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精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6:49

儒家思想的精髓篇1

【关键词】儒家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现实

从春秋到现代,儒家思想历经千年,贯穿于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裨助我们处理现实生活的种种矛盾。儒家哲学义理中蕴含着对终生教育的价值观、人生历练与处世修养等方方面面,裨助我们找回原有的“仁爱”、“忠恕”的纯洁心灵与善良的“自性”。儒家思想的超凡脱俗与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助推我们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挖掘儒家思想包含的深邃的教育理念与哲学义理,即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行,解决社会道德问题更为迫切,急需借鉴儒家思想的至正至刚之气处理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

一、儒家道德思想精髓的内涵

管窥儒家“经世致用”的观点,充斥着对“仁善”的道德向往,在一定程度上裨助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儒家思想中的“圣贤人格”、“自强不息”、“见利思义”以及“以和为贵”,对裨助处理社会道德问题以及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中充斥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执干戈以卫社稷”以及“天下为公”的儒家言论,裨助我们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物质欲的泛滥,无疑儒家忧国忧民的道德境界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强民众的国家民族意识。儒家认为,只有具备了超凡脱俗与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面对外在的威胁与物质诱惑,才能达到处之泰然、镇定自若的高贵情怀。儒家道德思想认为若想真正的把握和领悟“德”的内涵,必须从道德的根源性开始。儒家认为道德的根源在每个人所固有的“仁心”,即认为“仁心”是人性所固有的。“为仁由己”的儒家认为学者必须先识仁才能在求知、做人、处事上有所依据,具有“依于仁”的完美性格才能成为国家栋梁。以道德伦理为根基的儒家思想建立在“仁”之上,“下学而上达”的教育思想充斥着科学内涵。儒家“以义为上”的义利观对物欲泛滥的现实社会是正确的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良药。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迷失在物质的洪流之中,部分人一味地追求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内心毫无国家民族的责任之感,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对儒家这种崇高义利观的弘扬,在一定程度上裨助当代青年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以致形成“至贤至圣”的理想人格。从切实问题入手“问仁”的儒家思想,避免了空谈道德理论,具有极为重要的道德实践意义。“忠君爱国”与“忧国忧民”的儒家思想具有着崇高的道德境界,吸取儒家这种高度的国家民族责任感与爱国意识,对于裨助我们处理社会道德问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中至贤至圣的道德追求的现实意义。以“仁”为主体的“修身、齐家、治国”,是儒家道德的政治的实现路径,追求整体的和谐。我们只有树立至高至上的道德追求以及提升我们的心理思维,才能构建新的行为方式裨助社会风气的改变。儒家伦理实践在于自觉反省,保证本心良知。儒家认为“仁”是内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是一种无待外求的“本性”东西;“仁”是本心善性,必须透过人的自觉呈现,而后乃能透显它超越而客观的现实意义。儒家把道德行为划分作初级和高级道德两种发生模式:根据不安之情引起心理效应,作为内在说服和根据,推动初级道德行为的发生;通过学习培养道德理性作为外在说服和根据建立高级道德行为的动机。个人从高级道德做起,必然得到他人以初级道德的回报,这种至贤至圣的道德追求也是个人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儒家点出的“仁”,意指人都可以“克己复礼”与“反求诸己”,道德原则不是依据形式逻辑的规则去考核,而是依据反省自觉中的存在实感,因此,自我就可以做主地从事道德实践,以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理想人格。这种实践将带来全面的存在性和终极性的自我转化,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儒家所强调的个人对他人念恩和善行实践的动机和反省批判的能力的“观功念恩”的教育思想,对于裨助当代青年人格的完善、情义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亦是一种新的道德疗法。儒家教育思想精髓的现实意义。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包含天人合德为理想,以仁义内在为动力来唤醒人的纯真本性,并从具体之生活来落实道德的实践,在实践当中亲自去体会,亲自去验证道德,以德行之自觉为进路来达到良知之自由。在如今高校只重视对学生道德理论灌输而忽视道德实践的情况下,儒家教育思想中追求“至贤至圣”的道德实践,对于我们现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谦冲诚信”、“当仁不让”、“追求和谐”的理念充斥在儒家教育思想之中,很大程度上裨助我们克制内心与行动上的物质欲望,以致达到“至贤至圣”的道德境界。先秦儒家所倡导的“大同社会”不仅通过“福德合一”的道德智慧启迪了现代人的哲学智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助我们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儒家的中庸之道与权变智慧,对我们处理现当代的种种现实社会问题给予极大的启示,其科学内涵与教育思想增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与弘扬。儒家“其善而从、不善而改”的见贤思齐的教育思想,使得人能不断的自我成长以趋于完美之境地,其目的是希望培养出人们具恢宏气度的君子儒。

