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健康表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2:14

孩子心理健康表现篇1

张仲华湖北郧阳医学院心理学教研室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以下简称:张)

主持:馨月东方电台《亲亲宝贝》节目主持人(以下简称:馨)

馨: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健康、活泼、可爱,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全面发展的保障。您在重视孩子体能、智能发育的同时,是否关心过孩子的心理健康呢?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被父母宠爱,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望子成龙心切。所以,家长往往特别关注孩子的智力、学习方面的问题,而忽略了孩的心理发展,情感需要或者他的性格、品德的培养。

周:根据我们对两所幼儿园的调查显示,家长认为孩子发展得最好的是各种能力,75%家长认为孩子的各种语言、动手能力等很强,但只有3.95%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情感方面发展良好,所以,家长普遍对孩子的情感方面发展不满意,其中有40%的家长担心孩子能力的发展,30%的家长认为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馨:很多父母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教育好孩子,但是因为年轻,没有经验,对孩子的教育感到茫然,有时费了很多心血,结果却并不理想,甚至还出现很多问题。

周:家长对待孩子心理健康有两种态度倾向:一是注意不够:一对夫妇都是银行职员,从小较重视孩子独立性及各种生活能力的培养,孩子2岁时的独立能力就很强,上学后读书也很好,父母平时很忙,觉得孩子各方面都没什么问题,但是母亲发现钱包好几次被窃,后来才发现是孩子偷的。这说明家长只重视孩子表现出来的能力,而容易忽视孩子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二是注意过度:比如一些保健品广告例举了15条有关多动症的行为特点,而这些行为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于是有的家长对号入座认为孩子得了多动症,就让很小的孩子服用多动症的药物,致使孩子长期形成对药物的依赖性,以至于以后不服药,就不能正常生活。其实多动症要到8岁以后才能确诊,孩子多动是天性,不能因为孩子爱动,就认为孩子有多动症。所以,注意不够或注意过度两种态度对孩子健康成长都有一定危害。

馨:父母们都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而健康应该是身心健康。身体的健康大家都很容易理解,那什么是心理健康?我们看到很多独生子女表现出一些行为方面的问题:比如不合群、生活能力差,常常吵闹、乱发脾气、任性等,很多父母为教育孩子伤透了脑筋。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有心理方面的问题呢?

周:健康和不健康之间还有一个亚健康状态。根据现在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有10条,与孩子有关的健康表现是:精力充沛、处世乐观、态度积极、遇事不挑剔、应变能力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等,简单描述就是不会出现问题行为,如:3岁以上的孩子咬手指、尿床、夜惊、特别退缩的性格、攻击性暴力行为等不健康的表现,反之,乐观、向上、坚强、合作等性格特征是健康的表现。

馨: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在小时候是萌芽期,父母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忽视了孩子的负面情绪反应,没有通过积极正面的态度加以处理,长大了就会产生各种心理疾患。哪些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呢?

周: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是综合的。包括生物因素(遗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三方面。其中对孩子影响最直接、最关键的是社会因素中的家庭环境――父母的养育方式和态度对孩子的心理起着决定作用。

馨:孩子是在父母身上学习的,就算长大成人,也有大部分行为是由家庭中学来的,从父母身上继承的。现代父母总抱怨自己的孩子容易发脾气,霸道,不讲道理等,其实,孩子的脾气、性格、情绪直接受父母、家庭的养育态度的影响。

周:孩子的成长既有生物因素(遗传)的影响,也有父母养育方式、态度的问题,都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有引导作用。我们对许多家庭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心理健康的孩子他们的家长既民主,尊重孩子,又对孩子严格要求。我们将不适当的教养态度和方式的家长分为3种类型:(一)权威型,家长认为父母就是一切,孩子应该绝对服从,一边意识到与孩子是平等的,一边又发号施令总希望孩子应该服从。(二)溺爱型,现在出现了慈父严母现象,溺爱发生祖父母一代还是比较多的。(三)忽略型,一种是主观忽略,家长认为自己特别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流,一种是客观忽略,确实没有时间与孩子交流。世界上对异常儿童的研究中把这个问题放在一个重要位置,因为它是一种潜在的母爱剥夺,即使妈妈在身边,也不能给孩子母爱,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危害也特别大。

馨:家长的养育方式、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让我们做好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

孩子心理健康表现篇2

论文摘要: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家庭教育存在三个误区: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对孩子进行智的教育;家长言传多于身教;对孩子物质要求的满足超过对孩子精神需求的关注。应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即发挥家长良好的榜样作用、良好的教养方式的作用和良好的家庭氛围的作用。

实现民族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千千万万、各行各业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所以人们更重视教育问题,家长更希望孩子成才。

一、心理健康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1.心理健康是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近几年来,心理学界提出了一个比较新的观点:对一个人的成功来说,智商影响只占20%,而情商因素则占80%,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它将成为21世纪衡量一个人素质的首要因素。智商是人的智力水平的指标,用来比较人的聪明程度。情商指人认识、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的能力,主要包括认识自身情绪、管理自身情绪、自我激励能力、认知他人情绪及人际关系管理五个方面。情商教育注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乐观进取的性格等对人的影响。情商教育让青少年学会情绪管理,学会为人处世,让他们更加快乐、自信、受欢迎、有爱心和意志力,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情商是人心理健康标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是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2.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这是指要有正确的自我观念,现实地接受自己。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与自己的实际情况越相符,就越有利于适应环境,表明其心理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

(2)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与反应,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观念与行为,情绪反应适度。所谓合乎常理地认识客观现实,是指对一些人人皆知的常识性东西的认识不要悖于常理。心理健康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合乎常理的,适度的,该大喜则大喜,该小愠则小愠。

(3)对挫折有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心理健康的人遇到挫折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一些自我防御的方法,将由于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紧张情绪消除掉,从而表现出对挫折有较好的耐受力。

