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4:49

古典音乐分析篇1

【关键词】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异同;融合

中图分类号:J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073-01

在音乐的发展历程之中,人类将从巴洛克时代一直到20世纪早期的音乐称为古典音乐。而20世纪初到现在,以非传统手法所创作的音乐作品,被称为现代音乐。随着经济的发展,相对古板、严肃的古典音乐渐渐被追求个性的现代人所抛弃,现代音乐则成为主流。而在现代音乐的发展中,古典音乐也是渐渐地被融合进现代音乐之中。所以现阶段,音乐艺术呈现出了一种古典与现代相交织的发展现象。

一、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异同

(一)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区别

古典音乐严肃、庄重,起源于古代欧洲的皇室音乐,更加注重强调乐曲本身,在创作时任何一个细节都要经过严密的思考甚至是计算,而这也很有可能是现代大多数人听不懂古典音乐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古典音乐相比,现代音乐更注重人声,以演唱者为着重点,相较于严密的古典音乐缺乏旋律的严密和思维的严谨。但也正是因为其通俗、随意,现代音乐在现代更为人们所接受。

古典音乐带给听众的感受是和谐、深刻、优美,让人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能够很好地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的感情。《月光曲》的轻柔、《天鹅湖》的凄婉、《英雄交响曲》的庄严等等,都是古典音乐严密的乐理逻辑和严谨的曲序给我们带来的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受。不论是哪一个时期的哪一个流派,古典音乐带给我们的都是灵魂的深化,让我们的心情在作者精心营造的音乐环境之中得到沉淀。总之,古典音乐以其或恢宏大气、或轻柔婉约的曲调,给听众不寻常的感受。

与早期为皇室所独享、规格严整的古典音乐相比,20世纪初期开始流行的现代音乐以其不受拘束的旋律和个性洒脱的曲调,被更多的人们所喜爱。现代音乐的类别比古典音乐更为多样,但是无论是狂暴的重金属电子音乐,或者是婉转的蓝调,亦或是令人费解的印象主义音乐,现代音乐给听众带来的,是无与伦比的冲击与震撼。古典音乐因为严密的乐理逻辑,使听众的感觉大同小异,但是现代音乐给听众带来的冲击,却是因人而异的。

从创作的角度进行分析,古典音乐家是将自己的感情糅合进了自己的音乐,而现代音乐的作曲人更加注重的是从自己的生活之中取材,让音乐更加贴近生活,这也是现代音乐给人带来巨大冲击的原因之一。

(二)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共同点

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现代音乐,音乐的目的都是宣泄人类内心的情感,所以现代音乐和古典音乐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在于情感的宣泄。古典音乐的创作将自己的感情糅合进乐曲之中,通过不同的乐器与旋律的起伏来渲染感情的表达。而现代音乐则是将现实生活和音乐艺术进行糅合,通过简单易懂的旋律和曲调的风格将现实生活巧妙地展现在了乐曲之中,让乐曲活了起来。而更多的现代乐器在现代音乐之中的应用,也让本就冲击力十足的现代音乐更富冲击力。

古典音乐虽为古典,但是在古典音乐创作的年代,古典音乐也是那个时代的现代音乐。所以浓厚的时代色彩,是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另一个相同点。

二、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单一的古典音乐或者现代音乐的渲染力已经不能更好地满足听众对于音乐的需求。而现代音乐的创作者在不断地音乐实践之中,也发现了现代音乐因为太追求个性,而带来的乐理与曲调之上的不足。古典音乐严密的曲调和严谨的乐理逻辑开始渐渐地被现代音乐创作者所接受,很多作者都开始注重将古典音乐加入流行音乐之中,让音乐在给人以冲击的基础上,带来古典音乐厚重的感受。在此基础上,现代音乐也在古典音乐的影响之下开始追求内在的感染力和思想深度,努力营造一种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音乐环境。

古典音乐因为其浓厚的时代色彩,给现代听众所带来的感情冲击并没有现代音乐那么强烈,甚至很少能够引起听众内心的共鸣,更多的是带给听众一种听觉之上的共鸣。所以现如今的古典音乐演奏,开始向现代音乐学习。在保证古典音乐所特有的内在感染力和思想深度的基础上,从乐器等角度下手,增强古典音乐对现代人的感染力。

三、结语

风格迥异的现代音乐和古典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是不一样的风格感受,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聆听,我们所听到的美都是不同的。而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因为其具有宣泄人类情绪的统一目标,所以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影响之下,二者必然会逐渐走向融合,将音乐带向新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古典音乐分析篇2

一、古典音乐的演奏艺术风格

“古典”一词,源自古罗马上层阶级使用的拉丁语,原为谐调、高雅、持久、典范,即奉古希腊时代的艺术和文学为典范而加以模仿的意思。但就“古典”一词在音乐中的使用,又有它本身不同的解释:(1)人们常把严肃音乐或艺术音乐——包括属于不同时期、不同风格,如:巴赫、贝多芬、柴科夫斯基以至于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统一称为古典音乐,以别于通俗音乐。(2)我们从狭义上解释,也就是我们在这里要讲的古典主义音乐——专指维也纳古典乐派,即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大师及其同时代音乐家的成就为中心的时期。

交响曲作为古典音乐的一种演奏形式,即作为双排键电子琴的一种演奏艺术风格。它是一种由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套曲。源于17世纪意大利的歌剧序曲,但比序曲要宏大得多。维也纳古典乐派定型为四乐章的结构形式。它以四个乐章为常见的“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此时已进入了辉煌的阶段,占据了古典乐器音乐的中心位置,其规模和意义得以迅速的发展。

交响曲作为双排键电子琴的一种演奏艺术风格。它一般都是由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由于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有了我们今天所谓的“一人乐团”——双排键电子琴,它完全可以代替一个管弦乐队。

我们在双排键上演奏《第五“命运”交响曲》,不但要演奏出古典音乐的艺术风格,还要通过演奏体现出双排键的演奏技艺。我们在演奏时,一定要运用我们配器的知识,合理的编配它的音色,这部交响曲主要运用了弦乐组和铜管乐组。在这里用了大量的弦乐,而弦乐组作为乐队的基础。从演奏技巧上看,它的技术性比较高,而且技巧多样灵活,无论是歌唱性的旋律,还是各种经过句、华彩、音阶、副旋律等均可胜任,并获得良好的印象效果。

再说管弦乐组又分为木管组和铜管组。在《命运》里主要采用了铜管组的圆号,主部扩展开来,一声圆号的召唤作为连接,引出副部主题,体现了它英雄的性格。铜管组没有弦乐组的技巧灵活,但是它可以使乐队奏强奏、全奏的音响丰满而有力,浑厚而强硬。而弱奏时则异常甜美、圆润、柔和。我们在模仿管乐时,为了在音响效果上更微妙,要注意它们的演奏时要受到呼吸延持力的限制,所以在演奏中总要有些停顿,因为它们要换气。

尽管双排键电子琴是我们现代高科技发展而来得,但是为了在音响效果上更微妙,我们必须要弥补双排键的不足。

二、现代音乐的演奏艺术风格

与传统和古典的西方现代音乐相比,西方现代音乐无论是在创作风格上还是创作技法上,都发生了许多亲的变化和创新。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的复杂而丰富对传统总体上的背离和新的创作技法,创作视野的开拓。

双排键电子琴的演奏风格也逐步的运用了一些现代音乐中的爵士音乐的音素。爵士乐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新奥尔良的一种流行音乐。双排键本身性能的决定很适合于表现具有较强节奏性、结构严密的、重复性较强的音乐语汇,这恰恰是流行音乐的强项。爵士作为一种流行音乐的演奏艺术风格,它的形成与发展与美国黑人民间音乐、非洲音乐、欧洲音乐等息息相关。

日本的洼田宏先生对双排键电子琴的演奏的研究,创作了《BreakDown》、《RoadStar》、《i’iialwaysBe》等很多现代音乐艺术风格的作品。在作品中,很多融入了爵士乐和摇滚音乐等风格,颇受大家的赞赏。

其中,《RoadStar》最能体现了现代流行乐的风格特点。在音色声,大量运用了电贝司、电吉他等电声乐器以及一些用电声乐器合成的合成音色。在演奏风格上,即采用了爵士乐的音型,又能感觉到摇滚乐的痕迹。在音响效果上,为了达到真正电声乐队的效果,在演奏技巧上运用了触键音、滑音、颤音、触键颤音等。

