂”中的“走”字可以拓展到“跑”“奔”“飞”等词,这样可以增加学习者学习一类词汇的敏感度。不仅动词如此,形容词,副词等也同样适用。因此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时,可以把拥有相同语义句法结构的词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词汇的语义结构,也很容易地掌握一类词的句法结构。

四、结束语

本文从语义框架,视角框架,句法框架等方面分析了框架语义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一种有效的汉语词汇教学方法,可见,框架语义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价值。当然,这只是从理论层面探讨了框架语义学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在实践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的实际,在框架语义学的指导下,运用更多的实例,从多角度,全方位继续探讨更深层次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这样不仅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也有助于在一定框架内,有规律地学习汉语,优化学习效率。总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框架语义学的理论,探索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新途径,使学习者在其中受益,这将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郜丽娜,高鸿雁.框架语义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

[2]李果.框架语义学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J].语言与翻译,2012.

[3]马洪海,马思鸣.基于框架语义理论的汉语词汇教学研究[J].现代教育,2015.

对外汉语词汇学篇3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词汇辨析近义词易混淆词

中图分类号:H195.3文献标识码:a

1词汇辨析对象的来源

李绍林(2010)指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需要辨析的词语,只有极少部分是由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提出来的,而更多的词语是由留学生提出来的”,我们同意他的看法,认为辨析对象主要是以下两个来源:

(1)教师提出。可分为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主动提出、或发现了学生的病句后被迫辨析两种情况,在这些情况下,教师主要依靠的是汉语本体研究的成果,在备课时对需要辨析的词语进行预见或上课时进行区分。

(2)留学生提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留学生经常会对觉得混淆、区分不开的词语提出疑问,要求教师进行辨析。但是,留学生提出的这些词语可能不是近义词,甚至有时候是根本“不搭边”的。教师预见和留学生提出之间的矛盾,也造就了对辨析对象范围的认识的变化和发展。

2词汇辨析对象的范围

2.1近义词

对于同义词或者近义词的提法有些混乱,我们采纳洪炜(2012)的提法,将同义词和近义词的区分淡化界限,合称为近义词。许多学者都认为近义词是词汇辨析的主要对象,但对确定近义词的标准略有分歧,尽管如此,这些学者的观点也有共性:本体研究中提出的近义词,应该是对外汉语词义辨析的对象。

2.2扩大范围说

在接受本体研究的近义词是词汇辨析对象的基础上,多数学者也提出,这二者应该是有所区别的,对外汉语词汇辨析对象的范围应该比本体近义词规定的范围大。郭志良(1988)、刘缙(1996)等都曾对此进行过论述和说明,这里不再赘述。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已普遍接受了这样的看法,但是,对于哪些词应进入辨析的范围,却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和说明,归纳起来,大致包含以下词语:

2.2.1是词形上有联系的词

李绍林(2010)从影响留学生词语理解的诱发因素角度出发,指出汉语词形会诱发的趋同的理解,进而影响对词义的理解。包括:具有相同形旁的单音节词。汉语“形旁相同的词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如“‘讠’和‘语言、说话’义有关,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列出形旁‘讠’的单字条目163个,这些汉字中有很多具有词的资格,在对留学生进行教学时这些和‘语言、说话’有关的词都是潜在的辨析对象”;同素词,具有相同语素的词语。包括具有一个相同语素的词:如“出让、辞让、宽让”等双音节词,以及“安――安装、报――报纸”等单、双音节词。另外还应包括语素相同顺序不同的词,也有学者称之为异序词。如“缓和――和缓、样式――式样”等。

2.2.2除近义词外,其他意义上有联系的词语

刘缙(1996)提出了以下几种需要辨析的词语:反义词,指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如高――矮;类义词,指代同一事类的一组词,如:明月、月牙儿、残月、弯月等;同音异义词,指声韵调完全相同意义不同的词,如反应――反映。同时还有同音同形词,如名词“生气”和动词“生气”。

另外,郭志良(1988)也曾提出,由于不同语言的予以系统不完全一致,有些在母语中是同译词的异义词也可能分辨不清。如在英语中“祖国――故乡、本质――自然、参观――访问、短――矮”等。

2.2.3易混淆词

张博(2007)认为,近义词反映的只是汉语词汇本身的语义关系,而不是第二语言学习者事实上难以区分的词语之间的各种关系,因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辨析应当放弃“同义”“近义”这类汉语本体研究提供的标尺,而是基于中介语词语混用的现实进行词语辨析,提出了“易混淆词”的概念。他指出,易混淆词与同义词、近义词之间有交叉关系,而非包含关系或并列关系,有些词语是同/近义词,但不是易混淆词,如“熟悉――熟稔”;有些词语是易混淆词,但不是同/近义词,如“从――离”。进而,他将易混淆词分为以下几种:理性意义基本相同的词,也就是狭义的近义词,如诞辰――生日;有相同语素的词,如通信――寄信;语音相同或相近的词。

3词汇辨析对象理论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词汇教学理论越来越完善和成熟,词汇辨析对象的确定也呈现出了一些与之相应的发展趋势,从上文的分类中,我们不难看出以下特点:

(1)辨析对象范围的扩大。从严格意义上的近义词到宽泛意义的近义词,再到同素词、同音词、同译词等异义词,词汇辨析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涵盖的对象也越来越广,发展到易混淆词,基本涵盖了教学中需要辨析的所有词语。

(2)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从教学实际出发。我们在文章开始提到过辨析对象来源的矛盾,辨析对象范围的发展来看,这一矛盾逐步得到了解决。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站在学生实际需求的角度,结合本体研究的成果,从教学实际出发,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词汇难题。

(3)转换视角,引入中介语概念。二语习得相关教学理论的引入,在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与之相应的“易混淆词”概念的提出,无疑给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的辨析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只是目前的研究还比较零散,还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

参考文献

[1]付娜,申京.易混淆词辨析中的构组原则及其实施方案――以韩语背景学习者汉语易混淆词为例[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4).

