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传承文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6:18

如何更好传承文化篇1

关键词:动画短片;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随着商业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景点的商业化使全球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甚至濒临灭绝,一些非物质文化因被贴上了商业化的标签而名存实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传承变得异常困难。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子孙后代的文化,这是全人类都应该承担的责任。对于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更加丰富,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独有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和生活环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商业化。那么,如何更好地对我国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如何对面临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和维护,以及如何让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国家需要重视的工作。当今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可谓丰富多彩,收到的成效不尽相同。据相关调查发现,动画短片作为青少年喜欢的娱乐影像,是一种不错的文化载体,作为文化传播和文化传承的载体,自然就担负起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广泛传播和保护传承的重任。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动画短片的创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肩负起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

1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动画短片的关系

1.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所总结的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是较为广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各种口头表述,社会风俗、传统手工艺、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戏剧和自然界宇宙相关的实践知识。所谓口头表述,是指在民间给大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诗歌、史诗、神话故事和民间各种传说等,这些基本上都是通过口头讲述世代相传保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风俗、礼仪和节庆是指在民间传至现在的民俗民风、原始生活方式和有代表意义的婚丧嫁娶礼仪,以及各少数民族的身份礼仪、季节或宗教仪式等,都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内。传统手工艺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如传统冶炼、陶瓷技术、中医针灸刮痧拔罐、美术塑像雕刻艺术,还有缫丝、染色等纺织技术,以及文身、穿孔和彩绘等濒临失传的人体艺术。传统表演艺术主要是指传统的经典戏剧,如京剧、秦腔、昆剧、越剧等,当然传统的经典音乐、歌舞剧、民间杂技表演、皮影玩偶的表演均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界相关的实践知识在某种意义上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如某些民族对宇宙、时空、巫术和宗教的信仰,对各种图腾的崇拜、对自然气象和天文地理的预言,以及古代传下来的农耕知识等都是国家的重要文化遗产。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是极其广泛的。

1.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附的载体还是物质因素的,其传承是离不开人这个主体的,离不开人的主观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其实就是依靠传承者一代代口传身教传承下来的。像戏剧、剪纸、泥塑、川剧中的变脸和木雕等精湛的技艺,都需要一代代传承人不断地创新和钻研。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光大和传承离不开每一代传承人,要想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永久保存,就必须加以传承。传统的传承方法就经过传承人口传心授,把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来。但这种单一的传承方法容易导致文化遗产失传,所以不再适用于现在社会的发展。因为传承人的老龄化以及青少年不感兴趣,所以一些手艺就很难传承下来。例如,变脸、泥塑、木雕等手艺的传承会存在一些传统的规则,一些手艺的组训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这无疑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失传。

1.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动画短片之间的相互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传与动画短片创作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动画短片创作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和内容的丰富为现代动画短片的立题提供了新的素材,为传统内容的重复利用注入了一股新的血液。这样就会使现代动画短片既具有现代文化气息,又具有传统的文化底蕴,这无疑提高了动画短片的艺术境界,其市场会更加开阔。另一方面,动画短片的创作如果融入我国内容和形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以另一种新的姿态与世人见面,从而不知不觉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备受人们欢迎的动画就会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观融入人们的生活中,世世代代传承下来。

2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灵活地运用到动画短片创作中的策略

2.1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动画提供丰富的素材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动画的创作提供相应的素材和话题。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历了长时间的洗礼以及世代传承人的保护和创新后沉淀下来的国家文化的瑰宝,其资源丰富,内容博大精深。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这些丰富的资源可以为现代动画作品的创作提供新的素材,可以为动画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例如,《三打白骨精》里面就运用了剪纸这一文化元素,把剪纸作为动画片里面的人物,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使这部动画片取得了成功,这样既有利于动画片的发展,丰富了动画片的取材范围,不再局限于纸上绘画,而是将各种形式的元素作为动画片的素材,拓宽了动画的领域,大力拓展了动画作品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再如,现代流行的动画短片《武松打虎》就创新性地加入了皮影这一艺术元素,动画片中人物的栩栩如生和动作的形象逼真都归于皮影的艺术性,这样大胆的尝试令观众耳目一新。

2.2在动画短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动画短片是集影像、音乐、声音、动作和艺术创作于一体的传播媒介。我们在动画短片的制作中适当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不仅可以为现代动画片提供话题,还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提供沃土。根据相关的文献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很早就应用到了动画短片中,主要动画作品有《金色的海螺》《人参娃娃》《猴子捞月》《纸人国》等。这些动画片融入的非物质文化元素主要有剪纸、皮影、相声、小品、戏曲等。这些动画片的元素多种多样,比如皮影的动画片多以侧面为主,画面也会采用中国红为基础色调,从而呈现出皮影戏所特有的舞台效果,这样的动画会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元素传播得更广。这样不仅为我们的青少年普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保证了动画事业的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顺利传承。