在双排键上,触键音是要在一种乐器音的音量或音质整体上更丰富地,或者是说纤细的发挥表现力的一种效果,也可以说是乐器表现的灵魂般重要的机能之一,把这项功能有效的使用,就能够实现各个乐器所特有的微妙表达。

而颤音会使音色颤抖而给人温柔的联想,可以设定在每个音群。

触键颤音启动后,在演奏中因用力的按键而产生颤音效果,越用力的按键盘,颤音就会更深。

滑音(仅限于主导音色)可在圆滑奏法的音色上添加滑音,可在一个八度音程的范围内对主导音群起作用。

古典音乐分析篇3

一.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广义上就是已经进行长时间传承和传播具有持久价值的音乐艺术形式,其主要是相对通俗音乐和轻音乐提出的。一般情况下对古典音乐的内涵进行解读,发现其是一种高度关注音乐艺术价值取向和人生意义的音乐形式。在古典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其更追求音乐艺术的语言表现形式、艺术表现手法以及音乐技巧方面的创新,在具体音乐艺术的呈现形态方面具有复杂性和技术性的特征,不仅要求听众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形成对音乐艺术的良好感知,还希望听众能够具备敏锐的感受能力,能在欣赏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审美经验。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由于一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艺术教育,造成大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不够深刻,在欣赏古典音乐时也难以感受到其艺术美感,因此对古典音乐的接受度偏低,甚至部分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存在抵触心理。所以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古典音乐艺术的发展需求开展古典音乐艺术教学,有效促进大学生古典音乐艺术的接受程度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大学生对古典音乐艺术的接受现状

针对我国当代大学生对古典音乐艺术的接受情况进行了适当的研究,发现大学生接受古典音乐艺术的程度存在普遍偏低的问题,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产生了相应的不良影响。结合相关调查数据看大学生对古典音乐艺术的接受现状,发现集中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大学生接受古典音乐的程度不平衡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不同专业的高校大学生对古典音乐艺术的接受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文科学生一般接受程度偏高,理科生对古典音乐艺术的认同感则有所不足[1]。主要原因是学生在欣赏古典音乐时无法理解古典音乐,也不能产生良好的艺术审美感受,造成学生的欣赏体验感严重不足,打消了学生学习和接受古典音乐知识的积极性。

(二)大学生接受古典音乐的主动性不足

一般情况下如果学生喜欢古典音乐并愿意接受古典音乐,就会自觉搜集一些古典音乐加以欣赏,并有意识的从多渠道获取相关音乐素材,尽量创造更多学习古典音乐的机会。但是由于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同感偏低,对古典音乐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大学生一般不会主动获取古典音乐方面的知识和素材,学习古典音乐的过程中出现了被动学习和被动接受的情况,会影响古典音乐接受效果。

(三)大学生接受古典音乐的目的不够明确

科学合理的设置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关键,但是综合分析当前大学生学习和接受古典音乐的情况,发现存在的明显问题是教师没有为学生设置明确的目标,学生学习和接受古典音乐的目的不够明确,甚至部分学生学习古典音乐主要是为了附庸风雅、随波逐流,亦或是为了完成学业,学习古典音乐的目标引导性严重不足,会制约大学生学习古典音乐过程中对古典音乐艺术的认同感,不利于大学生对古典音乐接受程度的逐步提升[2]。

三.有效提高大学生对古典音乐接受程度的建议

在明确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古典音乐接受现状的情况下,为了能够促进古典音乐教育作用的发挥,奠定大学生培养工作的基础,新时期在指导大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对大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指导,改善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识情况,使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古典音乐方面的知识,为古典音乐教育的落实和大学生广泛接受古典音乐创造良好的条件。具体分析,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要想循序渐进的提高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接受程度,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系统的解读。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

从当前大学生古典音乐接受情况的调查研究能够看出,目前大学生不喜欢古典音乐主要是由于大学生无法对古典音乐艺术形成深入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表示他们“听不懂”古典音乐,也难以感受到古典音乐的艺术美感[3]。针对这一情况,部分教育研究人员提出古典音乐教学应该转变传统教育中存在的文学化和美术画的倾向,避免使用语言文字的方式向学生呈现古典音乐的内容。换言之,音乐教师应该明确认识到,对古典音乐的理解不能将使用语言文字表述音乐作为标准,而是应该认识到音乐艺术所塑造的形象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在教育实践中要求学生“听懂”古典音乐并使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的做法是错误的。所以,在高校教师指导大学生欣赏古典音乐的过程中,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在欣赏音乐时能够体悟和感受到古典音乐旋律的形式美,在高低起伏的音乐中获得情感共鸣,进而增强学生的音乐欣赏体验感。如此,学生在欣赏古典音乐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古典音乐的艺术美感,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同感必然会明显的增强,其接受古典音乐的程度也会有所提升。

(二)开设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提升学生文化艺术接受能力的重要课程,高校针对学生古典音乐接受程度偏低的情况,应该有针对性的开设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对学生实施相应的公共艺术教育指导,并为学生提供参与艺术选修课程的机会,有效对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加以强化。在开设专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后,为了保障课程教学作用的系统发挥,还应该注意加强对课程的管理,从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到课程考核评价,都应该按照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并且?e极选择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音乐教师对学生实施古典音乐教育,增强古典音乐教育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基于公共艺术教育相关课程的学习主动参与到古典音乐课程的学习方面,增强对古典音乐的接受程度,为学生音乐艺术修养的培养奠定基础[4]。

(三)积极组件丰富多彩的学生艺术社团

在学生艺术社团中宣传古典音乐并组织学生加强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和接受也是提高学生接受程度的重要方法。在高校针对本校学生开展音乐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古典音乐接受需求适当的开设管弦乐团、合唱乐团等,并将古典音乐艺术作为核心组织学生参与排练和演出活动,借助古典音乐艺术活动对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加以丰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5]。同时,在艺术社团中,结合教师的指导也可以有意识的让社团中的学生加强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和了解,并适当的组织学生结合现代音乐艺术理念对古典音乐进行合理的应用,创编新的音乐艺术形式。如此,高校大学生就能够形成对古典音乐文化的深入认识和理解,拉近学生与古典音乐艺术的距离,增强学生自主接受和自主学习古典音乐方面知识的意识。

(四)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古典音乐分析篇4

弗朗西斯·普朗克,法国作曲家、钢琴家。师从里卡多·维纳和凯西兰,为法国“六人团”作曲家之一。作有芭蕾舞剧、室内乐、双钢琴协奏曲、羽管键琴协奏曲、大量钢琴曲以及声乐歌曲等。其音乐风格清晰明快如古典音乐,又洋溢着讽刺和浪漫的口吻,受萨蒂的影响很深。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音乐显示出新的严肃性,特别在歌剧《加尔默罗会修女》(1957年)和弦乐与定音鼓协奏曲中。①作为钢琴家的普朗克,钢琴音乐的创作在其所有作品中占有很大比重。其创作的钢琴音乐中著名的有:《即兴曲》《两首间奏曲》《纳泽尔之夜》《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等。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钢琴作品,都有着旋律优美的共通性。生活环境所带来的音乐风格变化,造就了其音乐风格的多样性。

二、《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的音乐特色

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Concertofor2pianosindminor)创作于1932年,受埃德蒙·波利娜(polignac)王妃之托而作。同年9月5日由作曲家本人和J·费德列主奏钢琴,杜佛指挥斯卡拉管弦乐团在威尼斯国际音乐节上首演。②

在这首曲子中,普朗克的创作不仅追求了其一概偏好的旋律,同时在和声、节奏等众多作曲手段中展现了其独特的创作特色。普朗克的作品向来以旋律优美、动听而著称。在世界大战之前,这种音乐特色更为显著。而其创作风格的变化由于战争的影响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这个过渡阶段创作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正融合了其原本华丽的音乐风格及后来的朴素、简约风格。

第一乐章:

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为d小调4/4拍的传统奏鸣曲式。乐曲起始,钢琴以平行四度的快速音群做引子,带出了主部动机,作曲家又在第一钢琴中使用了双手八度音型的半音级进上行,极具不稳定性。然而,半拍的休止却让这种不稳定得到了缓解,配合第二钢琴的十六分音符伴奏音型,为连接部(谱例1)的引入埋下伏笔。笔者通过研究分析认为,此曲的曲式结构是相对严谨规范的,采用的是古典主义风格下的奏鸣曲式,这也是源于普朗克在创作该作品时所推崇的简约、朴实以及回归古典的意向。

谱例1:《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部主题:

在主部主题之后,连接部(谱例2)由第一钢琴经过一连串的半音阶下行引出了第一副部主题。通过谱例2可以看到,在连接部中,普朗克采用了第一钢琴的独奏炫技,快速而急促的跑动将音乐引入了第一副部主题。

