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5:23

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篇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在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成果。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进行了新的概括,在从宏观价值“体系”的建构走向更为微观具体的“价值观”的凝炼上迈进了重要的一步。然而,由于价值观建设自身的特点和当前价值多元化的现状,如果没有找到坚实的立足点,这三个层面24字的倡导在进入建设、实现的过程时必将是艰辛的。

党的十报告并没有就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内涵做进一步的阐释说明,至今仍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单就概念而言,24字核心价值观似乎更多地体现为古今中外文明的融汇。然而,价值观的建设绝非只是概念的拼凑,其内在的逻辑、整体的关系和生发的基础才是至关重要的。本立而道生,源清而流洁,这些核心价值观念源自何处?主体是什么?与我们固有的传统优秀文化关系如何?特别是如何准确定位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立足点?对这些疑问,自党的十以来多有论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⑦。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014年5月4日,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专门指出:“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⑧核心价值观作为引导人民价值取向的总要求,在每个时代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任何一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都应当承上启下,处于一个历史的链条之中,也和所交流的外界格局无法分离。的讲话,对此进行了精要的论述,包含四个缺一不可的内容: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对传统的继承、对世界文明的吸收、体现了当代的发展需求。

就这四个方面内涵之间的逻辑关系而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在当代的需求是一个基本的框架,规定了继承、吸收有关观念的根本走向;而在继承和吸收这两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无疑是主体部分和立足点,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则属于客体的内容。如果我们将西方文明的“有益成果”作为主体或者说毫无基础地引进,那么必将与我们的文化基因相冲突。值得指出的是,同志在今年“5.4”讲话中反复强调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和国家之文化自主性和根基性问题。他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以上论断,使我们更加准确地定位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立足点。从24字的内涵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传统性和时代性的结合,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一方面,24字价值观与古代文献的论述均有一脉相承的地方,体现了“传承”。在核心价值观基本框架的设置上,正如同志指出的,类似于儒学经典《大学》关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要求,做了层次性的划分。单从字面来讲,24字我们几乎都可以从古代文献中查找到相应的论述。例如,“民主”,在《尚书》中最早出现:“天惟时求民主”,是作民之主的意义。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此思想的延伸。“公正”,唐房玄龄《公平正直对》:“理国要道,实在公平正直。”明汪天锡《官箴集要》:“夫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富强”,《管子·形势解》:“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法治”,《慎子佚文》:“治国无其法必乱,守法而不变则衰。”《韩非子》:“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自由”,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的“逍遥游”均为自由之表现。“和谐”,《周易》有“保合大和”的说法,老子强调“合异以为同”,孔子主张“致中和”等等。诸如此类,的确体现了传统文化中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泉”的地位和作用。他们不在儒家的学说里,就可能在墨家或者道家的学说里。另一方面,24字价值观体现了时代性,也就是“升华”。在价值观遴选的时候,更多的乃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针对当前社会所需要而提出的。在价值观的内涵上,也可以说兼容了古今中外的相关论述,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价值规定性。换句话说,我们要注意到名同义变、古为今用的问题。例如,关于民主,古人认为民为贵,西方认为民主就是把权力“置于普遍意志的最高指导之下”(卢梭)。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则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国家、制度只是人民存在的一个环节⑨。因此,我们今天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民主”,应当是融合各方面,与上述论述相连的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学者在研究中着重论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相通之处。其实这是设置了一个将两者“割裂”的前提,而忽视了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的关系以及传统优秀文化作为“源泉”、“立足点”的地位。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本质上就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如何调整与转化的问题。”⑩这是我们对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立足点的准确定位。

二、明确确立文化遗产对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地位

文化遗产作为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或者说基本资源之一,既是我们解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视角,又是我们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国家实施核心价值观涵养顶层设计的时候,当务之急要明确确立文化遗产作为“重要源泉”的地位和作用,在制度层面上设计好文化遗产参与核心价值观涵养的规划,这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具体我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要用文化遗产来丰富和阐释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是情感的价值和观念的价值,这些情感或者观念十分丰富,构成了我们优良的文化传统。它们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既有源脉式的联系,又有发散式的关联。或作为源头,或作为佐证,或作为有益补充,或作为思想的延伸等等,不一而足,但都有利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此明确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瑏瑡确立文化遗产在核心价值观涵养过程中的“重要源泉”地位,就要把从文化传统立足点来阐释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基础性的、首要的工作开展好,将其倡导的每一种价值理念分析透彻、论证清楚、阐释全面,使传统观念与核心价值观真正衔接起来。

要把文化遗产作为传播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素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转化为个体道德,只有进入个体的思想、志识、情感、意志和实际行为过程之中,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传播”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要想产生入耳、入脑、入心的实际效果,素材的运用至为重要。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内涵、故事、人物,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素材,对此,目前已经在一些重要平台,例如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等载体上发挥了有效的作用。还需指出的是,从道德教化生活化要求出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当地群众对社会、人生等物质生产世界与精神生活世界的真实反映和价值追求,往往蕴含着道德意蕴和美好理想,与核心价值观相同相通,也极有利于对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总的来说,发挥文化遗产在价值观传播中的作用,借助“核心观念,传统表达”的模式,有利于达到更好的教化效果。

要把文化遗产作为营造核心价值观氛围的重要载体。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近年来,更多的文化遗产受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传统节日或重大节庆时得以展现,加上各类博物馆的建设,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分,人们在日常生活和旅游时对文化遗产的接触已经比较频繁。应当借助文化遗产的平台性,按照核心价值观的丰富主旨,在目前只实施单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在全国各重要宣教点的全面布局,着力突出这些文化遗产相对更加清晰的传播主旨;对于一般的文化遗产,则要突出符合当今价值取向的观念和情感的内涵,使人们的参观接触到的不仅是刻板的说明、煽情的故事和沉默的陈列。要按照核心价值观的主旨要求,筛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例如传统剧目等,营造化于无形的传播氛围。总之,要使核心价值观成为重要文化遗产的点睛之笔,使得各类文化遗产能够发挥“化民成俗”的作用。

