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地质学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6:13

煤矿地质学基础知识篇1

关键词: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多年来,由于煤炭行业的特殊性,报考煤炭类专业考生逐年减少,加上江西省乡镇煤矿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起步,经过10余年的艰苦努力,煤矿数量和产量都得到长足发展,而乡镇煤矿的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并没有得到相应发展。地市、县、乡镇煤矿企业陆续改制,从国家、集体所有制煤矿企业转变为私有制煤矿企业,乡镇煤矿的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这是煤矿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的主要原因。开展对乡镇煤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加快培养服务于乡镇煤矿的专业技术人才迫在眉睫。文章以江西省为例,探讨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一、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分析

(一)数量与结构分析

据2006年底对全省736个乡镇煤矿的调查显示,矿长及安全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较低,许多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有的甚至是文盲,具有煤炭院校中专以上学历的只有20%。具体情况如下:

1、数量。截至2006年12月30日,江西省乡镇煤矿共有736个,乡镇煤矿主要管理人员(矿长、副矿长、技术负责人)共计2132人,按地市分布,其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学历层次如表2所示。

表2江西省乡镇煤矿主要管理人员

学历情况

3、年龄结构如表3所示。

表3江西省乡镇煤矿主要管理人员

年龄结构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总量较少,层次偏低。由于煤炭类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偏少,主要集中在几个煤炭集团公司和省属煤矿,其次是各级煤炭主管部门,在乡镇煤矿从事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严重不足。从学历层次看,煤炭中专以上学历只有20%,明显偏低。

2、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增长与乡镇煤矿的发展不相适应。近十多年来,煤炭院校没有毕业生分入乡镇煤矿工作,总量的增加也只是从其他渠道进入乡镇煤矿工作,然而,5年来江西省乡镇煤矿的产量和经济总量都在快速增长,更凸显出专业技术人才的紧缺。

3、知识更新慢,年龄结构老化。随着煤炭科学技术进步,新材料、新设备、新仪器陆续在煤矿强制使用,年龄偏大的技术人员明显感到吃力,许多技术人员凭的是老方法、老经验在组织生产和管理煤矿,知识更新慢,跟不上技术进步的步伐。

4、从年龄结构上看,40岁以上的技术人员占50%以上,老化严重,急需培养一大批年轻专业技术人才。

5、待遇低,稳定性差。由于大部分乡镇煤矿属于私有,技术人员只是打工,没有主人翁意识、没有发展前途、工作压力大、条件艰苦、任务重、工资低,加上职称评定受限制、两地分居、子女上学不便、居住条件差等原因,造成人员流动性大,稳定性差,人才流失严重。

(三)2010年乡镇煤矿对专业人员的需求情况分析

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工作方案》(赣府发[2005]18号)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提高煤矿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资格准入标准的通知》(安监总煤调[2007]5号)的文件精神,省煤炭主管部门提出到2010年,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煤炭院校中专以上学历必须达到每矿4人以上,江西省乡镇煤矿现有736个,如果每矿按平均4人计算,届时煤炭院校中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达到2944人以上。考虑到现有中专以上学历的429名技术人员中,到2010年因年龄达到55岁不得从事煤矿井下工作的还有约80人左右。

目前,江西省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的来源主要是江西省两所煤炭院校: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从2005年开始,乡镇煤矿选送到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的共有采煤、地质、煤矿机电3个专业,共864人,如果这些人员全部回到江西省乡镇煤矿工作,预计到2010年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缺口数应为:

缺额数=要求配备数量-已有数量-即将增加数量+到时将要退休数量=2944-429-864+80=1731人

考虑到煤矿数量的变化、人员流动等因素,到2010年江西省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缺口数应为1700人-1800人。另外,加上培养学习时间、回矿到担任职务的锻炼时间,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迫在眉睫。

二、乡镇煤矿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

(一)乡镇煤矿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江西省乡镇煤矿专业人才培养应该结合江西省煤层特点、开采技术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要求,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当前乡镇煤矿实际情况看。中等职业层次教育具有一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时间短,培养费用低,专业技术人员稳定性强,比较适应于乡镇煤矿使用。高等职业教育既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乡镇煤矿人才梯队建设,高职大专层次人才培养也是必要的。因此,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才的学历层次应以中专层次为主,兼顾高职大专。本科层次教育虽然学科体系、基础知识全面,理论基础较深厚,但对动手能力要求不高,存在学习时间长,培养费用高,人员稳定性差,动手能力弱,过高的理论基础得不到发辉的缺点,不应作为乡镇煤矿专业人才学历层次要求的重点。

(二)乡镇煤矿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和培养方式

煤炭专业人才队伍是煤炭工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按照煤矿主管部门的要求,乡镇煤矿专业人才培养迫在眉睫,必须立足现有省内煤炭院校加快培养。目前江西省煤炭类高校共有两所: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这两所院校都是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职业技术学院。其中,煤矿开采技术、煤矿地质与测量、煤矿机电等专业都是学院传统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大部分成为江西省煤炭系统技术骨干。

按国家招考政策,现有以下几种学历培养方式:

1、初中毕业起点读三年制中专或五年制高职大专;生源可以是社会考生,参加普通高考统招录取,也可以是煤矿优秀青年参加三校生(对口招生)考试通过煤炭定向录取。

2、高中毕业起点转录读一年制中专。

3、高中(中专)毕业起点读三年制高职大专。

4、举办成人教育,有高中毕业起点脱产或函授的方式。根据乡镇煤矿生源和年龄结构的状况,应作为江西省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

三、乡镇煤矿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专业设置――体现职业性和针对性

在专业设置上要处理好以下3个方面的关系:

1、树立市场意识,主动适应江西省煤炭产业结构的调整。江西省乡镇煤矿井型相对较小,技术含量低,技术人员必须一专多能,如对于煤炭洗选、煤炭营销,作为人才培养知识能力要求是需要的,但作为专业设置就不必考虑。

2、解决好专业口径的宽与窄问题,设置的专业口径应适当宽广一些,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乡镇煤矿的技术人员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知识,还要对煤矿相关专业了解和掌握,不仅要懂技术,还要会管理,因此专业口径必须宽广一些。

3、处理好专业调整和相对稳定的关系。一个专业的成长需要时间、人力、物力上的保证。专业建设不仅要满足现在的需要,还要考虑到未来的需要。

根据江西省乡镇煤矿地质条件、井型、煤矿单产和技术管理水平等实际,急需培养煤矿开采技术、地质与测量、煤矿机电技术3个专业人才。至于煤矿通风与安全专业,由于江西省乡镇煤矿井型小、煤层埋藏浅、通风网路简单,暂不急需。

(二)课程体系――以能力为本位

课程体系是指教学课程计划方案与课程标准(课程大纲)。课程体系体现了学校“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特色。课程体系强调的应该是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工作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例如,当煤矿巷道掘进遇到大断层时,就要运用到掘进与支护、地质与水文知识、巷道测量、安全管理等知识,在教学中就必须指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综合考虑过断层的措施。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用性的特点,基础课程应该把真正属于基础性的内容精选出来,专业课程要把与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充分考虑把那些最必需的知识教给学生,这样,既能保证传授最基础的内容、最新的技术知识,又能腾出一定的时间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动态性知识。例如,《地质测量》这门课,不但要会罗盘测量,经纬仪、水准仪测量,还要学会使用最新的电子仪器测量。

课程体系设计的具体方式有以下几种:

1、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职业教育培养人才应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与“实用型”的特点。课程体系设计要考虑具有较宽阔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要以技术运用能力为主线,设计若干模块的课程。

2、以能力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是通过对煤矿职业活动的分析,了解煤矿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等,以此作为课程的基础。“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分为公共课、理论课、技术(实务)课和技能训练课4类。

以上两种课程体系设计的方式,既能满足社会职业的需要,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既能满足煤矿职业发展的需要,有较强的适应性,又能满足劳动力市场需要,有较强的针对性。

(三)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职业技术课程的综合化。过去我们以学科知识为本,内容交叉重复多,应用性不强,缺乏职业教育特色。为改变这一状况,依据上述课程体系设计的方式,明确专业理论课为实训课教学服务,专业理论教学贯彻必需、够用为度,兼顾发展的原则,打破学科知识体系,实行专业课程的综合化改革。例如,《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矿山机电维护能力模块,应该将静力学、动力学、流体力学、液压传动等知识精简糅合在一起,掌握常用采掘机械的原理和简单维修,掌握基本电工知识,能对简单的矿山供电情况进行处理。