二、把握儒家思想精髓裨助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延存数千年的儒家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色彩以及历史局限性,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吸取儒家思想的精华来裨助我们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儒家思想不仅在思想、内涵、形式、方法上给予我们智慧的启迪,也直接或间接的贯彻在家庭、学校、组织所进行的教育之中,深刻且无形的影响着当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应当结合时代的特点,充分挖掘儒家思想的科学内涵,裨助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儒家思想精髓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儒家思想的精髓增助人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逐渐流毒于当今社会,急需“臻于至善”的儒家精华洗涤人民的心灵引领我们到至贤至圣的道德彼岸。儒家主张通过教育与修养让人们在黑暗现实之中发现人的本善,这也是孟子以人格修养为视点的论述,对于充斥着西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当今社会,亦是一种新的道德疗法。主张“诚者,天之道”的孟子思想,具有世界伦理价值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主张“天人合德”思想的孔子,认为是人的“仁”彰显了天道天命的价值。“万世师表”的孔子认为我们不仅要强调道德的教化作用,也要考量人民物质需求的合理满足,与孟子道德的产生不需要任何的物质基础的主张相比,极具科学和实践意义。主张“内圣外王”与“天下大同”的儒家,并没有忽视人民正常的物质需求而是把它限制在“一箪食,一瓢饮”的合理范围之内。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需要儒家“一箪食,一瓢饮”不堪其忧的思想治愈对物质欲极度追求的当今社会。诚然,灌输没有丝毫物质支持的“向善”道德思想,必然会成为空泛的道德口号,既无助于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无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综合考量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一味牺牲个人利益满足国家集体的需要,“道德”必然难以深入人心,也不能增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儒家生命观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论语》被奉为儒家思想精髓的经典,被历代引以为修身处事的凭借,因此有必要深入挖掘儒家思想中生命观的科学内涵,通过对儒家生命观的管窥汲取精髓,裨助人们树立正确生命观,增益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论语》中的生命观以“生活与处世”的内容最多,而“生存与生命”的内容较少。管窥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言论,可以看出他关注的是生命的意义,重视的是现世之事,在一定程度上也高扬了生命的价值。《论语》中这样写道:“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管窥这句话,我们可知儒家按部就班与循序渐进的做事要求。“经世致用”的孔子强调的是现世的价值,关注的是生存的意义,而过度的强调生死与命理必然是本末倒置的。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儒家生命观体现的不是对生命的轻视,而是追求在集体、国家、民族的危在旦夕之际能够挺身而出的至高道义,这种舍生取义的至高道德境界也凸显出儒家对生命的高度珍重。同样,“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凸显的也是这种至高的道义,儒家不仅单方的要求对“仁”的道德追求,管窥这种思想的背后是对人生价值的至高要求与生命的珍重。以“未知生,焉知死”与消极以对的观点来诠释儒家关于死亡的哲思,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科学的。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通过管窥孔子在祭祀中的谨慎与真情,也凸显了孔子对逝者的敬畏与生命的敬重。总括之,管窥《论语》中生命观可以发现,孔子虽然对死亡的概念未做深入的探索,但未对死亡的议题视而不见,通过谨慎积极的态度处理死亡祭祀的事宜表现出孔子超越命限的至高价值追求。通过管窥儒家“慎终追远”的谨慎态度以及对“立功”、“立德”、“立言”生命情操昂扬的追求,儒家将生命观最终回归到积极处理现实生活的努力之上,彰显生命价值的意义之所在。儒家生命观中凸显的对人生价值的至高追求与生命的珍重,增益当代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裨助着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儒家教育思想精髓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通过管窥儒家教育思想深刻挖掘其精髓对当代教育的意义,力求裨助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孔子教育原则总括之有四个方面,“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以及“由博返约”。孔子在学习方法上采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各种不同方式使学习者能知行通贯。孔子认为只有深刻的把握受教者的特点,在教育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科学全面的掌握受教者的心理特点,对于不同年龄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以及不同职业(学生、商人、工人等等)运用不同的方法。管窥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言论,可以看出其对“启发诱导”这种教育方式的重视。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在从教者与受教者中要找到这样两个平衡点:第一,从教者主动与被动之间的平衡点,既要保证从教者的主动权利又不能完全扼杀受教者的积极性;受教者积极性与自由性,既要保证受教者的积极性又不能无视从教者的主导作用。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学思并重”的教育思想,深刻洞察到了人类的认识规律,科学的把握了学与思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极具参考意义。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既要求学生要博学多识又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面不能杂乱,深刻地洞察到知识广与深的辩证关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从教者与受教者都有很多的理论指导意义。在学习立场上,孔子要求学习者能够以虚心的态度自动自发努力地去学习,并应珍惜时间,有恒心的学习,不可操之过急,而是循序渐进的学习。孔子的学习观念讲求学思并重,尚立志,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学习意义而言,其目的是希望培养出具恢宏气度的君子儒,借着学习使人能不断的自我成长以趋于完美之境地。基于此,儒家在教育方法、内容等各个方面的精髓,都可以裨助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三、儒家思想精髓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发

儒家思想精髓的实效性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发。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向教育的实效性上侧重,并充分考虑受教者的心理与生理特点,空洞的灌输难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充分发挥现代传媒技术的作用,例如:微信、QQ等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采用多元化的教育避免呆板空洞的灌输。采用实效与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受众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可以裨助受教者达到至贤至圣的理想人格。儒家思想精髓的实践性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发。儒家思想的实践性在“知行合一”与“为己之学”上抒发得淋漓尽致。管窥儒家“知行合一”与“为己之学”的言论可见其对实践的重视,因此,应当着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受众的道德实践能力,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儒家伦理实践在于自觉反省,保证本心良知。道德原则不是依据形式逻辑的规则去考核,而是依据反省自觉中的存在实感,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让受众者可以自主地从事道德实践,以完成自己的道德人格。这种实践将带来全面的存在性和终极性的自我转化,对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受众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精髓的爱国性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发。儒家的圣人是积极入世的,具有兼善天下、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倡导经邦济世、建功立业的理念,梦想着建立一个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理想社会。孟子主张以集义养气的修养工夫培养出浩然之气,以养成大丈夫坚守善道、不为环境所左右的气度,最终在成德成物的实践中达成济世救民的终极关怀。孟子认为明善诚身的修养才能践行成圣,完成理想人格,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把握儒家“尊王攘夷”民族大义的思想精髓,对于增助当代青年的爱国情怀发挥着重要作用,裨助着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伦理学[m].1989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

[2]唐凯麟:伦理学[m].2001年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3]杨伯峻:论语[m].2011年第1版.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7月.

[4]杨伯峻:孟子译注[m].2008年第1版.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6月.

儒家思想的精髓篇2

   关键词:儒学;道德精髓;道德迷惘;责任

   在现代信息发达的时代,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媒体要求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前提下,满足人们新闻需求、提供信息交流平台、服务人民日常生活,但也有部分媒体走向娱乐化、媚俗化,如某些媒体上的算命广告、淫秽图片、黄色小说等,不胜枚举。广西某广播电台有一段时期就曾播出“夜半同居人”的广告,为夜晚的“都市不归人”在百无聊奈之际提供一个信息平台,进行陌生人之间的信息的模拟同居和手机聊天的夜生活,其中的内容可想而知。他们或因为精神世界空虚迷失或出于不道德目的,期望寻找感官的刺激和精神的慰籍。为了迎合这部分人的心态和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媒体便出现了低俗的内容和广告。如果媒体为这些人搭建一个信息平台,助长社会的不道德风气,忘记媒体应有的社会角色和肩负的社会责任,就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也有悖于新闻职业道德,更不利于社会发展。

   媒体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和通道。在当前的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教育中,媒体应该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在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人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中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学的道德精髓就是很好的教育内容和参考系数,对当前的思想道德修养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教育和实用价值。媒体在发挥道德教育作用时可以借鉴和吸取儒学道德精髓中适合时代需求的内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形成思想道德教育的坚强阵地。

   一、儒学的思想道德精髓

   儒学是中国春秋末期的孔子创立,至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儒学在曲折中发展,经过历史的沉积和人民的选择,形成了其特有的思想精髓,并成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核心,尤其是儒学中的有关思想道德修养的观念,已经深深的植入到了中国人的思想深处,并通过各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道德修养

   儒学很注重对道德的修养,提出了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三纲八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弃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这也就是要求显明和发扬人们的德性,教导人们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而作新民,鼓励人们不断养性以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们接触事物,获得真知,诚实意志,端正心智,修养身性,以达到整齐家族,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太平的理想目标。这是因为儒学的真正的意义在于教导人们如何用有限的生命去争取、去创造无限的超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孔子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样便可以超凡脱俗,达到心灵的高度净化,使个人超越自我,大彻大悟,使个体的道德理性得到高度升华。而这些要落实到现实中就要个体进行内省,重新思考人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得到沟通。