谱例2:《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呈示部连接部:

在第一副部主题(谱例3)中,普朗克让双钢琴形成对话,由第二钢琴首先升c小调的低音区配合大提琴和倍大提琴以分解和弦八度上行跳进的形式“提问”,瞬间感受到了号角般的动力。而第一钢琴协小提琴及中提琴的“回答”则是下行的跳进,这种高音弦乐器与低音弦乐器的对话,不正是一种对于古典主义风格的重现吗?笔者认为,在这个副部主题中,普朗克采用的创作手法是追随了古典主义的创作要素,柱式和弦和八度的演绎,正是在新古典主义风格中崇尚质朴的体现。

谱例3:《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呈示部第一副部主题:

第一副部主题和连接部的两次交接后引入了第二副部主题。第二副部主题相对于第一副部主题而言,在音响上就更为丰富了。虽然在第二副部主题前出现了由管乐引导的连接部,但是由于钢琴作为伴奏声部而出现,故笔者认为以此做第二副部主题略有不妥。而真正的第二副部主题,是以谱例4的形式出现的。

谱例4:《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呈示部第二副部主题:

在第二副部主题中,作者采用了许多新的元素,调性的不稳定、音型的增值、装饰性的半音阶上行、震音的使用等都具有当时作曲家的创作技法。由此看出,虽然在节奏上呈现了相对规范的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风格,但各种新兴的元素依然在普朗克的作曲中呈现。

第一乐章的发展部一改呈示部的快速音乐风格,将曲速定位在每分钟88拍的慢板基调。由此得出,在音乐速度上产生的强烈对比直接导致了音乐风格的变化。演奏者会直接使演奏风格安静下来,弹出普朗克所特有的优美旋律,让听者在新古典主义音乐的独特风格中沉醉。

第一乐章的再现部较为短暂,采用的是将引子以及主部、副部主题结合的综合再现形式。结束的较为短暂且快速,为引入优美的“莫扎特行板”乐章奠定基础。

第二乐章:

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俗称“莫扎特行板”,即是其创作中有太多类似于莫扎特的因素。谱例5和谱例6分别展示了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与莫扎特的《第40钢琴协奏曲》(K.466)的第二乐章。

谱例5:普朗克《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主题:

谱例6:莫扎特《第40钢琴协奏曲》(K.466)第二乐章主题:

通过前4小节的分析以及音响的聆听,不难看出在主题主导音型的相似性,普朗克采用了简洁的主音单音延留,而莫扎特采用了每拍一音的单音形式。而中声部的半音走向,在相当狭窄的音域中承托着旋律,非常相似。主调风格的凸显是这个乐章最具特色之处,优美的旋律配合简洁的和声织体,将同为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演绎得如出一辙。对于古典主义的偏好使得其在第一乐章的冲击之后,带来了优雅的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

谱例7展示的是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的起始。其第三乐章为D大调的快板,是一个兴高采烈的终曲,基本是对于前两乐章的概括总结,具有一定的再现性。第三乐章的速度很快,节奏变化多端,对于双钢琴演奏者的炫技性、节奏感等钢琴技术有极高的要求,在演奏者飞速的演奏中,将全曲定格在相对愉悦的气氛之中。

谱例7:《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

通过对于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的分析研究,不难看出这部作品具有很多普朗克的音乐创作特色,例如:优美的旋律、奇妙的节奏、丰富的装饰等。然而剥离这些从谱面可以获得的信息,从听觉感官去判断这部作品,不由得让人看到了古典协奏曲的影子。

三、《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中的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是20世纪的音乐运动(特别是1920年代),反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过分夸张、多愁善感、充斥变音的浪漫主义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强调织体清晰、配器恬淡、意态冷静,回到18世纪(特别是巴赫)那样尊重对位和紧凑的曲式。③相比新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普朗克也对新古典主义颇感兴趣。通过上文分析《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看出其作品中的新古典主义风格。

(一)旋律特色

旋律的选取方面,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具有古典主义的特色,例如第一乐章中轻松幽默的主题旋律就是来源于巴黎流行曲调中那妙趣横生的片段:对局和小曲取自于若干年前的舞台和“咖啡馆音乐会”④;第二乐章中的主题动机以及音乐风格都被称为“莫扎特行板”,其旋律的发展、伴奏织体等创作元素均具有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特色,典雅清新且简洁明了。第三乐章对于钢琴的托卡塔风的旋律,具有极强的炫技及节奏感,这些都是古典主义时期或者说是巴洛克时期所留下的音乐风格。

(二)配器特色

配器的变化是普朗克《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音乐风格有别于新古典主义与古典主义的重要特色。然而,富有古典影子的配器手法却在新古典主义的影响下丰富多变。在其作品中,能看到乐队全奏,然而乐器的配置确实独具个性。例如古典主义时期的协奏曲,或者说管弦乐作品的乐队配置通常是双管制,而在普朗克的作品中,其使用的乐队配置相对随意,完全根据音色的需要而改变。再如,在古典主义时期的独奏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尾部通常有独奏乐器的独立炫技性段落,乐队在此时一般是不演奏,只为突出演奏家的演绎技巧,在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中,第一乐章末也有一段类似的炫技段落,但此时是处于乐队做和声织体的伴奏,与独奏共存。这些对于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特色的改变及革新,也就使得其音乐具有了浪漫主义时期的风格,同时兼备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韵味。

(三)调性特色

传统的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通常以清晰的调性作为其音乐走向的标志。无论是从古典奏鸣曲、古典交响曲还是古典协奏曲而言,突出音乐性格、风格的对比是音乐发展以及矛盾的重心。此时的调性往往是由对比强烈的大小调转换、主属调交替来实现。而在新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常常会使用一些20世纪音乐特有的音乐元素,如双重调性、不和谐音程、外音等。这些音乐元素的使用不仅是对古典主义时期的一种延续,更是突出20世纪音乐特有的音响效果。在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中,无论是第一乐章奏鸣曲式中的奏鸣性体现的调性回归,还是第二乐章中对于莫扎特风格的推崇,以及第三乐章中同主音大小调的交替使用,都可以看到古典主义音乐的调性特色。然而深入分析,就不难发现在其作品中有着丰富的和声语汇。古典主义的三和弦、浪漫主义的七和弦、印象风格的九和弦都在其作品中广泛运用,这从一定意义上以不同的使用频率、组成方式产生了新的音响效果。而这种音响效果是新古典主义所特有的,是在古典主义的调性基础上其音乐创作风格的一种进化。

(四)结构特色

众所周知,古典协奏曲通常是由快——慢——快三个乐章组成的套曲。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写作,独奏乐器和乐队共同演奏呈示部,在尾声前常伴随着独奏者的炫技性段落。第二乐章是咏叹调式的抒情慢乐章,终曲明朗轻快,富有舞蹈性和民歌性。这种体裁在莫扎特的作品中臻于完美。然而反观普朗克的这部《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整体的格局与构思都与当时的古典协奏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笔者认为,这并不是巧合,而是有意地去回归古典。

从其作品谱面可以发现,作曲家采用了双钢琴和乐队的合奏来诠释古典主义的音乐风格。其创作的第一乐章是相对较为激烈的,而第二乐章的慢速与之形成对比,而后的第三乐章又恢复到快速之中。这和古典协奏曲的形式异常相似。从其作品的听觉角度可以感受到,作曲家在运用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和声体系、配器手法的同时,依然推崇着对于古典主义旋律的追求。这种追求会带给听者一种美感,即安详、深沉,以及在经历生活点滴后的宁静思索。

(五)其他元素

除上述四点之外,在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中,依然有许多新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风格相悖于古典主义时期的地方,例如曲式特点、节奏型的运用、整体音响的轻重把握等。然而这些都是基于古典主义音乐的特点而进行发展、变化的。也正是这种发展及变化,使得新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往往都依附在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之下。这些对于古典的崇敬,正是当时新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所推崇及追求的。就处于20世纪的新古典主义作曲家而言,采用切合当时音乐整体风格的创作元素来诠释,无疑是对古典主义的一种“回归”。

