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与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2:15

土地规划与设计篇1

关键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成果管理;规划辅助审查;arcGiS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3-0033-02

0引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管理的“龙头”和依法行政的依据。目前全省各县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通过省政府批准,批准后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是国土资源“一张图”核心数据库之一,是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等行政审批事项的依据。基于GiS技术开发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能够对土地行政审批事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审查,及时了解与掌握土地利用变化数量和空间分布规律,对于保持耕地总量和土地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系统业务需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系统开发的主要目标为管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成果以及规划修编成果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日常应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成果主要包括规划大纲、规划文本、规划图件和规划数据库等内容,规划系统能够将规划修编成果入库、查询、调阅、打印输出等功能。规划实施业务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征转用地审批、农村土地整治等。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农村土地整治在空间布局上都需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规划系统中需要以规划矢量数据为基础对征转用地审批和农村土地整治进行审查。

2 系统开发及应用环境

3 系统主要功能

3.2.1文档资料管理

文档资料管理功能主要进行文档的管理,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图件等各类规划文档,可实现对各类文档的存档,调阅,更新及打印输出。

3.2.2规划报表管理

系统支持根据选择的行政区代码,输出当前行政级别对应的各类报表。

3.2.3查询统计分析

数据查询分析统计模块包括数据查询、统计、分析三个模块,在这两个模块里提供用户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交互式信息查询,并且对查询结果可按要求的格式进行统计输出。

3.2.4成果数据输出

成果数据输出支持矢量数据导出,子库导出和汇总成果数据包输出。

3.3制图输出

规划成果管理菜单下的功能主要是对规划成果中的矢量数据、文档资料、图件、报表、元数据以及成果包进行管理。制图输出的主要功能界面如图3所示。

3.3.1符号管理器

系统拥有完整的符号管理系统,支持多种多样的图式符号库,它包含了编制各种不同类型地图所需要的大量图例符号和相关要素,可以提供用户编制符号相应标准或规范的地图。

3.3.2专题图图层信息配置

系统提供省、市、县、乡四级图件的标准配置,包括图层组成,图层显示顺序,图层的渲染字段及所使用的渲染符号库;修改现有图件的信息,添加或删除图层,改变显示顺序等。

3.3.3行政区及任意区域出图

3.3.4打印输出

将各种专题图件输出为常见的图件格式,并将图件保存到数据库中,支持各种专题图件的打印参数设置,打印预览和打印。

3.4规划辅助审查

3.4.1导入地块

根据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时间、项目所在行政区及经手人信息把项目地块导入数据库中进行分析,系统支持dwg、dxf、shp格式数据导入分析。

3.4.2审查分析

系统提供对项目地块进行建设用地管制区、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土地用途区)、农村土地整治是否符合规划分析,分析结果以报表体现存储。

3.5系统维护管理

系统维护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系统用户权限管理、数据字典字典设置、备份还原、元数据库管理等。

3.6系统常用工具

常用工具菜单下的功能主要是用于辅助系统操作的,包括数据库工具、数据交换工具、查询分析工具及其他辅助工具。

4 结论

系统实现了省、市、县各级规划数据存储、管理、查询、更新、以及成果应用的一体化管理,为土地规划管理的现代化提供辅助支持和必要工具,该系统的应用提高了规划审查的效率,提高了全省各级土地利用规划部门的管理水平,使全省土地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土地规划与设计篇2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问题;质量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4)21-0187-01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工程实际的要求,对工程项目所需的资金、技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进行分析,以做出合理、科学、实用的规划设计,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建设提供支持性文件和图纸,是工程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指导性文件,也是项目验收考核的重要依据。

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1)对项目实际情况了解不到位。

在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做规划设计之前,对项目区内土地利用现状、交通现状、水电资源及其他要素等重要因素的现场勘查、资料查证等工作不到位,加之工作过程中不细致,勘测工作不准确等问题的存在,致使项目规划设计人员对项目的实际情况缺乏真正了解,在不全面的资料基础上,硬性展开项目规划设计,对实际限制因素考虑不足,以至于做出的规划设计与实际情况产生偏离,影响项目的施工[1]。

2)规划设计目标理想化。

设计人员在做项目规划设计中,脱离项目的实际情况,单纯的考虑“田成方,路成林、渠相连,林成行”等理想的规划模式,使做出的设计与项目实际产生重大差别,打破了原有的布局,造成施工难度几何倍的增加等,甚至还可能涉及到项目区内的用户住房和土地所有权等问题,导致出现纠纷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给项目的顺利开展增加了难度。

3)项目的收益率不高。

设计人员在进行项目规划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项目施工后,如何与农民的最终使用相衔接,增加农民收入等因素,造成作业半径过大,与实际不适应等问题,体现不出土地开发整理后的综合效益,也就造成了项目施工后收益率不高[2]。

4)忽略公众的作用。

农民是土地整理项目的受益主体,对土地项目的实际情况最为了解。在项目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容易出现忽略农民作用的问题,与农民交流工作不够,只是简单的与部分项目涉及的乡镇工作人员交流,通过几张表、甚至是随便填写的会议纪要就敷衍地完成公众参与过程。不能真正了解农民意愿,也没有与当地农业、水利等情况与专业人员进行探讨,只是想当然的纸上谈兵,忽略公众的作用,做出的项目规划设计自然也就会脱离实际,达不到相应的效果。

2提高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质量的措施

1)对设计机构和设计人员的资质管理。

设计机构和设计人员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制作人,对规划设计的质量高低有着最直接的影响。首先,应该建立对土地规划设计机构的审查监督机制,对存在不到现场勘查,只是依靠资料进行设计等现象的规划机构进行严格批评和惩罚,端正设计机构的工作态度,加强资质管理,对屡次出现问题的规划机构取消其资质。其次,对土地规划设计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态度进行考核,定期进行培训和考试,以及其做出的项目规划设计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考察,提高规划设计工作人员对国家新政策和规则的了解,提升其设计理念、技术和方法,以使其做出的规划设计符合国家和实际情况[3]。