   (二)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是儒学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上的两个基本原则。“忠”,是忠诚待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是指宽厚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这就是儒学倡导的“忠恕之道”,也就是推己及人的仁爱之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学要求人们在进行社会人际交往时候,注重对自我的节制、自责、自律;对他人要宽容,提倡诚恳坦率,反对虚伪的言行;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和平相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并且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在家庭关系和伦理道德上,要求以道德观念调节和维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与亲情,强调家庭内部情感的交流和沟通;要求在忠、孝、悌、节、义上努力,使家庭人员内部之间和人际交往之间和睦相处。

   (三)人文精神

   儒学的人文精神表现在注重探讨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人性,人的价值,人的理想,理想人格的实现以及人的生死与自由等等。儒家对人的重视,在孔子“问人不问马”,的态度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一向为儒家所普遍坚持。而陆九渊的“天、地、人三才等耳,人岂可轻!人字又岂可轻!”则更是表达了儒家对人的自我价值的尊重和对人的地位的充分肯定。这些都体现了儒学的人文的关怀和以人为本的观念。

   二、当代中国人的道德的迷惘和游离

   生活在儒学文化环境中的中国人,其思想、文化、意识、行为自然受到儒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思想道德也是继承了儒学的道德修养观念的衣钵。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观念、竞争观念、商品观念、消费观念影响着社会生活也冲击着道德标准,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人便处于道德迷惘的境地。传统的伦理道德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新的伦理道德尚未建立,加上西方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入侵和影响,这些古与今、中与外的影响因素使中国人出现了精神迷失、道德失范、常德缺位的情况。

   (一)精神迷失

   由于我国当前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经济浪潮的冲击、西方思潮的袭击下,人们对中国的传统道德思想开始有了动摇,而新的思想体系尚未建造好,于是人们生活在中外思想文化的夹层、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的夹缝中,寻找不到思想的依赖,失去了精神的支柱,感觉无所适从,于是出现了精神迷失。比如现在高校附近的网吧、咖啡屋的增多和兴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信息的发达,经济的增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可究其更深的原因,则是因为众多的青少年学生精神空虚,借助网络上的虚拟的世界来填充自己的精神和寻找寄托、慰藉、发泄,或者用西方的生活方式来满足自己对西方的崇拜,标榜自己的生活品位。有调查表明,百分之七十的学生在上网时候主要是聊天,玩游戏或看淫秽内容。这种种现象说明许多人的精神的空虚,他们在两种文化思潮中迷失了自己,寻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和人生定位,从而利用虚拟的或幻化的生活来填充自我。

   (二)道德失范

   生活在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在各种利诱的驱使下,许多人迷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失去了自己的道德操守,成为了利益、金钱和欲望的俘虏。例如,生活中的各大贪污案件的罪犯原来都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的人,可是在金钱、利益、欲望的引诱下,忘却了自己的原有的道德标准,逐步走进罪恶的深渊。再如,前段时间河南某学校出现的教育怪现象,一个教师在每次上课前都要那些天真无邪的小学生对他大喊三声“吾皇万岁”,并且在上课时,外面的人还看不到教室里面的情况,而他在教室里对学生进行虐待,甚至还有淫秽的行为。湖北某教师竟然利用给学生课外辅导的名义对一个初中学生进行骚扰并强奸。诸如此类的道德失范的现象在法律、教育、行政、商业等行业都可普遍见到,这些人的道德丧失殆尽,完全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和从业人员的最低的道德标准。

   (三)常德缺位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具有作为社会的人的最基本的道德修养,这也就是常德。而在当今的社会中,人们的道德滑坡现象普遍存在,甚至有些人连最最基本的道德修养也缺乏。例如,在“非典”期间,环境问题和个人生活、行为习惯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在此时间曾报道了几期有关人们的日常行为的节目,我们可以看到几组镜头:几个成年人在光天化日下,竟然在大街上随地小便,几个“贵妇人”牵着宠物在草地上任意的践踏,还有一群人躺在草地打牌,还有乱倒垃圾、随地吐痰、乱闯红灯、攀摘树木等等现象。这些现象至少说明这些人缺少了做人的最低的道德修养,是缺少作为社会的人的常德。“君子慎独”,他们在没有别人监督的情况下,缺少了道德自律,他们或许可以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可他们自己的平时的细小行为出卖了他们的道德,而是“以恶小而为之”。

   三、媒体的道德教育的责任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在行政、法律、教育、文化、经济上,这种精神迷失、道德失范、常德缺位现象随处可见。这样,在制度、操作上,就为我国的道德建设提出了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我们从制度完善、舆论监督、道德教育、媒体宣传上去采取行动。而落实在制度制定和实际行动中,我们可以从儒学中借鉴对当代思想建设有益的内容,来发扬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

   任何民族的进步都离不开其传统文化、道德的维系,一个民族国家如果没有成熟、富有有机的文化、道德传统,它的生命是会枯竭的,即使显赫一时,也不过是昙花一现。我们是在儒学的文化思想背景下成长的民族,儒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思想精华,如诚、仁、忠、信、恕、孝等观念,对当代人们的生活、观念、思想、修养仍然具有指导、教育和应用价值。但是,儒学是在小农经济的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发展出来的学派和思想,我们要辨证的看待分析儒学,可以从儒学中汲取精华,借鉴其对当前人们有益的成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道德教育中。我们不是要把儒学复古,而是古为今用,以及“如何用”“用什么”的问题。对此,在宏观上,我国在制度、规范上已经重视这个问题,制定了“以法治国,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针策略以及《道德实施纲要》等条规。这里的“德”也就是汲取了儒学积淀下来的精华、中国传统美德和新时期所需要的道德修养的结合体。比如,在社会掀起的诸如“诚信”的社会大讨论,就是探讨如何汲取儒学的精华和适应新时期的需要的产物。

   面对这个艰巨庞大的任务,政治、法律、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界都应该积极推进道德建设。媒体,作为社会“助推器”“黏结器”,就应该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担负起自己应有的道德教育的责任。

