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7:33

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篇1

[关键词]建筑;技术;艺术

中图分类号:tU-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160-01

什么是美的建筑?什么是丑的建筑?在建筑“美与丑”的探讨中,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部分建筑师认为心理学和美学等社会科学首先对建筑设计产生影响,他们拒绝科学技术对建筑的渗透,以为这样会消灭个性的创造和灵感意识的作用。他们认为艺术的基本特性是反理性的,反规律的,而科学却是一种规则,会限制了艺术的表现。这种思想,源于古希腊的古典主义强调的比例的和谐和理想的美。另一种观点,来源于古罗马的工艺技术的思想。他们认为,建筑的美应该是建筑的合理的结构与构造的表达。结构技术与建筑艺术的融合,一方面使得偏重技术法则的技术形态被赋予了建筑艺术美的意义,而另一方面,又在建筑艺术的内容中植入了技术美的因子,两者的融合避免了将建筑整体生硬地分割为技术与艺术的两个相互独立的方面进行拼凑,只有技术与艺术一体的建筑结构才会具有最大的建筑表现力。

近年来,一大批异形建筑纷纷涌现,这些过去只能在设计图上看到的另类建筑,如今已经跃出图纸真实地屹立在我们面前。它们的主创者不乏建筑界的许多明星设计师,例如库哈斯、哈迪德以及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等。这些现代建筑的出现,瞬间引起建筑界一番热烈的争论,然而在诸多争论的背后,有一点被大家所公认,即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成为启发建筑师进行此类建筑创作的原动力,也为这些另类的“异形建筑”付诸实践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技术保障。

一、建筑艺术离不开建筑技术

建筑技术作为各种科学技术在建筑学中应用与相互融合的结果,是当代建筑学发展中一个极其活跃的因素,而建筑艺术作为一门感性学科、一门造型艺术,是通过理性的建筑技术实现的。技术性与艺术性是建筑所具有的多重属性的表现之一。技术是理性的、艺术是感性的;技术是物质的、艺术是精神的;技术是功能的基础、艺术是上层的追求。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技术的发展、革新为艺术提供了物质可能,也为艺术形式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而艺术审美引领技术特征的演变方向,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的艺术审美观直接影响着现代建筑技术的艺术表达。

一般情况下,技术先进与否与建筑的发展关系重大。工业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艺术性。无论什么样的建筑,在建造时都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

建筑技术是物质手段,是建筑的前提,忽视技术的发展,没有先进的物质手段来保证,往往会使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再好的方案不过是纸上游戏而已。

二、建筑技术本身便是一种艺术

密斯曾说,一旦技术达到了完美,就升华为艺术。换言之,在技术达到了某一高度后,技术本身便成为了一种艺术。

我国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谈到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的区别时,提到一个概念,这就是“建筑美”。简明的说,建筑的美应该是建筑的合理的结构与构造的表达。换言之,建筑美就是建造之美,反应了建造者的技艺水平。

我们常说的“技术美”就是将艺术和技术当做一个钱币的两个面的观念。“技术美”是西方的思想,这是他们长期研究自然科学产生的信仰。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不论其多么的纷繁杂乱,其背后只有一个极其简单的规律在控制着。在建筑丰富多彩的背后,同样有一个规律存在,这就是建造技术本身的自然规律。违背这个自然规律,就一定是丑的。历史上的优秀建筑都具有清晰的结构传力系统,而用最少的材料去覆盖最大的空间或者取得最大的承载力的建筑形式,才是完美的,才可能升华为至高无上的建筑艺术,才能永载史册。

三、建筑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重要性

从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建筑艺术离不开建筑技术。既然技术与艺术有着必然的联系,那必然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而应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做出真正完美的建筑艺术作品。

当今世界,地球资源和环境问题是当代社会最热点的问题。节约资源、能源、生态和环保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筑设计的合理性,即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便变得尤为重要。如果一个建筑设计,不考虑结构与构造的问题,而仅仅关注于其造型与形态,那很有可能会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和生态环境上的负担。

例如由塔利伯特和达欧斯特为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设计的蒙特利尔奥林匹克体育场。该体育场就像一艘扬帆的巨轮静卧在蒙特利尔岛东部,白色的体育场造型奇特,斜塔高达175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倾塔。但是,其结构与构造的不合理,导致了其不菲的造价和运营费用,使这届奥运会成为了历史上最赔钱的奥运会,也给蒙特利尔人带来了沉重的债务。32后,在中国,诞生了另一个“蒙特利尔奥林匹克体育场”,那便是北京新标志——鸟巢。关于鸟巢的批评,即使是普通的老百姓也略闻一二。“结构形式不合理”、“用钢量太大”和“造价太高”是听到最多的批评。

诚然,像鸟巢、蒙特利尔体育馆这样的建筑,的确有着它们优美的造型和新颖的创新,可能会有些人认为这其间所浪费和消耗的资源和材料是寻求创新与突破应付的代价。现如今的世界,资源与能源极度紧缺,建筑技术与艺术结合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我们需要将艺术与技术更好更恰当的结合,才能做到节省资源与能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特拉享伯格,[美]海曼著,王贵祥等译.西方建筑史[J].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蒋伯宁.现代建筑技术的艺术表现[J].城市建筑,2010.

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篇2

关键词:现代建筑;技术;艺术;融合

社会的进步使得各个领域不断向多元化发展,建筑业也逐渐成为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现代建筑中技术与艺术缺一不可。冷静面对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使建筑除了提供舒适的居住条件外,还充满了艺术和文化气息,在技术和艺术层面都达到了一定高度。让使用者感觉到建筑本身带来的美感,满足艺术享受的需要。

1技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1.1计算机智能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1.1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广泛推广。当今社会,数字化的概念已经被无限扩大,不仅仅指数字,还代表着所有的信息形式。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促使人们将生活的每个方面都与科技联系起来。例如:SoHo大厦在设计理念上吸取了时尚热点以及新的生活理念,受到了大批青年人的青睐。

1.1.2CaD和CSCD技术是建筑业设计的基础,处于不断更新中。建筑设计领域引进了具有强大制图功能的CaD技术,有助于对空间和平面的结构进行技术上的计算和分析,使具体工作有据可依。现代建筑业的不断发展,需要CaD技术不断完善和提高,从而为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CSCD技术出现。它是一种协同设计技术,体现了CaD、信息关系和远程管理的统一。

1.2绿色环保设计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2.1太阳能技术在建筑中的得到了充分的利用。面对能源日益短缺的局面,寻找新的替代能源成为各个国家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建筑设计中,太阳能应用范围广泛,如太阳能热水器、净化器、太阳能集水灶等,都是充分发挥太阳能优势的体现。太阳能的使用,既体现了科技的进步,又实现了节能减排。

1.2.2针对太阳辐射,采用先进的遮阳环保技术。遮阳技术主要针对夏日里强烈的太阳辐射。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是采用新型的环保材料;二是实现能源的转换,将太阳辐射变成新型的环保能源。

1.2.3利用保温材料的特性,选择隔热性好的材料,提高外墙热工性能,实现建筑设计抵抗风压的设计目的。对于建筑中墙体的保温工程,要将整个建筑工程的相关施工结构等程序作系统的分析,紧密协作。减少室外温度对室内热量的影响,降低波动。