2、实践性教学。长期以来,职业院校比较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制度。理论教学在教室进行,实践教学在现场进行。将理论教学课堂设在实训场,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互融合,实现理论与实训教学一体化,有利于能力的培养,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毕业设计与生产实际问题相结合。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探究分析问题与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的选题应是生产的实际问题。必须紧紧结合乡镇煤矿实际,从实践出发,为乡镇煤矿解决实际问题。毕业设计选题,可以很小。例如,乡镇煤矿井下供电系统、乡镇煤矿瓦斯监测监控系统,乡镇煤矿通风阻力测定,乡镇煤矿落后采煤方法改造,巷道掘进支护方式改革等等,最多进行矿井采区(或盘区)改造设计。

毕业设计活动的组织形式应以小组为单位。3人-5人为一组,先到乡镇煤矿跟班实习,边学习边锻炼。学生彼此交流知识、经验,互相启发,结合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产生主动的求知欲和更多的探索愿望;同时,养成听取、容纳不同意见的习惯,和谐地与他人共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产学结合、定单式培养

产学结合是教育与行业、企业合作,实施职业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也是国际上职业教育的一条成功经验。学校与煤矿建立产学合作关系,按着乡镇煤矿的要求培养学生,满足需求。第一,设立校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煤矿企业的技术领导、专家作为委员对学校煤炭类专业教学进行指导,争取最大的支持与帮助。第二,双方合作加强煤矿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以培养学生熟练的动手能力为目标,与煤矿企业签定合作协议,明确学校和实训基地的权利与义务,以确保实训的顺利进行,满足煤炭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要求。产学结合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定岗实践,要达到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应乡镇煤矿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煤炭类职业院校适应市场需求和改革趋势而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共同制订培养方案、进行教学考核、提高学生素质、承担培养风险等是“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路径。煤炭类专业“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乡镇煤矿的意图,共同培养适合乡镇煤矿生产和管理要求的人才,其最大特点是专业设置与乡镇煤矿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乡镇煤矿的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乡镇煤矿用人标准相协调。“三个协调”有效地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对接,节约了煤矿的培养成本和时间,为煤矿企业储备和培养了大批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应用性人才,成为煤矿企业发展的人才基地。

“按需培养、企业录用”的“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于乡镇煤矿这一明确的教育目标、专一的教育内容、模块化的教学体系、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主动适应乡镇煤矿对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为乡镇煤矿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敏勤.由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J].教育研究,2002(3).

2、韩庆祥.素质教育的本质:“能力教育”[J].高等教室研究,2000(4).

3、张楚廷.素质:教育的沉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0(2).

4、姚允柱.基于创新教育的知识、能力、素质关系辨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

5、柳海民李伟言.析知识、能力、素质[n].中国教育报,2003-03-13.

6、滕玉梅.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与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3(3).

煤矿地质学基础知识篇2

传统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主要具备两大特点:

(1)知识结构全面。采矿工程专业被誉为煤矿企业“总工程师的摇篮”,国内绝大多数煤炭企业的总工程师毕业于本专业。作为煤炭企业生产技术和技术管理的总负责人,总工程师除了要具备本专业采、掘、支护方面的专门知识外,还需要掌握地质测量、机电运输、一通三防、开采沉陷、技术管理等专业知识。因此,必须设置相关的课程。

(2)实践能力突出。采矿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要求学生能够尽快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综合能力,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和科研工作;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方案设计、图纸操作、实验设计和实施、数据分析与总结等实践能力。

随着国际采矿技术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采矿工程面临的已经不仅仅只是开采问题,而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对矿产资源进行安全、环保、有序和高效的综合利用,因此,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由单一的煤矿开采转变为煤与伴生资源的共采,如煤与瓦斯共采、煤伴生油母页岩开采等,这体现了科学采矿和不可再生资源充分开发的理念。

(2)对采矿方法的安全高效要求更加突出,体现安全发展的理念。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先进装备的推广应用,高产高效采矿技术、高资源回收率采矿技术、高可靠性采矿装备和安全技术成为采矿工程专业培养人才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内容。

(3)掌握与环境友好的采矿技术,体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国际化采矿人才培养,响应我国“矿产资源开发走出去”的战略方针。因此,为适应采矿技术发展和煤炭行业所需人才培养的新变化,课程体系需要进行新的变革。

一、强化工学基础,拓宽知识视野

本专业新的课程体系中,课堂授课由原来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划分方式转变为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大类基础课、专业课(含核心课、限选课和选修课)。

通识教育课是大学的基础教育课程,包含数学、外语、计算机、固体力学基础等,是后续课程的基础,该类课程学时达到总课堂学时的43%。考虑到煤矿的开采涉及到工程力学领域,为了强化学生的学科基础和未来发展,在学科基础课中,重点加强了力学、工程制图能力培养,以夯实工科基础;除了保留基础的工程力学、材料力学和弹塑性力学基础等课程外,补充了岩土力学以增强力学领域的知识背景;保留了画法几何、工程制图课程,使学科基础课程达到总课堂学时的15%以上。考虑到煤矿开采全面型人才的培养,地质、测量知识必不可少,因此在大类基础课中开设了相应课程;同时,为适应采矿技术的机械化、机电一体化、数字化,必须强化机电知识的学习,在大类基础课中安排了矿山电工、矿山机械、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运输与提升等4门课程,使大类基础课时占到总课时的9%;通过上述课程的调整,使本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加全面扎实,并将人才培养进一步拓展到交通、港口、其他矿山和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此外,新的课程体系中补充了管理、资源与经济、环保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使人才培养适应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并为今后成为煤炭行业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保持专业特色,夯实业务基础

课程的设置应首先保障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即成为合格的采矿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中,确保了采掘工艺、矿压、通风与安全等课程及课时,保障了专业知识的全面深入,保持采、掘、支护、一通三防等采矿知识的全面性和特色。同时,为了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每门课程均组建了3人以上的课程教师团队,由具有博士学位的正教授担任主讲教师,配备教师担任实验指导任务和课程设计任务。

为了适应矿山设计的数字化,在工程制图课程的基础上,在专业限选课程中增加了采矿CaD的课程,并在毕业设计中专门安排了计算机图纸绘制和手工图纸绘制的内容,以确保学生既拥有手工制图能力,又具有数字化设计的基础和能力。

为培养学生适应科研工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工程数值模拟方法,增加了数值计算方法课程,培养学生利用FLaC、UDeC等通用软件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实践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通过课程实验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共同完成的。

在课程设置时专门加强了实验教学环节。在所有专业核心课程中,均配套建设了至少一周的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并配备了专门的指导教师(取代实验员);增加设计类、综合类实验环节,减少演示类实验学时,课堂教学配套的的演示类实验只有24学时(折合1.5学分,占总学分的1.6%),上机和其他操作类达到160学时(折合10学分,占总学分的5.1%)。为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并结合安全开采、与环境友好开采、可持续开采的特色要求,我系陆续建立了充填开采实验室、水患威胁煤层开采试验系统、煤与瓦斯共采实验平台等。

课外实践教学环节达到了43周,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其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达到22%。为此,我系与国有大型企业密切协作,先后建立了1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31个本科教学实习基地。在实习教学过程中,采用2~3人的小组制取代班级制,保障现场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和教学质量。

通过课内和课外的实践教学课程,使用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课时达到总课时的29%,有力地保障了实践能力培养。

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速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进程,采用多种手段,在正常教学秩序中融入研究型教学内容。其中,主要的研究型教学活动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科研试验训练。我系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并优先结合国家纵向科研课题展开。从2009年开始,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学生达到全体学生的80%,并正在扩展到所有学生。从2009年2011年,本科生结合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发表了学术论文22篇,其中ei检索9篇。从2011学年开始,我系教师科研试验活动向采矿工程专业所有本科学生开放,鼓励参与,并建立了奖励学分机制。

四、结语

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保持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教学的合理课时分配,建立了适应科学采矿人才培养的模式,本科生培养质量良好,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100%,保持全校领先地位。

随着现代采矿工业的飞速发展,各类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本文探讨了我校采矿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今后将继续遵循科学发展的原则,遵循科学采矿的原理,努力完成合格人才培养的任务。