3动画短片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

3.1动画短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载体需具备的条件和要求

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提出了有关建议,认为现代动画短片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传承的有利媒介载体,是因为动画短片自身具备作为传播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要的条件和要求。总的来说,动画短片具有的特点:一是普及性和大众性;二是其是一种传媒工具,具有媒介特性;三是其本身就是文化载体,具有传播文化的作用。所谓动画短片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就是指动画短片的播放不受年龄和地域的限制,动画的教育意义浓厚、精神价值观正确,接受度高。动画片还可以跨越国界和民族进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从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得更为广泛。提到动画片的要求,就是要对内容丰富、形式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适当的选择,也就是取其精华加以创新利用。

3.2动画短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载体的优势

动画短片是集影像、音乐、声音、动作和艺术创作为一体的传播媒介。其具备作为传播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动画短片的优势主要为具有时空性、大众性、草根性、文化艺术性以及启蒙性。动画短片可以把历史久远的非物质文化重拾起来进行整合,让其出现在动画片的荧幕上,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另一种姿态与世人见面,从而不知不觉地融入现代人们生活的角角落落。

3.3动画短片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文化泛滥,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积极地探寻能够担负起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载体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通过研究发现,动画短片可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传承的媒介。动画短片具有的优势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动画短片有机结合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和内容的丰富为现代动画短片的立题提供了新的素材,各自发挥优势,取长补短,使两者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从而使动画短片的发展更好地带动非物质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4结语

在当今经济时代下,动画短片的创作要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元素,就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分析。我国动画行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借助具有民族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积极汲取日本和欧美的动画创作方法。只有我国动画行业实现蓬勃发展,才能更好地担负起保护、传播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杨武怡.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缘起和现状问题[J].文物世界刊,2013(4):35-42.

[2]…薛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元素在网络动画中的应用[J].四川戏曲学院,2015(3):56-57.

如何更好传承文化篇2

民歌唱出壮乡美

广西积淀了深厚丰富的民歌文化,宋朝的《岭外代答》和清代的《粤述》《南越笔记》等就已记载了广西瑶族达努节时的“踏歌”、壮族“三月三”的“趁墟唱歌”和“群歌”等演唱盛况。据了解,广西各族中大多有着“无歌不宴、无歌不欢”的传统。在三江侗乡,侗族人民在重大节日、集体交往或接待远方尊贵的客人时,就会聚集在侗寨的鼓楼里,唱起百人侗族大歌喜迎各方宾朋;东兴京族的“哈哥”和“哈妹”们在生活中则乐于伴着娓娓动听的独弦琴音,唱响“哈歌”表达情意……

广西的各族民歌虽风格各异,但无一例外都是歌唱自然、百姓的生产生活、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在民歌的积极影响下,广西一些有民歌流行的村寨也相对文明和谐。

广西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廖昆铭说,广西民歌经过千百年的传唱,已成为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交流形式,是广西珍贵而美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并对当地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民歌传承的喜与忧

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刘三姐歌谣代表性传承人谢庆良已年过花甲,因为词编得好、曲来得快,他曾在广西各大“歌王”争霸赛中多次夺魁。他介绍,以前在农闲时,当地人多会以歌代言,表达情感。但现在村里的田间地头,这样的歌声越来越少了。当下的年轻人外出打工,使这些歌谣的传承出现了断层,就像很多其他的文化遗产传承人一样,如何更好地传承发展成了谢庆良日思夜想的大事。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传承,可以使民间文化的根脉在群众中扎得更深。”对于目前传承民歌的困境,民乐教授樊祖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廖昆铭说,近年来,广西在不断探索保护传承民歌新机制,采取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开办民歌手培训班、民歌教育进校园、举办广西“歌王”大赛等方式,传承和发扬广西民歌文化。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近年来,广西各族不断涌现出能歌善舞的“歌王”和民歌传承人,藤县歌等一大批濒临失传的民歌也重新焕发了生机。同时,也为广西歌坛挖掘培养出黄春燕、舒春秀等一批中青年少数民族本土新秀歌手。

目前,广西民歌有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但廖昆铭仍放不下内心的担忧:“除了传承基地的投入经费长期不足外,最大的问题就是民歌传承人年龄普遍较大、民歌手青黄不接、缺乏编词人,这些是民歌传承难以避免的硬伤。”

新民歌如何兼容传统

“对于民歌,我想爱,但有点难。”李玲是学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在观看了9月3日的民歌节开幕式晚会后,她对记者表示。

很多新民歌在演绎中大量偏离民歌的传统元素,在歌词、唱法、和声等方面创新得太“怪异”了,这让李玲实在难以接受。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表示不爱新民歌的“80后”对民歌有着各种各样的感受,而不合口味、怪异、听不懂是他们“爱不上”的普遍理由。

提到各种民歌新唱中面临的现实尴尬,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江侗族大歌传承人吴光祖表示:“无论是新编还是新唱,我认为只有保持地方民歌特有的原生态风韵和内涵,才能真正吸引群众对家乡的音乐文化倾注更多的热情。”