2艺术性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构成艺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被广泛使用,支撑着整个建筑结构。构成艺术是一种简单的艺术形式,主要包括点、线、面、体等基本的元素,组成了建筑物的架构。另外,色彩作为最具冲击力的因素,被设计者发挥得淋漓尽致,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

2.2建筑设计者要具有独特的艺术眼光,较高的审美能力,将自己对建筑的理解与创作理念融入建筑的实际设计中。在充分考虑建筑原则与技术水平的前提下,将自己的灵感运用到建筑物中。这些具体的艺术元素包括:地方民俗、风土人情等形式。

2.3现代建筑中含有的西方现代艺术因素。为了使现代建筑与世界接轨,体现国际元素,越来越多的西方艺术形式和作品出现在建筑设计中,如油画、绘画、雕塑等艺术表现手法。这样设计出的建筑就含有了浓厚的西方艺术气息。

3技术和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关系

3.1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技术与艺术并存

建筑的含义有狭义与褒义之分。狭义的建筑是指居住的意思,而广义的含义就突破了局限性。凡是以建筑为载体而涉及到的众多领域都是建筑的范畴,如商用建筑、用于娱乐的场所等。建筑设计是指在建筑物执行施工操作以前,根据企业文化、施工目标所勾勒出的建筑物的款式,并实现由想法到实物的转换;建筑业除了需要实现其基本的建筑功能外,同时还要与艺术相结合,实现建筑本身的独特性。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高,并逐渐延伸到建筑领域。这就需要设计者对建筑物的设计理念要新颖,给人以美感。面对这种有增无减的势头,创造出又实用、又美观的建筑是设计者的最终追求。

3.2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艺术造诣的提高

任何建筑物的形成都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技术作为支撑,保证建筑设计的结构成型。正是技术上的支持,使艺术由理想变成现实,避免艺术与现实相脱节,无的放矢,错过发展的机会。人类的进化过程正是体现了这一点。人类由穴居到石屋,再到古代唯美的房屋建筑,这一过程得益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建筑技术的不断提高。技术的发展与不断完善,促使人们开始逐渐考虑艺术,崇尚美感,将艺术理念融入建筑设计中,而且这种要求呈上升趋势。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眼光达到更高的层次,这就需要更加先进的技术作为基础,在设计中更加注重艺术性的体现,使人们真切地感觉到美感。建筑设计是意识形态的体现,表达的是一种理念与想法,需要物质基础作为后盾,否则就是空谈。因此,建筑设计艺术是以建筑技术作为依托,最终在建筑物中实现其价值。

3.3艺术对建筑设计技术产生相应的反作用

完美的设计理念只有得到技术的支持才能变成现实。当设计者拥有了新的艺术灵感的时候,研发部门就要开发新的技术来迎合这一艺术灵感,在技术上下功夫,不断创新。时代的进步使这一要求越来越高。设计师为了满足人们的迫切需要,不懈努力,改善方案,努力使自己具备新颖的创作理念。一旦实现创新后,就要求技术上进行援助。这体现的就是艺术对技术的反作用。例如:现代人喜欢简单大方的建筑风格,那么这一风格就会作为设计师的设计思路和理念。在技术上就出现了清水混凝土的风格与之相呼应。这一技术下,墙面平整,颜色平衡,给人以大方的感觉。于是在施工过程中采用直接在表面进行粉刷,不额外加入其它的装饰的方法,体现了简单、朴素大方的设计理念。

4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符合时展

4.1建筑行业要紧随时代的发展,体现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和价值取向。现代的建筑设计正是设计者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融合时代特点创造出来的。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注,是智慧的结晶。脱离时代的美学观念及建筑技巧必将不为时代所欣赏和接受。

4.2现代建筑设计体现现代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观。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前各个领域提倡的发展方向。涉及到节能减排、低碳的生活方式,这就要求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这些内容。在技术上要减少能源浪费,寻找可替代能源,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与此同时,也要考虑艺术上所能达到的效果。如现代建筑中开始使用保温隔热墙以及顶楼玻璃房,既美观又舒适,深刻体现了现代建筑设计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又迎合了时代的需求。

5结语

为顺应时展的需求,现代建筑设计要将技术和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艺术赋予建筑设计新的思维,技术使设计思想变成现实,将凝聚了设计者与建设者的建筑结晶呈现在使用者的眼前。使用者可以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和艺术的美感,使人文、生态的绿色和谐理念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2]邢凯.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篇3

关键词:建筑施工施工新工艺十项新技术

abstract:newconstructiontechnologycausestheconstructionefficiencyhasbeenunprecedentedincrease,ontheonehand,itreducestheengineeringcost,reducetheengineeringworktime,ontheotherhandistoenhancetheprojectconstructionsafetyreliability,forthewholeconstructionprojectdevelopmentprovidesawiderstage.

Keywords:constructionnewconstructiontechniquetennew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的高层建筑、大型公用工程拔地而起,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造型之复杂,设计施工之新颖,绝非过去所能比拟。这些工程的相继建成,也标志着我国的施工技术和施工能力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要想开拓市场站稳脚跟,谋求更大的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增强企业实力,保证施工的关键技术设备紧跟国际发展趋势,与行业先进水平同步。

一、我国施工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供,建筑施工技术的水平也相应得到了相当成熟的提高,特别是近年来,施工工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给传统的施工技术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这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不但解决了过去传统施工技术无法实现的技术瓶颈,推广和引导了新的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的出现,而且新的施工技术使得施工效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一方面它降低了工程的成本、减少了工程的作业时间,另一方面更是增强了工程施工的安全可靠度,为整个施工项目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

二、其中新技术在混凝土施工中的应用包含如下几点

1、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

由于人口的增加,人均可占用空间的减小,为了获得更大更优的居住条件,高层建筑发展成为必然;为了满足高层建筑对工艺的要求,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越累越多的应用到建筑施工中。清水混凝土技术是现浇钢筋混凝土技术中的一项新技术,它是将原始浇筑面直接作为装饰性表面的混凝土,质朴自然,体现出人类回归自然的追求理念。按装饰效果可以分为三类:普通清水混凝土、饰面清水混凝土、装饰清水混凝土。

2、混凝土施工的新材料--钢纤维砼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只为了居住,而且还要求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让建筑呈现出艺术美感。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对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要求就提高了。为了使建筑的艺术感和实用性都能得到体现,我国建筑行业的专家研究出了钢纤维砼。

三、地基基础施工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1、地基加固技术

从工程当地的土质、加固材料和工艺条件出发,研究开发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多种复合地基加固技术。如:石灰、粉煤灰、碎石桩,渣土夯填桩等。

2、地下工程和深基坑支护技术

我国地下工程起步较晚,初期主要用于隧道、人防等工程,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现已广泛的用于地铁、地下车库、仓库等工程。例如上海地铁1号线和11个车站,都是建在高流变、高压缩的软土地层中,车站采用多道锚杆的地下连续墙做深基坑边坡支护。而深基坑设计既要考虑坑壁土压力、降水隔水技术、开挖时环境的影响,同时又要计算支挡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四、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由于混凝土中水泥的水化作用是放热反应是相当复杂的。一旦产生的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所能承受的拉力极限值时,混凝土就会出现裂缝。控制混凝土浇筑块体因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升、混凝土浇筑块体的里外温差及降温速度,防止混凝土出现有害的温度裂(包括混凝土收缩裂)是施工技术的关键问题。