煤矿地质学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瓦斯地质;安全工程;课程体系;优化

1瓦斯地质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煤炭和煤层气资源丰富,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煤矿瓦斯灾害严重,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较少。[1]煤层瓦斯是地质成因的,受地质条件的控制,为了解决煤矿瓦斯灾害和煤层气资源开发技术瓶颈,河南理工大学在上世纪60年代在全国率先开展瓦斯地质研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开创了瓦斯地质学科,首创了瓦斯地质理论,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瓦斯地质理论体系,为我国煤炭工业安全生产和煤层气开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瓦斯地质学科逐步完善的历程中,通过开设各种培训班,研究生班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教育等各种形式培养了大批瓦斯地质专门人才;如1985年经煤炭部教育司批准我校招收瓦斯地质研究生班,培养了一批瓦斯地质专家;1982年原煤炭工业部组织开展全国煤矿瓦斯地质编图工作和2009年国家能源局组织开展新一轮全国煤矿瓦斯地质编图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培训班,对工程技术人员普及了瓦斯地质专业知识;研究生学位教育方面,招收少量的瓦斯地质理论与应用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了较高层次的瓦斯地质人才;但在本科层次瓦斯地质人才培养方面,基本属于空白。河南理工大学为了满足煤矿安全生产实际需要,使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具备瓦斯地质基本知识,在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入了瓦斯地质学课程。尽管如此,很长一段时间瓦斯地质专门人才培养仍主要停留在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层次上。这样的培养层次,一是瓦斯地质方面的人才不能满足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需要,二是由于缺失本科阶段瓦斯地质知识结构、基本理论的系统学习,使得博士、硕士研究生层次瓦斯地质方向人才培养困难和生源不足。因此,进行本科层次瓦斯地质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为了满足我国煤矿急需培养大量的瓦斯地质人才的实际和我校瓦斯地质学科的未来发展,河南理工大学从2011级开始在安全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瓦斯地质方向本科班,进行本科层次瓦斯地质人才培养,目前已毕业两届。

2瓦斯地质方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意义

课程体系是一所院校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进行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课程安排。安排合理的课程内容既能反映出学科的主要知识,又要符合知识发展的规律、时代的要求与前沿;合理安排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调整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促使各门课程之间衔接有序,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以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因此,课程体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其所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素质。[2]合理的课程体系能培养出素质全面的人才,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3-5]瓦斯地质学科是河南理工大学的旗帜和标杆,进行瓦斯地质人才培养,加强瓦斯地质专业的建设对保持瓦斯地质学科领先地位和发展后劲意义重大。为了瓦斯地质学科人才培养和未来发展,2011年,河南理工大学在本科层次上依托安全工程专业专门新开设了瓦斯地质方向,为瓦斯地质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的途径。该方向开设初期,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主要基于国内煤炭行业安全生产和煤层气勘探开发需求以及参考安全、地质、采矿等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设置。瓦斯地质方向经过6年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实施,以及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后的反馈信息和相关高校的调研发现,本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专业课程特色不鲜明、部分课程开设顺序衔接不合理、部分课程课时分配不合理、部分课程出现内容重复等突出问题,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优化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建设合理的安全工程专业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对培养瓦斯地质专门人才,继续保持河南理工大学在瓦斯地质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3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优化思路、目标

以“素质是前提、能力是关键、知识是载体”的新型人才观为指导,按照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创新性、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和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瓦斯地质学科特色,采用走访、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用人单位对瓦斯地质方向人才要求,探讨瓦斯地质专门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素质和能力,从教育学、人才学和瓦斯地质发展的角度系统分析瓦斯地质专门人才的基本特征,建立瓦斯地质专门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相对应的该专业方向知识体系框架;以该专业方向知识体系框架为基础,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与瓦斯地质相关专业(主要包括采矿、地质、安全)有关专家、学者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会议交流、讨论,确定专业特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以及相对应的工程实践内容、教学实验内容等,并与现场积极联系,建立瓦斯地质工程实习基地;以理论课程和实习内容、实验内容为主题,根据课程内容、难易程度、与瓦斯地质的相关度,讨论分析各门课程的衔接关系和课程教授的主要内容,确定各课程的开设时间、开设学时等。最终构建瓦斯地质方向的课程体系,优化瓦斯地质方向培养方案,实现如下培养目标:(1)掌握安全科学、安全工程及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矿井开采、岩石力学、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煤地质学、瓦斯地质学、矿井瓦斯抽采、煤层气勘探开发、地质勘探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2)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创新性、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适应国内外能源矿山、煤层气、页岩气发展需求,具备到能源矿山、煤层气和页岩气等相关单位进行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地面勘探开发,煤矿瓦斯地质、瓦斯抽采、瓦斯灾害防治等各类设计、施工及安全管理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同时具备从事其他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监察以及教育培训等工作。(3)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目标的良好匹配,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整体优化的要求,提升新形势下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优化设置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优势,设立了瓦斯地质等4个专业方向。按照课程体系建设优化思路和目标,以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整体要求和瓦斯地质方向的优势、特色,构建了以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公共课程模块、方向专业课程模块(包括方向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践环节课程模块为框架的瓦斯地质方向合理的课程体系(图1),优化了课程之间内在逻辑性,减少了课程间的重复与脱漏。该方向课程体系总学分194,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总学分98.5,公共专业课程模块总学分26.5,方向专业课程模块总学分38(见表1),实践环节课程模块总学分31(不含课内实验)。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是传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通用性和长效性作用的课程。[5]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下设的4个方向设置相同的通识课程,总学分98.5,包括思想政治类、军训体育类、外语类、计算机类、数学类、理化类等[6],以必修课为主。公共专业课程模块:是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所设立4个专业方向都要求开设的专业课程模块,是使学生掌握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及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备的课程,同时体现安全工程专业特色。共设置11门课程,课时256,学分26.5,全为必修课程。方向专业课程模块:包括方向专业基础课程和方向专业课程。方向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掌握该方向专业知识、学习专业科学技术、发展个人能力的坚实基础,是提高学生最基本的职业素养的一类课程,该类课程对于后续方向专业课程的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课程的设置的好坏,对学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影响较大,由必修和选修两类组成,总学分15学分,其中必修课4门,学时144,学分9,选修课6门,学时192,学分12,限选6学分;方向专业课程是与专业基础课有直接联系的,是学生适应未来从事的职业、工作环境所必须学习的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类组成,总学分23,其中必修课程3门,学时128,学分8,选修课11门,学时336,学分21,限选15学分。方向专业课程模块的课程设置来看,方向专业基础课以必修课程为主,目的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方向专业课程增加了较多的选修课程,目的是为了能适应未来需求和多元的工作环境(见表1)。实践环节课程模块:实践教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是高校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6]通过实践教学,可促进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提高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工程设计、科学研究等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7]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中,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军训、工程基础实训与实践、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课程外,结合本专业方向特点,特别增设了地质基础实习、煤矿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生产实习,并建立了登封地质实习、鹤壁生产实习等实践实习基地;并针对本方向专业特色,开设了瓦斯地质、矿井瓦斯防治技术和矿井通风与除尘等特色课程的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对专业方向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另外,结合现场实际和科研项目,对课程实验内容进行了设计优化,减少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结合现场实际的综合性、设计性和科研型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在毕业设计内容的选择上,要求结合煤矿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选题,使学生的毕业设计与生产实际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学分为31个,学时为33周,贯穿于大学四年的每个学期。

5结束语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应以现代大学理念和新型人才观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同时坚持专业特色,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补充、完善,培养高素质瓦斯地质专门人才,为煤矿减灾抗灾、煤层气规模性开发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子敏.瓦斯地质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2]陈立乾,高亮.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关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2(2上):270-272.

[3]颜海波.以目标为导向的本科课程体系优化的理论依据探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高教研究),2011(2):51-53.

[4]牛永红,武文斐,金光,等.建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10(5):47-48.

[5]刘宏,吕保和.21世纪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5):42-45.

[6]张小东.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2(1):96-99.