如何更好传承文化篇3

我国的传统文化覆盖的面其实很广,传统的思想、文艺、习俗、建筑等等都涵盖在其中。和谐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是中国血液中的一种基因,就看我们是否信任它。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替一个世界还债,因为我们上一个世纪颠覆的东西太多了,从“反右”到“”、再到批林批孔,在价值没有建立的时候,拜金大潮就涌进来了,但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不识字的老奶奶都会告诉子孙这样的道理,告诉子孙不能伤天害理。为什么今天我们GDp上去了,物质生活繁荣了,但是伤天害理的事情却频繁出现。

中国人道德价值的底线究竟在哪里,特别是中国的仁、义、礼、智、信能不能够接续到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中,这中间如何让它有一种血脉的传承,我想这需要更多的知识分子走出书斋,走进社会生活里面发现问题,然后去解释的。中国人讲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是我们的“天德”,是人的进取;“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地德”,是包容。《周易》上这两句话是教人如何对自己有更多进取的要求,又如何对他人有更多包容的态度。《论语》中说仁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无非就是推己及人,自己想要好的话,对别人也要好一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于温暖世道的冷漠,能够提升人心的信任,或者说在如此庞杂的信息阵里面,判断真伪是非,这些古训还是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的。

中国文化是属于老百姓的文化,而不仅仅是象牙塔里的精英文化,我们要做的是让中国人信任自己的文化,用中国人的善恶是非观进行判断,那么文明才能真正得以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才会真正的源远流长。

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理解古人思想,一部分是通过文献资料来解读和领会的,但为了便于老百姓对传统文化、对古人思想的理解,就要创新传承和传播方式,通过各类影像、图形的宣传,包括一些潜移默化的方式,长辈的言传身教以及我们自身的耳濡目染等等。例如“中国梦”公益广告系列宣传画中,中国特色浓郁,老百姓熟悉的剪纸、泥塑、年画、版画等都被应用其中,公益广告宣传画中的“华夏圆梦,天下归心”、“报祖国恩,报父母恩”、“勤劳,福多”、“仁义诚敬孝,大德耀中华”等等,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润物细无声的弘扬和宣传,它是可以感染中国老百姓的。普通老百姓对此有感悟的话,那么影响的范围将会更广,在她(他)的子女、亲友以及所接触到的任何人中间都会传递开来,从而影响更多的人,那么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就变得有意义了。

如何更好传承文化篇4

如何坚持继承传统和更新创造的统一,理论上似乎比较清楚了,但在实践操作上,还显得相当复杂和艰难。如何认识传统,如何对待传统,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传统的艺术已历时数百年数千年数万年,甚至数十万年数白万午,其原始背员与面貌,历经的演变和评价,往往抹抹糊糊,很难真切.因此,科学的态度是,应首先弄清什么是传统,什么是传统的主流,什么事传统的特色,这才有了研究问题的基点。近10年来,我国文化理论界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目标出发,就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创办了几份专题性的刊物,出版了大批这方面的著述,成果是多方面的。

总的看,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十分丰富和有价值的。它的丰富性表现在其内容体系的庞大和形式的多样化,它的价值性则主要表规在同现代化建设相一致、相结合的思想、伦理、精神和民族化品格。这种价值是经过历史抽象和选择的,甚至可以不受社会体制和历史风云的影响,完全可以古为今用,包括哲学的、伦理的、道德的、精神的、文化的、艺术的、宗教的、思维的、品格的、语言的。当然还有另一方面,儒家学说是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法家族制度为基础的传统中国社会形成的,用20世纪90年代的观念和价值来衡量,必定有许多陈旧和糟粕的东西,应当勇敢地加以剔除。

比较而言,当前更重要更迫切的,还是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为现代化事业提供思想道德营养和民族凝聚力童量,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诸多客观真理因素,这就可以与现代相沟通;传统文化中渗透了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和行为准则,这同今天的民族心理相沟通,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令人刻骨铭心的格言哲理和诗文佳句,为当代的中中人所深深喜爱;传统文化有的语言形式和色彩,仍是当今文化中富有表现力的组成部分。可见,优秀传统文化对今天着巨大的渗透力和营养性。由此看来,继承优秀文化艺术传统,是建立现代新文化新艺术不可缺少的前提。

如何更好传承文化篇5

装饰材料在表现和丰富室内空间的构成要素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通过一定形式的造型,把材料的质感、色彩表现出来,对材料的运用甚至影响整个室内空间设计的特征。当前,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室内设计大环境正处在深层的变革之中,科技与技术在不断的进步与更新,新材料不断的涌现,由此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应对全球趋同化影响的同时又能保持中国文化的特有个性。使设计在反映时代性的同时又不切断与传统的联系:一方面人们需要能够反映民族、生活、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东西。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需求也许不是来自对于泛滥的国际式设计的厌倦,而是物质生活的迅速发展使人们更需要精神上的回归;另一方面,当今室内设计被呼吁要提供相对稳定的意识形态。因此对于设计师来说要深入细致地了解新材料的基本特性,从而在室内设计的实际运用中使材料的魅力得到体现。