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篇2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价值;取向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包含着丰富的哲学、养生学等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自上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及冲击日益加强,致使我国众多优秀传统文化开始游离于我国主流文化之外。同时自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繁盛以来,西方体育文化更是以排山倒海之势强势渗透我国,竞技体育思潮日益冲击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导致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危机日益凸显,因此探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价值,把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正确的价值取向,是指引民族传统体育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内涵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各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成果和优秀传统,在其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中,它不仅是人们感情宜泄、娱乐的活动,包含和折射着我们民族不同社会时期的文化、政治、艺术、宗教、民族审美心理等[1]。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内涵主要体现在于中华民族传统哲学思想的相统一上,“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是我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核心,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也以中庸、和谐等为思想理念,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形成及发展上都深受上述传统思想的影响,因此中华民族传统价值的内涵其实质就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其强调的不是“技艺的比赛”而是通过“技艺”来达到完善人格,和谐内心的目的。

二、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价值主体在进行价值活动过程中,反应出来的价值主体观念。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来讲,人们所进行的一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其本质含义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的价值取向而进行的实践活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价值取向其含义就是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总体趋势和总体方向。

(一)立足现代,融汇中西

当下,以欧洲体育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奥林匹克运动文化在世界全球化的态势下已经开始主宰世界体育文化并引领其发展,然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欧洲体育文化即存在矛盾又存在统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从宏观上一定要紧跟世界现代体育文化发展的思潮,同时融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所固有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哲学思想,从微观上重新塑造现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体系和价值核心,在保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融汇中西。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发展,我们不仅要坚持继承与传承,更重要的是要立足于现代文化的发展需要,融汇中西。

(二)树立价值,明晰内涵

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从国家层面首先必须树立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明晰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唯有加强顶层设计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民族传统的发展价值取向。新时期以奥林匹克为文化核心的世界体育文化极大的影响着人们的体育观念,但健康已经继现代竞技体育文化外发展成为体育的核心功能,当下体育与健康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核心问题。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着丰富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并且与中华民族的养生学息息相关,因此民族传统在现代社会中必须树立以健康、养生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同时并将此价值上升为其发展内涵,进而适应现代人民体育的诉求。

(三)面向未来,走向世界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处于世界体育大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我们首先必须从客观上承认它的局限性、地域性、民族性。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制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发展的固有价值,虽然在体育全球化的背景下,诸如武术、龙舟、摔跤等民族传统体育运行项目已经进行了全方面、深层次的改造,但在适应世界发展潮流,走向世界等方面还显得尤为不足。当前我国无论是竞技体育运动还是社会体育运动的发展都以逐步与世界接轨,但唯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世界体育的发展却存在着融合的问题,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及价值取向方面,必须将民族传统体育的精髓融入到国际体育大文化之中,面向未来,走向世界是民族传统体育必须坚持的发展价值取向。

结语

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及冲击日益加强,致使我国众多优秀传统文化开始游离于我国主流文化之外的特殊发展历史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瓶颈已经日益凸显,发展价值取向日益模糊,因此我们在发展中必须认清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价值取向,将民族传统体育的精髓融入到国际体育大文化之中,从立足现代,融汇中西、树立价值,明晰内涵、面向未来三个方面树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沙艳.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及发展价值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2007.

[2]白晋湘.全球化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3]梁一儒,宫承波.民族审美心理学[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12.

[4]白晋湘,张小林,李玉文.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9.

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篇3

1.餐饮文化相关概念介绍

1.1企业文化概述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发展中所形成的企业自身的文化内涵。企业文化是通过企业的领导者所倡导的企业精神,以此来培育出的企业员工需要遵守的企业原则及企业文化精神。企业文化具有作为经济形式上的特点、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与员工文化素质等等,除此之外它还具备了作为文化传承与发扬的精神内涵,包括了企业的传统习俗、企业形象、企业文明制度以及企业产品的精神文明总和。企业文化既是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理论管理方式,还是一个企业精神文明的动力与内涵。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重视的是企业员工的管理,坚持把“人”放在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中。

1.2中华老字号企业文化的含义

中华老字号企业中所蕴含的企业精神文化内涵是在中华老字号品牌在它创立之初,直到现在为止经历的漫长发展过程所积累的精神文化内涵。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营管理经验,以及逐渐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的品牌内容。老字号企业的特色价值观、精神文化内涵都是老字号企业最为宝贵的财富。中华老字号中的文化内涵是通过企业所有的专利产品、标识、传统工艺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这些价值观和精神文化的内涵都是源于传统民族文化及它的地域传统性文化,与此同时,企业它还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环境的客观影射。中华老字号企业以不断适应和改变自身的发展条件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以此来谋求企业更为长远的发展。中华老字号企业的文化是一个将我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它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更高于我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继承与发扬的表现,这些宝贵的经验都给老字号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

1.3中华老字号企业文化的特征

独特性和共同性。中华老字号企业文化中的每一项内容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并受现实条件影响所产生的历史产物,每一个企业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创业、发展、成长历史。中华老字号企业的文化由于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逐渐形成与传统文化相重合的部分,也就是一种共同的文化内涵特性,比如说企业的“诚实守信”、“质量为本”等等都体现着我国中华老字号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人文性和民族性。人文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是“人”,它的出发点就是以人为本,让人们去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一切,中华老字号的企业文化核心就是围绕着“以人为本”来进行的,一切都以“人”作为企业发展的宗旨。中华老字号的企业文化的形成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民族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影响,老字号企业的文化形成也就逐渐具备了人文性与民族性。