对外汉语词汇学篇4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词汇;教学活动

一、文化词汇概述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的教与学是非常重要的。就语言要素与文化的关系而言,语音与文化的关系最不密切,语法次之,而关系最密切反映最直接的是词汇。有的学者将词汇分为一般词汇与文化词汇,指出“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文化词汇与其他一般词汇的界定有以下两点:一是文化词汇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隐含着深层的民族文化的含义。文化词汇的另一特点,是它与民族文化,其中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有各种关系,有的是该文化的直接反映,如‘龙、凤、华表’等;有的则是间接反映,如汉语中的‘红、黄、白、黑’等颜色词及‘松、竹、梅’等象征词语;有的和各种文化存在着渊源关系,如来自文化典籍的词语及来自宗教的词语等。”①

二、英、汉文化词汇的简单比较

(一)英、汉文化词汇中的对称现象

在英、汉众多的文化词汇中,颜色词是比较突出的一类,它们承载的文化信息比较明显,下面就颜色词“white”与“白”进行比较说明。

在文化信息的层面上,“white”在西方总是代表着光明,在《圣经》中也一直是上帝,耶稣基督,真理和美德的化身。在基督教中,“white”是最神圣的象征。天堂里的天使和智者往往用插着“whitewings”和身着“whitegown”来展示着他们的纯真与智慧。另外,在西方人的婚礼上,新娘的结婚礼服颜色为white,象征纯洁。在词汇层面上,由“white”构成的单词或短语也都代表着积极向上的方面。例如:

whitehands单纯或诚实的人(aninnocentorhonestman)

whitehat好人(agoodman,usedtorefertothemanwearingwhitehatina

cowboymovie)

与此相同,在汉语中由语素“白”构成的词往往也具有褒义色彩。例如:“洁白无瑕、清白无辜、一身清白。”

然而,由“white”与“白”组成的词语在英、汉词语某些固定的用法中也都表现出一些否定的意义。例如:

whiteelephant庞大无用而累赘的东西

whiteflag白旗(投降的标志)

汉语词汇中“白费劲”、“白送”、“白眼”中的“白”也都含有一种惋惜与讨厌的感彩。

(二)英、汉文化词汇中的不对称现象

在中国历史上不同的朝代崇尚不同的颜色,如夏朝崇尚青色,商朝崇尚白色,秦朝崇尚黑色,但红色被崇尚的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包括了周朝、汉、隋、唐、宋、元、明、清。人们用红色象征幸福、喜庆、吉祥、欢乐、兴旺发达。汉民族过春节时在大门两旁贴红对联,门口挂红灯笼。结婚被称作红喜事,新娘穿红衣裙,头上盖红盖头,新郎身系红绸带,胸前带大红花。总之一切都离不开红色。反映在语言应用上,用“红”作语素的词一般都包含兴旺、发达、顺利、圆满、受欢迎等意义:红利、红运、分红、红榜、红包、满堂红、大红人等。然而在英语中“red”不具有汉语的“红”包含的那些文化内涵,在欧美,新娘的结婚礼服为白色,象征纯洁。在圣诞节、新年等节日也没有用红色表示喜庆的习俗。另外“redflags”在通常的用法中并不是指革命的红旗,而是指需要提高警惕预防出事的情况,“inthered”指(预算或账目中的)赤字.“red”的这些含义与中国的“红”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探寻多种方法进行文化词汇的教学

(一)通过介绍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文化词汇教学

讲授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可以有效地减少留学生所犯的错误,要在文化背景知识的对比教学中,把两种文化背景的差异部分交待清楚。特别是在文化词汇的教学中,如果它是“背景意义的词”,除了讲清其概念部分外,还要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防止理解和运用上的混淆。例如,讲成语“望子成龙”时,可先介绍“龙”在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形象和文化含义,使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不同;另外,我们在解释“聘礼”、“迎亲”等词汇时可以介绍礼俗文化;解释“龙井”、“旗袍”等词汇时介绍饮食服饰文化;解释“京剧”、“唐诗”等词汇时介绍文学艺术文化;解释“胡同”、“园林”等词汇时介绍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等等。

(二)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

在文化词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词汇、结构、文化背景能与学生本族语言形成鲜明对比的文学作品让其进行阅读以便让他们从中感受到两国之间的不同文化。同时,指导学生收看电视节目,也是了解当前社会动态和社会问题的最直接途径,有利于学生扩大文化背景知识。另外,也可以运用多媒体、电影教学等手段,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社会文化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重视实践性。比如在初级阶段学习中国的饮食,我们完全可以把学生带进食堂或餐馆,指出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学习日常用品知识就寻找机会把学生带进超市、商店;节假日(如端午节)可以组织学生去参加活动,让学生感受节日的气氛;民居习俗让学生走进家庭拜访等等。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让学生感同身受,增长知识。

总之,我们所教的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这些国家文化各不相同,所以学生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摩擦,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应该说明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同学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以保证课堂的活跃性,进而提高留学生们的汉语水平。

参考书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

[2]谢稚.探索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有效途径[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3.

[3]朱文欣.颜色词的文化与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4.10.

