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思维训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8:42

艺术设计思维训练篇1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意思维

创意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再加上合理的想象而产生的新思想、新观点的思维方式。就创意思维的本质而言,创意思维是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在此过程或成果中突破常规有所创新的思维。创意思维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科学的思维方式,全方位地提高思维能力,更完美而有效地创造客观世界。

1创意思维的源泉

创意不是随意、随便的空想,创意思维也不是胡思乱想,不着边际的编造和涂鸦。创意思维的源泉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各类信息、图片、书本资料等的整理、收集和学习借鉴。生活为我们的创意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离开对生活的热爱、观察和细心品读,那么我们的创意设计也将是很枯涩的,无血无肉的,不能产生有效的功能和作用。作为一个从事设计和艺术工作的人来说,就应格外对生活、对周边的事物、草木、鱼鸟虫兽等都要有积极的态度和敏感度去感受他们,了解认知他们,就如一片树叶在凡人的眼里和艺术家的眼里看出的是不同的结果一样。我们现在做设计,要追求环保,要做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而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不能说“绿色”垃圾塑料袋就是环保,不能说穿上一件绿色衣服就说自己热爱自然,绿色环保了,而在于我们对生活的认真细致观察,寻找那些合理的因素,那些维持人与自然存在的和谐因素,同时要发现那些破坏和谐的不良因素,在进行创意设计的时候,从大处着手,从小处中发现让灵感闪动的东西,以此来引导和激发自己的创意思维,汲取生活中的创意之源,让我们的设计更合理,更具有突破性和可行性。

当然,生活是设计创意的一个基础源泉,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主要方面。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的快速传播,网络也将世界乃至全球的距离拉近,各类信息、图片、书籍资料充实着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设计领域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为我们的创意思维训练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素材。设计本来就是一门涉及学科范围很广的专业和工作,需要设计师具备许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挑战,我们也一定要借鉴他人优秀的创意作品,来引导和启发自己的创意思维,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收集信息、图片和资料,阅读大量的书籍,如科技领域的,生物领域的,小说、散文等文学领域的,从中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为我们的创意思维训练提供源源不断的源泉。

2创意思维的训练方法

有了对生活的热爱,观察和细心品读,有了对信息、图片、书籍等资料和知识的积累,这不代表我们就能设计出具有很好的创意作品出来,我们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方法。艺术设计创意思维训练方法有很多,也有规则或法则可循,我们必须认识和理解。虽然说创意思维不应该被许多规则和技法所限制和束缚,但只有对一定的规则、技法等的深入掌握和运用,才能跳出条条框框的限制,就如前面所说,创意思维不是随意的空想和不着边际的乱涂乱画,它是需要一定的形式美感和功能作用,这正如了解一个人要先和他交往,认识一件事情要了解事件的发生过程一样。艺术设计创意思维训练有许多方法、方式,我们常用到的有多向性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尝试多角度思考,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问题,这样才能对事物进行全面的本质的透彻了解;放射性思维:就是紧密围绕一个中心,在与之相关的领域内成放射式地寻找一切与之有联系的信息,以此找出尽可能多的答案;换元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构成事物特征的多种元素,并对其中的某个要素进行变换,以寻找和发现事物的新特征;转向思维: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一旦在某一个方向受阻,应该能够及时转向另一个角度。在探索事物的过程中,应学会“旱路不通走水路”。对立思维:从常规思考角度的对立方向展开思维,从而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逆向思维:从问题的相反方向出发,寻找突破的新途径。还有如:联想与想象,标新立异与独创性,广度与深度、求同与求异等等的思维训练方式。这里的每种方式、方法之中又遵循着一定的技巧和模式,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训练和练习,才能使自己能够深入掌握和灵活运用,并升华到能熟练、综合运用的程度,才能使我们的创意思维能够打开,思维得到真正的开拓。不经过这样的训练,即使头脑饱满知识,可能创意设计时也会一脸茫然,头脑一片空白,不知从何下手。同时,在生活中,随时留意身边的人、事和物,做个有心、用心观察的人,能主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去发现一些闪光的东西,激发我们的想象和灵感,并记录下来,久而久之,我们所积累的素材和知识才能更多,更丰富,为我们的创意思维设计作很好的铺垫,在进行具体的创意设计时,也不会感到很枯燥或束手无策,我们的创意设计也会如绽放的花朵,美丽而又鲜艳。

3创意思维训练的意义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离不开创意,艺术设计更是如此。艺术设计的创意、创新和发展也体现着一定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如今社会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共同发展,我们在创造某一产品时,不能只简单的考虑到产品的功能作用,还要考虑到产品的舒适性和美感性,在满足功能的同时,也要使我们的身心感到舒畅和惬意,即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精神的追求。同时,在进行艺术设计创意思维训练的时候,也激发着我们对艺术设计领域的责任感和对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责任感,每个时代对设计师和艺术设计工作者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挑战,我们当然不能回避,不能走在时代的后面,而是要用自己的创造,用自己的创意设计思维引领生活、引领社会的进步,为社会和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体现自身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罗玲玲.创意思维训练[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艺术设计思维训练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与教学;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基本特性;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训练;个体差异

一、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确立

从1919年德国成立世界上第一所设计学院“包豪斯的设计学院”开始,“造型、空间、运动、透视、解构与重组”新观念新理论不断涌现,到了20世纪60年代,很多发达国家建立独立的设计学院,与其相适应的专业及基础课也明确起来,设计素描、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以及后来延伸的动感构成、空间构成和数字与多媒体等,也就成为目前国内艺术设计学科基础课程。

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性

一般地说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它是在创造性活动中,应用新的方案和程序,创造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它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种思维的综合。具有独创性;变通性;联想性;流畅性;直觉性;灵感性;多维性;综合性等基本特性。

例如,让学生回答“砖”都有哪些用途,学生可能回答:砌墙,垒台阶,铺路,砸物,压纸,作画写字,练功,垫东西,吸水……在有限的时间内,回答的数量越丰富,说明思维的流畅性越好;能说出不同的用途,说明变通性好;说出的用途是别人没有说出的、新异的、独特的,说明具有独创性。

再如:你在路上看到一个人,马上就可以看出他的基本特征:高矮,胖瘦,美丑,性格等,你还可以轻松辨别狗和猫,这些无须他人教都会的思维就是思维的直觉性。而当你看到黄色就想到香蕉和菠萝;看到红色就想到草莓、苹果和太阳;看到蓝色就想到大海和天空。这就是思维联想的力量。另外当你遇到一件复杂的事件让你百思不得其解,长时间的苦思冥想任不能解决。突然有一天你可能是在散步、洗澡、钓鱼、交谈、舒适地躺在床上的时候豁然顿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这就是思维的灵感特性。

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别人提出种种假设和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时(思维的多维性),而这并不意味着创造活动的完成,还需从这些方案、方法中挑选出最合理、最接近客观现实的一种,这种批判地选择的功能是思维综合性的体现。创造性思维优势就在于消除思维定势和功能固有等消极影响,顺利地解决创造性问题。