五、防水施工技术

防水实际上就是在与水接触的部位防渗漏、防有害裂缝的出现。我们应该遵循正确的设计原则。综合治理、多道设防、刚柔结合、防排并用、复合防水、全面设防、节点密封),合理选择防水材料和施工工艺。

对于屋面防水,本文提出了一种较为新型的施工技术,即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涂膜施工这种施工技术首先做好板缝、节点和基层处理。塔楼屋面及裙楼屋面施工时涂膜应分遍涂布,先涂的涂料干燥成膜后方涂布后一遍涂料。铺设方向互相垂直,最上面涂层厚度不小于1mm。涂膜防水层的收头用防水涂料多遍涂刷,不得出现流淌和堆积现象。防水层反起墙面不少。

六、新型墙体保温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能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

为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节约能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2000年,国家建设部对国内170个城市制定条例。在“九五”

期间,新型墙体保温材料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当前已成规模化发展。目前墙体节能保温材料包括:有机类、无机类、复合材料类等。

七、钢筋连接施工

钢筋连接施工中有需要规范的问题,比如机械连接、焊接接头面积百分率应按受拉区不宜控制。如遇钢筋数量单数时,百分率略超过些也是符合要求的。受压区则不限制。绑扎接头面积百分率控制:受拉钢筋梁、板、墙类不宜大,当工程中确有必要增大接头面积百分率时,梁受拉钢筋不应大于50%,其他构件可根据实际情况放宽。因此粱中受拉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是一个底线,不应越过,其他构件则可以放宽,但必须满足搭接长度的要求。如般柱子钢筋(特别是构造柱),也可设置一个搭接头,这将方便于施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将会出现更多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要勇于创新,大胆应用,并结合现代化科学管理,在建设工程施工生产中不断取得好成绩。同时,为不断推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加大建筑业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的力度,对建筑业新技术内容也应加以调整和补充,不断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要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篇4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施工,技术

 

某公寓楼为一类高层建筑,负三层至七层为裙楼,负二、负三层为设备层,负二层设车库,负一层至四层为商场,五层、六层为餐厅,七层为办公室,八至三十层为塔楼住户层,其建筑面积约为3.9万平方米。该项目给水、排水工程概况:⑴给水系统。供水方式为:市政给水管→地下水池→泵→水箱→各用户的上行下给供水方式。⑵排水系统。论文参考。污水经埋地式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雨水经集中收集后排入规划河道。⑶管材。生活给水管采用pe管,热容连接;屋面给水管及埋地管采用涂塑钢管法兰连接。消火栓系统:Dn≤100镀心锌钢管,Dn>100采用焊接钢管,喷淋采用内外热渡锌钢管。论文参考。污水管采用UpVC排水管,排水出户管采用埋地UpVC排水管。⑷管道安装。室内给水管沿楼板底穿梁,管道基础穿楼板穿屋面等应在土建施工时及时准确的预留孔洞或预留套管,埋地出户管管顶据基础梁底不得小于150mm。排水立管和排水横管连接应采用45°斜三通、四通或90°斜三通。地面应有1~2%坡度坡向地漏,地漏顶面应低于地面5~10mm。

1.给水、排水主要施工技术与工艺

1.1给水管安装

1.1.1给水管孔洞在土建进行结构工程施工时,均应配合土建预留孔洞,一般采用木制方盒在绑扎钢筋的同时进行预埋。预埋的坐标与标高必须准确无误,预埋完毕在浇捣砼之前应由施工员与质检员进行复核,确保无漏埋、错埋,浇捣砼时须由施工班组派人进行查看。

1.1.2工艺流程

安装准备→预制加工→干管安装→立管安装→支管安装→管道试压→管道冲洗

1.1.3铝塑管之间连接采用螺纹连接。

1.1.4注射成型的专用配件与金属配件、器具螺接时,应采用聚四氯乙烯生料带作为密封填充物。

1.1.5明敷设管道的支承件最大间距不得大于规范规定:

1.1.6给水系统在管网安装完毕,应按规定分系统进行试压。

试验压力应为管道系统工作系统工作压力的1.5倍,但不得小于0.6mpa,试验用的压力表须不少于2块,表的满刻度值应为试验压力的1.5-2倍,其精度不低于1.5级,压力表是经过鉴定合格的产品并附有“鉴定合格证明书“。水压试验之前,对试压管道应采取安全有效的固定和保护措施,但接头部位必须明露。

水压试验步骤:首先,将试压管道末端封堵,缓慢注水,同时将管道内气体排出;其次,充满水后,进行水密性检查;三是加压应采用手动试压泵缓慢升压,升压时间不得小于10分钟;四是压力升至规定试验压力后,停止加压并应稳压1小时,观察接头部位是否有渗漏现象;五是稳压1小时后,若有压力降,应补压至规定的试验压力值,15分钟内压力降不超过0.05mpa为合格。

1.1.7给水系统在施工完毕后交付使用之前,需消毒和用饮用水增压冲洗,确保给水管道畅通,并清除滞留或掉入管道内的灰尘、杂质、污物,冲洗水流速宜大于2m/s,直至出口处的水浊度与进水相当为止。

1.2排水管道安装(含污、废水系统、雨水系统)

1.2.1土建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现浇楼板穿管孔洞已按图纸要求及适用位置的尺寸预留好。管道通过的房间内位置线及地面水平线已检测完毕,室内装饰的种类厚度已确定,各种卫生器具的选型已确定。

1.2.2工艺流程

安装准备→预制加工→干管安装→立管安装→支管安装→卡件固定→封口堵洞→闭水试验→通水试验

1.2.3预制加工

根据图纸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按预留口位置测量尺寸,量好管道尺寸,进行断管,断口要平齐,粘接前应先试插,合格后用毛刷涂抹粘接剂,先涂承口,后涂插口,随即用力垂直插入,插入粘接时将插口稍作转动,以利粘接剂分布均匀,粘牢后立即将溢出的粘接剂擦拭干净。

1.2.4立管安装应按设计要求设置固定支架或支承件后,再进行立管的安装,安装立管时,将汇水配件、伸缩节等组装在立管上,核对无误后进行粘接,安装完毕后,随即将立管固定。立管承口处侧面的距离应控制在20-50mm之间;

1.2.5横管安装应根据实测大样图将预制好的横管先进行组装,用临时吊挂,核查无误后再进行粘接。论文参考。粘接后,应迅速摆正位置,按规定校正坡度,待粘接固化后,再紧固支承件,将敞口临时封堵。

1.2.6排水管道根据设计要求做好灌水和通水试验,并做好保护措施防止污染。

1.3卫生洁具安装

台式洗面盆安装:根据土建给出的室内水平标高线,核对排水管甩头及给水管甩头的管径、坐标与标高,对不符合要求的修整到符合要求为止;用符合设计要求并经外观检查合格、无缺损的阀门连接给水管甩头,连接后的阀门朝向应合理、一致,标高准确,管道应正直,坡度正确,接口严密;用符合设计并经外观检查合格的排水栓、存水弯管连接洗脸盆排水口与排水管甩头,连接后管道应正直,坡度正确,接口严密、牢固;面盆与台式大理石接缝处应上胶;洗面盆安装完毕后应用草袋加以覆盖,防止表面受损和整个器具损坏。

