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恢复护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8:19

术后恢复护理篇1

【关键词】麻醉术;恢复期;护理

一般来说,全身麻醉一定比局部麻醉安全,因为它是由医生全程控制的。但是全身麻醉患者术后苏醒期间,常出现意识模糊、躁动不安、挣扎,相应地带来许多安全隐患。手术完毕,返回病房,但麻醉对患者的影响并未彻底消除,此时患者未完全清醒,自身的保护性反射比较弱,再加上手术的创伤,各类物及麻醉辅助药物的特殊作用,均可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血压剧降、心律紊乱、喉头痉挛、上呼吸道梗阻、甚至心搏骤停等[1],其潜在的危险性并不亚于手术期间。为此,我们对麻醉术后恢复期的临床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全身麻醉术后恢复室的安全防护方法与效果。

1一般护理:

1.1患者入麻醉恢复室后,妥善安置,根据麻醉方式采取,做好麻醉师和手术室

的交接工作,了解术中情况,肌松药的剂量、用药时间、追加用药剂量及时间;术中主要的合并症等。核对患者姓名、手术、名称、带人药物名称;输血者需再次核对并签名,交接病历并记录签字。

1.2备好各种急救药物及监测仪器,患者入室后根据年龄、麻醉方式、术中情况,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连接监护仪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每5~15min观察记录一次,直至稳定为止。同时记录体温、苏醒时间、肢体感觉运动恢复的时间,发生并发症的处理结果,在室停留时间等。

1.3注意保暖:调节室温、加盖毛毯,减少身体大面积暴露引起的不利影响,如心脏意外事件的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在体内清除事件延长等。

1.4保持呼吸道通畅:全麻及椎管阻滞麻的患者采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观察呼吸的频率和节律,及时清除呼吸道、口咽分泌物。

1.5饮食护理合理安排膳食,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及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高纤维素饮食可使大便维持一定的体积并成形,维持成人正常排便的食物纤维摄取量为每日20g。脂肪食物可使大便柔滑,其所含的脂肪酸可刺激肠道平滑肌而使肠蠕动加快。鼓励患者多饮水,保证每日液体摄入量在2~3L,睡前喝一杯蜂蜜水或清晨空腹饮一杯淡盐开水均有助于大便通畅[2]。

2呼吸道的管理

病人进入paCU后,均应注意吸痰。吸痰时坚持由内向外的原则,先吸气管内分泌物,然后再吸口、鼻腔内分泌物。密切观察病人的脉搏氧饱和度及其他生命体征的监测,如发现脉搏氧饱和度低于95%,应立即检查螺旋管与导管连接是否松脱;导管气囊是否漏气以致导管滑出气道;导管是否被分泌物堵塞;氧气压力是否不足等等,这些情况均应一一排除。

掌握拔除气管内导管的指征:即呼之睁眼、眼神正常,吞咽咳嗽反射存在;循环稳定,血压、脉搏、心率在正常范围;自主呼吸次数≥9次/分、潮气量≥7ml/kg;脱氧5min脉搏氧饱和度≥95%;肌肉松弛程度:握手有力、抬头5秒;引流量

3心理护理。

手术完毕,患者进入麻醉恢复室,特别是清醒患者心理复杂,担心手术效果,加之机体各器官功能不稳定,极易出现意外。护理人员应理解患者,安慰患者,用和蔼的态度,恰当的语言向患者解释麻醉恢复期的必要性,提供舒适的环境,合适的,全面的监测,解除患者的焦虑和担忧,同时做好完善的止痛。

4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随着腹腔镜手术应用范围的拓宽,操作难度的增加,腹腔镜手术的并发症不容忽视。术前充分的准备和术后精心的护理对预防和及时处理腹腔镜手术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4.1咽喉异物感

我院腹腔镜手术的麻醉,都采用全身麻醉,在病人意识消失后行气管内置管,因而手术后,病人会感觉到咽喉有异物感,本组在拔管后常规给予氧气雾化吸入疗法,对消失咽喉部不适十分有效。

4.2发冷、寒颤

大部份手术室的温度,都维持在摄氏二十度至二十五度之间,手术的时间愈长,病人暴露在低温的情况愈久,造成了体温过低的现象。所以手术中就要注意输液和冲洗液温度的适当,冲洗腹部的溶液也应事先加温,术后仍有寒颤时,可给予杜冷丁10~20mg静推一般就可改善,通常术后1~2小时即可恢复正常[4]。

4.3恶心、呕吐

主要是由于术中充气,Co2对膈肌刺激或高碳酸血症引起。护士应主动关心患者,消除紧张情绪,并指导患者用手按压伤口,减轻呕吐时腹压增加对伤口的影响,如呕吐剧烈,可按医嘱给予止吐剂。

5讨论

全身麻醉是吸入了或静脉内注入后,抑制大脑皮质,使患者暂时失去知觉,在无痛觉安睡的情况下保证各种手术的完成。全身麻醉过程中,患者的呼吸由机器控制,供氧得到保证,一切生命指标如血压、心跳均在正常范围,不影响呼吸及循环功能,不会引起脑缺氧。在全身麻醉过程中,虽然患者失去意识,但麻醉过后,患者逐渐清醒,一切恢复正常,如同睡了一觉醒来,对患者智力不产生影响。许多家长都担心全身麻醉会不会对孩子的大脑产生负面影响,是否影响智力、记忆力等,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麻醉恢复室是手术后患者麻醉恢复场所,也是麻醉科重要责任岗位之一。对于手术后患者的安全保障和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手术后由于术中麻醉用药仍有残余作用,部分患者保护性发射未完全恢复正常,易发生呼吸道阻塞、通气不足、呕吐、误吸、出血或循环功能不稳定等并发症,因此患者术后仍需要在严密监控下恢复,防止意外情况发生。paVU的主要工作,就是利用各种设备和监护仪器,对术后患者麻醉恢复过程进行监护和治疗,早期发现和处理手术麻醉后并发症,确保手术后患者安全返回病房或者离院。

参考文献:

[1]黄荣杏、陈秀杰、张莹,《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7)

[2]钱佩,《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7,5卷(3).