三、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训练

1、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思维等)进行全息思维方式展开教学训练。如提供不同事件或不同色彩内容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触摸不同温度的水,记录肢体感受,并迅速的找出与其相对应的事件与色彩图片,以达到对视觉、触觉、思维相互关联的训练,再通过多媒体演示、网络教学予以确认。

2、针对一个课题进行”魔鬼式”极限性训练。如以“辣椒”为题,要求学生以图形的方式提出n个方案。并要求学生通过造型、联想、象征、分析等不同的方法,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去赋予“辣椒”这个原创主题以新的概念。在这里创意不单是体现表面形式的变化,而是对观念的思考与创造,真正有绞尽脑汁感觉。这种课题解决的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造型问题,而是一个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的问题,让学生养成一种不断摆脱常规,不断超越限制,不断创新的习惯,让学生学会思考。

3、设定一个作业主题展开“头脑风暴”,通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使每个学生都在争论中得到启发,有所受益。另外,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基础较为薄弱的特点,在授课时要做到浅而实在,学以致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大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设计与制作,使理论知识浅显易懂,应把课堂时间多留给学生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引导学生开拓思路,自由地发挥创造力,解决色彩构成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4、通过记忆作画训练,体会事物对象本质特征及其映像再认识。在基础课教学中可以通过默画能力的训练来提高学生关于“造型”再认识。让学生从“再现”向“表现”的语言转换中思维逐步得到提升。以及对象特征进行改造性表现。在教学中默画训练对学生来说具有明显的思维强制性,在默画过程中迫使学生不得不去回忆、去概括、去摸索规律、去组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鼓励学生去尝试、去体会、去实验、去总结。

5、将东西方传统文化有代表性物件进行解构与重组甚至通过混搭来刺激设计灵感并赋予新的含义。古典油画与中国水墨画技法的结合,北京紫禁城与雅典卫城色彩类比,唐三彩、青花瓷的颜色与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借用,京剧脸谱上的高纯度、强对比配色方式与西方的版画与剪影寻找新的配色方案……在教学中重视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审美,积累设计灵感,增加学生艺术设计知识,拓宽设计思路,进行文化穿越,赋予物件新的内涵。

6、综合材料的训练与视觉传达。尽可能使用不同的材料、媒介,工具来表达对现实生活感知。对同一事物使用不同表现形式。同一主题内容变幻新的用笔方式。将物象进行抽象或意象化等。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去体会不同表现形式所带来的视觉效果差异,以及这种视觉差异所折射的心理联觉效应。

7、缺陷逆向思维法的训练。将缺陷转化为可利用的东西使其恰到好处的思维方法。如艺术家利用石材、木材等固有形态与纹理不露痕迹随类赋彩、随类赋形来化弊为利。在教学上老师提供一系列设计败笔,让学生重新整理展开想象用逆主流美流的方向去理解、去表现。

8、通过同构或置换、夸张、变形、抽象化联想以及象征意义来培养创造性思维。同构或置换就是把不同性质的单元形按照客观事物的属性和特征进行整体或局部性结合在一起,构成新的异样化的形象,以传达新的象征意味。当一个物体的使用功能完全丧失时,美的特质就游离出来了。如将桌子放在墙上,使用功能丧失,视觉特质就显现出来了。此外通过夸张、变形,拟人化、抽象化、几何化、自然物象人化,等方式用慨括的语言来表达事物。

艺术设计思维训练篇3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模式;创新

色彩构成是各大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指在二维的空间里探讨和研究艺术设计色彩元素的内在规律、形式美法则及构成原理,它对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启迪设计灵感,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色彩构成的教学,除了要让学生熟悉设计的色彩要素与基本技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设计的感知能力、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所以,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了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但反观以往各大院校色彩构成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着基础课程与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脱节,以至于学生在后期专业课学习时很难领悟到色彩构成的作用,只是机械盲目地重复包豪斯几十年以来不变的程式化练习。而这些枯燥的理论、练习和当今无数新鲜的设计的关系剩少。学了构成怎样才能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之中呢?这些问题都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去探索和解决,否则课程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为此,在多年的环境艺术专业教学中一直思考这样的问题,并在实践中进行一些改革尝试,力求探索出适合本专业特点的色彩构成教学模式,为学生在专业基础与专业设计之间构筑一座有机的桥梁,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的“科学性”和“合目的性”。

一、传统色彩构成教学模式的缺陷

我国各高校在色彩构成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许多教学理念和内容都得到了发展,但与其他设计课程相比,它的发展还是相对缓慢,传统的教学模式明显存在着缺陷。

(一)教师对基础教学和专业课程发展的相互性认识深度不够,只偏重对色彩构成课本内容的讲授,不注重与专业设计课程的联系,缺乏培养学生对色彩构成本质的认识、以及对平面形式美的表现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偏重于对色彩构成理论的经验认知,多采用模式化教学,教师讲授理论,示范技法,通过让学生做命题构成练习来巩固掌握。训练的内容多是书本知识的重复,这种方法虽有利于学生明确把握色彩构成的形式和积累构图经验,但亦会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对色彩元素语言的运用表达趋向同一,对形式美的感知力和创造性下降,作业相对程式化。同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大大降低,阻碍其审美能力的自我提高。

(二)在课时少、内容多的现实情况下,教师又要遵循构成课“把创造过程看得比结果更重要”的原则,布置大量作业,以巩固学生的掌握。这种基本功训练常因绘制费时使学生感觉迟钝。学生忙于描绘,没有精力研究色彩的形式美感和色彩在各大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应用,不能达到该课程开拓思路、丰富造型感觉的目的,使色彩构成越来越类似图案构成,影响了教学的拓展和深化。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一)合理安排色彩构成的教学内容

1.注重色彩构成形式与环境艺术设计思维的关联性

当今的环境艺术设计借助了强大的数字技术,设计的超群已经不再体现在技术的层面,而是思维的原创性上,因此应将色彩构成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不同的设计方案形式所蕴涵的设计思维与思维的训练上。如果仅仅将教学内容局限于本课程体系的色彩形态和构成形式问题的分析讲解上,势必使教学显得简单化、浅层化,失去了教学的目的与意义。所以,必须将不同的构成形式与环境艺术设计思维关联起来,使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形成内在的联系,消除两者之间的隔阂。例如,讲授色彩对比形式时,可以结合具体的景观设计作品,分析色彩对比手法有助于突出景观设计中的主体形象,有利于主题信息的传达,使设计主次分明。从而让学生明白色彩构成课程既是色彩与平面空间的形式探索,更是掌握设计思维的基础能力训练,以便他们更好地把握课程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2.重视传统文化艺术与色彩构成的关系

