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合成方法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9:23

有机合成方法总结篇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审计界在审计技术与方法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十分显着,审计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和利用,已经成为各类审计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总结其中一些共性的特点,可以看出审计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和运用正呈现以下三大方面的突出特点:

特点一: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各领

20世纪80年代以前,许多国家的国家审计机关和社会审计机构,在审计准则、审计指南和审计技术方法方面的研究相对独立,彼此间的相互利用、协调和互认不够,导致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资源浪费,另一方面由于标准和方法不同,审计项目的外包和审计结果的相互利用相对困难。

在随后的20年里,随着审计项目的复杂化、审计金额的巨大化,无论国家审计还是社会审计,都面对审计资源不足的矛盾,在这种背景下,审计技术方法的协调和统一成为业内人士的普遍共识。相应的变化主要体现为:

(一)常规财务审计领域,社会审计的标准和方法明显主导潮流。

以“五大”国际会计公司为代表的社会审计组织,通过多年的市场竞争和机构重组,规模越来越大,业务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在这种情况下,各大机构对规范全球范围内审计业务人员工作方法和工作标准的要求很强烈。许多大型会计公司开始投入巨资来总结和规范审计技术与方法,并将这些技术和方法有机地融入其审计手册或审计软件之中,让审计人员在按照规范程序执行审计任务的过程中就能够自觉运用先进技术方法。

与此同时,许多国际性的会计审计师组织,也就是社会审计的行业协会,例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公会(iCaew)和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等,也都投入巨大的资金和人力,组织编写财务审计的指南或手册,总结和利用审计技术与方法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加强了同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

由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大力推进,社会审计组织在常规财务审计技术方法研究与应用领域进展快速、协调配合、成效显着。

相对而言,国家审计机关在这一领域发挥的作用就相对有限,而且逐步呈现退出的态势。比较典型的是美国和澳大利亚两种模式。美国会计总署在其审计准则中就明确指出,某些会计报表审计的事项,可以参照aiCpa的标准来执行。澳大利亚联邦审计署,曾经有一整套非常完善的财务审计准则和指南,但在1997年,澳大利亚联邦审计署审计长下令联邦审计机构,在财务审计领域全面采用澳大利亚社会审计组织制定的审计准则和指南。

(二)财政审计和效益审计,国家审计制定标准。

财政、预算执行和财政决算领域的审计标准及方法,只能由各国的国家审计机关来确定,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需要重视的是,在过去20多年里,许多国家审计机关的工作重点和资源的投入有两个倾向,一是在传统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向舞弊审计延伸,另一方面是突出强调效益审计在国家审计中的地位。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国家审计机关,将超过60%以上的人力和审计资源用于组织效益审计,传统财务审计的比重正在迅速降低。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审计机关对效益审计目标、程序、技术和方法的持续研究,为整个审计界开拓效益审计领域奠定了基础。由于许多私营公司和机构对项目投资效益评价有许多不同的标准,因此社会审计在这一领域基本没有形成统一和完整的理论或实践总结。

(三)审计技术和方法的研究成果社会共享。

随着被审计事项的日益复杂化,审计人员的快速流动以及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之间业务的不断交融,审计技术与方法的研究成果日益公开,基本成为社会共享。现在已经很难想象某一审计机构能够保留一种或多种别人不知道或不掌握的审计绝招。这一问题之所以应当引起我国审计人员的重视,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在我国不少审计人员思想中还残留着比较强的保守主义成分,不希望别人了解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技术,希望留一手,这样的后果会导致别人对其工作成果可信程度的怀疑。

审计技术和方法,特别是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数学和统计学技术以及比较流行的分析性复核技术,在国际审计界已经成为通用技术,如果我国审计人员能够充分地学习和借鉴,必将以较低的成本,迅速提高我国审计的技术水平。

特点二:审计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始终围绕控制审计风险这一目标

社会民众对审计期望值的无限高和审计能力的有限性以及审计风险的无限高与审计技术的有限性,已经成为当今审计界面临的两大突出难题。审计技术与方法本身,无法填补社会民众期望与审计能力之间的“鸿沟”,只能围绕审计风险这一课题发挥作用。

(一)审计技术与方法研究的目标是用最合理的资源投入,给出最合理的审计结论,承受最低的审计风险。

凡是审计,就要给出结论,从科学的角度讲,没有人能够提供绝对正确的审计结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审计结论的合理性。明确这一前提,有助于审计人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审计人员要明确在多大程度上保证审计结论的合理性,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审计保证程度系数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这些指标对于一个审计机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项目,不同的环境,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可以差异很大,但总归有一个限度。一般认为,审计人员至少要有85%的把握来保证审计结论的合理性,否则,这项审计的必要性和成果的有用性就会大打折扣。当然,许多国家审计机关和社会审计组织,都倾向于将可接受审计风险控制在5%-10%之内,将审计保证程度系数控制在3左右。

明确了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就为审计机构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奠定了基础。现代风险基础审计理论及其配套的技术和方法,十分强调审计资源运用的合理性,强调审计力量不要平均分配,审计人员应当更多地关注那些被认为风险高的领域,对于有证据表明风险较低的领域,可以依赖内部

控制或分析性复核,而不必实施大量的余额细节测试。

这些与传统账项基础审计理论相距甚远的观点和理论,实际上已经构成现代审计技术与方法的基石,为审计技术与方法的研究、选择和运用指明了方向。

(二)审计技术和方法的运用目的,绝不仅仅是查问题,多数情况是证明被审计事项的合理性。

提到审计技术与方法的总结和研究,我国审计人员往往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所谓审计技术或审计方法,就是查问题的技术、查舞弊的方法。其实,在现代审计的理论和背景下,许多审计技术和方法的研究,更多的是为了确定被审计事项的总体合理性。如果在审计风险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利用某种审计技术可以确认被审计事项的总体合理性,审计人员就不必再投入更多的审计资源进行测试;如果运用审计技术后发现被审计事项的总体合理性有问题,再分析是否应当进行进一步的余额细节测试。

(三)审计技术与方法强调为全面的审计评价服务。

这个特点和我国国家审计机关以前的审计实践有比较明显的区别。我国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比较习惯于揭露被审计事项的问题,而不熟悉如何对被审计事项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进行总体评价。事实上,随着我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的颁布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等工作的开展,国家审计对被审计事项进行总体评价已经是大势所趋。目前国际通行的审计技术与方法,都是基于全面评价这一基础而开发的,比较典型的就是统计抽样技术在审计中的运用。统计抽样审计技术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少量样本的检查和测试,来推断被审计事项的总体合理性,如果审计人员不关注总体,只关心被抽查样本本身,那么统计抽样审计技术就没有必要存在。

特点三:审计技术与方法研究的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和系统化

所谓科学化,是指现代审计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经验论,非常强调把科学手段和经验总结相结合。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分析性复核技术的发展。所谓分析性复核,其实质就是将审计人员掌握的一些客观规律总结出来,测算出被审计事项的合理预期值,再与被审计事项的实际值相比较,进一步评估差异的合理性之后,确定是否还需要对被审计事项进行详细的余额测试。这一个过程,实际上被许多审计人员不自觉地运用了多年,但通过公式和比率等形式总结出来,主动指导审计人员的实践,却是最近20年来审计技术与方法研究的一大突出特点。科学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数学和统计学技术在审计中的运用日益广泛,抽样统计技术的全面推广就是例证。

所谓规范化,是指审计机构将审计程序设计与审计技术方法的运用有机结合,规范和引导审计人员运用适当的审计技术和方法。以往,审计人员在运用审计技术和方法的过程中容易有较大的随意性,用与不用,在什么时候用,如何使用,都没有规范和约束,导致整个审计机构的标准不统一,质量没有保证。随着程序导向式审计软件平台的开发和广泛运用,越来越多的审计机构开始把审计技术与方法融入到规范的审计程序之中,要求并指导审计人员合理运用审计技术。例如,德勤会计公司在其全球统一的审计程序软件aS/2中,就嵌入了用于回归分析的软件StaR,要求审计人员在对销售收入等许多项目实施分析性复核时,直接利用嵌入的StaR软件进行评估。这样的好处是,在规范分析性复核技术的同时,降低了审计人员的学习成本,审计根本不需要了解StaR软件背后的公式和原理,只需要按照程序软件的提示就可以完成相应的工作。