2.常见质量通病及防范措施

2.1给水系统

(1)立管坐标超差、不垂直。施工时应认真用线附找准立管中心。

(2)支管各配水点出口高度不一。施工时使用透明细塑料管内装水,根据连通管原理控制配水点的水平度。

(3)水表外壳距墙内表面过近。应按规范规定的要求,对表位进行调整或更换管段。

2.2排水系统

(1)立管坐标超差、不垂直。原因是立管位置安排不当,安装过程中拉垂直线辅助施工。

(2)横管坡度达不到要求,出现坡度过大过小,甚至倒坡。安装前应根据规范要求计算支管高差,放样,准确无误后方可制作安装。

(3)地漏安装过高或过低,影响使用。找平地平线,确定地漏安装高度。

(4)粘接口漏水。安装时管道接口处粘接剂涂刷均匀,粘接处粘接剂处理干净。

3.成品保护措施

3.1给水管道成品保护

一是安装好的管道不得用做支撑放脚手板,不得踏压,其支托架不得作为其他用途的受力点;二是管道口做临时封堵,以防杂物丢入。三是阀门的手轮在安装时应卸下,交工前统一安装好;四是水表应有保护措施,为防止破坏或丢失,可统一在竣工前装好。

3.2排水管道成品保护

一是管道安装完成后,应将所有管口封闭严密,防止杂物进入,造成管道堵塞;二是安装完的管道加以保护,尤其立管距地20mm以下,就应用木板捆绑保护;三是严禁利用塑料管道作为脚手架的支点或安全带的拉点,吊顶的吊点,不允许明火烘烤塑料管,以防管道变形;四是油漆粉刷前将管道包裹,以免被污染。

3.3卫生器具成品保护

一是洁具在搬运和安装时要防止磕碰,稳装后洁具排水出口应用防护用品堵好,镀铬零件用纸包好,以免堵塞或损坏;二是在釉面砖墙面剔孔洞时,宜用手电钻或先用小錾子轻剔掉釉面,待剔至底层处方可用力,但不得过猛,以免将面层剔碎或震成空鼓现象;三是安装完的洁具加以保护,防止洁具、器具受损和整个洁具损坏;四是通水试验前应检查地漏是否畅通,分户阀门是否关好,然后逐层一一进行通水试验,以免漏水使装修工程受损。

总之,给排水施工是建筑工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及时、完整、有序地抓好给排水施工的质量控制,是创建优良工程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汉发.建筑给排水施工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02):283.

[2]陈永科.建筑给排水施工中的问题探讨[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9,(02).

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顶管;施工

0引言

地下管网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夜肩负着传送信息和能量的重要任务。为城市处理污水的系统、自来水、煤气、电力和通讯设施等等都属于地下管网之内,要对上述市政设施进行改建、新建、扩建,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安全的管道安装。传统的挖槽埋管地下管线施工技术由于对地面交通影响较大,使本来就拥挤繁忙的城市交通如同雪上加霜,同时给市民工作、生活带来许多不便,特别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交通拥挤的地区以及不允许开挖的地段,这个矛盾就更加突出。市政工程如何使这些安装工程对城市的影响减至最小,如何尽可能减少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已经成了一个迫切解决的问题。

非开挖技术将完全能解决这些难题,提供安全及经济的施工方法。非开挖技术是指利用少开挖和不开挖技术来进行地下管线的铺设或更换的工艺。顶管技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一种非开挖技术,其在国外已广泛使用,在国内也已逐渐普及。随着顶管技术在市政工程的广泛运用,本论文主要讨论在顶管作业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具体的技术问题,值得施工技术人员重视,并以此和同行共享。

1顶管施工的特点

顶管法又称为非开挖管道敷设技术,它具有不需要开挖面层,铁路、河道的特点,相比开挖敷设技术,投资和工期将大大节省。同时,顶管施工技术可以降低噪音,减少粉尘,减轻对城区的交通条件和环境状况的干扰和破坏,属于真正的无污染、高效率的施工技术。顶管施工法由于其上述多方面的优点,在市政工程中尤其是在市政管线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概括起来,顶管施工技术具有几大方面的优点:施工面由线缩成点,占地面积小;地面活动不受施工影响,对交通干扰小;噪音和震动低,城市中施工对居民生活环境干扰小,不影响现有管线及构筑物的使用:可以在很深的地下或水下敷设管道,可以安全穿越铁路、公路、河流、建筑物,减少沿线的拆迁工作量,降低工程造价。

2顶管技术施工应用分析

2.1顶进管的选择一般选用钢筋砼管如没有腐蚀要求可选用钢管。钢筋砼管的规格设计、配筋和应力验算应遵守有关钢筋砼的标准和技术规程,特别是有关钢筋砼管的标准和技术规程。①顶进管直径的选择:顶进管的直径选择是首先根据工程性质、工程需要确定内径,根据顶进管所受荷载确定砼管的配筋及壁厚,进而确定外径。因为顶管工程工作面上需要配备挖土工人,所以一般管内径不小于500mm;②顶进管长度的选择:顶进管的长度对项管过程的可控性和经济性有很大的影响。在直线推顶的情况下使用长管可以减少装管的次数,取得良好的效果,但随着管长度的增长,如果偏离原定的路线,使之恢复正确路线要比使用短管更加困难。建造顶压坑时顶压坑的长度也要增大,挖坑、支护、回填、修复的费用将相应地增加。

一般情况下,管长度须相对于管径来衡量,当L/D外≤1.10时,为短管:当L/D外=1.15时,为标准管:当iJD外≥2.10时为长管。

2.2顶管施工的前期准备①现场平面布置:平面总体布置包括起重设备、自动控制室、料具间、管片堆场、拌浆棚及拌浆材料堆场、注水系统、弃土坑的布置等。始发工作井内安装发射架、顶管机、前顶铁、主推千斤顶、反力架等顶进设备,工作井边侧设置下井扶梯供施工人员上下:②顶管机进、出洞处以及后靠土体加固:为确保顶管机出洞的绝对安全,需对后靠土体及进、出洞区域土体进行高压旋喷桩加固。为防止顶管机进、出预留洞导致泥水流失,并确保在顶进过程中压注的触变泥浆不流失,必须在工作井安装止水装置。

2.3顶管施工的工艺:是指利用顶进设备将预制成椭圆形或圆形构造物逐渐顶入路基,以构成立体交叉通道或涵洞的施工方法。顶管施工需先在确定的管段之间设置工作井和接收井,然后在工作井内安装推力设备将导轨上的顶管机头推入土体,由机头导向,将预制的钢筋混凝土管向前顶进,前端土体通过工作井运出,最后完成管道铺设。

2.3.1顶管井的设计:顶管井分工作井与接收井两种,顶管井的建造结构有很多种类,一般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作井的结构形式通常有单孔井和单排孔井。前者形状有圆形、正方形、矩形等,后者则大多为矩形,它们的结构受力性能由高至低依次为圆形一正方形一矩形。