结语

新古典主义作为一种音乐风格的浪潮,在20世纪中期后获得了极大的释放。这种释放,不仅是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风格中的过分夸张、多愁善感、充斥变音的一种反对,更是一种回归古典,甚至对回归巴洛克的推崇。新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借以聆听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让我们感受到了斯卡拉蒂式的装饰、巴赫式的严谨、莫扎特式的优雅,更从内心深处,逐渐感受到了一种客观、冷静、均衡的音响体验。这种体验在各种具有浪漫主义时期的创作手法下孕育,让人流连忘返。它不同于过分地宣泄自我感受,也不同于追求印象主义的虚无缥缈,对于前两者而言,新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是“毕恭毕敬”的。通过对于其作品的研究分析,无不让笔者感叹作曲家在其所处的年代,即在如此音乐风格多变影响下的20世纪,放下喧闹、奢华的浪漫主义,撇开朦胧、意象的印象主义,能创作出如此沉静、细腻的作品。这种对于前人的敬意,融合了新时期的技法,在质朴简约的笔尖下,产生的新音乐风格带来了新的音乐体验——在社会动荡之后,人们内心所渴望的安详与宁静。这份安详与宁静,也正是新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所追求的独特美感。

李丹在其硕士论文中说:“普朗克并非刻意去模仿古典的原貌,这首新古典的作品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作曲技法,而是根据作曲家的意愿选择恰当的技法,不管这些技法是当时流行的还是过去的。在普朗克的钢琴作品中,没有很多标新立异的技法,有的是观念的更新以及新旧技法的融合。普朗克的作品来源于现实,它真实、朴素、无拘无束,展现了作曲家本人最真实的一面。”⑤笔者认为言之有理。在对于当时音乐风格的两方“冲突”上,基于自我、源自生活的创作方式或许就是普朗克在《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中最大的特色,也是其留给我们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所在。

注释:

①③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外国音乐辞典.钱仁康,校订.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600,524.

②王志雄.外国名曲辞典.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54.

④爱·唐斯.管弦乐名曲解说(下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13.

⑤李丹.普朗克钢琴作品之探微.中央音乐学院,2010:17.

参考文献:

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沈旋,梁晴,王丹丹.西方音乐史导学.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唐纳德·杰·格劳特.西方音乐史.余志刚,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陈雪慧.普朗克钢琴作品中新古典主义探微.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4).

陈艳.论普朗克钢琴作品风格.北方音乐,2010(2).

杨成刚.论普朗克钢琴组曲《纳泽尔的夜晚》.美与时代,2007(8).

梁晓奋.在矛盾中前行——记法国作曲家弗朗西斯·普朗克.音乐爱好者,2009(1).

徐闵.弗朗西斯·普朗克十五首钢琴即兴曲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0.

徐乐娜.普朗克与他的钢琴世界.音乐爱好者,2008(2).

古典音乐分析篇5

   一、中国古典音乐的分析

   (一)中国古典音乐的概念

   中国古典音乐是众多音乐形式中的一种音乐类别。中国古代的音阶分为:宫、商、角、变微、徽、羽、变宫,称为七声音阶,就是现代音乐中的C、D、e、F、G、a、B。七声音阶通常以雅乐和燕乐作为主要载体。通常在宫廷的祭祀活动或者朝会仪礼中会采用雅乐。雅乐起源于我国周代,起初用于祭祀天地、祭祀祖先、宫廷朝会、军事大典等。燕乐指的是在中国隋唐时期到宋朝时期的宫廷宴请所用的歌舞音乐,具有很强的娱乐欣赏性,又称宴乐。宴乐由声乐、舞蹈、百戏、器乐等几种音乐形式组成,其中舞蹈、歌唱音乐在隋唐时期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燕乐中的乐器有箜篌、方响、筚篥、羯鼓、琵琶、笙、笛等。

   (二)中国古典音乐的特点

   中国传统古典音乐通常具有抽象、深邃和虚幻的特点,可以使人体悟到真实的高山流水、山竹花鸟,随着缓缓的音乐应运而生,通过这种深邃的音乐可以将千古缠绵不绝的生命呼唤显现在人的眼前。那种说不清、道不尽的唯美感觉,就是中国古典音乐所崇尚的一种淡泊、典雅、含蓄、委婉之美,也是中国古典音乐独具之美。中国古典音乐注重的是心灵和心理上的感觉,就是通过音乐将生命的体验和领悟表现出来,最能体现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生命意蕴。中国古典音乐,无论是在心灵上亦或是在感情上,所崇尚的都是一种同大自然的交织相应,显现的都是诗情画意般美的意境。

   中国古典音乐注重对情感的反映,通过乐曲可以使听众得到一种主观上的感受,通过乐曲也能够展现出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及人类情感世界。中国古典音乐通过作曲者对情感的捕捉,再配上旋律、声调、词、曲等综合形式,把作品呈现出来。中国古典音乐可以通过旋律、声调、词曲等元素的变化展现作品的内涵意境所在。中国古典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使听众在听觉和感官上得到一种自然美、人性美、社会美的意境感受。

   二、钢琴演奏的分析

   (一)钢琴乐器的表现力

   钢琴是众多西方乐器中演奏的表现力最为丰富的乐器之一,素有“乐器之王”的美誉,演奏起来非常引人入胜。没有任何一种乐器,可以独自将宏大的气势表现得丰富多彩、绚丽辉煌。钢琴的音域很广,可以达到6到7个八度,通过力度由弱到强的变化,表现多彩的变化,足以同一支交响乐队相媲美,钢琴演奏者可以独自一人通过钢琴创造出一个完美的作品,塑造一场生动的画面。

   (二)钢琴演奏的音色特点

   在数以百计的音乐弹奏中,钢琴演奏具有其独特的美学效应和发音特色。钢琴具有独特的如歌般的清脆悦耳的灵透的音色,可以将演奏者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对于钢琴的演奏,要求必须具有纯熟的弹奏技艺,加上演奏者对于音乐深层内涵的理解。钢琴演奏出的音色时而优美甜蜜,时而咆哮愤怒,时而微微细语,时而奔腾豪放,其音色的变化具有极为广阔的空间和延展性。钢琴所独具的音色之美,是其他乐器无法比拟和仿效的。

   三、中国古典音乐同钢琴演奏结合所产生的美学效应

   通过中国古典音乐同西方乐器钢琴的结合就产生了一种全新的音乐——中国钢琴古典音乐。中国钢琴古典音乐同以往所说的单独钢琴音乐不同,同单独的中国古典音乐也不同,它是一种通过钢琴所演奏出的中国古典音乐,是一种全新的音乐艺术表现手法,是一种东西方的艺术相互结合所产生的结晶。中国古典钢琴音乐演奏具有极强的复杂性,演奏者除了要对音乐深入理解,还要在演奏时极为投入,把握和领会中国古典音乐真正的灵魂及内涵。只有把中国古典音乐与钢琴发音极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弹奏出极具中国神韵和静雅风格的中国古典钢琴音乐。

   中国古典音乐同西方的音乐,在情感和意境表达、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上都有很大区别,中国古典音乐追求的是“神”“韵”“意”的传达和表现,音乐所要展现的是意境和内涵。通过与钢琴的结合,能够很好地弥补中国乐器所演绎的不足,更好地将中国古典音乐通过钢琴的音色表现出来,完美地展现出中国古典音乐的内涵。

   (一)对于意境美的表达

   钢琴具有极为立体化的音色,可以将中国古典乐曲的意境很好地诠释出来。在中国古典音乐作品中,无法找到纯粹的写实之物,大多是用来歌咏和抒情之作,无论是借景抒情还是借情叙景,都是一种在心理上的感情抒发。下面笔者以几首作品为例,对中国古典音乐用钢琴弹奏表达意境美做更深入的分析。

   1.由王建中改编的现代钢琴曲代表作《梅花三弄》通过改编之后,使人们可以透过音乐感受到梅花的时而动态、时而静态的美,并且可以感受到通过傲骨之梅所创造出的意境,从而更加深刻地表达出作者高洁冷峻的情操。改编后的《梅花三弄》不仅再度发挥了原创的艺术之美,并且在原作旋律的基础上,更好地诠释了原作的精神内涵。

   2.由陈培勋改编的现代钢琴曲之作《流水》,改编之后,使这首作品更加凸显出作品所要展现的流水之动态和人类同自然界之间相互依赖的意境。听众可以通过钢琴弹奏感受到作品所描绘的流水潺潺的小溪和波涛彭湃的江河,正是作曲者所要抒发的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3.由黎英海改编的现代钢琴曲《阳关三叠》,通过改编之后,成为一首三段式结构的重奏曲。这首改编曲既保留了原作唐代琴歌的音乐特色,又加入了钢琴的特色,融入了一些不同类型的音色,使作品更加丰富,使人能够感觉到更多的层次感,作品改编后,非但没有失去古曲的特色,还增添了音乐的充实感,使旋律线条的音乐更能适应现代钢琴的演奏。