[4]曹少丽.浅谈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D].郑州大学,2012.5.

对外汉语词汇学篇5

关键词:文化词汇文化模式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引言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必须重视汉语词汇和汉文化的关系,必须对产生和使用汉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加以联系和阐述。汉语有许多语言现象和词语的语义内涵,往往都直接或间接地和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透过汉语的词汇层,[1]可以窥见汉民族文化的状况和词汇的文化渊源。

一、中国文化模式及其价值观

(一)中国文化模式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以农业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社会结构,尊祖重情尚人伦。

1、中国文化在形式上形成了

(1)宗法性――家国同构,皇权与父权一体,理论与政治互渗;(2)官本位――官权是社会文化的核心,一切价值都转换为官权价值才有价值;(3)泛权力化――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被纳入王权系统和等级位置中,都被赋予官权色彩。

2、在内容上表现出

(1)“天人合一”的思想。(2)宗法家庭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文化。(3)忠君观念、王权崇拜观念、政治权威神圣化观念,“王化”和伦理教化行为。

(二)中国文化模式的价值观

汉文化的价值观中,首先是对自我价值的压抑,[2]由此体现出汉语词汇的两个特点:

第一是自谦词汇特别丰富,例如可以替代“我”的词语就多达十几个,除“本人”外,都是自谦语,它们是:鄙人、不才、在下、小可、愚等。

第二是等级观念,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长幼有序,亲疏有别。长幼有序(父子、爷孙、舅甥、兄弟、姐妹、亲疏、老幼、婆媳、叔侄、老少),尊卑有序(贵贱、君臣、师生、师徒、将士、官兵)。

2、男尊女卑。“夫妻”、“公婆”、“哥嫂”、“龙凤”、“子女”都是男在前,女在后。

二、词汇理解的障碍

文化模式的不同导致词汇理解的障碍。“狗”一词,学生仅知道它的母语对应词是“狗”就不一定能准确理解它的文化内涵。[3]文化模式的不同会导致文化障碍的产生,这在语言的理解中也同样存在。在汉语阅读中,跨文化词语障碍致汉语阅读者由于文化背景与汉语的不同而对汉语语篇中某些文化内涵词语产生理解困惑,并由此引起阅读中的背离阅读材料原意的理解上的错误和偏差。[4]

例如在英国eastwind(东风)是一股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寒风,类似于中国的西北风。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天的讴歌。所以当英国学生学起“等闲识得东风雨,万紫千红总是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诗句时,就要告诉他们,“东风”就等于“春风”,中国的“东风”就等于英国的“西风”。

三、文化词汇的分析

(一)何谓文化词汇

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5]文化词汇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文化词汇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隐含着深层的民族文化的含义;二是它与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里文化有各种联系,有的是该文化的直接反映,如汉语中的“红、黄、白、黑”等颜色词及“松、竹、梅”等象征词语;有的和各种文化存在渊源关系,如来自文化典籍的词语以及来自宗教的词语。

(二)汉语文化词汇系统

中国人重形象思维,而逻辑思维相对西方不是那么发达,反映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象征、形象、类比的手法非常丰富。中国人重形象,实际上强调了思维中的表象作用,汉语通过比喻、类比、借喻等修辞手段来确立和规范词的意义。汉语词汇具有模糊性的特色和精于想象思维的模式。

(三)汉语词汇的构词特点

汉语的复合词不仅数量多,还有许多西方语言复合词不具有的特性,构成方式多样化,语速之间的组合方式多样化,构词后的词性也是多样化:

联合式:人民道路语言偏正式:冰凉草绿血红

述宾式:满意热心冷眼述补式:年轻性急辛酸

附加式:老张老师初三重叠式:往往匆匆徐徐

从“构词”方面来看,反映汉文化模式特征的词语在构词时或多或少融入了汉民族形象思维、辩证思维、整体思维及其他传统文化特征,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认识。

1、偏正式和主谓式词语与汉民族形象思维。许多汉语词语除具概念义外,还有鲜明的形象色彩,如“蛙泳、雪白、针眼”等词语给人以真实具体感,这与汉民族形象思维特征相符。联合词语与辩证思维。有些由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联合式词语体现了汉民族辩证思维特征,如“好坏、大小、粗细、是非、黑白、悲欢”等在表述对客体的看法时顾及了矛盾的两端,不偏不倚。

2、联合式词语与传统观念。一些以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的语素构成的联合型词语内部很讲究排列顺序,如“君臣、官兵、师徒、夫妇”等,其语序为官在前、民在后,尊在前、卑在后,长在前、幼在后,男在前、女在后,不能随意颠倒,这是传统的等级观念、尊卑观念的反映。

四、教学设计对文化词语的取舍

(一)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透露的文化信息

1、汉语中所反映的诸如生活习俗、历史典故,以及这些文化特点同学习者所在民族文化模式的比较,这是我们教授语言过程中必定要体现出来的。这些知识,大多在课堂内进行语言讲授时随机导入,并以讲解的形式进行。2、中国人的习惯思维方式,严格的说,是汉语思维。3、联想。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联想含义。4、汉语学习的组织文化,学生学习外语的境地。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在实际的教学中,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形成和强化:第一,开设《中国概况》、《中外文化比较》、《跨文化交际》等课程。这将有利于解决文化学习与语言知识学习的冲突。第二,创设汉语教学课堂文化。包括:教室布置要有中国色彩,使学生感受到汉语的气氛;二是师生关系是平等、互动和开放的关系。第三,在组织文化上,应该有组织地开展各项语言实践活动,创设校园韩语学习环境,从而使得学生在这一环境中获得对文化的理解。

五、结语

以文化词汇为研究对象,从价值观、思维方式、文化心理和行为等方面来挖掘词语的深层意义,可以看到汉文化模式的印记,通过观察不同文化模式的相似和差异来构建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理论。对比汉外两种语言中词语的文化内涵差异有助于语言学习,并能揭示出汉外文化间的普遍性和差异性。使得外国留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汉语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J].中国文化,1991,8(4):93-96

[2]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88.