2)加强对项目实际情况的了解。

在对项目进行规划设计之前,充分了解对项目的实际情况信息,保证其真实性与有效性,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实时变化做出及时调整,以保证做出的规划设计最贴近于项目实际。

在对项目实际情况的了解中,首先要保证实测的地形图质量与精度符合项目实际;设计人员要多次进行实地的踏勘核实,了解项目地区的水资源、水文气象情况,原有水利的数量、类型、结构、可利用程度和农田灌溉;交通道路情况及土地所有权等信息,实地考核测绘地图与项目区实地的一致性,综合考虑各方面元素,从项目问题出发,做出满足人们需求的项目规划设计[4]。

另外,还需要考虑不同区域的人文、生活习惯、自然地理资源等特点,使做出的规划设计符合当地群众的需要,同时反映出地方特色。

3)前瞻性和整体性的规划设计。

土地开发整理不是为了一时的利益或者政绩而做的,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和可持续化利用。

在道路的规划设计中,要合理结合项目区域内沟渠和村庄布局,合理设计田间道路类型和分布,确定道路密度和级别,做到进得去、出的来,并满足农民运输需求;对田块和田间灌溉系统设计时,要充分根据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现状,合理安排耕作田,做好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管理,协调田块与沟渠、道路、村庄的布局;灌溉系统应该选择水源充足,容易连接的地方进行布局,灌排渠系统应该做到引有渠、排有沟,灌排分开;在材料使用设计上,要本着“就地取材、节能环保”的原则,积极推广使用新工艺和新材料;在土壤用途上,要保持表土层的完整性,避免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要适应多种经营的要求[5]。

4)加强与公众的交流互动。

公众是项目规划设计的主要受益人,影响着规划设计的实施效果。在规划设计之前,应该积极与当地群众、行业专业等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意见,使做出的规划设计能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做出的项目规划设计,切合实际,充分预计了现有和潜在问题,平衡了各方利益,能够得到充分的执行,有效地实现项目经济效益与当地民众需求的共赢。

5)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行业标准要求。

土地开发整理是国家为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维持社会的长治久安以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等而制定的一项战略决策,围绕着土地开发整理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条例和行业标准及技术规范。在项目规划设计之前,所有的设计人员应该对这些内容有着充分的了解,掌握其内含的精神实质,在规划设计中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行业标准及技术规范的要求。

3结束语

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质量的保证,加强规划设计质量要素的控制,是实现规划设计科学合理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投资的收益率。

参考文献

[1]欧阳磊.文山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与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3):143-145.

[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质量要素[J].浙江国土源,2014(5):35-36.

[3]朱翠梅.变之道――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变更有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土地,2012(4):33-34.

土地规划与设计篇3

关键词:GiS;RS;土地整治;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6-0229-02

1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概述

我国从2000年开始的土地整理是以增加农用地面积,特别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用地质量为目的,达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人居生活条件,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在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前,必须做好项目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工作,即在该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指导和控制下,通过对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在充分考虑土地整理工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前提下,制定工程总体布局方案。在这项工作中选择科学的规划设计方法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国家投资是否有效,工程是否能够顺利实施等问题[1]。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主体包括四大工程,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从工程角度来讲,涉及到土地复垦、水利工程、市政道路工程、绿化工程、环境工程等,门类繁杂,对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要求较高。因此,应用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法与技术更具现实意义。

2GiS在土地整治单元工程设计与管理中的应用

2.1土地整治单元工程

按照tD/t1041-2013《土地整治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单项工程由若干个单位工程组成,能够独立发挥某一类土地整治功能要求的工程项目。单位工程是具有相同的设计功能特点,可以组合发挥作用的工程项目。分部工程是单位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可单独发挥作用,且具有独立施工条件的工程项目。单元工程是分部工程中有多个施工工序共同完成的单体结构综合体,构成工程质量评定基本单位的工程项目[2],以单项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为例,工程项目划分如表1。

2.2GiS的应用

从工程项目划分表中可以看出,灌溉与排水工程分布工程种类繁杂,且每个分部工程又包括若干个相同或不同设计标准的单元工程,且项目区大多分布在农村地区,外业测绘路途远,且规划凌乱,给工程设计带来困难。GiS(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地理信息查询、统计、显示、管理与应用功能,当前大多数的土地整治工程应用autoCaD平台进行规划设计,若结合GiS平台,可以实现项目位置查询、添加设计以及工程管理所需要的必要属性信息、单元工程造价等统计功能。结合遥感数据,在分辨率高的影像上设计,可以免去很多的测绘成本。此外,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图件大多为GiS平台下作业生产的矢量数据,因此,在GiS平台设计的土地整治项目,与以往的数据具有较大的匹配性,且设计过程中可借助、调用以往的数据作为参考图层,给作业人员带来极大的方便。

3RS在土地平整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3.1土地平整工程

依据GB/B30600-2014《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土地平整工程是指为满足农田耕作、灌溉与排水的需要而采取的田块修筑和地理保持措施,包括耕作田块修筑和耕地层地力保持工程;土壤改良工程是指为改善土壤质地、减少或消除影响作物生长的障碍因素而采取的措施,包括沙(黏)质土壤治理、酸化和盐碱土壤治理、污染土壤修复等[3]。

3.2RS的应用

在实际设计工作中,田块范围界限不清给作业人员带来困难。通常,作业人员借助土地利用现状图在未利用地图斑上进行土地平整工程设计工作。实践证明,借助合理分辨率的项目区RS(遥感)影像,可较精确地画出设计图斑界限,提高了设计方案、概预算等可行性研究的精确度;同时,RS影像可以直观地辨别设计图斑和周围地物的位置关系,较便利地识别作业位置,为日后的工程管理提供方便。

4结语

在GiS和RS技术日渐成熟的今天,传统的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方式已无法满足信息数据量越来越大,精细程度越来越高的要求,地理信息和遥感技术作为高科技的应用技术定会成为土地整治项目设计领域的主流设计工具。

参考文献:

[1]张超,王秀茹.mapinfo和autoCaD支持下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方法[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1):189~2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tD/t1041-2013土地整治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tD/t1013-2013土地整治项目验收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