稳定性和传承性。中华老字号的企业文化还具有稳定性,由于老字号企业的文化形成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文化形成;老字号企业的文化形成是在其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具有着稳定性和传承性,这对中华老字号企业文化的形成在起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企业文化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起着巩固、维系与推动的作用。

2.东来顺老字号企业文化的现状分析

2.1东来顺老字号的发展现状

东来顺是北京饮食业老字号中最具盛名的一个历史名店,东来顺的清真菜肴系列作为京华菜系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经历了百年沧桑所打造出来的。如今“东来顺”这三个字已成为了京华饮食菜系中的一个标志性品牌,它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驰名商标”。东来顺发展的历史不仅仅记录着这个老店的百年沉浮,也在生动地向我们讲述了它的发展历程,它的经营管理理念,展示着其“不老的传说”。东来顺的发展历程对于如今的餐饮企业发展具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是连锁性发展,二是产业链式经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特许经营与连锁发展逐渐作为一种较为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在各行各业中盛行。东来顺作为餐饮业的中华老店着力于品牌基础上的企业发展,以专业性连锁为主线,以产业结构优化作为发展链条,不继承和发扬“承诚信为本、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

2.2东来顺老字号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东来顺企业文化观念淡薄。东来顺老字号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文化观念淡薄等问题,一方面,它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另一方面,东来顺老字号企业它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没有具体而且切实可行的企业文化发展规划。东来顺虽然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但是在与传统文化的衔接上并没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进行科学对接。

2.2东来顺企业文化内容匮乏,缺乏创新

东来顺企业重点着力于企业的文化建设,但是对于文化建设这一内容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老字号的企业文化内容还是相对空泛,没有具体核心的企业文化内容。目前,东来顺老字号企业只是关注形式化提炼企业精神文明的核心价值,还没有将具有可行的工作内容融入企业形象建设中去,企业文化的内容还相对较少,缺乏一定的创新性。

2.3东来顺企业文化影响力较差

东来顺企业文化在与国际知名的大企业相比还存在着一些差距,不具备与之抗衡的竞争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东来顺的企业文化影响能力有限,现代企业文化是增强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这种影响力的不足的情况不仅体现在了一个不能够给消费者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还给企业在消费者的信任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消费者与企业之间不能够相互信任。

3.建设东来顺老字号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3.1更新东来顺老字号企业文化理念

东来顺老字号企业要想更新企业文化理念,就要从根本上转变对传统文化认识的误区,认清自身在企业文化建设上面的缺点与不足,及时地吸收现代企业文化发展的优点,在思想高度上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只有这样企业的领导者才会在根本观念上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性与重要性。东来顺餐饮老字号企业的领导者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将企业文化建设它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灌输给企业的员工,使企业的员工能够全面地了解到自身企业文化内涵,只有通过东来顺老字号企业文化的根本建设,才能够实现东来顺老字号更大程度上的发展。

3.2注重东来顺老字号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精神文化是一个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我们要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和创新,找到一个能够使企业可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的精神原动力,使东来顺能够在传承与创新中把老字号推向世界,在传承与创新中彰显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传承和创新中推进和谐社会的建立。在传承与创新中,使东来顺餐饮企业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同时也使他适应了历史发展进程与现实发展的需求。

3.3实施东来顺老字号品牌营销战略

品牌竞争是市场竞争中的较为有力手段,同时也是一个企业文化独有的具体体现,对于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东来顺餐饮企业来说,其悠久的历史、产品的知名度都为企业所要进行的品牌营销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一是企业要坚持市场化原则,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营销。东来顺餐饮老字号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利用上一切能够给品牌营销增值的影响,让品牌形象深入心。二是要坚持品牌的差异化,培养出自己的品牌营销影响力。由于东来顺老字号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生产工艺,使得东来顺企业就更容易形成自己的品牌营销差异。三是要坚持规模化的企业发展蓝图,加强自身品牌营销的增值力。四是要坚持企业发展的规模化,把“企业做大,品牌做强”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理念。

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2014年1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同志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培育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持续的灌输,抓好宣传教育始终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而知是前提、是基础,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在增强认知认同上下功夫,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持续的灌输,因为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往往不会自发产生,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宣传教育活动,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念的种子播入人的心田,从而生根、开花和结果,成为激发人们积极向上、崇德向善的精神动力。

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宣传教育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和重大命题,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党的十七大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它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这种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一直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覆盖社会道德生活各个领域,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三个倡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浓缩为二十四个字,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宣传教育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充分认识到两者的内在一致性。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方向一致,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的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在精神层面本质的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的凝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二者皆是促进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支柱。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懂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出来的,正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所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这四句话,实际上是对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两者关系的一个基本定位。

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宣传教育过程中,必须把“三个倡导”基本内容讲清楚,引导人们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精神和同志系列讲话精神为思想指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目标,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传播展示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精神世界和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激励全体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不懈奋斗。

二、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道德营养

在北京大学纪念95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我们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人民一起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是人们在征服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精神文明的总和,任何一种文化都代表着一种其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体现着承载这些精神价值的社会物质基础。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一种文化的确立和强盛,如果缺失了体现其本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该民族就缺失了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国家意志和社会行动亦很难协调统一。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包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代表着中华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文明传承供了丰厚思想滋养。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宣传教育过程中,必须以客观、科学、理性的态度,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和思想精华,并以时代需求注入其新的内容,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其思想活力和感召力,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思想源渊。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中国优秀文化精神价值为“魂”,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国民教育体系、文化市场体系、文化事业产业体系以及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内容丰富的文化服务的“体”,使“魂”与“体”相辅相成,统一于时代文化建设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旋律,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