有机合成方法总结篇2

一、目前存在的几种模式

新《条例》实施之后,各地地方税务机关都对新的建筑业营业税征管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形成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税款法:以税款为线索,上级承包方申报营业税计税依据时,以所有下级分包方已入库的营业税税款的计税依据作为扣减依据。这种方法以保障税款为出发点,尽可能地保证已开具发票金额与应征税款计税依据的一致性。

发票法:以发票为线索,根据下一级分包方已开具发票的金额作为上一级发包方申报营业税的扣减依据。这种方法着眼于扣减依据的真实性,在保证下级分包款项已完成结算的基础上,确保上级发包方的扣减依据已经发生。发票法体现了新《条例》在申报主体上的变化,是目前应用比较多的办法,我省部分城市也已经付诸使用。

但是在具体实践中,税款法和发票法都产生了一些问题。税款法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第一,按照新《条例》,总分包各为纳税人,各自独立申报,各自承担纳税申报责任。而税款法以下级分包方税款是否入库作为上级发包方的扣减依据,下级分包方的纳税责任直接转移到了上级发包方,显然不符合上述立法精神。第二,税款法过于强调税务机关对应征税款的保障,税务机关项目已纳税款统计金额,是纳税人唯一可以确定扣缴金额的渠道。特别在项目存在二级及以下分包的情况下,税款法将会造成跨层的上级发包方对自己每次开票实际应当缴纳的税款金额完全无法把握,容易造成征纳双方的矛盾。

发票法存在的问题有:第一,上级发包方每次开票的实际缴纳税款金额取决于本次开票时下级分包方开具发票金额的多少,在一定时间区间内,税款金额难以预计;第二,这种方式是以下级分包方先于上级发包方开具发票为前提的。但建筑业企业实际的资金往来非常复杂,层层分包的资金流转很难实现有序的时间序列。比较有可能的情况是,同一段工作量,越是下级分包方,拿到工程款的时间越晚,开具发票的时间也越晚。那么,上级发包方,特别是总包方,难以避免要提前纳税。如果到项目清算时,大量的总包方都要退税,将极大地增加征税成本。

二、预扣减比例法

在建筑业的税收管理中,合同是证明涉税事实的最重要依据。把握住建筑业各级承包的合同内容,也就把握了建筑业项目的实质。合同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工程发生重大变动之前,或者在竣工结算之前,原有合同确定的金额保持有效。另外,同一层级的承包与发包合同的具体内容都与该层级纳税人直接有关,易于纳税人自己掌握。正因为建筑合同的这些优点,笔者认为,可以建立以建筑合同为征管线索,以预扣减比例为核心,分期预扣,竣工后清算的征管模式。其中,预扣减比例是指符合扣除条件的金额合计占总承包额的比例,即:

预扣减比例=(计算时点已登记的分包合同金额合计+其他符合扣除条件的金额合计)÷纳税人承包金额。

特定情况下,预扣减比例可以由主管税务机关进行调整。

1、管理过程

在预扣减比例法下,建筑业项目管理分为三个阶段:

信息采集阶段:以建筑业项目立项为始,以项目开工建设为止。这一阶段的管理目标是及时、全面地掌握即将建设的项目信息,有效地增加建筑业项目登记率。

工程建设阶段(预扣管理阶段):以项目开工建设为始,以竣工结算为止。这一阶段的管理目标是及时掌握合同变化情况,特别是多层级的分包情况,科学地计算预扣减比例及应纳营业税计税依据,掌握工程施工进度及款项结算进度。

项目清算阶段:以项目竣工结算为始,以缴清全部营业税款、办结项目注销为止。这一阶段的管理目标是全面掌握合同执行情况,及时组织项目清算,资金、税款、票证的管理达到统一。

2、预扣减比例的有效性

预扣减比例是预扣减比例法的核心内容。预扣减比例的有效性主要指:第一,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纳税人当期实际结算资金中的分包比例和其他扣除项目比例之和;第二,计算便捷,易于被纳税人理解。

预扣减比例的数值在工程建设期内,随时间推移呈递增趋势。因此,笔者设计了两种营业税计税依据的计算方法:

精确型:当期结算款项营业税计税依据=当期结算款项金额×(1-当期预扣减比例)-Σn期结算款项金额×(当期预扣减比例-n期预扣减比例)

精确型计算方法下,累计的营业税计税依据占当前未分包合同金额的比例与工程款项结算比例始终相等,即:

累计的营业税计税依据累计已结算的工程款金额

当前未分包合同金额承包合同总金额

精确型计算方法能够在款项结算各期始终真实地反映纳税人实际应当承担的营业税税收负担,是预扣减比例法的理论基础。其缺点是计算复杂,不易被纳税人接受。

精简型:当期结算款项营业税计税依据=当期结算款项金额×(1-当期预扣减比例)

精简型计算方法下,累计的营业税计税依据占未分包合同金额的比例大于等于工程款项结算比例,即:

累计的营业税计税依据累计已结算的工程款金额

当前未分包合同金额承包合同总金额

差异的大小取决于预扣减比例的增加幅度,而预扣减比例增加的幅度受两个方面影响:第一,分包金额占承包金额的比例;第二,分包合同登记的时间与承包合同开工时间的间隔。

精简型计算方法的优点是计算简便,纳税人易于掌握。但需要对存在的差异进行控制。

根据管理实践经验,建筑业项目中,一般来说,分包比例大的项目,承包合同与分包合同开工时间较为接近;分包比例小的项目,分包合同往往会在整个承包期内陆续发生。也就是说,两个因素互为消长。如果能根据本地区建筑业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合理的掌握预扣减比例的调整空间,就可以有效地降低精简型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税收负担的差异。

3、管理步骤

在征管信息系统中,可以设立以下管理步骤:

第一,确立项目。由项目建设方进行项目建设方登记,确定项目预计投资总额,生成项目编号。

第二,签订施工合同,进行各级施工方登记,生成施工方代码。各级分包合同的登记,应当与上一级承包合同建立关联。例如:一级分包合同登记时,应当登记总包方施工方编号。二级分包合同登记时,应当登记一级分包施工方编号,依此类推。

第三,工程建设期间,除采用一次性收款方式的合同以外,均由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累计的分包合同金额及其他扣减因素金额合计占承包合同总额的比例确定预扣减比例。预扣减比例明确时间区间,定期调整,不累计使用。税务机关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设置统一的调整期限,如:每季调整一次。纳税人分次开具发票,每次按照该时间段预先确定的预扣减比例计算计税依据。一次性收款的合同,在开具工程发票时凭登记的分包合同,一次性全额扣除。

第四,工程建设结束后,竣工结算完成前,确定的预扣减比例不再变动。

第五,工程竣工结算,项目进行清算。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审定的承包总额扣减取得的分包发票总金额以及其他符合扣减条件的金额合计确定纳税人的计税依据,根据已纳税额确定应纳(退)税额。

三、预扣减比例法的优点

1、各级承包人纳税义务对等,责任明确

预扣减比例法下,每一层级的纳税人纳税责任都仅限于纳税人自己预计或实际提供的劳务金额,与其他层级的纳税人无关,较好地体现了新《营业税条例》的立法精神。

2、税负确定,利于征管

根据纳税人累计的分包总额和其他扣减项目合计(如:设备扣除额),占纳税人承包合同金额的比例确定当期预扣减比例,在同一时间区间内,每次开具发票时应纳税款是确定的,而且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纳税人的实际情况,不会造成大范围的由于不能按期抵扣导致的提前缴纳,弥补了发票法和税款法的不足。