儒家思想的精髓篇3

究其实,读书人无论是否入仕,都离不开佛道思想的。一个文人头脑中,究竟是“儒”的成分多还是“佛”的成分多?这除了受其出身和经历的影响外,一个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是他在仕途上走得是否顺利。南宋初临清宗宗杲禅师曾说:“今时士大夫学道,多是半进退,于世事不如意,则火急要参禅;忽然世事遂通,则便要罢参(禅)。”士大夫们得意时就去做官,把禅书放在一边;不得意时再拿出来,姑且又将做官放在一边。正因为拥有儒释道的完美结合,中国的文人才能够过着一种进退自如、游刃有余的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智慧宝库。儒家刚健有为,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家万事看空,讲的是慈悲为怀、普渡众生;道家清静无为,返璞归真,以柔克刚,安时处顺。儒家思想有利于进取,是处身顺境的支撑力量;道家思想适合处于逆境或赋闲时,是命途多舛者的精神食粮;佛教思想则是人生经历大挫折时的精神安顿剂。“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修行处世之道;而“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则是中国古代士人极具艺术性的精神生活。

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笔者有这样一个基本的认识,那就是:“以易生智,以道养命,以佛开悟,以儒修身”,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世用,以老子思想来谋身,以庄禅思想修心。对此,南怀瑾先生有一个精彩的比喻,他说:“儒家是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的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儒家思想的精髓篇4

[关键词]:儒家思想;晋派建筑;文化内涵

abstract:theconstructionofthemingandQingJinsentitsmagnificentruggedappearance,layout,strictinternalcleverlycrafted,elegantandwell-knownskills.QiaoFamilyCourtyard,asatypicalConfucianmerchantsonbehalfoftheresidenceofQiaoZhiyong,carryingunderstandingandinsightofthemerchantsforthetraditionalChineseConfucianthought.QiaoFamilyCourtyard,forexample,thearchitecturaldesignofthemingandQingJinsentfromConfucianism.

Keywords:confucianism;Jinfactionconstruction;culturalconnotation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作者简介]杨语声(1991-),女,山西人,北京化工大学工业设计系2009级本科生。

张扬(1987-),男,江苏人,北京化工大学工业设计系2012级博士研究生。

周小儒(1968-),男,江苏人,北京化工大学工业设计系教授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及其对晋派建筑的影响

儒家思想,也称儒学或儒教,是由孔子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最初孔子提出的“仁以处人,有序和谐”巩固了儒学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到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受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再在汉代随着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发展到唐代渗透了道教和佛教尊为政权的主导,并为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治理实践,深刻地影响了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

明朝“开中制”政策的实施,为晋商的兴起提供了契机。善于把握历史机遇,占据地利人和优势的山西商人在明清时代得以施展才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统治中,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理论体系浸润到了人民社会生活中,而在儒家思想文化影响下从事商业活动的晋商身上也深深留下了“儒商思想”的烙印。晋商以儒家文化和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方式,规范经营之道和价值取向,并吸取民间商业精神,在其鼎盛时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经商理念和价值观,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到了晋商的精神领域,融入他们的灵魂,指导了晋商几百年的经营活动。他们高举爱国的旗帜,参加了清朝末年山西民众争回矿权的运动;他们以义制利,“诚招天下客,义纳八方财”;他们用人唯贤,秉承“得人者兴,失人者衰”;他们修身正己,兴起了“学而优则商”的风气;他们善于运用商术,审时势,以诚待客;他们管理有方,创造了人身顶股制,增强了票号的凝聚力。晋商凭借自身的勤奋与才智,开放的政策支持,从最初的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到鼎盛时期的“汇通天下”、“海内最富”。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山西商人一方面买官进爵,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大兴土木建造豪宅,互相攀比满足虚荣心,一座座技艺精湛的大院拔地而起。至此,中国传统的封建礼教思想融入了晋商的血液,浸润了晋派建筑的一砖一瓦。

二.儒家思想在乔家大院建筑文化中的体现

“不识辋川松下客,只知灯笼出乔家”这首诗歌所描写的便是位于国家历史名城祁县城乔家堡村的乔家大院,堂号“在中堂”,是清代晋商乔致庸的宅第。从清朝乾隆年间到民国十年的近两个世纪,随着乔氏宗族的壮大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大院经历了乔家四代人的扩建修整,成就了今日的规模。虽然所修建的时间漫长,但是乔家大院整体的建筑格局却井然有致,浑然天成。乔家大院的整体布局严谨有序,形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为高三丈有余的封闭式砖墙,上层是女儿墙还有点缀的更楼、眺阁,建筑群体雄伟壮观,威严气派。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教化工具,深深影响了乔氏宗族的伦理观、审美观、道德观,表现在乔家大院建筑设计理念的各个方面。

1.中庸之道在院落结构中的体现

从高空俯瞰乔家大院的院落布局,严谨有序,呈“囍”字形。以正中东西走向的甬道为中轴线,把大院划分为南北各两排,每排又各划分为三个院落,甬道尽头是乔家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典型的庙堂式结构。各院的称谓体现了南北六大院的建造顺序,北边的三个大院由东至西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而南边则依次为东南院、西南院和新院。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不仅融入了乔氏宗族的思想,乔家大院整体建筑的轴线对称也体现了中庸和谐的审美观。

2.等级制度在建筑特色中的体现

乔家大院的院落结构分明,除了北边的书房院,其余各院均为整齐的正偏结构。正院为族人居住的主院,房屋瓦顶出檐,偏院为花庭和佣人宿舍,多为平房且屋顶低平。这种布局安排反映了乔家建筑对于等级的明确划分,暗示了主仆封建关系上的尊卑之分。主人居住的房屋台阶多为三级,寓意“连升三级”,而账房先生的居室则为一级或两级台阶,仆人所在的偏房通常不设台阶。儒家思想中严格的等级制度为乔家大院的每处细节打上了烙印,宅中主人可以拾阶而上步步登高,而佣人却不被赋予这样的权利。

3.道德教化在雕刻艺术中的体现

晋派建筑中,对于居住者道德的教化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表达对生活的赞美和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二是传播传统思想,教化民众。乔家大院的整体建筑西高东低,宅中人迈出大门必向西行,这正迎合了风水中“前低后高,子孙英豪”的说法,也是乔氏家族对于家族世代兴旺发达的希望。乔家大院的正门坐西朝东,拱形门洞的上方建有高大的顶楼,其正中悬挂着慈禧太后所赠的匾额,上书“福种琅环”。黑漆的门扇上镶嵌着对联:“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乔家之所以能在晋商的历史上书写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与乔家世代人的努力息息相关,而传统儒士思想中对于宗法血缘关系的重视更是融入了乔氏家族的血液。这就使得祖祠成为维系乔氏家族绵延的伦理核心,装点讲究的庙宇结构祠堂也正是大院主人治家之道的体现。