(4)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符合常规。社会对各种角色有相应的要求或规范。个体的行为与其充当的角色的规范基本一致,是其心理处在健康正常状态的表现。

(5)正常健康的交往。能够以正常的方式与周围的人交往,没有诸如社交恐惧症和极端的自我中心之类不正常的交往行为。

(6)统一的人格,心理保持延续性。健康的人格是统一的,因此它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

二、当前家庭教育中的误区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意义深远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要素。

然而当前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误区,主要表现:

1.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对孩子进行智的教育

家长很舍得教育投资。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上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除了正常在校学习之外,家长还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特长班,希望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以后就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自己为人父母的任务就完成了。在他们看来,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智力教育。而这样做完全忽视了孩子爱玩的天性,使孩子觉得学习不快乐,生活没意思,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和对父母的逆反心理,甚至逃离家庭,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2.家长言传多于身教

有些家长对孩子说教不断,整天对孩子唠叨做人的大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不厌其烦。而他们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却按不同的原则处理问题。如此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经常使孩子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人做事和立足社会。

3.对孩子物质要求的满足超过对孩子精神需求的关注

家长普遍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家长大都有求必应。如果孩子学习进步,成绩提高了,家长更乐于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家长很少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和负面情绪,多表现平淡,只一味督促孩子不要胡思乱想,好好学习,否则会影响成绩。虽然丰衣足食,但是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关心和爱护,觉得孤独无助。在家庭中孩子与父母的有效交流很少,这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情商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长期以来,家长只重视青少年身体的健康、知识的进步,严重忽视了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忽视了要教给孩子如何与人交流、沟通、合作,如何为人处世……而这些才是让青少年受益终生的。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家长在与子女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和利用家庭的环境氛围,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子女施以影响的活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他们的个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良好的榜样作用

家长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关键作用。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做过攻击反应试验,结果发现孩子倾向于模仿成人动作。这一实验向人们证明了榜样行为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品德修养,一言一行,甚至神态表情,动作细节,无不对青少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示范行为会起到重要的榜样作用。

2.良好的教养方式的作用

(1)教养方式一般有四种类型。

第一种,溺爱型。家长以孩子为中心,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造就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溺爱使孩子自私,任性,骄横,自我中心,缺乏责任心,不懂得尊重、关心和感谢。这样的孩子一旦离开家庭,走向社会,会处处碰壁,无所适从。家长的爱恰恰害了孩子。

第二种,专断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严格苛刻,粗暴生硬,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家长的简单粗暴使孩子自卑、懦弱、冷漠、逆反,没有安全感。这样的孩子或唯唯诺诺,或冷漠麻木,或无所畏惧,很难与别人友好相处,使孩子身心都受到严重伤害。

第三种,放任型。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家长对孩子不关心,使孩子冷漠、自私,不懂爱和关心,行为放纵,没有责任感和同情心。这样的孩子一旦受外界刺激,容易产生偏激行为,导致违法犯罪。

第四种,民主型。家长对孩子关心、尊重、理解、信任,爱而不惯,严而不苛。对孩子多鼓励和引导。家长的关心和尊重使孩子真诚、自信、自尊,积极进取,有责任感,人际关系融洽,社会适应良好。显然四种教养方式中只有民主型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是最有益的。

有研究表明,家长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特征形成及其对生活事件应对方式都有重要影响。家长良好的教养方式使孩子情绪稳定,轻松兴奋,自信开朗,能促进青少年人格特征健康发展和形成,使青少年形成解决问题、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不良的家长教养方式让

孩子或自我中心、骄横任性,或自卑懦弱、敏感多疑,或自私自利、冷漠无情,人际关系差,适应能力差,主观幸福感缺失,导致青少年形成不健康人格特征,使青少年形成自责、幻想、退避、僵化等消极应对方式。

(2)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智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孩子情商的教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父母要关心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学习如何表达自己,如何关心帮助他人,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会很好地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为孩子的日后成功和一生幸福奠定基础。

3.良好家庭氛围的重要作用

家庭氛围主要指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所形成的气氛。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这里只讨论夫妻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夫妻感情是否和睦时刻感染着孩子,夫妻关系是否融洽对孩子成长有重大意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乐园。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为了他们的快乐成长和一生幸福,父母应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这是家庭氛围良好的基础。夫妻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给孩子创造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爱的抚慰下健康快乐成长。夫妻间有矛盾分歧,应避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即使夫妻离异,也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要让孩子感到父母仍然爱着自己。在爱的氛围中长大,孩子也懂得了爱,学会了爱,变得活泼开朗,积极向上,豁达大度,善解人意。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担负着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青少年健康成长有赖于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与爱护,更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与滋养。

?参考文献:

[1]王楠.现代青少年亲子关系产生冲突的原因及解决策略[j].时代教育,2009(1).

[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俄大学生价值取向对比研究”课题组.中俄大学生价值取向对比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

[3]南怀瑾选集:第10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孩子心理健康表现篇3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对策研究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应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对环境适应良好,同时还具有相对稳定的、不受环境制约的值得赞许的人格特质,是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目前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负、自卑、淡漠、缺少朋友;清高、虚荣心强;人际关系焦虑、紧张、过分担忧;缺乏沟通、暴力、易冲动;猜忌、逆反、自主能力差和社会适应焦虑等。从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有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心理愉悦平静充实的只有31%,有心理问题的比例高达69%。如果中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不能正确的得到及时的解决,将严重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为了中学生心理健康,塑造其健康完美人格,很好的适应社会,走向社会,面向未来,加强加快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1青少年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1逆反心态

进入中学以后,随着他(她)们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处理所遇到的各种情况与问题,意识到该有自己的思想、做事方式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对老师的教导、父母长辈的叮嘱、学校的规章制度、知识等所有他们接触到的东西产生怀疑,甚至产生对抗与抵触情绪。