3、调整有据,利于沟通

税务机关确定的预扣减比例以纳税人提供的事实为根据,同时税务机关在一定范围有调整权。预扣减比例法同时保证了税务机关的主动性和纳税人的权益。

4、适应性广泛

预扣减比例法不仅适用于建筑业层层分包的情况,对其他存在生产周期较长,并且有流转税计税依据扣减情况的也同样适用。只要根据政策口径,掌握合同情况,确定预扣减比例,就能够有效地把握税源动向。

四、采用预扣减比例法的条件

1、政策支持

统一所有工程项目预扣减比例调整期间,例如每季的最后一日为调整日,以计算机计算为主,人为调整为辅,基层税务管理机关应当在确定的工作期限内以合适的方式告知纳税人。基层税务管理机关应当具有根据事实依据,在一定范围内调整预扣减比例的权利。

2、完善计算机管理程序

①在项目登记模块中,改变以往的观念,不需区分一级分包和二级及以下分包。所有层级一视同仁。

②在项目管理中,应当增加生成预扣减比例和查询历次预扣减比例的内容。

③在纳税申报时,在申报表的自动计算过程中,增加预扣减比例一栏,系统根据税务管理码和申报日期,选择当期已生成的预扣减比例。自开票纳税人申报系统中,应当在营业税的项目申报表中增加预扣缴比例一栏。

④在项目查询模块中,应当具备查询项目承包目录树的功能。基层管理机关可以实时了解项目的承包情况。每一层的纳税人名称、金额,扣减比例、已纳税款(分税种)为必须显示的内容,同时应当显示合计金额数。

⑤在建筑项目注销模块中,系统应当可以自动计算纳税人的分包方累计开具发票的总额,同时生成发票明细台账,与纳税人提供的凭据核对。

3、调整建筑业税收管理方向

有机合成方法总结篇3

作原理,形成原理方案)

技术设计阶段(详细设计机器的各组成部分及零件,形

成装配图和零件图)

样机试制与测试

批量化设计(商品化设计)阶段

一、产品规划阶段(明确设计任务阶段)

(1)需求识别(创意的产生)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困难需求识别的方法:

从生活中的“不方便”之处发现需求;从生产发展的角度寻找需求;根据现有技术的弱点去寻找需求;从新技术应用的角度去发现需求;从意外中发现需求;

(2)需求明确与范围界定。(3)可行性研究(调查研究)

①技术调研:

现有产品技术水平、优缺点、使用情况等;专利情报;

有关技术标准与法规;

适用的科技成果、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

②市场调研:

用户需求进一步调查:可能销售对象与销量;有关功能与性能、费用、外观、颜色、风格等方面的要求。

同行情况与行业技术经济情报:竞争产品的种类、优缺点和市场占有情况;竞争企业的生产经营实力和状况等。

原料供应情况:原料品种、价格和供应情况。

③可行性论证(调查研究)社会调查:

社会环境(产业政策、社会风俗、消费水平与购买能力等);企业内部信息(企业实力、发展动向等)。产品规划阶段的成果:

可行性报告——必要性、可行性设计任务书:功能与性能参数

制造、运输、使用、人机与美学要求或约束;费用与时间要求等。

二、功能原理方案设计阶段——系统化设计方法

1.分析抽象总功能;2.功能分解;3.分功能的求解:

4.由分功能综合整体解;

5.方案评价与决策(必要时进行原理试验);

6.原理方案结果——功能分解图、决策表、原理示意图等。

原理方案设计阶段

三、技术设计阶段(确定机器及零部件的结构)

1.总体设计:确定总体参数

功率参数(运动参数、力参数、原动机功率)

总体结构参数(主要结构参数、工作装置尺寸参数)质量参数(整机质量、各部件质量、重点等)

确定总体参数的方法:理论计算、经验公式、类比、实验研究。

2.传动系统设计

总体布局设计——各部件的总体布置。运动配合关系设计(工作循环图)人-机-环境的合理关系。

控制系统硬件与软件的总体设计.

技术设计阶段(确定机器及零部件的结构)总体设计

清扫机器人的总体布局

清扫机器人的硬件系统总体设计

技术设计阶段(确定机器及零部件的结构)总体设计:

清扫机器人的软件系统总体设计

技术设计阶段(确定机器及零部件的结构)

总体设计:

清扫机器人的用户界面设计举例

3.详细设计:硬件电路的详细设计软件的详细设计

机械结构设计:包括构形(确定形状、尺寸和公差)、选择材料。——产生装配草图结构的设计顺序:先主要功能后次要功能;按传动链逆向设计。结构设计的原则:功能(运动实现、功能面);性能(强度、刚度、精度、寿命与可靠性);工艺性要求;使用与劳动保护;经济性要求(制造及使用成本)。

结构设计的方法:理论设计、经验类比设计、模型实验设计法(新型、重型、重要设备)。

4.施工设计阶段——形成可实施的图纸和技术文件,布线图、程序等。拆画零件图,绘制正式装配图,形成符合规范要求的生产图纸(装配图、零件图、效果图等)图纸审核:图纸核对;工艺性审查;标准审核;润滑审核等。编写技术文件(如设计说

明书、使用说明书等)。硬件电路的施工设计——设计绘制布线图和接线图软件施工设计——编写调试程序。

有机合成方法总结篇4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88)

【摘 要】本文介绍了无人机载SaR实时信号处理系统硬件结构和实时信号处理算法流程。该信号处理系统以tS201为硬件处理核心,通过改进型的RD算法实现实时成像。在无人机平台上成功稳定的实现大面积连续实时成像,证明信号处理系统稳定可靠,实时信号处理算法可行。

关键词无人机载SaR;实时处理;运动补偿

0 引言

近年来,无人机载SaR由于在战场监视、敌情侦察和精确打击等方面表现出色,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无人机侦察装备的重要方向[1]。由于无人机侦察遥测系统能够进行战场前沿侵入式侦察,在执行作战任务时无人员损伤、连续作战性强,且无人机具有体积小、造价低、使用方便、对作战环境要求低、战场生存能力强等优点,各国对无人机侦察遥测系统作为军队战斗力倍增器的作用与地位及潜在的军事价值取得了共识,从而为其迅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无人机载SaR因其全天候、全天时、远距离高分辨成像的特点,必将成为未来战争中实现“零伤亡”侦察的重要手段[2]。

SaR实时成像系统可在无人机飞行过程中,采用并行处理算法和多片DSp同时对SaR原始回波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在无人机上完成图像处理,利用大压缩比的遥感图像压缩技术,减轻数据传输和存储系统的压力;另一方面,连续实时成像,得到即时的SaR图像,可以达到实时监测、及时了解无人机飞行状况并寻找感兴趣目标(区域)进行相应处理。

本文从无人机载SaR实时处理系统硬件和实时成像算法软件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设计方案及飞行试验验证结果。

1 实时处理系统组成

由于SaR信号处理数据量大,同时为了降低无人机受气流的影响,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在实时处理中必须采取比较复杂的运动补偿算法。这就要求实时处理系统具有强大的运算性能。采用多片高速DSp芯片,配合优化的拓扑结构,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运算量巨大这个问题[3]。

因为SaR原始数据处理是按照每条距离线和方位线进行处理的,每条“线处理”具有相对独立性,这样n个DSp可以并行处理L/n条属于自己的方位线和距离线(L是处理的距离向或方位向长度)[4]。针对SaR信号处理的这一特点,同时考虑到无人机对空间结构、重量的限制要求,我们所构建的实时处理系统由一块标准3U的aDC采集接口板和两块标准6U的信号处理板组成,每块信号处理板分成两个节点,每个处理节点包括两片tS201,1片FpGa,2GB的SDRam以及一片CpLD,并共享总线。单个节点完成一幅SaR原始数据的成像处理任务,节点内的两个DSp并行“线处理”,其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aDC采集接口板实现对模拟信号的采集,通过RS422串口接收外部控制命令及惯导数据,并上报当前状态信息;通过LVDS接口发送图像数据。