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宣传教育过程中,重视民族传统节日,利用传统的丰富的民族特色节日文化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普及活动,以实现思想道德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对于国民教育,重视把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学校教育课程内容之中,分阶段有序推进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活动潜移默化地转化为人的道德思想。积极举办经典诵读、道德论坛、文化讲堂等活动,开展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时代新的内涵。

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活动,要结合“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讲清楚中华文化的渊源、特色、价值、理念和内涵,积极汲取中华文化的道德精髓、思想精华,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大力弘扬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全社会积极倡导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讲求仁爱、重视民本、诚实信用、崇尚正义、追求和谐的时代价值,通过文化传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中华传统美德滋养人们心灵,陶冶道德情操。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学习和领会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和领会系列讲话的精神实质,结合“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活动,综合运用多种宣传教育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既融入国民教育过程之中,又切实落实到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使之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积极宣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把增强全社会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作为宣传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引导人们辨别真善美、假恶丑,不断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总体框架,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宣传教育,在全社会牢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支柱。宣传阐释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高度协调统一,共同发展提升;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引导人们坚定信念,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伟大事业之中去。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宣传阐释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平等观,尊重个人的权利、人格和尊严,倡导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自由;提倡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维护平等、反对特权,尊重和保障人权,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公民的政治、经济和其他社会权利的充分实现,使人的个性、能力、人格、创造性能够全面自由地发展;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社会公平公正理念,保证每一个人享有的权利平等和公平,不因家庭背景、种族、性别以及资本占有状况等因素的限制和影响而不同,体现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效率公平和分配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每一个人都具有平等的生存、发展权;崇尚法治,实行依法治国,在管理各项社会事务活动中,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并使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强化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增强公民学法懂法守法的法律意识,通过科学的立法、执法、司法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实践之中,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各个方面。厉行法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捍卫宪法和法律尊严,树立法律的权威,使法律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篇5

1.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

价值是指人们赞成或反对、追求或抵制的信念、信仰和理想等所构成的思想观念的总和。比如,自由、法治、集体主义等。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价值观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历史性与选择性等特点。人类的认知系统可以分为知识系统、价值系统和审美系统3个方面。知识系统衡量事物的真与假的判断,价值系统是衡量事物善与恶的判断系统。人们思想文化领域中包括伦理道德,宗教对善良邪恶做出明确的判断和认知,从而形成崇善抑恶的风气。审美系统衡量事物的美与丑。审美系统在价值系统规范的指导下,有文学艺术领域中一种美与丑的展现。审美不是简单的人的感官的体验或人体的愉悦,而是要有强大的价值观念系统做支撑。核心价值观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价值观作为一种观念体系形成和发展于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其中有益于现代中国建设的部分,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人类学家研究表明:文化提高了一个民族的生存概率,文化的力量支撑书写了民族的历史。《论语颜渊》中有言: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文化价值观的支撑非常重要,以儒家文化为主干、其他文化为支撑的价值体系或者是思想文化体系对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民族固有的根本。

社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为基础,与其前时代的思想意识紧密相关。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以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所创造的传统文化为根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只有不断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才能产生强大的感召力。抛弃传统,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文化基因,丢掉了根本。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客观的态度,使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并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

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

文化对个人、团体和社会等不同层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就个人而言,文化起着塑造个人人格,实现社会化的功能;就团体而言,文化起着目标、规范、意见和行为整合的作用;对于整个社会,文化起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继承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传统文化育人化人的作用,以此来达到凝聚共识,共聚深化改革发展之力。

2.立足基本层次视角,突出实效。

国家要实现良好的治理,需要打造多元一体化的社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沃土是在一个多元思想的时代才能够真正实现,真正确立起来主导思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注重满足人的心灵诉求、价值诉求、对于生命意义存在的诉求,而不是满足娱乐诉求。真正的文化是能够满足人的深层次需要和关怀的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高与低、上与下、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名与实之间的结合。根据对象的不同来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于基层群众和高级知识分子,采取不同的话语体系,更能突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

3.发挥道德榜样力量,重在引导。

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篇6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党立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践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立脚点,发扬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水有源,树有根,社会主义思想文明也拥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文化的积累与弘扬,并不断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民族特色,也为中华民族的逐步壮大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它代表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在生产生活中折射出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这也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的源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立足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知行合一,在理论上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极为深入的内涵,在实践中它要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理念上的了解认知为基础,逐步将认识深入,最终落实在行动中。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肥沃的土壤孕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中华民族的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靠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精髓促进其不断向前发展。三大精髓包括民族美德、中华精神和思想精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坚持以传统文化为基石,立足于以人为本,以信念为核心的基本原则,不断落地生根,成为全人类的重要精神支撑。其次,中华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展平台。文化是由人类几百年劳动的结晶,同时文化也会制约、影响和创造人们的日常生活。教育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文化传承来感化人、教育人,不断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美德的模范和榜样作用发扬光大,使人们自觉将外在的行动言行这类要求转化为追求更高层次的更大动力,让内含的素养表现为外在的修养,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最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不限于中华传统文化这单一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涵盖了人类优秀文化的其他优秀传统文明成果,借鉴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经验,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在新时期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集中表现,展现了全国各族人民普遍的愿望,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开放性、广泛性和民族性等多种特性,是当代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价值观。因此,中华传统文化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单的继承和模仿,它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下,结合时代的发展步伐,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宗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时代血液,使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的转变得以实现。社会核心价值观超越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使中华传统文化重新焕发阵阵生机。

