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节约市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5:09

能源节约市场分析篇1

关键词:Swot理论;节约型营销;营销战略

中图分类号:F713.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7-0136-02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2005年中央提出的从实际出发的工程。“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循环经济道路”是我国各个层面都密切关注和重视的焦点。由此,节约型营销成为目前企业界研究的热门话题和行动方向。本文旨在分析企业进行节约型营销的内外部环境,探讨节约型营销的战略选择问题。

一、节约型营销概述

节约型营销是在能源消费日益紧张,能源危机白热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形势下提出的。它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新营销模式。节约型营销就是要在企业营销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节约型营销。首先,企业在营销活动中,既要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企业利润目标,也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和减少浪费。这是企业层次的目标。其次,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还要注意到对社会价值观、社会道德观的影响,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健康消费等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社会风气。这是社会层次的目标。再次,把前述二者结合起来,合理配置企业内部营销资源,促进营销活动的可持续性,进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进行节约型营销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较强的营销战略规划能力。企业实施节约型营销的目的在于以最优的资源利用方式实现销售和利润的最大化。强有力的营销战略规划能力保证了营销计划的周密有效。企业在制定战略规划时,就在营销的各个阶段(包括产品开发设计、分销、促销等)体现着节约本质。战略规划和目标设定是可持续的,连续的,渐进的。(2)进行资源的优化整合。节约型营销的本质要求是实现资源的最优化整合,从而实现营销价值的最大化。企业通过组织和协调,把企业内部的各项资源进行优化。即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对有关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突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寻求资源配置与客户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企业作出的资源优化整合决不是简单的组合,组合只是实现1+1>2的效果,而企业整合后实现的是倍数和倍速增长效应。(3)拥有科学的成本观。成本是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具备了成本优势就有了市场制胜的利器。企业利润的两个来源,一是销售,一就是成本控制,只有实现销售和成本控制的和谐统一,企业才能够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企业对成本的控制不是简单的节约,而是以销售和利润为导向,让合理预算中的每一分钱都产生最大最优价值。

(二)劣势分析

(1)全员节约重视不够。企业管理人员具有明确的节能意识,在制定各项措施时把节约资源标准考虑在内,技术人员在设计产品时也注重节约,但在基层的生产、营销执行中却大打折扣。这主要是因为节约的利益驱动力还未传递到基层。节约不仅要让企业收益,还要让企业内部各个参与方都受益,这样才能真正把节约落到实处。(2)缺乏节能方面的知识,节能技术水平有限。企业有节能意识并努力体现在实践中,但对节能方面的知识还是知之甚少,且节能技术水平有限,更没有较完善的节能检测系统,企业员工缺少节能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培训。我国企业在节能新材料的开发与使用、自动控制等方面与国外差距较大。要在短期内改善这些状况难度较大。(3)资金匮乏。R&D处于节约型营销中最基本的核心位置,它也是衡量技术资金投入的主要指标。我国实行以国家为主的科技开发投资体制,R&D经费重要投向从事纯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除了少数大型企业的重点项目能得到国家部分投资外,绝大多数企业的R&D经费主要靠自筹和银行贷款。企业自筹经费有限,而银行往往也会出于降低信贷风险的考虑,不愿过多提供贷款。这就造成了企业进行相应的节能工艺、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影响新产品的开发。

(三)机会分析

(1)进入新市场带来的销售良机。企业通过实施节约导向型营销,将其位置定在市场“空白点”,开发并销售目前市场上少有的节能产品,规避了竞争激烈的市场领域,开拓了新的市场,这势必会为企业带来销售良机。(2)竞争优势。相对竞争优势表明了企业能够胜过竞争者的能力。企业实施节约型营销,不仅在自身产品和服务上,突出了节能特点,而且在经营管理方面、技术开发方面、生产方面、市场营销方面都存在节约优势。这就体现出了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势必能增加市场份额和长期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3)高社会认知度。节约营销体现了企业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对消费者的关心。企业通过宣传节约型产品,打造节约品牌,正确引导消费,扩大了企业的社会认知度和社会影响力。企业的这些行为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社会的发展,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促进消费者从情感上偏爱企业的产品,这又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

(四)威胁分析

(1)政府对节能行为界定不明确。政府大力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但对节能行为的界定不明确,且相关政策法规实施力度不够。对企业而言,界定不明确的节约标准或规章隐含着风险或恶兆,从而导致一些企业放弃计划中的节能导向型推广战略。(2)消费者观念上的误区。有不少消费者把节约等同于抑制消费,压缩消费,降低生活标准。他们认为,目前国家倡导节约,则只要能维持人的基本生存需求,花钱越少越好,消费越简单越好。这种观念成为消费者进行消费的障碍。节约不是为抑制消费,而是要消除浪费资源的做法,是要培养更加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和生活习惯,提倡适度消费,要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又保证全社会有较高的福利水平。节约不是过苦日子,消费不是铺张浪费,节约和消费中有一个分寸和度,这就是节约型营销中的消费要科学、适度的原则。

三、节约型营销战略开发思路

(一)市场领导者的定位战略

绝大多数行业都存在处于领导者地位的企业,它们在相关的产品市场上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企业实施节约型营销的优势与机会为企业实施市场领导者定位战略创造了条件。企业对市场进行细分,最早开发出节能产品这个新的市场领域,要能持续其领导者的地位。

这可从以下方面努力:(1)不断扩大市场总需求。企业开发出了新市场领域,还要不断扩大该市场的总需求。市场领导者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因此当市场总需求扩大时它的获利也最多。企业除了稳固原有的对节能关注度高且乐意购买节能产品的老顾客外,一些潜在的顾客也不容忽视。这些潜在的顾客有些可能是对节能产品的特征和用途暂时还不太了解,有些可能是处于对节能产品相对高价格的抵制,还没有购买节能产品。企业就应该通过产品的大力宣传挖掘出潜在顾客,不断寻找新的消费者,扩大市场总需求。(2)保护市场占有率。对于市场领导者,有些企业会承认它的领导地位,而有些则会向它发动挑战。市场领导者必须注意使自身免受竞争者的打击。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就不能满足于现状,必须充分发挥自身较强的营销战略规划能力,弱化劣势与威胁,不断创新,使企业在行业的新产品开发、顾客服务、营销的效益性和降低成本等各个方面都居于领先地位。

(二)差异化战略

迈克尔·波特(1980)认为,企业在竞争中应使自己至少具有成本优势和差异优势这两种竞争优势之一或同时具有两种优势,这样才能得以抗争并胜过竞争对手,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开展节约型营销使企业具备了差异优势。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企业的这种差异优势:(1)更有效地完善营销组合差异化。企业运用节约型战略策划产品,如在产品设计中从外观到功能都体现节约本质,设计出新的产品制造工艺和技术以形成与其他产品的差异化,这只是差异化的一个方面。差异化还可以在营销组合的其他许多方面体现出来。比如:使用节约型包装,防止过度包装;积极开展节约型促销,大力宣传节约型产品,以理性方式推广产品等等。(2)注重完善形象差异化。企业实施节约型营销势必会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企业要利用这个优势,借助媒体的宣传,强化这个优异形象,并使之成为自身特征,让消费者在头脑中把节约与本企业文化密切联系起来。这样做使得消费者对本企业的节能产品产生偏好,一旦需要,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本企业生产的产品。

(三)品牌战略

品牌作为现代市场营销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反映的是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企业通过品牌给予消费者一个承诺,体现产品的功能性价值和精神性价值;消费者通过与品牌的接触,从品牌中获取功能性利益、情感性利益和自我表达性利益,从而形成从知名到信任再到忠诚的品牌关系。造就品牌、利用品牌从而使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是品牌战略的内涵。

节约型营销应该从以下方面开展品牌战略:(1)树立节约型品牌,与消费者建立忠诚关系。企业向消费者提品的合适功能,制定合理的价格,提高服务水平,与消费者建立忠诚关系。首先,产品的功能并不是说越多越好,企业应向消费者诚实提供其真正需要的功能,减少消费者的成本支出,提高品牌信誉。其次,产品价格要适中。节能型产品往往是节能效果很好,但是价格比普通产品要高出很多。制定节能产品的价格时要做好市场调查,从消费者的实际出发。再次,企业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这不仅有利于企业树立品牌形象,同时也有利于人力、物力和时间的节约。(2)利用品牌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品牌精神对消费者有很大的影响,将节约观念注入到品牌精神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消费者,让其认可并养成节约的习惯。倡导节约文化、节约文明,既以实际行动节约了资源,又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提高了自己品牌的价值,为节约型社会的构建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赵银德,张利民.基于Swot理论的环保导向型营销战略研究[J].企业活力,2003,(8).

[2]唐帼丽.差异化营销战略[J].企业研究,2004,(7):50.

[3]杨延.企业制定营销战略时的定位[J].市场营销,2004,(9).