1.2人际关系紧张化

从上学的那一天起孩子开始慢慢的融入到集体中去,只不过他们融入集体的速度有快有慢,有的同学在融入的过程中出现融入障碍,那么紧张的人际关系由此产生。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四个阶段中学生的人际关系紧张情况尤其严重。因为在初中阶段是孩子自我意识、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中学生紧张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同学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以及父母和子女这三个方面。

(1)同学之间由于各种原因如家庭环境、家庭的经济条件、学习成绩的好坏等,都会在有意无意使孩子产生相互攀比、自卑、嫉妒、焦虑等不良的心理状态。

(2)父母与子女之间,一是因为彼此缺乏沟通,父母不理解孩子,把自己的意愿和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从不估计孩子的感受与想法,久而久之孩子要么成为没有思想没有想法的逆来顺受的听话的孩子,要么成为与父母对抗的暴力型孩子;二是子女认为父母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嗦,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和步伐,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便和父母产生分歧,这样的孩子往往表现为情绪激动、有时甚至采取极端行为;三是由于父母的溺爱容易养成孩子自私自利、胆小怕事、狭隘的心理。四是由于父母感情不好,离异,单亲或是家庭暴力而导致孩子性格暴躁、孤僻、忧虑、封闭、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怕见陌生人等不良心理。

(3)老师和学生之间,主要表现为老师对学生的怀疑和不信任或者由于老师的言谈举止过于偏极使学生产生压抑、自卑、怀疑封闭、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等情绪。

1.3依赖与独立心理的矛盾

随着近年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父母过多照顾与溺爱,使得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与依恋越来越严重,孩子在上了高中甚至大学都无法做到真正的独立。初中生由于其生理与心理的不断成长,心理介于对父母的依赖和自身的独立之间彷徨,形成了依赖与独立的矛盾心理。根据调查显示:有78%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呵护,过度娇惯、溺爱,使孩子在心理上产生严重的依赖感,使孩子的个性发展与孩子成功的走向独立自主,走向社会受到阻碍,这样的孩子往往在人际交往以及承受各种困难、挫折、打击的能力较差,很难从受挫的阴影中走出来,很难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而最终导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失败,孩子的人格成长不健全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1.4“早恋”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再加之网络、电视的影响,他们对于两性之间的交往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向往和异性来往,情绪波动很大,通常都很脆弱和敏感。在和异往时又表现为:紧张、害羞、脸红、尴尬和语无伦次。其实这个时候的“早恋”仅仅是因为孩子青春期的到来而导致的一种征程的心理现象,只要老师和父母正确引导与教育一定可以帮助他们成功走出青春期。

1.5严重的厌学情绪

厌学是指: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学习产生一定程度的厌恶、烦躁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学习欲望、严重的学生甚至对学习产生恐惧情绪,看不到学习的目标和希望。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目前约有70%多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初中时期是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期,他们由于身体的变化而导致心理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思想开小差,精神涣散,产生厌学情绪。除此之外,家庭环境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也是导致孩子厌学的重要原因。

1.6犯罪暴力倾向越来越严重

现今各种影视、网络、社会上出现和传播的暴力、偷盗、抢劫、犯罪案件等不健康的信息都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腐蚀着孩子的心灵。不少青少年学生由此形成恶习并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家庭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严重毒害着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

1.7对未来的迷茫心理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肩负着建设美好祖国的使命和任务。但是现在的孩子却不知道自己将来到底要作什么,一切都遵从父母的安排。孩子的梦想就是父母的梦想,父母的愿望就是孩子的未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父母的心愿。孩子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自己的思想、丢了个性、没了自我。孩子成了父母的附属品。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孩子小时是宠物,长大是废物”。据有关调查显示,有95%的家长最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有90%的家长对孩子最大的希望是将来能上大学,但是硬是将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给孩子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没有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无力感。

2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2.1给孩子相对自由空间

给青少年自由并不是说放任自流,而是给他们以自主选择发展权,兴趣爱好的权利和自由,父母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帮助孩子确定目标,树立信心,消除迷茫心理,促进孩子健康发展。使孩子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评价和选择,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适应新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基础

首先是和谐的同学关系。现在的孩子由于课业负担过重,没有多少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与其他同学的来往很少。而沟通恰恰是孩子走向集体、走出自我、了解集体、了解自我的重要形式。学校要多给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与机会和其他同学去交流、去沟通,消除学生嫉妒、焦虑、人际交往紧张,减少彼此之间的误会,使学生学会体谅、关心、理解他人的优秀品质。

其次是和谐师生关系。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格魅力,是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关键。老师要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一举一动,深入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因材施教。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育人思想,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友好合作、相互尊重、真诚对待的关系。老师要时不时的站在学生的立场为学生着想,学生也要能够站在老师的立场为老师着想。这样就从根本上消除了学生压抑、自卑、猜疑等不良心理状态,激起学生的自信和积极向上的勇气和信念。

再次是和谐的家庭关系和家庭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言谈举止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孩子所有心理问题的关键。父母要学会与子女沟通的技巧和方法。抓住孩子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规律对其进行教育。父母要学会聆听孩子的心声、欣赏和赞美孩子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激励孩子独立思考不断向上、宽容孩子的无知、信任引导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促进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为其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3加强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平安健康的度过青春期

性心理健康对于初中生学生的心理健康来说,是不容忽视和躲避的问题。由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会因为身体的发育和成熟,而带来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初中开设专门的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人体生理和心理卫生基础知识,并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用“坦白”代替“隐瞒”,通过正确引导,消除神秘感,使他们能够客观正确的评价自己,看待异性,对待“早恋”,不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塑造完美自我。