环境艺术设计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不仅改变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具有社会文化传播的隐形性。特别是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元素的提取必须传承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体现其民族的个性与特征。所以色彩构成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不能忽视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分析,学生的设计练习应尝试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同时,在我们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树立公正、客观对待东西方文化与艺术的设计观念。

3.强调理论知识的延生与拓展

色彩构成虽然突出的是它的实践性,概念、原理、知识在这门课或各单元中所占的课时比例相对比较少,但不能说学生因此可以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相关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每一门课程都有其自身的知识体系,环境艺术设计之间都存在内在的知识联系,所以在课堂设计训练之余,教师可适当布置一些课后思考题。比如:讲到色彩搭配构成时,要求学生作“比较色彩在东西方建筑中的表现”思考练习,促使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献,上网查阅一些课本以外的理论知识,在设计实践的过程中同步思考色彩元素运用的诸多问题。这样,不但加深了对本课程知识的理解,而且使知识得到了延伸与拓展。

(二)引导思维从具象到抽象的转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见到的河流山川、花鸟鱼石,都是以自然的、完整的形态呈现的。我们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评价也往往以自然界为鉴,用真实与否来评价优劣。基于这样的思维定式,在色彩构成的练习中,用抽象的色彩来造型,对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即使是艺术类的学生,因入学前长期从人物到静物按部就班的写生练习,使他们逐渐忽略了对色的本质认识,压制了他们创造能力的发挥。所以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具象向抽象转换,是教学的难点,也是以往教学的薄弱环节。教师用对比的方式给学生分析具象与抽象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特点及相对的存在性。指出抽象因素存在于所有的客观世界之中,对万物要用心灵去感受,通过对客观物象的观察、体验、领悟、想象,借助特定的色彩形式和技巧表达出来。因此色彩构成教学的初期阶段,应将重点放在对眼睛的训练上而不是对技术的应用上。通过循序渐进由简入繁,从理论分析再结合设计实践,以实现对色彩的表象再现到本质特征的准确把握,从对对象的选择与提炼到概括地抽象出对象的本质。

(三)加强创造思维的训练

色彩构成设计作为设计的基础训练,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设计应用能力,为环境艺术设计构思提供方法和途径。因此,我们要强调色彩构成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的色彩感官训练,提升审美能力的手段,而是实现设计目的,合理利用色彩元素的一种艺术观念和思维方式。

如何使设计画面具备美感,如何在平面上创造出有意味的色彩形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美的事物,并将这些事物用抽象的色块以及设计的形式法则创造性地进行设计表现。从而摒弃机械的模仿和简单的为练习而练习的思维模式。为将拓展设计思维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教学中将思维训练分别以“色的联想训练”、“色彩构成形式的创意训练”与“色彩主题性的设计训练”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在色的联想训练中,通过以自然色为特定元素展开设计联想,训练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色彩构成形式的创意训练,重在强调色彩构成是手段不是目的,学习不同色彩构成形式时,要求学生不能停留在对构成形式法则与表现技法的把握层面上,鼓励他们将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对现象的认识与理解,凭借不同的色彩构成形式进行设计表达,赋予色彩以意味。在色彩构成教学中引入色彩主题性设计的教学思路,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和强化设计思维的训练。如要求学生用色彩方式表达“最喜欢”和“最不喜欢”,还可增设表现色彩味觉联想的“酸甜苦辣”、“生命与死亡”等主题性较强的训练。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激发其创造性的发挥,又能加深对所学基本理论的理解与认识。在不同环节的训练中,必须注意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思维环境,鼓励并引导学生建立与众不同的观点,加强学生发散思维、联想思维、形象思维及批判意识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的思维能力。

(四)创建有效地评价机制

学生的设计练习是将色彩构成原理用于实践的设计中,是一个从理性到感性的思维过程。原理容易理解,但面对具体的画面时,原理对于他们而言仅是一个路标,怎么走却要靠自己。构思过程的艰难,色彩形态造型的不易,是学习过程中必经之路,也是由入门走向设计的途径。但现实情况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纯粹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做作业,辛苦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最终只是把重点放在绘画的精细度上,没有考虑自己在练习的过程中思考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收获,还存在什么问题,背离了教学的初衷。因此有效的评价机制,对教与学都非常的重要。首先,对学生作业质量的评价,应将重点放在“质”上。创意是“质”,形式美感是“质”,画面的工整性也是“质”,在评价时必须有所侧重。画面的工整性固然必要,因它直接影响到视觉观赏效果,但是,应给予那些有想法、肯钻研的学生以更多的肯定,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钻研热忱,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良性竞争环境。其次,学生作业评价应该是敞开式,让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主动认识自己的作业得失。通过多维的作业评析,有利于教与学的互动,有利于推动色彩构成教学的深入研讨。

色彩构成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综合创造力。只有在色彩构成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联性,坚持以创意为核心,以形象为依托,以法则为规矩的色彩训练,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不与实际运用脱节,把单调的基础课程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课程的教学目的,为学生今后的环境艺术设计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葳.思维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戴力农.室内色彩设计[m].辽宁:辽宁科技出版社,2006.

[3]约瑟夫·阿尔伯斯.色彩构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艺术设计思维训练篇4

一、字体设计中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1.创新思维的涵义

创新思维是指通过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不同于常规的思维,其本质就是突破传统,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创造出独特的、别具一格的、有现实意义的思维成果。而艺术作品的精髓就是在于创新和创造。每一个艺术作品,每一项设计,它的灵魂都是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这才是创新思维的真谛。字体设计作为艺术设计大军中的一员,创新思维是每一个即将进入这个行业的学生们应该具备的素养,其重要性是不可取代的,必须从学校开始抓起,重视创新思维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2.训练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

对于占据字体设计半壁江山的创新能力,在中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对创新思维训练加大改革力度。首先要制定科学的适应本校学生的教学目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纲领。但是具体的训练计划必须由各个教师根据本班的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切不可墨守成规、生搬硬套。在创新思维训练中重要的两点是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要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为大家引经据典,多举一些优秀的字体设计案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摆脱现有知识和传统观念的局限,突破固有模式,在设计时能有新想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逆向思维的养成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字体设计创新性的提高。逆向思维就是打破固有模式,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这样可以使学生创造出别具一格、完全属于自己的设计理念,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关于传统字体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创新性思维教学的训练

在传统的字体设计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都放在对文字结构和书写规律的掌握,一般都以拉丁字母和宋体、黑体为基本字体展开临摹练习。在课堂中教师一般只强调书写和作业的完成程度,仅仅是熟练地书写中外文各种字体。而对文字设计的创新性培养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仅仅是固有的大班教学及讲述课本内容。大多数中职学校关于字体设计创新思维训练的课程很少,甚至是没有。学校也并不重视对创新思维的训练,不将此作为教学重点。这种实践性、创新性的课程也难以进行教学评估和考核。因此很多学校仅仅是作为面子工程,敷衍了事,学生难以得到足够的创新思维训练。

2.创新性思维训练模式化、教条化

学生的创新能力不高,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条化和模式化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过程往往一成不变,仅仅是讲解书面知识或者是ppt,对创新性思维的训练模式化、教条化,以临摹为主,以书面形式作为考核标准。因此,很多学生习惯性地模仿教师或书本,整日埋头于大量的练习作业,这样长年累月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缺乏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许多教师的教案甚至几年都不变,如果教师是这样,那么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也就会逐渐降低。教师都缺乏创新性,学生又该如何提高创新性思维呢?