术后恢复护理篇2

1.1病例资料本组426例患者,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285例,女141例;年龄3~88岁,平均年龄45岁;上肢骨折198例,下肢骨折219例,骨盆骨折7例,脊髓损伤2例,单纯合并多处骨折228例,多发性粉碎性骨折384例。住院时间13~62d,平均24d。

1.2治疗方法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术后尽早功能锻炼;加强情志疏导;结合理疗、针灸、中药内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加强中西医结合护理。

2护理体会

2.1情志护理《内经》描述情志反应,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是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而且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精神活动与五脏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机体健全脏腑功能活动正常精气充盛,是保持精神情志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并归纳出诸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情志太过易伤相应脏腑的规律。情志太过或不及均可成为致病因素。骨折患者由于突然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加之治疗时间长,有的患者害怕终生残疾等,对今后工作生活顾虑重重,易产生忧虑、悲观、失望甚至厌世等多种心理状态。护士应经常巡视病房,主动关心患者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掌握患者的情志变化,积极地耐心地开导患者,向其说明情志的好坏与疾病康复的关系,使他们消除各种不良情绪,配合治疗,以利于早日康复。

骨折发生后,由于疼痛、活动受限,常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因此患者的思想压力大,精神负担重。护士应善于观察疏导、细致、耐心护理,以增进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减轻或消除心理障碍。对老年患者和儿童,除尽量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特殊需求外,还应征得家属支持,医护、患者、家属三方面配合,创造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患者住院时间久,陪护人员是他们密切接触的人,陪护的一言一行均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情绪。因此,也要把情志致病和治病的知识向陪护讲明白、讲清楚,使他们在做好护理的同时,及时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志变化,做到体贴、关怀、安抚和照顾,使患者思想放松,了解病情,减轻心理压力,充分建立治病的信心和决心,配合医生积极治疗,相信自己通过治疗完全可恢复健康。做到医、护、陪三者联为一体,共同做好患者的情志护理。

2.2饮食护理骨科病人一般病程较长,骨折后由于伤后气血失和,骨折组织的修复需要充足的营养,中医素来有“食治胜于药治,药补不如食补”之说,故疾病的调护重在饮食的调护。在饮食调护过程中,应根据三因制宜原则,通过八纲辨证,采取不同的调护方式选择气味相宜的食物予以调养,使气血旺盛,四肢百骸筋骨皮毛得以濡养[2]。中医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骨的生长、修复均依赖肾精滋养和肾阳推动。故以补肾精的食物为主,用枸杞核桃仁、肉桂等煮粥、炖鳖。气血虚加入适量黄精、黄芪、当归以调补气血。对肝阴虚以养肝滋水涵木为主,可进食熟地、山药、党参炖鸡或猪肚汤[3]。另外注意患者脾胃功能强弱,在不影响病情的基础上,尊重病人的饮食习惯及嗜好,灵活运用,以强筋壮骨,补养气血促进骨折愈合。

2.3合并症的护理术后患者因短期内不能下床,生活不能自理,护士除了做好一般生活护理预防褥疮外,还需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运,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温度、感觉、运动、疼痛等情况,注意有无神经损伤、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同时注意原有疾病的护理,如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护士应对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制定训练计划,做好饮食宣教及管理。

2.4辅助疗法的护理在康复锻炼同时,中西医结合用药活血化瘀,另对部分患者配合红外线照射、热水浸浴、低频磁场、低中频电流刺激等理疗方法,结合针灸、推拿等传统治疗手法,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和代谢,有利于血肿吸收和骨痂形成。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康复锻炼相辅相成,能达到筋骨并重,促进骨折愈合和康复的目的。

2.5功能锻炼的护理功能锻炼古称导引,强调调神与调息,运用肢体运动与意、气结合的方法来防治皮肉、筋骨、气血、脏腑经络的伤病,达到骨折后的康复[4]。功能锻炼既是治疗的目的,又是中医疗法的治疗手段。对骨折术后恢复尤为重要。及时恰当的功能锻炼,不仅可以防止肌肉萎缩,滑膜粘连,关节囊挛缩,使骨折端得到有益于加速愈合的间断性生理应力,促进骨折修复。同时功能锻炼对血运有较大影响,可以益气活血,舒筋活络,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功能锻炼要根据现有功能水平及组织情况决定。从少至多,从易至难,从静止姿势的静力练习到运动中的练习,室内和室外相结合的原则。

在整个骨折治疗的过程中,护士必须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并根据骨折的部位、类型,骨折整复后继续指导病人正确积极地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骨折的愈合,预防肌肉萎缩及肢体畸形,保持肢体及关节活动的正常功能。在进行肢体和关节功能锻炼前应把功能锻炼的意义及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及家属,解除其思想顾虑,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克服患者怕痛,怕丢人的思想和消除家属怕活动后会加重病情的误解。使其自觉地进行功能锻炼。在患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应在床上给患者做强化训练,活动时范围宜小,力量宜轻,达到各关节和肌群都活动即可。操作时手法要轻、柔、稳,要有节律,并根据各部位、关节的功能特点进行功能锻炼。观察防止发生意外,经过治疗与护理,当患者肢体出现自如运动时,可由患者自己练习,护士在旁指导,督促患者作好床上活动。总之,功能的锻炼一定要持久、耐心,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锻炼程度与恢复效果有明显关系锻炼愈好效果愈佳。

3小结

骨伤科的康复护理是目前临床研究和探讨的主要课题。通过对骨折患者的护理,使我认识到,骨折除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外,良好的康复护理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重要保证,术后护理关系着手术治疗效果的成败。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更进一步提高了病人的生存生活质量。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骨折患者时不仅需要观察患者的躯体征象,同时指导患者根据病情辨证用餐,做好情志护理,加强各个方面功能锻炼,最主要的是要突出“早”和“量力而行”及正确对待的方法。必要时可邀请心理医生会诊,提高骨折患者对治疗康复护理的依从性,也1临床资料

1.1病例资料本组426例患者,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285例,女141例;年龄3~88岁,平均年龄45岁;上肢骨折198例,下肢骨折219例,骨盆骨折7例,脊髓损伤2例,单纯合并多处骨折228例,多发性粉碎性骨折384例。住院时间13~62d,平均24d。

1.2治疗方法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术后尽早功能锻炼;加强情志疏导;结合理疗、针灸、中药内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加强中西医结合护理。

2护理体会

2.1情志护理《内经》描述情志反应,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是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而且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精神活动与五脏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机体健全脏腑功能活动正常精气充盛,是保持精神情志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并归纳出诸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情志太过易伤相应脏腑的规律。情志太过或不及均可成为致病因素。骨折患者由于突然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加之治疗时间长,有的患者害怕终生残疾等,对今后工作生活顾虑重重,易产生忧虑、悲观、失望甚至厌世等多种心理状态。护士应经常巡视病房,主动关心患者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掌握患者的情志变化,积极地耐心地开导患者,向其说明情志的好坏与疾病康复的关系,使他们消除各种不良情绪,配合治疗,以利于早日康复。