2.3.2顶管施工工序:①穿墙:打开穿墙闷板将工具管顶出井外,并安装穿墙止水装置,主要技术施工措施如下:1)穿墙管内填夯压密实的纸筋粘土或低强度水泥粘土拌和土,以起到临时性阻水挡土作用;2)为确保穿墙子L外侧一定范围内土体基本稳定并有足够强度,工作井工具管穿墙前,对穿墙管外侧采取注浆固结措施;3)穿墙前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处理措施;4)闷板开启后迅速推进工具管,同时做好穿墙止水,本工程采用止水法兰加压板,中间安入20mm厚的天然优质橡胶止水板环,要求具有较高的拉伸率和耐磨性,借助管道顶进带动安装好的橡胶板形成逆向止水装置,应防止因穿墙管外侧的土体暴露时间过长而产生扰动流变。②顶管出洞:顶管出洞是顶管作业中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顶管出洞,即顶管机和第一节管子从工作井中破出洞口封门进入土中。开始正常顶管前的过程,是顶管技术中的关键工序,也是容易发生事故的工序。为防止管线出现偏斜,应采取工具管调零,在工具管下的井壁上加设支撑,若发现下跌立即用主顶油缸进行纠偏,工具管出洞前预先设定一个初始角弥补下跌等措施。③注浆减阻:在顶管施工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技术措施就是通过压注触变泥浆填充管道周围的空隙,形成一道泥浆保护套,起到支撑地层,减少地面沉降,减少顶进阻力的作用。在施工中,首先对顶管机头尾部压浆,并要与顶进工作同步,然后在中续间和混凝土管道的适当位置进行跟踪补浆,以补充在顶进中的泥损失。注浆工序一般多应用于长距离顶管施工中。④顶管纠偏.纠偏是指机头偏离设计轴线后,利用设置在后部的纠偏千斤顶组,改变机头端面的方向,减少偏差,使管道沿设计轴线顶进。顶进纠偏是采用调整4台纠偏千斤顶组方法,进行纠偏操作,若管道偏左则千斤顶采用左伸右缩,反之亦然。

2.3.3顶进过程遇地下障碍物的处理措施:①孤石:如所选用的土压平衡机头直径较小,前端没有检查孔,在顶进过程中,碰到软土中的孤石,当多次调整机头自身操作也无法再继续顶进时,应停止顶进,用开挖的方法来排除孤石,待排除孤石后,继续顶进。②混凝土、砖墙:一般来说,对于小体积的C30以下的混凝土、砖墙均可以切削。具体操作时降低顶进速度,减少每次切削,通过仪表随时注意观察刀盘电机的电流大小,另外切削扭矩也会使机头产生扭转,应不断改变刀盘旋转方向,使机头不至扭转过大。③如遇机型利用自身操作也无法穿越障碍物时,应停止顶进用钢套筒或开挖的方法来排除,待障碍物排除后,再重新顶进。如果顶管作业穿越道路底下而遇到上述情况且无法采取开挖的方式排除障碍物时,则采取反向(由接收井向工作井方向)人工顶管的方法来解决,但需做好足够的安全措施。

3膨润土悬浮液在疏松土层中的应用

在无粘性的疏松土层中以及在粘性很小的土壤中,例如在砂砾土中,若不采取其它辅助措施,土层由于本身极不稳定,以致在刃脚推进之后立刻就会坍落在管壁上。所以对这类土壤来说,膨润土悬浮液的支承作用尤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起到这种支承作用,先决条件是要尽可能准确地掌握膨润土悬浮漓在砂砾上中的特性。充满孔隙,并继续在其中流动。流速取决于孔隙的横断面与悬浮液的流变特性,同时也取决于压浆压力。因此为了在同样的压浆压力下达刭相同的渗入深度,在孔隙横断面很小的细粒土层中便需要低流限的悬浮液,面孔隙横断面较大的粒粒土层则需要高流限的悬浮液。在克服流动阻力的过程中,压浆压力随着渗入深度的增加而成比例地衰减,所以相应每一种压浆压力,都有一个完全确定的渗入深度。尽管就某种场合来说,随着管子的推进同时在管子整个圆周上和管路全部长度上均匀地压浆证明是相宜的,而在另一些场合下,正确的方法则又可能是分段压浆。例如现已得知,在管子下半部,膨润土在顶进过程中比静止状态下更容易流出,而上半部的压浆则是在管路静止的情况下更容易进行。静止状态的管道以其全部很大的重量沉落于底部。这样便在管道的顶部形成了小空隙,或者至少是形成了一个压力较低的区域。因而在这种状态下,膨澜土在管项处比在管底部更容易流出。反之,在顶压力和浮力同时作用下,管道有向上拱起的倾向。这时管道离地升起,于是管底下方便形成了一个低压区,致使膨润土更加容易渗入其中并均匀地散开。

4顶进管在膨润土悬浮浪中受到的浮力

只要顶进管在整个圆周上被膨润土悬浮液所包围,浮力定律便对它有效,即使悬浮液层的厚度很小也同样如此。在钢筋混凝土管情况下,浮力均为管子自重的1.4倍。这样,只要通过正确地压人膨润土悬浮液,从而在土层中围绕顶进管形成一个支承环带,并保持悬浮液压力等于土压力,于是管子就会在膨润土悬浮液中漂浮起来。为此必需的前提在于悬浮液应是液体状态的,亦即呈现为表观流限相应较低的溶胶状态。在悬浮液的膨润土含量低到接近运动状态下的稳定极限时,这个条件便能得到满足。浮力可使管外璧摩阻力减小,因为管底部由于自重产生的法向力减少了。这一效果首先会对大直径管子的长距离推顶产生有利的影响

5结语

顶管设计在市政工程中,特别是深覆土大管径的管道工程和交通繁忙的城市主干道改造工程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在特定工程条件下,相对与开槽埋管更具优越性。时代要前进,城市要发展。市政设施配套完善,地下各种管道建设将会大量增加,顶管设计和施工也会增多。管径加大,长度加长,有直有曲,种类繁多,这将是今后大城市顶管施工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要重视这个良机,进一步地完善和提高我们的顶管设计和施工技术,使之综合施工技术达到国际水平。

参考文献:

[1]葛金科,沈水龙,许烨霜.现代顶管施工技术及工程实例[D].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篇6

关键词:建筑结构;艺术设计;协调性

优秀的工程设计是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的有机结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高,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相互配合更为重要。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构体系才能实现,结构设计的好坏,关系到建筑物是否适用、经济、美观。特别在高烈度地震区,建筑设计必须在满足结构抗震要求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建筑物的造型美观、功能完善等等。因此要设计出既要满足建筑美观,造型优美,又要使结构安全、经济、合理的建筑物是每个建筑师与结构师都必须十分注意的问题。

一、建筑是艺术与技术的载体

设计是人类把自己的意志施加在自然界之上,用以创造人类文明的一种活动。设计需要技术的支持,同时又需要艺术来表达情感。

于是,设计也就成了艺术与技术的载体。现代技术的发展,对建筑造型产生了巨大影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改变了建筑创作的观念,拓展了建筑设计的方法与表现力,打破了以往单纯从美学角度追求造型表现的框框,开创了从技术的角度出发,以“技术性思维”捕捉结构、构造、设备技术与建筑造型的内在联系,将技术升华为艺术,并使之成为富于时代气息的表现手段。人类创造了建筑,而建筑又重塑了人类,这是一位历史名人的格言。我想,这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在人文技术上的,建筑是人的本质的外化,建筑体现了人性,所以,建筑才成为了一门艺术,无论人们怎么从功能上、技术上质疑这是不是艺术,可作为建筑艺术,已被划入了人文学科,设立在艺术学院,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当然是技术上的,它开发了人类的智慧,促进了人的大脑发达,不仅使建筑逐渐变得美仑美奂,而且更为牢靠、更具有多种功能,乃至智能。技术的进步,标志着对人重塑而使其脱离蒙昧与野蛮,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正是基于这一格言,高技派建筑,也就在两个方面,对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进行了有力的、全方位的整合,从而形成令人耳目一新的现代格局。