煤矿地质学基础知识篇4

关键词:矿物加工;金属矿;选矿;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张志军(1984-),男,河北邯郸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讲师;黄根(1986-),男,湖南湘潭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讲师。(北京10008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076-02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极端落后,百废待兴。1949年全国原煤产量仅为3243万吨。为此,20世纪5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开设了一批地质和矿业院校,目前已发展成为地质、矿业、冶金、资源等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矿业类高校中,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设立的本科专业之一。[1,2]原地质矿产部(现国土资源部)或原煤炭部所属的高校开设了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前身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是煤炭部所属高校,现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上世纪80年代末,新材料、生物、信息技术和经济金融等行业呈较快势头发展,直接影响到矿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本世纪初,国内外对环境保护、节约高效以及资源利用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包括矿物加工在内的煤炭地矿行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高潮。[3]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持续减缓,煤炭行业的需求与发展势头减弱,矿物加工专业人才在煤炭行业内趋于饱和,毕业生的刚性需求降低已成为不争事实,而传统单一的以煤炭为加工对象的矿物加工人才培养模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发展。因此,在保留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以下简称“我校”)矿物加工专业煤炭特色的基础上,探索培养具备更强综合素质的矿物加工专业人才模式,以适应当前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拓展矿物加工人才专业能力的广度和深度,已成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简介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属于煤炭类高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也是以煤炭洗选加工为主,该专业设有博士点、硕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该专业于2002年、2007年两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被北京市教委批准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998年被遴选为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矿物加工工程学科也是我校“211工程”、“985优秀学科创新平台”及“111引智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矿物加工工程系在煤炭洗选加工、水煤浆制备技术、非金属矿物材料加工、洁净能源技术、新能源(氢能源等)、新型炭材料等研究领域形成了矿业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多项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居领先水平。但是,该专业对金属矿选矿领域的研究和教学较为缺失。

二、矿物加工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计划经济时代,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按计划招生、国家分配毕业生就业,基本不存在就业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招生及毕业生就业分配市场化,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学生来源和分配去向也市场化。自1999年高校扩大招生以来,矿物加工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优势不再突出,高校的学科专业竞争日趋激烈。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持续减缓,煤炭供求关系发生转变,“买方市场”特征显现,煤炭产业面临较大压力。从发展趋势来看,“稳增长”政策效应的逐渐显现以及企业以销定产范围的扩大,将有利于缓解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煤炭生产、消费将平缓增长,市场供需将趋向平衡。到“十二五”末,西部煤炭产量增量占65%,东西部的煤炭产量增量约占35%。同时,大型煤炭企业向国际化发展,国内煤炭企业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资金和技术将向拥有多极产业链和技术优势的企业聚集。因此,企业对于具备多项专业技能的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如对粉煤灰脱碳、粉煤灰提取硅铝、炼钢产业等,走多极支撑的行业发展路线。

煤炭行业的发展形势及矿物加工专业人才的逐渐饱和,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面对“局限于煤炭洗选行业找工作”的形势显得无所适从。因此,必须从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如增设非金属、金属矿选矿方向,开设金属矿选矿课程,讲授化学选矿相关的专业知识,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扩大毕业生的就业面。使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毕业生可在矿物(金属、非金属矿、煤炭)分选加工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内从事生产设计科学研究与开发及技术改造与管理工作,具备综合性技术的人才投入到西部开发中,才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三、矿物加工专业开设金属矿选矿课程的建议

目前,我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主要有物理选矿、界面分选技术、固液分离技术、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和选煤厂设计等;专业选修课程主要有矿物加工机械设计基础、矿物加工数学模型、煤炭的洁净利用、计算机在矿物加工中的应用、选煤厂技术管理、选矿厂测试与控制等;还开设有工程力学、工程制图、无机化学、化工流体力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电工电子学、有机化学等学科基础课。显然,这些课程都是围绕煤炭洗选为中心,学生学习完这些课程后,对金属矿选矿领域还很陌生,尚不能直接从事金属矿选矿的相关工作,因为,铁矿、铜矿、铅锌矿等金属矿的分选工艺和设备与煤炭的分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4,5]

1.开设课程的完善与多样化建设

进入新世纪后,矿物加工技术发展迅速,新的选矿工艺和设备大量应用于工业生产中,[3]为了使专业课程更为合理,以适应新世纪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建议对目前的传统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对一些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面,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最新的矿物加工技术。如,增加讲授金属矿选矿相关的矿物加工技术,如湿法冶金技术,原位浸出技术等;增加磁选等物理选矿课程的课时量,并增设破碎与磨矿、矿石学基础、工艺矿物学、矿石可选性研究、金属矿选矿、有色金属、烧结团球学、非金属矿加工、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等专业选修课课程。另外,根据课程设置调整,教材的建设也应与专业的特色相结合。

2.加强课堂讲授和科研训练环节的创新能力培养

课堂讲授环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对比金属矿选矿与煤炭洗选加工的异同,积极将国内外金属矿选矿的新工艺、新设备等先进的技术成果引入到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努力建立有特色的学习考核机制。在课程考核中尽量体现金属矿选矿的特色,如试卷考核内容上突出煤炭洗选与金属矿选矿的理论、工艺、设备的异同。另外将对学生的个体考核和团队考核相结合,注重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的培养和科学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建立开放的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基地平台,增设金属矿相关的科研训练项目。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抓住“985优势平台”和“211工程”建设的良机,建立创新、开放的金属矿选矿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实验基地,提高仪器设备的现代化水平和利用率,共享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基地的软硬件资源。本科生通过在试验基地的不断实践和探索,才能将理论知识消化吸收,才能有创新的思维和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至关重要。[6]通过开设金属矿矿物加工相关的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增设相关专题试验,建设实验室系统、半工业型实验系统在内的金属矿选矿的实验平台,提高本科生对金属矿选矿的科研实战能力,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生通过毕业设计将四年来所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是综合训练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意识的过程,是矿物加工本科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高校人才培养和本科教学的质量直接由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体现。因此,在此环节,可增加金属矿选矿相关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意见及今后的就业方向自愿选题。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指导教师注重考察学生金属矿选矿相关的工程研发能力。另一方面,穿插在学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期间,可邀请研究院所的选矿厂设计工程师、金属矿选矿专家等给学生做4~5次专题报告及研讨会,通过吸收借鉴科研及设计工程师及选矿专家的工程设计理念,进一步激发本科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

3.增加金属矿选矿实习基地,完善实习基地的多样化建设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以实践为基础,并且与生产密切结合。[7]在传统的以选煤厂为主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基地基础上,[8]相应的对实习基地的建设做相应的灵活调整,配合金属矿选矿课程的教学调整。增加金属矿选矿厂作为本科生的实习基地,如铁矿选矿厂基地,黄金选矿厂,镍矿选矿厂,铜、铅、锌、银等选矿厂的实习基地,保证实习基地的长期稳定与灵活调整,完善实习基地的多样化建设。根据学生意愿选择选煤厂或选矿厂,使得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拓宽知识面,扩展就业方向。

四、结束语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是一个传统的优势专业,为了跟上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和方向,培养具有较强创新实践能力的综合型矿物加工专业人才,应该在保留我校现有煤炭特色教学的基础上,增设一些金属矿选矿课程,适当调整现有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拓宽学生专业素质的宽度和深度,扩展学生的就业面。

参考文献:

[1]陶秀祥,陈增强,谢广元.矿物加工工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煤炭高等教育,2002,(1):68-70.

[2]肖宝清.“矿物加工”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冶金教育,2001,(6):39-40.

[3]杨炳飞,王吉中.新形势下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大众科技,2012,14(8):224-226.

[4]牛福生,张锦瑞,李凤久.河北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发展趋势[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128-130.

[5]邱冠周,黄圣生,胡岳华,等.矿物加工工程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5):22-25.

[6]陶有俊,赵跃民,谢广元.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11,29(1):118-120.

煤矿地质学基础知识篇5

一、煤矿地质测量的内容

近几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使得城市化进程得到不断的加快,煤炭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能源其需求量得到不断的增加,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必然就需要提高煤炭资源的质量与数量,在一般情况下是需要不断提高煤炭地质测量与煤炭开采的管理工作,这在整体的发展中显得格外的重要。主要是由于若是盲目的进行开采,是非常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出现,严重的情况会威胁到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为了能够保证煤矿开采的科学性与安全性,是需要不断的发挥地质检测工作的功能与作用。

煤矿地质在测量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是分为多种的方式。首先,是需要对于煤矿区中的地质自资料进行全面的获取,在进行煤矿地质测量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是由专业的测量人员运用现代化的工具与技术手段来进行测量煤矿地下的地质情况的,通过对于数据的整合与分析等来准确的描述煤炭测量区的整体情况。其次,是需要对煤矿的地质进行数据的测量,为煤矿生产运行提供科学的指导,煤矿开采是一种比较危险的工作,煤矿地下开采的环境是比较恶劣,若是通过煤矿的测量是可以比较详细就了解煤矿地质的情况,这样就可以为企业开采煤矿提供一定合理的建议,同时也是比较有利于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二、煤矿地质检测在煤矿生产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保证煤矿安全的资料准确