能源节约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对于一所城市的园林绿地系统来说,城市公园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是人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所必须的休憩、娱乐及交涉所需的场所之一,它伴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城市公园的节约化号召也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以及为闲暇的时间来进行更多的娱乐,促进了城市公园的蓬勃发展与兴建工作,有利的便于生态化、宜于人居住的环境场所。因此,在强烈的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号召之下,各个机构对此产生足够的重视。

2对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以及意义

一所城市的公园建设与规划,是一个城市明珠,也是展现一个城市的绿化程度以及生态化建设的重要表现部分。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就是,不浪费用地,不浪费用水,不浪费财政拨款的三个“不浪费”原则。而且,要选择在对其周围生态环境所受干扰最小的绿化地模式来进行规划建造。

对于节约型城市公园的设计,通常要按照建筑资源的节约标准,要全面的落实科学化发展模式,根据地形进行因地制宜、生态优先来作为主要方向。而且,以科学的方式来建立绿化,全面的贯穿科学、节约及生态一体化模式。

3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思路

3.1实行因地制宜方案

在进行节约型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时,一定要对于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及人文文化等等进行了解,然后根据当地的情况来进行规划设计布局。要使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节约投资,并且要融入当地的人文文化,互相依存。同时,要因地制宜来配置当地的绿化空间,最终为成为一个节约型的城市公园而努力发展。

3.2以生态为目的,节约为基础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生活环境受到各种生活、生产的污染,因此,开始追求生态化的居住环境。因此,在对于节约型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思路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贯彻生态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创建良好的生态型城市公园。同时,还有节约资源,将浪费降低到最小程度,多采用可循环使用的能源,对可续发展观都是具有前瞻性的。

3.3提高土地使用率

在进行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时候,要保护其原有的地形地貌,尽量做到不破坏的原则,并且在设计中有效的利用其原有的地形,通过改善绿地等绿化措施,增加绿化量,从而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3.4保护当地历史文物遗产

一所城市的当地文化、历史文脉以及风土人情都是当地的特色所在,在设计时不可以破坏其当地的历史文化以及文物遗产。相反,既要保留,又要在设计中凸显出来。要根据这些资源的优势,来促使城市公园的景观空间更加具有内涵以及品味。

3.5提高社会关注度

公园是一所城市的眼睛,也是体现一所城市经济发展的状态,更是一所城市建设的重要项目。因此,对于其设计思路,要本着建后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提高关注度,推动社会的广大参与性,树立良好的作风,将节约、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发扬光大。

4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实践项目

4.1项目概况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洋湖湿地公园,位于中国中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内,是两型社会建设范围内的长沙大河西先导区中的近期重点建设地区。三期共占地196公顷,与已建成的一期、和在建的二期之间的衔接与景观具有连续性。

4.2水资源现状分析

考虑湿地水系的库容联通的功能、生态效应及视觉开合对比关系。利用场地内及周边的景观资源,如沿江景观与周边山体景观等。通过视线通廊建立场地内部与外部的友好空间关系。

(1)湿地进水量。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处理规模为4万吨/天,非雨季进入的湿地需要进化水量约1.86万吨/天,雨季无需道路浇洒及绿化用水,则进入湿地需要净化的水量为3.23万吨/天。

(2)湿地库容量。二期目前红线范围内包括了水资源研究所划分水系中的南渠和月塘水系,南渠水系面积为6300m3,平均水深0.8m,库容量5040m3;月塘水系面积193000m3,平均水深1.5m,库容量289500m3。因此二期水体总库容量根据水资源研究应为294540m3。

4.3资源分析

外部资源:(1)北侧群山:岳麓山(海拔300.8米)、寒子岭(海拔199.7米)、仙窝岭(海拔194.2米)、金牛岭(海拔192.9米)。场地平均海拔28.6米,与北侧群山形成165-272m的高差,站在场地上向北眺望,北侧群山成为场地北部的天然背景。(2)周边河流:靳江河、湘江水面标高低于场地,站在场地上人视点看不到河流。(3)先导区洋湖垸片区CBD:商务型商业集中分布在场地东侧。主入口至远山的透景线,使远山和场地形成直接的呼应,场地增添景观资源的同时,更增添了历史韵味。同时也为居住区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内部资源:一期已建成观赏性湿地,二期在建科普型湿地。

4.4人文资源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还有花鼓戏戏曲、西汉马王堆古墓、地域特色古建筑。

5结语

综上所述,先后对节约型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思路进行详细的分析及探讨,并且举出生活中相应的事例进行分析与验证。将自然与人文的思想方针贯彻于每一个设计之中,高效利用资源,将综合利益最大化放在设计的首位。因此,在设计中究竟该怎样的本质“节约型”的概念进行设计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规划设计的积极研究以及探讨是需要坚持不懈的,只有坚持可持续性的发展原则,节约园林行业中兢兢业业,那么,节约型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必将拥有美好的蓝图。同时,提高了人们的修养,将节约、生态及可持续发展等良好的教育思想传递给每一个人,为祖国美好的明天奉献了一点爱心。

参考文献:

[1]HiroyukiKaneKiYo.DiscussionofConsensus-typemethodinLandscapeDesignandplanning――example:wetlandeco-tourismresortinnorthofJi’naninChina[a].第十三届中日韩风景园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

[2]王硕.浅析经济适用房景观设计――以航头镇6#地块经济适用房景观设计为例[a].2012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亚太区会议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2

能源节约市场分析篇3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物流现状度其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深入剖析,运用约束理论的tp思维法和“缓冲库存”原理,提出了降低物流成本及改善企业物流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约束理论 企业物流 物流管理

约束理论是一种管理理念、一整套管理原则,也是解决瓶颈产能最大化和系统有效产出最大化的生产管理技术,是系统解决问题的流程方法。为了衡量企业物流实现目标的业绩和效果,约束理论打破传统的会计成本概念,提出了三项主要衡量指标,即有效产出、库存和运行费用。其中包括tp思维法、缓冲库存原理以及“鼓-缓冲-绳法”(Drum―Buffer-Ropeapproach)DBR法等内容。

约束理论是帮助企业识别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些制约因素以及如何实施必要的改进以消除这些约束的管理理论,它把企业看作是一个系统,强调从整体效益出发来考虑和处理问题。约束理论指出,在任何一个客观系统中总是存在着极少数的关键约束环节并将其比喻为一根链条,认为承重的大小由“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决定,抓住了“极少数”关键环节就控制住了系统。约束理论既是管理改善的起点,也是管理改善的路径,包括了丰富的辩识系统核心问题、持续改善系统局限的哲学思想。对于企业来说,约束可以来源于企业内部,也可以来源于企业外部;系统的约束因素既包含有形约束,也包含无形约束。在企业物流的整个流程中必然存在着一个或几个“约束”,约束理论在物流中的应用有利于加强对企业物流管理宏观调控及企业物流的优化管理。

我国企业物流的发展特点

企业物流需求增长快,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提高。我国物流业发展速度领先于其他行业,2009年全社会物流总额约达100万亿,仅制造业物流总额就达96.6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7.4%。

企业物流已由生产、销售环节向采购环节扩展,回收(循环)物流已成为发展趋势。

企业物流管理目标从“加快销售、降低销售成本”开始转向“整体优化、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整体物流成本”。如燕山石化,实现了成品油销售配送直达最终用户(加油站)(索利,2009)。

企业物流管理精细化、专业化趋势显现。企业物流由粗放型向精细化、专业化管理转变,物流发展行业特征越发明显。

重视物流信息化发展,信息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物流信息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我国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组织化程度不高,企业物流运行效率低

一方面企业追求“高、大、全”,投入大量资金建自己的仓库、车队等,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组织管理,物流运输线路不合理,实际效益差,浪费大。如仓库空间浪费大、保管不合理,很多企业的仓库仅具有传统的存储功能,还未向流转型转变i重复、对流运输比率较高,货运汽车的空驶率高达28%,返空现象严重。另一方面,企业还难以做到按订单实行即时采购,原材料库存期限长,物流成本高、效率低。

(二)部门之间衔接不畅,资源整合难、合力小

企业中普遍存在跨部门合作难、各自32商业时代(原名《商业经济研究》)2011年8期为政的问题,导致信息不畅通,部门合力作战能力差。如对其他部门的工作了解甚少,互相之间缺乏配合与支持。虽然企业的每个部门都有其自身特定的工作要求和特点,然而对整个企业而言,一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效果会影响到其他部门工作的开展。如在企业货物装运中,物品出库后装货工作的效率将直接影响到运输车辆的调度和安排,而装货后给车辆带来的负载程度和物品在车辆内摆放布局则会影响到整个运输途中的工作。

(三)物流改进制度欠完善,缺乏企业文化支撑

企业物流工作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问题不断出现时,企业要形成持续改进企业物流问题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健康、高效的运行。但这种持续改进的制度往往是流于表面,不能得到全面有效的贯彻实施,形成不了持续有效改进的企业文化。尤其对一些隐性问题,往往被制度的执行者忽视,以至于造成一个小问题发展成为影响整个企业运行的大故障。

(四)信息化程度低,信息平台落后

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是企业物流业务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起步晚,网络化程度低,多数企业对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物流企业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及运用的能力不强。企业对计算机的应用多限于对日常事务的处理,没有将物流与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紧密地结合起来,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相对落后,在物流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可靠性水平低。此外,物流教育落后,企业物流管理专业人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物流的发展。