当代室内设计中的装饰材料

装饰材料是指铺设或涂装在建筑物内、外表面起装饰效果的材料。它集材料、工艺、造型设计、色彩、美学于一身,除了包括传统的建筑材料,如石材、木材、陶瓷等,还包括化工建材、塑料建材、纺织建材、冶金建材等。

由于设计的不断发展,对材料的质量与强度有了新的要求。从装饰材料的用材方面来看,越来越多地应用如铝合金这样的轻质高强材料;从工艺方面看,采取中空,夹层、蜂窝状等形式制造轻质高强的装饰材料;此外,采用高强度纤维或聚合物与普通材料复合,也是提高装饰材料强度而降低其重量的方法。如近些年应用的铝合金型材、镁铝合金覆面纤维板、人造大理石,中空玻璃砖等产品即是例子。还有近些年发展很快的镀膜玻璃、中空玻璃、夹层玻璃、热反射玻璃,这些玻璃不仅能调节室内光线,还可以配合室内的空气调节,节约能源。

生态环保型室内装饰材料正在逐步实现清洁生产和产品生态化,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及周围环境不产生危害。体现在一方面从室内更新出的旧材料又比较容易自然降解及转换,并且可以作为再生资源加以利用,生产新产品。这是所有材料的发展方向。目前已研制的无毒涂料、再生壁纸等,都程度不同地实现了上述目标。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和增加资源,从当地具体的地域自然资源条件出发,合理使用代用材、提倡研究使用地域材料,并注重继承和保护与此相应的建造技术和传统工艺;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时,提倡3R原则,即减少使用(Reduce)、重复使用(Reuse)和循环使用(Recycle);尊重当地的自然特色,尽量运用当地的材料,继承和保护地域传统中的特征,体现本土观念。

随着材料产业的不断发展,新生代的设计师开始对传统的室内设计概念提出挑战。他们以塑料、金属、玻璃、合成纤维以及其他令人意想不到的材料,结合现代技术,打破了以往室内设计的常规。他们的作品以令人激动的、充满活力的新方式,为传统的室内设计概念增添了很多新含意。同时随着材料的发展,设计的形式也不断变化,各种新型材料的运用,也在某种意义上重新定义了室内设计的概念。同样,对常规材料的非常规使用方法,也使室内设计的形式充满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在当代的一些室内设计中,更多的是带给使用者自然的感受,使人们去体验去品味。所以,不难看出,如果室内设计要进步,就必须以开放的方式考虑材料,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我们的设计。

“在语言中,一个人词汇量的不足就会限制他的思考能力,同样,在设计中,材料应用的局限性也会限制概念的思考。”如果能以更包容的姿态对待身边的材料,把功能的解决与艺术形态完美的结合起来,才会创造出优秀的室内设计作品。

装饰材料的应用与文化的传承

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是多元化,那么在新的时期中,我们如何运用装饰材料更好地去体现文化传承呢?除了从工艺生产的过程中提高技术,生产出能代表现代科技文化的高分子化合材料,有机分析材料等等,还该考虑到众多的社会因素,这也是材料在表现当今文化时不可缺少的。

1.传统与当代的文化

我们必须清楚得认识到“传统与当代的文化”是不矛盾的。传统是文化的伴生物,是历史对文化的认可。传统对应于文化也有三个方面:历史的传统、民族的传统和阶级的传统。传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传统是向前发展的,具有其运动的本质。格罗皮厄斯说过:“真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所以说人们不过是从前人和过去历史中继承了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加以改造,通过自己的创新而加入了新的东西。所以,不可孤立地去看待“传统”这个概念,他是一个延续的过程,是永恒的。

2.装饰材料与“传统”的关系

当今的设计必须要考虑社会因素、生态因素等等,这不仅赋予继承传统中新的涵义,也是一个将自身演化为传统的过程,材料在设计中的运用亦是如此。我们将“传统”的概念分为两种,一种是显性传统,一种是隐性传统。显性传统包括设计材料、工具、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隐性传统则是设计师的文化心态、精神气质、思维方式等方面。且不说后者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角度上讲他们是由设计师生活的传统背景所决定的,就材料这一显性传统而言,已经说明了材料的运用是必然呈现传统文化的。

一般地,我们将文化分为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就材料而言,它无疑是设计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设计师通过所选择的材料传递出整个设计的直观信息、精神文化中的隐性特征。中国与外国的构建材料所形成的风格,也体现出了不同文化土壤之中的差异性。