煤矿开采的选址对于后期工作的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说矿井在施工之前,是需要对于周围的地质环境与特貌进行一定的了解与分析的,一般情况下是需要避免周围的复杂的地质,通过数据形式来为相关的设计人员提供一定重要性的数据支持,这样才会保证数据施工设计的科学合理性。煤矿在开采之前,相关的工作人员是需要进行相关的测量工作的,及时的了解煤矿资源的分布情况等。由于煤矿生产煤矿企业的整体结构与类型都是有着不同的,在开采之前就应该要相关的地质环境与构造特点等进行一定的掌握,制定相关的图纸资料,为相关的工作人员的开采提供准确的测量图纸,这样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可以提高煤矿的开采效率,有效的避免相关的安全事故的出现。

(二)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

煤矿的地质厚度与开采程度上规模都是不同的,若是测量水平比较低下的话,那么在一定的程度上煤矿的安全生产的。第一,煤矿矿井在开采过程中,相?p的工作人员是可以测量地质来获取相关的资料,这样就可以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准确的信息,第二,煤矿矿井在进行回采工作面设计的时候,是需要通过基础地质测量来对地质结构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煤矿的地质来构造相关的移动位置与倾向等,矿井在回采中,是需要通过相关分析煤矿工作的地质变化情况,有效的预防回采工作会出现的问题,科学的判断出来进行建构地质走向,利用陷阱的地质的测量技术实时检测情况来分析煤层的整体的厚度。最后,通过测量地质来分析煤层的刷区域,煤层的变质程度等。这样就会得出不同区域内煤炭厚度,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可以确定煤矿的开采区,保障煤矿的安全性。企业是分析煤矿采区的积水等问题,并且采取科学有效措施,这样才能够在最大限度降低煤炭的安全生产。

(三)可以准确的判断出煤矿的地质结构

地质测量在运用过程中,其中有一种就是建立在水文条件基础上的文件,是需要对于水文进行全面性的分析。通过钻探等方式对煤矿中的地质构造的安全性进行分析与研究,及时的排除隐患。另外,还是需要针对煤层的变质程度等进行一定的测量,这样从某种角度上是可以保证数据在策略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三、煤矿地质测量的对策研究

(一)提高对地质检测工作人员的培训

由于地质检测工作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因此也就要求相关的地质检测工作人员应该要具备比较强的地质检测工作的技能。为了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地质检测图案段,是需要对现有的知识进行更新,向相关的工作人员不断的传授新的知识。煤矿企业是需要定期的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让工作人员可以不断的丰富知识,提高地质检测工作的技能。比如说培养策略人员对地质测量基础信息的查找与管理等方面的意识的培养。在煤矿地质测量过程中,工作人员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他们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可以提高煤矿地质测量的准确性,进而提高煤矿开采的质量与安全性。

(二)地质测量管理需加强

为了可以保证煤矿地质测量数据的整体准确性,是需要加强地质测量的管理。企业是需要严格的按照煤矿的地质测量标准来进行测量,准确的衡量矿区水文与地质等环境,结合煤矿安全生产的要求,采取有效合理的管理措施。为了,充分的发挥煤矿地质测量的重要作用,应该要妥善的保管地质测量的数据,对各种数据进行整合,对于一些不准确的数据要及时的删除,适当的调整施工的作业,降低煤炭事故发生的频率。

(三)做好地质策略的准备工作

首先,在对地质工作进行测量的时候,相关的工作人员是需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查找相关的书籍,编制合理的测量方案,绘制地质结构平面图等,这样是可以给矿区的工作提供有力的基础。最后,相关的工作人员还是可以编制相关的设计手册,对测量的每一步骤与方法都提供完整性的阐述,最终保证地质测量工作是可以顺利的进行。

(四)提高煤矿开采信息化水平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不仅可以使得我国的各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朝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还可以提高各个行业发展的效率。在煤矿测量中不断地推广科学技术,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由于煤矿测量工作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动态性,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就使得煤矿地质测量工作过程中会有着一定的变化。在传统人工对于煤矿地质测量的方法已经完全不能够适应当时煤矿的测量。因此,在当时的煤矿行业发展中是需要采用科学技术的测量,使得煤矿地质测量可以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才能够提高煤矿地质测量工作的准确性与信息化,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平。

煤矿地质学基础知识篇6

关键词卓越计划煤矿安全采矿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煤炭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因其生产过程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和职业危害,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能力,才能保障煤炭生产的安全和高效。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是主要为煤矿及相关部门培养的人才,煤矿安全课程是其必修的课程,该课程注重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安全本领、安全素质和意识的培养,不但能使他们快速的进入职业角色,更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人才保障,是提高煤矿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水平的根本途径。

1煤矿安全课程发展沿革

内蒙古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以金属矿开采为主,以煤矿开采为辅,2006年增设“矿山安全”选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了金属矿开采和地下采煤两个方面的安全技术,因两者在诸多方面不尽相同,所以学生学习矿山安全课程时易于概念混淆,且难以理解,不利于学习与掌握。2012年,为突出我校采矿工程的地下采煤特色方向,将“矿山安全”课程改名为“煤矿安全”课程,且为地下采煤方向的必修课程。

2煤矿安全课程的教与学现状

2.1行业发展态势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

经历了生产实习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对煤矿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各生产环节都有了相对较为清晰的认识。大部分学生并不热爱矿山,只是为了能就业而选择采矿专业,加之行业现状令人堪忧,学生几乎没有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动力。部分学生几乎不来上课,迟到、早退现象更是普遍,上课的学生多数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虽学校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师课堂约束,但效果不佳。

2.2教学内容庞杂加剧学生厌学情绪

煤矿安全课程以《煤矿地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井巷工程》、《采掘机械》和《采矿学》等课程学习为基础,同时与《煤矿安全规程》、《矿山法律法规》、《矿井通风》和《现代矿山企业管理》等课程相衔接,课程涉及面广,专业术语、概念、理论的工程实践性非常强,多数知识要结合实验或现场才能理解。一般的课堂讲授很难把现场实际宏观的表达清楚,加之井下实践时间短,室内实验条件不成熟,多数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知识。教材的理论和实践性太强,学生自学受挫,导致厌学情绪激增,上课流于形式,只为应付老师而上课。

2.3煤矿安全课程教材现状解析

根据行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以及毕业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反馈,在现有“煤矿安全”方面的教材中,仍然没有一个相对比较系统的、实用性强的专业教材。教材中多数仍沿用旧的规范和规程,同时,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有些技术与措施、设备仪器都已不使用或淘汰,这就造成学生所学无用,学生不定教材,上课也没有教材,不利于正常有效地“教与学”。

3煤矿安全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3.1课程的作用

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矿井瓦斯、顶板、矿尘、矿井火灾、矿井水灾等防治技术及矿井灾害处理能力,兼具现场的自救与互救和煤矿安全管理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与实训达到能针对矿井瓦斯、顶板、矿尘、水、火等灾害选择使用各种安全检测仪器仪表与设备,制订相应的矿井灾害事故应急预案和能及时进行正确的灾变处置,同时编写事故分析报告。

3.2课程的设计理念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产业特色和行业发展需求,我校着手煤矿开采方向的专业建设,经多方调研并结合我校专业师资配置,将采矿工程专业分金属矿开采方向(包括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和地下采煤方向,重点突出地下采煤方向,在地下采煤方向设煤矿安全必修课程。为体现地下采煤方向的煤矿安全课程特点,删去“矿山安全”课程中金属矿山开采安全技术知识的内容,本着求精务专的理念来梳理煤矿安全课程的构架与内容,以期达到精益求精的知识体系。

3.3课程设计思路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通过改革和完善我国高等工科教育来培养拥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按照“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目标,基于我校采矿工程专业现有师资与实验平台,将煤矿安全课程划分为三大教学模块,即理论教学模块、室内实验教学模块和现场实践教学模块,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1)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行业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学习同类院校人才培养理念,与相关知名专家学者探讨教学方法和经验,将煤矿安全课程知识体系按照教学单元划分为瓦斯防治、顶板灾害防治、防尘、防火、防水、自救与互救和煤矿安全管理等7个篇章及下属32小节,每个小节讲授专项任务。例如:瓦斯防治可划分为瓦斯的生成与赋存、瓦斯涌出规律、瓦斯突出的防治技术、瓦斯爆炸防治技术、瓦斯抽放技术5小节。

(2)为加强学生的认知和操作能力,除观看采矿教学模型外,购置三维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独立完成单项操作,然后进行单项实验的互换,要求每个学生都可熟练完成设备操作。对于一些大型复杂设备,可聘请校外专家或现场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技术指导和讲解其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若校内实验设施不完善,可到内蒙古煤炭安全培训中心进行实操练习。

(3)通过校企合作与实习基地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到井下实际考察与观摩,有条件时可进行跟班作业,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促进学以致用的学习宗旨。例如:在现场技术员的指导下,学生可进行井巷瓦斯含量检测、顶板离层的观测等内容。

4结语

煤矿安全是关乎煤矿企业正常生产的经济命脉,煤矿安全人才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主力军,煤矿安全课程是培养煤矿安全人才的重要基石。通过对我校采矿工程专业的发展和煤矿安全课程建设的需要,制定出以地下采煤方向为特色的采矿工程专业煤矿安全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专业特色明显的课程实验平台,全力推行“卓越计划”背景下的采矿工程人才培养计划,为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科技人才。

基金项目:内蒙古科技大学教学(教改)研究项目(JY2014075)。

参考文献

[1]于威,张学武.高校煤炭类专业学生安全素质的培养[J].煤,2012(3):75-76.