三、如何解决创新思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用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教学计划方面,学校应加大对创新思维的重视程度,增加创新思维训练的课程时间,进行多样化的训练。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将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有思维的碰撞,突破书本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课程考核方面,突破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多样化考核,例如可以以完整的字体设计作品作为考核内容,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理念,学生和教师共同评定考核结果。在讨论过程中可以促进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举办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性的设计活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动手能力,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让学生将创新思维从理论层面上升到实际操作,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创作。比如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校内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参加比赛,或者引导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大型设计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可以加强不同院系甚至学校之间的文化交流,举办各种艺术设计、文字设计展览,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其创新能力。

2.将字体设计与其他创意相结合

将文字设计与图形创意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文字的前身就是图形,最早的文字就是象形文字,而图形又比文字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和想象空间。因此将文字与图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创造能力,还可以将图形的创意运用于文字中,突破文字本身的限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让文字不仅仅是作为记录、传递信息的工具,而将它们赋予新的艺术含义,创造出更具有突破性的文字设计。将文字设计与其他设计相融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们意识到,文字设计并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作为艺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与平面设计、包装设计等相结合才能表现出它的灵魂精髓。很多艺术形式都是由文字演变而来,文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因此我们将其他艺术和文字艺术融合,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作潜能,就可以创造出更具有艺术性的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社会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四、小结

艺术设计思维训练篇5

【论文摘要】现行设计基础课程,以素描、色彩、色彩构成课为例。教学内容与方法, 在形式上仍强调造型、技法与单一的色彩配比规律,一定程度上不能承担起全部教学功能。文章提出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教学过程中对“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的认识与体验为中心,并结合现代科技技术的渗入为先导使学生对造型与技法、及色彩的认识上升到艺术审美的高度;同时能够把握和认识学习的方向。由此挖掘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所能承载的全部教学功能。 

 

一、艺术设计基础教育课程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已经达到1400多所,每年毕业生数量约10多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发展数量,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人才引起了我们的思索。我们一定要根据各院校特点,利用丰富的艺术资源,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本身的整体素质的培养,突出实验性与前瞻性。学生真正要适应社会,真正培养的实际上是他的心理要适应社会,而不是技术要适应社会,技术要高于社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几门基础课——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往往抹煞了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和培养有较强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有前瞻性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这层功能。三门课程的教学实验改革,各校唯一的共同点是都强调造型和技术能力的培养。除去这两点外,还应教什么,目的何在?我认为这才是真正解决现存问题的关键。什么才是高于单一课程,贯穿艺术设计教育的本源问题?毋庸置疑,是艺术审美。艺术审美引领着艺术设计教育中一切要素的走向。所以,深刻意识到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课程除却造型、技法以及单一的色彩配比以外,还能通过“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给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最直接的艺术审美训练的平台。而恰恰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艺术思维与表现能力的高低,对能否实现现时代设计教育的目的与要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三门基础造型课程,在全国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体现为两大倾向:一种是强调“设计性”、理性化的教学,其弊病是缺乏对学生艺术审美修养的培养,容易养成学生肤浅的形式主义观念和漠视设计艺术性的匠人品位,对学生造型创新思维的培养仅停留在空洞的形式层面。二是脱离设计特殊性,强调造型表现的技术性,造成学生思维禁锢,审美僵化,使之较难与后续课程链接。两种倾向都容易导致课程内容偏缺与方法盲目。 “艺术视觉思维的训练”“艺术表现语言的审美体验”往往被忽略掉,恰恰这是设计专业学生理解设计与技术的关系、设计与艺术的关系、艺术设计与社会的关系的桥梁。这也理应是这些基础课课程所要承载的教学内容,而并非要到进入设计专业课程后才要做或才能做到的事。 

 

二、领会艺术的思维与表现 

 

世界上极具前卫地位的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的研究生说:“花了这么多钱和时间,我们学到了如何思想。”这反映出美国艺术教育的重点是突出观念和思维,这也是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的重点。如何训练学生学会思想,成为西方现代艺术教育者研究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 90年代开中国艺术教育界也因此开展了系列学术争鸣。中央美术学院由周至禹教授领军,率先对本部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并已成体系。强调设计的学科特点,围绕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组织课程的建设。 

众所周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现代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设计教育,是极其强调“思维训练”的。而设计基础课同样强调“思维”训练,不同的是根据课程特点,偏重于对“艺术的思维”训练,而且是在“艺术的表现”过程中去领悟,以达到教学目的。整个过程中“艺术的”这个前缀非常重要,因为在整个设计教学体系中,没有哪门课能如此直接地把学生领入与 “艺术表现语言”对话的语境,并让学生迅速进入“艺术思维”的状态。在此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审美广度与深度的引领,很容易让学生步入一个全新的艺术审美高度,学生对造型以及 

技法的理解不再是概念化的,而是个性化的。最终,达到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的全部教学目的。

三、教学的具体内容与方法 

 

1.在“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的体验过程中,强调艺术审美素养的训练。审美的觉悟需要通过感官对环境和客体的体验、思维对视觉的想象,最终由手准确地在载体上表达出来,观看、想象和构绘三者构成了视觉思维的全过程。根据所授基础课程的自身特点突破传统设计基础教学的单一思路,强调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艺术与设计双重性,建立合理的教学目的、课程内容,以及与后续设计课程之间的良好衔接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在掌握具象和抽象造型规律的基础之上注重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的培养、艺术视觉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艺术语言表现规律的体验,并通过基础课学习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造型与色彩之间的高级和谐。最终实现学生艺术视觉洞察力与艺术思维创造力以及艺术语言表现力的和谐进化。 

2.从目标式教学转型为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解力、领悟力及艺术个性和创造力。周至禹教授在中央美院设计系实验教学丛书《过渡——从自然形态到抽象形态》中写道:“重要的仍然是过渡过程中的思维训练,用脑画画,启发心智,用创造性的设计思维探索造型要素的各种可能性,其意义甚过了局部作业的完整性。” 

传统基础课是目标式教学方式,有碍学生感性认知的发生、发展。另外,主观心理色彩研究是色彩构成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往的教学实践,主要以手绘形式表现“色彩联想”和“采集重构”作业。其训练的单一性很难完成学生对色彩的真实感受和更高级透彻的理解。而“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看重教学中的过程,对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启发视觉洞察力、开拓视觉思维想象力、体悟艺术表现语言这些阶段过程性课题实现的。异是萌发学生艺术个性和艺术创造力的原动力,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及创造力。 

显然,培养学生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社会责任感,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德)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杜定宇 译 世界图书出版司 1999.6 

[2](英)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林鹤译 三联书店 2001.12 

[3]视觉同盟网.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大型系列访谈专题, 2006. 