2.4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改变不良状态

研究表明:运动能力强的青少年学生具有行动活跃和社会外向性的个性特点,这些学生很少抑郁、性格开朗、情绪稳定,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体育活动有效的发展了青少年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运动情感以及他们热爱生活和学习的优良品质。田径类项目可以发展学生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个性,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顽强的毅力,发展学生耐心、恒心和自信心;跳跃类项目可以发展学生的坚强、果断、勇敢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和自我控制力。

2.5开设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目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宠爱,孩子缺乏艰苦环境的锻炼。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应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法制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中。思想品德课的开设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热爱集体、热爱生活的优秀品质。法制课程的开设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预防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学校组织开展警示性、劝导性和渗透性的宣传教育活动,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要从萌芽状态抓起,教育学生遵守国家的法律制度和社会道德规范,树立自律、自强意识,进一步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观、法制观,全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结语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赖于健康互助的同学关系、平等互尊的师生关系、民主互通的家庭关系的和谐发展,有赖于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的协调发展、共同努力,使青少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

参考文献

孩子心理健康表现篇4

【关键词】特殊教育;智障学生;心理教育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伴之而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被提到议事日程,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过去的身体健康,而是身心两个方面,具体说,“健康不仅是没有缺陷和疾病,而是一种个体在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显然,“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就是指“心理健康”。作为一名智障孩子的老师,我则更加关注智障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为此,浅谈几点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认识智障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智力残疾是智障学生的先天不幸,依照“健康”的科学内涵,他们生来就与“健康”无缘了,他们生理方面的不健康―――智力残疾,是我们教育者无法改变的,可是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着眼,我们教育者只能也必须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入手,对智障孩子实施心理疏导,对其行为加以矫正,以减少和避免智障学生从“生理残疾”走向“心理残疾”,使他们不断地趋于“健康”。这是从事培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要把它放在作为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去认识和探索。

二、抓住智障学生的心理特点

智力缺陷导致智障孩子的认知活动一般表现得迟钝。他们的大脑神经通常有一种惰性,心理上缺乏追求和期待,因而知觉的主动选择功能较差,知觉速度缓慢,知觉范围小,注意力分散,思维水平低,语言能力发展缓慢,甚至没有。能进行沟通的孩子大多发音不准,发音困难,口齿不清。他们的个性特征表现为:依赖性强,惰性严重,做事不能持之以恒;在情绪上表现为易变化,多冲动,行为难以控制,遇事敏感多疑,“牛劲到底”。

三、积极探索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教师引领学生向每一个新的起点迈进的同时,每时每刻都要善于发现和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在每个教育环节中渗透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做他们的生活、情绪、行为的表率。

1.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智障学生由于普遍存在的生理缺陷,听觉感知和心理发展的渠道不畅通,他们往往胆小、害怕、羞于见人。我们需要创造一个优美、怡人的校园环境和一个和谐温馨的班集体,在这里有丰富的活动场所,可以培养他们的广泛兴趣;同学之间友爱相处,教师爱生如子等,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会使孩子们感觉到在学校有如到家的感觉。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喜欢上学校,喜欢上班集体,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充满信心地乐于来到学校,以自己能拥有这样的学习生活为荣。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目标的完成通过课堂来实施。因此,它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认知、感知能力以及知识经验的积累都是非常有限的。故而,在教育内容上,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孩子的实际需要,从实际出发尽量提供简单易懂的教育训练内容,接近孩子的生活实际,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活动设计应由近到远、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以具体形象的事物为主。这些孩子的抽象思维极度贫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所设计的内容,要易于被孩子们接受、理解,避免难懂、晦涩。

3.尽力满足学生表达情感的愿望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人总有表达的欲望,智障学生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遇到高兴的事情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能让他们保持好的心境,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把想要说的和想要做的都表达出来或做出来。比如,有的学生情感表现为:“老师我想你了”,说完就往教师身上一贴,得到心理的满足;有的学生则表现为走到教师跟前,把脸凑给老师,让老师掐一掐或者摸一摸,之后就高高兴兴地跑了;而有的学生则走过来直接抱着老师……学生们的种种表现,老师都不能有反感情绪,要笑脸相迎,一一做出回应,别去挫伤学生,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现亲近他人的愿望,始终保持活泼、稳定、快乐的心情。

4.引领学生学会心中有爱,心存感激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正所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就是关心、宽容与理解。然而智障孩子成长历程非常艰辛,父母会因为有了这样的孩子导致不和,家长往往看到孩子就烦,有的甚至使用暴力。试想,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孩子怎么会体验到爱,怎么能学会去感激呢?其结果只能是致使孩子用相同的方式对待身边的人。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无私地爱每一个智障孩子,爱他们的同时,也要引导让他们学会去爱别人,这样他们才不会以自我的情感来评判这世间的一切。平时多组织他们参加公益活动,在活动中引导他们去关心他人,学会互相帮助,用自己的真情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5.家长与教师要密切合作

孩子心理健康表现篇5

关键词: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锻炼身体心理健康

九年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体育与健康》的全新理念,在“体育”课中加进了全新的“健康”概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置,不仅必须增强在校学生的体质,还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锻炼健康的体质,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喜欢体育运动的终身体育习惯,达到健全个性品格和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等心理健康目标呢?