乔家大院的闻名不仅是宏观的体现在其壮观独特的外部结构,有着精湛技艺的雕刻彩绘更是使得这座充满儒商气息的院落熠熠生辉。有浓厚道德说教性质的装饰图案潜移默化的讲述着宅户主人对于儒家思想的理解和信服。在乔家大院随处可见的巧夺天工的雕刻作品中,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生理想追求的作品不胜枚举。诸如厅堂中木扇上的大型浮雕“八仙献寿”,福德祠照壁正中的砖雕“福、禄、寿”三星吉祥图,门墩石狮石础上的石雕“出将入相”,无论木雕、砖雕抑或石雕,都承载了乔家世代对家族兴旺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名利富贵的向往。儒家思想对于人民的教化和政权的巩固一方面体现在它提倡积极入市、追求幸福,而另一方面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工具,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三、晋派建筑的儒家文化内涵

晋商在明清辉煌的发展史中,秉承儒家思想中优秀的道德准则,以“仁”为思想核心,以“礼”为行为规范,以“义”为价值观念,以“智”为认识手段,付诸于实践,形成了诚信义利、开拓进取的从商风格。晋派建筑文化的精髓与晋商深入骨髓的儒家思想息息相关,把统治阶级赋予的特权运用的淋漓尽致的同时也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

儒家思想的精髓篇5

1、《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由《论语》《孟子》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合辑在一起的统称,由南宋大儒朱熹汇辑刊刻,从此广为流传,名声鹊起。

2、《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嬗递轨迹。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的集中体现。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髓,是华夏无数先贤实践的思考的结晶,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华。

(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

儒家思想的精髓篇6

【摘要】儒家思想虽然没有提过人力资源管理,但是却提过很多治人的办法,其中治就是指管理。本文就是尽力总结出如何用儒家思想的精髓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注重实现人的自我管理,注重人的自我约束、自身的修身养性,通过高度的自律适应自然,这是儒家思想治人的本质所在。

【关键词】儒家思想;以人为本;中庸之道;无为而治

【abstract】althoughconfucianismdidnotmentionanythingabouthumanresourcesmanagement,butsaidtheapproachaboutgovernancepeople,whichreferstomanagement.thisarticleissummeduphowtheessenceofconfucianismtohumanresourcesmanagement.focusontheachievementofself-management,payattentiontopeople’sself-restraint,self-cultivationofitsown,throughahighdegreeofself-disciplinetoadapttonature,whichistheessenceofconfucianismgovernance.

【keywords】confucianthoughts;humanist;goldenmean;governingbynon-interference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中国文明经历了夏、商、周的几千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可以说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论的核心。有了人才有管理,这种观点和儒家的哲学是分不开的,儒家有一句话很能反映这个哲学——“天地之性人为贵”,所以贵人的思想是儒家的一个根本观念。在儒家看来,天地之间只有人是最宝贵的,是万物之灵。在儒家看来,一切的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的。

大家都认为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起源于西方,但事实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却早就阐述了“以人为本”的观点,而儒家思想虽然没有提过人力资源管理,但是却提过很多治人的办法,其中治就是指管理。本文就是尽力总结出如何用儒家思想的精髓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人为贵”: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修己以安人”、“人能弘道”、“仁者爱人”、“和为贵”等无不体现出对人的关注。儒家主张“天生万物,维人为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治理国家应“以富民为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其意思同样是指人民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本稳固了,国家才能安宁。当前党中央倡导的建立和谐社会,也在如此。而作为一个单位,和这个道理也是相近的,只有人才是根本,人才稳定了,单位才能发展。作为人事干部首先要对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所有的人事管理都是围绕人展开的,一个单位主要是人支撑的,所以要重视人才,管理人才,做到使人尽其才,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其二管理人才的时候要使用中庸之道,何谓中庸之道:孔子言:“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也就是说不偏不依就是中,不改变事物的本质(或者定理)即为庸。既“随心所欲”,又“不逾矩”。此乃“中庸”之精髓所在。我们在人事管理的过程当中做到不偏不倚,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做到应用已掌握的国家有关人事政策,为民办事时,做到“中庸”。同时做到,对事不对人,根据人才的自身特点对其加以管理,人岗匹配,并做出正确的引导,使人才不断的进步,中庸之道要贯穿人力资源管理始终,从招聘、调配到聘任、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工作,都要不偏不倚。

1对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管理方法

《资治通鉴》中讲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尽亡;谓之愚人;德胜之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愚人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臂之乳狗,虽欲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速其间,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其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大哉!”也就是说,一等人才德才兼备,二等人才有德无才,三等人才无德无才,四等人才有才无德。因此,必须用人之长,避人之短。

2用人要德才互助

儒家首推“以德为先”,兼顾才能,人力资源管理也应该做到这点,任何一个人若光有能力,而没有德行,没有道德约束,这样的人虽然也可以被单位所用,但是却绝对不能首推,没有德之人就如上文说“德胜才者谓之小人”。一个单位做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以德为先”,只有具有德才兼备的人,才可能做到让他对单位鞠躬尽瘁,才能两者和谐发展。

3吸取古代“德主刑辅”经验,重视情、义、利结合的情感激励

人的心理是由“知、情、意”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结构,几千年的积淀使得中国人形成了以情感主体的心理特点,情感在维系中国伦理社会的和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设计激励办法时必须注重情感激励。古代“德主刑辅”的思想在当今企业中仍然适用,只不过需要创造性转化。在人事管理工作中,为了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使用的各项激励政策要融情于理,“诚心诚意”,而且言行一致,要在“诚”字上下功夫。为了使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做到让人才深刻体会到单位的激励政策。

4掌握和而不同的沟通策略

正是完成任务履行职责必备的能力,合作需要沟通,处理矛盾需要沟通,各方面都离不开沟通。中庸哲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它强调“贵和”。和而不同是一种可以选择的艺术化的沟通策略,和而不同意味着求同存异,意味着要取长补短,意味着时时处处持宽容的态度。在合作时采取共赢而不是抑此扬彼的主张。

其三是浩然正气,诚信为本。这是对人事干部自身素质本身的要求,只有人事干部自身本身思想品德高尚、坚守职业道德,时时处处体现清清白白为人、勤勤恳恳做事,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规定,真正做到一尘不染,两袖清风,洁身自好,清政廉明。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才能做到以德服人,才能影响其它职工。人事部门是招聘的主管部门,职工进入单位的门槛,故此人事干部代表了一个单位的初始形象,人以类聚,一个浩然正气的人事干部可以吸引更多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从而做到正气聚集,故而做到单位的正气长存,这样单位才能生生不息,持续发展。

其四是“修身”和“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是“修身”这是管理的起点和基础。没有“修身”,“齐家”和“治国平天下”就无从谈起。这里主要是指个人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修养。同时这也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是对职工的要求,人事部门要求职工要往这些方面不利,才能达到职工和单位的共赢局面。此外,结合“三纲”和孔孟等儒家大师这方面的有关论述,“修身”实际上包含三层意思:

(1)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大学》规定:“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傲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其大意: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其实也就是心理学上的晕轮效用,这样就是在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要避免一些心理定势,不能用自己的一些心理原因而影响招聘、考核等工作的结果。

(2)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修身”所要达到的目的。《大学》视家为国之本,认为家庭道德是国家安治和社会道德风尚的根本。它明确规定:“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又说:孝、悌、慈“其为父子兄弟是法,而后民法之也”,所以“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其大意: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侍奉长官;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这就是“齐家而后国治”。从此处得出人力资源管理要注重以家庭为基石,现在很多单位兼设幼儿园,道理就是只有当人们没有家庭的后顾之忧了,才能更好的为单位作贡献,单位做一个组织同样需要仁爱,要尊老爱幼,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人和家庭的发展,也是为了组织的发展。

(3)团队意识。西方强调个人的自身价值,强调个性和自由。而儒家一方面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人、家、国、天下四者统一起来,在社会整体中确立个人的价值,强调培养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的人生价值的追求。另一方面主张“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倡导团队中的团结与协作。人力资源管理更需要强调团队意思,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对个人管理来达到组织绩效的提升,这样更需要团队意识。

儒家思想的精髓篇7

关键词:儒家思想;“仁”;影视剧;体现

仁学思想是中国儒家美学的核心,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中最能体现和谐人性的一种思想。它是民族精神和传统审美的重要表现,其不仅体现出人的思想和行为,更对人的行为举止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创作影视剧的过程中,仁同样能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影响,下面就对仁的美学核心内涵进行详细的论述。

1儒家美学思想中“仁”的美学内涵

仁者爱人是仁这一美学思想中的精华所在。在历代美学著作中,关于爱人的说法有很多,不论是孔子的“泛爱众”,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韩愈的“博爱之为仁”等观点都能说明仁的关键就是爱人。由此可见,儒家的仁的含义就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爱和相敬,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合作才能更好地促进事物的发展。在任何时代,这种仁爱的关系都是非常适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仁的第二层含义就是以礼修身。关于仁的认识,还有一种观点就是克己复礼。所谓“克己复礼”,重在以礼修身,强调将道德修养建立在自己心中,并在此基础上约束个人的行为,而这里的道德规范就是儒家思想中所提出的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其不仅有助于个人道德素质的提升,而且还有助于良好社会道德风气的形成,有助于社会的稳定、生活的安定、生产的发展。仁的最后一层含义就是忠诚,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个意思。关于忠诚的说法,孔子认为应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忠诚往往是需要与宽恕联系在一起的,即待人需要忠诚、需要宽宏大量,这才是达到仁的真正途径。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离开仁都不可能有所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这就是对仁的核心思想的理解。

2儒家美学思想中的“仁”在影视剧中的体现

前文中提到,“仁”在儒家美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人们的生活、生产、社交等各个方面带来了多方面的指导作用。影视剧作为人们日常休闲、娱乐过程中经过会看的一种电视节目,由于其观众是人类个体,因此在进行拍摄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在影视剧中增添更多的“仁”的艺术色彩,让更多的人能够在观赏影视剧的同时感受到儒家的这一经典美学精髓。

2.1互敬互爱,加强合作,阐释仁学内涵

在目前的很多影视剧中,我们都能深刻感受到“仁”这一美学观念的具体内涵。其中,有一大部分内容是关于尊敬、合作这种人事关系的处理内容。在很多我们都比较熟悉的影视剧中,不论是主仆关系、伴侣关系还是伙伴关系,他们要想成功地完成一件事情,必须与周边的仁人志士进行合作,必须尊重自己的合作伙伴,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比如,《士兵突击》是21世纪初非常流行的一部电视剧,在这部电视剧中我们就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剧中成才与许三多是好朋友,他们平时互相尊重,在许三多最落魄的时候,成才总是能够过来与其交流,而当成才最后被a大队淘汰以后,许三多送给他一部瞄准器。正是这种互敬互爱的关系,才让他们最后走上了合作的舞台,才让他们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a大队成员。这就是合作在人与人交往时的重要性。同样是这部影视剧,当成才在一次演习中因为恐惧而放弃自我、放弃伙伴的时候,袁朗选择放弃他,尽管他非常优秀,但他不懂得合作,不懂得团队精神,也就是不懂“仁”,因此被袁朗放弃,这都是“仁”在这部电视剧中的体现。

2.2以礼修身,道德修养,寻求更好发展

这里所说的“礼”不仅仅是礼仪,还可以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礼貌、客气,而道德修养则突出表现为正直、正义,儒家仁的思想认为只有正义的、正直的、礼貌待人的“仁”才能使个人寻求更好的发展途径。这才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仁的另外一个解释。这种关于“以礼修身,道德修养”的追求在目前很多电视剧中都能清楚地感受到。比如,目前最火爆的一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就是典型的例子。这部电视剧从表面上看主要讲述的是人民检察院在反腐过程中的一系列的故事,但其本质是对“仁”的思想美学中关于道德修养和以礼修身的阐述。电视剧以正义人士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叙事主线,讲述了当代检察官维护公平正义和法制统一、查办贪腐案件的故事。整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侯亮平与贪官之间的斗争,两类人之间的鲜明对比将整个节目中的那种仁表现得淋漓尽致。

2.3诚实守信,宽宏大量,成就一番事业

诚实守信、宽宏大量是一个人成就一番事业的关键,这也是儒家“仁”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个人要想更好地成就自己,不仅需要对上级忠诚,对下级守信,更要有一个宽宏大量、宅心仁厚的心态。这在目前很多电视剧中都有所体现。比如,前段时间最火爆的电视剧《甄嬛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整部电视剧中,雍正皇帝本身就是一个诚实守信、宽宏大量的角色,因此在他的引导下,清朝才得以开创康乾盛世;再如,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其中刘备为了体现自己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顾自己的身份亲自“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而诸葛亮正是被刘备的这种宽宏大量所感动,于是对刘备忠心耿耿、鞠躬尽瘁,尽管最终没能帮助刘备一统天下,但也成就了一番伟业。当然这部剧作中也有很多反面的例子,如吕布这样一位武士,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合战都只能与其打成平手,但由于他一生贪图荣华富贵,弑主无数,导致最终被俘后没人替他说情,英年早逝。这些都是典型的反例。

3结语

中国儒家思想中“仁”是整个美学中的核心内容。仁这一思想有着丰富的美学内涵,首先表现在仁者爱人,作为人必须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才能更好地生活在世界上。其次,表现在以礼修身,认为人们只有用道德这一标尺来检验自己,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后,认为应该忠诚守信,这样才能正确地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在目前的很多电视剧中,“仁”这一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已经深深地影响到其内容、题材和故事情节,因此只有我们对“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电视剧中的精髓。

参考文献:

[1]…刘勇.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李少红影视作品审美价值取向初探[J].电影评介,2007(20).