[3]Rodeliss.第二语言习得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9:26

对外汉语词汇学篇6

关键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教学方法

从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上看,对外汉语的教学内容囊括了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文字教学和文化教学五大部分。但从外国人对汉语的语言学习角度来讲,这五部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笔者认为,词汇教学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语言系统是语法化的词汇集合。从内容上来讲,词汇包括语音、语义、语法和文化四个组成部分。正如英国知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所言,“没有语法信息传达的很少,但如果没有词汇就根本没办法传递任何信息”。也就是说,使用了正确的词汇但在语法上存在错误的句子,要比语法正确但词汇使用有误的句子更能准确、完整地表达发言者的意思。因此,在现实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往往特别看重词汇教学部分。但由于词汇学习本身就是比较枯燥无味的事情,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尽最大努力让词汇教学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丰富充实,让学生在语言的运用中掌握词汇,扩大词汇量,并力求让学生学会地道的汉语表达方式。本人在经过多年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后总结了如下词汇教学的方法,以期能够与大家共勉。

一、道具教学法

所谓道具教学法就是利用实物、图画、动作等进行对外汉语词汇的教学。虽然实词和虚词是汉语词汇的两大组成部分,但实词却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主要内容,对外汉语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更多的实词,以让他们能够自如、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实词又分为名词和动词两种。对于名词的教授,教师可以拿着一些能够生动表现实词的道具进入课堂进行授课。比如,在讲解胳膊、腿、房子、汽车、暖壶、手表等实物时,教师可以带着相关模型或用自己的肢体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表演、展示这些东西,让学生拿着这些东西进行对话。而对于动词的讲授,教师可以单纯以动作示范的方式使学生准确理解并识记这些词汇。比如,蹲、坐和打、闹等动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编排相应的情景剧,并重复相关重要动作,这样学生很快就会明白这个动作的含义,并能牢牢记住。

二、情境教学法

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在恰当的情境中讲授汉语词汇,把那些难以解释的晦涩难懂的词汇放入合适的语境中进行讲解。这种创设情境的方法能够在使学生弄懂词汇含义的同时,掌握使用这一词汇的方法和语境。比如,在讲授“放心”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很难用对应的中介语来解释,因此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在不同的语境中将“放心”这个词的肯定、否定、疑问的用法生动展示。具体来讲,可以描述这样一个场景:我口渴了需要喝热水,但目前家里没有热水,要想喝热水必须现在马上烧水,但我现在又必须到校区门口去取一份快递,如果我一边烧水、一边去取快递,我又不“放心”。所以我就找来了邻居来帮我看着炉子烧水,这样我就可以“放心”地去门口取快递了。在解释明白词义以后还可以反复造出不同语气的句子,如:“朋友问我,让我看着炉子你会放心吗?”“开着炉子、着着火你就出去,你真放心哪!”等。

三、游戏教学法

所谓游戏教学法,就是教师在备课时提前设计好各种小游戏,使学生在做游戏的同时掌握汉语词汇,以达到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比如,在运用道具教学法讲授完身体各部位或各种道具的名称后,将学生进行编号并以抓阄的方式选择某几个学生上台,剩下的同学做裁判,教师说出名词,让这些被选中的同学马上指出来是什么,没有马上指出或指错的同学就要被淘汰出局,最后剩下的同学会受到某些小奖励。这样就可以为枯燥的学习生活增添乐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为学生提供互相交流、加深感情的平台。

四、相关词教学法

所谓相关词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讲授某一词汇时,可以将之前学过的与这个词相关的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或者同一话题的词语,拿到课堂上来与新词进行比较讲授,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讲解感官动词的时候可以把相关词放在一起组词造句,比如:我们用脚走路。我们用耳朵听音乐。我们用鼻子闻花的香味。我们用手提很重的东西。在讲授的过程中结合前面提到的情境教学法和道具教学法,一边讲解一边示范,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

五、英语解释法

所谓英语解释法就是在讲解生僻难辨词汇或初次讲授新词汇时,直接运用英语进行解释。然而,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依然要避免过度使用英语进行解释。一方面,过多使用英语授课会使学生过分依赖英语,并丧失在汉语的语境中进行学习且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另一方面,英语和汉语的词汇存在着非常大的文化差异,难以找到完全对等的词来解释,进而影响学生的准确理解,难以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凤玲.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

对外汉语词汇学篇7

[关键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文化因素

[基金项目]咸阳师范学院2012年人才引进项目(12XSYK004)。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3)11-184-2

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整个教学环节是涉及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实践能力的教学活动。吕必松曾说过:“探讨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研究语言的先行条件,因为任何语言理解和语言运用都与特定的文化因素是密不可分的。”Brown也从这个角度出发所提出了文化同化概念,他指出:“人们学习汉语的同时必须学习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必须进行同语言理解密切关系的文化理解。”由此可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可窥见一斑。

对留学生来说,要完成学习汉语的目标,就必须掌握汉语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只有做到细致而深刻地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文化与历史,才能更精准、更灵活地使用汉语。从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的角度来看,学习汉语不仅仅只是为了掌握一种技术,而应该是在掌握汉语的基础上,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文化,进而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