一、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如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人们锻炼身体的机会越来越少,心理健康水平也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而且越来越低龄。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来说,因为高楼大厦越来越多地使孩子们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从广阔的室外,局限在狭窄的室内,家长出于安全考虑,用汽车、摩托车、电瓶车等代步工具接送孩子上学和放学,使孩子们失去走路的锻炼机会,加上电视、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使更多的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就足不出户。而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家长对于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期望值,使孩子们在校期间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越来越大。独生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代沟,也使孩子们越来越缺少与同龄孩子相处的经验,所以孩子们缺乏排遣心理压力的渠道和方法。据调查表明,我国约有五分之一的儿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到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

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异,从幼儿园刚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身体发育得非常快,但身体各部分生理机能又不够完善,神经系统也不成熟,因此他们都比较活泼好动,喜欢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但从心理上来说,情绪不够稳定,比较喜怒无常。虽然喜欢体育运动,但在体育课上又表现为怕苦怕累,不愿意受体育规则和课堂纪律的约束。而高年级的小学生在体育课上一般表现为团结协作能力比较差,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自私、任性、说谎、耐挫力差等诸多心理问题。有的用打架、骂人等攻击行为来表现自己,有的表现为孤僻抑郁、退缩,在学习上表现为考前焦虑、作弊、甚而厌学、逃学,还有的受社会不良现象影响,学会抽烟、、偷窃等,且社会适应能力比较差。

小学是生理和心理都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学校教学中对于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有效引导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身体健康

根据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要求,1―6年级小学阶段体育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孩子们参加体育活动和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促进小学生的心脑血管和各器官发育和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增强学生的体质,在体育运动中,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一要遵循由小至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运动原则,做好运动前的热身,避免给孩子们突然增加运动负荷或运动时间过长造成运动损伤。二要注意在体育教学中,保持体育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多给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使孩子们的身体机能得到全面提高。三要注意因材施教,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不同,体质也有所不同,教师要根据孩子们的性别、爱好和锻炼基础及孩子们的不同个性和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学方案。例如在小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培养的重点和采取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从幼儿园刚刚踏入小学校园,稚嫩的身体还没有发展完善,过于激烈的运动容易造成运动损伤,所以教师可以在体育活动中多为孩子们选择一些喜欢的运动强度不大的活泼、欢快的体育运动和游戏项目,使每个孩子都能在体育教学中学有所长。并对体育运动产生强烈的兴趣,为终身体育的持续发展,养成喜欢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特殊作用,第一,有效提高孩子们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坚强意志,促使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坚持不懈,克服困难,健全个性品格,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第二,体育运动可以让孩子们体验运动过程所带来的愉悦感,在老师和同伴对其的赞赏和肯定中,得到成就感和自信心;第三,体育运动可以为孩子们提供宣泄心理压力的渠道,例如可以帮助孩子们在考试前通过身体上的体育运动,劳逸结合地舒缓脑力劳动的压力;第四,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孩子们建立和睦的人际关系,例如在与同学们发生不愉快时,孩子们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方式,在体育游戏中团结协作“相逢一笑泯恩仇”,消除小小的隔阂,重新成为朋友而握手言欢;第五体育与健康教学还可以有效的培养小学生自我约束的自控能力,例如对于刚从幼儿园迈入小学大门的一年级孩子们来说,会对较多的纪律约束感到很不习惯,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循循善诱的积极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在体育运动中帮助孩子们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学生遵守体育运动规则的良好行为习惯、

总之,随着体育课程的改革,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要遵循“健康第一”的原则,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都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阳学辉.小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改进[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0).

孩子心理健康表现篇6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260-02

一、引言

幼儿期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初级阶段,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起步点,对孩子们的认知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绝大部分幼儿园的老师和家长却只关心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忽视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但值得所有人注意的是,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只有身心都健康我们才可以说这个人是健康的。

二、幼儿心理健康内容

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是人健康的两大组成部分。当论及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名词短语的时候,我们不可避免的要提及它的含义。所谓的心理健康指的就是一个人在生理与心理方面与社会达成的一种和谐相处的状态。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智力水平正常、心情愉快、行为统一、人际关系良好、适应力强。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他们在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及愿望得以实现之后,社会化和情绪化方面所表现出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在:幼儿心情愉快,对自己感到满意,能很好的适应周边环境以及个人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施展。幼儿时期的心理状况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也对幼儿以后的成长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我们要为幼儿构建一个安全与温馨的心理环境。岁数越小的孩子在心理环境方面的要求越高。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在关心他们的基础上接纳并且尊重他们。要多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他们的需要,与此同时还要注意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的班级氛围。

现代教育经典理论就说,当环境引导孩子用他们自己的方法去取得经验时,他们会发现最有效的方法其实就是学习。让孩子们在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里生活,更有助于他们充分、自由的活动。通过活动他们能够认识和了解周围的环境与事物,学会与他人交往,懂得关心他人并且热爱生活。所以,老师要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空间,以便增进他们相互间的交往,从而让孩子们有安全感。

2.我们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进一日活动中。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始终的活动。游戏是独立性培养和合群性养成的极好手段。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在对游戏主题、情节以及角色等的选择中学习到如何与同伴和谐相处。在有些具有较强规则的游戏里,孩子们还能够学会如何对待挫折、面对挑战,这些游戏都有助于孩子们品质和意志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在平日里也可以实施。日常生活的一系列特点,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良好的心理氛围和师生关系让孩子感到安全;对少数孩子在平时生活里展现出的心理问题,老师要在了解分析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帮助。总的来说,要解决幼儿心理问题就必须立足常规,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入手。

3.健康的心理需要孩子的自信作支撑。自信心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孩子如果不自信,他在日常的生活以及学习中都会显得消极悲观,在和成年人以及同伴们相处的时候也会觉得非常困难,甚至会产生恐惧和逃避的心理。因此在平常的工作中幼儿老师需要注意下面问题:

首先,要学会巧妙的使用积极心理给幼儿以暗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幼儿教师需要在活动中仔细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哪怕细微的优点,并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在夸奖中找到自信。其次,要让孩子们养成成功的习惯。在进行幼儿的教学活动中,成功比失败显得更为重要。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个性。为了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自信心,我们需要对孩子实行“因材施教”的策略。对那些不自信的孩子,我们要有意的把活动难度降低,让他们轻松完成任务,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增强自己的信心。