[2]…朱怡洁.浅析电视剧艺术与电影艺术的审美区别[J].数字化用户,2013(09).

[3]…卞勇.影视作品诸要素同一性研究[J].大众文艺,2012(20).

儒家思想的精髓篇8

【关键词】“仁爱”思想;路径;现实价值

一、儒家文化概述

儒家文化起源于先秦,是以儒家、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学流派,是伴随着中国的历史脉络积累和流传下来的,至今对当代生活都具有深远影响的传统文化。它以物化和精神两种形式存在:物化方面包括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精神方面包括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等形式。儒家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它对中国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道德规范、人生理想、政治、哲学、宗教等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儒家文化对德育的影响也是颇为深刻的。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首先提出“仁”的思想,后来为历代儒家学者所接受并传承,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的核心理念。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起,被“打倒孔家店”的呼声所淹没,新中国建立以后,没有很好地挖掘它的当代价值。而今天反观历史,重新审视“仁”的意义,尤其是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是不应该被忽视的,如何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为当代高德育服务,是值得重视并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儒家“仁爱”思想与高校德育结合的路径

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以“仁爱”为核心,以个体品德结构的知、情、意、行四个层面的培养为主线,强调情感育人的作用,有助于高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侧重德育的文化内涵,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与人格独立;树立大学生的礼制观念,优化其人际交往;塑造大学生的君子风范,培养其自律能力,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储备具有高尚品质的中坚力量。儒家“仁爱”思想与高校德育结合的方式主要表现为:

第一,引入儒家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成效。儒家的教育思想突出表现为因材施教,同时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高校德育面对的是个性心理与心智发展程度千差万别的客体,更需要因材施教。重点是关注学生的情商、兴趣和个性,做到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也要注重儒家教育思想中的身教重于言传,教育主体要德才兼备,在具备专业的知识的基础上,完善自身的品德修养,以身作则,重视教育的示范作用,做到“慎独”与“内省”。还要做到教学相长,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育主体不能局限与书本知识的汲取与传授,还要发现学生的优点与发展潜能,做到真正的教学相长。

第二,塑造“仁爱”的理想人格,实现教育目标。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内容就是对理想人格的塑造。追求真理和坚定人生目标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内容,实现人生价值应以推崇人的道德品质为先,淡化物欲,以大体为重。在现代德育中,我们应继续弘扬爱国、爱民的思想,完善自我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当代大学生面对国内外多种价值思潮的影响与冲击,“仁爱”思想是培养大学生完善的人格与高尚的品格的思想基础。加大“仁爱”思想宣传教育与教育的融合力度,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大学生具有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气节和道德情操,使之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三、儒家“仁爱”思想对高校德育的现实价值

儒家“仁爱”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智慧与文明的象征,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源泉。在当代大学生德育中,儒家“仁爱”思想对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坚定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塑造大学生利他的价值观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有利于高校德育内容的完善。高校德育的目标是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自我超越,因此大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同时还要兼具良好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儒家“仁爱”思想为高校德育的内容注入了丰富的内涵,让大学生从情感养成角度达到对道德规范的理解与接受,从而更加严格的约束自己的言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不仅要在内容上顺应时代的潮流,还要完美的诠释儒家“仁爱”思想中的有益内容,才能完善高校德育的内容体系。比如,儒家“仁爱”思想提倡诚信教育,教育人们要言必信、行必果。因此,我们的教育内容可以扩展到大学生的信仰、信念、信心与信任等方面品质的培养,真正做到汲取儒家“仁爱”思想中的精髓。

第二,有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儒家“仁爱”思想是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的重要源泉与精神动力,高校德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内涵、培养其完善的品格、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工作重点,所有的教育工作都要以人为核心,而创新的关键在于对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儒家“仁爱”思想的吸收与弘扬,并且进行理性的转化。当代高校德育工作理念的转换,工作的内容的充实,工作模式的构建,工作环境的塑造,都要做到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内在需求与精神渴望,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要始终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指导才能实现教育工作的创新与教育理念的超越。

第三,提有利于教育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同志指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发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注重提高教师素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高校德育过程本身而言,施教主体的人格品质与内在修养会深深影响大学生的个性心理与性格的养成。高校德育的施教主体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人生的价值与人之为人的意义。因此,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不仅关乎个人发展与社会评价,更加会影响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高校教师作为智慧的代表,理想人格的化身,其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与完善。儒家“仁爱”思想具体到教育工作者身上就是,作为教师要关心自己的学生,传授有益的人生哲学,体察学生的心灵,充分发挥施教主体对大学生的人生指引作用。

四、结论

高校德育不能缺少传统文化的推动,儒家“仁爱”思想中包含的哲学思想与人文底蕴为解决高校德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与解决路径,即“仁爱与信任”。儒家“仁爱”思想与高校德育的融合将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中国高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最终形成体系完善的高校德育模式。总而言之,儒家的“仁爱”等伦理思想对于中国现代高校德育内容的丰富、教育方法的完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德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李立国.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与当代价值[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汪泽青、庆格乐.儒家思想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儒家思想的精髓篇9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室内设计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喻意丰富,意境深远,影响着历代的室内外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互相磨合的过程中,人们深刻体会到了现代文明对人们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在现代的室内设计中,人们开始追求室内设计的文化内涵。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中庸之道。儒家重视“天人之和”的哲学理念所提供的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成为中国设计师所恪守的设计哲学。这种思想表现在室内装饰设计中就是讲究“适宜”,恰到好处。

佛家思想——“禅”。禅宗提倡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在禅宗看来,规定性越小,想象余地就越大,少能胜多。禅意的家具摄取了古典家具的雅致与现代家具的简约,配上富有东方意味的图像,颇能营造宁静舒适的居家氛围,深受消费者喜爱。

道家思想——“道法自然”。道家思想讲究“道法自然”。老子的“道”具有抽象性和超验性,它是通过超语言的意象符号系统来实现的。道家思想应用在室内设计上,主要丰富了室内的空间内涵;其次就是空间意境的营造。通过用色、材质及符号等,引人入情入境入性,品味开阔、简淡、谦和、宁静、疏朗。