约束理论视角下的企业物流管理对策

(一)识别制约物流系统的“鼓”,提高企业管理的约束力

任何一家企业都可能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物流问题,但往往因为资源缺乏或其他原因不能一并进行,因此普遍存在着一个如何选择着手点的问题。约束理论认为,任何系统的发展总是受到极少数的关键环节约束或主导绝大多数的普通环节,企业系统中存在着“鼓(Drum)”、“缓冲器(Buffer)”和“绳子(Rope)”等约束要素及其关系。并把主生产计划比喻成“鼓”,根据瓶颈资源和能力约束资源的可用能力来确定企业的最大物流量,作为约束全局的“鼓点”,鼓点相当于指挥生产的节拍。所谓的约束即控制企业运营节奏的鼓点,在所有瓶颈和总装工序前要保留物料储备缓冲,以保证充分利用瓶颈资源,实现最大的有效产出。

因此,一方面企业要从宏观上进行把握。即在物流管理过程中,不能将目光单一地集中在某一活动环节上,而需要立足于企业系统或整个物流的角度考虑问题,理清各活动环节之间的关系,促进物流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企业要把握物流系统中的关键约束因素或环节,如将物流中的活动环节按其重要性进行分级并进行分级管理。识别对企业整体输出影响最大的约束因素的“鼓”以及与其它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尽快从复杂、过细的物流中理清思路,抓住企业进行物流规范、优化以及再造的着眼点。并从这些因素出发,进行重点分析、改进与提升。变“约束”为“非约束”,实现企业物流管理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动态分析系统中的约束因素,持续优化企业物流管理

企业物流中的约束因素总是存在的,并且随着物流管理的进行和企业的发展,不断地发生变化和转移。如企业原有的约束可能存在于装卸搬运物流环节上,但通过引进新的装卸设备、改变搬运方式后,装卸搬运物流不再严重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益,而可能定单的处理又成为了企业物流的新

的主要约束环节。约束理论中的tp(thinkingprocesses)思维法就是针对管理过程中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形进行解决系统中约束因素的方法,即通过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必然性,不断地“生疑一质疑一释疑”,从而发现和解决“物流僵化”的问题。因此,企业既要对物流形成整体性的认识,同时要动态地分析企业物流中存在的约束因素(环节),使企业物流处于不断的优化之中。物流分析的难点在于物流内部关系的把握和处理,特别是当企业的约束不容易被识别出来,企业的管理思想与方法与变化的系统条件不相适应时,要更加需要及时识别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企业应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站在整个物流甚至企业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把握物流中各活动环节之间的关系,使物流分析简单化、清晰化,促进物流管理的持续和顺利开展。

(三)建立企业“缓冲库存”,实现企业物流有效监控

在企业生产部门与市场部门的关系中,一般市场部门负责对产品的市场促销,生产部门负责确保及时交付货物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但这样的看似简单的分工往往却很难做到万无一失,也就是说,生产部门制造或交付的产品很难做到及时补给市场已经消费了的产品,其结果是丧失市场。约束理论中的“缓冲管理”原理表明,企业业务流程的下一层次上完成的库存作为一个缓冲存在,生产部门可以使用该缓冲来识别市场需求的变化。并且,缓冲库存的消费比率反映了不同的市场类型,如正常市场、峰值市场或季节性市场等。因此,一方面企业可通过建立“缓冲库存”,并经常性地观察缓冲消耗,使企业内部的物流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为了防止环境的波动,对关键约束资源设置缓冲保护机制,目的是保护约束资源的作业时间不受其上游环节的故障波动的影响,从而保证整个物流系统的有效运行。

缓冲的大小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缓冲的补给水平正好满足当前市场要求,企业不必担心;二是在缓冲的警戒水平上已经开始消耗,意味着可能开始丢失具有高额利润的市场份额,因此企业不仅需要密切关注缓冲消耗的动态,还需及时安排订单计划进行补货,使缓冲的补给水平到达正好满足当前市场要求的水平;三是在已经开始丢失具有高额利润的市场份额上进一步加速消耗,这时企业需要加速补货,直到缓冲到达缓冲的补给水平正好满足当前市场的要求。

(四)鼓励员工参与方隶制定,减少优化管理阻碍

约束理论中的tp思维法认为。人们对于自己参与设计的改进方案一般抵制较少,使改进得以实现的关键是让那些对变革有阻力、有影响的员工参与制定改进方案。具体表现为寻找障碍、找出克服障碍路径的过程,并通过描绘“必备树”来辅助完成,如图1所示。

因此,为了消除企业物流改进优化、创新的阻力,企业一方面可以在方案制定阶段召集各个活动环节的关键人物,尤其是那些受物流管理改进影响最大的人,引导他们指出障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有效解决那些不能预见的对组织改进产生阻力但可制定计划消除它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可将成功实现改进的活动集中在一起并描绘出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tp思维法的“转变树”形式以明确各种活动的先后顺序,如图2所示。由此,企业可按照逻辑顺序以及系统化解决问题的思维绩效展开物流优化和再造。

正如约束理论指出的那样,系统中总是存在约束因素,当一个“约束”得以突破后,马上又会产生另一个因素成为新的“约束”。企业要时刻审视物流系统,不断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企业物流不断得到优化,而不能一成不变,固守原有物流模式。约束理论toC研究在国内外都引起广泛的重视,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约束理论在物流管理领域的应用正日益成为企业管理实践的重要内容,如何提高企业物流绩效水平是一个长久的命题。

参考文献

1 郝皓,销售物流企业营销活动的实施者,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6)

2 孙胜辅,陈国华我国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供需状况分析与发展对策,物流科技,2007(2)

3 丁雯,文莉,张纬全约束理论的管理方法厦其在生产物流中的应用,商业研究,2009(9)

4 刘娜翠,邱荣祖我国物流现状及展望,物流科技,2005(6)

5 于团叶战略成本管理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财套通讯(理财版),2007(8)

能源节约市场分析篇4

【关键词】地方政府执政能力失信行为实证分析

有关地方政府执政能力以及政府失信的问题是近来的热门话题,学界与民间均见仁见智。我国当前政治、经济处于转型时期,地方政府执政行为面临其执政范围内的具体约束。地方政府有些执政行为虽满足上级政策,却没有带来效率;有些执政行为看似与上级精神相违背,却是符合其辖管范围内的经济运行需求、满足效率的原则。孰是孰非不能仅凭一家之言,本文正是以此为背景试图实证的分析地方政府在面临不同局限条件时行为的变化,在经济学意义上给出合理解释,在推测地方政府行为的基础上给出建议,努力使上级、地方政府和公众三方之间的利益达到帕累托最优。

在本文中,分析方法采用标准的经济学理论,并以需求定律作为一切解释的出发点。当交易费用不为零时,经济人必然力图使交易费用降到更少。因此当一系列局限条件给定时,我们所考察的社会中总的交易费用一定处于最低的水平,否则总会有人出于私利将自己的资源配置到减少其所面临的交易费用的努力上,只要在他看来作为代价资源的付出小于其对交易费用的节约。如果降低交易费用努力的过程,若不会使其他人的福利降低,那么属于帕累托改进;若降低他人福利,将会面临科斯定理所针对的情况,此时如果由政府出面阻挠经济人降低交易费用的努力,将损害经济人利益。如果这一损害与其所造成的其他人的福利降低的水平并不相等,那么他们之间总是存在一种可以交易的空间,以引导他们彼此交易以使自己的损失变得更小,直到至少一方认为继续交易是无利可图的,那么在社会总体看来交易费用必然最小。

若要使交易费用在整个社会看来变的更小,唯一的方法是引入新的局限条件,这一情况就是制度的变迁。制度的作用就是帮助制度的制定者使其自身面临的交易费用降到更少。市场是一种制度,由私人来配置资源;政府也是一种制度,是出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努力。市场和政府在降低交易费用的努力上拥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取决于对各自交易费用节约的比较。地方政府的执政行为千差万别,但在本质上以经济学的眼光去看待都属于对降低交易费用的选择,因此,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强弱就体现在对社会交易费用节约的多少。如果一个地方政府对社会交易费用的节约越多,那么它的执政能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

以下就从真实世界中的具体案例开始,采用经济学知识分析这一问题。

案例:公共品投资。由于公共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属性(或准公共品具备其中的一条属性),因而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对消费公共品的个体收费困难(非排他性),所以这项工作应该由政府完成,比如国防。但是,仅就地方政府而言,有多少公共品其意义能够与国防等同从而非政府投资不可呢?要知道地方政府投资所依赖的资金也无非是纳税人上缴的税金,同样数量的货币,是由民间经济力量来支配还是由政府来支配经济效率更高呢?由于民间所掌握的市场信息要比政府充分,且“花自己的钱比花别人的钱要细心”,在非公共品领域的投资上市场相比政府具有比较优势,所以政府的投资就其可以选择的范围应该集中在公共品投资上。

事实上政府提供公共品的行为,属于一种降低交易费用的选择,这是因为,政府对公共品投资所需的资金来自于公民对税收的交纳,这就相当于私人(对应不同的民间经济力量)联合起来委托政府进行了一项经济活动而不是他们选择自己进行这项经济活动。