三、全力开拓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不断强化育人实效性

(一)强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神圣地位

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它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扎根于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土壤,同时更深入地概括和提升了中国优秀价值理念,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也展现出了坚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学生是在高等院校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主力军,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引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使他们坚定不移地坚持共同理想,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特色,不断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内涵,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助于他们保持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使他们可以明辨是非和纠正思想偏差,吸取精华,提升自身素质,从而实现他们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的高度认知、认同与不由自主的追求。

(二)探索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1.健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首先,学校党委和主要领导牵头负责与学校教务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落实。其次,充分调动学校各二级学院、各学工后勤部门的工作积极性,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条件,注重协调各学工部门之间的配合,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推进培育和践行正确价值观工作。

2.着眼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的工作模式在班级、二级教学单位、校园层面,选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准则的感动故事、中华名著、名人传记、道德名言进行学校各层级培育工作。

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篇7

关键词: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价值体系;关系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9-0148-06

2002年,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从民族发展的角度主张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2007年,十七大报告则进一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与指导思想,强调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由此,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上层建筑部分在推进国家建设这一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历史任务中的作用也就得到了充分的认识与积极的肯定。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学界对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产生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就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学者们多倾向于揭示与分析二者问的关联之处,而很少言及二者间的具体差异。而要突出强调弘扬民族精神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民族发展富强、国家综合国力提升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我们就必须首先清楚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这种关系不但包括二者间的联系也包括二者间的差异,只有对此有了详尽的认识与理解,才能够切实具体地做好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工作,使二者的各自功能得到明确、具体、确实的发挥。基于此,本文不但力图对二者间的联系进行全面的分析,而且也就二者间的相异部分展开详尽的分析。指出我们不但要强调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看到在当前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二者的内在一致性,充分发挥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下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进程;而且要看到二者间的差异与区别,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角度看到民族精神在民族生存、独立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从民族文化发展与弘扬的角度看到民族精神较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为丰富、深刻的内涵与更为广泛、深远的意义。

本文试图从内涵界定、内容指向、提出背景及功能发挥四个方面展开对二者关系的具体分析,指出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联系与差异。

一、内涵界定的差异

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这一伟大民族精神具体表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精神品质。并认为正是这种民族精神构成中华民族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撑,促使中华民族以独立的姿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与凝聚力的所在。十六大报告从民族形成、生存与发展的角度展开对民族精神内涵的界定,将民族精神视为一个民族之所以形成的精神力量、之所以生存与发展的内在依据,认为民族精神构成一个民族的内在规定性。

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即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规定,认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而十七大则进一步界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内涵,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强调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以增强社会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篇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层的文化基因和价值源泉。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和创新发展,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化育功能,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工程。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互关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根基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民族、群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用以判断是非、指导行为的基本价值准则,它建立在本民族传统文化、历史积淀和心理结构的基础上,体现了该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根基则是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如同志指出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1]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外敌侵略、民族分裂,促进生产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一个重要原因是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又是每个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和价值理念,才能接地气,得到民众的认同、支持、拥护,才能动员广大群众自觉投身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中。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浓郁的民族色彩,使之成为区别其他价值观的显著标志。为什么中国人追求的独立自由不同于西方人追求的独立自由,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方文化传统不同:西方人受卢梭天赋人权理论的影响,其价值取向主要追求个人的独立自由,如财产独立、人身自由;而中国人受儒家文化影响,其价值取向主要是追求道德完善,把个体的气节情操、人格尊严置于生命、财产、自由之上,所谓“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2]265(《孟子?告子上》)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民族根基,如果抛弃这个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没有生命力、凝聚力、向心力,无法与西方价值观相抗衡。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越升华

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根基,并不意味着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同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来源、思想内容、时代高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远远超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理论来源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吸取了各方面的理论文化成果,所以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既有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反映全国各族人民普遍愿望的国家层面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又有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和吸取西方现代文明的社会层面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还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时代高度,实现了“三个统一”:传统与现代的统一,继承与超越的统一,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简单继承,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越升华。它是当代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1]的方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活力,为“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前提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那些符合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心理、体现中国人价值观念和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思想精华,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热爱故土、保家卫国是人类最普遍、最深刻的情感,中华民族也不例外。“故土难离”、“叶落归根”,反映了中华儿女对故国家园的深深依恋;“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中华儿女对国家民族的社会责任感;“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表现了中华儿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应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只有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中华民族在历史上饱经忧患,经历了数不胜数的天灾人祸,但仍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3]2(《周易?乾卦》),“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种百折不挠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应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仁民爱物的博大情怀。仁爱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它源于家庭血缘关系又超越家庭血缘关系,是一种广泛延伸到人类社会乃至宇宙自然的普遍之爱,体现了中国人“民胞物与”的博大胸襟,完全可以与西方的平等博爱精神相媲美。孔子不仅主张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而且主张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2(《论语?颜渊》)孟子更是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16(《孟子?梁惠王上》)这种仁民爱物的价值观,对我们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和自由平等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启迪,应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诚实守信的做人准则。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诚实做人、反对欺诈是人类的普遍美德,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准则。中国人把诚实守信视为安身立命之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4]21(《论语?为政》),“民无信不立”[4]126(《论语?颜渊》),要求人们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诚实待人,踏实做事。践行诚实守信的做人准则,有利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形成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消除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应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和而不同的理念。在中国人看来,世界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万事万物只有和谐共生,才能保持生机活力;如果强求一律,将扼杀事物的发展。和而不同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包容;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思考问题时,应照顾到事物的方方面面。这种和而不同的理念,应成为现代人处理各种关系的准则,它有利于我们形成海纳百川的气度、兼收并蓄的胸怀,倡导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合理扬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虽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诸多相通之处,可以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多方面的思想资源。但也应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毕竟产生于封建社会,宗法血缘的社会基础、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君王至上的皇权政治,使中国传统文化打上了浓厚的封建烙印,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合理扬弃,批判其陈腐、僵化、封闭、保守的封建性因素。如儒家的“忠孝”思想就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它要求人们“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孝敬父母,忠于国家。“忠孝”观念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和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又演变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由于中国古代是封建社会,君王是国家的化身,因此,“为国尽忠”实际上就是忠君,“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薄后名”,士大夫把维护封建统治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在家尽孝”则演变为纲常名教,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孝道成为束缚人们个性、桎梏人们心灵的精神枷锁。道家的“知足常乐”也是如此。老子指出:“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5](《老子?第四十六章》)老子把贪欲视为万恶之源,认为克制自己的贪欲可以消灾避祸,获得精神上的安宁幸福。确实,道家的“知足常乐”思想对于人们正确处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从物质欲望的无限追求中解脱出来,平息人们的躁动心理具有深刻的启迪,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中国人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使人们形成了得过且过的消极心理。可见,只有合理扬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