土地规划与设计篇4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预算

1概述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随着近几年来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不可避免的占用了大量的易农耕地。国家为了解决我国群众吃饭问题,特提出保证国家18亿亩耕地的战略红线,有效缓解了我国粮食自给自足问题。实施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是保护耕地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对区域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以及改进,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耕地质量,进一步改善区域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粮食产量。可以说,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是使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的编辑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前期工作中重要环节,是项目前期申报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的基础依据,项目的实施能否有效改善区域生产生活条件是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编辑的目标,规划设计和预算编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否充分指导项目的实施和严格控制项目投资是规划设计和预算编辑质量好坏的重要评定。由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是国家为了调控城市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矛盾新兴提出的建设项目,项目本身还在摸索实施过程,其中难免出现相关法律规范的不健全和不完善。本论文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为对象,就如何完善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编辑进行简单分析,为更好的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摸索道路。

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编辑

2.1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编制程序规划设计和预算编辑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及资金下达情况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规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等等规范确定项目规划的目标和任务,通过项目可行性研究对项目区域内土地资源、自然资源和经济进行适宜性的评价,并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配套工程设施和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生物工程措施,提出项目规划方案和实施计划和措施,制定和执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和预算,是搞好土地开发整理的前提。

规划设计和预算在技术上需要大量的区域内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人文资源、水文资源、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潜力状况、基础设施状况、土地政策、法规及相关的规定、标准等资料。通过对原始资料审核,对原始资料按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等分类分组,对数据资料初步计算、整理、汇总。做出技术性可行性分析,优化比选方案,结合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最终确定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方案。

2.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的作用2000年国土资部下发了《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工人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00]144号),明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立项必须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而规划设计和预算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的指导方针下,结合申报项目区域实际情况编辑的,所以规划设计和预算间接的成为了项目立项的依据。

项目规划设计通过对区域内项目区土地资源、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人文需求等通过技术论证和实地调查,并分析工程投资效益,配套提高或改善土地资源的分项、单项、单位和分部工程设施,达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目标和任务,是规划设计方案可行性的反应。而预算则是从经济层面衡量规划设计方案合理性的重要依据,是约束规划设计规模和比选不同规划设计方案,对规划设计的技术经济分析和评价,从而优化比选出合理性与经济型较高的规划设计和预算,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

经批准的规划设计预算文件,是项目招投标阶段的投标框架,是签订建设项目总包合同、拨付工程预付款和办理工程结算的基础性文件。签订承发包合同,要以工程预算为重要依据和必备的附件,以确定建设单位发包给施工单位的全部工程造价或需要完成的那部分工程价值。而规划设计工程内容是施工单位投标报价参考性依据,结合招投标文件从而确定施工单位投标报价。

施工阶段的规划设计、图纸和预算是施工单位编制施工组织计划、进行施工准备、组织施工人员和施工材料的储备等等施工前准备工作的数据依据,也是考核施工单位施工管理和控制施工成本的重要依据。监理现场监督施工质量、确定拨款进度除了遵守监理相关监理规范和规定外,规划设计、图纸和预算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文件。同时也是业主单位检查施工质量、督促施工进度和确定拨款金额的重要技术文件。

此外规划设计、图纸和预算在验收阶段可以通过项目实施情况和设计进行对比,通过预算和竣工结算进行核算也可作为规划设计和预算对比,是能否顺利通过验收的重要指标之一。

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规划设计深度不够图纸指导性不高项目在前期工作中涉及前期项目区的测量工作,云南省国土资源厅虽然有规定土地开发整理的测绘工作必须是在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备案并具备相应资质专业的测绘单位,但受前期经费限制地形图测量均以1:2000作要求。地形图比例较小,满足不了丘陵山区规划设计阶段需要。按现行土地开发整理可研究、规划设计要求,丘陵山区地形图测量不小于1:2000,但山区地形复杂,1:2000地形图根本满足不了土地平整规划设计要求,加之勘测工作不到位,测绘市场也比较紊乱,有些情况下出现测绘工作外包,保证不了测绘图纸的质量。设计单位由于设计工程内容是以1:2000地形图为基础原图,丘陵地区地形变化较大,设计单位现场踏勘、调查时间不足、工作不细,以及勘测工作不到位,加上相当部分设计单位大都是科研院校,项目规划设计工作大多由在读博士生、研究生来完成,由于设计人员专业单一,实践经验不足,导致设计图纸和实际情况有较多差异,无法有效指导施工单位按规划设计图进行施工,施工变更频繁。

3.2项目规划设计脱离实际设计人员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设定理想化的规划设计目标,单纯考虑“田成方,路成林,渠相连,林成行”的规划模式,打破原有景观布局模式,反造成给农户生产不便利、生产成本增加。甚至部分项目规划设计统一规划标准田块,造成土地权属调整较大,出现纠纷和社会不稳定因素。

3.3前期工作群众参与性不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地点多为乡镇,而项目后期的工程实施接触最为频繁的莫过于当地人民群众,项目竣工验收后使用收益的也是当地群众,所以当地人民群众是最为了解当地需求的群体,没有充分了解当地群众的需求而编制的规划设计和预算不是符合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也是造成项目后期实施组织难度大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规划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对于项目的公众参与调查深度不够,往往只是和乡镇干部和村干部进行简单交流,通过乡镇和村干部的一些简单的调整表和一些简单的项目宣传就完成了项目前期的公众参与过程,不能真实具体的体现项目当地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想法,也没有充分通过和各相关部门进行深层次的协调和交流,听取相关部门专家的意见。项目规划设计公众参与环节只是走过场。

3.4预算费用有待优化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是一个涉及面积广,涉及部门众多,参与人员比较复杂的系统性整治工程。而项目的前期工作对于项目后期的规划和实施起到决定性作用。项目的前期踏勘与勘测是项目规划设计和项目预算工作的第一手资料,由此可知前期勘测的重要性。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预算费用构成中项目前期勘测费占项目施工费的1.5%,根据新费率规定丘陵地区可乘以1.1的调整系数,现阶段测绘使用的1:2000的地形图作为规划设计的基础性测量成果图明显不能够满足丘陵地区地形变化较大的特点。