煤矿地质学基础知识篇7

(***省***市地方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经验介绍)

 

一、明确目标,强化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责任落实。

安全质量标准化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市政府于2004年制定下发了《***市地方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实施意见》,提出了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目标及政策措施。为促进这项工作更好的开展,市煤炭局每年都制定下发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不仅明确了每年的达标规划,而且还明确了各矿的具体达标等级,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市政府、各县(区)和各煤矿企业都成立了安全质量标准化领导机构,制定了具体的达标规划和实施措施,并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做到了机构健全,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形成了从市局、县(区)到企业层层负责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为推进全市地方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采取措施,完善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保障机制。

为认真抓好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按照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并完善了相应措施,采取一系列加强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的制度:一是强制推行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制度,对没有按期达到规划目标的矿井责令停产整顿,经停产整顿仍然不能达标的矿井一律关闭;二是签订达标目标责任书。每年的年初,市煤炭管理局与各煤矿企业签订安全质量标准化目标管理责任书,各煤矿企业内把指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三是积极推广安全结构工资制度,把质量、安全纳入工资结构之内,并作为主要考核目标;四是各矿在落实煤矿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安全质量标准化考评验收制度,坚持每月验收,月月考评,力求动态达标,有力地促进了达标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五是制定技术规范标准,市煤炭局先后制定了一通三防、防治水、提升运输、顶板管理、爆破管理以及盲巷管理等十几项技术规定,完善了我市地方煤矿技术管理制度,为安全质量标准化奠定了技术基础。

三、突出重点,探索安全质量标准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1、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先进的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模式。近几年,我们组织地方煤矿的投资人、矿长、总工程师等先后到***矿业集团(公司)朔里、岱河、海孜、杨庄、桃园、祁南以及***煤电公司任楼、五沟等8对矿井学习参观,并组织县(区)煤炭管理部门和部分矿井的负责同志到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参观学习,借鉴外省的先进管理方式和管理经验,经过学习,解放了思想,开拓了眼界,汲取了很多宝贵经验,对提升我市地方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2、通过召开安全质量标准化现场会的形势进一步推动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开展。近几年我们先后在友二、新洪杨、北辰吉山等煤矿召开安全质量标准化现场会,通过总结经验、表彰先进,选树典型等系列活动,营造你追我赶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氛围,收到了良好效果。

3、不断创新方式,采取多样手段,实现动态达标。我们采取日常检查、季度检查、半年度验收与年终考核验收相结合的方法,保持了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工作的动态性、连续性;采取“集中时间解决突出问题”的达标方式,每季度一个主题、一个重点,开展了重点达标检查活动,促进了达标工作的开展。如今年一季度重点开展了“一通三防”、监控系统专项检查与通风专业达标检查活动,二季度开展了顶板管理专项检查和采煤、掘进专业达标检查活动,三季度开展了防治水专项检查与地测防治水专业达标检查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检查活动,有效地推动了达标工作的开展。

4、推行精细化管理等成功经验。根据我市煤炭企业生产实际,我局在地方煤矿试行精细化管理模式,推广“手指口述”、“言传身教”、“干部三问”、“工人三想”、“一日一题”、安全管理周循环法以及职工安全操作卡等先进管理经验,使每个工人下井都明白当班的工作标准、注意事项,不断提高职工现场按章作业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吉山煤矿提出了“从基础抓起,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干起”的口号,求真求实,地面亮化了工广和两堂一舍,井下实现了“大巷照明一条线、千米皮带一条线、电缆吊挂一条线、管线敷设一条线”的“四线”管理模式,为安全生产创造了良好环境。

四、抓点带面,促进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总体提高。

针对我市地方煤矿自然条件、安全基础差异较大的实际,我们按照“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循序渐进,整体推进”的工作方法,促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不断深入。一是采取树立样板。推广经验、查找不足,以点带面的方法,推动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不断延伸。在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上,我们先后选树房庄煤矿、窦庄煤矿、新洪杨煤矿、刘东煤矿、北辰煤矿、土型北煤矿、吉山煤矿等作为典型矿、样板矿来抓,以点带面,督促其他矿井加快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步伐。二是在煤矿企业内部开展建精品、创品牌活动,促进标准化工作的整体推进。北辰煤矿通过大力开展品牌创建活动,集中人力、物力对薄弱环节进行高标准整治,做到薄弱环节有突破,优势专业有巩固,领先项目有创新。从基础工作和“点滴小事”入手,建设安全质量标准化“精品硐室”、“精品巷道”,建设“标准工程”、“放心工程”。通过学习先进、鞭策落后,各矿的标准化意识得到提高,形成了各矿自找差距,抓法多样,相互促进的标准化工作局面。

五、文化引领,营造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强势氛围。

我们把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与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相结合,把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素质作为抓好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各种安全文化活动宣传安全质量标准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一是举办地方煤矿安全知识竞赛活动,我市地方煤矿每年都组织一次安全知识竞赛,广大职工通过学法律、学技术,学习标准、掌握标准,提高了质量标准化意识和安全法律意识。二是把安全质量标准化宣传作为“安全生产月”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地方煤矿开展“万人质量安全承诺签字活动”。三是每年组织一次“和谐矿山”巡回演出活动。通过到企业放映煤矿事故案例,组织安全文艺演出等活动向基层职工宣传煤矿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四是各矿都充分利用工业广场和井下大巷建设文化长廊向职工宣传安全质量标准化知识,利用班前会、班后会、安全例会等向职工灌输“上标准岗、干标准活”等安全质量标准化理念。五是大力推广白国周班组管理法,加强班组建设,把班组建设活动融入到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中去。建设“本质安全性班组”:提高员工自保互保守规作业能力、对作业环境危险源辨识能力、班组查改隐患的能力;建设“质量创优型、管理精细型”班组:创建“精装面”、“精装头”、“精装硐室”和“精装线”工程,建设“亲和聚力型班组”:设立员工心声簿,了解员工心声,帮助员工解决困难,诚心诚意实行人性化管理管理,促进班组由生产型向安全型转变。五是以全面提高煤矿技术素质为着眼点,充分发挥我市地方煤矿三级、四级培训机构网络的作用,把安全质量标准化知识融入到安全培训之中,通过培训学习,各煤矿企业职工素质和安全质量标准化意识不断提高,从而在日常行为中,自觉按标准施工,为安全质量标准化打了坚实基础。安全文化建设与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地方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工作向纵深层次发展。

六、加大投入,保证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巩固发展。

一是加大投入,推广使用新技术、新装备,不断提高装备水平。目前,我市地方煤矿全部淘汰了木支护,国家命令淘汰和禁止使用的机电设备已经更换完毕,能够形成工作面的18对矿井已全部实现壁式采煤、单体支护;70%的矿井大巷使用了电机车运输,80%的煤矿实现了皮带机运输,部分矿井斜巷安装了机械运送人员装置,矿井的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二是加强技术改造,实施科技兴安。先后对8对有条件的矿井进行了技术改造,使矿井的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进一步提高。三是充分发挥安全监控系统的保障作用。去年对全市地方煤矿监控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功能更加完善。市政府拨款150万元建成了市安全监控中心平台,配备了专职监控人员,实现了市局与矿井的有线联网,提高了地方煤矿安全监管水平。

近几年我市地方煤矿共计投入安全质量标准化资金近亿元,用于改善采、掘、机、运、通、地测防治水等各系统状况,完善安全设施、设备,安全质量标准化基础明显加强。

回顾近几年来我市地方煤矿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兄弟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下一步我们决心发扬成绩,鼓足干劲,为我市地方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再上新台阶做出新的贡献。