骨折发生后,由于疼痛、活动受限,常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因此患者的思想压力大,精神负担重。护士应善于观察疏导、细致、耐心护理,以增进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减轻或消除心理障碍。对老年患者和儿童,除尽量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特殊需求外,还应征得家属支持,医护、患者、家属三方面配合,创造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患者住院时间久,陪护人员是他们密切接触的人,陪护的一言一行均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情绪。因此,也要把情志致病和治病的知识向陪护讲明白、讲清楚,使他们在做好护理的同时,及时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志变化,做到体贴、关怀、安抚和照顾,使患者思想放松,了解病情,减轻心理压力,充分建立治病的信心和决心,配合医生积极治疗,相信自己通过治疗完全可恢复健康。做到医、护、陪三者联为一体,共同做好患者的情志护理。

2.2饮食护理骨科病人一般病程较长,骨折后由于伤后气血失和,骨折组织的修复需要充足的营养,中医素来有“食治胜于药治,药补不如食补”之说,故疾病的调护重在饮食的调护。在饮食调护过程中,应根据三因制宜原则,通过八纲辨证,采取不同的调护方式选择气味相宜的食物予以调养,使气血旺盛,四肢百骸筋骨皮毛得以濡养[2]。中医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骨的生长、修复均依赖肾精滋养和肾阳推动。故以补肾精的食物为主,用枸杞核桃仁、肉桂等煮粥、炖鳖。气血虚加入适量黄精、黄芪、当归以调补气血。对肝阴虚以养肝滋水涵木为主,可进食熟地、山药、党参炖鸡或猪肚汤[3]。另外注意患者脾胃功能强弱,在不影响病情的基础上,尊重病人的饮食习惯及嗜好,灵活运用,以强筋壮骨,补养气血促进骨折愈合。

2.3合并症的护理术后患者因短期内不能下床,生活不能自理,护士除了做好一般生活护理预防褥疮外,还需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运,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温度、感觉、运动、疼痛等情况,注意有无神经损伤、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同时注意原有疾病的护理,如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护士应对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制定训练计划,做好饮食宣教及管理。

2.4辅助疗法的护理在康复锻炼同时,中西医结合用药活血化瘀,另对部分患者配合红外线照射、热水浸浴、低频磁场、低中频电流刺激等理疗方法,结合针灸、推拿等传统治疗手法,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和代谢,有利于血肿吸收和骨痂形成。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康复锻炼相辅相成,能达到筋骨并重,促进骨折愈合和康复的目的。

2.5功能锻炼的护理功能锻炼古称导引,强调调神与调息,运用肢体运动与意、气结合的方法来防治皮肉、筋骨、气血、脏腑经络的伤病,达到骨折后的康复[4]。功能锻炼既是治疗的目的,又是中医疗法的治疗手段。对骨折术后恢复尤为重要。及时恰当的功能锻炼,不仅可以防止肌肉萎缩,滑膜粘连,关节囊挛缩,使骨折端得到有益于加速愈合的间断性生理应力,促进骨折修复。同时功能锻炼对血运有较大影响,可以益气活血,舒筋活络,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功能锻炼要根据现有功能水平及组织情况决定。从少至多,从易至难,从静止姿势的静力练习到运动中的练习,室内和室外相结合的原则。

在整个骨折治疗的过程中,护士必须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并根据骨折的部位、类型,骨折整复后继续指导病人正确积极地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骨折的愈合,预防肌肉萎缩及肢体畸形,保持肢体及关节活动的正常功能。在进行肢体和关节功能锻炼前应把功能锻炼的意义及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及家属,解除其思想顾虑,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克服患者怕痛,怕丢人的思想和消除家属怕活动后会加重病情的误解。使其自觉地进行功能锻炼。在患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应在床上给患者做强化训练,活动时范围宜小,力量宜轻,达到各关节和肌群都活动即可。操作时手法要轻、柔、稳,要有节律,并根据各部位、关节的功能特点进行功能锻炼。观察防止发生意外,经过治疗与护理,当患者肢体出现自如运动时,可由患者自己练习,护士在旁指导,督促患者作好床上活动。总之,功能的锻炼一定要持久、耐心,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锻炼程度与恢复效果有明显关系锻炼愈好效果愈佳。

术后恢复护理篇3

【关键词】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恢复期;心理护理

颅脑外伤在临床医学上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有着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常伴有残疾、运动不便等症状,术后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同时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恢复期比较长,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恐惧以及抑郁等消极心理,一直以来,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恢复期的护理备受当今临床医学的关注。本院通过对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恢复期采取心理护理,其护理效果十分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于2012年4月~2013年6月收治的88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男28例(64%),女16例(36%);最大年龄为55岁,最小年龄为20岁,平均年龄为34岁;35例(80%)为交通事故导致的,9例(2%)为高空坠落导致的。观察组:男21例(48%),女23例(52%);最大年龄为58岁,最小年龄为21岁,平均年龄为35岁;32例(73%)为交通事故导致的,12例(27%)为高空坠落导致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因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中44例颅脑外伤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中的44例颅脑外伤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心理护理,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观察,并依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实行针对性的护理。

1.3护理评价标准患者的焦虑程度通过焦虑自评量表测量,当分数

1.4统计学方法本组实验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χ2进行检验,p

2结果

2.1两组颅脑外伤患者护理后焦虑情况观察组颅脑外伤患者护理后患者的焦虑情况明显得到改善,同时对照组颅脑外伤患者的焦虑情况也有所改善,观察组患者焦虑情况改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颅脑外伤患者护理后抑郁情况观察组患者抑郁情况改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颅脑外伤患者护理后恐惧情况观察组患者恐惧情况改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颅脑外伤有突发性的发病特点,其病情的变化有一定的迅速性,颅脑外伤患者经过手术治疗之后,其恢复期相对较长,多由交通引起的颅脑外伤,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术后恢复期常伴有多种并发症。

本院通过对颅脑外伤患者进行术后恢复期的心理护理,护理效果十分显著,通过对患者术后恢复期护理之后的焦虑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组颅脑外伤患者护理后患者的焦虑情况明显得到改善,同时对照组颅脑外伤患者的焦虑情况也有所改善,观察组患者焦虑情况改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恢复期应用心理护理,其护理效果十分显著,对于颅脑外伤患者心理焦虑、恐惧以及抑郁等情况的改善有着积极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俊.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恢复期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03):230.

[2]张林琼.优质护理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恢复中应用的效果观察.中国当代医药,2013(12):133-134.