如果私人直接出资提供公共品,由于公共品非排他性,对消费个体监督的费用颇高以至于无法对其实行收费,因此提供公共品的私人放弃了对消费个体收费的权利。但是如果放弃的本身能够带来一项收益并足以弥补因为放弃而产生的成本,那么公共品完全可以由私人来提供。例如,在自助餐中,买方只需要支付一笔固定的金额,对食物就可以尽取所需,直到消费者边际效用为零。卖方承担提供“自助餐”的义务,那么会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因此自助餐所提供的“免费”食物具备了非竞争性,已成为准公共物品,但它却是由私人提供。消费者享用的食物来自卖方付出成本的获取,因而如此“免费”的行为对卖方而言是放弃了对应的收费从而属于成本,但另一方面,卖方因为不用操心顾客具体需求从而节约了对菜品的整理、监督等费用,后者对交易费用的节省大于前者对交易费用的支出,所以私人才愿意并且提供这种(准)公共品。

“自助餐”的案例提供了一种思路,虽然公共品由于非排他性而难以收费,但是如果对其的提供能够伴随着对另一种交易费用的节约,并且后者大于前者,那么公共品就完全可以由私人来提供(蕴涵着私人提供公共品对自身有利可图并且符合效率)。如果因为难以收费而放弃的收益(交易费用)大于对另一种交易费用的节约,那么由政府来提供公共品就是有效率的。

因此,对公共品的提供面临着两难冲突,即提供公共品希望放弃的收益越小越好,而对其它交易费用的节约越多越好,解决这一两难冲突的关键就在于对交易费用放弃与节约的比较。到底由私人还是由政府提供公共品在于谁对交易费用的节约更有利。如果对某一种公共品的提供私人将比地方政府更有利于对社会交易费用的节约,而地方政府却执意要承担起对该公共品的供给,无疑是执政能力低的表现。

能源节约市场分析篇5

论文摘要:我国工业化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当时的经济发展战略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偏低的资源要素价格政策,也只有这样才能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自“九五”计划开始我国就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要转变,但是效果不明显,造成效果不明显最重要原因是目前资源要素价格市场化滞后、资源要素价格偏低。本文从实行资源要素价格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造成我国偏低的资源要素价格的原因,讨论了我国目前资源要素价格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价格必须主要由市场形成,建立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的资源要素价格的体制。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战略发展原因及其由此而带来的资源要素价格扭曲,探讨了我国目前的资源要素价格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资源要素价格改革的总体思路。

一、我国重工业发展战略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迎来了百年动乱后的和平建设的机遇,作为一个技术与发达国家有相当差距的落后国家,中国可以以引进技术的方式来加速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但是以下三方面原因决定我国以引进技术的方式来推进经济增长的道路行不通。一方面,因为朝鲜战争,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了封锁和经济制裁,中国迫切需要独立发展自己的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和军事工业体系,只有重工业,才能供给我国武装部队以最新式的装备,增强国防力量;另一方面,中国人迫切想改变满目疮痍、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面貌。只有重工业,才能供给我国轻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以最新式的装备;只有重工业,才能供给我国农业以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器,并帮助我国五亿农民最终地脱离贫困状态。也只有在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提高我国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由此可见,重工业的建立和发展,是国家富强文明和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证。基于以上原因,重工业的发达自然被当作国家富强的标志和目标。

发展重工业,即发展冶金、动力、燃料、基本化学和机械制造业,然而,重工业建设周期长、大量的设备尤其是初期的关键设备需要进口、一次投入很大的特性恰恰与中国当时资本稀缺、出口少从而获取外汇能力小,资金少且分散的小农经济现实相违背。在资本极端短缺的条件下优先发展发达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重工业,导致优先发展部门中的重工业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缺乏自生能力。为了克服困难,实行低利率和汇率政策,压低重工业投资和进口成本,同时压低原材料和工资以减少重工业投入、保证较高的利润率和积累率,以及相应压低生活必需品价格以保证城市工人生活,就构成了中国为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选择的宏观政策环境。只有靠政府以扭曲各种要素产品的价格、利用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才能将这些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建立起来,这种计划经济的体制固然可以使中国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现代化的工业体系,但是,也必然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工人、农民缺乏积极性和经济发展绩效差。这种资源价格体系人为扭曲资源价格,具体表现为:

1.农业资源价格的扭曲

2.工业资源价格扭曲

在片面进行重工业化的政策指令下,一切的经济活动紧紧围绕着重工业的轴心转动。从价格体系上看,在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关系时,是依照“重、轻、农”的顺序。在工业内部的价格扭曲特征表现为部分能源、原材料价格偏低,而部分工业品价格偏高。即使在改革后,这种基本格局也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3.自然资源价格的扭曲

与当时的重工业化赶超战略相适应,生产资源价格扭曲十分严重。土地产权的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导致了土地资源以零价格参与生产经营活动,使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可以不计成本地使用非常稀缺的土地资源,导致产品价格核算的低估扭曲状态。

二、中国资源要素价格存在的问题

1.资源要素价格市场化程度不高,资源价格不能真实反映资源市场的供求关系和稀缺程度

2.资源价格的构成不合理,缺乏科学的资源价格定价方法

现代经济学认为,合理的资源价格应由3部分组成:资源采掘、开发以及运输中的各项成本也就是开发成本;资源开发和消耗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治理成本即环境成本;由于资源没能进行持续管理而损失的未来利益即使用成本。目前我国水价中就包括了供水成本、污水处理费用和水资源费3项。但石油、煤炭和其他由市场形成价格的矿产资源还没有遵循这一定价思路,价格只反映资源开发成本,没有包括开发而引起的环境成本,目前许多资源性产品生产过程中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没有体现在价格中,外部成本没有内部化,环境损失不能从资源性产品的销售中得到补偿,从而造成国内的资源要素价格很低。

3.资源性产品之间比价关系不合理,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4.资源性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没有国际市场定价话语权

随着我国经济的较快增长和对外开放程度加大,近年来我国对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由于我国资源市场发育不完善,石油等产品的现货、期货市场体系没有建立起来,资源性产品价格没有国际市场定价话语权,造成一旦国际市场价格变动,我国只有被动接受的局面。如我国石油进口逐年增加,每年新增消费量占世界新增消费量的30%以上,但由于国内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石油市场,没有自己的报价系统,国内石油价格只能被动地跟着国际市场走。而与此同时,到国外采购石油也没有与国际卖家谈判的筹码,加之国内没有足够的资金和专业人员进行石油的期货交易,导致我国虽然进口大量石油,在国际市场石油定价上却缺乏发言权。

5.与资源要素价格有关的理念相对落后

未树立资源要素无偿或低价使用会导致低效率、浪费、不公平的观念。单纯认为将资源要素无偿或低价交付使用,就可以降低国有企业的成本,有利于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或者单纯认为将资源要素无偿或低价交付外资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使用,就会有利于吸引外商或直接投资,对促进本地经济发展有利。未认识到投资者在无偿或低价获得资源要素后,因为没有成本,会对资源要素进行滥用。未认识到政府支配的资源要素是公共财产,将其无偿或低价交给企业使用,实际上是将部分公共财产转移给一部分人,这对其他人是不公平的。资源要素的低价格影响不能忽视,这不仅使资源浪费严重,高耗能行业和高能耗设备的改进替代缺乏经济利益的压力,企业生产经营缺乏降低能耗的动力,全民节能意识薄弱,事故频发,企业缺乏自我积累的能力,也难以吸引投资,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此外,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价格体系尚未形成,资源性产品特别是能源价格的政府监管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资源价格体系不完善,制约和延缓了资源价格改革的进程。

三、资源要素价格改革的总体思路

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资源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缓和资源瓶颈已经成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缓和瓶颈的有效途径就是实行资源要素价格改革,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构建节约型社会。积极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

1.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竞争

有竞争,资源要素价格才会真实反映其价值,才会促进资源使用的节约和有效率。有效竞争的出现需要市场上有数量足够、利益不同的市场竞争主体,如果资源要素市场上只有国有企业,有效竞争难以展开。对于国有资本占有绝对优势地位的资源要素领域,应给民间资本优先进入的权利,以鼓励竞争。

2.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化是市场经济发挥功能作用的基本条件。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原则,建立各种资源要素交易市场,使资源要素有可以交易的场所。资源要素的交易必须通过公开市场竞争、规范的程序进行。国家资源使用权的出售、转让,必须通过公开市场拍卖、竞标的方法进行,资源使用权最后应该由具备资格、出价最高者获得。同时,还要改善和加强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建立正常的市场进入、市场竞争和市场交易秩序,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建立起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

3.合理确定资源要素价格构成

资源的开发、利用,很多时候是以破坏资源本身、破坏其他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因此,资源要素价格构成不仅包括反映资源采掘、开发以及运输中的开发成本,而且要包括由于资源没能进行持续管理而损失的未来利益的使用成本,以及反映资源开发和消耗过程中对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环境成本。注意资源开发、使用的全部成本,使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应该使资源要素使用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形成完全成本价格。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基本途径是有针对性地建立一整套的环境税、费体系,各项环境税、费的征收标准,应以能源企业排污所缴税、费额大于其污染治理支出为标准。

需要说明的是,应鼓励和支持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这样可以减少石化能源的开采和消费,既节约了不可再生资源,又保护了环境。