 

 

 

煤矿地质学基础知识篇8

关键词:构建;安全生产;管理创新

在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提高对安全生产的综合认知,从思想上、意识上、理念上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构建高效、优质、全面、创新的安全管理方式,对于增强煤矿的安全管理效益都将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1存在问题

(1)整体认识不高,安全意识不浓厚。在煤矿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对于安全意识的形成还不够;在认识方面,存在有“要我安全”的思想,没有形成“我要安全”的主导意识,因此,在综合管理的过程中,人人安全的浓厚氛围没有形成;安全知识的传播也还不够深入,安全思想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一些人还是抱有侥幸心理;在安全心态的培养上,还不能采取多渠道、多模式的方式促进安全思想的全面推进,不利于企业的综合发展。

(2)综合培训不优,业务素质不全面。一些煤矿企业为了节省开支,在安全生产技术培训、安全认识培训方面还不够,没有从企业的综合需要与安全管理的各个角度出发;在生产投入、技术改进、教育培训、现场管理等方面还不够细致;标准化、数字化、信息化管理还不够,员工的综合素质没有形成常态化的管理模式;在现场培训、综合素质提升工程等方面还不能与当前综合业务能力的需求相匹配,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与员工综合素质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3)责任落实不力,基础工作不深入。在安全责任管理的路径上,还没有构建全面、强大的管理合力,尤其是对与煤矿企业管理中的机构建设、人员管理、素质培训、隐患排除、责任倒逼等方面还有不够的地方。特别是在综合管理的过程中,对于资金监管、设备更新、瓦斯控制、四位一体防突措施等方面,以及在技术控制上对于通风系统管理、巷道布置、监测管理上,还存在安全性能不强、基础相对薄弱的现象,造成机械化操作水平不高、采煤技术不全面等现象,给煤矿企业的安全运行带来一定的隐患。

2构建创新模式

(1)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提高思想认识。在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要始终将政治站位放在第一位,从维护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出发,全面落实四中全会精神,突出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认识。其中,在安全管理的落脚点上,注重加强对班组建设的管理;在防范事故发生方面,主要是提升每一个员工的思想认知;在保证其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上,树立人人安全的思想,确保每一个员工都能理解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在构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将安全思想的培育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企业营造“人人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拓展宣传教育形式的基础上,突出采用公众平台、标语、读本等方式,做到寓教于乐,将安全生产贯彻到煤矿企业的每一条生产线上以及每一个安全细节之中,大力传播安全知识,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并增加对企业安全生产与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增强教育培训、安全管理的使用力度,从多角度潜移默化的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

(2)加大监察管理的力度,提升管理水平。在综合监管的过程中,要形成对煤矿企业各方面的综合管理,尤其是在煤尘、瓦斯控制、水害影响等方面的危险源,要形成精细化的督查管理;在增强安全管理的基础上,要加大监察管理的实地检验力度,深入到井下一线,对现场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并做好安全隐患的排查与督查整改;在对生产系统进行拉网式检查的基础上,对工作采掘面进行五位一体的综合防突检查,对作业区域进行监测监控,强化采掘工作面的一通三防管理,并对机电设备进行24h的全面检查,同时,要加强对煤矿防水工作的督查管理;在防范雨季影响的基础上,积极落实相关防水措施,严格按照相关文件精神做好相应的技术处理;在防止重特大顶板事故发生的过程中,要加强技术监管的力度,尤其是在采煤技术、作业操作流程规范、制度落实等方面,全面防止工作面场空顶作业,规范人工操作的每一项措施,采取各种方式对员工形成安全管理的技术把关,建立高素质的班组自检方式,形成联动互查、专职督查等安全监测模式,建议精细化的管理以及责任倒追机制,对每一个工人的职责提出详细的要求,实行奖罚分明,严格落实各项整改要求。

(3)提高工作面标准水平,突出安全可控。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工作环境混乱、空间狭小造成的,所以抓好井下工作面标准化工作尤为重要。一是要抓好工程的初始质量必须采用规程措施督导员工按照标准进行规范操作,让职工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施工,班组要严格落好实班前布置、班中检查、班末验收制度,按规定标准严格检查,确保动态达标;二是要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管理人员深入现场落实安全职责,要到岗到位,对各级职能部门检查提出的整改要求、问题等要不折不扣的落实,发现问题将严厉处罚;采用数据采集、人工管理、问题收集,然后进行综合打分分析来确定一个工作面、一个隐患乃至一个矿井的安全等级,指导管理人员掌握安全重点管理方向、加强安全监管,实现安全生产。

3结语

因此,在煤矿安全管理的过程中,要针对当前安全生产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注重从思想认知、技术创新、科学管理、督查检查、基础保障、信息化模式等角度出发,形成综合新、科学性管理的数字化方式,对于提升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效能都将有很大的实践意义,并能促进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全面创新,构建优质高效、全面发展的良性空间,提升煤矿企业的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1]师小永.行为安全理论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4(15):31.

[2]栗继祖,陈新国,撖动.aBC分析法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7(15):71.

煤矿地质学基础知识篇9

关键词:高职;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018-03

矿山地质专业是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的传统专业,以培养煤矿地质技术人才为主要导向,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煤炭企业,辐射地质资源勘查及管理等行业部门。为适应我国煤炭生产的高速发展,培养适合煤炭矿山地质技术发展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势在必行。我院“矿山地质教改”课题组经过大量的调研,与企业技术人员及专家进行了交流研讨,对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探索,构建了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依据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紧密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并依托山西省煤炭企业的特点。我们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矿井地质一线工作为主要就业岗位,兼顾资源勘查、资源管理、矿山环境保护等行业,面向煤炭企业的生产技术部(科)、地测科(部)和地质队(组)等的地质员(工)、地质队(组)长、地质技术员、地质技术主管等操作和技术管理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课程体系改革与相应课程设置必须为这个培养目标服务,紧紧抓住“矿井地质一线”和“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突出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

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支持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精神,高职课程体系建设要有利于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水平、条件装备水准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使课程体系有完善的结构和合理的系统,以便培养矿山地质生产、管理一线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专业的性质和学生特点矿山地质是煤炭、地矿、冶金、建材、石油等资源勘查的先行者,是资源赋存条件和安全开发的探路者。高职矿山地质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满足职业要求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能力、艰苦条件下工作的职业态度等素质。这些特点决定了在课程体系及相应课程的教学安排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行为,更重要的是要熟练掌握职业岗位技能。课程体系应将相应的学科综合化,整个教学过程以“必需,够用”为标准,通过设计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采用灵活的课程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行业对人才的要求随着山西省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的完成,依据关于推进煤矿从业人员专业学历提升及“变招工为招生”实施方案,“十二五”末,煤矿特种作业人员和班组长大专以上学历人员要达到10%以上,约1.5万人;现在煤矿特种作业人员和班组长有大专以上学历的4748人,差距很大。每座煤矿再引进或培养10名以上大专人员,全省1053座煤矿可增加10,530人。由此可见,煤炭行业急需培养掌握必备的地质专业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地质勘查、矿山建设和生产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更好地适应市场对人才规格及素质的要求,配合煤矿从业专业学历准入和煤矿特有工种专业学历准入工程,达到专业服务产业目标,课程体系必须体现为行业服务的宗旨。因此,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要具有鲜明的行业性、职业性和先进性。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高职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从整体出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实际工作需要组织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高职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对煤炭、地矿、冶金、建材等资源勘查生产中遇到的矿井物探、矿区勘察、矿井水防治等工作进行全面了解。根据矿山地质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我们聘请了11名现场矿山地质技术专家组成专业顾问委员会,对矿山地质技术工作岗位进行了讨论分析,设置了公共学习领域、基本能力学习领域、岗位能力学习领域、拓展能力学习领域和综合能力学习领域五个模块。

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为满足地勘行业、煤炭企业地质技术工作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中必须有针对性,也就是说,必须从现场工作岗位出发,通过职业调查和岗位能力需求分析,以完成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培养目标。为此,我院借鉴加拿大CBe职教教学模式,采用职业分析的方法开发了矿山地质专业课程。在开发过程中,我们聘请了11名现场地质技术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地质技术岗位工作任务进行了分析(见图1)。通过分析确立工作任务20项,在对工作任务进行详细分析归类总结的基础上总结出典型工作任务10项,真实反映了一个高技能人才从学生—学徒—熟手—能手—大师各级别应该具有的能力要求(见表1)。据此对矿山地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开发出15门专业基础及技能课程,并根据要求编制了5套相应的教学文件,即矿山地质专业岗位能力分析表、矿山地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矿山地质专业岗位能力教学大纲、矿山地质专业岗位能力学习领域课程标准、矿山地质专业综合能力教学大纲。