信号处理板选用的DSp芯片是aDi公司的tS201,单片处理能力3.6GFLops,内核时钟频率600mHz,片内内存24mbit,125mHz/64bit片外总线,具有1GB的SDRam访问能力,还有4个Link口,每个Link口收发独立,最高带宽1.2GB/s[5]。因此,系统总处理能力为:8×3.6=28.8GFLops,可以满足实时成像处理的运算要求。

aDC采集接口板对模拟信号采集,FpGa把回波数据一方面通过2个LVDS接口直接把数据发送到记录仪,另一方面把回波数据通过2个Link发送到tS201处理板0和1的LinkSwitch,分别由其转发到处理节点0的DSp0和DSp1,然后再由DSp0和DSp1分别通过板内直连Link转发到节点1的DSp0和DSp1,以实现回波数据向各个DSp的传输。

利用aDC采集接口板和tS201信号处理板共享的FpDp总线分别自定义了FiFo总线、DpRam总线、维护总线。FiFo总线用于每个信号处理板把处理图像发送到aDC采集接口板,DpRam总线用于aDC采集接口板把通过RS422串口收发的各类辅助数据与2个信号处理板之间通信,维护总线用于aDC采集接口板对信号处理板的Bit监测、维护等操作。

每个tS201信号处理板的各个DSp的处理图像数据通过板内直连Link汇总到DSp0,由其通过Link发送到LinkSwitch,LinkSwitch再通过FiFo总线汇总到综合io板的FpGa,由FpGa通过LVDS接口转发到记录仪。

aDC采集接口板的FpGa把通过RS422串口获取的辅助数据通过DpRam总线发送到每个tS201处理板的LinkSwitch,由其转发到DSp2,再由DSp2通过板内直连Link转发到其他DSp。

aDC采集接口板的FpGa通过维护总线与每个tS201信号处理板的LinkSwitch相连,LinkSwitch又与FpGa0和FpGa1相连。在tS201信号处理板内,LinkSwitch通过对FpGa0和FpGa1的操作可实现对板卡DSp加载、FpGa加载和DSp工作状态的监控,以及把DSp加载文件写到flash的操作。因此,通过维护总线,可实现把系统内各种Bit信息通过aDC采集接口板的RS422串口上报,也可实现外部监控通过RS422串口对系统进行烧写程序、发送命令等操作。

2 实时成像算法

SaR成像主要是对回波信号进行距离、方位维的聚焦处理,同时还要进行距离徙动校正。在实际情况中,无人机载SaR由于气流不稳定的影响,运动的不稳定性较大,如果不采取运动补偿,则所录取的数据受到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会有较大的失真,从而使成像质量下降,甚至不能成像。因此,需要在成像算法中嵌入运动补偿部分。

机载SaR的运动补偿主要有基于仪表测量和基于信号处理。基于仪表测量的运动补偿主要依靠载机的惯性导航系统(in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用以测定载机的精确位置。其优点是运动补偿算法简单,但实际情况下,通常的仪表测量精度以及数据率难以满足高分辨率成像的要求。信号处理里的自聚焦技术能将仪器难以检测的快速扰动的影响加以补偿,因此通过信号处理作运动补偿是另一种方式,但该补偿算法比较复杂,同时易受场景地物信息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在本实时成像系统中,我们首先利用无人机提供的惯导数据对运动误差进行了初补偿,消除了大部分的运动误差;在后续的处理中,又利用回波数据进行运动误差估计与补偿,进一步消除了运动误差。这种惯导计算运动误差与回波数据估计运动误差相结合的算法,充分发挥了两种方法的优点,增加了系统的可靠性。

SaR实时处理要求能够实时地输出大面积连续图像,因而要求在不降低成像质量的前提下,尽量使算法简单,运算量小,稳健性高。基于以上分析,我们采用了一种改进型的RD算法,该算法可以充分利用收集回波脉冲期间的时间,通过初次距离脉压截取大大减少了运算量。同时该算法能较好的进行距离弯曲校正,并实现高分辨力的SaR成像处理,且整个算法结构非常适合实时处理流程。图2给出了结合惯导和回波数据进行运动补偿的改进型的RD成像算法的详细流程图。

4 实时处理成像结果

采用上述的处理机体系结构和成像算法,2011年下半年,在陕西某地进行了实际飞行试验。在无人机平台上成功稳定的实现大面积连续实时成像。雷达参数以及成像结果如下所示。

工作波段:Ku波段

信号带宽:70mHz210mHz

信号时宽:40μs

pRF:1000Hz

载机平台:某型无人机

载机速度:约40m/s

参考文献

[1]冯密荣.世界无人机大全[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4.

[2]ZiebaB.,Glandrupm.,Sinderenm.van,wegdamm..ReconfigurationServiceforpublish/Subscribemiddleware[oL].bzieba.info/publications.html.

[3]方志红,张长耀,邓海涛,齐子国.直升机载SaR实时处理的实现[C]//2003年中国合成孔径雷达会议论文集,2003:256-256.

[4]唐月生,邓海涛,张长耀,刘锋.机载SaR实时成像处理系统设计[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7,20(1):81-84.

有机合成方法总结篇5

一、本制度所称决策后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重大行政决策在施行过程中,由负责评价的组织、机构运用科学、系统、规范的评价方法,对决策执行后的效果做出的综合评定,并由此决定决策的延续、调整或终结的活动。

二、政府办公室是决策后评价制度的组织实施机构,决策提出部门同政府办公室具体负责决策后评价工作。

三、决策后评价工作应当遵循独立、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

四、决策后评价要以有利于检验重大行政决策的效果、效益、效率,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有利于实现决策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决定决策的循环形式为目的。

五、决策后评价应围绕以下内容开展

(一)决策的实施结果与决策制定目的是否符合;

(二)决策实施的成本、效益分析;

(三)决策带来的负面因素;

(四)决策实施在实施对象中的接受程度;

(五)决策实施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符合程度;

(六)决策实施带来的近期效益和长远影响;

(七)主要经验、教训、措施和建议等。

六、决策后评价的准备

(一)确定评价对象;

(二)确定合适的评价机构、评价人员;

(三)制定评价方案。包括评价目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经费。

七、决策后评价的实施

(一)运用个体的、群体的访谈方法或采用文件资料审读、抽样问卷等方法采集整理决策信息;

(二)实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决策信息;

(三)运用成本效益统计、抽样分析法、模糊综合分析法等政策评价方法评价得出结论并加以综合分析,最终取得综合评定结论。

八、决策后评价的具体方法可以根据决策特点和决策后评价的要求,选择上述一种或多种方法。

九、对决策后评价做出总结

(一)撰写决策的总体评价报告。对决策的制定与实施进行总体评价,对决策后果、决策效率、决策效益做出定性与定量说明;对以后决策的制定实施提出建议。

有机合成方法总结篇6

从本质上看,教师要在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也就是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引导学生形成能力、掌握方法.因此,在高中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学习乙烯的性质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交流学习法,其目的在于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获得更直观的认识,同时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首先,教师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条件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并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和乙烯的化学结构式推导乙烯所具备的化学性质.其次,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化学实验,通过化学实验去验证小组得出的推论,并得到最后的结果.最后,教师对学生交流和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在小组之间进行自我探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借鉴其他学生的思维和意识.同时,小组中间的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设计与操作过程,这就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小组交流学习法,教师进一步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探究物质化学性质的方法.

二、引导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

最后,教师必须明确的是,高中有机化学教学是一个互动交流的过程.其中,不仅仅教师能够教导学生,某些时候学生之间的交流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还是以对乙烯的学习为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引导大家一起归纳出学习有机物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有机物的结构:可以用模型(比例模型和球棒模型)来加深对其空间结构的认识;有机物的物理性质:可以从其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来学习.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可以从其与单质、氧化物、氢化物、酸、碱、盐、氧化剂、还原剂等不同类型物质的反应来探究和总结.因此,教师需要在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分享自己获得的能力.换言之,教师需要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借鉴榜样所掌握的先进学习方法,并有效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这就需要教师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进而组织学生在学习中分享自己的心得,使班级所有学生能够掌握更有效率的方法,并提高自身能力.总的来说,在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并提高能力是高中化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需要众多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和交流,对传统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推动有机化学教学的发展与建设.。来的污染,并且还提高了产率.最后,选择绿色的合成原料,阻止污染源,防止污染的发生.如果实验定的原料含有毒性、易挥发性,教师应当想法设法用绿色原料进行替换,如果替换不了,就减少用量并警示学生.