3.5预算费用的组成部分有待完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后期实施的顺利与否一方面是看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能力和施工管控,另一方面则要看项目工程布置的用地协调工作进展是否顺利,目前项目预算费用里面还没有占地补偿费用这一部分费用组成。这就意味着工程设施占用土地是没有补偿费用的,这也就加大了当地政府和村舍干部协调工作的难度,这也是造成项目施工工作进展与群众利益的主要矛盾。

4今后规划设计和预算工作的建议

4.1建议国家和省级国土部门尽快完善项目相关规范和制度建议国家和省级国土部门定期进行广泛的征求各地国土部门实施项目的经验和建议,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地形地貌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汇总和分类完善项目相关技术规范,完善制定出针对不同地区的相关技术规程和规范,从源头上优化设计理念。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地形地貌和实际情况尽快完善优化项目费率构成和出台针对不同地区预算费用构成和费率。充分考虑复杂地形地貌情况下提高项目前期勘测费用,并提高预算标准。

4.2加强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的参与程度以及实施关键环节的管理和协调通过加强和规划设计单位的协调,通过积极和项目区域内群众的沟通和深入的交换意见,把当地群众的想法和思路反馈给设计单位,从而优化规划设计和预算,使规划设计和预算的编辑更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减少项目后期不必要的变更,同时也可以更有效的控制项目资金。

建议加强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的管理和协调,在完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相关技术标准的同时,严格要求项目规划设计单位在设计过程中执行相关技术标准。强化规划设计人员职能落实和责任制度。特别是对因规划设计单位承担的项目设计成果不符合相关标准,连续多次未通过专家审查论证,项目实施中出现因设计问题导致严重工程质量或其他后果,以及在项目规划设计中违规的人员,实行限期整改。项目前期勘测的成果图建议提高比例尺,以满足复杂地形地貌情况下工程设施合理布局,使规划设计图纸在后期施工实施中更具指导性意义。

5结论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还在不断完善和优化中,由于它涉及的面比较广,制约规划设计和预算编辑实施的因素众多,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和财力,通过在实施中找缺点,在进步中找弱项,逐步完善和优化规划设计和预算相关的规范、规程,科学合理的制定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不断在实施中摸索才能找到符合不同区域不同地形地貌类型实施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侯长红,林光美,陈倩,等.福建省山地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08,28(3):254-255.

[2]冯德显.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景区开发研究[J].人文地理,2006,21(6):67-70.

[3]王敏.金华山地旅游资源整合开发[J].山地学报,2008(S1):88-92.

[4]祁元,王一谋,等.基于RS、GiS的宁夏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2,25(3):245-250.

[5]李东坡,陈定贵.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及其经营模式[J].中国土地科学,2001,15(1):43-48.

[6]田淑敏,宇振荣.县域土地持续利用情景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2,25(3):251-256.

土地规划与设计篇5

第二条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编制、下达、执行、监督和考核,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是指国家对计划年度内新增建设用地量、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量和耕地保有量的具体安排。

前款规定的新增建设用地量,包括建设占用农用地和未利用地。

第三条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二)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以土地供应引导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三)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相平衡;

(四)优先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用地;

(五)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

(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第四条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包括:

(一)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包括新增建设用地总量和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及耕地指标。

(二)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指标。包括土地开发补充耕地指标和土地整理复垦补充耕地指标。

(三)耕地保有量计划指标。

前款第(一)项规定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为城镇村建设用地指标和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独立选址的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指标。

各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增设控制指标。

第五条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家供地政策和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等因素确定。

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指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建设占用耕地、实现耕地保有量目标等情况确定。

耕地保有量计划指标依据国务院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下达的耕地保护责任考核目标确定。

第六条需国务院及国家发展和改革等部门审批、核准和备案的重点建设项目拟在计划年度内使用土地,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由行业主管部门于上一年九月二十五日前,按项目向国土资源部提出计划建议,同时抄送项目拟使用土地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以及发展和改革部门。

第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提出本地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议,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查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议,应当于每年十月三十一日前报国土资源部,同时抄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议在相关省、自治区的计划建议中单列。

第八条国土资源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依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提出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议的基础上,提出全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总量控制指标建议。

第九条国土资源部根据全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总量控制指标建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提出的计划指标建议,编制全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草案,纳入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上报国务院。经国务院审定后,下达各地参照执行。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后,正式执行。

第十条全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下达到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只下达城镇村(包括独立工矿区)和由省及省以下审批、核准和备案的独立选址建设项目用地。国务院及国家发展和改革等部门审批、核准和备案的独立选址重点建设项目,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不下达地方,在建设项目用地审批时直接核销。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可以将上级下达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分解,经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后下达。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将分解下达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报国土资源部备案。

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分解下达计划指标时,对国务院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市,应将中心城市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单独列出。

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分解下达城镇村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时,应当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原则,统筹城乡建设,合理安排城镇和农村建设用地,实现建设用地的总量控制。

第十二条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实行指令性管理,不得突破。

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城镇村建设用地指标和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独立选址的重点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不得混用。没有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擅自批准用地的,或者没有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计划指标擅自批准农用地转用的,按非法批准用地追究法律责任。

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应当不低于土地开发整理计划确定的指标。

第十三条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一经批准下达,必须严格执行。

因特殊情况需增加全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的,按规定程序报国务院审定。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实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台账管理,在建设用地审批的规划审查过程中确认并根据批准情况及时核销计划,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登记和统计,并按月上报,作为计划执行跟踪和监督的依据。

第十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于每年九月份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中期检查,并形成报告报国土资源部。

第十六条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对下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年度评估和考核。

年度评估和考核,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监测数据为依据。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以每年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为考核年度。

第十七条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年度评估和考核结果,作为下一年度计划编制和管理的依据。