1、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在文化发展历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受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影响,在相互争鸣、相互融合中不断地繁荣和发展。在中国的室内设计中,儒、佛、道三家思想渗透在室内每个角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虽然儒、道、佛的文化传统特点不同,但在回归自然、效法自然上,却有一致之处。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讲究的是“借景”,利用虚实的围合,强化空间流动感、通透感。现在人们的私人空间越来越小,人们在室内设计中力求将外界的自然景观引入到室内,来满足自己亲近自然的愿望。这自然就用到了“借景”的手法。如贝聿铭大师在北京香山饭店大厅的设计中就采用了“借景”的手法,将室外自然景观引入室内。

空间氛围营造中的傢具饰品选用及陈设。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不是单纯的符号堆叠,而在于室内空间氛围的营造,在室内通过限量的家具和陈设品的布置来向受众传达一种思想。如在室内陈设一些造型设计简约现代的“禅意”家具,向人们传递了一种“禅意”美,留给人们更多的遐想空间,无声胜有声。

2、中国现代的室内设计存在的问题

科技的进步使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这使设计的空间更加广阔。然而却有些设计师或者受众盲目追求新材料、新技术,而忽略了设计的真正意义,这造成了中国室内设计行业的畸形发展。明清时期,“宜”是室内设计的核心概念和价值标准。“宜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因地因人制宜,二是宜简不宜繁,三是宜自然不宜雕琢。”也就是说室内设计要繁简有度、雕琢有度,把新材料、新技术发挥得恰到好处,因材适用才可。

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使人们越来越注重自我的个性发展,诸多客户希望在室内设计中体现自己的个性。而凸显个性的现代室内设计往往只注重了形式美而缺少文化内涵。这样的设计通常缺乏生命力,存活的时间较短。只有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设计才能既彰显个性,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3、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完美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室内设计理念的融合。现代室内设计无论运用什么风格,都在讲究一个“简约”,这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谋而合。即使是现代中式的设计风格也在讲求简洁,将传统的中式符号进行提炼、简化,去除繁杂的图案,以简洁的外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功能与形式的结合。室内设计是一门综合学科,只片面注意室内的艺术效果,设计的完整性就会受到影响。室内设计师需要着眼于整体环境和功能,充分理解并利用建筑的风格特征与构造,认真研究空间环境的功能布局,把功能实用性放在第一位,使形式和功能完美结合,这样才能保持设计的完整和风格的统一。

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室内设计的结合。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注重细节才能突出效果,在室内设计的细节装饰方面,以现代的思维方式来审视传统文化,使室内装饰风格具有现代感;以中式家具及陈设品来装点现代室内空间,展示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为了更符合居住的要求,选择恰当的中国元素,才能让现代中式风格的空间散发出古雅而清新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视野》

[2]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年.

儒家思想的精髓篇10

儒家文化起源于先秦,是以儒家、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学流派,是伴随着中国的历史脉络积累和流传下来的,至今对当代生活都具有深远影响的传统文化。它以物化和精神两种形式存在:物化方面包括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精神方面包括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等形式。儒家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它对中国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道德规范、人生理想、政治、哲学、宗教等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儒家文化对德育的影响也是颇为深刻的。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首先提出“仁”的思想,后来为历代儒家学者所接受并传承,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的核心理念。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起,被“打倒孔家店”的呼声所淹没,新中国建立以后,没有很好地挖掘它的当代价值。而今天反观历史,重新审视“仁”的意义,尤其是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是不应该被忽视的,如何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为当代高德育服务,是值得重视并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儒家“仁爱”思想与高校德育结合的路径

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以“仁爱”为核心,以个体品德结构的知、情、意、行四个层面的培养为主线,强调情感育人的作用,有助于高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侧重德育的文化内涵,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与人格独立;树立大学生的礼制观念,优化其人际交往;塑造大学生的君子风范,培养其自律能力,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储备具有高尚品质的中坚力量。儒家“仁爱”思想与高校德育结合的方式主要表现为:

第一,引入儒家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成效。儒家的教育思想突出表现为因材施教,同时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高校德育面对的是个性心理与心智发展程度千差万别的客体,更需要因材施教。重点是关注学生的情商、兴趣和个性,做到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也要注重儒家教育思想中的身教重于言传,教育主体要德才兼备,在具备专业的知识的基础上,完善自身的品德修养,以身作则,重视教育的示范作用,做到“慎独”与“内省”。还要做到教学相长,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育主体不能局限与书本知识的汲取与传授,还要发现学生的优点与发展潜能,做到真正的教学相长。

第二,塑造“仁爱”的理想人格,实现教育目标。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内容就是对理想人格的塑造。追求真理和坚定人生目标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内容,实现人生价值应以推崇人的道德品质为先,淡化物欲,以大体为重。在现代德育中,我们应继续弘扬爱国、爱民的思想,完善自我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当代大学生面对国内外多种价值思潮的影响与冲击,“仁爱”思想是培养大学生完善的人格与高尚的品格的思想基础。加大“仁爱”思想宣传教育与教育的融合力度,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大学生具有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气节和道德情操,使之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三、儒家“仁爱”思想对高校德育的现实价值

儒家“仁爱”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智慧与文明的象征,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源泉。在当代大学生德育中,儒家“仁爱”思想对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坚定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塑造大学生利他的价值观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有利于高校德育内容的完善。高校德育的目标是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自我超越,因此大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同时还要兼具良好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儒家“仁爱”思想为高校德育的内容注入了丰富的内涵,让大学生从情感养成角度达到对道德规范的理解与接受,从而更加严格的约束自己的言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不仅要在内容上顺应时代的潮流,还要完美的诠释儒家“仁爱”思想中的有益内容,才能完善高校德育的内容体系。比如,儒家“仁爱”思想提倡诚信教育,教育人们要言必信、行必果。因此,我们的教育内容可以扩展到大学生的信仰、信念、信心与信任等方面品质的培养,真正做到汲取儒家“仁爱”思想中的精髓。

第二,有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儒家“仁爱”思想是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的重要源泉与精神动力,高校德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内涵、培养其完善的品格、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工作重点,所有的教育工作都要以人为核心,而创新的关键在于对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儒家“仁爱”思想的吸收与弘扬,并且进行理性的转化。当代高校德育工作理念的转换,工作的内容的充实,工作模式的构建,工作环境的塑造,都要做到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内在需求与精神渴望,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要始终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指导才能实现教育工作的创新与教育理念的超越。

第三,提有利于教育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胡锦涛同志指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发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注重提高教师素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高校德育过程本身而言,施教主体的人格品质与内在修养会深深影响大学生的个性心理与性格的养成。高校德育的施教主体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人生的价值与人之为人的意义。因此,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不仅关乎个人发展与社会评价,更加会影响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高校教师作为智慧的代表,理想人格的化身,其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与完善。儒家“仁爱”思想具体到教育工作者身上就是,作为教师要关心自己的学生,传授有益的人生哲学,体察学生的心灵,充分发挥施教主体对大学生的人生指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