4.发挥财税政策的杠杆效应

完善资源要素价格机制,促进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资源价格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税收应该也能够在完善资源价格机制中发挥实质的作用。但是,税收发挥调节作用的前提是需要一个比较完善的市场机制。所以促进资源利用、完善资源价格机制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两个步骤:一是推进资源要素价格市场化;二是发挥税收手段的调控作用。财税政策应从以下3方面配合资源价格改革:一是调整资源税政策;二是体现限制或鼓励政策;三是尽快出台燃油税,促进节约用油,体现使用多者多负担的原则。最后,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看,国家应该对农业、农民等弱势行业、对弱势群体要给予适当补贴,使他们的生活水平能保证与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前的水平有所提高。

能源节约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建筑能源审计;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作用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能源审计为建筑能效管理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建筑能源审计的目的是计量建筑物的能耗和能源费状况,检查建筑物的能源利用在技术上和在经济上是否合理,诊断主要耗能系统的性能状态,找出建筑的节能潜力,确定节能解决方案。

一、建筑能源审计释义

建筑能源审计是建筑能效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一种建筑节能的科学管理和服务的方法,其主要内容是对用能单位建筑能源使用的效率、消耗水平和能源利用的经济效果进行客观考察,对用能单位建筑能源利用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对建筑能源利用效率、消耗水平、能源经济和环境效果进行审计、监测、诊断和评价,从而发现建筑节能的潜力。通过建筑能源审计,有利于政府了解用能单位贯彻国家能源方针、政策、法令、标准情况与实施的效果;便于准确合理地分析评价本地区和用能单位的能源利用状况和水平,用以指导日常的节能管理,以实现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情况的监督管理,保证国家能源的合理配置使用,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持续地发展经济。

近年来,我国在全国各省市相继开展建筑能源审计工作,各省份相继出台了建筑能源审计的管理办法,对建筑能源审计进行规范化科学化操作。如浙江省从2008年下半年起,决定对各类型建筑的能耗实施能源审计,每年对能效高的典型建筑按类型各选取不少于3幢作为标杆建筑进行审计;每年对各类型建筑单位面积能耗排名前20%的建筑以及所有能源审计建筑进行公示。同时,每年在各类型建筑单位面积能耗排名前50%的建筑中选取高能耗建筑进行能耗诊断,开展节能改造示范。北京市政府规定,从2010年起,北京市公共机构和大型公共建筑应当安装能源消耗计量装置,实行能源审计制度。出台的新办法要求,将在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5000吨以上不满1万吨标准煤的用能单位中指定重点用能单位,这些单位每年3月底上报能源利用状况。经市有关部门审查后,对节能管理制度不健全、节能措施不落实、未完成年度节能考核目标、能源利用效率低的重点用能单位,责令实施能源审计,并限期整改。与此同时,其他省市也都在不断加大建筑能源审计工作。

二、建筑能源审计所解决的问题

建筑能源审计是对建筑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调查、监测、评价的过程。建筑能耗审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建筑基本信息、建筑能源结构及能源账单、建筑能源管理文件、能源技术文件(竣工图和计算书、能源设备信息、数量以及运行状况)、用能设备现场调查、建筑能耗指标分析和建筑节能建议评价。

通过建筑能源审计,可以得到建筑中暖通空调、照明、办公、电梯、热水等用能设备的能耗指标和用能比例。并通过对建筑各用能系统使用情况的调查,了解建筑用能水平,查找建筑用能不合理的地方,提出建筑能源审计报告,也可称为“能耗体检单”。

建筑能源审计的目的是指导节能改造和运行,建筑业主更希望得到的是《能耗体检单》。从《能耗体检单》上业主可以知道建筑哪些部分是能耗大户,哪些部分改造的效果最好,并配有对应的节能改造潜力经济分析。只有有了“能耗体检单”,才能让公共建筑业主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有选择地对建筑进行改造。

三、能源审计的计算方法简述

1、分项能耗的拆分方法

(1)分项能耗的计算

当建筑有分项计量,可采用分项计量的结果。当建筑内没有分项计量措施时,分项能耗的数据可采用变配电系统原理图及运行记录,设备运行记录,主要设备、主要支路的现场实测能耗,设备铭牌信息,建筑物典型年工作日、非工作日天数等信息统计得到。

(2)分项能耗计算的检验

分项能耗平衡检验,以能源账单的总能耗信息为依据,分项能耗和总能耗的偏离率不应超过15%。

2、其他方法

(1)在得到分项能耗的基础上,可采用软件模拟的方法对建筑物进行能耗模拟,并通过修改建筑围护结构性能参数优化其改造策略,深化能源审计工作。

(2)对部分分项能耗较高的分项进行专项审计。可采用现场检查、现场测试等方法,为建筑的节能改造提供依据。

通过以上的工作,可以得到建筑的能耗水平和重点分项能耗部位,并对其进行有的放矢的改造。下文通过两个案例说明建筑能源审计在建筑改造中的应用。

四、案例分析

1、南京某科研楼的建筑能源审计案例

该建筑为南京某研究院科研楼,建于1976年,建筑共六层,建筑面积5400m2,占地面积约900m2,框架结构,建筑体形系数为0.29。2008年对其改造。表1为该科研楼改造前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

表1科研楼改造前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通过对现场的能源审计结果如表2。

表2科研楼改造前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通过分析,改造内容如表3。

表3项目节能改造增量成本计算

改造后年单位面积节约用电量约22kwh,按照综合电费0.85元/m2计算,建筑每年度节约电量约12万度,年节约费用为10万元。按照项目节能增量成本69.5万计算,改造项目增量成本在7年内基本可以完成回收,经济效益明显。

2、某宾馆建筑能源审计案例

该五星级宾馆楼层数为22层,建筑面积29948.48m2。建筑主要用能类型是电、柴油、天然气(厨房)和水。

(1)审计结果

通过对饭店的审计发现,厨房和热水使用的能耗之和占总能耗近50%。因此审计后就将此信息反映与饭店方,并为其提供了改造建议。

(2)改造内容

①锅炉房蒸汽冷凝水回收改造:目前冷凝水无法回收,建议改造冷凝水回收系统。②改造厨房灶具:采用节能型燃气具。

(3)改造结果

改造工程简单,周期短,不影响饭店的正常营业。通过以上两个重点区域的改造,直接降低厨房和热水能耗40%~50%,可降低饭店总能耗的20%~25%。

结束语

通过建筑能源审计工作,对建筑进行整体改造,并将模拟、经济分析整合进能源审计报告中。通过前期的科学合理分析,为最终达到既定的节能目标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结果显示改造效果良好,达到了整体改造目的。建筑能源审计工作作为既有建筑节能监管体系中的一环,为既有建筑节能的推进提供了方法。进一步可加大二者的紧密联系,促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科学、高效、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能源节约市场分析篇7

1、中国商业建筑能耗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国商业建筑的面积日趋增大,据统计目前已经建成大约2000多幢高级宾馆和写字楼,800多家大型商场,设有中央空调系统的建筑面积约1.5亿平方米。根据商业建筑的能耗调查统计,设有空调系统的商业建筑每年的能源消耗费用接近150元/平方米,现有商业建筑的每年的能源消耗费用就高达225亿元人民币。商业建筑消耗的能源主要用于空调、照明、热水供应以及其它动力设备等方面。表1显示了上海地区各种商业建筑能源消耗的各成分比例。其中空调能耗是商业建筑的能耗的主要部分,占总能耗的50~60%。

表1:上海地区商业建筑能耗成分比例

空调照明卫生热水动力设备及其它饭店46.113.5319.4商场40.533.710.715.2写字楼49.733.32.717医院30.313.941.814

空调能耗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补偿维护结构传热的能耗占40~50%,新风处理能耗占30~40%,空气、水输送能耗占25~30%。图1显示了北京某著名商业建筑各设备(冷冻机、水泵、空调箱、照明、动力)电耗的积分图。该建筑的65%的电耗是空调系统。

图1各设备耗电量积分图

2、中国商业建筑节能潜力

通过对中国商业建筑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商业建筑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中国商业建筑的能耗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商业建筑能耗。例如清华同方人环工程公司在1998年对北京市的十家营业较好的大商场进行了全面的测试和统计,这些商场的全年运行能耗平均大约是188kwh/m2.a,而气候条件大致相当的日本的同类建筑的平均全年能耗大约是135kwh/m2.a,也就是说北京市的商场的能耗要比日本高出将近40%。

*同类型的的商业建筑之间的能耗也有较大差别。图2显示了北京十家大型百货商场每平方米耗电量,从图中可看出耗电量最高的商场比耗电量最低的商场能耗高出将近50%。此外写字楼和旅馆类建筑的情况也是这样的。图3中北京16家星级旅馆的1997年的能耗状况,能耗最大的旅馆能耗费是能耗最小的旅馆能耗费的将近3倍。

图2北京十家商场能耗图

图3北京16家旅馆能耗图

*通过对商业建筑的模拟分析发现,建筑的理想能耗与实际能耗有较大差别,主要是空调系统运行管理较差、缺乏空调自控系统、原有空调系统存在许多不合理设计等原因造成。通过对这些不合理成分的改造,能以较小的投入获得极大的节能效果。例如下图所示为北京某四星级饭店的水系统,从图中可看出,标准层加压泵后的阀后压力为1.12mpa,而加压泵前的阀前压力为1.15mpa,即经过加压泵后压力反而降低,主要原因是加压泵前后的阀门开度只有25%,这说明标准层加压泵是多余的,如果取消标准层加压泵,经估算每年可节电10%,约22万度电,节省运行费16.5万元。