术后恢复护理篇4

【关键词】肝胆疾病;胃肠功能恢复;外科手术;围手术期综合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042-01

肝胆疾病是普外科一种常见病,由于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的影响,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问题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1]。能够对肝胆患者外科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产生一定的影响,能够促进患者的排气[2]。为了探讨肝胆患者外科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本文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进行外科手术的肝胆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2010年4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进行外科手术的肝胆患者90例,按照护理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5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特殊护理,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在32--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1±2.9)岁,其中肝叶切除16例,胆肠吻台20例,胰体尾切除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在31-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8±3.0)岁,其中肝叶切除17例,胆肠吻合19例,胰体尾切除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

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围手术期护理模式,术前1天向患者进行告知手术知识,术前12h禁食,禁水6h,行常规肠道清洁灌肠,术前1天行皮肤准备;术中常规放置引流管,术后3~5d拔出,术后必要时采取止痛针止痛,术后早期自愿在护士协助下被动活动,并且在排气后进流食。

观察组:采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在术前2d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详细告知,采取聊天和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手术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术前6h禁食,于术前2~4h采取10%葡萄糖注射液进行注射,肝胆外科手术主要为整理腹部手术,术前行肠道准备能够有效减少术腹腔内的污染以及发生吻合口漏等不良情况。常采用口服泻剂以及肠道清洁灌肠等措施,但是由于实际操作中无法严格把控致使患者肠内菌群改变,故于术前不进行严格机械性肠道准备,并在当天进行皮肤准备,术中不预防性留置引流管,在需要引流时放置,采用保温毯进行加温,体温保证37℃,术后采用硬膜外持续止痛方式,在患者术后24h拔除胃管、尿管,鼓励协助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早期在术后6h进行床上活动,术后24h开始下床活动,手术后6h开始进流食,逐渐过渡到半流食再到普食。

1.2.1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述手术过程以及手术对胃肠道的影响,引导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以促进胃肠的蠕动,促进排气;对患者进行正确的饮食指导,尽快恢复正常饮食,或者咀嚼口香糖,从而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向患者讲述手术可能造成的并发症,如肠粘连、肺部感染等,指导患者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要对患者进行疼痛教育,评估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向患者耐心讲解,不要夸大其词使患者产生恐惧增加,必要时采用麻醉止痛药,以促进切口的愈合,使患者能够早期下床活动。

1.2.2术前处理对患者进行常规榆查,在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手术;纠正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不良,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临昧症状进行动态观察,并通过生理盐水+去甲肾上腺素对胃肠进行灌注[3],从而能够有效防止消化道出血;或者根据患者病情口服多潘立酮,通过大承气汤(枳实、芒硝、大黄和厚朴各15g)进行灌肠,每天1次:对于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的患者采取补液、扩容、输血等进行诊疗,以维持患者内环境的稳定。

1.2.3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生命体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使用不同级别的抗生素,以口服为主,从而对局部肠道进行抗菌,主要预防革兰氏阳性菌中的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中的链球菌、大肠杆菌。

1.2.4下床活动指导相关研究表明,下床活动时间与胃肠功能的恢复呈正相关,活动时间越早排气时间越早[4];要指导患者在术后24h下床活动,如果超过5d容易出现并发症。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进行翻身训练,然后无出血发生可进行下珠,先坐床沿、双腿下垂,再坐床边,最后缓步慢行或者绕床活动,如果整个过程中出现头晕、恶心等要立即停止。在进行下床训练的同时也要做好腹部按摩[5],促进的排气。

1.3观察项目手术前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检测,并进行血、尿、大便检查;术后观察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时间。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X±s表示,p

2结果

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肝胆患者外科手术中的麻醉和术后镇痛会对胃肠道功能产生影响,因而应该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其中健康教育能够帮助患者了解外科手术对胃肠道影响的机理,从而消除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树立康复的信心[6],术前处理能够有效防止消化道出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能够预防备种并发症的发生:术后下床活动能够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增强身体器官的代谢,改善内脏的自主神经功能,增强胃肠运动,减轻腹胀:腹部按摩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胃肠血运,促进气体的排出。通过本研究发现,特殊护理在肠呜音恢复时问、首次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时间上明显少于常规护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对采用外科手术的肝胆患者进行特殊护理能够有效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效果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海义肝胆患者外科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2013,1(4):150―151.

[2]徐世霞腹部手术后促进肠功能恢复的治疗及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3):333―334.

[3]胡凯燕红外线照射后渗透药物促进腹部手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硬其护理[J]中国药业,2013,22(5):121―122

[4]陈明海,王静通腹逐瘀合剂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2):288―289.

术后恢复护理篇5

腹部手术后常因手术损伤、麻醉、牵拉、镇痛泵的应用,以及切口痛疼等原因,常有胃肠功能紊乱,主要是短暂的肠麻痹,在临床上表现为胃肠蠕动减弱或消失,临床上出现腹胀、肛门不排便不排气,严重的腹胀可使膈肌上移,影响心肺功能,并且手术后并发症如肠粘连、切口裂开等发生率增高。因此,腹部手术后如何尽快的恢复胃肠道功能,促进肛门排便排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医疗护理工作者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现就此问题谈谈我的治疗及护理体会。

1药物治疗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1.1口服药物(1)西沙必利和莫沙必利,这些新型的胃肠动力药,通过增加肠肌层神经节后乙酰胆碱的释放,而促进胃肠蠕动功能,文献报道[1]腹部手术后12小时开始服用西沙必利,每日三次、每次5mg,能使肛门排气时间早11小时,我们采纳了上述治疗方法,术后12小时开始服用莫沙比利,每次2片,每日3次,结果显示:服药组较自然恢复组,肛门排气提前12-24小时,无其他不良反应。

1.2静脉滴注红霉素,能直接作用胃肠平滑肌,产生收缩作用。另有研究表明,腹部手术后静脉注射红霉素3-5mg/kg/日,可加快胃肠蠕动,价格低廉。我们对胆囊切除或胆总管取石术后38例病人进行上述药物治疗,结果术后36小时-48小时肠功能恢复开始进少量流食。

1.3联合用药在腹部手术后静脉注射普鲁卡因1g加入5%葡萄糖内,同时口服西沙比利10mg,每日3次,或加用新斯的明及维生素B1100mg肌肉注射,结果用药组较对照组肛门排气提前24-36小时。但应作普鲁卡因药敏实验。应用新斯的明1mg肌注后,可出现短暂的恶心、出冷汗,约持续1-2小时,上述不良反应消失。

1.4应用中药口服或灌肠,常见的中药有复方小承气汤(主要含黄芪、小茴香、木香、青陈皮、大黄等)或复方大承气汤(加用芒硝等),煎汤约250ml口服,对于有粘连性肠梗阻可能的病人,使肛门排气的时间提前24-36小时,化脓性阑尾炎术后服用小承气汤能使肛门排气明显提前12-24小时,也可将中药保留灌肠。