艺术设计思维训练篇6

【论文摘要】现行设计基础课程,以素描、色彩、色彩构成课为例。教学内容与方法,在形式上仍强调造型、技法与单一的色彩配比规律,一定程度上不能承担起全部教学功能。文章提出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教学过程中对“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的认识与体验为中心,并结合现代科技技术的渗入为先导使学生对造型与技法、及色彩的认识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同时能够把握和认识学习的方向。由此挖掘出专业基础课程所能承载的全部教学功能。

一、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现状

“据不完全,中国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已经达到1400多所,每年毕业生数量约10多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发展数量,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人才引起了我们的思索。我们一定要根据各院校特点,利用丰富的艺术资源,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本身的整体素质的培养,突出实验性与前瞻性。学生真正要适应,真正培养的实际上是他的要适应社会,而不是技术要适应社会,技术要高于社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几门基础课——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往往抹煞了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和培养有较强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有前瞻性及较高的艺术素养这层功能。三门课程的教学实验改革,各校唯一的共同点是都强调造型和技术能力的培养。除去这两点外,还应教什么,目的何在?我认为这才是真正解决现存问题的关键。什么才是高于单一课程,贯穿艺术设计教育的本源问题?毋庸置疑,是艺术审美。艺术审美引领着艺术设计教育中一切要素的走向。所以,深刻意识到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课程除却造型、技法以及单一的色彩配比以外,还能通过“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给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最直接的艺术审美训练的平台。而恰恰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艺术思维与表现能力的高低,对能否实现现时代设计教育的目的与要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三门基础造型课程,在全国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体现为两大倾向:一种是强调“设计性”、理性化的教学,其弊病是缺乏对学生艺术审美修养的培养,容易养成学生肤浅的形式主义观念和漠视设计艺术性的匠人品位,对学生造型创新思维的培养仅停留在空洞的形式层面。二是脱离设计特殊性,强调造型表现的技术性,造成学生思维禁锢,审美僵化,使之较难与后续课程链接。两种倾向都容易导致课程内容偏缺与方法盲目。“艺术视觉思维的训练”“艺术表现的审美体验”往往被忽略掉,恰恰这是设计专业学生理解设计与技术的关系、设计与艺术的关系、艺术设计与社会的关系的桥梁。这也理应是这些基础课课程所要承载的教学内容,而并非要到进入设计专业课程后才要做或才能做到的事。

二、领会艺术的思维与表现

世界上极具前卫地位的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的研究生说:“花了这么多钱和时间,我们学到了如何思想。”这反映出美国艺术教育的重点是突出观念和思维,这也是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的重点。如何训练学生学会思想,成为西方现代艺术教育者研究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90年代开中国艺术教育界也因此开展了系列学术争鸣。中央学院由周至禹教授领军,率先对本部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并已成体系。强调设计的学科特点,围绕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组织课程的建设。

众所周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现代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设计教育,是极其强调“思维训练”的。而设计基础课同样强调“思维”训练,不同的是根据课程特点,偏重于对“艺术的思维”训练,而且是在“艺术的表现”过程中去领悟,以达到教学目的。整个过程中“艺术的”这个前缀非常重要,因为在整个设计教学体系中,没有哪门课能如此直接地把学生领入与“艺术表现语言”对话的语境,并让学生迅速进入“艺术思维”的状态。在此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审美广度与深度的引领,很容易让学生步入一个全新的艺术审美高度,学生对造型以及

技法的理解不再是概念化的,而是个性化的。最终,达到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的全部教学目的。[1]

三、教学的具体内容与方法

1.在“的思维与表现”的体验过程中,强调艺术素养的训练。审美的觉悟需要通过感官对和客体的体验、思维对视觉的想象,最终由手准确地在载体上表达出来,观看、想象和构绘三者构成了视觉思维的全过程。根据所授基础课程的自身特点突破传统设计基础教学的单一思路,强调基础教学的艺术与设计双重性,建立合理的教学目的、课程内容,以及与后续设计课程之间的良好衔接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在掌握具象和抽象造型规律的基础之上注重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的培养、艺术视觉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艺术表现规律的体验,并通过基础课学习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造型与色彩之间的高级和谐。最终实现学生艺术视觉洞察力与艺术思维创造力以及艺术语言表现力的和谐进化。

2.从目标式教学转型为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解力、领悟力及艺术个性和创造力。周至禹教授在中央美院设计系实验教学丛书《过渡——从自然形态到抽象形态》中写道:“重要的仍然是过渡过程中的思维训练,用脑画画,启发心智,用创造性的设计思维探索造型要素的各种可能性,其意义甚过了局部作业的完整性。”

传统基础课是目标式教学方式,有碍学生感性认知的发生、发展。另外,主观色彩研究是色彩构成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往的教学实践,主要以手绘形式表现“色彩联想”和“采集重构”作业。其训练的单一性很难完成学生对色彩的真实感受和更高级透彻的理解。而“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看重教学中的过程,对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启发视觉洞察力、开拓视觉思维想象力、体悟艺术表现语言这些阶段过程性课题实现的。异是萌发学生艺术个性和艺术创造力的原动力,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及创造力。

艺术设计思维训练篇7

【关键词】构成形态空间创意思维

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在以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创新成为发展的核心。创意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以及日常生活中,各行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而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设计教育的重点。在高职高专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注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尤为重要。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创意思维的重要性

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形式的协调统一,具有独创性。在各类环境艺术设计之中创意思维充分得到体现,它赋予作品本身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给人亲身体验的视觉享受和精神上的享受。无论是以时代和社会的价值观来衡量,还是从市场竞争的发展方向来看,创意思维在现今社会的重要性已经获得共识。对环境艺术专业而言,创意思维能高度提升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在创意思维与设计理念之间形成一种价值体系。空间的想象能力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能力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设计教育的重点,因此空间思维训练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项非常重要的培训方向。

当前在国内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崇洋媚外,盲目抄袭”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这种以追求快速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行为势必会造成“千城一面”的局面。建筑设计在历史的长河中应当不断地博采各类艺术之精华,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实现自我突破发展,创意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该表现出其独特的个性,如“国际主义”风格的出现是对“古典主义”风格的颠覆和修正,这些尝试和突破离不开创意思维的主导,使建筑摆脱了古典风格如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固有的繁杂、奢华的装饰,回归到建筑的最原始的本质需求,即强调功能性设计,形式上则主张“少就是多”,色彩简洁醒目,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构成方整的建筑形体,这种内部空间布局的合理以及外在形式的简洁,无疑是对古典建筑至高无上的压迫感的一种颠覆。