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途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和丰富内涵。

(一)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基因,只要我们深入挖掘阐发,就不难提炼其时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仁爱精神,如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孟子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墨子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兼相爱,交相利”。无论是儒家的“仁爱”,还是墨家的“兼爱”,都体现了深厚的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人文情怀。这种深厚的人文情怀,与我们今天提倡和谐友善的道德理念息息相通。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这种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精神,有利于消除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状态,形成互帮互助的社会氛围,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崇尚理想的民族,把实现“大同社会”作为自己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3]726(《礼记?礼运篇》)这种“天下为公”的思想境界,“选贤与能”的政治模式,“讲信修睦”的道德情操,“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各得其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是相通的,实现大同社会在历史上曾激励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为之奋斗,今天同样是鼓舞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大同社会与“中国梦”可谓异曲同工。

(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改造

由于时代的发展变化,现代人的价值观与古人会产生一定的时代隔阂。但这种隔阂不是绝对的,由于相同的历史传统、文化基因和民族心理,价值观又具有一定的传承性,特别是在某些涉及人类共性和共同利益的价值观上,现代人完全可能与古代先民产生共鸣。价值观的这种传承性和共同性是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只要我们根据时展变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改造,某些传统价值观是完全可以“旧瓶装新酒”,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如中国古代的生态价值观。中国古代的生态价值观主要表现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归结为“天人关系”,认为人与大自然存在一种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天人和谐,则万物兴盛;反之天人相逆,则人要受到天的惩罚。儒家还认为“天地有好生之德”,因此人在对待自然时,要尊重其他物种的生命,做到“万物并生而不相害”。如果我们抛弃“天”的人格神含义,把“天”还原为自然之天,那么“天人合一”就完全可以改造为现代生态文明思想,即人们要破除人类中心主义,做到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则提出“道法自然”、万物平等的观点。老子认为“道法自然”,主张人顺应自然,不能过多干预自然,向自然索取,否则会破坏生态平衡。庄子指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6](《庄子?齐物论》)既然“万物与我为一”,不同的物种皆有生存的权力,因此人与万物是平等的,人不能以主人自居,扼杀其他物种的生存。道家的生态价值观对于克服现代人的人类中心主义、保护环境、养成绿色的生活方式,难道没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吗?

(三)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有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于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规律,具有普遍意义和超越古今的时代价值,与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仍息息相通,因此可以直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民本思想,最著名的是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328(《孟子?梁惠王上》);荀子的“水则载舟,水则覆舟”[7](《荀子?王制》)。孟子指出,在百姓、社稷、君王三者中,最重要的不是君王社稷,而是百姓。因为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稳定,社稷才能巩固。荀子把“水”比喻为民众,“舟”比喻为统治者,统治者只有得到民众拥护,才能维持自己的统治,否则就会丧失自己的统治地位。如果赋予民本思想新的时代内涵,就是我们党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听取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困难、维护群众利益、实现群众幸福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当前,重点是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进一步密切群众联系;二是持之不懈开展反腐败,既打“老虎”,又打“苍蝇”,将腐败分子清除出党,纯洁党的队伍,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总之,始终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获得群众发自内心的支持拥护,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四、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化育功能

(一)广泛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塑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浇灌。因此,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书斋,走向民间,普及群众,遂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首先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通俗解读。由于时代的变化,大多数人对传统文化已经相当陌生,不要说读《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古代经典,就是一些简单的传统启蒙读物,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也似懂非懂。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很多人不懂古文,没有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知识。要弥补这个缺陷,必须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优秀传统文化的通俗读物,力求在文字上通俗易懂,形式上图文并茂,使群众喜闻乐见,看得懂,记得住;同时降低成本,价格实惠,让群众买得起。其次将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在国民教育中。当前我国教育存在一个很大弊端,就是重视外语教育而忽视母语教育,学生把大量时间精力花在外语上,而汉语基础却没有打好,以致汉字生疏、读写能力差、国学知识贫乏。必须改变这种状况,教育部应制定统一规划,在大学设立国文专业,在中小学开设传统文化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书本、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国民教育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让青少年从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树立文化自信与价值自觉,而且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人才辈出。

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篇9

一、草原文化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弘扬草原文化,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是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内蒙古科学发展、富民强区的重要文化支撑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古老而不断焕发生机的中国作为各民族的共同家园,其优秀传统文化的建构也十分绚丽多姿、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既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又是各地域各民族文化的多元汇聚。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因而,它也在繁荣发展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当今的中国文化是包括草原文化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而又与时俱进、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发展成果。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先民创造的草原文化,以其久远的历史、独特的内涵、广泛的影响力,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重视。研究表明,草原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传承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草原文化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交相辉映、汇聚融合,共同造就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一观点不仅实现了中华文化史的重构,而且以新的文化建构理念和文化价值观揭示了中华文化发展的本来面目和客观规律,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价值。