“语言的基础是词汇,核心是词义。”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的部分就是词汇。因此,词汇总是能够以最生动、最便捷的模式反映出一个社会的历史更替与生活变迁。词汇可以非常敏感地反映出语言的任何变化。所以,词汇可以做到任何时候都能迅速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然而,由于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历史背景又不尽相同,指代意义相同的词汇在不同语言体系中蕴含着本民族所特有的意义。汉语词汇许多词语的语义涵义,都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这样就使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障碍。要使学习者真正理解词汇的含义,就必须解释词语的文化涵义。只有全面揭示词汇的文化涵义,才能增强学习者辨别不同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水平。因此,文化渗透就成为词汇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甚至可以在具体实践之中成为一项独立的教学设计。

一、何为具有文化义的词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我们所认知的文化与广义层面尚的文化概念有所不同,它主要是指与语言有关的精神文化,一般指的是通过某种语言中的词汇所承载的文化,即狭义上的文化,对外汉语界将其称为词汇的“文化义”。

目前,学术界对文化义的内涵有多种界定,常敬宇指出:“具有文化涵义的词汇是指包含特定文化范畴的词语,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将该民族的文化反映在语言词语之中,这些词语把隐含的深层民族文化信息明确的呈现出来,它来源于一个民族的心理、物质以及制度文化。”陈光磊认为应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增加与目的语语用及语义相关的文化知识,包括如下内容:1.在词汇与语义中所呈现出的民族文化有的概念及特有的事物;2.具有相同指称意义或书面意义的词汇,但在不同语言体系中所表现出来文化含义却大相径庭;3.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同一对象的概念在语义上的分类会略有差别;4.一些可以体现特定文化内容并具有固定结构的习惯用语,例如:成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俗语等等。

以上界定的实质都是从汉语词汇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进行阐述的。换句话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那些所谓的蕴含文化内涵的词汇指的是拥有承载汉民族特有文化能力的词汇,其特点是先有所指,在这个基础之上必然又承载着一定数量的文化信息。因此,结合教材和课堂教学实践,本文所涉及的具有文化义的词语主要可分为两大类:

(一)仅包含字面意思的文化义词语。“仅包含字面意思的文化义词语”,是指凭借字面意义即可直接了解中国独特文化的词语,这类词语无论是对讲授者还是学习者来说相对都是比较容易的。例如:熊猫、饺子、竹子、对联等等。

(二)具有隐含意义的词语。即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引申义,并且有些词语本义与引申义同时都保留着。例如:1.说曹操,曹操到。(一指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另指形容曹操的耳目众多,动作迅速并且无所不在,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在他人面前,是需要提防的人。是时下一句比较流行的俗语。)2.肚子里的蛔虫(引申为知己,知音。此词义是运用修辞的方式所引申出来的意义。)3.风云(本指风和云,现在常用它象征战争或变幻动荡的政治局面。)

从以上所举的例子可以看出:汉语词汇有着非常丰富的意义,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宽广深厚。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相比于广义范围的“文化”,词汇的文化义常常具有隐含性和民族区域性特点,更重要的是这个特点在本族人日常运用中往往是“习而不察”的。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些容易被我们所忽视的文化义,常常会成为留学生学习汉语最大的障碍。在词汇环节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借助文化教学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二、词汇教学中文化义涉及的内容

上文提到,词汇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系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事物或概念,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化信息。经过实践调查,在留学生较难掌握的词汇之中,将涉及文化义的词汇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词汇的文化成因。这是指一些能反映一个民族所特有物质文化的词语。例如:成语是最能体现此特点的一种形式,大多数成语记载了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言行,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以达到令人警醒和信服的目的。如:“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此词出自苏轼的《文与可画谷偃竹记》中“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现常常运用其引申后的意思,即比喻解决问题之前就已经有了充分的方案完整。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个成语的上述这些文化背景,就不可能体味其真正含义,甚至出现有的西方语言翻译者把此成语译为“肚子里有根竹子”的笑话。由此可见,了解汉语的文化背景对留学生来说是习得汉语的必经之路。

(二)词汇的具体运用。其实质包括:所学词汇汉民族如何使用?为什么这么说?现实语境中如何运用?这些问题应该说是词汇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也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最大障碍。如“入乡随俗”,是《发展汉语(初级下)》第一课的生词。对于初次接触成语的学生来说,这种四字格式的词语相对于他们以前所学的,所包含的内容就要丰富多了。自然,在理解上和运用上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而,在课堂上,结合学生初到中国的生活写照,从文化习惯上对这个词进行了讲解,可以使学生真正领会词语的含义。诸如此类的方式同样适用于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词汇形式的教学中。

(三)词汇的文化背景。由于民族区域性特点,产生词汇歧义以及多义的问题。词汇含义多样(包括歧义)产生的原因很多,如时代的变迁、语境的不同、南北方地域的差异、普通话与方言的差别等等。如因南北方地域的差异而产生的同一词汇而含义不同:“南方人说的‘包子’原来就是北京人说的‘馒头’,南方人说的‘戒指’就是‘顶针’,南方人说的‘留声机’,在北方就成了‘话匣子’。”此外,不同民族对相同事物的理解也各不相同。这些问题都可能对留学生的学习造成困扰。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实质就是教文化中的语言。也就说“对外汉语的本质特征是语言与文化教学的统一,这是由对外汉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又是文化教学的特质所决定的。”文化影响语言的结果,使得语言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想圆满地达到交际的目的,除了学好目的语以外,目的语中所包含的大量文化信息也是不容小觑的教学重点。否则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会在交际中闹笑话,甚至发生矛盾冲突。

参考文献:

[1]石瑛.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衔接[J].文学教育,2007,(9):78.