2针灸、穴位注射及按摩

针灸足三里及内关[2]可调理胃肠气机,调和气血。不但能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还可防治术后胃肠痉挛性痛疼,而将新斯的明、维生素B1或加参脉足三里封闭,效果及佳。能将针刺、营养、代谢融为一体,既能增加脏腑的血流量,提高神经的敏感性,又能使脏腑代谢加强,促进肠蠕动,术后2小时开始按摩足三里,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显著提前。

3术前术后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工作

对于腹部手术后,病人早日活动有利于改善心肺功能,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发生,加强术后护理最重要的一环。因此,护理人员不但要了解上述的治疗方法,而且要做好术前术后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工作。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切实做好术前教育

3.1.1早期活动目的教育首先给病人讲解整个手术过程对胃肠道影响的机理,从而引导出早期下床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胃肠蠕动,促进肛门排气排便,尽快恢复正常饮食,同时还可预防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最终达到集体的早日康复。并且说明感染及手术创伤可能发生肠粘连,对远期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老年人因机体抵抗力差,易发生肺部感染。

3.2痛疼教育准确评估病人对痛疼的认知情况,评估不同的个体对痛疼的耐受性,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一般女性对痛疼的耐受较男性强,而年轻女性、儿童对痛疼较敏感。所以要耐心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但不要夸大其词,使病人增加新的恐惧或不安。告诉病人术后痛疼是必然存在的,但也是能克服的,增加病人对痛疼的控制力,帮助病人解除对痛疼的恐惧心理。也可应用镇痛药物,临床观察证明。麻醉止痛药不会延缓切口的愈合,且短时间应用不会成瘾,同时,及时止痛有利于病人早期活动。

3.3教会病人正确的活动方法无禁忌症的病人,活动时间与肠功能恢复呈正相关:即活动越早肛门排气越早[3]。术后24小时下床活动最佳,48小时、72小时分别次之。若超过5天以上,则易出现并发症。具体的说,病人麻醉状态过去后,只要生命体征平稳,每2小时翻身变化体位1次,血压稳定后,可取半卧位。术后第一天如生命体征稳定,切口无出血可下床,下床时先坐在床沿上,双腿下垂,如无头晕、恶心呕吐、出汗心悸等症状,再站在床边,缓慢步行,腹部不要用力,用手捂住切口,绕床边活动。对于老年病人,可由护士帮助其逐渐活动,但应缓慢。如活动过程中出现头晕、心率加快、出冷汗、面黄、恶心呕吐等,应立即停止活动继续卧床。

通过上述的积极的治疗及护理,使病人能尽早恢复肠道功能,尽早恢复口服营养,对于防止肠粘连、切口裂开、切口疝及肺部并发症,促进机体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向阳,井清源,张秦臻.普瑞博思在肝胆外科术后促进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999,19(4):322-323.

术后恢复护理篇6

【关键词】阶段式康复护理;髋关节置换术;关节功能;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6)28-0078-03

doi:10.14033/ki.cfmr.2016.28.04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当前缓解关节疼痛、恢复和改善关节功能、畸形矫正的主要治疗手段,主要的适应证包括骨性关节炎、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无论何种疾病只要X线片显示有关节破坏征象即可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但术后也会出现肌肉萎缩、感染、髋关节脱落等并发症[1],为此围术期护理干预在髋关节置换术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阶段式康复护理应用于临床中,现将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2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61例,女21例,年龄55~85岁,所有患者均为择期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将8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文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46例,男34例,女12例,平均年龄(61.9±2.4)岁;致病因素:股骨颈骨折1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8例,创伤性关节炎5例,股骨头坏死11例,良性和恶性骨肿瘤3例;固定方式:非骨水泥固定35例,骨水泥固定11例;术前Harris评分12~42分,平均(31.09±2.15)分;病灶位于左侧者29例,右侧者27例。对照组36例,男27例,女9例,平均年龄(60.6±2.8)岁;致病因素:股骨颈骨折1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6例,创伤性关节炎3例,股骨头坏死8例,良性和恶性骨肿瘤2例;固定方式:非骨水泥固定29例,骨水泥固定7例;术前Harris评分10~43分,平均(30.84±2.38)分;病灶位于左侧者19例,右侧者17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围术期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围术期给予阶段式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1)良肢位摆放干预,良肢位是为了保持肢体的良好功能而将其摆放在一种或姿势,是从治疗护理的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其能够使术后关节相对稳固,从而预防预防术后关节出现病变模式,促进患者术后关节功能康复[2-3]。(2)早期康复干预,早期康复主要在于恢复关节功能,在康复锻炼和治疗中预防髋关节内旋超过中立位等过大禁忌动作,锻炼方法包括踝泵部、臀肌收缩、足跟滑动、髋关节屈曲等,康复锻炼效果较好者可逐步练习高椅坐位[4-5]。(3)巩固康复锻炼,根据患者切口愈合、肌力恢复及疼痛等情况,逐步增加训练强度,期间可增加柔韧性综合功能训练,期间指导患者避免双叉上楼等易导致人工关节受力过大动作,同时指导仰卧位膝关节屈曲、蝶式牵引、提踵练习、哈壳式运动及坐位曲髋等训练[6]。(4)术后晚期康复干预,患者在术后3个月后可视情况指导患者进行交替性上下楼梯,髋关节屈曲活动度可逐步增加至90°,亦可进行单膝贴近胸壁练习,完成较好者可进行托马斯式牵引训练,在不引起疼痛前提下进行仰卧位直抬腿训练,同时指导患者进行髋部伸肌、外展肌肉等抗阻训练,逐步帮助患者恢复平衡感及日常生活能力[7-9]。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术后髋关节稳定性、活动度、关节功能优良率、康复锻炼依从性及生活质量。(1)术后12、24周采用mX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髋关节稳定性及活动度测定,通过骨盆倾斜角度评价髋关节稳定性,倾斜角越大说明髋关节稳定性越高,通过运动弧度对髋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价,弧度越大说明关节活动度越高[10-11]。(2)关节术后功能采用Harris标准进行评价,该评分标准分别从疼痛、日常活动、步态、行走辅助、行走距离、畸形、活动范围共计7个维度进行评价,各维度及总评分越高说明关节功能恢复越佳[12],总分在0~100分,90~100分表示关节功能优,80~89分表示关节功能良,70~79分表示关节功能可,70分以下者表示关节功能差[13]。优良=优+良。(3)康复锻炼依从性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问卷表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康复锻炼时间、锻炼强度等,根据调查结果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及不依从三类。(4)生活质量采用GQoLi-74量表进行评价,该量表共计5个维度及74个单项,每个单项分为5级,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佳[14]。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术后关节稳定性及活动度比较

观察组术后髋关节稳定性及活动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术后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关节功能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康复锻炼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康复锻炼完全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两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GQoLi-74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已趋于成熟,但术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则有所差异,这种差异与围术期的护理质量有显著相关性,传统护理模式过多关注于手术风险,而对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重视不够,此指导思路也导致临床护理路径中功能康复干预措施不足,而本文采用的阶段式护理干预措施,则将早期康复锻炼及巩固康复锻炼作为护理模式中的主要内容,确保患者能够快速、早期恢复髋关节功能,试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关节稳定性及活动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Harris评分及关节功能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术后生活质量亦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阶段式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置换术后关节功能,这主要源于早期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关节部位血液循环[15],促进手术部位炎性物质重新吸收,进而减少粘连、炎症等导致的手术部位损伤[16],而分阶段康复训练则利于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逐步恢复,避免训练强度不足导致的关节功能康复不佳,亦可避免训练强度骤然增大导致的关节功能受损[17],因此阶段式康复护理利于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林斐.综合护理干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30(11):145-146.