   由以上几首古曲改编后的代表作来看,在旋律和音调上仍然具有传统音乐的古朴特点,又在旋律和音调上做了新的创造和发展,使作品不仅能适应现代钢琴的演奏,更创造出了一种深邃久远与现代派融合的意境,彰显了古典音乐的古雅内涵,又使乐曲显得更加余韵无穷。

   (二)对于情感美的传递

   通过钢琴演奏出的中国古典音乐可以更生动地传递出作曲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之美,透过音乐的聆听仿佛能感受到作曲者在向人们描述着一个远古的故事。无论何种艺术作品都有其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附着在作品里,听众能够在欣赏乐曲的同时,感悟到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欢乐或是悲伤、幸福或是忧郁,都能够在享受乐曲的同时深刻地体会和感受到。

   1.感受乐曲美妙情感

   对于乐曲美妙境界的感受,是通过钢琴弹奏出的音符来传递的,无论欢快的还是低沉的乐曲都能够带给人全新的体验,使听众跳出现实世界,暂时“停留”在乐曲里进行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更多地感触乐曲中的人与事物。

   2.感悟乐曲情感之内涵

   透过中国古典钢琴音乐,能够更深层次地挖掘到作曲者的思想意图,从而产生一种情感共鸣,感悟到作品中的灵魂所在,充分感受到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及情感。透过中国古典钢琴音乐,可以把作品中某一时期的情感灌注其中,充分展现作曲者所要表达的意图。

   3.灵魂的震撼体验

   中国古典钢琴音乐可以拉近听众与作曲者的距离,排除时间的距离,实现两者间的时空对话,灵魂交流。钢琴所发出的的音色,可以使听众体验到作品当时所处的环境,从而通过对听众灵魂的碰触,感受到一种全新的震撼。在人类的灵魂深处,都存在着某种最为真实的情愫,恰巧通过音乐可将其唤醒,通过音乐使灵魂得到一种全新的震撼体验。

   (三)对于旋律美的表现

   对于音乐而言,其线条之美感是由旋律构成的。音乐透过旋律直接影响听众的听觉感官,使其直接获取到一幅臆造的景象盘旋于脑海。例如《渔舟唱晚》,透过颤音、滑音、跌宕起伏的旋律可以使听众仿佛置身一艘出海的渔船之上,感受到渔船被海水击打的水浪和渔家的歌唱萦绕在耳畔,击浪声、欢歌声美妙地相互交织在一起……中国古典钢琴曲在旋律上力求保留古典滑音、颤音,还加入了新的创造,在旋律上赋予了新意。通过对于音色变化、音乐力度和节奏的把握,使乐曲在旋律上更加丰富生动、起伏跌宕。通过钢琴演奏,不仅能表现出乐曲的古典之神韵,还能够融入西方的复调方法,使乐曲更加具有旋律上的线条变化之美,使乐曲更具表现力等。钢琴演奏更能够帮助欣赏者加深对原作的理解,激发其对美好事物、情感或生活的体验,进而展开对其的追求及创造。

   (四)对于古雅典范美的诠释

   中国古典音乐通过改编成钢琴曲,可以在保留原曲目的基础上融入西方音乐的曲式结构,形成一种全新的具有古雅之美的乐曲。中国古典乐曲通过改编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其古雅典范之美,听众可以透过钢琴美妙绝伦的飘逸质感,呈现古曲的淡泊幽静的古雅之美,更加拓宽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学意境。中国古典音乐通过改编成钢琴曲,会将原有的淡雅从容、从俗到雅的平和幽静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这种唯有中国古典音乐独具的博大、深邃、广袤的情怀得到一种极致的展现。如改编后的《梅花三弄》更加深刻体现了原曲的内涵精神,在乐曲的前奏上使用了低音八度的装饰音,使乐曲的音域更加浑厚辽阔,呈现出一种遥远的古雅之美;在乐曲的高潮部分,改编者利用翻滚的音色凸显出梅花的孤傲之雅;在乐曲的结尾上,利用小二度的旋律使整个乐曲的基调变得轻松幽静,表现出古曲的格调及变化创新,让听众感受到梅花不惧严寒的高尚品格,同时又美丽孤傲的淡泊风雅之感。整个乐曲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旋律较和缓,在缓慢的乐曲中描绘出梅花的透明清秀;第二部分略见活跃之感,利用高音与低音的对比刻画出梅花的淡雅之美;第三、四部分则情绪高昂,显示梅花的刚烈气质;第五、六部分又转入平静舒缓,让听众联想到梅花的典雅之风。这六部分通过钢琴跌宕起伏的演奏给听众一种意犹未尽之感,梅花的超凡脱俗的气度及浑然天成的淡泊之美被一一呈现出来,极致地反映出东方艺术的古雅之美。

古典音乐分析篇6

关键词:音乐版块教学现状音乐实践环节

“音乐鉴赏”课作为一门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校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马克思主义审美观和艺术观。使他们抵御各种落后得、错误的、腐朽的美学思潮的影响和干扰。”普通高等学校艺术公共选修课程是对大学生实施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非常重视,李岚清同志提倡在全国500万大学生中普及艺术教育,教育部几次文件并进行督导检查,使普通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校大学生通过艺术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设和艺术实践,提高了艺术品位和审美鉴赏能力,扩大了知识面,深化了人文知识结构,培养了创新的意识。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各级领导的认同与重视。

鉴于此,我校于2007年起为在校大学生开设了艺术类选修课,并规定必须修满艺术类课程2个学分方可毕业。本课程自2007年以来已经连续开课近5年时间,授课效果较好。班级人数均在上限240人,由于受到人数及场地的限制,所以一直采取以班级授课,教师讲授,并结合音乐欣赏及分析为主的教学组织方式。通过多年的选修课教学,笔者认识到《音乐鉴赏》这门选修课在教学方式、教学组织方式、指导方式、和具体工作内容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原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

《音乐鉴赏课》是自2007年9月以来一直开设的一门校级选修课,已经连续开设了6年,12个学期以上,因为目前这门课程只有笔者一人承担,在教学内容上本人也是在不断地总结和改进:2007年―2009年,《音乐鉴赏》课赏析内容只有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两个部分内容,在西方古典音乐赏析方面:《音乐鉴赏》课主要介绍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音乐,以赏析音乐为主,有对作品的介绍,没有对作曲家生平经历的详细介绍。中国传统音乐只介绍以中国音乐历史为内容的民间音乐部分。2010年―2013年,《音乐鉴赏课》赏析内容增加为流行音乐赏析、中国传统音乐赏析和西方古典音乐赏析三个部分。

(二)教学现状

1.从流行音乐入手,由流行音乐中的乐器介绍作为切入点进行器乐作品和声乐作品的赏析。在授课过程中发现,由于学生没有音乐基础,所以学生对讲授的乐曲创作专业知识不太感兴趣,如和声、曲式、作品分析等内容。经过笔者不断调整,为了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首先介绍流行音乐部分,即新世纪音乐,通过学生最为熟悉的流行音乐作为学习的切入点,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将流行歌曲、新民歌等音乐作品与中国传统音乐鉴赏内容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赏析,使学生通过学习音乐了解到音乐背后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内涵。大大引起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改革后的音乐鉴赏课程设计

(一)更改课程名称

笔者将在课程改革之后,将本课程的名称由《音乐鉴赏》更名为《音乐赏析与实践》,通过课堂上的音乐欣赏及学生的互动参与,普及学生的基本音乐知识,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现在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调整教学内容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一直采取的是版块式赏析模式,以往赏析内容按顺序分为“西方古典音乐版块”、“中国民族音乐版块”和“流行音乐版块”三个部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们最感兴趣的是“流行音乐版块”,课程改革之后,笔者将各个版块的赏析顺序加以调整,将“流行音乐版块”放在第一部分,“西方古典音乐版块”变为第二部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赏析版块”变为第三部分。

1.中外流行音乐赏析与实践

在讲解这一板块内容之前首先讲解音乐是什么,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以及如何欣赏音乐。然后通过一个流行音乐专辑让学生来认识乐器,这一部分内容既是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出发点,也是他们最终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归宿点,是音乐鉴赏教学活动的“纲”。这个时代的学生们,可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或歌星,或演唱组合,一开始就发自内心地喜欢听教材内容的人不多。虽然第一节内容较多,但由于师生是第一次见面,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介绍欣赏音乐的四大要素:旋律、节奏、音色、和声;并讲述应该怎样欣赏音乐。介绍音乐欣赏的三个阶段:感觉欣赏、知觉欣赏、理智欣赏。通过讲解做课堂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所处的欣赏阶段,为日后分层次教学做好准备工作。