[2]常敬宇.汉语词语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陈光磊.关于对外汉语课中的文化教学问题[J].语言文学应用,1997,(1):69.

对外汉语词汇学篇8

关键词:词汇教学、多媒体技术、对外汉语教学、应用

一.词汇教学

“词”由语速构成,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单位。词汇是语言表达所必须的材料,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既是词汇的教学与讲解。那么如何系统的进行词汇教学或者如何生动形象、有效的使学生了解学习词汇,都是我们作为对外汉语学习者、教授者所重点探讨研究的问题。

二.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的历史虽然很短,但是它的发展速度极其对教育教学方面的影响确实迅速、广泛的。

“多媒体”顾名思义是指多种媒体的表现和传播方式。它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图形、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多种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和显示的技术。多媒体用于教学,其主要优势是视听结合、知识的横纵对比、同时利用互联网络查取教学资源丰厚便利等。

多媒体教学材料与普通课本相比,除了课文本身含有大量词语图片、例子、音频、视频、对话、情景练习、复习游戏等内容,学生还会了解学习目的要求、要点难点,、词语解释、语法练习、替换与扩展等。

多媒体教学资料具有自主选择性,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顺序。

三.对媒体与词汇教学的结合

“多媒体”具体在什么时候、哪些地方应用及应用程度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特点、班级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应用的重要性就会凸显出来,这并不是理论意义上的为了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而做出的论断,是我在韩国景明女子高中任教期间的深深体会。

我实习期间任教学校的学生先后两批,第一批是二年级下学期,他们有了一定的基础,属于初级水平,可以进行简单的交流,流利说出他们学习过背诵过的固定句式。中等难度沟通基本依靠猜测和肢体语言配合,因为学校不准许我用任何中介语,所以在这个时候ppt成为我们彼此之间沟通心灵的重要纽带,词汇的内涵外延,历史典故及特定的人文风情等文化方面知识的传授,90%左右要依赖于多媒体技术。

本人搜集了大量的图片素材、对外汉语学习资源、以及国家汉办孔子学院为我们提供的诸多课程资料,以便扩充资源更好的为学生们服务,但是面对365天,每天都需要做教学材料的现状,再多网站也会显得捉襟见肘,毕竟我们的教学范围有限,图片本身的可使用率也有待筛选。

(一)性格词汇

这就使得我们需要另辟蹊径,比如我在讲到性格方面词汇时,开朗、内向、胆小认真、文静、狡猾、笨、懒惰、冲动、调皮这样的词汇比较容易表达,但是像自私、诚信、坚强、自卑、马虎、粗心就比较麻烦。

前一部分词汇,如开朗可以用一张笑脸的图片;胆小可以用一张发抖的小人的图片;认真可以用一张同学们都在上自习的图片;文静可以放一张穿着裙子带着眼镜的静静站着的女孩儿的照片;狡猾这个词本身很难,但是我们可以换个角度选择有这个代表性意义的意象,我呢则选取了灰太狼,和韩国最有名的动画片BaoBaoLoU中的反面人物;笨当然可以用一只呆呆的猪嘴角还在流口水的图片;懒惰呢则用一张狗狗趴在椅子上慵懒的睡着,晒着太阳的图片。

以上这些用一张图片,一个表情基本可以直接表达词义,但是像第二部分自私、诚信、坚强、自卑、马虎、粗心这样的一些抽象意义的词语,再用上面的直接表达的方式恐怕就不行了。

我们还无可避免要讲这些词汇,那我是这样来解决的。

“自私”

我选择了一个漫画的故事,图片是一个肥胖的猪和一对瘦弱的男女在雨中的情景。倾盆大雨中肥胖的猪打着五、六把雨伞静静的看着瘦弱的男女无以遮风挡雨被大雨淋湿。

韩国的学生不是不明白自私的意思,而是不知道在汉语中对等意义的词汇,那么我先让他们听我用简单的汉语加上手势语说漫画的意思,然后再根据同学们的反应,看是否需要再次述说,然后让同学们自己用韩语讲述意义,并说出韩语里表示这样概念的词汇。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看学生是否真的懂得了意义,二是因为韩国语的特殊性,它有很多词汇和我们的词汇的发音相同或者谐音,这样同学们一旦听到发音类似,很容易产生母语正向迁移帮助记忆,产生兴趣。

“马虎/粗心”

同样我用了一副漫画,内容是一个男孩子放鞭炮,然后粗心的把火柴扔向远处而燃起的鞭炮却留在手中。

学生通过漫画猜测词语意思首先就在吸引学生的注意,甚至一瞬间她们都已经忘记了自己是在学习,他们竞相猜测图意,来显示自己的优秀及领悟能力。

(二)文化词汇

在讲到带有文化背景的词汇时“多媒体”更是不可或缺的。

我向学生介绍花木兰的故事以及其中的“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巾帼英雄”“女中豪杰”、“难辨雌雄”等难度较高的词语。

花木兰,我选择了97年拍摄的经典动画片,播放前提出一系列刚刚学过的问题,如

“她叫什么名字?”“她是男孩子吗?”“她有爸爸吗?”“她的爸爸年纪多大?”“她的性格怎么样?”“她的爱好是什么?”带着问题看短片,然后回答问题,最后再用ppt图片展示、总结、复习、提问巩固。一堂课环环相扣,化抽象为具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影音技术、图像技术、文字布局技术。

四.多媒体技术应用利弊

综上所述,我在上课时,首先不是篇幅冗长的汉字叙述;其次不是绞尽脑汁运用其它词语表达词义;第三不是强制性教学及机械性的重复;第四自然的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学氛围轻松活跃,第五省却了教师手舞足蹈肢体语言的缀附。

“多媒体”好处多多,但如果多媒体教学不能起到教学效果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就应该考虑放弃这个教学辅助手段。我们需要发挥多媒体教学的长处,谨慎选择素材。内容大于形式,让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科学的融合,起到更好的效果,吸引更多海外学生的汉语兴趣,打破外国人心中“汉语难学”的印象。(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郑芷莲.谈多媒体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3(1).