二、空间思维教学改革的方法与途径

(一)优化教学环节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涵盖众多的艺术门类,尤其需要具备较强的空间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刚进学校的新生而言,正处在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过渡阶段,在空间认知的起始阶段,学生会有段不适应期,互动往往达不到预期规定的要求和效果,因此要培养和构建他们的空间观念和基础设计理论,必须通过一系列基础课程来实现。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设置一门新的课程来衔接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主要训练学生的空间美学感受及空间思维。在本课程中融入建筑美学、平面和立体构成、图纸识读、模型制作表达等多方面的知识,是一门主要强化空间思维训练的课程,此课程我们命名为“空间设计”,安排在绘画基础、制图、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环境艺术初步课程之后,专业设计课程之前。此课程作为设计构成基础到空间设计的过渡课程,对建筑空间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强化二维到三维空间思维能力的训练。

(二)创新教学内容

对于一年级的新生来说,虽然在前期的课程中已学过绘画基础、三大构成等设计基础知识,但进入到专业初步设计时仍会手足无措,把以前的基础设计知识抛得一干二净,出现前后课程之间的知识出现断层现象,因此新设置的空间设计课程就是将前面的基础课的知识加以巩固、学以致用。为达到此教学目标,课程内容选取的重点紧紧围绕构成在建筑空间中的运用、对空间形态的分析和理解、空间尺度观的建立等方面展开,把形式、空间和秩序的理论知识以建筑形体和空间为媒介来实现。

前期所学的三大构成课程主要注重形态、造型能力方面的训练,而我们新设置的空间设计课程,侧重于空间形态的组织关系和表达方面的训练,强调在对空间形态基本理论知识理解的前提下进行空间组合。在课程训练中尤其注重既把前面所学的构成理论在相应的空间设计中去运用,又将后面设计课程所需知识点提前灌输。让

生通过直接地对现有建筑空间进行分析,从中提炼出其所运用的主要构成元素,这就与前面所学的三大构成课的知识取得联系,教学体系上形成理论到建筑空间载体再回到理论的教学顺序,使前面相关理论认识真正回归到本专业,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三、空间设计课程的实践探索

(一)强化构成基础与专业学习的衔接

现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依然作为主要的设计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创意设计思维和设计语言的重要课程。三大构成的内容紧密相连、互相渗透,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但是在后期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并没有将前面的构成课所学的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其设计中去,因此在具体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如何避免前面学习的构成基础与后续的专业课程出现断层,强化构成基础知识在专业课程的运用与转化,才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只有二者之间很好地过渡衔接,才能真正发挥出构成教学的基础性作用,真正适应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要求。

空间实际就是一个个形状不同的盒子,把限定空间的要素称为界面。由于界面有形状、比例、尺度、材质和样式等的变化,从而造就了建筑内外的功能与风格的各异。空间创意设计就是将这些空间中的体块、界面等基本要素按照秩序进行组织,通过对形态元素进行轴线、对称、等级、基准、韵律等的空间秩序的编排,使其具有主次分明和空间节奏的设计整体。在实际教学中要解决的是如何将所学的这些构成方法用到实际空间中去,这也是难点所在,在环境艺术教学中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围绕建筑空间这个核心,理解空间的概念,分析空间之间相互的关系及限定手法,如空间组合关系的训练:线式组合、辐射式组合、组团式组合、网格式组合等,再如空间次序的训练:轴线、对称、等级、基准、韵律等,以模型制作的方式呈现和表达空间的关系,并能直观体会构成在实际空间中的具体应用,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在构成形态语言与空间设计之间架起一座互通之桥。 (二)课程的实施过程

空间设计课程的作业训练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需要快速、大量地做一些基本空间关系的训练,从单体构成、空间关系、空间组合、空间次序等几个方面强化训练前面构成课所涉及的基础知识,采用模型体块制作的方式呈现,这样会更加直观,便于观察和理解形体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更能理解构成规律在空间中的视觉感受,这个阶段的练习主要强化空间关系,并不要求引入功能的概念。第二阶段的训练是从自己身边熟悉的建筑空间中寻找构成要素,提取出该设计所运用的具体空间关系以及空间组合的手法。通过自己亲手制作模型的方式对建筑空间进行设计剖析,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构成原理在实际设计对象之间的具体运用。第三阶段则要求运用空间构成的手法做一些尝试:首先自己制作一个二维形状,然后再用这个二维形状围合成一个三维体,最后将这个三维体按照一定的空间次序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形态,营造出具有构成规律和空间变化的开放型空间。这是一个从抽象二维形状到现实三维空间设计的过程,一方面提出运用空间构成要素的要求,要求学生结合空间想象,将形态构成原理融入设计形体;另一方面在空间尺度上做限定,规定最终空间体实物高度不超过6米,其通道、门洞等应满足人的通行尺度。通过以上阶段的训练学习来培养学生的空间创新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空间创意的学习兴趣,在今后专业课程设计中起到重要作用。

结语

高职的环境艺术教学过去片面强调绘制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空间设计思维的训练,导致学生在空间创造性方面存在不足。空间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和纽带。通过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学生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感悟、理解来提高自身的空间造型及审美能力,通过分析优秀实际作品得到借鉴,把对空间认知从感性的直观感受变成理性的分析,为初学设计者树立对空间的正确分析方法及提高审美素养。

(注:本文系2011年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高职环境艺术专业教学中创意思维培养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g201115.)

参考文献:

[1]梁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空间思维能力训练的实践探索[j].大众文艺,2012(09).

[2]孙斌.谈环境艺术设计

中的创意思维[j].中外建筑,2007(01).

[3]邓宏.建筑专业构成设计课程教学探索[j].装饰,2009(03).

艺术设计思维训练篇8

【关键词】创新思维;平面设计;能力训练

一、深刻认识创新思维对平面设计作品的影响

创新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加上合理的想象,产生新思想、新观点的思维方式。一件设计作品的优劣从某种角度来说是设计思维深入程度决定的,自己作为大学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平面设计课程的学习中,时常在做东西的过程中,往往是形式意味太重,创造意味不强,这种现象体现在专业设计中尤其明显,其中原因我感觉主要是自身忽略了对自身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对于专门学习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有一个清新的认识,要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必须要有不断求新求异,借鉴和汲取他人优秀的成果和营养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充分认识到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完成专业学习任务。

二、对提升自我创新思维能力的思考

对于创新思维方法如何培养和运用,如何使自己的设计具有时代美感?如何创造出有创意的作品?如何在设计中创造出“有意味的形式”?这应是我们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应该时时思考的问题。创新思维是智能发展的高级形式,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平面设计人才须从创造性思维培养入手,运用恰当的方法,加强对自身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性思维的训练。

一是灵感思维训练。灵感思维是平面设计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形式。在创作活动中,人们潜藏于心灵深处的想法经过反复思考而突然闪现出来,或因某种偶然因素激发突然有所领悟,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各种新概念、新形象、新思路、新发现突然而至,犹如进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这就是灵感思维。在西方,灵感思维又称“魔岛理论”,灵感的出现是思维过程中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是智力达到一个新层次的标志。