三、合成路线绿色化

高中化学有机合成实验内容基本都是相对独立的,为了覆盖所有有机合成实验的操作内容,实验过程往往造成资源浪费.把看似独立的实验内容组合起来设计出全新的实验步骤,一方面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实验的每一步,细心操作,把有机合成知识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减少了合成原料的使用,综合利用了实验产物,体现了绿色化学的原则.例如,我们可以用环己醇做原料设计一次组合式有机化学实验方案,首先用催化剂FeCl3·6H2o催化环己醇脱水制备环己烯,再把合成物环己烯作为原料经过H2o的氧化和nawo4/H3po4的催化制备出己二酸,这样的做法深刻体现了绿色化学的思想,节约了成本,减轻环境污染,为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做了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

四、处理三废绿色化

有机合成方法总结篇7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治疗方法

一、病因病机

历代中医古籍中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名记载,但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癥瘕”“不孕”“痛经”“月经不调”等范畴。中医认为其病因是离经之血蓄积于下焦而致病,此离经之血即为瘀血。《血证论》云:“离经之血亦是瘀血”;《证治准绳》亦有云:“为血瘕之聚此病令人无子”。一直以来,内异症的病机关键普遍认为是“瘀血阻滞”,历年来不同的医家对其病因病机的具体认识又各有不同。夏亲华教授[1]认为“瘀血、痰浊”是内异症发生发展形成的病理产物,同时也是致病因素。其将“瘀、虚、郁”归结为本病的重要病理因素,“瘀结、肾虚、肝郁”是本病的病机要点,“肾阳不足”是内异症的主要病机。褚玉霞教授[2]认为内异症主要的病机是肾虚血瘀、本虚标实,其根在肾,肾虚伴随内异症发生、发展的始终,肾虚为本,血瘀为标,乃至形成虚实夹杂的病机特征。张晓峰等[3]则认为“瘀湿浊毒互结阻络”是造成本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瘀、湿、浊、毒是致病因素,而内异症的病位在络,日久络脉被阻,渐而成癥积,形成内异症病灶。严春玲等人[4]认为本病是由内生火热之邪灼伤脉络,血溢脉外,日久成瘀成癥而致。黄燕辉等[5]主张“阳虚为本,血瘀为标”,认为内异症的发生主要由阳气不足所致,阳气不足则气血运行无力,气滞血瘀则日久致癥。中医妇科学[6]提出瘀血阻滞冲任、胞宫是本病的基本病机,并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病机归结为5类,即寒凝血瘀、气滞血瘀、肾虚血瘀、热灼血瘀、气虚血瘀。

二、中医治疗

1辨证施治

1.1补肾温阳化瘀法

边文会等[7]运用补肾温阳化瘀法,采用补肾温阳化瘀中药(肉桂、党参、川芎、川牛膝、小茴香等)治疗生育期B超或手术证实为内异症痛经患者23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孕三烯酮,结果显示补肾温阳化瘀法在改善内异症患者的痛经症状方面与对照组相当,但对于重度痛经的患者,西药组略优于中药组,不过在生活质量方面,中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唐晓琳等[8]采用具有补肾温阳化瘀作用的自拟中药方(菟丝子、杜仲、黄芪、丹参、川芎、肉桂、赤芍、五灵脂、桃仁、香附、鸡内金、牡丹皮等)治疗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40例患者,结果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5.0%,高于西药组(孕三烯酮)的82.5%,且治疗后中药组Ca125水平低于西药组,表明此自拟中药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杨丽娜等[9]对腹腔镜保守手术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46例患者,运用温肾散寒、逐瘀通络法,采用经痛愈舒颗粒(山茱萸、官桂、川牛膝、小茴香、水蛭、当归、白芍、山药、延胡索、五灵脂、细辛)治疗6个月,结果显示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5.7%,西药组(孕三烯酮)总有效率为85%,表明中药组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1.2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法

罗元恺教授[10]在治疗内异症时遵循以活血化瘀为本,兼行气止痛,软坚散结的治法,其独创罗氏内异方(益母草、土鳖虫、川芎、丹参、蒲黄、五灵脂、乌药、海藻、浙贝母等)治疗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临床所获疗效甚佳。且有实验研究[11]表明,此方可改善机体的血瘀状态,缩小病灶,并且疗效优于单纯补肾法及补肾活血法。王艳春[12]采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法治疗内异症患者58例,自拟方药物组成:益母草、煅牡蛎、山楂、丹参、延胡索、桃仁、橘核、乌药、蒲黄、五灵脂、川芎、乌梅,经治疗前后对比分析,表明此法可通过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进行调节,达到治疗内异症的目的。

1.3清热活血法

马凤岚[13]运用具有清热活血作用的红藤方(红藤、败酱草、丹参、桃仁、香附等)治疗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0例,服药周期为6个月。结果总有效率达96.7%,说明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运用清热活血法治疗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确切。

1.4行气活血法

林韵[14]以行气活血为治法,采用宣郁通经汤加减(酒白芍、当归、白芥子、吴茱萸、柴胡、牡丹皮、郁金、延胡索、香附、徐长卿等)治疗内异症痛经患者31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4.19%,对照组(安慰剂)总有效率3.33%。表明此疗法有效。李小平等[15]采用木达汤(柴胡、延胡索、乌药、莪术、白芍、三棱等)治疗35例辨证为肝郁气滞、瘀血内阻的复发性巧囊患者,结果显示此法能有效缩小囊肿的大小,与对照组孕三烯酮比较作用相近,且无明显副反应表现。

1.5补肾活血清湿热法

徐美炎等[16]采用补肾活血清湿热法治疗35例辨证为肾虚血瘀、湿热内阻的内异症患者,具体用药为:威灵仙、忍冬藤、制半夏、苍术、鱼腥草、五灵脂、蒲黄、炙乳香、炙没药、猪苓、茯苓等,治疗3个月,结果表明总有效率达到94.29%。

1.6活血化痰法

蔡宇萍等[17]认为内异症属有形之邪痰、瘀互结而成,宜用活血化痰之法,方药常选用丹参、制鳖甲、生牡蛎、莪术、炮穿山甲、海藻、昆布等,经长期临床观察所获疗效颇佳。赵红艳等[18]以化痰消癥为巧克力囊肿治法,方药常选用:三棱、莪术、水蛭、土鳖虫、桃仁、红花、山慈菇、鸡内金等,临床收到较好的疗效。

1.7分期治疗

尤昭玲教授[19]对内异症有生育要求的患者采用“三期论治”,即经期内外合治:内以化瘀散结、通因通用为治疗大法,外以活血化瘀、消癥软坚散结为治法;经后暖宫促泡:以温肾益精、养血和血为治法;怀孕安胎前移:尤教授认为,以排卵指导同房后不管怀孕与否,均须健脾固肾安胎。夏阳教授[20]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治疗时应根据月经周期的不同时期分别论治,经期应注重温经散寒、活血止痛,急则治其标;非经期则应当益气补肾、软坚散结,缓则治其本。

2中成药治疗

郑秀华等[21]运用丹莪妇康煎膏治疗内异症患者105例,以口服孕三烯酮为对照组,结果显示2组患者总有效率相近,但观察组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病例,而对照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郑颖慧[22]对30例气滞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术后患者采用口服莪棱胶囊治疗,对照组口服孕三烯酮,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孕三烯酮疗效相当,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有效,更易于被患者接受。韩萌萌等[23]通过收集整理临床试验的方法,通过meta分析表明,单纯使用桂枝茯苓丸对比单纯使用激素在总有效率方面相当,但使用激素治疗的不良反应明显多于单纯使用桂枝茯苓丸组,且多方数据表明中医药联合西药治疗内异症是最优选择。