*近年来已有不少的节能改造项目竣工,这些改造项目都显示出较大的经济效益,说明商业建筑有巨大的节能潜力。例如北京双安商场的空调风系统的改造,通过充分利用春秋季室外新风为商场内供冷,从而减少了一个月的冷机运行时间,据统计每年可节省能耗费30万元左右。改造所需的40万元的投资一年时间就可以回收。此外在亮马河大厦,通过节能改造,一年可以节约运行费用300多万,所需的投资不到一年的时间即可回收。

上述分析表明,中外对比、同类建筑的对比、理论计算和实际测试的对比、商业建筑成功的改造实例都充分说明中国的商业建筑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商业建筑节能改造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3、中国商业建筑节能的途径和技术手段

技术手段的推广和合理利用是商业建筑节能的关键。适合中国商业建筑的节能的方法并不是建造一两幢新的商业建筑来展示新技术,而是通过一些投资小见效快的技术手段对现有商业建筑的改造和提高运行管理水平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就是说商业建筑的节能关键不在于以后新建的商业建筑,而在于对已有商业建筑的节能改造,这是商业建筑节能的重点所在。表2显示了不同节能改造技术的经济效果,从表中可以看出,通过改善维护结构来节能的经济效益是最低的。

表2:不同节能改造技术的经济分析

改造投资改造收益投资回收年限提高运行管理水平1$10~20$1~2月更换风机、水泵1$0.8~1.0$1~1.2年增加自动控制系统1$0.3~0.5$2~3年系统形式的全面更新1$0.2~0.4$3~5年建筑材料更换1$0.1~0.05$5~10年

近年来,清华大学通过对数十幢商业建筑的调查和测试分析,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国商业建筑节能工作开展的成套技术-mate技术,并成功地在一些改造工程中得到了验证和完善。该技术是包括调研测试(measure)、全面分析(analyze)、跟踪实施(tackle)和节能评估(evaluate)在内的“mate建筑节能改造技术”。

4、商业建筑节能的市场机制和可持续发展

根据已有节能改造项目的统计,节能改造每平方米可获得20~30元的直接效益,所以如果商业建筑节能按照在北京建立示范工程、在中国主要大城市建立推广中心、全国范围推广三个阶段来发展的话,各阶段的的改造效益如下:

*第一阶段:改造面积:30万平方米;直接效益:600~900万元

*第二阶段:改造面积:400万平方米;直接效益:8000~12000万元

*第三阶段:改造面积:1.5亿平方米;直接效益:30~45亿元

三个阶段的直接经济效益如果按照0.8元/度电和40%的发电效率折算成一次能源,相当于可为国家节省250万吨标准煤,减少向环境排放562万吨Co2,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巨大的贡献。

节能改造的投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计量仪表及安装费用

安装计量仪表的目的主要是计量改造效果,让业主看到效益,有利于推动节能改造工作发展。根据已有改造工

程的统计,计量仪表的投资约为2.5元/平方米,所以一、二、三阶段的仪表投资分别为75万元、1000万元、3.8亿元。

*培训费用

*制定标准和政策费用

*宣传、传播费用

*建立节能改造中心和节能小分队费用

*节能改造工程投资

由于节能改造有较大的经济效益,改造工程投资可以在3年左右收回,所以改造工程投资可以说服业主承担或采用其它的融资方式。

商业建筑的节能具有很好的前景,大有可为。但是在其发展阶段,资金投入是一个主要的障碍。商业建筑的长远发展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简单来说就是要作到“分担投入、共享收益”。

能源节约市场分析篇8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经济;对策

中图分类号:tU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是和谐社会的关键步骤,其节约土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材料和环境保护,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用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也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

1发展绿色建筑的意义

1.1发展绿色建筑是建设领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社会经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高速增长时期,每年新建建筑面积约35亿平方米,城镇建设投资每年高达数万亿元,规模巨大。但是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耗用了大量土地,直接消耗的能源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用水约占城市用水的47%,使用钢材约占全国用钢量的30%,水泥约25%。面对我国建设事业飞速发展形势,怎样在我国城乡建设中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切实做到节约土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材料和环境保护,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发展绿色建筑是调整房地产业结构和改变建筑业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要求;是节约能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环节;是探索解决建设行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根本途径;是改造传统建筑业、建材业,实现建设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工作

1.2发展绿色建筑能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绿色建筑是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能够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是由其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其内容不仅包括建筑本体,也包括建筑内部以及建筑外部环境生态功能系统及建构社区安全、健康的稳定生态服务与维护功能系统。

1.2.1室外环境而言绿色建筑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色配嚣、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具有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

1.2.2室内环境。这些环境本质上决定着人们的舒适度,而通过绿色建筑,可以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因地制宜,从规划、设计、环境配置的建筑手法入手,通过各种绿色技术手段合理地提高建筑室内的舒适性,同时保障人的健康生活,给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质量。

2发展绿色建筑外部性分析

2.1外部性的内涵

所谓外部性指的是某一经济主体的活动对于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的一种未能由市场交易或价格体系反映出来的影响,从而导致资源配置不能达到最大效率,即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由于这种影响是某一经济主体在谋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对局外人产生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又是处于市场交易或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主要借助于市场手段。但如果市场机制作用缺少某些必要条件,如完全的对称信息、完全的市场竞争等,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将难以实现,市场机制也将“失灵”。由于产权、信息和交易费用等因素的制约及对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必然使生产者和消费者根据其自有成本和自有利益安排生产和消费,并不考虑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这种不对应的情形,就是外部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外部性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当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的行为对社会其他成员造成危害,而自己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去补偿该损害时,便产生了外部不经济。

2.2绿色建筑的外部性分析

绿色建筑在其生命周期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用户或企业对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或投资的行为,除了给个人带来一定的效用外,还减少了整个社会能源的使用,并减少了大气的污染,周围其他人因此获得一定环境收益,此外还带动了与节能相关的产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社会并不会因此而向采取节能行为的人支付报酬,由于时间效益等诸多效益,这时节能行为所带来的社会收益大于节能主体的个人收益。因此,用户或企业建筑节能的行为具有正的外部性。绿色建筑的生产者不能享有其全部社会效益,但是却承担了社会成本,生产绿色建筑因此就有了外部经济性,所以外部性是推行绿色建筑必须解决的问题。

而非绿色建筑没有把外部成本算在内,所以非绿色建筑的社会成本大于其内部成本,表现在非绿色建筑高耗能,还污染了环境,所以非绿色建筑具有外部不经济性。环境经济学认为,环境污染的经济根源是由于存在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也就是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产生的超越主体范围的影响,给后者带来了经济损失或额外费用,而这部分费用并非由行为主体承担,而是由他人或社会承担。在建筑领域也是如此。建筑业是能源和资源消耗大户,传统的建筑业生产模式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造成了许多无法挽回的污染。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建筑业的绿色进程必须加大力度。

2.3解决绿色建筑外部性的经济原理

只由生产者的内部成本与生产者的内部收益决定产量,无法保证全社会的收益最大,此时就出现了"市场失灵"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需要由政府出面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干预。按照传统的政策分类,政策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强制性政策,另一种是经济激励政策。强制性政策是通过各类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与强制执行来达到一定的目标。这种政策应用于绿色建筑的推广,目标明确,可以直接管制企业的行为,效果往往迅速而明显,但是这种强制性政策实现目标的手段不够灵活,而且强制性政策对每个生产者都强制性地实行同一个标准,而不考虑各个生产者之间的成本差异问题,如果某些生产者的执行成本过大的话,会对绿色建筑的推广产生反作用。

经济激励政策强调的是市场解决绿色建筑问题中的作用,这种政策鼓励通过市场信号来影响政策对象,以做出行为决策。这种政策相对于强制性政策的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它具有低成本。按照经济学原理,如果存在经济外部性问题,市场就不能保证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如果通过一定程度的政府干预,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绿色建筑的经济激励政策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来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3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对策

3.1注重建筑经济性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绿色建筑也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以前,大家多注意绿色建筑的先进性,很少考虑其经济性。绿色建筑要与经济相关联。目前,我国的信息化社会的指标太少,量化分析不够。我国在概念上并不落后,但在项目管理、技术实施上存在着太多的缺陷,项目实施时定性的因素过多,定量的因素太少。

3.2加强绿色智能自律

目前,绿色建筑市场竞争很激烈,市场混乱。无序竞争与恶性竞争造成了不良影响,低价中标使绿色建筑系统工程质量下降。国家应尽快制定应对措施制止这种混乱局面。给承包商留出一定合理的利润,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有效手段。绿色建筑能对各类建筑元元素的原始价格、运行消耗进行测算,把各专业专家、学生、使用者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共同利益。

3.3管理应细化

绿色建筑的建造管理由多方面因素决定。建设单位、建筑单位、系统集成商、物业管理公司等单位的工作质量都会影响绿色建筑的工程质量。理顺这些部门的关系,细分职责,使绿色建筑工程得到科学的管理。在建筑业面向“绿色建筑”转型时,我们建筑经济面临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在分析走向绿色的决策时,业主考虑的不仅仅是内部效果,而应该是建筑投资的总体回报,最好把它看作是一种预期净现值或者资产使用期的内部回报率,绿色建筑对投资者来说是一种经济责任,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总之:非绿色建筑物的外部不经济性导致建筑高耗能的现状得不到改善,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污染了环境,浪费了能源,因此需要充分运用财税政策将其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将社会成本内部化,同时对生产绿色建筑的生产者进行补贴,提高其生产的积极性,以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秀华,杨春虹,刘鹰岚.绿色建筑与建筑设计[J]建筑生态,2004,16:76-77.