二、建筑设计中的二元性

我把建筑设计分为“技术性”和“艺术性”。“建筑构造的技术保证”是建筑二元性的技术成分;而“艺术者表现为另一种形式”,我想就是有人所说的和建筑艺术并驾齐驱的“建筑技术”元。这二元的抗争或妥协融合,形成了建筑艺术流派的分支,这个分支就是所谓的“高技派”。高技派的产生其实就是建筑艺术流派走出工业时代技术至上的误区,在艺术统领下的自然和必然出路。它在建筑的设计中坚持采用新技术,在美学上极力鼓吹表现新技术。

包括战后“现代主义建筑”在设计方法中所有“重理”的方面,以及讲求技术精美和“粗野主义”

倾向。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强调对人有悦目效果的、反映当代最新工业技术的“机器美”。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的成功,我想它并不在于本身对技术处理的艺术化,而是它成功诠释了技术和艺术的关系,给一时迷惑的技术在艺术中的作用成功地定位。

三、环境艺术的核心部分

1、即设计者的创意、思想、灵性能被理解和被接受是设计者最大的满足和欣慰,而效果图恰恰是最富表现力的手段。它的直观性、艺术性、感知性及工程性被不同层次的人所接受,可见效果图的魅力所在。在当今艺术殿堂中,建筑画作为建筑师、艺术家表现环境空间作品的形式,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人称它为建筑画是因为它除了具有工程性的特点外还具有一定的艺术观赏性。

它受时间、空间、地点的约束和限定,用来表现特定的空间环境、尺度、色彩、材质以及物体的位置等等。在当今的建筑与室内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招投标中往往一图定乾坤,足以看出它的重要程度。

室内环境的主题与气氛的创造在效果图设计中至关重要。一个人没有思想等于没有灵魂,一个缺少主题的设计很难称得上是一个好设计。在室内环境中,人们所看到是色彩、光、材料、家具与陈设、绿化等构成客观物质环境。空间环境的设计除了满足人们使用功能上的需要外,同时也应满足人们精神及心理方面的需求。

室内空间中的气氛则是客观环境作用人的感官的结果。人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如何在室内设计中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和气氛,无疑是建筑师和设计师极为重要的职责。

2、色彩、形式、家具、陈设、材料、灯具、饰品(艺术品)是构成室内环境空间整体美的要素。母题可以形式出现,也可以色彩或艺术装饰来体现,只有如此才可产生空间的连续性、秩序性、流动性。在特定的环境中,必须有一个主色调,才能创造富有特色和有倾向性的、从而也具有感染力的环境气氛。没有主色调,就没有色彩的性格。没有特色、没有倾向、没有气氛、没有主色调,让多种色彩等量齐观一起上,就好比一支没有主旋律的交响乐。但这决不意味着排斥由多个空间组成的大型建筑环境中个体空间可以有自己的色彩主调,尽管个体空间的色调各异,但他们之间有秩序联系,如以春、夏、秋、冬四季命题,或以花卉植物命名,或以不同民族的色彩喜好命名、立意等等。

3、形式作为室内环境空间主题时要求统一手法,母体重复,追求神似,繁简得体。所谓母体重复,简言之,即同一基本形态在不同的相互联系的空间内反复出现。室内空间表现的对象名目繁多,如墙的立面造型、家具、织物、灯具造型等,对这些不同物质赋予同一母题,就是异中求同,个性中求共性,变化中求统一。

4、母题重复的手法应用于室内环境中,犹如在乐曲中多次出现的主旋律一样,成为空间环境的重要特征。如贝聿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以45°角的方形为基本图形,在建筑空间的内部和外部反复出现,母题的重要特征和母题的重复强化了人们的感官印象。母题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而精神则是物质形态的最高升华,从而使作品在满足人们的功能要求之后,更能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在室内环境主题的表现上,艺术装饰如壁画、浮雕、壁饰往往扮演重要角色。一件构思精巧、制作精美的艺术装饰品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除了深化主题,更使空间充满灵性与魅力。

四、结论

建筑的设计既能提高建筑的适应性,又将是必然的趋势,尤其在强化后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更为重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建筑的设计涉及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既不是简单的高投入,更不是表面上的美观、漂亮,而是要处处从使用者的需要出发,从生活出发。

参考文献

[1]左咏梅,李俊玲,高洪俊.多高层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应用与分析[J].煤炭工程,2009,(12).

[2]StevenHoll.文学家的思维建筑家的设计[J].设计家,2009,(11).

[3]陶郅.文化博览及观演建筑创新设计之路[J].南方建筑,2009,(05).

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篇7

关键词:建筑;建筑技术;发展趋势

1引言

最近几十年,我国建筑行业有了飞速的发展,并且还带动了别的产业的发展。因此,仔细分析并且深入了解建筑行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可以使得建筑业走向健康的发展轨道。

21世纪的建筑技术正趋于一种综合化的方向发展,然后慢慢地形成了一套健全科学的建筑体系,利用最尖端的科技研究成果,再加上建筑设备与建筑结构等等各方面的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使得建筑产业技术更快的发展。在建国这一时期以来,我国的建筑技术受到了前苏联的严重影响,混凝土结构与砖混结构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客观上的一些经济条件、建筑技术要求的限制,建筑主要以基体“建造”的要求为重要目标,其技术方法比较单一,使得建筑的技术方法比较简单导致建筑的最终的建筑形式单调缺乏多变性。目前,由于我国对环境保护逐渐转为重点,并且建筑形态与建筑技术的单一发展趋势,导致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建筑的特色发展,另外与中国广阔的地理环境与经常多变的气候联系在一起,因而多元化的建筑技术就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因为要让建筑的形式在符合并且适应当地的气候、地方条件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就要使得建筑技术的要求不断地提高,使得建筑技术日趋成熟。

2建筑技术的主要特征

建筑技术的技术性

科技不仅是社会进步的阶梯,而且是建筑发展的阶梯。科学技术的变革,会对建筑造型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使得建筑创作观念和设计方法也随之发生变化。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在建筑领域,高科技对建筑建设和建筑观念的形成很大的影响。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为建筑设计的新思路开辟了更广阔的世界,满足人们提出了不断的发展和建设的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并建立一个新的面貌,改变着人们的审美意识,创造了一个新的状态,并最终直接查看技术玫瑰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时代特征[l]。

建筑技术的艺术性

建筑,它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作,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是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从而可知,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即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而创造的空间环境。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建筑技术与艺术紧密相关,建筑艺术以建筑技术为前提,没有技术也就无所谓艺术,艺术性融于技术性之中,随着文明的进步,建筑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必然要追求更高的建筑的艺术性[2]。

建筑技术的综合性

由于建筑涉及多种工艺工程,所以其必然是集多种技术于一体的结果。多种形式的技术的结合,才有建筑的落成。同时由于建筑是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工程技术手段与艺术手段紧密结合的美术门类。因此建筑技术必然是历代科技发展,文明进步的积累。综合应用的建筑活动是多样的知识和技能,而且科学,技术,艺术和有机国籍。建筑一体化设计不仅是手学习能力,图形,材料,材料科学,身体流,学会学习的能力,如仿生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无线电,历史,法律,绘画,雕塑和设备,是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和设计的知识和技能的安装活动。建设活动不仅要遵循科学规律,符合社会行规范和技术可行性,以及文化和审美等多种功能的综合。