3外治法

付雪等[24]采用内外合治法,运用活血化瘀散结中药(柴胡、皂角刺、香附、桃仁、丹参、红花、益母草、当归)口服,以及消癥散(当归、桃仁、赤芍、红花、路路通、丹参等)外敷,经临床观察,此法对卵巢巧克力囊肿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邹丽云[25]运用内异消治疗21例内异症患者,具体药方组成如下:仙灵脾、三棱、菟丝子、红花、桃仁、莪术、穿山甲、蒲黄、五灵脂、土鳖虫、白芍、制香附、浙贝母、当归。水煎保留灌肠,每天1次,经期停用,连续使用3个月。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丹那唑)的76.19%。姚春梅[26]运用中药离子导入液治疗单侧巧囊患者,具体配方:水蛭、透骨草、丹皮、桃仁、红花、三棱、莪术、赤芍、昆布等,采用中频治疗仪,连续治疗2个疗程,经统计,总有效率达95%。楼雪莉等[27]采用针药结合治疗内异症,选穴:太冲、阴陵泉、归来、三阴交、关元、气海,平补平泻,连续治疗2个疗程,配合口服中药(穿山甲、海藻、白芥子、三棱、血竭、莪术等),经观察总结,总有效率达94.6%。孙青风[28]运用消巧汤(丹参、三棱、莪术、半边莲、白花蛇舌草等)口服配合香丹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卵巢巧克力囊肿,观察25例患者,总有效率达92%。万德馨等[29]运用红藤汤灌肠联合外敷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手术后痛经患者32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布洛芬;中药灌肠汤剂:红藤、丹参、蒲公英、赤芍、桃仁、败酱草、川楝子,保留灌肠持续3个疗程。外敷方:千年健、羌活、白芷、独活、丹参、红花、追地风、川椒、艾叶、透骨草、川断、赤芍、五加皮、防风等,用纱布包裹水蒸加热后外敷下腹。结果表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及镇痛持续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三、中西医结合疗法

陈婕等[30]将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采用GnRH-α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药组42例予以育阴潜阳方(炙鳖甲、炙龟板、生地黄、醋柴胡、鬼箭羽、茯苓、煅龙骨、浮小麦、煅牡蛎、广郁金、泽泻、芡实、生甘草等)反向添加、西药组42例反向添加替勃龙,治疗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中药育阴潜阳方可以更好地配合GnRH-α,维持相对稳定的低雌激素水平,又可有效减少GnRH-α带来的不良反应,延缓骨质流失。黄美英[31]运用丹莪妇康煎膏联合米非司酮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56例,以单纯运用米非司酮胶囊治疗为对照组,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经观察统计分析,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1.07%,受孕率21.4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5.00%,受孕率7.14%。黄祥英[32]采用孕三烯酮联合中成药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48例,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93.7%,高于对照组(单纯运用孕三烯酮)的75.0%。郭淼等[33]将腹腔镜手术确诊为内异症的9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运用补肾祛瘀汤联合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治疗3个月,补肾祛瘀汤药物组成:三棱、莪术、枸杞子、女贞子、菟丝子、熟地黄、当归、白芍、川牛膝、水蛭等,结果显示治疗组的妊娠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单纯口服去氧孕烯炔雌醇片)。

有机合成方法总结篇8

按照交通运输部的统一部署,在长航局的领导和积极推动下,长航系统水上行政联合执法工作得以稳步实施,基本实现了长江全线海事、航道、公安、通信多家集中联合办公的水上政务中心,实现了便民利民,切实提高了服务长江水运、服务沿江经济发展的能力,为长江水上行政联合执法工作在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1、长航管理局及其下属各水上行政执法机关应建立水上行政联合执法工作协调机制

建立水上行政联合执法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关键在体制机制创新。水上行政联合执法工作涉及长航系统各相关部门,主要有公安、海事、航管、通信、水利等部门,但管理对象都是同一的,管理目的也是多样的。应在法律法规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的基础上,创新机制,建立水上行政联合执法协调机制。

一要建立水上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及其他影响长江治安局势、生态环境保护等信息共享制。各相关水上行政执法部门之间应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以便于各相关管理部门在同一时间了解掌握水上交通安全、治安形势、消防监管等信息,有利于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及时、有针对性地采取工作措施。二要建立水上联合执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析研究当前水上交通安全、治安局势、消防监管、生态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和解决办法,形成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局面。三要建立水上联合检查、执法机制。建立“长航局统一领导,水上行政执法部门综合管理,海事机构依法监管,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企业安全自律,群众参与监督,社会广泛支持”的水上联合执法格局,并应由长航局以及下属各水上行政执法部门中专门设立一个水上联合执法机构,以便于更明确、自觉、协调地开展联合执法。

2、加强对肇事逃逸、无证驾驶、使用伪造证明文件等水上疑难问题的研究,避免耗费人力、物力

水上联合执法工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提高水上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效能,打造廉洁、高效、协调、统一的联合执法体,就必须找准联合执法工作的切入点,必须对一些影响水上交通安全、治安形势稳定、长江生态保护及消防监督管理的一些共性的问题认真加以研究,提炼,对一些共性的、关联的,有共同利害关系的突出违法行为形成共识,以提高联合执法工作的目的性、效率效能。如长航公安局武汉分局阳逻派出所在联合执法实践中,对一些有关联的突出违法行为:无证驾驶机动船舶、使用伪造的船舶适任证书、使用伪造的证明文件等案例认真加以总结,逐渐形成了或者海事部门在长江水域巡航检查发现此类突出违法行为及时主动地向阳逻派出所报警,或是联合行动中发现此类突出违法行为交由公安机关自行处置的良性互动,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并形成了按照各自职能范围依法查处违法行为的海事、公安联合执法一条龙。同时,联合执法各方还结合案件特点,注意工作方式方法,如船员在使用伪造证件案中,有些船员因为使用伪造的船员适任证书,无驾驶资格,在处罚的同时考虑到船舶自身安全问题,阳逻海事部门按照海事部门的规定及时提出整改,并要求船方在指定水域锚泊,安排有资质的船员上船方能离开,被处罚人对公安、海事这种人性化执法十分认同,达到了教育与处罚的目的,有效推进人性化执法,融法、理、情于一体,取得较好效果。

3、水上行政执法机关必须善于对联合执法长效机制和联合执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好的经验举措进行有效经营,并有意识地加以巩固和强化

由于水上行政执法机关属于各自不同的系统,相互之间不可避免地既有“合作共赢”的内在需求,也存在着各自为政,资源不共享,摆谱争大的矛盾冲突。目前的现状是,因为种种复杂的因素,联合执法长效机制不持久,不牢固,如不有意识地加以经营,黏合,容易使一些好的联合执法长效机制难以持久坚持。这就要求水上行政执法各部门不仅要善于总结,提炼,形成一些切实可行的便于操作的联合执法长效机制。

有机合成方法总结篇9

(一)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是一种传统的制造费用分配的方法,它是根据生产时各个产品所用生产工人的实际工时按照比例进行分配的。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产品生产实际用了工人多少工时进行分配制造费用。这对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是非常适用的。如果产品的工时定额偏差不大或者产品的技术难度不高,制造费用按照这种分配方式进行分配能够很好的体现生产成本。该计算方法的公式:制造费用的分配率=制造费用的总金额/各产品生产的工时总额某一产品分配的制造费用=生产这一产品的工时*制造费用的分配率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是将工人的生产效率和生产的制造成本结合起来,分配的机制比较合理,然应用范围比较窄这一方法对生产工人的成本在生产成本中占得比重较大时用的比较多,尤其是适合那些机械化程度比较度或者各产品的机械化水平相差不大的企业。对于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或者各产品的工艺水平较大的产品不太适应,而目前我国正在向生产自动化转变,这种方法将会应用的越来越少。