3.装饰材料在传统文化中的表现

材料的运用要表现传统文化要做到以下几点:“形”的衍生,“意”的延伸,“神”的承传。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通过一种让我们感到似曾相似的韵致表现出来的。贝律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是一个很好的运用现代材料体现传统文化的范例,博物馆室内透亮的玻璃,坚硬的钢龙骨,稳固的结构与宽阔的空间,简洁的三角形几何体,借用传统的坡屋面形式,整个设计无一不是中国的味道。

运用当代材料去设计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室内,设计者不应该只是溶于古物之中,而应该提取精华,继承和保全传统精神的创作者的理念,才能最终目的。也就要求设计者首先要理解真正的传统所要表现的也并非是具象的物体,而是东方独具的神韵。中国文化的表现并非在于一味的模仿,它是抽象、写意的,如中国画、书法一样。因此,继承传统的文化基因是当代室内设计中继承与发展的原则。

运用玻璃、钢材这些当代建筑材料,如何表现中国特色文化呢?应该抓住神韵,更应赋予它新的文化,体现新的传统内涵。不应把理解设想为人的主观性行动,而该将自己置身于传统的过程中,去不断融合材料的革新表现,在一定意义上即继承了传统,也符合了“国际文化”。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与我们同样是拥有本土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也同样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的邻国日本,他们是与我们一样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民族,他们在“国际文化”的条件下运用材料来赋予了日本的传统文化在经历社会经济发展后新的内容。例如:黑川纪章在他的创作生涯中,一直在探索如何把日本传统文化体现在建筑上。他对日本传统的哲学、美学、文学和艺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其中对于日本古典美学原则以及传统建筑、茶道进行了的研究,使黑川纪章从中获得了大量的启示和精神感应,这些研究成果成为他的建筑理论和创作思想的主要源泉之一。另一位日本建筑师的安藤忠雄利用无形的手法,运用现代材料同样将日本传统文化精神成功寓于现代的建筑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精华。他是隐喻特征表达日本传统精神最为成功的典范。他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的古人利用礼制与儒学教义来建立空间秩序,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把伦理道德的价值转化为美德意识,从而将室内设计的审美观念置于理性的支配之下。伦理精神成为中国传统室内设计所独有的特色。传统建筑的室内布局大都采用的轴线对称形式,尺度、装饰等种种室内布局,都是儒家思想的物化与艺术表达。

4.文化的重新审视与传承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文化的转变,人们在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的同时,期望回复传统。传统与现代在对立中发生了渐变,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文化的转型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寻找新文化的起点。今天的设计师在运用现代材料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呈现时,首先要对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对传统文化进行再理解与再发掘,寻找新文化的“逻辑起点”。所谓的“逻辑起点”就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基本价值观念”。这种“基本价值观念”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法则,它存在于人的思考和行为之中。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再理解与再发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群人的共同努力,设计师也是其中的一部分。简单的形式上的模仿不仅降低了人们的欣赏水准,而且损害了设计师的原创精神,使室内设计陷入了恶性循环:设计内涵的贫乏需要形式上的华丽来掩饰,而单纯形式上的追求又会带来设计内涵的贫乏。两者之间似乎难以建立一种有机的结合。然而事实是,只要我们设计师通过深入地研究传统文化,将其中的精神特质运用到设计中去,就不仅能够突破各种时髦形象的重围,而且能够创造出富有原创性的具有文化意味的新形象。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对文化的传承。

小结

在材料、技术、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变化的今天,人们不再需要“地地道道”的仿古建筑(特殊要求除外),更不需要貌似古建筑的东西。虽然这也曾经是一种继承传统的方法,但很快就使人意识到其泛滥的危害性并产生了厌倦感。与此同时,设计的使用者将他们的需求更多地集中在一种既能唤起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又符合现代潮流的设计风格上,对于设计师则提出了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抽象继承的问题。

我们今天不再生活在传统中,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中国人有着深刻的影响。人们在认识、改造周围事物时,仍不自觉地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观点,关注抽象地继承传统的意义显然十分必要。尽管我们现在使用的是当代材料,但最终在我们的设计中人们依旧可以感觉到传统的气质。

如何更好传承文化篇6

游客到丰都县游玩,总会尝一尝这些当地的正宗小吃,有的游客还会买一些带回家,当作礼物送给亲戚朋友。

其实,这些丰都县美食并非在当地才能吃到或买到,但这并不妨碍游客对它们的喜爱。

细究背后的原因,这些美食大多与丰都县数十项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业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游客与其说是在品尝美食,不如说是在感受这些美食所代表的文化。