在介绍完如何欣赏音乐之后,进入学生们最喜爱的流行音乐部分的赏析,介绍当今中外最流行的乐队、歌手及音乐专辑。从器乐作品和声乐作品两个部分分别进行赏析:

流行音乐器乐作品赏析部分包括:雅尼、喜多郎、马克西姆、古典辣妹、久石让等的专辑介绍及赏析。流行音乐声乐作品赏析部分包括:恩雅、维塔斯、惠特尼休斯顿、艾薇儿、萨顶顶、张靓颖的经典歌曲介绍及赏析。

2.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赏析与实践

这一部分将以讲解和欣赏我国灿烂的少数民族音乐,从而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简要介绍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背景,人口现状及地理分布,以及发展现状;介绍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分类(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重点介绍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的民间音乐。重点掌握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的民间音乐这一类型。对民间音乐中的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四种类型加深理解。明确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历史与现状,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3.西方经典音乐赏析与实践

将各个时期西方古典音乐与加入现代流行元素的古典音乐进行对比赏析。通过西方古典音乐版块的赏析让学生能正确的听辨出西方各个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突出特点。这部分主要以西方音乐史的时间为脉络,介绍西方各国著名作曲家的经典音乐作品。使学生简要了解西方音乐发展历史及西方各个时期音乐的含义,通过实例赏析提高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欣赏水平。

(三)加入音乐实践教学环节

由于选课学生人数较多,受到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以往这门课程是在多媒体公共教室开设的,主要是以教师教授为主要授课方式。课程改革之后笔者会根据所赏析的不同版块的音乐特点,以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入实践环节部分。例如流行音乐板块:让学生学唱中外流行歌曲,以及模仿流行音乐中丰富的节奏等。进行民歌习唱,或者根据不同的节拍学跳不同的舞步等实践内容。

(四)版块设计教学目标

三、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

明确课程教学的目的和方向,明确教学任务,确定教学规程。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实践。

(一)构建针对性较强的有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专业特点,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对音乐欣赏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和研究。根据学科特点,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针对性,提高师生互动性,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作品美的同时,增加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

明确课程教学的目的和方向,明确教学任务,确定教学规程。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实践。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程的教学首先要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感到有兴趣、有乐趣,从而主动参与其中。例如,通过原生态民歌与新民歌的对比赏析让学生通过新民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又如,在音乐的节奏、节拍的学习方面,通过欣赏音乐,在课堂上根据音乐进行简单舞步学习来认识二拍子、三拍子等音乐节拍的区别。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笔者认识到传统的音乐鉴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审美需求。为此,一方面以审美为核心,以流行音乐为切入点,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来达到提高当代大学生审美的目的是进行高等学校音乐鉴赏课程改革的方向;另一方面教师要转变角色,突破教材的束缚,以学生为主体,从多学科的整合中进一步发挥音乐鉴赏课程的美育功能,也是一条音乐创新教育的新路。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4年燕山大学春季学期校级选修课教学改革项目。

参考文献:

[1]曾艳兰.浅谈音乐课中教与学的和谐[J].南方论刊,2002,(05).

[2]杨树海.浅谈音乐课教学中的教育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1).

[3]郑莉.普通学校音乐课教学过程刍议――关注过程,也就是关注音乐[J].中国音乐学,2003,(04).

[4]宋万芳.音乐课教学模式的思考[J].文学教育(下),2010,(10).

古典音乐分析篇7

关键词:古典音乐;气息;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074-01

一、产品音乐气息的表达

音乐感是人对音乐的一种认知,这种感觉是通过以下的两种方式附着在产品设计或使用过程中的,第一个是形态层面,第二个是精神层面。将音乐感附着到产品中,这一过程需要将听觉视觉化。而这一运动过程需运用到音乐的符号,节奏,韵律以及作为音乐载体的音乐器材等运动元素。

从产品的形态层面上:产品设计中的音乐气息主要通过从形态(音乐的符号等)、材料、颜色等具象元素上表达。从直观的形态到音乐气息的主观感受,主要通过产品造型上的视觉刺激引起,是运用音乐符号、音乐乐器的形态、音乐节奏来引起的心理联想或想象。

从产品的精神层面上:主要从产品的蕴意上展现出来,通过产品的使用方式,操作体验将使用者带入到一种意境,在产品中融入一种情感,引起使用者深层次的共鸣以及精神上的享受。“承认感情在音乐中的特别重要作用,这是意味着,同其他艺术相比,音乐在表现现实的全部多样性,首先是通过感情的表现。”精神层面的音乐感是很难用文字来表达的,它不是外在的,不是表面的,相对于造型层面来说更深刻。不同的音乐表情会引起听众不同的情感共鸣。

二、产品的古典气息

古典是经历历史考验而在现实生活中留下来的一种文化,是在一定时期被认为是典范的东西,是过去的或者说古代的精华,也是古代创造出来的经典文化。丽莎在《论音乐的特殊性》中认为“音乐的内容是感情,而很少是唤起这些感情的那些现象本身”,因此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我们叫作‘音乐’的音调结构,与人类的情感形式减弱,流动与休止,冲突与解决,以及加速、抑制、极度兴奋,在逻辑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这种一致恐怕不是单纯的喜悦与悲哀,而是与二者或其中一者在深刻程度上,在生命感受到的一切事物的强度、简洁和永恒流动中的一致。这是一种感觉的样式或逻辑形式”。因此,在产品的风格及古典音乐之间,一样的感觉样式或者逻辑形式就能形成一定的关联性。

三、产品古典气息的语意分析

造型上的古典气息: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

材料上的古典气息:由古代的科学技术决定的材质,多采用了自然的材料如(木材,陶瓷),以此来达到内心情感的共鸣和唤起人的某种回忆。

结构上的古典气息:tonfisk公司设计的牛顿奶壶,这款产品的设计灵感基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各部件以相对称的活轴关联于器壁,利用同心机环和活轴造成的机械平衡,确保焚香盂在球体无论怎样转动,都能保持常态而不致倒覆。

色彩上的古典气息:对红色的喜爱早已经超越了审美的意义,连同它的象征意义一起已经溶入到我们的血液里―――喜庆、热烈、甚至忠贞。

装饰上的古典气息:祥云图案和立体浮雕式的工艺设计使整个火炬高雅华丽、内涵厚重。装饰图案是民族特色最为有效的方法,传统图案的应用,使得瑞士刀具有中国的民族特征,并带有古典的气。

产品蕴意上的古典气息:主要可以通过产品操作方式体现出来。开启的动作犹如在感受儿时的回忆一般,而其独到之处正是一种复古的体验设计,整个产品的体验过程又像是在听一首怀旧的曲子。

四、总结

随着复古流行趋势的到来,各式各样的设计手法油然而生。产品是感性和理性结合的载体,而音乐作为特殊感性成分浓郁的设计要素植入到产品中,必定能带给产品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古典音乐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和精神享受是任何其他门类艺术所不能比拟的,产品设计中古典的音乐气息也必然推动产品的设计风格走向一个新的方向。

古典音乐分析篇8

进入高中之后,学生大体上已经历了九年的音乐培养,应当具备了初步的音乐审美能力。因此,高中阶段的音乐欣赏教学重点是在原基础上进行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训练。用以训练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内容应当选取一些相对有一些难度的曲子,如中国古曲音乐和西方古曲音乐等。西方古曲音乐在人类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在高中音乐欣赏课中,应予以重点处理。下面结合实际简要谈谈高中音乐课中西方古曲音乐欣赏的一些方法。

一、清晰西方音乐发展史主线,厘清教学思路

广义的西方古曲音本文由收集整理乐历时三百多年,从被称为音乐之父的巴赫开始一直到印象派的大音乐家德彪西。在这一段时期中,出现了许多闪耀的音乐明星和音乐作品。可以说,这三个多世纪中,西方可谓音乐繁盛至极,成果丰硕。但高中阶段并非要把这些成果都拿出来欣赏,一方面时间不允许,另一方面高中生认知能力有局限。实际上,高中音乐课程不可能全部为西方古曲音乐,整个课程体系中只能拿出部分空间来容纳西方古典音乐,往往只是选取一些重头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甚至只是一个音乐名段。不过,教师在执教过程中,不能仅仅为欣赏而欣赏,而要适当贯穿讲解一些音乐史的知识,从理论上提升学生鉴赏素养。笔者综合各家观点后,将西方古曲音乐史大致分为如下阶段:巴洛克音乐——维也纳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代。然后按此划分规划欣赏课的内容,使教学的思路沿着音乐史的发展线条运行,最终使教学结构清晰,教学重点突出,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快速掌握了西方古曲音乐史的知识,提升了音乐欣赏的理论素养。