建筑技术的动态性

建筑技术总是在施工工艺的矛盾运动的驱使下不断继承、吸收和创新。一方面,建筑技术在纵向的逐步深化,以高精确度,尖,短,轻,薄方向的设计和施工技术为代表。另一方面,在横向上向来相互独立的各个专业技术子系统,相互依存越来越开始加深。建筑技术横向分化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纵向的加深,反过来,纵向深度的增加也必然促进横向的拓展。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各个部门之间应当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以建筑工程项目为中心,密切加强合作,扬长避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技术必将随之不断发展,此时,建筑技术将呈现出日益明显的动态性[3]。

3建筑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建筑的需求也相应发生多样化的改变。人们不仅追求建筑高的使用价值,而且对其高科技性、艺术性和生态环保性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呈现出一系列重要发展趋势。

高科技趋势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引起了科技成果在建筑领域的全面地渗透。建筑的高科技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科技的发展推动了建筑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有能力设计与建造以前不能建造的建筑。比如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帮助下,人们可以充分了解建筑的结构,同时可以轻易做出修改。新材料的出现,可以大幅度的提升建筑的安全性,使得人类更加有信心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建造适宜居住的建筑。其二,科技的发展推动人们需求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建筑居住性,而要求其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这就是建筑智能化。建筑领域开始逐渐运用智能技术,以实现建筑使用功能、使用设备和技术的变化,进而为人类生活提供便利。高科技赋予新世纪的建筑以新的内涵,建筑的高科技趋势是人类文明继续进步的重要标志[4]。

艺术化趋势

建筑的艺术性是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这在如今的建筑物表现得更加鲜明。在当代,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开始追求给予建筑更多的艺术性。追求美感,追求个性已成为建筑领域的时尚。现代的建筑更多的像是一座具有经济功能的巨大的艺术品,它不仅体现建筑师的建筑设计理念,也往往迎合了大众的审美情趣,体现出了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等多重文化内涵,是经济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统一体。

生态环保趋势

21世纪以来,环境的持续恶化和资源的短缺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各种生态环保理念层出不穷。强调低碳环保已成为建筑发展的新趋势。建筑师已接受生物学家们提出的绿色运动概念,设计出“绿色建筑”。所谓绿色建筑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可以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绿色建筑希望达到三个目标:第一,减少建筑物在使用维护中的耗能,缓解能源危机;第二,减少耗能的同时,提供舒适、环保的工作或居住环境;第三,减少城市发展对地球生态的影响,如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城市热岛效应。建筑的生态环保趋势是在人类开始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发展的,也必将进一步发展下去,这对于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有积极作用。

4结束语

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篇8

从建筑的发展角度出发,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应该是共存的。由于建筑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现代的建筑离不开文化艺术,同时技术也是确保建筑能够如期保质完成的先决条件,因此在具体的项目工程中,二者应该相辅相成,并且缺一不可。在建筑工程建设中如果只注重技术,建筑只是一堆没有灵魂的积木,而如果只注重艺术形式,那建筑无疑只是空中楼阁,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因此在实际的建筑工程中,应该加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从而才能够使建筑既满足质量和性能要求,还具有独特的文化气息。

2建筑技术美的基本要素

每一个建筑物都有其特有的艺术特征。首先他是工程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建筑中的斗拱、柱子、房梁等在内的建筑构件均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许多外漏构件既是景观重点,也是美学处理上的难点。所以建筑物应协调各部分之间的比例,把握人们对于建筑物的审美方向和标准,创造出大众认可的建筑物。建筑艺术美的基本要素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2.1空间建筑主要通过创造各种空间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在建筑作品中,空间位置的转换是最迷人、最激动人心的。巧妙地利用空间,可以大大增强建筑艺术的表现力。比如住宅中不同房间之间的空间比例关系,公共建筑中的广场上各种所得分配等。

2.2比例巧妙地处理建筑物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建筑中长宽高的比例,凹与凸的比例,虚与实的比例等,可以改善人们的视觉形象。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建筑美。

2.3均衡主要指建筑物在构图上的对称,包括建筑物上下、左右、前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最常见的均衡方式是在中轴线的左右实现对称。如北京故宫,埃菲尔铁塔,普通建筑中的大部分教学楼和办公楼,另外还有部分民居等。其中北京故宫作为一个完整的建筑群非常均衡对称,其中每座建筑物都在一条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展开,整个建筑群的中心是太和殿,以此为中由南向北伸展。

2.4形体主要是指建筑物的总体轮廓,通过线条和形体、空间和实体的不同组合方式,突出建筑独特的个性色彩和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其中”色彩“能给人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难忘的印象。

2.5与自然达成一种和谐之美建筑之美最重要的是美在自然。有的建筑设计只顾个体,不考虑群体。单独看起来不错,然而和其他建筑放在一起“王顾左右而言他”,则往往成为遗憾的作品。例如现在在北京城中的许多重要的街道中地很多建筑,单独看起来很不错,然而放在周围环境中则显得很不协调。建筑设计不仅要与周围的其他建筑物相协调,而且还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在这一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应属别墅了,一座成功的别墅住宅首先要与周围的山水等构成和谐的统一。只有这样才做到了重视历史的连续性和文脉的完整性。

3技术的进步主要来源于艺术的挑战

建筑与艺术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在建筑早期,比如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早期,人们建造房屋只是为了避寒和躲避野兽的侵袭,当时并没有考虑到什么建筑的艺术特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渐渐认识到了艺术对建筑的重要性,一个很重要的体现是建筑美。我认为艺术美主要决定了建筑的外在美。“美”是建筑创作的最终要求。因为“美”不但主宰着建筑本身的面貌,而且更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市容。他可以表现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文化水平,他可以表现出这个国家和这座城市的强大生命力,给市民和观光者以丰富的艺术享受和心灵上的快慰。

4结束语

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篇9

艺术的更新要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前提,数字艺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批量生产的需求。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数字艺术在影视动画设计、服装设计以及建筑工程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数字艺术可赋予建筑生动的形象、缤纷的色彩,从而在实现其居住功能的基础上满足住户的需求。基于其重要性,我们对其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影响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1.数字艺术为建筑装饰设计表现提高了效率

数字艺术对现代装饰设计的表现领域具有积极影响。数字艺术带来了建筑表现手法的改革,基于数字艺术的建筑装饰设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降低了手工绘制时代的错误,并且提高了效率。计算机网络为数字艺术设计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使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具有独立性和创新性。数字艺术采用简单直接的图形处理方法,实现了大批量操作。数字艺术激发了设计师的创作灵感,为设计师的形象构思提供了丰富的意象,从而快速完成建筑装饰设计的排列组合、叠加、虚化、抽取以及光化转移等措施,提高建筑装饰设计的实用性。