事实上,近些年来,丰都县很多非遗项目正结合时代的需求,尝试产业化,以进一步传承丰都县城市文化的文脉。

传承之困

2016年12月15日,丰都县包鸾镇包鸾村,66岁的村民张茂银和妻子正在编织竹席。

夫妻二人配合娴熟――对格、送篾、打压,只听“唰”的一声,一根细长的竹篾便紧紧嵌入席面。

张茂银17岁时便跟着姑父学习编竹席。那时,每年白露过后,他便和姑父带上镰刀,背着背篓,到屋后的梁山上砍竹子。

成家后,张茂银又将学到的编竹席的手艺教给了妻子。“那时,编竹席就能养活一家人。”张茂银说。

据了解,包鸾竹席因其特有的原材料和工艺,在上世纪80年代曾享誉全国。那时候,全村上至80多岁的老人,下至20多岁的青年,几乎人人都会编织竹席。

但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外出打工潮兴起。由于编织一床竹席至少要十来天时间,且售价比机器生产的竹席贵上几倍,这使得包鸾竹席很难成为消费的主流。于是,很多人放下编织手艺开始离家外出打工。

“那时候,两个儿子宁愿在外面打工,也不愿回来跟着我一起编织竹席,我特别担心这技艺不能传承下去。”回忆往事,张茂银深感无奈,心里也隐隐作痛。

“2010年,包鸾竹席在成功申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传承的问题开始受到重视和保护,但仍存在传承人不多且年纪偏大的情况。”丰都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何廷鹰表示。

这样的情况,在丰都县众多非遗项目中同样存在。

何廷鹰介绍说:“非遗传承是活态传承,其最大特点是人在艺在、人亡艺绝。如何传承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探索新路

目前,丰都县已有列入部级遗产名录的非遗项目1项,列入市级遗产名录的10项,列入县级名录的44项。

这些非遗项目都是丰都县宝贵的文化遗产。但它们在保护和传承中,除面临传承人不多且年纪偏大的问题外,还给丰都县增加了巨大的财力、人力压力。

“这是传承保护与财力、人力之间的矛盾。”何廷鹰表示。

这个矛盾如何解决?

2015年,丰都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一条解决思路:利用有经济价值的非遗项目来发展产业,从而增强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的内生活力。

“简单来说,就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链之间,有一条相通的文脉。找准文脉并让它通畅起来,就能找到一条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相生共荣之路。”何廷鹰这样理解。

如何才能找准文脉?丰都县首先在“龙孔戏牛舞”“麻辣鸡块”“包鸾竹席”等十多项非遗项目中进行了探索。

丰都县龙孔镇等山区乡镇有养牛的传统,“龙孔戏牛舞”因此成为当地人代代传承的文化活动。

近年来,丰都县的肉牛产业发展迅猛。在探索用产业发展来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之路的过程中,丰都县将“牛文化”放在“牛产业”中进行延伸。

一方面,组织人力挖掘“龙孔戏牛舞”文化,培育新的传承人。在生产加工环节,则在养牛场、加工厂内配套建起观光旅游设施,把“牛文化”延伸到旅游业中。

另一方面,“牛文化”则被做成了丰都县很有影响力的“美食文化”。“鬼城牛肉”“恒都牛肉”等牛肉美食店在丰都县随处可见。

就这样,非遗项目将“丰都牛”延伸成了一条产业链。

非遗之变

在这些探索以及政府的努力推动下,很多非遗传承人开始感受到压力,有了改变现状的紧迫感。

“如果不能产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生活、走入寻常百姓家就将成为空谈。”“丰都剪纸”的传承人田婵娟感叹说。

但同时,田婵娟又感到很矛盾:“搞产业化吧,担心失去了传统的东西;不搞产业化吧,可能未来生存空间就会越来越小。”

几十年来,田婵娟不仅用剪纸这门技艺供养孩子读书,保证了家里大大小小的开支,还通过授课帮带,获得了不少社会荣誉。

“现在我做两手准备,一部分是做传统的剪纸,另一部分是走产业化路线,以此来获得关注和生存。”田婵娟说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

“包鸾竹席”的传承人张茂银在这方面找到了平衡。

最近几年,张茂银与时俱进,在传统的编织中融入了现代的元素。比如,在竹席上面编织出水波纹及老虎、狮子等精美图案,使得竹席不但适用,还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同时,他还在县里组织的培训班上授课,教授编织技术,并在已经返乡的儿子帮助下,通过网上订单销售模式,组织大家编织一些适用普通人家的产品,效果相当不错。

“@些传承人,基本都把非遗项目传承作为一项事业来做,用各种方式把非遗项目的种子撒得更多、更远,而不再是以前那种‘只传自家人’的传统观念。”何廷鹰说。

撬动未来

2017年3月30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丰都庙会”开幕。

庙会上,麻辣鸡块和它的传承人范淑英受到众多美食爱好者的关注和欢迎。

50年前,范淑英的爷爷自创出麻辣鸡块制作工艺后,便一直传了下来。

1993年,范淑英与丈夫承接过这项制作工艺,开始生产麻辣鸡块,先是在路边摆摊卖,后来开了店,创办了公司。

“最好的保护是发展,最有效的传承是产业。”范淑英说。

2014年,“麻辣鸡块传统技艺”进入市级第四批非遗名录。范淑英便利用这一工艺把麻辣鸡块延伸为一条集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同时,她也开始依靠产业培育新的传承人。