4.培养幼儿的抗挫折能力。首先,要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真切的感知挫折,并且做好解决问题的准备。日常生活中,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和家长要帮助他们分析事物发展的过程,让他们了解挫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只有当孩子了解了挫折的不可避免性之后,才不会畏惧挫折,才能在遭受挫折之后快速找到解决的方法。

其次,培养孩子抗挫折的信心与勇气。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优缺点,老师和家长应对他们给出合理的评价。假如只看到孩子的优点,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目中无人,一旦遭受失败,就会给他带来巨大的打击。相反,假如经常贬低孩子,孩子就会变得自卑,一旦遇到挫折就会选择逃避。因此老师和家长要对孩子给予合理的评价与指导。

最后,要鼓励孩子参加体力劳动,磨炼他们的身心意志。体力劳动包括日常生活的小事,家长应放手让他们去尝试,既可以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又也可培养他们的意志力。

5.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的行为表现是判定其心理健康状况的一把标尺,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他们健康全面的发展。孩子在幼儿的初期是没有认知的,作为家长和老师这时候就需要用榜样的力量来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当孩子做了好事之后,老师和家长要对他们作出肯定与表扬,使他们的这一行为得到强化,让孩子了解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有益的,增强他们做好事的信心。

6.幼儿教师也要不断丰富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一个优质的教师团队才能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朝向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才能使这个专业性的教育活动顺利完成。所以提高幼儿老师的专业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幼儿老师除了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知识外,还需要把握幼儿教育过程中的技能与方法,尽力提高自己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只有幼儿老师的心理健康才能保证幼儿的心理健康不受影响。老师整天都和孩子们呆在一起,他们的言行举止以及情绪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孩子。所以,作为一名幼儿老师,需要时刻警醒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尽可能避免把生活中的坏情绪带到工作中。

7.实行个别化的指导。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注重对幼儿的个别辅导是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一个重要条件。要想使个别辅导取得很好的效果,就需要对不同孩子存在的不同问题运用不同方法进行矫治。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代社会要求人才不仅智力水平高,而且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但现如今的绝大多数家庭里,家长们更加关注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以及学习成绩,对于他们人格的培养和心理的健康有些忽视。研究表明,一个孩子在三岁至六岁这个阶段的心理健康影响着他们未来性格的形成以及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幼儿缺乏自我认知的这个时段,就需要老师、家长作他们的引路人,从而保证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冬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滴策略和反思[J].科技信息,2008,(19):633-633.

[2]刘婷.幼儿心理安全需要及其满足策略[J].文教资料,2008,(31):133-135.

[3]姚本先,邢贯荣,高英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4,(5):45-47.

[4]赵世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涵与实践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7):179-180.

[5]顾联胜.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2):205.

孩子心理健康表现篇7

关键词:中学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问题

中学时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心理变化错综复杂,趋近于成熟,但仍缺少经验,青春期的一些表现随之而来,因此这阶段的孩子极其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或埋下心理疾病的隐患。随着大学生自杀以及青少年犯罪率的逐年升高,青少年心理问题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学生心里问题的存在以及他们心理发展情况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家庭是孩子来都世界所接触的最为基础的教育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家庭的教育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密度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大的作用。

1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1.1父母强烈期盼影响学生的心里健康:父母过分的重视孩子的学习,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焦虑、情绪不稳定心里不平衡、对他人表现出敌对情绪、抑郁、学习压力大、适应不良。由于父母过分的对学生学习状况以及成绩的重视,一旦孩子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轻则进行说教。重则打骂,从而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极其容易导致孩子出现焦虑厌学的情况。由于对孩子的学习过分的关注,因此大部分的父母都会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优秀的孩子进行对比,并在孩子面前对那些成绩好相对优秀的孩子大加赞扬,这回对孩子造成极大的挫败感,很有可能因为这样的情形导致学生自暴自弃。

1.2父母过度的惩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研究表明父母过分的严厉、惩罚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主要由于父亲惩罚孩子的过程中不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在接受惩罚之后迫于父亲的威严,不敢将自己的愤怒及不满表达出来,将这种怨怼情绪压抑在内心深处,这样负面的情绪长时间积累得不到宣泄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心理问题。而母亲的惩罚往往会伴有言语上的说教,孩子同样不敢宣泄不满及愤怒因此同样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据统计大部分经常被父母惩罚的孩子成绩都不理想,有的甚至厌学、抗拒考试;还有一些孩子易怒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常与人发生争吵、缺乏自信、更有甚者会对生活以及未来失去希望等一些抑郁症的表现。

1.3父母过度的干涉保护孩子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由于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在家里都被是若珍宝。父母以及家庭中其他长辈出于疼爱的心理过分的对孩子进行保护及干涉,以至于限制了孩子独立、自主、勇敢精神的发展。一部分孩子出现懦弱、焦虑、面对失败与挫折毫无承受能力。家长的过分干涉保护有时也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体验,他会认为父母这样的行为是在故意与自己作对,并且将他人的好意也视为敌意。于是会产生逆反心理常常做出违背父母意愿的事情,表现以及思想偏执,人际关系紧张等等不良后果。