通过训练自己的灵感思维就是要学会及时准确地捕捉住转瞬即逝的创意火花,不放弃任何有用的、可取的闪光点,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火星也要牢牢地抓住,这颗小小的火星很可能就是足以燎原的智慧火花。在许多艺术家的创作设计生涯中都有这样的体验。平面设计中灵感思维的训练要求我们尽量的学习文化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对知识的广泛涉猎和对专业的专注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前者是灵感和表现方式的源泉,后者是工作的态度。好的设计并不只是图形的创作,是综合了许多智力劳动的结果。涉猎不同的领域,担当不同的角色,可以使我们保持开阔的视野,可以让设计带有更多的信息,而产生好的“意念”,好的意念需要培养和时间的孵化。设计还需要开阔的视野,使信息有广阔的来源,触类旁通是学习平面设计的重要特点之一。[1]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大脑就好像是浮在大海上的冰山,海面以上为显意识,海平面以下为潜意识,而灵感思维的产生就是潜意识被重新刺激产生的。所以说灵感出现的机遇对每个人是公平存在的,灵感就在每一个人的身边。尽管它有时是稍纵即逝,甚至令人百思不解,难以捕捉。那些努力追求、刻意进取、随时留意并敏锐地感觉、捕捉到灵感的人是成功的典范。培根说:“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不停的思考、努力的探索,为艺术创作中灵感的出现铺平了道路,因而灵感始终是那些勤于思考的人。

二是独创性思维训练。设计的创新思维离不开想象,所谓想象是对已有的感性形象进行分析综合、提炼、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运用创造想象的构思常常具有独创性、新颖性,更具有艺术的生动性和感染力。[2]独创性要求艺术家在艺术思维中不顺从既定的思路,采取灵活多变的思维战术,多方位、跳跃式地从一个思维基点跳到另一个思维基点。思维空间的基点,代表着一个个思维的要素,如在视觉艺术创作中需要考虑的风格、流派、色彩、图案、题材、材料或肌理等。多一个思维的基点,就多一条创新的思路,艺术家要从众多的思路中寻找出最新、最佳的方案。标新立异的视觉艺术思维训练强调个性的表现,任何艺术作品,如果没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则容易流于平淡、落入俗套。特别在这种信息传递高度发达的社会,个性表现是平面设计的生命力所在。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到受众的眼球,达到传达信息引起受众关注的效果。充分的个性表现属于个体及其对象,在于艺术创作的具体性、独特性和自由发展的意识。艺术创作的审美需求是不可重复的。对于同一个艺术形象,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各自都有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出人们的个性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平面设计学习过程当中把自身看成是有独特内心世界和巨大生命潜能的个体,重视和鼓励自身大胆求异、质疑探索,积极提出新思想、新方法,努力让我们成为科学知识的“再发现者”。有学生提出,由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始,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情境和活动,使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得以充分释放,这是教学的真正生命活力所在。[3]另外,训练自身的独创性思维,一定要克服习惯,就是克服旧的思维定式,打破创造思维障碍,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反观我们学生的平面设计作品为什么没有创意,就是因为没有独创性思维的习惯,没有克服习惯的思维定势。平面设计作品是靠视觉进行传达的,所以平面设计作品的终极目的就是传达,即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视觉符号,平面设计的作品有没有独创性,能不能吸引别人的眼球主要在于转化过程上是不是克服习惯思维定势,用独创性的眼光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象的图形。

三是求同与求异思维训练。艺术的求同、求异思维,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以人的大脑为思维的中心点,思维的模式从外部聚合到这个中心点,或从中心点向外发散出去。以此为基础,又引申出思维的方向性模式,即思维的定向性,侧向性和逆向性发展。对于艺术的思维形式来说,这几个方面都是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重视培养自身了解、掌握并有意识地进行这种思维方法的训练,有利于在现代艺术创作中充分开发艺术潜力,提高视觉艺术思维的效率和创作能力。

求同思维就是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感知到的对象、搜集到的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聚集”起来,探求其共性和本质特征。求同思维的运动过程中,最先表现出的是处于朦胧状态的各种信息和素材,这些信息和素材可能是杂乱的、无秩序的,其特征也并不明显突出。但随着思维活动的不断深人,创作主题思路渐渐清晰明确,各个素材或信息的共性逐渐显现出来,成为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具有共同特征的要素,焦点也逐渐地聚集于思维的中心,使创作的形式逐渐地完善起来。

求异思维是以思维的中心点向外辐射发散,产生多方向、多角度的捕捉创作灵感的触角。我们如果把人的大脑比喻为一棵大树,人的思维、感受、想像等活动促使“树枝”衍生,“树枝”越多,与其他“树枝”接触的机会越多,产生的交叉点(突触)也就越多,并继续衍生新的“树枝”,结成新的突触。如此循环往复,每一个突触都可以产生变化,新的想法也就层出不穷。人类的大脑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就是依照这种模式进行思维活动的。人们每接触一件事、看到一个物体,都会产生印象和记忆,接触的事物越多,想像力越丰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这种思维形式不受常规思维定势的局限,综合创作的主题、内容、对象等多方面的因素,以此作为思维空间中一个个中心点,向外发散吸收诸如艺术风格、民族习俗、社会潮流等一切可能借鉴吸收的要素,将其综合在自己的视觉艺术思维中。因此,求异思维法作为推动视觉艺术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动力,是视觉艺术思维的重要形式之一。

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是视觉艺术思维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创作思维过程中,以求异思维去广泛搜集素材,自由联想,寻找创作灵感和创作契机,为艺术创作创造多种条件。然后运用求同思维法对所得素材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判断等,从而产生正确的创意和结论。这个过程也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的,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求异―求同―再求异一再求同,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从而产生新的认识和创作思路。

总之,平面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课程,和包装设计、标志设计、书籍设计等,都属于视觉传达设计的范畴。但就其思维方式来说,运用的都是一套系统化的思维方法,题材的变换只是表达主题的不同,设计元素运用的差异,但其本质是相同的,即创新思维的方式和过程是相同的。所以在平面设计专业学习中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不断开发自身创造性思维,培养自身的创造能力,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张冲.创意思维和设计[J].美与时代,2005,(4):53.