目前,已培育出“麻辣鸡块传统技艺”传承人上百名。而在丰都县,用这一传统工艺进行工业化生产的厂家和作坊就有上百家,在这条产业链上就业的人员有上万人。

据统计,目前丰都县利用十多项非遗项目探索发展起来的相关产业,年总收入已经超过10亿元。

“非遗项目产业化,使保护传承与产业发展实现了双赢。”何廷鹰说。

如何更好传承文化篇7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认真学习和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我们更好的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所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古往今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仍具有活力,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拥有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今天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仍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一)有利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治理,价值观建设是文化治理的基础层面之一,文化软实力建设则是文化治理的关键。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我国的治理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它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适应。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所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总之,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当代功效,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二)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华民族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其本身也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可见,对于当今的中国而言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总之,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三)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坚守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提出的价值要求,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这些内容都是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积淀而成,展现了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文化基础和精神追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求大同等道德规范有其内在契合关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掉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发掘中国优秀传统中的思想道德精髓,进而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有利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所谓中国特色主要是源于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历史进程,独特的国情。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文化的烙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由此可见,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认它,就会脱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丧失生机和活力。因此,要善于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

二、如何认识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中华民族作为拥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关于“如何认识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回答,应从实践论的角度来进一步明确方向,制定举措。与此同时,认真学习关于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论思想,对于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上述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发展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的继承和创新的对立统一。继承和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为了更好的继承。对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言,更是如此。我们的先人曾经留下许多宝贵的优秀精神传统,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刚健有为,自强不屈”的进取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富贵不能殷,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等,我们都应该去大力传承和弘扬。当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性的东西,需要加以剔除。在强调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应不断提醒自己:“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二)处理好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因此,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以外,我们还要学会处理好外来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从当今世界的文化发展趋势来看,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日益激烈。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时展对传统文化提出的要求。面对外来文化,我们要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积极吸取和借鉴其中的有益的成分。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对外来文化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批判,真正为我们所用。

(三)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又要反对

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我们要高度警惕和坚决抵制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教条主义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容易照搬照抄,全盘肯定,他们看不到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性”、“局限性”、“封建性”。这种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不利于我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

另一种就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这种思想把中国传统文化彻底否定,把其贬的一无是处,主张反传统文化。这种态度不仅在理论上是完全错误的,在实践上也十分具有危害。

三、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述的重要意义

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不仅反映了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而且彰显了其以文化复兴推动民族复兴的坚定决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些论述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更好地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全面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中华民族优秀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更加深入人心,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以来,在关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论述中,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及其科学实现等基本问题,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撑,为今后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此外,这一系列的论述有助于纠正错误的文化观,克服“教条主义”、“”等各种错误倾向,有利于全社会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如何更好传承文化篇8

1.完成高校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并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它的优秀基因也得到弘扬。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完成育人职能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高校有责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

2.提升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随着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等得到强化和提升;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在公德意识、修身意识、共处意识等方面开始出现不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价值观念中表现出的诸如人格问题、人际问题、等倾向都是人文意识缺陷的外化。优秀传统文化里,更多的是如何处理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个很好的弥补了目前工科高等教育里所缺乏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二、工科院校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1.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容乐观

部分对传统文化缺乏理性认识。本校区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你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感兴趣吗?”23%的学生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47%的学生持无所谓态度,30%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为自豪。访谈调查结果表明,在大学生课外阅读中,关注古典文化的非常少。

2.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很实际的需求

调查问卷显示,“如果一些传统文化能告诉你如何更好的待人接物,你会感兴趣吗?”这个问题回答“是”的统计结果为95%,问卷和访谈调查表明,学生对某些传统文化有很迫切的需求,只是鉴于文化的承载方式,他们不能静下心来去慢慢品味。目前,普通学生所受的教育里,很难系统的告诉他们如何立身做人,如何为人处世,而同学经常咨询的问题,如应该怎么处理事情,应该如何待人接物都反映了同学的强烈需求。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工科校园文化的措施

1.与时俱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传统文化如果只是停留在过去,它就会僵化。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让优秀传统文化里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求大同的精神展现出新的时代价值,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2.在校园文化中增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建设的多元支撑

如何更好传承文化篇9

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对这项工作作出系统部署,充分表明党和政府对我国文化建设特别是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也为我们做好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要深刻认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远历史意义和紧迫现实意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继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以来,同志对我国文化建设包括对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指示,对做好这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时展的高度,对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战略工程作出系统部署,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要明确继承发展的主要内容。经过5000多年文明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灿烂辉煌,博大精深。中央有关部门聚集大量专家学者,经过好几年的调研梳理,萃取精华,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个方面,提炼出符合当今时代特点的思想观点,并作出当代性的阐述。在核心思想理念方面,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在中华传统美德方面,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在中华人文精神方面,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等,为我们理解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提供了有益指导。