[2]张普:《汉语信息处理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

[3]郑艳群:《多媒体汉语教学的特点》,《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语言文化出版社,1997。

对外汉语词汇学篇9

一.汉英两种语言中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内涵的动物词汇

在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民族对客观世界认识上存在共性,并且具有共同的社会经验,因此,在汉英语言中,对动物的感知和认知具有一些相似之处,在文化上也就存在着相同或相似文化内涵的动物词汇。下面仅以大家都熟知的四种动物为例加以说明。

1.蜜蜂(bee)

汉语里提到蜜蜂,人们就会联想到忙碌。英语中也有asbusyasabee(象蜜蜂一样忙碌,极忙)的用法。汉英两种语言中蜜蜂的文化内涵都是指勤劳、忙碌。

2.狐狸(fox)

汉语中狐狸用来形容狡猾、奸诈的人,例如“狡猾地像狐狸一样”,用“一只老狐狸”来形容老奸巨猾之人。英语中afox指acunning,tricky,orshrewdperson(狡猾的,诡计多端的,狡诈、或聪明的人),如asslyasafox(像狐狸一样狡猾),foxy(狡猾的)。

3.驴(ass)

汉语中有“笨驴”、“蠢驴”的说法,指人“笨”或“蠢”。英语中anass意为asillyandstupidperson(傻瓜),如Youstupidass!(你这头蠢驴!)

4.猪(pig)

汉语里猪的文化内涵是“懒”、“谗”、“贪”、“笨”和“丑陋”。英语中apig文化意义为afatperson(肥胖的人)或agreedy,dirtyorbadmanneredperson(贪婪、肮脏或举止粗鲁之人)或者意为eatlikeapig(喧闹而贪婪地大吃大喝)。如,tomakeapigofoneself吃得或喝得过多,Don’tbesuchapig!别这么贪心!

类似还有诸如鹦鹉(parrot)、狼(wolf)、猴子(monkey)等实例,都体现出文化认知上的相似性。

二.汉英两种语言中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动物词汇

因为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发展历史、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汉英两种语言的动物词汇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其中以龙和狗最具代表性。

1.龙(dragon)

中国的“龙”是皇权的象征,中华民族的图腾,具有九五至尊的地位。中国人素以“龙的传人”自称。汉语用“真龙天子”比喻帝王,用“龙腾盛世”比喻社会繁荣。汉语中与“龙”相关的词语无一不是褒义词,如“龙虎”比喻豪杰之士,还有成语“龙凤呈祥”、“鲤鱼跳龙门”、“生龙活虎”等等。

而在西方神话里,dragon(龙)是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嘴中喷火。西方文化将dragon视为邪恶的象征,所以常用来作为战争的旗帜。这来源于《圣经》故事。在《圣经》中,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Satan)被称为thegreatdragon。因此在一些描写英雄和龙这种怪物作斗争的事迹时,多以怪物被杀为结局。在现代英语中,dragon用以指“凶狠、罪恶之徒”,其文化内涵意义不好。例如She’sabitofdragonaroundthisplace.(她在这里是个很跋扈的人。)

2.狗(dog)

在中国,人们(特别是农民)养狗主要是为了看家,而不是玩赏。虽然近年来,在城市中将狗当作宠物养的人在逐渐增加,但总的来说,人们对于狗的看法仍然不同于西方人。英语民族养狗不仅是为了用来打猎、看家,而且也常常被视为人的伴侣和爱物。狗在西方社会享受高级待遇。因此汉语中狗的文化内涵大多含有贬义,“狗”是受鄙视、被诅咒的对象,如“走狗”、“狗仗人势”、“狗尾续貂”等等。而英语中许多带有dog的词语都含有明显的褒义,大多用来形容和描述事物好的一面,如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aluckdog(幸运儿),Dogsareman’sbestfriends.(狗是人之良友。)无论中外,狗的基本功能都是看家护院(当宠物喂养是后来的功能),狗实现看家护院功能的基本手段是又叫又咬,这往往妨碍人际交往。中国人强调集体观念,注重人情交往,而西方国家强调个体的独立性。狗在不同地方的“职业”功能虽然基本没变,但在具有不同文化的社会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却有着不同,因此,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狗的不同遭遇应是非常自然的。[1]

另有神话中与龙(dragon)相对的凤(phoenix)也属此类,在此不作展开介绍。

三.在一种语言中有特殊文化内涵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的动物词汇

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一种动物有关的词汇在本民族文化中常常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仅仅是一个语言符号,没有什么文化意义。

1.龟(tortoise)

汉文化中乌龟的形象既有褒义也有贬义。褒义是象征长寿,有“龟鹤延年”、“龟鹤遐寿”等成语。古代的庙宇、宫殿、府第等建筑物前常有石龟,企求万古永存。贬义是指用龟比作外遇者的丈夫,骂人的话“绿毛乌龟”是对人极大的侮辱。另外还把胆小的人说成是“缩头乌龟”。而在西方文化中turtle,tortoise只是普通的爬行动物,没有此类的文化意义。