2家庭教育正确的做法

2.1父母加强自身素养提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都将影响到孩子。要想教育出优秀的孩子,首先要让自己变得优秀。心胸狭隘的父母,很难教育处胸怀宽广的孩子。如果父母的心胸狭隘,没有容人之量,对孩子也是指指点点吹毛求疵,久而久之在长期的责备声中孩子就会产生强烈自我怀疑。有些父母常常抱怨孩子散漫、不喜欢读书等等。其实父母在抱怨孩子之前首先应想下自己,是否这些毛病都源于自身!因此父母的文化素养是对孩子社会化影响最为重要的因素,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理想、情操、道德水准、家庭关系、生活方式等等都取决于父母文化素养。因此家长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与人为善、诚实守信、建立高度的责任心、对工作对他人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从而在生活中感染孩子,更好的实行家庭教育,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2.2创设和谐氛围建立良好沟通的亲子关系:家庭中良好亲自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有利于父母将他们的健康理念、社会目标传达给孩子,有助于中学会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使其树立良好的公德心及正确的价值走向,促进其良好习惯的培养。人的一生会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亲子关系是人生社会关系的起点,中学生在与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获得成功愉悦的体验,将会对其面对其他社会关系建立信心以及积极的影响。良好亲子关系建立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对待工作生活带来的压力,给孩子展现出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从而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也是良好亲自关系建立的重要保障。作为家长应该尽量抽出时间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充分了解孩子的性格、思想动态、以及看问题的态度、观点,真正的走进其内心世界了解孩子,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引导。是孩子真正的感受父母的关心、包容、理解、信任、体会家庭的温暖,把父母当作朋友。这样自然会喜欢与父母分享心事,父母给予的建议才会很容易的接纳。

2.3合理要求适当管理:热爱尊重孩子但不代表放纵,对于初中阶段的孩子来讲不过分干预约束,但也要适当的要求。由于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此父母的爱及呵护很容易过度。多数的父母都想尽最大努力为孩子铺平道路,生怕孩子吃一点点苦。但他们忘了在成长的道路上谁打磨练、痛苦荆棘是他们必须要经历及承受的。在这样的思想作用下父母对孩子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无不亲力亲为,这样过多的干涉影响了孩子独立生活及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父母应多给孩子一些空间,还给他们自由的权利。圈养在笼子里的鸟儿永远学不会飞翔,长在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要想培养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首先将他置于社会大环境中去接受磨练,培养其面对困难,应对问题的能力,再一次次的挫折与失败中成长培养起坚强的意志力及耐力,从而为未来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3结语

要想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只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家庭教育也极其关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起点。因此在中学时期孩子身心成长的这一特殊时期家长正重视家庭教育,及时了解子女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引导,提升自身素质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探知子女的真正需求,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从而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作者:柳菁单位:宁夏石嘴山市光明中学

参考文献:

孩子心理健康表现篇8

爸爸妈妈都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但许多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忽视其心理的健康成长。其实,孩子婴儿期的心理发展状况,对他的影响是终生的。因此,我们应该从孩子的哺乳期就开始关注他的心理健康,做好其心理卫生保健。

适当的爱抚

很多心理学家,把得到轻抚同食物、水并列为婴儿最需要的供给品,轻抚是新生儿神经和体格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品。每次轻抚都传递着父母的呵护,可以增加亲子间的情感交流,让孩子感受到家人对他的关爱,因而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这一点对其心理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经常得到爱抚的孩子,长大后会拥有自信和乐观的性格,并懂得爱与被爱。哺乳期孩子的“皮肤饥饿”是很强烈的,父母或其他抚育者都应尽量满足孩子爱抚的需要。因此,新生儿不宜捆绑起来单独放置在小床,最好能让其赤身裸体靠近母亲的胸膛,与母亲体肤接触,听到母亲的心跳声。

愉悦的哺乳活动

孩子吃牛奶不如吃母乳,不仅营养上有差异,更重要的是母亲喂奶可以让孩子获得感情上的慰籍。有关研究表明,哺乳方式与哺乳者的情绪状态对孩子身心健康都有很大影响。国外有个保育院曾采用自动化喂奶,喂奶时一按电钮就往孩子嘴里灌奶,结果院里的孩子情绪很坏,患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后来增加了保育员,并规定抱起孩子喂奶,孩子们的情绪和健康状况就有了很大的好转。

许多年轻的母亲都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孩子吃饱了,还会含着乳头不肯放,表情上显得很满足。对许多孩子来说,依偎在妈妈怀里,吸吮着妈妈的乳房,是件十分愉快的事情。

孩子从6个月到一周岁,是心理活动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是建立“母子联结”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个时期让孩子多和母亲接触,容易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如果孩子长期得不到母爱,就会出现夜惊、拒食、消化系统的功能紊乱,甚至造成发育缓慢。

孩子心理健康表现篇9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呢?简单地说,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主要特征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

而具体到幼儿心理健康的涵义,我们在这里可以引用一种说法。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与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与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

二、欣赏孩子并让孩子学会与同伴交往

幼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他们品德形成的基础。在幼儿教育中,要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幼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品德素养。一是用游戏化的生活培养幼儿学习的习惯。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幼儿的学习与生活、游戏是分不开的。他们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老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选择与幼儿学习息息相关的生活和游戏内容,通过不断的操作、探究、重复和延续,来帮助幼儿形成爱学习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以表扬、鼓励为主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幼儿渴望成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肯定的评价,成人一个和蔼可亲的眼神、微笑、轻轻的扶摸、点头、拥抱、亲吻等等,都将鼓励幼儿的信心。教师在幼儿生活中要乐于发现每一个幼儿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惩罚,使幼儿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对幼儿的合理正当要求,教师要尽量满足,条件不成熟时,要正面回答和引导,而不能粗暴对待,使幼儿产生自卑心理。三是用温和的态度改掉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教师的一言一行幼儿都会模仿,一个脾气温和的教师往往会赢得幼儿的喜欢。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当幼儿做了错事时,要耐心细致地关怀、爱护、引导,而不能粗暴地训斥,帮助幼儿改掉不良习惯。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礼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礼貌行为,二是礼貌语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给人一种谦逊文明,恭敬有礼,落落大方的好感。可从一个人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举止态度上,反映出他的道德修养、思想面貌、文化水平、社会身份。礼貌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因此,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使孩子从小就会使用礼貌语言,有良好的语言习惯。

三、如何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植根于家庭,成型于学校,发展于社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仅需要我们这些身为父母的身体力行,还需要学校尤其是幼儿园的专业系统地科学培育,当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1、把“根”植正,为孩子上好第一堂“。父母是英才的第一任老师。幼儿首先接触的就是他的父母,率先效仿的对心理健康课”象同样也是他身边的亲人。因此,父母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是何其重要啊!