要明确责任。《意见》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组织实施作出明确规定。我们作为社团组织和社会公民,要从两个方面明确应承担的责任:一方面作为社会文化群体,要承担起守护、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新四军历史的研究宣传,是党史军史研究宣传的重要方面,是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和渠道。我们要按照文件的要求和已有的部署要求,从文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发展历史的深化研究、文物的收集保护、历史旧址的保护利用等方方面面,作出合适安排,加大工作力度,发挥更大效益。另一方面,我们每个社会公民都要积极参与这项工作。中华文化直接影响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价值取向、言谈举止,决定着我们如何安顿自己的心灵、如何立身、如何做人,也影响着我们如何教育自己的后代。试想,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诗意,如果我们的记忆中没有历史,如果我的思考中没有哲理,那么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我们一定要响应中央的号召,积极行动起来,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如何更好传承文化篇10

进行舞蹈文化教育,舞蹈教材的基础性和重要性首当其冲。在舞蹈的教材与舞蹈教学中,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对待西方现代艺术的冲击,既是一个无法回避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之“传统”释义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

“传统文化”,是指传统社会的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容,取决于我们对“文化”一词如何定义。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

通常我们把文化概括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简言之,物质文化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而精神文化则是人类生存的样式和自我完善的方式在人们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传统文化”这个概念的含义不仅包括某一民族在社会实践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而且为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时期社会成员所共有,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以及人类自身社会实践的一切文明成果。www.133229.Com在我国,传统文化所反映的,是各个历史时期中华文化对于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人们意识、道德等精神方面的密切关联度,它不仅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进程关系、与社会整体的关系,而且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

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舞蹈艺术是传达或表现文化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如今文化形态的日趋多元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撞击,在西方的文化艺术、生活方式、价值观审美观如潮水般涌进的情况下,舞蹈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增入的舞蹈文化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处于边缘的游弋状态,而且会遭致固守既存传统人士的反对。

如何使舞蹈文化教育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呢?从文化欣赏的角度来说,传统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是从文化特性与保护的层面上看,传统的只能是民族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当然只能由中国自己来保护。舞蹈在传承传统文化时要创作和发展,就离不开孕育她的民族特性和民族习惯。只有集合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完成这一光荣的使命。

二、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之“传统”定位

文化传统的更新与重建,是民族文化血脉的沟通,那是要慎之又慎的。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不是只把传统视作时髦的“怀旧情绪”,而是当作“生存的必要”。

传统也不是一个凝固的概念,在传衍中它会发生变异,会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增添新的内容、新的典范,而且需要对异质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传统文化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种综合。对不同质的文化传统的吸收和融合,可以使固有传统因注入新的血液而勃发生机,并变得更健康、更有免疫力。如唐代的乐舞文化,气象博大、心胸开阔、仪态轻松,就和大胆吸收西域乐舞文化、旧传统中融入了异质的新成分有直接关系。其实这一过程就是传统更新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是缓慢的、渐进的、不知不觉的,因此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的濡化过程。这种濡化过程一般不会引发剧烈的冲突,也不破坏既存的文化秩序。但这需要充当异质吸收的文化主体强大、有自信力和包容精神。只有后来者不断为既存的传统增添新的内容和新的典范,传统才更充实、更有价值,才有可能不着痕迹地融入现在,成为活着的传统。舞蹈院校的舞蹈教育在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地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也就是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优秀的舞蹈人才和舞蹈作品不断涌现。一部好的舞蹈作品的创作,一定是从内心到动作的浑然天成、和谐统一。它是既立足本族传统,继承了传统文化,又富有现代人的情感,将外在的舞蹈技法与内在的情感表达巧妙融合,而展现的超然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朝鲜族舞蹈作品《扇骨》以它特色的朝鲜族舞蹈语汇和深刻的民族底蕴赢得了众多专家和观众的喜爱与肯定。《扇骨》作品本身便体现了一种随着时代审美变迁而有的新体会,在提炼出朝鲜民族具有典型特征的舞蹈语汇的同时融入了编导个人的性格与情感,这样一部作品满足了观众的一份期待——通过舞者身体中流露的沧桑与坚韧,透出朝鲜民族特有的骨气与尊严,表现艺人不随遇而安、不急功近利的人生况味。朝鲜族女子舞蹈一般传统展现的风格优雅而深沉,韵律细腻而含蓄。而《扇骨》的编导张晓梅带给我们的却是一位一身傲骨,透着坚韧、刚烈,一位痴迷执着于舞蹈的朝鲜族女子。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让观众来解读一位朝鲜女子的人生与情感,给人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舞蹈艺术是一个情感、观念、信仰、文化交织的精神集合体,多种形态但又具有整合而一的民族性和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即是这种民族性以及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在舞蹈艺术中以今人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传统的新生是一个民族层面上的典型精神产物。这不只是单一舞种的文化传承,而是通过舞蹈这种客观的文化现象沿袭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稳固民族之本,扎深中华民族文化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