对实际新增建设用地面积超过当年下达计划指标的,扣减下一年度相应的计划指标。

土地规划与设计篇6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实施建议问题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222-0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土地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基础,包括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等。1986年,随着第一部《土地管理法》的正式颁布,具有综合统筹意义的土地利用规划开始快速发展,从以保护耕地、保障建设用地为核心的第一轮土地利用规划走向以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核心的第二轮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建立了覆盖全国、省、市、县、乡的五级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不仅在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保护耕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得以顺利实施,而且使土地利用规划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规划管地、规划用地和不得随意占用基本农田等观念深入各级政府领导心里,规划对科学利用和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方面作用进一步显现。但由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涉及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决定了规划实施过程中必将面临多样化的问题。部分问题的产生,虽然与规划本身的前瞻性等问题有关,但也暴露出实施过程中相关保障体制的不健全。目前,各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陆续出台,本文希望通过分析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规划工作的实践,提出一些措施,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特别是县、乡级规划的实施提供参考。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1.1权威性未充分发挥,对其他相关规划缺乏约束力

《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江河、湖泊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规划等,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用地规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规模。但由于我国的规划体系不够完善,交通、水利、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旅游等各类规划的编制时间、规划期限、规划范围等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统一,造成各规划在土地利用上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不够紧密、各业土地利用规模不够协调;另一方面,完整的土地利用规划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控制作用的发挥。

1.2行政保障手段不健全,人为干预过多

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历经前期准备、调查研究、拟定方案、协调论证到报批、公布等多项环节,耗费了大量的物力、人力、财力,但部分地方仍不可避免地存在规划跟着项目跑、规划围着领导意志转的现象。如为确保一个基础设施项目或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或者“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需要,若所选地块位置不符合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申请调整规划,这是上轮规划局部调整比较频繁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原因在于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缺乏全面、系统的土地利用评价和制度约束,使得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容易受人为因素干扰,随意性大。

1.3市场手段运用滞后,建设用地外延明显

从现状来看,我们的规划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行政手段,市场手段运用相对滞后。表现在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设占用耕地成本和补偿标准总体偏低,耕地保护资金支持、节约集约用地的价格调节和税费支持缺乏等,使遏制建设用地外延扩张的目标未能取得预期成效。

1.4公众参与不充分,影响社会监督作用发挥

社会监督与公众参与是保证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目前可供公众参与的基本停留在规划听证和编制成果的公示层面,参与深度不足。在规划实施监督方面,人大监督、公众监督、舆论监督运用也不够充分,有效的社会制约机制尚未建立。

2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对策建议

经过依法、科学、民主决策确立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规范和制约人们的土地利用活动提供了依据。但没有健全的实施保障措施,不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管理,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就很难实现,所谓“三分规划,七分管理”。因此,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确保新一轮规划目标的有效实现,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工作实践,提出的建议如图1所示。

2.1完善规划实施的法律法规保障

通过具有强制效力的法律法规是规范和保障规划实施管理的最基本方法,如以《城乡规划法》为基础的城乡规划法律法规体系,对一切城乡规划的编制、实施管理等都作了明确规定。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法律法规依据只有《土地管理法》第三章共14条的1600多字,且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管理包括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规划局部调整或修改、指导或协调相关规划、规划实施评价或评估等非常多的内容,没办法对这些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规定。这几年来,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为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通过探索和经验积累,出台了很多的规章制度和相关政策,如国土资源部37号令《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办法》、第42号令《建设用地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等等,但也有很多的规章制度与政策,特别是政策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过程中政策实施发现了问题、出现了偏差时出台的,就像计算机程序打补丁一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也有10多年的时间了,各地都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实施管理办法,我们何不将之总结、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定下来呢?

从法律法规的实施保障措施角度上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需要在落实现行法律法规基础上,创新规划实施思路,更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理念,逐步建立以土地年度计划管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为核心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制度体系,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立法,制定和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关法律法规。它包括两个层次:国家层面上,要建立涉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国家法律法规,主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法或条例,以此明确整个有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目标、方针和实施规划的根本性法律依据;地方层面上,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工作重点是地方性规划,尤其是县、乡两级实施规划,因此,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可操作的地方性配套法规(如规划实施条例),提出涉及规划所有实施管理内容和违反规划的强制处理措施等具体规定,来保证各级规划的实施管理。

2.2完善规划实施的经济激励措施

探索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激励机制,积极运用经济手段促进规划目标的落实。经济手段是为了实现目标按照土地利用的经济手段属性,在经济上采用管理措施。一是采用土地价格调节:通过垄断土地供应的一级市场,政府可以有效对土地市场价格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土地价格差异进而调节各部门和行业的用地需求,形成符合规划的用地结构,布局就会自然形成。二是采用土地税费调节:通过制定和调节土地的税费总额或比例,可以很好地约束土地使用者的行为,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限制某些不合理用地企业的用地需求;另外,通过在关键环节制定的税费政策,还可以有效解决一些特别关注的问题,如通过征收耕地造地费、新菜地开发基金等,可以稳定农业生产用地的质量和数量,满足土地利用规划保护耕地的要求等。三是采用土地违规罚款制度:对违反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的单位和个人,在经济上实施处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强制罚款,同样可以遏制恶性用地,罚款金额定向用于土地的合理开发和整理。

2.3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相关机制

(1)严格编制和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产业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建设用地和土地利用的实际状况编制,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手段,是当年新增建设用地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耕地开垦、土地整理审批的依据。要强化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对新增建设用地、耕地保有量和土地开发整理等的控制和引导,特别是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实行指令性管理,不得突破。对没有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擅自批准用地的,或者没有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计划指标擅自批准农用地转用的,按非法批准用地追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一经批准下达,必须严格执行。

(2)加强和规范建设项目用地预审。

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不仅是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主动参与项目前期,积极做好相关服务工作的重要环节,更重要的是落实国家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前置把关、审查程序。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应对一切建设项目用地事项进行严格审查,凡不符合规划和相关规定,坚决不予以通过。

(3)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制度。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长期战略性规划,规划的期限长达15年,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很难确保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不出现偏差。为落实规划的控制与引导作用,我们不妨在近期规划实施完毕后或每间隔3~5年,对规划目标的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对规划方案进行修改完善,特别是规划目标提前实施的,且通过评估实施是良好的,就要允许修编规划。