[2]韩碧园.早期康复训练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2,18(31):51-52.

[3]吕勤,李冬梅,别春娟.早期康复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6):260-261.

[4]岳淑梅,靳红娥,武爱华,等.优质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6,9(2a):132-133.

[5]李彩红.优质护理服务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9):240-241.

[6]王春红,樊星虹.因时护理联合全期护理理念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J].全科护理,2016,14(6):602-605.

[7]金巧玲.延续性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4,12(4):473-474.

[8]张雪晖.围术期护理在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6,11(2):168-170.

[9]陈湘岳.舒适护理对高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功锻炼依从性的影响[J].北方药学,2013,10(1):56-57.

[10]吕汐妍,王跃,谭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康复干预对术后早期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3,27(6):653-656.

[11]田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医疗护理及康复训练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277-278.

[12]张炎珠,王秋红.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循证护理[J].全科护理,2016,14(5):477-478.

[13]张笋.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实施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233-234.

[14]肖素萍,古紫云,李晓芬,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61-63.

[15]钱思琪.康复护理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1):100-101.

[16]何雅玲.多元化康复护理干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1):114-115.

术后恢复护理篇7

[关键词]肝胆外科;手术治疗;胃肠功能恢复;肠内营养

肝胆疾病在我国普外科临床上属于常见高发性疾病,在临床手术治疗过程中多采用全身麻醉,这种麻醉方式以及术后镇痛泵的应用对患者的胃肠功能造成一定干扰,在加上术中对胃肠组织的牵拉以及腹腔内脏器暴露于空气中等因素,患者术后常出现腹胀、排便排气障碍等胃肠道并发症,对患者机体恢复及预后影响较大。而在围手术期内对患者进行优化综合性治疗,提高白蛋白及胃泌素水平,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加快出院[1]。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3年5月收治肝胆疾病行手术治疗患者134例,将其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对照两组。实验组共有患者67例,其中包括41例男性与26例女性,年龄位于29~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82±7.49)岁,临床术式包含29例肝叶切除、33例胆肠吻合、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以及2例胰体尾部切除;对照组共有患者67例,其中包括40例男性与27例女性,年龄位于27~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67±7.05)岁,临床术式包含27例肝叶切除、34例胆肠吻合、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以及3例胰体尾部切除。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病情程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经临床检查均已确诊并拟行相应手术治疗,术式包括肝叶切除、胆肠吻合及胰体尾切除等,患者术前生命体征稳定,机体条件能够耐受手术,无相关药物禁忌症以及术前胃肠功能障碍等[2]。本次实验中所有患者均已被详细告知实验内容,自愿参与本次实验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肝胆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常规处理,包括予以补液、营养支持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等,并在术后给予患者肠外营养,营养液内包括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葡萄糖。实验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综合性优化处理,具体处理内容包括: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根据患者并发基础疾病及全身病情使用不同级别的抗生素,对链球菌、大肠杆菌、志贺菌属以及葡萄球菌属予以预防性治疗,通常口服抗生素即可,如发现肠道感染的高危因素则可改用静脉注射;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使用多潘立酮治疗;术后12h进行中药灌肠,灌肠所用大承气汤主要成分包括芒硝、大黄、厚朴、枳实等,250mL/次、1次/d;术后促进患者进行适宜活动并可咀嚼口香糖。经鼻肠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术后1d泵入200mL温生理盐水、泵速20mL/h,术后2d泵入200mL温开水+400mL能全力、泵速提高为50mL/h左右,术后3d泵入400mL温开水+800mL能全力、泵速提高为90mL/h左右,并持续3d连续进行肠内营养支持。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首次排气、排便以及首次进流质食物时间,以及术后6dB超所示胆囊窝、肝下积液情况,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1.4数据处理对两组患者数据应用SpSS软件17.0版实施统计学检验。可信区间95%,检验水准为0.05,p

3讨论

肝脏作为人体主要器官其功能多围绕代谢展开,可以对肝糖进行储存与去氧化,同时可以合成蛋白质,胆道则为肝脏分泌提供排泄的通道,因此临床上肝、胆疾病常会同时发生[3]。部分病情较为严重的肝胆疾病在临床上多应用手术治疗,由于手术过程中对患者机体、脏器的牵拉刺激以及腹腔内胃肠道等脏器在空气中的暴露因素,可引起术后发生胃肠道麻痹症状或胃肠功能紊乱,通常轻度的不良反应可在几天内自动缓解,患者不会出现明显不适感;但如患者机体条件导致其恢复较慢,则可引起膈肌上移阻碍呼吸或下腔静脉发生血栓等较严重并发症,因此肝胆外科手术患者需要在术后尽快恢复胃肠道功能,以降低并发症与不良反应的发生[4]。多潘立酮又名吗丁啉,能够促进胃动力以缓解恶心呕吐、嗳气、腹胀等临床症状,该药物可以提高食管下部的括约肌张力以增进蠕动、控制返流[5];预防性的应用抗生素治疗,可以抑制Rna多聚酶,减少细菌Rna合成而产生抑菌、抗菌效果,避免出现腹腔内或肠内感染;中药灌肠可以刺激肠道蠕动、除胀下气;咀嚼口香糖可以促使胃肠道兴奋而激发相应的反射行为,增加胃肠蠕动以及消化液的分泌。在术后早期开展肠内营养支持能够加速胃移动运动符合波(mmC)传导,改善其收缩行为,这是胃肠功能恢复程度的评估标准之一,且对小肠功能与黏膜结构的维护具有显著作用;而对于手术应激影响下的菌落分布具有明显的维持功能,同时促进胃肠道相关激素以及胃酸的大量分泌,可以增强胃肠蠕动、有效的改善其生理功能[6]。通过实施不同的临床处理措施,本文实验组患者首次排气、排便以及首次进流质食物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胆囊窝及肝下无积液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沙拉依丁・沙力克江,陈锟.肝胆患者外科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7上旬刊):3538-3538.