(二)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顾名思义,就是按照各个生产工人的工资比例对制造费用进行分配的核算方法。这种方法是与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的区别只是在于是按照工资比例还是按照工时比例进行分配。改方法的计算公式如下:制造费用的分配率=制造费用的总额/各个产品的生产工人的工资总额某一产品分配的制造费用=这一产品的生产工人的工资×制造费用的分配率;因为生产工人的工资可以直接从工资费用的统计表中查看,因此依据生产工人的工资比例方法进行制造费用的分配,核算的过程非常简单、快捷。但是因为生产各个产品的机械化的程度存在差异,其所承担的制造费用会不够合理和科学,因此这个分配方法适合那些产品的机械化程度或要求工人的操作技能较为评价的企业。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因其对生产流程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因此应用范围比较窄。

(三)机器工时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和工人工时比例法类似,不过是以机器设备的运转时间为基础进行按比例分配的。严格的说,机器工时比例法是按照各产品进行生产时所用的机器设备的运转时间按照比例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该方法的公式为:制造费用的分配率=制造费用的总金额/各产品所耗用的机器工时的总额;某一产品分配的制造费用=这一产品所消耗的机器的工时×制造费用的分配率对于某些生产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企业,其生产车间的机械化程度比较高,因此机器设备相关的折旧费用、修理费用、维护费用占生产成本的比重比较大。相对来说工人成本费用比较小因此采用机器工时比例法更为合理和科学。采用这种方法需要对生产环节的各个机器的生产工时、耗费的费用进行准确的记录,以便得到比较准确的数据。

(四)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是按照确定好的年度计划的分配率来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要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要确定年度计划的分配率,然后每个月的各产品都按照这个分配率进行分配,而不考虑每个月实际上生产的制造费用。如果出现一年计划的制造费用总额和实际费用总额差距较大,要及时调整年度计划的分配率。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核算简单,但会计核算成本的准确性比较差,应用范围比较受限。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季节性比较强的生产性企业,有助于他们将制造费用平均分配到各月之中。采用这种方法需要准确的预算出下一年的制造费用分配额。年度计划的分配率=年度制造费用的计划总额/年度各产品的计划产量的定额工时的总量;某个月度的某一产品分配的制造费用=这一产品的实际产量的定额对工时数×年度的计划的分配率。采用这种分配方法会出现制造费用的明细账和总账的项目对应不上,有时可能是借方,有时可能是贷方。一般各月出现的余额不需要处理,累积到年底统一处理即可。如果全年的实际制造费用和计划费用有差异,则会出现年末余额的情况。实际操作中如果差额比较小,会计一般会同一调整,纳入12月份的制造费用成本之中。在会计记录中为借记“基本生产的成本”,贷记“制造费用”。如果差额比较大则需要用篮子进行补记。如果实际发生的费用比计划分配额小,则用红字冲减。用公式表示为:差异额的分配率=差异额/依据年度计划的分配率进行分配的制造费用;某一产品的分配差异额=这一产品依据计划的分配率分配出的制造费用×差异额的分配率;在实际的工作中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采取合适的分配方法进行制造费用分配。而且根据可比性原则的要求,在条件变化不大的前提下,制造费用成本分配方法一旦被使用,就不能够进行随意的改变。

二、改进制造费用分配方法的策略和建议

(一)改进制造费用分配机制,加大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范围近几年我国生产制造行业发展速度很快,企业生产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高新技术的引进加速了自动化生产模式的进程。以往在我国制造企业中生产材料占生产成本的比例大概是70%左右,加上直接人工成本可以达到80%左右。而现在随着自动化生产模式的推广,很多工作已经渐渐实现了机器代替人工,直接成本的占比逐渐降低,但制造费用的成本占比大幅度提升。传统的按照工时和机时来分配制造成本的方法已经不在适用。为了尽快与国际市场结果,我们应该在结合我国制造业国情的基础上,改进制造费用分配的机制,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合理、有效的制造费用分配工作。1、作业成本法的分配原理作业成本法的核心原理是重新科学计算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从根本上说作业成本法是基于产品引起多种作业,而作业又耗费了资源的原理家里起来的。因此作业成本法的流程是科学的计算方法将可歌资源的成本分配给各个作业,再把各个作业的成本的成本最后都分配给最后的产品或者是劳务。这种以作业为中心的分配模式,从产品设计、物料供应、生产流程到最后的产品发运销售这个过程统一起来,借助作业成本的计算方式,核算出每个生产环节所需要的成本,从而得出真实产品的成本。这种新型的成本分配方法将生产活动及作业和成本结合在一起的分配模式,有助于提高成本核算和产品实际消耗之间的关系,可以更为“直接、准确”的获取产品的成本信息,提高成本会计的工作有效性。通过分析产品相关作业活动,可以进一步优化生产流程,减少“不增值作业”,增加“增值作业”的投入,提高生产流程中“作业链”和“价值链”的紧密性。企业厥词着可以根据财务报表研究生产结构,将生产损失和浪费降低到最小的程度,提高决策和计划的准确,加强科学的控制,最终实现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而获取最大利润。2、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区别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最大的差异不是在于针对成本,而是在如何看待成本形成上。作业成本法更多的是将着眼点和重点放在了成本产生的机制上,它是将整个生产流程结合起来看成一个整体,分析每个生产环节所消耗的资源水平。成本是有作业引起的,而每一个作业的必要性则可以追溯到最开始的产品设计环节。产品设计直接决定产品的生产作业流程和每次作业耗费资源的程度,甚至是带给客户的价值。从结果上看每一项作业的执行和完成对给客户带来价值的贡献有多少,是否能和气消耗水平想匹配,这是我们在作业成本模式下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则是根据成本对象所消耗的资源为基础,将其按照一定的标准分配到不同的作业,完全不考虑生产流程的完整性。按照传统的会计计算方法分配制造费用是以基于间接费用与工时有关的前提,没有办法体现作业和资源耗费之间的本质关系,导致核算的成本费用和财务报表信息与实际有很大的差距。作业成本法是从成本对象和资源消耗的因果关系出发,将整个生产流程和产品价值结合在一起,将间接费用资按照资源的动因分配给作业,然后再根据作业计算到成本中,真正实现了将资源和成本的“一对一”的目的,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假设前提不符合当前生产自动化模式的缺陷。作业成本分配计算方法按照2个阶段来实施的,第一个阶段是作业消耗的阶段,也即是资源所包含的价值按照作业所要分配到各个作业成本池。第二个阶段是成本计算产品产生作业消耗,因为产出需要着作业,所以要把各个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给各个成本计算的对象。其基本的成本计算程序是:成本的归集、成本的分配和再分配。

(二)成本计算规则要符合实际制造费用计算制造费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对实际产生的制造费用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成本核算计算方法,能够帮助企业有效的控制间接成本,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然而针对我国当前情况,没有实施该方法的客观条件,并不完全适用这种方法。我国制造企业有自己的特点,不能完全的照搬照抄其他国家先进的方法,需要在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思路,摸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成本计算方法。制造费用的分配要符合几个基本原则,笔者对此总结为以下几点:1、不能将所有的费用都分配到制造费用里面作业成本法是的确是将间接费用分配到制造环节中的各个作业中,但并不是要求多有的费用都分配到只做费用。对于某些可以认定为从属于特定产品的且数额比较大的费用可以分配到特定的产成本费用,其余的产品才可以利用作业成本法核算到产品成本里面。比如机器设备的维护修理费用、设备租赁费等能够明确分析出属于某些项目的费用都可以直接纳入特定的产品成本里面。2、分车间制造费用的时候要符合实际情况如果每个车间的规模差异比较大,工作效用肯定有很大的差距,这样就不能按照原本的平均分配的原则,否则会造成资源不匹配问题,影响核算效果。这种情况就要考虑到虽小核算的单位,根据工段或者车间的大小进行重新分组来分配费用。3、制造费用比较大的企业可以采用作业成本法制造费用占成本比较大的企业可以优先考虑使用作业成本计算法,将整个生产流程看成一个整体,将各个作业环节统一集合到成本库里,然后按照不同的分配方法分到不同的作业和产品上,以便能更好的体现产品生产流程,降低损耗,提高生产效率。4、确保成本核算方法的统一性,避免随意改变规则不管企业采用什么样的制造费用分配方法,都要确保成本核算方法的统一性,维持财务核算的稳定性,尽量不要随意制造费用分配方法。毕竟作为一个企业随意改变制造费用会影响生产稳定性,不利于会计核算和企业决策。