[2]厉以宁等.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能源节约市场分析篇9

关键词:企业;企业家;交易成本

一、基于交易成本的企业分析

企业是投入转化为产出的经济组织,其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任何产品的获得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交易双方可以自由的讨价还价,交易可以进行无穷多从而最终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而现实中,交易是有成本的,其成本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寻找和发现交易另一方的成本

交易是一个交易主体和交易客体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系统。在社会分工条件下,由于交易双方各自拥有不同的交易物品,同时又有各自不同的需要,为了寻找自己所需要的物品的卖方和需要自己所拥有物品的买方,双方都需要花费成本去寻找关于对方的信息:交易的时间、地点、交易的数量、可接受的最高、最低价格等。

(二)发现交易物品相对价格的成本

在市场竞争条件下,由于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买者和卖者,尽管交易的物品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别,这种差别可能是产品本身的质量、性能所具有的,也可能是产品的外延性所导致的,如品牌、售后服务、运输费用等,但由于存在许多可以量化的劳动和可替代的商品,不完全相同的交易物品价格仍然存在着可比性。交易双方都会花费成本去发现相对价格进行比较,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三)签订契约的成本

在交易双方找到了交易对方、发现了相对价格,确定了各自可接受的交易底价以后,双方会展开激烈的讨价还价。由于价格所导致的利益对双方来说是此消彼长的过程,双方会不遗余力的来进行这一过程,如果可能,双方会在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价格上达成协议,从而实现交易。而如果双方未能签约则双方花费的成本会更大。

(四)执行和监督交易过程的成本

签约完成以后,并不意味着交易的完成。双方还必须花费成本去促使交易的最终完成,买方关心产品的实际质量和售后服务,卖方则着急货款的回收以及后续的交易可能。如果交易中断,双方为维护各自的权益可能要花费更多的成本。市场交易是一个无休止的有成本损耗的契约过程,把无数个签约、履约行为变成少数几个甚至一个行为过程,把交易过程内部化,便促成了企业的出现。

按科斯的理论,市场和企业都是配置资源的方式,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把一系列的交易过程内部化,节省了交易费用,以此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如图1所示的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因为在企业里,市场交易过程被取消,组合在企业内的各种生产要素,生产线上的原材料、半成品等不必彼此签订一系列的契约,而直接进入下一个生产环节,原来用于签订和执行这些市场合约的费用因此被节省了。不过企业却不是以一个非市场的合约替代了市场价格机制。按科斯的观点,企业内部的“命令”和“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无非是“一系列的契约”被“一个契约”代替了的结果。通过契约,生产要素为获得一定报酬,同意在一定限度内服从企业家的指挥。从这里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企业家的指挥和协调部分取代了市场交易,从而节约了交易成本,才使得企业有存在和发展的理由,或者,可以说是企业家这种资源的利用节省了交易成本。

二、企业家的理论分析

(一)企业家理论的回顾

什么是企业家?从马歇尔、奈特、熊彼德到卡森、舒伯斯特等都从不同的侧重角度给出了企业家的定义。著名经济学家舒伯斯特在《新世界词典中》对企业家下过这样的定义:企业家是一个经济冒险事业的组织者,特别是组织、拥有、管理并承担这一事业全部风险的人。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管理学教授约翰皮特在《变革力量》一书中认为,企业家是具有懂现代技术、懂现代管理、有国内外的经营经验、善于运用归纳思维和统计方法进行现实观察、分析和研究发展能力的人才。奈特从应对不确定性方面分析企业家。他认为,企业家就是为了应对那种不可预测的不确定性而存在的。现实的经济过程是由预见未来的行动构成的,所以摆脱不了不确定性。生产者在决定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的过程中就包含着不确定性。在企业中,不确定性正是由于企业家的职能而得以降低。1911年,熊彼德以创新的观点解释了企业家。他说:我们把新组合的出现称为企业,把职能是实现新组合的人们称为企业家。在他看来,企业家突出的职能就是创新,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来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缺乏了创新,企业家和企业都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二)企业家应具备的素质

从林林总总的企业理论的论述中,特别是从近期国内外著名企业所暴露出的问题中,不难发现,对企业家来讲至少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1、高尚的人格素质。“办企业就是办人”、“做事如同做人”。作为引领企业成长、发展的企业家而言,高尚的人文素质是第一位的:诚实的品质让人信赖,广泛的亲和力可以团结大多数,优秀的能力赢得下属的尊重和支持,这样可以提高企业内部效率;对企业外部来说,企业家高尚的素质和个人魅力可以提升企业形象。尽管具有高尚的人文素质不一定必然成为企业家,但如果一个企业家没有了正直,则足以要了你(不论你是企业的员工、还是企业产品的使用者)的命。

2、优秀的协调能力。按照科斯的理论,企业用科层组织的领导和控制取代了市场交易过程,从而节省了交易费用。而市场同样也是资源配置的方式,采用企业还是市场的配置方式,完全取决于交易成本的比较。因此,为保持企业对市场的成本优势,企业家必须具备优秀的协调能力,促使企业内部协调费用的节省。

3、突出的责任意识。企业是社会生产的基本细胞,企业不仅仅满足自身的利润目标,还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家的责任就是在发展企业的过程中,为社会创造更多低成本的产品和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同时要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任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在1998年出版的《新英国》一书中对企业家的作用作了高度评价。他说:“如果我们这个国家要去开拓,要想让别人羡慕我们今天而不是昨天的成就,我们就必须支持那些实干家、革新家、年轻的企业家,发挥长者的智慧和每个人的创造力。”很容易想象,一个不负责任的企业家能给这个社会带来什么。

4、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也就没有一个民族的发展。而创新,不论是产品的创新,工艺的创新还是制度的创新,都源自基层的企业。企业的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而企业家则通过制度和措施实现和促进了创新的形成,减少了创新的成本,通过实现要素的新组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维持和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家与交易成本的节省

企业家是企业存在的前提和生存发展的关键,离开了不同层次的企业家,也就不会有不同规模的企业。企业家与市场、企业的关系可以如图2、图3所示:

在图2中,a、B、C、D、e(为简化分析,仅列出有限的要素所有者,其实在市场中,存在着无数个所有者和无限次交易过程)表示要素所有者,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任何的产品都最终可以通过市场来获得,而交易是一个有成本耗费的过程,交易成本并不为零,通过市场来获得所有的产品是不划算的。

在图3中,要素所有者a通过集结相关的资源组成了企业,其他的所有者通过与a的一次交易过程就完成了交易活动,以有限次的交易过程取代了无限次的交易过程,节省了交易费用。一方面,企业家本身所代表的素质和形象,使要素所有者直接与企业家进行交易,这种交易可能是长期的,也可能是短期的,但其次数是有限的,即企业家的吸引力使无限次寻找、发现、签约、履约的过程被有限次所代替,正式的、规范的契约被非正式的、不规范的契约所代替。由于双方是重复博弈过程,双方都有充分的激励去履行和约,从而使其合约的效力得以保证。另一方面,企业家的协调能力是企业与外部供应商和销售商之间更容易进行沟通,信息流动更加迅速和顺畅,减少了契约双方的可能摩擦,维护和加强了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并且使这种合作关系更加稳定。另外是创新。企业家通过对内部资源、信息的调度与整合,使工序之间、环节之间更加便于合作,及时应对市场的要求和客户的变化,通过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向市场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由于企业不能适应和满足客户的要求,使客户重新寻找交易者从而开始新一轮交易过程(广义交易过程)。

四、促进企业家的成长,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有学者认为,“企业家是经济发展中一种特殊的人才资源,一个国家的发展有赖于一大批企业家。”我国加入wto以后本国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市场形势。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凭借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完善的管理,对庞大的中国市场虎视眈眈,也加剧了我国企业生存的难度。当前最缺的就是领导和驾驭企业的企业家资源。促进和培养我国的企业家资源,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培养塑造全社会的创新和冒险精神。“天才的成长需要天才的泥土”。企业家是创新的发动者和领导者,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是任何一个企业家所不可或缺的。全社会要逐步形成一种支持创新、鼓励创新、甘冒风险、不怕失败的文化氛围,促进具有企业家潜质的人的成长。这对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我国来说尤为重要。

第二,珍惜和促进中小民营企业的成长势头。民营中小企业主是企业家队伍的后备军和成长摇篮。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单单有各种优惠政策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健全法制,改进和规范执法行为,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舞台,是促进企业家成长的有效手段。

第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仍然占社会总量的相当比例,国有企业的领导者也是企业家队伍的重要来源。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靠制度创新,要在产权上下工夫,通过权责的分割和分担,改善国有企业领导者的激励约束;改进管理者的选拔和任用方式,促进具有企业家潜质的人员脱颖而出;加强监管,使国有企业平等的进行市场竞争,促进国有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向企业家队伍迈进。

参考文献:

1、Coase.R.H.theproblemofSocialCost[J].JournalofLawandeconomics,1960(3).