根据考古发现,北方草原地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北方草原的早期文化既扩展了中华文化起源的地域,又把中华文明的开端推向了更为久远的年代。草原文化在经历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元、清、现当代几个高峰期的发展以及与中原文化的长期碰撞、交流、融合后,积淀演变为以蒙古族文化为典型代表的、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在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草原文化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又是持久的、广泛的和深远的。在这一过程中,草原文化不断为中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和动力。改革开放以来,草原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更广泛更深刻的交流与整合中,愈加凸显出其独特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展示出它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魅力和意义。

草原文化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弘扬草原文化的重大现实意义。首先,弘扬草原文化是提升内蒙古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草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深厚,是内蒙古从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跨越的文化源泉。多年来,我们着力弘扬草原文化,促进了内蒙古文化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和发展,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与日俱增,有力地提升了内蒙古的软实力,推动了民族文化大区建设。今后内蒙古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必须紧紧围绕进一步弘扬草原文化这个核心,通过建立完善草原文化传承、开发、保护体系,建立完善促进草原文化产业化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快包括有利于弘扬草原文化在内的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等途径,使草原文化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其次,弘扬草原文化是提升内蒙古文化软实力的不竭动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从本地区文化资源实际出发,着力发挥本地区的文化优势,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和产业优势。内蒙古作为草原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承载地,草原文化是内蒙古的文化资源、文化优势所在。弘扬草原文化,必将为推动内蒙古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注入活力,这是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的动力之源。第三,弘扬草原文化,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是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内蒙古科学发展、富民强区的重要文化条件和文化保障。内蒙古经过十几年的跨越式发展,现在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在这个新起点上,弘扬草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就能够为进一步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区,贡献强有力的文化力量。弘扬草原文化,就是要为内蒙古的科学发展、富民强区更好地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文化支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内蒙古。

二、草原文化核心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弘扬草原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弘扬草原文化核心理念

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篇10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作用

神华集团是一家以煤为基础,电力、铁路、港口、航运、煤制油与煤化工为一体,产运销一条龙经营的特大型能源企业,目前是我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煤炭企业和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经销商,是中央直管的53家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2010年营业收入为2170亿元,利润总额为575亿元,位列全球500强第292位。

神华集团在短短二十六年时间里,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一)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对于企业文化的内涵,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从广义上说,是指企业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通常是指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的内在素质及其外在表现,即狭义的企业文化。具体来说,就是在企业家的引领下,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

企业文化由以企业精神文化为内核的企业的物质文化层、企业的制度文化层、企业的精神文化层三个层次构成。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体现在企业的规章制度、经营管理活动和员工的具体行为中。企业借助企业文化营造一个良好的组织氛围和环境,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凝聚力,激发员工的士气、斗志和创造力,以共同的信仰力量推动企业的生存、发展、壮大。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长时期形成并蕴涵于企业内质中,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期在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获得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有“软”、“硬”之分。软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指企业对于不断变化竞争环境的洞察力、反应力、组织力,硬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指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开拓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内涵是让客户真正得到好于和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核心竞争力不仅表现为关键技术、关键设备、管理水平和企业运行机制方面的经营特长,更为重要的它是各种经营要素和组织能力之间的有机融合,是企业在特定经营环境中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合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概括地讲,核心竞争力具价值性、独特性、延展性、关联性、积累性、动态性等特点,也具有“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和流不掉”等特点。

(三)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首先,企业文化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凝合剂。企业文化是企业提倡和拥有的共同价值体系,是全体员工认同、能予以持续保持、传递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用无形的文化力量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凝聚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影响、引导员工,使之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而努力。

其次,企业文化是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基因。企业文化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企业价值链中最难模仿的部分。企业一旦建立了以优秀的企业文化为基础的差异化,也就建立了核心竞争力差异化。这种基于企业特色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差异化是特定企业的特定组织结构、特定企业文化、特定企业员工群体等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是在企业长期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这种独特性对于竞争对手来说难以模仿、克隆和超越,即便能模仿和超越,也要付出巨大的成本。

第三,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基因。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创新的精神支柱,是企业制度创新与经营战略创新的理念基础。企业文化需要通过不断创新以实现其对企业内外部竞争环境的适应性,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使物质资源在精神文化的作用下实现最优配置和价值的最大化,从而增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神华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神华工程是一项写入党的十四大报告的跨世纪的工程,当时被誉为“南有三峡,北有神华”。可以说,从1984年11月6日神华工程正式启动起,神华文化便开始了积淀。神华人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创造了神华文化。全体神华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成就了神华文化。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下,企业在长期的活动中,倡导、积蓄、培育所形成的职工信念、意志、风格、行为准则的综合体现。

“艰苦奋斗,开拓务实,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是全体神华人至高无上的精神法宝,是神华人孜孜以求的崇高理念,是神华人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不懈努力,是建设世界一流能源企业、打造百年神华的不竭动力,是神华人艰苦创业、拼搏奉献、敢于实践、变革创新的集中体现。在企业精神的感召下,神华人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努力确立一流的目标,努力打造一流的团队、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努力履行一流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为神华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神华企业精神的形成,与神华事业切切相关,紧密相连。神府、东胜矿区建设初期,地处毛乌苏沙漠和陕北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的神东矿区,地面起伏、沟壑纵横、交通闭塞、通讯不畅、整个矿区连一条像样的牛车道都没有,自然环境十分恶劣。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矿区开发初期生活、办公条件差的极端困难,广大建设者发扬艰苦创业和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不畏艰难困苦,不怕苦、不怕累,住野外帐篷、“干打垒”房,吃酸菜杂粮,喝旱井水,顶严寒、冒风沙、斗酷暑,跋山涉水勘察施工,人拉肩扛运送设备,打眼放炮开山建矿,为神东的开发建设奋力拼搏,无私奉献,开辟了神府、东胜矿区及包神铁路建设的广阔战场,奠定了神华发展建设的根基,同时也确立了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神华精神。