[2]陆洪洋.肝胆患者外科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11):131-131.

[3]周丽平,王志红,贺斯嘉,等.肝脏切除术后患者留置胃管时间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5):36-38.

[4]余国芝,林平,刘维,等.肠内营养对肝胆外科大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效果研究[J].当代医学,2012(33):87.

术后恢复护理篇8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6.0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7)16-0065-02

脑出血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又被称为“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于脑实质内出血引发颅内压增高、脑水肿,进而导致神经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1-2]。临床上治疗脑出血多采取颅内血肿清除术,但在手术后患者往往会遗留有部分神经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故有必要对脑出血患者实施合理的康复护理干预,以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本次研究通过对2015年1月-2016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0例脑出血手术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早期康复护理,并比较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以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0例脑出血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证实为脑出血,具备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手术指征。此次研究征得患者或患者家属知情同意,且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许可。采取单盲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15例,对照组中男9例,女6例;年龄42~83岁,平均(63.17±18.62)岁。观察组中男8例,女7例;年龄41~85岁,平均(64.82±17.9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做好患者心理、饮食等方面的护理,并在患者术后病情稳定且进入恢复期后开始对患者实施康复指导。

观察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在患者入院后第3天即开始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健康教育。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耐心、详细的健康宣教,健康宣教内容主要包括脑出血的疾病特点、病情进展、恢复期治疗和护理方法、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措施,并嘱咐患者如出现不适感,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2)功能锻炼。先指导患者摆放正确的体位,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肢体锻炼,以关节被动活动为主,如关节屈伸、外展、内旋等,运动量以患者耐受为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逐渐增加运动量,循序渐进;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如更衣、洗漱、如厕等,鼓励患者多活动患肢;2周后,可指导患者进行行走练习,从下床直立、单腿扶拐行走到独立行走,再进行上下楼练习,循序渐进;待患者可缓步行走后,患者家属辅助患者进行穿衣、梳洗、如厕、个人卫生清洁、用餐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3)语言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嘴唇开合和伸缩、舌伸缩和上举训练,由语言康复治疗师进行示范,并指导患者对镜进行练习;引导患者进行发音练习,先引导患者发出元音,再发出辅音,最后将辅音与元音相结合,反复练习;指导患者进行吹纸、吹乒乓球、吹蜡烛练习,以提高患者对气流的引导能力和对气息的控制能力;在房间内张贴语言训练卡片,嘱咐患者家属耐心与患者进行交流练习,并对患者出现偏差的发音进行矫正。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生活质量、Barthel指数,其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评估工具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的卒中量表(niHSS),总分为0~42分,得分越高,说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分别于患者干预前(入院第1天)、干?a后(出院前1天)进行评估[3];日常活动能力评估工具为Barthel指数,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日常活动能力恢复效果越好,分别于患者干预前、干预后进行评估[4];生活质量评估工具为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量表),分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物质生活、社会功能等4个因子,各因子分值为0~100分,总分取各因子的平均值,即0~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于出院前1天评估[5]。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Barthel指数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生活质量各项因子评分及总分方面均明显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脑出血属于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主要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又被称为“出血性脑卒中”,发生原因多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及血管老化等[6]。脑出血在脑卒中发病人群中占比约为20%~30%,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风险,其急性期的致死率达到30%~40%,临床上治疗脑出血多采取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对患者颅内血肿予以清除,解除其颅内高压状态,但即使手术治疗效果显著,患者在手术后也多遗留有神经功能障碍,如语言障碍、偏瘫等,故如何改善脑出血患者的术后神经功能是当前脑出血康复护理方面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7-8]。

早期康复护理主要是指在脑出血患者入院后早期阶段对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其护理核心为“早期”,强调护理干预措施实施的超前性,相比于常规护理,早期康复护理的干预时间相对较早,可对患者的语言功能、肢体功能进行及早的干预,尽早规避影响康复治疗效果的因素,从而提高患者的语言和肢体功能康复效果[9-10]。本次研究中,观察组15例脑出血患者实施了早期康复护理,其康复护理干预措施主要为健康教育、功能锻炼、语言训练,其中,早期健康教育实施后可使患者充分认识到脑出血及其治疗的相关知识,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早期功能锻炼可使患者尽早开始对肢体功能进行训练,以进一步促使其肢体功能得到恢复;早期语言训练可使患者尽早开始对语言功能进行康复治疗,使患者的语言功能得到改善,减轻其语言障碍。

术后恢复护理篇9

【关键词】脑出血;早期康复护理;神经功能;生活质量

doi:10.14033/ki.cfmr.2017.16.0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7)16-0065-02

脑出血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又被称为“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于脑实质内出血引发颅内压增高、脑水肿,进而导致神经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1-2]。临床上治疗脑出血多采取颅内血肿清除术,但在手术后患者往往会遗留有部分神经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故有必要对脑出血患者实施合理的康复护理干预,以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本次研究通过对2015年1月-2016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0例脑出血手术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早期康复护理,并比较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以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0例脑出血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证实为脑出血,具备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手术指征。此次研究征得患者或患者家属知情同意,且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许可。采取单盲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15例,对照组中男9例,女6例;年龄42~83岁,平均(63.17±18.62)岁。观察组中男8例,女7例;年龄41~85岁,平均(64.82±17.9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做好患者心理、饮食等方面的护理,并在患者术后病情稳定且进入恢复期后开始对患者实施康复指导。