(4)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修改或调整机制。

《土地管理法》中只明确,国家和省级政府批准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可以申请调整规划,规划局部修改或调整范围非常小,虽然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允许局部修改或调整规划,但是政策的稳定性较差。因此,要从国家到省,在总结实施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规划局部修改或调整的工作机制,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小的偏差,允许局部修改或调整,体现规划的弹性原则。

(5)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机制。

政府统一组织,部门相互配合,促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规划、旅游规划、水利规划、林业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协调,各专项规划确定用地规模、时序和位置必须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应进行合理调整,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渠道的畅通。

(6)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考核机制。

由政府将组织实施规划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并出台和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一套考核办法,对规划实施管理较好的地方给予一定奖励,反之给予惩罚,如实际新增建设用地面积超过当年下达计划的,应当扣减下一年度相应的计划指标,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数量和质量超过下达任务,给予一定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等等。

2.4健全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机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关系到一定区域的整体发展,与全体居民息息相关,应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注重专家队伍与公众参与的结合,充分发动社会大众参与规划的制定、监督和维护规划的实施。因为社会监督管理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也要贯穿于规划的整个全过程。社会监督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三个制度建设:即规划公众参与制度、规划公示制度、规划管理公开制度。

互动的过程有助于公众对规划实施的支持和监督,宣传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规定和要求,调动公众潜力和主动意识,赋予土地使用者知晓、参与、决策、监督规划的权利,促进政府部门公正执法,提高工作效率,制约和避免各种违法行为的发生。

2.5制定规划实施的科技措施

运用科学、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管理,不仅能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也拓宽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功能和作用。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规划动态遥感监测制度,扩大遥感监测的覆盖面,实现对规划实施管理的快速监测与跟踪管理,为规划执法检查和查处提供依据。同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使信息化技术在规划编制管理、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和用地审批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3结语

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过程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动态变化过程。只有通过全面的规划实施保障制度建设,才能保障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从而实现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合理安排各业用地,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俊普,李兴元,杨广军.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规划管理──四川省广元市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J].国土经济,2002(1).

[2]赵万水.日本农民年金制度对我国土地保障的启示[J].调研世界,2004(7).

[3]臧俊梅,王万茂.第三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中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的研究[J].规划师,2006(9).

土地规划与设计篇7

一、土地开发整理主要阶段及其内涵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是实现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种有效政策措施。土地开发整理一般包括城市土地开发整理和农村土地开发整理两个方面,涉及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等三项活动。目前,土地开发整理活动的工作重心是农地整理,是指对农村宜农未利用地、废弃地等进行开垦,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的行为。从土地开发整理活动的工作体系或全过程角度来分析考察,一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从立项、规划设计到项目实施及竣工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阶段、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及管理阶段。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工作内容和侧重点,每个阶段又可以划分若干环节与过程,各个环节与过程都要应用到相应的测绘技术。

二、各阶段测绘技术的应用分析

(一)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阶段

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基础图件是土地利用现状图,在规划基期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基础上制作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图,对于数量占绝大多数的市县级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其图件比例尺一般要求为1:5万~1:20万,是在国家测绘部门提供的中、小比例尺航测地形图(1∶1万)基础上,通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利用航片、调绘片编绘而来。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调查是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潜力调查图以1∶1万土地详查图为工作底图,结合野外实地调查来开展工作的。目前,市县级实际使用的土地详查图编制时间多为20世纪90年代初期或中期,变更调查又不能较好地到位或及时地反映实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因而导致图件的现势性较差,影响了规划成果的准确性。随着测绘技术的发展,当前对于较大区域的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基础图件,可以借助3S技术,从遥感影像图片中提取有效的土地利用信息,或采用GpS实测现势性较强的数据,再用GiS技术建立土地利用现状及变更数据库,并对这些基础数据进行实时分析评价,以解决专项规划基础图件的现势性问题。

(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阶段

项目可行性研究是项目投资前期的框架性基础研究。该阶段对项目区的土地面积、长度、高程等精度要求并不很高,可采用专项规划中的相应图件作为工作底图,图件比例尺一般不为1∶1万或1∶5万。也可以到项目进行概略性的现场实测,如使用平面定位精度小于15m的手持式GpS,现场实测项目的规模、土地权属界线、道路、排灌沟渠、电力线等。但该阶段对项目区边界的要求较高,要求边界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及经纬度坐标,建议采用GpS测量方式精确测定项目区边界控制点。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因涉及项目规划方案的优劣判断、沟林路渠工程的详细设计、工程概(预)算及土方计算的准确性等,因此对项目区地形地貌的准确性、现势性上有较高的要求,对项目区各类土地的面积、长度、高程有相对较高的精度要求。通常要求实测比例尺大于1∶2000的全要素地形图作为设计底图。可采用常规方法先用GpS布设控制,再用全站仪进行野外数据采集,首级高程控制点应采用四等水准进行联测,利用全站仪野外数字采集的资料或数字,生成项目区数字高程模型(Dem),利用Dem辅助计算出每个设计田块的设计填挖土方量及施工填挖土方量。池塘、河道、沟渠、涵洞应测水底高程,水闸应注高宽及孔数,以便于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测出农业基础设施、道路、林地、坟墓的分布及面积信息,以便于田间道路工程设计。

(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及管理阶段

在项目施工阶段,施工单位只要根据专业测绘单位提供的前期测量成果及设置的专门控制点(界)石,采用工程施工放样测量的方法,依据通过审批的设计方案及设计图件进行相应的施工。项目竣工验收时,要提交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图,其比例尺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图相同。这一阶段的测绘数据是工程项目的成果图,最终将反映项目的竣工现状,其测量成果一般就作为工程项目及各管理部门的存档及管理资料,较设计阶段而言,必须达到较高的测量精度,有着较全面的内容要求。对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后期管理及分析评价,可充分利用项目竣工验收的测量资料和图件,与施工前的土地开发整理现状图及施工设计图进行对比研究及跟踪管理,但施工过程中如牵扯到较复杂的如沉降、变形观测等施测活动,则需要由专门测绘机构进行专门施测研究。