2.数字艺术为促进了建筑装饰设计的形象化

数字化应用于建筑装饰设计,开拓了设计师的设计思维。计算机为建筑装饰提供了丰富的造型,拓展了其思维空间。为设计师寻找符合建筑风格的艺术风格以及设计语言。在传统艺术设计中,设计师思维容易出现混乱,导致设计理念缺失,设计方案不合理等。而在数字艺术的影响下,设计师的视觉体验增强,使建筑装饰设计拥有了现代化气息。交互数码艺术是多媒体数字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充分利用了计算机视频技术,强调艺术的交互性。在建筑装饰设计中,数字艺术促进设计师根据观众的感官系统需求设计和创作不同的作品,提高作品的针对性,从而实现建筑艺术装饰的多元化,体现艺术创作的魅力。在设计过程中,计算机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丰富设计形象,为设计师提供了多样化的设计手段。计算机时代建筑装饰设计拜摆脱了手工设计时代的复杂性,为设计本身提供了更多的时间。数字艺术的应用使高新技术逐渐代替了大量的手工设计技法,电脑为设计师提供了素材库。但在具体设计中,数字艺术也制约了传统艺术设计中设计师能力的发挥。现代技术影响下,优秀的设计师逐渐减少。传统建筑装饰设计强调设计师技术的发挥,而现代设计中则要求设计师具有设计思维,能够从多元化的设计元素中选择适合建筑风格的设计。在这一变革中,很多设计师缺乏建筑设计思维,在设计中抄袭现象明显。

二、装饰设计的数字化发展趋势

近些年,数字化设计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我国数字艺术设计应用处于发展之中。在服装行业的应用体现在服装设计风格的多元化上。数字艺术对我国的建筑装饰具有直接影响。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装饰人才缺口较大。而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开始关注建筑装饰的实用性和美观性。这要求建筑装饰设计师与时俱进,掌握先进的设计方法,实现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数字艺术科技为建筑艺术创作提供了全新的设计方案和表现语言,促进了建筑艺术装饰设计的丰富性。未来,数字艺术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数字艺术将成为现代设计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当然,随着设计技术和手段的变革,建筑装饰设计师也应随之改变。在现代化设计手段下,建筑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十分重要。对数字化艺术的驾驭是建筑设计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数字艺术将与科技实现完美的融合。在建筑设计上,应以满足客户为前提进行设计。设计师的瞬间设计灵感取决于其对数字艺术本身的理解和驾驭能力。设计人员应不断的学习新技术,清楚艺术以现实、技术之间的关系,正确合理使用数字艺术,提高建筑设计表现效率,满足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发展迅速,数字化技术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其发展。然而,专业设计师缺乏影响了其进一步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培养专业设计师也是未来数字艺术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总结

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篇10

关键词:建筑艺术审美规律审美特征

建筑以其丰富的表现语言,深刻地反映着当时当境人们的意识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探讨和分析建筑艺术审美特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建筑艺术的审美规律

建筑作为一种“美”的艺术形式,不仅要满足建筑本身的实用,还要具备独特的建筑美感。在长期的建筑实践过程中,建筑师们不断积累经验,探索出创造建筑美感的客观规律,设计出了令人赏心悦目的建筑作品。下面从现实生活中建筑的美学现象出发,探讨了建筑艺术中的审美规律。

1.1效法自然

人类与其他生物一样本是自然的一个部分,效法自然的准绳而生存,是自人类起源之日就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任凭科技如何发展,尖端的科学技术、深奥的艺术形式等等被追溯到古代时期的雏形,都离不开效法自然。人类在自然中学习和模仿,获得启示,并将方法经验用于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是各个领域得以发展的源泉。自然的准绳好比这个世界的一种法则,从这些法则出发,在自然中获得启示,体会天地之间所蕴含的自然之美,是建筑艺术成功的必经之路。

1.2和谐有序

美由秩序而生,是秩序的外在表现。凡是美的,都是和谐的,比例合度的,美的本质在于和谐。所谓“和谐”,就是在遵循事物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使得具有差异性的事物之间形成统一、共存的关系,当这种“和谐”表现在建筑艺术中,建筑形式中各个相关要素以及和其他相关内容之间,就形成了“多样统一”,“对立统一”或是“变化统一”的关系。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在体现欣赏者与建筑物之间的关系时,建筑师常常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引入建筑整体布局之中,这实际上也是在强调和谐有序的关系。实际上,“和谐有序”作为一条建筑的美学原则,普遍体现在各种建筑之中。

1.3情形合一

建筑不仅是一种物质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建筑师把自身的建筑理念、情感因素,以及人们的审美追求贯穿于建筑设计过程中,使得建筑本体完成从物质功能向精神层面的跨越,进而把人的“情”转移到建筑本体上,建筑因此有了不同的形式具象,也成为人们情感的一种物质载体。

2、对建筑艺术审美特征的分析

(1)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艺术,它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根据物质材料的性能和规律,并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去造型,创造出一个既适宜居住和活动,又具有一定观赏性的空间环境的实用艺术。它一方面具有实用功能,是一种技术活动,在适合物质材料的性质和规律的情况下,改变物质材料的面貌,使它适合人类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审美功能,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它在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过程中,积淀着人类的审美感受,物化着人类的精神体验。建筑艺术的实用性,一方面表现在建筑的内部空间适用于主体的活动需要,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建筑的外部形式适应于材料的结构功能。建筑艺术直观的形式美,往往都是形式与功能、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2)建筑艺术是一种空间创造艺术,它的审美特性常常直接表现在它自身所具有的造型美以及和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

建筑艺术虽然始终是适用于审美、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但如果建筑造型缺乏形式美和表现力,建筑也就不可能成为一门艺术。所以,建筑艺术通过综合运用空间、形体、比例、尺度、质地、色彩、装饰等建筑语言,根据对比、同一、均衡、节奏韵律等造型规律,创造出可视的三维空间艺术形象。总之,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首先集中体现在建筑的造型上,而不同的建筑形式,又会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或是形式美的愉悦,或是精神的震撼,或崇高、或优美、或独特、或怪诞。建筑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固定的工程形态,它一旦建成,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整个环境集体的一个部件,因而处理好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构成它的审美属性的重要条件。如果建筑能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就会拓展建筑的意境,增强它的审美特性。

(3)建筑艺术还是“凝固的音乐”。建筑与音乐的确存在相类似和关联的地方,建筑物质材料合乎规律的组合,能给人以类似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同时,建筑艺术与音乐的关联还表现在二者都运用数比率。所以我们说,建筑具有音乐的某些审美特性。

3、现代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探讨

3.1审美主体基本的心理特征——求新、求奇

建筑语言是人们对形象所赋予的情感和比喻、象征等概念,并以图形化组合而成,以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为基础的。审美作为一种欲望在很重要的方面体现为求奇、求新的心理特征。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有一种激情和热心的气质,总是想着那些较为新鲜的东西,在物象的群体中,又总是爱着那些超乎凡俗、出类拔萃的东西,即具有特色或具有某种特定意味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能改变视觉原来的注意指向,都是为了适应主体审美的求奇、求新的认识结构。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需在思想上、内容上不断更新,只有这样,艺术才有生命力。

3.2审美的形象思维形式——联想

建筑是造型艺术,对它的认知活动是通过对形象语言的理解和联想进行的,审美的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是联想。在审美认知中,联想的使用在于提高主体认识的主动性和目的性。联想是美感体现的主要途径。没有联想就没有对美的感受。欣赏者与艺术品之间情感上的共鸣,也是由一系列联想活动造成的。当欣赏者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回忆起来,并同作品中的某些情景相互联系加以比较时,就引起共鸣,产生美感。建筑师的想象同审美主体的联想构成建筑艺术的创作;建筑艺术的欣赏就是两者间心灵的沟通。一个成功的建筑创作,就是两者间默契合作的结果。

4、结语

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是人类一项独有的、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审美者才能对建筑艺术的美产生共鸣,从而更深刻地了解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