三、总结

有机合成方法总结篇10

摘要工程总承包结算比较复杂,税务局通常对工程结算采用一税一票制,即交一次税开具一张发票,勘察设计单位工程总承包由于存在分包,则要采用一税两票制,即交一次税要开具两张发票,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因为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有时会使财务核算和工程结算遇到许多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一些税收政策分析,结合实际业务,更好完成工程结算任务。

关键词一税两票代扣代缴所得税

工程总承包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近年来不断发展完善,已经被许多大型和超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业主所接受,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这种项目管理模式下,项目承包商如何进行财务结算,如何使财务结算更优化,为工程建设提供更有利的保障值得深入探讨,下面从从两个方面入手对工程结算业务进行分析。

一、代扣代缴税款

税法明确规定,建筑业工程实行总承包、分包的,以总承包人为扣缴义务人。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建筑业的总承包人将工程分包给他人,以工程的全部承包额减去付给分包人的价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也就是说,存在工程分包的情况下,总承包单位应以全部承包额减去付给分包方价款后的余额计算缴纳营业税,分包人应该就其完成的分包额承担相应的纳税义务。

在实际操作中,工程结算时,总承包单位根据工程的全部承包额开具发票给发包单位,发包单位根据发票金额支付总承包单位全部工程价款。分包单位与发包单位之间是没有任何联系的,分包单位只与总承包单位发生联系。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进行工程价款结算时,总承包单位作为扣缴义务人将自行完成工程收入和分包单位完成工程收入进行区分,将分包工程营业税金及附加作为代扣代缴税金单独申报缴纳,并向税务机关提供总包与分包协议等资料。因为总承包单位对分包工程收入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履行的是代扣代缴义务,分包工程实际纳税人为分包单位,在分包工程完税证明中应注明代扣代缴分包单位税金。总承包单位应将完税证明原件提供给分包单位,总承包单位将完税凭证复印作为代扣代缴分包单位税款的支付凭证进行会计处理。分包单位按照分包工程收入开具发票给总承包单位,因分包工程税金已由总承包单位代扣代缴,分包单位不再对此收入申报缴纳营业税金及附加,但应向税务部门提供完税证明和分包协议。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筑业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177号)对建筑业扣缴义务人作出了如下规定:“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应税劳务时应按照下列规定确定营业税扣缴义务人:1、建筑业工程实行总承包、分包方式的,以总承包人为扣缴义务人。”

而2009年1月1日修订后的《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删除了“建筑安装业务实行分包或者转包的,以总承包人为扣缴义务人”的规定,增加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扣缴义务人”的新规定。

按照修订后的条例规定,意味着建筑企业的以总承包人从2009年1月1日开始,不能代扣代缴分包单位的建筑工程营业税金。

这样看来,工程结算按新税法规定,分包方就分包合同额去施工地税务局报验交税开具发票,总包方按总包与分包差额部分去施工地税务局报验交税开具发票,从税法规定完全是合理的,但各地税务局对税票和发票使用规定,实行一税一票制(交一次税开具一张发票),如果我们按照税法规定去做,最后很可能一税两票开不出来,导致重复纳税。为了保证业主结算,方便工程款催收工作,现在通常的做法是:前期与施工地税务局进行协商,由总包方代扣代缴分包方税款,进行一税两票工程结算,而施工地税务局把税款完税证开具给总包方,不再为分包方出具代扣代缴完税证,总包方为分包方出具完税证复印件进行会计核算。此种现象的产生原因是税务局对发票和税票使用规定不同。这种做法会导致分包方财务核算没有正规的完税证。

还有另一种方式,我个人觉得更合适一些,就是总包和分包一起去施工税务局,税务先开具分包税票和发票,总包方出具税款,用分包的税票去向业主开具总包发票,代为缴纳的税款从分包商的工程款中扣回。这种结算方式总包方用分包商的完税证复印件最为扣款凭据。

二、所得税征收

自2003年以来工程总承包在煤炭行业兴起,企业所得税一直困扰着工程总承包异地结算,许多施工地税务局往往以各种理由强制征收施工企业所得税,从各地税务局来看,每个税务局都想尽量把税源留在当地,完成上级考核指标,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为增加税源,不断加强对异地工程管理,尽可能在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提高纳税人税点,主要策略是通过出台一些地方性文件,在程序、时限、合同和财务管理上等绕开税法要求,提高地方税源收入,经常出现的现象就是要求企业在当地缴纳所得税,税点为合同额的2.5%,相当于合同利润率为10%。后来随着总承包业务的广泛开展,业务越来越多,一些企业将这种现象反馈到了国家税务总局,2010年国税局下发了156号文件,对所得税征收问题给出了明确答复,明确了施工地和机构地税源分割问题,即0.2%所得税在工程施工地缴纳,取得税票回机构所在地可以进行抵扣,0.2%所得税以外的在机构所在地缴纳。

针对此规定,一些地方税务局要求总、分包方按开具发票额在施工地各缴0.2%的所得税,出现了重复纳税现象,但因总包方要代扣代缴分包方税款,进行一税两票结算,税务局会把完税证开具给总包方,会造成分包方回机构所在地无法抵扣税款情况,(税款抵扣必须是完税证原件,名头必须和企业一致)。现在一种做法是,和施工地税务局进行协调,只缴纳一份所得税款,开具给总包方,回机构所在地抵扣,这种做法会造成总包方税收负担。

另一种做法,就是要求税务局把0.2%所得税开具给分包商,把总分包差额部分开具给总包方,各抵扣各的,这种做法更合理些,谁的工程谁负担税收。

对于勘察设计单位来说,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有承揽工程总承包工程资质,但没有施工资质,工程建安部分采取分包方式完成,营业税是差额纳税,即总包减去分包后余额纳税,但0.2%所得税应如何缴纳?税法没有明确,现在比较混乱,这点对施工地税务局没有影响,主要对企业税收负担和企业所在地税务局税源有影响。

我个人认为采取差额纳税方式能比较好些,即同总包方承担营业税统一,分包出去的工程0.2%所得税由分包商在施工地缴纳,回其机构所在地抵扣。下面我对以上两种情况进行下分析:

如果按第一种方式缴纳,全部所得税都由总包方缴纳抵扣,我认为此种方式欠妥,从国税局156号文立法精神来看,此文件目的就是明确施工地和机构地税源分割问题,使两地税务局不再因为税源问题争执;从总包方国税而言,总包方把工程分包出去,分包商也是独立法人,应该缴纳0.2%所得税回其机构地进行抵扣,此业务完全合法合规,属正常业务,如果总包方完全承担下来,回机构抵扣,减少了总包方机构地税源,如果税务稽查下来,将存在重大税务风险;从施工地税务局而言,不会计较此税应该由谁缴纳,他只需按合同额,把这块税收收上来即可;

如果按第二种方式进行结算,跟着营业税走,整个工程分成两部分,分包部分和总分包差额部分,总包方营业税的纳税义务就是差额部分,而0.2%所得税应该跟着营业税一致,即也按差额部分缴纳,回机构所在地抵扣这部分差额税。这样做,从业务流程看,完全说的过去,差额纳税;从税务上而言,可以规避掉稽查时可能存在的风险;从分包来说,如果0.2%所得税分包缴纳后,回其机构地也可以正常抵扣,属正常纳税行为,不增加分包纳税负担;从总包来说,采取差额纳税,也符合实际业务;从工程实质来看,总包方纳税义务就是差额部分;从总包方利益最大化看,即使将来税务没查到或是新的税法解释说明没出台前,那么我们也应尽量减少可能存在的风险。

参考文献:

[1]企业所得税法.

[2]营业税法.