在开始讲解西方古典音乐时候如笔者上述所讲己经为学生勾勒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西方音乐发展史,这时的学生大概对西方古典音乐的一些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基于此,笔者在讲解巴洛克时期的时候事先会大概的描述一下什么是“巴洛克”,什么是艺术中“巴洛克风格”这些基本的概念,当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一问题只是做一些概念性的描述。接着会对巴洛克音乐的艺术风格做一个大概描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何为巴罗克”这一基本概念,下来会进入对于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人物的一般性讲述,期间会涉及到“音乐之父”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和威尔第等人,还会讲述到这一时期的音乐类别和特征。在这一前提铺垫完成后就会进入对重点音乐家和作品的稍微详细的讲解阶段,选巴赫为例,因为巴赫的作品数量较为庞大,所以会选取被世人公认的名曲如《卡农曲》《托卡塔曲》、《哥德堡变奏曲》、《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十二平均律曲集》和《马太受难曲》等做一个概述性的介绍。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热情,笔者在讲完这些后会不时的穿插一些如巴赫终生未婚这样的一些逸闻轶事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艺术家本人伟大的艺术气质的感知,然后,笔者会选取教材或者笔者自选的上述名曲的一些精彩片段利用多媒体在课堂播放让学生切身感受巴洛克音乐中的严谨对位法的艺术风格而后让学生阐述自身的看法。在让学生熟悉了上述的课程进行方式后,对于以后维也纳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和现代时期的西方古典音乐的讲解会依次进行但也会进行一些根据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特点所讲内容的粗细和方式相应的会做一些有利于学生接受的调整。

二、多学科交叉,辅助提升音乐欣赏水平

任何艺术形式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音乐也如此。音乐与当时的社会风貌、民族习俗、政治、经济、文学、科技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世上根本没有完全独立的音乐。当前享誉世界的贝多芬名曲《第九交响乐》原本就与文学相依相生。德国文学史上有一个重要的时期为“狂飘突进”时期,其领袖之一叫希勒,他写了一首诗叫《欢乐颂》,当时的音乐家贝多芬为之谱曲,在创作过程中,由于音乐天才灵感的触发,贝多芬最终写成了具有四个乐章的宏大交响乐——《第九交响乐》;此外,巴赫的音乐带着浓浓的基督教味道,瓦格纳的歌剧完全就是音乐与文学、表演艺术等多艺术的融合产物,而一些现代乐器的创制和使用,本身就是科技的产物。由这些例子可以看出,音乐不是独立的存在,也不可能独立存在,它始终于各学科相关联,在各学科的影响和促进下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音乐时,应适当引导他们了解相关的学科背景知识。比如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在听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想象拿破伦领军驰骋的壮观凄美景象。结合多学科知识引导学生赏析,可以使学生对相应的音乐有更好的审美素养和能力。

三、因材施教,分层赏析

各个学生音乐天赋自有差异,再加上从小成长的环境以及后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上可能存在的种种差别,导致音乐审美能力发展不一致,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应因材施教,将赏析能力分为不同的层次,对应要求不同的学生。比如对同一首乐曲,针对基础好的学生,可要求其实现知识串联性的赏析,即听懂音乐节奏和旋律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其中包含的故事;对于基础弱的学生,只需要要求其感受到节奏和旋律带来的快感或其他心理反应即可。

古典音乐分析篇9

关键词:高职音乐教育;古典音乐;流行音乐

高职音乐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而且能够培养优秀专业的音乐人才。在高职音乐教育中,将古典音乐与大众流行音乐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纳入音乐课堂中,这样能够更好地培养在校学生的音乐素养。与此同时,高职音乐教育古典与流行的结合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力能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有机结合能够使得高职音乐教育焕发别样的活力。

1.高职音乐教育古典与流行结合的意义

高职音乐教育古典与流行的结合不仅对学生的音乐素养、个人修养还是审美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对高职音乐教育的音乐教学方式和内容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述高职音乐教育中古典与流行的意义。

1.1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不同的音乐特点使得学生对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接受能力不一。由于流行音乐具有通俗传唱、朗朗上口等特点,比起严肃的古典音乐,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接受能力和喜爱程度远远高于古典音乐。但是相比流行音乐的通俗,蕴含于古典音乐高雅的艺术品位和严肃的思想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甚至是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地提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动地接触古典音乐,这使得学生产生厌倦和抵触的情绪并不能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更何谈从古典音乐中引起心灵或思想的共鸣。因而高职音乐教育将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综合能力。与此同时,高职音乐教育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2完善音乐教学

高职音乐教育应当是多种多样的。高职音乐教学内容既应该有雅俗共赏的流行音乐也应当有古典音乐。不同的音乐教学内容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们都对学生的审美、情操地陶冶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音乐教育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创新了音乐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尝试将流行文化和古典音乐各自的优点特色相结合,例如将古典音乐中添加流行的元素或者以流行的方式传播古典音乐,这均使得高职音乐教学更加的多样化和与时俱进。

1.3活跃课堂教学效果

高职音乐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亦注重对实用型的音乐人才的培养,因而高职音乐教育不仅仅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系统生动的向学生教授音乐知识和音乐技巧,而且完善和丰富高职音乐教学,不断地促进高职音乐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高职音乐教学中的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这不仅能够大大提高教师的教授效率而且能够提高高职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2.高职音乐中古典与流行结合的策略

高职音乐教育古典与流行相结合是高职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尝试,对学生的音乐学习和高职音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高职音乐教育古典与流行结合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具体措施。

2.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职音乐教育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的关键在于要想方设法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是要转变学生对古典音乐无趣的刻板印象。由于一般学生一般而言不经常接触古典音乐并且没有欣赏古典音乐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对古典音乐怀有较大的陌生感。因而高职音乐教育中应当积极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以此消除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刻板印象,从而更好地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相结合。二是将古典音乐添加流行的因素,消除古典音乐与学生的距离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于学生一起分享优秀的古典音乐并且在教授过程中与学生形成互动。

2.2优化音乐教学内容

高职音乐教育应当以提高学生的的音乐知识水平,实现音乐素质教育为主。这就需要高职音乐教学中不断地优化提高音乐教学内容。首先应当合理安排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有重点和针对性讲授课堂内容,实现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其次是应当不断的探索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方式和手段,积极地使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积极引入融合流行音乐元素,从而创新古典音乐的表现形式。最后是在高职音乐教学上应当注重实践性与创新性的统一,不断地调整调整音乐教学的内容,与时俱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

2.3创新音乐讲授模式

高职音乐教学中的古典与流行的结合需要创新音乐教堂的讲授模式。第一,应当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多媒体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多媒体形象生动的演示,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相比传统的板书的教学课堂和教授方式,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形象直观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并且形成互动氛围,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更容易理解音乐作品。第二,创新课堂形式。对音乐的学习是不局限于一件课室或者特定的时间,学校可以将音乐教育的形式更加的多样化,例如:歌唱比赛和音乐会等等,不仅能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而且能够在比赛或者音乐会的观赏中更好的理解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从而自然地实现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结合。第三,高职音乐教育课堂应当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通过使用线上媒体和线下课堂交流,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和对音乐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实现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

3.结语

高职的音乐教育对培养音乐人才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高校音乐教育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是音乐教育的尝试。高职从事音乐教学者应当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中古典与流行结合的重要意义,积极地探寻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的改进教学内容。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将古典音乐月流行音乐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音乐素养提高,达到提升音乐教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超.大众流行音乐走进高师音乐教育课堂的必要性[J].北方音乐,2014,(8):207-207.

[2]韦月芬.谈如何让民族、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同在课堂绽放异彩[J].教育教学论坛,2014,(37):72-72,73.

[3]潘轶.试论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J].北方音乐,2014,(11):209-209.