90年代初期,神华人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对神东矿区总体设计进行了大幅度调整,改变人海战术,运用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运用国际国内最先进的采煤技术,探索出了优良地质条件与运用大型机械化先进开采工艺相结合的高产高效的建设道路,努力加快神府东胜煤田建设。

1992年8月16日,提出矿区建设“五高”、“七个一流”,即“高起点、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基本建设创一流,生产经营创一流,安全生产创一流,企业管理创一流,物质文化生活创一流,精神文明建设创一流,建设一流的模范矿区”,提出了“奋战十年,争创一流,建成特大型现代化能源基地”的奋斗目标。

1996年6月2日,国务院总理为神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题名“艰苦奋斗,开拓务实,争创一流”。从此,神华人以此作为神华的企业精神,并在这一精神的感召、鼓舞下,以建设煤、电、路、港航一体化的世界一流能源企业为目标,引进一流的设备、技术,培养一流的员工队伍,采用一流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创造了一流的业绩,使神华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1998年后,全国煤炭市场疲软形势的严峻,供过于求的局面为神华的发展带来极大地困难,神华集团公司巩固并发展了神华企业精神,仍然坚持艰苦奋斗,把有限地资金落实到生产建设当中,取消一切非生产性投资;仍然坚持开拓务实,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以诚信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和服务用户;积极调整煤炭产品结构,精心打造神华煤品牌;仍然坚持争创一流,发展壮大了煤炭产业,电力产业,积极开展了煤制油和煤化工产业的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完善了神华模式,生产经营等各项指标创出了世界一流水平,为神华集团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神华集团以率先将神东建成全国第一个亿吨煤炭生产基地和“开疆拓土,重整河山,做强做大,打造辉煌”为战略目标,先后对整体划转的内蒙古“西六局”了破产重组,主辅分离和分离企业办社会等重大改革,由国华电力发起了对国内部分发电企业的收购,建设了煤制油、煤化工、煤焦化等项目,兼并重组了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神华新疆能源公司、神华宝日希勒能源公司,形成了煤、电、油(化)、运一体化的经营格局。

2006年,神华集团研究决定将建设本质安全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创新型、资源节约型、和谐发展型的“五型企业”。这是神华集团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创新型、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型企业过程中,对企业发展的重新认识和升华,是企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反映,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五型企业”的每一型即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互为支撑、密不可分,和谐联动,互为要素,是相对完整的科学体系。本质安全型是前提,是对集团公司煤、电、油(煤化工)、路(港航)各产业的基本要求,是集团健康发展的前提,是实现质量效益、科技创新、资源节约、和谐发展的保障,体现于集团公司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行为的自觉约束。质量效益型是基础,也是集团公司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发展质量的根本途径,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关于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精神。质量效益为其它四型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也是其它四型建设的经济支持。科技创新型是动力,是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运用能力根本途径,是其他四型建设的助推器,体现了依靠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企业的要求。资源节约型是方向,是集团公司坚持生产与节约并重,充分节约和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打造绿色神华的重要举措,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贯穿于五型企业建设的全过程。和谐发展型是目标,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是第一要义的战略思想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既建立在其它四型取得成果的基础之上,也反作用于其它四型,为其它四型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同时,和谐发展也是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

2009年,神华集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审时度势,提出了“科学发展,再造神华,五年实现经济总量翻番”的发展战略。科学发展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神华集团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发展。再造神华就是要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谋求更大的数量、更高的质量、实现效率、效益的最大化。五年实现经济总量翻番,是神华科学发展的中期目标,是阶段性成果,就是要在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3000亿元、利润力争过千亿、税费600亿,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质的提升。以此为核心,集团公司以实现“百年神华”为目标,将“艰苦奋斗,开拓务实,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提升为“艰苦奋斗,开拓务实,追求卓越”,使神华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升华,成为神华文化的精神支柱。

三、企业文化在神华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神华文化随着神华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神华事业的发展而发展。在打造百年神华的伟大征程中,神华文化是一面夺目的旗帜,更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生命力,为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奠定了坚定的基础。具体来说,在企业发展进程中,神华企业文化在以几下几个方面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

首先是推动促进作用。通过神华集团的战略规划、发展、完善本企业的企业文化,推动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持续的竞争优势,特别是神华集团克服金融危机,逆势上升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协调组织作用。神华通过文化建设,不断调整企业自身形象,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着的需要,紧跟社会整体的变化步伐,使社会和企业和谐一致。

第三是凝聚融合作用。神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同化作用、规范作用和融合作用,尤其是在企业整合、兼并重组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发挥了企业的这种凝聚力。

第四是教育引导作用。企业员工是企业的主体,企业员工的群体行为决定企业整体的精神风貌和企业文明的程度,因此企业员工群体行为的塑造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神华文化在激励、协调企业成员,将企业文化的各种精神内涵、价值观念传递给成员时,实际上也发挥了自己的教育作用。积极健康的神华文化提升了企业成员的精神修养和道德素质,改善了广大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也就起到了教育员工、培养人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家骅.企业生态与企业发展:企业竞争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曹世潮.终极竞争力:文化战略实施原理与案例[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