三、与相关专业测绘的比较

土地开发整理测绘一般指借助一定的测量仪器和成图系统,通过野外实地测量或室内成图,最终生产出满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预算及施工的测绘产品的技术性工作,包括土地开发整理各项相关活动的现状图、潜力调查及分布图、规划图、施工设计图、竣工图的生产。土地开发整理的不同阶段对图件比例尺、成图技术方法及测图精度均有不同的要求。在测绘组织上,既有采用全站仪野外数据采集按较高尺度标准施测的方式,以满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及施工要求;也有按照一定地图制图综合的原则,编绘成小比例尺的现状图,以满足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及可行性研究的要求,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土地开发整理的测绘成本。

土地开发整理中的测绘工作与地形测绘、工程测绘、地籍测绘以及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等专业测绘既有某些相同特性,也有不同的一面,是上述四种专业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综合应用,属于专题地图的测量及应用范畴。

土地规划与设计篇8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措施与建议

作者简介:马松梅(1983-),女,河南商丘人,石河子大学理学院,副教授;王玲(1974-),女,江苏淮阴人,石河子大学理学院,副教授。(新疆石河子83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0-007)、石河子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2-02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084-02

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及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全面重点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工作方法和程序。[1]人类的土地利用活动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态等多方面,是人类以土地为载体所进行的物资、能量、价值的不断交流和转换过程,而土地利用规划学就是对这些过程活动所做的综合部署与统筹安排,[2]其目的是使人地活动处于动态平衡中,从而保持人口、资源、生态等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规划学在土地利用和管理科学中起着龙头作用。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的课程设计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和教学,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研究复杂的土地利用问题的实际能力,使学生基本具备土地利用规划学工作阶段所需的调查分析能力、综合规划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并且最终培养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相关文本(例:土地的整理与复垦、土地评价)的编制方法。

但是,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以农业生产为主,发展为当前的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中心,这对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理论和技术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现有/土地利用规划学滞后于社会需求,难以满足土地利用的技术保障。[3]因此,尤其是目前的课程设计环节,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石河子大学理学院地理系的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的课程设计的特点、教学要求、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相应的改革措施,预期为培养土地领域的创新型人才提供基础。

一、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

对于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本研究具体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四个方面阐述以下几点:

第一,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定合适的、难易程度适中的课程设计题目,做到教学的广度与深度适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调动、激发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和思考。

第二,要注意在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调动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环境。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学要能联系社会发展、经济、生态、环境等与土地利用问题密切相关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综合运用课程涵盖的多领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引导、演示与学生分组讨论等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教学中注意其他相关课程知识的巧妙引入,使学生了解规划各层次(如总体规划与上下层次的规划等)的衔接,了解土地利用规划相关规范与总体规划的关系与区别。

第五,以具体案例为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实际调研的方法、步骤等,并能够在具体案例中充分展示、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第六,根据实际范例,要求每位学生能通过相关软件或图纸制作土地利用规划图、空间管制图等,并能够独立负责、完成一个土地利用规划学专题文本的编制。

二、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分析

1.理论性和综合性较强,学生感觉困难较大

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完设计专题,通常只介绍设计过程、步骤和方法,而学生要在课后花大量的时间来完成一系列的工作,例如查阅、收集数据资料,进行用地结构的空间布局、设计、修改及确定布局方案,完成设计图及设计图纸等。这些过程在具体操作的时候,不仅要熟练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的很多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很多如前所述的相关课程知识。此外,还需要了解许多相关的政策与依据等,所以说理论性和综合性都较强。当需要学生把土地利用当作一个整体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时,学生通常缺少全面综合把握土地利用各相关要素、相关问题的能力,所以学生通常感觉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

2.“真题真做”难以实现

“真题真做”通常缺少现实的支撑平台(如设计院、设计公司等)及规划方案评审程序,这样学生只能在实验室练习,不能参与调研及资料收集等重要环节,而且缺乏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学习的机会,最终造成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总体程序认识不全面。另外,土地利用规划的选题非常关键,选题的大小和内容决定了它是否适合学生有效完成。题目太大,在短时间内学生无法圆满完成任务,而题目太小又起不到锻炼的目的。而“真题真做”式的现实选题又很难实现,所以仅仅基于数据资料的课程设计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和协作,而且任务安排的不同,还会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3.成绩评定不够合理

由于土地利用规划学的课程设计综合性较强,课程设计的工作量较大,学生通常无法独立完成,需要学生分组协作,共同完成课程设计的内容。但是,这种做法的弊端是教师很难客观地了解团队里每一位同学的工作量。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只有小组内的部分同学完成课程设计的任务,这一方面增加了教师客观评定成绩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可能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

1.加强实践环节,尽可能实现“真题真做”

理论联系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在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加强与相关实践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和平台,才能保证学生在圆满完成任务的同时得到有效的锻炼,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问题,提高编制规划文本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了更容易实现,可以将土地利用规划分成若干个专题,使得每组学生的专题内容及侧重点各不相同。

2.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设计的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方案构思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和成果表达能力等。通过方案构思能力的培养,可以加强学生的调查分析能力。通过综合协调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可以结合学习的专业知识,客观准确地制订出相关的规划成果图,并表达自己的规划意图。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能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规划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采用过程评价体系

在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设计中,引入过程评价体系,即注重整个教学过程和课程设计过程的评价,做到评分标准的细化与量化,打分有理有据,从而提高出勤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参考文献:

[1]王万茂,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土地规划与设计篇9

第二条在城市规划区内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有利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并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规划管理的指导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规划管理的指导工作。

直辖市、市和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规划区内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的规划管理工作。

第四条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投放量应当与城市土地资源、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应当与建设项目相结合。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要根据城市规划实施的步骤和要求,编制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规划和计划,包括地块数量、用地面积、地块位置、出让步骤等,保证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有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

第五条出让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应当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

出让的地块,必须具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设计条件及附图。

第六条规划设计条件应当包括:地块面积,土地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停车泊位,主要出入口,绿地比例,须配置的公共设施、工程设施,建筑界线,开发期限以及其他要求。