对外汉语词汇学篇10

论文摘要:自语义韵律理论被引入中国后,受到了国内很多学者的关注。但是,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方面这一研究还相对较少,文章将从语义韵律的研究出发,试图分析其给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启发及其不足之处。

 

语义韵律的概念及分类 

 

语义韵律(Semantic prosody),又名语义协调、语义渗透,Sinclair在其《相信文本》(trust the text)中,提出将弗斯(Firth)的语音学理论中的韵律概念运用到词语搭配上,用来观察词语之间的意义分享和渗透问题。语义韵律虽然是一种微妙的,近乎隐含的,又似乎还处于语感之外的语义成分,但是它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于语言的运用之中的,能够使语句产生一种气氛,这对于表现说话人或写作者的态度、倾向大有作用,是言语交际中重要的语义参与成分。同时语义韵律又是一种词语搭配现象,是指某些词由于经常同具有某种语义特征的语言单位共现而产生的一种语义色彩,这种色彩可能是积极的、令人愉快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但是大多数是中性的,所以,词汇搭配在语篇中往往会形成三类语义韵:即积极语义韵(positive prosody)、消极语义韵(negative prosody)、中性语义韵(neutral prosody),在积极语义韵里,节点词(node word)所引的词汇几乎都带有强烈的或者鲜明的积极语义特征。在消极语义韵里,节点词搭配的的几乎都有消极的语义特点。而在中性语义韵中,搭配的语义特征既有积极含义的词项,也有消极含义的词项。 

 

语义韵律理论给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启发 

 

1、 语义韵律理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可用于词汇搭配教学 

语义韵律研究通过语言单位间的组合关系来探讨语言单位之间语义的相互影响,对确定词汇的意义及用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词汇过程中,经常使用一些合乎汉语语法却不地道的词语组合,比如,很多汉语学习者会说出“挨表扬”这样的短语运用语义韵律理论,我们不难发现“挨”一般与“骂”、“打”“批评”消极词语搭配。如果教师在讲“挨”这个词的用法的时候,运用语义韵律理论就比较容易让学习者理解。汉语学习者才可能在汉语词汇搭配运用过程中,说出自然、地道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词汇搭配,从而避免出现像“挨表扬”这样符合汉语语法但不地道的异常搭配。 

2、 语义韵律理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可用于同义词的辨析 

同义词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汉语中存在数量极多的同义词,同义词由于意义相似和重合,极易让汉语学习者引起理解和运用的困惑,是汉语词汇学习的一个难点。尤其是中高年级的汉语学习者经常遇到同义词的辨析,他们经常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对同义词不能够细致区分。传统的词义辨析,是对同义词的词目意义逐条分析。在词典中遇到对词语的解释,一般用同义词互训解释是很常见的现象,这种解释对于母语使用者来说能够“使用”,但是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则会产生很大的麻烦。比如“挑”和“选”这两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里的解释: “挑”的解释是“挑选”,“选”的解释也是“挑选”,所以这个解释会让汉语学习者很迷惑,他们可能认为这两个词语的意义一样,这两个词也可以用在同样的语言环境里,但是一般来说,“挑”除了和一些表示中性意义的词语搭配外,比如“挑苹果”“挑衣服”,还会和一些带有消极语义韵的词语搭配,比如“挑毛病”“挑刺”等,但是“选”这个词一般只和表示中性意义的词语搭配。如果使用语义韵律理论搭配则会对近义词的辨析有一定帮助,可以避免汉语学习者在近义词辨析过程中出现偏误。 

3、运用语义韵理论可以提高汉语学习者运用汉语的交际能力 

对于中高水平的汉语学习者来说,如果他们知道汉语本族语使用异常的词语搭配,并非是因为汉语本族语使用者语言能力的欠缺,而是为了创造一定的修辞效果、或者制造幽默效果。这类学习者,在有一定的语义韵律知识作铺垫情况下,就能够在欣赏汉语文学作品的时候,体会文章的修辞意味,在和中国人交流的过程中,也能够体会到汉语本族语使用者在话语中所隐含的意思,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汉语学习者的异常的词语搭配与他们词汇能力的欠缺和母语迁移有很大关系。所以教师应该鼓励汉语学习者进行一定量的汉语阅读,而且在学习汉语词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汉语词典,而不用或者尽量少用双语词典,避免在词典使用过程中出现词语的误导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影响。 

 

语义韵律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不足 

 

语义韵律理论搭配需要进行大量的语料库分析,甚至需要对中外语言的词汇进行大量对比,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在国内,语义韵律是一个新兴的课题,语义知识的获得需要语言学习者从大量真实的语言材料中进行归纳。汉语学习者在学习中获得的词汇知识往往仅限于词汇意义的了解,而且由于记忆力的限制,汉语学习者不可能把学习过的词汇材料全部牢记在大脑里并进行归纳,进而去掌握词汇的语义韵律。另一方面,语义韵律的研究尚未成熟,语义韵律的描述不能靠语言的直觉,必须借助语料库才能使实现,这需要对语料数据库进行观察和分析。在词汇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把从语料库检索到的语料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这些语料,从而归纳出词汇的意义、用法和语义韵知识,用语料库进行词汇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和了解语义韵知识,并且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是,这又会有新的问题的出现,语料库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应投进多长时间?进行语料库教学在哪个水平的汉语学习者中适用?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