艺术设计思维训练篇9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图形创意课程设计

在我国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教育初建阶段,人才培养定位模糊,许多高职的艺术设计专业还沿用本科艺术院校的课程体系及教育模式,重视基础能力时,却忽略了实践环节。基础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导致学生无法将基础课所学的知识熟练运用到后续设计课程中。随着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逐渐发展,各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日益明确,课程的设计也更需要具有高职特色。

图形,是所有能够利用来产生视觉图像并转为信息传达的视觉符号,是由绘、写、刻、印以及现代电子技术、摄影及处理等手段产生的能传达信息的图像记号。图形是说明性的图画形象,是为了向别人阐释某个观念或传达某种内容的视觉形象。创意,创造意识或创新意识的简称,它是指对现实存在事物的理解以及认知,所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抽象思维和行为潜能。图形创意是指以图形为造型元素的说明性图画形象,经一定的形式构成和规律性变化,赋予图形本身更深刻的寓意和更宽广的视觉心理层面的创造。图形创意是图形设计的核心,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图形创意》课程是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里一门非常重要的设计基础课,是职业能力课程中的职业通用能力课程,通常也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旨在通过大量的思维训练和图形训练有效的解决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创意问题,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思维创造能力以及造型表达能力。这门课不仅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创造了一个开放式的思维过程,为后续的设计课程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对于课程训练的设计,重在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认识、分析、理解事物并能熟练准确地运用图形创意的方法来传达特定的信息。

本文主要总结以下三点教学方法。

1抓实基础,循序渐进

课程的设置主要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对应的职业领域,着眼于训练学生的创意思维,运用大量有针对性的练习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重视学生的思维深度,由此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思维创造能力以及造型表达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在有限的课时训练里掌握课程内容,提高职业能力,根据学情,以实训为切入点将课程设计为图形创意概述、图形创意思维方法、图形创意设计方法、图形创意程序、图形创意应用五大模块。

课程初始阶段,通过讲授图形的定义、发展、语言特征以及图形在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认识图形。再通过案例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何为创意,何为图形创意。在“图形创意思维方法”阶段,讲理论知识与头脑风暴训练相结合,通过一系列小游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巩固知识点,开发思维。“图形创意设计方法”和“图形创意程序”则是为后续课程服务,由基础训练,逐渐转变为项目训练,模拟平面案例,将理论知识与技能有效运用到设计项目中。最后通过系统的分析“图形创意应用”方法,让学生学会详读案例,对本课程知识点再做巩固。

2案例新颖,灵活授课

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寻求视觉传达的独创性,采用创新教学手法,以实践项目推动教学。授课过程中,除了运用多媒体课件分析优秀习作图例外,还把运用了图形创意手法制作的国内外优秀的设计案例进行展示、讲解、赏析,让学生以创造性思维为先导,寻求独特,新颖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

在课程介绍时就用生活中常见的有趣的图形创意案例吸引学生,以独具匠心的画面、新异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大家觉得这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课程。摆脱传统单一讲授方式的束缚,将理论讲授,作业练习与思维训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授课氛围中开拓视野,寓教于乐,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因为“灵活的大脑”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

3落实课程,多样考核

课程考核采取的是平时作业、考勤和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作业不仅是纸质的练习,还包括学生在思维训练中的表现。考试则是将实际案例与课程有效结合,综合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是否能灵活运用表现技法。通过各种有趣的训练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形成良性的学习习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毕丹,杨智,艾青.图形创意[J].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

[2]杨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图形创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2第09期:156-156.

艺术设计思维训练篇10

关键词:思维训练技法表现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J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1

手绘技法应具有艺术性与设计思维的统一性新认识,好的创意+完美的技法=优秀的设计作品。这在国内外很多优秀设计大师的设计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他们对创意和技法的表现都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去考虑。设计表现,是设计人员运用各种媒介、材料、技巧和手段,以一种生动而直观的方式说明设计方案构思,传达设计信息的重要工作。也是设计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表现是整个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设计表现技法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因此,深入研究手绘技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图形创意课程思维训练方面结合的新观点,对其进行调整和改革是意义重大的。

图形作为创造视觉形象的主要语言,广泛运用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中,它的时代性、功能性、审美性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图形创意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有效手段。主张在图形创意教学中从想象、联想、求异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入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视觉艺术思维能力。在商业活动中,图形可以把承载的信息准确传达给消费者,同时又能推广商业活动,塑造企业形象。设计师在图形设计中运用有效的思维方式,对图形进行有内涵、有深度的研究和挖掘,就能充分发挥图形视觉语言,有效地传播信息。运用图形创意中的思维方法是保证图形设计成功的前提。

表现技法课的直接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表现技能,它本身不是单纯的绘画,应积极引导学生认识表现图与设计创意的密切关系,从更高的角度对待所表达的每一个创意,使学生达到艺术表现与设计思维的互动,从而培养学生两方面能力的统一。艺术表现首先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绘画、透视、组织、观察能力,具有图形语言表达的素质。其次要具有自身的文化与修养,这样才能更具艺术感染力,使观者更为亲近。设计出来的作品才能更生动更具有心理感染力。设计思维是依赖于手和大脑的结合来实现的,人们在设计构思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比较、推敲和修改,使抽象的思维逐渐成为具体的、可视的对象、然后手绘表现出来。艺术设计手绘表现技法课除了使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还善于在教学中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整合来参与创作。培养学生准确的读图和作图能力较强的造型能力和控制画面的能力等方面,帮助学生有效地整合知识,参与手绘创作,这将贯穿于手绘技法课学习的始终。

创意图形是设计师思维的图形化表现形式,它需要设计师优秀的联想与想象能力,这些都是构思过程中对视觉形态表达图形化的重要的思维活动的结果,也是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方法上给学生提供某些设计上的启发空间,鼓励学生改变定向的思维方式,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同样的问题,甚至是不同的价值观或表达诉求,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过程,达到思维训练目的。然后通过简笔画的形式把创意表现出来,达到图形思维训练的目的。可见,训练方式能使学生在注重思维学习的同时,也需要设计者手绘的表现能力。由此可见受绘技法课程对创意表现的重要性,和相互依存的特点。但是目前我们大多数艺术院校的图形创意课程只注重思维的训练忽略了技法表现对设计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的调整。

第一,手绘技法教学要理论联系实践的新认识。教学是一个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同时也是创造力培养的过程,设计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完成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设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建立,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基础,它所建立的实习工厂、实验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与市场紧密结合。表现图技法课教学,不能脱离设计实际,其实它和设计教学一样,不能脱离生产实际和市场实际。那种认为表现图技法教学仅是单纯的技法教学或表现图仅是照搬设计图纸的看法是不正确的。要使学生懂得,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了解生产(施工)和市场来实现的。所以对图形创意课程来说我们需要注重思维和动手表现的双修,这样才能设计出更生动和感染力的设计作品,达到设计思维和技法表现的融合。

第二,课程设置上的新认识。在以往设计课程的课程安排上,都是以集中的周课时上课,这样的好处在于学生能系统地得到专业的传授,但是我认为在表现技法的课程设置上应作以调整,把周学时调整为学期制,这样使学生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都能得到手绘技法的训练。除了把表现技法课程应用于图形创意课程之中还可以在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标志设计都注重技法的表现。

手绘表现技法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程式化和开放化的统一体,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勇于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从教育模式的创新入手,摒弃盲目临摹,突出创新精神的培养,提倡举一反三和逆向思维,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设计人才。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与时俱进地对课程进行有机的调整,才能真正体现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形成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