[4]刘蕊.电影音乐中古典音乐的发展与应用[J].电影文学,2010(08)

古典音乐分析篇10

关键词:古典吉他音乐发展史研究

古典吉他本身所具备的艺术特点比较突出,在音乐教学体系中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乐器。纵观发展历史,古典吉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八个阶段。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古典吉他的发展面貌也呈现了不同的状态。本文就是在上述话题的基础上展开研究。

一、概述

在吉他乐器中,古典吉他和电吉他是相对的,它与小提琴、钢琴并肩齐名,在乐器的整个发展历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不过,古典吉他在确立这个名称之间,还有个正式的名字――六弦琴,和lute琴、竖琴等均属于古典式的琴弦乐器行列,它的适应性、典型性和艺术性较为明显。

二、国外发展阶段性分析

(一)公元8至9世纪

从分属类别的角度来讲有拉丁吉他和阿拉伯吉他之说。“吉他”类属于弦琴体系中古典式把式乐器中的一类。其实,把式弦琴乐器在民间受到欢迎且较为流行。公元8世纪末至公元9世纪始,阿拉伯吉他和拉丁吉他就出现了,这也是古典吉他的起源。学术界认为,东方是吉他的发源地,或者准确地说古典吉他的根源,可以从伊贝利亚半岛中世纪的弹拨乐器中可以追寻,具体的例证就是21世纪圣地亚哥德柯姆斯特拉大教堂正门的浮雕。

(二)公元13世纪

公元13世纪时期的卡斯提利亚国王阿尔风索十世,是最早的古典吉他音乐的追溯者。公元15世纪,吉他的舞台上又多出了把式琴弦的分支鲁特琴,从而导致了阿拉伯吉他的风光逐渐衰落走出了历史舞台。几乎在同一时期,维拉琴也作为拉丁吉他另一形态进入了普通民众的眼帘。从外部形状来看,出现在公元13世纪的吉他有两类:摩洛风吉他和四根弦的拉丁风吉他,前者呈长圆形、外形像葫芦,后者则是四根弦、多个小孔附着在背部圆雕处。这段时期,古典吉他基本都是扁圆形状的头部,到15世纪时,被称为“维乌埃拉”的拉丁风吉他弹奏方式开始出现划片式。

(三)公元16世纪

维拉琴新的演奏方法肇事于16世纪,变划片式弹奏为手指直接弹奏,并开始在民间、贵族、王室中盛行开来。至此,这种新乐器和新的弹奏方式渐渐地被人们掌握,鼎盛时期出现在16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在西班牙普及程度最高。也是在公元16世纪,古典乐器另一个重要分支――鲁特琴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保持长久不衰。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把式弦琴发展并不盛行。这个时期的音乐家开始创作新的作品、加工原有的作品,为后来一段时期出现成熟的音乐作品奠定了基础。进入16世纪真正的文艺复兴,维拉琴和鲁特琴普及程度达到了鼎盛,很多作曲家和演奏家陆续涌现出来。同一时期,演奏吉他的乐谱出现了文字和符号的形式,弹奏方式也出现了和弦反复拨奏,发展趋势呈现中兴状况。

西班牙作为16世纪古典吉他的发源地,此时的古典吉他主要有四弦和六弦两种,用途各自不一,四弦吉他主要以和弦反复拨奏为主,流行歌舞和民歌是其主要演奏形态,实效性较高。六弦吉他和前者不同,演奏曲目的主要途径是借助逐个音符进行弹奏。从古典吉他的分类角度分析,四弦吉他属于普通的大众演奏型乐器,六弦吉他基本应用于王室宫廷和贵族府邸。不过,前者多声部演奏的王室宫廷风格也比较普及,在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等地区,均已开始出现了类似于这种风格的演奏曲目。公元16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在法国的贵族阶层中,也逐渐对这一类的演奏曲目开始关注了。

维乌埃拉基本出现在西班牙地区,现在能够保存的七本有代表性的古典吉他演奏曲目的集辑中,出版来源地基本出自于西班牙。演奏维乌埃拉和著名音乐家及其创作的音乐作品比较多,其中包括佛安里雅那、米兰、皮萨多尔(曲集1552)、巴尔德拉巴诺(曲集1547)等作曲家作品。公元16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维乌埃拉音乐进入了鼎盛时期,作品演奏较为集中。提恩托、幻想曲等作品处于这个阶段的演奏高峰,作品创作的内容覆盖了多声部音乐创作和自由创意等方面。同时,演奏技巧在变奏曲中呈现了多样性特点,演奏过程中民族风格也逐渐地清楚呈现出来。

所以,从古典吉他发展历程来看,尽管此时的琉特琴音乐与维乌埃拉的音乐共存于同一时期,不过从古典吉他外部形态的角度来看,琉特体系中并没有维乌埃拉音乐,维乌埃拉仅从属于吉他类别。因此,在中世纪欧洲特别是西班牙的音乐体系里,古典吉他受到关注的程度是最大的。

(四)公元17世纪

维拉琴、鲁特琴和西班牙吉他一同进入了公元17世纪后,古典吉他发生了新的变化。维乌埃拉的音乐悄然从历史的舞台中退出了,新的样式开始出现,及大字G的五组弦加入了低音范畴并渐渐在民间开始普及和流行。巴洛克吉他,也就是西班牙吉他的叫法也在公元17世纪开始出现。这种类型的吉他以复弦为主(包括五组复弦),还具有一根最高的特殊弦。从调弦的角度来看,在公元17世纪全音调高的现象也出现了,这种特殊的变化和目前的调弦结构类型差不多。到了巴洛克时代,因为鲜明、简易的演奏特点,西班牙吉他得到了基层民众的普遍欢迎。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大量民众都青睐于西班牙吉他,鲁特琴还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巴洛克时期还出现了两位重要的音乐家:素有“音乐之父”的巴赫以及怀斯,他们为鲁特琴音乐的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

(五)公元18世纪

在这之前,古典吉他还是基本以四根复弦为主,这种以复弦为主的吉他存在调音复杂的缺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五根单线吉他开始出现并逐渐得到了大众的认可。直至1970年,第六根弦也进入了吉他体系中,它的六弦式定音模式即eaDGBe模式成为了目前吉他的主要模式。到了公元18世纪初期,琉特琴的记谱法和吉他记谱法基本类似,较为普遍的吉普方法是塔勃拉吐拉,也就是用平行线来代表弦,同时在上面标记有关的数字符号来确定音高。一根新弦和其他相关单弦也增加进了低声部,并开始出现目前比较流行的调弦方法。古典时期,意大利地区弹奏吉他的音乐人才最多,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格拉尼亚尼、卡鲁里、莫里诺等研究古典吉他的学者。他们创作了不少较为经典的弹奏作品,比如卡尔卡西,他的不少作品现在已经列入了初学吉他课程体系,是一块不容忽略的练习范本。再如,朱利亚尼的一些奔放豪迈特色的作品,也是非常有名的,他与索尔齐共同创立了两大演奏派别。

(六)公元19世纪

19世纪的前半个时期,由于机器工业的出现导致了古典吉他的发展受到了影响,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古典吉他的调弦改成金属制成。不少有名的吉他制作匠师,如英国的帕诺尔摩、法国的拉柯特、奥地利的斯陶法等开始涌现出来。不过,西班牙的托列斯是真正确立目前吉他比例规格形状的巧匠。19世纪50年代开始,古典吉他兴盛趋势渐减,就连法国的科斯特、维也纳的默茨这样的音乐大师,也没有创作出多少音乐作品。从音乐发展的内部原因来分析,这个时期欧洲开始盛行浪漫主义音乐,人们的审美取向发生了变化,比较喜欢华丽宏大为标杆的作品。因此古典吉他便难以发展下去,同阶段只有西班牙的维尼雅斯、费雷尔及卡诺创作了为数不多的抒情作品。其中,帕尔加的创作热情较高,不少丰盛、热烈的古典吉他的作品都是出自他手。

(七)公元20世纪和21世纪

这段时间流行音乐和爵士音乐普遍开始出现,同样对古典吉他造成了影响。不过,此时一些新类型的古典吉他开始出现,外部构造和以前相比大不相同,比如,尼龙弦得到了广泛运用。最为令人瞩目的是,古典吉他的构造得到了改良,耶佩斯将六根复弦吉他改成了十弦吉他。古典吉他的改造除了在西班牙以外,还在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等国家有了发展。东方国家的日本此时也广泛运用古典吉他。21世纪以来,吉他的科技化发展程度越来越高,电吉他得到了广泛运用。尽管电吉他操作上十分方便,古典吉他仍然具有自己的优势,如演奏有灵气、灵活自如,这也是古典音乐爱好者喜欢它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环境里,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古典吉他,更能带来不一样的艺术享受,古典吉他必将迎来它的再次复兴。

三、结语

古典吉他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不同的历史风貌,无数优秀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为之着迷和奋斗,他们的奉献给不同时期人们带来异样的艺术享受。今天,古典吉他只有更好地实行继承与发展,才能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黄久红.吉他音乐史与吉他的表现性叨[J].剧作家,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