2、Coase.R.H.thenatureoftheFirm.economics[J].newSeries,1937(4).

3、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辛向阳.谁能当中国的企业家[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5、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傅殷才.制度经济学派[m].武汉出版社,1997.

能源节约市场分析篇10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一、新能源开发应用现状

(一)地下能利用

沈阳市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含水层厚度较大,导水能力强。地下水水质属于中型水,水质相对较好。地下水温变化较小,经多年多次测试,地下水温在9-15℃,绝大多数为12-14℃,且不受季节变化影响。而且目前地下水位呈缓慢上升趋势。截至2009年6月30日,全市累计已有地源热泵技术应用项目551项、应用面积已达到4019.18万平方米。

沈阳市现有供热面积1.58亿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供热面积为4000多万平方米,其余为民用建筑。沈阳市每年公建和住宅的竣工量都在1000万平方米以上。沈阳市通过推广再生水源热泵与集中供热联供项目,可以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多能互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节约运行成本,改善大气质量。这一项目的启动,使沈阳市同时拥有三种形式的地源热泵,即地下水源、土壤源和再生水源热泵热泵。从而在全市范围内,不同区域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使用不同形式的地源热泵。

(二)风能

通过收集整理沈阳地区7个常规气象台站49a风速资料以及沈阳北部地区10个加密测风站资料,分析沈阳地区风能时空演变规律与特点,风速与海拔高度、发电量的密切关系等。在总结十几年来康平、法库两县风力发电工作实践经验,结果表明:沈阳北部的康平、法库两县为沈阳市乃至辽宁省风能资源丰富区;区域内海拔130m以上的低山丘陵,经前期测风,轮毂高度年平均风速在6.0m/s以上,具有开发大型风电场的可行性;在开阔的丘陵山地,高度每增高10m,风速将增加0.3m/s。因此,在设计制作风机时应根据风电场所在地的海拔高度,适当加高机身并增大单机发电量,以期充分利用沈阳地区有限的风能资源。

2009年,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沈阳风能的业绩仍然持续增长,纳税额达1.4亿元人民币。沈阳工大、沈阳华创风能有限责任公司、沈阳远大集团及通用电气能源(沈阳)有限公司、沈阳瑞祥风能有限公司等1500kw/70m/77m风机先后研制和部分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但没有形成优势产业。

(三)太阳能

作为东北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沈阳市拥有众多的太阳能设备制造企业。沈阳市天佑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管清洗风干数控生产线、自动热管式真空管法兰口成型机床、简约型玻璃管内管清洗机等设备是太阳能光热行业的著名企业。爱发科中北真空(沈阳)有限公司生产各种真空炉,真空感应熔炼炉,真空烧结炉,真空钎焊炉,真空热处理炉,高压气淬炉,真空油气淬炉,连续真空炉等系列产品为太阳能非晶硅生产提供了各种关键设备。沈阳汉锋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拥有标准化空调、净化厂房,并设有工艺技术及过程设备装备研究所,非晶硅和cigs太阳能薄膜式光伏板生产线设备研发、装配车间,是一座研发和生产功能齐全的工厂可生产非晶硅及cigs薄膜电池。

目前,沈阳市太阳能利用主要是光热利用,在工厂、医院等公共建筑安装的太阳能集热板约80万平方米,普及率约5%。完成了一批新能源的应用示范,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路灯、交通信号灯等一批新能源的示范项目。沈阳工程学院科技园太阳能研发中心大厦100kw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进入安装调试阶段。

(四)生物质发电

沈阳市老虎冲垃圾填埋沼气发电项目规划规模为5mw,一期工程建设4×500kw沼气发电机组,投资2643万元。一期装机容量2兆瓦,年发电1300万千瓦时,目前已运行1兆瓦。按目前的装机容量,年发电可达1000多万千瓦时,能满足2.5万城市居民1年用电。该项目二期工程将在两年后建成,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2600多万千瓦时,可供5万城市居民1年用电。沈阳市老虎冲垃圾场每日接纳处理沈河、和平、浑南、东陵部分、苏家屯和桃仙副城等6个城区生活垃圾1700吨。项目利用上述生活垃圾所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计划动态投资近600万美元,年发电2600多万度,可供5万城市居民1年用电。

(五)依法推进节能降耗和新能源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沈阳市出台了《沈阳市节约能源条例》、《沈阳市建筑节能新型墙体材料应用管理办法》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增列节能篇暂行办法》等地方法规。以国家发改委节能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指导,制定了《沈阳市节约技术政策大纲》和《沈阳市推荐节能技术目录》,引导全社会开展节约降耗工作。为促进沈阳市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印发了《关于加快我市风电产业发展规范风电项目管理的若干意见》,并组织编制了《沈阳市风电产业发展规划》。为规范地源热泵系统建设及应用管理,了《沈阳市地源热泵系统建设应用管理办法》。为了确保燃气汽车的改装、加气站建设的顺利实施,了《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广使用燃气汽车的通告》。

二、沈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新能源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投资拉动效应;二是能源供给效应;三是技术进步效应。通过对沈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市场因素、政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由于受制于市场、成本、技术和政策激励等,沈阳新能源产业短期内仍无法担当起支撑经济增长的重任。

市场方面,新能源产业供给结构性有余而需求不足。长期以来,沈阳新能源产业发展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没有形成连续稳定的市场需求,新能源支持技术发展相对缓慢。除了风电和太阳能热水器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外,大多数新能源产业因开发利用成本高、资源分散、规模小,而缺乏竞争力。

成本方面,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及激励措施力度不够,激励角度存在偏差。支持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经济激励力度弱,相关政策之间缺乏协调,没有形成支持新能源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从其他国家的已有经验来看,对新能源产业发展进行政策激励方向主要集中于用户方面,旨在提高消费者对新能源产品的需求能力,这经过理论论证和实践印证都是最有效的激励方式。目前,沈阳新能源产业政策,各级政府通过补贴、投资等激励方式,对企业进行直接支持,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扩大其账面收益。但这不利于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积极性,也不利于继续拓展市场。

技术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新能源技术进步提出更高需求。科技投入不足,研究成果转化缓慢,新能源产业的研发偏重单项技术突破,而缺乏综合解决方案。新能源产业具体到实际应用,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总体而言,沈阳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体系薄弱,新能源资源评价、技术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等体系还不完善,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促进沈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对策措施

(一)发挥优势,慎选产业发展方向

发展新能源产业,要突出地方特色,发挥自然资源和技术比较优势,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慎重选择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方向,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充分考虑沈阳新能源资源赋存、基础、技术、人才储备等发展条件,合理选择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从而力争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起步期,抓住机会,乘势而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应主要集中在大容量风能发电技术与装备、煤高效改质技术及其应用、生物质能源规模化利用技术与装备、太阳能利用技术与装备、先进核能技术与装备。同时必须注意的是,对于新能源这样发展时间不长、技术和市场环境等还有待完善的新兴产业来说,理智的发展尤其重要。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要设置技术壁垒、环保标准等行业门槛,引导新能源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二)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

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10年,全球替代能源市场的产值将达到6250亿美元。发展新能源产业应当因地制宜。沈阳的优势之一就是发展新能源设备的制造业。为此,沈阳要增加研发投入,搞好软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在重大能源设备上有所突破。要在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的分工中,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如在风能产业链中,除了风电场运营与风机制造外,风机零部件制造同样蕴含机会。太阳能的产业链更加复杂,从金属硅到原生多晶硅的制造、硅片切割、光伏组件、光伏电池,到电池组应用,以及第二代薄膜电池的超白玻璃制造、镀膜等,整个产业可以容纳众多企业。

在产业布局方面,鼓励、引导重大新能源产业项目到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投资发展,并筹划建立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大力引进太阳能装备和风力发电项目入驻;在土地规划方面,土地指标将优先保障新能源产业发展;在专项资金方面,规划设立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对光伏光电、风电制造等重大新能源项目的技术改造、自主研发进行优先补助,安排适量财政资金用于重大项目的贷款贴息。

(三)加强政府引导,加大支持力度

在沈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初期,政府部门应当承担起政策引导的责任,理顺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相关的行业标准、治理监管、金融服务、技术平台、补贴扶持、市场培育、消费转型等各种关系,最大限度地支持其发展和规避商业机构的经营风险。政府应设立发展新能源专项资金,根据发展需要和省财力状况确定资金规模。同时,要运用税收政策对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予以支持,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对设备制造等给予适当的企业所得税优惠。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探索建立强制性的市场保障政策,如采取优惠的固定电价收购新能源发电量,实行新能源强制性市场配额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实行投资补贴和税收优惠、采取产品补贴和用户补助结合的扶持政策等,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市场拉动。市财政也要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新能源发展。

参考文献:

[1]2004年七大行业的发展趋势[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4,(03).

[2]中国清洁能源投资首超美国居世界第一[j].工具技术,2010,(04).

[3]闫晓梅.我国风电产业投融资战略选择[j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05).

[4]颜秀焕.厦门开发利用太阳能与风能的可行性分析[j].福建建筑,2004,(04).

[5]周凤起.中国风能发展的形势和挑战[j].新材料产业,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