附图应当包括:地块区位和现状,地块座标、标高,道路红线座标、标高,出入口位置,建筑界线以及地块周围地区环境与基础设施条件。

第七条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合同必须附具规划设计条件及附图。

规划设计条件及附图,出让方和受让方不得擅自变更。在出让、转让过程中确需变更的,必须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八条城市用地分等定级应当根据城市各地段的现状和规划要求等因素确定。土地出让金的测算应当把出让地块的规划设计条件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在城市政府的统一组织下,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和有关部门进行城市用地分等定级和土地出让金的测算。

第九条已取得土地出让合同的,受让方应当持出让合同依法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办理土地使用权属证明。

第十条通过出让获得的土地使用权再转让时,受让方应当遵守原出让合同附具的规划设计条件,并由受让方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登记手续。

受让方如需改变原规划设计条件,应当先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一条受让方在符合规划设计条件外为公众提供公共使用空间或设施的,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可给予适当提高容积率的补偿。

受让方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变更规划设计条件而获得的收益,应当按规定比例上交城市政府。

第十二条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过程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凡持未附具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供规划设计条件及附图的出让、转让合同,或擅自变更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凡未取得或擅自变更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而办理土地使用权属证明的,土地权属证明无效。

第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规划管理情况逐项登记,定期汇总。

第十五条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深化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加强规划管理工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提高办事效率,对申领规划设计条件及附图、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

土地规划与设计篇10

关键词:土地总体规划;城市规划;两规不协调

abstract:thispaperismainlyaimedatthegenerallanduseplanningandtheurbanplanningoftheimplementationoftheexistingintheprocessofcoordinationproblemofplanningtheoryandanalysisbetween,andfindoutthecausetworulesdon'tcoordinatethecauseoftheproblem,andtothesequestionssomepersonalopinions,andputforwardthecorrespondingsolvingtheseproblemsandmethodsofthepath,andihopetothesekeysolutionsoftheproblemofhelp.

Keywords:landplanning;Urbanplanning;tworulesdon'tcoordinate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推进,在我国规划学术界出现了许多争议性的问题,而其中极具代表性的问题就是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问题(以下简称两规协调)。个人认为,在两规不协调的诸多问题中首先要解决就是规划功能定位不清的问题,他们之间没有的明确相互关系,这与其在规划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有关。究其本质原因就是我国规划体系缺位,没有明确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就两规协调问题解决措施和方法提出个人的一些观点看法。

一、两规协调中存在的问题

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规定,协调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互关系。也就是从那时起,在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开始有两规协调问题的研究和讨论。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总体上认为,两规是具有相同之处的,主要表现在其法律依据组织领导和规划审批方面。但是两规的规划范围和两规的规划思路是不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思路是依据上一级下达的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新增耕地面积和净增耕地面积三项控制指标,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重在控制,这种控制是刚性的。而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则不同于前者,它不是依照上级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城市的发展思路和城市规模,是依据城市的社会、经济、地理、资源、人文背景等多个人因素综合分析而建立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设计出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的计划,满足需求,重在发展。换句话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有控制规划,而城市规划属无控制规划。此外,两规在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和两规中人口统计口径不一致,导致两规中关于城市人口规模的内涵存在很大的差异,前者明显大于后者,直接影响根据人口规模计算的城市用地面积。

为了解决两规协调问题,我国其他政府部门也参与此项研究,针对构建中国规划体系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国家建设部也提出城乡规划的建议,主要包括有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乡镇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等。国务院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作为全国的城乡规划工作的主管。国土资源部强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土地利用领域中统筹社会、经济、环境过程的基本规划,一切其他各项规划均应当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看齐,用地规模与布局要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

二、两规协调宏观层面:上端规划功能缺位

两规不协调宏观层面上的重要原因是上端规划功能缺位的问题。上端规划功能缺位具体指规划体系中区域规划功能缺位和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功能缺位。两规协调是土地规划工作需要的,由于两个规划出于不同的目的和任务,导致其目标、任务、内容和编制思路有很大的无法统一协调的差异。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差异,这就要求上一级规划充分发挥对下一级规划的综合协调功能和作用。建设用地指标是两规协调的焦点问题,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配确定的这些指标,“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下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刚性约束,因此想要协调这之间的矛盾,就要在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内进行协调解决。从这一方面来看,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但从经济发展方面来看,区域经济发展是以城市的发展为依托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是区域经济中心,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是以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作为重要依据的,二者本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的,在城镇用地规模与布局上紧密协调。两规协调宏观层面上就是上端规划功能补缺,具体来讲,就是要开展区域规划或国土规划,做好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三者之间的协调工作,为下端规划编制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两规协调微观层面:建设用地规模

建设用地规模作为两规协调的重点。目前,在我国无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是城市总体规划,本着“以人定地”的方式,即依人口规模和人均建设用地测算建设用地规模。在两规协调过程中,要求在统计规范人口和建设用地时统一口径。在进行人口统计时,两规协调时应当采用相同的城镇人口、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统计数。

而建设用地作为两规协调中的焦点问题,则要求统一建设用地尤其城市建设用地的概念。还有工业用地、绿地和道路广场用地,其发展特性主要受产业结构、交通需求、经济增长和自然生态等的影响更大,这类用地规模应考虑产业类型和产业结构对用地需求特性,采用分组控制加以确定。

结论:

从宏观层面上讲,两规协调要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建立健全规划体系,开展区域规划工作,在区域层次上协调安排土地利用与工业化、城市化之间相互关系。从微观层面上讲,解决两规之间不同的地方,主要针对解决人口和建设用地的统计口径的问题。发展与保护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只有通过走发展的道路才能增强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保护也是为了能够持续发展。城市规划是以发展为主要特征的,不过在进行规划工作时要注意优化发展方式,以低代价求发展,发展模式中要注意寻求低占地的发展,走集约利用土地的道路;土地利用规划是以保护为特征的,但也改变过去的消极保护模式,要进行主动保护,本着“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的土地利用方针,研究在发展中求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的策略,。

参考文献:

[1]陈银蓉,等.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协调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30一33.

[2]曹荣椿.论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协调[J].经济地理,2001(5):605―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