幼儿心理的绝大成分是父母潜意识缩影,父母心理健康,幼儿就很少有心理疾病。在这方面,古代圣贤就做的很好,我们津津乐道的《三字经》中,“子不教,父之过”,责任分割的十分明确。“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的故事,成为后世教子的典范,为了儿子的健康成长,不惜一切代价寻找芳邻,这恐怕不是我们所有父母都能做到的。我们在介绍某位有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时,都离不开一句“自幼受家庭教育的良好熏陶”。我们这些身为父母的人不仅要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还要用我们良好的品行去教育和影响孩子,而不能说的和做的大相径庭,让孩子的视野处于迷蒙状态。比如,教育孩子吸烟有害,自己却每天烧两包烟;告诉孩子在走路时有序谦让,自己却横冲直撞。你想,那样的教育能有多大的说服力呀!正面教育,反面实践,不就是当着孩子的面自己抽自己嘴巴子吗?戴上了虚伪的面具,却丢失了做父亲的尊严。

2、把“型”整好,接受学校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的系统性、专业性和科学性不容置疑,但学校教育在心理健康的培养方面却存在不少缺失,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全社会对心理健康关注的程度不够,换言之,那就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没有提到相应的高度来认识。学校应该聘请心理咨询师,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安排相应的课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孩子在玩耍中身心得到净化和成长。在这一点上,城镇学校要优于农村学校,发达地区要领先于欠发达地区。

3,把路铺平,营造全民关心幼儿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我们大家都有孩子,幼儿的心理健康关乎着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前些年有句很响亮的口号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今天看来,一点也不过时。为了你的孩子,为了我的孩子,为了我们大家的孩子,让我们共同来关心幼儿的心理健康。首先,电视电影分级应该列入重要日程,凶杀、枪战、暴力、情爱等节目应淡出孩子们的视线,那些天真的童趣、纯真的友谊、乐观的心态、丰富的想象、团结的集体、奋斗的快乐应该成为孩子们的首选。其次,图书出版工作者,要编印格调高雅、积极向上、可读性强的儿童读物,不仅能使孩子们获取知识,还能使孩子心理更健康。再次,医院要开设儿童心理健康门诊,像治疗身体疾病那样,关注孩子的心理疾病。最后,民政审判部门,要从有利于幼儿成长的角度出发,切实维护幼儿在家庭婚姻的解体中的权益,不能因为我们的工作疏漏而加重幼儿的心理负担,尽量把孩子的心理压力降到最低点。社会救济也应优先考虑孤儿、贫困儿童的生活教育的抚恤问题,使我们的孩子享受尽可能多的来之于家庭的政府的社会的温暖,对于他培育健康的心态极其有益。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

参考文献: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徐建成著,甘肃文化出版社

2、《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王铁军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等杂志

4、中国学期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理论卷

5、尊重幼儿的自主意识---幼儿园管理案例(一)

6、时刻关注孩子心理需求---幼儿园管理案例(二)

孩子心理健康表现篇10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心理辅导

经过调研和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不论是在一般学习、行为表现上,还是在情绪感受、心理健康和性格稳定上,都要比在家受父母照顾的儿童的问题突出。

学生的反馈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际关系处理困难;二是自信心不足。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妒嫉、疑虑、极端和逆反等心理问题,他们特殊的成长环境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了许多不利影响。因此,心理辅导对农村留守儿童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小学教师,关心、教育这些孩子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也是我们对教育事业应作出的贡献,我们要让这些孩子在快乐中度过他们的童年,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珍惜,懂得付出。这就需要我们立足现实,充分地了解和分析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给予帮助,尽量克服因长期缺乏父母照顾给他们所带来的教育和成长方面的不足,使他们也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开展心理辅导对这些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意义重大。

近几年来,我县农村小学开展的心理健康辅导课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心理健康辅导课自开展以来已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极大欢迎,它使我们的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改观,同时也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也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了及时辅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学校心理辅导侧重于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和挫折承受能力等辅导,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多渠道多方面辅导。

第一,教师要做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利用教师与孩子这种良好的关系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就要求教师对孩子的想法了如指掌,知道他们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遇到不同的事情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密切了,他就会在很多事情上变得主动起来,不会再害怕和害羞。这样,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得到较好的培养。

第二,要适时地鼓励和赞扬留守儿童,他们与其他的孩子一样,也会时常犯错,当这些孩子犯错的时候,老师要适时赞扬他们敢于尝试的勇气,使孩子能够尽快地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走出来,避免自卑心理的产生。对于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老师也要适时地给予赞扬和鼓励,使他们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肯定和赞许。

第三,让留守儿童在成功中获得自信,培养孩子自信心很重要的一个方法便是让孩子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因为过多的失败体验,往往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老师要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安排适合他们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达到这个目标,让他们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四,建立亲情聊天室。学校充分运用网络和手机,让留守儿童与在外打拼的父母定期或经常聊天谈心,时常沟通,为孩子的心理情感找到寄托。

第五,尽快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促m留守儿童心理素质的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其根本目标是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全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儿童心理健康是儿童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需要,它既是儿童现时学习之必需,也是社会对未来建设者素质的要求。作为农村心理辅导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创设人人关心孩子,个个关爱学生的良好社会氛围,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使得每个农村留守儿童都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5,37.Doi:10.3969/j.issn.1673-1999.2007.01.017.

2.陈黎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解决机制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5):280-281.Doi:10.3969/j.issn.10

08-9640.2015.05.135.

3.陆尚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7):114-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