以学习领域课程为主线建立课程体系矿山地质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置理念是要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来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并提高职业能力。项目组成员通过企业技术人员及专家对矿山地质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了各项工作任务所属课程,进而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见表2)。

在开展专业技能项目课程教学中,以工作对象特征、工作情境及达到的效果结合进行。例如,矿山地质专业的岗位技能课程《矿井水防治》选择山西省各矿水害防治案例作为教学载体,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水害情境进行任务分解,在教学中相应设置了1个基础模块、4个技能模块、7个应用模块。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探索“三轮交替一强化”的教学模式合理的教学模式是实现相应课程体系的关键。我院矿山地质专业采用理论教学、实训教学、校外实习“三轮交替一强化”教学模式,学生全程参与,边学边练,学练结合,融“教学做”于一体,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矿山地质专业的岗位技能课程以项目为导向,通过现场操作、仿真模拟和多媒体演示教学实现理实一体教学。我们分别在第二学期、第四学期、第五学期安排了集中实践课程,在第六学期安排了16周的现场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实践教学,以实现“三轮交替一强化”的教学模式。

结合职业标准,完善第三方评价体系我院矿山地质专业学生培养质量主要根据校企合作中对企业的服务效果来衡量。遵循学院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的原则,矿山地质专业每年对毕业生的就业率、对口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及创业成效等评价。对学生毕业后至少5年内的发展轨迹持续追踪,分析毕业生对专业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等反馈评价,据此,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修订及课程调整创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创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实施条件

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为打造独具特色的高职学院矿山地质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矿山地质技术与管理人才,满足煤炭产业、地勘行业人才的需求,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势在必行。目前,矿山地质专业共有专任教师10名,企业兼职教师10名,均具有中、高级职称。但由于该专业新课程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专业课程设置的实用性、连贯性、新颖性并未达到和谐统一的地步,教师教学中仍存在“专业设置滞后,教学内容陈旧”这一突出问题。因此,必须强化师资建设,建设一支能适应高职教学要求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切实保证我院矿山地质专业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实施。为此,我们继续实行“引、聘、训、挂”的教师团队培养策略。一方面,选派部分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使其成为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的教育能手;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训练。坚持专兼结合、校企结合、培养与引进结合、学历提高与专业培训并重的基本原则,力争用2~4年使“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70%以上,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专兼结合、校企交融、互兼互聘、互惠互利、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教学团队。

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紧贴专业、服务教学、服务社会培训的校内实训基地是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我院主要通过与企业专家共同设计开发实训项目并归类,整体规划由“普通地质实训室”、“构造及矿井地质实训室”、“工程地质实训室”等3个实训室及拟建的“矿井物探实训室”组成矿山地质校内实训基地。重点新建“矿井物探实训室”,配备先进的物探实训仪器设备,创设实验实训条件,将课堂设在实训室,融教、学、做于一体,学生通过相应的实训项目训练提高专业技能。在实验实训内涵建设上,通过企业调研分析并编制项目化实训指导手册,健全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不断深化实验实训教学改革,制定项目化实习实训标准,建立符合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在建设过程中,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一方面,把企业有关地质技术的实践项目带入实训室,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直接利用实训室的仪器设备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地质问题。

自主开发专业教材合理可行的教材是实施新课程体系的基础。根据新建课程体系的要求,当前没有可供我们直接使用的贴近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规格的专业教材,必须自主编写。因此,根据矿山地质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的要求,通过教师下企业,掌握一线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积极组织编写适合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的教材,以满足教学的需要。目前,我们已经组织教师编写了矿井地质、矿井水防治技术、构造地质、煤炭地质勘探技术、矿井地质制图技术等系列讲义,基本满足了目前的教学需要,但在使用过程中,还应对这些教材进行修订和完善,争取在短时间内形成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具有高职特点的专业教材系统。

结语

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我院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而且通过细化了的岗位技能课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马树超.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及对策思考[J].职教论坛,2008(1).

[3]林东.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54-55.

[4]李建刚.高职综采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2003(21):113-115.

[5]刘改.关于高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1):22.

煤矿地质学基础知识篇10

1 加强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1.1 煤矿生产的特殊性决定着必须对职工进行安全技术培训

煤矿井下生产是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一项艰苦复杂的劳动,而且受顶板、水、火、瓦斯、煤尘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安全技术培训是提高煤矿职工安全技术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严格的培训,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才能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1.2 坚持“以人为本” 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有关法律法规如《煤炭法》、《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等也都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明确规定了煤矿安全培训是一种强制性的培训。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具备安全生产技能,最基本、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技术培训。

1.3 煤矿井下职工的文化状况要求必须进行安全技术培训

目前,我国从事煤矿生产的井下职工文化程度偏低,有相当一部分职工不知道(或不重视)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去生产,从而导致了“三违”现象屡屡发生。通过安全技术培训,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使其掌握矿井生产的基本知识及事故发生的原因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和预防事故的能力,杜绝“三违”以及事故的发生。

1.4 煤矿的安全生产现状决定着必须加强安全技术培训

近年来,党和政府相继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如改革完善煤矿安全监管体制、健全煤矿安全生产法制、深化煤矿安全整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隐患排查、事故查处和安全技术培训工作,使煤矿安全状况总体上趋于好转。但从安全生产的总体形势看,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事故多、伤亡大、隐患多的状况没有根本好转,据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煤矿企业,百万吨死亡率为3.07,是南非的30倍,美国的100倍。只有搞好安全技术培训工作,强化煤矿各级各类管理人员及井下职工的安全意识,使其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才会使煤矿安全形势从根本上得到好转。

2 加强安全技术培训工作注意的几个问题

2.1 领导重视 加强对安全技术培训工作

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提高煤矿职工队伍安全素质的重要性和长效性,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发展煤炭生产的目光移到依靠科学管理和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的安全技术素质上来,顾大局,识大体,克服短期行为,象抓安全那样抓教育,象抓生产那样抓培训,研究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的有关政策,规范职工培训,从人才、资金、物质上给予足够的支持,通过加强职工安全技术培训为企业的发展壮大积攒后劲,为构建煤矿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提供保障。

2.2 健全制度 确保安全技术培训工作到位

要想使安全技术培训工作取得预期的效果,就要建立一套合适的安全技术培训管理制度,如通过“教考分离”制度,来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通过“安全技术培训责任制及追究制度”把培训任务完成的情况与各级领导的责、权、利挂钩,使培训通过责任制的形式,渗透在各级领导的目标管理中,使培训不再只是培训部门的事,而是每一部门,每一级领导,每一位管理人员的事。利用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安全技术培训工作做好、做实。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保证培训质量

提高培训质量,教师是决定因素。因此,企业领导要精心挑选优秀的、有实践经验的、并有授课能力的人员,充实到安全技术培训的教师队伍中去,并从各方面关心、爱护他们,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调动他们从事安全技术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应不断地深入现场,了解现场实际情况及矿井开采技术的发展变化,把收集到到的第一手资料写进教案中去,并不断探索培训教学的新路子,以满足培训的要求,使职工安全技术培训真正做到立足企业、贴近企业、服务企业。

2.4 强化培训手段 适应现代化教学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单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安全技术培训的需要。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模拟教学、实物教学、电化教学、实践教学等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法,通过电化教学使学员看到生产工艺流程和事故酝酿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及规律;通过模拟教学和实物教学,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使学员便于理解和消化课堂知识;通过实践教学让学员进行实际操作,使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验证,并牢牢掌握。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欲望,为提高培训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2.5 加强调查 确保培训贴近企业及培训工作的持续改进

安全技术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看教师讲到的知识是不是学员需要的,要求学员应掌握的知识掌握程度如何?这个信息就需要加强职工培训调查,一是调查培训需求,明确需要培训的内容、人员等情况。

二是调查培训质量情况,广泛听取基层单位对安全技术培训的意见和建议。调查可以通过向送培单位发放调查表或采用座谈的形式征求送培单位或受培人员对培训工作的意见,通过调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使培训做到有的放矢;通过调查吸收采纳基层单位的合理化建议,来不断改进培训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从而确保工作的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