观察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在患者入院后第3天即开始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健康教育。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耐心、详细的健康宣教,健康宣教内容主要包括脑出血的疾病特点、病情进展、恢复期治疗和护理方法、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措施,并嘱咐患者如出现不适感,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2)功能锻炼。先指导患者摆放正确的,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肢体锻炼,以关节被动活动为主,如关节屈伸、外展、内旋等,运动量以患者耐受为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逐渐增加运动量,循序渐进;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如更衣、洗漱、如厕等,鼓励患者多活动患肢;2周后,可指导患者进行行走练习,从下床直立、单腿扶拐行走到独立行走,再进行上下楼练习,循序渐进;待患者可缓步行走后,患者家属辅助患者进行穿衣、梳洗、如厕、个人卫生清洁、用餐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3)语言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嘴唇开合和伸缩、舌伸缩和上举训练,由语言康复治疗师进行示范,并指导患者对镜进行练习;引导患者进行发音练习,先引导患者发出元音,再发出辅音,最后将辅音与元音相结合,反复练习;指导患者进行吹纸、吹乒乓球、吹蜡烛练习,以提高患者对气流的引导能力和对气息的控制能力;在房间内张贴语言训练卡片,嘱咐患者家属耐心与患者进行交流练习,并对患者出现偏差的发音进行矫正。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生活质量、Barthel指数,其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评估工具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的卒中量表(niHSS),总分为0~42分,得分越高,说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分别于患者干预前(入院第1天)、干a后(出院前1天)进行评估[3];日常活动能力评估工具为Barthel指数,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日常活动能力恢复效果越好,分别于患者干预前、干预后进行评估[4];生活质量评估工具为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量表),分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物质生活、社会功能等4个因子,各因子分值为0~100分,总分取各因子的平均值,即0~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于出院前1天评估[5]。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Barthel指数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生活质量各项因子评分及总分方面均明显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脑出血属于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主要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又被称为“出血性脑卒中”,发生原因多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及血管老化等[6]。脑出血在脑卒中发病人群中占比约为20%~30%,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风险,其急性期的致死率达到30%~40%,临床上治疗脑出血多采取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对患者颅内血肿予以清除,解除其颅内高压状态,但即使手术治疗效果显著,患者在手术后也多遗留有神经功能障碍,如语言障碍、偏瘫等,故如何改善脑出血患者的术后神经功能是当前脑出血康复护理方面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7-8]。

早期康复护理主要是指在脑出血患者入院后早期阶段对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其护理核心为“早期”,强调护理干预措施实施的超前性,相比于常规护理,早期康复护理的干预时间相对较早,可对患者的语言功能、肢体功能进行及早的干预,尽早规避影响康复治疗效果的因素,从而提高患者的语言和肢体功能康复效果[9-10]。本次研究中,观察组15例脑出血患者实施了早期康复护理,其康复护理干预措施主要为健康教育、功能锻炼、语言训练,其中,早期健康教育实施后可使患者充分认识到脑出血及其治疗的相关知识,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早期功能锻炼可使患者尽早开始对肢体功能进行训练,以进一步促使其肢体功能得到恢复;早期语言训练可使患者尽早开始对语言功能进行康复治疗,使患者的语言功能得到改善,减轻其语言障碍。

本次研究中,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脑出血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其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还可改善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史小琴,童希,丁玲.全面护理对老年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9):122-123.

[2]李莉.康复护理干预在高血压脑出血后遗症患者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2):126-127.

[3]傅安平.康复护理组合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73-74.

[4]段鸿侠,王辉,李一晶.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影响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功能恢复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8):77-79.

[5]陈维G.整体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36):73-75.

[6]刘巧儿,曹全英,陈妙玲,等.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8):79-82.

[7]王丽丽.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6):127-128.

[8]邓颖.超早期康复护理对68例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8):88-90.

术后恢复护理篇10

关键词:术前护理;子宫切除术;焦虑

子宫切除术通常用于治疗患有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的患者,实施手术之前,部分患者会出现术前焦虑综合征,这种焦虑往往会加重患者由伤口处残留积血等引起的术后疼痛,导致患者身体和精神状态不佳,还可能会诱发各种并发症,影响患者身体的恢复[1]。2014年4月~2015年6月,我院对60例择期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进行术前护理干预,并观察术前患者的焦虑情况和术后患者恢复的各项指标,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4年4月~2015年6月在我院妇科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6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子宫肌瘤患者38例,子宫腺肌症13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9例。年龄在25~55岁,平均年龄(39.43±3.31)岁。患者均行子宫切除术,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均不列为入选病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对照组按妇科护理常规进行护理,手术前1d上午告知手术相关事项,例如:手术时间、麻醉方法、术前准备内容、术后可能会出现的疼痛以及术后注意事项等。实验组除了按照妇科护理常规进行护理之外,在手术前2d上午进行术前护理干预。内容包括:详细介绍子宫肌瘤的基本常识、手术目的、手术持续时间、麻醉方法以及手术后的注意事项等;针对患者出现的不良情绪,要给予心理安慰和支持,调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传授一些缓解术后疼痛的方法,比如深呼吸,握拳等;告知她们术后尽早下床的好处以及适宜的活动时间;安排手术成功的患者现身说教,加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及时解答患者的疑虑,放松她们的心情。

1.3评价指标

1.3.1观察指标在患者手术前采用焦虑自评表对患者的焦虑程度进行评分,同时观察记录患者术后肠道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

1.3.2判断疼痛程度观察患者术后24h疼痛程度。疼痛等级分为:i级完全无痛;ii级轻度疼痛,躺卧时无痛或稍有疼痛感,但无需使用镇痛剂;iii级用药后疼痛缓解,能够忍受;iV级切口重度疼痛,迫切需要使用镇痛剂[2]。

1.4统计学方法将两组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采用SpSS16.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取(x±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t检验,对比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前焦虑评分以及术后各项指标的比较实验组术前焦虑评分为(38.21±7.53)分,对照组为(49.85±8.72)分,实验组术前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实验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肠道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显著(p

2.2两组术后疼痛比较在两组患者24h术后疼痛比较中,实验组30例患者中,有2例i级疼痛,15例ii级疼痛,12例iii级疼痛,1例iV级疼痛。对照组30例患者中,有11例ii级疼痛,有16例iii级疼痛,有3例iV级疼痛。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的疼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3结论

子宫切除术治疗对患者而言是较大的负性事件,一般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由于对医学知识的不了解、对手术和疾病的主观臆断,手术患者普遍存在焦虑、忧郁的心理反应[4]。部分患者认为切除子宫后,会改变自己的身形体态,降低自身魅力。另外,患者又恐惧手术的疼痛、担心手术不顺利和术后并发症、后遗症等,表现为坐立不安、顾虑重重。术前过多的焦虑不仅会造成患者心理上的痛苦,还会影响手术的顺利实施,给患者带来更多负面情绪,影响患者的恢复情况,甚至造成后遗症等[5]。因此,护理人员须及时给予患者术前护理干预,充分理解患者的心态,及时给予疏导,让患者身心处于放松的状态并积极配合手术的实施和后续的护理,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使患者早日康复。

表1、表2数据说明:采用术前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术前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术后首次下床时间、肠道排气时间、住院天数以及术后24h伤口疼痛情况均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明显(p

综上所述,实施术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术前焦虑情况,缩短术后下床时间、肠道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并且能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感,加速患者身体的康复,具有明显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琼芳.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前的不良心理及护理干预[J].中国卫生产业,2013,3(14):5-6.

[2]王莉萍.术前护理干预对子宫切除患者术前焦虑及术后恢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08):24-25.

[3]曹燕玲.子宫切除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3,26(4):26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